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研究

2024-07-03

对策研究(精选12篇)

对策研究 篇1

创新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和制胜的法宝, 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 可有效节约成本, 创造经济效益, 夯实基础管理,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工具, 他不仅包含了技术创新, 还包含了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内容, 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人结合工厂的实际和经过多年来的的实践应用, 总结了创新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供大家参考。

一、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创新管理的方法比较多, 管理不系统, 导致企业出现“管理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结合工厂实际, 整理、搜集、调研了工厂课题攻关、小改小革、QC小组活动等管理创新的方法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会议讨论, 工厂创新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创新项目管理系统性不够。课题攻关、小改小革、QC小组活动均由职能部门负责管理, 年度各项工作不能同步开展, 项目之间重复, 管理工作独立, 融合性不强。存在奖励重复的可能性。部分攻关课题、小改小革既参与项目的奖励, 同时参与QC活动的评审奖励, 导致重复奖励, 且创新项目奖励没有统一的标准。

2) 管理标准不健全。课题管理办法、小改小革、QC小组活动管理标准不适宜, 没有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导致创新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管理难度增大。

3) 评价不科学。没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评审结果容易出现不公正的现象;小改小革两年评审一次, 工作相对滞后, 一些技术创新项目不能适时验证, 影响对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

4) 创新项目作用发挥力度不够。每年实施大量的创新项目, 极大的促进了工厂基础管理水平, 但创新项目与对标工作结合力度不够, 创优指标完成较差。

二、正确理解创新项目的含义

1) 课题释义。就是以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解决工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研究范围是具有系统性、跨部门合作的项目。研究内容要有可行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2) QC活动释义。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 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 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 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组织起来, 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的活动。

3) 小改小革释义。是指对机器设备、电气及控制、工具、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所作的改进和革新。重点是结合生产工艺、设备、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跑冒滴漏治理、节能降耗和系统运行的瓶颈问题。

三、规划合理选题范围

1) 攻关课题。课题研究指南、厂长工作报告、年度工厂重点工作任务、对标创优指标, 自主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2) QC活动。围绕精益化管理, 以厂长工作报告为核心, 结合工厂目标管控水平, 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艺加工水平, 提高对标指标;降低生产成本;设备管理精益化;安全生产;改善环境;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选题。

3) 小改小革。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生产工具改进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技术的改进的;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能源消耗的;降低生产成本的;节约各类主辅材料、能源等成本的措施和办法;减少繁冗工作、优化流程的;规范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

四、开拓思维, 创新管理思路

如何系统整合资源, 发挥三种创新工具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推动作用, 实现创新管理项目有机融合, 达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面开展。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成立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

建立企业创新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各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有效的协调、决策创新管理活动过程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标准, 以制度支撑, 激励保障, 确保创新管理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 实现项目研究的价值。

(二) 同步开展, 统一管理

在创新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 三个创新工具同步开展, 实现各种工具无缝衔接。

1) 统一申报。课题攻关、小改小革活动、QC活动等创新工作年度统一策划, 各领导小组提出相关要求。创新管理办公室设计统一申报表格, 并下发申报通知。以部门为单位统一申报创新项目, 要求各部门在申报前充分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类型。

2) 集中立项。各领导小组根据申报情况, 组织调研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 提出初步意见, 创新管理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 确定申报项目的研究范围和类别, 并下发立项通知。

3) 规范管理。要求各个创新项目按照QC活动的方法、步骤、要求开展工作, 遵循PDCA的工作思路, 保存完成的资料。同时选择专业相近或业务熟悉的人员成立评审小组, 跟踪检查项项目。

4) 标准整合。《课题管理办法》《QC管理办法》《小改小革管理办法》三个管理标准有机融合, 建立《创新管理办法》, 同时建立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为创新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三) 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创新管理体系

1. 建立工厂的创新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创新项目管理的约束机制, 建立管理标准使得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章可依, 通过规范的管理, 有效的过程监控等, 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2. 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

在创新管理体系建设中评价标准至关重要。我们要结合工厂创新管理项目的特性, 抓住创新管理的核心, 从目标完成情况、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管理效应等方面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为项目研究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3. 建立创新项目评价管理流程

结合企业实际, 整合资源, 建立创新管理项目评审流程, 解决评价不及时、工作滞后等矛盾问题, 做到流程简单, 程序规范, 效率提升, 同时明确各个岗位、小组的职责和任务, 并提出具体要求。

4. 建立创新项目激励机制

设立项目等级和专项奖励基金, 颁发荣誉证书等形式, 为创新项目活动成果显著, 创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项目提供资源保障。通过激励, 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实现自我价值, 促进企业基础管理上水平。

对策研究 篇2

城市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城市防灾救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讨论灾害在城市中造成危害的原因和影响,城市灾害的`类型,减灾和防灾的主要措施,克服危机的方法,以及可采取的对策建议,如加强城市规划等.

作 者:吴光伟 王松华 程俐骢 WU Guang-wei WANG Song-hua CHENG Li-cong  作者单位:吴光伟,王松华,WU Guang-wei,WANG Song-hua(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92)

程俐骢,CHENG Li-cong(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上海200092)

刊 名:灾害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年,卷(期): 21(2) 分类号:X4 关键词:防灾减灾   城市   对策建议  

课堂不当行为对策研究 篇3

一、课堂不当行为的表现及影响

1.过于严格的课堂纪律

一定的课堂纪律对于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但过于严格甚至苛刻的课堂纪律则在极大地约束学生的行为自由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自由。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中之所以一言不发,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害怕因答错而遭致惩罚。在如此权威主义的课堂中,学生的表达欲望受到严重的抑制,正常的学习心理过程也无法得到有效达成。

2.教师和优生的话语权

学生能否顺利地回答问题,对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完成教学过程,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学优生作为回答者。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现象在更需要多种观念交锋、碰撞的文科教学中却表现尤为突出,不利学生思维发展。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和学优生把持着课堂的话语权,后进生(包括大部分的中等生)几乎是陪读者。

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对于偶尔一两次的压抑,大多数人可以利用内心的自我安抚机制加以平息、化解,但如果长期如此,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为什么一年级的课堂,小手举得高高的,而高年级的课堂却鸦雀无声的原因所在。须知,这并不是这些课堂不当行为造成的唯一后果,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弗洛伊德在进行精神分析时曾经指出:“神经质的显著特征是他们唤醒的感情在质上正确,量上过度。(这一量上)过多的部分是由那些以前受压抑而留在潜意识的感情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受压抑的心理过程会在内心安抚机制的作用下,得以平息,但其已产生的情感能量并不会消失,而是进入了潜抑状态。这一心理能量如果累积过度并长期得不到排遣,极有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冲垮内心的平衡机制,从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形成心理疾病。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而另一项调查也显示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达35.99%。

三、改进对策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紧扣新课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要求我们既要真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放弃课堂权威意识和话语霸权,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改变以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师导生学、生问师引、个别指导与共同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满足表现欲,又要注重因材施教。之所以提出把师问生答改变为生问师引,其重要意义就在于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才能实现个性发展,并在个性发展中促进心理健康。

2.更新纪律观念,构建相对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活跃。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生当孩子看待。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像成年人可以坚持较长时间。因此,课堂中出现一点混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说明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装了太多本不属于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威权意识。

3.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表现力,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使课堂调控更多地表现为积极的引导,而不仅仅是消极的纪律约束。当然,这并不否定一定的纪律约束。完全的放纵同样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弗洛伊德曾提出“压抑—转移—升华”的防御机制,指出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得当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关键在于正确把握纪律约束和正面激励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获得一个积极愉悦而又宽严有度的成长环境。◆(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青云中学)

对策研究 篇4

据了解,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日本的全国平均离婚率一直在30%左右徘徊, 目前则超过了13。从各地方离婚率看, 东京都、石川县等平均离婚率在30%左右。而北海道、高知县等则超过了43%。

在我国, 离婚率也在悄然上升, 这一现象我们毋庸草率定义其原因何在, 但这一问题产生的最大后果莫过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这已经是不容再忽略的社会问题。

以班级平均人数50人来算, 一个班级大约就有4~7个孩子是离异家庭。这些孩子性格各异, 但大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 小则影响学习成绩、同学交往, 大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也就是说会对他们一生都产生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因性格偏激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 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成为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想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必须首先了解这些孩子都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找到症结, 方可实施。

确立课题后, 我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和深入地了解, 他们大多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敏感, 多疑

