企业家的疾病谱(精选7篇)
企业家的疾病谱 篇1
为了解某石化企业女职工常见妇科病的患病特点与变化趋势, 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降低患病率, 现将2002年与2012年某石化企业两次已婚女职工接受妇女病普查的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别来源于2002年与2012年某石化企业已婚女职工妇女病普查的记录材料。
1.2 普查方法
由作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组织专职人员, 统一安排所有待检已婚女职工进行妇女病普查, 每个参加普查的妇女建立健康档案, 电脑管理、汇总、统计。内容统一包括询问妇科病史、常规妇科检查、宫颈刮片、阴道分泌物检查、B超检查、乳房触诊、钼靶x线摄影检查。两次普查的不同之处:2002年行宫颈刮片检查 (巴氏染色法) , 巴氏Ⅲ级以上者行活检;2012年行新柏氏液基细胞学 (TCT) 检测, TBS分期诊断ASCUS以上者 (细胞学异常) 行活检。
1.3 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1版的诊断标准[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妇女病普查及总患病情况
2002年和2012年两次共计6 479人参加了妇女病普查。2002年与2012年妇女病普查及患病情况, 见表1。从表1中可发现, 妇女病普查率从2002年的81.01%下降到2012年的69.89%, 但患病率从36.64%上升到57.53%。
2.2 2002年与2012年普查中几种妇女常见病的患病人数和患病率比较
常见病患病率依次为乳腺疾病、宫颈炎、子宫肌瘤、阴道炎和附件包块。对比表2中2002年与2012年妇女常见病的患病率可以发现, 乳腺疾病从24.43%上升到30.27%, 其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从2002年的89.37/10万上升到2012年的128.12/10万;子宫肌瘤从12.21%升高到16.46%;乳腺疾病和子宫肌瘤的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P<0.01) 。宫颈炎从19.33%升高到21.65%, 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P<0.05) ;附件包块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 (P<0.05) , 阴道炎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2.3 几种常见病患病情况的年龄分布
如表3所示, 乳腺疾病、宫颈炎和子宫肌瘤在不同年龄段妇女的患病率显著不同, 30~50岁是妇女常见病的高发期, 其中宫颈炎高发年龄段31~40岁, 而乳腺疾病及子宫肌瘤高发年龄段41~50岁。各年龄段妇女常见病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见表3) 。
[例 (%) ]
注:同一病例可患2种以上疾病。
2.4 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比较
2002年宫颈刮片 (巴氏染色) 共3 357例, 其中巴氏Ⅲ级3例, 巴氏Ⅳ级1例;细胞学异常经活检, 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2例。2012年新柏氏液基细胞学 (TCT) 检查共3 122例, 其中ASCUS/AGC 23例, LSIL 1例, HSIL 3例;细胞学异常经活检, 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2例, 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8例, 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4例。2次普查均未发现宫颈癌患者。两组细胞学阳性检出率的比较见表4。两组阳性检出率比较, 通过卡方检验得出:χ2为18.889, P<0.01。两种方法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例 (%)
3 讨论
3.1 妇女病普查情况及分析
某石化企业已婚女职工接受本院普查的妇女病普查率2012年较2002年明显下降, 由原来81.01%下降到69.89%。可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主要与该公司为国有大型企业, 每年组织本单位的已婚女职工在本院进行妇女病普查, 女职工对频繁的检查产生一定的惰性。②该公司医保制度完善, 就医方便, 女职工对医疗条件要求高, 有很大一部分职工选择大型综合型医院做身体检查。
3.2 妇女病总患病率居高不下, 甚至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2002年和2012年两次普查结果的分析发现, 2002年和2012年共普查6 479人, 查出患各种妇科常见病和乳腺疾病总人数3 026例, 患病率46.70%, 妇女病患病状况极不乐观。对比2002年和2012年的普查结果, 乳腺疾病、子宫肌瘤、宫颈炎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本资料显示, 乳腺疾病的患病率居首, 且2012年较2002年明显上升, 特别是乳腺癌的发病率, 已经由每10万人每年新发89.37例上升至128.12例, 其高发水平已与美国相仿[1]。该公司处国内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生活水平较高, 普遍职工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 且妇女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 加之平时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 可能是乳腺疾病高发的主要因素。在新形势下加强女职工, 特别是有乳腺癌高危因素妇女的保健和指导非常重要, 除了落实每年免费的妇女病筛查, 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重视防癌知识的普及, 提倡合理膳食, 教会妇女乳房自查的方法, 一旦发现恶性病变尽早治疗, 真正起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效果, 切实降低乳腺癌的发生。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第2位恶性肿瘤, 但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般从CIN发展为浸润癌需10~15年[2], 这使得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具有重大的意义。