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文化

2024-11-24

三晋文化(精选12篇)

三晋文化 篇1

三晋是指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取得合法地位后建立的三个诸侯国的统称。在相继被秦灭亡之前, 他们的统治区域虽然时有伸缩, 但其区域大体上仍相当于春秋时晋国的统治范围。韩国于公元前375年灭郑, 迁都于郑。所以, 郑国也应属于三晋的范围。战国时期的法家内部虽有观点上的差异, 但总体上看, 法家学术是三晋文化的产物, 晋法家是法家的主体。晋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申不害、商鞅、吴起、韩非等人, 他们要么出身于三晋, 要么曾生活于三晋。他们先后提出了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和改革, 提出了“以法治国”理论, 并据此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

一、独特的三晋文化

在西周王朝建立后的大分封中, 成王封叔虞于唐, 其子燮父改唐为晋。从叔虞封唐到三家分晋, 晋人的活动中心区域是在“河、汾之东, 方百里”的古唐国范围, 就是今天的翼城、曲沃、襄汾、绛县、侯马、新绛一带。晋国北有大漠, 拥有山地、高原、盆地, 是典型的内陆国家。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本土文化具有固定、闭塞的特点。

晋国又是夷夏杂处之地。《史记·匈奴传》载,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 居于北蛮。”《国语·晋语二》也有记载, “景霍以为城, 而汾、河、涑、浍以为渠, 戎狄之民实环之”。匈奴人“利则进, 不利则退, 不羞遁走。苟利所在, 不知礼义。”“君臣简易, 一国之政犹一身也。”由于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游牧文化与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周文化完全不同。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决定了戎狄文化具有尚利重功, 轻礼轻德, 高度专制的特点。戎狄在与华夏民族融合的过程中, 也将其文化融入了华夏文化中。

晋文化虽然同属以礼乐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周文化系统, 但晋国属于宗法礼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其宗法制发展得并不彻底, 总体上呈现出与同期的其他诸侯国不同的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的形成, 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古唐国文化面貌独特复杂, 因而有了“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的因时而治, 因俗而治的极具开放性, 包容性的治国方略。在此方针指导下, 多种文化碰撞影响, 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中间文化。“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也直接规定了先秦三晋地区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格局和方向, 并因此形成了血缘亲情观念淡薄、轻视礼仪、崇尚法度、尚利重功的文化特色。独特的晋文化成为法家思想的文化土壤, 培育了崇尚法律的精神, 同时形成了“成文法”的传统。

二、三晋法治实践

晋国的法制思想具有灵活尚变的传统。“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就是说, 晋国立于戎狄之间, 用中原华夏族的传统政令制度来引导教化, 用戎狄族的传统刑法律令来治理。叔虞封唐后“启以夏政”, 一直沿用夏政。即使在三家分晋后, 韩、赵、魏也一直沿袭。此外, 晋国还沿用了夏朝的制度。《隋书·经籍志》载“夏后氏五刑有五, 科条三千。”《唐律疏议》引《尚书大传》云“夏刑三千条”。“启以夏政”的晋国因此自然而然地要受到夏代法律的影响。有文献反映, 晋国曾有叔虞之法, 它应是晋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孔子对其评价道:“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 以经纬其民, 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 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 所谓度也。”按照周初统治者的“刑新国, 用轻典;刑平国, 用中典;刑乱国, 用重典”的刑事原则, 以及“刑罚世轻世重”的原则, 叔虞之法应该是一部体现了周公“明德慎罚”的精神原则, 根据社会形势变化和古唐国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而制定的法律。

晋文公时, 曾制定“被庐之法”也称“执秩之法”, 孔子对此称赞道“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 为被庐之法, 以为盟主。”被庐之法是晋国的一部重要法典, 它的推行使晋国民安国富, 晋文公终成诸侯霸主。

公元前621年, 赵盾秉政, 晋国大权落于卿大夫之手。赵盾改“被庐之法”为“夷蒐之法”。公元前513年, “冬, 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 遂赋晋国一鼓铁, 以铸刑鼎, 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这是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 成文法的公布结束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的专横统治,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并为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法治”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536年,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 子产在郑国“铸刑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兆。邓析对子产推行的一些政策不满, 就私造“竹刑”。对于竹刑的内容, 我们不得而知, 但《荀子·非十二子》中说, 邓析“不法先王, 不是礼义。”由此可知, 它是要改变旧制, 不效法先王, 不肯定礼义, 体现的是新兴阶级的意志。公元前501年, “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可见其竹刑的合理性。公元前375年, 韩国灭掉了郑国, 迁都于郑, 必然也继承了郑国重法的传统。

晋国多次修订推行法令, 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使晋国取得霸主地位。虽然晋国在公元前403年被瓜分, 被韩、赵、魏三国继承的不仅是土地, 它的尚法尚变的传统也被继承并发扬。

魏国曾制定《魏宪》即《太府之宪》, 据《战国策》载“《魏宪》之上篇曰:‘子弑父, 臣弑君, 有常不赦。国虽大赦, 降城亡子不得与焉。’”魏文侯时, 其相李悝“撰次诸国法, 著《法经》。”《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对促进生产力的解放, 推动社会的前进都起了积极作用。

战国初, 韩国曾进行政治改革, 但由于改革不彻底, 不仅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还造成了一些混乱。如《韩非子·定法篇》所说的:“晋之故法未息, 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 而后君之令又下。”公元前355年, 韩相国申不害主持变法, 制定了法典《刑符》。申不害以“术”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效果并不理想, “故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 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但申不害的变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韩用申不害, 行其三符, 兵不侵境, 盖十五年。”

公元前403年, 赵国在取得诸侯的合法地位后, 其相国公仲连在赵烈侯的支持下进行了改革, “选练举贤, 任官使能”, 并制定《国律》。虽然我们对《国律》的内容无从考证, 但《国律》对赵国的富强发展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 如韩非子所言:“当赵之方明国律, 从大军之时, 人众兵强, 辟地齐燕”。

三晋制定的法律无疑会受到晋国旧法的影响。另外, 韩、赵、魏三家以小宗代大宗而一跃成为诸侯国君, 他们也急需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客观上促进了三晋法治实践的发展。三晋法治实践既是对历史的反思, 也是对现实的回应, 更是三晋独特的地域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摘要:三晋之地远离王室, 地理历史条件复杂, 为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实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并为之提供了展现的舞台, 使法家的政治构想得以在三晋大地付诸实践。

关键词:三晋文化,法家,法治实践

参考文献

[1]礼记.表记.

[2]史记.匈奴列传.

[3]左传.定公四年.

[4]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5]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6]左传.定公九年.

[7]战国策.魏策.

[8]晋书.刑法志.

[9]韩非子.定法.

[10]论衡.效力.

三晋文化 篇2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中国的省份,其地域多有变迁,而山西,自元代设行省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表里山河,固若金汤,主要是因了特殊的地形之故,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以黄河与内蒙、陕西、河南等省区接壤。唐宋之际,东边靠近古都开封,南部与西部临近古都西安。明清之际,北边又偎依古都北京。总的来说,山西这个长条型的城堡,始终与都城遥首相望,不离不弃。对于山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顾祖禹有精辟的阐述:“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晋,溯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箠而下也;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从山西脉络看,山西早在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就是“玉石之路”的中转基地,又是“丝绸中路”的东源地和晋商开拓的万里国际“茶叶之路”的重要之地。人皆共识,特别是明清500年间,晋商“汇通天下”的贸易和金融活动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直接推动了泱泱中华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13日,北京城硝烟弥漫,人心恍惚。溃败下来的官兵、外迁的居民充斥着大街小巷,跌跌撞撞,鬼哭狼嚎。八国联军占领了距北京仅有三四十里的通州,城内到处传谣着八国联军明天就要大破城门的消息。大清慈禧太后吓得魂不附体,后宫惶恐不安,王公大臣出入皇宫,都是慌慌张张、吵吵嚷嚷。慈禧看到这种情形,心里越发慌乱,到最后竟是手足无措,于是决定与光绪一同西逃。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日晨五时许,慈禧太后扮乡间农妇,服蓝色夏布衣衫,令帝、后服蓝布衣裤,徒步从北门逃出皇宫,乘驿车从得胜门而去。因惧怕联军追上,他们平均每日逃奔85里之多。慈禧开始面临抉择,必须选择一条生命安全保障线,后面无论如何不能留下尾巴。慈禧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想到一个中国自古以来必争的战略制高点,一个决胜千里的天然屏障地方——山西。

