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网融合

2024-07-26

报网融合(精选8篇)

报网融合 篇1

由于社会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的不断普及, 新闻界出现了报网融合的新体制, 原有的旧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群的要求, 已经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 因此, 在报网融合的大背景下, 编辑人员也需要改变原有的纯报纸式编辑方向及技术, 建立新的编辑体制, 这对编辑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因此, 如何培养新闻编辑人员在新形势下做好工作成为新闻界需要面对的难题。本文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改变报网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思想观念及工作

报网融合是指原有的报纸式新闻行业与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在对新闻的编辑, 对新闻知识的获取, 新闻消息的传递上有所进步, 有所改变。报网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主体产业管理上;在广告产业体制上;在新闻发布技术及报纸印制上;在与新闻行业相关的其它业务中。以此使新闻业务达到最大的利用率。对于新闻编辑人员来说, 报网融合的体制改变了其思想方向及工作方向。

对于思想方向, 原有的新闻产业只是单一报纸的生产机构。而新闻编辑人员也只是单一的采集信息, 将信息编辑成合理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 缺乏与读者大众的交流, 缺乏多方面的信息资源, 并不能使其思想得到解放, 然而新形势下的报网融合却能使新闻编辑人员的思想得以改观, 使其思想不再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 而是吸收广泛的思想, 获得多方面的信息资源。这也使新闻工作不再乏味无趣, 新闻行业不再像是一个机械的文字编辑报社, 而是得以扩大资源, 变成报网融合的新时代互联网社团。新闻编辑人员由于结合了互联网的新技术, 其工作性质也由原来的编辑文字变成广泛的多技术性的报网信息加工者。然而对于以前的报纸读者来说, 不仅能从报纸、期刊、互联网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社会信息, 更可以与新闻业务进行交流、互动, 互相传递信息资源, 交流思想观念, 这是报网融合背景下, 又一种全新的改革。

报网融合对新闻编辑人员的要求

原有的新闻行业是靠编辑人员的人文思想提高市场竞争力, 而新时代下的互联网是靠优良的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 如果将传统的人文思想体制与全新的技术型体制相结合, 新闻产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潮, 下面对新闻编辑人才提出以下的要求。

报网融合实现了新闻行业由单一的报纸信息平台到多方向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对于新闻编辑人才来说, 在对编辑版式、编辑整合、编辑形式、编辑效果等方面进行处理的时候, 要注意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原有的编辑体制是单单对二维空间的定位, 只注重于平面的设计, 而新型互联网体制是三维的效果, 技术需要提高, 需要编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总结。

由于报网的融合, 使读者的思想亦有所改变, 这也需要新闻编辑人员站在读者的角度, 用群众的观点思考问题, 使编辑内容更符合大众的口味, 符合读者的需求, 使社会新闻产业更好的服务于民, 贡献于民。

报网融合使新闻产业由报纸编辑向互联网技术编辑的转变。编辑部门转变为互联网线上编辑部门, 新闻编辑人员也转变为多媒体技术型编辑人才, 编辑的文件也不再死板无生气, 编辑人员可以融入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意愿, 提高了编辑文档的可读性、可塑性。

报网融合对新闻编辑的人才培养

1.对编辑人员进行综合性的培养

原有的新闻编辑主要对编辑人员进行报纸编辑能力、修改整合文件能力、编辑排版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而新型的报网融合体制需要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整合改进, 培养出多面型、综合型、技术型的高科技编辑人才。编辑人员需要增加知识面, 提高对社会形式的准确洞察力, 使编辑人员有高度的学习能力, 学会运用网络技术处理图片, 制作网页, 学会运用网页排版技术, 编辑技术对文件进行编辑。

2.培养编辑人员理论与实际性结合

在新时代的报网融合形势下, 编辑人员应该做到理论知识融合实际案例, 以此来报道社会现象。编辑不能只对理论进行阐述, 不能长篇大论讲述问题, 而是应该结合实际的社会现象, 再加上合理的理论基础, 运用高科技的技术知识, 才能做出新形势下的编辑文稿。

总结

在报网融合背景下, 要培养新型的、综合的、全方位的新闻编辑人才, 就要做到改变编辑人员的思想观念及工作性质, 要使编辑人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新型互联网技术, 还要对整体的新闻编辑管理体制进行整合、调整, 鼓励编辑人员勇于尝试新挑战, 努力解决报网融合下在编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报网融合大浪潮。

报网融合 篇2

编者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7日发布的第56期《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显示,到5月31日,我国网民数达到4.1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31.2%。2009年第4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2.05亿人,环比增长17.27%。

网络媒体及新媒介的兴起,严重地挤压了传统媒介的发展空间。为了生存,传统媒介纷纷建网站并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努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但,这些网站经济效益不如人意。传统媒介如何与网络及新媒介融合,进而合二为一成了传统媒介老总们探索的焦点。

为此,本刊本期特约了一组“传统媒介与网络融合”话题的稿件, 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些借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7日发布的第56期《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显示,到5月31日,我国网民数达到4.1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31.2%。近年来,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不断从传统媒体手中争夺受众,抢占市场,导致传统媒体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巨大改变。为应对和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报纸纷纷“触网”,目前国内几乎所有报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专门组建北方新闻网络公司,运营北方新闻网,促进报网互动。利用新闻会客厅进行明星访谈、教育访谈等,网与报在内容发布方面互动;组织教育机构评选、摄影大赛等,报与网共同开展活动,优势互补;建设报料频道、网上评报栏等,网与报信息平台共享……然而,两年过去,报网互动发展中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报强网弱,加之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的制约,北方新闻网一直搞不活、做不大,报网共荣共生的优势也没有体现出来。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一些形式上的互动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互动,真正的报网互动应该是从报网互动演变升级为报网融合。融合才能形成合力,融合才能发展得更好。

网络改变了媒介生态,报网由互动走向融合

《2006~2007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旧媒体未来发展的三种格局:1.传统媒体提高转载门槛,新媒体原创能力增强,双方矛盾加深;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走向深度合作,建立合理有序的产业分工;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实现资本和业务的深度融合,新旧媒体区分将没有意义。“不同形态、不同介质的媒体正在打破固有的边界,跨越历史的鸿沟,走到一起来,紧密结成一体,这是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将会有更多形态的媒体相互渗透,逐渐融合。”业内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很显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已经从最初的对立竞争走向互动合作,并向深度融合发展。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媒体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报网互动的发展思路,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2009年底集团报网相关人员两次赴山西、河北等地深入考察,研究报网融合问题;2010年,内蒙古新闻网纳入集团管理,形成了一报一网格局,为报网融合打下了基础。

市场的变化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由对立到竞合,并出现加速融合的趋势。然而,报网融合到底有什么意义?

