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手术

2024-05-27

鼻中隔偏曲手术(共9篇)

鼻中隔偏曲手术 篇1

摘要:目的 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后, 鼻中隔穿孔, 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进, 术后的鼻腔护理、定期复查, 术后穿孔率下降。方法 对7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 由前鼻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 将中隔大部分软骨和骨摘除, 发展到鼻内镜下黏膜内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将鼻中隔偏曲软骨和骨分离减张, 去除少许软骨和骨, 保留大部分软骨和骨, 术后中隔穿孔的观察。结果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术后穿孔发生率低。结论 前鼻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术后鼻中隔中隔易穿孔;鼻内镜下手术, 视野清晰, 分离充分, 粘骨膜损伤轻, 降低了鼻中隔穿孔的发生率。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偏曲矫正术,前鼻镜,鼻内镜,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和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功能障碍, 如鼻塞、不出血和头痛等。临床类型多见呈C形、S形或呈椎样突起、或由前向后的条形山嵴样突起。主要原因是组成鼻中隔的诸骨发育不均衡, 形成不同的张力曲线, 导致诸骨间连接异常所致。由于中国人群鼻中隔很少有完全居中和平直于中线者, 大部分鼻中隔偏曲并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主要是鼻塞、鼻出血、头痛、继发鼻窦炎、易于反生上呼吸道感染。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县级医院, 属于基层医院, 从2005年开展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 2009年以后开展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从众多病例中, 取70例患者进行比较。从2005年至2009年35例, 男20例, 女15例, 年龄20~60岁。手术方式:患者取坐位, 在前鼻镜下, 常规鼻腔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 麻醉生效后, 于左鼻腔常规切口, 至软骨面, 分类黏膜及粘软骨莫, 分离充分后, 常规切开软骨全层至对侧黏膜, 不要损伤黏膜, 充分分离后, 将鼻中隔大部分软骨及骨切除, 剥离子将黏膜复位, 见鼻中隔偏曲矫正, 切口对位可, 双鼻腔油砂纱条填塞止血, 术毕。2 d后撤纱条出院。1周后复查, 清理血痂, 见手术切口, 多数不愈合, 鼻中隔前端有血痂, 较硬, 不易清除。再1周后复查, 鼻中隔血痂部分脱落, 20例患者, 切口处出现小穿孔。再1周后复查, 鼻中隔血痂已经全部脱落, 15例愈合佳, 20例鼻中隔前端出现穿孔, 无明显不适症状。2009年末开始, 我院开展了鼻内镜手术, 对县级医院来说, 技术上是质的飞跃。取35例患者进行比较, 男22例, 女13例, 年龄20~65岁。手术方式:患者取仰卧位, 全麻下手术治疗。麻醉生效后, 常规消毒铺巾, 鼻内镜下, 双鼻腔放负肾纱条收缩鼻腔黏膜 (优点是视野清晰, 避免了损伤鼻中隔黏膜, 术后结痂少, 恢复快, 减少了术后穿孔的机会) , 鼻中隔软骨、骨与骨膜之间注射止血水, 止血和分离骨膜的作用, 鼻内镜下黏膜血管走行看的非常清楚, 减少了副损伤。常规切口切开, 直达软骨, 钝性分离, 在粘骨膜下分离, 鼻内镜下粘骨膜呈淡粉红色, 保护好粘骨膜, 术后鼻中隔黏膜血运好, 恢复快, 减少黏膜坏死, 分离充分后, 常规切开软骨至对侧粘骨膜, 保护好对侧粘骨膜, 在粘骨膜下剥离, 充分后, 在软骨和筛骨正中板交界处分离, 中隔张力减轻, 将偏曲软骨及骨切除, 尽量保留软骨, 术后恢复快, 降低鼻中隔穿孔概率。中隔术腔替硝唑注射液250 m L, 冲洗, 减少中隔术后感染;复位鼻中隔黏膜, 见矫正效果佳, 术区切口对位缝合3针, 这样术后切开恢复, 减少黏膜坏死概率, 术后7 d拆线。双鼻腔医用膨胀海绵填塞止血。术后2~3 d后撤医用膨胀海绵, 棉球前鼻口填塞, 保持鼻腔湿润, 减少结痂, 2周内尽量不用鼻腔呼吸。鼻腔护理, 生理盐水500 m L+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 mg, 日2次冲洗鼻腔。因为庆大霉素, 有耳毒性, 地塞米松可引起鼻中隔黏膜溃疡坏死, 所以不能长时间应用, 3 d后只用生理盐水;鼻腔护理10 d左右。同时口服仙露呗或桉柠蒎肠溶软胶囊, 促进鼻中隔黏膜修复和保护黏膜。口服抗生素10 d左右, 术后2周复查一次, 减少复感染机会。复查前1 d, 一定要前鼻孔棉球堵塞, 保持鼻腔湿润, 复查时对鼻中隔黏膜结痂处, 不能用镊子强行取下, 只用吸引器吸出。再2周复查一次, 逐渐复查时间延长, 直到半年左右。这35例患者中30例愈后佳, 只有5例穿孔。

2 结果

前鼻镜下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 术后鼻中隔穿孔发生率高, 35例患者中15例愈合佳, 20例鼻中隔前端出现穿孔。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 术后鼻中隔穿孔发生率低, 35例患者中30例愈合佳, 只有5例鼻中隔前端出现穿孔。