有些孩子非常不愿意听到别人提及家庭问题, 哪怕是别人的无心之言, 也会牵动他们的情绪, 引发他们的负面情绪。会因此生气、不满, 或者消沉, 甚至记恨。

二、孤独, 封闭自己

有些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自尊心特别强, 因怕受到歧视而选择了独处。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不喜欢被人关注, 总是独来独往, 放弃了很多能够释放自己的机会, 而越来越不愿意与人相处。课堂上被提问时, 他们会显得很尴尬, 也不会从容去回答原本有可能回答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坐在前面, 课间操和体育课也是能往后靠就往后靠。

三、缺乏安全感, 不自信

对自己没有信心, 对未来没有信心, 对生活和学习表现消极, 不轻易信赖别人, 一旦信赖了又表现出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害怕独处, 害怕孤独, 一个人的时候会显得有些神经质。有时会让人感到有点“缠人”。有时会因安全感的缺乏而盲目择友, 养成很多不良习惯。

四、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偏激又脆弱

只要遇到挫折, 有的孩子就会像蜗牛一样躲到壳子里, 不愿面对, 一味逃避, 表现偏激, 会联想很多很多, 甚至开始自闭。有的则在内心产生仇恨心理, 越想越偏, 最后因小事造成严重后果。

以上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有的孩子表现明显一些, 有的隐晦一些。但这些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 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 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当我们怀着满腔赤诚的爱走进这些孩子的时候, 以你的人格, 你的才学, 你的爱心, 你的耐心取得他们对你的信赖和尊敬, 这是第一步。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充满戒心的孩子会向一个冷冰冰的面孔敞开心扉。只有孩子们心甘情愿向你倾吐时, 你才能找到他们心里的结, 才有可能去解开这个结。所以, 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找到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是一切教育对策的前提。

当你真的以巨大的爱和巧妙的方法令他们向你敞开了心扉之后, 就会明白他们的问题所在。这个时候, 还要与孩子的父母分别沟通, 因为, 虽是孩子的父母却未必真得清楚孩子的心理, 那么教师就要充当这个媒介, 同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也要尽力在孩子面前树立和挽救父母的形象。因为, 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经过研究和分析, 我们对离异孩子教育问题这一课题的初探做了如下总结:

1. 用尊重唤醒孩子。

2. 用真诚感化孩子。

3. 用宽容理解孩子。

4. 用示范塑造孩子。

在以后深入的研究中, 我们还会针对更多案例做更深入扎实的研究。衷心希望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每一个初如天使的孩子们, 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

摘要: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 严重者将会影响其一生, 甚至误入歧途。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 才有希望打开这些心结。

农村民居抗震对策研究 篇5

郑杰珂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重庆乡镇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存在的问题,从专家参与设计房屋抗震加固方案、加强房屋抗震知识宣传教育、推广典型、加强村镇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农村民居 抗震设防措施

引言

重庆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东侧,属中强地震比较活跃的地域,1996年重庆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重庆地区的中强地震具有震源浅、烈度高、震害严重、易导致严重的次生灾害等特点。由于我市乡镇人口集中,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很大。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广大农村地区仍是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薄弱地区。因此逐步提高农村防震能力是当前迫切开展的一项工作,是加强我市农村防震减灾工作,统筹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1重庆农村民居防震设防应对措施

农居抗震设防历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我国在前十年确定防震减灾十年目标时,是以城市为重点,要求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当时农村的抗震设防工作没有提到议事日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地震对农村经济破坏的加重,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突出重点、全民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三大战略要求。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提高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能力,2007年重庆市建委、市地震局提出了全市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2008重庆市政府拟出台文件,要求按高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提高重庆市新建、改建大楼的防震标准,2009政府又安排300万元专款,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单位,开展农村民居经济实用抗震技术和农村民居巴渝建筑风貌特色研究,编制实用技术标准。目前区县的抗震民居示范工程已经逐步启动。

2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建筑(本文仅指不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居民建筑)建设的快速增长,居民的房屋结构也由传统的土坯或土木结

构逐渐改为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多数建筑在没有规范设计和规范施工的情况下就已建成,留下了不少的安全隐患。

具体问题在于:其一目前重庆市村镇建筑多由居民自己出资,在自有土地产权范围内建设,一般不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的基本建设管理范围,大多无正规设计标准,房主仅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依照自己拟定的功能、开间尺寸、进深尺寸、层高、层数等来进行建盖;其二施工方大多属无资质的农民施工队,工匠技能参差不齐。建盖过程中,凭建房农民自已的经验和感觉,甚至是错误的经验就把房屋结构建盖起来;其三建筑经费使用不合理,主要追求住房的高大、宽敞、明亮,在外表装饰上投入过多,在结构抗震上过分省钱,有的甚至不与考虑过房屋结构的抗震问题;其四是地基选择不合理,地基挖掘深度不够,处理方式简单,大多数仅在地面下50公分左右填埋碎石或片石,很少打地圈梁,基本没有加钢筋,多层建筑大多没有圈梁;其五是承重墙厚度达不到要求,有的砖混结构承重墙仅是l2墙,普遍存在砖木结构房屋层高超高,达4—5 m;其六是砂桨比例不合理,粘接强度差,建筑质量差,忽视抗震设防标准,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

从重庆5个乡镇民居的调查统计分析情况看:个别地区乡镇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逐渐富裕,房屋建筑情况相对好些,主要以混合和混预结构为主,采用了圈梁,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约占调查总数的10%;以砖混和预制结构为主的农家自建楼房,建房过程中根本未考虑抗震设防因素,施工人员技能普遍很低,特别是部分房屋的选址不科学,地基不稳定,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虽然这类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很脆弱,约占调查总数的25%;在有些偏僻山区的情况相对较差,由于经济原因主要以土木结构(土坯房)为主,少部分为砖木结构,房屋基本不具备抗震能力,约占总数的65%。总体上看,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十分脆弱,推广和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工作十分必要。

3推行民居抗震设防工作需加强的几项工作

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要在民居安全工程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其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要落实分管领导、责任到人。在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中不容忽视以下几个方面:

(1)专家参与设计,组织进行抗震性能房屋建设论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各种机构类型,给出当地群众经济上易接受的抗震技术措施和指导性建议。通过编制地区性房屋抗震技术标准和抗震构造图集的形式,指导村镇房屋建造,提高其综合抗震能力。

(2)少数乡镇政府对农居抗震设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干部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对推广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积极性不高,没有建立农居档案,心中无数,这种

现状对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极为不利。

(3)严把五关

严把选址关:严格规划选址实行统一规划、分栋(分户)自建.严格按建设程序审批。规划选址用地避开山洪、风口、泥石流、洪水淹没、风景区核心景区、地下采空区、高压输电线路等.并要求有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以方便生产生活;严把建筑设计关:住宅方案供农民选择使用,免费向村民提供住宅设计图集,住宅设计一般为二至四层,达到国家技术标准,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严把施工关:以镇为单位编制施工方案,组织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或持证T匠施工,杜绝无证施工,加强施lT安全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聘请监理公司或区质监站对农房建设进行监理和监督同时还建立了由镇村管所技术人员、村组干部、建房业主代表三方组成的质量监督小组进行质量监督;严把建筑材料关:凡进入施丁现场的建筑材料及构配件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凡不能满足技术标准的一律禁止进入施工现场。

(3)加强对农村建设工匠、农村群众的防震抗震意识的宣传教育。农村长期存在防震抗震知识不足,对建房质量认识不能到位,采用科学、灵活、及时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庄和农户,使广大农民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的自觉行动,增强市民防震意识。

(4)加强监管,保障农村民居抗震质量。把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工程审批、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管理环节中,加强监管,确保抗震设防质量。

4结束语

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加强农村民居防震减灾能力的一种基本措施。同时积极宣传,提高农民认识,让农民自主自愿参与是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做好抗震设防技术指导和服务是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陈东良,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工作, 高原地震-2007年1期81-81,76

[2] 罗书山,山地城镇防震规划初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1年4期起止页码:88-95

[3] 陈亚红,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措施,中国减灾-2008年7期:45-45

[4] 谭冠平等,云南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调研与加固,云南建筑-2007年3期

网络空间安全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空间;安全对策;研究

一、前言

网络空间是指在全球计算机网络化的基础上,人、机器、信息源之间联合构成的新型社交生活的虚拟空间,这就让网络空间具有了虚拟性、数字化、变动性、时空性等特点。我国的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都居世界首位,但是在互联网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还处于劣势,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受到境外网络攻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使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处于危险边缘,因此,维护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势在必行。