该资料显示, 虽无1例宫颈癌患者检出, 但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分析其原因主要与筛查方式的改变有直接关系, 传统宫颈涂片细胞学由于取材制片等因素, 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 FRABLE等[3]报道的假阴性率至少为15%~20%。有文献报道, 通过TCT技术可检出99%的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 (HSIL) 和100%的癌, 与传统巴氏涂片阳性率77.8%和90.9%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4]。作为一种高检出率的检测手段, TCT对宫颈病变的筛查具有重要作用。据报道, 病理诊断宫颈高度病变阳性符合率, 传统巴氏涂片与TCT技术分别为60%和85%[5], 但本资料提示, 传统巴氏涂片与TCT技术阳性符合率分别为50%和51.85%, 这可能与2次普查均采用传统宫颈3、6、9及12点部位取材活检以及标本固定、染色、读片技术的熟练水平等因素有影响。而采用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对CIN的诊断准确性为79.67%, 敏感性为96.06%, 特异性为73.03%[6]。同时本资料亦显示:宫颈炎以育龄期妇女为主, 且在31~40岁组患病率最高, 这主要是生育年龄妇女性活跃, 以及妊娠、生育等因素致生殖道感染患病率高, 尤其是HPV感染。流行病学和生物学资料已证明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是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病因[7]。在今后的妇女病普查中, 采用TCT+HPV检测+阴道镜下活检将对于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升高变得尤为重要。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积极治疗宫颈疾病及性传播疾病, 早期发现及诊治CIN患者, 阻断浸润性宫颈癌的发生。健全及发挥妇女防癌保健网的作用, 开展宫颈癌普查普治,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分析其患病率升高, 固然与目前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盆腔B超普遍使用有关, 但与现代妇女生活节奏加、饮食结构改变、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 尤其初产高龄化的增多以及环境污染和含雌激素保健品的滥用等因素增加了这种疾病的发生。故健康的生活习惯, 合理膳食, 定期随访尤为重要, 必要时手术治疗。
3.3 加强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刻不容缓
加强宣传, 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认识普查的重要性, 使其能自觉自愿地定期参加普查。医疗机构需不断改善医疗环境, 更新设备, 进一步提高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普查中发现异常的患者, 医疗机构联系上级医院, 进行进一步治疗, 建立完整的跟踪随访。从而提高普查质量, 能做到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妇科肿瘤, 治愈妇科常见病, 以保障妇女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SIEGEL R, NAISHADHAM D, JEMAL A.Cancer statistics, 2012[J].CA Cancer J Clin, 2012, 62 (1) :10-29.
[2]FENG YJ, SHEN K.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M].First edition.Beijing:People'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 2006:272-321.Chinese
[3]FRABLE WJ, AUSTIN RM, GREENING SE, et al.Medicolegal affairs.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ytology task force summary.Diagnostic cytology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A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ference and tutorial[J].Acta Cytol, 1998, 42 (1) :76–119.
[4]LV WG, XIE X.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J].Chinese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06, 22 (1) :8-9.Chinese
[5]WANG BJ, ZHENG FY.The application of detection of HPV, TCT and Pap smear in the screening of cervic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J].Chines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2009, 23 (5) :707-709.Chinese
[6]CEN JM, QIAN DY, HUANG ZH, et al.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lposcopy 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Chinese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03, 19 (4) :215-218.Chinese
[7]PETRY KU, MENTON S, MTENTON M, et al.Inclusion of HPV testing in routine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for women above 29 years in Germany:results for 8466 patients[J].Br J Cancer, 2003, 88 (10) :1570.
企业家的疾病谱 篇2