网络的出现模糊了媒体的边缘界限,读、听、看、写、娱在互联网上都能实现,年轻读者、听众、观众纷纷转化成网民。但是,网络原创新闻很少,大量内容来自传统媒体,于是2007年业界提出了报网互动的概念。报网互动是两个不同主体建立的伙伴关系,在彼此交叉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新闻和市场合作,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整体发展。2008年报网融合的概念出现后,打破了原来两大媒体横向并列关系,形成纵向一体化结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形成了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服务、扩大产业规模,创造更多商机的新模式,其优势相当明显:

1.优势互补,互相推广。

报纸和网站在内容制造和信息传播方面各有优势,报纸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特性,对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动态报道,并打破区域界限,把新闻信息以最快速度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创新报道形式,让读者感受到报纸持续创新的良好形象,从而更加忠诚。网站天然地成了报纸电子化、视觉化的延伸,并充分挖掘利用报纸的品牌价值,提高自身知名度,把潜在网民有效转化为现实网民,培育市场。

报网在共同参与新闻报道时相互宣传,向各自受众进行推广,形成整体印象。最鲜明的例子是每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提问时都会介绍自己的双重身份:我是某某报记者,也是某某网记者,报即是网,网即是报,报网一体化。

2.节约资源,提高时效,扩大影响。

报网融合后,必然要求组织结构有相应改变,避免内耗和重复。组织结构调整后,工作流程再造,报网不再分头行动,而是分工合作,由统一平台收集新闻线索、进行新闻加工、信息发布,实现线索和新闻产品共享,资源整合优化,避免同一事件多方寻找线索和多头采访产生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浪费。同时,一次生成多次发布,多终端发布,各媒体各取所需,更符合自身受众的阅读习惯。

3.充分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有了更多的新闻阅读渠道,形成了多元化媒介消费习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80后”甚至“90后”,在家里沙发上眼睛看着电视节目、手上点击着笔记本电脑,另一只手翻看手机短信息,他们不再满足单一媒体阅读方式。因此,内容产品只有通过不同平台发布到不同终端,才满足更多的受众需求,才会形成更强的影响力,产生更大的号召力。报纸擅长制造高品质的内容,同时也需要网络传输的便捷、丰富、互动和多媒体形式。

4.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报纸与网络融合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介质、多媒体产品的跨越,对于网络而言,可以更加迅速地培育市场。

报网融合是在互动基础上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本路径是通过资源整合打造核心竞争力

报网融合初期,报纸依旧强势,因此要把网络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以支持。这一时期的主要手段是互动,发挥报纸基础优势,逐步建立有利于“报”强势地位的平稳过渡,有利于网络媒体平台的强力拓展的机制,在互动基础上逐渐深入融合。

互动一定是主动的、双向的、跨媒体的,报纸要把网络看成是一种平台的延伸、受众群体的延伸,要把网络看成是新闻资讯服务的另一个窗口,通过互动提升作为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价值传播和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

报网融合的最主要体现是资源整合,也就是在新闻收集、加工制作、信息传播等环节进行人、财、物的整合,统一行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取得1+1>2的效果。媒体的核心产品是新闻,能够生产高品质的新闻产品却没有畅通的发布渠道,也将无法体现其核心竞争力。报网融合,实现一次生成多次发布,及时发布、多媒体发布,媒体价值可以充分释放,会被更广泛的受众认可和接受,其竞争力会自然得到提升。在内蒙古媒体市场上,很多读者不仅知道《北方新报》、热爱《北方新报》,也知道北方新闻网,浏览北方新闻网,更知道《北方新报》与北方新闻网是互动的、融合的,报上有“网事”,网上有报纸(数字报),报网共生共荣。

报网融合创新盈利模式,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有效经营是报网融合的目标,是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营是捆绑式的,营销是全方位的,整体上是充分发挥报网优势的一种新的赢利模式。

在发行方面,报纸可以在网上实现电子订阅,这完全是一种自助式订阅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发行成本。而且,网络可以直接销售内容,无需印刷,直接将内容打包出售给其他网站或媒体;也可以采取付费浏览方式向用户收费,温州日报等一些报纸网站已经开始采用这种办法发行数字报订阅卡,对往期报纸进行网上在线查阅、打印、下载等。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各报已经在北方新闻网上开通了数字报,而且浏览量稳步提升,忠实用户占80%以上,可以逐步尝试有偿服务。

在广告方面,报网可以通过捆绑优惠方式培育市场,把相互的潜在客户变成现实的客户。网站广告是待开发的“金矿”,是报纸广告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挖掘释放。

在增值服务方面,通过新的服务手段实现赢利。可以大力开发手机报,通过手机及时向受众提供本地新闻或行业性新闻,及时发布菜价、出行信息、天气信息等便民内容。增值服务项目还有很多,如:短信、付费数据库查询、开发投资调查报告等。

报网融合可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报业在推进数字化战略中,要实现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最大的问题应该是体制问题。如果不改变现有的体制,不能让报网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报纸有资源、有品牌,但却没有积极性。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已经形成三报三网、一一对应格局,各自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变化进行体制改革,激发报纸的积极性,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体制问题的办法。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习重庆大渝网的模式,由商业网站与地方报纸联姻,进行组织机构重组后整体运作。

