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特点

2024-10-09

科研特点(精选7篇)

科研特点 篇1

摘要: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实力的重要标志。研究体育对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可以说体育是当前国家发展中非常重视的事业之一。体育科研是体育事业研究的根本途径, 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育科研方法是体育科研的重要工具。本文将针对当前体育科研发展的趋势及其科研方法的运用新特点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体育研究,体育科研,科研方法,运用,新特点

1 体育科研方法在体育科研中的作用

1.1 能够合理支配科学仪器

在体育科学快速发展的同时, 相关科学仪器开始广泛运用在体育科研中, 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体育仪器和应用水平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些体育科学仪器已开始成为体育科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想要在体育科研中使科学仪器职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离不开科研方法的支持和指导, 体育科研方法是合理支配科学仪器的重要手段。

1.2 能够为体育科研指明方向

体育科研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想要熟练的对体育知识进行系统运用, 便离不开科研方法的指导。体育科研方法能帮助研究人员更好驾驭体育知识, 为体育研究指明方向[1]。体育科研中如想要对已获得的体育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 便需要运用到相关体育科研方法。因此, 只有熟练掌握科研方法, 才能够运用各种体育知识进行有效的体育科研, 可以说体育科研方法是体育科研开展的基础。

2 当前体育科研方法现状

2.1 方法论基础薄弱

体育科研方法对于体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是当今体育科研的需要, 影响着着体育研究质量和效率。体育科研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不同, 需要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随着体育科研的不断深入, 体育科研方法分类越来越细化, 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但当前体育科研尚未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独有的研究方法, 科研方法多移植自其他学科, 很少有属于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更极少出现体育科学方法向外延伸或渗透的情况[2]。

2.2 数学统计方法运用混乱

近些年, 体育科研存在的显著特点是过于强调定量化, 刻意运用数字去表现研究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在体育科研中一些人片面认为研究中统计数据越多, 研究成功越好、越可靠。但实际上从多数研究成果来看这些数学方法运用仍然停留在数理统计水平, 采用简单的百分比、平均数比较方式, 并没有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统计方法与研究实际情况是否配套, 统计数据是否真实有效, 却很少受到关注。由于科研经费缺乏, 科研人员很少亲自采集数据, 所以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数据质量偏低。想要促进体育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科研人员必须清醒的意识到, 数字虽能够使研究更精确, 但也容易使人产生误导, 如在数据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甚至会导致研究成果错误的出现[3]。因此, 在体育科研中应合理运用数学, 数学并非万能, 它有着一定适用范围。统计数学运用中必须要结合研究实际情况, 以实现能够反应体育研究体育发展。

3 体育科研发展的趋势

3.1 数字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

数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有着成熟的理论依据, 能够很好的融入其他科学, 为其提供支撑。数学能够全方位、高精度、快速严谨的反应信息, 数学所展示出的渗透能力不容小觑, 数学已渗透到体育科学中。虽然当前体育科学研究数学统计方法运用混乱问题突出。但不难看出体育科研数学化是现代体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是体育科研的重要工具, 数学与体育科学的相互作用, 对于直观反应体育科学特征和现象有着很大帮助。由于体育科研对象具有一定复杂性, 数学精密计算的辅助必不可少, 体育科研需要数学方法。

3.2 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当前体育科研方法处于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阶段, 是由多因素、多序列组成的整体复杂结构。这些科研方法的融入, 必然会把体育科研推向多元化发展方向, 这即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 现代化技术融入体育科研中也是当前体育科研发展的必然。体育科研在不久的将来将逐渐走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阶段。

4 体育科研方法运用的新特点

4.1 积极融合其他科学研究方法

当前体育科研方法主要来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通过前文分析不能看出多数理论和科研方法借鉴了其他科学研究方法。一些方法完全是通过吸取其他科学研究方法的精华, 不断丰富最终演变而来。但正因体育科学不断吸取其他科目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才能够如此迅速的发展起来, 并走向多元化发展阶段。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是研究方法相互渗透的结果。体育科学作为新兴的学科, 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方法体系和科研方法, 加强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无可厚非。例如:在体育管理学研究中便融入了经济学与行政学等研究方法。

4.2 系统方法日趋重要

系统方法主要指: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等。引进系统方法是对静止孤立地研究体育科学的一种改造。系统方法是源自系统理论的科研方法, 该方法研究中讲求事物间相关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系统方法在体育科研中的融入, 提高了体育科研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把体育看作系统形式, 进行研究, 观察体育发展的整体规律, 将体育和现实生活以及社会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动态的研究模式。系统方法研究体育更符合现代体育发展的大趋势。

5 结束语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 体育科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体育科研方法的不断丰富的同时, 对体育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研人员必须一专多能, 既要具备专业体育知识, 更要掌握其他科学研究技能。体育科研方法的发展, 改变着体育科研的形式和方向。体育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积极推动体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周墨菁.浅析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体育研究现状[J].湖北商务学院, 2012, 13 (11) :119-124.

[2]李志搏.体育科研成果对于我国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J].江苏电子商务学院, 2011, 11 (14) :132-136.

[3]方天龙.系统方法在体育科研中的作用[J].吉林工商学院, 2011, 12 (11) :122-136.

科研特点 篇2

一、基本定义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建站单位与院士及其科研团队联合进行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高层创新创业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博士后制度中针对企事业单位,吸引、培养和使用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组织。

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结合以及人才培养等的出发点和目的有相似之处。

二、不同之处

1、牵头实施单位不同。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各级科协部门组织实施,有划分国家、省、市三个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人社部组织实施,各地方人社部门负责组织申报与建后管理等。

2、侧重内容不同。院士专家工作站侧重依托高端人才进行项目研发,促进建站单位技术创新,提升产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侧重依托项目研发培养人才培养。

3、层次和方式不同。院士专家工作站相对更加宏观,层次相对较高,引进人才、智力的色彩更浓;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对比较具体,层次相对较低,培养人才、智力色彩更浓。

4、申报条件不同。院士专家工作站有5个的基本条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求与相关领域1名以上的院士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合作任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4个的基本条件,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科研实验楼电气设计的特点分析 篇3

关键词:科研实验楼,建设流程,工艺设计,实验用电负荷特点,需要系数的选择,变压器,负荷率,备用电源,配电系统优化

0 引言

实验建筑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知识创新与科技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很多创新思想和科技成果的形成都依托于实验室成果, 实验楼的建设是促进科研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和发展基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对实验楼的建设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笔者参与了几个科研院所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 本文在结合实际、总结经验、吸收教训的基础上, 阐述了科研建筑电气设计的设计思想, 提出了科研实验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和适用方法, 并就建设流程、工艺设计、实验用电负荷特点、需要系数的选择、备用电源及配电系统优化等几个方面做深入分析。

