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手段

2024-10-08

信息技术手段(共12篇)

信息技术手段 篇1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 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 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 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应是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 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 (1998年5月16日《中国教育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为根本特征, 注重开发人的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 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即教育的主体是人, 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 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素质教育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即既重智力的教育, 又重情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开放的。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语文教学的作用

1.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上《三峡》时, 借助多媒体手段, 先放映三峡风光图片, 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 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来表达文字所无法表达出的效果, 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作品, 充分的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思维, 使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 留下深刻印象, 激发学生对三峡风景民俗、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和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一旦和教师的指导珠联璧合, 信息技术手段所展示的生动, 具体的信息资料一旦与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认识相契合, 便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感悟其中的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运用音乐、动画、制成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 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场景, 创设一种审美情境, 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每课教材中都有其重点、难点,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决, 既节省时间, 又提高教学效率。

3.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使信息传递将静态变动态, 加强直观认识。

如:教朱自清的《春》首先放上一曲《春之声》让教室里一开始就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 然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幅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艳阳高照, 绿草如茵, 花木争荣, 蝶飞蜂舞, 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 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 充满希望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然后播放配乐朗诵, 在优美的钢琴曲中教师朗诵: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中, 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体会到课文充满激情, 意蕴深刻的美。此时此刻, 文学语言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以及给人形象逼真的美感, 一下子被学生感受到了, 学生也自然体味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教《故乡》一文时,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变化, 把握作品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设计复合投影片, 先演示少年闰土的投影片,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其形象特点, 又演示中年闰土的投影片, 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人物形象, 看前后有什么变化, 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 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 并很快概括出人物变化的原因, 这样用画面突破抽象文字下包含的内容,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4.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 扩大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为学生提供可感直观的画面, 对学生进行想像力、分析力、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 抓住思维能力这一核心训练, 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并结合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 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升华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 提高想像力、分析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本中不少地方存在着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面对课文中的“空白”我引导学生去想象, 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在头脑中创造成新事物的形象, 如教《桃花源记》一文时, 我用多媒体手段绘制了村中人“咸来问讯”的画面。画上围着渔人问话的有壮汉、孩子等, 我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人围着渔人问了些什么话。有一个学生这样描述: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走到渔人面前问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人们过得好不好?”,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握着渔人的手问:“你们那儿的壮汉除了种田还干些什么?”, 简短的一句“咸来问讯”, 借助画面, 通过想象, 不仅丰富了原文内容, 而且使学生的想像力、分析力、创造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5.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要注意的问题。

转变教育观念, 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学习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教育手段, 而不是教育目的, 在使用过程中, 要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 让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 但对信息要进行选择, Internet上的信息量非常大, 其内容良莠不齐,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好关口, 通过“防火墙”技术和教育引导的方法, 让学生尽量接触有益和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我们的观点是:从传统教育中吸取精华, 从现代教育中捕捉灵气。应尽量发挥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的长处, 和语文学科教学相整合, 而不是为了一种形式而去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或者让电脑去代替教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向我们走来的网络信息技术无疑给比较沉闷、滞后的语文教学送来一股清新的风, 灌输了新鲜的血液, 增添了新奇的神力, 从而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 都使语文教学具有了众多的拓展。

总之, 语文教改绝非一蹴而就, 信息技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 探索、创新、完善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信息技术手段 篇2

一、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所引起的教学媒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1.教育信息的处理、传播及管理方面实现教学信息处理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媒体化、传输网络化,并可逐步实现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

2.教材形态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教学课件,三者构成了相互交*的立体化教材格局。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3.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文本不仅印刷在书本上,而且印刷在磁盘上,学生不仅能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同时也能听到相应的声音、看到相应的画面,实现了以多媒体力核心的组合教学环境。

4.教学方式、方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创设的启发、引导式的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1)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考学习资料,采用“解决问题式”、“分组讨论法”等教法及学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2)教学资料共享化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师生互惠、互动的教学关系。(3)教学形式开发化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能照搬教材或照搬教案,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力。(4)教学过程个性化

现在的教育观念要求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动手,让他们去发现知识,去领会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重视学生的“学”法。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5)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师生双方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平等地占有资料、交流心得、研讨问题。

三、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

2)写作方式的变革:

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一旦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其次是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将要从小培养,也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和考核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个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章数据库”。

(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3)计算方式的变革:

(1)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

(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三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革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课程内容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在其他学科目标中加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并要求各学科课程都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革新原有过时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将带来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

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机关效能高地 篇3

创新技术架构,破解条块分割体制弊端

宜宾市政府系统公文无纸化办理及传输平台立足起点高、覆盖广、投资少、质量精,依托全市电子政务外网,搭建的公共基础平台。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办公平台,所有用户集中使用同一个办公平台和网络环境,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除了公安系统因为公文办理特殊建设1个物理分中心外,10个区县、55个部门系统全部在统一的平台内建设逻辑分中心;统一数据交换中心,所有用户的数据统一使用一个数据中心,集中保存和备份,分级管理;统一身份认证,所有用户统一使用一套身份认证系统,并将整合进该平台的应用系统(如“12345市民热线”、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系统、全省档案管理系统、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等)需要的身份认证同步整合;统一安全策略,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上全部实现了统一。这种集中统一的技术架构,有效防止了传统体制下分散投资、重复建设、相互分割的弊端,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了行政资源整合和政府机关的协调统一。

