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农民

2024-10-28

学习型农民(精选12篇)

学习型农民 篇1

一、农民学习者参加现代远程开放学习的愿望和需求

1.丰富文化知识, 提升文化层次和素质。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绝大多数农民对自身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现状不满意, 大都有通过合适途径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愿望。

2.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和信息, 增强在农村创业致富的能力。

新农村中的新型人才是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 即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技术型人才, 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实用人才。他们当中一大批人通过学习和实践, 成为当地靠生产经营致富的能手。这在广大农民中起到了令人瞩目的示范效应, 众多农民学习者希望通过参加现代远程学习, 从远程教育平台优质丰富的资源库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 实现靠劳动和科技致富的理想和目标。

3.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导致的劳动力在城乡间快速流动对专业技术和创业能力的新要求, 强化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

为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广大农民工急切希望找到方便、快捷、有效的学习形式, 通过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或系统学习取得一技之长, 顺利实现再就业和创业。现代远程教育专业设置齐全、费用投入少、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可以通过收听广播、收看卫星电视节目、上网、电话答疑等进行学习。

4.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提高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应用能力。

随着农村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农民的信息技能素养成为提高生产经营、创业致富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收获, 激发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希望通过参加现代远程学习, 掌握和提高网上学习等方面的信息技术能力, 强化自身信息素质, 提高创业能力。

5.农民学习者对现代远程教育全新的教学形式充满好奇和兴趣, 愿意亲身体验一番。

我国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集中学习。现代远程教育正随着电视网、互联网、电话网“三网融合”, 迅速覆盖到广大基层乡村, 走进千家万户。现代远程教育机构许多教学点延伸到乡镇农村, 使农民可以兼顾学习和生产, 为农民提供了最适合的学习条件。

二、农民学习者在现代远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1.农民学习者文化基础差异较大, 总体文化程度较低, 影响到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和学习。

据有关机构近年统计, 我国农村15-40岁的青壮年中, 文盲半文盲占22.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4.76%;高中和中专的占0.73%, 大专以上的仅占0.08%。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明显偏低, 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问答“知道一些”的仅占1/3左右。

由此造成对较难较深的专业知识, 即使有教师讲授的情况下, 也很难学会、学懂、学透, 更谈不上熟练掌握和应用。因此, 大多数人学习进入状态较慢, 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甚至半途而废。

2.年龄较大的农民学习者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再加之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或水平不高, 以致在较长时期内不能适应远程自主学习。

他们平时很少甚至不看书, 希望学校安排教师从头到尾系统讲授, 习惯于和教师在课堂上面对面交流。要求他们单独面对网络和教学平台, 使用媒体主动、适时、持久、有效地进行交互学习和自主学习有很多困难。同时, 由于大多数学习者繁杂事务较多, 难以做到经常性地在网上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有效地互动, 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

3.适合农民学习者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不足和共享程度较低, 造成“学无所求”或“学非所用”, 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资源不足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急需得到的有特色的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实用技术资源较少;二是符合教学实际需要、能满足学习者网上个性化自主学习要求的多媒体课件较少。高水平教师制作成的课件不多、课件制作技术落后、许多课件内容较陈旧且更新慢等原因造成课件不能引人入胜。

三、破解农民学习者所遇困难的对策与措施

1.认真了解和准确把握农民学习特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开始学习前和学习过程中, 远程教育机构和教师要认真做好对农民学习者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专项测验测评等形式, 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 如学习需求和愿望、对教学和服务的具体建议和意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总结概括出有关特征和结论, 然后据此制定培养方案和基于远程环境的教学设计方案。

2.设置契合农民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提供丰富实用的技术资源。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 根据农村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适时推出满足农村发展需要和产业转型需要、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快学习内容更新, 增设特色课程。课程设置要突出地方特色, 可以根据当地“三农”实际需求适时开设职业技能和地方特色课, 满足农民学习者增强实用技能和创业致富的需求。基于农民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多样性和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适应性差异, 建设和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然后, 通过有效的支持服务设计, 建立学、测、评、导一体化的课程资源和技术服务模式, 帮助学习者增强网上学习的效果。

3.增强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激发农民学习者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习者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引发学习者的兴趣重要的是要传授能使教育对象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采用适宜的方法。在教学中, 要立足于学生已知的内容, 要具有参与性, 案例教学和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4.强化信息技能学习和训练, 培养农民学习者远程自主学习能力。

基层教学机构和教师要以计算机基本技能学习作为切入点, 从开、关机和键盘字母认识开始, 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开展指法练习、拼音打字、文档处理、表格制作、收发邮件、网上发布信息等技能培训活动。对不具备上网学习条件的学员, 有关机构可以组织他们到就近城区或集镇的网吧进行培训学习。

要把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农民学习者的生产、生活紧密相结合, 倡导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开放式学习和实践。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 又能提高农民学习的自主性, 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能带来的便利和收获,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逐渐培养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习惯。

5.认真搞好学习策略的教学和指导, 为农民学习者提供细致的个性化服务。

教师要指导学习者在学习前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翔实的学习方案, 在远程学习中要自觉管控学习过程和调节学习进度, 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校正, 以提高学习效能。

教学机构和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疑问解答、个别指导、助学服务等专业性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 保障农民学习者远程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摘要:农民学习者被现代远程教育众多优势所吸引, 基于多方面需求和愿望参加学习和培训。对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除了农民学习者努力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远程教育机构和教师要根据农民学习的特征和实际, 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 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 强化服务观念和细化服务内容, 保障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农民学习者,远程学习,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石卫林, 谈松华.从宏观环境变化对电大教育需求的影响看其发展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 2008, (10) :18-22.

[2]张忠法.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及远程教育的有关政策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 2009, (11) :11-16.

[3]郝丹.远程教育的历史使命:农村发展与变革的人力资源支撑 (上篇) [J].中国远程教育, 2010, (7) :5-12.

学习型农民 篇2

中国的将来取决于农村发展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农民问题谈了多年,但今天再谈农民问题,应该提到战略的高度:它关系到中国今后的发展及前途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贫富不均、缩小城乡差别、改革农村体制的关键所在。农业停滞不前,农民收入不见增长,是中国近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粮食生产由于农民种粮不赚钱,几年来呈下降趋势。不赚钱的原因在于粮价上不去,而种粮成本不断增加(种子、化肥、农药、农机费等)。农民种粮一年下来,刨去成本,不计劳动力,也只能持平。若遇灾年,种粮越多,越赔本。种粮不赚钱,除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外,还大大挫伤农民种田积极性,导致农民弃田不种,外出打工。其后果,中国粮食产量一直下降,播种面积不断减少。拿2004年来说,粮食耕种面积比2001年减少15%。同时,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大大落后。就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收入来说,近几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2006年的农民收入比2000年人均减少100元左右。农村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是否能在当今基础上,按此速度可持续发展下去,已成为学术和实践中一个颇为受人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城市消费无力,市场疲软,轻工业、家用电器产品滞销。而与此同时,农村8亿人口中拥有电视机等消费品比例却非常之小。农村家庭中几乎少有家具陈设、厨房用品、卫生设施。而建材工业在农村的市场则微不足道。农村的基础设施开发,如水、电、交通、通讯,都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开发农村市场,是中国在今后30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该说现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条件,远优于1978年中国改革伊始。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农业战略是为了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话,那么今天工业积累了的资金,就应该可以用于发展农业经济。而农业经济的再次起飞,将支撑着中国今后30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同中国的经济奇迹,今日的中国贫富不均,已举世公认。这已成为今日的严重社会问题,也必将涉及到中国执政党的信仰和执政基础问题。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真正富起来,这不光是农民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公正问题,是执政党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国家问题。当然,解决这一问题,不是要再“打土豪,分田地”,而是执政党如何利用国家掌握的经济资源,政策权力,对社会进行更公正的再分配问题。温家宝提出的三年取消农业税,就是以税收杠杆,把国家所摄取的收入再分配给农民。这是一个晚到的,但不无作用的政策。在费税改革上,中国应该采取“先养鸡,后下蛋”的做法。坚决把这300多亿农业税从农民身上减去,即使这会导致有些地方财政不足,影响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国家还应防止“收费”回潮。本来农民的公益事业,不能完全由农村的“一事一议”来让农民承担,而应该用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来解决。如在城市修路,不是由城市居民出钱,同样,农村的路为什么要农民们来付之?需依靠农村自治机制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光依靠取消农业税是不够的,还应进行农村结构性调整,取消现有乡镇体制,加强村民自治和村委会作用。乡镇的作用,日渐减小,如征粮、募兵、计划生育等。更多的乡镇已成农村改革的包袱和阻力。大部分乡镇人浮于事,负债累累(实际已破产)。有些乡镇转嫁危机困难于村民,如任意挪用其掌管的农业税附加费,而这笔钱本应用于农村建设。要使农民收入真正提高,在国家提高对农业投资中获得收益,就必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尤其是乡镇一级的环节,直接落实到村里。现在农村自治机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并在逐步完善。村委会的**选举,村务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机制,都是可以使国家的农业投资,优农政策具体落实到农民身上的有效保障机制。现在的“六小”工程,农村基础建设有多少一部分落实到农民收入上,使农民真正获益?有很大部分是被消耗、浪费掉。要么前期工作跟不上,要么资金和工程管理不健全,要么建后不配套。如果能将这些工程项目直接落实到村里,由村委会负责,村民代表大会监督,明晰项目产权,管理责任,把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将会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实惠。