1 概况

目前我国科研实验建筑建设所遵循的国家标准主要是《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 ( JGJ 91-1993) 。另有个别实验室 ( 如生物类实验室) 或个别特殊行业有更加完善、针对性的国家标准, 本文讨论范围为除这些特殊行业实验室以外的科研实验建筑。

《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对实验建筑的建设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提出设计实验室的最低要求, 设计人员在设计中除了应符合各种专业规范要求准则外, 还应满足各种研究实验室的特殊要求。设计前期, 在与使用者充分沟通的前提下, 还应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科研实验建筑的电气设计既要安全、可靠, 又要满足现在、兼顾未来, 为建设专业、高效、前瞻的实验室提供有力保障。

2 建设流程

现阶段, 我国绝大多数实验楼的建设流程采用传统模式, 即“实验楼建筑设计—实验楼建筑施工—实验室工艺设计 ( 或缺少此环节) —实验室工艺施工”, 建筑施工完成后, 往往急于使用, 不进行工艺设计或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工艺设计, 导致专业实验室建成后不够专业。也有一些实验楼项目, 一次建筑设计过程中, 由于缺乏工艺专业的设计参数和依据, 导致各专业的预留不到位, 土建施工完成也就是大规模改造的开始, 造成极大浪费。

据了解, 国外实验建筑的建设流程较多采用“实验室工艺设计—实验楼建筑设计—实验楼建筑施工—实验室工艺施工”, 国内也有专业人士提出了效仿国外的模式, 遵循“工艺设计先行, 设计由内而外, 建设由外而内”的实验建筑设计理念。但就现阶段国情来说, 全部实行还有很多阻力, 发展也需要一定时间。国内的建筑类院校鲜有开设实验室工艺设计专业, 现阶段的一些实验室工艺设计公司也是在传统模式下逐渐摸索发展。国内有一些项目采用了此方法, 效果不错, 但有待推广。

笔者参与设计了一些科研建筑项目, 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认识到前期工艺设计的重要性。这项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采取由设计方、建设方的基建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方式。仅依靠建设方提工艺要求, 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每个实验组参与提要求, 每个实验室要求都不同, 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熟悉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和功能, 但是对建筑设计、实验室设计和工艺设计方面则了解甚少或不够专业, 每个研究者又有特别的实验设计需求; 另一种是只有基建人员参与, 基于管理更加方便的需求, 更愿意以不变应万变。

实验室设计中的一项原则是满足研究需要, 这需要设计者从中协调, 与科研人员多次沟通, 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将使用者的语言转化为设计专业语言。

3 实验用电负荷特点

3. 1 用电负荷的独特性

科研实验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建筑, 各学科的实验楼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各类型实验室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3. 2 用电负荷的不确定性

科学研究会随着研究对象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在对试验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时, 不同时间和不同方案所使用的设备完全不固定, 用电的容量也随之变动, 这就表现为用电负荷的不确定性。

3. 3 用电负荷的增长性

在刚刚投入运行阶段, 实验规模还不大, 用电设备投入还不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 跟上科学研究的发展步伐, 对实验设备的投入会不断增加, 用电负荷也会越来越大, 具有增长的特性。

3. 4 用电负荷的复杂性

科学研究仪器设备对电气专业的要求比较复杂, 不仅考虑用电量, 还要考虑电压等级、电源要求、供电方式、电能质量要求、电磁兼容、弱电要求等。当然, 并不是每个实验设备都要精确满足这些要求, 由于项目和研究类型不同, 新建院所和扩建院所都会各有侧重点。表1 是某个地球化学研究所实验楼的工艺需求表样例。

4 需要系数的选择

电气设计中, 变压器装机指标是关键指标之一, 不仅反映变压器安装容量是否合理, 也是衡量建筑电气设计是否达到节能要求的重要指标。在方案阶段, 民用建筑一般按照单位面积指标法来估算选择变压器容量。在一些相关资料和《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手册的电气部分, 给出了大多数民用建筑用电负荷指标的取值范围, 但均未提及科研实验建筑。科研实验楼建筑中变压器的配置应充分考虑科研实验的负荷特点, 适合采用需要系数法做负荷计算, 对于有较多数量的断续工作的大型仪器设备采用二项式法做负荷计算。

实验楼的负荷由照明、插座、空调、常用风机、水泵、电梯、实验室设备用电和实验室通风设备用电组成, 前6 项用电负荷的需要系数与一般办公楼区别不大, 插座负荷稍有不同, 主要难度在于实验设备用电和实验室通风设备的需要系数选择完全没有依据可查, 而需要系数对变压器容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做出较为合理的负荷计算, 应对工艺要求的实验设备用电进行认真分析, 调查、研究与工程相似的实例很重要。首先调查原有设施或同类型院所的供配电系统情况和设备使用情况, 包括建筑面积、实验区面积、变压器安装容量、用电高峰负荷率、用电计量数据等, 了解实验室的工作性质, 确定实验设备的使用频率, 实验室工作人员数量、工作时间, 了解实验室发展计划及发展空间, 注重收集用电量较大的实验设备的运行数据, 分析同时使用率及错峰运行的可能性。经综合考虑和比较分析, 得出实验设备用电相对合理的需要系数。

笔者采集了几个已建和在建实验楼的设计数据, 查找了部分项目的实际运行数据, 调查旧有设备的使用率情况, 得到的主要电气参数为实验设备用电的需要系数 ( 同时使用率) 和变压器的负荷率, 发现设计数据和实际运行数据的差异很大。某位电气领域专家通过调研采集国内多个地区的40 多个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数据和运行数据后分析得出, 在 ( 80 ~ 138) VA/m2范围内的变压器容量指标符合超高层建筑电气的实际要求。对科研建筑来说, 更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做具体分析。

每个实验室和仪器室容量的确定, 是根据工艺设计的结果, 兼顾现在的使用和将来的发展, 一般将规划的设备用电量之和乘一个扩展系数取得, 如果没有设备的规划, 按实验楼的性质, 以每平米用电指标估算得出, 多个研究所的实验室用电量达到500W / m2。使用者最注重的是电量是否够用, 虽然并不是所有实验室都能达到满负荷, 但只要需要, 就应该满足。每个实验室和仪器室要求的用电量都相对较大, 在做干线和变压器的负荷计算时, 如果仅把这些实验室电量简单相加, 把握不准其同时使用系数, 按办公楼模式取需要系数, 势必造成设备和电缆的参数过大, 不利于节能、节材、节地, 也会造成一次投资过大, 后期物业运行成本很高。