其次是如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保守的经营习惯问题。目前报纸是承担经营任务的主要载体,网站似乎还在为未来买单,因此常常有人感到信心不足,知道网络很重要,但舍不得投入,也不愿意做经营尝试,出现报“热”网“冷”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主动学习,认清未来媒体发展趋势,为未来负责。要全面树立全媒体意识,为受众提供全媒体资讯服务,并且一以贯之。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考察组赴河北《燕赵都市报》考察时,就被资深报人李炳庠先生执着办网的精神所感动。

第三是缺少有整合传播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报网融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多新媒体方面的技术专家、经营专家作支撑,需要熟悉多种媒体的复合型领导者开拓创新。解决人才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可以引进懂技术、懂新闻、懂管理、擅长策划的经营人才,同时培养能写、能编、能拍、能摄、能播的多面手记者,全力打造新一代传媒人团队,构筑融合创新的人才优势。

再谈网络媒体属性与报网融合 篇3

技术属性, 是网络具有的最重要属性, 掌握应用网络媒体技术也是报网融合的最重要的基础。今天的网络媒体, 之所以正在以人们始料不及的方式改变着世界, 前提条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地方媒体来说, 理应保持思想的敏锐度和开放度, 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理念与目光, 跟上网络技术时代的步子。目前, 我们大多的地方媒体虽说彻底告别了“铅与火”和“纸与笔”, 正在由“光与电”向“网与数”转变, 报纸的多媒体编排技术系统及数字报已经成熟应用, 基础性的网站在运营, 有的也有了微博、微信、手机报、APP客户端等。但所涉及的技术系统, 绝大多数只是用了别人的技术程序, 很少自己研发的东西。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APP客户端等, 若不属于媒体自己的平台, 其信息传播会受到腾讯等技术前沿公司的限制。所以, 有必要联合相关技术公司, 利用最新的云技术, 使本媒体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 (自有APP) 、手机网等与网站等平台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这样, 网站编辑所发布的信息, 可以由程序自动推送到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手机网等新媒体平台, 同时, 这些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可以直接导入网站, 新媒体相互之间通过后台技术也能较快实现信息共享。只有网站和新媒体都属于本媒体自己的平台, 而且这些新媒体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后, 又等于完整地搭建了自己的平台框架。主流媒体——日报和晚报等在所属新媒体上所发布的各种信息和开展的活动最终都会逐渐沉淀在这个平台上, 再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 形成自己的内容数据库。这样有了平台的互联互通, 形成规模庞大的新媒体用户圈, 为纸媒开发和建立用户数据库打下坚实基础。简而言之, 本媒体的微信、客户端平台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的互联互通, 形成相对自主的平台, 更成为一种信息传播和营销的渠道, 有助于在报网融合中建立内容数据库、用户数据库进而开展数据库营销。

这里, 要注意的是, 媒体在采用技术上, 包括纸媒编排技术系统、数字报系统、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网、APP客户端等, 如果不用别人的技术程序, 单靠自己研发, 成本将是无限的, 很少会有媒体单兵作战能实现,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媒体;如果仅用别人的技术程序, 没有自己的一点研发, 就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带来编辑管理成本外, 无法随时改进栏目设置和高效利用数据资源。所以说, 报网融合中, 不管其形态如何, 一定要从本媒体实际出发, 使这些技术程序与软件, 相互兼容, 在吸收消化中融合, 在融合中前行。这也是个说不尽的融合话题。

媒体属性,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愈加凸现, 而且网络扮演的“媒体功能”角色也从附属型的舆论阵地, 转向舆论的主阵地, 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舆论。互联网从Web1.0到Web2.0, Web3.0, 伴随着产生的网站、博客、播客、微博客、微信、社交区、APP客户端等的新运用, 使网络传播进入社交化、移动化、视频化时代, 使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体, 使网络舆论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舆论和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在我国,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离不开互联网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5年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较2013年底提升2.1%, 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根据学术界关于“用户数占全国人口的1/5以上就算为大众媒体”的界定, 我国的互联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基于此, 我们必须顺应, 实践中必须要遵照网络媒体的“点对点”、“定向索取”、“个人门户”等传播模式特点, 谋划和发展好自己。报网融合中技术层面起步低, 不仅会成为“搬家媒体 (内容和形式上搬用人家的东西) ”, 难以有效引导舆论, 更重要的是还会丧失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这块阵地。目前, 媒体融合在终端、渠道和模式层面的技术已实现并趋于完成。但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去运用这种新技术, 构建新的适合内容生产的新平台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将在未来一个时期成为新闻与传播领域的核心命题, 我们必须认真探索。

社会属性, 要求我们按传播规律融合报网, 转变传统的传播方式, 有效扩大舆论影响力。网络媒体不同于平面媒体, 它的时效、整合、互动、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舆论表达化, 决定其本身是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 网民是主力军和主体。当下, 网络媒体的社会属性已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网络已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人们的喜怒哀乐可以直接投射在网上, 特别是他们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他们的意愿等都以原本状态呈现出来。所以, 通过互联网可以全面观察群众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和谐程度, 有力引导社会舆论和凝聚社会共识。二是网络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阵地。美国前国务卿奥尔不赖特曾表示:“有了互联网, 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大量事实证明, 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控的信息传播优势, 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价值观传播, 对此我们应高度警惕。三是互联网已成为民众宣泄情绪、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 可以让网民在网上畅所欲言, 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 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以减轻对现实社会造成的压力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因此, 网络可承担“社会减压阀”的作用。一些网民则将现实社会中的诉求发布在网上, 以赢得其他网民的同情和共鸣, 形成观点和倾向相似的舆论聚合群体, 给现实社会构成舆论压力。作为主流媒体, 应准确认知这一社会属性, 在报网融合中, 开展网上舆论活动。实践中, 我们在利用网络媒体的社会属性, 搭建与广大网民沟通交流平台方面, 远远做得不够。如开辟网上平台, 看看网民读者对我们的办报与新闻产品的意见建议;如可将属于“自媒体”的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 (APP) 变成“网上机关报”, 开展“网络问政”以及与民众互动, 开辟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新窗口;如引导网民承担社会责任, 抵制网络谣言, 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等。有了为网民用户提供上网、信息、通信、沟通、交友、商务、娱乐等有效服务, 共同建设呵护好网络媒体这一精神家园, 就不会成为空话。