河南农民赴日本学习新农村建设 篇3

近年来,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省外专局以“一村一品”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现已建立省“一村一品”引智示范村69个,涌现出苹果、茶叶、蔬菜、花卉、食用菌、手工艺品等一批特色专业村,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经营能力和积极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据河南省外专局局长李金城介绍,为培养更多的农业产业化带头人,河南省已连续两年组织农业产业化带头人赴日本学习农业和农村先进管理理念、实用技术和“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这些人员通过培训,运用在国外学习的知识和先进理念,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带领本村(镇)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在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对周边村、镇或相关领域也起到了示范作用。郑州市中牟县十里铺村支书参加赴日“一村一品”培训学习回国后,把学到的先进经营理念、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大力推广大蒜种植,使全村年收入突破52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蒜村”,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孟州市禹寺村支部书记杨六东已经50多岁了,通过参加赴日“一村一品”培训,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结合本村实际,带领村干部建沼气池、发展生态养猪,并制定出了本村2008-2010年发展规划。目前,该村已经投资50万元建成了800平方米的生物发酵床,投资250万元,购置了60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

学习型农民 篇4

一、认真把握好农民工子女的特点

我任教的南宁市三十九中, 是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全寄宿制初级中学。全校近千名学生, 百分之九十多是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有着与城市职工子女截然不同的特点。首先, 他们的父母由于忙于生计, 很少顾及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孩子上初中后, 远离父母、亲人, 寄宿于学校里, 每周才回家一趟, 有的甚至每月或数月才回家一趟。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确实缺少父母的关爱。其次, 由于平时缺少父母的管束, 放任自由惯了,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理想、前途缺乏理性认识, 导致他们的思想行为自控能力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英语科的学习上, 他们常常表现出厌学情绪, 以致英语成绩往往是所有学科中最差的。当然, 农民工子女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如他们吃苦耐劳精神比城市职工子女强;动手做事的能力也胜过城市职工子女;他们一旦学习目的明确, 会更自觉更勤奋地学习。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这些特点, 我们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 培养他们规范的道德行为, 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二、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农民工子女, 让他们充分享受师爱

情感是人类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爱是教育亘古至今的主旋律, 师爱是一份情感, 也是一份责任和义务, 是二者之统一。很难想象, 没有爱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常说要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所有这些爱都应体现在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身上。只有爱学生, 教育才会成功。我们做老师的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让他们在充分享受师爱的快乐过程中学习做人, 学习知识, 健康成长。

一般说来, 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和社会等原因, 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不太明确的, 大多数学生得过且过, 纪律松散,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科成绩20分或30分也无所谓, 更有甚者说:“不学外语是爱国, 学好外语是卖国。”为了解决这些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 我广泛地与学生交朋友, 主动找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针对他们暴露的思想问题, 我适时地启发引导他们:作为一名学生要有理想有抱负, 要把自己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常跟他们说, 你们随父母千里迢迢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 很不容易, 你们跟城里的孩子一样, 将来都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努力学好本领, 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对农民工子女除了思想上、学习上的关爱之外, 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他们。在我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 大多数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 由于种种原因, 家长不能及时给子女支付必要的生活费用是常有的事。我们做老师的要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 使学生能安心学习, 快乐成长。有一次, 我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平时很活跃的女生伏台睡觉, 觉得很奇怪。课后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因为她爸出差外地, 没有及时给她伙食费, 已经断“炊”了, 她还说:“我连饭都吃不上, 哪有心思听课。”我当即与她爸通了电话, 先给她垫支了五十元伙食费, 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老师关爱学生往往从一件件小事做起, 但学生会在内心深处牢牢地记住老师对他们的“爱”, 并把这一份份“爱”转化为努力学习做人,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动力。我深刻地体会到, 只要我们教师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 学生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我们。关爱学生的一个小小行动, 比跟学生讲一堆大道理管用得多。在我任课的班级中,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 都把我这“老头儿”教师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 什么话他们都愿意跟我说, 有时候他们想用英文给同学写信, 也来问我;收到外面的同学来信有看不懂的, 甚至把来信全文拿给我看。我常常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这种师生亲密无间的快乐之中。由于能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 赢得学生的信任, 2006年和2007年, 我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我最喜爱的教师”之一。

三、认真抓好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 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率性、效益性和体验性三个方面。学习效率性是指学生一节课里所要学习并掌握一定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学习效益性是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学习的体验性则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 即伴随学习活动所发生的心理体验。课堂是师生互动与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教师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 点燃每一个学生智慧的火把。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英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教学, 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 创设必要的教学情景。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 都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习一种语言, 必须在实际应用中才能掌握。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切忌照本宣科, 总是让学生进行枯燥的机械训练, 而是要根据课本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 精心设计一些自然、真实、有趣的语言交际情景,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用, 在实实在在的交流中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 从而提高每节英语课的教学效果。

当然, 在设计情景时, 要处理好书本内容与实际演练的关系, 演练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 但可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活化。如适当的添加或删减, 或者先后重新排序, 以便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是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即便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用多了, 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因此, 我们英语教师要根据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法。如: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用什么方法上新内容;如何组织学生演练及合作交流;如何设计、布置作业以达到巩固提高等等。

教学方法还包括要巧用实物、挂图、简笔画以及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否善用必要的实物和教学设备是检验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教学中配以必要的实物、挂图、简笔画或一些电教设备是很有益处的。如在教学生有关名词的单复数时, 可用实物或简笔画。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二可增加学生学习的直观感;三可拉长学生的记忆时间链。

3. 对学生要以激励为主。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英语教学尤其如此。我们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赏识教育以激活课堂, 恰当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树立起学好外语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并逐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激励教学, 就是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各类奖酬形式和营造一定的教学环境, 以一定的奖惩标准 (包括物质的、精神的) , 对学生的学习、操作、演练以及创新等行为进行评价, 从而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激励应遵循“表扬+帮助”的原则, 赞赏学生的长处, 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即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 教师也万不可直接否定或大声训斥。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 他不懂才要学嘛!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学习过程的错误不是大错误, 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改进的, 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启发点拨的切入点。例如, 在课堂上, 教师请某学生完成黑板上的一道关于人称代词所有格的选择题, 并朗读该句子:This iscar. (A.I B.me C.my) 结果学生选择了“B”并大声地朗读。此时教师可这样评价:“OK, you read loudly.That’s very good.But“B”is not correct.Let’s think it over.”又说:“‘me’是宾格, 某人的‘car’应该用所有格, 那该选哪个呢?”学生必定会很快改正错误, 并大声地再朗读一遍。

