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课程构筑新课堂

2024-08-05

感悟新课程构筑新课堂(精选4篇)

感悟新课程构筑新课堂 篇1

新课标指出:“学习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 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供合理的素材, 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 主动获取知识。几年来, 我根据学生特点, 通过激趣、设疑、教法、引思、融情等途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就如何用自主建构“新”课堂, 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从趣入手,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乐学、求知欲是学好知识的第一前提, 要使学生爱好学习, 乐于主动学习,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上, 我结合教材, 努力创设兴趣情境, 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在趣味中乐学。

(一) 直观手段激趣

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决定了形象有趣、直观易懂的东西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 教学“元、角、分”这一课时, 一上课教师就出示了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储蓄罐问学生:“这些叫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今天我们来和人民币交朋友, 谁愿意?”一句短短的问话, 正好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学生一听都纷纷举手, 要求参加到自主学习的队伍之中。

(二) 谜语故事激趣

新奇的东西对低年级的学生更有吸引力, 教师通过讲故事, 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比如, 在认识数字“8”时, 教师先讲了一个关于葫芦的小故事, 故事情节感动了每个学生,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自主学习的道路。

二、从疑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思、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更是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很多问不完的为什么, 设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疑问, 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启发、诱导、破解疑问,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在设疑解疑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 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尝试如下:

师:凭你自己的感觉猜一猜在除法运算中可能会有哪些特性存在呢?

生1:被除数变大, 除数不变, 商会变大

生2:被除数变小, 除数不变, 商会变小。

生3:被除数不变, 除数变小, 商反而变大。

生4:被除数不变, 除数变大, 商反而变小。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 很好!那么这些猜想是不是在除法运算中真的成立呢?有没有问题存在呢?还应经过验证才能确定, 对于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猜想, 你能通过思考一一加以验证吗?

当学生进行独立的验证、交流后, 师:刚才验证的这几种情况, 都是被除数和除数其中一个变化, 另一个不变, 商也变了的情况。那么, 在除法运算中, 还有没有新的情况呢?请你们大胆思考。

生1:可以被除数、除数都变大。

生2:可以被除数、除数都变小。

生3:可以一个变大, 一个变小。

师:被除数、除数都有变化, 你们认为商会怎么样?

生1:商可能会变大。

生2:商可能会变, 也有可能不变。

师:到底有哪些可能呢?请你们自己探索。

……

这样的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让学生自己先猜一猜在除法运算中会有什么特性, 然后经过独立验证, 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事实说明, 学生确实有这个能力去自主探究, 而且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很多。正因为变为了探究性的学习, 才使学生感受到、体验到“商不变的性质”只是除法运算中的一个特性。因此,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疑问之花”在数学课堂处处开放, 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位置。

三、从法入手, 扶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在学习中, 不仅要让学生解决疑问, 而且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自主思考所列出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探究, 只要方法得当, 学生就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进入信息时代, 学生的大脑中通过各种渠道储藏了大量的信息, 有的成为他们的经验。他们在学习时,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经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如我在教求平均数这一节的例2:“用4个同学的杯子装水, 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正当我按设计的教案引导学生探讨怎样求时, 有个学生说:“老师, 不用这么麻烦地求, 我一猜就知道答案是4厘米。”

我很惊诧:“你是怎么求的?”

该生答:“这道题有6、5、3、2这四个数, 就是没有4, 而4又是中间的一个数, 4肯定是它们的平均数。”

我又问:“你又是怎么知道中间数是平均数呢?”

生答:“我经常看电视上的比赛, 评委打分时都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中间的分再算成平均分, 如果3位评委打分, 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 那么中间的就是平均分。”我和学生为他的想法鼓掌。

这时我没有按预先设计的思路教学, 而是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几个数中, 有一个数的大小处在它们中间的就是它们的平均数?”

学生讨论积极, 热情高, 最后得出:几个连续数中 (奇数个数) , 处于中间的那个数是它们的平均数。并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用割补法) 最后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由于方法得当, 学生不由自主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从思入手,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 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训练,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问题, 肯于思考,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推动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 让学生先用纸条做一个长方形纸框。然后问做这个纸框要用几根多长的纸条。再让学生“想”相对的两根纸条长短怎样?所有纸条的长度总和怎样计算?计算纸条长度总和有几种方法?最后比较哪一种方法简单。这一系列问题, 迫使学生生活在“思”的海洋中, 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借助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思维, 从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五、从情入手, 达到学生自主学习

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信息的交流, 不仅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重视情感交流在教学中的作用, 以情为桥梁, 学生望师可亲, 学生爱教师, 就会“爱屋及乌”喜欢这门课, 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如, 复习1—5的认识时:

师:“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 看!我这里有一个箱子, 箱子里有很多我给小朋友的礼物, 可是老师忘了打开箱子的密码, 只记得它们在排队的队伍中是这样4个数: (电脑显示) 2前面1个数;2后面1个数;4后面1个数;5前面1个数。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师想想, 打开这个箱子吗?现在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把这4个数找出来吧!

生:1、3、5、4

师:你怎么想的? (学生各抒己见)

师:谢谢你们!现在小朋友们都来领礼物吧!今天你们真棒!我真为你们高兴!

