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项目实践

2024-08-23

跨项目实践(精选7篇)

跨项目实践 篇1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提出

高职电子类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基础性专业, 各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根据自身所在的行业与区域经济需要, 以服务本地区电子企业发展为导向, 设定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以电子产品生产、测试、辅助设计等岗位群为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涉及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原理、单片机编程、PCB设计、电子工艺与管理等相关课程。笔者调查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多所有代表性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 并查阅相关文献发现, 我国高职电子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尤其以项目驱动教学最为普遍。

基于一门独立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逐渐成为高职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 多在教材层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角度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并基于该理念注重课程间的知识联系。以我校电子专业为例, 通常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理论等课程定位为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 将电子工艺、电子CAD技术、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等定位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将电子产品设计、嵌入式技术应用等定位为专业技能拓展课程。知识层次清晰, 逐渐递进, 具有知识体系的静态连贯性,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忽略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课程间动态联系性和连贯性, 更多地沿袭本科高校的教学思路, 即依赖学生在课后吸收和贯通所学知识的联系, 无形中提高了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

一门课程内的项目化教学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和依赖性, 但这种联系性和依赖性不能跨越到其他课程 (前后有依赖关系的课程) 。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学习主动性较低, 对知识的连贯性掌握技能较差。因此, 教学设计者应能够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所建立的专业课程间联系构架和设计跨课程的教学项目, 在教学活动中, 动态地将相关课程打通, 形成具有活力的知识连贯性, 引导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 有目的地训练课程群所建立的知识关联网, 并形成可以实践的综合技能。笔者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探索, 将所在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群进行教学设计改革, 提出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 从教学顶层进行设计, 提出课程群总体项目设计规划, 并根据课程群的知识联系性设计了跨课程的项目库。项目库中每个项目的实施需要相关课程群合作完成, 每门课程根据项目驱动的知识需求完成对应教学任务。在相关课程群由项目驱动完成教学任务后, 该项目也同步完成最终成品 (成果) 。跨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重心是跨课程跨学年的项目编排, 并能够确保在实施过程中的前后课程教学衔接紧密有序。以下详述笔者所在学校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进行的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划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技术实训、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生产工艺与管理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化教学, 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较好的学习反馈。但由于课程间的联系度很高, 而原先课程项目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动态的知识联系, 造成了居于课程体系上端的课程群 (电子技术实训、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生产工艺与管理) 教学效果较差, 难以较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难以达到预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要求, 进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取向和工作的专业相关性。

通过对高职电子专业项目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我校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和教学问题剖析后, 我们从教学设计的高层进行了项目化设计, 提出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 将我校电子专业课程群划分出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五门课的教学, 进行项目关联设计试点。按照电子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流程, 从绘制电路原理图和PCB图开始, 电路板加工、焊接、调试, 基于项目 (产品) 需求编程软件程序 (单片机程序) 对系统进行综合调试和产品设计报告编写等环节, 上述五门课程与这些环节紧密相关。因此, 这五门课程在电子产品设计技能培养中具有了每个阶段非常典型的特征, 负责完成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步骤, 且前后之间具备紧密的联系, 并最终形成产品和文档的教学表现结果。

根据这五门课程特点, 我们规划了跨课程项目库。项目库中包含有单片机综合系统板、智能小车系统、电子秤、超声波测距、语音万年历等约10个可用电子产品项目。每个项目可拆分到对应的五门课程中, 分解成每门课程应完成的相关步骤。如在电子CAD应用技术课程中, 需要以实现指定项目 (从项目库中选择2~4个项目) 的电路原理图、PCB图设计与绘制, 并完成样板加工与检测;在电子工艺与管理课程中衔接电子CAD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果, 围绕已完成的指定项目讲解电子工艺与管理知识与技能, 为后续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做铺垫。开始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后, 学生需要对已完成的电路板 (来源于电子CAD应用技术课程) , 根据电子工艺与管理的操作要求, 进行元器件分检、初加工、电路板焊接、调试。该课程完成的电路板将会在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 从而也使该课程脱离了对通用型单片机试验箱的依赖。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载体是已加工和调试通过的电路板, 在该课程阶段, 学生的学习重点从硬件设计转向软件编程开发, 与企业电子产品开发流程基本一致。该阶段的教学以电子产品制作课程要完成的实际功能为导向, 将综合功能拆解成各个独立的小功能块, 化整为零的形式分散在单片机教学中,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可用性。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完成后, 学生已经初步储备了相关子功能的软件模块和编程经验。电子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是基于已经可用的电路和积累的软件功能模块, 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可用的电子产品, 即综合设计环节和设计文档编制。该阶段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产品开发的设计思路和软件的整体设计与系统调试。在前面四门课程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之上, 电子产品制作课程的教学难度降低, 随着课程最终完成, 学生能够拥有自己开发的一款电子产品,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效果明显。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特色

有专业课程群的总体规划, 并从课程群的角度设计教学项目 课程群划分的标准与传统专业方向划分类似, 以岗位群划分课程群, 同时更加注重岗位群的联系性。我校电子专业开设了电子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首先在电子技术方向进行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尝试, 并从电子技术方向选取了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工艺与管理、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产品设计等五门关联较高的课程群进行试点。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后, 开始向电子技术方向其他知识关联的课程延伸, 如将项目库的项目延伸到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基础课程, 扩大跨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范围。

对跨课程项目库的项目资源进行通盘设计 既要考虑项目的技能覆盖面, 又要关注项目的实际可操作性, 同时也要定期更新资源库, 使项目库具有灵活性和生命力。跨课程项目设计是该教学设计的核心与原动力, 只有难度设计合理, 知识覆盖面合理, 可操作, 易教学, 感官效果明显的项目才能够吸引学生兴趣, 产生良性教学互动效果。另外, 为了保证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项目库要能够每年更新一次。每届学生的项目不能完全重复, 避免出现一个项目用十年的教学现象。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促使所涉及的课程间教学紧密衔 接在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 后续课程的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前期课程的教学成果。因为如果前期课程教学不能很好地按计划完成项目的实施, 将直接导致后续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或者极大地增加后续课程教学难度和工作量。因此, 在教学实施中, 需要相关课程的教师紧密协作, 相互沟通, 从而使课程间的动态联系增强, 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突出高职教学注重实践环节的特点 在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 涉及的课程需要重新进行教学内容 (载体) 的编排, 原先使用的教材、教案以及课程考试形式等都需要改动。教学目的也进一步随着项目库的子项目实施明确为以项目完成为教学重心, 以项目实施过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为教学行为。课程的性质逐渐转变为一门课程即为产品的一个设计 (生产) 环节知识、技能传授, 课程的考核标准以项目完成结果为基本依据。

