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视角

2024-11-07

案例视角(通用9篇)

案例视角 篇1

随着企业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预算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还有不少企业把预算的重点放在具体的数字计划上,没有将预算与其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认为,企业预算工作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是企业战略规划的具体体现,把战略分析作为预算编制前的重要工作来做,可以使预算更好地体现企业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预算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编制预算的前提是进行战略分析,可以说,没有以战略导向为基础的预算是没有目标的预算,也就难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价值。本文拟就公司具体运营的项目为例,从战略视角下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简要论述。

一、战略和战略预算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也就是战争谋略,后来被引申到政治和经济领域,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战略就是这个企业长期目标的决策,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路线和资源的配置。从战略的概念可以看出,战略强调的是对企业中长期经营方向的指导作用和对企业经营资源配置的约束作用。

企业在战略方面容易产生两个误区,一种情况是把策略当成了战略,经常是先确定要做什么事情,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将怎么组织人,怎么组织钱、怎么来打市场作为企业的战略。这么做实际上意味着企业没有战略,而是直接到了策略层面。比如我要开一个超市,运转起来的话需要位置合适的场地,需要充足稳定的供货渠道,需要有理货、收银、管理等各种类型的员工,需要明确定价策略和销售政策,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操作流程步骤,如果把他们作为战略,显然不妥。另一种情况是把目标替代为战略,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一些企业提出“在××年之内进入世界500强”、“在××年之内做到行业领先企业”,他们的战略观就是把企业做强做大。这不是战略,这是把目标替代为战略了,显然也不妥。还拿上面提到的开超市举例,我的超市总算运作起来了,我召集员工开会,对大家说:我们要把超市规模做大,要在5年之内超过沃尔玛、家乐福,这是我们超市的战略。这时就有员工问我了:老板,我们怎么做才能超过沃尔玛、家乐福呢?我们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我们有什么资源可以调动呢?他问到点子上了。

战略应该是目标和策略的组合,是企业的愿景和使命等的定位以及全方位的规划。一个有效且具备可操作性的战略应该明确地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企业的愿景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第二,年度最为基本的经营目标及其基本策略是什么?

第三,需要配置的各种资源,尤其是财务资源是什么?

说完了战略,我们再来看战略预算。战略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它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战略目标为核心,通过对企业所处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战略资源及能力的评估,制订出企业长期、中期、短期发展计划及相应的资源配置计划,以此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保证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我们知道,传统预算管理体系侧重于对财务目标的预算和控制,在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中,由于其本身存在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忽略了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导致短期行为等一系列局限性,这种预算体系已经难以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远景。而战略预算管理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通过运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来落实企业战略,有效地配置资源和控制风险,避免为了达到当期预算而伤害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短期行为,从而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二、预算管理案例

(一)背景资料

A公司拥有C M M B核心技术,CMMB是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兴媒体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采用先进网络架构,在现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部分发射设备,建设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向手机、MP4、车载电视、笔记本电脑等各类小屏幕、便携式接收终端,提供广播、电视、数据业务和应急广播等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

目前,A公司已在全国337个地级市、855个县级市开通了CMMB信号,全国CMMB覆盖网可用率为99.05%。提供了31个省、348个城市地图50m精度的信号覆盖数据,为用户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市场区域。

按照公司业务发展规划,A公司拟进行‘睛彩音乐电台”业务的开发投入和商业运营。该项目的运作设想是通过与优质的节目版权方(如“FM中国好声音”)和资本投资方合作,基于CMMB网络向用户提供音乐电台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GPS等CMMB终端,收听“睛彩音乐电台”节目。

在运作模式上,设想的三方分工如下:由A公司提供全国性的网络覆盖资源,版权合作方提供节目内容及版权,制作全天候的音乐娱乐广播节目,资本投资方为该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该业务主要通过广告、内容输出、在线音乐演出等形式产生收入,合作三方对业务带来的收入进行分账。

(二)项目战略层面分析

在进行预算编制前,我们首先进行项目的战略分析。按照之前所提到的战略概念,我们从三个方面对“睛彩音乐电台”项目进行分析:

1. 项目的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

在各种新媒体的夹击下,传统媒体需要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自身多元化发展,这样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跨媒体整合发展模式可以实现不同媒介的优势互补,增强单一媒体的抗风险能力与传播效果,对音乐广播来说意义深远。

“睛彩音乐电台”项目的目标是通过CMMB、传统电台、网络等途径进行有效的整合传播,打通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建立“音乐+社交+娱乐”的互动式音乐媒体,提供全国频率范围的优质音乐电台服务,最终形成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国性节目品牌。

A公司从事该项目主要有以下两大优势:

(1)覆盖优势

A公司拥有全国所有行政区域的8MHz无线频率使用权,已经建成一张独立的全国性网络,网络信号覆盖337个地级以上城市,855个县级城市,覆盖人口超过5亿,是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外,唯一的覆盖全国的广播媒体。相比地方音乐频率来说,全国性频率能够充分发挥全国联播广告价值,并且具有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

(2)资质优势

A公司已拥有节目集成播出许可、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广播电视无线传输经营许可和无线频率使用许可等牌照。根据国家最新规定,还可经营互联网业务。基于上述跨行业的牌照,A公司可充分利用现有广电网络的优势,将媒体与互联网服务、通信服务进行深度融合。

2. 项目阶段性工作内容和目标

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务拓展合作,与多家合作商、投资商、创作团队洽谈合作,优选合作伙伴,探索商业模式和合作方式,制作节目内容。二是业务试点,对技术实现、音乐节目内容进行试点省市落地,调研收听反馈,进行技术调试。该阶段的目标如下:与合作伙伴联合制作全天候的“睛彩音乐台”,并引入一到两个王牌节目,如“中国好声音”等;通过CMMB网络进行“睛彩音乐台”传播,先在3个试点城市落地。

在第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节目内容制作,并将“睛彩音乐台”向全国推广。同时将“睛彩音乐台”向全媒体拓展,通过网络音乐、无线音乐等渠道进行内容经营,建立双向社交型音乐媒体。在音乐节目合作制作过程中,吸引社会投资方进行基金支持,并成立公司化运作团队,保持项目良性持续运转。该阶段的目标如下:建立网络音乐电台,将制作的音乐内容网络化,建立音乐、社交、娱乐相融合的“社交型网络电台”;吸纳社会资金,成立股权公司,并与合作伙伴联合进行广告运营及内容经营,探索各种新的商业模式。

3. 为达成目标项目所需要的资源配置

从项目运作角度考虑,少不了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具体而言,人员方面需要搭建项目的运营团队,包括管理层面、技术层面、规划层面等的人员。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资金方面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日常费用、试点费用、终端调试费用、市场费用。在技术方面,需要对现有的调制器、复用器等做一定的调整,另外考虑到“睛彩音乐台”为全天候播出的音乐广播节目,并基于该广播节目音质及互动的需要,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隙资源。

(三)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关注点

对项目的战略层面可行性进行分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结合战略目标对项目预算的管理工作进行规划。预算管理工作通常可以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以及预算考核三个方面,其中预算编制工作是其他两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下面主要讨论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关注点。

1. 预算指标体系科学合理

企业的预算目标应该有一定的先进性,指标体系需要兼顾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领先与滞后指标的平衡、短期与长期指标的平衡,以及内部与外部指标的平衡。

因为“睛彩音乐台”是一个新的项目,有大量的工作和前期投入要做,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形成收入,因此需要调配哪些资源,都应该在预算中体现出来。

比如说,项目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那么“投入”的范围怎么界定?除了新增的与项目有关的业务费用外,前期已经建成的网络资产折旧、运维等费用是计算到项目成本里?还是作为沉没成本看待?