电气设计中, 既要保证每个实验室的用电量需求, 又不造成上述的缺陷, 可采取“末端足量, 中间适量, 前端缩量”的措施。每个楼层有多个实验室, 在使用时极少达到满负荷的情况, 供给各楼层的实验设备采用分回路供电, 回路干线供电一般采用大电缆放射式到楼层的做法。在多个实验室共用一条干线供电的情况下, 需要系数可以按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适当取0. 5 ~ 0. 6。一栋楼有众多的实验设备用电回路, 全部实验设备用电的需要系数可取更低的值, 如0. 2 ~ 0. 5。

根据科研实验楼的工艺设备负荷特点, 做变压器侧负荷计算时, 可取工作时段如上午9: 00 ~11: 00作为负荷计算时间, 这段时间是工艺设备用电的高峰期, 可取高值的需要系数, 不大于0. 5。而在上班早高峰时段运行较满的负荷, 比如电梯、地下车库风机等, 在这个计算时间段可以取较低的需要系数, 综合其他的照明插座空调负荷, 变压器侧负荷计算时设备用电同时使用系数不大于0. 4。综合几个项目可知, 折算后科研实验建筑的变压器单位面积装机指标相当于办公建筑指标范围的高值。

变压器的容量应满足全部负载的需要, 但不应长期处于过负载或轻载状态下运行, 变压器的经常性负载应在变压器额定容量的60% 为宜。最新的IEC 60364 - 8 - 1 的初步结论表示, 当变压器的负荷率在40% ~ 65% 时, 变压器的效率最高, 能够有效减少电能的浪费。故科研实验建筑的负荷设置, 应确保变压器在大多数时间运行合理, 不应片面追求某个点、某个时间内的负荷率是否合理。科研楼在落成初期, 研究还未全面展开, 用电设备投入较少, 变压器的运行负荷率大都偏低;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试验的深入, 各种设备的逐步增加, 用电负荷也不断增加。尤其对于一些新建院所, 如果仅仅考虑初期的合理负荷率, 到运行稳定后, 其变压器容量必会紧张。

5 备用电源

新版的《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正在修订当中, 现行可依据的是《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 ( JGJ91-93) , 该规范第9. 1. 1 条规定, 科学实验建筑的用电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应根据其重要性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科学实验工作上所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按《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 ( GB 52-83) 为原国家标准, 已废止, 现执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 GB 50052-2009 ) , 该规范第3. 0. 1 条规定, 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对人身安全、经济损失方面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 JGJ 16-2008) 规定, 仅将科研院所四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对供电连续性要求极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用电定位为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 除上述之外的其他重要实验室用电为一级负荷, 主要通道照明用电为二级负荷。因此除实验电力负荷外, 其他负荷的负荷级别可按照建筑物的高度, 遵照一类高层建筑和二类高层建筑的负荷分级。需要深入了解实验室工艺以后才能确定实验设备电力负荷的负荷级别。

对于一些重要的实验电力负荷, 突然断电虽不会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但会导致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成本的浪费, 可适当提高这部分用电设备的负荷等级, 设计人员可根据其允许切换时间、容量情况和电源质量要求选择备用电源。科研类建筑中, 多采用UPS不间断电源装置作为备用电源。

UPS不间断电源的主要任务是向关键设备提供高质量、无时间间断的交流电源。对一些重要的仪器设备可作为备用电源, 对电压频率、波形失真等方面有较高质量要求的仪器设备均可采用UPS电源。据调查, 除特殊要求之外, 一些大型仪器在断电的情况下, 靠设备内部自带的不间断电源能自动将实验的数据进行临时记录和保存, 所以应区别对待, 并不是建设方认为重要就一定需要配置UPS。对于数量少、容量小的需求, 更适合在建成后自行配置。

前面的工艺需求表1 是新建的某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某栋实验楼的情况。此建筑物内, 大多数实验室均有一部分设备有高质量电源的要求, 需要UPS不间断电源, 而且需要的容量不同, 数量多又分散, 配置要求也不同。需要在设计阶段考虑UPS电源采取分散设置还是集中设置。如果分散设置, 对应至设备配置还是对应至实验室; 如果集中设置, 是每层集中还是每栋楼集中, 需要经过技术、经济方面的比较, 得出较优的方案。对于此项目, 最终采用的是UPS电源集中配置方式, 主要考虑避免UPS电源对实验仪器工作的谐波干扰, 选用容量为500k VA, 设在变电站附近, 再分配到各楼配电室内, 从各楼配电室直接放射式供给需要UPS不间断电源的房间, 在房间内同样要设置UPS电源配电箱。

6 配电系统优化

6. 1 配电级数

配电系统的设计还应力求简单可靠, 尽量减少配电级数。对低压来说, 一、二级负荷配电级数不宜多于三级, 三级负荷不宜多于四级。通常配电结构为变电所、楼层配电间和终端配电, 但对于实验楼, 每间实验室均应设独立配电箱, 无形中已经增加了一级配电。对于大型仪器设备, 供电电源还应分别设置能切断电源的分路开关。如果变电所不是设在本楼内, 势必又会增加楼座配电室, 级数增多, 可靠性会大大降低, 而且各级配电系统保护电器之间也难做好选择性配合。

6. 2 备用多留

科研实验内容和方法的升级变化周期越来越短, 前瞻性则是配电系统提高应变能力的重要体现, “备用多留”是方式之一, 虽然在整个投资上会有所增加, 但能有效地应对科学研究实验设备的用电发展。在变配电室的设计中, 适当预留低压柜位置, 通过合理配置配电回路, 在同样配电柜数量的情况下, 多留备用回路, 以应对几年以后增加大型仪器设备的可能。

每间实验室设置独立的配电箱, 重要设备和用电量大的设备应单独回路配电, 实验室内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插座, 满足工艺需求之外, 额外预留20%~ 40% 的余量。应注意的是不同电压电源的要求, 采用多种电源的插座 ( 如单相稳压、三相稳压、直流稳压等不同电压电源) , 根据电压不同要有明显区分, 防止误操作。实验室配电箱也应留一定量的备用回路, 且要把相应预埋管留至吊顶内, 以方便实验室内部的增容。

6. 3 平衡负荷

通常从层配电间到各实验室供电采用的方式是放射式配电至实验室, 在每间实验室容量大且数量多的情况下, 要保障每间实验室用电, 需要将众多的大电缆敷设在吊顶内, 施工难度大且造价也高。前面提到, 多个实验室同时满负荷运行的情况极少, 利用大容量实验室不同时满负荷用电的特点, 楼层水平配电采用在走廊内插接式母排的方式, 每开间预留插接口, 既能平衡容量, 又方便设备扩展。当然, 每个楼层适合用哪种方式, 需要在设计中通过技术、经济方面的比较来确定。

科研实验建筑电气设计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 配电系统优化的方法不只有上述内容, 鉴于篇幅有限, 这里不再赘述。

7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科研实验建筑的电气设计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由于数据采集有限, 对科研实验建筑的电气设计特点仅是初步探索, 有待深入研究和完善。笔者水平有限, 有误之处请同行们批评、指正、进行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 (JGJ 91-1993)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监管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3]李炳华, 彭月月, 岳云涛, 王伟.超高层建筑变压器容量指标的分析与研究[J].电气应用, 2015 (14) .