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由于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将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紧密的动态联结, 我校电子专业的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涉及的五门课程进行了前后有序的课程教学安排, 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到三年级第一学期, 共三个学期的教学跨度, 不仅课程间的知识联系具有动态关系, 也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跨学期紧密联系, 将原来较为分散的不同学期教学任务通过大跨度的项目实施串联起来, 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教学实践及问题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在我校电子专业2010、2011、2012届学生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教学反馈与学生调查得知, 该教学设计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所教课程在项目实施中的目的, 教学载体具有延续性, 课程教学联系具有动态性, 教学要求明确, 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将作为后续课程教学的基础, 通过教学活动将课程教师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作为该教学设计的最终受益者, 所获得反馈效果更加明显, 直观的表述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后, 所完成的项目将继续用于下一门相关课程学习载体。从项目实施的角度看, 课程学习的过程更像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大跨度 (跨课程、跨学期) 的综合项目设计, 课程全部结束后, 一个真实的电子产品也完成了。学生在完成预定知识技能学习活动的同时, 设计和加工出一个 (或者多个) 具有实际功能的电子产品, 提高了学习成就感和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同感。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实施两年来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如项目库的项目编排目前还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真实产品相结合, 大多数跨课程项目来自于各类电子竞赛的项目。项目完成的难度较大, 需要在正常教学之外, 开放相关实验室引导学生继续完成任务, 间接地与我校电子专业推广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结合, 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但也加大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和课程间衔接的难度。另一个问题是跨课程项目化教学对相关课程教师提高了教学要求, 需要教师进行紧密合作。如果前期课程的教师不能够在教学中完成既定的项目实施任务, 将导致后续课程的项目实施难度加大, 甚至是难以实施。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校电子专业安排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负责人制度, 由专人负责统筹规划和课程教学监督与课程间的协调。

跨课程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已经实施两年多, 初步实现了以大跨度项目的实施形式将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动态的联结, 改进了高职电子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该教学设计与我校电子专业推行的开放式项目化教学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相结合实施, 项目库的设计与更新主要由电子专业创新实验班学生负责完成, 从整体上初步构建了我校电子专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成尧, 王海娜.高职单片机实践课程的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2) .

[2]唐湘桃, 刘冬香, 赵华军.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与教育, 2012 (3) .

[3]李倩.电子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装备, 2010 (7) .

[4]梁博宁, 庞科旺.“船舶电力系统CAD”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2) .

[5]白伟.实例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5) .

[6]韩春光.以项目为载体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8) .

论短、跨项目的赛前训练 篇2

一、赛前训练的基本含义及主要任务

广义地讲, 重大比赛前一个周期的训练可视为赛前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小阶段, 分别确定训练的重点任务。同时, 每个小阶段的训练内容与负荷的节奏, 以及各小阶段之间的节奏, 对比赛时能否达到竞技状态均有重要影响。

狭义地讲, 赛前训练往往指比赛前数周或最后一个小周期的训练。在此期间, 训练的主要目的已不是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和运动素质水平, 一般也不再进行技术上的“改造”, 而是致力于通过各种训练手段促进构成竞技状态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使运动员进入表现个人最佳成绩的最适宜状态, 具体表现为:第一, 各系统的机能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运动能量消耗减少, 恢复过程缩短;第二, 各项身体素质综合水平得到理想发展, 并能做到有机结合;第三, 动作协调, 技术稳定, 反应灵敏, 速度感及节奏感好;第四, 心理稳定, 有充足的自信心, 渴望比赛, 又具有自我控制能力。

二、短、跨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特征

短跑、跨栏运动员在赛前4—6周内训练内容逐渐减少, 一般性的训练内容被取消, 只保留了与专项关系密切的训练内容。具体来讲, 100米、200米跑运动员其训练内容侧重于专项力量、速度、速度耐力的训练, 并伴随技术与心理训练的进行。其方法是专项力量以小负荷、快速爆发式用力, 速度耐力以80米以上段落95%左右强度负荷为基本特征。400米跑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侧重于将专项耐力水平维持在适宜的高度, 其方法是以高强度的间歇跑, 反复跑, 上、下坡跑, 起跑和行进间跑, 以及跳跃练习和跑的专门练习, 杠铃练习为基本特征。跨栏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则重于栏的专项训练, 并穿插一些髋关节力量以及灵活性与快速力量的练习, 其方法主要采用起跑至第1栏——第5栏——第8栏的练习、变换栏间跑节奏的练习、短于专项段落或稍长于专项段落的速度与专项耐力练习等。

三、短、跨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量与强度特征

重大比赛前合理安排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是促进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决定性的因素, 而对负荷量度的控制往往取决于运动专项特点。从目前所能收集到的研究资料来看, 在赛前阶段运动负荷控制的研究中, 在大多未涉及负荷量度的领域, 而对负荷强度则有所涉及, 但亦十分模糊。现代运动训练负荷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 在数量的基础上, 突出强度的训练更为有效, 也更为经济。契纳指出, 最佳运动成绩有赖于专项训练的强度和量。谢亚龙认为, 在处理负荷强度诸因素的关系时, 应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再考虑其它量等因素。运动负荷的辨证关系同样告诉我们, 在赛前训练安排运动负荷时, 绝对不能只考虑其中一个方面, 而应该在考虑一方面的同时把握另一方面。

此外, 短、跨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量以下降式的波浪曲线变化为基本特征。负荷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训练内容手段的减少, 训练课时间的缩短以及每一手段练习次数的减少和间歇时间的延长等, 在减到一定程度后, 还要保持一定的负荷量, 采取一天略大、一天略小或一天略大、两天略小的安排方法, 这样运动员不但能够获得适宜的刺激, 又能得到及时的恢复, 有利于运动员保持旺盛的体力和达到竞技状态。

四、短、跨项目赛前训练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1.赛前训练计划的安排应符合短、跨项目特点和项目功能特点。短跑、跨栏均属体能类具有短冲性特征的极限强度项目, 其突出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潜力, 并具有两种系统混合供能的特点。因此, 在训练计划的制定上, 我们应围绕项目及项目功能特点, 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负荷量与强度。

2.教练在安排短、跨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时, 应明确以下关系:各种身体素质与专项身体素质协调发展的关系;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之间相互吻合的关系;训练负荷与恢复措施的合理配比关系;心理负荷与比赛日程的最佳组合关系。

3.赛前训练阶段在时间的确定、计划的安排、方法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必须因人而异, 同时还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如对于过度兴奋的外向型运动员来说, 应安排短距离练习强度不大, 训练负荷量相对不高的内容。而对于惰性较大、抑制过程占优势的内向型运动员来说, 其安排内容正好相反。

五、结论与建议

1.赛前训练阶段之所以成为运动训练过程的独立阶段, 是由赛前训练特点及规律所决定的, 但它又是运动训练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教练员, 我们应该充分掌握有关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 并自如地运用到各专项训练及比赛中。

摘要:频繁的竞赛日程使得赛前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地位越加突出。在这一形势下, 如何使优秀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在多季的比赛中始终保持最佳水平成为了广大教练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赛前训练的安排入手, 探讨了短跑、跨栏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安排。

关键词:短跑,跨拦,运动负荷,赛前训练

参考文献

[1].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6.