创新建设模式,低成本打造典范

宜宾市利用自身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工作机制优势,与川大智胜公司、微软(中国)公司、浪潮集团、四川CA认证公司强强联合,大幅度降低了建设成本。该平台如果按照传统分散投资建设方式至少需要6000万元(以每个单位5万元计算),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测算至少需要建设成本800万元,而川大智胜公司为了与宜宾市共同打造典范,承担了至少50%的建设成本,宜宾市实际支付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开发、系统集成、监理、培训等费用不到400万元。公安系统满足3500人使用的物理分中心同步免费使用该平台定制软件,仅仅投入硬件费用10万余元。

创新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办公模式新变革

针对用户的电脑操作技能参差不齐、用户终端五花八门、网络状况多种多样、对网上办公的认识极不统一等实际,力求贴近应用进行开发设计,同时,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应用。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并带头应用。市政府把该平台建设作为创新行政理念和管理模式的重要工作和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吴光镭市长、徐进常务副市长、彭正琦秘书长多次在政府党组会、常务会、业务工作会等场合反复强调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市政府31个组成部门和市政府办公室系统率先在2008年8月试运行,10月正式运行,所有市政府领导带头使用,全市政府系统公务员基本实现了全员使用。二是将办公平台建设和推广列入市政府对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作为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项督办。三是全方位开展培训。先后组织了3次针对全市1208个单位 3331名技术骨干的集中培训,共培训63个班次,集中对部门办公平台用户(含领导)进行业务办理培训,人数达5000余名,通过技术骨干带动本部门培训,使系统内所有用户都至少接受1次业务技能培训。除了集中培训外,创新培训方式,采用流水式培训、上门回访服务、电话和QQ远程指导等方式相结合,全面推进培训工作,其中集中培训16次,流水培训4次,上门服务81次,重点对系统管理、公文办理、收发文人员等关键岗位进行强化培训。四是加强后继支持服务。组织了由信息办、信息中心、开发公司组成的强大后继支持团队,24小时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同时将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整理后,按紧急程度分别定ABC三类,按轻重缓急不同及时修改和完善。同时通过QQ群发动各级部门的技术骨干,参与技术支持和经验介绍,发扬传、帮、带精神,解决了大量的应用问题。

创新设计理念,确保功能完善和傻瓜化操作

为尽量克服平台的局限性,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超前和全面,设置了大量的实用功能,如强大的全库检索、方便的日程安排、点对多、点对点的个人资料交换、通讯录、收藏夹等。同时,对所有功能的操作设计力求最简洁、方便,如工作界面、流程定义、处理人选择、手机消息提示、文档编辑、打印下载等都尽可能设计和原有传统办理程序相一致,并为极少数特殊用户提供满足工作需要的个性化设计。与此同时,在操作设计上,尽量做到提示明确具体,尽量减少操作环节,方便用户很快上手,减少抵触情绪和陌生感。

创新安全保密管理,确保平台的安全性

在保密措施上,一是明确要求网上办公平台严禁运行涉密公文和敏感类公文,在系统界面显要位置重点提示;二是对所有文档编辑和资料交换全部实行涉密关键词搜索,并再次提示。目前除涉密件和敏感件外,85%以上的公文实现了网上办理和传输。在系统安全上,一是平台搭建在电子政务外网上,共享外网的安全策略;二是所有用户都实名使用,自主设定网内用户密码和CA证书密码;三是重要岗位人员(如印章管理员、收发文人员、单位主要领导)和通过互联网登陆都必须使用由四川省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中心有限公司统一颁发的CA证书。在数据安全上,分别采用存储阵列冗余存储、本地虚拟带库、本地磁盘机离线备份、异地远程备份四层安全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创新公文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为确保公文网上办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正式制定实施了《关于做好全市公文网上运行及管理通知》、《公文网上运行管理暂时办法》、《网上办公平台应急预案》等文件,对公文网上办理的组织领导、公文运行范围、流程规范、电子印章管理、法律效力、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为了利用该基础平台强力推进应用系统整合,形成了凡是新进入宜宾电子政务市场的软件必须无条件开放数据接口,凡是与宜宾共同开发的软件必须无条件开放源代码等规定。

全面应用成效显著

从宜宾市政府系统公文无纸化办理及传输平台全面投入使用以来,虽然仅有一个多月,但其应用成效非常显著。

一是基本实现全覆盖和全员使用。强有力的培训及服务为平台快速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了对市级政府部门、区县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全覆盖,正在向市、县、乡三级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拓展。实现了从市长、区县长到乡镇长,从市级部门、区县部门到乡镇部门的全员使用。