打开史卷,秒杀山西。山西自古就是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的窗口。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传承,人才辈出的雄浑画卷,波澜壮阔的商流辐射,深刻主导、几度引领、数次撬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强兵压境全无术,开府骑猪做逃鼠!”慈禧一伙仓惶逃离北京后,就像被野狗强追的兔子,恨不得腋下再生出两双翅膀,只顾亡命,其狼狈之状可想而知!他们赶到昌平,州官比他们跑得还快,早已不知去向,于下午七时日落西山之时,在霞光的照耀下,慈禧一行人到达了昌平的贯市住宿(位于时下以涮羊肉闻名京城的昌平阳坊附近,今名为东贯市、西贯市)。慈禧、光绪一整天滴水未进、粒米未沾,只觉得口干舌燥,肚子饿得咕咕叫。太监们四处觅食,终于直在一户农家里赊来了半碗高梁,慈禧、光绪欣喜若狂,哪顾得上生熟,抢着吃了起来,连掉在地上的几粒米也都捡了起来。没有水喝,太监他从地里采摘来一把干秸秆,慈禧也美滋滋地嚼了起来。事不凑巧,这天晚上忽从西北方吹来一股寒冷空气,天气突然变得阴冷异常。熟料慈禧一伙人身穿单薄,直冻得上牙打下牙,四处寻找睡觉用的东西,却什么也没有找到。最后拿来当地一位妇人未晒干的粗布被子,慈禧只得将就着盖上。夜间,点着豆秸取暖,大伙不分尊卑,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休息。慈禧躺在那里,想到自己在宫里,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玉液,盖的是锦衣裘被……,眼前却落得这步田地,不由得鼻子一酸,低声哭了起来。这一幕对慈禧来讲,可谓刻骨铭心。京城官员太让她失望了,真是“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慈禧一伙就这样疲于奔命,忍饥挨冻地度过了两天。慈禧一路不停地让随行打听距离山西大同还有多远。

山西对京师的拱卫作用,确切地说是在明代,边防九镇中,山西就有两镇。一为大同镇,一为山西镇(治所在宁武)。读过初中历史的都知道,清代,朝廷与蒙古王公原本一家,加上一望无际的长城,山西这边不会有边患,这就是慈禧西逃为啥直奔大同的缘故。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北魏定都平城近一个世纪,大同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段。当时,东西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有两座中心城市,西有罗马,东有平城,繁盛了一个世纪,影响数百年。慈禧心里明的跟镜儿似的,联军可以打下北京,要追上来打下山西,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山西,天险之地,关隘重重。慈禧一路盘算着,到了地方行辕,还得鼓舞当地士气,同仇敌忾,势将义和团和洋人堵在山西境外,山西处于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连接地,在军事物资储备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慈禧对山西寄予厚望,暂时将颠簸之痛放在一边。第三天,慈禧到了怀来县,知县吴永急忙前来迎驾。虽然事先得到了通知,也匆忙准备了蔬菜、瓜果、海味,但被退败的散兵游勇抢劫一空,最后只剩下一小锅绿豆小米粥。谁知道,慈禧饥不择食,居然吃得津津有味。吴永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又立马想办法弄来了5个鸡蛋,慈禧又一气吃掉3个,剩下2个赏给了光绪。回到县衙,吴永翻箱倒柜,找出一些旧衣奉送给慈禧、光绪、皇后和谨妃。慈禧一行的仪容至此才稍稍齐整了点儿。慈禧进山西,迟早要换行头,总不能丢了皇家的体统。没想到在怀来总算体面了许多。慈禧心下宽慰了些,在怀来县徘徊观望了两天,看到“议和”无望,只得继续向西前行。8月27日,慈禧一行至天镇县,驻跸慈云寺。杨县尉胆战心惊操持,直到慈禧入寺,饭菜尚未齐备。一向喜欢参禅的慈禧早已饥肠辘辘,哪还顾得上礼佛,在慈云寺一落脚,捧起和尚吃的糊糊斋饭就喝,还说:“好香,好香。”正是这餐糊糊令慈禧难忘,一年后慈禧、光绪返京,分别书写“英灵千古”、“山河间气”两块匾额赐给慈云寺。此刻,慈禧最上紧的事,还是关心距离山西还有多远,取道何处最便捷。8月28日,慈禧一行到达阳高,驻跸将军巷任照祥院。慈禧正式踏入山西境地,看到后无追兵,总算松了口气。次日启程绕道聚乐向大同进发。慈禧不时撩起帘帷观察沿途建筑及商贸交易。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战略时期,一个是东晋之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是唐灭亡以后,北方的五代十国时期。几乎可以说,战乱怎么平息,全看山西是否归顺。山西归顺,天下安宁。山西历来就是个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杂居的地方,尤其是北部和东部。这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和融合,起过很大的作用。慈禧吩咐下去,一路注意纪律,尽量不做扰民的事。

8月30日,慈禧一行至大同,大同总兵调至南北前线抗击联军,由大同知县齐福田率府县官员,于东门外御河岸迎驾,请慈禧、光绪由驿车换乘官轿,从和阳门入城。慈禧沿途奔波逃命,一进入大同府城,看到这座北方军事重镇城墙、城楼、角楼、敌楼一应俱全,瓮城、小城层层设防,易守难攻,一下有了安全感。再看大同,街市规整、铺面林立,车水马龙、市面繁华。北魏、北齐时期,亚洲各国和地中海诸国的使团和商旅曾云集大同,大同成为了东西方经贸、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大同名胜荟萃,寺庙林立,当车驾穿越太平楼时,慈禧看到这座木制楼阁华丽壮观、玲珑剔透,让人询问此楼名称,当得知叫“太平楼”时,一颗悬了半个多月的心才算掉到肚子里,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喃喃地说着“太平了”!于是打开轿帘,让跪在大街两边的百姓观瞻。

山西抚天下之背而扼其抗,形胜仅次于关中。无论是在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山西在军事战略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用以攻人则强,用以自守则固。慈禧从大同入关,她得做好山西驻军的安抚。山西是慈禧手里的一张王牌。慈禧来同,驻跸总镇署绣楼,其所住房间均由工匠修裱一新,皆成黄色,陈设铺盖全部更新。保驾兵分别驻扎在各营盘和旅店中。之后,随着护驾官员军队陆续赶到,于是皇室威严也逐渐复苏。每出行,必黄土垫道、清水洒街,膳棚、茶棚搭满街衢,圣驾护军前呼后拥,府县官员跪地叩迎。每传膳,倾其当地名菜、名产。慈禧、光绪用餐,专门从凤临阁由名师制出“金凤卧雪”、“百花烧麦”等菜点。

大同是慈禧从狂奔乱逃到皇家威严复苏的转折地,在这里,慈禧开始对破碎江山着手修补。在同期间,她命刘坤

一、张之洞会议和局,以载漪为军机大臣,并接见一些地方官员。潞安府知府许涵度厚贿李莲英,得以升迁冀宁道,大同县令齐福田以馈献也得以升迁。从一任县令著以直隶州知州有缺即补。这也是慈禧到山西境内后,第一位得到升迁的山西官员。

慈禧在大同驻跸4日,于9月3日移驾怀仁。慈禧因“供张草率”,接待太过简陋,停留了一天就匆匆上路。9月4日,两宫銮驾抵达岱岳镇后,稍事休息,9月5日驻跸代州广武镇(今朔州山阴县)“来盛店”。西太后慈禧要来广武镇的消息传到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偏关、岢岚、兴县等地,各县都派人前来支应差使,送粮草的人和牲口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一批一批物资送进了广武等地。杨应魁原本是个秀才,因为家贫放下书本在山阴附近的广武镇上开了一家客栈——来盛店。当慈禧到了代州广武镇时,杨应魁早已通过大同府里的内线跟李莲英搭上关系,好吃好喝自不必说,还有白花花的银子给慈禧做压轿钱。慈禧被这个边塞小城的商人感动了,把杨应魁叫到一边,当时就封了个五品知府,并且御赐黄马褂一件。后来,太后回京之后,还特意让人送来两面大匾,一面是“大夫第”,一面是“德门增耀”。后来,杨应魁去北京办事,被太后召见,临走时又赐给了大批的金银财宝。又得官又发财,杨应魁从太后那里做了一笔超值的买卖。同时命程文炳火速统军驻潼关,意恐下西安渡河受阻。9月6日,起程翻越雁门关,时值秋天,气候尚热,慈禧、光绪和王宫随从颠沛至此,饥渴难忍。慈禧登上了代州雁门关,在山上的靖边寺稍事休息游览。善于察言观色的岑春煊及时进贡了一把野黄花,慈禧曰“塞上早寒,得花迟,京师今盛矣”,不禁“泣下沾衣”。据传,在雁门关村吃了一块农民送上的玉面窝头,她说好吃,回宫后让御厨做窝窝头吃,御厨再大胆也不敢用玉米面,苦思冥想就用粟子为料,加工而成,小心呈献,不料得到慈禧的夸奖,说:“百姓生活真好”。其实,民间苦不堪言,食不果腹的情况时有发生。代州知州率领全班文武官员,带着鼓乐班子在五里外的路旁跪地迎接,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傍晚,慈禧一行宿阳明堡贾宅。民间唤“和府”。“和府”就是得到和珅的外财而建的家园。据传,贾家有个老四,在京城里钉鞋,挣点蝇头小利,维持生计。嘉庆年间,皇家清算乾隆年间任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的和珅。和绅被嘉庆皇帝抄没家产之前,听到风声,惶恐不安。左思右想,想出一个朝隔壁邻居家里抛弃家产以减轻罪责的办法。信仰佛教、宅心仁厚的贾家偶得意外之财,既不敢私自藏匿,又不敢冒然缴公,便将这巨额财宝悄悄运回山西,在故乡阳明堡建成一座豪华庄园。出乎意料的是,他还遇到了和府驱散的老丫头,两人一见钟情,返回阳明堡结了婚。坐北迎南的五进院,水渠环绕,槐柳成荫,风景宜人。慈禧好吃好住自不必说,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联想到家园沦丧、骨肉相残、内忧外患的处境,百感交集,在东家门板上欣然写下“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抒发了自己失意的颓废心情。此时的慈禧却另类的欢喜,这幅对联甚合她的心意。清代皇帝的“特称”则叫“老佛爷”,慈禧对佛是一向虔诚,念经供佛从不间断,即使有时外出巡视也必如此。有一次北京少雨,全华北五谷受旱。依照习俗,凡遇此情形,慈禧与朝廷官员便要每日向如来佛求雨,一直求到雨来为止。这一次只求告三天雨就来了,李莲英很兴奋,便趁机恭维慈禧,说太后真是了不得,简直是**再世。主子,您真是老佛爷。这番恭维的话使慈禧很高兴。从此以后,慈禧就变成了李莲英的“老佛爷”。古代的宫廷政治常识告诉我们,历代帝王除了各自的庙号、谥号、尊号外,有些朝代的皇帝还有特称,“老佛爷”成为清朝历代皇帝的特称。太后、皇后、太皇太后都不能用此称谓,就连清朝居功至伟的孝庄太皇太后都未曾有过“老佛爷”这一称谓。慈禧太后让别人称她为“老佛爷”是有其特殊目的,她企图把自己比作和皇帝一样。公开当皇帝她不敢,但享受一下皇帝的特称也是很过瘾的。住了一宿,次日,慈禧召见贾氏全家,留下皇宫稀世珍宝——玉白菜、玉蚂蚱、珍珠门帘等宝贝,贾家的细心周到赢得了慈禧的赞赏,慈禧兴之所至,手书“大义斡用”以示嘉奖。在慈禧留宿于阳明堡贾家时,阳明堡南关另一个商贸家族“刘缸房”,也趁机给慈禧献银,当即被封为辅国员外。

