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饮食安全问题

2024-10-30

高等院校饮食安全问题(精选8篇)

高等院校饮食安全问题 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怎么发现和处理好网络安全问题?该文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校园网络,安全问题,解决策略

高等院校校园网是在具体院校内, 在某种理论和教育理念指导下, 为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方面提供信息交流、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校园网能够准确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教育信息并提供网络环境和工具;在学校日常管理和决策中提供网络环境、数据;在科学研究中提供的搜索资料、分析和处理的便利。在信息化水平日益普及的今天, 校园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平台, 已成为广大学校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而校园网由于其自身具有开放性结构的复杂性、资源的共享性等特点给广大用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 如何防治各种各样的非法入侵, 让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已经成为现今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中迫切解决的问题。

1 内部安全隐患

1.1 制度设计与人为因素

现行的高校网络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方面不够完善, 不少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缺乏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即便有规章制度, 往往流于形式化, 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网络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网络使用者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因素, 使之成为网络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一些用户随意访问一些非法网站和下载使用非法文件, 一些管理员自身管理网络的水平有限, 这些都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 网络受到的安全隐患却越来越多。大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对网络安全缺乏认识, 一些人甚至对网络安全毫不了解。比如有些校园网使用者从来就没有安装过杀毒软件, 或者即便安装过之后就没有再升级, 直到电脑中毒后无法使用才向专业人员求助。还有不少校园网用户, 对于自己业务账号和密码没有安全意识, 不设密码或者设置极为简单的密码, 这些为黑客的攻击留下了“后门”。思想意识的不重视, 必然不知道因此会导致的严重后果。

1.2 来自网络的内部攻击和威胁

在校园网中, 所有的网络攻击中来自网络内部的各种攻击占到70%以上, 这是权威调查的结果。内部的攻击往往更难发现、数量也比较多。在所有内部攻击中目前最常见的内部攻击主要是地址解析协议 (ARP) 欺骗。在高校里, 一些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网络资源而私自占用他人的IP地址。还有一部分在校园网内使用一些下载工具导致网络堵塞。甚至有部分学生有意或者无意借助网络攻击工具软件对校园网进行DDos攻击。这些都构成了校园网络内部的隐患。

1.3 网络安全保护系统不完善

相当一部分高校对计算机网络建设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 对网络安全所需的软件和管理的投入明显偏少。部分高校有的连专门的管理机构都没有设置, 更谈不上对广大师生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了。一旦出现安全问题, 不是认真分析解决, 而是打电话求助设备售后维保人员, 而售后维保人员也不能做到随叫随到, 往往影响教学秩序。现在不少高校或多或少存在财务危机, 在对校园网络投资上无法连贯性, 有钱就投, 没钱就停, 始终不能形成制度化。校园网使用人数多, 覆盖范围广。办公室、实验室、宿舍、教学楼都能使用网络, 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防护系统, 只要有人利用如“U盘”或者移动硬盘就能轻而易举地把病毒传播到校园网内。

2 来自外部的攻击和隐患

目前, 来自外部的安全隐患大部分来自互联网上的攻击。虽然互联网接入校园网络的方式多种多样, 让学校的教学资源变得极为丰富, 让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由原先教室变成了多媒体机房, 教育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不受时空限制。与此同时, 也增加了网络管理的难度。

2.1 软件的问题

软件不是完美的,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漏洞问题, 尤其是网络软件。这些漏洞问题已经成为非法用户攻击的首要目标, 尤其是一些使用率比较频繁的软件, 更是成为了攻击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 某些软件公司的软件设计工程师为了自身某种利益诉求在软件设置某种“后门”, 大部分情况下不为外人所知, 更难以发现, 如果“后门”一旦洞开, 其造成的可怕后果将无法想象。

2.2 网络病毒的疯狂传播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计算机存储数据, 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复制性和传染性等特点, 一旦计算机中毒, 就会不能正常工作, 一旦网络中的计算机中毒除了影响本身机器使用外, 还堵塞网络, 使其陷入瘫痪状态。此外, 由于网络共享特点, 再加上移动硬盘和U盘的使用, 大大方便了病毒的传播, 即便网络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病毒层出不穷且不得变化。例如, 蠕虫病毒 (worm) 。蠕虫病毒是指利用网络缺陷进行繁殖的病毒程序, 如当年的“莫里斯”病毒就是典型的蠕虫病毒。它利用网络的缺陷在网络中大量繁殖, 导致几千台服务器无法正常提供服务。如今的蠕虫病毒除了利用网络缺陷外, 更多地利用了一些新的技术, 比如说:“求职信”病毒, 是利用邮件系统这一大众化的平台, 将自己传遍千家万户;“密码”病毒, 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 诱使用户来主动运行病毒;“尼姆达”病毒, 则是综合了系统病毒的方法, 利用感染文件来加速自己的传播。还有如“熊猫烧香病毒”。这些病毒的大肆传播, 严重影响了网络正常运行。

2.3 各种非法入侵和攻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 非法攻击无处不在。非法入侵者的主要目的是破坏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 并对系统资源抢占控制权和窃取数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非法入侵者用尽各种办法和手段。而广大校园网络是相对开放的, 再加上校园网用户安全防护能力比较脆差、安全意识薄弱, 这就使校园网成为众矢之的。随着校园网业务的不断扩大, 校园网络中的服务器的数目和种类不断增多, 校园网中的服务器也会遭受校园网外部的黑客攻击和来自校园网内部的攻击。校园网外的黑客一般会乔装成合法的用户进入校园网络内部非法占有大量系统资源, 影响软件运行、破坏网络数据等有选择性地破坏网络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非法入侵除了校园网外部的黑客, 还有一部分就是年轻的大学生, 这些学生年富力强、求知欲强, 且有很强的好奇心, 在网络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攻击技术, 进入系统内部篡改、查看信息数据, 对学校相关应用服务器发送大量的恶意请求包, 从而对校园网进行攻击, 严重影响校园网的正常运行。一些学生之所以能攻击成功主要是利用服务器、网络协议或者操作系统的漏洞。南京某高校曾经发生学生侵入教务系统, 窃取期末考试试卷的事情。所以, 在以上几个方面需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2.4 不健康信息的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网络上充斥许多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一些学生由于辨别能力较弱且好奇心强, 很有可能对这些信息肆意的下载。造成的后果往往很严重的, 有的是自己电脑中毒, 系统遭到破坏, 更有甚者个体电脑中毒导致整个网络的堵塞。此外一部分学生在使用移动硬盘和U盘时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 从不定期查杀病毒, 就有可能把病毒传染到校园当中, 进而造成严重后果。此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博、微信的使用, 现在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 人人都是发布者, 导致的后果很多, 未经证实的消息和谣言得以传播, 蛊惑大众, 如果校园网没有完善的安全措施, 不良信息不仅会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良影响和误导, 甚至会在校园网络上疯狂传播, 给校园网络带来瞬间极大值的流量、服务器带来重大负担, 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 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3 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的对策

