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及转归

2024-05-31

治疗及转归(精选8篇)

治疗及转归 篇1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被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细菌侵入血循环, 并大量繁殖、扩散, 产生毒素造成的全身性感染[1], 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国内新生儿败血症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种感染最常见[2]。因此, 早期诊断、合理有效地应用抗生素对于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但其发病隐匿, 临床表现多为非特异性, 目前常用的血培养检查存在一定的时限性, 且有一定的假阳性率, 不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为进一步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 现对我院收治的9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以期为该症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败血症新生儿98例, 其中男婴62例, 女婴36例;早产儿31例, 足月产儿57例, 过期产儿10例:发病日龄0~8d患儿30例, 9~15d患儿24例, 16~22d患儿31例, 23~29d患儿13例;母乳喂养56例, 人工喂养38例, 未开奶4例;体质量≤2.5kg 16例, 2.6~3.4kg 30例, 3.5~4.1kg 37例, ≥4.2kg 15例。临床表现:黄疸50例, 拒乳或纳差 (吃奶不好、吐奶) 11例, 发热9例, 腹泻10例, 哭闹、精神弱、思睡5例, 体温异常 (发热或体温不升) 13例, 其他症状如肝脾肿大、呕吐腹胀、面色青灰、皮肤瘀点及瘀斑等少见。

1.2 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3年昆明会议修改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3]。98例患儿在予以抗生素前, 医护人员均以无菌法于头皮静脉取2ml静脉血, 并送入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若患儿在采血前已用抗生素治疗, 则需再予以高渗血培养。针对患儿的病原学检测、药敏试验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体分布

98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结果显示:有52例血培养呈阳性结果, 其中G+病原菌36例 (36.73%) ;G-病原菌16例 (16.33%) 。见表1。

2.2 药敏实验结果

35例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如红霉素、青霉素、螺旋霉素、新诺明耐药率为99.98%, 对万古霉素及头孢菌素敏感。肠杆菌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率99.99%, 对氨基糖甙类耐药率为25.00%, 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见表2。

2.3 临床治疗效果

经治疗后患儿治愈91例 (92.86%) , 好转5例 (5.10%) , 死亡2例 (2.04%) , 总有效率为97.96%。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新生儿, 尤其是早产儿, 由于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尚不成熟, 白细胞吞噬及趋化作用较弱, 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较差, 补体水平低, 中性粒细胞储备少, 细胞免疫能力有限等因素[4]。若母亲产时出现感染、围生期窒息、胎盘早破时, 细菌可经血行、胎盘胎膜或污染的羊水感染胎儿, 导致新生儿患有败血症。脐部、呼吸道、皮肤均为细菌入侵的门户, 一旦发生局部感染, 多发展为全身性感染, 因此, 新生儿是败血症的高危人群, 其发生率在活产婴儿中达1‰~10‰[5]。本资料中, 病原菌分布为葡萄球菌37例 (71.15%) 、金黄色葡萄球菌19例 (36.54%) 、表皮葡萄球菌17例 (32.69%) 、肺炎链球菌8例 (13.46%) 、大肠杆菌7例 (15.38%) , 以葡萄球菌感染为主。药敏试验显示:G+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螺旋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99.98%, 对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万古霉素、苯唑西啉钠敏感率高。

总之, 新生儿败血症关键在于预防及早期诊断。而新生儿脐部的消毒包扎及护理是预防的关键, 对于胎膜早破及皮肤脓疱疮患儿应加强看护, 发现疑有败血症表现时, 需在抗感染治疗前抽血培养,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素提供依据[6]。同时医护人员在检查、护理新生儿时要勤洗手消毒, 实施规范化隔离制度, 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改善预后;家长更应谨慎对待, 发现后及时就诊, 不要用经验来推断病情, 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期。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测、药敏学试验及治疗预后, 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该院自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测、药敏试验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条件致病菌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葡萄球菌, 为71.15%;药敏试验显示对红霉素、青霉素、螺旋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率高, 对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万古霉素、苯唑西啉钠敏感率高;经治疗后患儿治愈91例 (92.86%) , 好转5例 (5.11%) , 死亡2例 (2.04%) , 总有效率为97.96%。结论 针对新生儿败血症, 早期的评估和诊断尤为重要。同时观察患儿用药的临床表现来调整抗生素的应用, 而血培养药敏试验可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使治愈率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药敏试验,治疗转归

参考文献

[1] 王赛斌.10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7) :114-115.

[2] 刘赛红, 龚瑾, 曹蓓, 等.108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8 (2) :304-305.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34 (41) :897-899.

[4] 李文益.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97-303.

[5] 刘春枝, 马超.新生儿败血症45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 42 (7) :841-842.

[6] 刘炎武.新生儿败血症10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1) :336-337.

治疗及转归 篇2

关键词:反复喘息;转归;吸入激素;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3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9-0034-01

本研究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反复喘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反复喘息患儿的转归及吸入激素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反复喘息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与防治指南中的儿童喘息的相关诊断标准[1],就诊原因均为反复喘息,就诊时喘息发作已经至少3次,均知情同意;将因喉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气管炎等引发的喘息患儿排除在外[2]。其中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44例,年龄在1个月-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3)岁。在合并症方面,20例患儿合并了湿疹,48例患儿合并了过敏性鼻炎,32例患儿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依据首次喘息发作年龄将这些患儿分为5组,即≤6 个月组,~12 个月组,~3 岁组,~7 岁组,~12月组;同时依据吸入至少1年糖皮质激素与否将这些患儿分为2组,吸入治疗组和未吸入治疗组。各组患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治疗与随访