3 讨论

前鼻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术野小, 损伤相对大。粘骨膜破坏多, 术后鼻中隔黏膜易结痂坏死, 结痂脱落后, 鼻中隔出现穿孔。随着鼻内镜的发展, 我院对鼻内镜技术的引进和开展, 在微观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 视野清晰, 在放盐酸肾上腺素纱条时, 避免器械对鼻中隔黏膜的损伤, 减少了术后感染机会。术中在微观下, 钝性分离粘骨膜, 血管走行非常清楚, 剥离充分, 粘骨膜损保好, 术后中隔血运佳, 降低了鼻中隔穿孔的发生率。手术切开尽量缝合, 缝合。切开对位佳, 接触密切, 恢复快, 术后7 d拆线。术后复查中, 发现未缝合的切开, 切口往往有裂开的情况, 恢复慢, 结痂, 结痂脱落, 穿孔出现。棉球前鼻口填塞, 保持鼻腔湿润, 因为鼻腔黏膜一天大约分泌500 m L左右的液体, 鼻腔湿润, 减少结痂, 减少因为结痂引起的局部黏膜血运差、黏膜坏死, 引起鼻中隔穿孔。鼻腔护理, 冲洗鼻腔, 冲洗掉鼻腔的血性分泌物和部分血痂, 利于鼻腔黏膜的消肿, 防止鼻腔黏膜的粘连[1]。由原来的术后1周复查, 改为2周。这样减少了因为复查时清理鼻腔的感染机会, 鼻腔清理时, 如果器械消毒不严, 增加再次感染机会, 易引起鼻中隔穿孔。清理鼻腔时, 尽量用吸引器吸引血痂, 能吸出就吸出。不能吸出, 等到下次复查时再清理。同时口服促进鼻腔黏膜修复和黏膜功能恢复药物。通过鼻内镜设备和技术的引进, 我院鼻中隔术后的患者, 鼻中隔穿孔逐渐减少。这25例患者中, 18例患者, 无明显哨鸣音、干燥感、鼻出血等症状, 7例有不适感。2例患者去上级医院修补治疗。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鼻中隔偏曲合并c型歪鼻治疗体会 篇2

【关键词】C型歪鼻;鼻中隔成形;鼻骨整复;开放式入口

歪鼻畸形是指鼻根中点至鼻尖中点连线与面中轴线不一致,其病因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外伤造成的。歪鼻大致分三类:侧斜型,C型,S型。歪鼻畸形除外形偏斜外,鼻腔内部结构也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棘突形成,继发性下鼻甲肥大等。内壁结构畸形可导致鼻通气障碍,鼻窦引流不畅等并发症。因此,歪鼻畸形既影响容貌还可能导致通气障碍。治疗时应该兼顾鼻外形矫正和鼻腔通气功能的改善。自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我科收治18例合并鼻中隔偏曲C型歪鼻患者,进行了鼻中隔成形--鼻骨整复手术,术后鼻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C型歪鼻患者中男3例,女15例,年龄18岁—40岁,平均28岁。其中先天性歪鼻14例,外伤性4例,均为陈旧性外伤。8例有不同程度单侧或双侧通气不畅等症状。

2 手术方法

2.1术前检查

仔细询问病史,鼻腔通气情况,检查鼻部偏斜程度,类型及鼻骨骨折移位、隆起、塌陷的部位。鼻窥器检查鼻中隔偏曲方向、程度,有无鼻甲肥大。常规面部照片。

2.2麻醉 3例采用局部麻醉,15例采用经口插管全麻

2.3手术入路 均采用经鼻小柱中下1/3倒V型切口,鼻翼侧缘,鼻翼软骨外侧脚尾侧缘联合切口,视野暴露良好。

2.4鼻中隔成形术

手术充分游离鼻中隔软骨两侧粘软骨膜,游离范围向上超过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连接处,离断纤维结蹄组织束带,保持粘软骨膜完整性,避免发生鼻中隔穿孔。保留鼻中隔软骨前下方“L”型1.5cm寬软骨条,切除鼻中隔后上方偏曲软骨块,视情况用咬骨钳咬除部分偏曲严重的犁骨,筛骨垂直板。注意不可使用旋转力量矫正骨性鼻中隔,防止力量向上传导损伤筛板。切除偏曲鼻中隔软骨后,对于中段鼻中隔偏曲患者而言,即可以使软骨伸直。如果有鼻中隔尾端偏斜,可用切下的鼻中隔软骨块制成软骨条固定调直偏斜的中隔尾端。

2.5鼻骨及鼻尖矫正

做鼻骨内外侧截骨,内外侧截骨线上方交点不应超过内眦水平连线。先行内侧截骨,再做外侧截骨。外侧截骨线应沿鼻骨与上颌骨额突结合处走行。外侧截骨至眶内下壁时距眶壁不应小于3mm,防止损伤鼻泪管。截骨时不可过多游离骨膜,以防止骨膜碎片错位。应避免青枝骨折,防止术后骨锥重新偏离。调整缝合鼻翼软骨,使鼻尖偏斜复位。

2.6术后处理

双侧鼻腔内碘仿纱布填塞,3天后取出。用带侧孔头皮针胶管插入游离的鼻中隔腔内,一端用20ml注射器负压吸引,24小时后取出。外鼻用8-10层石膏绷带条固定,固定时间不少于3周。常规给予适当抗生素及止血药物。

3 结果

18例患者均经开放式入路矫正鼻中隔偏曲、鼻骨偏斜,均取得满意效果,通气障碍患者也较术前改善。切口I期愈合,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经过5-24个月随访,鼻外形及鼻腔通气功能改善满意。

4 讨论

多数歪鼻畸形不是简单外形偏斜,同时还存在鼻腔内结构畸形。因此采用开放式入路术野暴露充分,术中可彻底游离松解造成偏斜的因素,重塑软骨、鼻骨框架。因此首选开放式入路。

鼻中隔作为鼻下部支架结构,对鼻形态起着重要作用。鼻中隔偏曲畸形程度决定了外鼻的偏斜程度,因此鼻中隔偏曲矫正是手术关键环节。即可矫正外形,还可以改善通气障碍。同时要防止过多切除中隔软骨,减少鼻中隔穿孔的机会,防止鼻骨支架及鼻头塌陷。