有一种意见认为这类费用属于沉没成本,理由是这个项目不管是否运作,折旧都在发生,因此在编制项目的支出预算时不需要考虑项目所占用的网络资产所发生的折旧费用。

另一种意见认为公司目前的大项成本是网络资产折旧,项目所产生的收入是用来弥补网络资产折旧的,如果在项目成本中不考虑这一项,那么就很难判断项目的收入规模是否合理,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是否有帮助,因此这一类费用应该予以考虑。我们支持这种意见。

2. 假设合理、预测的准确性高

企业的预算编制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上,如对利率、汇率、税收政策、原料价格、能源价格的假设等。成功的预算编制,需时刻关注假设的合理性,并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及时地修正假设,通过采用合适的预测方法,结合内外部环境的情况,提高预测和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接下来要测算项目数据,比如刚才我们说到的项目折旧费用测算,具体到预算数值时,应当如何确定呢?最直观的理解和办法是找出项目运行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发射站点,根据发射站点的网络资产价值计算折旧,这个数据就是项目所对应的折旧成本。但在实际业务中,这个办法缺乏可操作性,因为A公司的网络资产规模在16亿元左右,站点也达到了2480多个,每个站点相当于一个资产组,构成站点的诸如发射机、天馈线等设备在数十个左右,一一找出并计算确实很有难度。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是利用时隙资源对折旧成本进行预测。CMMB物理信道总共有40个时隙,我们根据网络资产的总体价值来测算每一个时隙资源所对应的折旧,而后根据项目所占用的时隙资源计算项目所对应的折旧。

3. 与企业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相一致

预算各项目或者各指标确定后,要对指标给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对非财务指标的考核要能量化。

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预算不能编制成为一个费用预算,只要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就算达标,这样的预算体现不出来战略导向,不易判断实施效果。那么预算指标的考核标准怎么确定呢?我们认为项目终究是要为集团创造收益的,不能变为简单的费用预算,不能以费用有没有超过预算值为考核标准,而要看某一阶段的工作有没有达到阶段性标准。

在和项目组沟通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项目第一年的工作重点包括:确定内容合作方、组建制作团队、音乐节目制作、终端拓展、业务试点、市场推广。预算中包括了这些非财务指标,如何去量化考核呢?

最初项目组自己列出的考核标准是分为四种情况:未开展、进度缓慢、即将完成、完成,这些主观性的东西,怎么去判断呢?进度缓慢?完成多少算进度缓慢呢?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一定要量化。最终我们和项目团队讨论,把工作重点逐一进行简短描述,明确阶段性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后对目标进行量化,确定预算考核标准。比如音乐节目制作,目标要制作出5档节目,那么如果有3档节目制作完成并通过了验收,我们就认为是达到了及格值。再比如说市场推广,如果目标是签约10家业务合作伙伴,那么签约成功8家就是良好。据此再确定各项目的考核权重,最终计算阶段性预算考核结果。

通过上面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战略和预算两者之间的关系:战略目标指导预算管理工作,预算要能体现战略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是战略目标的阶段性体现。企业预算管理体系首先应体现战略方面的要求,年度预算的目标既要考虑年度或短期的经营业绩,更要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可以说,没有预算支撑的企业战略是不具备操作性的、空洞的战略;而没有以战略导向为基础的预算是没有目标的预算,难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案例视角 篇2

摘 要:一直以来,当谈到法律原则的适用时,人们想到更多的是法院原则对法律规则的作用。而法律原则对法律推理的作用似乎少有提及。本文通过几个典型案例,试图探究实务中法律原则对法律推理的作用。

关键词:法律原则法律推理案例分析

一、法律原则与法律推理

(一)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是指用来证立、整合及说明众多具体规则与法律适用活动的普遍性规范,它是更高层次法律推论的权威性出发点。1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法律原则可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宪法原则和部门法原则、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从法律实施上看,法律原则也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着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以及确定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合理范围。法律原则的特点在于法律原则不预先确定具体的事实状态,没有设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规定明确的法律后果,因此具有不确定性。法律原则是一个衡平性的规定,根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实中,是法律价值的基本承担者法律原则具有强制的作用。对于法律原则的适用上,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二)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是指对法律命题进行的一般逻辑推演,借以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2法律推理在法律领域的功能有以下几项:

一、逻辑推导功能,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二、辩论说理功能,论证法律决定的合理性;

三、法律推理为我们提供了何为法律的明证,为他人学习、了解一个社会起作用的法律提供了可能;

四、法律推理可以作为协调社会与法律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工具。3

在我国司法实践当中,法律推理的主要形式是演绎推理。其中,三段论推理是最为常见的演绎推理方法,也是实践当中最常用的推理。它包含两个性质判断构成的前提(一个为法律规则的大前提,一个为案件事实的小前提),和一个性质判断构成的结论(推理结论)。如:

故意杀人应当判死刑(大前提即法律规则)张三故意杀人(小前提即案件事实)所以张三应当判死刑(推理结论)

由于大前提所指的是法律规范,小前提所指的是案件事实。因此,法律推理的重要依据包括另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事实,二是法律规范。4

二、法律原则与法律推理的关系

1David M.Walke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0, P.739 载孙笑侠:《法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2David M.Walke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0, P.1039载孙笑侠:《法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3解兴权:《通往正义之路----法律推理的方法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4页。4付子堂主编:《法理学进阶》(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页。

(一)法律原则指导法律推理

为了寻求法律推理的合理性、正当性,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就必须在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下进行。而法律价值一般并不在法律中直接规定,往往是体现在法律所确定的法律原则上。原则不仅是人们应该如何行动的价值判断,而且是价值的最高体现,像正义、平等、公正、自由、效率等价值,同时也是法律原则。原则是判断一切行为和法律是否合法的最高依据,反映出了正义的尺度,还是权威的本源所在。5正是因为法律原则所拥有的价值性,法律原则无论是在确定法律推理的大前提上,还是检验推理结论的正确与否上都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二)法律原则对法律推理的作用往往是间接的

法律推理具有决策思维的特点,它贯穿于整个审判过程之中,需要同时面向法律规则、案件事实和辩论对手等客体,完成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两项任务后才6能得出判断结论。法律推理的大前提直接依据的是法律规则,而不是法律原则。换而言之,法律推理不是直接运用法律原则确定大前提。如果说法律原则对法律推理有所作用,那也只能在以下两个方面产生:第一、在法律推理中,法律规则的空缺和不足时,法律原则直接弥补;第二、法律推理并不直接依靠法律原则弥补规则的空缺和不足,而是在法律原则所反映出来的法律价值观念上的指导下进行自身的逻辑推理。因此,法律原则对法律推理的作用是间接的,甚至是间间接的。

(三)法律原则只在特定时候对法律推理发生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实践当中法律推理的形式往往是三段论的演绎推理形式,从已知中的大前提结合小前提推导出结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们对一个案件事实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已有确定的法律规则规制案件事实时,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推理的结论。由此看来在我们进行法律推理的过程中似乎不涉及到运用法律原则的问题。换而言之,在一般情况下,法律原则对法律推理起不到作用。但是,如果在已知案件事实而找不到运用的法律规则的情况下,或者在现有的法律规则的推理出来的结果显得荒谬时,就会产生法律原则的使用问题。在一定法律规则的导向下,重新分析确定大前提,弥补法律空缺,或修正推理结论。法律原则正是在此时对法律推理产生作用。

三、法律原则对法律推理的作用的具体分析

(一)法律原则对法律推理的作用体现在推理的大前提上 案例简介7

1996年,年近六旬的黄永彬与比他小近30岁的爱姑相识后,便一直在外租房公开非法同居生活。2001年初,黄永彬因患肝癌病晚期住院治疗,爱姑在医院照顾黄永彬直至其去世。黄永彬于2001年4月18日立下书面遗嘱,将其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卖所获款的一半及自己所用的手机,总计6万元的财产赠与“朋友”爱姑所有。2001年4月20日,泸州市纳溪区公证处对该遗嘱进行了公证。2001年4月22日,黄永彬因病去世。因黄永彬之妻蒋伦芳拒绝履行遗嘱,爱姑以蒋伦芳侵害其财产权为由诉讼至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遗赠人黄永彬的遗赠行为违反了法律的原则和精神,损害 56郑永流:《法律方法阶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页。张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7赵兴军友东鸿张晓东:《全国首例“二奶”持遗嘱争夺遗产案纪实》 http:// 了社会公德,破坏了公共秩序,应属无效行为。被告蒋伦芳要求确认该遗嘱无效的理由成立。据此,纳溪区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的规定,于是一审判决驳回原告爱姑的诉讼请求。