二、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威胁

1.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升级。美国在互联网技术控制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管理互联网主目录的根服务器在全世界仅有13台,美国就掌握其中10台,其中包括了主根服务器;这就是说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家意志断绝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终止了伊拉克顶级域名“iq”的解析和申请,在网络空间中,美国没有流一滴血就消灭了伊拉克。据统计,美军共有3000-5000名信息战专家,如果加上原有的电子转人员,美军的网络战部队至少有9万人,就是美国的网络军事化行为引发了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网络空间也扩充兵力。美国积极谋求网络霸权,促使各国网络空间的军备竞赛逐步升级,在网络空间安全法规没有落实的情况下,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西方国家掌握舆论主导权。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途径多、覆盖面积广等特点,把虚假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处,从而达到抹黑中国形象、削弱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同时,美国等国家假借“互联网自由”的名义,抨击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极力渲染了“中国威胁论”;在2014年9月17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发表所谓的中国网络入侵报告,将中国看作是网络空间的异己,用美式“自由”的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对中国发难,其实就是想要阻碍中国网络空间的发展。

三、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对策

1.增强网络空间安全的国际合作。我国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网络空间包括: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标准、应急反应机制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在这个基础上共同推动网络空间国际监督机制、网络空间国际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进而促进全球网络空间安全的国际机制的建立。即我国应该通过联合国等其他多边体制建立能被普遍接受的规则,以此打击全球的网络犯罪。当前有些国际公约设定的形式犯罪都已经与网络空间挂钩,例如:《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第十九条,邮件的利用中的第一条:缔约国应按照其依万国邮政联盟各项公约所承担的义务,并按照其本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制止利用邮件进行非法贩运,并应为此目的相互合作。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推进网络空间安全管理国际制的建立,从而使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管理获得有力的外部环境。

2.完善网络空间安全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关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总体来说,大部分的法规还是以行政为主,有一部分法规之间的协调性、互通性不强,有些法规制度也太过笼统,缺乏实践操作性。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执法经验,探析网络空间对法律建设的新需求,评估国家网络空间法律体系的系统规划,科学地修订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进而完善网络空间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例如:要尽快完善网络空间青少年保护法、隐私权保护法等基础的法规。除此以外,还应该注意在构建完善网络空间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时,要避免过度立法,给网络空间自律机制的形成和发展留出必要的空间。

3.推进网络空间安全的标准化建设。我国成立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后,陆续制定了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初步形成了包括:管理标准、测评标准、保密技术等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但是,欧美等少数国家仍然控制着全球网络空间的核心安全技术,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空间安全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应该根据国际网络空间的发展趋势并随着国际信息安全标准的进展,积极吸纳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并且要结合国内的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自主创新,以此来推进网络空间安全的标准化建设。

4.优化网络空间安全管理体系。我国要打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建立适应网络空间安全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健全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管理部门,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整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管理体制,构建中央统一决策、各部门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例如:我国可以建立专职的网络空间安全管理小组,管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健全网络信息共享机制,优化网络空间安全的组织体系。除此以外,各地区、行业、高校、企业等也必须建立专业化、网络化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并归于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管理,以维护我国网络空间安全。

5.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人力资源建设。虽然我国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但是我国当前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人才还是以培养为主,使我国缺乏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在培养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提高公众的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素养,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教育投入,以此来培养公众的网络空间安全意识,让我国迈向网络信息社会。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国家安全的边界拓展到了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安全成为了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维护网络空间安全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增强网络空间安全的国际合作,完善网络空间安全法规体系,推进网络空间安全的标準化建设,优化网络空间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人力资源建设,进而建立一个公正且合理的网络空间秩序。

参考文献:

[1]姚俊萍.从美军网络空间发展看我国网络空间安全[J].才智,2013,15(10):317-319.

[2]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02):72-84.

[3]惠志斌.我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理论构建与实现路径[J].中国软科学,2012,10(05):22-27.

[4]张钢.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13,15(05):96.

[5]王晓然.网络空间安全的新特点与新对策[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15(06):67-68.

研究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学风建设,管理,制度

治学之道, 学风为要;学风正, 方能学术正。作为担负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各类人才的高等院校更是如此。但是, 随着国家扩大招生政策的施行, 在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 也造成了研究生素质的整体下滑和教育学风问题的日益凸显。良好的学风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 同时也能够抵制不良学风的产生和发展, 有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成才氛围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 学风不仅关系高校“出炉”人才素质高低, 也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

一、当前研究生学风的不良表现

1. 抄袭剽窃现象严重。

当前硕士研究生的抄袭剽窃现象严重。近年来高校学术造假的新闻屡见报端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部分研究生为了完成学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要求, 采取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剪接、拼凑、包装, 构成自己的作品。有的甚至大段引用而不加标注;有的将外文论文翻译成中文稍加整理便用于发表;有的为规避论文防抄袭系统, 用的是别人的观点只是将语言文字稍加变化, 便成了自己的成果。另外, 在考试中的抄袭作弊现象也值得我们警觉。此类种种, 不胜枚举。这种不劳而获的抄袭剽窃现象是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 不仅玷污了学术界的风气, 还造成了诚信危机。

2. 一稿多投。

有的研究生为增加发稿数量, 采取一稿多投的办法, 将一篇文章的题目和结构稍加改变, 以多篇论文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或是把相同的一套数据采取不同的排列组合形式变成多篇论文发表。这种现象凸显出部分研究生片面追求论文数量, 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和浮躁的科研心态。另外, 在研究生论文发表过程中, 挂名现象也比较突出。有的论文多人署名、挂名, 但是相当部分人员并没有参与科研。

3. 投机取巧心理严重。

有些研究生平时不上课、复习不努力, 考试玩抄袭, 或是请“枪手”。考试不合格, 找任课老师求情, 只求能顺利毕业。学位论文也敷衍了事, 短时间冲刺完成。有的认为学费交了, 学校就有义务让自己拿到毕业证、学位证, 学习不用心、不尽心。有的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思想, 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有的以事务性工作忙为借口, 心思没有用在搞学术研究上, 忙在迎来送往、挣钱兼职和游戏人生上。

4. 缺乏创新。

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各种物质利益的冲击, 很多研究生写论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目标只是为了“混”毕业证、学位证。对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缺乏应有的深入研究, 这也导致了部分研究生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缺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其中, 硕士比博士更为严重。如果多年研究生教育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时, 那么, 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

二、研究生学风问题的主要原因

1. 社会思潮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西方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对校园的侵蚀日益严重, 当前学校已不在是以往的“象牙塔”, 学生也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充斥在网络上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普世价值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学校若没有及时地加以教育引导, 则会造成思想高地的丢失, 学生的人生信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在理性信念缺失;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把研究生学习的目标定在找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上, 因过分追求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缺乏严谨细致的学术研究精神。同时社会上用人单位“重”文凭现象也比较突出。教育监管部门对学术规范方面的监督力度不够, 没有对学术造假的学生进行严惩, 纵容了研究生学术失范的问题。研究生学风不仅是学生的问题, 教师也有责任。部分高校教师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有的导师注重实践项目, 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有的任课教师只注重上大课讲授, 时间到任务完, 而没有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还有部分导师对外承接工程, 将“学生”转化为“职工”, 教师与学生变成了利益关系。

2. 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一是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我国大学生扩招以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而社会就业却没有跟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等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大量大学生选择“回炉升级”, 研究生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过渡。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多客观上壮大了研究生队伍, 但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却没有相应地跟上, 如有些学校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 客观造成教育资源的欠缺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滑。二是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我国高校的教育倾向于共性教育为主, 研究生教学方式单一, 师生之间缺少良好的互动, 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 影响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三是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研究生管理不像本科生那样设立了专门的辅导员、班主任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管理。主要由研究生导师全盘负责, 既要负责研究生的“德育”, 还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业, 使很多导师顾此失彼, 这样也不利于研究生良好学风的培养。

3. 学校把关定向功能欠缺。

一是学校放开了研究生入口, 却没有把好出口。研究生一旦通过了入学考试, 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 学校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审、答辩没有一套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这在客观上不利于培养优良学风, 助长了“混文凭”的错误思想, 直接导致部分“半成品”出炉;二是奖惩制度落实不严格。学校对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失范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并惩罚, 造成“示范效应”, 让更多怀有侥幸心理的人模仿, 对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生却没有相应的奖励, 甚至在评奖评先中搞暗箱操作, 这些不良现象都导致学校的公信力下降, 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受挫, 学校的整体学风变坏。