二是行政效能大幅度提升。公文网上办理和传输的高效快捷,彻底改变了原来人工传递和纸质办理方式的繁琐和缓慢,极大提高了公文办理效率。公文流转的效率呈几何级数提高,公文办理效率也大幅度提高,如市政府办公室各科室人员处理公文的时间基本上都在1个半小时以内,特殊情况也基本没有超过5个小时。特别是该平台提供了远程办公功能,领导外出期间,可以使用CA证书远程登录进入办公平台处理公文,有效解决了过去领导出差导致公文积压影响行政效率的老大难问题。即使是在下班时间和节假日,依然有部分人员在平台上处理公务。

三是行政经费极大节约。首先,该平台基于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的理念开发设计,全市政府系统统一使用一个平台,不需再重复建设和投入,节约了数千万元建设和开发成本;其次,公文传递全部通过网络进行,节约了大量的传递费用,如车辆运行费、人员差旅费等费用,此项费用按平均每个单位每年节约5000元计算,全市政府系统每年可节约数百万元。再次,文件拟定、编辑、复核、签发、用印等所有环节基本实现了无纸化,节约了大量的纸张、印制、办公设备维护等费用,如市政府办公室实行网上办公后,仅纸张印制费节约60%左右,邮资节约90%左右,仅此两项每年可节约10万元以上。

信息技术手段 篇4

一、挖掘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学生只有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 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真正理解这一知识, 才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因此,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 应认真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

二、挖掘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无论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认真挖掘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体积”概念的教学, 就应紧扣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有序思维过程来精心设计: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10厘米和5厘米的正方体哪个大?通过比较, 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然后进行实验:两个盛有同样多的水的烧杯, 向一个烧杯放入石块, 发现水位明显上升。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烧杯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又从这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一定空间的感性认识。向另一个烧杯里投入更大的石块,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随着石块的增大上升得更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 学生就能比较自然地推导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为确保每个学生看清实验过程, 课前先拍摄成视频, 可重复播放实验过程, 并对烧杯刻度线特写放大, 这比教师当场操作更清晰、更节省时间, 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挖掘蕴含的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 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 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挖掘并渗透平移、等积转化的思想, 利用电子白板技术, 从平行四边形左边裁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 把它平移到原平行四边形的右边拼成一个等底 (长) 、等高 (宽) 、等积的长方形, 就可以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挖掘和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 为将来学习图形的变换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另一方面, 电子白板的运用更形象直观, 省却了教师繁琐的讲解,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把教材讲深讲透, 容易忽视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 如过去教学圆柱体体积时, 用许多教时各举一例讲解:已知s和h求V;已知r和h求V;已知d和h求V;已知C和h求V等。显然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我们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 着重推导V=sh的公式, 当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公式之后, 让学生进入教师预先做好的题库, 学生面对各种不同的情况, 互相探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习兴趣。

五、挖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核心在于应用, 平时往往更突出数学教材的严密性和抽象性,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比较弱。因此, 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了求圆锥的体积公式后, 我们带学生一起做了个实验, 堆一个圆锥形沙堆, 让学生讨论怎样求这个沙堆的体积。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发帖询问等手段得出:用绳子在底面周围围一圈, 量得底面周长, 求出半径, 或用两根木棒靠在沙堆底面, 使两棒平行, 量出木棒间的距离, 得出直径;再用两根木棒组成一个直角, 一木棒靠在底边并垂直底面, 另一木棒上下移动到沙堆顶, 可量得沙堆的顶点与直角顶点间的距离为半径, 同时也能量出沙堆的高。接着, 让学生根据自己测出的数据计算出沙堆的体积。这比教师预先定条件, 再让学生机械、单调地计算要实在得多。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创设与实际有关的问题, 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手段 篇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带有动手实践特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现在的综合实践课程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满怀热情的发现一个有价值的主题却提不起学生半点兴趣。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切身体验到主题的重要性,也没有在探究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感觉。如何能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如何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建立成就感,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呢?

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信息技术是帮助我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技术,他不但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方面更是一个工具性的学科。

一、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数码设备观察并确立探究题材。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游艺活动。它是培养学生利用各科知识观察生活并最终发现和探究生活中问题的活动,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主题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需要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素材,而这些信息素材,或是自然的、社会的、学校的;或是静态的、变化的,都可能被学生运用各自独特的眼光或方法加以“捕捉”,有时,有些“镜头”十分可贵却又是瞬时即逝的。这时,如果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录音、录像、照相方法,将它及时“定格”加以收集,便可大大丰富学生的探究所得,并有效提高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学校开展的《爱护校园,呵护绿色》的活动,学生就用照相机捕捉到了各种有用的镜头:小朋友爬到树上嬉戏,同学在草坪上践踏追逐,随便摘折花草,满地的纸屑和零食包装袋„„。凡此种种,让学生利用新鲜活泼的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其体验效果是很显著的。