农民工教育学习制度 篇5

改建工程第二合同段项目部

农民工教育学习制度

河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农民工教育学习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连霍高速公路民权站出口至睢县县城段改建工程建设项目有关农民工工作精神,提高农民工技术业务素质,促进实现稳定就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适用范围。凡在本项目内从事劳务工作的外来用工均适用本制度。

第二条农民工岗位教育学习内容。主要进行本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和能力。同时,还要结合本岗位特点开展适用技能知识培训,对高危行业的岗位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对服务行业进行职业道德知识培训。

第三条制定农民工岗位教育计划,并把教育人员、教学计划落实到人头。同时,项目办和培训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开展农民工技能等级培训,应按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培训教学计划)、培训方案(含教材、师资、教学时数、考核标准和方法等)。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时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第四条项目办对待在岗农民工和在职职工应一视同仁,项目办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一般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教育经费要保证用于在岗农民工培训上。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确认的培训机构接受教育的农民工,按照政策规定可以享受一次教育补贴。

第五条按照国家就业准入政策“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的原则,对已经参加教育学习的农民工,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者,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学习型农民 篇6

【摘 要】 “厌学”英语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通病,原因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价值观缺失、自卑、缺乏自信心,解决的方法是激发学习英语的内在潜能:一是建立自信,从人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建立自信,从人的潜能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营造“快乐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

【关键词】 激发 学习英语 内在潜能

我校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定点学校,到我校读书的学生几乎都是农民工子女。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是随自己的父母打游击战,父母到哪里工作,他们就到哪里读书,而且几乎都是到一些很不规范的私立小学就读。由于这些学生居无定所,学无定校,教无定人,父母对小孩又管束不严,学生本身也不能自律,社会、家庭、自身等等多方面的原因养就学生懒惰、厌学的习惯,学生基础很差,况且,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小学都没有学过英语,一开始就以三级跳的形式学七年级英语,学生在重压下也就更加厌学了。怎么样才能化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呢?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该如何激发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厌学”英语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通病

我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之所以对学习英语兴趣不浓,热情不高,信心不足,积极性低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价值观缺乏。

由于受到长辈和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知识贬值”、“学了没什么用”这种思想便深深地扎根于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思想中。由于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价值观缺失,理所当然也就厌学了。

(二)学生对学习英语存在严重的自卑感。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很多在小学时都没有学过英语,他们以三级跳的形式到正规的中学学习后,成绩很难跟得上原来在市属正规学校就读的学生,因此,他们大多都有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三)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多数对学习英语都存在畏难的情绪,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他们遇到困难会临阵退缩,随着困难的不断积累,就不想学或无法学,甚至弃学。

二、激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习英语的内在潜能的方法

(一)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自信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消除畏难情绪,建立自信。

1.从人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建立自信。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自己的长处,有着许多别人希望得到的东西。周总理在极其繁忙的工作中能学会几门外语;张海迪是病倒在床的残疾人,也能奇迹般地学好英语。他们都靠满怀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获得成功;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原来英语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他们由于有了坚定的信念,甘于吃苦,勇于拼搏,成绩也很快提高了起来。

2.从人的潜在能力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关于人的潜在能力,前苏联学者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正常人如果发挥了自身潜藏能力的一半,那么他将掌握40多种外语,学完几十门大学课程,可以将叠起来厚厚的全苏百科书背得滚瓜烂熟。这个比喻说明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并非没有“天赋”。既然每个人都有学好的能力,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必将取得好成绩呢?

其实,学英语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难,只是有没有信心和毅力而已。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斯米歇尔曾说:“如果你认为一种语言很难,那你将会感到困难。但是,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中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所想的情况还要容易。”这段话给我们一个很深刻的启示: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挑战自我,都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教学实践表明,自我效能感、自信与成功是互相依赖的。一个在学习的历程中充满失败记录的学生,叫他怎么去自信呢?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好,自信心就越容易获得,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反之,自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就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训斥。要善于发现学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或微小的进步,并及时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时老师的一次表扬、一个热情勉励的语句,都可能让学生产生新的希望,产生神奇的力量,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大大的加强。

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对他们提出有梯度的要求,并且要创设各种机会,让他们体会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倍加小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营造“快乐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

1.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改革教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新知识融合于旧知识中,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师要把讲台当舞台,给予学生表演自己的艺术才华的空间,使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进去。

2.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不能再停留在“课本+黑板+粉笔”的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上,要适应初中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和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要善于使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从而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课堂上多开展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有趣。

“在活动中学”、“在用中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听、说、唱、游戏、表演等各种活动,努力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趣味无穷。

学习型农民 篇7

俗话说, 十年种树, 百年育人。在学校的教育中, 要使孩子的个性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那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古以来就为教育家所重视。古人曾说:“养其习于童蒙, 则作圣之基立于此。”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形成, 便会终身受用不尽, 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是一种经常起作用的积极因素。小时候的各种坏习惯, 如果没有得到转变, 将来是成不了大才的。因此,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提高学习成绩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具体操作才能培养他们的习惯呢?

一、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孩子没有在别人的督促情况下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而且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专心学习的状态, 是我们对进城子女学生的期望。教师要经常利用早会、班会, 给学生讲讲历史名人的故事, 学生身边爱学习的人的小故事, 让他们懂得热爱学习的道理, 知道利弊, 让他们主动学习, 学会预习新课, 会完成各种作业, 并会学会复习功课。同时, 教师还要告诉他们应克服哪些毛病, 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

二、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

学贵以专, 专心致志是对学生及留守儿童的最起码的要求, 通过科学的注意力训练可以让留守儿童形成专心致志的习惯。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机械式训练, 让学生在体验枯燥的同时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逐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例如, 培养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 刚入学时, 为了培养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采取先讲后看书的办法。在学生逐步适应了课堂常规, 有了一定的自制能力时, 可采取讲讲看看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的办法相结合。

三、教师以身作则, 使学生热爱学习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这是古人对师生关系的极为贴切的概括。教师的一言一行, 时时刻刻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首先, 教师要以身作则, 热爱学习, 每天至少撰写一篇以上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也需要教师自己先动笔, 做好示范, 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 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其次, 在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努力营造热爱学习的氛围, 让进城农民工儿童“近朱者赤”, 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再次,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 以及增设班级图书角, 充实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 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愿做什么或不愿做什么, 几乎全凭兴趣左右。所以,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 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一, 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设计比赛, 以此为契机, 利用各种条件设计出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案,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习兴趣。

其二, 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 使得教师的教学技艺、教学理论、教学思想都得到转变、提高, 从而能有效地开展有效教学、互动教学, 调动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 培养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特征是荣誉感强。因此, 在班中引入奖励、竞赛机制, 会更好地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我在班中开辟了多个比赛项目, 如“认真读书奖”“积极发言奖”“优秀作业奖”等等。我规定:胜出的学生奖励“小红花”, 一星期内累计五朵“小红花”者, 更换一颗“小红星”。一月内累计四颗“小红星”者, 换一个大“奖”字, 同时还奖励一个本子。并且, 我还把学生的优秀表现打电话告知家长, 让他们分享喜悦, 以之为荣。学生个个摩拳擦掌, “小红花”奖了不少, 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渐渐地得到了巩固。