[4]高小平.科学实验类建筑供配电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建筑电气, 2010, (1) :36-39.

科研特点 篇4

一、德国的科研体制

1. 科技管理机构。

联邦教研部是主管国家科技发展的政府职能部门, 负责制定并实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政策, 利用政策法规和管理科研经费等手段, 对国家科技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同时, 还负责协调联邦政府各部之间以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科技政策和科研活动。联邦教研部管理联邦政府约70%的研究与开发经费, 这些经费一部分作为向国家非盈利科研机构提供的事业费, 一部分作为资助科研项目经费使用。

2. 非盈利性研究机构。

(1) 高校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以及各类专科学校里, 都有自己的特色研究, 这些高校研究机构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培养科研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公立研究机构。德国独立科研机构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资助的非营利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主要是为基础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研究。如: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学会、赫尔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兹学会等。

3. 企业研究机构。

企业是德国科学研究的最大资助者。德国国内研发支出的2/3来自企业。企业研究机构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原则上由企业自行承担, 除非申请到国家科技规划的重点项目。一部分小企业为了降低科研成本, 实现资源共享, 也成立了联合研究机构。总的来讲, 由于行业的性质不同, 企业的研发机构数量比例也有所不同, 工业技术的研究机构相对较多, 而从事技术服务的研究机构相对较少。

总体来讲, 德国科研的运行和管理体系是由一个联邦教研部、非盈利性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机构组成的, 这里面包含政策制定、宏观管理和监控、研究规划和协调、政策咨询和研究评估、研究任务承担等, 是一个高效协调的完整体系。

二、德国科研财务管理的特点

1. 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

德国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以德国科隆大学为例, 全校只进行校级财务核算, 院系不设置财会机构, 也不配备财会人员, 全校的会计人员全部集中在校财务与研究促进部。学校的全部财务活动都由校财务与研究促进部负责。

2. 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

德国的科研机构都采取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 以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创新。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科研机构的财务制度进行了较大改革, 其非盈利科研机构的财务管理比较灵活。虽然原则上政府拨款应专款专用, 但允许科研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自行掌握和调整。没有用完的预算可以结转下年度使用, 由此激励各单位年终时继续经济地花钱。

3. 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

德国科研单位的财务核算制度是逐步发展形成的, 它包括经济计划的制定和结算、复式记账和全成本核算。以于里希研究中心为例, 该中心建立经济计划 (行政会计) /流动资金账 (收入、支出) 、财务会计/年度财务报表 (产值、消耗) 、成本效益账 (成本、效益) , 来满足不同使用者 (管理者) 对信息的需求。对第三渠道资金来源, 为了能反映委托业务的经营效果, 引入管理会计中的核算及分析方法, 计算其边际收益, 为绩效评价提供量化依据。

4. 严格的科研经费管理。

德国的科研合同是规范项目工作开展和科研经费执行的重要手段。项目依托单位依据合同的约定, 对项目实行过程管理, 且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负责。为使科研项目实施得到有效评估与监督, 德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研评估、监督考核体系, 来监督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 防范不规范的行为。

三、对我国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的启示

随着财政制度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科研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我国科研财务管理的模式、制度和预算管理等方面为适应这一系列的变革, 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仍有一些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研规划发展要求, 还需要在科研资金投入、宏观管理及决策、预算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德国科研经费投入情况和财务管理的特点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优化科技经费投入结构, 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德国研究与开发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基金会等。据统计, 2003年, 德国科研投入576亿欧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 仅次于日本、美国, 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企业投入380亿欧元, 占总经费的66%;政府投入181亿欧元, 占总经费31.4%;基金会投入2亿欧元, 占总经费0.3%;外来资金13亿欧元, 占总经费2.3%。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科技的投入在逐年增加, 但与德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相比, 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 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研投入体系, 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2. 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制。

德国的政体是联邦制, 根据德国的宪法, 教育和基础研究首先是州政府的任务。因此, 德国的基础研究主要是由州政府来资助和实施的, 但是对于那些具有跨地区意义的基础研究中涉及的重大设备和研究计划, 联邦和州将共同资助。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体系条块分割比较严重, 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 经费来源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 导致科研项目重复设置, 科研经费分散使用。我国应借鉴德国的做法:一是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 重点通过规划、制定政策, 更好地实现政府管理目标, 引导全社会科技活动。有效集成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资源, 对重大问题组织联合攻关, 提高组织全社会力量推进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监督和评估, 形成对重大科技计划、重点科研机构、科技投入及资源配置、区域科技发展以及科技法律法规的制度化检查、督促与评估, 为科技宏观管理和重大决策提供支持。三是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四是要建立起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 实现科技计划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三者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3. 推进财务制度创新, 建立财务管理新机制。

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 国家的职能是维持良好的秩序, 使经济在既定的框架下面运行。国家要建立各项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 以保障经济运行。德国的会计法规同其他法律一样, 主要目的是为会计活动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 以提供一个适合市场竞争的环境。随着我国财政制度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科研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适应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 充分发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

4. 强化预算管理, 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

严格的预算管理是德国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德国预算从编制审定到执行都在严格的约束机制下进行。我们可以借鉴的做法: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 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经费管理新机制。二是真正做到细化预算, 进一步增加预算的透明度。三是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 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 (决) 算制度, 建立科学统一的科技计划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五是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的绩效考评, 并逐步形成制度化,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5. 建立与完善研究所的成本管理系统。