鼻中隔偏曲手术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6例,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8±0.2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鼻塞、头痛、脓涕、嗅觉障碍和鼻出血等。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36例中“C”型弯曲5例,“S”型弯曲7例;嵴状或棘状突起17例,高位偏曲伴低位嵴状突起7例;既往有鼻中隔外伤者3例,一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者10例,伴腺样体肥大者5例,伴鼻窦炎8例。所有患者均为保守治疗症状改善欠佳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0~10分)为(6.41±0.25)分。

1.2 手术方法

36例手术均采用局麻并在鼻内镜下进行操作。根据鼻中隔偏曲的情况每位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于大部分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可以采用鼻黏膜表面麻醉及切口浸润麻醉后作偏曲侧皮肤黏膜交界切口,切开黏软骨膜后分离黏软骨膜及黏骨膜,离断鼻中隔软骨后缘与筛骨垂直板和犁骨连接处。对偏曲位于鼻中隔软骨后缘以后者,分离对侧黏骨膜,咬除筛骨垂直板前端一二毫米,在筛骨垂直板上端由前向后剪断复位,犁骨予骨折复位,骨嵴予切除。对于单个棘状突或嵴突的患者,在偏曲的部位做局部浸润麻醉。切口的选择是根据偏曲的部位及种类而定。一般切口多选在病变侧,在偏曲部位前缘约5 mm处做垂直切口,切开黏骨膜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直至暴露整个偏曲部位,然后用平凿沿垂直的鼻中隔软骨直接凿除棘状突或嵴突,凿平即可,无需切穿软骨及分离对侧黏骨膜。对于较长的嵴突,切口可以选择在嵴上平行切口,然后再凿除偏曲的骨质,并且也可以应用磨钻将其磨平。黏膜如有撕裂将其抚平,切口无须缝合。术中一定要保证对侧黏膜完整。对软骨“C”型偏曲者,在切口后2 mm自上而下切开软骨至对侧黏软骨膜下,在软骨最凸部位作前后位宽约1mm的条形切除,视情况作一至数条平行于鼻底或鼻梁的切开,将附着对侧黏软骨膜的鼻中隔软骨推向正中位。对前下方棘或嵴突的患者,将鼻中隔软骨与上颌骨鼻嵴和犁骨分离,切除重叠的软骨,分离双侧黏骨膜凿除或咬除棘或嵴突。对于少数鼻中隔软骨部和骨部均偏曲并伴有嵴状或棘状突的患者,我们可以先将部分偏曲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切除,在体外将其修平并用可吸收线将其缝合拼接在一起,然后再植入鼻中隔内。所有患者的双侧鼻腔均用膨胀海绵均匀填塞,术后48 h后抽取。经鼻中隔矫正后,观察患者下鼻甲情况,如影响鼻腔通气,同时行下鼻甲外移骨折治疗。伴有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伴有鼻窦炎的患者同时进行鼻腔冲洗、局部激素及黏液促排剂等保守治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至18岁,按照Bejar等[2]提出的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测量,结果证实鼻部及面部发育无明显异常。36例患者均能配合完成手术。术后1例发生鼻中隔血肿,经穿刺抽血并压迫2天后痊愈。3例鼻腔粘连,分离后治愈,无一例发生鼻中隔穿孔。所有患者鼻腔通气效果满意,并发慢性鼻窦炎的8例患者6例痊愈,其余两例症状明显改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0-10分)为(1.70±0.36)分。与术前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72,P<0.05)。说明所有患者术后主观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3 讨论

青少年鼻中隔偏曲与成人一样,在临床上不仅可引起头痛、鼻出血等症状,并且常引起对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鼻窦炎等并发症。近年又有研究表明鼻中隔偏曲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的关系密切[3]。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鼻腔、鼻窦结构尚未发育定型,偏曲的鼻中隔势必影响鼻腔鼻窦的发育而致结构异常,从而导致整个鼻腔的通气引流功能障碍,诱发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发生[4]。因此,对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必须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往往去除鼻中隔软骨及骨板较多,很多学者都不主张将其用于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的治疗。随着鼻内镜手术技术的改进和器械的革新,对于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的手术矫正不必像传统手术一样,必须去除大部分鼻中隔软骨、骨垂直板或犁骨等,而只需去除局部偏曲的软骨或骨即可,既矫正了鼻中隔偏曲,又保留了鼻中隔的软骨—骨性支架,术后对儿童鼻面部的发育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我们认为对有适应证的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治疗是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

通过本组病例的治疗观察,我们的体会:(1)青少年患者以鼻塞和(或)头痛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有流涕,经门诊系统的药物治疗(包括局部激素、黏液促排剂,抗生素及抗过敏药物等)二三个月以上无效,鼻腔检查提示有明显的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要进行鼻中隔手术。(2)年龄包括11岁以及11岁以上,大多数在15~17岁,而对于10岁以下患者,要从严掌握手术指征,一般不做鼻中隔和鼻甲手术。(3)术前应常规作鼻内镜检查确定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和种类,以确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法。青少年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和犁骨较小而薄,可塑性好,鼻内镜下施行手术,以局部切除、成形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原组织,不必过分追求鼻中隔绝对解剖直立。在矫正鼻中隔的同时保留了中隔软骨框架,术后不影响鼻腔发育,并尽量保留骨性支架,避免术后鼻部畸形、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4)对下鼻甲肥大者应慎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只需行下鼻甲外移骨折移位,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5)合并有鼻窦炎的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解剖异常,均建议采用鼻腔冲洗、局部激素及黏液促排剂等保守治疗[5]。

参考文献

[1]陶泽璋,黄小林,华清泉,等.青少年鼻中隔成形术[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1,36(3):223.