一种跨企业项目资源的描述方法 篇3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间的产品经营合作,跨企业项目运行过程显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时间、成本、资源约束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二是跨企业项目管理复杂多变,很多大型的生产项目都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完成十分复杂的工作。三是对跨企业项目中存在的共享资源管理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资源往往成为跨企业项目运行的瓶颈,如何最大限度的优化利用跨企业组织中的资源成为当前面临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的前提是必须要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资源组织模型,本文将针对该问题展开相关的讨论,提出一种跨企业项目的资源描述方法。

1 项目资源概述

项目资源就是完成项目所必需的各种实际投入。项目资源在硬件上包括项目中任务的人员、设备、物资、资金等,软件上包括项目所需的各种技术、信息等。一般来说,项目资源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类概括。

①资源用途分类,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原材料设备资源、工具和场地。

②按资源使用分类,分为可持续使用资源、消耗性资源、双重限制资源。可持续使用资源指固定的人力,在项目的各个时间段都可以使用;消耗性资源指的是,在项目的开始阶段往往以总数形式出现并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消耗掉,如,各种材料或计算机的机时;双重限制资源则是指,这类资源不仅在项目的各个阶段的使用数量有限而且在这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资源总体的使用量也是有限制的,如,资金就属于双重限制资源。

③按资源特点分类,可以分为没有限制的资源和有限制的资源。没有限制的资源,是指对无限成本来说没有数量的限制,例如,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力或者通用设备;有限制的资源通常是指在无成本约束的条件下也有使用时间、数量的限制,这类资源通常价格比较昂贵或者比较稀缺,例如,某些专业领域的专家、稀缺材料等。

在面向制造业的跨企业项目中一般考虑的资源约束都是来自有限制的可持续使用资源,因为消耗性资源的约束只能通过增加成本的方式来调节,考虑消耗性资源约束的意义不大。而可持续使用资源的约束可以对计划进行优化来调节,有效的安排可持续使用资源的使用是基于资源约束的项目管理的研究重点[2]。

跨企业组织成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为关键设备或关键技术,统称为关键资源。在跨企业项目中,关键资源都是可持续使用的资源。因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资源约束下的跨企业项目中关键件的网络计划,因此本文研究中涉及的资源将只针对可持续使用的资源。一般来说,类似于设备、人力这些资源都属于工时资源,即衡量单位为机时或者工时。

2 跨企业项目资源描述

跨企业项目的资源组织模型跟传统项目的资源组织模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项目管理中资源都属于本企业,不存在共享资源的概念,也不存在资源到企业的映射关系;而在跨企业项目管理中因为跨企业项目中的资源分布在不同的成员企业当中,而且每个成员企业具有自己的私有资源,也可能具有一些可以供其伙伴企业使用的共享资源[3]。跨企业项目资源的组织如图1所示。

由于跨企业项目中资源的多样性,跨企业项目一般都采用资源分类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层次化的管理,每个资源实体都可以属于某个资源分类,资源分类也可以嵌套定义。每个具体的资源实体都是隶属于某个成员企业,它可能在整个跨企业项目范围中可共享,也可能在局部企业范围内可共享,否则我们就称它为成员企业的私有资源。

3 跨企业项目资源的形式化定义

本节将对跨企业项目的资源给出形式化的定义,假设一个跨企业组织由M个成员企业组成,用eset={e1,e2,…,eM}表示跨企业组织成员企业集合,设rset={r1,r2,…,rN}表示跨企业项目资源集合,对于∀ri∈rset,对于任意的时间段变量x,用函数c(rj,x)表示资源rj在时间段x上的可使用量,对于设备、人力等资源来说,单位为工时。资源rj在时间轴上的可用能力是一个随时间段而变化的量,如图2所示。

在跨企业项目中,每个资源都存在着其向成员企业的映射关系,即对于∀ri∈rset,都存在影射:ri→ej(ej∈eset),可以用函数er(x)(x∈rset,er(x)∈eset)表示该映射关系。因此企业对于ei∈eset,用集合ε(ei)={rj(rj∈set)∧(er(rj)=ei)}表示企业ei中的资源集合。跨企业项目中存在共享资源,用集合rsset⊆rset表示跨企业项目中共享资源的集合。

4 共享资源的描述模型

跨企业项目中的共享资源是跨企业项目的一大特色,跨企业项目中的共享资源只是跨企业项目资源的一个子集,一般来说,共享资源并不都是跨企业项目全局范围可以共享的,共享资源存在着共享范围,即某个共享资源可能只对跨企业组织的某些成员企业是可以共享的。由于跨企业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体,存在着地域、文化、管理及环境上的差异,这就使得在跨企业项目中成员企业对共享资源的使用是存在额外代价的,包括可能存在的额外时间代价和额外的费用代价。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例如,在一个跨企业项目中一个设计工程师可能是共享资源,他属于某个成员企业。由于项目的需要,该工程师可能被安排到另一个企业工作,那么这种额外的代价就包括差旅费、往返时间开销等。在跨企业项目中,如果这种共享资源产生的这种额外代价很大就势必会削减项目的利润。因此有必要对成员企业使用共享资源的这种额外代价给出描述。