三、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1. 完善制度机制。

《礼记·曲礼上》说:“毋剿说, 毋雷同”, 这是古人在两千年前对学术不端现象发出的警告。19世纪末, 清朝大臣张之洞创办新式学堂, 倡导“沉静好学”的学风, 明确要求招收学风品行严谨的学生, 对学堂中基础不扎实、学风浮躁的学生“严加淘汰”。高校应当从严格每堂课、每场考试、每场答辩着手, 从细微处着眼, 聚力学风改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需要长期不懈地去抓。一是建立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应在《研究生教学和管理制度》中增加研究生学风建设制度, 确保研究生学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尤其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要集中进行研究生学风制度的学习, 召开座谈会和报告会, 加强研究生对学风建设的认识和遵守。二是落实奖惩机制。我国高校的奖惩制度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比较健全的, 对学风不正提出了很多规定, 但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的问题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落实。高校需要在落实好已有的制度上下大力、使长劲。要严格落实考勤和定期讲评制度, 规范课堂秩序。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定期通报, 并和学分挂钩, 达到一定标准, 则依规定严肃处理;对学术造假要加大惩罚力度, 导师也要担负相应责任, 并且学术造假直接和学位答辩资格挂钩。鼓励学术创新, 坚持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向学习态度端正学生, 有创新成果的学生倾斜制度,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三是从日常研学制度的落实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确立科学教育和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不唯考试分数论英雄, 不以论文数量排名次。引进西方高校成绩等级评定制度, 论文发表要求质量而不是注重数量。要建立严格的教学科研管理秩序, 创立真正的产学研基地, 理顺产学研之间的关系, 不让书香沾染铜臭和异味。四是严格研究生入学。目前高校研究生扩招造成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资源和研究生数量的不配套。学校应以负责任的态度搞好招生工作, 严格研究生招生名额, 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 同时加大对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五要完善监督体制。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信息资源, 设立不良学风举报热线和邮箱, 对不良的风气加强监管。一经发现, 立刻曝光并进行处理。针对当前学术造假和考试作弊行为, 要做好技术防范工作。如在考场安装无线电干扰器, 对考试过程全程录像, 防止抄袭现象发生。

2. 以教风转变促学风转变。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针对当前部分高校研究生导师和授课教师存在的不负责任、放而任之的问题, 引导研究生导师和教师崇尚职业道德, 强化责任意识、奉献精神。要求导师积极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定期检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习、科研等情况。要求任课教师端正教学态度, 采取网络授课、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 而不只是大课辅导, 增强授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严师出高徒, 导师和教师不仅要教书, 更要育人, 对学生严格要求, 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工作态度、知识和能力、乃至于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进而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效果和人生理想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充分发挥研究生班主任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忽视了研究生班主任的作用, 有些高校甚至没有配备研究生班主任。作为研究生工作的基层管理者, 研究生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视。研究生班主任应积极融入学生中, 强调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做好学风建设各项工作的解释工作。对于违反学风的学生, 给予必要的惩罚和引导, 使学生明白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自觉遵守学风建设制度。三是加大对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监督管理。导师应该在研究生学风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要有限制, 不能过于宽松。在导师数量不足的学校, 招生指标要予以削减。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应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 尤其对于放纵研究生滥发论文现象, 导师要受到应有的处理。对少数人不良学风的容忍, 实际上是鼓励更多人去侥幸博取不当的利益。我们需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经验, 建立诚信档案, 作为研究生继续学习或是参加工作的重要依据。四是学校要在加强信息反馈上下工夫。建立研究生课程检查常规化制度, 采取安排课程检查员对研究生课程进行抽查和教学巡视的措施, 检查结果与任课教师教学任务、课时津贴挂钩。

3. 加强研究生自律以促进学风转变。

研究生需要从人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学风问题, 学风不仅是学习态度问题, 更是一种做人、做事态度, 将影响人的一生。一是要树立崇高理想。研究生作为知识分子, 不仅要将学业同自我目标结合起来, 更要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保持一致,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如同习主席所说:把个人梦同强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一个有追求的人, 就应该树立崇高理想, 通过不断的努力, 达到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巅峰。因此, 振奋精神、拒绝平庸, 应该成为每一个学子内化于胸的精神动力。二是培养良好品德。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于, 通过学习和科研的过程, 使研究生进入高层次人才的行列。这需要我们将书本里浩瀚如烟海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必须对科学心怀敬畏, 以严谨求实、细致入微的态度, 认真对待学业、对待科研。习主席曾说过:“立大德者方能成大业。”知识分子应把自觉做人立德作为起码的道德追求。三是加强个人修养。个人学习的路上, 要想学有所得, 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 心无旁系, 不为短期的利益诱惑而分散精力, 浪费时间, 很多科学大师、学术大师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科技成果, 都离不开他们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 如果过于把目标和行为短期化, 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 就不可能得到长远而富有的收获。总的来说, 加强研究生自律, 自觉培养良好学风有百利而无一害, 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术氛围、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还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国家的发展。因此, 应将研究生学风建设作为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 将研究生学风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这一工程能否顺利开展, 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监管的强化、导师的先行作用以及校园学术氛围的净化, 更离不开学生自律意识的有效形成。高校各部门通力配合, 齐心协力, 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才能为实现强国梦培养更多的可造之才。只要教育部门和社会高度关注研究生学风问题, 建立长效体制机制, 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必将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妙春, 王宏.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9 (6) :72-73.

[2]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3) :19-24.

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毕业研究生,就业,对策

自1999年以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形势一去不返, 分析和探讨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 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 形势不容乐观。从工作落实率看, 研究生工作落实率逐年下降。根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3年6月、2005年6月和2007年6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2003年硕士研究生的工作落实率为90.4%, 2005年为84.1%, 2007年则降至82.8%。从专业看, 不同专业之间就业难易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应用型专业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学术型专业, 理工类专业研究生要比文科专业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流向看, 研究生区域流向失衡, 单位流向集中。研究生择业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 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经济环境不理想的中小城市则无人问津, 其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党政机关等工作环境好, 福利待遇优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另外, 研究生就业准备意识淡漠、消极等待思想严重;求职活动盲目, 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同时, 遭遇年龄和性别尴尬。

究其原因, 可从客观环境因素和研究生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

(一) 客观原因

1. 市场供需不平衡是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就目前的研究生就业情况而言, 所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与人才市场所能消化吸收的数量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相当大的, 切合度是较低的。2006年, 招生规模迅速升至40万人, 2007年达42.4万人, 2008年招生规模为44.9万人, 而今年则在近47万人的招生计划基础上, 又增招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此, 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超过120万人,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

然而, 在就业市场上, 由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还在调整, 结构性人才需求逐步趋向合理, 企业选择人才也更加理性, 研究生的就业岗位出现了相对地降低。此消彼长, 研究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研究生就业优势逐渐消失, 导致研究生就业成为难题。

2. 培养单位的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当前有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使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需求;另外, 某些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教学和师资水平, 开设自身毫无市场竞争力的社会热门专业, 造成了高校专业重复设置, 增加了部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难度。

3. 针对毕业研究生, 相关的就业指导薄弱

由于长期以来研究生就业形势较好, 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就业工作不够重视, 致使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缺少规范的就业指导, 不少研究生就业时, 其综合素质也受到各方质疑。同时, 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功利性、片面性, 以及随大流的意识, 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难度, 因此对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 引导广大研究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 帮助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4. 部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尚存在一定偏差

目前,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 更加注重毕业生的能力, 而不像过去那样过分注重学历。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 对研究生存在着一些偏见。他们认为, 研究生年龄偏大, 缺乏足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可塑性和适应能力方面不如本科生, 并且研究生的思维通常比较定型, 某些研究生还自视甚高, 不易沟通和合作, 缺乏团队精神。此外, 对于毕业女研究生而言, 在体力和精力上显然不如刚毕业的本科生旺盛, 工作几年后还要面对婚姻、生育的问题。这都成为了影响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研究生的重要因素。

(二) 主观原因

除以上几个客观原因外, 部分毕业研究生主观上存在的择业误区, 也影响和制约着自己的就业。

1. 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颇, 重个人、轻社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 部分毕业研究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的选择, 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在就业问题上具体表现为他们片面追求安逸舒适, 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 缺乏诚信意识, 随意违约。这些观念往往造成个体与社会的冲突, 直接影响了毕业研究生自身顺利就业。

