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决原则

2024-06-12

民族自决原则(共10篇)

民族自决原则 篇1

我们运用新闻的“三贴近”原则, 突出民族特色, 实现舆论宣传与民族工作的高度统一, 在办好民族报纸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贴近实际”-以读者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策划新闻报道。

深入基层, 反映耳闻目睹的实际情况。近年来,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黑龙江新闻 (朝文) 及时开辟相关专栏, 并组织采访组深入各基层, 调查采访这些惠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落实情况。如去年策划的系列报道《我省朝鲜族农村耕地现状调查》、《新农村建设———我们家乡的可喜变化》、《水稻产业面临的危机与机遇》等, 用大量的事实深入报道了全省朝鲜族集聚地区落实“三农”政策的典型经验, “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可喜成果, 并且把采访中记者所了解到的一些问题及时地反映给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惠农政策在少数民族乡镇的落实, 调动了当地朝鲜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围绕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策划新闻报道。当前, 有关劳动力转移———“韩国访问就业”是关系到朝鲜族群众的民生问题, 是朝鲜族群众最集中、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针对与朝鲜族群众的生计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韩国访问就业问题, 我报采取了分析利弊、正面引导的报道方针。去年, 我报编发了系列报道《韩国访问就业, 你准备好了吗?》共16篇, 通过报道分析了韩国访问就业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纠正了部分群众对这项制度的片面认识, 劝告那些认为出国就能赚大钱的人们克服焦急心理, 出国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考虑和安排好子女教育等问题。为了给读者提供更确实的在韩打工信息, 我报派记者赴韩走访朝鲜族在韩打工现场, 采写了《打工在韩国》系列报道共14篇, 通过调查报告, 通讯, 述评等体裁, 用真实、生动、丰富的事实, 给我省朝鲜族群众传递了在韩打工现场的各种有效信息, 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二、“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报纸才能有生命力, 有活力。

谈生活, 唠家常, 办好小栏目。为了更加贴近生活, 去年我报在栏目设置上做了不少调整, 经济部增设了《小资本创业案例》专栏;社会部增设了《土地流转》法律咨询、《高考状元谈高考》、《朝鲜族名医访谈》;周刊部增设了《时尚论谈》、《健康论谈》、《汇率股市》、《常用韩国外来语》等专栏, 这些与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栏目进一步拉近了我报和读者的距离。

讲“身边的故事”, 容易产生共鸣。前两年开始, 广西“资本传销”日益猖獗, 我省众多朝鲜族群众深陷其中。去年初, 报社派三人组成专题报道组, 远赴广西南宁、北海等地深入采访, 详细调查了广西“资本传销”, 深刻揭露了“资本传销”的危害。该文一经刊出, 立即引起了朝鲜族群众的强烈反响。因为是朝鲜族群众“身边的故事”, 一时编辑部电话铃不断, 甚至有些人打电话来对文中的某某人等“对号入座”。这篇报道为深陷“资本传销”之人敲响了警钟, 促其幡然醒悟并及时阻止了众多欲参与者。

解群众所急, 当好生活的“参谋”。近年来, 我省很多朝鲜族农民去韩国打工, 不少农田因长时间无人耕作而需要土地流转, 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成为朝鲜族群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去年我报围绕朝鲜族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专门组织策划报道, 走访朝鲜族相对集聚的13个县市的农村, 先后采写了40多篇系列报道, 反映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好的经验。10月份还专门召开“全省朝鲜族乡镇土地流转经验交流会”, 并根据与会乡镇干部们的典型发言, 整理出8个地区的典型经验在我报上刊载, 堪称“朝鲜族农村土地流转‘八路’参谋”。

三、“贴近群众”———与读者互动, “面对面”地交流, 让读者参与到办报中来。

自采、自编稿率就是媒体与群众的贴近率。少数民族群众除了特殊的民族习俗以外, 还有着其民族群体相对特殊的信息需求。作为民族报纸, 要“贴近群众”必须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去, 通过深入采访发现、挖掘、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才行。要做到这一点, 报纸必须努力提高自采稿、自编稿的比率。我报长期以来把自采稿、自编稿的比率当做衡量办报质量的重要指标。去年, 新闻部的头版头条自采、自编稿率达到了65%, 社会部的《教育综合》和《学生》版的自编稿率达80%以上。

与群众一起办报, 让群众直接参与到办报中来。去年, 在我报社会部举办的“学生记者有奖征文”活动中, 全省朝鲜族学校近100名学生参加这项活动, 投来新闻稿件达300多篇。还有, 周刊部的《言论》版, 去年增设了“土地流转大讨论”、“网民广场”、“人间万象”等专栏, 读者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到目前为止《言论》版的固定撰稿人已达80余人。

去年, 我报主办了省教育学院民族教研部有关专家及全省朝鲜族中小学校长等50多人参加的“全省朝鲜族教育研讨会”。会议围绕着朝鲜民族教育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面对面”地交流, 与会专家们各抒己见, 对我省朝鲜族教育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另外, 社会部还组织了“全省第七届‘万邦杯’朝鲜族小学生作文比赛”, 全省各地朝鲜族小学的70多名小学生参加了比赛, 这项比赛已成为全省朝鲜族小学生中知名度很高的品牌赛事。■

民族自决原则 篇2

大明宫中学

李晓兰

2017.5.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掌握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从思想感情和认识上深刻懂得在党的领导下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形成了今天和谐互助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培养养学生要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使命。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深刻懂得没有党的领导,要把各民族团结成一家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早已形成共识,对民族问题并不陌生,但是大多都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层面,对这个问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和民族的现状及服饰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再通过一系列的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和议一议 说一说等思维活动,让学生们在思想情感中产生共鸣,在再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评总结下去实现本课的预设目的还是能比u较好的完成,相信学生对我国实行的三大原则和形成的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也会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而深刻的认识。高一的学生在心智发展方面和初中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果教材和课外材料处理得当,相得益彰,情景创设理想,那么本堂课就能把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和情感升华发挥到极致,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党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分享天舟一号和C919将成功首飞的两条新闻,引发爱国自豪感,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新课教学】

步骤一: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小组活动:以采访和嘉宾的形式来谈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民族,生活在今天的大家庭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认识?目的在于为认识今天形成的民族关系做好铺垫作用。