本文采用共享资源代价矩阵来表示这种额外的开销。由资源的形式化定义可知跨企业项目的共享资源集合为rsset,对于一般只考虑关键的或者比较关键的资源。对于∀ei∈eset,∀rj∈rsset,cij表示企业ei使用资源rj的额外费用代价。如果企业资源rj对成员企业ei来说不可共享我们称额外费用代价为无穷大。一般来讲额外的费用代价是跟企业对资源的使用时间量成线性关系的,表示如下:

undefined

同理,对于∀ei∈eset,∀rj∈rsset,可以用ti,j表示企业ei使用资源rj的额外时间代价,额外的时间代价往往也给跨企业项目带来损失,比如会影响资源的正常到位,从而使项目因缺少资源而阻塞。由于成员企业使用共享资源的额外代价主要可以分为额外的费用代价和额外的时间代价,这两种代价的衡量方式是不一样的,不能够简单的相加。因此,企业ei使用共享资源rj总的额外代价可以用向量cvi,j=(ci,j(x),ti,j)表示,其中ei∈eset,rj∈rsset,即额外费用代价和额外时间代价是相互独立的。为了描述额外时间代价和费用代价产生的总的额外代价,构造权值向量wvi,j=(wundefined,wundefined)T,且wundefined+wundefined=1,其中wundefined表示额外费用代价在总额外代价中所占的比重,wundefined表示额外时间代价在总额外代价中所占的比重。因此综合考虑额外费用代价和额外时间代价,企业ei使用资源rj的总额外费用代价表示为:

fi,j(x)=cvi,j×wvi,j=wundefinedci,j(x)+wundefinedti,j,其中x表示使用时间量,对于工时资源来说,就是使用工时数。假设共享资源的个数表示为n=rsset,成员企业的个数表示为M=eset,则可以得出跨企业项目中的共享资源额外代价矩阵描述:

undefined

在跨企业项目共享资源额外代价矩阵的定义的基础上,本文扩展描述跨企业项目的资源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矩阵(2)只是描述成员企业使用共享资源的额外代价,并没有描述私有资源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

对于∀rk∈rset,且rk∉rsset,则一定存在ei∈eset,使得er(rk)=ei,根据公式(1)可以定义fi,k=0;对于∀eh∈eset,且ei≠eh,则定义fi,k=∞。跨企业项目资源数表示为N=rset,因此扩展共享资源额外代价矩阵为跨企业项目所有资源的额外代价矩阵如下:

undefined

通过跨企业资源的额外代价矩阵可以获取每个成员企业的可用资源集合。对于∀ei∈eset,成员企业ei的可用资源集合定义为δ(ei)={rjfij≠∞,rj∈rset}。集合δ(ei)可以通过遍历资源额外代价矩阵FER的第i行来获得。

5 资源角色的描述及定义

在跨企业项目中,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也多,为了便于管理以及方便计划和调度,可以按照跨企业项目资源的不同职能将跨企业项目中的资源分为不同的资源角色来进行管理。本文给出资源角色的一种定义方法。

定义 对于∀rrset⊆rset,如果子集rrset中的所有资源在项目中都起到相同的作用,并且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则称子集rrset中的资源都隶属于同一个资源角色。假设跨企业项目中的资源角色集合表示为={γ1,γ2,…,γz},资源集合rset={r1,r2,…,rn},对于∀rj∈rset都存在着其向资源角色空间的唯一映射:rj→γk(γk∈),用函数γ(x)(x∈rset,γ(x)∈)表示该映射关系。

根据该定义,可以很容易获取某个资源角色下的资源集合。对于∀γk∈,资源角色γk下的资源可以表示为λ(γk)={rjrj∈rset,γ(rj)=γk}。

资源角色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在一个造船项目中,资源角色集合表示为={γ1=立式钻床,γ2=单柱液压机,γ3=曲轴压力机},其中λ(γ1)={r1=S021Z51,r2=S021Z55,r3=S021Z63,r4=S021Z83},资源S021Z51、S021Z55、S021Z63、S021Z83表示具体的某一台立式钻床,这些资源在项目中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也可以互相替代使用。

6 结束语

随着跨企业项目的不断涌现,围绕跨企业项目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地推进。本文提出了一种跨企业项目资源的描述方法,并重点描述了共享资源的概念及模型。在本文提出的资源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就跨企业项目的资源优化等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林鸣,马士华.动态联盟项目管理新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8-20.

[2]姜思杰,徐晓飞,战德臣,等.大型单件小批生产的计划与控制模式[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1,7(2):1-5.

IT企业跨项目学习的调查研究 篇4

一、跨项目学习的含义

跨项目学习是指发生在项目之间或项目与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与知识创造活动。在跨项目学习中, 知识借助媒介, 从一个项目流动到另一个项目。其中, 有的项目只扮演知识输出方或知识输入方, 有的则同时扮演两种角色。跨项目学习活动明显跨越项目边界, 参与其中的不同项目追求各自的项目目标, 但在所用资源、所需知识等方面存在相依性。

二、IT企业跨项目学习的调研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方式。问卷的主体内容是关于IT企业开展跨项目学习的知识客体、部门、项目阶段、媒介及趋势的调查问题, 并包含用于辅助分析的受调查者及企业的基本信息。采用在线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收集问卷。自2013年2月10日至2013年8月30日, 共发放150份, 收回136份, 剔除没填写完整和不认真填写的问卷, 得到126份有效问卷。然后, 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如下结果。

(一) IT企业跨项目学习的知识对象

根据前期研究成果, IT企业跨项目学习的知识对象主要涉及三大类, 即技术方案 (即技术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项目管理经验 (如项目质量管理方法、与客户沟通的技巧) 和业务领域知识。图1的调查结果显示, 三类知识对象的受调查者占比均较高, 说明这三类知识都是IT企业内部跨项目学习的重要内容, 技术方案和项目管理经验更是主要的学习对象。

(二) IT企业开展跨项目学习的部门

由图2知, 选择“主要在设计研发部门进行”和“同时在设计研发部门和其它部门进行”的比例超过85%, “只在设计研发部门进行”和“在其它部门进行”的比例都很低。这说明IT企业内部跨项目学习活动主要在设计研发部门开展, 同时会涉及其它部门。 (图1、图2)

(三) IT企业开展跨项目学习的项目阶段

借鉴文献, 本文将IT项目周期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研发、构建与测试、上线和维护五个阶段, 对应的调研问题为“在您的公司, 项目团队一般在什么阶段回顾和利用过去项目的经验和知识?”图3的调查结果显示, 在不同的项目阶段, 项目团队开展跨项目学习的程度不同, 跨项目学习频率最高的是需求分析阶段, 接着是设计研发阶段和构建与测试阶段, 上线阶段的频率最低。可见, 不同项目阶段对跨项目学习知识、经验的需求程度不一样。

(图3、图4) 进一步交叉分析了跨项目学习的项目阶段与知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结果如图4所示。可看出, 在项目周期的五个阶段, 对技术方案和项目管理经验的跨项目学习程度均保持在较高的程度, 对业务领域知识的跨项目学习程度相对略弱一点。对业务领域知识而言, 在需求分析、设计研发和构建与测试三个阶段的跨项目学习频率较低, 但在上线阶段和维护阶段的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 在项目周期的前三个阶段, 项目团队的主要工作是解读与客户相关的业务领域知识, 并将其整合到IT/IS系统, 实现技术攻关;而在项目周期的后两个阶段, 项目团队的主要工作是调整IT/IS系统以整合更多的客户业务领域知识, 实现客户方预期的系统运行效果。

