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机制

2024-10-08

风险机制(精选12篇)

风险机制 篇1

风风险投资是通过转让已发展成熟的被投资企业股权的方式, 来获取中长期的资本增益的一种投资行为, 它主要是为高成长性的高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和经营管理与咨询服务。我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一般不是以控股投资企业的形式来降低投资风险, 而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分阶段对企业追加资金等方式为途径。投资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生物科技制药、媒体网络、附加值高的生产企业和具有显著的品牌认知度的服务业、物流等诸多领域。

一、风险投资机制补充、发展了传统的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机制是发展更成熟、更先进的投资机制, 是后金融投资机制演变而来的更为高端的投资机制。对传统的投资机制而言, 风险投资机制可以作为其一个重要的补充机制, 风险投资机制热衷于投资传统的投资机构不敢投资、无意愿投资的领域。而高科技创业企业是最需要资金的, 因为高科技企业本身缺少资本金, 并且从传统渠道也不易取得融资。此外, 高科技创业企业属于新兴产业, 是创新技术的崛起, 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高新科技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 是改变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更新换代的关键。因此, 风险资本进入高新科技企业, 促进高科技创新技术的发展, 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风险投资机制能够有效地凝聚创业投资的资本, 催化高科技知识不断发展转变形态, 要加快高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 就必须建立在风险投资机制的基础上, 其建立的目的是从知识到高新技术的转化, 从高新技术到产业化的转化, 其建立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质量的优劣, 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高低, 也决定着国家跨越式发展进程的快慢。

综上所述, 与传统的投资机制相比较, 风险投资机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变为高新科技, 以高新科技为根本点, 推动高新科技成果向市场化、产业化的转变, 最终达到推动经济发展, 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率的目标。我国风险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金融体制及配套机制日益完善, 法律、法规建设也日益健全, 风险投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因此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科技创新和促进调整、改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创业活动, 通过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快构建良性循环模式的企业产业结构。

二、比较两种机制的差别

与传统投资的投资理念、投资方式、收益方式和投资目标不同, 采用风险投资机制, 必须在寻找和投资谈判的过程中, 对投资的风险特性进行深入了解。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 是一种权益投资; (2) 是一种无担保、有高风险的投资; (3) 是一种流动性较小的中长期投资; (4) 是一种高专业化和程序化的组合投资; (5) 是一种追求超额回报的财务性投资; (6) 是一种投资人积极参与的投资。这些特征是与传统投资机制截然不同的地方, 要确保公司能够在今后的长期合作中保持发展方向、经营策略、技术研发和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就必须要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解。以下从这五方面比较两种机制的差别:

(一) 投资主体

1. 风险投资主体。

是指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从事具有风险的投资活动。两大主导性机构包括:一是风险投资公司。通过转让投资获得的股权, 参与投资转让的投资企业管理投资公司经营, 为创业型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咨询等服务, 是一种以从事风险投资为主要经营活动的非金融性企业, 投资创业型高科技企业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其主营业务。二是风险投资基金。为了满足风险投资的特点, 风险投资基金采取定向增发的方式, 向投资者发行确定的基金份额。它是一种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投资基金, 专注于风险投资。募集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公司、机构投资者、外国投资者等, 应拓宽资金的私人来源, 同时, 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2. 传统投资主体。

各种传统投资行业目前都在强调投资主体多元化。比如说:现阶段提倡要尽快使股份制成为中央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 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二) 投资对象

1. 风险投资所投资的对象一般为成立不久或刚刚成立或还没有成立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拥有某项高新技术成果或高新技术产品, 因为风险投资是没有担保的投资, 所以决定了风险资本无法从传统的融资渠道中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投资的项目由于处于高科技企业设立或企业项目立项的初级阶段, 故而是没有抵押和担保的。因此风险投资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投资活动。但是, 由于风险投资资本进入的这些高科技产品, 其因为成本低、性能好、市场竞争能力强等优质因素, 如果成功的话, 它的经营效率和资本利得要远远高于传统的营业收入方式的投资收益。

2. 传统投资所投资的对象非常的广泛, 可以是许多行业的各个领域, 限制条件也比较少。与风险投资相比, 投资风险较低, 但是投资收益可能远远低于风险投资。

(三) 撤出渠道

如果要判断企业投资资本是否良性发展, 关键要看是否有弹性、通畅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的目的是获得高额回报, 因而投资于企业经营, 未来通过风险投资获得巨大的利润之后, 风险投资公司就会撤出资金投入。为了防止投资公司的资本“冻结”在企业里, 通常会在意向协议中规定资金撤出的时间和方式, 以保证投资资金的安全性。退出资金的方式是:风险公司被兼并和收购、风险企业家回购股份或创业家回购股份、二板市场发行股份上市等。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是指未上市的创业型科技企业在上市前, 转让给个人或其他企业其部分股权或者全部股权的行为。风险企业股份回购或创业家股份回购是指企业购回风险投资机构在本企业所持股权的行为。二板市场发行股票上市是指在主要服务于中小型科技企业、为其上市和交易服务的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的企业板块上市, “门槛”相对其他板块较低。二板市场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监管资源, 保证证券市场对上市和交易的企业进行统一集中监管, 也能拓宽和完善风险投资撤出渠道。境外创业板块股票市场, 如美国的那斯达克市场、加拿大的温哥华股票交易所、我国台湾的柜头市场和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设立的创业板块等也是可利用的风险投资撤出渠道之一。通过境外创业板块, 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流入, 参与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 可以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上向境外上市倾斜, 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国际市场。

(四) 中介服务机构

为风险投资提供服务的不仅包括现有的中介服务机构, 还包括会计与法律服务机构、技术经纪机构、监督和信息披露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风险投资咨询顾问机构等针对其特殊性和专门需要设立的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这也是两种投资方式的区别之一。

要创建一个自创声誉、自负盈亏、自我支持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法人实体性中介服务机构, 就必须要严格执行政企分离政策。根据诚信的原则, 公正、科学地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商业活动。可以建立创业投资行业协会, 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标准, 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评估在行业实践中协会成员的表现, 开展人才培养和风险投资培训等国际民间交流活动。

(五) 监管系统

与传统投资行业相比必须加强风险投资业的监管工作。风险投资运作是一项金融业务, 因此必须加强行业监管。要改变现有的行业风险投资无人监督的情况, 所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必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包括系统接入制度、业务运营等, 以确保风险投资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投资监管机制, 一是全面对初创企业进行监控, 包括策划额外投资、监控财务表现、制定业务发展策略和营销计划、挑选、更换管理层和派专业人员参加董事会, 如果是控股公司还必须担任董事长。二是以有限合伙制的机制, 加强对经营者的控制权, 即聘请一位总经理, 股票持有必须超过总投资1%的份额, 以确认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 (可获得收益10%以上的回报率) 。三是发展健全竞争机制、问责审计制、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管理和控制。

三、总结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民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 风险投资市场也在日益发展壮大。对于风险投资业, 我国政府应在税收政策上, 鼓励经济实力雄厚的个人和企业将取得的收益等资金捐赠给非营利组织, 那么就会有捐赠基金总额的5%-10%的资产流入到风险投资资产, 可以大力促进风险投资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同时,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现阶段, 单一的筹资渠道、构建单个风险投资模式或照搬国外风险投资模式的做法都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无益于高新科技的发展。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多渠道筹资、多元化经营、科学管理现代化、囊括激励奖励机制和监督监管机制的机构组织形式, 在更好的发展空间和优良的外部环境中, 促进风险投资机制健康、稳健的发展。

风险机制 篇2

各市、州工商局党组:

20XX年XX月XX日,省纪委在XX召开了全省惩防体系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进会。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XXX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XX书记的讲话为今后较长时期的工作阐明了思路和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现将XX书记的讲话转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各级党组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务实进取,真抓实干;进一步落实工作举措,要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工作责任,健全有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进一步梳理目标任务,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增添措施,督促整改、推动工作,确保惩防体系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XX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

20XX年XX月XX日

主题词:惩防体系 廉政风险 讲话 王怀臣 通知 抄送:省局机关各处、室、总队,直属事业单位。

(共印45份)

如何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篇3

如果要对上述情况做出改善,就必须建立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以提高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敏锐度。