3.1 构建相对完善的校园网安全体系

虽然黑客攻击可以肆虐网络, 在网络上为所欲为, 但也不是毫无办法。相对于具有分层的安全防护的校园网, 黑客有时候也是无计可施,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对网络形成了保护。对校园网的保护, 我们需要的是多层次的拓扑保护且与相关的安全管理结合, 而绝非那种单一缺乏保障性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网络黑客的攻击, 保障网络的安全。所以, 在校园网络安全建设规划的初期, 就必须对网络进行网络安全防护分层表。

3.2 防火墙技术及其他防御技术的应用

所谓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 是一种获取安全性方法的形象说法, 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使Internet与Intranet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 (Secu-rity Gateway) , 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在现在的校园网络安全防御中, 运用得最多的就是防火墙技术, 保障着校园网安全运行。此外, 入侵检测系统 (IDS) 用的也比较多, 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监听设备, 没有跨接在任何链路上, 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它不仅能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 同时也监督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 因此成为继防病毒和防火墙之后另一被广泛注意的网络安全设备。应用在校园网最为普遍的防护技术, 它相当于在校园网与外部互联网之间形成一道屏障, 通过检测入侵的异常事件, 来决定外界能否访问内部站点, 从而保护校园网络的安全, 但是在对异常事件不能够就行主动防御处理。随着技术的进步, 入侵防御系统 (IPS) 逐渐取代入侵检测系统 (IDS) 。入侵防御保护就是就是比入侵异常检测技术多一个处理, 发现问题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拥有了防火墙技术也不一定能完全保证校园网是绝对安全的, 因为它解决不了内网用户的网络攻击。防火墙技术界只能运用在内外网分界的网络环境中, 一旦其他因素发生剧变, 防火墙也会因缺乏变通的解决方案而无计可施。

3.3 对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

校园网有着庞大的用户, 少则几千人, 多则数万人, 在这样巨大的网络中管控每个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就变得尤为困难。所以, 我们需要把安全技术做好之外, 必须做好日常的管理。目前不少高校采用的互联网使用实名制, 凡是有使用网络需求必须登记单位部门、身份证号码和联系方式, 这个方法虽然操作起来有点繁琐, 却是一个很好的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发现安全问题就可以直接找到当事人, 找到问题的症结, 从而迅速解决网络问题。此外, 还必须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机构专门从事网络安全管理。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新教工入职和新生报到时候进行适当的网络安全培训。再坚固的堡垒往往是由内部攻破的, 这就需要加强内部网络监控。内部攻击往往是隐蔽很强, 不容易发现, 但是其破坏力是外部攻击不能比的。在不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对内部网络流量和异常进行监控, 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网络资源。另外, 通过使用技术成熟的网管软件、日志分析软件等工具, 形成一个功能较完整、覆盖面较广的监控管理系统。

3.4 制订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和灾难恢复计划

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 网络安全威胁无处不在。针对不确定的安全事故, 必须建立信息安全快速反应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演练制度, 提高各部门人员应对意外的能力。这就要求全校各部门, 尤其是网络安全管理中心, 充分预估各种可能出现的网络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并制订出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 组建专门的应急处理小组, 并定期进行安全演练,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实时解决。这项制度如果得以执行, 就可以在发生网络信息安全的突发事故 (诸如停电、病毒攻击) 时, 各种信息系统的业务尽可能维持不至于中断, 把对网络服务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此外, 安全漏洞也是令网络管理员棘手的。根据CERT/CC对漏洞情况所公布的数据来看, 漏洞数一直在增加且数目巨大, 管理员管理这么多漏洞是很困难的, 而且网络黑客攻击对漏洞的敏感性使他们往往能够及时的发现即将要修补的这些漏洞。目前对计算机安全最大的的威胁是缓冲区溢出类型的漏洞, 其危害性对我们计算机来说非常大且又无处不在。针对这些突发意外情况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灾难恢复计划。因为我们无论怎么想办法都不可能防止一些意外灾难的发生, 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使这些灾难发生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并且将这些灾难发生所产生的影响记录下来, 并为此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5 强化人员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

“三分设备, 七分管理”这句话对于网络安全建设而言是最恰当不过了。即使其他网络安全管理措施做的再好, 如果没有一套切实可行且持之以恒的安全保障制度和体系作为后方保障也是没有用的。随着网络知识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严峻网络安全的形势逐渐地摆在我们面前, 近些年频繁出现的网络攻击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网络安全技术是相当复杂的且不断更新变化, 知识的需求面非常广泛, 这就对从事网络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必须要做到及时进行漏洞修补和定期检测, 实时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不放过一点问题和隐患。此外, 学校要注重制度建设, 必须要颁布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和处罚措施, 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和减轻内网的隐患。

4 结束语

由于校园网络运行环境是多变的、复杂的, 以及操作系统本身的缺点, 决定了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客观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即时掌握网络的各种特征和各种威胁, 才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 网络安全技术的提高也会伴随着入侵手段的提高, 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技术管理、网络中心的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校园网管理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办法来保障, 同时也要加快校园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 从而使校园网络能安全可靠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兆祥.民办高校校园网络安全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4) .

[2]刘洪宾.论影响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及其对策[J].信息系统工程, 2012 (4) .

[3]张小寒.浅谈校园网络安全的现状及防范措施[J].计算机光盘与使用, 2012 (1) .

[4]张华.浅析高校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J].信息系统工程, 2012 (1) .