代州人精明,该出手时就出手。代州史上鲜有清官,在此可窥一斑。沿途地方官引以为鉴,趁此难得的机会争相报效,以显示忠心,纷纷给慈禧献出金银玉帛,膳食服用百般周到。同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搜刮民脂民膏,支应皇差,贿赂巴结太监,以求升官发财。

9月7日,慈禧一行到达崞县,在原平镇(今原平市)驻扎休息。因慈禧觉得原平烘烤的饼子非常适口,特赐“炉食之魁”美誉。据传现在的原平舌尖上的美食“锅魁”既由此演变而来。光绪帝在此地召见了原平镇督办皇差的刘四龙,赏赐其五品军功顶戴,御封原平为“富足镇”。崞县(今原平)为此次接待上级领导耗费数万两白银。在原平停留时,慈禧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她第一次颁布了“痛剿”义和团的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剿除不可。”她正式下令解散和围剿义和团民众,以平息西方列强的怨恨。同一天,在北上途中的李鸿章给西逃中的慈禧发出一封信,奏请慈禧一行立刻回京,以安抚混乱的局面。李鸿章也认识到了堂堂大清王朝的“九五之尊”流亡四野,终究不妥。但是,慈禧知道自己是此次“挑衅”洋人的“祸首”,在洋人答应不再追究她的责任之前,慈禧根本不敢考虑返京。9月8日,两宫銮驾抵达忻州。慈禧得知忻州流传有“东口到西口,喇嘛庙到包头”的民谣时,不知其故,问起身边大臣。当听说山西人“走西口”,也与丝绸之路有关,一下来了兴致,忻州出富商啊。当地方官员讲述了忻州人因生活所迫外出遭遇的磨难,并举了“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山西忻州王有德在新疆白玉河畔巨石上留下的苦难见证时”,太后瞬间阴了脸,立刻态度前后判若两人,拂袖而去。9月9日,两宫銮驾抵达阳曲县黄土寨。9月10日到达太原,巡抚毓贤方统兵驻固镇,自藩司以下,文武官吏皆于省城外数里地齐集迎驾。以抚署为行宫,堂皇壮丽,略有宫廷气象。其最可异者,凡需用帘帷茵褥及一切陈设器件,均系嘉庆年间巡幸五台所制办,备行宫御用。后来御驾未至,遂存贮不用,向储太原藩库。历任藩司,均不敢启视,但于门上更加封条一道,前后重叠,殆已至数十层。因历时过久,究不知库内有无缺失,如一经启视,则倘有毁失。东魏和北齐时,晋阳是北方军政中心,“齐氏别都”“霸业所在”。北齐八帝,有四帝在晋阳即位。当时胡商辐辏,晋阳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段之枢纽。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金代在太原设绫锦院,其中太原所产绿卷子布由于质量好成为贡品。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盛赞太原商业繁荣:“都城甚壮丽,与国同名,工商颇盛,其地种植不少最美之葡萄园,酿葡萄酒甚饶。契丹全境只有此地出产葡萄酒,亦种丝养蚕,产丝甚多。”太原是个好地方,果有帝王之气象。慈禧在太原停留了21天。慈禧得意忘形,自以为窝居太原便可高枕无忧。于是在太原的日子过得非常铺张,手头开始发紧。堂堂的太后想到了晋商,巡抚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把各家票号在太原的代表召集到一块儿,看谁家愿意给太后拿出20万两银子。祁县乔家“大德恒”贾继英当机立断,挺身而出20万。慈禧同时命太原府新制了24面龙旗。地方上的大小官吏,趁此难得的机会争相报效,以显示忠心,纷纷给慈禧献出金银玉帛,膳食服用百般周到。随行侍卫的队伍其时整顿了秩序。护驾卫队马玉昆部的枪支破损,太原机器局为其修理一新。慈禧因此亲临机器局,奖励监工陶庆春一件“团龙马褂”,总办徐桂芬升职调迁,其余官员分获奖赏。

10月1日,慈禧一行由太原出发,来到徐沟。徐沟县知县密昌墀和当地富户王五昌提前接到谕旨,早在城内的王家巷筹备,将王家的金禄堂三进大院修葺一新,粉刷彩绘,张灯结彩。院内布置好戏台,装点了假山。凡慈禧衣食住行可能用到或经过的地方,都用红毡铺地,黄缎围墙,整整用去了白银五万两。据一些当地百姓传说,慈禧途经徐沟住了一宿。当时的徐沟县令就用“碗饦”等一些当地风味小吃招待这位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爷,慈禧满口叫好,心情愉悦,以至后来从西安返回京城后,很快将此县令调升为平定州知州。由此可见徐沟小吃之魅力。慈禧又经徐沟到祁县。行宫设在当时祁县最著名的票号“大德通”总号,慈禧又受到了票号的隆重接待。当慈禧的车驾由河北即将进入山西时,最早获得这个消息的当初是祁县的乔家。乔家与官员的联系非常紧密,这是乔家商业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这不仅使乔家最早得到了慈禧西逃的消息,而且给乔家带来了新的商业契机。祁县大德通票号的经理高钰,做了一生中最好的一次投资。他不仅把大德通里里外外装饰一番,用红绸缎作地毯沿路一直铺到票号总店,作为慈禧的临时行宫,而且筹措银两,为慌乱出逃、行囊羞涩的慈禧准备了一笔不小的差旅费。大德恒和大德通都是祁县乔家经营的票号,此后慈禧将沿路搜刮的银钱陆续存入乔家票号,获利颇多。慈禧回銮后的第三年,即1904年,清政府决定试办银行。西逃途中,贾继英的行为给慈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慈禧特诏贾继英进京,筹办户部银行。贾继英也成为中国的第一任银行行长。慈禧一行的逃亡,给山西商人与朝廷的密切接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给山西票号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分别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这里一直保持相对的平安,人口的繁衍与迁移十分频繁。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历史上,山西不仅养蚕织丝,而且发达的棉质业、璐绸业、颜料业对丝绸之路的繁盛起了重要作用。尤以平阳、夏县为集中。金代在平阳设绫锦院,其中平阳产绿卷子布匹作为贡品享誉海内。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从地下到地面历史遗存很多。10月3日,慈禧一行驻平遥县,此后经介休县、灵石县、霍州县、赵城县、平阳府、太平县史村驿(今襄汾县)、曲沃县侯马驿(今侯马市)、闻喜县、安邑县北相镇(运城盐湖区北相镇)、临晋县(今临猗县临晋镇)、蒲州府、永济县上阳村(今芮城县风陵渡镇上阳村)于10月19日抵达陕西潼关。慈禧随驾沿前路粮台岑春煊途即大肆威福,对于地方供应官吏,往往非法凌辱,恐雎暴戾,气焰至熏灼不可近。慈禧一行人抵达霍州时,霍州知州李义铭通过告示招聘了当地最好的厨师,专为慈禧做饭炒菜。然而,霍州地方官的招待并没有博取前路粮台岑春煊的满意。到了赵城县时,岑春煊以供应不周参了一本:“此次銮舆经过霍州地方,该州办理一切实属异常草率。姑念事关供张,著从宽……知州李义铭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一路上,随行的皇族亲贵、太监、军队,像恶狼一样到处搜刮勒索,闹得人心惶惶,百姓更是四散逃避,商店停市……12月22日,慈禧接到李鸿章电告的“议和大纲12条”后,又惊又喜,看到列强既没有把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她归政光绪,于是如获大赦,感激涕零,当即就以“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为词,要奕沂、李鸿章毫不犹豫的照办。1901年9月7日,奕沂、李鸿章代表清政府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三晋文化 篇3