教师补充介绍最新官方统计的数据,我国的总人口,数量最多的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及占比情况,并总结我国一直把各族人民紧密的团结在这个大家庭中,不离不弃,让学生懂得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是温暖的,离不开党的英明领导。

在了解民族关系之前,引导学生先了解中华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概念,懂得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激发学生在情感上达成共识。

步骤二: 通过图解新旧中国的民族关系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形成今天这种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原因。

教师总结:从国家性质、阶级根源、三大原则、法律保障和民族精神的传承等方面进行说明。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使得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一起奔向实现中国梦的航程上。步骤三:(进行重点知识的学习)教师指明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没有一种智慧和能力,想要把大家团结成一家人一家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党和国家做到了,从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关于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问题的学习

(探究知识脉络:民族平等原则的含义、依据和表现;民族团结的含义、现状和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含义、原因和措施。其中教师要点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的内容、介绍什么是对口支援的问题,在讲措施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明白边疆地区的发展需要输血和造血功能相结合,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易错警示和巧看关键词区分三大原则的教学环节,意在夯实基础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在学习运用中减少失误。步骤四:课堂实战演练---第一部分设计两道选择题和一道综合练习题;第二部分思维拓展两道题,(略)意在提高学生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方法,同时也更深刻的理解三大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突破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问题)步骤五:关于巩固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大小两个方面即国家和个人的角度来探讨解决,懂得贵在践行的道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个同学都是民族团结的宣讲者和践行者,要有这种责任和义务意识。【课堂小结】

步骤六:帮助学习构建知识框架,简要梳理知识脉络

民族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处理解决即怎么做的问题 步骤七:为了充分发挥本堂课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激发升华学生的爱党爱国爱各族人民的情怀,教师用三幅幅图片来引起情感共鸣,第一幅图片是用了各民族的全家福照片,看祖国的今天,采用我想说.....的形式各抒己见;第二幅图片用了大团结的照片,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幅图片用三句话来凝聚我们的美好祝福做结束语。(附

第一句:中华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放

第二句:祖国统一之花常开不败

第三句:祖国繁荣昌盛之花芬芳鲜艳)【作业提示】

步骤八:体现分层次 分类型的人性化设计

吟唱1-2首爱国歌曲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的微小说或诗

(注:根据个人的情趣爱好和实际情况选择)

民族自决原则 篇3

[关键词]双语教学;学习习惯;语言表达能力

双语教学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等特点,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与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双语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作为教师,我们实际教学工作中该如何切实把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原则和重点,为民族地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呢?

一、注重学生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平行发展,同时教师也应完善和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

1.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中,汉语地位的提高,使得母语在某些地方受到冲击。有人认为民族语文使用范围小,使用是倒退,学习民族语文无用,没有必要学习民族语文,轻视、忽视母语的现象出现。这种人为地排斥母语,将母语与第二语言对立起来,不仅不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而且是“扔掉了一件手头最适应的工具”。少数民族学生已经牢固的掌握了母语,在学习汉语时,往往不是直接的把汉语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而是通过母语作为中介来理解和领会,自觉不自觉地依赖母语来学习汉语。另外,母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学习第二语言的难度,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汉语,并提高学习效率。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母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第二语言的自信心。

母语必须达到某一程度,第二语言的学习才更有效。否则,第二语言的学习就会受到阻碍,甚至会成为母语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双语教学中继续提高学生母语水平的原由。因此,第一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准确理解第二语言的信息输入;其次,第一语言有助于增强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2.重视教师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的完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并竭力主张“把语言修养的问题跟其他同样重要的问题一起,作为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对象”。语言对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其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准确性和艺术性。准确性是指普通话。作为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教师,普通话和民族语言的表达应该准确、熟练,同时还应善于选择使用那些最接近学生所要表达思想的词和句。如果语文教师 “茶壶里倒饺子,有货倒不出”,或“语不达意”,就不能称之为称职。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表达不能太罗嗦,或者有过多的口头禅,应力求简洁,不拖泥带水,模棱两可。陈钟梁说:“简洁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师智慧的结晶。”所以,作为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修炼自身的两种语言,不仅精确、熟练,而且还要简洁。

二、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预习课文的习惯。收入课本的诗文,都是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对此,绝不是读上一遍,听老师讲上一遍就能领会的。所以,在学习新课文之前, 应指导学生对课文总体浏览,重点阅读,自问自解;一时解决不了,课堂上向老师提出。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质量。

2.背诵的习惯。。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之一。它是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积累美词佳句,增强记忆的有效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背诵的习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开发学生的智力。当然,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背诵方法,如分层消化法、情景联想法、语脉背诵法、语障突破法等等。告诫学生切忌生背硬记,搞“突击战”,而应熟读精思,口诵心维。这样,学生背诵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3.使用工具书和利用网络的习惯。字典、辞典等工具书被誉为“无声的老师”。一个人在读书阅报或工作时,常常会遇到字词障碍或其他方面的拦路虎。要清除这些障碍和拦路虎,就必 须借助于字典辞典等工具书。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生字或生词,对于它的音、形、义及其用法,老师讲三遍不如自己动手查一遍。初中阶段,扩大识字量与增 加词汇量仍是教学的内容和任务之一。所以,养成随时查阅字典、辞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就特别有利于学好语文。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教学模式已经有可能成 为现实,再说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有帮助的,只要我们正确引导,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4.认真写字的习惯。写字的好差也体现着书写者语文素质的高低以及学习 态度和工作作风的优劣。因此,对学生写字提出严格的要求和训练,使之养成写字工整、美观、大方的良好习惯。这是每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5.勤练笔,多修改的习惯。勤练笔,就是每天写日记或读书笔记。凡是自己想的、看的、玩的、干的,觉得有意思就记。几十个字也可以,还可以写一两句话。总之,长短、内容、形式都由自己决定,对自己负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写成后,还要反复推敲,多加修改。对此,叶圣陶先生曾有过精辟的 论述:“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也是一种好习惯。”

6.做课堂笔记的习惯。一节语文课,教师传达的信息实在很多。这些信息不可能都板书。因此,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 长。告诉学生:课堂笔记不仅要记写在黑板上的知识要点,也要记录老师和同学在课堂上迸发出来的充满睿智和哲理火花的妙语警句,以及老师强调和侧重的知识 点。