那么,如何建立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呢?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

贷款作为银行主要的传统业务,其质量是判断银行资产质量和安全性的基本依据。国际通行做法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主要围绕贷款状况进行分析。监管当局对资产质量的好坏的监控,主要是围绕着贷款来进行。

经验表明,在信贷经营过程中,风险隐患发现得越早,其造成的损失比率就越低。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对行业信贷风险、区域信贷风险、客户信贷风险、产品信贷风险等,进行全方位的预警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前要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目的是提高贷前分析效率。首先是国家分析,其次是对行业分析,最后才是企业分析。

在具体分析时,不能只是一般性的情况罗列,必须按照特定评级制度和分析模型,描述其历史、现状和趋势。

贷款审批是风险控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提高贷款审批质量是关键中的关键。这种预警模型可应用于贷中审查,对贷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内部风险评级,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连续性的监测、定位和预警分析,如确定客户在同行业中的位次,或在当地企业中的排名,或者在其所在地区和所在行业中的排名,等等。

信贷风险预警制度不光在贷款前和贷款过程中全程评估分析,而且必须优化贷后管理技术。

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可有效地用于贷后管理,对客户实施连续的跟踪监测,通过一整套分析工具预测各种潜在风险,以便提前采取措施,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达到减少信贷资产损失的目的。

采取避免汇率风险措施

在各类由外部波动带来的金融冲击中,汇率波动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不可忽视。比如去年美元指数贬值4.47%,中国外汇储备即蒸发7322亿美元,损失巨大。

事实上,汇率波动对中国造成的损失,远非外储受损如此简单。在当前的国际金融活动、金融体制以及货币体系下,具有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国家与非国际货币国家,实际上是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国际金融控制国家与被控制国家,金融开放或货币兑换风险是不同的,非国际货币国家基本处于被控制地位,具体表现为后者的货币实际发行权操控在前者手中。

比如美联储提高或降低基准联邦利率,中国央行就得做出相应举动,并且因为一年来中国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汇率,在美联储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的同时,中国央行为平抑人民币升值压力,被迫发行更多的人民币加以对冲。

那么,究竟如何有效避免这种冲击,或者如何将这种冲击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汇率稳定是避免汇率风险的首要条件。

第二,可以确定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合理区间。具体措施之一,明确人民币汇率未来的长期走向。从理论上说,决定汇率长期走向的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过去不可交易的商品,成为可贸易商品,过去交易成本高的商品可能因为新交易技术的出现而变成交易成本低的商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相对购买力平价可能向绝对购买力平价过渡。因此,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变化趋势将是升值的。

确定人民币汇率波动合理区间的具体措施之二,应肯定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合理。管理浮动汇率政策应该保持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让汇率的变动区间与货币市场的国内外利差的波动相一致。

由于中国国内市场融合程度低而且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完善,维持汇率的短期波动区间相对狭窄和稳定是完全必要的,这可以避免投机者借助不完善的市场进行恶性操作,降低人民币的信用,最终破坏宏观经济的稳定。

从历史经验看,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利益集团在短期内爆发的欲望极其强烈,投机心理也同样强烈,不规范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明显。在这种心理欲望的驱使下,该国很容易产生泡沫经济。

一旦国外也参与投机,这种泡沫很容易因大量外部投机而破灭。目前中国并没有摆脱这种机制和心理,这种机制和心理导致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极大风险。

夯实银行和资本市场制度

除了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机制外,同时应注意进一步夯实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

总的来说,除了继续努力解决不良债务的历史问题外,还应该容许银行在设定贷款条件时,能够充分地反映信息成本、风险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外部的监管机构要对银行的信用管理实施监督和给予必要的奖惩,避免道德风险所引起的低劣的价格竞争。

谨慎使用房地产抵押的贷款形式,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容许银行通过多角经营来分散信用风险。同时,还应该注意提高银行的损失准备金和资本金的比例。

央行可以灵活应用再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随时注意由于流动性的紧缩而有可能制约银行的信用供给问题。

目前资本市场规范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强化,这主要是因为目前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企业业绩得不到改善,股民对股市的信赖受到严重的挫伤。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最终也会萎缩。

风险机制 篇4

江苏联通公司建立了由公司管理层、内控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以及各相关专业职能管理部门构成的涵盖省、地市公司的内控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重大问题和工作向公司管理层和委员会主任汇报并决策。

公司在内控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下, 按照集团公司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部署, 按照自身特点组成由专业部门、法律与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构建的全面风险管理三道风险防线。三道防线起到事前评估预警、事中风险管控、事后问题发现的不同作用, 在职责上既相互分离各有侧重、 又相互制约协同运作。

二、优化组织和人员配置, 推进风险管理工作全覆盖

为扎实推进风险管理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尝试“风险一体化” 管理模式, 进一步整合优化部门的人员配置, 将法律人员复用到风险管理工作, 形成有2名专职、4名兼职的风险管理工作团队。各级公司风险管理人员配置到位, 推进了风险管理工作在公司的全覆盖和在专业部门的纵深发展, 为公司防范经营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切实提高公司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 为有效动态的发挥风险管理的预警监督作用起到积极作用。

三、与经营管理紧密结合, 建立全面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逐步深化经营风险预警体系

江苏联通公司不断探索和创新风险管理工作, 形成了以公司风险目录为主要风险识别工具的全面风险评估、关键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的 “点线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方式, 既确保了风险管理的广度, 又拓展了风险管理的深度, 多层次、多角度、 全方位地为公司提供风险预警信息, 并不断促进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1.构建全面风险评估机制, 促进风险管控效果提升

将年度全面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风险管理的“面”。定期开展年度、中期等周期性风险评估工作, 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公司年度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贯穿全年各项风险管理工作。

全面风险评估工作采用风险目录评分法方式开展, 根据各级、各风险评估部门的评分结果, 综合计算风险数值、分析预判风险发生的成因、确定风险等级, 根据年度风险分值, 确定省级十大风险, 并以风险提示函的形式提示专业部门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策略, 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管控措施, 并在年中、年末跟踪监督风险管控的成效, 以降低各类风险对公司经营发展的影响。

2.强化关键风险评估预警, 着力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将关键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风险管理的“线”。根据年度风险评估结果, 以影响公司发展、亟需规范的重点领域为切入点, 确定本年度重点管控的重大风险并作为关键风险评估工作内容。公司法律与风险管理部组织相关专业部门成立关键风险评估小组, 小组成员立足本部门的职能分工, 协同进行关键风险评估。梳理重大风险涉及的业务流程, 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式还原生产场景, 通过调查访谈、实地验证、定量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查找风险点, 建立风险预警模型, 制定具体控制措施和监督落实, 并设置相应的风险预警监督指标。

3.开展重点领域专项风险评估, 提高风险响应速度

将专项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 “点”。围绕公司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 以“点”为突破, 有针对性、 有重点地选择专题开展专项法律风险评估,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 以专项风险评估工作的方式, 有效将风险管理工作向专业领域深度推进。

(二) 发挥内控管理优势, 跟踪问题整改, 有效进行风险的管控和监督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嵌入业务流程, 明确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和控制责任, 构建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过程控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规范, 并成为公司全员的行为准则。每年度, 根据公司管理要求、业务模式变化、系统上线及内外部审计发现问题等情况, 组织财务、计划建设、市场、信息化、综合、 运维等6个专业组, 综合评估公司现有内控规范的健全性、适用性, 开展年度内控规范本地化工作。

将风险理念融于内控规范管理中, 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巡视、内控评审, 集团专项检查、专业线检查等发现的问题, 建立问题清单, 确定问题整改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从“问题导向”出发, 查找内控规范难以落实或执行不力的主、客观因素, 优化完善内控制度流程, 推动内部控制植入日常运营。监督跟进“问题清单” 的整改结果, 促进风险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实现端到端的闭环管理。

(三) 以法律各专项工作为抓手, 加强法律监督与风险管控互为渗透、 相互促进

在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中, 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优势, 以法律论证、合同管理、诉讼分析、规章制度梳理为载体, 构建法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1. 开展专项法律风险评估工作, 编制系列专业线法律风险防范指引