[注:该题为多选题, 各选项的比例=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 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次所占的比例。以下图3、4、5、6均为多选题, 均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

[注:该题为多选题, 各选项的比例=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 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次所占的比例。以下图3、4、5、6均为多选题, 均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

(四) IT企业开展跨项目学习的媒介

本文从编码化和个性化两个角度设计了跨项目学习的媒介技术, 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 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频率最高, 接着是电子知识库和在线论坛。这些媒介主要用于项目知识存储和互动交流。而用于跨项目知识复制与再用的知识搜索技术、文档挖掘技术、知识分类技术、基于智能技术的信息处理系统、专家系统、知识地图等媒介的使用频率都较低, 都在24%以下。由此推断, 在IT企业跨项目学习活动中, 主要是支持知识存储和个性化交流的媒介技术在发挥效用, 而支持知识再用的媒介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因此, 如何充分发挥技术平台对经验知识的跨项目再用的促进作用, 是IT企业在技术支持方有待突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图5、图6)

(五) IT企业开展跨项目学习的趋势

本研究还调研了受调查者关于“未来是否增加跨项目学习次数”的看法, 以便了解开展跨项目学习的趋势。由图6知, 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调查者认为“应增加”, 认为“可以减少”的受调查者不到十分之一。本文进一步交叉分析了“公司开展跨项目学习次数”与受调查者“工作年限”的关系, 结果得到, 拥有15年以内工作经验的受调查者大都认为应增加跨项目学习的次数, 其中拥有3-5年工作经验的IT工作者居多。也就是说, IT工作者尤其是较年轻的IT工作者都认为有必要增加跨项目学习的次数。这也验证了以往研究中跨项目学习可以促进不同项目团队间的经验共享和知识优势互补的观点。

三、结论与启发

通过本次调研得到如下结论:跨项目学习的知识对象主要聚焦于技术方案和项目管理经验, 还涉及客户相关的业务领域知识;跨项目学习主要在设计研发部门开展, 不同项目阶段开展跨项目学习的程度和知识对象有所不同;跨项目学习主要依托的媒介技术是支持个性化交流和知识存储的即时通讯软件、电子知识库和在线论坛, 支持知识再用的信息处理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明显较小;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IT企业应增加跨项目学习频率。

本次调研结果对IT企业的跨项目知识管理实践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首先, IT企业应重视不同类型知识的跨项目学习, 加强以跨项目学习带动项目成功和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意识, 并加强跨项目学习开展力度。其次, 在设计研发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在项目的不同阶段, 应充分挖掘跨项目学习的效用。再次, IT企业可加强挖掘知识再用技术, 充分发挥其对跨项目知识再用与创新的效用。当然, 本文存在调研样本数据偏少、调研地区覆盖面不够广等局限, 有待今后继续完善和研究。

摘要:鉴于跨项目学习对IT企业项目成功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至关重要性, 本文对IT企业开展跨项目学习的现状及趋势展开调查研究, 调研结果能为后续深入探索跨项目学习问题提供基础。

关键词:跨项目学习,IT企业,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Newell, S., and Edelman, L.F.Developing a dynamic project learning and cross-project learning capability:synthesizing two perspectives[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08, 18 (6) :567-591.

[2]Newell, S., College, B., 2004.Enhancing cross-project learning.Eng.Manag.J.16 (1) , 12–19.

[3]Lampel, J., Scarbrough, H.and Macmillan, S.Managing through Projects in Knowledge-Based Environment[J].Long Range Planning, 2008, 41:7-16.

跨项目实践 篇5

从职能单位的角度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团队可分为项目团队、标段团队和专业团队三大类。其中专业团队是指专门从事某项工程任务且具备与任务相适应的基本技术能力的群体。由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各子项工程交叉点多、项目实施单位多、组织机构配置要求高[1], 因此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专业团队跨团队学习无论从横向拓展还是纵向延伸方面都呈现出复杂的特点。为了简化从个体学习到整个项目团队学习的过程, 同时结合知识的群体性特征, 本文考虑以群体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单元, 将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每个专业团队视为不同的群体;由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本文拟将战略联盟[2]的概念引入, 使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处于战略联盟的大背景下, 从群体学习出发来研究战略联盟背景下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专业团队跨团队学习。

1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专业团队跨团队学习效应分析

由于学习双方存在着认知、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冲突, 我们视两者中一方为信息优势方, 即知识供给者, 另一方为知识接受者。正因为有知识势能[3]的存在, 知识溢出成了必然趋势。当知识超越供给者的学习边界, 成功嵌入到知识接受者的阵容中, 且接受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内化能力, 此时所产生的跨团队学习效率有望达到最优。

1.1 专业团队之间的合理冲突效应分析

将群体学习引入到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知识学习中, 我们将跨团队学习视为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之间对应专业团队的交流学习过程。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 同性质的两组专业团队双方在知识势能的作用下不存在交流障碍。然而现实中, 来自不同组织的同类专业团队之间存在着认知结构上的差异并由此引发学习初始阶段双方的认知冲突。认知结构是学习者以知识经验为内容所具有的认知功能的心理结构, 由此而形成的团队心智模式[4]必然有差别。认知冲突折射到学习行为上, 形成了团队各自不同的知识学习行为方式, 如共享或是保留。这种由认知结构所导致的学习行为冲突不可避免, 可将其视为合理冲突。

1.2 跨团队学习中知识正向溢出效应分析

知识是在创新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流动的外在物, 它的一部分价值就在于它是可以传递的、可供学习的、可供借鉴的, 在实现其价值的流动过程中必然产生溢出效应。在理论上, 无论是被学习团队, 还是学习团队都可以通过其对有效学习所作的投资决策来影响溢出水平, 被学习团队对知识共享的投资越多, 溢出越多;学习团队对学习的投资越多, 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强。溢出促进了学习团队的认知、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缩小了与被学习团队的认知差距, 被学习团队为了维护其比较优势, 被迫引进或开发新技术以恢复其在知识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结果导致新一轮的溢出, 即所谓的溢出正反馈[5]。为了简化模型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知识学习过程中, 我们只考虑知识从群体A到群体B的单方面正向溢出。

1.3 知识流通中模块嵌入效应分析

知识嵌入性是知识流动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嵌入效应取决于知识嵌入层次、嵌入类型、嵌入程度与知识共享的系统边界4个因素。对于跨系统边界的知识其嵌入程度越高, 知识可能越难以被共享或者共享程度越低。即供给者A的知识嵌入程度将影响B从A获取知识模块的效率。另外, 知识以模块形式从A嵌入到B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重新组合将引起系统B学习边界面的变形运动, 产生混沌性边界。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知识学习博弈过程中共享学习的边界混沌性主要表现为支付函数中参数的随机变化, 而共享学习的稳定边界出现在促使知识模块嵌入成功时A、B的策略组合。