7.认真倾听、敢讲会说的习惯。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一些学生听话不专心,说话无序或不敢讲话或辞不达意。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 听话、敢讲会说的习惯。

9.思考质疑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质疑,学生才敢于动脑;常常质疑,学生才善于思考;唯有质疑,才可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养成了善思质疑的习惯。那么,因为语文学科作为其他各科的基础学科,其学业成绩的提高不仅仅是语文学科,而是全面提高。

民族自决原则 篇4

民族工艺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某种层面上也反应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是民族信仰的一种体现。同时, 也是一面镜子, 呈现给我们的是与之相适应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民族工艺既是一种实用性的物质产品, 也是一种蕴含着人们审美情感和民族信仰的艺术品。民族工艺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依据民族工艺与人们需求目的的不同,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实用性工艺, 主要有饮食器、服装、家具、盛储器等;二是欣赏性工艺, 主要有身体装饰 (首饰、头饰、项饰等) 、建筑装饰 (白族住宅的墙绘装饰、宗教建筑的壁画和神灵雕塑、瓦猫等) 、宗教祭祀用的法器等。“从历史的角度看,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 其生产和组织形式有多种, 可分为民俗性质的工艺美术、官办作坊的工艺美术、民办作坊的工艺美术和现代产业化的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民俗、民间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点, 市场化程度较低。” (邱春林:《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矛盾》)

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的滇池之畔, 占地面积89公顷, 是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 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 CIOFF中国委员会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和国家民委全国首批民族工作联系点之一。云南民族村作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荟萃了云南各民族优秀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 是反映和展示边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窗口, 为美丽的春城增添了又一令人难忘的旅游景点。以“传承文化, 引领欢乐”为核心价值观, 深入地挖掘和提炼民族文化的精髓,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景观和活动为核心, 以创新制造差异, 来培育和壮大云南民族村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集旅游观赏、休闲娱乐、体验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现代旅游主题公园。

二、民族工艺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工艺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文化, 是本民族和整个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万邦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民族工艺产生于劳动, 根植于生活, 因而不但有顽强蓬勃的生命力, 而且有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工艺品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生化环境和经济发展;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妇女更加尊重和欣赏;了解我们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民族工艺从造型、图案、色彩、纹样、材质到整个工艺品的制作流程, 都体现着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创新、纯朴、善良、友善, 也传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最求与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邱春林在《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矛盾》一文指出, 这些年全国各省市对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对工艺美术在全球化时代遇到的文化矛盾认识不足, 以至出现保护与发展上的失衡现象。1.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矛盾;2.用与美的矛盾;3.经济事业与文化事业的矛盾;4.文化丢失与文化再生的矛盾;5.文化保护与文化自觉的矛盾。对工艺美术的保护不能急于求成, 既不能假想它不变, 也不能完全以政府行为替代工艺美术师的主动性。保护工艺美术, 应该尊重这些技艺主体的个人权利, 由他们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那些受过现代教育, 有着开阔眼界的年轻一代艺匠有广阔的市场意识和惊人的创造力。

1.民族工艺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民族工艺是历代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 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传承与弘扬民族工艺, 不仅是对传统创造发明的尊重, 也是对我们人类自己历史的肯定, 更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之一。只有铭记历史, 真正了解这一符合规律的发展过程, 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卓越的传统民族文化, 才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精彩更辉煌。

2.民族工艺传承与保护的必要性。在当今政治、经济、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冲击下, 民族工艺由于自身的某些特点, 已处于濒危甚至是消失的边缘。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如此的丰富多彩、变幻无穷, 正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可发展性在起作用, 正是民族文化让我们的主流文化变得更具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三、民族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砚祖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中指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技艺精湛, 需要系统地加强挖掘、整理和研究。一些继承传统技艺的大师和技术人员, 有的年事已高, 他们作为传统工艺技艺的直接传承者, 是活文物, 如何在其有生之年, 加强对这些人才和技艺的保护和研究, 亦是十分迫切的课题。”民族工艺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主城部分, 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物质载体, 反映着时代变迁的过程, 更是了解和研究一个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 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人文价值甚至是经济价值都是十分显然的。笔者认为民族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价值观念方面——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 保护民族文化。

2.经济建设方面——以现代技术为基点、与时代特点结合而创新, 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

3.社会发展方面——借鉴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 宣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以市场供求为导向, 分类化、系统化、规范化开发的原则

民族工艺是时代的产物, 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审美变迁等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政治、经济、宗教、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制约。

就我国民族工艺发展的现状而言, 民族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快民族工艺的合理性、高效性、规范性、再生性的持续保护与开发。

“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活动是从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活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就决定了中国一方面存在着传统的工艺美术, 另一方面由于西方设计思潮, 设计理论的影响, 引进逐渐发展的现代设计。两种活动并存的形式决定了当前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活动的性质。” (《工艺文化研究》,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研究会编.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3年9月.p140)

1.经济规律原则——依据消费人群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差异进行开发、生产、销售;在市场分析调查的情况下, 对调查信息分类分析, 制定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开发、生产、销售方案。在产品开发方面, 以实用性工艺品的加工生产为主;观赏性工艺品要做精做细、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可以文字或图解的形式增加对该产品的介绍, 既合理利用了资源, 又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应。生产方面, 加强合作, 培养团队精神, 集体力量远远大于个体力量之和。销售方面, 制定相对统一的价格标准, 尽量避免内部竞争引起的低价竞争等矛盾。同时, 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人兴趣需求, 体验工艺制作活动的乐趣。这种参与活动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比购买民族工艺品更为深刻、更为具体。

2.可持续性保护原则——民族工艺的创造者要提高文化自觉的意识, 实现自发保护、自觉保护, 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 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 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也就是处理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 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 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 明白它的来历, 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促进世界和平, 这是费先生身后的最大心愿。

所谓“文化自觉”, 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 是文化的自我觉醒, 自我反省, 自我创建。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 群言出版社, 2007年1月第2版, 第190页。)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经济利益的追求只是次要的。如果这种文化的存在空间发生改变, 必然会影响到文化内涵的改变,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云南大理周成扎染, 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解决了部分的就业压力, 也在某种意义上繁荣了传统扎染工艺, 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洱海的水源污染问题) 。