提及山西,多数人自然地联想到煤炭、老陈醋、汾酒及种类繁多的面食,然而这些“符号”仅仅是山西文化中的冰山一角。殊不知,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文化是厚重的、深邃的。有人说,山西是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历史遗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都在山西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处,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从“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传说到古代三帝王尧、舜、禹建都;从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到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王昌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从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书画家傅山;从“大部队”走西口打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到讲究诚信的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山西,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

观乔家大院揭晋商神秘

晋商,通常意义上指明清两代、因经营盐业、票号等生意致富的山西商人。据说,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时,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了国债。经济学家梁小民曾做过统计,自明朝初年到清末的500多年间,四大晋商的年总收入甚至赶上了清政府。由此可见,有人用“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形容鼎盛时期的晋商并非夸大。

谈及晋商领袖,当之无愧要数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民间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从政必看曾国藩,经商须学乔致庸。”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便是他的宅第,也是位于山西省中部历史古城祁县的民居代表,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纵观整座大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斗拱飞檐,彩饰金装,俯视成“嚞”字形。据说当初建造时并未将整体形状设计成如此,建成后却惊奇的发现,院与院规整呼应,俯瞰恰巧成了个“嚞”字。乔家大院的一砖一石、一匾一雕、一廊一院中都似乎透露着灵气,身在其中,品其巧妙精美也成了一种享受,让人不禁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难怪乔家大院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果真名不虚传!

发家靠豆腐一富富六代

常言道,“富,富不过三代;穷,穷不过三代”,然而乔家却一富富了六代。一部《乔家大院》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更多的人对乔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辉煌了六代的家族,到底有着怎样的奥秘?

在我看来,乔家的六代兴盛和乔致庸的家规密不可分。家规一共六条,也可称为“六不准”,即: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赌博,三不准嫖娼,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虐仆,六不准酗酒。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社会,对一个钟鸣鼎食的豪富之家来说,着实很难做到,但乔家子孙基本上都做到了。民间流传,“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方可成大器”,这似乎在乔家的例子上也得到了证实。

在乔家的历史上,有一个人为乔家播撒了仁义的种子,也为乔家积攒了雄厚的资金,他就是乔家的开创始祖——依靠做豆腐发家的乔贵发。商场如战场,免不了大起大落,难得的是乔贵发一直坚持“诚信”做买卖,并用“仁义”和“信义”教育后人。

要说乔贵发是乔家的开创者,那么作为乔家第三代的乔致庸则是真正将乔家生意发扬光大的探索者。他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他是乔家门中最长寿的人,活了89岁,一生娶有6妻,育6子11孙,因他自己定下不许纳妾的家规,所以都是续弦。

在乔致庸执掌家务时期,正赶上兵荒马乱之时,社会大环境不好,乔氏家族事业却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接班后乔致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疏通南方的茶路、丝路,接着乔致庸做起了票号生意,萌生了“汇通天下”的想法。通俗的说,就是只需一张“支票”,便能异地取款,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银联,乔致庸大胆超前的想法怎能不叫人佩服!经商方面,乔致庸传承乔贵发诚信为本、“以德经商”的品质,并且一生做出诸多善行,若放到现在,着实称得上位实实在在的慈善家。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天遭大旱,乔致庸义不容辞开粮仓赈济灾民,可见乔致庸不仅是位富商,更是位好商人。而在用人方面,乔致庸坚持“用人不疑”原则,他看人眼光很准,破格提拔了很多人。他培养的一位叫贾继英的人,后来成了中国第一任银行行长。

乔致庸在对子孙上的教育上,不仅有严厉的家规,更经常告诫后代,经商处世要以“信”为重,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放在首位。乔致庸的内宅门上刻着副对联,“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子孙要注重节俭,不可贪图安逸。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乔家有三宝件件为珍品

乔家大院里收藏着三样稀世珍宝,不仅来历不俗,更是充分体现了乔家在当时社会不可小觑的地位及非凡的影响力。

宝物一:犀牛望月镜。这面镜子称得上是乔家的镇宅之宝,它高2米、直径约1米,重1吨,镜架镜框为木质最坚硬的铁力木所制。雕刻有祥云、犀牛,祥云缭绕在圆镜下方如彩云追月,祥云下方的犀牛回顾上瞥,好像在痴望明月。

宝物二:万人球。这只万人球悬挂在乔家“会客厅”的天花板中央,水印材质,外表光滑圆润,约1只篮球大小。因可呈现约1万人的全身像并丝毫不失真而得名。悬挂在会客厅内,起到“探头监视器”的作用,乔家人在商榷生意的时候通过观察它来防止窗外人偷听、窃取生意机密。现在很多便利店通常也悬挂凸面镜来防盗贼,其实是一个道理,但是却做不到“万人球”的成像不失真。据说这只万人球是乔家从美国买来,可也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监视器。别说在当时算是稀世罕物,就是现在看,也觉得工艺精湛、妙趣横生。

宝物三:九龙灯。昔日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而逃向西安时,乔家捐赠30万两银子给太后以解燃眉之急。后来西太后为感激乔家而赏赐了两盏九龙灯,全国至今未发现第三盏。这九龙灯是用珍贵的乌木制作的一对八角形宫灯,因灯上共雕有9条龙而得名。这9条龙分上下两层排列,每层的4条组成一个“万”字。灯顶是龙头,9条龙头上都可点蜡烛。点上蜡烛后,烛光交相辉映,若想增加房间亮度,就把九龙灯上两个“万”字拉直,八条龙就好似像四方扑去一般,把房间照得亮堂堂。

糕点洁如玉赐名“雪莲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晋商辉煌的500年间,他们也为后人留下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去过乔家大院的人免不了参观乔家的饭厅,饭厅摆放的桌子不大,约容纳8至1 0人。导游介绍说,乔家的女人不准到餐厅吃饭,而是由管家把饭菜送到房内,因此乔家的饭厅内只坐男人。

据说,在晋商鼎盛时期,用餐讲究“八碟八碗”,这个习俗也延续至今。山西很多地区在过年时,也要准备“八碟八碗”,甚至很多酒店还推出不同的“八碟八碗”套餐,供客人选择。但据乔家后代回忆,他们家日常用餐远比“八碟八碗”来的“奢华”,可随行的导游却对我说,乔家平日里用餐以面食为主,较为简单,从不铺张浪费。到底哪种说法对,我们无从考证,但乔家有种糕点却值得一提。形似雪莲典雅高贵,色经烘烤洁白如玉,口感松润回味无穷,不甜不腻老少皆宜,慈禧赐名“雪莲酥”,流传至今。

现如今,乔家大院里设有雪莲酥店铺,由当年在乔家制作雪莲酥师傅的后裔现场制作,旅客可观赏也可买几只品尝一下这慈禧赐名的乔家特色糕点。

乔家辉煌了六代,在世的后代大多从文,没能将乔家的商业传奇续写,实属遗憾,但乔家的没落之路也极不寻常,甚至令人敬佩。乔家第5代掌门人乔映霞,坚持乔家经商之道,“宁可少赚钱,不能失信;宁可不赚钱,不能失信;甚至,宁肯赔钱也不能失信。”为了守住“信义”二字,不惜赔上身家。中原大战,晋钞贬值。乔家的票号“大德通”,存款以山西本省的最多,如果对存款户以晋钞票付出,乔家就可大赚一笔。乔映霞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动用了家族全部的储蓄,用新币付给储户,宁可家败,也不让储户吃亏。直到1952年,乔家的最后一家大通德票号关门,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乔家历史也宣告终结,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三晋文化 篇4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是法治的基本准则和精义所在。近年来, 山西之所以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 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适用法律上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对“位高权重”者的违法乱纪行为没有严格追究责任有莫大关系。因此, 在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和全面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新形势下, 继承和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中“法不阿贵”的可贵品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法不阿贵”是三晋法治文化中的又一重要思想, 即使是对地位再高的人, 再有权势的人也要做到严格执法、一视同仁。韩非指出, 春秋时期, 违法犯禁危害国家的几乎都是一些王公贵族, 但是国家法律制定出来, 针对的对象却都是一些“卑贱”之人, 以至于“其民绝望, 无所告诉”。针对这种情况, 韩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 主张“法不阿贵, 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韩非能提出这一思想确属难能可贵, 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其后, 法不阿贵、执法如山的清官廉吏在山西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人。柳宗元 (773年—819年) , 字子厚, 河东人 (今运城永济人)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称“柳河东”。柳宗元基于儒家的民本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官为人役”的政治思想, 认为是老百姓养活了官吏, 官吏就得竭心尽力地为百姓服役来换取俸禄, 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官吏为盗是“天下皆然”的现象, 主张“条其纲纪”、“齐其法制”, “法不阿贵”, “明法审全”, 以法治国, 惩治贪官污吏。于成龙 (1617年—1684年) , 作为“天下廉吏第一”, 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 颁布了《兴利除弊约》, 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 责令“自今伊始”“积弊尽行痛革”, 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 绝贿赂、杜私派, 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联系以往山西非正常政治生态的起因,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还存在着严重的特权思想, 有的党员自恃“背景大、后台硬”, 或觉得自己能力出众, 总觉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不将法纪放在眼里, 办事动辄逾越法律底线, 严重破坏了社会法治。为此, 我们继承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 非常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法不阿贵”的优秀传统, 彻底根绝“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要正确认识权力, 明白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 一切权力行使必须依照法律制度的规定, 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要约束监督权力, 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舆论制约权力等有效方式, 使任何权力都成为有限的、有效的、受监督的权力。要坚决惩治特权, 使更多的“想”搞特权和腐败的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级干部犯错误的机会。