为了反映资源的消耗和企业内部服务关系, 为管理层进行调控和决策提供支持, 德国的于里希研究中心依据财务章程的规定, 分别设立单位成本账户和项目成本账户进行全成本核算, 且相互间实现有效的连接与转换, 并体现在年度结算报告中。我国科研机构目前采用单一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系统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例如, 在进行知识产权转化中, 需要准确了解与这一知识产权形成相关的科研项目成本;在评估各研究单元运行状态时, 需要准确了解它们的运行成本;为了使研究所稳定健康地发展, 还需准确了解与控制研究所整体的运行成本。因此, 必须建立按照不同成本对象 (研究所运行、单元运行、科研项目运行) 核算的成本系统, 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

6. 建立诚信制度, 加强科技人员道德自律。

德国是一个诚信度较高的国度, 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我国应研究制定科技计划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 进一步增强项目参与专家、评审专家的责任意识。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立项、预算、验收等各关键环节中, 对各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 以及咨询、评审专家等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 并将其信用状况作为选聘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信用良好的机构和个人, 要给予鼓励;对于信用不良的机构和人员, 要加强监督管理, 并视情节采取相应处罚措施;对于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 经核实后要按规定程序予以公布, 以示警戒。

7.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作为发达国家, 德国人普遍文化素质较高。财务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能真正理解会计信息、利用会计信息、编制会计信息,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充分发挥财务在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的做法是加强现有科研机构会计人员的资格管理, 组织各种专业岗位培训, 有效地解决知识和能力不相适应的地方, 实现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由资历型向能力型转变, 由文凭型向水平型转变, 把财会人员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施尔畏, 邓麦村等.关于研究所管理.科学出版社, 2007

科研特点 篇5

关键词: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不端行为,概念,特点,措施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和科研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笔者对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ORI) 1994~2007年的年度报告进行简单数据统计后发现,作为高密度生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机构,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率也相当高。在这14年间,被ORI判定为有不端行为的案件总数为173件,其中有132件出自大学,比例高达76.3%。[1]涉案大学绝大多数为研究型大学。这不禁令人感叹,大学似乎不再是圣洁的象牙塔,科学家可能也同样是追名逐利的“俗人”。

科研不端行为现象并非科研竞争激励的美国独有,在其他任何国家同样存在。[2]鉴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世界影响力,探讨其科研不端行为对其他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不端行为的概念、特点以及措施进行分析。

一、概念

在关于科学界弄虚作假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用以表述弄虚作假行为的核心概念繁多。其中较常见的有“Scientific/Research Misconduct”(科研/研究不端行为)、“Scientific Deviance”(科研越轨行为)、“Scientific/Academic Fraud”(科研/学术舞弊)等。其中,“Scientific Misconduct”和“Research Mis conduct”较常出现在美国科研管理机构的文件和报告中,研究者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差异不大,经常混用。当论及具体弄虚作假行为时,较常见的概念有“Fabrication”(捏造)、“Falsification”(篡改)和“Plagiarism”(剽窃)、“Duplicate Publication”(一稿多投)、“Gift Authorship”(人情作者)等。除上述从反面表述弄虚作假行为的概念之外,“Scientific Integrity”(科研诚信)从正面强调诚信的科研行为应是怎样。

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科研不端行为?这是认识问题的关键和基础。美国公共健康服务部(Public Health Service,PHS)、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等机构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几经修改,仍未能达成一致。其他一些大学、学会和科研机构也做出了相应界定。PHS,NSF和NIH界定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将捏造、篡改和剽窃这三种行为明确列入概念中。未能达成一致之处在于,如何把握概念中“其他严重背离科学界常规的行为”或者“其他不合规则的行为”这样的模糊表述,如何进一步界定“捏造、篡改和剽窃”(FFP)这三个核心概念。

为了使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制度化和规范化,联邦政府制定了统一的定义。该定义由政府1995年任命的科研诚信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f Research Integrity)几经修改最终确定。该委员会于1999年推出科研不端行为的新定义,“科研不端行为”指的是“在申报、开展或评议研究项目,以及报告研究结论等过程中的捏造、篡改或者剽窃的行为”。[3]该定义于2000年11月6日以新政策的形式出台,取代了NSF、PHS等联邦科研资助机构各自的定义,并应用到其他联邦科研资助机构以及接受联邦资助的科研机构中。

较之其他机构先前的定义,联邦政府的定义将不端行为限定在“FFP”,诸如人类被试和实验室动物的保护、实验室的性骚扰等内容都被略去,作者署名权滥用问题,如果未涉及“剽窃”也将不被视为科研不端行为。对于这一做法,该委员会的解释是,被略去的不端行为可通过别的机制加以治理。[4]该定义还确定了“FFP”详细的二级定义,其中“捏造”指的是编造结果并且将其记录或者写入研究报告中;“篡改”指的是人为操纵研究材料、研究设备或者研究过程,改变或者省略研究数据或者研究结果,研究记录并未准确地显示所做的研究;“剽窃”指的是盗用他人的研究观点、过程、结论或者表述方式而未加以恰当的注解,这也包括在秘密评议他人的研究申请或者研究报告时的盗用行为。[5]

美国联邦政府关注科研不端行为问题具有警示作用,管理操作之便亦是其界定概念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联邦政府定义中侧重科研过程中违反技术性规范的行为,诸如论文发表、期刊论文审查或同行评议等与科研相关的社会化活动中的一些不端行为,则未被纳入概念中。事实上,与科研有关的社会化活动是科学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捏造、篡改和剽窃等不端行为与科学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捏造、篡改和剽窃单列为科研不端行为破坏了科学社会系统本身的整体性,似乎不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二、特点

科研诚信办公室是美国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科研管理机构,其采用的不端行为定义几经修改,最终与联邦政府的要求一致。自1999年以来将不端行为限制在“FFP”范围内(即捏造、篡改和剽窃这三种行为),其调查对象限于接受了PHS的科研资助或者试图申请PHS资助的科研项目。笔者通过分析其年度报告探索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科研不端行为的特点。

1. 科研不端行为数量

由图1可以看出,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频率相当高。1994~2007年间,被确定有不端行为案件总数为173件,其中出自大学的案件数为132件,比例高达76.3%。从报告中还可得知,这些大学绝大多数为研究型大学,其中不乏哈佛、耶鲁、斯坦福、加州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此外,还可以看出,1994~2007年间,被ORI判定有不端行为案件的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1997年后,大学科研不端行为数量基本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由于1994~1999年,ORI所采用的不端行为定义较宽泛,类似研究者捏造学历的做法也被视为不端行为,而2000年以后的案件处理中,这样的行为未被视为不端行为,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何1994~1999年间科研不端行为数量较多。