将因喘息就诊的患儿的档案建立起来,内容包括患儿的基本情况、喘息首次发作年龄、治疗情况等,并督促患儿家属定期带患儿来源就诊。主要给予患儿雾化吸入治疗,如果患儿急性发作,则让其雾化吸入1mg布地奈德雾化液+2ml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液,每天2次,依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及其依从性对其治疗7-15d;如果患儿吸入时哭闹不安,无法接受雾化吸入,则让其口服4mg孟鲁司特钠颗粒,每天1次,或口服1 mg/(kg.d)泼尼松,分2-3次服用;如果患儿超过半年未来就诊,则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对其吸入药物治疗情况、近2年反复喘息发作情况及发作次数进行详细的了解。

1.2.2 长期激素吸入

如果患儿年龄在1岁以上,喘息发作频率至少为3-4次/年,则督促患儿家属让患儿在家继续长期雾化吸入激素;如果患儿年龄在6岁以下,则让其运用贮雾罐吸入氟替卡松气雾剂+沙丁胺醇气雾剂;如果患儿年龄在6岁以上,则让其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雾剂或沙美特罗替卡松粉雾剂。

1.3 喘息停止发作定义

喘息临床控制:至少连续2年没有喘息发作;喘息持续:2年内有喘息发作。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的过程中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首次发病年龄和反复喘息临床控制情况

首次发病年龄~12 个月组、~3 岁组、~7 岁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71.4%(15/21)、70.8%(17/24)、78.9%(30/38)均明显比~12 岁组患儿40.0%(4/10)高(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1。

2.2 吸入至少1年糖皮质激素与否和反复喘息临床控制情况

吸入治疗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81.1%(69/85)明显比未吸入治疗组66.7%(10/15)高(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在反复哮喘及哮喘急性发作的控制过程中,首选治疗方法就是让患儿吸入激素,激素也是现阶段最有效的长期预防药物,能够促进反复喘息发作次数的显著减少及发作时严重程度的极大降低。但是,目前临床还没有统一是否需要坚持数年长期吸入治疗。相关医学报道表明,喘息预后不受到是否长期吸入治疗的直接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吸入治疗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明显比未吸入治疗组高(P<0.05),和上述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说明喘息发作能够在规范吸入治疗的作用下得到极大的减少,患儿的临床转归也能够在规范吸入治疗的作用下得到显著的好转。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首次发病年龄~12 个月组、~3 岁组、~7岁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均明显比~12 岁组患儿高(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12 岁患儿在5-7d短期吸入激素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后就不再继续吸入,从而使反复喘息无法得到持续控制。

总之,大部分反复喘息患儿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吸入激素能够将反复喘息向成人哮喘发作的风险降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育智. 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1-3.

治疗及转归 篇3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12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3例, 女性47例, 年龄范围23-79岁, 平均年龄50.67±28.48岁。在血肿量方面, 39例患者<10m L;55例患者介于10~30m L间;26例患者>30m L。硬膜下血肿部位:波及1个脑叶的血肿44例, 波及2个脑叶的血肿57例, 波及3个或以上脑叶的患者19例。合并颅骨骨折和脑挫裂伤患者34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外伤所致的颅脑损伤, 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急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诊断符合外科颅脑损伤的相关标准[3]。 (2) 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等轻微症状, 无昏迷、意识模糊及严重肢体障碍, 符合保守治疗的临床指征。 (3) CT显示, 脑内幕上血肿量少于30m L, 幕下血肿少于10m L, 符合非手术治疗的安全界限。 (4) 脑体中线移位轻微, 脑室无受压或明显移位。 (5) 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参与研究, 且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排除标准: (1) 脑体损伤严重、弥漫性轴索损伤, 重度昏迷及脑疝倾向。 (2) 合并严重的多发伤, 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3) 受伤原因、受伤时间不明, 无法精确判断病情。 (4) 患者或家属要求外科手术, 及不配合本研究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常规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 对患者进行脑部脱水、营养支持、应激性溃疡预防等治疗, 并让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期间, 由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以及GCS评分等, 一旦发现异样, 及时报告相关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监护期间, 于伤后6h、12h、24h、48h、72h以及1周时对患者行CT扫描1次。伤后1周内, 动态C T扫描观察期间若患者未见异样, 则以后隔1周行CT扫描1次。若CT扫描期间发现患者病情恶化, 应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2.2 CT扫描方法

C T扫描操作如下:选用仪器为东芝Aquilion16排螺旋CT扫描机, 厚层设置为7mm, 电压设置为120K w, 电流设置为120m A, 将O M设置为扫描基线, 行持续性扫描。扫描操作由两位以上的专业医师操作, 将扫描结果分类统计, 统计由两名以上影像学专业副主任医师完成。

2.3 转归评价方法

依据随访结束时患者硬膜下血肿的病情发展结果, 将其病情转归分为: (1) 血肿自行快速消散。 (2) 血肿逐渐消散, 过程虽然缓慢, 但无残留。 (3) 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 需行颅脑钻孔血肿引流术进行治疗。 (4) 病情恶化严重, 血肿基本无消散, 占位效应明显或压迫神经等, 需行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为考察影响硬膜下血肿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 分别对患者的年龄 (以40岁和60岁为年龄界限, 分为≤40岁组、40~60岁组及≥60岁组) 、性别、血肿部位、血肿量以及颅脑合并伤等基线资料进行考察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数据采集后使用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行x2检查, 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 行t检验。组间的检验水平a=0.05, 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P<0.01表示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截至到随访结束, 120例患者中, 17例于就诊后24h内血肿体积显著缩小, 均48h内血肿快速消散, 24h内消散2例, 24~48h内消散15例;快速消散的患者中, 11例血肿量<10m L, 6例血肿量介于10~20m L间。54例患者的血肿于就诊后2~3周内缓慢消散, 4 例血肿量< 1 0 m L , 4 5 例1 0 ~ 3 0 m L , 5 例血肿量>30m L。所有快速消散与缓慢消散患者均于2~3周内痊愈出院。通过总结分析发现, 所有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或缓慢消散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为:脑体中线无移位, 脑组织无损伤, 环池清晰, 血肿多发生于额颞区域或外侧裂附近。