充分发挥一体化管理后专业团队的优势, 提升风险研判能力, 围绕公司管理层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专题开展专项法律风险评估,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进行系统分析论证, 对公司内部劳动用工、代理商、业务经营等纠纷多发的管理重点领域, 通过分析评估, 编制标准化、流程化的系列专业线法律风险防范指引, 从法律风险角度进行分析和风险预警。

2.以法律论证、合同管理、诉讼分析为载体, 构建法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实现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合作、 市场营销政策、广告、规章制度等的合法性审核, 法律论证工作重点向支撑一线业务发展延伸, 全力防范公司经营的合法性风险, 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以合同管理系统为抓手, 开展优化和完善流程、提升标准文本使用率和审核时效、合同履行后评估等“三提升”工作, 实现合同管理新常态。 进一步加强合同监督检查力度, 以合同管理为通道, 把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断融入到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

对全省已结案件进行分析, 梳理风险点, 对责任部门进行风险提示, 并启动问责程序, 追究相关责任;同时充分发挥诉讼案件的重要警示作用, 完善制度流程, 加强专业管理, 防控诉讼风险。以案件诉讼管理为重点, 建立“诉讼责任清单”和“结案评估清单”体系。进一步强化以案说法、以点带面的风险防范案例管理。 认真开展风险案例的分析工作, 深度挖掘案件信息价值、发布相关专业领域法律风险预警信息及管理建议。

四、完善公司风险内控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江苏联通公司通过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 以风险预警、风险跟踪、风险监督、风险培训宣贯等多元化方式, 努力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同时, 在全省全范围收集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风险事件, 编写风险案例, 剖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对企业的影响, 提出加强管控的建议。在公司OA上发布予以警示, 突出“以案为鉴”作用, 以增强全员风险意识, 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避免类似风险案例再次发生。

通过不断践行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 加强对江苏联通公司可能面临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 不断提升公司风险应对能力, 增强全员风险意识, 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树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 切实发挥风险管理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支撑作用。

摘要:江苏联通公司全面践行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思想, 结合自身特点, 以“互联网+”为思路, 构建以经营活动、风险内控和法律管理为核心的风险一体化管理体系。在优化整合人员配置、发挥法律和内控管理优势, 将风险管理与江苏联通公司经营管理紧密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对江苏联通公司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 建立风险预警模型, 动态风险提示监督, 使风险管理系统化、全局化、效益化。

风险评估机制 篇5

为了进一步强化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控制,积极预防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省、市的相关要求,现就建立全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九大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积极防范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努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和社会稳定和谐。

(二)基本原则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对重大事项是否可能引发群众性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举措出台与否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科学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过科学的预测评估,统筹兼顾,及早预测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着力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民主法治。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推进依法行政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出台程序,逐步形成有效协调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公平的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一)重大政策的评估。

1、主要评估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兼顾了各方面利益,是否能得到多数群众的理解、接受和支持;

3、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并与周边地区相关政策基本协调一致,不会导致相关行业、相关群体的相互攀比;

4、政策组织实施单位、人员和责任是否明确。

(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

1、项目是否履行了审批、核准、备案的规定程序;

2、资金的组织使用及资金来源保证措施;

3、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和安置等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及其化解措施;

4、因征地造成的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保障问题;

5、工程建设涉及的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问题;

6、工程建设涉及的不稳定和周边社会治安秩序问题。

(三)重大改革措施的评估。

1、重点评估改革的方案是否经过了规定的程序,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兼顾了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2、改革的时机是否恰当,改革的程序是否严密;

3、改革是否遵循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否考虑全县的大局和政策的延续性。

(四)重大事项的评估。

1、对社会就业、企业排污、行政性收费调整等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和问题,重点评估是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否听取了群众的反映和意见等;

2、在公共场所举办的有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活动;

3、各级各部门认为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它事项。

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评估责任主体是指制定出台重大政策和实施重大改革的组织单位、重大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重大活动举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一个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的,由县委、县政府指定评估责任主体。

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研究评估事项,制定评估方案。凡是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因实施带来利益性矛盾冲突的重大事项,都要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象。由责任主体单位建立专项档案,制定评估方案,并报同级党委政府和县维稳办。方案要准确把握评估重点,明确评估牵头和协助部门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二)收集社情民意,实施重点论证。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对评估事项的反应及心理动态。对争议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评估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单位或作出评估结论的责任主体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相关群众和专家进行公开听证和科学论证,为评估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的书面材料。

(三)汇总分析论证,形成专项报告。评估责任主体单位要结合各方面收集掌握的情况,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论证研究,特别要对因实施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作出评估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预案,形成专项报告。

(四)依据评估结论,落实维稳措施。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对评估事项作出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决策。对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经评估可决定实施的事项,要落实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存在较大矛盾和稳定隐患经评估决定暂缓和不实施的事项,要及时研究对策,化解矛盾,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实施。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必需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事项,要在提前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完善内控机制应对企业风险 篇6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涵义

企业风险通常可以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三类。风险管理是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和危机进行的控制和管理,其实质是对风险建立辨认、分析和管理的机制,以识别风险级次,并加强管控。

(二)内部控制的理解

内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全体员工实施的,为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存在密不可分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作用相辅相成

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标高度一致

二、完善内控管理,提高油田保险代理业管理水平

(一)油田原保险代理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在油田未实行内部控制制度时,油田保险代理业暴露出这样一些问题,1保险管理职能分散。管理职能分散于三个不同的部门,造成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渠道不畅,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维护油田利益的合力。2组合投保优势未显现。各单位、部门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投保的优势。3承保服务监管不到位。在勘查、理赔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还不尽如人意。

(二)油田在保险代理业及时完善内部控制

油田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后,油田财产保险实行了招投标,从此,油田的财产保险管理走上了更加规范的发展道路。油田管理保险业务的机构,针对油田保险代理业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工作:

1搭建内部控制框架,开辟油田保险管理的新局面。针对油田保险管理职能分散的弊病,明确新的统管机构,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制定操作流程。

保险代理的具体运作程序为:油田各单位将财产保险计划上报给结算中心财产保险资金科,保险资金科审核后将保费付款计划上报财务资产处(部),财务资产处(部)审核确认后向保险资金科下达对外付款计划,保险公司根据付款计划到保险代理部门办理“财产保险费付款审批单”后,到保险资金科办理付款。保险代理机构按照付款金额及规定的代理费率向保险公司收取代理费。

2006年油田以文件形式下达通知,对油田所属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实行统一投保,集中管理。油田财产保险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入油田招投标管理。通过内部控制的分级管理架构的建立,形成各部门协调运作、统筹安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新型管控机制,为油田降低保费支出,提高投保资金支出效益做出新贡献。

2加大保险代理工作的力度。保险代理是油田合理合法降低保费支出的有效渠道。代理机构一方面要服务于油田,依靠油田的政策支持而发展,另一方面要受国家保监会的监督管理,依法按程序办事。

作为油田自己的保险代理机构,有了内部控制的保障机制,加大了保险代理业的工作力度,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对各保险公司资格的审查,加强与各公司的沟通了解,摸清公司的实力,严格把住进入油田市场的入口关。二是加大对保险行业分析研究的力度,找出当前保险行业哪些方面是对油田有利的,哪些方面是可以用来作为引入竞争机制的,哪些方面是可以督促保险公司针对油田这样的大客户出新产品的。三要充分运用兼业代理这个资质,合理、合法、最大限度地多收代理手续费,降低油田投保成本。四是进一步发挥兼业代理人员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咨询工作,既做到投保心中有数,又做到风险组合最佳,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内部控制防范保险代理业的风险

对于油田的保险资源,内部控制是油田为降低投保成本,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油田保险管理机构代表勘探局对此后的投保工作行使审批职能,并引入风险评估机制,对各种保险资源的投保进行重新整合。

避免了几个方面的风险:1管理风险。职能分散,权责不明;2营运风险。各自为战,成本增大;3业务风险。勘查、理赔方面业务参差不齐,监管不到位;4资产流失风险。未通过代理投保,减少代理收入。对出险率低、损失小的保险资源,在油田内部投保;对出险率高、损失大的保险资源,运用多险种、大规模的组合优势,分单位、分地域、分批次地进行投保,运用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引导保险公司合理竞争,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保费支出,增强抗风险能力,达到油田提高投资收益,保证生产经营安全运行的目的。