关键词:龋齿,牙周炎,牙结石,牙列缺失,错畸形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口腔健康也成为衡量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初步了解企业职工的口腔健康状况和防治需求, 以便今后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人员的牙病防治工作, 提升员工口腔保健意识, 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口腔健康水平, 惠州市口腔医院从2007年起连续3年对当地某公司全体职员进行了口腔健康调查, 同时出具口腔健康检查报告, 并进行健康教育或指导。3年来取得明显成效, 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惠州市某高科技企业全体在职员工, 2007年430人, 2008年418人, 2009年452人。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分别为33.7岁 (2007年) 、32.5岁 (2008年) 、32岁 (2009年) 。
1.2 调查人员
挑选8名从事口腔临床工作3年以上医师参加全部3年的口腔检查工作, 其中牙体牙髓医师2名、牙周医师2名、正畸医师2名、修复医师2名, 事先全部进行系统口腔健康调查培训, 统一检查诊断标准, 能够熟练掌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1.3 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按照科别分4组分工负责检查龋病、牙周病情况、错畸形情况和缺牙及修复情况。均在良好自然光线条件下进行, 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进行检查, 每人检查时间至少3min。诊断标准: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有关要求执行。
1.4 口腔健康调查报告
惠州市口腔医院设计的口腔健康调查报告, 是根据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表简化改编而成, 只包括调查的各类口腔疾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意见以及相应的保健指导。
1.5 结果计算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算各病种的患病率和治疗情况。
2 结果
企业由于人员流动, 2007年至2009年人员增加8%, 但因为主要是企业新毕业年轻员工流动, 且年轻员工口腔健康状况较好, 故对调查统计影响不大, 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结果见表1~2。
2.1 龋病
龋病的发病较高, 2007年发病率最高达32.06%, 2009年最低时也有18.81%。龋均较高, 50%存在临面龋, 2007年为2.03, 经过治疗已下降至1.34。
2.2 牙周病
牙结石发病最高达52.87%, 2007年约25%的员工患不同程度的牙周病, 2007年调查有10%员工患严重的牙周病。经过不断的治疗和宣教, 牙周病患病率已下降约10%。
2.3 牙列缺损
2007年检查牙列缺损人数为50人, 其中有41.1%的人已作修复治疗, 多数缺失牙是第一恒磨牙, 牙列缺损比例为11.96%, 经过修复治疗, 2009年这一比例降至8.41%。
2.4 错畸形
成年人错畸形发病较高, 2007年检查达28.23%, 经过3年宣教, 降低3.67%, 但是治疗率较低, 2009年治疗率只有9.1%。
3 讨论
通过对惠州市某高科技企业连续3年口腔健康进行调查研究, 期间多次对企业员工进行口腔保健知识讲座, 有针对性地解答员工的理解误区, 发现口腔保健意识已经成为影响成年人口腔健康的重要因素, 许多人认为每天刷牙就能防止龋齿和牙周病, 其实不然, 《口腔流行病学》[1]全面阐述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对口腔健康的影响。经过治疗和宣教, 3年来牙周病减低9.9%, 结石发病率降17.69%, 明显低于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结果[2], 口腔卫生习惯直接影响牙周健康, 与刁玉全[3]的调查结论相近。因此加强口腔卫生宣传教育和施以必要的洁治术是防治牙周病的有力措施。员工缺乏定期的口腔检查和保健知识, 2007年成年人龋齿发病率较高达32.06%, 但远低于1995年广东口腔流行病调查结果[4], 经过连续几年为企业员工作防龋治疗, 患龋率2008年降低6%、2009年降低7.26%, 龋均从2.03降到1.34, 降幅较大, 但还有部分员工有龋齿, 说明我们的宣教工作仍需加强深入。牙列缺损发病率3年分别为11.96%、9.24%、8.41%, 降低较少, 与修复治疗率的提高相反。分析原因主要是部分人牙缺失长久, 邻牙倾斜严重, 不能直接修复, 还有部分人的龋齿残根、残冠或严重牙周病的患牙在检查之前拔除, 没有及时修复。杨涛[5]对13788名上海女性口腔健康进行调查显示牙列缺损占24.1%, 义齿修复率为39.7%。与之相比, 惠州某企业员工的牙列缺损率较低, 而修复率较高, 分析原因可能是样本选择差异和口腔保健治疗水平的改善。错畸形同样是影响成人口腔健康的不可忽视因素, 2007年高达28.23%, 之后2年有所降低, 但幅度很小, 分析其主要原因有观念因素、工作因素和心理因素。说明成人对正畸的接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口腔健康观念和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调查发现, 企业员工的口腔健康状况不理想, 完全健康者只有5%, 龋病和牙周病仍是防治难点。通过3年时间对于企业员工口腔健康的检查、治疗和教导的一系列过程, 能够使企业员工的口腔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柱状图1~2十分清晰地体现这一种点对点牙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成果, 员工龋病和牙周疾病发病率大幅降低, 对缺失牙的修复率不断提高。结果证明把口腔健康检查与疾病防治、保健指导和宣传口腔健康观念后续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是一条口腔疾病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但仍需我们不断改进方法, 坚持下去, 才能取得长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彩焕, 卢展民, 杨军英.口腔流行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219-255.
[2]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8.
[3]刁玉全.1935名健康成人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86, 4 (3) :192.
[4]张颂农, 黄少宏.广东省城乡人群恒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 1999, 7 (1) :3-6.