法官在法律推理的过程中, 在有法律规则的情况下, 必须适用法律规则, 一般不能适用法律原则, 除非能够证明规则的适用其结果是明显荒谬的, 违反了法治的基本精神。8遗赠系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是当事人实现自己权利、处分自己权益的自治行为。只要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一旦做出就成立,并不需要形式上的东西和条件。这是我们的一般理解。但遗赠人行使遗赠权不得违背法律的规定,这点必须明确。9换句话说,适用遗嘱规定则违反了法律规定和法治精神。在此情况下,法官就必须运用法律原则代替法规规则作为判决的大前提。据继承的法律规则,爱姑将会毫无疑问地继承黄永彬的合法财产。在此荒谬结论的情形下,法官根据公序良俗原则,判定遗嘱无效。泸州遗产案是法律原则作为法律推理大前提的典型例子,体现出了法律原则代替作为法律推理大前提的法律规则作用。

(二)法律原则对法律推理的作用体现在对推理的结论的修正上 案例简介10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被告人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狂喜之下,许霆连续取款5.4万元。当晚,许霆回到住处,将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后反复操作多次。后经警方查实,许霆先后取款171笔,合计17.5万元;郭安山则取款1.8万元。事后,二人各携赃款潜逃。事发后,郭主动自首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而许霆潜逃一年落网。2007年12月一审,广州中院认定许霆犯盗窃罪,许霆被判处无期徒刑。2008年2月22日,案件发回广州中院重审改判5年有期徒刑。许霆再度上诉,2008年5月,广东省高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对于同样的一个事实,同样的推理,缘何一审和二审的判决结果如此之大?在本案中,在现有盗窃罪的规定下,法官依据盗窃罪的法律规则,结合案件事实,进行推理,从而的处无期徒刑的结论。很显然,一审法院无期徒刑的判决结论无疑是荒谬的。许霆的“沦落”也有银行很大部分的过错。即使许霆有罪,11其主观危害性及社会危害性甚至比在一般的盗窃案盗窃500块钱要小。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罪行相适应。将许霆推向无期徒刑的深渊,无疑是僵硬地运用法条进行法律推理的结果。在意识到了一审判决的荒谬性的情况下,二审法院通过一定的法律技术,将许霆改判5年,无疑是对法律推理结果的修正,体现了罪行相适应原则。

(三)法律原则的价值性指导法律推理

在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和一般条款的适用中,法官所做的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法律解释(即文义解释),而属于一种新的创造性建构,是对发的目的或者价值观的“解释”,这边属于辩证推理的范畴。12

89葛洪义:《法律原则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比较的研究》,法学研究 2002年第2期。负责审理本案的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法院肖大鸣法官的观点,参考文献同上。10http://baike.baidu.com/view/1434264.htm 11在国外类似许霆案的情况并不一定判刑,详见《英国ATM双倍吐现金多人排队取钱银行称自负损失》 http://bank.hexun.com/2012-05-21/141625519.html 12解兴权:《通往正义之路----法律推理的方法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案例简介13

原告张晓曦是第三人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陶瓷工业集团公司职工。2004年12月18日(星期

六、公司的非上班休息时间),盈达公司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员工进行摘桔活动。当天上午,原告驾驶摩托车回盈达公司准备参加活动,在途中不慎跌倒受伤。经诊断,为右第一掌骨骨折等。2004年12月23日,第三人向被告佛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2005年1月25日,被告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原告受伤不属工伤。原告不服,向佛山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该府对被告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予以维持。原告仍不服而提起诉讼。

原审法院从工伤保护的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来看,法律重在保护与用人单位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大可能地保障无恶意的劳动者在劳动中伤亡后能获得救济的权利,所以对于工伤,应尽可能朝着有利于劳动者利益的角度进行宽泛理解。所以,企业组织的集体活动与工作是存在关联性的。因此作出被告应在本判决生效后一个月内对原告张晓曦重新作出工伤性质认定的判决。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价值判断既是方法论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它对于小前提、大前提的确定,大小前提的有效连接,公正的裁判结论的作出,以及对裁判结论妥当性的验证,都具有重要意义。14显然,在此案例中,法院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明确地根据保护弱势群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所体现的立法精神和公平价值,作出了辩证推理。正是顺从着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平衡价值理念,法官尽可能朝着有利于劳动者利益的角度进行宽泛理解,推导出了张晓曦的“出游”受伤是工伤。

四、结语

无论是法律原则本身还是法律原则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无疑对法律推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法律原则对法律推理的作用是间接的,体现在代替法律规则充当法律推理的大前提和修正依法律规则进行法律推理的所得出不合理的结论上。这提示我们在实务工作中进行法律推理时,不要忘记了法律原则的存在。

参考文献:

案例视角 篇3

【关键词】案例 案例教学法 商务英语精读教学

一、商务英语精读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商务英语精读课是一门以语言技能为主、商务技能为辅的语言课程。该课程融实践性、交际性为一体,不同于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目的的专业课,也不同于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基础课。商务英语精读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目前,仍普遍存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是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哈佛大学认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智慧是不可言喻的”。案例方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它能极好地发展学生不同的思想,加深学生对各种因素的理解,培养其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着重于能力的培养;2.真实性;3.强调全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4.案例答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

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国际经济、管理和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因此,在商务英语精读教学中,要尝试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期培养出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二、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试以许晓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高级商务英语精读教程》上册第一单元课文Africa on Noting but a Phone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的编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编写一套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配套的高质量案例材料非常重要。当一个教师需要阐明一个问题,便需要找到一个真实案例来说明强调他的观点。案例材料的正确选取是决定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本文选自《彭博商业周刊》,于2014年4月发表,讲述的是一名美国记者在非洲体验手机支付的经历。手机支付是一种允许消费者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子商务的飞速成长,手机支付市场爆炸性的增长一触即发。因此,本篇课文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旋律,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也能促进他们对移动商务这一主题的了解。

2.介绍案例。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必须对案例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自己接下来担当的角色有所了解。就介绍方式而论,有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学生表演等。在这个环节还应解决英语词汇和语法问题,让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文章。阅读完成后,让学生将案例中的信息列出提纲。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作者的职业及非洲之行的目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作者在非洲使用移动支付的经历;第三部分对移动支付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本篇文章配有与内容配套的图片,配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让读者对作者的行程一目了然,对课文也有了充分了解。

3.案例分析。此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和全班讨论。首先,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辩论。然后,各小组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做分析,阐述各自观点,并做小结发言。最后,全班同学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

本单元针对移动支付这一主题,笔者向同学们提出了五个问题:第一,移动支付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第二,为什么移动支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非洲得以普及?第三,你所了解的日常生活中的移动支付有哪些?第四,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前景是什么?第五,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如何把握这一趋势进行创业?

4.案例总结。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也可以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如在上述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移动电子商务凭借自身便捷性、灵活性、直接性、开放性、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成为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成为电子商务产业竞争的焦点,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同学们可以抓住这一机会,进行自主创业,抢占市场先机。

三、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不仅要求教师将商务知识教学和语言知识教学相结合,还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给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的机会,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方向,是值得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2).