28例患者于入院1周时经CT检查, 显示脑内血肿有缩小迹象, 2~3周时病情反复, 血肿量大幅增加, 占位病变加重且中线移位明显,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和呕吐等。后经神经外科医生诊断后, 确定其血肿转归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 给予颅脑钻孔引流术后, 恢复良好, 血肿清除理想, 如期出院。

其余21例患者于动态CT扫描观察期间, 出现血肿量持续增加、脑肿胀明显、中线移位以及血肿占位明显等, 符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指征。实施开颅手术后, 血肿清除率理想, 患者恢复良好, 未见死亡和病情恶化病例, 顺利出院。统计显示, 所有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的病情恶化时间集中于入院后24h内:4~8h 2例, 8~12h 5例, 12~16h 4例, 16~20h 7例, 20~24h 4例。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等与患者病情转归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考察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 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以及血肿部位均不是导致其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对而言, 颅脑合并伤的存在与否是导致硬膜下血肿患者保守治疗失败的主导诱因。因此, 对于伴有颅脑合并伤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 实施动态CT扫描能够及时观察其病变恶化情况。

4 讨论

临床中, 多数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需行外科手术进行血肿清除, 否则血肿量的增加和占位病变等的加重均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或脑部损伤[4]。由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 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研究不断深入, CT或MRI的动态观察使部分占位不明显、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成为了可能[5]。患者入院后, 及时对其行CT扫描检查, 可第一时间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案依据, 以降低外科手术率, 减轻对患者的伤害。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开颅手术和颅脑钻孔引流手术对患者产生的伤害程度也大幅下降, 但较保守治疗而言, 仍存在着诸多风险[6]。因硬膜下血肿的消散或恶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仅仅依靠单次的CT扫描检查无法精确判断血肿的转归结果, 动态CT扫描是目前临床上监测硬膜下血肿转归动向较为可取的措施。临床研究证实[7], 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若满足无颅脑合并伤、血肿位于外侧裂附近、血肿量低于20m L等条件, 则可考虑实施保守治疗, 因这类的血肿具有自行快速消散的可能性, 极大程度地肯定了动态CT扫描对硬膜下血肿的临床预后价值。

本次研究中, 12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研究结果显示, 120例患者中, 17例于入院24h内转归为血肿快速消散, 53例于入院2~3周内缓慢消散, 28例于入院2~3周后行颅脑钻孔引流术, 21例患者则于入院后24h出现病情恶化、血肿量大幅增加, 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转归结果表明, 即使入院后首次C T结果显示患者符合保守治疗的指征, 治疗期间依然有病情恶化的风险。施健华等[8]使用动态CT扫描对10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的监测结果也与本文一致, 患者治疗期间的血肿转归结果受患者的年龄、血肿量及颅脑合并伤的影响较大。本次研究中关于血肿转归结果相关因素的考察结果也显示, 颅脑合并伤是导致患者出现血肿严重恶化且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最为重要因素, 与既往报道相符。关于CT扫描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治疗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已获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9]。针对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转归特点, 在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失调前行主动的CT检查较为理想, 但由于外伤所致颅内损伤的病理较为复杂, 常难于掌握最佳CT检查时机, 往往只能在治疗期间被动复查CT。通过本次研究可知, 动态CT扫描可有效观察急性硬膜下血肿转归动向, 应依据患者入院时的具体情况实施合理的动态CT扫描。

参考文献

[1]王冠军, 刘伟国.动态CT扫描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病例的应用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 10 (3) :188-189.

[2]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 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 (2) :18-20.

[3]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二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 111-121.

[4]朱新洪, 罗宗晚, 胡继实, 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环池改变207例分析[J].中国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0 (1) :58-59.

[5]陈义财, 曹存友, 赵自贤.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7 (1) :35-37.

[6]周志强, 龙春琴, 叶崇云, 等.快速自溶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动态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1, 9 (6) :520-521.

[7]梁华新, 于伟东, 赵丛海, 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 (7) :754-756.

[8]施健华, 倪兰春, 顾勇敏, 等.动态量化CT扫描在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交通医学, 2011, 25 (1) :49-51.

治疗及转归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收集于2000 年1 月~2014 年12月儿科病房和病案管理科22 例小儿急性脓胸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4 例, 女8 例, 年龄2~6 岁, 病程14~24 d。

1. 2 主要临床表现胸痛14 例 (63.6%) , 气急8 例 (36.4%) , 胸廓隆起 ( 病则) 10 例 (45.5%) , 呼吸运动减弱8 例 (36.4%) , 呼吸困难14 例 (63.6%) , 高热 (>39℃ ) 22 例 (100.0%) 。

1. 3 主要辅助检查

1. 3. 1 临床检验 ①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 (WBC) >18.26×109/L 22例 (100%) , 部分胞浆可见中毒颗粒。②细菌学检测:经抽取浓汁培养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12 例, 肺炎球菌8 例, 克雷伯氏杆菌4 例。致病菌对头孢三代抗菌素最为敏感。

1. 3. 2 影像学检查立位DR胸片见病侧胸腔模糊或抛物线状改变。6 例因合并支气管胸膜瘘而表现病侧胸腔积液积气, 肺受压萎缩, 纵膈向对侧轻度移位。彩超和胸部CT均见病侧胸腔积液。