企业家的疾病谱 篇3
1 学生常见病防治现状
学生常见病患病率显著下降, 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主要表现在沙眼和蛔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 全国城乡学生的沙眼患病率分别从1992年的15.88%和17.87%, 下降为2000年的7.5%和8.0%;蛔虫感染率从1992年的14.94%和26.60%, 下降为2000年的1.1%和6.6%;贫血患病率明显下降, 1992年我国城乡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47%和24.10%, 到2000年下降为9.1%和11.4%, 且贫血程度以轻度为主, 中、重度基本消失;营养不良患病率也是明显下降, 1995年我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1.2%, 到2000年下降为19.5%, 营养不良程度构成发生改变, 2000年学生重度营养不良已很少见。
儿童青少年的卫生意识逐渐增强, 良好的卫生行为逐渐形成。如1995年城乡学生的刷牙率达到83.0%和74.2%, 分别比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了13.2%和18.4%, 2000年更进一步达到92.8%和87.1%。
尽管在学生常见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强。目前学生近视患病率仍居高不下,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2002年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6.96%, 53.43%和72.80%, 到2004年分别上升为32.5%, 59.4%和77.3%。有2/3左右的省份儿童青少年恒牙充填率低于40%, 全国平均的乳牙龋齿充填率不足10%, 少数省份甚至是空白。
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迅速上升,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增长速度。1985年我国大城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只有0.2% (男) 和0.1% (女) , 2000年全国城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上升到6%~8% (男) 和4%~6% (女) [2]。2002年我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 与1992年比较, 7~17岁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增加了30%以上, 一些大城市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达到20%以上;一些发达农村地区, 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有的已接近城市水平, 达到20%左右。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有效控制, 到2010年, 全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将达到18.46% (男) 和9.18% (女) , 将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儿童少年[3]。
2 学生常见病疾病谱变化情况
随着社会变革的日趋加速, 我国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 一些早已在发达国家流行的与心理、情感、行为问题有关的“现代文明病”开始在我国蔓延, 心理问题和健康危险行为以及伤害成为现阶段影响学生健康的新问题。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学习压力大, 学习负担重, 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了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以及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网络成瘾等健康危险行为[4]。心理行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5]。
中小学生伤害死亡率是疾病死亡率的2倍。伤害是我国儿童死亡的第1位原因[6], 也是儿童少年致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农村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率总体上超过城市, 经济发达迅速的沿海地区伤害死亡率上升极为迅速。在各类伤害的类型中, 交通事故伤害是儿童少年伤害最常见原因, 居致死性伤害的首位;溺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是1~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中毒及自杀等致死性伤害也占有一定比例。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我国儿童少年营养状况日益好转, 营养过剩导致肥胖逐年增多, 肥胖不仅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而且也成为各种成年期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的隐患。目前, 各种成年期疾病在青少年中发病率逐渐升高, 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3 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
3.1 调整学生常见病防治策略
在制定学生常见病防治规划时, 要全面地分析学生常见病患病的特点和规律, 根据目前学生常见病疾病谱变化现状来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防治工作除对传统的常见病 (近视、沙眼、蛔虫、营养不良、贫血) 进行防治以外, 还应增加对成年期疾病 (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 早期预防和控制;开展伤害 (车祸、溺水等) 项目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干预措施, 有效地防制伤害的发生;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健康危害行为的预防监测工作。
3.2 根据各地常见病患病现状,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一致, 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应根据当地学生常见病患病现状,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按照《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的防治目标要求, 有重点地开展常见病防治工作。在贫困的乡村地区, 要坚持传统的“六病”监测工作, 特别是对沙眼、贫血和蛔虫感染的防治;在城市发达地区, 重点则要放在近视、肥胖、伤害的一级预防上,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龋齿的防治工作, 提高学生龋齿充填率。
3.3 加强心理疏导, 预防健康危险行为发生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针对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和健康危险行为持续增高的现状, 要加强预防监测工作。心理问题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不是某一个因素的独立作用, 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家庭环境不和谐,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紧张, 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 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因此, 预防和控制心理问题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应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求家长改变不良的家庭关系和教养模式, 减少父母子女之间的冲突;教师与学生形成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 减少师生冲突。另一方面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减轻学生各方面的压力, 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技能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教会学生进行人际交流、情绪控制, 抵制来自同伴的压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其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4 有效防制伤害
伤害严重威胁着儿童少年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伤害的发生并非偶然, 既有外部原因, 也有内在规律, 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以采取适当措施, 消除一切可能发生伤害的隐患, 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发生。
预防儿童少年伤害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涉及领域广泛, 需要社会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与支持, 要把儿童少年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的轨道,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要建立儿童伤害登记报告卡和监测系统, 组织多学科对各种伤害发生的危害因素、预防干预措施和建立高效急救转运系统等进行研究, 普及现场急救和转运急救的方法和技能, 降低儿童少年伤害率和死亡率。预防和控制儿童少年伤害关键在于做到医务人员、家长、学校三结合, 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普及全民安全卫生知识, 强化儿童安全意识, 提高儿童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能, 从而自觉地预防儿童伤害相关行为, 避免伤害的发生。
3.5 控制肥胖, 预防成年期疾病发生
成年期疾病通常指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人易患的一些疾病。这些疾病可严重影响成年期的健康和老年期的生存质量。有研究显示, 成年期疾病与人类的生活行为和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许多成年期疾病是儿童期隐患的暴露或疾病的继续。致病的危险因素往往自幼年形成, 如不及时干预、纠正, 大多可持续终生。
肥胖是多种成年期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据调查显示, 肥胖儿童患高血压、血脂紊乱症、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儿童的数倍。北京健康教育所研究发现, 近20%的肥胖儿童血压偏高, 近50%的肥胖儿童血脂偏高。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表明, 中重度肥胖儿童的高血压发病率为30%, 脂肪肝的发病率则高达80%。肥胖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营养性疾病, 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运动行为将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儿童的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7]。因此, 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运动处方为基础, 以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 进行饮食调整, 改变肥胖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达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以家庭为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以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 编.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42-228.