[2]Bejar I,Farkas LG,MeasderAH,et al.Nasal growth after external setoplastyin children[J].Arch OtolaryngolHead Neck Surg,1996,122:816-821.

[3]张建宁,陶泽璋,吴玉珍,等.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特点[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9(1):21-24.

[4]Chung BJ,Batra PS,C itard iM J,et a1.Endoscop ic septoplasty:revisitati-on of the techn ique,ind ication and outcom es[J].Am J Rh inol,2007,21:307-311.

鼻中隔偏曲手术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保留部分中隔软骨达到矫正鼻中隔偏曲的目的?方法:经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保留部分中隔软骨?结论:保留部分中隔软骨能达到矫正鼻中隔偏曲的目的?

【关键词】内窥镜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矫正术 保留部分中隔软骨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鼻塞?鼻出血等多种症状,一经诊断为具有临床症状的鼻中隔偏曲,一般都需要手术治疗?矫正鼻中隔偏曲可以改善症状?我科于2011.3----2012.3,采用经鼻内窥镜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8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82例患者,男62例,女20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6岁,鼻中隔“C”形偏曲18例,“S”形偏曲8例,棘突或嵴突20例,混合形偏曲18例,高位偏曲10例,后位偏曲8例?

1.2 手术方法所有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1%地卡因+0.1%肾上腺素棉片行双侧鼻腔粘膜表面麻醉,每侧两次,每次5分钟?0.5%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数滴行切口处浸润麻醉,及双侧中隔术区粘膜下麻醉?作常规左侧中隔鼻阈后“L”形切口,在内窥镜明视条件下进行骨膜下分离,暴露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及犁骨?切口稍后处取鼻中隔软骨切口,剥离子伸入切口,分离对侧鼻中隔粘膜,充分暴露偏曲部分?回旋刀自前向后切除最下方的中隔软骨,宽度约0.3cm,暴露上颌骨鼻嵴,将中隔软骨与后方的筛骨垂直板及犁骨相衔接处分离,根据偏曲情况咬骨钳咬除偏曲部分的筛骨垂直板及犁骨和上颌骨鼻嵴,上颌骨鼻嵴若出血,则用双极电凝烧灼止血,保留的中隔软骨行凹面划痕,原则为矫正后软骨基本居中无反弹 ,中隔前部切口均缝合,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术后72小时取出填塞物?

2 结果

8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80例患者鼻中隔恢复平直,2例高位偏曲患者三月后鼻中隔恢复平直?术后随访 3-9个月?82例患者双侧鼻腔通气可,鼻出血?鼻塞等多种症状均明显改善,无一例出现鼻中隔血肿?穿孔?出血及外鼻畸形,无鼻中隔摆动等并发症?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关键在于矫正鼻中隔的偏曲部分,恢复鼻腔通气功能?本组82例患者在内窥镜下行保留大部分软骨矫正鼻中隔,达到了手术的目的,明显改善了鼻出血?鼻塞等多种症状,又保留了鼻中隔的大部分软骨,具有创伤小?鼻中隔无摆动的优点?

参考文献

鼻中隔偏曲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98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12例, 女86例, 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 (32.8±6.2) 岁;病程10个月~20年, 平均病程 (12.5±5.6) 年。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鼻痒、流泪、眼睛发红、鼻涕多、喷嚏、鼻腔不通气、经口呼吸、头痛、嗅觉下降甚至消失、表皮破裂、鼻塞、鼻出血、鼻分泌物增多等。所选取患者的诊断结果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2003年提出的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9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00例, 对照组9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我院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手术治疗。术前常规立止血1kIU肌注, 患者取仰卧位, 并将头部适当垫高, 进行常规的铺巾、消毒之后, 将1%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置于中鼻道后部、鼻中隔表面以及嗅沟处, 对筛前神经、筛后神经以及蝶腭神经进行麻醉, 必要时可以用医用杜冷丁50mg肌注以加强麻醉, 局部使用0.1%肾上腺素3滴+2%的利多卡因2ml于鼻中隔的两侧黏膜软骨膜下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从而有利中隔黏膜的分离和止血。充分麻醉之后, 在鼻腔皮肤黏膜的交界处 (视偏曲情况而定切口在左侧还是右侧) , 在鼻中隔软骨前方纵向将黏膜切开至软骨膜下, 在鼻内镜的指示下将软骨膜分离, 在切除之前必须充分分离需要切除的骨和软骨, 避免在去除骨和软骨时导致黏膜撕裂。然后在切口后方的1~2mm处将鼻中隔软骨切开, 将对侧的黏骨膜剥离, 并将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咬去, 再使用软骨刀将偏曲的中隔软骨去除, 酌情保留没有偏曲的软骨, 下方将偏曲的梨骨凿除之后, 小心的将黏膜复位, 等到鼻中隔处于正中位置之后, 酌情处理双侧中、下鼻甲, 双侧鼻腔等量填充填塞物, 结束手术。术后使用适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 每天喷鼻2次, 每次每个鼻腔喷1次;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给盐酸西替利嗪口服, 1次/d, 10mg/次。症状控制后停药。