1.4 融合进程中知识内化转移效应分析

知识内化指“外部新知识经过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智力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的过程。其产生的原因是“由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元认知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同化是“学习者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解释新知识, 即将新知识吸取到原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顺应是“修改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知识”的过程。元认知是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 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与自我调节。学习者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元认知能力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将外部知识内化为内部知识, 这就是学习者知识增长的基本方式[6]。知识内化机理如下图所示。

2 跨团队学习混沌博弈模型构建及均衡分析

2.1 基本假设

(1) 假设跨团队知识学习发生在两组同性质的专业团队A、B之间, 且A的类型有两种, “共享型”与“保留型”。

(2) 假设学习团队B在单位时刻的学习效率受总目标限制、自身因素以及A的行为三方面影响。

(3) 假设共享型知识提供者被学习接受者欺骗而不发生相互间的学习交流时, 有能力对欺骗者进行报复且从中得到正效用;当他欺骗别人时, 会有犯罪感而获得负效用。

(4) 假设跨团队学习博弈的行动顺序为:“自然”最先行动选择A的类型, 此信息对B屏蔽, B仅仅对A为不同类型时的概率有所了解, 即共享型Ak的概率α, 保留型A-k的概率 (1-α) , 其中α的分布为“共同知识”;然后A行动, 最后B行动。

2.2 跨团队学习混沌博弈模型构建

根据基本假设 (2) , 由李雅普诺夫指数法[7]可判断B的学习效率时间序列呈现混沌特性。利用此混沌时间序列建立模型, 预测任一时刻B的学习效率。将得到的平均学习效率引入到跨团队学习过程中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建立跨团队学习混沌博弈模型。

TAK表示共享型A选择敬业传授;TA-K表示保留型A选择敬业传授;PAK表示共享型A选择敷衍;PA-K表示保留型A选择敷衍;HB表示B选择努力学习;LB表示B选择偷懒。A与B的两阶段不完全信息动态混沌博弈[8]用博弈树可表示如下图:

其中, (Q, q) 表示A与B均选择合作时, 各自的支付。 (W, v) 表示A敷衍B努力, A、B的支付。 (T, g-d) 表示A敬业B偷懒, A、B的支付。 (F, u) 表示两人均选择欺骗时的支付。N为知识提供者A在得不到尊重的情况下的自我心理满足, E为知识提供者对自己单方面失职的内心谴责, d为学习者B不尊重知识提供者A所受到的惩罚, 且d值随B的平均学习效率提高而增大。由学习效率的混沌, 推得参数d亦具备混沌性, 且满足d=f (x1, x2, x3) 。其中x1为总目标实现率, x2为学习者B自身的惰性指数, x3为A的策略效应。

共享型AK, 对各行动组合的偏好排序如下:

(TAK, HB) > (PAK, LB) > (TAK, LB) > (PAK, HB) (1)

所对应的支付结构为:

Q>F> (N+J) > (W-E) =J (2)

保留型A-K, 对各行动组合的偏好排序如下:

(TA-K, HB) > (PA-K, HB) > (PA-K, LB) > (TA-K, LB) (3)

所对应的支付结构为:

Q>W>F>J (4)

B对各行动组合的偏好排序为:

(TAK, HB) > (TA-K, HB) > (TA-K, LB) > (TAK, LB) > (PAK, LB) = (PA-K, LB) > (PAK, HB) = (PA-K, HB) (5)

所对应的支付结构为:

q>r>g>g-d>u=u>v=v (6)

2.3 跨团队学习混沌博弈均衡分析

跨团队知识学习博弈的共享知识边界出现在策略组合 (敬业传授, 努力学习) 时。从博弈的支付函数可知, 当EU (HB|TAK, TA-K) ≥EU (LB|TAK, TA-K) 时, B选择努力学习, 由逆向归纳法可得此时A必选择敬业传授, 即 (敬业传授, 努力学习) 是跨团队学习博弈纯战略均衡下的贝叶斯均衡。结合 (1) - (6) 式中各参数的相对大小, 得到以下不等关系:

αq+ (1-α) r>α (g-d) + (1-α) g, 即αq+ (1-α) r>g-αd

解得d>g+αr-αq-rα, 即混沌参数d的边界为g+αr-αq-rα, 此时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跨团队知识学习沿预想的共享知识路径成功嵌入到学习团队中并由学习者对外来知识进行有效的内化转移, 真正做到学习先进为自身发展所用。

3 结 语

本文通过构建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专业团队跨团队学习的混沌博弈模型简单地模拟了混沌边界, 但是对混沌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还不够细致, 从而在混沌参数边界的具体界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构建具体的混沌参数影响因素指标, 明确混沌参数表达式并讨论其稳定性。为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团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娜, 张建平.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界面管理的几点认识[J].福建建材, 2008:104~106

[2].李瑜玲.动态联盟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研究, 2003:71~74

[3].Ikujiro Nonaka.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 (1) :14~37

[4].Mark Dodgson.Learning, Trust, and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J].Human Relations, 1993, 46 (1) :77~95

[5].孙兆刚, 刘则渊.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9

[6].李志平, 黄伟超.人的知识增长模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07, (4) , 20~22

[7].陈森发.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156

跨项目实践 篇6

跨界, 是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方式的融合, 它包含了理性逻辑与感性美学在种种造物行为中的渗透[1]。“ 跨界设计” (Crossover Desig) 中“Crossover”有“交叉、跨越”的含义, 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领域的合作。跨界设计, 是交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 跨越专业界限, 衍生出新产品的设计活动[2]。设计者利用专业的差异性得到设计灵感, 突破思维模式, 创造出更为新颖的设计创意及成果。

1 非常建筑“泛设计”项目

非常建筑的泛设计项目基本都来自一些寻求与建筑师合作的设计公司, 如意大利的“Alessi”、日本的“无印良品”等。每个不同的业主对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 在设计之初便会提出一些材料的选用和技术上的要求。对产品相关工艺技术进行实地调研, 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与委托方进行交流, 然后依循建筑设计的工作方式进行草图绘制, 模型制作、推敲等相关的设计工作, 最后得到令双方满意的设计成果。