[2]汪玲.我国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及其疾病谱的变化.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4) :277-278.
[3]徐勇, 谭琪.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7 (3) :166-167.
[4]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预防.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5) :415-417.
[5]徐勇.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11) :921-922.
[6]儿童意外死亡流行病学研究协作组.中国妇幼卫生项目儿童意外死亡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1995, 33 (3) :206.
企业家的疾病谱 篇4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的流行规律和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以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顺德区北滘镇居住的9240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健康体检资料分析,了解社区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现状,确立本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疾病谱,为今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已参加2008年度基本门诊合作医疗,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9132人,以自愿为原则进行免费健康检查。
1.2 方法
对2008年7月至12月进行的全镇50岁以上9240名居民的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检查项目包括:(1)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内科、外科、眼科、妇检(女性);(2)医技检查:心电图、彩色B超、X光胸透、血常规、空腹血糖、乙肝两对半+转氨酶。本次检查,没有把血脂、肾结石和男性前列腺的检查列入体检项目,所以血脂异常和肾结石、前列腺疾病不在本文中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2003软件录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患病率比较以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疾病排序
本次健康检查对象是5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9132人,参加检查9240人,受检率48.30%。其中男性3453人,女性5787人,共检出患病29710人次,前9位慢性病患病率依次为:高血压3983人,患病率43.11%;脂肪肝2551人,患病率27.61%;超重2427人,患病率26.27%;心律失常1479人,患病率16.01%;白内障592人,患病率6.41%;糖尿病570人,患病率6.17%;胆结石502人,患病率3.92%;肥胖331人,患病率3.58%;肺气肿135人,患病率1.46%。
2.2 不同年龄段疾病排序
不同年龄段疾病排序有所变化,但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患病率居首位,高血压、心律失常、白内障、糖尿病、肺气肿、胆结石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组间患病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脂肪肝、超重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05),而肥胖则无显著性差异(P﹥0.5),不同年龄段疾病排序见表1。
2.3 不同性别疾病排序
不同性别疾病排序基本相同。不同性别的发病率比较却有所差别,有显著性差别的是肺气肿、糖尿病患病率男性较女性高(P<0.05),脂肪肝、心律失常、白内障、肥胖患病率女性较男性高,有显著性差异(P<0.005)。高血压、超重、胆结石患病率男女间患病率基本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检出前9位疾病排序见表2。
3 讨论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本次现况调查中参与体检的中老年人均为当地居民,生活、饮食、风俗习惯在三角珠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虽然接受调查的人数仅占48.30%,但从结果上看依然能够反映出本地区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本次调查发现,中老年人高血压、脂肪肝、超重、心律失常、白内障、糖尿病、胆结石、肥胖、肺气肿患病率分别为43.11%、27.61%、26.27%、16.01%、6.41%、6.17%、3.92%、3.58%、1.46%,各项指标均比200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专题调查资料要高[1],原因是200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专题调查的对象是20岁以上成年人,而本研究的对象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可能与各类慢性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有关。同时珠江三角洲居民生活水平较全省平均水平要高,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由此产生了相关的慢性疾病持续上升。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疾病谱排序与其它地区的调查有所不同,但高血压、脂肪肝、心脏疾病依然是中老年人的疾病谱前五位主要疾病[2],是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高血压、白内障、肺气肿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与年龄成正比,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是全世界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也不断增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日益增多,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4]。慢性病病因复杂,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常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对居民健康影响显著,增加社会负担。有效的干预措施如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强调合理膳食、戒烟戒酒、运动量化干预、心理平衡等,并对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定期进行监测,高血压、脂肪肝、血糖升高发病率等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干预效果显著[5]。
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疾病谱,计划下一步通过进一步规范治疗和一定干预,使绝大部份人得到缓解和控制,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点提供科学的依据,对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中老年人群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和个人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城乡居民医疗健康情况和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基础,对社区卫生服务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制定我国医疗卫生防治措施很重要的依据之一,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引导[6]。
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提供连续、长期、整体和个性化的卫生服务,这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因为社区医生可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与病人及其家庭的每一次接触机会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使病人认识到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从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最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居民的知晓率,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社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慢性病知识的宣教、实行有效的干预措施等工作刻不容缓。
本次参加体检对象为50岁以上本地居住的中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9240份,并由社区医生对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追踪管理,以此提高居民参与健康检查的自觉性,接受社区医生的干预措施。随着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和经费的投入,逐步对50岁以下中青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及早对社区居民进行规范的健康管理,早期发现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或干预,提高居民的健康质量。
摘要:目的:了解珠江三角洲社区中老年人疾病谱及特点,为社区防治慢性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顺德区北滘镇2008年9240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慢性病学流行现状分析。结果:北滘镇50岁以上中老年人疾病谱顺位是高血压(43.11%)、脂肪肝(27.61%)、超重(26.27%)、心律失常(16.01%)、白内障(6.41%)、糖尿病(6.17%)、胆结石(3.92%)、肥胖(3.58%)、肺气肿(1.46%)。结论:应采取各种科学的干预措施,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中老年人群健康状况,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
关键词:中老年人,疾病谱,健康干预
参考文献
[1]马文军.广东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及防治现状[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1):72-74.