1. 4 方法选用致病菌敏感的头孢三代抗菌素头孢他啶抗炎, 间断输血和血浆给予营养支持, 对病侧采取胸腔穿刺抽脓后反复冲洗或做胸腔闭式引流术, 并且相应地实行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 4. 1 心理护理随着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模式中地位的日益显现, 广大临床护士对患儿心理状况的评估愈加关注[1]。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中, 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 当受到疾病影响时, 正常的生理功能因受到干预而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对医院环境陌生, 对医护人员产生恐惧心理, 表现畏惧、哭闹、拒绝和挣脱做有关检查及处置, 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针对小儿的心理反应, 护理人员应多一些关怀, 因为关怀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护理中心思想, 人文关怀已成为现代护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1. 4. 2 临床护理

1. 4. 2. 1 胸腔排脓护理胸腔排脓是治疗脓胸最有效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方法。①单纯胸腔穿刺排脓护理:医生在B超监视下对病侧胸腔穿刺抽脓和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护士需与家长密切配合固定好患儿体位, 让医生一次穿刺成功。当抽脓和胸腔冲洗结束后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变化, 口唇有无青紫, 血氧饱和度是否保持在90% 以上等, 另外对穿刺部位包扎敷料应固定牢靠而且保持干燥整洁。②胸腔闭式引流排脓护理:对浓汁粘稠不易抽出或合并有气胸时需要做胸腔闭式引流术来排出浓汁和气体。胸腔引流管要求密闭, 保持管道通畅, 防止折叠、扭曲, 如引流管有堵塞, 需要冲洗时严格无菌操作, 控制冲洗速度和压力[3]。引流管下接密闭的水封瓶, 瓶内的引流玻璃管应深入水平面下5 cm为宜。当经过24 h观察瓶内无气体排出并且引流液<10 ml时可考虑拔管, 拔管后将创口消毒后用凡士林油纱布封闭包扎。在胸腔放置引流期间应鼓励患儿做深呼吸运动, 利用吹气球等方法来促进肺膨胀同时还能加快浓汁和气体的排出。

1. 4. 2. 2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护理人员除做好常规术后护理及症状护理外, 还必须加强预见性护理[4]。小儿急性脓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化脓性心包炎和败血症, 护理中时刻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如呼吸和心率有无增快, 持续高热后周身皮肤有无充血性皮疹发生和患儿精神状态反应差等。

1. 4. 2. 3 增加营养和生活护理良好的营养供给是提高机体抵抗力的先决条件, 也是保证组织恢复和创口愈合的基础[5]。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补充营养对纠正患儿贫血, 提高自身抵抗力, 恢复健康有重大意义。适当少量间断输新鲜血浆 (50~100 ml/ 次) , 白蛋白 (25~50 ml/ 次) , 饮食给予富含高蛋白, 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易消化的半流食, 能够促进患儿病情好转。

2 结果

本组22 例患儿全部治愈, 治愈率为100%, 无一例患儿死亡。

3 小结

近年来由于新型抗菌素不断被临床应用, 小儿呼吸道疾病得到及时治疗, 目前小儿急性脓胸的发病率得到控制。通过对本组资料的回顾性总结, 护理人员在对小儿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进行细微的动态观察中密切配合医生做好胸腔排脓和并发症的预防, 制定针对性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收到了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使护士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同时也提升了医院的信誉。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急性脓胸治疗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22例小儿急性脓胸患儿, 在抗感染用药和吸氧的基础上, 给予小儿胸腔排脓 (穿刺抽脓或闭式引流) 和营养生活等方面的治疗, 实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效果。结果 22例小儿急性脓胸患儿全部治愈, 治愈率为100%, 无一例患儿死亡。结论 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提高小儿急性脓胸治愈率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小儿急性脓胸,护理干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岳芳, 杨志国, 程征海, 等.外科治疗小儿脓胸226例疗效分析.河北医药, 2008 (2) :193-194.

[2]周恕, 高纪平, 邢军, 等.胸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脓胸20例临床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5 (3) :263-264.

[3]冯彩婷.小儿脓胸102例临床诊治分析.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0) :1477-1478.

[4]贺文.小儿脓胸术后胸腔冲洗的护理.护理学杂志, 2000 (15) :147.

治疗及转归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 年2 月-2013 年2 月收治的小儿重症肺炎伴电解质紊乱患儿90 例,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 例。观察组中男25 例, 女20 例, 年龄4 个月~12 岁, 平均 (6.2±1.5) 岁。对照组男28 例, 女17 例, 年龄6 个月~14 岁, 平均 (6.5±2.0) 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小儿重症肺炎符合《实用儿科学》第6 版[1]中关于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临床方案治疗, 血钠在120~135 mmol/L的患儿, 给其适当补充生理盐水;小于120 mmol/L的患儿, 补充3% 的氯化钠溶液;血钾在3.0~3.5 mmol/L的患儿, 适当补充氯化钾10~20 ml;小于这个范围的, 需要给予静脉补钾, 高钠血症的患儿要给其补充适当水分, 可以选取口服或者是静脉注射渗糖水,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1.4 评价指标