3.创新性开发原则——依据时代变迁、审美风尚进行创新, 在不损害民族文化本质的前提下, 促进民族工艺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时代性是由于工艺美术反映现实生活方式, 审美趣味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所体现的。” (《工艺文化研究》,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研究会编.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3年9月.p17)

“时代性是由民族性来体现, 而民族性则是时代性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 时代性是艺术的内容, 而民族性则是它的形式。时代性是一个横向的时间的概念, 民族形式一个纵向的空间的概念······两者辩证的统一, 两者有机的结合, 则是艺术的本质的、完整的、成熟的标志。” (《工艺文化研究》,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研究会编.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3年9月.p18)

少数民族人民更了解自己的文化, 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性。在民族工艺传承与创新方面, 可以结合时代变迁更好地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例如, 工艺品制作材质、程序、技术应用等环节对一些新材料、新方法进行尝试, 但前提必须是保证期文化内涵不受影响和保持原貌。

4.特殊保护原则——政府通过减税、资金补贴、专业人员技术指导等方式, 为民族工艺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有效的发展环境。

政府在民族工艺的保护与开发中的作用主要变现为: (1) 加大民族工艺保护的宣传力度, 是当地民众明确传统民族工艺保护的重要性, 并形成一种自觉保护的意识; (2) 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 进行减税、资金补贴、技术培训指导等方式, 提升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3) 引导人们采取再生性的持此续发展战略, 使民族工艺的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广大少数民族人民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保护者。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共同努力, 才能源远流长、枝繁叶茂、蓬勃发展。

五、专业学者们的一些反思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真正的为民族工艺的发展尽一份力。

《民间文化立法保护的理念与实践》一书中, 在谈到民间文化保护与商业化开发的关系时, 通过分析羌族民族民间文化的出的其实和思考有:1.商品经济对文化最大的改变就是创造出文化市场;2.发掘民族地域文化, 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3.当地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强是决定因素;4.羌族民间文化复兴不是简单地复旧, 二是从文化上进行创新和弘扬。 (《民间文化立法保护的理念与实践》/卓仲阳, 韩林, 杨正文著.-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7 p167-171)

福建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黄宝庆提出, 传统工艺美术既是历史的活化石, 又是当代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比如, 一方面是技艺失传, 一方面是现有技艺面临无人承续的状态。过去子承父业, 现在相当多的子女不愿继承父母的工艺技艺和职业, 其原因一方面是手工艺操持的辛苦, 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手工艺非得十年乃至数十年的劳作和体悟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对于急功近利的一些当代人而言, 确实视为畏途。此外, 在国际上创新乏力也正在导致原有的行业优势逐渐丧失。面对我国现当代史中第三次传统工艺复兴的历史契机, 针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借助这次历史机遇, 探寻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走上发展和前进的正轨, 使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将进入更大的发展空间。 (工人日报:2008年05月09日02:38)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理解并掌握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坚决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

一、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历史上的开明民族政策:

三国时,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员,对南中实行羁康政策。南中地区实际上已成为民族自治地区。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适应封建化的趋势,实行向先进的汉族学习的政策,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结果既巩固了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促进了统治民族的封建化。

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统治者担任。唐政府对少数民族首领册封很多。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2)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政策:

西晋王朝对内迁各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逼迫内迁各族人民纳税、当兵,甚至将之掠卖为奴隶,不少人破产后沦为流民。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规定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在民族压迫下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1)我国除汉族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它们一起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2)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各民族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各民族共同推翻“三座大山”,创立了新中国。

2.我国为什么能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2)我国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地位 含义

民族平等

指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首要原则 在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团结

指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的局面 重要原则

各民族共同繁荣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

意义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反面例子

民族矛盾引发车臣战争

车臣战争的悲剧给我们什么启示?

议一议 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因为民族不团结而战火不断、民不聊生?

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 201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同时,加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要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尽早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因此,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1.我国现行流通的人民币票面上都印有蒙、维、藏、壮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这表明我国()

A

坚持民族平等

B 坚持民族团结

C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

D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A

2.(2009· 福建)1996 年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了对口扶贫协调关系以来,闽宁之间实现了从政府援助到社会帮扶,再到产业及人才技术的交流合作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闽宁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 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C 解决东西部教育科技发展不平衡问题

D 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D

3.2009 年1月 15 日,教育部发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中小学要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保证相应学时。作为公民,维护民族团结必须()

①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② 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③ 与各民族同胞平等相处

④ 严厉制裁民族分裂分子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B

4.(2010,宁波市模拟)2009 年7月 16 日,国家民委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民委负责人指出:依法打击新疆 “7·5” 暴力恐怖活动,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在我国,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

① 我国各民族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② 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④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C

5.2010 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代表与其他各方面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商国是。这充分体现了()

① 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② 各民族都有权管理本区域内部事务

③ 各民族都有权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④ 各民族实现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民族自决原则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言说;缄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88-02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而且只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的根本原则。在人的世界中,人不是神的附庸,人本身就是人的目的,是人的根本,是自己的最高本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原则并不是从某种抽象的离群索居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从事感性活动即现实生产的人出发。现实的人是一种寻求自身需要得到合理满足的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514,“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2]。现实的人是具有反思精神的人,他总是力求自身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总是努力认识、掌握、超越各种现实客体的限定,取得在主—客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希望按照自主的目的改造客体。“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1]50-51现实的人是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人。未来社会的形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而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现实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样一来,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诸系统的关系可以复归到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人获得社会道德文化,从而使自己获得存在和发展的方式。”[3]因此,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把人当作终极关照,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当作根本目的。

强调从现实的人出发,不仅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强调社会是人的思想道德的来源,而且更加需要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主体思想道德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人的生成的角度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人的“生成”。子曰“若臧武仲之和,公绰之不欲,卞庄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4]194-195这里的成人,即人的本质的全面生成,应当把它理解为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生成。思想政治教育是“造人”的教育而不是“造物”的教育,它高扬人的价值与尊严,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感情和人的合理需求的满足,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彰显人的创造力和潜能。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社会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文化欠发达,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显得更加繁重和迫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确证人、发展人、实现人,应当成为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马克思主义的规范基础是超越了“政治解放”的“人类解放”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不是应当确立的状态,而是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马克思从表现和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的现实生存活动出发,说明人的生存活动是社会性的。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是一种反思性的生命活动,因而这种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自由自觉”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规范基础,“自由自觉”是真正的人的本质。由此出发,马克思对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规定其本质的类存在物在生存特征上进行了一种意向性的生存建制。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活动是人的能动的活动……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理智地重复自己,而且能动的、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6]97