[2]冯莹,李国艳,袁晓静.社区慢性病疾病谱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04,2(1):3-4.
[3]李立明,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3):97.
[4]王陇德.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31-1034.
[5]张日文,吴荣华,甘艺平,等.南海平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谱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行为干预[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2):49-52.
浅谈口腔疾病与全身性疾病的关系 篇5
1营养缺乏
1.1 尼克酸缺乏病
又叫烟酸缺乏病, 也称糙皮病又称蜀黍红斑。口舌痛是早期或唯一的表现, 早期常因口舌痛到口腔科就诊, 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胃肠胀气、倦怠、失眠、心悸、头晕、健忘、焦虑等, 往往易误诊为神经衰弱。检查可见口舌炎变, 舌面表皮糜烂、充血、水肿呈猩红色, 颈、手、下臂、足踝等显露部位, 两侧对称的伸面皮炎。早期状似日晒所引起, 慢性期则有灰棕色素沉着, 同时有轻重不等的腹泻, 每天可达10余次, 以液体粪为主;以及谵妄、幻觉与思维错乱等中枢神经症状, 用烟酸或烟酰胺治疗有效, 而只做口腔局部治疗是无效的。
1.2 维生素B2
缺乏症 口角炎与唇炎是首要症状, 口角一侧或双侧有白色糜烂, 唇部干燥发红, 并可出现结痂、裂缝、出血、脱屑等, 张口每感刺痛。舌部灼痛也常见, 舌面乳头充血炎变, 常伴有肥厚水肿, 但表皮糜烂很少;同时阴囊瘙痒, 有干痒性皮炎或皮脂溢出性皮炎;眼部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边缘皮肤干燥、角膜周围充血;有时有知觉减退、麻木等肢体感觉异常, 用足量维生素B2 治疗有显著疗效。
1.3 维生素B12与叶酸缺乏
病变无特征性, 口舌肿痛, 经久即趋萎缩, 同时出现胃酸缺乏、腹泻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血象、骨髓象、胃液分析及用维生素B12 和 (或) 叶酸试验治疗有助于诊断。
1.4 铁质缺乏
除口舌痛外, 临床上可见萎黄病、低色素性贫血、胃酸缺乏、胃肠疾病、钩虫感染等, 血象、骨髓象及足量铁剂治疗有助于诊断。
1.5 维生素C缺乏症
主要有齿龈水肿、灼痛与出血, 常因牙齿松动而咀嚼困难。全身症状可见黏膜、关节出血倾向, 尤以反复的关节出血及骨膜下出血所致的关节挛缩、肢体疼痛为显著症状, 严重的可有胃肠道与尿路出血。如单用止血药物疗效差, 足量维生素C治疗疗效显著。
2造血系统疾病
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在口、舌、咽及齿龈表现肿痛, 出血或坏死, 尤其以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更为明显, 所以一定要作血象和骨髓象助诊。
3感染
猩红热患者病程3~4 d, 舌乳突有弥漫性肿胀充血, 出现“莓样舌”, 口腔黏膜炎变, 但疼痛不明显, 而咽炎与淋巴结炎引起的疼痛较显著;麻疹患者, 在病程第2、3天口腔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 同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 但口舌痛一般轻微, 以上两病多见于儿童;梅毒黏膜斑可见口腔与舌的任何部位, 浅表的白色或灰白色斑, 如有继发感染, 要与烟酸缺乏鉴别, 可作康-华氏反应来助诊。
4中毒
汞中毒时, 口腔黏膜、舌与齿龈均可有极度红肿、糜烂与溃疡, 除见口舌痛、牙齿松动、口臭、流涎外, 齿龈边缘可见蓝色线条;口腔炎亦可见于铋或铅中毒, 齿龈每出现黑色线条;在肾功能衰竭的终期, 口腔黏膜可有糜烂、出血或坏死, 口舌痛常见。
5过敏
各种抗原性物质与药物局部接触、吸入或内服, 均可发生过敏反应, 发作急骤, 唇舌、软腭肿胀与灼热瘙痒, 称为“血管神经性水肿”, 除口腔表现外, 全身有过敏现象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6结缔组织病
企业家的疾病谱 篇6
1 国际疾病分类的概念[2]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是目前国际上共同使用的统一的疾病分类方法,自产生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成员国的关注和支持下得以不断地补充、完善,并成为国际公认的卫生信息标准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负责进行国际疾病分类的修订、推广和应用工作。ICD-10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国际疾病分类的分类轴心是以病因为主,解剖部位及临床表现和病理等其他为辅的混合轴心分类法。它把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术语转换成字母数字编码,扩大了容量,从而易于对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分析和交流。为顺应医学进展,便于国际信息交流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疾病分类和统计系统,我国目前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
2 系统具体设计和实现
2.1 系统设计过程
2.1.1 完善ICD码字典库