(四)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管理,保险代理业成效显著。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以来,对保险招投标后,从保险管理的运作情况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实行招投标并进行集中管理,效益非常明显。一是统一了险种及保险费率,降低了保险成本。与实行内控前油田所属单位自行投保相比,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后投保成本降低了30%以上;二是减少了代理手续费的流失,提高了油田效益。执行内控后劲,向保险公司收取代理费比执行前增长了80%;三是规范了油田保险市场秩序,为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起了巨大的督促作用;四是增加了保险业务的透明度,避免了人情险、关系险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五是事故索赔难、赔款难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为尽快降低损失,恢复生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

油田是风险损失的承担主体,也是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油田企业应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油田经营决策机构对风险管理全面负责,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积极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有效防范风险,及时处置出现的风险。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培育内部控制文化。要使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熟悉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和风险,而不是掩饰问题、遮盖风险,并积极参加内部控制,使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和文化。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原则

控制构架设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5要素框架,构成了企业内控设立的基本条件。上述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通过要素的循环,充分体现了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措施为重要手段、以信息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完整的内控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同时,高级管理层要及时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做出反应,适时修改有关内部控制制度,以解决新出现的风险或以前未能控制的风险。

健全内控机制防范资金风险 篇7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个别单位在资金的管理上,年无预算安排、月无用款计划,使用资金随意性较大情况仍旧存在。主要表现在:

1.个别单位的“一支笔”审批演变成了“一个人”审批。

在财务开支上,大事独办,小事全揽;有的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转移国有资产、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非法目的,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有的单位会计人员只听从“一把手”的指示,致使会计资料、会计核算等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给广大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造成了严重影响。

2.财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

一是内部管理松弛,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不真;二是会计信息失真,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核算不实等;三是个别单位在材料采购、财产管理等环节监控不力,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不严,挥霍财政资金的行为时有发生。

3.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造成资产损失。

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记账,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经办人瞒着领导把收回的款项不交会计入账,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也不同会计对账,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采购员把采购回来的大宗商品,既不通过库存核算,也不办理出入库手续,又不把出售货款交财务入账,搞“体外循环”。

4.重大资金支出在管理环节上的失控。

个别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支付大额款项,事先不征求多方面意见,随意通知财务部门付款;对资产处置缺少控制,资产手续不清、也不办理书面移交,造成部分国有资产流失;部分单位资产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前,没有组织清产核资,也不进行实地盘点,造成年年账实不符。

5.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采购、支出等财务开支制度脱节。

个别单位由于供应部门的经手人弄虚作假或失职,造成购进材料或办公用品质次价高、数量单价不符等,财务部门仍照价付款;不合理开支的白条支出,经办人员通过税务局换取税务发票,没有明细单,记账人员也不管不问进行账务处理。

二、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缺乏相应的内部牵制机制,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弱化,内部控制缺失等。

1.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

个别单位和部门的领导,财经纪律淡薄,个人说了算,乱拨、乱支、乱报账;部门预算针对各单位的财务开支范围、标准等,只规定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并不能解决单位资金的安全性。

2.内部管理职责不清。

一是单位内部没有建立预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二是缺少内部牵制机制,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造成职责不清,越权行事;三是预算缺少控制程序,内部预算与上报财政预算不一致,造成预算、决算“两张皮”;四是对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缺少控制活动,出现管理失误等问题。

3.单位职工风险意识不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没有真正理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单位的重要性;大部分群众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管理层、财务部门的事情,非全员参与的“过程”,因此表现为消极应付,出现“搞形式”“走过场”现象。

三、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问题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到,财务管理控制的重点和要求不同,其财务内部会计控制重点、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应有所差异。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授权和批准制度,加强“一支笔”审批在资金运行环节中的监督。

一是在大额经费的管理上要严格,防止“一支笔”随意签批、挤占挪用;二是公务费用日常开支要以保障为依据,对计划外开支,要限定“一支笔”审批的最高额度,防止审批权力膨胀。

2.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完善财产管理的安全制度。

一是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对单位资产使用人都要实行永续盘存方法核对库存账实;二是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账物相符;三是主管会计还要经常检查出纳员、保管员、采购员的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材料、往来账目等情况,确保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各种财务规章制度。

要求各单位建立如实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各类账目,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凭证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各项内部财会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单位会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4.建立财务公开、群众监督制度。

一是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单位财务状况,使“一支笔”审批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二是公开程序到位,每张发票公开前必须要由经办人、证明人、监督人、审核人签字,才能报至“一把手”,财务审核把关后统一做账;三是公开形式多样,广大职工是监督的主体,在单位的公开栏或职工代表大会上公开,让群众对单位的收支情况心中有“明白账”。

5.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职位不相容的分离内控制度。

一是合理设计财务工作岗位,做到职责分明、职权分离,形成相互制衡、相互制约机制,杜绝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现象;二是实行财务印鉴分开保管制度,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个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有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三是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篇8

关键词:风险投资,公开上市,并购,股权回购,清算

一、前言

风险投资 (V C) , 又称创业投资, 是指风险投资家向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潜力的企业 (主要是高科技企业) 投入权益资本, 并主要通过资本经营服务, 直接参与风险企业创业历程的资本投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的权益性投资, 而这种高收益需要一定的运作机制才能实现, 即在所投资企业发展相对成熟后, 通过一定的退出渠道, 将所投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 这种运作机制便是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二、主要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及在我国的运用

1. 公开上市 (IPO) , 是风险资本实现安全退出, 取得预期收益的理想方式。公开上市通常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筹集资金的渠道。创业企业的公开上市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主板市场上市;二是创业板市场, 这是国内外风险投资退出常用的方式;三是通过场外交易 (OTC) 退出。

2. 股权回购, 是风险企业以现金或票据的形式向风险投资家回购本公司股权的交易行为。其基本形式有: (1) 用风险企业现金或票据进行股权回购; (2) 在风险企业内设立员工持股基金 (ESOT) 。 (3) 运用衍生工具期权进行回购。

3. 并购, 是当风险企业的发展较为成熟, 特别是预期投资收益现值超过市场价值时, 风险企业常常被包装成一个项目, 出售给战略投资者——另一家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 以实现投资退出, 获取风险收益的方式。

4. 清算, 是对于不成功的风险投资项目迅速离场的无奈但又最佳的选择。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使得风险企业的成功率很低, 部分或完全的失败在风险投资业是很普遍的, 而沉淀在失败项目中的资本, 其机会成本巨大, 及早从失败项目中退出并转投其他项目是风险投资家必须采取的果断措施。

资料来源:王松奇、王国刚主编《2 0 0 6年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 中国财经出版社

据《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显示, 目前我国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主要是并购和股权回购, 但国际经验表示, 风险投资项目退出绝大多数以并购方式进行, 在美国这一比例达70%, 在欧洲接近90%。而我国以并购方式退出的比例与国外相比明显偏低, 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内资本市场尚不成熟, 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功能不完善;二是企业在主板市场发展有限, 尤其是法人股交易受限, 客观上加大了企业间并购的难度 (如上表) 。

三、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 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证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

2. 风险资本IPO退出门槛较高, 使得真正实现IPO退出的风险企业为数不多, 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在政策法规等方面根本无法完全与IPO退出机制实现对接。中小企业板除了上市股本总额要求较低外, 大部分还是沿袭了主板的游戏规则。

3. 产权交易效率不高。首先, 各地政府监管滞后阻碍着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 使得跨行业跨地区的产权交易困难重重。其次, 尽管产权交易形式趋向多样化, 但非证券化的实物型产权交易仍占主导地位, 产权市场并不允许进行非上市的股权交易。再次, 我国风险企业大多有政府背景, 国有股、法人股一般通过协议转让, 这使得风险企业股份并不一定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最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买价, 加大了投资风险。

4. 缺乏有效的中介服务。风险投资涉及到很多的机构和环节, 如风险企业的资产评估、业绩审计、法律认证等, 这需要风险投资人才具备专业的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国内目前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非常少。

5. 税收力度不够。国外的风险投资业, 政府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 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我国虽然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了税收优惠和出口优先政策, 但从措施力度上看, 远不如发达国家。优惠政策少, 显然无法有效鼓励和引导广大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