2. 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准确, 高不成、低不就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部分毕业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 表现为对自身和社会认识不够, 评价不准, 就业期望值过高。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毕业研究生择业的面很窄, 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其求职的难度和失败率。

3. 研究生专业素质薄弱, 用人单位失望

近年来, 研究生大量扩招, 但导师数量没有相应增加, 且导师自身科研任务繁重, 根本无暇指导学生, 表现出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 部分研究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存在混文凭的思想,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一来, 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下降。

二、解决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可行性对策分析

(一) 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 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

面对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 国家应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同时加强研究生的需求预测, 放缓扩招步伐, 增强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前瞻性;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 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需求, 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学科建设。

另外, 政府应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的合理的政策倾斜, 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 尽可能地缩小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之间的差距, 增加对毕业研究生的吸引力, 引导毕业研究生面向基层就业。将政策激励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建立面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

(二) 培养单位应改善培养模式, 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

作为培养单位, 必须特别注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以便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 注重在具有科研创新实力和先进生产能力的企业中培养研究生。整合专业课程设置, 发展学科优势, 优化毕业生知识结构,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缓解就业压力。

另外, 研究生培养方还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首先建立专门的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 帮助其分析就业形势, 使其掌握择业技巧;其次对其进行创业教育, 为其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同时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转变择业观念, 引导其面向基层就业。

(三) 导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指导和帮助毕业研究生顺利就业

研究生导师应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并且凭借自身在行业内的各种优势, 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四) 用人单位应改变对研究生的偏见, 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作为用人单位, 应该对毕业研究生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消除对研究生的偏见。研究生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高层次人才群体, 是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研究生阶段, 通过更为系统而扎实地专业学习, 以及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机会, 能够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都是专科生和本科生所无法比拟的。因此, 研究生这一学历层次并不是专科生、本科生所能容易替换的, 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五) 研究生自身要不断充实自己, 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创业意识

研究生平时要不断充实自己, 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确立学习目标, 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 研究生在就业前应该对自身做一番全面客观的评价, 以便更好的抓住有限的就业机会, 并且要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的意识, 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另外, 研究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高, 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 参加了更多的实践环节, 其创业的成功几率高于普通创业者, 所以毕业研究生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令南, 廖薇.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6.

[2]、王慧春.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科教文汇, 2006.5.

[3]、张忠生.浅谈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7.

[4]、王慧娟, 赵红霞.当前中国研究生就业问题探讨.社科纵横.2006.8.

城中村改造对策研究 篇9

城中村可以理解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城中村在户籍、行政、规划、市政配套及教育、环卫、计划生育等方面管理制度与城市相应的制度存在差异。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是当前许多城市的共性问题, 它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的景观风貌和居住环境, 而且使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未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与分配不公。

先行者实践证实, 城中村改造并非易事, 城中村农民的房屋建造在城区稀缺宝贵的集体土地上, 即所谓的“有天有地”, 他们的主要收益往往来源于房屋租赁, 短期内改变或削弱其既得利益, 并要使其转变原有生活方式,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此不能盲目地进行单纯的物质层面改造。要一揽子解决城中村的各种问题, 根本办法应从土地制度和二元管理体制入手, 在符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 高效发挥土地资源的效应, 妥善安置和保护村民的同城权益, 解决村民社会保障等问题是城中村改造的前提。只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才能扎实稳步、循序渐进地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有力推进。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各个城市面临的城中村问题也不尽相同, 许多城市都在针对自身实际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积极觅求办法, 探索尝试。本文结合临安市城中村现状, 就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二、临安市城中村的概况及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现在临安市建成区面积已经由老城区以太庙山为中心的4.5km2扩展到目前的42km2 (东至望湖路、南至吴越街、西至临西路、北至环北路) 的范围, 城市规模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范围在锦城街道辖区内共有人口9.6万 (不包括外来务工人员) , 有12个行政村星罗棋布地分布其中, 分别为新民、竹林、横潭、西墅、东门、胜利、平山、回龙、马溪、青龙、锦桥、西瓜村, 合计农业人口14427人, 总户数6307户。上述村现有耕地604亩, 三产用地901亩, 人均可支配用地仅0.1亩。资产量化有4个村, 分别为新民、胜利、西瓜、东门村。由于土地、户籍、人口、行政管理存在城乡二元体制, 城中村没有真正意义上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中来, 在生产生活、公共管理上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城中村依旧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 农村管理体制;二是城中村缺乏规划, 空间拥挤, 功能紊乱;三是土地大部分征为国有, 村民基本丧失土地, 村民不以务农为生, 村民依赖房屋租赁或集体收益分红生活;四是城中村均衡分布在城区的各个功能区, 人口相对集中;五是城中村居住房屋杂乱无章, 建筑超高, 环境脏乱, 设施不全。临安市城中村的现状特征可以简要概括为“空间布局分散、人口集居复杂、功能配套紊乱、建筑容积率低、环境脏暗乱差、土地效益低下、财产权属模糊、区位要素显著”。

三、临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城中村的存在造成土地利用的盲目被动, 土地利用率下降, 影响了城市的区块地产整体价值。外来人口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 村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所谓第二代滋生的不劳而获安逸思想问题, 无序的居住环境质量问题等对城市和社会的稳定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实施城中村改造, 一是城市土地有效利用的需要。临安市建成区内12个城中村, 可以说都占据了城市最显要的位置。从城市的宏观发展而言, 城中村的存在导致了城市中最宝贵的土地资源未能实现其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城市从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集约发展的现实情况下, 改造城中村, 盘活效益低下的城中村土地是当前城市有机更新的必然要求。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临安市城区是一个沿路围裹村庄式发展的城市, 城中村改造对提高城镇化水平, 改变城乡二元体制, 妥善解决城中村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 形成城乡同步发展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城中村是城市一种特殊的社区, 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如果能从根本上向社区居委会转变, 将会促进整个城市的社区建设, 这是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形势发展需要。四是城中村自身发展的需要。城中村改造是城中村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进一步发展其经济组织形式和缓解当前城中村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矛盾的需要, 城中村的改造迫在眉睫。

四、临安市城中村改造的路径选择

(一) 改造方式

从临安城市的土地储备和财政实际出发, 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改造, 即城中村管理制度改变和物质硬件层面的改变。一是管理制度的改变。包括城中村集体土地改为国有土地, 即集体所有制改为国家所有制;村民由农业户口改为城市居民户口, 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 城中村村民转为市民后, 其就业统一纳入城市就业管理, 从土地出让效益中让原城中村村民享受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障;村集体经济改组建为股份制企业, 集体资产量化转化为股份制企业资产。二是物质硬件层面的改变。目前临安市的城中村集体经济, 区位要素和土地储备情况各异, 根据村情实际采用三种方式进行改造:1.拆除旧村建新村, 所谓的重建型。主要指相对集中、又处于城市重点开发区或核心区块的采取这种方法。如临安城区钱王陵区块, 可以将该区块整体拆迁后实行异地安置;2.局部改造, 所谓的调整型, 主要指结合城市公共建设项目的改造同步进行。如横潭村, 根据规划实行新民街西延路侧退建控制, 留足道路建设用地, 路侧地块以村集体为主体, 依据建筑规划需要由村主体动迁建设, 严格控制村规模的发展。3.基本保留, 所谓的控制型。指基本保留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城中村, 如东门村、胜利村, 该村的农民居住点设施功能和建筑外观整体良好, 村内不足之处由村或村民自筹资金局部维护改造。物质层面的改变同时需要深入探讨相关问题:一是在改造过程中要变被动拆迁为主动拆迁;二是制定城区拆屋异地新建政策;三是改造中的村要以“疏”为主, 分流聚居, 避免新的城中村的出现;四是为缓解行政管理压力, 现有建成区行政区划规模可作适当调整。

实施以上措施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资金筹措。资金是城中村改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以目前城市的财政状况不可能对城中村改造工作大动干戈, 所以必须找出城中村改造的最佳路径。当前城中村改造主体模式有:一是村集体经济主导, 非市场化的社区改造模式。二是政府主导, 半市场化的旧村重建模式。三是开发商主导, 市场化的综合开发模式。应该说这三种模式发挥的作用都不同, 适应的范围和对象不同。二是思想观念的改变。虽然城中村农民基本丧失了土地, 但农民对地的依赖依旧强烈, 由于城市在前一阶段的土地征用过程中没有为失地农民妥善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使农民对当前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工作在思想上存在抵触和怀疑, 这里需要政府全方位耐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 让其认识到改造的必然和好处。