低钠血症指血钠小于135 mmol/L, 高钠血症指血钠大于145 mmol/L, 低钾血症指血钾小于3.5 mmol/L, 高钾血症指血钾大于5.5 mmol/L。痊愈:患儿接受上述治疗之后, 病症均痊愈;指标均正常;好转:治疗后, 患儿病症有所缓解;无效:患儿经过上述治疗后, 病状没有任何改善, 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 痊愈例数+ 好转例数) / 总例数 ×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痊愈和好转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在小儿重症患儿中, 很大一部分具有程度互不相同的基础性疾病, 比如像贫血、小儿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等[2]。在小儿患儿中, 这些基础性疾病的严重程度越高, 并且类型越丰富, 就会导致预后效果更差。电解质紊乱, 尤其是低血钠症状, 在成人重症肺炎患儿中有非常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可是在小儿患儿中的重视还不够[3]。小儿患有重症肺炎时, 伴有低血钠症状与下面几个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 (1) 小儿患有重症肺炎时, 因为低氧会对压力感受器和丘脑下部造成极大的刺激, 进而使得大量利尿激素增多, 并且小儿患有重症肺炎疾病时, 会导致胸腔内部的血容总量变小, 进而使得左心房和肺静脉的张力逐渐降低, 从而对位于左心房内壁的容量感受器和颈动脉压力感受器造成很大的刺激, 逐渐使得利尿激素进一步增多, 从根本上来讲, 差不多每一个重症肺炎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浆利尿激素的异常分泌, 会导致体液逐渐稀释, 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4]。 (2) 小儿患有重症肺炎时, 经常会出现呼吸衰竭酸碱平衡紊乱的情况, 在这其中, 最明显的就是混合性酸中毒, 当出现混合性酸中毒时, 身体细胞外钠离子、氢离子以及细胞内部的钾离子等会频繁进行交换, 促进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流进细胞内部, 导致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5]。 (3) 小儿患有重症肺炎时, 经常会合并心力衰竭和中毒性脑部疾病等, 因为大量运用利尿剂和脱水剂, 就会导致形成医源性低钠血症。 (4) 小儿如果患有呼吸道感染疾病, 经常就会涉及到消化系统, 会发生腹泻、恶心、呕吐以及纳差状况, 进而导致真性缺钠[6]。总而言之, 小儿重症肺炎症状导致的低血钠症主要是混合性的低血钠症, 也就是真性缺钠和稀释性低钠血症同时具有。小儿重症肺炎所导致的低血钠症的具体症状是腹泻、恶心、呕吐、纳差以及腱反射能力极大降低, 或者是出现情绪亢奋、精神萎靡、表情冷漠, 严重的会出现嗜睡和昏迷的情况[7]。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有2 例患儿的血钠小于120 mmol/L, 都不同程度表现出肌张力进一步下降, 腹泻、恶心、呕吐、纳差、精神萎靡、表情冷漠、嗜睡等症状。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中有37.7% 的小儿重症肺炎伴低血钠症的临床治疗没有效果, 这就说明低血钠症对小儿重症肺炎的预后有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把低血钠症进一步做出纠正, 就会使小儿重症肺炎在临床的成功救活率得到极大提升, 所以, 在对小儿重症肺炎患儿进行临床治疗时, 要经常进行血钠的常规监测, 如果发现有异常的情况, 就要迅速做出纠正。

小儿患有重症肺炎时, 会出现低钾血症, 这和一些因素有很大关系, 小儿进食不多、纳差以及出现酸中毒情况时, 导致细胞内部的钾离子移向细胞外部, 还有大量运用利尿剂等导致身体内部含有的总钾量不够, 同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症状时, 导致钾离子大量从细胞内排除[8]。在本次研究中, 有血钾小于3.0 mmol/L的小儿患儿, 都表现出肌肉无力、腱反射能力不足甚至是消失的症状, 以及出现了腹泻、纳差和心律不齐现象, 通过临床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所以, 要提高小儿重症肺炎患儿的救治率, 保持患儿的血钾正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综上所述, 小儿重症肺炎伴电解质紊乱患儿中, 最为显著的就是低钠血症, 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 保持对小儿电解质进行常规的监测, 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以更好地保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可以使小儿重症肺炎的救治率得到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田辉莲.38例儿童重症肺炎时电解质紊乱的总结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26 (3) :123.

[2]杨喜芳.浅谈婴幼儿重症肺炎伴发低钠钾钙血症的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26 (s1) :69-70.

[3]廖华, 张寿斌, 张炜灵, 等.小儿重症肺炎与电解质紊乱的关系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6, 14 (2) :113-114.

[4]万诚, 颜胜宇, 郑钢, 等.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27 (3) :132-134.

[5]胡洪涛.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效果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1, 51 (3) :97-98.

[6]叶竹梅.中药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重症肺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2) :267-270.

[7]黄葆莹, 何丽仪, 刘明伟, 等.氨溴索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J].新医学, 2014, 27 (3) :198-200.

治疗及转归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住院分娩的单胎延期、过期妊娠12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孕41~41+6周者82例, 孕周≥42周者44例, 以同期正常妊娠 (孕37~40+6) 156例为对照组。孕妇年龄18~41岁, 平素月经规律, 定期产前检查, 未发现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影响胎盘功能的疾病。

1.2 方法

孕妇入院后首先核实孕周, 产前检查了解头盆关系, 先露部高低, 宫颈Bishop氏评分[1], 胎儿估重, 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如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凝血相、肝肾功能、B超检查了解胎儿发育及羊水量, 脐带、胎盘成熟度情况, 胎儿电子监护, 行无激惹试验 (NST) 或宫缩激惹试验 (OCT) , 对无胎儿窘迫, 明显头盆不称, 胎位异常等禁忌者予缩宫素引产, 各产程严密观察胎心、羊水性状及产程进展情况。

1.3 诊断标准

羊水过少的诊断标准[2]: (1) B超诊断标准:测量四个象限内最大羊水暗区深度之和即为羊水指数 (AFI) AFI≤8cm, 为羊水过少临界值, ≤5为羊水过少的绝对值。 (2) 产时或手术中极少流出。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延期妊娠组并发羊水过少12例 (占14.6%) ;羊水Ⅱ°-Ⅲ°污染11例 (占13%) ;胎儿窘迫8例 (占9.7%) :剖宫产分娩14例 (占17%) :新生儿Apgar评分≥8分者77例 (占93.9%) ;4~7分3例 (占3.6%) ;<4分者未发生。与孕37~40+6周正常对照组相对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0.05) 。