教师应当注重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和方式来进行引导和启发学生:比如在一年级语文时, 课文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在教学过程中, 我抓住教学时是春天的季节, 让学生自主地说一说我们周围的景色是怎样的, 通过学生的发言, 教师进行小结引入学习课文, 这样通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观察来结合课文学习, 使课文的抽象化变为学生的直观化, 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以生动多样的课堂教学, 如在玩中学, 以游戏融入课堂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 我充分地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 通过让学生来表演小燕子、麻雀、小黄鹂和小雨,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课文。

学习型农民 篇8

农民工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前期观察中,发现就读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初一、初二学生得过且过、对学习毫无激情。绝大多数学生上课时从不听讲,打闹嬉戏现象随处可见,课堂多数时间用于维持秩序,老师得过且过……这样的学习投入状态给人以很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然而虽处于同样的社会结构位置,他们之间仍在投入状态中表现出不小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两类群体的各方面因素几乎一致,但是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投入状态,这与以往学习投入因素影响的相关理论产生张力。研究希望得到不同学生是如何整合同样的因素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投入现状的,即打开量化研究中难以打开的黑箱,覆盖到难以解释而予以放弃的个例。我们希望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孩子是这样、另一个孩子却是那样,能解释一个孩子这种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并根据解释找到原因,进而使现状有所改善。

二、研究综述

关于学习投入概念的研究,Schaufeli[1]认为学习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以此为代表的一批研究中都将学习投入界定为与学习相关的精神状态的投入,这是基于Schaufeli在工作投入的维度划分时确定的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特征确定的。Fredricks[2]等认为,学习投入包括行为、情绪和认知三个独立维度。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对于学习投入领域研究焦点多集中于学习投入与某一单一变量间的相关性,而对于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尚未有系统、全面的研究。此外,在对于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均止步于某一变量与学习投入是否相关,几乎没有涉及该变量对个体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如,范金刚(2010)[3]研究高中生的学习投入与班级心理气氛的关系、石雷山(2013)[4]在其研究中指出学习投入与家庭经济状况之间呈正相关等。然而,这种只呈现相关性的结果分析并不能准确而直接的使我们了解到研究对象的问题、方便我们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从研究方法来看,在对学习投入进行研究时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中,更多研究者将重点置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事实层面的关系描述,却对其研究因素如何作用于个体、个体又对此如何反馈缺乏研究。

从研究视角来看,多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切入,且该“教育公平”只是涉及资源配置,并不涉及教育内部的公平问题,比如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关注度等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各个因素对学习投入的影响路径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初中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并选取目标样本进行访谈,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三、研究发现

两个学校的比较研究,初步得到“出路”这一作用路径。我们以个人的行动(即投入状态)为出发点,其他因素,包括政策、家庭环境、个人条件以及学校支持都通过“出路”作用于个体投入状态。“出路”较好,且较为明确,并且有相应的学校和家庭支撑的同学,学习投入较高。然而,也存在因“忍受不了生存竞争的煎熬,因而消极、自残、苦闷、懊丧甚或诅咒命运,指斥社会”的同学。而且学习投入较高的同学也会出现“在我们的队伍里,也尽有不少‘精神奋发’地在挣扎着,无奈挣扎的结果,却又到处碰壁”(沐绍良,1934)。

(一)升学政策——截流与分流

升学政策(针对北京农民工子弟)在出路中扮演截流与分流的角色。

图表4在京农民工子弟升学政策图

截流即阻断该出路,学生在这条路上到此为止;分流即在阻断此通道的同时,为学生打开另外的通道。如上图所示,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升学政策,一方面不能在京进入普通高中参加高考;另一方面,如果留京可在中考后进入职业高中,接受职业教育。

这种政策规定,使得部分学生看不到出路,感觉学习没什么用,纯属完任务,我学习好又不能上大学(s4)。而且在问到学生4/5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在京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看不到出路,人就会混乱,精神状态极度紧张而不知所措。在B学校,对校长的访谈过程中,她提到,我经常在开会的时候让班主任回去给学生讲北京市关于孩子们的政策,让他们知道,他们还有其他路可以走,但是,说实话,真的很不公平,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只能上职业学校!。学生7和8也证实这一点,他们老师在班会上讲过相关政策后,也会让学生自己回去查一下,他们更喜欢上国学课、礼仪课和职业导向课。

(二)家庭环境——“加油打气”与“拔气明星”

家庭环境涵盖父母支持和关注态度、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水平等家庭方面的因素。

此因素在“出路”上的作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家长是否支持孩子在某出路上发展;二,家庭状况是否有条件支持孩子在该出路上获得成功。

绝大多数同学在提到家庭与他们学习投入的关系时,更在意父母对他们上学的态度。这个群体,普遍面临一点,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上高中读大学这条路上,其中有部分父母不支持,认为“学习无用,即使上大学了,他们没什么关系不能给孩子找个好工作,他们就天天跟我说,学习上凑合凑合得了,早点回来接班吧,整天给我拔气明星(轮胎气针)(s5)”。另一部分父母虽然支持,整天给孩子“加油打气(s6)”但是“并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t2)”。

职业教育这条路上,也是支持与不支持两种态度。支持者认为,“学个技术也好,以后能养活自己(s8)”;反对者则考虑“职业学校学生太混杂,而且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还不如回家跟着他们干呢(s7)”。

(三)学校支持——“思维固化”与“导向发展”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定位、师资水平、教师的关注态度、学校管理等因素。此因素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学校是否给学生导向;二,学校在此导向的支持度高低。

关于学校的导向。在A学校,教师1说:“不想在这干了,没什么意义,自己再认真也没用,老板只知道挣钱,根本不管学生以后怎么办。”她说自己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每周二十多节课,最后发现学生不能在京读高中,把很多学生劝回家乡,但是,他们父母不在身边,对他们发展也不好。在B学校,校长与班主任在班会中经常提到关于该群体的政策,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校长“要求每位语文老师自己先要把规定的篇目背会,才能上台给学生讲”。上文已有提到。两个学校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

另外,关于学校支持度的高低。在这方面,起到较大影响作用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的关注程度,另一个是学校课程设置。在关注程度上有两种不同的作用过程:其一,好学生认为“老师们很喜欢我,我也喜欢学习(s2)”后进生则说,“老师根本不管我们,每天想干嘛干嘛,不打扰他们上课就行(s6)”Skinner和Belmont发现,学生的学习投入受他们对教师的知觉和教师的实际行为的影响[5]。当学生感知到教师的支持时,学生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生活有更多的愉悦感。课程设置上,学校A按照普通初中课程安排,学校B则在普通课程之外安排了国学、礼仪以及职业导向课程。A学校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发现这条路(高中-大学)到初三截然而止,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初二、初三会发生混乱状态;而B学校的方案和目标则让部分学生看到了希望。

(四)个人条件——向上与放弃

个体条件包括意志力(克服惰性的能力)、当下学业水平。在当下,大学扩招,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困难的社会背景下,个体条件更多的影响自己在某出路里能够达到的高度,除非个体采取放弃态度。

研究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当前学业水平差,偶尔说要好好学习,但是过了两个周,最多一个月,学生就放弃了。直接说他补不起来了(t1)。还有学生经不住各种诱惑,“电子游戏”、“谈恋爱”(s4,6)。一小部分学生可以坚持下去,“不学习以后干什么呢?”、“看着别人玩也想玩,但是有感觉很无聊,从心里告诉自己他们很低级,然后以鄙视那样的行为的方式让自己能够不同流合污吧”(s1,2)。

四、结语

机制说明:

1.升学政策在学生出路上起到分流和截流的作用,之所以在主干上并未完全封口,是因为有个别学生初三回家乡读书升学。

2.学校导向起到了开放或封闭其他出路的作用,虽然这条出路在绝对意义上不受学校导向的影响,但是否告知学生这条出路、在这条出路上是否给学生提供相应支持则在一定层面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可选择范围。

3.家庭环境,包括经济地位、父母支持态度,其中两个“竖线”为阻力,“g”为加油站的意思。

4.教师的关注程度及其能力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阻力,一是助力。

5.个人条件包括意志力以及当前学业水平,它决定了学生在某条出路上走多远走多高。

6.各因素之间并不是相对独立的。其中个体条件与教师关注水平互相影响的程度最深,个体意志力越强、当前学业水平越高,老师的关注程度也越高,两者起到互相刺激的作用。但是学生个体的放弃则会成为这对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

[2]Jennifer A Fredricks,Phyllis C Blumenfeld,Alison H Paris.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

[3]范金刚.高中生的学习投入与班级心理气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9).