(二) 改造的切入点

城中村问题是当前和今后城市管理的头等大事、难事。如果不制定政策、研究对策, 困扰城市的不利因素会继续蔓延到城市的各个方面。目前临安市城中村改造面临着两个障碍:一是资金缺乏。如果对城市12个城中村270万平方米城中村建筑面积进行拆除, 就需要80个亿, 令人咋舌的庞大资金使政府望而生畏, 所以必须在资金问题上探求新的筹措办法。二是村民阻碍。可以说城中村村民很少有贫穷的, 村民的经济来源大大超过城市居民的收入, 如果在改造过程中中断他们的房租收入, 剥夺其既得利益, 城中村改造将困难重重。

研究认为, 破解这两个难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做好土地文章, 充分发掘村级土地的储备, 包括三产用地。通过盘活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变土地利用结构, 让村集体经济壮大, 让老百姓受益, 城中村改造才能顺利进行。

本研究以临安市马溪村旧村建设为例, 佐证临安市是否可以走这条城中村改造的路子。马溪村在2007年通过实施马溪苑安居工程和建设科技产业基地, 自筹资金进行旧村改造, 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 而且多有盈余, 为村下一步改造积累了原始资金;通过开发三产用地, 建设科技孵化基地, 以租赁形式吸引企业落户创业, 做活做强村集体经济文章, 带动循环经济, 盘活资源, 使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可持续发展。从中可以借鉴的经验:一是要靠村集体主导。在二元体制下, 城中村实际与城市管理相脱节, 所以确定城中村改造的主体非常重要, 如果由开发商主导城中村的改造, 其矛盾会变得非常尖锐, 改造工作会变得非常被动。若由村集体充当改造主体, 村民的障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村集体代表村民利益, 改造之后村民是最大收益者, 村民就会有动机参与和出谋划策, 有利于改造工作的推进和项目实施的合理化, 所以“坐地主体”在城中村改造中有其社会必要。二是要靠土地资产经营。在城中村改造中, 拆迁安置补偿, 改造工程实施都需要资金支撑。实践证明, 当前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村集体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 由政府出台政策, 置换土地或变换集体土地为国有土地, 用土地和房屋抵押贷款, 以土地换资金的方式进行城中村改造, 从土地运营中解决村民的社会保障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困惑, 又以集体经济的收益解决村民的生存生活问题。三是要靠完善政策保障。城中村改造完全依赖政府是不现实的, 只能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如土地性质变换、产权确认、拆迁安置、社会保障、审批税费、土地出让等政策, 只有政策出台了, 改造的主体才会变得多元化, 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市场的投资热情才会与日俱增。

五、临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 基本思路

城中村改造应遵循“试点先行、逐步推进、一改到底、确保稳定”的原则, 本着“谁开发、谁受益”的指导思想, 主体确定, 资金自筹, 根据城中村现状的土地利用、住户、人口、区位优势、硬件配套, 明确村的改造类型和新建住宅、产业、开发等用地的建设规模, 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各类用地的选址和布局, 最后组织实施。改造的前提保障:一是先改制, 后改造。以改制为前提和突破口, 对城中村的户籍、土地、集体资产、规划和市政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一揽子解决意见, 实行村民改为居民, 村委会改为居委会, 集体土地改为国有土地, 集体经济改为股份公司的“四大改变”。通过改制将城中村纳入城市一体化管理。二是“一村一策”。可以说城中村改造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 势必会影响一些村民或村集体利益, 以政府的行政命令干预或强制实行是行不通的, 必须以村集体组织为主体, 村集体经济为主导, 依据城市规划的要求以及村情实际和村民意见, 制订相应的政策, 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

(二) 目标计划

城中村改造要按照“规划统一、政策保障、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 依法保护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合法权益, 统筹兼顾村民、村集体、街道、市政府四方利益,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城中村改造成现代化的文明社区。通过城中村的改造, 解决城中村历史遗留问题, 完成农村城市化的最后一个步骤, 使其融入城市, 彻底完成农村的城市化过程, 完善城市结构形态, 提升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建设总体水平, 改善人居环境, 使村民感到改造后的生活质量比原来好。基于上述要求和临安市城中村现状实际, 建议将钱王陵园周遍区块、横潭村新民街西延和沿苕溪区块、西墅村万马路北延区块、平山村大学路北延区块的城中村改造列入计划。横潭村改造可以列为重点, 建议该村先行试点。如果跳出建成区范围, 可以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锦南新城区块也列入计划, 后者区块是城市新的功能区, 区位优势明显, 规模开发余地大, 土地利用率较高, 改造前期成本较低, 部分基础工作已经完成, 所以建议政府牵头协调实施上述城中村的改造与建设。

六、结语

城中村的问题是多方面造成的, 其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不容置疑的, 而改造涉及的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城中村改造既势在必行, 又任重道远。其改造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国土、建设、财政、发改、民政、公安、社保、街道等部门, 必须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在政府指导下结合村情民情实际, 制订具体的改造方案和工作进度, 按照职责分工, 明确责任, 密切配合, 克难攻坚, 才能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

注:文中城中村改造后的新貌照片由董立新拍摄。

参考文献

[1].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科学出版社.2004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4].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代堂平.关注城中村问题.社会.2002/5

[6].江曼琦.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7].李红卫.城市政府土地收益与经营策略.广东社会科学.2002/3

[8].刘卫东等.城市化地区土地非农开发.科学出版社.1999

[9].杨安.城中村的防治.城乡建设.1996/8

[10].张建明.广东城中村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11].周柏华.城市经营——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创新.规划师.2001/2

品牌创新及对策研究 篇10

1 品牌创新的动因

1.1 科技进步是品牌创新的催化剂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越来越快,技术上的创新给产品和行业都带来革命。在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替代性的新产品或服务。如数码相机市场的成长威胁着传统相机和胶卷制造业的生存;互联网的发展对新闻、邮政、文化和娱乐等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长虹在中国家电品牌中曾经无疑可以说是武林盟主。然而,由于长虹在新品科技开发上没有新举措,长虹品牌一度出现僵化,衰退的现象。直至长虹推出“精显”彩电与背投,迅速提高了品牌的活力感、价值感,成为依靠科技创新重塑品牌活力与价值感的典范。

1.2 市场竞争加速品牌的优胜劣汰

近几十年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长,市场竞争也给消费者提供了越来越大的选择余地。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企业要想建立自己的品牌,必须依靠消费者对品牌的接纳和满意的需求,在产品推向市场之初,就要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彻底改变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使自己的产品为广大的消费者所认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才能在品牌建设中抢占先机。

1.3 消费需求变化影响品牌忠诚度

市场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因为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品味都在变化。品牌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失去许多潜在消费者和对品牌的忠诚者;如果品牌长时间不与消费者沟通,没有向消费者传播新的信息,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点新鲜感,那么消费者很快就会将这个品牌淡忘。基于对消费者的洞察和对时代的理解,品牌创新应与消费者的感性与理性需要同步调整,保持与消费者心理变化的统一节奏,激发消费者的共鸣。

2 品牌创新对策

2.1 品牌定位创新

如果一个品牌定位下的产品属性不能适应市场,或者品牌最初的定位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都要更新其属性,并使之获得新生。即在品牌原有定位的基础上,修正或挖掘品牌的内涵,使之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不断升华。最经典案例当数万宝路。从1924年创立到1954年万宝路一直是作为一种女士香烟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万宝路的英文名Marlboro便是“男人总是忘不了女人的爱”的意思,当时的品牌标示语“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追求的是一种优雅、闲适的风格。但万宝路并没有得到女士们的爱,一直默默无闻了三十年。1954年,万宝路决定进行品牌定位创新,将女性目标顾客改为男性目标顾客,广告采用硬铮铮的男子汉作为形象代言人,以改变其产品定位。在坚持传播了数十年后,万宝路粗犷、阳刚、豪迈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如今,只要在户外看到一幅画有牛仔的广告牌,根本不用印上标识或另作说明,大家就知道这是万宝路。在当今市场上,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创造知名品牌,因此对不适应市场变化的品牌定位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2.2 品牌文化创新

品牌文化是品牌资产价值的基石,而品牌文化的内涵需要随人们观念的改变而不断调整,要让品牌文化不断紧跟时代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演绎和丰满品牌形象,以创造出最能体现企业精神、最能征服消费者的品牌文化。