[2]许晓艳.高级商务英语精读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案例视角 篇4

一、内部控制与委托理财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运营与管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成为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一般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即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四个阶段。并且内部控制已经初步呈现出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演变阶段的趋势。于1992年由美国会计师学会、美国会计学会、内部审计学会等五个组织发起成立的COSO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 给内部控制下了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旨在为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强调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全面风险管理在“整合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内部控制服务于企业战略以及识别企业潜在事项、管理企业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容忍度之内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 COSO委员会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四目标 (即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以及八要素 (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

委托理财是企业委托证券公司或投资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运作, 在严格遵守客户委托意愿的前提和尽可能确保客户委托资产安全的基础上, 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业务。企业利用富余资金进行投资活动时, 常常采用委托理财这一方式。而委托理财又因为委托代理问题和风险控制等问题, 委托方的资产保值增值也常常得不到保证。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效屏障, 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理念的内部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在事前识别风险, 事中对风险进行评估与控制, 事后进行风险反馈。

二、委托理财的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 案例回顾

2012年1月22日, A公司与某证券公司上海分公司某营业部 (以下简称营业部) 签订了一份《代理国债投资协议书》, 协议约定:A公司委托营业部代理买卖国债, 代理委托期限为1年, 从2012年1月25日到2013年1月25日。同时A公司承诺在委托投资期间不提前收回投资资金;营业部在委托期满后足额归还本金, 并支付投资收益, 划入公司指定账户;委托期间营业部应保证资金安全;合作的任一方未能按规定时间将款项划入另一方指定账户, 违约方须向对方支付每日万分之三的违约金。为了确定收益率, 双方又在A公司的要求下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 约定营业部在代理投资期间的年收益率要达到10%, 委托期满后营业部将按规定的收益和本金划入公司指定的账户。A公司将1500万元资金打入营业部账户之后, 营业部并未恪守承诺, 而是将这笔资金全部转入股市进行股票交易。仅半年时间就亏损130万元。2013年1月营业部归还A公司1 370万元, 仍有本金130万元没有收回, 更别说事前约定的10%的投资收益。2月, A公司向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状告营业部, 请求法院判令营业部归还余款130万元及协议约定的收益150万元、逾期付款的违约金16 800元。

营业部在法庭上辩称其并非公然违约, 双方本达成合意, 名义上是证券交易委托代理, 实为借贷关系, 委托代理协议书只是形式而已。国债利率远低于10%, 买卖国债的收益率也仅在国债利率的上下浮动, 且空间小, 难以想象通过国债投资可以获得高达10%的收益率。协议中指的10%的收益率实际上只是借款利息。A公司则表示, 他们对证券交易是外行, 之所以同意营业部代理投资就是因为营业部提出的10%的收益保证。因为我国《证券法》明文规定, 证券公司办理经济业务, 不得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而决定证券买卖、选择证券种类、决定买卖数量或者买卖价格;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做出承诺。

青浦法院认为, 营业部是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分支机构, 对我国证券方面的法律法规应当是熟知的。A公司与营业部签订相关协议, 许诺年收益率为10%。营业部明知购买国债不可能达到10%的收益率, 却做此承诺, 而且无法提出充足合理的证据证明双方购买股票的合意行为。因此推断营业部利用A公司对证券业的无知, 以代理国债投资之名, 行股票交易之实, 牟取更高的收益, 责任在营业部。另外法院还认为双方签订的协议违反了证券法的规定。A公司要求营业部按此无效协议的约定支付收益款150万元和违约金16 800元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但是, 按照合同法规定, 营业部应当返还A公司全部投资本金包括余额130万元以及利息损失。

(二)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 造成这样的损失, A公司和营业部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对于营业部来讲, 私自违反合同协议将客户的资金用于投资股票, 本就是一种失信行为, 而且违规操作给客户造成损失, 作为代理投资机构的营业部在案例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对于A公司来讲, 在选定投资的委托机构及委托方案中, 未仔细分析投资方案的风险, 从而给自己造成人力及资金损失, 得不偿失, A公司也负有不可推卸的大意之责。股票市场动荡不稳定, 繁荣时收益很高, 低迷时寒流不断, 于是很多企业将投资对象瞄准在了收益稳定的国债上。为了吸引顾客, 某些券商打着承诺高保底收益的牌子, 挪用客户资金进行股票投资, 很多纠纷就源于此。某些企业为了利益, 心存侥幸, 法制观念不足, 从而走入圈套。

案例反映出A公司内部控制的缺失。A公司在进行委托投资前未能谨慎地分析受托方的投资方案, 识别合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本案例中, 投资方案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可行性论证不科学、缺乏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合同的法律权利义务责任的归属不清都是A公司在进行委托理财的关键风险点。但A公司并未能合理地分析这些风险, 并对风险采取可行的应对措施。如果A公司在进行委托投资之前, 加强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评价投资方案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 投资方式是否恰当, 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 风险是否在公司可承受范围内, 相信A公司能够分析出合同存在的风险以及保底收益实现的可能性, 就不会与案例中的券商签订合同进行委托投资了。因此, 在企业进行投资活动, 特别是委托理财活动时, 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案例的启示及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关注关键风险点

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是全面风险管理, 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对于委托理财活动来说, 风险相对较高, 就更需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来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约束。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要求企业合理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 以战略为终极目标, 在动态的过程中从企业整体上全面分析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将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企业进行委托理财活动时, 需要谨慎防范三种风险:市场风险, 内部人控制风险和支付性风险。首先, 我国A股市场经历了繁荣与萧条的大幅波动, 不管是系统性的还是突发性的市场风险, 都是很难防范的, 再加上委托理财存在较大的保底收益的压力, 牛熊交加的市场风险十分突出;其次, 委托理财的监督不够严格, 证券公司的某些内部人员既有可能拿着资金购买与其合作的证券公司的股票, 哄抬股价牟取利益, 类似的这些不透明操作风险极大;再次, 股市收益稳定性不足, 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 很可能造成证券公司违约或无力偿付的支付性风险。这时候, 健全企业和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有效执行显得至关重要。另外, 企业应关注委托投资活动中的关键风险点, 例如投资方案与公司发展战略不符、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对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不全面、缺乏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审批不严、决策机制不健全、缺乏对项目的跟踪管理、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责利不明确、缺乏责任追究制度等。企业应强化风险评估, 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将与委托理财有关的信息资料认真整理, 谨慎分析, 量化委托理财活动各环节的风险程度, 及时汇总, 出现问题时及时通过内部控制预警系统发出预警, 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标。

(二) 提高委托理财专业化程度, 完善监控体系

目前我国委托理财业务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委托理财产品创新不足。相比国外的委托资产管理, 我国的委托理财业务缺乏对风险的控制, 代理机构素质参差不齐, 不能很好地分散风险。因此, 在加强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和成熟度的同时, 还应该提高委托理财的专业化程度, 让市场自发形成的融资成本约束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和资金使用行为产生良好的限制。国外长期的委托理财实践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即委托方如果一味追求高额的短期收益, 忽视与受托方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而产生的长期持续的收益, 则会承担很大的机会成本。我国很多券商打着保底收益的牌子, 却并没将资金投入风险低收益也低的国债市场, 而是私自将资金用于股票投资, 赚取额外的利益, 并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对委托理财的投资范围应该严格限制,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理财活动。

监控不力是案例中A公司委托理财失败的重要原因。完善委托理财的监控体系和监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的监控包含几层含义, 即企业与证券公司自身对投资行为的监控, 和企业、社会自律组织、国家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监督。完善内部控制的监控体系, 需从几方面入手:首先, 对委托理财的事前监控。由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双方的权责利不容易平衡, 这就要求宏观上具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规范来约束, 尽可能平衡双方的权利义务, 责任明晰, 信息披露完善。其次, 对委托理财的事中监控。加强企业监督与参与管理,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与自律组织的作用。最后, 对委托理财的事后补救。完善委托理财的保险制度和准备金制度, 加强企业和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观念。

(三) 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案例反映出中介机构诚信的缺失, 可见建设一个自主平等而且诚信的证券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对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宏观方面诚信建设。证券市场管理当局应转变观念, 重视诚信;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并巩固监督执行力度;建立企业及中介机构的统一诚信档案, 严惩违信的行为;加大对社会信用监督的宣传建设, 切实用诚信的力量对关键管理人员、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进行约束。二是微观方面诚信建设。严格管理上市公司信用行为, 加强对诚信中介机构的建设,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监管机构严格实施相关规则, 加大执行的力度和效率。

另外, 完善的制度法规框架是委托方成功进行委托理财活动的重要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应明确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利, 责任和义务, 对双方的合同条款进行严格规范;对于受托方来讲, 应注重对受托人的资质和专业能力的约束, 明确中介机构委托理财业务的范围和资格;对于委托方来讲, 应明确规定委托方的组织形式、委托理财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方红星, 池国华.内部控制 (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5) .