1.1 塌组合

非常建筑于2010 年至2012 年设计的家具塌组合已经投放日本和中国市场。业主是来自日本的“无印良品”, 设计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塌的元素。将塌原本的功能属性进行提炼, 结合现代生活多元属性进行结合, 满足使用者提供坐、卧、收纳等多功能的要求。中国传统衣架的概念也被引入其中, 方便人们把脱下的衣物随手搭在上面。这组家具可构成都市青年家居生活的中心, 使青年公寓紧凑的空间被最大化地利用, 也让使用者有机会参与到家居设计里来, 最终让中国的设计传统为现代生活服务。该设计来自于生活, 也受益于生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所结合, 恰恰是契合了业主“无印良品”公司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

1.2 葫芦系列 (餐具、酒具)

非常建筑从建筑师的专业角度将建筑形式和思维方式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在生活经验中, 葫芦劈成两半, 掏空便是瓢, 既可以作为盛放食物、水等的器皿, 也可以作为舀水等生活工具之用。建筑设计的基础是源于对生活的理解, 设计灵感来自生活, 葫芦形式的选用便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

建筑师对材质的敏感也直接体现在对餐具材质的控制上, 非常建筑选定精细的骨瓷, 隐喻着从传统到当代的演化, 从粗旷到细致的升华。

2 建筑大咖的跨界设计

2.1 坂茂与卫生纸

坂茂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 他与其他建筑师有明显的不同, 他并不以钢筋混凝土建筑而闻名, 却用纸管设计建筑, 纸张虽然看似单薄, 但经过防火、防潮的特殊化学处理便成为非常牢固的建筑材料。原研哉曾说过:“做设计的实质就是将这无限多样的思考和感知方式, 有意识地运用在普通的物体、现象和传播上[3]。

这次“无印良品日用品再设计”中, 坂茂将日常使用的卫生纸进行了再次设计。平常圆筒形的卫生纸只要稍微一用力便会很顺滑的抽出纸张, 但也正因为如此, 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纸张浪费。坂茂将卫生纸中间的芯设计成四角形, 拉动卫生纸时便会产生阻力, 这个阻力所传递的便是节约能源的信息。同时四角形的卫生卷纸可以在搬运和储藏时节省空间。坂茂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配合他创意的设计手法, 便生成了如此“有心”的设计。坂茂的设计行为是对生活的批判, 而这种批判性的设计便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

2.2 托马斯·赫斯维克与伦敦红色巴士

托马斯 • 赫斯维克的设计领域一直十分广泛, 从建筑、室内、雕塑到家具、企业宣传片等各种领域, 几乎涵盖了设计生活的各个方面。托马斯的设计态度是开放式的, 他最在乎的并不是建造多么宏大的建筑, 而是设计为使用者带来如何的体验与感受。伦敦红色双层巴士的产生便是托马斯设计理念的一个演绎。

在伦敦红色双层巴士的设计中, 新颖的巴士玻璃面积较大, 并环绕车厢一圈, 确保在车厢内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到非常开阔的视野, 避免了因为乘客较多较为拥挤, 整个乘坐过程中只能站立在巴士楼梯上面对车厢墙壁若干小时的苦恼出现。红色巴士拥有三个车门和开放式的台阶, 上下避免拥挤, 十分方便。同时, 伦敦传巴士的双层结构与长条座椅都被保留, 因为这些设计本身已经是十分得当了。托马斯在设计之初首先考虑的便是乘客乘坐巴士的舒适程度。在他看来, 设计没有必要去追寻毫无意义的新颖造型, 而更应该在乎使用者的切身感受。

3 跨界必然性与可能性的思考

当今人们所熟悉的设计大师, 如原研哉、扎哈 • 哈迪德、隈研吾等, 在建筑、室内、产品各个领域进行着创作与思考。作为建筑师, 在做建筑的同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的空间与结构, 而是连同家具、室内材质等都应进行设想构思。在当今时代, 我们不应该被自己的职业身份定义而限制思维和视眼。专业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而各种领域的设计, 本身便在美学、文化、形式上是具有相似性和共同点的。多种设计手法和设计思维方式的交叉、混合, 往往便能创造出创意新颖独特的设计产物, 跨界设计便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现代社会对于产品的需求的多样性促使了设计的多元化产生。设计最终的目的便是满足客户的需求, 适当的跨界思维可以让设计变得更为丰富和灵动, 所带来的价值空间也会相应增加。在古代, 匠人便是对技艺高超的手艺人的统称。这些人追求更高的技艺, 追求更为华丽的艺术效果, 但并未限定其只能从事某一行业。时代的发展虽然让我们的职业划分越来越细, 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依然是我们应该推崇的。为了实现不同的设计目的, 我们应该突破思维的定式, 融合不同的知识领域, 通过“跨界设计”, 真正实现各领域间的交流与融合。设计的跨界便是对设计思维的一种升华, 便是对专业重整的一种需求, 对技术革新的一种追求。

4 结束语

“跨界设计”已然会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潮流趋势。我们应消除设计不同领域的思维壁垒, 把握好各专业之间融合的机会, 产生独特的设计理念, 做出优秀的跨界设计作品。“跨界设计”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 更应是思维方式的融合与碰撞。在新的时代, 跨界设计值得我们的期待。

摘要:本文以张永和先生的非常建筑泛设计项目为引子, 介绍若干建筑设计师跨界设计的成功案例, 讨论设计者“泛设计”的方式与可能。

关键词:非常建筑,跨界,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吉国, 勾利鹏.“跨”越设计的“界”限:浅析“跨界设计”的多元化现象[J].中国美术, 2011.05

[2]蓝色创意跨界创新实验室, 中国蓝色创意集团跨界改变中国:跨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8.06

跨项目实践 篇7

集客专线业务作为重要的集团客户业务, 其开通及时性直接关系到运营商在集客市场竞争的成败。但集客专线的开通过程涉及集团客户部、计划部、建设部、采购部、网络部等多部门, 有商机发现、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立项、设备采购、专线建设、验收交维等多个环节, 流程复杂性较高。某运营商集团客户业务起步较晚, 缺少统一的集客专线支撑平台, 专线开通所涉及部门在其部门内使用的IT支撑系统上进行相关环节的操作和流转。各系统相互独立, 各环节间形成信息壁垒, 造成集客专线开通时长较长。

为解决上述问题, 该运营商建设了集客专线开通全流程支撑平台, 通过打通商机获取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项目管理系统、采购物流管理系统、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等多系统间接口, 实现了以项目为维度的信息流转, 使集客专线开通各实施环节可视、可控。系统具备管理者视图, 可随时查看项目进度信息, 及时反馈客户项目建设工期并实时监督;可对关键资源进行电子存档、管理, 有效提高了集客项目的支撑效率, 缩短了专线开通时间。