产业属性, 决定报网融合要面向市场, “讲投资, 重效益”, 否则不可能有出路。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它不仅是一个全球文化形态的展示平台和无限广阔的网络文化市场, 而且潜藏着无限旺盛的文化产品需求。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正逐步形成, 伴随着“互联网+”和“020 (线上线下) ”的到来, 网络音乐、网络电视、网络游戏数字文化内容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产业, 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例如, 电子商务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淘宝网一年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沃尔玛在中国店铺的销售总额, 超过了我国一个欠发达经济省份。这些, 无疑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办网络媒体, 没有一定实力绝不可能实现与平面媒体的互动融合, 没有实力绝不可能一味地“靠投入”走下去, 必须靠“市场化运作, 产业化经营, 企业化管理, 社会化服务”思路去搞, 绝不可头脑发热, 靠拍脑袋决策。现在, 不妨根据国家现行的互联网政策要求, 在报网融合实践中根据不同媒体的编辑规模、资金技术实力、网媒影响力 (点击量和客户资源量) 等方面做扎实准备, 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通过努力, 使没有新闻牌照的网媒最终“达标上台阶”拿到新闻牌照, 步上产业化、市场化轨道。已经拿到新闻牌照的网媒, 逐步做大做强。而实现这一切, 必须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的路子”, 否则, 网媒只能是“烧钱”与“吃人”, 更不会形成强大实力、传播力与影响力。

报网融合是项战略目标, 媒体必须审时度势, 把握其“地域属性与地域特色”, 才会具有竞争力。互联网从Web1.0到Web2.0, 再到Web3.0技术, 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网络媒体也经历了建设网站到开设博客、播客、微博客、社交型网络, 再到微博、微信爆发及APP客户端等新运用的传播模式。伴随网络舆论生成空间、规模与自由度的瞬息万变, 各类大的媒介, 在经历了建设网站、报网互动和实现报网融合中, 都朝着“互联网+”的大数字化平台方向迈进。而我们大多欠发达的地方传统媒体, 仅仅完成了初级的网站建设, 互动 (论坛、社区) 上没有真正做起来, 这样一下子走上“融合之路”, 实现“弯道超车”, 从机制技术人才投入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课要补。否则, 融合仍是一句空话, 更谈不到做大做强。

从实践看, 网络媒体发展呈现两个趋势:属于国家级层面的, 纸媒拼不过网媒, 如国内大报网媒落后于各大商业门户网站;属于地方层面的, 网媒拼不过纸媒, 如省级以下网媒拼不过同类纸媒。鉴于此, 我们作为地市报发展网媒, 要脑子清醒, 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做大多强”。如何“做大多强”, 笔者认为, 是最重要的是应紧紧把握“地域属性与地域特色 (本地特点) ”:必须在互动和做新闻产品上下功夫;必须在变转载内容为信息服务上下功夫:必须在纸媒与网媒的互动融合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网媒未有牌照前, 必须以报纸为依托, 将纸媒办成一份地域性的“有思想、会讲故事、有表情”的报纸, 并与“及时、海量、互动”特点的网媒有机融合, 以赢得读者用户, 形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流媒体。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2-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3]宋建武.以服务构建用户平台是媒体融合的关键[J].新闻与写作 (京) , 2015 (2) .

报网融合 篇4

信息传递的载体即媒介, 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就是信息。报网融合就是通过对渠道和内容的剖析, 寻找一条能够实现内容与渠道最佳整合的道路。

从信息传递渠道的发展历程来看, 可将其呈现方式至少归纳为三类, 即最原始的形态如声音、标识、符号、文字、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等, 初级形态如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它们是在最原始的“细胞”上, 经过媒介技术和理念的整合而形成, 第三形态即媒体融合的产物—它们是初级形态相互交织演化而来。本文所要寻找的就是基于报纸与网站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信息呈现方式, 暂且把这个融合物称之为“纸网平台”。在这个平台中, 报纸和网络立足于自身的特征, 结合信息的特点和新闻事件的特点选择呈现方式, 那么报网融合后的信息应以何种方式呈现呢?

信息内容全貌的完整呈现

报纸呈现信息受到其版面的限制而内容有限, 而网络因其无限的存储空间, 可以做到信息呈现的海量性。因此, 对于一则新闻消息, 报纸和网站应该和而不同, 有所分工, 报纸更侧重新闻本身的深入重点报道, 而网站则侧重呈现新闻信息的全貌, 不仅包括消息本身还应囊括和消息有关的背景、人员等相关介绍, 同类消息的对比参照等。

信息内容的多角度呈现

报纸只能在纸张上呈现静态的图文信息, 而网络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不仅可以呈现静态的图文内容, 还可以实现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动态新闻报道。因此, 对于一则新闻消息, 除了简单的图文信息以外, 还可以通过网络的平台实现多种角度的全媒体呈现, 从而给受众更多的选择方式, 并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

信息内容的差异化呈现

由于新闻信息的一次性采集、多介质发布, 致使现在很多报网内部出现新闻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报网内部应该注重思考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报网融合如果只是同一内容, 多介质发布, 那仅完成了流程的革新, 并无实质意义。要把报网融合呈现的报道和目标读者接受程度与喜好结合起来, 并做到特色创新。如报纸通过线性传播更具有信息深入挖掘的特性, 喜欢报纸呈现形式的读者一般都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希望通过阅读能进一步探求新闻内容的本质和根源。而网络主要是通过链接呈现新闻内容, 具有自主选择的特性。喜欢网络呈现形式的读者一般都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 不仅仅满足于网站页面所呈现内容, 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链接选择与此新闻有关的更多信息来阅读。因此, 报网融合后的内容信息应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及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喜好, 进行差异化呈现。