这样一来,人的类活动必然是对象性的活动,这种活动表现在历史性的劳动中,“一方面使人的感觉成为人,另一方面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6]126,展现为人类现实的历史,“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6]126

人是感性的、社会性的、对象性的、历史性的、有意识的存在物,这样一种普遍性决定了其本质的自由性。但是在现实的关系中,人的本质却处处表现着一种彻头彻尾的异化,并在人的劳动异化中得到充分体现。人的劳动产品、社会关系也是如此。“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6]126劳动形成的异化当然是不能容忍的,因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必然遭到积极的扬弃,必须使全部现实“革命化”,而这样一种使全部现实“革命化”的运动就是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6]120。

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生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基础,就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和实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其规范基础在于实现人的真正的本质,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自觉”的人的旨趣。

人的生成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言说”和“缄默”两个层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仅仅限定在理智教育的范畴中,它也必须包含那些不可言说、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即促进人的自我“生成”的实践活动,也必须包含着“言说”和“缄默”两个纬度的旨趣[7]。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亦是从这两个层面展开。

从“言说”的纬度上讲,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旨趣在于使教育主体“生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人生而有之的,必须从外部加以灌输。信仰不同于宗教,在宗教那里,人是不允许反思的,而只能被迫完全服从启示的指引,但是信仰允许人反思。要使一个人完全相信一种理论,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理服人。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方式,在教育者的指引下,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就其内容而言,无非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引导人在思维中确证自己的本质,把自身视为“自由自觉”的反思性类存在物,在自身中确认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思维中克服自身现实的异化,才能为自身在现实中从事使全部现实“革命化”的革命活动提供合法性基础。

在“言说”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在其本质上是属人的,是关照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也就是说,“自由自觉”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应当是引导人对自我的确证,对自身的关照。再者,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允许人反思,单纯地经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输出意识,受教育者没有自身的理解和反思的灌输无疑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自然也就称不上“自由自觉”,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引导人实现自我,而只是在给受教育者灌输一种“宗教”,是应当被扬弃的。

在“缄默”的层面上讲,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现实中“生成”“使全部现实革命化”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被理解为受教育者内心信念的“外化”,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为着使人实现自己的全部本质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而人不是某种离群索居的抽象物,而是在现实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感性存在,因而,人是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在谈到以往哲学家的错误时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的缺点是:把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形式或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主观地去理解的。”[8]50因而,应该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而问题却在于改变世界。”[8]5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基础的确证,只是从理论上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为何物,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教育主体参与现实的感性活动,是使教育主体参与“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正是在这个维度上讲,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使教育主体“生成”使“全部现实革命化”的活动。

为了“自由自觉”的人的实现而扬弃自身,为了“自由自觉”的人的真正实现而投身变革的实践,这就是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言说”的层面,它是现实的人的积极的自我扬弃,是在思维中克服自身局限性,是“生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教育主体在找到自身“合法性”基础。没有这个“合法性”基础的确证,思想政治教育便是盲动,便不是人的真正的活动;在“缄默”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在现实中“生成”使“全部现实革命化”的活动,是教育主体从事的变革的实践。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引导民族地区民众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确证自身“自由自觉”的本质,并促使其投身实现自身本质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楮风英,李光烨.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变[J].思想教育研究,2006,(9).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

民族自决原则 篇7

一、文献数字化范围

东北少数民族文献学科庞杂、体系繁多、布局分散, 为避免盲目性, 造成人力、资金等浪费, 应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文献的数字化范围。

1. 民族范围。

东北的少数民族中, 研究蒙古、满、回和朝鲜族的文献确定为重点数字化对象。同时人口较少民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族也是研究的热点, 应该一并重点数字化。

2. 地域范围。

民族文献收集的地域范围, 以内蒙古自治区、朝鲜族自治州、满族自治县等民族集聚地为主。此外, 许多民族文献在各大高校、省市及研究机构图书馆也均有收藏, 还有省外的关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研究的珍贵文献也是收集的重点范围。

3. 语种范围。

受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标准、数字化平台及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数字化语种应先以中文、较成熟的蒙古文和朝鲜文为主, 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其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受国际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外语文献数字化也是势在必行。

4. 学科范围。

学科应以研究民族环境与文化变迁、民族生态文化、民族历史、民族经济、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热点方向为主。

5. 载体范围。

东北少数民族文献载体种类丰富。数字化的载体也必须多样性, 应该包括文本、音视频、图片等。

二、文献数字化原则

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首先应遵循一般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如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根据民族文献的特殊性, 数字化建设还应遵循其特定原则:特色性原则、协同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和国际化原则。

1. 特色性原则。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形态、文化标准, 这些世代积累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存在发展的标志和支柱。东北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特色化之路应结合各民族文化特点, 对文献资源进行综合调研和分析, 围绕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 选择有特色的建设目标, 集中反映出某一民族、民族学科、民族研究领域的全貌, 使读者较全面地掌握该领域的文献线索。由于少数民族文献, 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标引等的限制, 为了充分挖掘资源、提高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功能设计上也要体现特色, 例如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 通过网络节点使文献间的引证关系、民族学科相关性、作者、相关机构等链接起来, 形成资源的立体网状体系, 从而能够更直接、迅速、全面地检索文献, 帮助实现知识获取、文献发现, 凸显特色。

2. 协同性原则。

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献资源, 服务于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要, 协调图书馆学、民族学、计算机学等各方面的力量是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研究所、高校和企业等部门要采取协同性原则, 合理分工, 积极参与, 加快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在数字化的过程中, 由于政策、资金、人员等因素不同, 一般会产生以下几种协作方式: (1) 馆际协作。多个图书馆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文献数字化建设、维护工作。这些参与馆分别提供建立数据库所需互补性的文献资源和技术,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资源优势和技术特点, 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2) 馆企协作。计算机、通信与数字内容等产业的汇集出现了知识网络型公司企业, 这些企业对文字编码技术、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等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因此图书馆可以依托这些企业的技术实力, 以给他们提供文献资源来换取电子图书和数字化信息资源为条件, 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3) 地域协作。我国已经形成了民族文献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作组织。如五省 (区) 满文、四省 (区) 彝文、八省 (区) 蒙古、达斡尔、鄂伦春、六省 (区) 回族等协作组织。东北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可以跨地域联合各部门走民族协作共建之路。