[5]朱方闻.浅析校园网络安全防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5) .5813

高等院校饮食安全问题 篇2

齐鲁工业大学 食工学院 生物工程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专题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那些反映了中华民族风俗和传统的精美的食物和风格迥异的美食文化,成为了基本全中国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同时当我们观看那些美食的时候不禁又让我们想到了食物的安全问题。无论我们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描摹得怎样完美、讲述得如何传奇,都难以躲开当下的尴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回避的食品安全问题。优良的传统、无奈的现实,成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最真实的写照。

近年,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毒金针菇、皮鞋果冻等。让我们感受到了另外一种“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在看到那些精美食物的同时也令我们心惊肉跳,难以下咽。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中国的舌尖”什么时候才能品尝出中国美食的安全问题呢?

作为中国的传统饮食本身就存在着看不见的杀手。中国传统美食的特点就解释了它的命运。

首先我们的哲学观就会直接造就出我们的美食类型。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有时更多的是讲究意境,而忽略了对事物本源的思考。在饮食上我们同样秉承了这一思想,对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烹饪艺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也形成了各大菜系并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问题。过分追求“辣味”而轻视“营养”。许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加工,经过热油炸、长时间的文火饨煮,或腌制烧烤,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有机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更重要的是很多食物在油炸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致癌等有害的物质。例如现在风靡全国的川菜。中国肯德基餐饮健康基金第三届学术年会暨“餐饮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一项调查显示,川菜中的蛋白质、脂肪、钠等元素含量过高,参会院士呼吁,川菜应立即“控油、控盐”,国民的饮食营养干预应立法。该项名为“大城市餐馆就餐者饮食状况”的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3地进行,分别选取了家常菜餐馆、特色餐馆、三星或四星级饭店,收集菜谱3459份。结果显示,京鲁菜馆的谷物元素多;淮扬菜馆豆及豆制品元素多;川菜馆蔬菜多,但烹调油和盐的用量最高。“川菜应该立即改革,脂肪含量太高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表示,川菜作为全国普及率最高的菜系之一,肉类食品应尽量少用脂肪含量高的肥肉,并采用低钠盐作为调味品,油盐过多会造成超重、肥胖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病。至于控制标准,目前可根据菜品的需要调节,健康专家也正具体研究。

另外,传统饮食文化的致命缺陷首先表现在饮食的目的上,传统饮食文化追求味觉享受、感官刺激,忽略食物的营养均衡、科学搭配。“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 “色香味俱佳”成为判断食品优劣的最高标准,而营养却在其次。过分追求食物的色泽、外观和味感,必然导致饮食文化的宗旨偏离了摄取营养的正常轨道。在饮食方面,大多数人缺乏自觉追求营养的意识和科学合理的膳食观念,缺乏更为丰富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

同时在当代社会,食品的加工不再只是传统的方法了,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加工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加工手段越来越机械化,生产规模越来越集团化。在市场经济中,“顾客就是上帝”,食品生产者为了获得顾客的青睐,无视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满足顾客的种种奢好“欲望”,从食物的外观、色泽、味道上取悦大众,而食品的安全、营养成分等问题,由于消费者关注不够,科学知识观念的缺乏,往往容易被忽视。如果大多数人关于食品评价的标准都不那么科学的话,怎么会生产安全、有营养的食品?

此外管理体系不健全和法律的却失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政府部门多头管理,出现了管理上的漏洞。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卫生条件和管理水平较低,存在规模小、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部分食品企业存在欺骗行为,对我国食品行业卫生安全的总体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如有的食品生产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滥用食品添加剂,出售过期、变质食品,还有极少数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不顾消费者的安危,利用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直接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全球化在给社会带来利益与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食品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避免人类健康受到食源性疾病的威胁。新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新的包装材料、新的储藏和运输方式等都会给食品带来新的不安全因素。因此,保障食品安全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等院校饮食安全问题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9月以沈阳市某医学院校新入学的一年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所有新生进行身高、体重等方面的体格测量,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体重(kg)/身高(m)2。身高和体重的测量:采用标准的身高体重测量方法[2]。

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3]:24kg/m2≤BMI<28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营养不良的的判断标准[4]:B M I<18.5kg/m2为营养不良。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处理,各组率的比较使用x 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查的一年级大学生共5 0 1人,男生163人,占32.5%,女生338人,占67.5%。年龄为18~21岁,按照实足年龄计算方法,其中18岁有180人,占35.9%,19岁有233人,占46.5%,20岁有74人,占14.8%,21岁有14人,占2.8%。

2.2 不同年龄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的检出率

表1显示,18~20岁大学生平均超重检出率为8.6%,肥胖检出率为3.4%,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9.3%,各年龄组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检出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不同性别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的检出率

表2显示,18~21岁男生平均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2%和4.9%,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和2.7%,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p<0.01和P<0.05)。女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37.6%,显著大于男生(12.3%,P<0.01)。

注:与男生比较,*P<0.05,**P<0.01.

综上分析,一年级大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6%和3.4%,男生明显大于女生(p<0.05)。与2003年沈阳市大学生的超重率(14.6%)和肥胖率(5.8%)比较,检出率明显降低[5],高于2003年银川报道的大学生超重率(4.1%)和肥胖率(2.8%)[6],高于2005年我国7~18岁儿童少年超重率(7.85%),接近肥胖率(3.85%)[7]。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9.3%,明显高于2003年沈阳市大学生体重过低检出率(9.8%)[5],低于银川大学营养不良检出率(37.5%)[6]。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生营养状况的不断改善,“营养过剩”引起的学生超重和肥胖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学生营养不良现象也不容忽视。超重肥胖增加的原因主要与食物能量摄入超过机体的消耗有关。目前我国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户外活动时间少,成为引起学生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7]。本次大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达到30%左右,而且女生几乎是男生的3倍。这可能与女生进入青春期后,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表形态,或片面采取不正确的减肥方法有关。