四、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相关措施

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出台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专门法律, 同时修改和完善相关风险投资配套的法律法规, 为建立适合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提供切实可靠的法律保障。

2. 完善国内中小板市场, 加快建立二级市场。

随着风险投资地不断发展, 必须建立主要服务于风险资本发展的二板市场。二板市场定位应注重与主板市场的互补性, 把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 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机制。

3. 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在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的地方选择一些资信好, 经营管理水平高的证券公司开展柜台交易, 按照市场机制, 买卖产权, 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

4. 完善中介服务建设。

加强对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标准认证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 以及专业性的融资担保机构等的建设。

5. 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

着重强调对风险的关注和中小板市场成长性的披露, 让投资者根据自身承担风险的大小和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发展前景进行合理投资。

参考文献

[1]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M].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6

供电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9

供电企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企业既肩负着社会责任, 也承担着巨大的经营责任。作为国有独资并体现国家控制力的基础性产业, 首先, 供电企业要承担国家的政治责任。其次, 供电企业还承担着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再次, 作为关乎国家民生的行业, 供电企业也肩负着公共安全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因此, 加强供电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刻不容缓。

目前, 供电企业现有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 对风险缺乏系统地、定时地评估, 缺少积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 从而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以及其所带来的损失。

上述问题的存在, 不仅会导致供电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能力不强,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还会令供电企业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之时无从应对, 导致巨额损失, 对社会正常运转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因此, 供电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使风险管理重点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移, 从而提高风险管控的效率。本文为此结合供电企业实际, 建立供电企业风险预警机制, 以探索符合供电企业特点的风险预警体系。

二、风险预警概述

风险预警是一种实时展示风险水平, 提前防范和控制的管理方法。一项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有多种成因, 风险预警就是将所有可能出现、可能导致发生的危险状态辨识出来, 进行评价得出一定的等级。在日常工作中, 供电企业应时刻监控这些危险状态, 一旦出现即刻报告, 并通过供电企业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将预警结果展示出来, 责令相关人员立即实施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另外, 供电企业还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修正完善风险预警系统, 实行动态管理。

三、供电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目的在于使供电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 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报警, 从而增强供电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 做到防患于未然, 进而有效弥补单纯事后控制的不足。

供电企业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中, 应运用科学的方法, 有步骤、有层次的展开, 从预警事项收集、预警指标体系构建、预警事项分析评价、预警事项的整改与处理、预警责任机制确定、风险预警制度制定六个方面进行构建, 具体如图1所示。

1. 预警事项的收集

预警事项的收集是建立预警机制的第一步, 该步骤是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全面了解, 从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层面把握企业发展的风险要素, 为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预警事项的分析评价事件奠定基础。

预警事项的收集不仅应涉及到企业经营目标、业务架构、组织架构, 还要求考虑整体业务流程以及把握业务流转中各主要业务职责, 明确经营风险承受度等。因此, 在预警事项收集前, 首先须对供电企业进行业务分析, 确定预警事项的内容, 包括在投入与产出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应当考虑?引发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风险因素导致的后果及其严重程度如何?

通过预警事项的收集, 供电企业最终要建立一个囊括供电企业内部业务数据、外部经济数据及电力行业数据的风险事件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 风险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调取所需数据,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 充分满足对风险进行监控预警的要求。

2.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是风险预警机制有效实施的前提, 为保证预警指标的高覆盖性, 使之真正发挥作用。供电企业在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时, 可以采用综合预警指标法,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四个子类, 即通用预警指标集、专用预警指标集、部门级预警指标集和岗位级预警指标集 (如图2所示) 。

其中, 通用预警指标集是针对给供电企业带来经营管理风险的各种宏观因素设立的预警指标, 如宏观经济形势、政府政策法规等;专用预警指标集与通用预警指标集相对, 在制定时, 要充分考虑供电企业行业特点, 涵盖供电企业面临的各项特殊风险;部门级预警指标集是对供电企业各职能部门在工作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进行预警而构成的集合;岗位级预警指标集是更深层次的预警指标设置, 它将预警进一步细化到岗位层级上, 从而保证了预警机制的实施。

3. 预警事项分析评价

在确立了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 结合供电企业对待不同风险的风险容忍度, 利用行业数据, 可确定适用于供电企业的预警级别及区间。在此基础上, 可进一步对预警事项进行分析和评分。整个分析过程如图3所示。

供电企业可对用电企业管理及生产中的各类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评分, 相应地对应Ⅰ、Ⅱ、Ⅲ、Ⅳ、Ⅴ5个预警等级和红、橙、黄、蓝、绿5种预警信号。当风险事件发生时, 通过发布预警信号可直接了解风险水平并明确预警责任层级。

以缴纳电费能力指标的分析为例, 描述预警指标分析过程。首先, 按照一定标准对不同用电企业的缴费能力指标进行评分 (如下表所示) 。

根据风险预警指标, 进行评分, 并确定不同用电企业所处区间并发布风险预警信号, 进一步可明确预警责任层级 (如表2所示) 。

4. 预警事项的整改与处理

风险预警管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管理流程, 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不断地加以改进与完善。因此, 在风险预警管理的实践中, 要充分考虑风险环境的变化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对风险事件和预警指标等进行定期整改处理。

在对预警管理改进时, 首先, 应与内部控制评价相结合, 确定相关的整改及处理方案;其次, 应根据预警事项的不同预警级别, 确定整改和处理的先后顺序;最后, 应与内控自我评估相结合, 保持预警事项的持续监控与完善。

另外, 供电企业还应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交流合作, 与此同时向同业对标中的先进电网公司学习, 学习他们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方法和经验, 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和电网特色的风险预警管理技术。

5. 风险预警责任机制

为保证风险预警的有效实施, 供电企业应建立逐级承诺、逐级声明和问责到底的管理机制, 形成循环责任传导体系, 并随着风险管理工作的逐步落实, 强化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横、纵向网状监督和管控。供电企业应明确预警评级报告层级、预警事项责任层级、预警事项整改责任层级。由企业管理层负领导责任, 对主要风险确定责任人, 具体风险责任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 对任何违反风险管理相关政策的组织和个人, 要给予追究和处罚。

另外, 供电企业应在对现有考核体系进行诊断的基础上, 明确风险预警管理考核的目标和内容, 确定企业及各职能部门关注的考核点, 设计风险预警管理考核的基本框架, 确定考核层级, 设计风险预警管理考核的内容、量化指标, 并在征求各部门对考核的意见和建议后, 确定明确的考核标准, 并严格执行。

6. 风险预警制度制定

供电企业应该从风险预警的目标出发, 规范业务流程, 对业务流程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建立符合供电企业实际的预警管理制度体系, 从而保证预警工作的规范化, 包括:预警管理系统维护制度、警情报告制度、预警要素数据库更新制度、发出预警信号后风险控制和应急反应制度、预警工作评估制度等。

为了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 必须获得业务部门的支持, 消除各级员工的顾虑。因此, 供电企业应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完善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培训教育制度, 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使风险管理意识真正成为所有员工的共同认识、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 从而促进供电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

四、结束语

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集合经济、技术、管理、组织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是进行风险预控, 化解风险的发生, 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但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项目, 涉及因素众多, 可以运用的方法较多。本文对供电企业预警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供电企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超.廊坊供电公司电费回收风险预警评估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保定:华北电力大学, 2010

软件项目风险形成机制研究 篇10

1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软件项目风险的研究, 在软件项目风险因素分析方面, 常金玲[3]基于项目实践和软件工程原理, 将软件系统开发风险归纳为7个大类、36项风险因素;张天宇等[4]在分析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软件项目开发的关键性风险因素, 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在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方面, 潘春光等[5]总结了Boehm和Charette的风险管理框架、Higuera和Haimes的持续风险管理框架模型、Hall的六学科风险管理模型以及基于CMM/CMMI的风险管理框架等;还有一些学者在软件项目风险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6,7]。现有研究很少有从软件项目风险形成的根源和形成机制方面进行, 而分析软件项目风险的形成机制对于认识和管理项目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软件项目风险及特点的基础上, 研究其形成根源, 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软件项目风险的形成机制, 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 也可为软件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 软件项目风险的类型与特征