其次,运用网络技术,获取实践活动素材。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展开是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在许多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始终紧扣活动主题,丰富实践活动,拓展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还可以利用因特网,让学生遨游网络,撷取相关信息,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现在世界各地恶劣天气信息不断传来后,学生纷纷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在的灾害性天气这样多?于是以《灾害性天气探秘》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确立了。大多数灾害性天气并不在我们本地,那怎样能得到灾害发生地的资料呢?我们借助网络地球仪之称的google earth软件来探寻当地的地形地貌,借助qq查找当地居民回忆当时的灾害发生情况,借助搜索引擎上网查找灾害发生时的相关资料,最终得出是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结果,并惊喜的发现在世界各国的努力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所减缓,遏制地球变暖已经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在这一次主题活动后,学生收获的不但是主题本身的知识,更见识了google earth的威力,也学会了怎样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识别对方信息的真实性,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些收获网络功不可没。

再其次,借助软件工具,培养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些工具型软件就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想象和创造空间的可能。例如:《动物——人类的朋友》这一主题活动,我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借助绘图软件设计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通过小组合作,让先完成作品的同学帮助未完成的同学,通过小组合作、比较,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并及时修订。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软件工具,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好自己的主题研究活动。擅长画画的,可通过画图软件表达主题;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可把研究的成果在Word软件写成小论文;喜欢说唱的同学,可借助多媒体软件进行音响合成,通过各种表达形式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各种可行的活动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个性得到最充分的显露。

二、信息技术能发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去实践,获得创造知识。在活动课中,在教

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提出问题,订计划、找资料,做实验,直至创造出有形的科技作品。每完成一个选题,便经受了一个完整的科学过程的训练,这些都要经过学生自己的系列实践从而使他们学会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便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发展。如:在《走进琳琅满目的市场》时,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怎么辨虽真假货等。同学们通过上网调查了解到许多的辨别方法然后再相互的比一比谁查找到的方法是最好的等等。通过学生提问讨论,将在实践中得出正确答案。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邀游于网络知识的海洋中,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践,有了具体的感受之后,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虽然在查找的过程中,同学们调查的结果有些是不理想的,但也无关紧要。因为,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了自主性,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反之,如果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能表现自己的个性,便毫无意义,素质就不能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地活动,自己求知,自己创造,自己提问,从而达到主动思维,主动设计,主动实践的最终目标。

信息技术手段 篇6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移动存储设备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49-02

1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向大众化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完成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地区环境的影响,学生之间在对信息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和使用上普遍存在差異,这就造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难题。以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是课堂内以教师讲解和简单操作为主,其效果不佳,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2 使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使用网络开展课前预习 教师和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课前要了解自己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其他资源设计教学提纲课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制作视频,并将资料上传到学习交流平台上,告知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主动到平台上下载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应该主动下载平台上的资源,课后抓紧时间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教程或者利用辅助平台。

如在讲解窗口大小的调整时,课前先准备好一幅公园的图片,然后调整好窗口的大小,让它仅仅显出公园中的一小角。上课时打开这张图片,然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美丽的公园里都有什么。学生踊跃回答,在他们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边说边调整窗口的大小,让公园里的内容逐渐显现出来。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美丽的家园。学生也通过网络方式的课前预习,对教师将要传授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使用网络进行课堂活动 课堂的讲课过程是考查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的课堂活动,目标就是帮助和解决学生在课前预习碰到的困惑,或是课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学习,最终将所学知识加以整体运用。学生在课中积极提出自己在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来解决。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可以将本堂课的整体内容再讲解一遍,并重点圈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针对相关知识点完成讲解之后,促使学生针对知识进行讨论以及分析。

如给学生讲解字体颜色设置的时候,课前先在写字板里输入一段儿歌,然后把字体颜色设置成与背景色一样的“白色”,上课时说给大家变个魔术,把这段文字选中或者改变字体颜色后,儿歌出来了,学生看了认为很神奇,这样就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再讲解知识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前、课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之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可以5人一个小组,将问题分配给每一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和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以小组间研究成果展示的方式分享各小组的成果,教师从中做相应的总结即可。

3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网络条件的制约,会导致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教师也会因为没有了在线学习平台而无法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和进度。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移动存储设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将本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告诉学生,并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来解决学生课前、课中遇到的问题,根据知识的贯穿和问题的解决,及时跟学生进行沟通,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的教学活动[1]。

如在教学指法过程中,利用移动存储设备载入游戏,带领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比谁的成绩好,或者让学生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上档键、光标键、退格键的作用与使用。另外,教师要根据这一堂课学生吸收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游戏方式学习的,学生应该定期进行整理和归纳,借助相关的有效资料进行复习和巩固。

使用移动存储设备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和准备主要是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做铺垫。考虑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并不是都可以上网,时间上也不能统一,距离真正实现在线学习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影响课前学习资源的发送及平台的使用[2]。在需要讲述知识点的时候,根据小学生特点,教师加入一些趣味性、游戏性的内容,事先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或者视频教程刻录到光盘或者复制到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中。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限制,家里没有网络,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拿着制作好的课件光盘或者U盘回家观看学习。