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第一,强化医学生科学饮食意识教育,增加科学营养知识。[8]利用医学院校资源,通过举办讲座、社团宣传、班级活动等多样化渠道增加学生营养就餐知识。设立有关饮食文化与健康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正规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培训。第二,创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8]健康的饮食除食材多样化、烹调合理化等必要条件还同个体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规律有密切关系。高等院校应将作息时间规范化,监督学生做到适量用餐,早餐不省。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从身心双方面关心学生的健康,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压力应对机制,使其面对医学院校繁重的学习压力应激时能自主平衡学业与健康。第三,完善食堂管理机制,创新推出多样化的营养套餐。高校决策者应采取多种投资手段和营销渠道增加食堂的竞争意识。另外,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一年级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其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现象主要与儿童少年时期有关,因此应加强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重视体育锻炼,这对预防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全面了解医学院校大一学生的营养状况并针对相应问题给出解决建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所有大一学生进行身高、体重等方面的体格测量,计算体质指数;采用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处理,各组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结果 18-20岁大学生平均超重检出率为8.6%,肥胖检出率为3.4%,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9.3%;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女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显著大于男生。讨论医学院校应利用有利资源加强学生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学习压力和健全食堂管理机制,提高医学院校入学新生的营养状况。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健康状况,超重,肥胖,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1]马冠生.我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7(27);553-555

[2]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2-213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4]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1

[5]符文华,李恂,白杉,等.沈阳市大学生超重与肥胖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085-2086

[6]张勇,罗玲玲.银川市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调查.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25(6);436-437

[7]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差异.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06-108

高等院校饮食安全问题 篇4

1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顶岗实习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然而近些年来学生顶岗实习中意外事故频发, 不但给学生本人和家庭带来心理伤害、经济负担, 还会影响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高职学院、企业的声誉。由于高职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种类众多、工作地方分散单一、工作条件标准不一、工作考核要求杂乱等, 过程监管力度不到, 管理难度大, 安全隐患多, 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安全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离开学校到企业实习, 会受到各种意外伤害的威胁。总结归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顶岗实习时学生在往返路途中的安全

参加定岗实习的学生根据企业所在地的距离远近和交通条件因素在时间上有的1天能到、有的要2~4天左右、有的时间甚至更长, 所以在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上有的是乘坐单一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 有的是乘坐组合式交通工具如汽车加火车、飞机、轮船或汽车加火车加飞机、轮船等。那么在此往返路途上的安全就是学生、学校和企业要考虑的问题, 具体在往返路途中的安全问题有几方面:1) 是否乘坐具备营运资格的交通工具;2) 贵重物品和现金的保管;3) 饮料食品卫生和食用药物安全;4) 自身言行引发的安全等在路途中的不确定性安全问题。

1.2 顶岗实习时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安全

参加定岗实习的学生因为企业所安排的工作岗位、时间、要求不同对学生所具体的工作岗位职责也不同, 所以对在顶岗时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安全问题也是学生在整个顶岗实习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之一。个别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要求不严、学生在工作中的安全操作防范意识淡薄、学校的常规安全教育中缺少对工作岗位的安全思想教育等加大了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岗位中的安全事故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2) 环境差异导致多方面的不适应;3) 工作时间、强度要求让学生难接受等。

1.3 顶岗实习时学生在业余生活中的安全

参加定岗实习的学生对应企业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条件不同, 学生的业余生活安排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企业提供住房和不提供住房学生安全因素是有不同的, 再如企业所在地的市政生活是否健全对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是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所以综合分析顶岗实习时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安全有以下几方面:1) 意外伤害安全事故, 如交通、治安、食物、卫生、用电、防火、防盗、放溺水等;2) 轻信他人上当受骗, 如诈骗、传销等;3) 性别差异发生安全问题, 如强奸等;4) 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突发重大疾病等。

2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如何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者在加强管理过程中提高顶岗实习安全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最直接的难题。高职院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一种时代要求性较高的新教育和新教学模式;在目前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方面需要研究和完善的方面较多, 在此背景下总结高职顶岗实习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2.1 主观因素:学生本人的原因

顶岗实习与普通的教学实习不同, 它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门, 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中去。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的, 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不同的目标使得双方在许多方面的认识上有所不同, 出现偏差, 有些甚至产生矛盾。所以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中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在校学生”的身份, 对自己的言行要求较低, 但现实的情况是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并没有“特殊性”。所以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在内心深处的抵住情绪因素陡然而生, 在岗位工作时得过且过、在平时休息时打打闹闹、在业余生活时疯狂玩乐, 在到厂返校时大大咧咧等原因在不经意间就发生了安全事故,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顶岗实习学生产生各类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客观因素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时发生安全事故除了学生主观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 如实习企业安全设施不健全, 安全制度不完善, 学生上班期间出现安全事故, 实习企业疏于管理, 学生下班以后在厂区内外发生安全事故等都会影响正常的顶岗实习秩序, 严重的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所以切实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才能有效提高顶岗实习安全系数, 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现对学校、企业、社会三方面因素分析。

2.2.1 学校的安全因素

参加顶岗实习过程中时间长、学生分散、学校教师少且要完成校内的教学任务和企业生产任务两大内容, 造成教师无法全程参与管理和指导。同时学生到企业后教师很少探班, 教师的巡视管理流于形式, 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实现及时跟踪, 对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及时了解并予以指导。因此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安全进行有效管理, 特别是对于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协作、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表现、生活纪律等无法全面考核, 一旦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在管理方面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

2.2.2 企业的安全因素

第一, 实习企业安全设施不健全、安全制度不完善、实习企业疏于管理学生上班期间出现安全事故, 下班以后在厂区内外发生安全事故等都会影响正常的顶岗实习秩序;第二, 学生顶岗实习的顶岗实习岗位不能满足学生专业、个人要求, 个别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 第三, 提供实习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在岗位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第四, 企业带班师傅与岗位领导的管理不是很到位, 学生难以学到真正需要的专业技能, 实习安全不能保证;第五, 有的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存有疑虑, 诸如学生的实习补助问题、工作时间问题、学生生活问题以及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等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第六, 有的工厂环境太差、设备老化、危险性较大, 另外有的企业主不及时发放工作报酬、加班费少、伙食差, 诸多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热情和工作成效, 导致学生不能安心从事顶岗实习工作, 甚至造成自主脱岗, 无法完成实习任务造成的安全事故。

2.2.3 社会的安全因素

保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国家没有专门法律法规来保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从我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是不具备独立劳动者身份, 不能依法享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其结果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保障成为法律管理的“真空地带”。