[2]朱荣恩.内部控制案例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8) .

[3]瞿胜保, 郑洁.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风险控制理论研究 (J) .财务与审计, 2008 (3) .

案例视角 篇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作文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难中之难。之所以难, 原因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作文的主观性和作文评价的主观性造成的作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二是语文选拔性考试中作文评价标准留给教师的空间有限。在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有的语文教师对“好作文”有自己的见解。

在评价学生作文时,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 遗憾的是, 在当今中小学作文评价中, “学生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忽视, 教师评价作文更多的是“成人视角”和“考试视角”。教师们虽然不直接用“起承转合”来要求学生, 但作文教学中的“技术化倾向”仍很明显, 这种倾向也表现在作文评价中。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在作文评价中, 部分教师甚至忽视了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 评价标准随意性大, 主观色彩极浓。部分教师一边抱怨作文评价标准不易把握, 一边漠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多年, 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 从理论上对新课改有足够的认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 语文学科特点、学科性质、教师定位、学习方式变革等理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 从理想课程到实践课程, 客观存在着落差。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师的自觉实践, 需要时间和教师的努力。就作文教学而言, 已经颁布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作文能力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育者对作文评价的见解有相通之处, 也有明显差异。从过去时代的教育者对初中作文的评价中, 我们既能得到一些启发, 也能促使今天的教师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从一线语文教师关于“作文评价”讨论中, 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有关作文评价的深层次问题。

【案例叙述】

一位老先生回忆:我上初中的时候, 国文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秋日抒怀》。一个女同学的作文头一句就是:“秋来了!”老师赞不绝口, 说用字简洁, 单刀直入, 破题有力, 引人入胜。于是全班同学无不佩服;而我则因为作文从来都是四平八稳, 起承转合, 拖泥带水, 令老师见了心烦, 如今人家仅用三个字加一个感叹号, 就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预期的境界, 简直震惊了。半个世纪后, 我学了一点信息论, 才彻底明白, 原来这三个字加一个感叹号, 在人类语言交际中, 是用最经济的材料 (3+1) 传递了最大的信息量:不止传递了语义信息, 而且传递了感情信息, 使受信者大脑两个半球 (左半球和右半球) 同时动作 (一边收取逻辑信息, 一边收取形象信息) , 于是大大地加深了印象:达到了最大信息量。正因为这样一来, “秋来了!”这个导语, 才能向读者 (受信者) 展示特定的环境和气氛, 以及由此引起的因人而异的某种感情 (或者是伤感, 或者是悲愁, 或者是迷惘) , 真可谓好到不能再好了。几年前, 我把这番信息论的解释给这位女同学说了。不料她笑了笑, 说, “瞧, 就是你们这些弄文字的把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给讲得复杂了, 越讲越玄!”又一次震惊!这次震惊不低于少年时那次的震惊。确实有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 常常把本来很简单的事情, 搞得过分复杂。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 语文教师们讨论这一案例, 各抒己见, 争论热烈。有的教师觉得“秋来了”作为作文《秋日抒怀》的开头太平淡, 有的教师觉得这样开头很大气, 有的教师甚至觉得从这样的开头能判断作文作者的语言功底不够。语文教师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如下:学生作文需要“文采”吗?什么是“中学生的文采”?中考、高考的作文评价标准怎样对作文教学发挥导向作用?教师在作文评价中怎样正确引导学生?作文教学到底应不应该指导技巧? (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案例分析】

1.一线语文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关注的, 已经超越了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本身, 涉及到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2.“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在分析作文评价案例时, 语文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 尽管许多问题一时难于找到答案, 但是, 这些问题的提出, 为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了基础。

3.以上案例说明, 作文写作和评价的主观性仍是作文教学的难点。

4.语文教师对选拔性考试的焦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制约作文评价合理化的重要原因。

5.教师提供的是初中作文教学案例, 然而, 语文教师们结合案例反思今天作文评价标准时, 没有一个涉及新课标对初中作文的要求。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包括:“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讲, 在初中阶段刻意要求学生“文采飞扬”是不恰当的。案例中“秋来了!”没有语病,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能表达“秋日抒怀”的中心, 符合初中作文的要求。

案例视角 篇6

德育工作者对此臧否不一。有人认为, 教师的行为实属体罚 (罚站) 学生, 《教师法》第三十七条:“体罚学生……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学校、幼儿园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 不得对未成年学生或儿童施实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此, 这位教师理应承担责任。此外,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也规定:“学校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人却认为, 《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教师应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惩的工作。”“奖”与“惩”均是教育手段, 不是说“不会惩罚的教师是尴尬的教师”嘛, 所以这位教师行为并无不当;有人认为, 该教师此举完全是维护全班学生利益, 符合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让“捣乱”学生在室外呆会儿, 不算体罚……

综观争议, 看来持反方意见者持之有故。其实, 笔者认为是其对论据中的几个关键词 (语) 理解失之片面。那么, 何谓“奖惩”?《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的释义为:“奖励和惩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为:“奖励和惩处。”一字之差, 词义有别。

惩:警戒;处罚。《管子·内业》:“赏不足以劝善, 刑不足以惩过。”罚:处罚, 惩治。《说文》:“罚……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贼, 但持刀骂詈则应罚。”徐灏注笺:“皆刑其肢体也。析言之, 则重者为刑, 轻者为罚。”“惩罚”属同义复指构词, 有“处罚;惩治”义。表意较重, 侧重肉体、经济层面, 如:禁闭, 醉驾拘留, 罚款, 罚没等。语用场较大, 如, 机关, 企事业单位, 社会生活等。在此范围内使用“奖惩”一词 (如“奖惩制度”) , 一般指“奖励和惩罚”。

处:惩罚;处置, 办理。处分:对犯有错误、过失的人给予一定的处理或处置。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惩处:惩罚;处分。 (有“惩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惩罚”与“惩处”释义相同。但不是全等型词) 一般偏指“处分”, 侧重于精神层面, 如:警告, 记过, 诫勉 (对干部教育的一种形式) 等。对在校的未成年人, 应以教育为主, 惩处 (处分) 为辅。对行为有缺点的学生只实施批评教育或惩处 (处分) , 不说惩罚。 (学生损坏公物, 要教育, 要求赔偿, 但不说罚款) 鉴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学校及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施实奖励与处分”的权力。《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二十七条:“中小学校……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当根据其犯错误的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这些法规中对学生只提到“处分”而非“惩罚”。

在此教育案例中, 学生被置于门外伫立算不算罚站?答案是肯定的。罚站, 即罚人站着, 属兼语构词, 从施事角度看, 是以“站”当“罚”;从受事角度看, 是受“罚”而“站” (站着挨罚。其他学生都会认为这是对该生的惩罚) 。这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都有或轻或重的伤害。所有辞书均将“罚站”归入“体罚”范畴, 是有悖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