同时,使用简单易懂的手法,促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爱学、好学。如讲解复制粘贴命令时加入一个“复制文字口诀”:操作之前要注意,先选文字别着急;选定文字点复制,然后别忘定位置;定完位置选粘贴,立刻印出所选字;还有两个快捷键,Ctrl+C、Ctrl+V帮助你。这个口诀琅琅上口,学生一学就会,然后根据口诀讲解知识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了,而且也愿意学。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的需要完成相关教学课件以及视频教程的设置,也可以帮助学生准备更多的学习资源,如文本、图片、模型等,存储到相关移动存储设备中,用以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4 结束语

目前,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加大普及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完成教学。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得到培养。笔者认为,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学生和教师之间会有更多的交流时间,通过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学习水平,可以开展个别辅导,提升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依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不是非得在有网络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可以利用移动存储设备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梦.“翻转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数字教育,2015(1):73-77.

信息技术手段 篇7

一、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应用的必要性

(一) “无纸化”管理方式为经济效率性内部审计提出新要求

由于传统的内部审计业务的快速扩张发展, 效率性审计逐渐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部分, 效率性审计关注的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的对比关系。网络销售、电话销售、互联网的售后交流等, 这些“无纸化”的管理操作方式与传统实地近距离的交流的方式相比, 节省了人力、物力、交通费用, 提高了办事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无纸化”的管理方式现在已经渐渐成为内部审计领域不得不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

(二) 电算化为会计报表内部审计提出新要求

传统的审计模式采用的主要是手工记账, 过程麻烦复杂, 然而这些过程都为传统的内部审计提供了准确明显的审计证据, 内部审计主要多花些时间精力都可以达到审计目的, 数据准确完整。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内部审计中, 电算化取代了麻烦重复的手工记账方式, 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 但同时也减少了许多审计数据, 对会计报表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 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令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必要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活动, 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由于当前实行的厂长责任制, 使得从内部审计机构开始就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造成了损害。在一定程度上, 内部审计的工作实质还是自己审自己, 在实行“厂长负责制”的条件下, 无论内部审计人员如何遵守职业道德, 审计的结果都可能会得不到认可, 最终该结果可想而知。因此, 内部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审计独立性受到损害也为内部审计急需改变过去传统状态, 采用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规范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二、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一) 内部审计部门信息化建设不足

当前应用的内部审计业务管理系统能够提供审计文档模板、可以进行档案查询等基本功能, 但在上下级或者同级别同事之间的交流方面却未能发挥功能, 导致企业内部无法做到积极有效的沟通, 一些好的经验方法得不到交流和传递。基于此原因, 审计部门为了解决此种困扰采取了开发、外购的方式更新审计软件系统, 造成了重复投资, 出现闲置设备和资源紧张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 当前的审计程序仍然是以文件、图表的形式逐级向上级汇报, 上级再根据收集的材料进行反馈, 这样必然会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 而且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很大, 难以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

(二) 审计线索的隐蔽增加了数据的采集难度

“无纸化”的审计过程取代手工记账, 纸质版的原始数据便慢慢开始消失, 这就导致了审计线索的隐蔽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纸质凭证和账簿等记录已经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系列程序或电子数据, 并且数据在不断的更新替代, 进而伴随着审计线索隐蔽性的越来越明显, 数据的采集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三) 审计依据与信息技术应用脱轨

审计依据渐渐已经跟不上信息软件技术应用的步伐:第一,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各种不断更新的信息应用技术, 软件设备不断更新;第二, 审计业务的管理方式、操作的方法流程追不上时代发展的多种形式, 甚至于某些新研发出的审计软件系统与应用的环境、审计运用平台、数据库模式无法匹配, 在业务上也出现错位、无法衔接的情况。当审计过程出现错误的时候, 审计的工作人员查出隐患后却往往找不到定性的依据。很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三、提高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中应用效果的方法

(一) 加强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

通过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系, 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内部审计的实施系统。对于新开发的审计信息技术系统, 必须相应设置审计的接口。内部审计人员在系统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就参与其中, 检验和考核软件系统的使用状况, 对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可能发生的状况可以提前了解和预防。实现计算机系统可以自动的记录审计过程的相关线索和数据。对于现在正在运行的缺乏审计接口的系统, 建议科技开发部门应该适当进行调整补充审计接口。在此基础上, 可以在内部审计部门建立监测评价中心。通过网络进行连接, 内部审计人员利用网络中心的数据进行审计的基本操作, 有重点的进行现场的审计程序。

(二) 建立内部审计管理系统

内部审计管理系统是指在内部审计部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方式与实际的工作经验与审计工作进行实际有序的结合, 达成现代化的审计管理系统, 使其拥有对内部审计业务支撑、信息共享、专业人员培训、领导决策管理等内容和技术手段, 能够支持基本的审计工作的项目实施信息、结果回馈、公文流转和业务指导等技术环节, 能够达到审计业务管理和决策一体化。将内部审计的实施系统与内部审计的管理系统统一部署, 根据条件和需要将两个系统分步实施, 等到专业人员对工作流程和软件熟悉掌握以后可将两个系统连接或者合并, 达到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整体化。