3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安全教育引导——教育先行

在学校层面学校在实习前统一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是交通安全教育和企业通用的安全知识教育;学生在进入企业后, 则由企业负责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学校在与企业联系安排顶岗实习时, 应约定不安排学生在危险岗位顶岗。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尽职尽责等基本职业精神培养贯穿日常教学的始终,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良好心态。到企业后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和学习, 有针对性的进行责任、义务、权利和安全方面的教育, 帮助和引导学生适应新的环境。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安全操作手册、明确自己工作岗位职责和虚心请教工作中的不知, 顶岗实习时学生在业余生活中的安全要自我提高、自我防范和在往返路途中的安全自我重视、自我遵守。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团队协作、敬业精神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磨练和提升。

3.2 学校的监控管理到位——严格管理

顶岗实习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与校内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自然应由教师亲自指导参与完成。顶岗实习期间把学生放到实习单位不算完成任务, 平时多到工作岗位中了解实际情况。顶岗实习毕竟不是顶岗上班, 在这个过程中, 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必须要跟上, 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依然是学生而不是员工。同时重视顶岗实习学生信息反馈, 尽快、尽量、尽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多派教师到企业加强管理, 利用现代通信, 如电话、飞信、QQ、视频等与学生加强联系, 关心和监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3.3 建立学生实习风险保障机制——购买保险

2009年11月20日, 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在职业院校推行学生实习保险 (简称“三部委文件”) , 以有效防范和妥善化解学生实习的责任风险, 保障实习学生的权益, 消除学校、企业、家长的后顾之忧, 解决实习期间意外发生伤害事故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因此高职院校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之前, 在职业院校、企业与顶岗实习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前应针对性地制定购买疾病与意外伤害保险, 建立学生实习风险保障机制。

3.4 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措施——规章制度

借鉴现在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模式来完善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损失的补偿制度, 使企业愿意并乐意接受高职院校安排顶岗实习到企业实习。高职院校要从企业利益出发, 积极寻找对企业有利的方面, 找到有利于双方的利益结合点, 在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设置上尽可能根据企业的要求灵活安排。在企业作为人才使用和体现的最终受益者的同时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培养和顶岗实习安排中来承担顶岗实习学生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时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 同时建立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顶岗实习学生安全管理措施,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3.5 完善相关的单位救助措施——制度保障

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得到合法权益的保障成为法律管理的“真空地带”。那么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考虑给企业减免一定税收;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从企业利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建立意外安全事故基金。第三方面学校要在学生意外伤害保险方面联系保险公司承保来转嫁风险概论和校方责任。只要真正解决企业的困难, 为企业分忧, 企业就会真心与校方合作, 积极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习学生的管理, 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共育人才, 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金, 牟顺海, 梁俊.浅析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安全事故成因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5) .

[2]梁国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之辅导员机制初探[J].中国市场, 2011 (31) .

高等院校饮食安全问题 篇5

近年来, 不仅是有电子实训的各大院校, 甚至国家都十分在意电子实训中的安全问题。为此, 我国还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各大院校电子实训的活动, 加强安全教育防止实训发生事故。

(一) 安全是保障师生人身安全的需要。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对师生身体造成伤害, 更会在他们心理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因此, 在电子实训过程中, 不管是利用强制措施还是技术能力, 最主要的是要保证在实训过程中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在实训场所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 如“安全出口”, 一旦出现火灾等意外, 人群可以快速找到正确的逃跑方向, “强电, 危险”, 告诫学生不能靠近等;在实训场所的注意点, 张贴实训安全制度、实训操作规程, 告知学生哪些该做与哪些不该做, 严禁实训中打闹等, 这些都可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 应该定期检修实训设备, 避免设备给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总之, 要为所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因素预备解决方案。所以, 师生人身安全需要保障。

(二) 安全是保障国家财产安全的需要。近年来, 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费用也逐渐增多。为了革新实训环境, 扩大实验专用场所面积, 购进和改革试验器具, 改善实验室的内部环境, 各大院校都会上报不少用于教育的经费, 但如果因为人为疏忽而发生安全事故, 金钱的损失会是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这其中包括损失设备, 以及实训过程中所产生的产品损失, 还有后续需要填补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继续申请的教育经费。所以说, 实训场所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对院校人力物力精力的损失, 更是对国家财政的巨大损失。由此可见, 国家财政需要安全保障。

(三) 安全是保证学院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在电子实训过程中, 如果发生意外, 势必会影响该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学生们也会对电子实训产生更多畏惧心理。如果在电子实训过程中, 因操作不当发生触电, 察觉后及时关闭电源, 这样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但如果因此有人遭受到了电击, 便会有生命危险。人体的安全电流是交流电10m A和直流电50m A, 如果超过安全电流, 人的生命就受到威胁, 而电子实训过程中, 使用的交流电压是220V和380V, 也就是说, 在如此高的电压下产生的电流早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体能承受的安全电流, 意味着如果有人不小心触电, 这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阴影, 更主要的是学校教学的安全性也因此受到外界怀疑, 并且, 一定会对接下来的教师教学计划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学校来说, 最重要的便是教学, 如果不能教学或者耽误了教学, 这会是比金钱损失更大的一个损失。所以, 为了减少这样的损失, 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安全工作, 为了保证教学计划能正常有序地进行下去, 必须保证实训场所安全性。总而言之, 学院正常教学秩序需要安全保障。

二、电子实训安全事故的分类

电子实训安全事故的发生也不尽相同, 发生事故的原因更是多种多样, 有不小心或人为疏忽造成的, 也有设备原因或者操作不当所发生的事故。

(一) 按事故发生在校园内外分类。根据事故发生地点的不同, 可以分为校内事故和校外事故。教育的革新是随着时代进步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也因此, 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电子实训不再仅仅局限在校内, 反而校外实践活动越来越多, 正因为这样, 校外发生事故的概率也逐渐升高。而校外与校内不同的是, 校外有更多的不确定和未知因素。因此, 校外实训对教师的经验水平和指挥能力有着更高的条件约束。教师更应该加强安全意识, 在实训前, 做好前提的考察工作, 记住实训场所中应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全面性地安排好实训, 并且作好安全事故发生的应急方案, 以便事故发生时, 可以冷静处理且从容解决。