2 实现方案

(1) 项目流程及接口梳理

集客专线开通环节主要包括可行性分析、资源勘查、售前方案制定、项目立项、项目启动、设计会审、设备采购、项目实施、业务上线、验收交维等10个环节, 涉及办公自动化、商机获取、项目管理、供应链、综合资源等5个系统。集客专线开通全流程支撑平台将分别与这5个系统打通接口, 以集团客户项目为维度实现相互间的信息自动化流转, 最终实现专线开通信息在支撑平台上的有机组合与统一呈现。集客专线开通涉及流程、各系统与平台交互点如图1所示。

各环节主要功能、对接系统及与集客专线开通全流程支撑平台交互信息梳理见表1。

(2) 系统功能构架

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接口层、功能层、门户层、分析层等四部分。系统整体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

1) 各系统间信息流转

系统支持省、市公司的集客部客户经理, 省、市网络部技术经理, 集客部、网络部各级管理者登陆, 提供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需求新建阶段, 客户经理根据商机、业务需求等信息, 新建项目需求信息, 包括客户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业务要求等, 同时指定相应的技术经理和立项经理。需求新建后, 通过和OA系统的接口以业务联系函的形式直接在OA系统进行流转, 在集客支撑系统中可随时查看业务联系函的流转、审批状态;同时, 考虑到该阶段的技术经理有可能不能确定, 系统支持指定网络侧技术组长的模式进行转派, 网络侧技术组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再转派实际的技术支撑经理进行支持。

在售前技术咨询阶段, 信息的采集、处理主要在集客支撑系统内部, 主要实现对设计院的派单、设计方案反馈、设计方案评审、工作量记录等。

在项目预堪阶段, 系统通过与综合资源的接口, 将Esop、综合资源中的资源勘察工单信息进行同步, 同时实现专线勘察信息和该项目绑定。

在项目立项阶段, 主要和OA系统、PLM系统存在信息交互。通过OA账号验证接口, 实现集客部人员账号信息同OA账号的映射, 保证集客支撑系统中账号发起的公文能以OA账号的权限在OA系统中流转;通过OA发函接口, 实现立项申请函在集客支撑平台的发函并可跟踪记录流转过程信息;因目前的立项批复函在PLM中承载, 通过和PLM接口, 借助立项申请函关联出立项批复函并展现信息及流转过程。

在项目启动阶段, 通过与综合资源接口, 将综合资源中的资源开通工单信息进行同步, 同时实现专线开通信息和该项目绑定, 可查询专线信息的进度和详情。

在工程设计阶段, 通过和PLM系统接口, 将PLM中的站点信息 (设计信息、施工信息、施工进度信息等) 同步到集客支撑系统, 并将该信息和项目、专线进行绑定。

在采购阶段, 通过和SCM系统的接口, 同步该项目的采购订单信息、暂收订单信息、物料单信息、物料单入库信息、出库单信息、采购进度信息等。

在验收和交维阶段, 通过与综合资源、PLM系统的接口, 同步专线验收交维和工程验收交维的信息, 包括交维的进展、详情等。

2) 项目、站点、专线三维统一

在综合资源和ESOP中, 业务的支撑是以专线为视角, 客户经理将一条条专线派发到综合资源进行勘察、开通支撑;在PLM中, 系统是以施工工程、站点为单位进行专线业务的开通支撑;在OA中, 是以客户需求为单位进行立项申请和立项批复, 还存在多个需求采用一个立项申请、共用一个项目编号的情况;而在供应链系统中, 采购订单、物料等却以采购批次、项目等为单位进行采购。同一个项目, 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管理维度不统一是影响系统整合的最大难点。

集客专线开通全流程支撑平台对每个客户需求建立业务编号, 在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售前方案咨询阶段, 主要通过业务编号将各阶段的支撑信息进行关联、绑定;在专线勘察阶段, 将综合资源中的勘察工单信息和业务编号进行绑定;售前立项阶段, 分为立项申请和立项批复两个步骤, 直接打通和OA系统的接口, 通过本系统向OA系统派发立项申请公文, 同时按照OA规则生成OA公文编号, 在立项批复完成后, 将OA立项批复中的项目编号抽取出来, 和本系统中业务编号进行绑定;在工程实施阶段, 与PLM系统通过项目编号将PLM中的站点信息、施工进度信息进行抽取同步并绑定, 与综合资源系统, 将专线开通工单信息自动同步到本系统中进行。通过上述方式, 在系统内将项目编号、站点编号、专线和业务编号进行映射, 实现三种维度的统一视角呈现。

3) 各环节信息集中呈现

集客开通流程散落于多个系统, 各系统间信息缺少自动化的流转方式。平台通过聚合、贯穿、整合系统间接口, 将集客专线售前支撑、专线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实施、业务开通、验收交维等各环节在不同系统内的信息整合到一个界面中进行呈现。

a) 技术可行性分析:客户经理委托网络部技术侧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 展现技术分析的讨论会内容及相关附件。

b) 售前技术咨询:委托设计院制定输出售前技术方案, 并对设计方案质量、设计工作量进行审批和记录。

c) 专线预勘环节:关联项目勘察单, 跟踪展现勘察进展。

d) 项目立项环节:发起立项申请函, 关联立项批复函, 跟踪展现立项过程。

e) 工程设计环节:关联展现项目、专线与站点关联的工程设计进展。

f) 项目实施环节:关联展现专线, 站点实施过程, 展示项目实施周报。

g) 验收交维环节:展现项目验收过程。

3 项目实施效果

(1) 实现信息聚合呈现

平台打通了与集客专线开通相关系统间的接口, 将项目的售前技术咨询、专线勘察、项目立项、设计施工、专线开通等信息在平台中统一呈现, 方便支撑人员及时、全面掌握专线开通各环节处理信息。

(2) 项目进度图形化管控

平台通过颜色直观呈现项目各环节状态, 支撑客户经理对重点项目进行督办。同时, 平台支撑处理时限设置、重点项目超时提醒, 支撑省公司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督办。

(3) 实现关键资料留存

平台在售前技术咨询、设计评审、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要求上传相关文档, 实现关键资料的电子存档。

4 结束语

各类流程支撑系统的应用在使工作更加规范化的同时, 也带来了支撑系统“烟囱化”的问题。由于管理维度、目的的不同, 各支撑系统间的信息传递愈发困难, 导致跨部门的流程流转时间不降反增, 甚至影响到了生产效率。

集客专线开通流程涉及环节、系统、接口较多, 系统整合复杂、难度较大, 因此本方案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鲁春丛.现代电信运维体系.电信技术, 2007 (2) .

[2]Machael E.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Simon&Schuster, 2006 (2) .

[3]王玉荣, 彭辉.流程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医院感染监控系统下一篇:双层规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