[4]石雷山,陈英敏,侯秀,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1).

学习型农民 篇9

近年来, 中国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民旅游者将是未来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生力军。根据周国忠等的研究, 农村居民的出游动机主要是怀旧亲情、综合认为、神话历史和从众心理, 而他们对外出旅游缺乏一定的经验, 容易受到市场或企业的重重“攻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交往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下进行的社会行为, 个体对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过程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基于该认知, 将规范所确立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 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就是社会规范学习, 也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1 旅游伦理教育相关研究

国外的旅游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伦理主体、原则、规范等方面, 如13类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螺旋形图谱、10条伦理原则、旅游伦理实用规范。国内的旅游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主体、建设等方面。2000年光明日报刊登李健的《关于旅游伦理的思考》, 该文提出的旅游伦理学定义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 该定义认为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旅游伦理教育是旅游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旷乐在其硕士论文中对旅游伦理教育论述如下:旅游伦理教育是指运用旅游伦理原理, 针对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伦理行为和旅游活动中所应当遵守的伦理准则规范, 通过各种形式对旅游伦理主体所进行的教育, 使旅游伦理主体形成一定的旅游伦理观念、旅游伦理品质、旅游伦理情操, 从而进行符合旅游伦理的旅游实践活动。

国内的旅游伦理教育研究较为薄弱, 主要集中在研究旅游者、旅游管理专业及高校大学生的旅游伦理教育。中国目前的旅游伦理教育研究多强调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 忽视旅游大众伦理教育;旅游伦理建设的初始阶段, 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旅游教化是主要的途径, 从内容上可分为生态伦理教育、交往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在旅游伦理教育研究中, 鲜有专门针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社会规范的学习的过程可分为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第一, 遵从阶段。行为主体即便对行为规范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他们通常也会遵照执行, 分为从众和服从两类。从众的个体自主性不强、盲目跟随他人行动, 服从的个体迫于权威或现实压力、被动遵从某种行为要求。第二, 认同阶段。行为者在认识、思想、情感方面对规范趋于认同, 主动接受社会规范, 分为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两类。偶像认同的个体因崇拜和仰慕他人而认同他人认同的规范, 价值认同的个体因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认识而对规范认同。第三, 内化阶段。行为主体有很高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坚定性, 社会规范的内化行为是一种高水平的接受和遵从态度。

2 农民旅游者特征及其旅游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农民旅游者特征

虽然中国的农民数量众多, 农民旅游发展潜力具大, 但是农民旅游者的特征不利于旅游伦理教育的开展。首先, 农民旅游者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对有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旅游者的教育方式难以在其身上适用。其次, 农民旅游者学习动机不足, 如何激发其自我教育的动机和兴趣是对其进行旅游伦理教育的突破口。再者, 农民旅游者自主意识不强, 有较强的从众行为, 如何利用其身边有影响力的人物去影响其行为成为旅游伦理教育的关键。农民旅游者的邻里联系融洽, 人际交往圈较大, 互帮互助的场合和机会较多, 这是开展旅游伦理教育的先天优势。

2.2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缺乏系统化的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单一、教育时间和空间受限制、缺乏教育媒介等。

第一, 教育内容方面。旅游伦理是伦理学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分支, 涉及内容广泛, 但目前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存在许多盲区。因缺乏系统的旅游伦理常识而导致农民旅游者在陌生文化背景旅游时出现系列问题。

第二, 教育主体方面。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主体往往局限于旅游企业及旅游从业者, 但他们自身同样欠缺旅游伦理意识, 轻视旅游伦理教育。

第三, 教育时间和空间方面。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主要局限于某次具体旅行过程中, 旅游前和旅游后的旅游伦理教育相对缺失。而且因旅游者的猎奇、求异心理, 导致每次旅游差异较大, 导致上次的旅游伦理教育不具普适性。

第四, 教育媒介方面。农民旅游者接触较广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涉及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较少。同时, 因受教育程度制约, 农民旅游者对微博、微信、旅游网站等新媒介的应用水平有限。

3 旅游伦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为探索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应了解旅游伦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旅游活动的开展及社会规范学习都存在一定的过程, 因此本部分从旅游活动自身规律及社会规范学习过程角度分析旅游伦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3.1 旅游活动自身规律

根据旅游者是否正在进行旅游活动, 将旅游伦理教育划分为旅游活动开展前、旅游过程中和旅游活动结束后的旅游伦理教育。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旅游活动开展前的旅游伦理教育, 属于积淀期。这一时期应主要发挥国家、社区及家庭教育的力量, 如在旅游者居住社区张贴旅游伦理宣传漫画、组织其参观旅游伦理的影视作品等。旅游伦理教育的家庭教育从先接受旅游伦理教育的成员向其他家庭成员普及。

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伦理教育, 属于黄金期。在旅游活动进行中, 旅游者有学习旅游伦理规范的愿望和兴趣, 这样就能使其在实践中深化对旅游伦理的认识。这一时期应主要发挥旅游行业的教育力量, 主要是旅游目的地本地居民、景区、宾馆、旅游交通的从业人员。当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应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应承担起对农民旅游者进行旅游伦理教育的责任。

旅游活动结束后的旅游伦理教育, 属于深化期。农民旅游者某次旅游活动结束, 但对其的旅游伦理教育教育才刚刚起步。这一时期的教育主体依然是国家、旅游行业和家庭。

3.2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

根据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根据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遵从阶段的旅游伦理教育, 应发挥国家和政府教育主体的作用。一方面, 针对农民旅游者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 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旅游伦理的宣传, 在全社会营造氛围, 促使其产生旅游伦理的从众行为。另一方面, 制定合理的旅游伦理规范和建设旅游伦理法制, 严格规范其旅游行为。同时, 健全监督机制, 构建全社会的旅游伦理监督氛围, 督促其在旅游活动中遵从旅游伦理。

认同阶段的旅游伦理教育, 主要通过榜样教育和价值认同进行。一方面, 在农民旅游者中树立严格遵从旅游伦理规范的榜样, 如利用农村题材影视明星作为形象代言, 促使其产生偶像认同。另一方面, 结合农民旅游者的切身利益, 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旅游伦理规范相关内容, 使其产生价值认同。

内化阶段的旅游伦理教育, 主要通过内容更新和情绪体验进行。一方面, 结合旅游业和旅游伦理发展的现实, 不断更新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 深化其对旅游伦理规范的认识。另一方面, 结合农民旅游者的已有旅游经验, 开展针对旅游伦理的良性影响情绪体验和不良影响情绪体验的相关情景评价。

4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对策

4.1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主要内容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可渗透于积淀期、黄金期和深化期等各个时期, 但每个阶段主要的对应时期有所不同。遵从阶段主要对应积淀期的宣传和黄金期的实施, 认同阶段主要对应黄金期的实施和深化期的观念强化, 内化阶段则是在经历一个或多个时期后旅游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因此,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旅游文化、旅游交往、社会公德、旅游消费等五方面。