软件项目属于智力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技术性强, 在项目开发的各阶段都需要细致、复杂的手工劳动以及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另外, 由于软件产品的抽象性以及用户需求的不稳定性, 使得项目目标难以明确、任务边界较为模糊, 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也很难度量。因此, 与传统项目相比, 软件项目的风险更为复杂。根据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 可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 各阶段的风险具体见表1所示。

由此可见, 软件项目风险的特点主要有:

(1) 随机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 由于软件项目需求的不确定性、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复杂性等, 使得风险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及风险后果的出现表现出随机性。

(2) 复杂性。软件项目特别是一些复杂应用项目开发周期长、涉及面广, 在整个过程中面临多种多样的风险, 而且, 这些风险因素之间还存有复杂的关系, 使得项目风险的复杂性非常显著。

(3) 动态性。软件项目在开发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风险, 这些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并具有传递效应, 而且风险的影响效应还可能会在传递中不断积累和放大, 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产生致命影响。

(4) 损失性。如果软件项目各阶段的风险没有消除, 甚至连试图降低风险的努力都没有, 这时潜在风险就会变成真正风险甚至是现实, 从而造成实施效果下降、预算超支或实施周期延长等恶性后果或损失。

3 软件项目风险的形成根源

3.1 软件项目的复杂性

软件项目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 其复杂性主要来自技术的复杂性、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3.1.1 技术的复杂性

技术是实现软件产品所用到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也是实现软件产品的基础。在这方面, 软件产品与计算机、汽车或建筑存在很大的差别, 因为后者在开发中往往会有大量的重复部分, 计算机系统虽然也较为复杂, 但软件系统比计算机系统更复杂, 在软件实体扩展中不仅是相同元素的重复添加, 更是不同元素的添加, 而且这些元素还以非线性递增的方式交互作用, 使得软件开发技术的复杂度以更大的非线性级数增长。另外, 王连成[8]提到, 复杂产品开发的复杂性主要是源自其开发过程固有的无序性, 这种无序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过程阶段间的反向影响性, 即后一阶段的开展需要以前一阶段的实现为其提供条件的同时又会反过来对前一阶段或以前若干阶段的活动提出变动要求;二是开发活动并行的不协调性, 即同一阶段的活动在同时开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影响, 一些活动的中间或最后结果可能影响另外一些活动方式的条件。

3.1.2 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项目管理主要涉及项目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在范围管理上, 由于软件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实体, 在签署项目合同时, 大多条款是关于功能概要上的描述, 很难对具体范围进行详细描述, 再加上需求变更频繁, 使得范围管理更加复杂;在质量管理上, 除了因功能描述不清等而导致的质量管理复杂外, 还有因用户满意度要求提高、项目管理范围扩大而与之相应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是很成熟等, 造成质量管理难度较大;在人员管理上, 由于软件项目及其开发工作的特点, 制定一个既重视财务指标和客户满意度指标, 又能突出人员创新和团队协作方面的指标就显得很重要, 而均衡与协调的管理方式是较为复杂的;在沟通管理上, 由于常出现项目组与客户之间因项目范围的变更而起争执、项目组成员间因意见不合而产生冲突等, 使得项目经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沟通协调;在时间管理上, 由于软件项目是不可见的, 再加上是以人的脑力劳动为主, 估算出的时间与实际项目进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而增加了项目时间管理的复杂性。

3.1.3 环境的复杂性

环境是指存在于项目内外并影响项目绩效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 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等一般环境, 以及竞争者、用户、供应商和新进入者等任务环境, 前者由于各要素的异质性或多样性以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项目分析与实施的复杂性, 而后者由于所涉及的各利益相关者较多且差异较大, 增加了彼此交互的复杂性, 影响项目进展。内部环境的复杂性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部环境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软件项目开展时一般都设有若干项目小组, 每个小组内又含有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 这些人员及小组需要密切配合与协调;二是内部环境系统内部关系的复杂性, 即各子系统之间构成一个关系复杂的网络并具有广泛而紧密的联系, 一个子系统的变化往往会作用到其他子系统, 而且这种作用是非线性的;三是内部环境的智能性, 软件项目的原材料是人的思想和智慧, 因此项目的内部环境就是一个人工智能系统, 具备适应、调节、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进而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3.2 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软件项目属于“知识转移型”产品, 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根据人类认识论观点, 人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人不管多么努力也无法全面预见未来而成为所谓的“先知先觉者”。因此, 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人在项目实施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错误, 而这些失误和错误正是导致项目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 影响人的认识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1) 物质手段, 即物质形态的认识工具, 是人类为了突破自身认识器官的局限而有目地制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工具的总和。在软件项目开发中, 这类认识工具包括软件需求工具、软件设计工具、软件构造工具、软件测试工具、软件维护工具和软件工程管理工具等。虽然这些工具降低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难度, 提高了对软件产品的认识能力, 但开发工具的功能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强大, 而且现有工具的发展应用跟不上时代要求, 如许多测试工具仍是就问题论问题, 缺乏统一性和通用性。

(2) 方法论手段, 即观念形态的认识工具。康德认为, 虽然认识起源于感觉, 但仅靠感觉是不会形成关于对象的认识, 要保证认识的客观和有效, 还需依赖于人所具有的先验认识能力, 需要整理、联结和规范感性材料。也就是说, 认识中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对认识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软件项目开发中, 软件开发方法也一直不断演变, 如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基于PUP的软件开发方法、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敏捷性软件开发方法以及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方法等。然而, 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及软件开发中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 使得现有软件开发方法离人们所追求的高效率和高质量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也决定了当前软件开发方法应用的有限性以及演变的无限性。

(3) 人的生理基础。健全的感官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是人开展认识的前提基础, 但这些生理条件只是为人的认识活动提供了生物学上的可能性, 即它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说, 只有人们经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 掌握了各种知识结晶和认识形式后, 认识活动才能成为现实, 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才能成为真正的认识器官和认识基础。然而, 现实中,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而历史积累下的知识成果是广泛的, 而且还在不断出现新的知识。同样, 在软件开发时, 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编码到测试等, 涉及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人们在精通某一专业知识时, 其他知识难免就会相对缺乏, 而软件项目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各模块及子系统间具有很强的耦合性, 任何相关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故障。

3.3 项目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指引入时间因素后事物的特征和状态不能充分地、准确地加以观察、预见和测定。一般项目的不确定性既包括项目内在不确定性和项目外在不确定性。

3.3.1 项目内在不确定性

软件系统的开发本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减少现实系统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 但自身的产生过程却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 具体有:

(1) 需求分析的不确定性。软件需求分析主要是研究问题, 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以及解决问题存有的约束, 然而, 人们在软件系统开发之前是不可能准确地把握当时的需求以及其未来的走势, 这一点已被Wegner[9]利用数学方法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2) 从需求到设计和编码转换的不确定性。软件项目不同于传统的建筑项目, 需要在多个抽象层次表述系统, 如需求分析模型、设计模型和源代码执行模型等。在这些不同抽象层次间转换时常会引入不确定性, 如设计模型是否忠实于需求分析模型、概念模型在编码中是否被编码人员正确理解等。

(3) 重用项目成果的不确定性。重用已有项目成果从理论上讲可以回避前面两方面的不确定性, 但在实践中仍会引入很多不确定性, 如:重用构件的接口描述是否准确和完整;可重用构件或子系统是否满足当前应用的要求;给定一个重用构件, 如何调整以满足现有系统的约束条件等。

(4) 测试工作的不确定性。在制定测试计划时, 需要确定待测试的产品, 而这种产品主要包括需求说明、设计文档和源代码, 它们在测试前就已渗入了不确定性, 这种面向未来的测试计划只会将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在开展测试活动时, 一般, 该活动开展的假设前提是在理想环境下,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测试过程与结果的可靠性, 但理想测试是不可能的。

(5) 项目管理的不确定性。项目管理活动与一般管理活动类似, 也涉及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由于人的因素和软件项目特点, 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不确定性, 如:在计划和决策中, 是否权衡考虑了所有因素并识别出各因素取值是代表其真实状态;在组织中, 人员配置是否得当;在领导中, 项目组各层次沟通是否畅通;在控制中, 管理者是否清晰技术层面的实际进展等。