3.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标准化包括数据格式标准化、描述语言标准化、标引语言标准化、文献分类标准化、著录规则标准化、通信协议标准化、安全保障技术标准化等。达到了标准化的数字资源才能不受时空的限制,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共享。由于受国内和国际文献工作标准化发展程度、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和少数民族语言处理平台的限制, 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标准化成为现实工作中的最大困难。解决这一问题原则上应该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若没有明确的标准, 则采取套用有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或者借鉴相关领域标准体系、指南和应用协议等。

(1) 分类标准。少数民族文献分类标引较为复杂, 目前应该一致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在建设过程中, 将少数民族文献中增设、扩充、靠类标引的类目积累下来,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编制《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少数民族文献分类表》。

(2) 编目标准。少数民族文献中汉文的编目遵循《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涉及少数民族文字的文献编目首先最好采用少数民族文字著录, 然后再用汉文著录一遍。这样既能客观地反映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情况, 又增加了学术性, 更便于利用和管理。2003年由内蒙古图书馆已经完成的《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 可以作为蒙古文文献编目的标准。

(3) 主题标引标准。目前我国尚无专供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使用的主题词表, 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主题词标引的标准可以统一采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同时由于现代科学研究工作分支的细化, 所需资料的专指性增强, 对民族文献数字化信息从多角度进行标引, 可以提高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4) 信息处理标准。国际标准的字符编码方式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 (UCS) 》—即国际标准ISO/IEC10646。目前我国进入ISO10646编码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朝文、藏文、蒙古文 (包括满文) 、彝文, 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于是, 数字化的民族文献可在中文、日文、朝文、英文、俄文、藏文、蒙古文、彝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等视窗平台下运行。这样, 对于东北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和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外, 只有锡伯族文字还没有进入ISO10646编码字符集。

国内也已经制定出了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字符编码规则。例如:“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出台的《GB8045-87信息处理交换用蒙古文七位和八位编码图形字符集》;新疆民语委组织制定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等文种的三项国家标准;延边电子信息中心设计的《信息交换用朝鲜文字编码字符集》国家标准。由此看来, 东北少数民族文字字符编码是基本可以达到国际或国内标准的。

4. 国际化原则。

21世纪是信息数字化的世纪,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一体化的发展、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的扩大以及新的数字化服务的快速增长对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数字化建设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可以实现相互学习、共享经验、共谋发展和资源共享。

在东北11个少数民族中, 边境少数民族有蒙古、朝鲜、俄罗斯、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少数民族的这种分布状况决定了民族文献工作必然受到国际化的影响, 同时也为民族文献的国际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民委发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到:“我国要实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合作工程,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合作”。例如东北地区的内蒙古呼仑贝尔盟已同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日本、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在民族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应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 广辟国际渠道, 开展国际交流。

放眼世界, 数字化的图书目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日本、印度、俄罗斯及欧美各国都建立了许多研究所、学会和国际常设机构, 研究蒙古学、藏学、满学、突厥学、敦煌学等, 并出版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书目。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立了藏文、蒙古文书目数据库;日本东洋文库设有藏文数据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V.Starr东亚图书馆与我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开展了建设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目录数据库;由英国大英图书馆主持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敦煌项目 (IDP) ”已经在全世界成立了七个中心, 拥有六种文字版本的数据库和网站。2008年9月, 在大英图书馆举行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领域的主流国际性系列会议IPRES第五届会议中, 多个国家明确表示希望能够与相关团队在提供数字战略方面达成更紧密的合作, 并通过知识转移和他人合作来提高数字内容保存的持久性。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和平台, 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国际化交流合作。

民族自决原则 篇8

(一) 歌曲的民族性。我国少数民族歌曲与西洋音乐有所不同,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五声、六声和七声之分, 而西洋音乐则只有大小调之分。我国的少数民族歌曲的创作则是在五声、六声或七声的基础之上再加上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及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创作而成的。

(二) 钢琴伴奏的辅助地位。少数民族歌曲在演唱时需要钢琴的伴奏和陪衬, 演唱者只有充分地掌握歌曲的情绪特点、风格特征, 才能演唱好作品, 虽然钢琴伴奏起到的是陪衬、辅助的作用, 但是只有在和伴奏者默契配合的条件下, 才能把作品表现得更加完美。

(三) 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钢琴伴奏本身具有很高的知识性和技巧性, 一个好的钢琴即兴伴奏者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 并且能够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与演唱者达到完美的结合;一个好的演唱者只有在好的伴奏者的陪衬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少数民族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训练策略

(一) 对少数民族歌曲的深刻理解。弹奏好少数民族歌曲的即兴伴奏, 必须要对演奏的作品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歌曲的特点, 如蒙古族、藏族、维族、朝鲜族、壮族等歌曲的一般特点, 旋律特点、歌曲内容以及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情感等, 以此为基础才能较好地进行伴奏。一个优秀的钢琴伴奏者必需要具备全面的音乐知识、较好的音乐感觉,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

(二) 熟练的钢琴伴奏能力。钢琴即兴伴奏是通过演奏旋律再加上一些编配的和声织体, 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 如果想要达到完美的效果, 必须要有扎实的钢琴功底, 利用所学的和声、曲式等理论知识编配、弹奏出织体。因此必须要练习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等, 并且能够快速地转调、移调, 转调和移调是比较困难的技巧, 必须经过长期的练习, 使钢琴技术与即兴伴奏达到有机统一。

(三) 伴奏者与歌唱者的配合。在声乐演唱中, 伴奏作为不可缺少的“配角”,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更是作品的二次创作, 伴奏者需要在歌唱者演唱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加入一些符合作品风格及情绪的伴奏织体, 使歌唱者与伴奏者达到完美的结合。

每一个伴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可能会稍有差别, 但只要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与演唱者完美地结合, 那也会有很好的结果, 这就是所谓的“默契”, 演奏者在伴奏的过程中, 不是简单地编配织体, 不只是简单地跟着演唱者弹奏旋律, 而是从作品的内容、风格、情绪出发, 达到与歌曲的内容、思想、风格、情绪的完全一致。