教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体”, 即某一范围的群体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对一个班而言, 个别生不能排除在外。该案例中, 教师为不影响其他学生听课, 完全可将该生交给班主任或政教主任进行教育。 (有的教师可能会有高明的教育机智, 会合理合法地处理好这一突发事件) 事后再为该生补上未听的课。人非木石, 孰能无情!该生定会深受感动, 或许从此改掉上课捣乱的毛病。这种不放弃、不抛弃个别生的做法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看到这里, 可能有人会问, 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 教师让他起立站一会儿, (有的教师会说“醒过盹自动坐下”) 算不算罚站?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有“站”无“罚”, 对学生不会造成心理伤害, 犹如“善意的谎言”, 是人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另外, 日常生活中也有“罚酒”、“罚我白跑一趟”、“动作不合格, 罚你再做十遍”等说法, 其实, 这里的“罚”并无“惩”意, 只不过是所谓的“惩罚”或谑而不虐的戏言而已, 这不会对受“罚”者的人格造成丝毫的侮辱, 它与罚站的“罚”意味迥然不同。

案例视角 篇7

(一) 创造性资产的获取途径

创造性资产是1993年邓宁在《跨国企业和全球经济》一书中提出的, 他将资产分为自然资产和创造性资产。自然资产包括自然资源和未经培训的劳动力;创造性资产, 也称为战略性资产, 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 经后天努力而创造出来的资产, 可以是有形的, 也可以是无形的。简单说创造性资产是指包含在人、所有权、制度和物质能力中的知识、技巧、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和组织能力。创造性资产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企业想从外部不相干企业获得创造性资产为己所用需要付出高昂成本, 跨国获取更是难上加难, 资金和时间成本都是难以计量的。绿地建设、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就成了企业从海外获取创造性资产的捷径:1.绿地新建, 是指外国投资者依据东道国 (地区) 的法律, 在东道国境内设立部分或全部股权归其所有的企业, 新建企业的特点是跨国企业独立地直接进行项目的策划、建设并组织、实施、经营、管理和运行。2.跨国并购, 是跨越国界的兼并与收购活动。“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独立的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 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企业。“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买另一家企业部分或全部股份, 取得对另一家企业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本文所指的跨国并购主要指企业以获取海外创造性资产为目的, 兼并或收购海外企业或海外企业的子公司或R&D部门。基于跨国并购可以对当地企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规避了战略性资源获取壁垒, 因此跨国并购便成为海外投资公司的首选方式之一。3.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 (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 , 为达到占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 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二) 创造性资产寻求中跨国并购的优越性

一是规避技术壁垒。中国企业往往以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和合作公司的方式获取创造性资产。然而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技术领先优势, 严格控制高端技术的扩散和溢出, 中国企业只能得到一些成熟技术。同时, 跨国公司所在国政府往往对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输出进行严格管制。这些无疑都成为创造性资产获取的技术壁垒。但如果中国企业采取跨国并购就可以对被并购企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自由使用并购公司的资产和技术, 进而规避了创造性资产寻求的壁垒。二是加快创造性资产的获取速度。与绿地新建, 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相比, 跨国并购的时效性更强、成本更低。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销售网络的构建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精心的开发管理。但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依靠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较为困难, 而跨国并购可以直接获取目标公司既有的商标、专利和技术、完善的营销网络以及成熟的客户关系网等资源, 从而可以迅速进入新市场。三是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跨国并购可使企业吸收更多的国际化管理人才, 建立一种更加开放的企业文化, 打造一支适应跨国经营的国际管理团队, 建立多文化环境下的跨国学习机制,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四是享有融资便利。企业跨国投资常常需要融资, 与“绿地投资”相比, 跨国并购较容易获得融资。跨国并购完成后, 中国企业可以为目标企业的实有资产和未来收益作为抵押, 通过发行债券或直接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从而减轻现金支付的压力。

二、吉利并购沃尔沃所获得的创造性资产

(一)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景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成立于1986年, 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 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 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现资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连续9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连续7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集团总部设在杭州, 公司在香港上市 (0175) , 2009年6月收购了全球知名的自动变速器澳大利亚DSI公司。截至2010年底吉利汽车累计社会保有量超过120万辆。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 拥有近500个4S店和近600家服务站;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呼叫中心;率先在国内汽车行业实施了ERP管理系统和售后服务信息系统。在海外建有近300个销售服务网点, 在乌克兰、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设厂进行SKD/CKD组装生产和销售, 累计实现海外销售十几万辆, 位居中国轿车出口前列。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 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 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公司成立于1927年, 总部设在瑞典的哥德堡, 在全世界拥有超过24000名员工, 主要生产厂设在瑞典和比利时, 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 拥有2400多家销售网点。目前, 全世界约有600万沃尔沃车主。2008年底, 吉利首次向福特提交竞购建议书, 2009年10月28日, 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2010年3月28日, 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2010年8月2日, 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割仪式在伦敦举行, 吉利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 其中包括9个系列产品, 3个最新平台以及分布在100多个国家的2325个网点, 其中包括社会服务机构和4S店。

(二) 吉利并购沃尔沃获得的创造性资产

一是获得先进的汽车研发和生产技术。并购完成后, 吉利拥有了沃尔沃S40、S60、S80、C30、C70、XC60、XC90、V50和V70共9个系列产品, 这是沃尔沃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所有车型。另外, 还拥有沃尔沃的P1、P2和P24三个汽车生产平台。P1平台生产紧凑型轿车, P2平台生产大中型轿车, P24平台是P2平台的升级版本。同时可获得沃尔沃的商标权、知识产权、所有权以及10963项专利。通过此次跨国并购, 吉利获得了沃尔沃的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及使用权。通过拥有和使用既有的成熟和先进的技术, 必将大幅提升吉利的汽车研发和生产能力。二是获得完善的营销网络和供应商体系。经过八十多年的积累, 沃尔沃拥有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销售网点, 并且90%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如此庞大的营销网络对于吉利汽车实现海外梦想, 特别是开拓欧美市场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并购协议中, 包含了与福特、沃尔沃一起稳固原有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条款, 而完善的供应商体系也为吉利汽车在生产和品质等各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赢得了品牌信誉和优秀的技术人才。并购之前, 吉利汽车一直以生产低端轿车为主, 并购完成后, 吉利可利用沃尔沃多年积淀的技术体系与“最安全车”的品牌形象, 提升吉利汽车的品牌形象, 从而实现吉利麾下品牌的重新定位。另外沃尔沃现有的3800多名研发工程师组成的人力资源体系以及创新能力体系, 给吉利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有利于形成更为开放的企业文化, 打造国际化的经营管理团队。

三、吉利并购沃尔沃的风险分析

(一) 品牌维护风险

沃尔沃是高端品牌, 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后, 为降低成本, 将实现沃尔沃部分国产化, 可能会因为吉利的低端品牌形象影响到沃尔沃的高端品牌形象, 或者使消费者对沃尔沃的质量产生质疑。维护沃尔沃的品牌形象是吉利面临的最大挑战。此外维持沃尔沃品牌原有的客户忠诚度也是吉利面临的又一挑战。

(二) 关键技术的吸收和转化风险

在技术的吸收与转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较为复杂问题。首先, 吉利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 将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但受法律制约, 沃尔沃的相关技术只有很少一部分可用于吉利汽车, 所涉及的专利门类非常多, 而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极其复杂。其次, 由于吉利收购DSI变速箱生产厂后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已有技术的国产化上, 即便成功获得了先进的技术, 后续的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难度也较大。

(三) 企业文化融合及工会关系处理风险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 沃尔沃已形成了成熟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 而吉利是一个仅有25年发展历史的民营企业, 两者在企业文化和人事制度上存在巨大差异。瑞典的社会福利水平远高于中国, 如按当地法律规定, 为沃尔沃工作的瑞典工人的平均月薪必须在2万瑞典克朗以上, 相当于我国同行业员工工资的6~8倍。相对于技术融合, 吉利与沃尔沃之间企业文化融合难度会更大。

(四) 财务风险

为了收购沃尔沃, 吉利可谓尽了全力, 交易额为吉利2009年纯利润的近10倍, 而且沃尔沃公司本身已负债累累, 18亿美元的签约资金只是一个开始, 其未来投资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重组成本可能超出预算。如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吉利不能实现这些资本的回报率, 必将给其运营带来障碍。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的关键就是融资, 其本身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杠杆收购, 过高的杠杆率成为吉利并购过程中备受质疑的原因之一。这笔庞大资金极有可能从此拖累吉利。此外沃尔沃的高薪员工工资和退休员工养老金这项巨大的隐形支出、中外财务系统不匹配、汇率风险以及融资成本, 还可能使吉利面临相关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良成.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风险与并购后整合战略分析[J].企业经济, 2011 (1) .