2.2 过期妊娠组并发羊水过少18例 (占40.9%) ;羊水Ⅱ°-Ⅲ°污染16例 (占36.3%) ;胎儿窘迫19例 (占43.1%) ;剖宫产分娩15例 (占34.1%) ;新生儿Apgar评分≥8分者36例 (占81.8%) ;4~7分7例 (占15.9%) ;<4分者1例 (占5%) 。与延期妊娠比较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3.1 延期及过期妊娠发生的原因分析患者入院时情况, 常存在胎儿较大, 骨盆狭窄, 脐带缠绕等影响胎先露衔接、下降及宫颈成熟度等因素, 积极处理可能导致难产的因素, 在发生延期妊娠时, 选择正确分娩方式, 尽量不过渡到过期妊娠, 以确保母儿安全。

3.2 过期妊娠胎盘形态学变化的研究发现[2], 过期妊娠时胎盘重量逐减, 功能逐降新生儿低评分发生率逐渐增高, 绒毛合体细胞结节增多, 细胞滋养细胞增生, 基底膜增厚, 纤维素样坏死, 血管合体细胞形成, 绒毛直径、周长、面积、胎盘床螺旋动脉管壁增厚, 并有红细胞渗入现象, 这些形态学改变均属于缺血缺氧的退行性改变, 导致胎盘供血不足, 最终使胎儿宫内缺血缺氧。

3.3 过期妊娠时羊水过少发生率大于延期妊娠, 羊水过少多见于胎盘功能减退, 因胎盘灌注量不足, 羊水形成过少, 大多数学者认为, 当过期妊娠发生时, 如合并羊水过少, 在除外胎儿畸形后, 宜选用剖宫产[3]。

3.4 过期妊娠对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延期妊娠, 过期妊娠时胎盘功能进一步退化, 胎盘组织的梗塞及纤维蛋白的沉着, 致胎盘局部无功能或功能不全, 从而使胎儿窘迫率高达43.1%, 而延期妊娠时发生率为17%, 因此在发生延期妊娠时积极处理能有效降低胎儿窘迫发生从而改善围生儿预后。

3.5 延期妊娠与过期妊娠的处理, 首先应准确核实孕周, 对月经不规则, 哺乳期受孕、末次月经记不清的孕妇, 可根据基础体温提示的排卵期推算预产期, 若排卵期后≥280d仍未分娩者为过期分娩, 或根据性交日期确定预产期, 防止对妊娠41周前引产发生医源性早产, 对宫颈成熟度低 (Bishop评分<7者) , 宜进行促宫颈成熟, 但临床应用中并没有专门促宫颈成熟的药物存在, 我们选用水囊或小剂量缩宫素促宫颈成熟, 水囊以机械性扩张宫颈为主[5], 对宫颈局部的生化变化带来的改善较少, 诱发的宫缩少, 大部分 (90%) 孕妇需要在水囊使用后静滴缩宫素使其临产, 对宫颈评分较高 (≥7) 的孕妇使用缩宫素效果比较明显, 很容易自然临产。可给于小剂量缩宫素促进宫颈成熟, 宫颈成熟度<7者, 在密切监护下破膜和行缩宫素引产, 也有学者认为[4], 对延期妊娠孕妇, 如孕周刚满41周, 宫颈条件并不成熟, 又无迫切原因需要终止妊娠, 可严密观察下等待2~3d如果达孕41+3周仍未临产者, 应促宫颈成熟, 如果出现胎儿窘迫, 羊水粪染, 短时间不能经阴道分娩者, 应行剖宫产术。本组病例显示过期妊娠时羊水过少、羊水Ⅱ°-Ⅲ°污染、新生儿低Apgar评分、胎儿窘迫、剖宫产发生率明显增加。我院本组44例过期妊娠羊水过少发生率40.9%, 羊水Ⅱ°~Ⅲ°发生率36.3%, 新生儿Apgaar评分<7分者占18%, 胎儿窘迫占43.1%, 剖宫产占34.1%。明显高于延期妊娠组, 本研究提示在发生延期妊娠时及时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 避免过渡到过期妊娠, 可以大大减少母婴并发症, 明显改善妊娠分娩结局。

摘要:目的 探讨延期妊娠与过期妊娠的结局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我院住院分娩的单胎延期、过期妊娠12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过期妊娠组发生羊水过少、羊水Ⅱ°~Ⅲ°污染、胎儿窘迫、剖宫产分娩、新生儿低APgar评分率, 明显高于延期妊娠组及正常对照组。结论 在发生延期妊娠时胎盘功能开始逐渐降低, 应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 及时终止妊娠, 减少过期妊娠的发生, 可大大降低母婴并发症, 明显改善妊娠分娩结局。

关键词:延期妊娠,过期妊娠,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38-140.

[2]尹利荣, 刘映, 马鸿达, 等.过期妊娠与延期妊娠胎盘形态学变化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 7:415.

[3]朱相志, 郝亚华.关于过期妊娠处理的商榷[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7, 3 (2) :107.

[4]李培莉.延期妊娠的妊娠结局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6 (1) :97-99.