(二) 按事故发生场所分类。根据事故发生场所的不同, 大致可分为实验室、实训室与实训场所。这三个地点在根本上没有差别, 最主要的区别是环境的不同。实训室和实训场所更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和电子设备的接触, 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应用。这两者相比较, 实训场所更加具有敞开性, 学生和教师也更加具有发散性。因此, 教师要随时密切关注任何一个学生的动态, 防止学生操作不当, 增加对学生安全意识以及场所安全管理体系的灌输, 可以让一批学生分为几次进入实训场所, 学生人数越少, 安全系数越高, 从而杜绝事故的产生。

三、保障电子实训安全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的安全体系。学校应从多方面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学校法人更应该监督安全管理体系, 毕竟他们是学校的第一负责人。另外, 还要设置专门的岗位来负责电子实训的安全, 并且实验室的安全也要有专人负责。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 要多个部门共同监督和完善安全体系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随时查看实训室的状况, 例如电焊设备这种重型设备, 要随时查看在无人状态下是否关闭电源。学生在每次实训前, 教师都要进行安全教育的灌输, 这个尤为重要, 并教导学生正确使用开启设备, 防止不正确使用设备带来的危险, 以及告诉学生在面对一些常见的突发事件时应该做的措施。

(二) 加强硬件设施。在电子实训过程中会有电压之间的交替, 电流之间也会同样产生变化, 稍有不慎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 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去使用设备。例如电源, 每个工作状态下的电源都是不同的, 因此在切换工作状态时, 一定要先关闭电源。在实验开始前, 一定要仔细检查设备是否全都处于正常状态。对于硬件设施的及时检查和检修都是非常有必要做的事。

(三)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 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措施。在电子实训开始之前, 教师讲授设备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状态时的注意点, 这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方法。盲目进入电子实训, 危险性会过高。例如, 在焊接过程中, 不能出现打闹喧哗, 以免操作人员受到惊吓;在触摸烙铁头之前看看电源是否已经处于断开状态;在操作过程中, 不要站在操作人员身后, 以免发生安全事故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训前进行说明。还可以通过课堂游戏, 趣味知识回答来培养学生兴趣, 使其充分理解安全知识。学校方面, 学校应每隔一定时间便对教师、安全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相关的专业知识。当有新成员加入的时候, 要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授课, 讲解设备的安全使用方法, 以及更多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 一定要在他们确实了解并充分胜任工作后再进行工作分配, 让每一位岗位上的教育人员都是一位专业能力强、素养高的合格人员。

参考文献

[1]杨红梅.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童清, 刘红, 陈冰.以实验实训室内涵建设作为实践教育的主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李铭辉.国外高职“工学结合”实验实训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4]方琳.构建实践型实验实训中心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高等院校饮食安全问题 篇6

实验室中的危险物品由于其高风险性, 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1], 实验室中的危险物品分为9类, 分别是:第1类爆作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和第9类杂类。

随着高校科研水平和科研任务的增加, 第7类放射性物品在高校科研工作中使用越来越频繁, 相应的安全管理问题也在近年来逐渐凸显。本文将着重分析高等院校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放射性物品管理工作现状

1. 高校的放射性物品日益增加

放射性物品指放射性同位素, 包括放射源 (或含放射源装置) 和非密封性放射性物质。随着核工业、核技术的发展, 放射性物品在科研活动用途不断扩展, 应用领域已经扩展到了地质学、考古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交叉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例如考古学中, 目前经常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样品的年代;生物学中, 放射性免疫实验已经成为了常规性实验;化学领域, 分析测试领域常用的气相色谱仪是含放射源的装置。不仅如此, 目前高校中科研竞争十分激烈, 很多专家和著名的实验室为了能在科研中取得领先, 均斥巨资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放射装置或放射源, 其中部分放射性物品中很高的活度, 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放射性安全事故。总的看来, 高校的放射性物品日益增加, 活度等级日益提高, 潜在的放射性风险已越发突出。

2. 大部分院校建立了校、系二级的放射性物品管理体系

目前, 有放射性物品的院系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校、系二级的放射性物品管理体系。设备处或保卫处负责全校放射性物品安全使用的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和定期监督检查, 院系使用单位负责人负责日常安全使用, 设备的保养、维护。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 建立了一整套安全责任人制度。一般来讲, 院校法定代表人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主管责任人, 放射性物品所在实验室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

3. 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加强放射性物品的监管

多个政府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高校放射性物品进行监管。目前, 国务院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与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卫生、海关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对院校放射性物品的安全保卫、从业人员培训和体检以及进出口许可等内容进行相应的监管。近年来, 相关政府部门对放射性物品的管理更加严格和规范。例如, 根据国务院2005年颁发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规定, 每一个从事放射性工作的院校必须获得由当地环保部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才能够使用放射性物品。北京市公安局于2007年主持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放射性物品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2], 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放射性物品库分级管理, 强制要求每一个库房都必须安装双人双锁防盗门, 安装入侵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装置, 并配备双人24小时值班。

二、高校放射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使用和部分管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放射性物品的使用人员或实验室的负责人对辐射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有些老师每天和放射性物品打交道, 对于放射源尤其是低风险等级的Ⅳ、Ⅴ类放射源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使用过程中防护大都不到位。部分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对于放射性物品的风险认识不足, 对政府主管部门的检查敷衍了事。

2.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有制度的落实缺乏监督检查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院校都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 现有制度急需更新, 不完备的制度急需补充。由于制度不完善, 导致学校职能部门对放射性物品的监管缺乏有力的依据, 也缺乏规范的行政标准。此外, 现有制度由于缺乏监督检查, 或者院系使用单位有各种客观的原因, 有些条款没有落实, 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3. 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和培训不足

放射性工作有一定的风险性, 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配备相应的辐射监测设备和防护用品, 定期体检。长期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应每两年接受一次卫生部门组织的辐射安全防护培训, 但是, 以上种种问题, 由于实验室的经费不足或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单位没有落实。此外, 目前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是研究生成为了科研的主力军, 研究生也成了高校放射性物品的主要使用者。目前, 放射性人员的培训, 体检等措施大都针对教师, 而真正在读研期间长期从事的辐射工作的研究生却没有直接得到辐射安全培训和体检的机会。