2. 科研不端行为类型

图2的数据表明,1994~2007年间,在被判定的132件不端行为案件中,单独的篡改行为数量最高,为48件,所占比例为36.4%。单独的捏造行为数量也较高,为26件,比例为19.7%。发生比例最低的是剽窃行为,单独的剽窃行为数量为5件,比例仅为3.8%。同时发生捏造和篡改行为的案件发生率也较高,数量46件,所占比例34.8%。同时发生剽窃、篡改行为案件数为4件,同时发生捏造、剽窃行为案件数量为2件,同时发生捏造、篡改和剽窃行为的案件数为1件。总得来说,篡改的数量最多,捏造次之,而剽窃最少。

3. 科研不端行为者的学术地位

图3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科研不端行为与大学的晋升、聘任、职称等级之间存在的联系。数据显示,助理教授及副教授被判定有不端行为的数量最高,为34件,比例达25.8%,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的比例也较高。申请课题、发表文章是科研人员实力的体现,也是他们攀爬学术金字塔的基石。除了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之外,“往上爬”的竞争压力是重要的外部推动因素之一。从动机来讲,助理教授及副教授离教授之职仅一步之遥,博士生和博士后面临就业压力,教授则可能是为了获得终身教职、更高的荣誉和地位或者更丰厚的物质回报。为了取得学术职位晋升或者聘任中的优势,他们更易步入歧途。助理教授及副教授、博士后或者博士生的科研工作往往受到上司以及同事的严格监视而极易被举报。

4. 科研不端行为举报

科研不端行为举报是ORI接受科研不端行为案件的重要环节。从1994~1997年的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在ORI接手的案件中,同事以及包括副校长、部门主管、系主任、实验室主管、项目负责人、导师以及其他的机构行政人员等在内的上级管理者举报所占比重较高,分别为26.8%和24.8%,两者比重之和超过50%,他们是最为主要的“告密者”(whistleblower)。此外,“关系未知者”以及博士后、研究生、技术员和助理研究员等下级被管理者所占比重分别是14.8%和10.7%。资助申请评议者以及调查监督人员占举报者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7%和5.4%。可见,除大学研究机构内部人员的监督举报之外,同行评议以及设置专门监督调查人员也是监督和举报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机制。

科研不端行为举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学这种研究体制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同事和上级管理者成为主要举报者的主要原因在于,上级管理者是机构的权力拥有者,对包括不端行为在内的各项事宜负有监督管理责任,而同事则由于长期的共事合作,发现并举报不端行为的可能性也较大。通过简单的数据比例分析还发现,同事所举报案件的被证实程度较低,在其举报的40件案件中,仅有10件被ORI证实存在不端行为,其他举报者所举报案件的被证实比例则较为一致。同事之间的竞争以及利益冲突或许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释这一现象。在一个科研机构中,诸如晋升、资助申请、丰厚的工资待遇等优质资源总是相对稀缺,同事之间除合作关系外,还存在争夺优质资源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可能导致个体之间的冲突,举报同事不存在的不端行为可能就成为一种不良的竞争手段。

最令人好奇的是“未知关系者”这一项,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及与被举报者关系的举报者可能是什么人?为何不愿意透露关系?在ORI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参与调查的68名举报者中,有69%的人反映因举报而遭受一次以上的不良后果,25%的人反映受到严重的打击报复,如被撤职、不授予终身教职、不予提薪或者晋升。报复行为源于研究机构的管理者、被举报者、同事和专业学会。其中最严重的报复行为往往源于机构管理者。[6]可见,举报者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在于害怕举报行为对自身产生不良后果。

三、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公众以及新闻媒体等的压力下,美国科研管理机构和联邦政府对科研不端行为问题做出了积极反应,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召开国会听证会,制定政策法案以及设置专门机构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其中,科研诚信办公室是美国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专门机构,自成立至今开展了一系列有益而全方位的工作。

1. 召开国会听证会,制定政策法案,设置专门机构

1981年国会众议员戈尔(Albert Gore)召开了第一次听证会,公开处理1980年间4个发生在生物医学领域权威研究机构中的不端行为案件,这是科研不端行为成为公共事务的标志性事件。国会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关注贯穿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健康研究补充法案》(Health Research Extension Act),该法案要求申请政府资助或者奖金的科研机构建立一套管理程序来负责核查涉及不端行为的研究,调查被举报的案件,并向政府提交报告。1989年,健康与人类服务部(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补充了《公共健康服务法案》赋予资助机构调查和解决科学科研不端行为的权力。

1989年3月,PHS设立了“科学诚信审查办公室”(the Office of.Scientific Integrity Review,OSIR),负责制定PHS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监察所属单位的研究活动,审查不端行为调查的最终报告,并提出制裁或进一步独立调查的建议。与此同时,PHS在NIH之下设立了“科学诚信办公室”(the Office of Scientific Integrity,OSI),负责监察接受PHS资助的研究机构是否依照PHS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1992年5月,OSIR和OSI合并改组为“科研诚信办公室”(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ORI),负责对不端行为的调查和监督,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和应对的具体措施,并与大学、学会以及专业团体合作开展科研诚信和伦理教育研究,解决调查活动中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7]除了ORI之外,美国还在NSF之下设立了独立于NSF的“监察长办公室”(the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OIG),受理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投诉和举报以及开展专业的科学审计和调查。[8]

2. 处理举报案件,开展调查工作

处理举报案件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之后,科研诚信办公室方开展调查:(1)被举报的科研不端行为发生在PHS资助的项目中或者与试图申请PHS资助的项目有关;(2)符合PHS有关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3)具有充分、真实的信息以开展调查。调查工作由其调查监督部(the Division of Integrity Oversight,DIO)负责,该部门的成员都是由生命科学领域各项专门研究工作的专业研究者构成。调查工作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询查”(inquiry),即研究机构按照要求对机构内可能存在的不端行为自行组织调查。一般情况之下,研究机构无需向科研诚信办公室报告询查结果,但是如果科研机构是在ORI接到举报并命其开展询查的情况之下,科研机构需向ORI提交询查报告,以确证是否有必要进行正式的调查;第二部分为“调查”(investigation),即一旦案件被确认有必要进行调查时,由ORI进行调查。这一部分的调查工作一般情况之下由研究机构进行,并向ORI提交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不端行为存在与否、谁有不端行为、不端行为的影响有多大等方面的内容。ORI的主要工作是对研究机构上交的调查报告的彻底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只有在科研机构拒绝调查或者提供信息,或者调查不利有必要进行新的调查的情况之下,ORI才会亲自展开案件事实确认调查。[9]