(四) 以量变触成质变。想要在弹奏作品的过程中, 快速识别作品的风格以及编配和声织体, 只有大量地练习弹奏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见多识广”, 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遇到不同风格的作品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只有通过演奏大量的音乐作品才能体会不同风格的音乐, 丰富自己的音乐情感, 培养多方面的音乐素养。

(五) 综合能力的运用。在弹奏即兴伴奏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意外情况, 如:歌唱者不卡拍子, 音准不是很准确, 这时伴奏者需要有敏锐的察觉能力,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一个好的伴奏者能够让演唱者发挥得淋漓尽致, 尽情享受音乐作品。

三、结论

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通过对少数民族歌曲钢琴即兴伴奏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可以使演奏者多方面掌握和了解在学习和弹奏即兴伴奏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和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可以帮助演奏者对种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正确的处理。

对少数民族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 深入地讲也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演奏者只有在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之后, 才能更好地掌握少数民族歌曲即兴伴奏演奏技巧和方法,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音乐作品, 才能更好地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的内涵。

总之, 想要弹奏好少数民族歌曲即兴伴奏, 只有熟练地掌握其演奏技能并且深刻理解文化内涵, 再加上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 才能够更好地诠释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摘要:少数民族歌曲是我国宝贵的音乐素材, 演奏和表现好少数民族音乐, 钢琴即兴伴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即兴伴奏不仅可以表现风格、烘托气氛, 而且还承担着“二次创作”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 即兴伴奏是当代音乐爱好者传播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将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歌曲即兴伴奏的分析, 进一步研究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训练策略, 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曲,钢琴,即兴伴奏,原则,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冯德刚.歌曲钢琴即兴伴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1-13.

[2]杜蔚平.浅谈我国民族调式歌曲伴奏和弦的运用方法[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 (03) :5-7.

民族自决原则 篇9

一、“案主自决”的理论基础

“案主自决”原则, 是社会工作者在尊重案主的价值和尊严以及确信案主具有能够改变的能力的前提下, 给案主提供认识自身潜能的机会, 帮助案主对当下情境做出分析, 鼓励其自我做主和自我决定的工作伦理原则。

Michael Home认为, “社会工作者应当鼓励和促进案主做出自己的决定并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不应当欺骗或驱使案主进入一个违背他的真实意愿的活动过程”。自决不仅指我们作为人在意志自由上的自决, 而且是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有权力为自己做决定, 不受他人或组织限制、干涉或命令。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应该充分尊重案主, 避免过度影响案主, 保障案主应有的权利。

二、“案主自决”的哲学基础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基本信念, 是来自一套广义的人本主义思想, 特别是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伦理。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 它认为: (1) 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 (2) 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 (3) 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 (4) 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社会工作借鉴了以上哲学思想, 重视个人的尊严、真我精神, 及自我独立的发展方向。社会工作者认为“案主自决”是个人权利的延伸, 只有在“行动一反省”的过程中才能释放人类心灵的潜在力量。

三、“案主自决”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局限性

许多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不可避免地将遭遇到自决与干预的伦理抉择。“案主自决”作为一项道德原则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有很多局限性, 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特别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中, “案主自决”权很可能受到限制:

1、案主决定的能力受到限制

有些案主如儿童、老人、智力障碍者、重病者等, 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控制自己的理智, 很难自我决定。另外, 即使案主有能力作决定他们的决定有时是善变的, 相互矛盾的。这主要包括精神病人、低龄儿童、大脑功能退化的人。

2、案主有限知识对“案主自决”的限制

在社工实务过程中, 有时候会出现社会工作者自我专业判断和案主自我决定相冲突的矛盾。如果坚持“案主自决原则”, 按照案主基于无知或有限知识而作出的较无益或不利或有害的决定来实施干预, 很可能对案主带来不利后果;如果社会工作者自我决定实施操作, 又是对社工伦理价值的越轨。

3、抉择的外在限制

基于法律上的或其它强制性的规定, 案主的愿望受到社会普遍规则的约束。同时, 案主的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社会关系等也都会限制个人的抉择范围。另外, 社会工作者本身的限制, 如社会工作者的视角、机构的政策和宗旨等也会影响案主的抉择。

4、其它价值的优先性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 许多涉及案主自身、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复杂问题始终限制着“案主自决”权利的运用, 社会工作者自身出于对案主长远利益的考虑、出于对他要承担责任的机构、社会和相关他人的利益的考虑, 可能违背案主自决的价值要求而强迫案主放弃自决权。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某些社会工作者已有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与案主所拥有或追求的价值体系不一致, 那么这些社会工作者很可能对于案主的“自主选择”行动就不热衷了, 甚至反对或干扰案主的行为。

5、以案主为中心存在着社会工作者失去自我的限制

以案主为中心可能会导致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过分认同, 从而在辅导中失去自我, 无法清楚和准确地看到案主的问题。“案主自决”更加要求社会工作者在理性层面上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质, 能够在法律和社会政策范畴内, 引导案主或其它人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四、“案主自决”原则的贯彻

“案主自决”的原则告訴我们, 一般情况下, 代替案主作任何决定都是不利于案主的, 这很可能导致案主对社会工作者产生过度依赖性。只有当案主意识到自己才能为自己的生活作出决定, 并承担可能因此决定而引起的各种后果, 他才能成长起来和变得更有责任心。社会工作是案主积极参与的工作, 而不是单方面指向案主的工作, 没有案主的主动参与, 社会工作是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的。

“案主自决”原则在实务过程中具有局限性, 在贯彻过程中必须要注意:

1、必须让案主充分的知情

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案主作出决定前, 应该让案主充分清醒的认识到解决问题所面对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及所能选择的多种解决方案, 尤其关键的是让案主知道每种选择的利弊。

2、案主才是解决问题的主角

“案主自决”意味着, 案主, 而非社会工作者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人物。Levy提出了案主“relative vulnerability” (相对脆弱) 的概念:“案主是带着迫切的需要和问题的, 正是这些需要和问题引导他们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处于危机或种种原因造成的绝望状态之中的案主, 很可能被削弱了判断的能力并过度地依赖于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协助的角色, 能够作出决定如何解决问题, 并且最终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都是案主。有问题的是案主, 那么案主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 这从另一方面说也是为了保护社会工作者。这也是社会工作与其它行业的一大区别。