4. 高校放射性物品的管理成本提高, 经费不足

由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强了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管理, 制定了严格的购置、使用、报废制度, 采用了很多技防、物防措施, 在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 但相应的管理成本也相应提高。购置放射源时的实验室改造费、环评费、人员培训体检费、监控系统运行费、报废处理费一系列费用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而这些新出现的开销往往都在原有学校实验室运行费或各单位的正常经费预算范围之外。

三、改进放射性物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1. 明确管理职能,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要实现安全管理, 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管理职能。建议成立校一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任小组组长, 保卫处、设备处等职能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 使用单位的实验室主任或行政领导为组员。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的统筹领导工作, 包括制定规章制度, 明确安全管理责任, 大型高风险放射源采购项目安全论证等内容。

领导小组应组织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组长与职能部门领导签订主管责任书;职能部门与实验室负责人签订管理责任书;实验室负责人与每一个从事放射性工作的教师或学生签订使用责任书。所有责任书签订后上交领导小组并存档。通过这种方法, 逐级把责任落实到人, 真正做到“谁主管, 谁负责”, “谁管理, 谁负责”, “谁使用, 谁负责”。

主管职能部门获“领导小组”授权后负责全校放射性物品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包括起草规章制度、放射性采购项目的审批论证、日常安全检查、放射从业人员培训与体检、放射性物品档案管理、放射废物处理和报废审批等内容。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单位放射性物品安全操作规程制订、放射性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安全防护设备的运行维护、安全保卫工作。

直接使用人必须严格持证上岗、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使用。

2.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落实

高校应制定《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管理条例》, 用学校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管理机构、职能和放射性安全管理工作的总要求。应制订放射性物品购置、存放、领用、使用、废物处理、报废等具体环节的实施细则。细则中应明确规定购置、报废放射源等事务必须经“领导小组”批准才能执行, 不允许任何单位擅自购置或报废处理放射性物品。

主管职能部门在制度实施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使用单位进行检查, 填写检查记录。对于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单位, 应立刻暂停其放射性工作资格, 并根据情况进行处罚。

3. 充分利用先进的安防设备,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充分利用先进的安防设备, 坚决禁止安防设备闲置不用、资源浪费现象。各院校都应配备固定式或便携式的辐射监测仪。每一个放射性工作人员都应佩戴个人剂量仪并定期检查, 个人剂量显示超标的工作人员停止其从业资格, 必须再次经过安全培训, 合格后方可上岗。放射性库房的入侵报警、视频监控系统应有定期的检查、维护记录, 必须保证入侵报警灵敏, 视频监控有保存15天以上图像功能。

各实验室都必须针对自身特点制订详细的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并上报主管职能部门备案。应急处理预案应明确扼要, 并注明相关责任人的联系方式, 悬挂于实验室显著位置, 以便发生事故时立刻可见。主管职能部门最少1年组织一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习。

4.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政府主管部门明确规定, 放射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因此, 主管职能单位需定期组织全校所有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这些人员不应该只包括教师, 很多在实验室长期使用放射性物品的研究生, 更应该接受这种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仅对保证他们读研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更为今后走上相关工作岗位提供相应的资质。除培训外,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实验室应该根据自身特点, 开展各种形式的放射安全教育活动。

摘要:随着高校科研水平和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加, 放射性物品在高等学校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近年来,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不断加强放射性物品的监管, 大部分院校都建立了校系二级的管理体制。但是, 目前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使用人员和部分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足, 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操作人员安全防护和培训不足, 管理经费缺乏等问题。因此, 建议有放射性物品的院校应明确管理职能, 真正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健全规章制度, 定期检查落实;充分利用先进的安防设备,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关键词: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1]GB 6944-1996.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S].北京: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1996

[2]DB11/413-2007.放射性物品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S].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7

[3]吕明泉.实验室化学危险品安全知识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5) 116-118

[4]王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7, 22 (5) :179-182

[5]刘照同.加强安全管理, 促进实验室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3) :79-81

[6]孙立权, 范强锐, 王征, 等.对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1) :144-146

[7]黄伟华.刍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55-56

夏季科学饮食与安全防控 篇7

1.1 少吃烂鱼虾

在夏季,很多人喜欢吃一些海鲜,而各种鲜货的水产品往往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很快死亡,尤其是一些易腐种类,一旦误食之后,很容易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所以,在炎热的夏季,应该尽可能避免去吃一些烂鱼烂虾,尤其是不能吃过夜的海鲜。

1.2 少食剩菜剩饭用

在炎热的夏天,由于气温过高,食物很容易就变质腐烂,虽然冰箱储存能够延缓食物变质时间,但细菌滋生同样在发生,所以,夏季饮食的关键就是尽量不要去吃一些剩菜剩饭。做饭时候要控制量,尽量要做到不吃剩菜剩饭。另外,冰箱也要经常消毒和清洁,降低冰箱中细菌滋生的概率。

1.3 路边烧烤少靠近

人们更愿意在夏季吃烧烤,喝啤酒,路边烧烤也就成为人们消暑的一个主要选择,然而,很多的路边烧烤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审批,无论是食品的质量还是烧烤过程中,都会存在诸多的卫生隐患,经常食用就会引起肠胃等的不适。所以,夏天饮食要尽量少吃路边烧烤。

2 夏季饮食安全预防之“三多”

2.1 多喝开水身体棒

夏季,室外温度高,人体的水分消耗快,流失严重,所以,及时的补水是最好的办法。很多人往往会选择冷饮等来解渴,这种办法对于身体并不是非常有利,尤其是对人体肠胃的伤害非常大。所以,在夏季,可以选择多喝白开水来解渴,从而在保证身体水分的同时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做到饮食安全。

2.2 包装食品用时多观察

在夏季,选择一些灌装或者真空包装食品也是人们的首要选择,尤其是一些真空包装的奶制品、肉制品等,具有非常便捷和方便的特点,能够开袋即食,减少了做饭的繁琐。但是,包装食品如果一旦出现破损,食品往往会很快变质,所以,在选择包装食品的时候,一定要多观察,尤其是食品的生产和保质日期包装袋是否出现破损等等,都需要查看仔细,从而更好的保证自己身体的安全和健康饮食。