1.3 疗效评定

对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之后的情况进行随访, 并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体征分级的得分以及症状分级的得分情况, 改善的百分率根据下列公式进行评定, 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治疗前的总分-治疗后的总分) /治疗前的总分×100%。若改善的百分率小于20%, 说明治疗无效;若改善的百分率在20%~50%之间, 说明治疗有效;若改善的百分率超过50%, 则说明临床治疗效果为显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n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表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周期结束后, 经统计分析得出,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74.5%,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 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详见表1。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以IgE为介导体的炎性疾病,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鼻痒、流泪、眼睛发红、鼻涕多、喷嚏、鼻腔不通气、经口呼吸、头痛、嗅觉下降甚至消失等。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人们所接触到的变应原的数量和种类都迅速增多,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2]。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是临床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鼻中隔偏曲多发生于儿童期患腺样体肥大、患有鼻息肉、发生过鼻外伤和有鼻中隔偏曲家族史的人群。临床研究发现鼻中隔偏曲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 鼻结构发育异常:鼻结构发育异常是导致鼻中隔偏曲发生的最主要原因[3]。人体的鼻中隔在胚胎期是由几块软骨组成, 在人体生长发育和骨化的过程中, 若软骨与骨之间的发育不均衡或骨与骨之间发展不均衡, 则会出现鼻中隔偏曲症状, 在相互接缝的地方形成骨棘或嵴。此外腺样体肥大, 长时间用口呼吸, 随着时间的变长就会发生硬腭高拱, 导致患者鼻腔顶部与鼻腔底部的距离缩短, 继而导致鼻中隔发育受限发生偏曲[4]。也有相关临床研究发现营养不良影响人体鼻中隔发育和骨化, 也可导致鼻中隔偏曲的发生。 (2) 鼻外伤:鼻外伤多发生在儿童期, 儿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 鼻中隔各部分的生长或因外伤因素逐渐偏曲。 (3) 遗传因素:鼻中隔偏曲的发生与家族遗传史存在密切关系。 (4) 疾病因素:部分患有鼻息肉、鼻窦肿瘤、骨化纤维瘤的患者, 病情发展时, 会对鼻中隔造成挤压, 导致鼻中隔发生偏曲。早期, 临床上对于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一般采用药物治疗, 但是很容易导致鼻腔出现机械性的阻塞, 导致抗原在鼻腔内聚集, 最后达到疾病发作的浓度。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 手术治疗不仅可以使患者鼻腔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 还能够明显的改善鼻腔的通气情况, 降低抗原对于鼻腔黏膜的刺激, 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总而言之, 将鼻中隔矫正手术应用于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鹿小刚, 何文萍, 李慧卿, 等.鼻中隔偏曲合并应性鼻炎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2 (3) :426-427.

[2]李小春, 肖碧青, 刘绍华, 等.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 (9) :97-99.

[3]刘东环.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3) :320-322.

鼻中隔偏曲手术 篇6

每隔1h监测1次, 血糖稳定后要每隔2~4h监测1次。 (2)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神志、意识变化, 呼吸的形态、气味等, 尿量及出入量情况, 瞳孔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气味等, 出现心率加快和呼吸加深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未改善的症状, 需及时调整治疗。

2.2输液护理

建立2条静脉通道, 一条应用静脉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用量降低血糖, 胰岛素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通过静脉以每小时0.1U/kg匀速缓慢泵入体内, 另一条快速输注生理盐水, 保证液体能迅速输入, 老年患者一般心肺功能较差, 静脉输液时要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 避免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当患者的血糖降至13.6mmol/L时改为输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酸中毒症状缓解后, 应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缓慢滴注, 防止血糖下降过快出现低血糖反应。

2.3口腔及皮肤护理

口腔容易滋生细菌, 应每日口腔护理, 鼓励清醒者多饮水、漱口, 昏迷患者用挤干后的生理盐水棉球, 擦洗口腔。帮助患者翻身拍背, 保持皮肤及会阴部的清洁干爽等。

2.4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患者住院后要合理调配饮食, 均衡营养结构, 让患者懂得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及监测血糖指导饮食的意义[2]。鼓励患者多食粗谷物、绿叶蔬菜、豆类、含糖成分低的水果等粗纤维饮食, 对昏迷患者经胃管内注入流质饮食, 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量, 合理配餐, 适当添加新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出院后给予患者个体化饮食的处方, 搭配早、中、晚餐比例, 合理安排进食、调配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饮食, 保证足量的纤维饮食, 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 稳定餐后血糖, 预防便秘。

2.5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 稳定情绪, 消除顾虑, 才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糖尿病患者病程长, 患者易往往有焦虑、恐惧、悲观的心理, 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安慰和健康指导, 耐心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 保持乐观的心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到经常与患者交流沟通, 正确曲, 只是程度不同, 有些人偏曲程度轻, 没有临床症状, 此时没有必要进行治疗。而有些人鼻中隔偏曲且局部有突起, 而且造成了鼻腔功能障碍, 此时为临床上的鼻中隔偏曲, 需要进行矫正治疗。偏曲大多

指导生活起居, 同时和家属沟通, 告知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 从心理上的去关心、体贴患者, 让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向患者讲解病情及发病机理, 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通过积极治疗、饮食控制、按时服药是完全可以避免并发症发生的, 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早日康复。同时护理人员要耐心给患者传授糖尿病知识,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稳定情绪, 指导患者从个人卫生做起, 合理按排, 培养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 掌握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相关知识, 做到有病治疗无病预防。

2.6预防感染

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一般都较低下。肺部、泌尿系统、皮肤及口腔都很容易被感染。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翻身、叩背, 保持皮肤清洁, 按时清洁口腔.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每天使用0.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 更换尿袋, 定期病室消毒, 防止呼吸道及泌尿感染;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预防皮肤化脓性感染及褥疮。

2.7出院指导

做好糖尿病健康教育, 使患者正确认识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熟悉了解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保持生活规律, 戒烟戒酒, 预防各种感染。指导患者定期复诊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学会自我监测血糖。

3体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病情复杂, 变化快, 入院后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稳定患者情绪, 使患者能够有效地配合治疗。最终病情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 生存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资料

[1]王菊仙, 程玉仙, 温彦芳, 等.糖尿病健康教育在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07, 21 (Suppl1) :155.