第一, 生态保护。针对农民旅游者生态保护的自主意识不强的特点, 在旅游活动的三个阶段重点宣传生态保护的意义、国家和地方法规、破坏生态环境后面临的处罚等, 以使其自觉保护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动植物和人文景观设施等。

第二, 旅游文化。针对农民旅游者旅游经验及常识缺乏的特点, 在旅游活动的积淀期和黄金期两个阶段重点宣传食、住、行、游、购、娱等过程中的旅游文化, 尤其强调宗教和民俗文化。同时, 在宣传过程中引导农民旅游者正确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 减小其旅游体验预期与真实体验的差距, 以避免因预期过高带来的问题。

第三, 旅游交往和社会公德。农民旅游者自身交往圈大, 带有浓重的地域特点。在其前往外地旅游的过程中, 将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和景区游客产生交往和互动。在旅游活动的积淀期和黄金期两个阶段, 配合社会“正能量”、主旋律的公德宣传, 使农民旅游者在潜意识中形成文明礼貌、友爱互助、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的交往习惯。

第四, 旅游消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因旅游经验及常识的缺乏而导致对旅游项目、产品的价值认知参次不齐, 在进行消费时缺乏信心。在旅游活动的积淀期, 引导农民旅游者在学习旅游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绿色、环保的消费观, 在旅游活动的黄金期引导其在经济水平的限度内理性消费。

4.2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主体、时空、媒介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具有各自的特点, 因而, 开展旅游伦理教育的主体、时间和空间、媒介应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主体。国家机关、政府相关部门是旅游活动积淀期和深化期的教育主体, 积淀期的教育以旅游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一般性的旅游常识、普适性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不同地域旅游文化宣传为主要内容 (主要在旅游、交通、环保等职能机关) , 深化期的教育是对旅游活动的总结和认知的升华 (主要在社区、村委会等基层政府机构) 。

第二,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上, 不仅要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即时的旅游伦理教育, 更要在旅游前进行提前教育, 在旅游后进行强化教育。空间上, 不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伦理教育, 更要在农民旅游者的客源地即广大农村地区开展。

第三,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媒介。一方面, 针对传统农民旅游者以电视、广播等农民旅游者最为普遍接受的方式的为主。另一方面, 针对新生代的农民旅游者应拓展网络视频和公益宣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

4.3 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具体形式

农民旅游者有其自身的特征, 对其开展旅游伦理教育时需注意教育形式、教育方式、时间和场合、核心影响人物的问题。

第一, 教育形式通俗化。对农民旅游者的教育不能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方式, 如讲座, 报告等。必须根据农民旅游者的接受程度, 选择其感兴趣的形式。如:可采用歌谣、韵语的形式将旅游伦理的内容进行加工, 便于农民旅游者进行记忆;宣传教育形式要图文搭配, 以简单明了、生动具体的形象在河南农民旅游者形成对旅游伦理直观鲜明的印象, 加深旅游伦理的理解。如:制作宣传精良的旅游伦理公益广告宣传片在主流电视媒体上播放, 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观念。

第二, 教育方式奖惩化。所谓教育方式奖惩化, 是指建立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促使农民旅游者产生符合旅游伦理规范的行为, 强化旅游伦理教育的效果。根据教育心理学中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强化是一种能够增加反应出现概率的事件。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 是因为受到了相应事件的强化。在旅游伦理规范的学习过程中, 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 可以激发农民旅游者的学习动机, 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形成遵从旅游伦理规范的行为习惯。比如:对遵从旅游伦理规范农民旅游者赠送旅游纪念品, 公布“文明游客名单”进行表扬;反之, 则不送旅游纪念品, 公布“不文明游客名单”进行批评。

第三, 选择恰当的时空。农民旅游者有其特定的时空活动范围。空间上, 他们活动范围较小, 常年生活在村镇, 很少外出。因此, 对农民旅游者的伦理教育应深入到其生活的范围中;时间上, 农事活动是农民旅游者一年之中的重大事宜。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应避开农忙时节, 选择恰当的时机。因此, 对农民旅游者进行旅游伦理教育必须选择恰当的时空。

结束语

本文选择农民旅游者作为旅游伦理教育的对象, 通过对农民旅游者整体特征和旅游伦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多方面寻求旅游伦理教育的对策。一方面, 立足“社会规范学习过程”的理论, 从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入手。另一方面, 考虑农民旅游者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的不同教育价值。在寻求对策时, 以农民旅游伦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 提出具体策略。

本文的研究从消费伦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交往伦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旅游常识教育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并对其教育的主体、时空和媒介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 给出了教育形式通俗化、教育方式奖惩化、选择适当的时空和发挥核心人物影响力的具体形式。研究的结论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有一定指导价值, 对相关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旅游活动。因其缺乏旅游伦理意识, 在旅游过程中更易引发旅游伦理问题。因此, 针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旅游者的特征和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和旅游活动前、过程中、活动后三个阶段分析旅游伦理教育的规律。最后, 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旅游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谢春江.现代旅游伦理建构的传统伦理资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余梅.农民旅游者-未来中国国内游市场的生力军[J].统计与决策, 2004 (7) :107-108.

[3]周国忠, 郎富平.农民旅游者出游特征、影响因素及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 2009 (4) :688-692.

[4]陈琦, 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旷乐.中国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初探[D].四川大学, 2007.

学习型农民 篇10

1“一村一”的办学宗旨

开放教育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004年2月5日由教育部提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该计划旨在提高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 通过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十几年的发展, 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做出了贡献。如何深入实施项目, 使农民大学生在项目中实践终身学习理念, 成为名副其实的终身学习者, 带动家庭、带动家乡, 以点带面, 星星之火燎原, 逐步带动一方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 是值得教育者进行实践探索的内容。

2 终身学习, 教师成长式教

终身学习理念下,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转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为中心”, 激发学员开展学习, 并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不断学习、成长, 通过自我不断学习、成长带动学员的学习、成长, 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实现成长式教学。

2.1 把握成人学员心理特点

教师成长式教, 体现在教师主动把握成人学员心理特点,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学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过程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成人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他自身已有的经验。很多学员自身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 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强, 教师引导学员联系实际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利用教学案例、岗位实践或课堂讨论, 帮助学员理顺工学关系, 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开展“一村一”教学时, 要关注学员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 并了解学员所在乡村的实际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等, 以便引导学员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客观全面的学习计划。

2.2 教师自我成长

在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社会背景下, 作为教师尤其是面对成人为教学对象的教师, 首先自己要不断学习。只有自我成长, 在开展教学时才能够游刃有余。教师的学习包括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不断丰富的教学技能等。终身教育将教育者与学习者关系进行了调整, 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教师要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 调整、优化知识结构, 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比如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教师在开展“一村一”教学时, 就需要积极更新新农村建设的知识, 以更好地指导学员开展学习和实践。

2.3 教学各环节的实施

终身学习理念最终要通过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得以实现。

2.3.1 科学导学

开放教育所面对的学员, 学习目的、层次、年龄、基础参差不齐, 但学习动机更为明确。教师要通过导学环节, 对学员的专业学习计划、工学矛盾克服技巧等进行细致明确的指导。通过这些过程指导学员自主学习、自律学习, 真正使教师成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解决问题的参与人, 从而帮助学员学会学习, 掌握一定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开展“一村一”教学时, 入学时以及开学初和学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学习方式的解说和指导, 帮助学员自主开展学习, 帮助学员顺利完成学业。

2.3.2 高效面授

面授环节是开放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特色环节, 也是为帮助学员掌握开展学习方法、技能的重要环节。成人学员一般存在工学矛盾, 集中学习时间少, 面授辅导成为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的宝贵机会。在这个环节, 教师精心备好课, 开展面授时既要考虑师生的双边互动, 又要注意信息的反馈, 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计划、内容及方法, 以呈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在开展面授辅导时, 教学活动应以学员的需要为前提, 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比如“一村一”开展课程论文、社会实践报告和毕业作业撰写辅导时, 就要结合学员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 边提问, 边收集反馈信息, 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增强面授的时效性。