四、继承和弘扬“亲疏如一”的优秀法治文化, “圈子文化”要彻底根绝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可以说, 法治的最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公平正义;每个公民对法治寄予的最大期望, 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志, 没有公平正义, 就不能称之为法治。结合近年来山西严重恶化的政治生态, 特别是愈演愈烈的“圈子文化”, 三晋优秀法治文化中“亲疏如一”的思想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李悝 (前455—前395年) , 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国, 主持变法, 可以说是法家的鼻祖。李悝在《法经》中所确定的“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 成为了法家区别于诸子百家的鲜明主张。司马光 (1019年—1086年) , 陕州夏县 (今山西夏县) 涑水乡人,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是历史上又一位受人敬仰的三晋先贤。司马光对公正、严格执法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主张秉公执法, 不能以私心论刑赏。他讲:“法者天下之公器, 惟善持法者, 亲疏如一, 无所不行, 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把法律看作天下的公器, 任何人不能私用, 要做到亲疏如一, 严格执法,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公平执法, 平之如水, 这样就没人敢凭借任何依仗而违反法律。

结合以往山西严重恶化的政治生态, 特别是愈演愈烈的“圈子文化”现象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圈子文化的本质是利益小集团。其唯利益的取向使得利益的获取超越正常竞争规律, 违背了最起码的公平正义, 对于个体人格独立、实干创新等价值追求都产生了巨大的负向激励, 成为破坏规则与秩序的重灾区。特别是, 有的领导干部封建思想严重, 在上级下属之间搞人身依附, 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 热衷于建法外禁地, 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 严重践踏了法律。为此,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分析党内的腐败现象时, 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 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 分析某某是谁的人, 某某是谁提拔的, 该同谁搞搞关系、 套套近乎, 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因此, 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亲疏如一”的三晋优秀法治文化, 下大力气有效解决, 最大程度肃清“圈子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要强化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 坚持我们党“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 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同“圈子文化”极端利己的维护帮派私利的价值观做不懈斗争。要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坚持“五湖四海”, 就会群英荟萃, 人才辈出, 事业兴旺;搞小圈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 必然正气不彰, 人心不齐, 事业不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化对权力的约束, 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牢笼。把更多权力还给市场和社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继承和弘扬“明法去私”的优秀法治文化, “请托打点”现象要全力扭转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 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三晋优秀法治文化中“明法去私”的重要思想, 恰恰可以为形成这样的局面提供有益借鉴。

在三晋传统优秀法治文化中, 既强调法律的重要作用, 同时又特别重视执法者明法去私、秉公执法。为了树立法律的权威, 韩非在其《韩非子·饰邪》篇中说道:“明主之道, 必明于公私之分, 明法制, 去私恩”, “私义行则乱, 公义行则治”, 认为法律是公正的, 情感不能代替法, 个人的好恶, 恩怨情仇都必须服从于法, 天下为公则天下治。荀子也讲, “一物失称, 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 能不称官, 赏不称功, 罚不当罪, 不祥莫大焉”。说的都是要严格执行法律, 罪刑要相当, 不因执法者个人的好恶而破坏法律, 否则就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后果, 没有比这更坏的事情了。狄仁杰 (630年—700年) , 并州太原 (今山西太原) 人, 唐代政治家。狄仁杰为人正直, 疾恶如仇, 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 每任一职, 都心系民生, 政绩卓著。山西省司法厅所在的狄村就是狄仁杰的故里, 现在还有用以纪念他的唐槐公园, 里面有狄母手植的槐树, 被称为“唐槐”, 并有“狄梁公故里”石碑。唐高宗李治时, 狄仁杰任大理丞, 这是个掌管司法刑事方面的官职。在负责清理积压多年的讼案中, 狄仁杰审处了一万七千人, 秉公执法, 量刑准确, 无一人因不服而上诉, 赢得了公正执法的美誉。

联系当前各类“请托打点”现象, 对正当的社会交往和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挤压与扭曲, 严重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法治没有得到彰显的最直接体现, 是使人情而非法律成为了判断是非的标准。我们继承和弘扬“明法去私”的三晋优秀法治文化,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请托打点”的“说情风”。要公开权力行使, 使显规则成为习惯, 让潜规则没有“市场”, 使“请托打点”成为多余。要完善监督机制,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让“请托打点”的代价大于收益, 使“请托打点”者付出代价。要对接受“请托打点”者严肃查处。完善公职人员职业伦理规范, 同时运用经济、行政和刑事等多种手段进行惩处, 使接受“请托打点”者得不偿失, 不敢以身试法。

三晋古风的诗 篇5

小伙姑娘棒,飞车追逐喧。

先瞻永贵居,后上虎头山。

引水天桥过,游人喜开颜。

当年狼窝掌,如今米粮川。

满山松柏绿,夕阳流水间。

文明怀念馆,英雄伟业展。

景区品牌多,开发生意全。

经营开展快,产值过亿元。

永贵墓前归,暮色暗天半。

村长示该返,行动尤悯怜。

临别道珍重,车送昔阳县。

未见郭凤莲,心中有遗憾。

相信大寨田,精神到永远。

建成全小康,仍有借鉴点。

三晋印象

初入三晋地,飞车穿太行。

长治是首途,革命主战场。

漳河流水过,椒林漫山庄。

跃过黄崖洞,雄峰显粽黄。

当年抗顽敌,痛失左总长。

晋中农业兴,大寨伟名扬。

华北折旋际,重入娘子旁。

驱车直南征,汾河绕吕梁。

洪洞有苏三,平遥古城墙。

车靠运城市,关云长故乡。

子厚故里过,黄河泛金光。

回眸时间紧,千里奔腾忙。

未到五台山,恒山倚云冈。

心中存遗憾,夙愿暂归藏。

五台山感怀

佛门净地不清净,戒律清规未上心。

一镇台怀乱由间,分疏不惬搅心襟。

寺中有寺僧中月,和尚重财沾腪腥。

此等修持因与果,何时了彻涅槃经!

恒山景

下凡五台山,又入屏峰关。

北耸一恒岳,如行在眼前。

浑源县出界,飞掠揽雄关。

愈远愈高大,望之自泰然!

晋邦惟此景,鄙陋喜新颜!

云冈石窟游思

云冈一游窟梦圆,尚存一念自牵连!

佛陀本是贫游客,富丽堂皇何所安?

昔日帝王生善念,能工巧匠传遗篇。

有人想留千秋业,岂奈佛意全不然?

大同闻西部乐思归

出笼困鸟任翔游,世外景云观不休。

三晋美食的传说(一) 篇6

在山西晋南一带,有一种不腥不膻,味重汁浓,饼丝筋滑,辛辣麻香的地方名吃,它诞生在古老的安邑(今夏县)尉郭镇,大禹笑称叫它羊肉胡拨;后来传到了这个地方的北相镇,人们又叫它北相胡拨。又由于慈禧太后西狩途经时,当地官员请她吃北相胡拨时告诉她这叫长寿胡拨,所以,仅长寿胡拨这一叫法,流传今日也有百年历史了。

相传,上古时候,大禹受舜之命治理洪水,后来当他来巫山实地勘察水情时,受到了云华夫人以石击碗的启发,悟出了“治洪水,通阻塞。除障碍,疏洪入海”的道理。从此,他日以继夜地开凿龙门山,打通了神门、鬼门、人门,疏导了三门峡。流传下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

话说有一天,大禹的夫人涂山氏听说丈夫要归来的消息,天刚麻麻亮,她就起身来到村外的青台上盼望丈夫归来。当她听到很远的地方传来丈夫归来的人声时,赶紧兴冲;十地返回家中去准备饭菜,以便丈夫一进门就能吃上她做的饭菜。但是,准备好的饭菜都放的凉了,她从天麻麻亮等到天大亮。从天大亮等到太阳出来,就是不见丈夫的身影回来,她等啊等啊……不由得又跑到村外的青台上,结果这一次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她向南来北往的行人一打听,才知道丈夫已经在十字路口朝东北方向去了。

这里说的十字路口就是青台,为了追念大禹和涂山氏的美满婚姻,后人将青台改成了望夫台。原来,当涂山氏回家做饭的时候,大禹是来到过青台这个地方,但不是回家而是朝东北方向去了,因为他的治水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治水他连饭也顾不上吃,当他走到安邑尉郭镇的时候,这才觉到忙了一天还没有吃一口饭呢。于是他就向路旁的一个小饭店走去,谁知店家早已关门了,大禹上前叫开门,对店家说明他耽误了吃饭的时分,“不管还有什么吃的,胡拨弄一些,能吃饱肚子就行。”这时大禹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当店家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人就是大禹时,立马答应给他好赖胡拨弄一些吃的。店家先给大禹舀了一碗开水让他喝着,动手把自己吃剩的死面饼切成韭菜般细丝,又用卖剩下的羊油和葱花,还有辣椒面,炝锅后再倒入羊杂碎烧开,这时候整个小店内香气四散,真令人垂涎欲滴啊。大禹吃饱喝足之后,开口问店家做的这是什么饭,店家说:“有名堂的饭卖完了,给你吃的都是咱家吃剩的东西,胡拨弄的,哪里有什么名字啊。”大禹听了哈哈大笑,笑罢说道“虽说你是胡拨弄的,我觉得你这个胡拨弄味道很好,我看就叫羊肉胡拨吧。”店家听了满口说“好、好、好”,从此这个路边小店便新添了羊肉胡拨弄这一美食。后来,尉郭镇的羊肉胡拨传到了北相镇,北相镇的能厨高手将这种死面饼改用驴油起层,作为千层死面胡拨胚来用。直到慈禧太后途经此地,才有前面说的改北相胡拨为长寿胡拨的故事。