3、“案主自决”的原则不是禁止或限制社会工作者提出意见或建议

实际上,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实务经验不是用来直接指导案主作出最终决定的, 而是作为一种补充的信息, 供案主作决定时的参考。

社会工作者经常需要在价值的基础上而不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案主自决原则认为, 案主有权利持有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按照自己的观点行事, 只要这样做不会损害其它人的权利。同时, 协助案主自己做决定更能激发案主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 而且案主最了解自己, 相对来说案主自己做出的决定也会更合理。最后, 由案主作出决定选择哪一个方案。

五、结语

社会工作强调道德、价值所涉, 社会工作者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伦理困境。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和专业化的进程, 社会工作者必须正视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伦理困境和伦理抉择, 并不断审慎检视自己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用一个开放、动态、和不断反思的专业态度思考社会工作中的伦理议题。

摘要:“案主自决”是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范畴极为重要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案主自决”, 本文结合“案主自决”理论和哲学基础, 分析并思考其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局限性, 并总结出贯彻“案主自决”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期能够提供在“案主自决”情境下的一些参考。

关键词:案主自决,社会工作,局限性,贯彻

参考文献

[1]焦金波, 等.专业社会工作者伦理价值选择之优先序列[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5 (2) :46.

[2]Michael Horne.Values in Social Work[M].England: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3]徐震, 李明政.社会工作伦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 2002.

民族自决原则 篇10

1 新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育部在2001年所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就己经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战略目标, 而此次颁布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则再次强调了基础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英语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基本实现了由课程改革所牵动从知识教学到能力培养的英语基础教育全面转型。同时,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在掌握语言知识、基本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 实现思维的发展、提高人文素养, 并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进入新世纪, 世界各国都在不约而同地反省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从教育目的、教育观念入手进行大胆革新, 力求培养具有创新、合作和负责精神的新人。确切地说, 现代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己由知识教育逐渐转向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和素质教育。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然要顺应这一重要发展形势, 使学生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学会认知 (learning to know) , 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do) , 学会共处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学会生存 (learning to be) , 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具体到英语基础教育这一领域上, 则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011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标志着我国英语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的状况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注的重点。但因其自身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人口分布、经济状况、教育发展状况等原因, 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地区英语教育基础较为薄弱, 在英语课程改革科研探索、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教育信息交流、教师培训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阻碍了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笔者所在的区域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地区十五所中学的1200名初三学生和20位英语教师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此次调查主要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中考成绩、是否曾经尝试或能够自如运用过英语进行交流, 以及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熟知程度、是否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贯彻新课程理念、参加教学培训以及对所教班级内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否满意等问题展开, 如表1, 表2所示。

本次调查是一次对师生参与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情况的初步了解, 其调查结果及访谈显示:

1) 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策略、战略目标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培训, 但培训的深度、广度、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足, 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认同并乐于贯彻新的课程标准, 但因学校软硬件环境、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英语基础等客观因素, 以及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单元教学任务,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仍无法摆脱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效果不理想, 学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对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2) 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 他们中大多数是为了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学习英语;他们并未体会到英语语言具有交际功能;同时, 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中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感到困惑, 认为似乎只有优等生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成绩偏低不知所措, 他们很少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 对于英语学习感到厌烦。

这说明, 英语新课程理念在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有所渗透, 但在具体实践中, 因为要兼顾中考, 英语教学仍然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 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学生英语学习评价仍是静态的、结论式的终结性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那种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未形成。

3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策略

我国基础英语课程改革一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关注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促进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是符合语言教学发展趋势的重大教育变革。但因一些主客观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新课程改革仍未取得预期效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 依据2011版英语课程新标准的相关要求, 建议采取以下策略加速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

3.1 构建“藏—英”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 笔者所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学英语教育处于“藏—汉—英”三语语言环境中。区域内很多中学英语课堂上都更多地采用汉语、英语互译的教学模式, 偶尔也会用藏语辅助教学, 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英语。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 与藏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 因此, 无论是借用藏语还是汉语来理解英语, 都会产生一定的正负迁移作用。但因为藏语是学生们的母语, 再加之很多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不高, 将“汉语”作为中介语言开展教学实际上等于为英语教学又设置了一重人为障碍, 即学生要先理解对于他们而言相当于是外语的“汉语”, 然后再来理解第三门外语“英语”, 导致学生经常将三门语言的语法句法规则混淆, 教学效果自然无法保证。笔者建议, 应当构建“藏—英”课堂教学环境, 降低英语课堂的教学难度, 以提高教学成效。

3.2 构建新型师生、生生关系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与主导, 师生关系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和服从;生生关系则是“单打独斗”、“各行其是”。英语新课程始终倡导一种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种团结、合作、互助的生生关系。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成绩不是十分理想, 想要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以一种“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身份主导课堂教学, 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 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同时, 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团结就是力量”, 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促进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与有效竞争,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难。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3.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少数民族地区因其多处于偏远地区, 办学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 对于英语学习信息资源的占有率较低, 英语教育交流活动开展也存在困难。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 促使教师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学习教学技能、拓展课堂容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的仿真情境。国家和相关部门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 但因为原有基础的薄弱, 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普及率仍不高。笔者所处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 大部分学校虽然已经配备了相关设施设备, 但设施设备的数量过少, 无法在全校范围内普遍开展信息化英语教学, 这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4 建立过程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改革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 完整的教学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部分, 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葆有高度的英语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是否掌握了相应的学习策略, 是否能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考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等等。科学而有效地教学评价对英语教学可以起促进、激励作用。为了达到评价的目的, 应当构建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性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因素都有机地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中, 全面、客观、综合地考察学生的语言学习情况, 并根据评价结果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4 结束语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就是社会交际功能。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 发展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一改革, 是对我国传统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 “高投入、低产出”、“重应试、轻交际”等现象全面彻底的拨乱反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学一直是国民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在基础教育的大变革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存在着种种不足, 在改革发展中处于劣势。针对这些不足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兴地采取相关策略, 这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是我国英语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指导性纲领。新课程标准在继续重视对学生实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特别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是为进一步实现语言教学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转型, 更好总结和扩大基础教育前期改革成果的又一重大举措。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关注的重点区域。因其在地域发展、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英语教学改革程度仍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要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实际, 采取有针对性地策略, 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用”原则,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羽.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10) .

[4]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小事下一篇:实验教学机械工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