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法

2024-09-19

小组合作法(精选3篇)

小组合作法 篇1

近些年来, 我国初中办学规模日益扩大, 但是初中生的英语水平也愈来愈参差不齐, 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之下, 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应当充分重视起学生综合发展的培养, 使得合作发展的方法和意识能够渗透到学生当中去, 从而营造一种师生共同交流, 教学相长的氛围。

一、小组合作法的内涵和意义

在国外中学教育当中, 小组合作法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学习方法, 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 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法当中, 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角色, 譬如说, 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 有一节是反义疑问句的知识点,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完全可以把小组学习的模式应用其中。反义疑问句当中有很多特殊词汇需要注意, few、little、noting、none等词汇表示的意思是否定, 如果它们当中的一个存在于主句当中, 那么疑问部分就要用肯定。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课下组成小组, 然后给若干个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 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围绕反义疑问句的不同情况进行讨论, 这样一来, 不仅使得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有详细的了解, 还会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事实上,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当中, 往往会过分强调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学习, 在此情况之下,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其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过于单一。事实证明想要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就一定要强化其交流能力和情感体验。如果学生不能够和他人搞好合作, 不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起来, 那么他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小组合作法的存在就改变这种情况, 它能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培养。

二、小组合作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增强交流, 取长补短。英语作为一门独立性的语言, 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实践和交流, 小组合作法恰恰满足了这一点, 学生在小组学习当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譬如说在进行英语时态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会先向学生列举不同时态的语句, 比如:我在上课、我要去上课了、我上完课了, 这三个句子看似简单, 实际上却涉及到了三种不同的语法, 分别是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和一般过去时。在此基础之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这三种时态进行讨论, 在经过讨论之后, 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讲解这三种时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在各个小组回答完毕之后, 教师做出总结。由此可见, 在这一整套过程当中, 不仅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也得到了促进。

2.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小组合作法之下, 学生的地位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平等起来, 课堂气氛也得到了活跃, 教师也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改变了以往高高在上的情况。除此之外, 小组合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在传统教学当中, 教师一个人并不能面向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式的教学, 而小组合作法的存在使得师生之间能够自由交流, 成绩好的学生也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 师生之间形成了多元化的互动, 不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推动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小组合作法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从整体上来看, 小组合作法是一个集体性的学习活动, 但就学生个体来看, 它又是促进学生个体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 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法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譬如说勇于发言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有序思维的习惯。

2.教师注意点拨和指导。在小组学习当中, 尽管学生占据主体地位, 但是教师也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指导者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教师要融入学生当中, 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 然后引导其改正完善。譬如说在学习介词用法的时候, 学生往往会将go home说成go to home, 或者把in和at的用法混淆,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到学生口语当中的介词, 如果发现错误就要及时纠正。

总体来说, 将小组合作法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会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其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 使得学生未来的占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因此小组合作法应当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盈, 王善江.合作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 (35) .

[2]张秀月.浅谈“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2009 (07) .

[3]王香琴.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成功 (教育) .2011 (03) .

[4]黄云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组织和实施[J].新课程 (上) .2011 (06) .

[5]曾琳.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

变“小组合桌”为“小组合作” 篇2

在建立合作小组时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前后排同学的桌子拼凑在一起, 进行讨论, 而是应考虑到“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改变平时的座位, 把全班学生按知识水平、能力、性格由强到弱1、2、3、4编号, 每组的学生都是1、2、3、4排号。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有利于全班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自己组合, 使各组之间由于信任感而畅所欲言。这样的“小组合桌”也许能收到合作的效果。

2. 明确分工, 角色轮换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 小组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 确定每个人在组内的角色和职责, 如组长、观察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协助员等。小组长的职责:主持制定活动计划, 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观察记录员的职责:负责把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实验产生的各种数据以及小组得出的结论记录下来;材料员的职责:按照要求领取和收回实验材料, 保管实验仪器;汇报员的职责:汇报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及得出的结论;协助员的职责:明确注意事项, 督促各成员的操作情况, 并根据实际需要帮助小组中需要帮助的成员。

3. 有效引导, 有效开展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 教师不应“袖手旁观”, 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 在组间巡视, 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 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 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 积极评价, 优化竞争

小组合作法 篇3

小组工作法是在教师主导下, 按一定规律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充分调动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将微观教学法中的小组工作法灵活地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染整专业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践之中, 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社会能力、演讲能力, 是改革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

1 小组工作法概述

1.1 定义及特征

微观教学法是用于传授本次课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 与其他宏观教学法相比, 是一种简单易行、时间较为短暂的教学方法。最常用的有:头脑风暴法和小组工作法 (也叫小组讨论法) 等。

小组工作的成果需要在班上演示或演讲,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行动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分组是组织形式, 是管理手段, 而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小组工作法有四个重要特征:一是小组有明确的任务, 成员分工明确;二是人人参与, 小组协同工作;三是教师协作指导, 学生自主完成;四是有成果展示和演讲, 小组互评, 教师总评。