2晋襄公巧食“神仙鸡”

相传,位于晋南的古太平县(今襄汾县),有一种叫神仙鸡的地方名吃,古时候也只有在宫豪贵族的餐桌上才能见到。据考.它是由一种古老的同名药膳演变过来的。

那么,它是怎样成为富豪贵族的盘中餐的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春秋时的晋襄公经常外出打猎,有一天他满载猎物而归,当他走到太平县的时候,感到腹中一阵饥饿.实际上也正是老百姓吃饭的时候了。于是,他就让随从到附近去找一家饭店,先解决了肚子的问题再往回赶路。正巧前面不远处有一家饭店,虽然是个乡野小店,也总比找不到饭店强。就这样晋襄公屈身走进这家饭店,招呼店家准备饭菜。店家看见进来的食客不是一般人物,就有点慌了神,他这个小店能拿出什么好吃的呢,搞好了不用给钱也蓬壁生辉,就怕不中意反倒砸了他的锅。正在犯难之际,聪明的店家娘一眼看见了他们放在地上的猎物,眼珠儿滴溜溜一转,便喜眉笑眼地说道:“我看就用你们的猎物准备饭菜吧。”晋襄公倒也痛快,开口便答应了,他实在是饿了,所以又催道“你们要快要好,不要耽误了寡人赶路。”

店家娘子随即在他们的猎物中挑了三两只野鸡,去到厨房三下五除二便开始劳作上了。还没用了一个时辰。店家娘子为他们端上来一个瓦盆,瓦盆上还被一块粗麻布盖得严严实实,等到她那纤纤十指将粗麻布掀去后,一盆鲜嫩香醇的野鸡汤呈现在晋襄公的面前,热气袅袅飘然,清香扑面而来,这使胃口大开的晋国国君,不由的抓起筷子就吃开了,越吃越觉味香浓郁,越吃越觉肉嫩汤鲜,不一会儿他们连肉带汤吃了个净光,吃罢.只见晋襄公早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啧啧着自言自语道“寡人今天吃的,真乃彭祖爷烹的神仙鸡啊。”神仙鸡由此而得名。

回宫后,晋襄公总也忘不了在乡野小店吃的神仙鸡,于是就打发人到太平县请那开小店的两口子,也好日后能常吃上神仙鸡。但是找遍了太平县,不但找不见店家两口子,连那个小店也不见了一砖一瓦,这使晋襄公越发想吃神仙鸡了。他把宫里的名庖叫到跟前,亲自给他们讲自己吃的神仙鸡是个什么样子和什么味道.让他们去做。他们虽然是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但也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不过总算让这位国君吃上了神仙鸡。不一样的是,用做这道菜肴的主料不是野鸡,而是改用了当年的白仔鸡,制作时又加入了各种中药材,成菜后体形完整,色泽淡雅,肉嫩汤鲜,香咸适中,又有益气固本之功效。晋国的君主并不独自享用神仙鸡,他经常请王公贵族来品尝,也请友邦国君来品尝,从而很快从晋宫中传到了富豪大臣的餐桌上。

这一有着悠久传统的珍馐名馔,真正流传于市井并让大众也能品尝到,那就是近代的事情了。而当今地方名厨在挖掘神仙鸡时,继承古人又不断创新,使之色、香、味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纵观今日之神仙鸡,除选用当年白条鸡为主料,还配以肉桂、陈皮、蔻仁、枸杞、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加入白胡椒、茴香、料酒、糖、精盐等等,再在鲜肉汤中蒸熟蒸透;上笼时选用上好的白麻纸,用粉浆将盆口封死,待熟后再将白麻纸起开,捞出佐料纱袋,待放凉再加入木耳、紫菜、青菜心等等,重新糊好白麻纸,上笼继续蒸透——这就是今天的地方名吃“太平神仙鸡。”

三晋视点 篇7

近日,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召开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领导及部分市县科学技术局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还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企业代表进行座谈。

张平副省长指出, 山西省科技创新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最为关键的时期, 自主创新氛围浓厚, 亮点、突破点频闪, 对转型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在山西省取得突破。目前, 应提前谋划山西省“十二五”科技工作, 目标明确、高瞻远瞩、科学严谨。要充分尊重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 既要体现支撑山西省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 又要体现面向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要求;既要立足省情, 发挥引领作用, 又要有前瞻性眼光;既要有可操作性, 又要相互衔接, 形成合力。

太原市将采取多举措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2009年12月11日, 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太原市知识产权 (专利) 战略纲要》, 决定今后10年, 将采取多项举措加快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具体包括:鼓励高校开设知识产权必修 (选修) 课程, 加快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 完善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 不断激发各行各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热情, 使他们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源头;成立太原市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 组建知识产权专家库;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 定期选派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到省外、国 (境) 外知识产权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 到2020年, 引进、培养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5名以上;培养具有较高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50名以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利代理及服务人才200名;培养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专业人才500名以上, 并将重点建设1~2个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

“数字城市”落户太原

近日, 太原市作为我国首个通过国家测绘局验收的城市, 被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称号。“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由国家测绘局、山西省测绘局和太原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投资建设。“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为我国省会城市建设数字城市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其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太原市创新性地明确了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技术路线, 并在国内城市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将其内容具体化。

“数字太原”作为中国自主开发的平台, 太原市从机制上和政策上保证公共平台的统一建设和充分利用, 强化公共平台的权威性和唯一性。在支持海量数据的情况下, 仍能运行得非常好, 在国产软件中处于领军地位, 是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破题之作。

太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太原市财政局将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维护列入年度计划, 纳入财政预算, 以保证项目的实施。太原市人民政府出资700万元, 国家和省级测绘局配套资金各15%, 共300万元, 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 基础性的框架建设顺利完成。同时太原市还通过“边建设边提供服务”, 以促进和巩固“数字太原”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太原市科技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3—2009年, 太原地区经省科技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分别为185项、215项、269项、293项、309项和312项, 总量达到1 844项, 科技成果总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年均增长量为22.8项, 年均增长幅度为13.14%。2008年, 科技成果鉴定量占到山西省总量的81.7%, 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第5位。2009年, 市级科技计划成果产生量达到106项, 占总量的10.7%。企业创新成果大幅增长, 成为太原市科技成果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行业看, 冶金、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占比重大, 电子、能源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

山西2009年度科技奉献奖评选活动揭晓

2009年度山西省“科技奉献奖”评选活动近日揭晓, 共评出先进集体105个, 其中特等奖10个, 一等奖33个, 二等奖29个, 三等奖33个;评出先进个人279名, 其中特等奖10名, 一等奖86名, 二等奖87名, 三等奖96名。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健认为, 开展“科技奉献奖”对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要求, 今后要使人事和劳动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积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努力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建成科技工作者之家。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侯晋川指出, 开展“科技奉献奖”活动旨在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要树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思想, 让年轻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通过评奖活动, 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推动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太原市确定2010年科技工作目标

紧扣转型发展, 太原市把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突出顶层设计, 大力实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推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加快民生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等五大专项行动。2010年, 科技工作主要指标实现6个突破:太原市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突破2.2%, 比2009年提高0.1个百分点;经山西省科技厅鉴定的科技成果突破120项, 比2009年增长20%;专利申请量突破5 000件, 比2009年增长2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 比2009年增长20%;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突破50%, 比2009年增长5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突破15%。

太钢全年申请专利360件

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太钢”) 2009年专利申请量360件, 平均一天一件。其中, 刘承志等人研发的“真空吹氧脱碳精炼炉冶炼不锈钢高碳区脱氧方法”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颁发的特别专项奖——青年发明奖。

太钢将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重头戏, 不断进行新产品研发, 大大增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随着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入开展, 太钢对专利发明人实行重奖重酬, 3年累计兑现专利奖励400余万元, 极大地鼓舞了企业职工的创新热情。职务发明专利“不锈钢卷焊接引带的方法及系统”改写了太钢专利从未进行过国际申请的历史, “双相不锈钢”等系列不锈钢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并广泛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东风”系列火箭以及石油、石化、铁道、汽车、造船、集装箱、造币等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

太原市举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讲座

2009年12月23日, 太原市党政领导顾问制度办公室和太原市生物技术中试基地邀请山东大学药学院王凤山院长和方浩副院长作了主题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的科技讲座。本期讲座是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实施以来的第71期。方浩副院长从生物医药的一些基本概念讲起, 介绍了近期国家出台的与生物医药行业有关的政策, 并阐述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目标和具备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应参会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要求, 王凤山院长介绍了近几年来山东大学药学院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最新研究成果和山东省新药创制中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太原市科技立法脚步全国领先