信息内容的互动化呈现

报纸具有单向传播的特点,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缺少与读者的互动, 即使有读者反馈也会因耗时太长而影响到双方的交流。网络传播恰好弥补了报纸的这一不足, 特别是Web2.0时代的到来, 微博、博客、拍客、社区等个人化、互动化信息呈现形式的兴起, 使受众不仅作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然而, 目前来看, 多数报业集团的网络社区不理想, 用户生产的内容短缺。报网融合中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互动化呈现, 除了网页中及时加入网友评论等互动环节, 还可以将用户生产的内容融入到报网融合的内容生产过程中, 对于用户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专业记者的调查采访以新闻报道的形式重新呈现, 进一步加强信息内容的互动化。

信息的定时呈现与即时呈现相协调

报纸具有定时刊发的特点, 当天的报纸已经刊发后就无法再对当前的信息加以报道。而网络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可以对当前发生的新闻进行即时报道。报网融合实现了新闻信息从定时传播到全时传播、从及时传播到即时传播的转变。但由于网络传播的即时性, 其信息呈现形式碎片化现象极为严重, 这时报纸又可发挥其优势将网络的即时信息进行整理, 从而清晰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实现信息的定时呈现和即时呈现相协调。

报网融合 篇5

一、报网融合的概念

报网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一部分, “媒介融合”这个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索拉·普尔提出的。他提出“传播形态融合”这一概念, 来描述各种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近几年,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 各国学者对“媒介融合”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重新定义, 目前,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应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的定义, 即:“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报网融合相较于“媒介融合”来说, 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是“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报纸和媒介的融通整合, 即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交叉与合作。

报网融合在给我国传统报刊带来了新的变化的同时, 也给传统报刊记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报网融合的大背景下, 报刊记者要面对三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新闻信源和传播主体的变化;其次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最后是传播组织结构和信息管理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对传统报刊记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报网融合背景下对报刊记者的素质要求

1. 报刊记者要具备鉴别真假信息的素质

在报网融合的大背景下, 报刊记者搜集素材的主要渠道就是网络。网络信息以其海量性、互动性、便捷性为报刊记者查阅资料、检索信息、获取新闻来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信息的虚假性和非权威性也为报刊记者鉴别信息的真伪带来了挑战。几个月前大公报报道的有关习总书记微服打车的新闻报道就是来源于大公网, 是报刊记者在未经仔细鉴别的情况下就贸然刊登在了报纸上, 结果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报刊记者要具备鉴别真假信息的素质。如何有效地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里筛选和过滤真实有效的信息, 排除虚假信息, 这就要考验报网融合后报刊记者的鉴别力和判断力。要具备这些素质, 报刊记者就要发挥报媒记者信息网广、知识积淀丰富、识别能力强和实地采访能力强等优势, 及时对虚假的或不确定的信息源进行判断或实地核实, 从而慢慢培养自己鉴别真假信息的素质。

2. 报刊记者要具备网络写作素质

在报网融合的大背景下, 报刊和网络的受众变得更加多元化, 除传统报纸媒体的读者外, 也会出现一批网络新闻读者。据调查发现, 目前报刊网站的受众在持续地增加, 随着80后和90后的成长, 网络受众最终会成为报网融合背景下的受众主体。网络受众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年轻,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 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经常使用或者熟悉网络语言, 所以报刊记者就要有更高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不但要能写具有一定深度的报刊评论, 也要能写轻松活泼、甚至使用网络语言的不太“正统”的新闻文本。

3. 报刊记者要具备网络专业素质

在报网融合的大背景下, 传统媒体不但要掌握基本的采访与写作, 还要熟练掌握网络发稿、网络编辑、摄影、摄像、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 以及制作网页等网络技能, 做到快速编稿、及时发稿以及网络新闻的创新应用。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新闻传播迅速、数量丰富、链接简便、更新及时的优势, 与报纸媒体形成平面和立体的互动, 在深度和广度上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使新闻报道效果更好。

4. 报刊记者要具备竞争意识

报社发展报网融合, 就是为了弥补报纸媒体的不足, 在媒体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报刊记者在报网融合的背景下, 更要有竞争意识, 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知识素质和业务水平, 利用好网络资源和硬件设备, 同时作为报网融合下的新型记者, 更要发挥其在深度报道上的传统优势。

5. 报刊记者要具备自主学习的素质

网络世界更新速度很快,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新事物, 报刊记者必须要加强学习, 随时充电, 让自己如同一台电脑, 不停地更新系统, 升级换代, “联网”学习。在报网融合的大背景下, 报刊记者不仅要读杂书、读报刊、读网海, 学习网络传播的新理论, 学习网络新事物, 还要掌握网络应用技术。

6. 报刊记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报网融合大背景下的报刊记者除了保持传统职业道德外, 还要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要对自己发出的每条新闻负责, 对自己发出的每条“围脖”负责, 特别是在网络新闻报道中, 更要去伪存真, 不虚报、假报, 以免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误导受众, 降低报网媒体的公信力。同时, 报网融合下的“新型记者”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 增强社会责任感。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国的传统报纸媒体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网站, 报网融合已经成为眼下报刊发展的风向标。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报网融合现实情况的分析, 阐述了报网融合大背景下报社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以供业界人士参考。

关键词:报网融合,报刊记者,素质

参考文献

[1]苏宏远.网络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载[J].国际新闻界, 2006 (7) .

[3]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 2007 (1) .