我们以广东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统计病案软件中自带的ICD码字典库为基础,此库自2002年开始运行,基本能够适合临床医生的需求。具体做法是:
2.1.1. 1 收集资料
对临床科室进行宣传动员,收集各临床科室提出的问题和疑难疾病诊断。
2.1.1. 2 规范疾病诊断和编码
病案室将临床各科上报的各种疾病诊断按照ICD-10编码原则编码,完成编码后再与临床科室医师核对编码,发现不规范疾病诊断或编码问题时,发动医院病案委员会委员的力量,这些委员为各专业的专家,临床经验丰富,通过他们的商讨,给出标准规范疾病诊断名称后再维护入ICD码字典库中,最终确定正确的疾病诊断名称和编码[3,4]。
2.1.1. 3 加强沟通
病案室定期邀请临床医师讨论一段时期内ICD码字典库的使用情况,批量整理ICD码字典库,每次增加或者修改ICD码字典库时,均由病案管理人员按照ICD-10的分类要求进行分类、编码、查重、纠错,保证今后录入字典库的疾病诊断都是唯一的,并且是符合ICD-10标准的,使得ICD码字典库不断完善,越来越适合临床使用。
2.1.2 将ICD码字典库嵌入医院HIS系统医生工作站的电子病历模块中
临床医生在工作站上书写疾病诊断时,系统自动根据临床医生的疾病诊断内容在ICD码字典库中查找相应的疾病名称和ICD码,如果找到符合条件的,临床医生可点选所需相应ICD码,ICD码字典库内的疾病诊断和ICD码将会显示在医生工作站内的电子病历首页上。
2.1.3 故障处理
当临床医生在ICD码字典库内查找不到所需疾病诊断时,医生可以将疾病诊断输入另一个模块中,此模块具备这样的功能:它安装在每个医生电脑中和病案统计室的每一台电脑,模块能够让临床医生和病案管理人员随时沟通交流,当病案管理人员在模块上看到医生无法查找的疾病诊断时,病案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作出反应,查找或添加相应的疾病诊断名称和ICD码。病案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解决或没有在线时,模块能够保存疑难疾病诊断并随时提醒病案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2.2 系统流程
医生工作站ICD使用流程,如图1所示。
2.3 系统功能
系统可以减少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让病案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病案的数据挖掘,为医院领导决策、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等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5]。病案疾病诊断的书写使用国际疾病分类的疾病诊断可以使临床医生的疾病诊断书写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为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和将来的医疗付费改革打好基础。
3 系统采用的开发技术
系统由软件工程师通过Delphi 6、VC++、SQLServer 2000数据库、Microsoft Access 2000数据库编写而成,采用JSP网络编程技术并结合JAVA技术实现在网络上的通信,在医院HIS系统内试运行,反映良好。
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床使用,该系统应用的实践表明,我院病案临床医生的疾病诊断名称更加规范、统一,为病案首页提供更加完善、可靠的基本数据内容,实现网络信息数据的共享,提高医院的信息化程度,加速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步伐,为现代化医院建设的资源利用提供有效的应用实例。
4 讨论
对于ICD-10在临床及病案管理方面的应用,国内外研究较多,由于计算机的开发应用,促进了病案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扩大了病案资料的应用范围,按其编制的有关资料也更加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6]。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床使用,由于系统在查找到相应编码时,会将相应疾病中文名称及编码同时显示在医生工作站内疾病诊断书写框中,让医生选择核对,这样,我院病案临床医生的疾病诊断名称就更加规范、统一,为病案首页提供更加完善、可靠的基本数据内容。在病历管理查询方面,由于相应病历疾病诊断均被编入准确ICD码,使查询速度及准确度明显提高。该系统的应用也可以实现网络信息数据共享,提高医院的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潘燮文.计算机录入病案首页同步检索ICD码的方法[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9):46.
[2]江桂华,陈延,田军章,等.结构化报告模块中ICD-10编码的应用改进[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6):885-888.
[3]杨晓慧,刘伟琼,曾春梅.ICD-10在门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病案,2007,8(9):35.
[4]杜永强,丁慧民,方浩,等.提高病案首页填写质量,保证医疗信息的准确性[J].中国病案,2009,10(6):19-20.
[5]李阳,张志忠.病案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准备与维护[J].中国病案,2010,11(3):47.