2.3 选购食品多仔细

要索取、保管好购物发票,要看清食品的品牌、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等内容。不要购买有异味、包装粗糙破损、感官异常、快到失效期的食品;不要购买颜色过白或是太艳的食品,食品太白有的是添加了吊白块,有的是用含硫化工品进行了漂白,色彩鲜艳有的则是加了不该加的有害物质等。购买的散装熟食回家后尽量加热后食用。保管好购物发票,一旦食品发生质量问题,可以及时维权。

3 夏季肠胃保护注意事项

3.1 多补充盐分和维生素

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内水分的流失就会变得更加迅速,盐分的消耗也会增加,所以,在适当的补充水分的时候,也应该增加盐分的摄入,每天可以保证喝一点加盐的开水,从而保持身体内部酸碱度的平衡。

另外,在高温季节,人们也应该加大对维生素的摄入量,尤其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摄入,以此来减少体内糖分和一些组织蛋白的消耗,最大程度的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

3.2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很多人认为在炎热的夏天,并不适合进行体育运动,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误区。人体在夏天高温的环境下,同样需要排汗,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加速自己机体内毒素的排出,也能够促使人体机体循坏平衡,所以,在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人体是有利的。

3.3 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

炎热的夏季,饮食应该要以清单、健脾和祛暑化湿的基本原则为根本。首先,在饮食清淡方面,应该选择莪一些具有滋阴功效的食物,例如吓,鲫鱼,薏米等等,另外,一些豆制品。另外,人体应该控制蛋白质食物摄入的含量,不宜太高,每天的摄入量应该维持在120克左右,应该保证鱼、鸡肉、精肉和奶制品等食物的平衡。宗旨,整个饮食的选择要以人体的实际需求为主。

摘要:夏季的饮食安全和饮食控制是养生的重要环节和方面,也是减少因为饮食不当造成身体损害的关键所在。本文着重对夏季食品安全和如何更加科学的饮食以及养生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针对容易在夏季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论述和分析,引导和指导人们在夏季能够更加科学的饮食和养生。

关键词:夏季,科学科学饮食,安全防控

参考文献

[1]梁月.老人食养四字箴言[J].养生大世界,2005,(07).

[2]张依秋.秀发如云靠食养[J].解放军健康,1997,(05).

[3]崔嵘.食养可使体增香[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5,(04).

高等院校饮食安全问题 篇8

邯郸市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生产加工水平低, 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困难。随着食品生产加工科技化、产业化不断发展,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日趋复杂, 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新形势、新时期要求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创新管理、广泛宣传、构建体系、严格执法, 在建立健全长效监管运行机制上下工夫, 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和监管盲点盲区, 增强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意识, 形成全方位、科学化、立体式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解放思想, 拓宽思路,

从创新管理上

开创食品安全监管新局面

新形势下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食品安全监管, 必须解放思想、拓宽思路, 加强管理创新, 引导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指导思想上, 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民生、监管与稳定的关系, 树立预防为主、事前介入的监管理念, 逐步做到食品安全“事后监管”向“事前监管”的转变, 有效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邯郸市创新建立了独立于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之外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三方监测机构, 对食品生产各环节及产品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截至2012年10月, 共抽样监测1491批次, 其中食品食用农产品792批次、餐饮具699批次。监测结果为各监管部门有针对性的执法提供了依据, 使大中型企业餐饮具消毒、农产品加工、白酒和调料等产品的合格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为全市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进一步发挥第三方监测机构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第三只眼睛”的作用, 可完善监测体系, 加大监测力度, 加强预测和研判, 确保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做到早预防、早处理。

建章立制, 构建体系,

从机制运行上

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新发展

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立足实际,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综合协调机制建设, 细化职责分工, 发挥监管合力, 堵塞监管漏洞, 着力解决监管空白、边界不清等问题。在构建市、县、乡三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 落实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下发的《邯郸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 (暂行) 》、《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意见》等文件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监管方式, 强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监管, 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 完善符合邯郸市实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实现食品安全无缝隙监管。

2.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食品安全舆情处置、联合执法、隐患排查、事故处置等协调联动机制, 有效整合各类资源, 提高监管效能, 形成监管合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依法从严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 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奖惩约束机制, 实施目标管理, 确保食品安全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3.着力构建“三个体系”

一是构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监管, 引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牢固树立诚信经营意识, 打造信誉品牌, 培育诚信文化。如市政府制定了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和约谈机制, 监管部门建立了“红黑榜”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为诚信经营者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扎实推行市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中心建设, 全面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和例行监测, 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研判。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制度, 开展风险交流和预警。

三是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化体系。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和电子追溯系统, 提高食品安全信息处置和追溯体系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实现各地区、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重点整治, 严格执法,

从责任落实上

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新约束

1. 加强专项整治

突出整治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品种, 按照一个时期一个整治重点, 专项整治贯穿全年的工作思路, 坚持严字当头, 重点排查、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 坚决查处食品非法添加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防范系统性风险。2013年以来, 邯郸市重点组织开展了生鲜肉及肉制品、“山寨”食品、大中型餐饮单位餐具消毒效果、前店后厂式糕点作坊等专项整治工作,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 加强环节监管

各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要求, 履职尽责, 严格落实措施, 强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畜禽屠宰、餐饮服务、食品进出口等食品安全环节的监管, 把好产品质量关。加强协作配合, 高效利用监管资源, 开展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 排查、治理食品安全隐患, 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 维护食品市场正常秩序, 确保食品安全。

3. 严格落实责任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制, 认真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 监管部门各负其责, 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严格按照《邯郸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办法 (暂行) 》的规定, 对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要求, 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实行“一票否决”, 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高效开展。

广泛宣传, 营造氛围,

从社会监督上

促进食品安全监管新改善

1.普及食品安全常识, 增强公众消费信心

推进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制度化, 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畴, 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和中小学相关课程, 普及食品安全科学常识, 不断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的意识和科学素养。大力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公众客观、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切实增强公众消费信心, 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2.实施有奖举报制度, 形成社会监督合力

不断改进并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 疏通和拓宽投诉举报渠道, 细化具体措施, 完善工作机制, 落实奖励政策, 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实现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充分调动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动员、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工作, 形成群防群控的格局。《邯郸市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办法》出台以来, 市政府落实奖励资金70多万元, 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

3. 发挥媒体宣传作用, 正面引导舆论导向

上一篇:电子政务云平台下一篇:城市社区消防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