2.3.3 线上远程辅导, 开发建设教学资源

成人教育需要更多自由学习的支配时间, 开放教育学习另一个特色是学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而这个特色的实现依赖于发达的网络和网络媒介以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放教育不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用以创设更加灵活、自主、互动的教育教学环境, “随人、随时、随地”地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放教育是一个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的远程开放教育系统, 多年来已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具有其自身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教师根据面授时和学员学习过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 积极开展线上远程辅导, 并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解决教学难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懂得教育教学理论, 又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的利用、处理和传输技术, 紧搭时代脉搏, 实现信息知识的传授、创新, 充分挖掘开放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潜力与活力。比如“一村一”在开展技能教学时, 教师通过制作视频、动画等让学员直观地开展学习。

2.3.4 实地开展社会实践, 指导毕业写作

学员在完成理论学习之后, 进入开展社会实践和毕业写作的过程。这个环节对于学员专业水平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细心指导学员开展社会实践, 帮助学员明确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和步骤, 掌握相应的方法, 并强调有关注意事项。教师耐心引导学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并将实践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几个方面形成毕业作业的写作思路。另外, 由于开放教育的特殊性, 教师要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学员自身资源, 以学员发展为基点, 不断发展教学实践基地, 结合专业主题, 指导学员开展社会实践。比如“一村一”学员很多本身就是农场主、村干部, 教师充分利用学员自身资源积极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网络, 在完成教学的同时, 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按需授课、充分发挥教学指导作用的过程。

3 终身学习, 学生成长式学

开放教育教师的终身学习、成长式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式学上。

3.1 自主学

通过教师的导学和面授, 学员明确自身的专业学习目标, 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掌握必要的线上线下学习方法, 自主地开展学习。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以及多媒体应用的技能同样可以应用到其它学习上, 促进终身学习方法的掌握, 从而不断成长。比如“一村一”学员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地开展园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应用, 不断积累植物识别和植物应用的经验, 这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3.2 探究学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究, 体会专业学习, 从而开展专业探究学习, 这个过程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比如“一村一”学员在开展“园艺植物的种植和栽培”内容的学习时, 就可以结合生活中自己栽培的花卉植物的生长和管理进行观察、探究, 促进专业内容的学习。

3.3 协同学

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一个很大优势就是能够利用协同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教师通过帮助学员组成协同小组, 引导开展协同小组讨论。学员可以通过协同小组成员之间面对面的讨论、电话联系、QQ聊天、微信通讯甚至论坛等方式开展学习、生活的探讨和交流, 小组成员之间从陌生到熟悉, 从不了解到了解, 协同学习、共同成长。通过这些过程的体验, 学员掌握沟通、交流的技能和技巧, 实现终身学习、不断成长。比如“一村一”学员在开展社会实践时, 利用其中一些学员的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专业实践, 交流实践体会, 撰写毕业作业, 真正实现协同学习, 增进协同小组的建设, 加强学员友谊, 每个学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成长。

学习型农民 篇11

【关键词】学习动机;英语教学;新进农民工子女;公办初中

2010年,上海市教委宣布,从当年秋季开学起,本市所有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均可免费享受义务教育,其中初中阶段的教育全部并入公办中学,也就是以前民工子弟学校的初中阶段全部取消。由于民工子弟学校的学制为小学六年,而公办小学学制为五年,这样就导致了民工子弟学校毕业的学生升入公办初中后直接进入七年级就读。这部分学生的到来,给我们公办初中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新进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

(一)新进农民工子女的英语基础薄弱

以下是笔者所在的学校某年度的七年级原始成绩表,其中阴影标出的即新进农民工子女的入学英语成绩。

通过以上成绩看出:新进农民工子女的英语为12.47分,离年级均分有30分左右的差距,而与其他班级的均分差距高达50分。

除此之外,笔者还翻看了新进农民工子女的答卷,发现他们在知识方面的缺陷远比成绩反映出来的要差:90%的学生的分数都是靠猜得来的,试卷上根本看不出他们的英语基础;更有73%的同学A\B\C\D大小写分不清楚;35%的同学整张试卷上没有有效的标志。

(二)新进农民工子女学习英语的动机缺乏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動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基于新进农民工子女英语基础差的特点,笔者主要从目标引力、外界压力和心理动力三方面对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

1.目标引力方面:

在英语学习的目标引力方面,调查发现在学习英语方面选择“应付考试”的占到62.2%,为了以后“可以从事与英语有关的工作”的占到了42.2%;而在英语这门学科上“想成为班级第一名的”有40%,而选择“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的”占到了50%。由此可见,新进农民工子女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学习目标都是外在的,基于实际的。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目标并不是很明确。

2.外界压力方面

在学习英语的外界压力方面,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新进农民工子女当中,认为“学校、教师”给的压力最大的占的比例最大,为70%;而认为“家长”给的压力最大的仅占25%。因此,可以看出新进农民工子女都是迫于任课教师的压力才学习英语的,而家长在这一方面给学生的压力不是很大,这与一般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而读书是有所不同的。见学生访谈:

笔者:你以前学过英语吗?

学生D:没有。

笔者:一点也没有吗?老师觉得你字写的还可以。

学生D:…也不是,三年级开始学的。

笔者:那也学了几年了啊,应该也有些基础了啊,怎么读不来呢?你在家会听录音吗?

学生D:家里没有录音机。我爸爸妈妈说只要把语文数学学好就行了,英语是副科,以后也用不到。

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以上的例子并不少见。由此可以看出,新进农民工子女在英语学习方面受的外界压力严重失衡。学校方面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打击,或者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但是家庭方面,又基本上没有压力,这就导致了新进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的不正常。在学校,由于教师抓的紧,学生感觉到严重的学习压力,他们在校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紧张的状态中完成的;而另一方面,等回到家里时,又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后果是第二天教师检查作业时又会给他们更大的压力。这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不利于英语的学习,也非常不利于新进农民工子女的发展。

2.学习自信心方面

众所周知,无论是做任何事情,只有有了自信,才能从容的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去探究,体验学习的乐趣。

但在工作当中,笔者发现大量的新进农民工子女对于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尤其是英语。通过周记交流,笔者也整理了几位学生的代表性的想法:

案例一:(来自2011年9月 第四周周记)

学生A:英语老师对我们要求太高了,我们外地的不比本地的,我们基础差,学习不好是正常的。

学生C:希望英语老师多为我们外地人考虑,我们本来就成绩差,再努力也没有用。

通过上述几位同学的交流可以看出,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没有因为身处弱势而奋起直追,他们在自信心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现象。

二、采取策略,激发新进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动机

(一) 创造机会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的根源是来自对困难的战而胜之”。新进农民工子女因为缺乏英语基础,本身就存在自卑心理,如果教师经常给予农民工子女失败和不适应学习的证据,就会出现伴随学生的日益增强的自我怀疑。为了使学生能用一种积极的方式认识自己,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并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成功。比如,在英语课堂上,提问问题时可以降低难度,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平时的作业、考试成绩应以进步为表扬的标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也应给予肯定的表扬,让他们获得自信并及时通报家长,一方面可以引起家长对英语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在班里和家中都体验到学习取得进步的喜悦,从而稳定学习兴趣。下面是一则教育案例:

案例:

“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上课回答错了问题,老师总是打我们,用棒子打头,结果我们都不敢回答了,上课就他一个人讲。所以已经养成了习惯,一回答问题就紧张,我希望老师以后不要让我回答问题了,耽误时间,我也很紧张,还不如让好同学回答。”这是一段来自周记上的话,写这段话的是小马,体育特长生。从话语中看出,他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也对上课回答问题充满了排斥感。于是,我针对这一问题与他一起进行了探讨,并且“约法三章”:一、以后上课回答问题不管对错,教师绝对不批评;二、上课尽可能举手,回答对了问题教师当堂给予表扬;三、每周回答对问题超过三次将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之后,我刻意在课堂上补充一些可有可无的,难度不高的问题,比如:’What’s your name?’、或者诸如Yes or No的问题等,而在他回答完后我都会给予他一个灿烂的微笑,还有如“Good!”“Excellent!”“You are very clever!”等简单易懂的表扬,每次表扬我也都用非常夸张的语气,让他感受到我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他像变了一个人,每次都能抓住机会举手,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正确率也高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他的自信心大增,课后提问问题的数量也多了。一个月后的测试中,他的成绩进步很明显,虽然还是不及格,但是也提高了二十多分,与那一个月的内容相关的题目,正确率特别高。看到成绩后,他在我面前拍着胸脯说:“老师,下次我一定考及格!”