案例视角 篇8

关键词:管理案例研究,归纳逻辑,比较方法

一、管理案例研究严谨性标准、归纳中的假因果谬误与因果关系显著程度

众所周知, 科学研究追问某一现象背后的机理, 尤为重要的是, 这一机理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换言之,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客观事物的因果性联系, 即通常所称的科学规律。只有搞清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才能明确地指出:之所以A现象出现, 是因为B因素的作用;下一次当B因素出现时, 在同样的条件下, A现象必然发生。正是因果关系的存在, 人们才能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促使某些希望的结果出现, 没有因果关系, 所谓科学研究对于人类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遗憾的是, 这一显而易见的前提被相当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忽视。

从这一原点出发, 我们立即发现, 无论是Yin所提出的案例研究的规范性步骤, 还是三角测量, 或者是“将故事升华”以及各种数据编码处理工具, 如果无助于因果关系的揭示, 就都会流于形式。换言之, 数据编码是否漂亮并不是评价标准, 而“因果关系是否确实存在”或者因果关系的显著性才是案例研究严谨性的最终标准, 三角测量等工具应服务于这一最终目的。

案例研究为了从特殊的现象中提炼出因果关系, 必须使用归纳逻辑。在逻辑学中有关“归纳”领域专门存在一整套逻辑体系, 它不同于实证逻辑。因为归纳逻辑研究人们如何从具体的个案上升到一般、概括性的结论, 因此它是一种放大性或扩大性推理, 与实证研究大样本量的验证不同, 归纳逻辑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或者不确定推理。

在归纳逻辑中常见的一个谬误是假因果谬误, 它的形式如下:X和Y在某几种情况下同时出现, 因此, X导致Y。假因果谬误的一个典型例子如:“在过去的两个月中, 每一次啦啦队队长戴着蓝色发带为球队助威时, 篮球队都吃了败仗;所以, 为了避免篮球队以后再吃败仗, 啦啦队队长应当扔掉那倒霉的蓝色发带。”当然, 在实际的案例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逻辑问题不可能如此浅显, 但问题的实质很可能是高度类似的, 这一谬误不是采用漂亮的编码技术和所谓的三角测量能够解决的。

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谬误在实证研究中不会存在, 实证研究的大样本立即能证明结论的真伪。亨普尔指出, 对于科学假说的形成和提出, 不能给一般的规则来概括;而对于验证科学假说, 判断其为真还是为假以及假说受到证据支持的程度, 倒是能够提出一般性的准则, 甚至做出精确的、定量的规定。实证研究正是通过严格的检验回避了归纳中的谬误问题, 而这一问题在案例研究中是不能回避的, 因为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论的建构[1]。

因为归纳逻辑研究人们如何从具体的个案上升到一般、概括性的结论, 它是一种放大性或扩大性推理, 与实证研究大样本量的验证不同, 归纳逻辑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或者不确定推理。因此, 不同于大样本的实证检验, 任何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不可能是无懈可击的, 这样, 以归纳逻辑为基础的管理案例其严谨性就取决于归纳过程的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

二、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与归纳的强度和广度

归纳逻辑中一类较特殊的是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的形式是:依次考察了S类的每一个对象, 发现它们都是P, 所以, 所有S都是P。显然, 完全归纳法的适用范围很小, 它只适用那些对象数目很少的类别。包括科学规律在内的大多数的归纳逻辑都涉及到不完全归纳, 即从个别的前提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因此, 如前所述, 不同于演绎逻辑, 归纳逻辑一定不会是绝对正确的, 归纳推理的质量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来衡量。例如哥德巴赫通过对所有大于2的偶数的研究发现, 已有的试验都证明了它们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截至目前, 我们只能认为该结论极有可能是真的,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有发现反例。推而广之, 凡归纳获得的任何自然科学规律都有可能被推翻或修正, 它们一定不是绝对正确的。

归纳逻辑中首先存在一个被考察对象的多寡与代表性的问题, 例如一个可能的归纳论证如下:燕子会飞;大雁会飞, 苍鹰会飞;麻雀会飞;燕子、大雁、苍鹰、麻雀都是鸟, 所以, 鸟都会飞。在上述归纳中就存在被考察对象的数量与代表性不够的问题, 这样导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 或结论不成立, 本文认为其来源于归纳的广度不够。

归纳逻辑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归纳过程的强度不够。自然科学中的归纳几乎都不是前述“鸟会飞”的简单情况, 科学定律一般包括一个或一组初始条件, 它的形式是:在A情况下, B现象一定会出现。然而, A与B可能只是在在众多的条件与现象中偶然相遇, 导致B现象出现的可能是C、D、E等其他因素, 如果未作深入分析, 就得出A必然导致B, 本文认为其来源于归纳的强度不够。

基于上述分析, 提高管理案例研究的因果显著性或严谨性, 就可以通过提高归纳过程的强度与广度来达到。需要注意的是, 案例研究既不像实证研究那样通过统计的方法对研究现象的总体进行抽样, 其结论就绝对不是无懈可击的, 因此, 管理案例研究的严谨性是相对的。换言之, 我们只能说甲案例研究的严谨性比乙案例研究的严谨性强, 但我们不能断言, 甲案例研究就是绝对严谨的, 而乙案例研究就绝对不严谨。

此外, 就加大归纳过程的广度而言, 有时候可能困难较大, 这实际上是说, 单案例研究还有存在的必要。尽管从归纳的逻辑的角度看, 单案例研究的严谨性肯定比多案例研究要小, 但某一特定的情况在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概率极小, 以至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案例, 这种情况下, 对于这种特殊案例研究的价值仍然存在, 在单案例研究中我们只能尽量加深归纳的强度, 而加大归纳的广度则较为困难。

三、提升归纳强度与广度的方法

传统归纳逻辑主要包括枚举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穆勒五法、回溯推理、似真推理等。其中穆勒五法逻辑体系完整,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其实并没有超越穆勒五法[2]。在笔者看来, 由于实证科学特别是证伪主义的兴起, 不少社会科学研究者甚至不了解穆勒五法的基本概念, 这不能不说是案例研究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1. 可以采用穆勒五法中的剩余法与共变法提升管理案例

研究归纳的强度。剩余法是从一组由因果联系的条件和现象中分离出那些已经知道因果联系的组成部分, 留下所需要的因果联系作为“剩余”而构成, 该法特别适用于单案例研究。其中已知的因果联系主要来自于成熟的管理理论, 通过扩大原因因素的考察范围, 实际上单案例研究也可以达到较强的因果关系显著度。相当多管理实践实际上采用了剩余法, 如飞机失事原因的确定, 若从案例研究的角度来讲, 在某一型号飞机第一次失事之时, 是一个典型的单案例研究, 这时就只能采用剩余法。

共变法是通过将一个条件中的变化与结果中的变化进行匹配, 从而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简单的表述是增加与增加匹配, 减少与减少匹配。单案例研究虽然案例数量只有一个, 但是案例发生的时间跨度却可以很长, 通过增加跟踪研究的期限, 来考察案例中诸条件与结论的变化情况, 同样可以提高案例研究的严谨性。