太原市着力推进“法制太原”建设, 加强科技立法工作。近两年来, 颁布《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三部地方性法规, 在全国起到先行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 《太原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太原市科技经费投入和管理条例》 (修订案) 已基本完成了立法前期工作。

三晋视点 篇8

近日, 在北京举行的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09年项目实施会上, 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海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基于光场量子态的量子信息研究”项目获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立项, 资助经费为2 400万元。

山西省科研人员领衔的量子调控研究, 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中重点部署的4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瞄准国际重大前沿科技进行战略布局, 量子调控研究的突破, 可以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引领未来发展。这次, 由地方团队担纲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 标志着山西省在量子调控研究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堪与国际前沿比肩, 且已跻身国家量子光学研究群体的“尖刀排”。

太原:经济区走出绿色转型发展新路

在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后, 1月12日, 中共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生专程赴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绿色转型情况。张兵生在调研中强调, 绿色转型和科学发展是太原市当前经济工作的两个重要主题, 太原市要集中力量, 大力扶持绿色转型企业, 时机成熟后设立绿色转型扶持基金。

近年来,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煤机有限公司工业园、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山西煤机装备有限公司、山西煤机有限公司3个骨干企业为主, 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矿成套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近来又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工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国际级新材料加工基地、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省级信息产业基地、省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基地、省内最具规模的生物制药专业产业化园区的新型工业格局, 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山西摘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11日, 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山西省科技工作者摘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太原理工大学许并社等人承担的《抗菌纤维材料功能化过程的界面物理与化学研究》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 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参与完成的《中国北方小麦抗旱节水种植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利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参与完成的《北方抗旱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繁育体系建设与应用》、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完成的《深井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区域性瓦斯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干熄焦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一条龙开发和应用》4个项目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改革转型为科学发展献良策

1月17日, 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和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太原市举办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暨‘太原实践与探索’高层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央和国家部委及中央党校的十余位领导和专家汇聚龙城太原, 共话改革转型大计, 共谋科学发展良策。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在研讨会上表示, 中共太原市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战略, 努力把太原建设成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的宏伟目标。几年来, 太原市积极制定绿色标准,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经济社会发展在转型中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不断前进。在转型中坚持以企业转型为基础, 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微观活力;坚持以产业转型为突破, 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竞争实力;坚持以城市转型为依托, 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承载能力;坚持以社会转型为落脚点, 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社会支撑力。当前, 太原市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要实现全面转型和科学发展, 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也需要更多的体制机制创新。

经济形势研究助推科技进步

1月12—14日, 太原市科学技术局机关党委和太原市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办公室联合举办了3次讲座, 分别邀请中共太原市委办公厅李树人调研员、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李霆院长和原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部长范世康等围绕太原市、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对科技系统200余名党员干部进行专题辅导。此次系列集中辅导学习, 是太原市科学技术局中心组学习形式的创新, 有助于科技系统党员领导干部开拓视野、全面理解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了解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机遇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进一步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并结合本职工作认真贯彻落实, 把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成果, 转化为推动太原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生动实践。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落户太原

1月12日, 国家商务部、国家科技部在北京召开第三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授牌大会, 授予全国20家单位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列其中, 成为第三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新材料) , 这也是山西省首家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是我国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内容, 目的在于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意义、优势突出、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紧密结合山西的产业实际, 瞄准新材料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 发挥园区精密不锈带钢、系列钕铁硼为特色的新材料生产优势, 积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增长速度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形成了以“不锈钢2B板”和“高耐热35UH钕铁硼电机磁钢”为代表的六大系列、30余个品种、百余产品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 研发水平和产品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优化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近日在山西调研时强调, 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0000000

调研中刘延东指出,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注重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加快先进低碳技术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大力开发煤液化、煤气化、煤化工等高效清洁利用技术, 探索高碳能源低碳使用的有效途径, 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培育太阳能光伏、风电、半导体照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的发展,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转型, 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0年山西经济将稳步回升

1月22日, 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出版集团主办的《2010年山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俗称“蓝皮书”) 新闻发布会举行。此预测是专对山西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为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政府和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重大科研成果。“蓝皮书”对2010年山西省经济走势进行分析预测:2010年山西省经济将稳步回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财政总收入增长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 进出口总额增长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从山西省内部影响因素来看, 2010年投资、消费仍将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出口虽有望在下半年实现正增长, 但拉动作用将有限。

太原强力推进“八大功能区”建设

三晋植保精英 篇9

专长:农药新品种选用, 植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等

职称:研究员职务:所长

工作单位: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

个人简介:

198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现任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所长,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农药应用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山西省农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山西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植保学会常务理事、《昆虫知识》编委;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试验技术负责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院各级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共获得科研成果10项。主编或参加编写专著7部, 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要从事虫害和草害的防治研究以及农药产品的开发应用技术研究, 特别是植保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研究成功并获得了19个具有知识产权的环保型新产品, 其中11个为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的新产品。2000年以来, 累计推广应用环保型新农药、新产品1.4万t, 推广应用新技术90多条。2006年获得山西省农林系统“十五”建设期间“五一劳动奖章”和“个人一等功”, 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科技奉献奖”先进个人一等奖, 同年被评为山西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先进个人, 200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山西省333人才。

麻宝真 (1950年—)

专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防治技术和农药管理

职称:高级农艺师

籍贯:山西省阳曲县

个人简介:

三晋文化 篇10

2.农民增收是一场硬仗。图为县长范兆森深入张村乡调研蚕桑业发展

4.沁水县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确保今年保障房建设计划的落实, 继续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

转型劲风越历山, 跨越高歌舞沁河。回望过去的“十一五”, 沁水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4.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0.1亿元, 财政总收入由5.1亿元增长到22.2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从2006年的全省第48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0位, 2010年, 沁水跻身中部百强县, 这些都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21万人民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 沁水县为“十二五”转型跨越谋篇布局, 绘制蓝图, 确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 那就是:以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揽, 紧紧围绕县委“1356”发展战略, 主攻工业经济、特色农业、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生态建设五大板块, 打好工业转型、农民增收、城市建设三大硬仗, 强化体制、政策、资本、园区、环境五大支撑, 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建设“三晋十强县”。到2015年, 争取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 财政总收入达到6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90元。确保“十二五”末农民收入翻番, 市民收入翻番, 干部生活水平翻番。全县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十强。为此, 沁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带领全县人民打好“三大硬仗”:

打好工业转型硬仗

沁水为什么要打工业转型硬仗?简而言之就是五个方面:第一, 工业转型是资源性地区发展的必然规律,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是实现沁水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全县21万人民的共同期盼。如果一直靠传统的生产方式, 将来必定会“掉队”。第二,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 也有类似的工业转型, 而且大部分地区打赢了这一硬仗, 比如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在国内, 黑龙江大庆市以同种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 辽宁抚顺市以替代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 安徽淮北市以优势产业为主、发展生态城市, 山东枣庄市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煤炭产业, 辽宁阜新市退出传统的工矿业, 发展现代农业等, 都是成功的例子。第三, 从沁水县的现状看, “十一五”末, 全县三次产业的比重是3.9∶78∶18.1, 二产的比重畸重, 其中煤炭行业的比重又占到75%, 煤炭、煤层气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高达95%以上, 一产和三产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非常小。不转型, 发展将难以持续, 目标难以实现, 民生也难以改善, 只有转型, 才有出路。

要实现工业转型就要进行“五个转变”:地下转地上、资源转资本、黑色转绿色、单一转多元、粗放转集约。要“唱好三转戏、念好两转经、做好煤文章”。在“五个转变”的指导思想下, 把握好“三个必须”:一是以煤为基必须依托煤, 二是以煤兴业必须延伸煤, 三是多元发展必须跳出来。可以说, 工业转型在沁水最大的转型就是由煤向非煤转变, 现阶段就是由“单一依赖煤”向“煤和非煤并重”转变。

打好城市建设硬仗

在城市建设方面, 沁水将以建设山水园林县城为目标, 大力实施大县城、小城镇、新农村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全力抓好十大城建工程, 精心做好十大惠民工程, 实现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城市管理体制三突破。让城乡面貌更加靓丽, 城市功能更加健全, 人民生活更加舒适, 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今后5年, 沁水县将建设综合体育场、行政服务中心、游泳馆、影剧院、五星级宾馆等一批市政工程, 使城市的功能全面提升;还要把森林引入城市, 建设“四座生态森林公园”, 精心打造“三河靓丽景观带”, 使城市的品位全面提升, 让绿水萦绕县城, 让沁水城乡一年一个样, 5年大变样, 让沁水山水林文兼美, 宜居宜业宜游, 在全国诸县独树一帜。

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

打好农民增收硬仗

沁水21万人口, 农村人口占17万, 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5059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60元, 比全市水平低840元, 全县仍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村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农民增收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全局, 事关“三晋十强县”建设全局, 事关晋城市提前5年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根据晋城市党代会精神, 沁水把农民收入由11000元调高到12590元。完成任务的具体思路就是“三计八策”——三条思路定方向, 八条路径保增收。三条思路一是培训农民当好农民, 二是引导农民变成工人, 三是鼓励农民变成市民;八条路径是发展种养抓增收, 加大补贴抓增收, 鼓励创业抓增收, 输入劳务抓增收, 以工补农抓增收, 技能培训抓增收, 移民并庄抓增收, 扶贫帮困抓增收。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也是打好农民增收硬仗的启动之年、打基础之年。今年的目标和任务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236元, 增长23.3%, 粮食总产量完成10万吨, 羊群饲养量达到34.06万只, 肉类产量完成7500吨, 桑园总面积达到3.1万亩, 蚕茧产量达到1400吨, 林地面积达到197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49.4%, 蔬菜面积达到2.1万亩, 总产量达到4.2万亩,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达到380个, 有机农产品认证5个,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5个, 全面完成十大农业项目和十大惠民项目。