[2]于靖梅, 张兔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病人治疗中的作用[J].护理

研究, 2007, 21 (2C) :507.呈C形或S形, 如果呈尖锥样突起, 则称为矩状突或骨棘, 如果呈自前向后的条形嵴样突起, 则称骨嵴。鼻内镜是一种可以对鼻腔进行详细检查的光学设备, 一般是指硬管镜, 可以调整0~90°的角度, 由于本身比较细, 且有良好的照明, 鼻内镜的直径只有2.7~4.0mm。鼻内镜可以通过狭窄的鼻腔和鼻道内的结构, 从而对鼻腔、鼻咽部甚至鼻窦内部的结构进行检查。鼻内镜系统包括冷光源、摄像机和显示器, 其亮度为无影灯的20倍, 而且可以将病变组织放大500倍, 在鼻中隔偏曲手术中运用鼻内镜, 可以使手术部位视野清晰, 一目了然, 使手术更加精细, 大大的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1,2,3,4,5]。本文就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 我院共收治了8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 男51例, 年龄13~59岁, 平均年龄31岁, 病程1~18年;女38例, 年龄15~51岁, 平均年龄33岁, 病程1~17年。全部在全麻下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皆对手术效果有一定的怀疑, 且手术会使患者产生恐惧, 加之手术会带来一些经济负担, 所以患者都会产生一些焦虑、紧张、沮丧的情绪, 所以, 在手术之前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告知患者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只是一个小手术, 且手术是在麻醉条件下进行的, 不会产生痛觉, 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具体流程和以往病例的成功经验, 使患者增强信心。

1.2.2 术前护理

(1) 术前检查: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检查, 患者就诊时要带上以往的病历, 方便医生了解病情。术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鼻部, 给做CT检查, 以排除一些不适合做鼻中隔弯曲矫正术的患者。如果有条件还要做一些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鼻窦或鼻腔有急性炎症的患者, 要先治愈并在治愈两周后手术;患有急性中耳炎、急性咽喉炎的患者禁止手术。 (2) 口腔护理:手术之前用朵贝氏液漱口, 清理口腔残留物, 以防发生口腔感染。 (3) 备皮:手术要求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 所以要修剪鼻毛, 并对鼻腔进行消毒。 (4) 饮食护理:术前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加强营养, 忌烟忌酒, 严防受凉感冒, 减少对鼻黏膜的刺激。 (5) 术前用药:术前要肌肉注射血凝酶, 成人2.0k U, 少儿1.0k U, 于手术1h前注射, 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

1.2.3 术后护理

(1) 术后要卧床休息并禁食6h, 姿势为半卧位, 头部抬高30~60度, 术后第一天鼻根部冰敷4h以减轻肿胀、出血、疼痛, 之后每天4次每次半小时冰敷。术后口腔内可能有血液, 这是鼻腔倒流至喉咙的鼻血, 此时要尽快吐出, 不要咽下, 以防刺激胃, 导致恶心、呕吐, 且不方便观察术后的出血状况。 (2) 术后在鼻腔双侧塞有凡士林纱条, 通知患者在此期间鼻腔因为有异物的刺激会出现渗血或有较多的鼻涕流出, 而且纱条会压迫软腭, 使患者吞咽困难, 这属于正常现象, 请患者不要因此自行抽出纱条, 要由护理人员在24h时抽出第一条, 48h时抽出第二条, 抽出后在鼻腔内涂薄薄的一层黄连膏。 (3) 半个月内不要用力挖鼻孔或者擦鼻涕, 打喷嚏时要张大嘴巴, 并指压人中穴, 以防伤口出血。在此期间不要做剧烈的运动, 要注意休息, 多喝水以补充鼻塞时由嘴呼吸流失的水分。 (4) 术后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3~5d, 以防感染。 (5) 提醒患者在塞有纱条期间要使用半流质食物, 纱条抽出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但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注意营养的补充。 (6) 在患者出院时要告知患者出院后在伤口愈合期间, 可能有黑色的血痂或血块从鼻孔或口腔中掉出, 这是正常的现象, 不要自行拔出, 要等待其自行脱落, 如果有血从口鼻中渗出, 要将头部抬高休息片刻, 并用冰袋冰敷, 如果血流不止, 则要返回医院请医师处理。每天两次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以促进鼻粘膜功能的恢复。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鼻中隔弯曲矫正, 下鼻甲轻度肿胀, 鼻分泌物留在鼻内; (2) 有效:鼻中隔弯曲部分矫正, 下鼻甲与鼻中隔紧靠, 有小缝隙, 鼻分泌物流出鼻孔外; (3) 无效:鼻中隔弯曲没有矫正, 下鼻甲与鼻中隔和鼻底紧靠, 鼻分泌物流出鼻外并已经超过上唇。

2 结果

本组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经过围手术期的护理治愈5 7例 (64.04%) , 有效28例 (31.46%) , 无效4例 (4.50%) , 总有效率95.50%。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是一种鼻内畸形, 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 如肿瘤和异物压迫鼻中隔、鼻中隔之骨和软骨发育不均衡、外伤、小儿腺样体肿大等等。严重的鼻中隔偏曲如果不加以矫正, 会产生很多危害。鼻中隔偏曲会导致患者经常流鼻血, 从而导致失血性贫血甚至急性失血性休克, 如果患者为孕妇, 还会引起胎儿的贫血和氧气、营养供给的不足, 甚至导致早产或死胎。由于鼻中隔偏曲会造成鼻部狭窄, 使患者呼吸不畅, 阻塞鼻窦口, 这回引起鼻息肉、鼻窦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使大脑、血液缺氧, 最终导致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心绞痛、脑梗塞等疾病。所以一旦确诊为鼻中隔偏曲, 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矫正。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后, 要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对其并发症要进行科学的护理。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鼻中隔穿孔, 多发生在手术剥离软组织时因动作粗暴造成的双侧对称部位破裂。此时要再次进行手术来修复。术后可能出现由软骨膜间出血导致的鼻间隔血肿, 血肿较小者用穿刺方法抽出血液, 较大者先对局部表面麻醉, 之后在血肿最低处做L形切口, 排除血块。本组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科学的护理, 有效地避免并减轻了鼻中隔穿孔、鼻黏膜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总之, 对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科学的护理, 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配合手术对我院89例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结果 本组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经过围手术期的护理治愈57例 (64.04%) , 有效28例 (31.46%) , 无效4例 (4.50%) , 总有效率95.50%。结论 加强对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可以预防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罗小巍.关于鼻窦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研究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0) :142.