(三) 注重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与否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审计工作中的内部效果, 因此, 想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必须加紧配备有计算机背景的专业人员, 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在加强培训方面, 应该邀请科技部门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办公室软件、网络、软件使用方式的培训;在系统开发和运营之前通知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推广前的培训和其他业务的学习培训。与此同时, 应该积极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 优化审计人员的结构, 以加强内部审计管理为基础, 提升内部审计建设水平, 尽快提升信息技术手段在内部审计领域的应用效果。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手段 篇8

●促进建构主义探究走向深入

首先,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发探究的问题。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探究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要想在课堂上再现一些“有科技含量”的生活情景, 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科学问题, 常常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例如, 教学“常见的动物”单元, 我们重点让孩子对蜻蜓和麻雀进行观察, 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蜻蜓和麻雀两种动物, 孩子们相对还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还没有熟悉到闭起眼睛就能记起它们准确的形象这样的程度, 更加不用说它们的生活习性与活动场景了。要想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两种动物, 并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就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 我们需要通过视频来展示它们的生活习性, 以勾起学生记忆深处的简单认知, 继而通过视频展台放大两种动物的实物标本或用课件展示高清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其次, 借信息技术手段激发探究的兴趣。比如, 教学人体的呼吸、消化等系统, 孩子们常常觉得要记住食物和呼吸的气体在身体里的行走路径、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 他们更愿意去参与一些新鲜有趣的实验。但是, 了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主要作用, 这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有趣的拼图、闯关等学习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活动。

●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模型

学习“探索宇宙”这一主题, 在中年级, 孩子们已经陆陆续续对于地球本身的自转、公转、昼夜与四季的变化等科学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到了高年级通过探究学习又知道了太阳系其他一些星球的基本情况。但是, 这些科学概念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可能还是一个个的知识点, 没有能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科学模型, 对太阳系的各个星球之间的关系以及彼此的运动方式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们如果能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再现太阳系各个星球的大小比例、位置关系、运动方式, 让它们整体联动起来, 学生脑海里的各个零星的知识点之间就能形成勾连, 彼此支撑, 对于整个太阳系各个星球彼此之间关系的把握就能变得立体而生动。同时, 刚刚建构起的关于太阳系的认知模型又能与前面学到的地球、月球内部构造与地表状况, 以及后面将要学到的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形成概念框架的对接与整合, 更完善、更有结构性的科学概念框架就建构起来了。

●快速全面地呈现相关资源

全景科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元教学模式, 其重点在于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先后顺序。第一环节把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和概念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建构式探究活动, 这一部分势必会消耗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 在整个单元教学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 既要充分利用好多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时间, 又要尽可能拓宽和丰富学生对于该主体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 使得学生学习的宽度与深度相匹配, 建立更为完善、丰盈的认知体系, 为后续学习提供帮助。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方式离开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是万万难以完成的。因此,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对于全景科学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 也就是“信息”部分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部分的学习又因为行为主体的不同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教师主导的快速展示模式。学习“火山与地震”这一主题,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模拟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对于地震和火山的爆发原因和原理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这时候, 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资料大量展示世界各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地震、各地仍在活跃的火山的真实场景, 并且展示当地的地质构造、地貌特点与地震、火山爆发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对地震、火山有更直观的了解, 对于它们的破坏力有更清醒的认识, 孩子们对于火山、地震的预防和自我保护才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古诗词教学 篇9

一.传统古诗教学的局限性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学资源只是教科书、教学参考等, 有的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有时也会找教学挂图来辅助教学, 但这种教学方式总显得较为单调而乏味。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为了引导学生朗诵, 顶多会用单放机播放一下朗读录音。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靠老师逐字逐词逐句串讲, 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 没有潜心领会的时间, 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只能是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解, 教学知识面窄, 学生的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教学效率很低。因此,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以建立古诗教学新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这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优化古诗词的教学模式, 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

二.在诗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古诗词教学中, 学生由于知识范围狭窄, 生活阅历浅, 对诗歌中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等都不是很了解, 表象储备贫乏, 情感体验、知识积累和阅读能力非常有限, 对诗的内容和诗的意境, 学生更不容易把握。尽管老师课上讲得很清楚也很明白, 学生往往也只是知道表面一些皮毛的东西, 往往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老师的讲解也不容易接受, 更不能很好地挖掘诗词的主题, 更谈不上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了。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作用和优势, 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古代诗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恰当地整合, 合理地运用, 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 体会作者蕴舍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在诗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仅对学生现实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而且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习惯都会有所影响。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 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与诗歌相关的作者简介、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关评论及优美的图片或视频文件。并将收集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点评。如在讲授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可以再现古诗意境和内容的图片以及文字说明。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前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址, 让学生自己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越性进行预习和自学。教师要根据学习诗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好课件, 如相关的专题片、视频片段和图片、朗读录音、文本字幕等等。古诗教学中, 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信息和来源, 指导学生要懂得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四.在诗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助于创设诗歌教学的情境美