案例中的小马,就是新进农民工子女的一个缩影,他们对于英语学习有着各种各样的顾虑,原因都来自于以前所受的不正规的教育所留下的心理阴影,因此英语教师只有对症下药,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激励手段,不断地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让他们爱上学习。在案例的最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小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二) 关心爱护学生,激励他们“想学英语”的愿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B.S.布卢姆实验证明:许多差生的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得到各自所需的及时的关心和帮助。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也是适用的,因此,我们英语教师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对新进农民工子女都要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不失时机地激励他们产生“想学”的强烈愿望。

案例:

小洁,是这个班集体中最先引起我注意的。从摸底考试看,她成绩中等,没有什么突出的,但是也不差,可是她上课的表现却十分不佳: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几次叫起来都不知道该回答什么问题,每次下课,她总是像有什么话要跟我讲似的,可是,又总是不开口。有一次,我在学生做Group work的时候,特意走到他们小组,问起了她要扮演什么角色,还说我对她有信心,因为她一看就是聪明的孩子。那节课,她确实表现得很出色,尽管口音很重,但是丰富的肢体语言很好的弥补了她的缺点。课后,她跟在我后面,怯怯地说:老师,我的户口本能还给我了吗?我妈妈要做手术,需要户口本。原来如此,事后,我多次以询问她妈妈病情为借口跟她沟通,还特意买了礼品去看望她妈妈。而她,也真的像春天花儿一样,慢慢地绽开了,而且,越来越灿烂。到学年末的时候,她的成绩达到了七十几分。

成功教育的核心是相信每個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应该坚信这一点。前面的小洁,曾经在得知她妈妈生病的时候想到了退学,而她爸爸也同意了,就是怕她妈妈知道了不高兴会拒绝做手术,想等到手术后再告诉她。“就是因为老师您的那句话,让我又想留下来。从那时候我开始注意起周围的同学,他们都很友好,老师您对我们也很关心,很负责任,谢谢您。”因此,我们在某个细节上对学生的关注,不仅仅可以促使她对英语产生兴趣,还有可能改变她的一生。

新进农民工子女缺少的不仅仅是知识,有的时候就是一句鼓励、一点关心、一点成就感。他们经历的太多都是负面的,外地人、笨、脏、乱、没规矩等等这些不良的标签已经在他们身上贴了多年,所以,当你把这些标签给拿掉并给与正面的评价,那么他们就像五指山下刚出来的孙悟空一样,全身充满了活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在知识外多关注他们,抓住他们的闪光点,放大,再放大,照耀他们走向更高的成功。这,也是成功教育的精髓所在。

(三)开展课外活动,发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进农民工子女学习基础差,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却有着不同的特长,如果能利用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良好表现,激发起他们的兴趣,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应为新进农民工子女创设各种舞台,为他们提供显示才能的机会。例如:可以开展一些书写比赛的活动;或者在学习字母和音标时举办一次识别大赛;另外还可以利用他们家庭的特点,让他们回家扮演英语知识宣传员的角色,每周汇报他们家庭成员的学习结果等等。

三、结语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新进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动机,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在每次的考试中,成绩也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了,虽然他们的发音还不是那么标准,但是他们的声音很响亮,读起来整齐、有力;虽然试卷上面的题目他们还不能与其他孩子一样解答的游刃有余,但是他们认认真真的圈圈点点,让监考的老师都能看不出他们是刚刚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只有短短一年的学生。

学习型农民 篇12

1 我国农技推广现状及农民特点分析

1.1 农业推广人才分布不合理, 农技推广效率低

我国农业推广人才分布集中, 基层人才匮乏。目前, 由于基层农业推广部门环境条件差、待遇低, 高学历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 许多从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均想方设法到县、市一级单位工作, 乡村农技人员越来越少, 造成农村推广队伍整体知识水平较低, 有些地方还出现“断奶”、“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我国具有地域广、区域性强、生产个体分散、生产规模小的特点, 这就使乡、镇级农业推广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随着人民需求的多样化, 农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细, 随时需要农业科技信息及专家的指导, 而我国现况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1.2 农民群体规模和性质具有不确定性

首先, 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不能同学校中的学生一样可以经常集中教学, 他们的学习是零散的, 不确定的。其次, 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年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他们进行指导, 而农业推广的内容复杂多样, 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 因此, 农民群体的人数、人员的经验和水平、接受能力等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1.3 多数农民具有渴求心理和从众心理

新的科学技术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也给农民带来了利益, 越来越多的农民体验到了科学技术的好处。因此, 都渴望先进、实用、有效的农业技术。但是在采取新技术前, 他们又本能地怀有一种惧怕心理, 想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 这就表现为农民对待新科学技术的从众心理。新生代农民与20世纪80~90年代的农民相比, 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大多数都接受过初中或以上的教育, 对于知识技能与自身社会地位的关系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因此, 他们可作为新技术的领头羊、带路人, 使农民的这种渴求心理和从众心理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2 自主学习是适合新生代农民特点的有效学习方式

笔者提出一种适合新生代农民的有效学习方式:计算机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通过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员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来满足农民渴求心理, 而且可以有效弥补农业推广人员不足及分布不合理的现状, 利用他们的从众心理通过一部分先进者先学习并采用新技术后, 带动大部分的农民也采用新技术。

2.1 自主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前能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中能够自已调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并能自我评价;最后能对学习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改进和自我补救的一种学习方式。计算机平台作为一个新型的信息平台, 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互动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自主学习平台把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学员联系在一起, 学习者可轻松愉快的进入系统建构的学习情境之中, 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员拓展学习提供了条件,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学习的自主性能够充分的体现, 有利于农业科技知识的接收。另外, 自主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农技推广系统通过表现形式多样的文字、图像、视频、动画以及音频为学员提供学习任务和材料, 学员根据自已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而且学习环境也不再局限于课堂, 学习时间、地点也更加灵活。

2.2 新时期农民利用自主学习系统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 大多数农民都渴求科学技术, 渴望先进、实用、有效的农业技术, 希望通过这些改善自己的生活, 农民的心理特征为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新生代的农民具有接受新事物快、获取信息能力强的特点, 而自主学习平台为他们提供了选择所需、随时学习、随时交流的平台, 更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再次, 新生代农民采取新科技为他人带来了实惠, 由于农民的从众心理, 加速了新事物的推广速度。另外, 随着互联网络在农村的逐步普及, 为我国农民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供了契机。

3 小结

农业科技推广自主学习平台解决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分布不均的问题, 使农民可以随时、随地、随需学习, 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有利于我国农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有利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实施, 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普及。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但是目前农业推广效率低, 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在农业中普及, 推广中暴露出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分析了现今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农民的特点, 提出了适合新生代农民学习的方式——计算机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自主学习,计算机平台

参考文献

[1]汤锦如.农业推广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暖通施工管理下一篇:微生物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