3. 倡导科研诚信,开展科研不端行为教育防范项目

与大学、学会以及其他专业团体合作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和不端行为防范项目逐渐成为ORI的工作重心,这方面的工作主要由教育与诚信部(the Division of Education and Integrity,DEI)负责。教育与诚信部开展了一系列的“负责任研究行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RCR),如2002年开展的“资源发展项目”(RCR Resource Development Program)。此外,ORI还与学会和大学合作开展科研诚信教育项目,如于2002年开始与美国医学院联合会合作开展“专业学会负责任研究行为项目”(RCR Program for Academic Societies),支持学术团体开展提高其成员负责任研究行为的活动;于2004年开始与研究生院委员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CGS)合作开展“研究生院负责任研究行为项目”,将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为促使科研机构有效执行PHS有关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措施,ORI还开展了“研究诚信长官培训项目”(Research Integrity Officer Training Program)。参与培训者是机构中处理不端行为的负责人,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受理举报案件、获取数据、保护举报者、管理询查调查委员会等。

4. 公开化处理调查报告信息,保护相关者个人隐私

ORI公开科研不端行为处理信息的做法值得注意。美国的《信息自由法案》(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使得公众能够获得联邦机构的大部分信息档案资料,而信息自由局是将政府文稿公开并传递给公众的机关。被ORI判定为不端行为的事例,其内容摘要将发表于ORI的《通讯》(News Letter)中,并通过印刷物和网页广泛公开。ORI的相关报告在公开发表之前都得到了被调查者的许可,报告资料将被视为公共信息,任何人只要提出申请便可获得相关的信息。ORI负责处理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的要求,同时也处理涉及不端行为者要求保护隐私的请求。

5. 开展相关研究,加强合作交流

在科研诚信办公室研究项目的支持下,ORI机构内部以及外部研究机构就科研诚信和科研不端行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发表了许多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研究涉及机构如何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案件以及提高科研诚信等方面的主体,此外还着重研究了社会、组织、群体和个人等影响科研诚信的因素的消极和积极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大有裨益,能够加深对科研不端行为和科研诚信问题的认识,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此外,ORI创建了网站,网站上资料丰富全面,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员都有访问权和下载权。

参考文献

[1]ORI Annual Report:1994~2007[EB/OL].http://www.ori. dhhs.gov/publications/annual_reports,shtml,2009-01-05.

[2]山崎茂明.科学家的不端行为——捏造、篡改、剽窃[M].杨舰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

[3]ORI Annual Report 2001[EB/OL].http://www.ori.dhhs.gov/ 2008-08-10.

[4]Campbell,P.W,White House Release Long-awaited Definition of Research Misconduct,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1999-10-22.A40.

[5]Ellen Paul,Reviewing the Proposed New Federal Research Misconduct policy.Bioscience,2000.Vol.50,No.3.

[6]ORI Annual Report 1995[EB/OL].http://www,ori.dhhs. gov/documents/annual_reports/ori_annual_report_ 1995.pdf, 2008-08-10.

[7]About ORI-History[EB/OL].http://www.ori.dhhs.gov/about/ history.shtml,2008-08-10.

[8]OIG:Our Mission,Vision and Values[EB/OL].http://www. oig.nsf.gov/2008-08-10.

科研特点 篇6

1.1 认识较短,基础薄弱

近年来,艾滋病中医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受研究时间较短,基础薄弱,研究条件欠缺,人才匮乏以及中医临床研究的复杂性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困扰中医临床与科研的诸多关键技术仍然未能解决,艾滋病中医药科研水平整体不高。

中医临床科研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艾滋病中医科研在一定时期内仍将重点集中在解决艾滋病中医研究的最基本问题上,主要针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证候分布与演化规律研究、无症状期干预方案研究、机会性感染及减少抗病毒药物毒性作用方案研究、中医药免疫重建作用研究、艾滋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尝试、探索。

1.2 病例资源有限,受干扰因素很多

在我国现阶段,艾滋病病源资源较少,分布地域差异性大;患者文化层次差异较大,病人及其周围人群对病病认识存在很大误区;现有研究布局较为散在,研究水平和技术力量不均衡、水平层次不齐;协同合作科研机制的缺乏,使得资源信息无法有效共享等阻碍着艾滋病的深入系统研究。艾滋病中医临床科研必须统一部署,有计划,分步骤,有序地开展科研工作。

1.3 科研经费来源相对单一

艾滋病作为传染病,受病源少、研究周期长、不可控因素较多、人才匮乏以及缺乏足够的经济效益等制约了企业与社会的投资热情。在我国现阶段艾滋病中医药临床科研项目主要可分为国家重大专项、行业专项、部门课题和企业资助课题。如“十一五”以来,艾滋病中医科研的资助主要靠国家投入,经费来源渠道相对较为单一而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开展高效能工作,值得行业科研工作者深思。

2 艾滋病中医科研管理方法和策略

科研管理与科学研究是共生共荣关系,两者相互依从、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加强过程管理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经费、人力的浪费,杜绝研究结果失去应有的可信度和科学价值。科学研究接受和采用过程管理,可使研究行为更加规范,确保研究的方向,提升产出的公信力。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2.1 推进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科研项目管理质量

课题管理主要由课题投资部门、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组三个层面组织管理,每个层面在课题管理中处的脚色和承担的作用既有差异,又密切配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有效地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可最大限度发挥科研项目的意义,获得最大的科研收益。

艾滋病中医药科学研究必须重视过程管理[1],重视科研选题论证、立项评审、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及后评价等诸多环节的精细化的全过程管理。同时也应重视对课题实施目标管理,可采取以目标为导向,进行精细化过程管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

科研管理的不同部门应该密切合作,消除盲目性、重复性立项;必须严格检索和通过专家筛选,真实客观评价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可采取引入有偿服务的方法邀请第三方来参与科研管理、监督及评估;实行分层管理,不同层面管理主体实施项目管理;采取公示制等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制度,采取动态的绩效管理,实行严厉奖惩办法,防止和杜绝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采用科研课题动态管理系统,实时掌握课题的进展、课题的成果、课题的变动、课题的结题等关键环节,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有效管理[2];纳入后评价机制,验证科研产出的科学性、实用性等。

2.2 规范人员行为,提升团队整体素质

管理人员和科研课题实施人员是课题实施整个过程中的主体,两者在开展业务方面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能有效解决中医科研过程中管理和规范化操作问题,也直接关系到课题的结果。人员素质虽涉及很广,而且很复杂,但是遵守职业和道德操守是临床科研人员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应该建立严格的科研诚信体制。