1.2 实施步骤

1.2.1 布置任务并分组

上课伊始, 教师布置学习性工作任务, 将总任务分为几个小任务, 并以此为依据, 将全班分为相应的小组。分组是否科学, 是小组工作法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各种分组方法都会有利有弊, 自愿组合的成员关系较为融洽, 利于开展工作, 但有可能强者亦强, 弱者袖手旁观, 因为学生不会自觉按不同水平层次组合;抽签随机分组有利于学生多层次交流, 使分组始终保持着期待和新鲜感, 但有时会出现不可控制的状况。因此, 教师也可根据学习或工作任务的大小和性质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对分组进行调控。分组完成, 各组指派一名组长, 各小组所承担的任务可以抽签决定, 以避免各小组之间认为任务分配不公。

1.2.2 小组制定计划

教师可统一对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和解释, 使各小组明晰自己的工作任务。小组接受任务后, 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并保证各小组拥有相同的时间。各小组按任务要求讨论和制定计划、讨论小组成员的分工及完成任务所预计的时间。

教师在小组制定计划阶段时, 一定要进行巡查, 并且对每个小组询问“都明白了吗”, 避免小组在理解上的偏差。

1.2.3 小组决策

决策是任务能否按照计划方案进行实施的关键。小组对制定的计划进行可行性讨论、修改和完善, 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在对工作方案、方法等关键步骤进行决策时, 如有意见分岐, 最后可进行小组表决通过。

1.2.4 小组实施

各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讨论或工作。各小组的具体任务可以是操作设备生产产品, 可以是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活动方案, 也可以共同学习一种设备的操作等。教师在此阶段要注意巡查, 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或疑问进行解答, 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自主完成, 但不会提出具体的意见或参与。教师同时监督各小组的进度、观察成员表现, 掌控好场面, 既不能让工作能力强的小组成员独断专行, 也不能让有些成员无所事事, 督促各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1.2.5 成果演示和演讲

小组工作的成果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是具体的产品或图表, 可以是一套行动方案或生产方案, 并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简要地演讲, 阐明小组观点, 展示小组成果。教师要预先限制演讲的时间, 如果某个组别占用时间太长, 会导致后面的小组因时间不足而仓促应付。

演讲既达到了小组之间的交流, 又能增强演讲者的演讲能力。演讲尽可能脱稿, 演讲时注意声调、表情和姿势, 吐字要清晰、声音要宏亮。每次课小组分工不断地更换, 可锻炼小组成员的各种能力。

1.2.6 评估和反馈

小组展示成果和演讲之后, 各小组要对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小组成果进行评价, 评价的方式有直接打分法、排名打分法 (而排名的每个顺序则有相应的分数, 如第一名5分, 第二名4分, 第三名3分……) 、表情打分法 (给予“笑脸”、“平脸”、“哭脸”) 。国内教师普遍采用直接打分, 而德国则多采用排名打分法或者较为轻松的表情打分法。

教师最后要对各个小组的工作过程表现、成果、演讲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

1.3 作用及意义

良好的小组作业几乎是每个社会及工作过程的前提, 小组工作法以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行动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专业、方法、个人与社会四方面的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团队合作意识。

小组工作法是以行为导向的理念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

2 小组工作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染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中等职业学校染整专业课程《纤维素纤维制品的染色》的教学单元《纯棉筒子纱活性染料染色》的教学中, 运用小组工作法为例进行说明。

2.1 分组与布置任务

2.1.1 分组

课前教师预先将班级分成6个层次。教师课前将全班人数按能力和平时表现大致分为A、B、C、D、E、F 6个备选小组, 各组内部均有编号, 如A1、A2、A3、A4、A5、A6。

上课开始抽签分组。上课后, 教师宣布每位学生所属的备选组别, 并说明重新分组规则:即每位学生只能从自己所属组别中抽签。抽签后全班自然分为全新的6个小组, 而各小组成员构成包含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该组共同实施第一阶段的任务。

再一次从各组中抽签重组为六个全新的小组。在教学过程中, 三次分组方法可用图1表示。

2.1.2 布置任务

《纯棉筒子纱活性染料染色》这一教学单元按工作流程分为:松筒→装笼→染前处理→染色→后处理→柔软→脱水→烘干→倒筒→打包。但各小组的任务不能按工艺流程简单分配, 而是按印染厂实际工作任务分为预防组、工艺组、松筒与络筒组、染色操作组 (包含前处理及后整理) 、产品检测组、不合格品维修组。

为显示分配的公平、公正性, 具体的工作任务由小组长抽签确定。确定任务后, 教师用5~10 min讲解每个工作任务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确保任务明确、清晰。