[2]胡红岩, 赵桂萍.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护理配合[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5) :335

[3]陈仕琴, 杨佩.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护理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0, 2 (12) :16.

[4]张艺.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8) :85.

鼻中隔偏曲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65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本次研究, 男性35例, 女性30例, 年龄19~51岁, 平均年龄 (32.54±1.97) 岁, 鼻窦炎类型:Ⅰ型42例, Ⅱ型14例, Ⅲ型9例, 鼻中隔偏曲发病部位:双侧49例, 单侧16例。

1.2 方法:

指导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麻醉后利用0°广角鼻内镜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鼻窦炎手术治疗。首先实施鼻中隔矫正术, 鼻内镜下观察患者鼻中隔偏曲发生部位, 选择实施黏膜或皮肤黏膜交界处手术切口, 将黏软骨膜切开后进行分离, 目的在于将整个偏曲暴露于手术视野下, 同法将对侧黏软骨膜分离。若患者发生棘状突起或高位偏曲, 则应将偏曲部分完全切除或实施矫正, 大块软骨取出后进行修整, 待削平后浸泡于生理盐水中, 至鼻中隔矫正完成后将其回填原位。待鼻中隔偏曲手术完成后,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其前组筛窦、后组筛窦、额窦、蝶窦等部位进行开放, 从而将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手术方式参照Messerklinger鼻内镜手术操作, 术中应对患者鼻中隔黏膜进行有效保护。手术完成后对开放的鼻窦术腔进行有效止血, 预防鼻中隔血肿形成措施采用双侧鼻腔填塞内含适量棉片的胶指套。术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取出时间。术后3 d对患者鼻腔进行冲洗, 第1个月内每周使用鼻内镜对术腔进行清理, 自第2个月开始, 每间隔15 d清理1次, 直至患者鼻腔手术部位黏膜上皮化。

2 结果

65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 其中61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4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无恶化情况发生,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 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所有患者均给予6个月有效随访, 随访成功率为100.00%, 所有患者均于6个月内鼻腔手术部位实现黏膜上皮化。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及鼻中隔偏曲均属于临床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有研究表明[1], 鼻中隔偏曲是鼻窦炎发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临床常对慢性鼻窦炎与鼻中隔偏曲进行联合治疗。近年来, 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与鼻中隔偏曲疾病得到广泛使用。

慢性鼻窦炎与鼻中隔偏曲相关性分析[2]:鼻中隔偏曲 (尤其是高位鼻中隔偏曲) 发生后, 将外移中鼻甲受压, 导致中鼻道变窄, 若患者属于先天性鼻中隔偏曲, 将对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正常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阻碍鼻窦通气及引流, 对位于中鼻道内前组鼻窦 (前组筛窦、上颌寞、额窭) 自然口引流阻碍更为严重, 从而易使患者发生鼻窦炎。因此提示临床医师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的关键因素是在治疗过程中对其鼻中隔偏曲情况进行有效矫正, 从而降低鼻中隔偏曲诱发鼻窦炎概率, 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研究可知, 应用鼻内镜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 其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小, 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 是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理想方法, 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但临床医师在实际治疗中, 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正确治疗方法, 如患者机体是否对鼻内镜手术具有良好耐受性、实际病情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3]。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联合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中隔偏曲临床疗效。方法 指导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麻醉后利用0°广角鼻内镜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鼻窦炎手术治疗。结果 65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 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所有患者均于6个月内鼻腔手术部位实现黏膜上皮化。结论 应用鼻内镜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 其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小, 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 是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理想方法, 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内镜联合手术

参考文献

[1]徐源, 黄晓东, 李伟.鼻中隔偏曲及鼻中隔结节与鼻窦炎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3, 11 (3) :123-124.

[2]高英, 潘新良, 李学忠, 等.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 2011, 18 (5) :282-283.

鼻中隔偏曲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该院收治的100例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患者31例,女患者19例,患者年龄最大是72岁,最小是18岁,平均是(39.5±3.3)岁,病程是3个月~3年,平均是(12±6)个月;观察组中男患者28例,女患者22例,患者年龄跨度是19~68岁,平均是(41.5±3.5)岁,病程是4个月~3.5年,平均是(12.3±6.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100例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该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鼻内窥镜辅助下进行手术,并将患者钩突[4]切除,息肉摘除,并将患者的前筛、全蝶筛窦、筛泡、全筛窦等开放,并扩大患者额窦与上颌窦,呈现自然开口[5]状态。对照组患者先进行偏曲对侧中鼻甲整形、鼻窦开放术,在Ⅱ期手术中进行高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6];观察组患者同期进行偏曲对侧中鼻甲整形、鼻窦开放术与高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以防感染,术后1~2 d内,将鼻腔中填塞物抽除,并对患者鼻腔中的伪膜与血痂进行清理,连续治疗2~3个月。