报网融合下党报影响力的提升对策 篇6

1 地方党报“报网融合”的意义

“报网融合”是近年来的新兴名词, 但一些报业人员却没有将其和“报网互动”区别开来。其实, “报网互动”的两者独立存在, 只是存在互动的关系。而“报网融合”中的两者紧密相连, 相互融合。它不但把报、网、手机报、客户端等各种媒体包含其中, 同时也囊括了各媒体的从业者和不同的制作方式, 其对新闻采集方式进行了创新, 使各种新闻信息得以交流共享。

“报网融合”对网络来说, 能够与报纸提供的优质新闻报纸同步甚至提前, 这就大大增加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时效性;而“报网融合”对报纸来说, 好处更多, 其使受众群接收报纸新闻的渠道更广, 提高了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通过网络, 便于报纸接收来自读者与网民的意见, 进而有助于报纸改进内容与方式, 办报质量得以提高。通过和网络新闻建立这种“互文性”的关系, 大大创新了报纸的新闻采集方式、话语方式以及呈现方式。除此之外, “报网融合”还大大提高了地方党报的新闻时效性, 加快了其传播速度, 加剧了其影响力。就拿笔者所在的《玉溪日报》来说, 由于受到传统排版印刷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其与其他平面媒体一样, 面对突发性新闻时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当“报网融合”后, 我们可以在记者采访过后立即通过网络媒体将信息及时传播到千家万户, 同时记者根据需要再进行后续采访, 挖掘更深入的新闻,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让传播效果达到最佳。

2 报网融合下如何提升党报影响力

2.1 坚持全媒体方向, 共享信息资源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以及报网融合趋势的日益明显, 党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必须以新媒体为导向, 充分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 实现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稳过度[2]。在全媒体的发展趋势的推动下, 《玉溪日报》坚持报纸、新媒体、经营、管理“四轮驱动”, 着力推进采编、报网、经营、人才、管理“五个一体化”, 大胆创新了报道模式和内容, 利用多媒体和图像文字相结合的报道形式代替过去单一的图片文字形式。建设《玉溪日报》新闻客户端和“云南通·玉溪”党政客户端, 初步建成集网站、手机报、微信、微博、APP为一体的新媒体矩阵, 积极拓展户外阅报栏、电子大屏, 营造全媒体共识, 打造全媒体记者, 使报道更加全面, 采访更加立体, 进而提升了党报的影响力。

2.2 优化网站建设, 构建高水准网络平台

目前, 大多数党报都已在互联网中有属于自己的网站, 其中的一些地方党报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同国家级、省级和本地区门户网站的合作, 突出本地资讯, 努力发挥网站、客户端等的媒介作用, 及时更新党报、党网所涉及的相关内容, 实现报网融合, 提高了党报及其网站、客户端的影响力。《玉溪日报》紧紧抓住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的机遇, 摒弃传统思维, 立足玉溪, 放眼全国, 在原有报社网站“玉溪新闻网”的基础上, 高质量完成了由市委、市政府主办, 玉溪日报社承办的地方门户网站“玉溪网”的建设任务。截至目前, 已投入玉溪网建设、运维经费1 139万元。玉溪网与各县区合作开通覆盖9县区、74个乡镇 (街道) 共83个子站的“县乡直通车”, 托管维护20家网站和7个微信公众号。随着玉溪网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 舆论引导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为提升党报影响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合组织架构, 实现人力资源资源共享

在当前“报网融合”的大背景下, 报纸与网络不再是两个单独存在的个体, 它们互为依靠、相互依存属于共同的资源, 这也就要求在组织架构上实现报纸与网络的资源整合, 将过去报纸与网络上至管理人员, 下至采编人员都要合二为一, 形成人员队伍一样, 但操作平台为二的运作模式。比如:笔者所在的玉溪日报现正在探索全媒体采编、经营运作模式, 玉溪日报现有的编辑记者通过采访后马上上传稿件图片至玉溪网, 而网站的广告则统一交报社广告资讯部运作, 玉溪网只负责自身网站、客户端等的推广营销, 逐步呈现出一个采编部门, 一个经营部门, 一支工作队伍, 但所运营的媒介终端按各自规律运作, 采编与经营有效分离、资源共享、相互依托的良好发展态势, 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使报网只是互动而没有融合的问题得以逐步解决。

2.4 打造品牌名牌, 获取长远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让受众可以通过不同方式, 从不同领域接收到海量信息, 怎样让受众“众里寻你千百度”?这就需要借助品牌的力量, 无论是实物品牌还是精神品牌。就媒体而言, 品牌是让你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被受众接受的依据。当一个媒体缺乏自身品牌, 势必就会被忽略、遗忘, 最终被市场所淘汰。《玉溪日报》立足于打造重点栏目、名栏目、品牌栏目, 争做名记者名编辑, 每月评选“月度好新闻”和星级、A级员工, 在报网融合, 打造自主品牌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绩。先后获“全国报社管理先进单位”、“中国地市报管理体制创新十强”、“云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同时举办车展、会展等品牌活动, 在承办国际男子网球巡回赛中国·玉溪站赛事中, 积极探索“多兵种”协同作战, 把所有平台利用起来, 形成立体宣传模式, 既积极对外宣传玉溪, 又提升了新媒体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的竞争日渐白热化, 市场环境也愈来愈复杂, 在报网融合的背景下, 党报必须要肩负起主流舆论的重担, 在推动党报改革创新上坚持解放思想, 积极探索, 这样党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才会有所提高, 党报才能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摘要: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每个媒介企业来说, 报网融合已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在报网融合环境下, 党报怎样比其他类型的报刊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 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网络给党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简要分析了地方党报“报网融介”的意义, 深入探讨了报网融合下党报提升影响力的对策。

关键词:党报,报网融合,影响力,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1]潘锐.报网融合下党报影响力的提升路径[J].经营方略, 2013 (57) :83-84.