诗歌特别注重形象的描绘。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诗歌中的内容进行画面渲染, 突出意境, 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色彩多姿的画面, 构成一种意境, 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感受,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诗词的内容化静为动, 帮助学生品词析句, 启发想象, 训练表达美, 在深刻地感知诗歌意境的同时, 再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 使课堂妙趣横生, 达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使古诗词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古诗教学中, 还可根据诗词的意境用音乐创设浓厚的情境氛围, 营造诗词所体现的意境, 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根据教学内容, 营造氛围, 变无声为有声, 有助于学生情感体验, 强烈的感染与震撼, 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古诗词所体现的意境, 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 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并引导学生在读中寻找意象, 体味诗中融会的思想感情, 这些情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体现的, 启发学生脱离音乐从文字上分析, 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融为一体, 以达到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目的。

摘要:在古诗教学中, 要打破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 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与优势,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手段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创新手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为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创新, 构建信息技术“ 新课堂”。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能为其后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助力。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重演示而轻实践, 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 我们应该改变教育观念, 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处理信息。 下面, 将从科学计划、改进教学教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制订灵活的教学计划,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整个教学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 对它的认识还很浅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审视各个环节, 分析教材、学生学情, 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学生思维灵动、想象力丰富的特征, 制订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教学计划,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 在教学画图软件程序的应用时,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会学生画一棵树、一个房子等简单的图案,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都不高, 于是就将这一课教学与美术课结合起来: ( 1) 我讲解画图软件的相关应用, 教会学生软件的操作。 ( 2) 提议学生运用美术课的相关知识, 利用画图软件与简笔画的画法、构图、画面比例等结合起来, 画出一幅完整的或风景、或人物, 要能表现出一定的画面感; ( 3) 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 我接下来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给自己的作品利用画图软件涂上美丽的颜色; ( 4) 进行学生作品展览, 每位学生可以自愿把自己的作品讲解给大家听, 让同学们进行评选。通过这样的设计, 将信息技术与其他知识课程结合起来, 是对课堂知识的更合理的利用,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课程间的资源整合形成联动机制, 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更优化、更富有活力。

二、加强教学的实践力度, 提高学生信息能力

学以致用是长久以来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技能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加强学生的信息采集、加工能力, 就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纯粹讲解的模式, 加大学生实践力度和上机操作中的指导工作。 知识讲解与技能实践并重。 才能真正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信息型人才。 例如, 小学信息技术“ 文字编辑处理软件”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能力,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 1) 教学中只是讲解了简单的文件编辑, 关于文字字体、字号等常规知识, 设计成提问:“ 这样编辑完成的文档看起来太枯燥了, 不像我们平时观摩的那些, 大家能自己动手想办法让它变得更漂亮呢? ”话音刚落, 台下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 于是我决定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 自主通过添加效果的方法装饰我们的文件。 很快, 有的学生添加了艺术字, 有的学生发现了文本框的使用……我趁势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把发现的新操作讲给其他学生。 ( 2) 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期带有班级文化特色的期刊。 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 我通过巡视的方法, 发现有的学生在期刊主题设计上很有创意, 有的学生在制作中用到了更多的所学知识, 更有的学生会将Word和表格、画图软件的学习结合在一起。 有道是“ 实践长才干”, 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创造这样的动手实践机会, 真正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途径。

三、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 所以在教学中除了重视传统课堂的知识技能目标, 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本身知识特点的原因, 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感体验。 因此, 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新教学思路、拓宽教学领域,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信息学习习惯的养成。 ( 1) 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 在单纯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教师可加入讨论交流环节。 例如, 在学期结束时开展以“ 我的信息技术课”为主题的小演讲活动, 要求学生自主发言, 阐述自己一学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知识、技术、情感等各方面的收获, 后期学习的计划, 信息学习上的一些技巧…… ( 2) 建立健全奖励机制。 在每一课教学完成后设置课后活动小比赛, 如“ PPT制作大赛”“ 金山打字比赛”等, 将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公开、公正的评选,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当面予以奖励, 并号召大家向优秀的同学看齐。 通过这样的分享交流, 可以帮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促进共同进步。 同时, 一些适当的奖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形成“ 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 拓展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使信息技术不再是“ 空中楼阁”。 同时, 在后续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致力于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践行新理念, 把信息技术打造成富有生命力的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建伟.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3) .

[2]周晓鸣.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研究[D].宁波大学, 2011.