3.3.2 项目外在不确定性

项目外在不确定性, 即项目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根据Miller[10]的划分, 可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划分为六类: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产品需求与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源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和竞争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在经济与政策方面, 由于国内软件行业对国内市场依赖非常大, 一旦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对软件行业影响非常大;在需求和市场方面, 用户需求既与偏好相关也与经济形势相关, 软件项目对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在资源与服务方面, 人是软件项目的灵魂, 人员的流动特别是关键人才的流失会对项目造成巨大的影响, 而现实中软件人才的流动要高于其他行业;在技术方面, 新技术的本质特征就是高度不确定性, 其本身所固有的高度不确定性既是机遇所在, 也是风险的根源;在竞争方面, 随着近年软件业的快速发展, 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

3.4 项目干系人的差异性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定义, 项目干系人是指那些或者积极参与项目, 或者其利益在项目执行中或成功后受到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个人和组织。一般, 项目干系人利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等对项目目标、规模和结果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 与项目成败有着紧密的联系。Cleland[11]也认为项目与众多干系人相关, 考虑到他们的需求的差异性进行项目干系人管理是项目成功的重要部分。结合实际, 可将其项目干系人划分为客户、项目管理者、项目组成员和合作伙伴等四方面, 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1) 目标的差异性。项目干系人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隶属关系以及不同的组织文化背景, 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和追求目标;而且, 即使是同一干系人的利益范围也存有差异, 如有的项目组成员追求经济报酬、有的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有的则希望参与管理和决策等。表2是不同干系人的主要目标。现实中, 尽管项目的整体性要求成员维护总体目标, 但各干系人总是想法设法促使自己目标的实现, 在无法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和同时满足各方目标追求时, 分歧和冲突也就产生, 给项目带来风险。

(2) 角色与职责的区别。1) 客户方面。客户是软件项目开发的重要参与者, 他们不仅要对自己的需求表达是否清晰负责, 还需证实开展的项目是否符合他们的需求, 并要支持项目的开发、确保人员的培训以及推进软件项目在企业中的应用。2) 项目管理者方面, 包括项目总监和项目经理等。项目总监主要是审批项目实施计划, 负责项目实施的重大事件决策, 协调各方工作关系, 对项目进度、质量等进行宏观监控;而项目经理主要是协调项目组人员的分工和资源分配, 监督项目实施和控制进度, 并与客户沟通联络、争取获得支持等。3) 项目组成员。项目组成员负责实施项目的各项活动, 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与单元测试、系统测试、配置管理和文档活动等, 并支持项目编制和项目跟踪, 在项目预算及进度等约束条件下完成项目。4) 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一般根据项目开发者提供的需求规格说明书等, 利用自己的设备、人员、内部的生产过程和技术方法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发产品, 并接受项目开发者的监督和评审。

由此可见, 各项目干系人角色和职责的不同, 使得他们经常对项目成功完成应该执行的活动和次序等有不同的看法, 这种优先权的冲突即使在同一干系人范围内也会发生, 从而影响项目的开展。

4 软件项目风险形成机制研究

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 我们可总结出软件项目风险的形成过程:

(1) 项目的复杂性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导致不确定性, 引致风险。

系统论认为, 系统是由彼此相关的部分或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结构的有机体, 由于这一有机体还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 并进行着信息、能源和物质的交流, 使得系统本身变得异常复杂。对于软件项目来说, 不仅体现在软件项目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和模块间联结关系等技术的复杂性, 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同时由于其所涉及的环境因素众多, 特别是要素间相关关系错综复杂和动态变化, 使得软件项目更为复杂。

然而, 相对于软件项目的复杂性, 人们认识和把握这种复杂性的能力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 一方面是因人的时间精力有限, 不可能获得所有有关软件项目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现有的软件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主要是应对过去一些常见问题而产生的, 但问题的多样性和新奇性使得这些工具和方法呈现出局限性。这种由软件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之间的差距导致软件项目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 而这种不确定性又会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变化来体现, 一旦这种变化朝着不利方面发展, 就会影响软件项目的整体运行, 造成质量下降、工期延长和费用超额等。

(2) 项目干系人的差异性导致不协调和冲突, 引致项目风险。

除了由于软件项目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局限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外, 项目干系人的差异性也会给项目开展带来不确定性和项目风险。系统动力学认为, 在一个复杂动力系统中, 系统的每一部分运动导致的最终结果具有完全不同与部分的特征。例如, 一个人拉车或许刚好能拉动车, 但一群人拉车, 其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如果这群人都向同一个方向拉, 肯定会拉得更快;但如果各自向不同的方向拉, 或许一步也拉不动。这取决于各个方向上力的大小, 而且如果逆行方向的力最大, 还会出现倒退。同理, 在软件项目中, 涉及不同的具有独立主体利益的项目干系人, 有着不同的职责、隶属关系和不同的目标, 使得各方对于共同目标的认知很难一致, 而且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 往往容易忽略项目的整体利益, 而是从自身立场考虑, 难免会出现“系统内耗”现象。

由此可见, 在软件项目中, 一方面, 项目的复杂性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导致项目开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 为项目风险形成打下客观基础;另一方面, 项目干系人之间的诸多差异的现实存在导致项目的诸多不确定性, 为项目风险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由此, 可将软件项目风险的形成机制表示如图1所示。

5 结论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对于风险的管理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又是一项比较难的工作, 因此, 有必要研究软件项目的风险形成机制, 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管理风险。本文在分析软件项目风险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 从项目的复杂性、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项目的不确定性、项目干系人的差异性等方面分析了软件项目风险形成的根源;通过整理分析发现, 软件项目风险的形成主要源自两方面, 一方面项目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之间的差距使得项目开展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项目干系人之间的显著差异使得项目运作与协调困难重重, 这两方面通过共同作用于软件项目引致风险事件, 最终造成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KLEIN S A.Putting methodology in perspective from a project risk viewpoint[C]//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1999 Winter Meeting, 1999, 1 (31) :362-365

[2]KLASCHKE G.What the CHAOS chronicles 2003 reveal[R].San Diego:Cost Xpert Group, 2004

[3]常金玲.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29 (3) :318-320

[4]张天宇, 张英鹏.中小型软件企业项目开发风险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 24 (5) :32-35

[5]潘春光, 陈英武, 汪浩.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J].控制与决策, 2007, 22 (5) :481-486

[6]季年芳, 张宏书.基于风险因子分析的软件项目管理模拟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2 (12) :172-175

[7]张俊光, 杨芳芳.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 (8) :156-159

[8]王连成.系统工程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2:92

[9]WEGNER P.Why interaction is more powerful than algorithm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7, 40 (5) :80-91

[10]MILLER K D.Industry and country effects on managers`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3, 24 (4) :693-714

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探析 篇11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探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企业的竞争方向转变为以供应链为主的竞争方式。但是,目前各大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强调企业运作成本的减小,缩短物流消耗的时间等,将企业的利润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任务,忽视了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问题。虽然有部分学者已经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但是仍没有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准确的定义,本文主要探讨企业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一、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重要性

供应链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事先不能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造成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具有很大差异,从而企业具有亏本的风险。而供应链风险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威胁,具有脆弱性。风险发生时会破坏整个供应链系统,最终使得整个企业的供应链瓦解,使得企业破产倒闭[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制定出完善的调控手段,未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从而不能在风险发生时发出危险信号,不能及时报警并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调整。所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能在风险来临时,及时地进行风险预警,有利于企业及时地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最终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具体对策

(一)预防环境风险与结构风险

供应链企业不能对环境风险进行控制,但是可以对环境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与预警。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环境风险数据库,收集风险取值与属性,对数据进行研究与挖掘,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数字模型。通过这样的方式,虽然不能阻止风险的发生,但是能有效的对风险进行监测,有利于企业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使得企业的损失得到最小化。

在供应链中,结构风险是能够控制的,建立供应链的初期在选择供应商时,应该对利润与风险之间进行充分地权衡。供应上控制风险的措施主要以下内容:选择更加优质的供应商,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加大对供应商行为的监控力度。将描述式的数据挖掘方法运用在违规供应商的特征属性识别上,企业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供应商进行识别,并以此为参考依据确定是否加强还是取消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数据挖掘方法并不像传统的供应商评价方法那样具有主观性,数据挖掘法是以客观的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的统计方法,在统计过程中克服了人的主观因素,也避免了人为因素的随意性。不同的行业与地区,其供应商所具备的特征也具有差异性,数据挖掘法在充分地考虑供应商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统计。事实上,这样的统计方法与管理人员处理事务的想法具有一致性。