报网融合 篇7

目前, 《黑龙江新闻》构建了《日刊 (农村版) 》面向本省及东三省、《周刊 (都市版) 》面向全国、《韩国版 (国外版) 》面向韩国本土、网站和网络视频面向全世界的“三报一网”的媒体框架。据韩国言论财团调查后得出结论:《黑龙江新闻》是除朝鲜半岛以外世界上最大的朝 (韩) 文媒体。

把握新媒体发展潮流, 在实际操作中统筹安排、积极探索。

(一) 加大投入力度, 推进数字化工程建设

在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和“报网融合”的实践中, 硬件投入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该社网站 (邻邦网) 的运营始于2000年, 虽起步较早, 但因投入不足而发展缓慢。到2009年作为东北网的韩文频道,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该社对网站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 使网站的新闻资讯功能进一步强大。

今年以来, 为进一步提高报网站的对外传播能力, 拓展外宣影响面, 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少数民族民族文字出版项目资金的资助下, 扩充了网站从业人员, 增设了影像部, 建立了演播室, 增加了视频功能, 开播了视频节目。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 在东北网的技术支持下, 利用单独视频发布系统, 重新设计制作了视频页面。最近又相继开通了网站手机版和彩信手机报。

为了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该报还对编辑记者进行了系统培训, 并为编辑部配备了摄像机等移动办公及数码设备, 使大部分编辑记者成为能操作和驾驭数码设备的多能编辑记者。

(二) 转变生产流程, 强化网站供稿意识, 积极实践“报网一体”

现阶段, 要实现真正的“报网融合”并非易事, 即使在同一个报社, 各部门也各有各的打算, 所以, 要取得实效, 必须进行全面的采编资源的整合和生产流程的转变。

去年开始, 黑龙江新闻社在编辑部内树立起“大编辑部, 报网一体运作”的理念, 强化编辑记者在采编中的网络传播和网络供稿意识。把以往以报纸版面为主的编采业务流程改为以网站为先, 实行所有采访稿件首先在网站及时发布, 三个报纸再按各自的分众的需要选编成版的新的采编流程。在“报网一体”的具体实践中, 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报纸固有的采访根系, 获得第一手新闻线索, 开发原创报道;另一方面利用网站强有力的信息整合功能, 进行全面的整合、推介新闻信息资讯, 积极开展“报网一体”的互动性活动。

去年7月, 在沈阳“世界韩商大会”期间的网上滚动播报发布即是该报“报网一体”运作的成功范例。这是该报第一次尝试报网互动, 按惯例只能在次日报纸上发表的新闻报道, 实现了在网上“当日首发, 滚动播报”, 并形成了由25条新闻报道、20余张图片组成、涵盖8个视频报道的全媒体新闻专题。此次“报网一体”的演练, 受到国内外韩文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三) 绩效考核入手, 建立“报网融合”的激励机制

传统媒体的“报网融合”之路, 需要报业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 需要实现新形势下采访管理、内容编辑、内容制作、内容发布及数据库管理的数字化。报网融合思路还应体现在将网络因素纳入采编管理和记者编辑的考核中。

在“报网融合”伊始, 黑龙江新闻社便从机构设置、记者编辑的量化考核入手, 着手在体制机制上为报网融合提供保障。去年, 该社把编辑部分为报纸编辑部 (日刊部、周刊部、韩国版部) , 多媒体部 (网络部、影像部) , 供稿中心等三大部门, 由一名副总编带队的编委统筹运作, 在人员安排上加强了多媒体部和供稿中心。

报纸数字化战略对编辑的要求也与以往不同。该报社几年前开始尝试编排合一, 就是编辑既要编稿还要排版, 而传统的报纸编辑一般都不排版。经过磨合后, 编辑们完成了这个重要转变, 这为实现数字化编辑战略扫清了障碍。去年, 机构调整后编辑们除了编辑和排版外还要完成网上传稿, 这对老编辑们又是一个挑战, 但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大部分还是顺利地过了这一关。

(四) “报网融合”的实践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二次传播”效率

新闻报道的“二次传播”, 顾名思义, 主要指某一媒体刊发报道后, 其他媒体在报道中转载这一媒体的报道内容, 将其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各地, 从而进一步扩大其报道的落地率。

一个媒体的报道被其他媒体, 尤其是重要媒体的“二次传播”的数量和频率, 能够侧面反映这一媒体传播能力的强弱。该报社好新闻评选标准之一是网站转载率, 被重要网站转载给予相应加分。去年, 该社在网站全面升级改造的前提下, 扩充了网站从业人员, 增设了影像部, 全面调整了网站所有栏目和页面, 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的外宣格局。特别是影像部在短短几个月内, 建系统、制页面, 去年, 仅下半年, 以“民族新闻”、“今日中国”等固定栏目和“观光”、“料理”等策划视频为主, 共录制发表原创视频新闻88个, 翻译编辑制作新闻类视频99个, 观光料理类视频15个。

该网自新华社和国内主要媒体翻译发布的重要时事、经济文化类信息和中国民族政策、朝鲜族生活动态, 被韩国《朝鲜日报》、《联合通讯》、《KBS》、《中央日报》、《NAVER》、《FOCUS》、《韩民族新闻》等主流媒体广泛转发, 在韩国几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很大。通过“报网融合”实践, 韩文黑龙江新闻网的媒体转载率稳步提高, 目前网站日平均发稿100余条, 日点击量持续保持在30多万次水平, IP访问量由前两年的1 000多个提高到3 500多个。去年韩国几大主流媒体通过该网站转发的新闻报道达2 000多条。

报网融合, 彻底改变了传统报纸与网站运行模式, 当前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 黑龙江新闻社也不例外, 现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报网融合 篇8

一、高校校报面临的发展困境

1. 传统定位造成的局限性

一直以来, 绝大多数校报都由校党委宣传部主管, 读者群是本校师生员工, 众多特质决定了校报是高校党委主办的立足校园、服务师生、反映学校生活、体现师生风采的“小”型报纸。这个“小”首先包涵发行量——高校校报每期发行数量多则上万, 少则几百, 与社会上的传统纸质媒体比较, 量小得多, 辐射面窄得多。其次包涵版面与信息量——多为四开四版的报纸, 一般每版文字容量在4000-7000左右, 相较于社会纸媒动辄十几、几十版面包括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丰富信息量来说, 校报的内容多局限在会议、讲话等校园常规工作, 范围狭小。第三包涵影响力与时效性——校报是学校自筹经费拨款办刊, 不做商业广告, 不对外发行, 一般采用旬报、半月报、月报的形式, 出版周期长, 时效性差, 信息陈旧。第四包涵从业队伍——人数少, 多由宣传部工作人员兼任, 这些人员往往还要兼顾学校行政、教学等工作, 面对的环节多、工作量大, 因此在校报投入的时间精力必然要受影响。