对课题人员范化培训十分必要,科研管理人员既要懂项目管理知识,又要有科研背景,还要了解医学知识,所以必须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能力[3]。对管理者规范化培训能够提高其严格按照课题管理路径实施严格管理与创新管理的方法和能力;对科研课题实施人员范化培训是课题实施的关键所在,只有反复规范化培训,才能够提高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课题管理者和研究者的规范化培训,重点在提升其科研管理和科研综合素质。通过培训和监管,将会有效地避免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生管理流于形式和走过程、随意修改技术路线、减少观察指标、随机分组对照不规范、不严格纳入标准及用药、临床观察表格记录不及时规范、抢进度或拖延进度、课题负责人脱离课题实施过程、甚至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发生。有助于完成科研目标,形成具有公信力的科研成果。

2.3 创新管理方式,纳入科研课题的后评价机制

管理模式的创新归根到底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观念的创新,必须坚持监督管理及服务相结合的理念,采取一切围绕课题质量的有利管理方法。一般而言,课题立项后,基本上实施过程能做到在科研课题资助部门及课题责任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监督下,由课题组长领导的课题组成员、研究生及协作单位来完成。但“重申报,轻过程”现象普遍存在[4]。

科研活动的结果不仅是指达到预期的科研目标,而且涉及所产生的中长期影响,中长期的影响既包括经济的影响,又包括社会和生态的影响,还包括项目产生的可持续性影响[5]。我国主要的中医药科技人员都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重科研,轻推广”的现象很普遍[6]。科研课题目标、任务及考核指标的基本完成一般意味着课题管理的结束,这导致了很多科研课题成果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无法产业化,转化为生产力,造成巨大损失和浪费。

科研项目后评价主要指的是项目的验收评估,从项目整体管理角度来说还涉及项目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7]。科研项目后评价作为过程管理的一部分,应该引起注意并得到加强。诸如二次评价方法[8],即基金项目结题时的初评和跟踪3年后的终评相结合的基金项目后评价方法,值得借鉴。

3 结 语

艾滋病中医科研任重而道远。科研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监管,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的思想,应建立健全科研立项与考评体系,规范管理[9];本着脚踏实际、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坚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立足本职工作,才能将艾滋病中医临床研究临床科研的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中医药相关理论、方法及学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志斌,丁红云,蒋自强.如何提高艾滋病中医科学研究水平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1331-1332.

[2]彭华国,张煜,余守义,等.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10):1931-1932.

[3]李秋艳,翁维良,李睿,等.中医临床研究的联合监查与质量控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8-11.

[4]刘盈,朱晓新,黄璐琦.中药科研课题全程管理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7-8,22.

[5]刘瀛弢.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106-114.

[6]白新民,王先敏,杨凯.浅谈加强中医药科研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措施[J].现代医院管理,2009,30(3):38-39.

[7]迟春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评价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5):283-284.

[8]江永真.科学基金项目的后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2,(2):53-55.

科研特点 篇7

科研单位的企业化转制是我国在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长期以来,科研事业单位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规范化、科学化与制度化,科研单位也面临着参与市场竞争,扩大社会影响力以及有效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新问题。同时随着同行业企业的竞争冲击不断加剧,转制后的科研企业在内部管理改革与手段创新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所以加强转制后的管理应该成为当前科研企业管理者关注的实际问题。而作为现代企业,一切生产运作与经济活动想要获得有序开展就必须不断加强资金管理,因为所有活动都必须依靠资金的有效支持,失去了资金的支持,再科学的发展计划和未来蓝图都只能是无米之炊。这对于转制后的科研单位来说更加重要,因为我国的大多数科研单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资金获取方面都是单方依靠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支持,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本来就存在着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在当前转制背景下,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单位的企业化转型,真正帮助科研企业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及市场要求,同时也能够通过转制升级来发挥科研企业对于科研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 科研单位企业化转制后的财务管理新问题

科研单位企业化转制之后在内部管理工作方面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必须摆脱过去被动式财务管理的陈旧观念,树立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新意识。在人员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新问题是人员队伍整合和知识结构调整,否则将无法有效达到科研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体要求。在管理手段方面也面临着工作面更广、数据量更多、资金风险更大等新特点,所以必须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最后还要重点加强资金管理方面的工作措施研究,从而确保企业能够一直拥有充足资金来完成自身的建设以及科研项目开发与应用。

2 科研单位企业化转制后财务管理新措施

以上本文我们提到了当前科研单位在企业化转制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不仅存在于管理思路和管理意识方面,同时也存在于财务管理的新地位树立与否以及具体管理方式的更新方面。此外在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方面也一定要比过去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最后在监督约束方面也不能松懈。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全面提升才能切实提高我国科研单位的企业化转型质量,真正起到提高我国科研项目开发应用具体工作质量的作用。

2.1 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存在某些认识上的偏差,因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一直都作为国家单位而存在,因此在资金扶持和经费援助方面都是国家一手承接,单位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唯一的工作内容就是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应用,在资金管理方面也大多数情况下是拿来就用,对于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既不够重视也缺乏管理经验,所以当科研单位开始进行企业化转型的时候,财务管理工作也就成为最为棘手也最为关键的改革内容。转变管理意识,首先就是要切实树立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全面发展、能够切实稳定企业内部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意识,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具体业务的学习,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只有掌握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原则和管理手段才能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管理水平提升。同时还要积极借鉴成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正确看待科研单位过去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不足,积极学习新经验、新手段和新理念,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2.2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人员队伍建设不仅包括管理队伍同时也包括被管理队伍。在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切实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将不合格财务管理人员从队伍中清除,同时大力引进兼具企业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资金管理知识、固定资产管理知识以及熟悉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根据科研企业的自身运作特点,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从而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能够更快融入日常工作当中。在被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其在本职工作方面的技能提升,使其在执行财务管理相关管理制度及细则时游刃有余,同时要加强被管理队伍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教育学习及宣传,从而有效提升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质量,形成财务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2.3 加强管理手段升级

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管理覆盖面与管理深度方面都与传统管理工作有很大差别。现代企业想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从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方面入手,这对于科研企业来说更加重要。科研企业的资金使用覆盖面更广,资金回收周期更长,资金投入量巨大,因此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更大的财务风险。信息化管理不仅要加强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与普及,同时还要加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切实提高各部门、机构在各种数据信息录入、确认、整合方面的效率与质量,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网络建设,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提升财务管理部门在信息收集方面的及时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真正实现科研单位企业化转型后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型,发挥其参与企业全面管理的积极作用。

2.4 加强资金集中化管理

上一篇: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下一篇:IEC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