2.3 品牌战略创新

品牌战略设计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一个公司不仅要管理好现有的业务,而且还要考虑通过发展新业务、新形象实现公司与品牌的成长。如麦当劳将用了几十年的红色标志调整为黑色,并推出“我就喜欢”这样个性化的口号,从侧面反映了其品牌战略的变化:即麦当劳将品牌营销的重点从过去的小孩及家庭集中到具有时尚活力、另类的年轻一代消费者身上,塑造出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的麦当劳的新品牌形象。

2.4 持续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品牌是以产品为载体的,离开了高质量的产品,品牌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品牌创新最重要的是依靠技术创新。技术新,必然带来产品创新。世界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被公认为是世界领先的个人电脑,网络和通讯产品的生产企业。英特尔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使品牌价值迅速提升。

2.5 品牌延伸策略

品牌延伸是指把一个现有的品牌名称使用到一个新类别的产品上。它并不是简单地借用表面上的品牌名称,而是相关种类的若干系列产品可以拥有一个品牌。一项研究显示,过去十年来的成功品牌有三分之二是属于产品延伸,而不是新品牌上市。这是因为,当消费者的经验与知识越丰富,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时,要创造出产品或服务的实质物理性差异越来越困难。因此,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扩大产品线进行品牌延伸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6 联合品牌策略

联合品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企业品牌,通过相互联合,相互借助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品牌。其中一种品牌可以借助于其他一些品牌来丰富自己品牌的内涵,以实现“1+1>2”的效应。联合品牌策略优势表现在:更好地表明产品品质或特性;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更好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如“索尼—爱立信”是个新品牌,但消费者很快就接受了它,知道它是因为和爱立信与索尼都有联系。爱立信在通信行业是个名牌,索尼在电子产品中是个名牌,使“索尼—爱立信”迅速提高了知名度,成为手机业的名牌。

2.7 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是品牌创新的基石。以哈根达斯为例,在冰淇淋这个市场上,哈根达斯是绝对的领导者,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地位,与其新颖的营销方式是分不开的。对于国内的冰淇淋企业来说,它们所考虑的是怎样一根一根卖冰淇淋。因为冰淇淋产品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它们考虑的是营销半径不能超过1000公里,超过了冰淇淋就要融化。而哈根达斯就不是这样考虑的,为了解决冰淇淋容易融化的问题,哈根达斯将冰淇淋用能保温的桶将冰淇淋从欧洲一桶一桶的用飞机运送到世界各地。哈根达斯在世界各大城市开设了很多哈根达斯冰淇淋专卖店,而每一个哈根达斯专卖店里所销售的哈根达斯冰淇淋全都是从欧洲空运过来的。每一个哈根达斯专卖店都装修得非常的考究,温馨而高雅的色调,精致的桌子和沙发,轻柔的音乐,透明的落地窗,使得哈根达斯冰淇淋成为了一种高雅的奢侈品。同时哈根达斯为自己的产品注入新的理念,其中最经典的就是“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那句宣传口号。正是因为哈根达斯冰淇淋融入了这种理念,所以就算是哈根达斯冰淇淋价格是同类冰淇淋价格几十甚至上百倍,消费者依然络绎不绝。

2.8 广告创新

广告是塑造品牌形象最重要的法宝之一,但如果广告的创意与传播枯燥陈旧,缺乏表现力,不具现代感,那么在今天消费者面对的海量广告信息中,根本不会引起什么关注,更不可能有多少号召力。新、奇、特、出色的广告创意总会给人以新鲜感。可口可乐广告源源不断的创新,赋予了品牌无限的活力。百年来,可口可乐活力无限,正如其广告语:永远的可口可乐。在广告传播的道路上,广告思维的僵化与传播手段的单一也会形成广告的“路径依赖”。所以广告道路也需要创新,广告营销化的传播方式在媒体的选择、栏目版面的选择、广告投放方式、广告发布时间、媒介组合等各方面都需要进行观念与形式的创新。

3 结束语

中国品牌实现成功创新,必须把握三个关键:技术创新、概念创新、传播创新。技术创新必须以关注消费者体验实现差异性品牌价值为中心,简单地认为曲高和寡、技术创新就可以实现高附加值,不可能成就品牌。只有这种技术创新为消费者所关注和重视,这种创新才能有存在的价值。格兰仕在媒体上用心良苦地宣传了很久的光波空调,到现在消费者都无法弄清究竟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不能成为主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仅仅有技术创新还无法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实现技术创新的方法就是概念创新和传播创新,技术本身是晦涩冷冰冰的,只有把创新的技术根植于消费者的大脑当中,这种技术创新才能成为品牌和产品的推动力量。按照FAB的理论,技术仅仅FEATURE和ADVANTAGE的阶段,只有最后具体到BENEFIT才会对消费者产生价值和实际的触动。因此,技术创新是概念创新实现的手段。联想赞助奥运会,海尔和匹克的赞助都是传播创新的例子。超越和卓越一直是体育精神的灵魂,稳定发挥也是赢得体育比赛的关键所在。因此,体育对于联想和海尔都是一种很好的传播和诠释,这就是品牌传播的创新。当然,品牌与消费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场景控制和价值体验最大化,对于品牌创新同样是关键,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总而言之,中国品牌开始从王婆卖瓜的自吹自擂,转变为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品牌走上正道的标志,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路途也就不再遥远了。

参考文献

[1]董秀春.品牌创新经营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5).

[2]李玉国.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品牌创新[J].中国林业产业,2009,(4).

[3]刘增芹.品牌创新及策略[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9(3).

[4]刘新.论企业品牌创新的方式与维护[J].管理观察,2008,(8).

文化休克与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文化休克 群体 文化渊源 应对策略|

一、引言

文化休克并不是医学意义上所说的休克,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反映,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心理反映。当一个人长期在自己熟悉的文化中生活,突然来到了另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就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表面上看,文化休克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实质上是因不同的异文化价值在碰撞时给当事人理解对方行为所造成的障碍。通俗地说,一个人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迁移出来,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更严重的甚至会由心理问题产生身体上的不适感,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从交际的角度讲,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的产物,它的研究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

二、遭遇文化休克的群体

我们说文化休克发生在进入新环境中的人群中,但是,并不是所有进入异文化环境中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大体上讲,遭遇文化休克主要是两个群体:

1.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中至少停留一两年,有的甚至更长。这些人由于与异文化接触和融合的时间较长,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较多地接触当地人,在文化方面不适应的情况经常出现。这就要求他们有比一般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移民和政治避难者。他们中有的是出于自愿,有的则是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他们是文化休克现象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对于他们来说,文化适应是他们在新文化中立足的基本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然遭遇新旧文化的冲突,而要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旧的文化而去适应完全陌生的环境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心理学对文化休克的解释

为什么一个人进入异文化环境会产生种种不良反应?在心理学上有各种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种。

1.负面事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生活中有些事件,例如离婚、失业、丧子或丧偶等会引起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事件的负面影响愈大,所引起的疾病愈严重。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事件也会由于受教育程度、收入、体质等原因而产生不同的反应。

2.社会支持减少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与他所能接受的社会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他必然会减少甚至失去自己在原有社会中的支持,这时,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就会受到消极的影响。

3.价值分歧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分歧越大,人适应新环境的难度就越大。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说明价值观念的差别与文化适应能力成反比。

这是从心理学角度来对文化休克进行的阐释,但顾名思义,这一现象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这种差异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和弥合,就会产生文化休克,从而阻碍交际甚至使交际成为不可能。

四、文化休克应对对策

大多数遭遇文化休克的个人和家庭最终都有能力乐观地面对新环境中的障碍和压力,在这里,有一些建议尤其适用于移民或长时间停留在异文化中的人员:

1.乐观。通常情况下,乐观的人总是比悲观的人要更快地适应一个新环境和新的人,所以乐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素质。所以在异文化中,不能只看到自己失去的,而要思考自己得到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克服自己的“失落”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2.耐心。对异文化的适应过程是一个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它需要时间和耐心。虽然有时可能还是痛苦的,但要耐心地处理和应对这种差异、一步步地适应,不能要求自己一蹴而就。

3.积极。当然,耐心并不是消极等待,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这个适应的过程,给自己确定目标并评估自己的进步。在新的环境里,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多同新环境中的人进行交际,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维。另外,要努力学习新的语言,同他们进行交流。同时,要自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融入和适应新的环境。

4.放松:要放松,不能总是让自己处于绷紧的状态,该放松时要放松,给自己轻松的生活和思想。保持轻松的心态,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的一切。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通常的情况是交际双方有得有失,完全不变化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人们常常放弃一些原来的做法,采用对方一些做法,以求得比较和谐的交往。但是,一般我们并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原因之一是很难真正做到,做得不地道,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必要这样做,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应该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五、结论