2. 多元媒体带来的竞争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校校园媒体形态日趋丰富, 形成了技术更先进、辐射更广泛、速度更快捷、互动更方便的新型传播育人方式, 高校早已不再仅仅依靠校报、广播的单一渠道, 各种新媒体夺走了校报大量的读者群。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互动传播为特点, 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如网络、短信、微博、微信等形态。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等终端向使用者提供海量信息。在高校校园中, 网络的普及使学生在各处都能浏览获知最新的资讯, 时间短, 数量庞大, 尤其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更为明显, 可以通过便捷的终端设备轻松实现;校园电视台建立后, 多为师生自己动手采集影像素材, 剪辑播出, 视觉形象带给学生们认知上的冲击更直接, 更易产生共鸣;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大量使用, 使学生们能随时随地获知信息, 交流传播, 迅速成为校内媒介的主体, 分流了校报的大批读者。

二、高校校报发展的创新策略

基于校报的生存境况, 要在新时期继续发挥好育人功能, 必须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 修正短板, 与新媒体相融合, 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与时俱进的办报思路的前提下求发展。

1. 放大自身优势

校报之所以能够在百余年的发展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 这与它自身的优势特点是分不开的, 要充分挖掘它的优势所在, 并与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 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校报的读者群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与知识分子, 他们的文化水平高, 思维活跃, 对知识与信息的渴求强烈。一份受欢迎的校报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能够满足他们对知识和交流的要求, 能够作为他们精彩大学生活的记录与再现。校报的主要内容是高校生活, 大学校园的景观文化、历史文化、学科文化构成了立体的育人环境, 彰显着高校的文化积淀、精神气质, 各种知识和思想的火花在这里交集碰撞, 形成了高水平的文化信息汇总。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 校报可刊登的内容选择性大, 专业类、副刊类稿件较之社会媒体有先天优势, 能获得大学生读者群的青睐。校报办报灵活, 既能多层次挖掘教学、科研、管理、活动、思想等方面的独特资源, 又能反应师生们关注的热点, 以舆论引导大家的共鸣。同时还可以在内容上采集社会咨询, 聚焦国际国内, 在一张小小的报纸上为学生展示精炼、新颖的校内外世界。

2. 坚持创新思维

高校校报承担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建设大学精神文明的重任, 然而时代在前进, 高校在发展, 校报不能再以过去年代的学生群体作为定位依据, 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 能做出一份让大学生们喜读乐读的满意报纸。

⑴定位调整。在2005年教育部制定出台的第一个关于高校校报工作的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 (下文称为《意见》) 中, 关于校报的功能定位是这样描述的:“高校校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报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据此, 校报定位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调整, 由灌输式宣传转变为互动型, 由以信息发布为主转变为多角度育人平台, 由校园范围转变为校园、社会相结合。放弃禁锢思想的旧传统, 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高校, 高校更多的与社会接轨, 才能开辟校报发展的广阔空间, 如我校办学定位为为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校报的定位服务于这个中心, 开设专栏介绍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 激发在校生的求学、创业热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就业咨询、参考等;刊登师生们的优秀文学作品等, 有效地吸引了大家对校报的关注, 使宣传育人落到了实处。

⑵报网融合。《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导媒体的作用, 促进校内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资源的整合, 做到资源共享。”要做到资源整合, 必须明晰校园媒体的优缺点:广播、电视在听觉、视觉上有直接的冲击力, 能产生强烈的感官体验, 具有生动的传播效果, 但不像校报那样便于携带, 易于保存, 使用持久;网络信息量大, 传播速度快, 互动方便, 但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 学生们难以明晰正确地选择, 网络的普遍性与自由性也使得其权威性、可信性降低, 要用来作为育人的平台还需要审慎管理。因此以校报为主导的校园媒体融合更有利于大学文化传播、隐性育人目标的实现。

报网融合的基础是实现纸质媒体向数字化媒体的转型, 形成全新的传播形态, 增加网络校报的视觉效果、互动功能, 从做好校报电子版入手, 使校报从传统转变为现代媒介, 逐步实现由报纸的简单翻版到真正的网络版;增加新闻检索、信息链接、网友评论等功能, 实现多方位互动, 达到数字化转型的更高境界;实现“数字校报”, 将更多的数字化新技术融合到报纸的制作流程中, 从平面的纸媒转变为融合文字、图像、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报纸, 从而吸引青年学生主动关注, 主动参与, 在互动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拓展数字化育人新途径。

报网融合的扩展是实现校园媒体的整合。如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手机终端传播形式与数字校报相结合, 能使信息、文化传播的内容真正形成全方位的现代校园媒体空间。同时, 校报的创新更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制作队伍, 要吸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 既有做好宣传工作的理论能力、做好教学工作的育人能力, 又有数字技术整合的专业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校报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为学生们接受喜爱。

综上所述, 高校校报只有实现广泛意义的报网融合, 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得到最佳的传播和育人效果, 实现服务于师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时群.论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舆论导向作用[J].泰山学院学报, 2013 (9) .

[2]张潇潇.高校校报在信息传播多元化背景下生存发展的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 (1) .

[3]顾兴良.数字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困境与转型生存[J].中国出版, 2010 (8) .

[4]卢育辉.浅谈如何强化高校校报的育人功能[J].广东科技, 2013 (12) .

【报网融合】推荐阅读:

目标融合07-17

融合中心05-11

深度融合05-17

生态融合05-20

融合终端05-20

颜色融合05-22

细胞融合05-24

融合接入05-27

资源融合05-31

融合基因06-05

上一篇:秸秆综合利用下一篇:基层卫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