治疗及转归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鼻窦炎患儿40例, 男23例, 女17例;年龄2~11岁, 平均 (6.5±1.1) 岁;病程2~52个月, 平均 (17.6±3.4) 个月。这些患儿在门诊经过药物治疗1个月以后无效, 遂采用手术治疗方案。患儿主要病症是鼻塞、流涕, 鼻道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经CT检查单侧上颌窦炎12例, 双侧上颌窦炎8例, 合并中耳炎5例, 扁桃体肥大15例。患儿A/N 0.63~0.84, 腺样体中度肥大21例, 病理性肥大19例。

诊断标准:术前对患儿进行鼻窦CT检查和鼻咽侧位片检查, A/N<0.6, 表明腺样体正常;A/N 0.6~0.7, 表明中度肥大;A/N>0.7, 表明病理性肥大[2]。

治疗方法:患儿平仰卧位, 进行气管内插管, 同时进行静脉复合麻醉。第1步:对铺巾进行消毒处理, 将其放置在DVS开口器暴露的口咽部位。如果有合并扁桃体肥大且需要手术的患者, 就首先摘除扁桃体。第2步:完成止血后, 使用吸痰管从患者的两侧鼻腔插入, 从口腔内拉起软腭将其固定在铺巾上, 从而扩大鼻咽腔。第3步:使用70°鼻内镜将其放置在口腔内, 调整内镜的位置和角度, 保证监视器中能够清楚地看到鼻咽部结构。第4步:将切割器放置进鼻咽部, 切割并吸除腺样体, 把鼻孔、下鼻甲后端、双侧咽隐窝等部位显露出来, 完成切割后使用纱布对创面进行止血。第5步:手术完成后, 给予患儿服用抗生素头孢克洛胶囊, 服用时间持续4~8周。同时使用糠酸莫米松喷剂, 使用时间持续8周。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鼻塞、脓涕症状消失, 鼻道内没有脓性分泌物, 鼻窦CT检查正常; (2) 有效:鼻道内脓性分泌物减少, 鼻窦CT检查显示积液基本吸收, 黏膜肥厚、水肿明显减轻; (3) 无效:症状没有改善, 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与治疗前相比没有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结果

对40例患儿实施腺样体肥大切除术后, 显效21例, 有效1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达到95.0%, 而且没有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讨论

儿童鼻窦炎特点和诊治:儿童鼻窦炎与急性鼻窦炎相比, 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 鼻部症状比较轻, 或者不太明显, 因此人们主动怀疑的概率小。本组研究中患儿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 鼻道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 (2) 患儿多伴有并发症, 主要是邻近的器官。本研究中患儿合并中耳炎5例, 扁桃体肥大15例。这是因为这些病变和鼻窦炎相互影响, 只要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后病症就能够自主改善[3]。 (3) 容易延误诊断时间和治疗时间, 由于患者年龄小, 因此无法对病症进行准确描述, 一般情况下家长是因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才引起注意。 (4) 在诊断和治疗时间延误的情况下, 患儿容易出现全身性的并发症, 例如体重下降、发育缓慢、容易感冒、精神迟钝等[4]。对于该疾病的诊断, 目前尚没有统一性的国际标准。一般选定为鼻窦炎症状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使用药物进行系统治疗超过20 d。

腺样体和鼻窦炎的关系: (1) 儿童期的鼻窦黏膜厚度较大, 鼻道和鼻腔狭窄, 由于鼻窦没有发育完全, 窦口长而窄, 黏膜嫩弱。而淋巴管和血管十分丰富, 腺样体一旦肥大就会导致机械性的阻塞, 如阻塞鼻腔, 影响到鼻窦的引流, 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 造成鼻黏膜纤毛的输送功能受损, 从而引发鼻炎、鼻窦炎。 (2) 腺样体受到反复感染, 就会使之成为耐药菌的寄生病灶, 并发展成为鼻窦炎发作、治而不愈的根源地。 (3) 在炎症和堵塞的共同影响下, 局部产生恶性循环, 从而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度。 (4) 腺样体自身具有免疫功能, 一旦发生异常就会使鼻咽部产生水肿和感染,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鼻腔和鼻窦的黏液分泌[5]。因此, 腺样体肥大会通过以上几个方面, 来改变鼻腔的环境, 从而与慢性鼻窦炎产生密切的关系。

腺样体切除术对患儿鼻窦炎转归的影响:一方面, 儿童患者处在身体的发育时期, 另外鼻窦手术的风险系数较高, 会对颌面骨的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且手术完成后进行复查也比较困难[6]。因此, 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应该尽量避免创伤性较大的方案, 在药物的使用上也应该多加注意。本组40例患者中, 应用腺样体肥大切除术的手术方案, 并且在术后服用抗生素头孢克洛胶囊, 使用糠酸莫米松喷剂, 共计临床治疗有效38例, 有效率95.0%。这说明, 腺样体的切除能够治愈儿童鼻窦炎。对于患儿切除腺样体的年龄, 控制在4~10岁是最佳时期。但是, 近年来因为腺样体肥大会引起上呼吸道阻塞, 对于这种情况, 不要拘泥于年龄的限制, 应该及时进行治疗[7]。

综上所述, 在鼻窦炎患儿中, 应用腺样体肥大切除术的治疗方案安全可靠, 且临床疗效较好, 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少, 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在鼻窦炎患儿中, 应用腺样体肥大切除术的治疗方案对于鼻窦炎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鼻窦炎患儿40例, 对其进行腺样体肥大切除术, 手术后使用药物辅以治疗, 观察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40例患儿实施腺样体肥大切除术, 显效21例, 有效1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达到95.0%, 没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鼻窦炎患儿中, 应用腺样体肥大切除术的治疗方案安全可靠, 且临床疗效较好, 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少,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切除术,治疗转归,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修世国, 叶辉, 姜宪, 等.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慢性鼻窦炎治疗和转归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 2011, 3 (8) :684-685.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5) :134-135.

[3]Qiao Xiujun, Li Jiansheng, Wang Yan, et al.Effect of adenoid body resection on the prognosis of chronic sinusitis in children[J].China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3, 7 (9) :445-447.

[4]杨佳, 冯娟, 张华.腺样体肥大对相关疾病的影响及切除术后相关疾病转归[J].新疆医学, 2010, 4 (25) :11-14.

[5]Huang Xinhui, Peng Jiangtao, Yuan Hongwei.The children after adenoidectomy chronic rhinosinusitis outcome[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011, 2 (17) :207-208.