2. 可以采用穆勒五法中的契合法、差异法和契合差异并用法提升归纳的广度。

笔者[1]一再强调, 案例研究不同于实证研究, 它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实现按照统计学规则确定的样本, 基于此, 多案例研究中案例的选择通常使用理论抽样。换言之, 案例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寻找出来的。怎样寻找用于研究的案例, 穆勒指出, 一种方法是选择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的案例, 举例如下, 假定A、B、C、D、E都是可能导致结果Z的因素, 采用剩余法和共变法已经没有办法再从A、B、C、D、E中进一步选择, 这时在研究允许的情况下, 就可以引入其他结果相同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找出真正的因果联系。

提高归纳广度的另一种方法是差异法。差异法选择结果相同而条件并不完全相同的案例, 通过进一步比较, 从中找出真正的因果联系。提高归纳广度的第三种方法是契合差异并用法。

四、结语

“比较与归纳”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管理案例研究是一个比较与归纳的过程, 而不是实证检验的过程。从归纳逻辑中最有代表性的穆勒五法中可以看到, 绝大多数归纳逻辑都要使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因此, 案例研究应该建立在归纳逻辑与比较方法的基础上, 其严谨性就是归纳中条件与结论之间因果关系的显著性程度, 而提升因果关系显著性程度的方法是加深归纳过程的强度和加大归纳过程的广度。如果将科学发现分为“假说的提出”与“假设的验证”两个阶段, 则前一阶段“假设的提出”完全依赖于归纳与比较, 从这个意义上说, 归纳与比较是包括管理学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吕力.案例研究的目的与评价探析[J].商业经济, 2011, (11) :83-85.

案例视角 篇9

甲系乙燃气公司临时雇工。某日,甲在A小区4号楼三单元楼下安装天然气管道时,被高空抛下的酒瓶砸伤头部。经鉴定,造成重型颅脑损伤。另查明,事发小区4号楼三单元共9层,每层有2套房屋,每层北面(即出入口方向)均有一个自家阳台。根据提供的监控视频显示,致甲受伤的酒瓶系从该单元背面5层以上坠下,5层以上户主为丙、丁等8人。

二、基于请求权基础的案例分析

结合本案,以甲为中心,进行请求权的检索,不难发现,甲共有两项请求权,分别为:对丙、丁等8人的请求权;对乙燃气公司的请求权。下面分而叙之。

(一)对丙、丁等8人基于《侵权责任法》第87条上的请求权

1.请求权基础的发生。应当分析该请求权基础的构成要件,如与案件事实相符合,则请求权成立。(1)推定的加害行为,即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的行为。关于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认定,我国现行法律并没作出明确规定。借鉴学理相关观点,王利明教授认为,加害可能性大小与抛掷物来源的方向、距离的远近有密切关联;杨彪副教授认为,要认定“难以确定的具体加害人”,须对事实和法律上的所有手段进行穷尽。可以运用工科相关的定律从空间、时间、物件运动规律等角度来确定一定的责任主体范围。在本案中,由于有监控视频的存在,所以轻易的就能确定致甲受伤的酒瓶系从该单元背面5层以上坠下,该单元5楼以上的住户都可能是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2)损害后果,甲的头部被高空抛下的酒瓶砸伤,造成重型颅脑损害,后果已达严重程度。(3)因果关系,本案的因果关系很明显,甲在该单元楼下修理自来水管道,被楼上高空抛下的酒瓶砸伤。(4)责任承担方式,法条明文规定为基于公平责任的补偿原则。

因此,甲可以依照《侵权责任法》第87条主张该请求权。

2.请求权的消灭。本案请求权发生后,并无消灭的情形,故该请求权受法律保护。

3.被请求权人的抗辩。在高空抛物侵权中,有证据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可以不承担责任。关于该免责事由的具体认定,杨立新教授认为,在损害发生时,能证明自己所处位置根本没有实施行为的可能性、能证明自己不在该建筑物中或者能证明抛掷之物不可能是自己持有的都可免责。该单元丙、丁等8名户主并没有提出相关的抗辩。

4.综上。甲有权依照《侵权责任法》第87条上的请求权,请求丙、丁等8人对自己的人身损害给予合理适当的补偿。

(二)对乙燃气公司基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1条上的请求权

1.请求权的发生。本案中,甲与燃气公司属于临时雇佣关系,而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所以只能适用劳务关系的请求权基础。《侵权责任法》第35条规定了个人劳务关系下雇员侵权的责任承担。从字面上看,劳务关系只存在于自然人之间,没有规定劳务接受者为单位的情形。但是根据这两个情形下案由的承启关系及对法律的体系解释可以得出单位或者组织能成为劳务接受者。

对于第三人侵权下,雇员能否选择雇员赔偿,《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但《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1条却规定了第三人侵权情形下,雇员享有选择权。此种情形下,《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1条能否成为请求权基础?笔者认为可以。理由二:一、雇员享有选择权可以更好地保护其合法权益;二、雇员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的同时也赋予雇主追偿权,第三人是最终责任承担者,这与《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是不矛盾。

在雇主指示的范围内按其要求从事的劳务活动称为雇佣活动。所谓的无关联伤害是指雇员在从事劳务活动时所受的伤害发生原因与劳务活动无关。对于归责原则,可直接适用《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1条规定的无过错归责原则。本案中,甲系乙公司的临时雇工,在A小区安装天然气管道时,被高空抛下的酒瓶砸伤。符合在雇佣活动中被无关联伤害的第三人侵权的情形。

因此,甲有权依照《人身损害赔偿》第11条主张该请求权。

2.请求权的消灭。本案请求权发生后,并无消灭之情形,故请求权受法律保护。

3.被请求权人的抗辩。甲的受伤与劳务活动无关,是由高空抛物行为造成,且不能找到具体的侵权第三人。如乙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后,找到具体的第三人追偿,显然对乙不公。且高空抛物侵权是基于公平责任给予补偿,其与赔偿责任是对立的。

4.综上。甲基于《人身损害赔偿》第11条上请求权,对乙燃气有限公司不成立。

(三)对丙、丁等8人基于《侵权责任法》第22条上的请求权

基于第22条,该请求权是能发生的,请求权也没有消灭。但被请求权人的抗辩是可以成立的。高空抛物侵权中找不到具体侵权人,由可能加害人给予适当的补偿。精神损害赔偿前提之一是得有具体的侵权人,而且如果要求可能加害人承担侵权责任会违背公平责任原则。所以甲基于该条上的请求权并不能成立。具体的分析不在累赘。

(四)结论

综上可得,甲有权依照《侵权责任法》第87条上的请求权,请求丙、丁等8人给予合理适当的补偿。

三、总结

“谁得向谁,依据何种规范,主张何种权利”,这是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最经典的表述。请求权基础就是指具体的法条规定,司法解释也可以成为请求权基础。请求权基础是请求权发生的依据,一个请求权只能有一个请求权基础。

主要分四步走:一、请求权的发生,先应分析请求权的类型及构成要件,再找与其相应的请求权基础。对于请求权基础适用的难点法条无规定的,可参考理论界的通说,以及运用法律解释方法进行合理解释。二、请求权的消灭,主要是分析该请求权是否已过诉讼时效等导致请求权消灭的情形。三、被请求权人的抗辩,判断是否具有诉讼上的抗辩权、永久的抗辩权或者一时的抗辩权。四、结论,如存在请求权的消灭情形或被请求权人的抗辩成立,则请求权不成立。否之,则请求权成立。

摘要:法律人才的培养,以解决实务中发生的法律问题为基本目标。因此,案件分析能力显得由为重要。请求权基础分析法由于对请求权基础实现了体系化的检索,逻辑性强且可操作性高,被认为是培养严密法律思维和提升案件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运用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对具体案例进行公式化操作,已达研习之目的。

关键词:请求权基础,案件分析,法律思维公式化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成,鲁智勇.《高空抛物侵权行为探究》.法学评论,2007(2).

上一篇:抽样评价下一篇:专业信息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