企业家的疾病谱 篇7
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 我院共收治“三无”患者27例, 其中男病人10例 (37.1%) , 女病人17例 (62.9%) , 精神分裂症15例, 精神发育迟滞7例, 心境障碍躁狂发作3例, 人格障碍2例。均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其中筛查出肺结核、梅毒、感染性腹泻、疥疮各1例, 乙肝3例, 出院22例, 在院治疗的5例。
2 护理问题
1) 有伤人的可能:与携带危险品有关。
2) 营养失调:异食 (捡食垃圾) 、暴饮暴食、抢食等有关。
3) 有感染传播的危险:与皮肤受损、呼吸道、消化道排毒有关。
4)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病原微生物所致皮疹有关。
5) 生活不知自理:与精神症状有关。
3 护理措施
3.1 入院安全检查
“三无”患者随身携带的包裹里常藏有危险物品, 如藏有玻璃碎片、铁片、刀片等锐器。安全检查时必须由两名护士进行, 同时把病人的物品登记在册, 由专门工作人员清点后保存。
3.2 入院躯体检查
这些患者流浪在外无人监管, 多伴有皮肤损伤 (冻伤、溃疡、划伤) , 也常存在呼吸道、胃肠道感染, 结核、乙肝、梅毒等传染病, 特别是女性患者。因此, 接诊护士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为患者做躯体检查, 做好感染性疾病的排查, 有特殊情况及时提醒接诊医生处理, 并详细记录, 告知110或救助站工作人员。
3.3 入院卫生处置
“三无”患者被送来医院时, 大多衣衫不整, 蓬头垢面。所以, 对收治的这些患者要立即给予沐浴更衣, 同时查看皮肤完整性。剪发 (必要时除头虱) 、刮胡须, 修剪指甲防止抓伤他人。
3.4 列入重点监测人群
因有些疾病潜伏期比较长, 所以早期采用床旁隔离, 做好病区的日常消毒隔离, 执行手卫生, 在工作人员自我防护前提下, 重点监测“三无”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记录检查回报异常的结果, 发现有呼吸、胃肠道等部位感染情况, 采取正确处置措施, 以防院内交叉感染。
3.5 给予保护性约束
精神疾病患者多数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 对有行为紊乱、自伤、伤人症状的患者, 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要正确执行医嘱, 服药时避免病人藏药、吐药。
3.6 饮食护理
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制定营养计划。[1]早期餐具单独使用并浸泡消毒;患者卫生意识差, 重点督促饭前洗手;饮食无规律捡食垃圾抢食的患者, 护士要看护好患者;对暴饮暴食、吞咽困难的患者, 要嘱咐其缓慢进食, 避免噎食发生。
3.7 心理护理
“三无”患者在流浪时, 有的受到殴打、虐待, 常常对他人有敌对和恐惧心理。个别人出现语言表达能力的缺失, 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 因此要注意做好心理护理, 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主动找患者交谈, 鼓励患者诉说心理需求, 对患者的无理要求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多做解释, 根据其疾病的恢复情况, 随时调整心理护理策略。
3.8 康复指导
1) 鼓励参与工娱活动融入集体生活, 督促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工娱活动等行为矫正,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今后适应社会活动打下基础。2) “三无”患者随着病情的好转, 有的患者可以自述姓名, 住址等个人信息, 医护人员要及时记录, 帮助患者寻找家人。3) 做好出院前的健康教育, 根据病情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性质, 按时服药, 避免复发。
4 结果
接收“三无”患者后, 采取入院安全检查、躯体的感染性疾病筛查和卫生处置等一系列防范措施, 避免了躯体感染性疾病在封闭病区的交叉感染和大范围的院感暴发。
将“三无”患者列入重点监测人群, 入院后先行床旁隔离, 生活用具单独使用和消毒处理, 对不配合的患者实行保护性约束, 防冲动、攻击伤害他人行为。在四个封闭病区收治27例“三无”患者, 出院22例, 其中转院治疗3例, 临床痊愈被救助站送走或监护人接走的19例, 在院治疗的5例。未发生交叉感染和院感暴发事件。
5 小结
在救治“三无”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中, 我院探索出一套筛检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经验, 较好地完成救治患者任务。在护理中及时沟通和疏导, 改善认知功能, 对早期控制精神症状, 密切护患关系, 后期愉快出院, 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等均有明显效果。流浪乞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助人员需要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尊重, 需要发泄、平衡、疏导的机会, 寻求必要的社会支持和采用适当的应付方式, 对于促进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促使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是极为有利的[2]。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对“三无”精神疾病患者 (以下简称“三无”患者) 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护理。方法:针对本院收治的“三无”患者, 躯体筛查做感染性疾病风险评估, 确定护理问题, 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避免院感暴发事件发生。结论:针对新收治的“三无”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评估护理问题, 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避免了住院患者交叉感染。
关键词:“三无”精神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危险性评估,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宁, 郭元霞, 张小云, 等.肺结核患者营养风险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