1.3 统计方法

通过软件SPSS 13.0分析相关数据资料,计数资料开展χ2检验。

2 结果

在该探究过程中,按照海口会议1997年编制的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进行判定,对照组患者中,41例治愈,占82%,9例好转,占18%,治疗有效率是100%,对照组患者中,20例治愈,占40%,19例好转,占38%,11例无效,占22%,治疗有效率是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中隔鼻甲、筛窦腔闭锁、中鼻甲粘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4、9.732、6.825,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在我国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期与整形治疗,治疗意见尚未统一。鼻中隔偏曲能够导致患者的对侧中鼻甲肥大或是气化[7],是造成CRS出现的重要原因,我国传统临床治疗普遍分期处理,但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发现分期处理,需对患者鼻中隔进行重新定位,且与肥大鼻夹的距离较近,对患者的引流通气造成不良影响,加剧患者的CRS病情。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中的中隔鼻甲与中鼻甲粘连发生率分别是8%与16%,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因为,同期手术能够将多次病变一次处理,大大缩短患者的疗程与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以及家属经济负担的同时,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促使患者鼻子功能的恢复。与常勇等[8]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说明鼻内窥镜下同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鼻窦炎在我国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得到广泛的认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鼻内镜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扩大手术操作人员的手术视野,保证患者鼻腔情况清晰的展示给医生,而且保证患者病变组织清除的彻底性,保护鼻腔中的正常组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患者完整的鼻中隔粘膜,避免对患者鼻中隔粘膜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一旦患者的鼻中隔粘膜出现破损,就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将鼻中隔软骨回置,并对存在撕裂现象的鼻中隔粘膜进行缝合处理;②在凡士林纱条填塞患者鼻腔时,需要医务人员佩戴指套,并注意填塞的松紧度,以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③在鼻内镜下同期手术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处理患者的鼻窦复合体;④同期手术后,医务人员需重视患者术腔的清理工作,以及时清除患者鼻腔中的坏死组织与痂皮,以预防患者出现鼻道粘连,就连鼻腔换药也需在内窥镜的辅助下开展。给予患者复方薄荷叶,以对患者鼻腔进行湿润,有利于患者粘膜的修复。若是患者术后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患者出现粘连、复发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鼻内窥镜下同期手术在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鼻窦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彻底清除患者鼻腔中的病变组织,而且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较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患者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预后。研究人员需要增加研究对象例数,并与相关参考文献中的探究相比较,为探究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1]查雄.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0(2):185.

[2]张学军,赵杰.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149例治疗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24(3):341-342.

[3]张炜.鼻内窥镜下同期手术治疗高位鼻中隔偏曲及中鼻甲整形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43(4):116-117.

[4]崔矫,韩治国.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同期歪鼻整形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8(14):14-15.

[5]程琳,何志龙.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92例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34(3):415-417.

[6]吴兴宇,余文胜,周林,等.离子消融术辅助治疗鼻中隔偏曲并鼻甲肥大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40(20):1694,1697.

[7]屈双燕.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常规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8(9):963-965.

鼻中隔偏曲81例临床分析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1例患者中男49例, 女32例, 年龄18~54岁。单纯性鼻中隔偏曲致鼻塞、头痛52例;鼻出血14例;合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致听力下降8例。伴一侧或双侧鼻窦炎7例。结合CT检查及鼻内镜检查24例为鼻中隔软骨重度C型偏曲;48例为中后段或高位C型或S型偏曲, 其中20例有嵴、棘或距状突;9例伴鼻中隔前下部分脱位。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坐位, 鼻黏膜表面及局部浸润麻醉。多种手术方式, 初期作鼻中隔黏膜下软骨切除术。在中隔左侧面皮肤黏膜交界处作切口。分离鼻中隔两侧软骨膜, 切除鼻中隔软骨。近年部分作鼻中隔成形术;部分作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切口相同, 分离左侧软骨膜, 在后方感觉有粗糙骨质后, 肉眼或借助内镜直视下, 轻轻切开骨缝处粘骨膜并继续分离骨膜。暴露筛骨垂直板与犁骨, 用剥离子轻压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犁骨交界处使之离断, 并用剥离子断开中隔软骨与下方的上颌骨鼻嵴和腭骨鼻嵴的连接处, 分离对侧上颌骨鼻嵴、腭骨鼻嵴、筛骨垂直板及犁骨粘骨膜, 咬出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及犁骨, 保留软骨, 如软骨有偏曲则条形切除, 纠正偏曲。或分离鼻中隔两侧软骨膜及骨膜, 直达后方的筛骨垂直板、犁骨及下方的上颌骨鼻嵴、犁骨鼻嵴, 切除软骨及偏曲部分偏曲骨质;凿除下方宽大的上颌骨鼻嵴及腭骨鼻嵴。部分病例做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伴鼻窦炎的病例, 中隔术后作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最后清理术腔, 间断缝合切口, 油纱条填塞止血。

2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 81例患者症状消失, 鼻中隔偏曲矫正, 未出现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

3讨论

鼻中隔偏曲手术的目的是矫正鼻中隔偏曲, 恢复鼻腔功能。其次要尽可能地保留组织结构。本院早期开展鼻中隔黏膜下软骨切除术24例。该手术方法简单, 前鼻镜窥视下解剖清楚, 尤其适合初学者。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手术效果好, 解剖结构恢复理想, 手术亦比较简单, 不足之处是部位较深, 操作时有不便, 花费时间较多, 后期在内镜照射直视下操作, 情况得以改善, 本科有36例手术采用此法, 有报道[1]此法与鼻中隔成形术效果相当。

鼻中隔成形术尽可能保留鼻中隔软骨及骨性结构, 可以防止鼻中隔软弱及穿孔。同时呼吸的通畅, 对最终恢复鼻腔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有17例手术采用此法。对鼻中隔软骨的保留, 以大部分保留为主, 有时也切除四方软骨的下缘与后缘。作者认为对有慢性鼻腔炎症、黏膜增生明显者, 黏膜下切除术较成形术效果好。

鼻中隔手术中特别应注意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交界处的分离并正确离断, 尽量避免穿孔。初期靠手感光滑与颗粒样粗糙来辨别, 随着科室设备的更新, 鼻内窥镜照明度好, 视野清晰, 易于分离,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时政新闻广播下一篇:坡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