2.2 小组制定计划

小组接到工作任务后, 参考教材内容制定小组工作计划。在讨论阶段, 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 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即时释放自己的想法, 给出可能的方案或答案;也可采用卡片调查法, 每人发张卡片, 在规定时间内写出2~3条建议。通过小组成员的群策群力, 找出能完成任务的可能的方案。

2.3 小组决策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需做好工作任务的分配, 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分配具体的任务, 否则就不能保证人人参与。如工艺组分工为工艺资料的收集员、工艺资料的处理员、工艺记录员、演讲者、检查者和时间掌控者等;染色操作组分工为前处理操作员、染色操作员、后整理操作员、记录员、时间掌控者和演讲者等。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 但又要共同协作, 大家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分工完成之后, 小组成员对在计划阶段提出的种种方案进行利弊分析, 通过表决方式决定实施方案, 同时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决策阶段, 教师不直接参与, 但要保证每个小组有充分的决策时间。

2.4 小组实施

2.4.1 第一实施阶段

预防组的工作任务是通过历史资料, 查找产生疵病的可能原因, 并提出整个生产过程的预防措施;工艺组根据质量要求及生产的品种, 制定前处理、染色、后整理各工序的工艺处方、工艺条件;松筒与络筒组则制定松筒与络筒的工艺参数;染色操作组 (包含前处理及后整理) 则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学习筒子纱染色机的操作步骤、操作要领及安全注意事项;产品检测组则制定产品检测标准、检测方案;不合格品维修组则根据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产生的问题或疵病提出维修方案。

各小组经过实际操作或模拟操作并验证原先提出的实施方案后, 得出工作初步成果。小组成员按照预定的分工, 将工作成果整理成简洁明了的文字、图表、实物等, 各成员最后都要有一份完整的初步成果记录。每一个小组都在特定的时间里反复钻研和演练某一部分操作技能、生产工艺, 熟能生巧, 促使人人成为本组的“专家”或“能手”。教师在此阶段要注意巡察, 为各组答疑, 并保证小组工作的方向的正确性。对于需要操作设备的小组, 教师一定要先作示范, 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2.4.2 第二实施阶段

在第一实施阶段, 各小组所完成的仅是《纯棉筒子纱活性染料染色》整个生产任务中的一部分, 小组成员熟悉的只是某一工序的操作技能或工艺, 却对其他工序感到陌生, 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 在第二实施阶段, 小组需要重新组合, 掌握全工序的知识和技能。重新分组的目的是将各组的“专家”或“能手”分到新组别, 把在原组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新组合的同学。重新分组的方法为每组成员均需抽签, 抽到相同号数的同学即重组为新组。如各组中抽到“1”的组成新的第一组, 抽到“2”的组成新的第二组, 以此类推, 全班组成全新的6个小组。

每个成员都要发挥“专家”或“能手”的作用, 负责解释自己原来所在工序的工艺或示范操作, 每个成员都是“能手”, 又是“师傅”, 把“教”与“学”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了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增强每个成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教与学, 全组对各组员从原来所在组中带来的方案进行优化组合, 重新制定一套完整包含了生产工艺的制定、染色操作、产品检测、疵病的预防、不合格品维修等的生产方案。教师在此阶段要关注各小组的工作情况, 仔细观察各成员的表现, 扮演着“协调、引导、鼓励”的角色。

2.5 成果演示和演讲

经过讨论后新鲜出炉的操作和工艺方案, 即是重新分组后的每个小组的最终成果。新小组选派一名组员上台演讲——对成果进行展示并简要说明, 全班学生通过先后聆听6名演讲者的演讲, 一次次地得到强化学习, 而且自始至终保持着新鲜感和学习兴趣, 是教师从头到尾“填鸭式”的教学效果所不能及的。

2.6 评估和反馈

演讲之后, 各小组依照评判标准依次对除了自己小组外的其他小组进行排名 (而不是直接评分) 。而教师要列出每个名次的分数, 如第一名得10分, 第二名得8分, 第三名6分……汇总后即得各个小组的总分。这种评价方式克服了直接评分弊端, 避免了学生为抬高自己而打压其他小组的现象。

教师要尊重小组间的评价结果, 但要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和同学, 鼓励在小组工作中参与热情不高或表现欠佳的成员。而对于各个小组制定的工艺和操作步骤, 教师的点评要简明扼要、切中要害, 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 小组工作法在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小组工作法在染色课程中的应用, 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自始至终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是引导者。小组工作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但该教学法对于文化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极差的学生很难成为原来组别中“专家”或“能手”, 在重新分组后, 所带去的方案可能解释不清, 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影响了重组后的小组制定方案的质量, 教师在课堂中要特别关注这类学生, 多引导、多鼓励, 只有这样, 采用小组工作法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职教学法培训手册 (教育部与GIZ中德职教资师进修项目) [Z].教育部与教育部与GIZ北京项目协调中心.

上一篇:成人体育下一篇:高能中波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