信息技术手段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語文;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意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从一开始的幻灯片,只能播放图片到今天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能播放声音和动画,还能用电子笔在上面写字。省去了粉笔,教室里也少了灰尘。学生不用再吸粉笔末了。最主要的是声音和动画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信息技术是如何为小学语文课堂助力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爱闹,还没有一定的自制力。上课打闹不听老师讲课是常有的事。这个阶段的孩子最让老师头疼。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老师的难题。小学生最喜欢声音和动画,把课程内容在声音和动画中呈现出来,就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识字阶段,单凭枯燥的文字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它们更是难以理解和记忆。教师不妨一边教学生识字,一边播放动画。例如,在学习“草”字时,可以在屏幕上播放一望无际的草原的景象。学习“象”字时,可以播放小象在水中洗澡的画面。不仅是简单的动画,还可以有故事情节。比如《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它们别用稻草、木头和砖盖房子。有一天大灰狼来了,它轻而易举地进入了草房和木房,却进不去砖房,想从砖房的烟筒进去把三只小猪吃掉,最后却被烧死在烟筒中。学生既可以从字幕中认识文字,又可以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汉字的读音。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让他们练习发音。信息技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汉语中有很多相近的字如“日”“目”“田”,小学生很容易弄混。“日”代表太阳,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所以“日”子里面只有一横。“目”字代表眼睛,让小学生在屏幕上观察人的眼睛,人的两只眼睛是对称的,所以“目”字里面有两横,而且是上下对称的。“田”字虽然也有两笔,但它的两笔是纵横交错的。学生可以从航拍的纵横交错的田野视频中明白“田”字的由来。每个字的写法都有它的道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把这些信息呈现出来。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再把字搞混了。

读文章最主要的就是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才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种情感。信息技术可以存储许多主持人的声音,他们饱含深情、发音准确的朗读,会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备课时,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书要一本本地找,一页页地翻,况且书籍是有限的。教师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网络中的资源是无穷的,它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条捷径。教师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这就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在黑板上把要学的内容一笔一画地写出来。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字写满了之后还要擦掉重写。这就浪费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只要事先把要讲的内容存入电脑,在上课时调出来就可以了。只要轻轻一点,要讲的东西都会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远程教育逐渐建立,它给教师创建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空间。在这里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互联网上有很多的专家,教师也可以向专家取经,不断提升自己。现代媒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储量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现代媒体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利用它的灵活性帮助学生认知。有经验的教师会时刻观察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状况。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替代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考试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解放了教师的“手”和“脑”,教师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四、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业务能力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运用教学法,不断探索,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要熟悉网络管理和网页制作,网页的制作越精美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掌握必要的编程知识,构建供学生浏览用的资料库。只有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才能全方位感知,为学生呈现精彩的信息技术教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春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3.

信息技术手段 篇1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爱闹,还没有一定的自制力。上课打闹不听老师讲课是常有的事。这个阶段的孩子最让老师头疼。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老师的难题。小学生最喜欢声音和动画,把课程内容在声音和动画中呈现出来,就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识字阶段,单凭枯燥的文字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它们更是难以理解和记忆。教师不妨一边教学生识字,一边播放动画。例如,在学习“草”字时,可以在屏幕上播放一望无际的草原的景象。学习“象”字时,可以播放小象在水中洗澡的画面。不仅是简单的动画,还可以有故事情节。比如《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它们别用稻草、木头和砖盖房子。有一天大灰狼来了,它轻而易举地进入了草房和木房,却进不去砖房,想从砖房的烟筒进去把三只小猪吃掉,最后却被烧死在烟筒中。学生既可以从字幕中认识文字,又可以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汉字的读音。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让他们练习发音。信息技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汉语中有很多相近的字如“日”“目”“田”,小学生很容易弄混。“日”代表太阳,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所以“日”子里面只有一横。“目”字代表眼睛,让小学生在屏幕上观察人的眼睛,人的两只眼睛是对称的,所以“目”字里面有两横,而且是上下对称的。“田”字虽然也有两笔,但它的两笔是纵横交错的。学生可以从航拍的纵横交错的田野视频中明白“田”字的由来。每个字的写法都有它的道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把这些信息呈现出来。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再把字搞混了。

读文章最主要的就是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才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种情感。信息技术可以存储许多主持人的声音,他们饱含深情、发音准确的朗读,会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备课时,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书要一本本地找,一页页地翻,况且书籍是有限的。教师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网络中的资源是无穷的,它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条捷径。教师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这就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在黑板上把要学的内容一笔一画地写出来。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字写满了之后还要擦掉重写。这就浪费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只要事先把要讲的内容存入电脑,在上课时调出来就可以了。只要轻轻一点,要讲的东西都会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远程教育逐渐建立,它给教师创建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空间。在这里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互联网上有很多的专家,教师也可以向专家取经,不断提升自己。现代媒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储量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现代媒体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利用它的灵活性帮助学生认知。有经验的教师会时刻观察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状况。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替代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考试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解放了教师的“手”和“脑”,教师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四、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业务能力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运用教学法,不断探索,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要熟悉网络管理和网页制作,网页的制作越精美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掌握必要的编程知识,构建供学生浏览用的资料库。只有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才能全方位感知,为学生呈现精彩的信息技术教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它的声音、图片和动画给小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胡春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大学物理绪论教学下一篇:法律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