[6]陈水安.腺样体切除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近期疗效[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 4 (11) :243-244.

治疗及转归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来自2010年10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温针组48例,年龄21~45岁,其中轻度18例,中度23例,重度7例。对照组53例,年龄22~48岁,其中轻度24例,中度21例,重度8例。两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温针组:抗生素+温针治疗。选用0.9%生理盐水250 ml+头孢呋辛2.0 g静脉点滴,2次/d,及甲硝唑100 ml静脉点滴,2次/d,静滴7 d,共1疗程。取穴:中极、关元、归来、子宫、足三里为主穴。湿热蕴结型加地机、合谷,气滞血瘀型加加血海、行间,寒湿凝滞型加阴陵泉(双)、太溪(双)。患者取舒适体位,将艾条截成3 cm长的艾段备用,根据不同辨证组方取穴,常规消毒,以1.5~2寸毫针刺入所选穴位,捻转得气后,将艾段插入针柄,点燃艾段,直至燃尽,取针。1次/d,30 min/次。7次为1疗程。对照组:单纯抗生素治疗。选用0.9%生理盐水250 ml+头孢呋辛2.0 g静脉点滴,2次/d,及甲硝唑100 ml静脉点滴,2次/d,静滴7 d,共一疗程。疗程结束后,于第2、4、8、24周观察随访患者,再分别根据患者现有症状进行盆腔痛诊断、局部体征轻重分级评分和进行相关检查。

1.3 评定标准

1.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酸痛等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减轻,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减轻或症状加重,积分减少<30%[2]。

1.3.2 评分标准

两组分别进行中医症状评分。下腹疼痛:轻2分,中4分,重6分。腰骶胀痛:轻1分,中2分,重3分。带下量多、色黄、异味:轻1分,中2分,重3分。低热、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各1分。根据积分值分为:轻度≤6分,中度7~11分,重度≥12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与症状积分

治疗后第2周,温针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

例(%)

2.2 半年内盆腔痛发作次数

温针组治疗后半年内无发作44例,再发1次3例,再发2次1例,再发3次以上0例,复发率8.3%;对照组治疗后半年内无发作33例,再发1次13例,再发2次5例,再发3次以上2例,复发率37.7%。两组盆腔痛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盆腔痛是由各种功能性和(或)器质性原因引起的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症状,时间超过6个月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3]。而盆腔炎是引起慢性盆腔疼痛最常见的原因。目前许多学者已发现盆腔炎患者在慢性阶段多数没有细菌感染的临床证据,但病情仍在继续进展。有报道,慢性盆腔炎的组织病理切片中,除了一些炎细胞浸润外,主要是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纤维的沉积[4]。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要解决盆腔炎反复发作和慢性盆腔痛的发生,关键是要在盆腔炎急性发作期开始打断细胞损伤的发展,消除致病微生物,改善盆腔内环境。而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温针配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取得较好疗效,可以降低慢性盆腔痛的发生率,减轻盆腔痛的症状。

盆腔炎属中医妇科杂病“妇人腹痛”、“带下病”范畴,慢性盆腔痛则涵括了“腹痛”、“痛经”、“癥瘕”等疾病。妇女一生经历月经、妊娠、分娩等生理活动,常以血为用,而气血又相互为用,气血常处于失衡引发妇科病症,盆腔炎多因在胞脉空虚之际,外邪乘虚侵袭,郁结留滞冲任胞脉,邪气与气血相搏所致[5]。同时广东气候常年炎热潮湿,临床上多见湿热之证,湿邪性质重浊、黏滞、趋下,易使病势呈缠绵难愈之态,反复发作致慢性盆腔痛。中医对盆腔痛的病机多认为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调理冲任为法,或祛湿清热,或温经散寒,或行气活血。本病病位主要在冲任胞脉,《医学入门》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药物不易到达病位,作用效力不佳,配合温针治疗,在针刺得气后,通过燃烧艾条的热力,渗透到腧穴内,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作用,使经脉气血运行通畅,胞脉得以温煦濡养,温通经络,祛湿化瘀,行气活血,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吸收,从而达到止痛的功效。取穴中极、关元、归来、子宫、足三里为主穴,湿热蕴结型加地机、合谷,气滞血瘀型加加血海、行间,寒湿凝滞型加阴陵泉、太溪。关元、中极为任脉之要穴,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交会之处,关元可调补元气,中极通于胞宫,温针可温养冲任;归来能调理脾胃,增强气血生化功能,并能助运化湿;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可调理冲任,专治女子胞宫疾病;足三里能健脾益肾、温养胞宫。临床中用温针,既发挥了针刺的优越性,又增加艾灸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之效。

规范的使用抗生素治疗控制盆腔感染,同时配合温针治疗能更好的缓解症状,促进炎性吸收,减少细胞组织损伤,改善盆腔内环境,从而减少病后遗留慢性盆腔痛的发生。临床证明效果良好,有助于保障育龄妇女的健康,减轻患者痛苦,具有广阔的妇科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配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所致慢性盆腔疼痛转归的影响。方法:101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温针组予以温针配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抗生素治疗,于第2、4、8、24周观察疗效及盆腔痛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温针组93.75%,对照组73.58%;半年内复发率温针组8.3%,对照组3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配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取得较好疗效,减轻腹痛症状,减少慢性盆腔痛发生率。

关键词:盆腔炎,盆腔痛,温针,抗生素

参考文献

[1]丁秀花.中药灌肠联合光点理疗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慢性盆腔痛[J].甘肃科技,2010,26(1):171-1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3]汤晓逊.附件区炎性包块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治疗[J].中外医疗,2008,28(8):24.

[4]侯莉莉,赵翠英,张莉,等.妇炎净合剂对NIH3T3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及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4,26(12):890-892.

上一篇:生物制药下一篇:引力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