解放思想打好转型硬仗

今后5年沁水要实现“三晋十强县”的总体发展目标, 要打赢打胜“三大硬仗”, 任务十分繁重, 机遇十分难得, 关键是要有一支政治上靠得住, 工作上有本领的干部队伍。近期, 沁水分两批组织所有农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300余人到汾阳贾家庄举办“解放思想、转型跨越”专题培训班, 并赴山东寿光、滕州、临沂等地实地参观考察, 同时又组织全县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单位一把手赴苏州农干院参加“解放思想、转型跨越”培训班, 亲身感受学习苏州、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变化和经验, 目的就是要通过换环境换思想, 开阔干部视野, 解放干部思想, 切实通过打开思想之门, 进而打开发展之门, 打开跨越发展之门, 从而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真正在全县上下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参战、全民招商、全民创业的干事创业氛围。

5.沁水县煤层气等新型产业迅猛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6.沁水县兴盛农牧林发展有限公司种猪场

在全县城市建设硬仗动员会上, 县委书记秦建孝出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硬仗硬打, 认识、行动一起上;实活实干, 规划、建设两手抓”, 下联是“尽职尽责, 部署、落实双到位;有头有尾, 考核、奖惩齐兑现”, 横批——“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这无疑体现了沁水县转型跨越发展的决心。

新的征程, 新的期待。今日的沁水, 正以更昂扬的斗志, 更坚定的步伐, 紧紧围绕建设“三晋十强县”这一目标, 努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为全力打造干部入民心、工作入名次、产品入名牌、幸福指数入名首的新沁水而不懈奋斗!

7.梅馨植物园

9.“农村五个全覆盖”的推进, 大大改善了农村面貌, 图为李庄村综合文化广场

整合优势资源 打造三晋名校 篇11

一、程序化管理有特色

1、全员参与。从管理与业务相辅相承的角度考虑,我们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每位教职员工根据聘任时的工作岗位职责,除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业务性任务,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外,还必须根据业务性岗位相对应的管理要求,积极履行班主任、副班主任、值日、教研组长等职责,从而达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参与管理的目的。

2、流程运作。我们按照“计划一落实—督查一反馈”精细的流程设计引领学校整体工作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学校的常规工作,还是重点工作均要定出计划方案与制度,经反复征求意见后再定出对应的工作流程,逐步分解到年度、学期、月、周、日具体时段中。组织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责任,促进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3、强化过程性管理。我们以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思路,以日、周、月、学期为时间段,按评价标准以督查与反馈为主要手段落实好“一查五会”工作。一查即:教学常规抽查,每周四抽查教学常规,认真进行分析与反馈。五会即:例会、交流会、推进会、期中(终)分析会、家长会。通过程序化管理,将质量意识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克服职责不分,程序不清,效果不明显的弊端,努力实现“人”分层管理,“事”中心下移。

二、队伍建设有特色

1、班子队伍建设。(1)设置行政管理手册,从每周主要工作人手,及时整理学校工作管理记录,梳理出好的做法与不足,同时,督促管理人员及时学习、认真练习钢笔字,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每月底认真反思工作。通过“总结与反思”的反复循环形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2)落实“三个一”制度,既包好一个年级、蹲好一个教研组、带好一门课。(3)做好班子成员的考核工作。通过多元评价,努力改进班子成员工作作风,扎实深入教学第一线工作。

2、教师队伍建设。(1)完善规章制度。如教师行为“十不准”承诺书、师德考核细则、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骨干教师培训方案、班主任津贴发放办法、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等,使其更加务实、合理、易操作。(2)用目标引领教师学习。每周练习钢笔字,画一幅简笔画,撰写教育随想,督促教师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3)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提出了每学年应完成的论文、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具体任务与目标。

三、教改教研有特色

l、创新备课模式,突出实效备课。众所皆知,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也是教师最困惑的难点之一。多年来,尽管我们在备课环节上想了好多办法,下了很大功夫,我们利用我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的优势,大胆地对备课进行了改革,也就是将教师按学科分成若干小组经集体研究并备出每门学科课时的教学设计,然后装订成册大家共享。今年,又在原有备课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电子备课,为教师备出有用的课、实效的课,我们正在努力着。

2、打造高效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我校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初步形成了一个引领课改“双向四步多课型”的基本框架。“双向”指教育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就是要把这两个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统一、相互能动、相互合作、相互作用,达到教与学最大融合,最优化课堂效果。“四步”指课堂教学四个基本步骤。学生预习,教师导学;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学生达标,教师测评。“多课型”指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可根据各学科特点增加所需课型。

四、校园文化有特色

1、让墙壁说话。教室里黑板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操场上涂鸦壁形式多样,极具特色。楼梯、走廊等随处都有养成教育“温馨提示”,诸如“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请讲普通话”“请勿喧哗”等,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自觉检查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2、以榜样引领。学校每学期开展“学校小名人”评选活动,并制作版面悬挂楼道墙壁,意在以身边看得见的人影响周围的人,让同学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进而去追及,去效仿,形成你追我赶,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

3、以活动育人。学校每周一都会组织主题升旗活动,每月有星级文明班评选活动,每学期有体育节、校园艺术节、演讲赛、书法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全面发展有特色

1、开全课程,开足课时。(1)保证专职教师人数。(2)完善学科评价办法。

2、活动展示促进交流。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一次春季运动会、一次科技制作活动节;第一学期开展一次绘画比赛、一次歌咏比赛、一次跳绳比赛;第二学期开展一次舞蹈比赛、一次器乐比赛、一次踢毽子比赛。

3、拓展项目百花齐放。增设琵琶、二胡、电子琴、笛子、合唱、舞蹈、绘画、军乐等多种项目,聘请专业教师每周利用一、三、五放学后集中训练40分钟,无偿为家长服务。

总之,我们将会以强化管理促发展,以美化育人环境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向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让北关小学逐渐成为三晋名校!

山西省翼城县北关小学校长

三晋民居建筑之首常氏庄园 篇12

清代是晋商的辉煌时期, 和众多的山西成功商人一样, 经商致富后的常氏家族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

而与众多山西商人不一样的是, 常家作为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逐利四海、开拓万里茶路的外贸世家;作为恪守礼仪传家、尊师重教、树人为本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 经过历代修建, 其宅院不仅具有功能齐全的庄园特性、井然有序的中华礼仪传统, 而且有百余亩融儒、佛、道文化于一炉, 集南北风格之大成的园林。这一特色, 为北方民间所罕见, 诸多晋商大院所仅有。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 (公元1488年) , 由太谷迁车辋为人牧羊。清康熙年间, 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 而后, 八世祖常威率九世祖万圮、万达从事的商业活动赢利颇丰, 这逐渐使常氏成为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 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

常氏庄园深宅大院百余处, 房屋四千余间, 楼房五十余幢, 占地六十万平方米, 使原来的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 常家二条街。”

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为当时三晋民居建筑之首。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 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 常氏在车辋村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常万圮建“南祠堂”, 立“世荣堂”, 以村西南为轴心, 向东、南发展, 俗称“西街”;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 立“世和堂”, 由东向西毗连修建, 俗称“后街”。街两侧大院鳞次栉比, 亭阁相映成辉, 雕梁画栋, 蔚为壮观。

常家事业长盛不衰之原因, 在于该族深谋远虑、居富思危, 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完美地体现在经济意识与经营活动中。族中既有进士、举人、秀才, 又不乏书画名家, 所以在宅第修建上的非凡之处, 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所不能及的。

在常家庄园内走马观花也得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数字相加, 也得有百余处开放于游览者。从布局上看, 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 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 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 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 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 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 庭院宽敞, 约为外院一倍, 上房与南房相对称, 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 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 隔出偏院, 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 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

每个院落中的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别具风采, 但最为亮眼的还属砖雕。常家庄园的砖雕艺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 造型优美, 线条娴熟, 刀法细腻, 均为清代砖雕精品;二是照壁、花墙砖雕, 既有传统的“百寿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 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内容;三是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的“墀头”, 或花、或鸟、或兽、或字, 两两成对, 类型繁多却很少雷同;四是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 贵和堂的楼层护栏全部由砖雕砌成, 图案由福、寿、喜、禄、祯、祥团花和八卦炉、悬壶、文房四宝等组成, 栏柱、栏板浑然一体, 丝毫不见砌缝, 无论在雕刻方面还是在垒砌方面, 堪称清代建筑工艺中的上乘。

虽然主体建筑制式严, 但其附属建筑却透露出南方园林的“灵秀”, 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常家庄园内的七处园林, 名花古木, 高阁低亭, 曲廊斋坊, 水溪池潭, 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 实现了主人所追求的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的“八可”理想。

上一篇:高新节水技术下一篇:失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