把文化休克当做一种疾病来对待并不合适,实际上它并不是一种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文化休克是会让人产生不适感甚至痛苦的感觉。因而,对于必须要接触异文化的人来说,正确看待并处理文化休克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学习的过程,一种复杂的个人体验。对于那些将要或已经处在异文化区域中的人来说,意识到并做好文化调适是自己力所能及的。首先要有焦虑意识,因为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转换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与焦虑,但我们应该把这看成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适应性后果。当一个人面临体验文化休克的时候,需要自尊、真诚、信心、健康的自我意象和重塑个人文化需求的良好愿望。文化休克现象不能阻止,但至少可以减轻进入新的客家文化的适应压力,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更轻松流畅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笙.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李常磊.中英文化博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晓晖,(1980— ),女,汉族。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教于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讲师。

典型渠道冲突对策研究 篇12

关键词:典型,渠道冲突,对策,研究

渠道管理是企业市场经营关键环节, 渠道冲突是渠道管理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美国学者Louis.Stem和Ronald H.Gorman认为:渠道冲突指的是一个渠道成员认为另一成员参与了阻止或妨碍他达到目标的行为。并把成因归纳为目标的不相容性、领域的不和谐性和对现实理解的差异性。我们通常理解为:渠道成员意识到另一成员正在从事会损害、威胁其利益, 或者以牺牲其利益为代价获取稀缺资源的活动, 由此引发相互之间的争执、敌对和报复等行为。本文旨在以渠道理论为指导, 对企业营销实践中面临的典型冲突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能提出相应对策, 为渠道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渠道分销中表现出来的典型冲突

渠道冲突可分为纵向、横向以及多渠道冲突:纵向渠道冲突 (垂直冲突) , 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成员之间的冲突;横向渠道冲突 (水平冲突) , 指同一渠道中同一层次成员之间的利害冲突;多渠道冲突是不同形式渠道之间的冲突。以下分别列举其典型冲突进行详细分析:

1、中间商乱价、服务标准缺失, 以及供需矛盾等现象

上述现象损害了厂商品牌形象, 加剧顾客、分销商与企业之间的矛盾, 属于典型纵向渠道冲突。有的分销商受利润驱动, 不惜发动恶性价格竞争, 造成渠道共同成本增加, 利润不正常。有的为追求短期利益, 利用地域优势投机取巧, 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应承担的义务及责任, 导致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损害了企业长远利益。另外, 由于依赖中间商, 企业往往比较注重产品销售给中间商的环节, 关心销量与资金回笼, 忽视了中间商销售给客户的环节, 可能出现中间商为了自身利益, 虚报数据, 夸大需求, 加剧信息不对称, 造成市场研究缺乏或者失真, 也容易引发产销不对路、生产无序、库存增加, 加大了供需矛盾。

2、窜货现象

窜货 (恶性窜货) , 指商品在其分销过程中, 渠道中的部分经销商为获取非正常利润, 以低于厂家规定的出手价格, 蓄意向辖区之外市场倾销产品的行为。在主流品牌市场中尤为常见, 是一种典型的横向渠道冲突。由于名牌产品往往采用声望定价、撇脂定价等优质高价定位模式, 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存在较大差价, 为恶性倾销提供了可能。不规范经销商的恶性窜货, 使得通路中价格体系变得混乱, 不仅直接影响通路利润, 而且使得合格规范的经销商丧失了经营积极性, 也助长了职业道德差的促销人员为追求业绩而与部分经销商的勾结行为, 会给假冒伪劣产品可乘之机, 给商品售后服务带来不必要麻烦。

3、创新渠道模式对传统渠道产生冲击

传统渠道借助中间商分销优势实现产品销售、信息交流、服务传递、资金流动等系列职能, 除制造商和最终用户外, 往往还有大量的中间商存在, 如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等等。现阶段, 随着科技发展、行业竞争加剧, 为拓宽企业分销领域, 增强竞争力, 许多厂商积极尝试发展创新模式, 比如说直营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等等, 形成了集传统与创新模式于一体的多渠道分销体系。以电子商务为例, 生产者借助网络平台尽可能绕过中间商, 直接与消费者达成交易, 压缩了中间环节, 减少了费用, 加快了流通。同时也就影响到了传统渠道商的利润分配, 引发了渠道之间的冲突。

二、典型渠道冲突的应对思考

1、构筑整体性渠道冲突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渠道各环节的控制力

中间商乱价、服务标准缺失、以及供需矛盾等现象, 主要是由于企业对渠道中不同环节控制力较弱而造成。所以, 增强渠道各环节控制力是解决纵向渠道冲突的主要对策。首先, 企业应当加强与各层中间商的联系与合作, 可通过实现生产与销售一体化、签订合作协约或凭借企业的影响力直接加强管理等手段建立垂直营销系统, 同时加强与顾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比如在卖场增加企业派出的销售人员, 一方面可以协助中间商的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和顾客的接触与交流, 增进彼此关系。其次, 在此基础上, 成立一个专门处理冲突工作的领导小组, 由制造商, 中间商以及顾客推选代表构成, 是一个维护渠道正常秩序, 保障各渠道成员合理利益的独立机构, 专门负责常规性的冲突处理以及协调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由该领导小组派专员代表直接指导和管理制造商和中间商的渠道分销工作, 具体指导分项详见表1。也选派专员代表与顾客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及时反馈顾客需求变化和异议, 保障顾客的相应服务要求。从而从整体上构筑冲突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企业渠道控制力。

2、结合渠道设计、管理与改进, 严格打击恶性窜货现象

首先, 合理设计渠道, 避免窜货的产生。名牌商品考虑采用独家分销或选择分销方式, 设计合理的折扣或利润, 精选信誉良好、态度真诚、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 与之签订不窜货协议, 通过合约加强约束;设计分销区域时, 应保证经销商有足够的开拓空间, 并采用等市场潜量法, 保证每个辖区的市场发展潜量都是相同的, 给每个经销商公平的市场发展机会。其次, 加强渠道管理, 严控窜货行为。建立严谨价格体系, 对总经销价、一批价、二批价、零售价等予以明确限定, 保证各环节合理价差;设立监督稽查机构, 巡回市场, 稽查窜货;制定激励措施, 对于规范经销商给予奖励, 对于违规者给予严惩;设立举报机制, 开通免费举报热线, 对于有效举报者制定奖励标准;实行产品代码制, 对不同地区销售的产品采用不同代码加以识别, 配合稽查工作。最后, 打击窜货, 改进渠道。对于资信较差、频频违规的经销商, 取消其经营资格, 发展新的合格经销商取而代之;引导批发商、零售商加强合作, 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共同创造与维护渠道中公平、公正的良好气氛。

3、结合产品寿命周期, 合理协调各渠道利益

美国学者Raymond Vernon在1966年首次提出Product life cycle, 简称PLC, 认为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最终被市场淘汰, 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周期。典型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阶段, 即介绍期 (或投入期) 、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Philip Kotler采用销售或者利润作为纵坐标来划分各阶段。国内学者胡坚在其发表的题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与预测方法”一文中使用销售增长率来描述各阶段, 认为销售增长率小于10%且不稳定的为导入期, 大于10%的为成长期, 在0-10%之间为成熟期, 为负数时, 则是衰退期。

在多渠道模式中, 不同渠道对于企业经济效益贡献程度是不同的, 而且往往伴随产品寿命周期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可以考虑结合产品寿命周期, 调整传统渠道与创新渠道的主次地位, 并以此为原则, 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 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经济性标准, 见表2。

三、结语

协调和解决渠道各成员利益冲突, 是渠道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维护品牌形象, 保证营销策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渠道纵向表现出来的中间商乱价、服务标准缺失以及供需矛盾等典型冲突现象, 我们可以考虑构筑整体性渠道冲突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企业对渠道各环节的控制能力。针对渠道横向表现出来的典型冲突恶性窜货现象, 我们需要结合渠道的设计、管理与改进, 严格打击恶性窜货现象。针对多渠道典型冲突, 创新渠道模式对传统渠道产生冲击, 我们考虑结合产品寿命周期, 合理协调各渠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 梅清豪, 周安柱译.营销管理 (新千年版·第十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Rosenbloom B.Marketing Channels:A Management View, 6thed.[M].The Dryden Press, 1999.

[3]王开卉.浅析名牌产品如何防止恶性窜货现象[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49.

上一篇:倾听课堂聆听音乐下一篇:微创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