(二)信息风险的相关预防对策

1.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在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构建过程中可以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减少不对称信息共享是解决的最有效的方法。供应链通过分享的需求信息,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从而更好地掌握市场发展情况[2]。另者,通过共享的库存信息、企业订单信息、计划信息以及物流信息等,使得成员企业能更加及时地发现供应环节中出现的潜在风险,为了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成员企业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地将风险遏制在摇篮里。通过供应链信息共享加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减少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以及企业的竞争力。

2.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为实现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使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激励机制,协调供应链。在预警过程中进行信息共享不能完全地保证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对称[3]。供应链成员处于私利,考虑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会将真实的信息隐瞒起来,从而使得供应链共享信息存在不真实的情况,导致企业道德风险情况产生,不利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作,这对供应链的协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最终降低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和敏捷程度,造成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使得企业的整体利润下降。因此,企业要制定激励机制,使得企业说真话,真实的信息被共享,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实现供应链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减少供应链合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三)提高供应链风险预警意识

在供应链环节中,要加强风险意识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技能,供应链风险预警要求在供应链文化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符合供应链管理的相关要求。在成员企业中,要加强员工的风险预警意识,不同的企业与内部成员能自觉维护这项工作[4]。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要通过相应的目标、政策以及有关制度,使得企业的全体成员明白实行供应链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和意义,所有成员要学习供应链系统的技能,增强自身的能力去管理各自的预警风险行动。当发生风险时,所有的成员能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问题,提升自身的应变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并且,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要形成比较规范与统一的风险预警规范语言,让不同的部门或成员可以发表自身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的看法,所以,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相关部门要制定统一的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的相关词汇,最终使得供应链成员的语言统一,便于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有效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是重要的环节,它对企业的整体的利润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还会影响供应链中的稳定性。所以,实行供应链风险管理要实现风险的最小化,提高企业的利润。本文主要提出企业要在供应链管理中预防环境与结构风险,制定相关的信息预防对策,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最终促进企业的盈利,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齐刚.浅谈供应链管理的风险规避问题[J].科技与管理,2015(03):69—73.

[2]傅少川.张文杰.施先亮.供应链信息风险的形成机理和防范对策,2014(01):35—39.

[3]张存禄.王子萍.黄培清.等.基于风险控制的供应链结构优化问题,2014(06):26—33.

风险机制 篇12

关键词:中小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风险规避

中国计划到2015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这一伟大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能否实现转型升级、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而战略新兴产业绝大多数都属于高科技企业, 中小高科技企业能否成长与此目标能否实现息息相关。

一、中小高科技企业的特征

(一) 高科技性

高科技企业之所以为高科技企业, 贵在其产品具有高科技性, 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具体表现为构成产品的成本中有很大比重是研发成本和人力成本, 其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要比传统产品要高得多。

(二) 高投入性

高科技企业另外一个特点是高投入性, 这里的高投入性在高科技企业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投入特点, 在高科技企业种子期主要表现为研发等无形的投入, 而实体性投入并不明显, 在初创期和快速成长期则主要表现为资产设备等大量有形资产的投入以及研发的投入。从高科技企业的投入特征来看, 其有无形投入大的突出特点。

(三) 高风险性

高科技企业存在很高的风险, 风险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表现不尽相同, 从国外的中小高科企业存活率来看, 美国大概只有18%的企业可以存活, 一些特殊的项目的企业存活率不到3%, 即便是成功的企业, 其产品能维持五年以上旺盛期的不足30%。

(四) 高收益性

高科技企业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高收入性, 由于其产品附加值很高, 所以一旦产品获得市场认可, 企业将会从中获得丰厚的收益。从国外风投来看, 其投资的项目成功率只有30%左右, 即投资10个项目有7个会失败, 然而一旦有三成的项目成功, 风险投资便可获得巨大的收益, 这主要是由于项目的高收益性决定的。

二、中小高科技企业各阶段的的风险分析

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 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蜕变期。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风险特征 (如下页表1所示) :

(一) 种子期风险分析

此阶段企业的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 包括首先研究的方向选择是否正确, 一旦研究方向选择错误那么后期将会走很多弯路;另外技术本身是否可行, 如果技术本身根据现有条件无法可行, 那么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没有效果;最后是技术是否有超前性, 如果只是简单模仿改进别人的技术, 该技术实现的产品将无法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二) 初创期风险分析

此阶段会产生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 财务风险是由于该阶段发展所需资金需要通过外部获取, 那么必将产生财务支付压力;另外一个风险是市场风险, 产品刚投放于市场, 需要市场的检验。

(三) 成长期风险分析

该阶段企业进行快速成长期, 随之产生管理风险、市场风险与人才风险, 这些风险之所以会在此阶段出现, 是因为该阶段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业务也变得复杂起来, 此时企业需要进行日常的管理决策和重大事项的管理决策, 这需要高水平的管理, 另外企业需要塑造产品品牌形象, 需要更多的市场营销。

(四) 成熟蜕变期

该阶段企业已经从成长期过渡到业绩稳定并逐步转向衰退的时期, 企业需要进行转型, 如果不及时转型, 那么后期必将面临市场的无情淘汰, 此次企业呈现的突出风险是转型风险, 或者说是二次创业失败的风险。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在高科技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企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和风险特征, 如何有效规避以上风险, 使得高科技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顺利转型, 则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规避机制。

三、建立中小高科技企业风险规避机制的建议

中小高科技企业的风险规避机制, 应当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建立, 宏观层面是要有金融保障体制和高科技企业信用体系, 微观层面是企业自身需要建立一整套风险规避机制。

(一) 宏观层面

1. 完善金融保障体制

金融保障体制的建立除了宏观层面需要进行完善之外, 高科技企业自身需要不断提升信用水平。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风险特征, 寻求阶段性的融资路径。如种子期以自有资金为主, 初创期以商业贷款、风险投资、自由资金为主, 成长期以商业贷款、风险投资等为主。不同的成长阶段融资路径的选择要有所取舍。另外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障体制的建设, 尤其是注重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和规范。

2. 建立中小高科技企业信用体系

由于信息不对称, 造成了中小高科技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隔阂, 要消除这一隔阂的关键在于让外界能够了解并认识高科技企业, 构建中小高科技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库对于让外界了解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当尽快完善针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信用档案库建设, 架起外部与高科技沟通的桥梁。

(二) 微观层面

1. 建立技术创新评价机制

企业为了控制风险有必要建立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评价机制, 首当其冲的便是建立相应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中小高科企业来说, 技术创新能力有多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 技术是否先进。技术是否先进要与同类产品进行比较, 是否有明显的突出优势;如果没同类产品可比, 那么应当看其是否有明显的使用价值。 (2) 技术是否能够有有效的支撑。技术即便先进, 其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需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因素进行评价, 看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开发条件。 (3) 技术是否容易被替代。如果技术的可替代性很强的话, 那么该技术缺乏足够的创新性。

2. 建立市场营销体系

好的产品需要有好的营销将其推向市场, 中小高科技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 在开发产品的时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高效快速开发相应的高质量产品系列, 产品应当尽量丰富化、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的营销渠道体系, 提升企业自身的产品营销能力。

3.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

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初创者一般都是技术型人才, 其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当高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管理风险会不断增加, 所以高科技企业应当关注管理水平的提升, 应当积极开展各种人才培养工作。如外部引进或者内部培养, 内部培养方面企业应当定期开展内部员工业务培训, 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4. 建立内部激励机制

高科技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关键在企业必须一直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内在动力, 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内动力, 激发员工内动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便是激励, 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内部激励机制, 使得员工从内心深处有创新的激情和热情。该激励机制的核心是鼓励员工进行创新, 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曹培红, 江俊龙, 邹香.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探讨[J].财会月刊, 2010, (7) .

[2]李湘龙.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风险规避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 2011.

[3]马军伟.金融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13, (1) .

[4]王尔德.国务院通过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J].21世纪经济报道, 2012, (5) .

上一篇:文化审思下一篇:基带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