这样教师就从感情上俘虏了学生, 本节课既完成学习任务又和学生交了朋友, 使每个学生都深深体会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感情上的信赖。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激趣、设疑、教法、引思、融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只要认真研究, 加以运用, 给学生一些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片空间, 让他们自己朝前走……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让自主构筑“新”课堂, 那么数学学习就会充满着迷人的美丽和快乐。

感悟新课程构筑新课堂 篇2

四川省德阳中学

张远海

一、新课程实践中对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使用后的再认识

我们地区选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已有三年时间,通过三年接触、使用与研究,已基本熟悉了教材的编写思路,知识的框架结构,教材所要达到的意图。现就使用以来的感觉、感悟与同行们交流一下,以便共同提高。

教材编写的特色:(1)教材具有人文化的编写方式(2)大量选取生活素材(3)注重了学习的引导(4)渗透了科学的思想(1)教材具有人文化的编写方式

【全书每章节都将生活素材、社会与环境问题,化学科学的核心主题和重要内容,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科学方法与探究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教科书的始终】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编写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化学物质,插编一些精美的实物图片,情景交融,注重了对学生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的开发,设计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编写思路,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充分要挖掘教材的设计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化学之美,感受知识之美、生活之美。

如:P2商代青铜器 等图片充分说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又如:P3 图1-3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图1-4用铁锅烧菜比较好双充分说明化学对生活的用处。

据统计除去活动与探究及观察与思考的图片第一章的图片就达40多幅。这些图片涉及很多领域。全书每章节都将生活素材、社会与环境问题,化学科学的核心主题和重要内容,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科学方法与探究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教科书的始终。

无论是化学教科书的整体框架,还是具体的某个章、节的体系,都力图体现从学生身边的物质和现象开始研究,最终又回到对自然、环境与社会中的物质和现象的积极关注。

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着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的有机整合和全面落实。

(2)大量选取生活素材 【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为切入点;利用衣食住行有关 的生活素材。】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教材在编写时大量选取了生活中的物质,从人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娓娓道来,架起了化学与生活的桥梁,打通了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之路,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化学知识的角色。如:第二章从身边的物质谈起,空气的 成分、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水;第四章的煤和石油;第五章的铁、铝、铜、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第六章溶液中的食盐水、蔗糖水、石灰水;第七章酸碱盐中的食醋、胃液中的盐酸、小苏打和化学肥料;第八章的生活食品等等,细算起来不下百余种。这些真实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给学 生提供了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宛如一剂强劲的“催化剂”,能快速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另外,教材中还设置了一些生活问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和环境实际,让学生体验到时时有化学、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围绕在身边,在认识生活物质的同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化学中学会生活。如空气中各成分的特点与用途、金属的生锈与防治、煤和石油的开发与利用、溶液的配制和使 用、酸碱盐的反应规律、食品中有机物的成分和用途等,都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当学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自然就产生了求知欲望,求知欲又促进了学生解决化 学问题的动力。

(3)注重了学习的引导

【通过探究性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上,进行实验,调查或辩论等→提高探究兴趣 和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

中学化学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可见,化学实验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沪教版教材在编写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适时的设置了一些探究性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如:第一章中铜绿性质的探究实验和镁条性质的实验;

第二章①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③ 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等。

第三章① 通过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② 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

第四章如:①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②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③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性实验;④ 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等。

第五章①调查当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金属利用情况,提出有关的建议。② 参观炼铁厂或观看工业炼铁的录像。③ 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④ 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⑤ 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等。

第六章① 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② 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③溶液的导电和溶液配制实验;

第七章①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②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③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等。

第八章① 收集有关微量元素、维生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如何摄取这些物质。② 收集化学物质引起毒害(如吸入有害气体、误食有毒物质、家居装修材料释放物的污染等)的资料,提出防止这些危害的建议。

第九章① 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等。这些探究是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完成,借助奇妙的探究实验,将学生带进化学的世界,感受化学的魅力,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另外通过探究性实验还培养 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操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像、注意、与人合作、表达与交流等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有力的开发和提升。

(4)渗透了科学的思想

【教材中渗透了科学的思想;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面对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任意排放,面对水资源的随意浪费和破坏.给每一位学生留下一串深深的思索】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在传授和讲解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更容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沪教版化学教材在编写时始终在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那就是不失时机的穿插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教育。让学生时刻了解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前沿性,始终不忘学好化学知识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如面对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任意排放,面对水资源的随意浪费和破坏,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金属因锈蚀而大量损失、日益增加的人类疾病、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我们该怎么办,给每一位学生留下一串深深的思索,引发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了一次次的为人类生存、美好生活而终身奋斗的教育。

二、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下面就我在近三年来挖掘教材资源丰富课堂教学与专家和同行们一起交流:

案例一:上册第一章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有意识对学生学习化学方法进行指导③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步骤和方法、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认识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等】

初三化学作为一门起始学科,而第一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第一章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化学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本章结构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栏目多,共有彩色图片40多幅,观察、探究实验13个。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二、教学中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由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引出学习化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义。

【(1)学习之前利用教师用书中的VCD光碟及一些有趣的实验来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魔棒点灯等)。(2)重点带领学生对书的彩图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3)做好每一个实验。透彻分析让学生养成一个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用途和制法。(1)通过实验获得有关物质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判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用实例来说明最好。(3)重点解决变化和性质的区别)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

“化学研究些什么”是真学生接触化学学习的第一课,怎能样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学习班兴趣,认识进行化学实验、亲自动手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为此充分利用教材P11蜡烛熔化及燃烧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有关物质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最好让学生多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判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用实例来说明最好。稀饭和馊稀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解决变化和性质的区别)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理清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结构和变化四者的关系。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观察实验、学会进行科学探究步骤和方法、教会对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学习的一般思路;利用P17及P144页实验介绍常见实验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利用P19的“活动与探究”通过简单实验初步认识不熟悉的物质—金属镁的一些物质性质和用途。体验获得化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反思与评价。】

1.由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知道一些物质的性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充分利用P17实验介绍常见实验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利用P19的“活动与探究”实验中“镁的性质探究”实验,作为课堂的主要活动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不仅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有关物质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知识,更能让学生通过简单实验初步认识不熟悉的物质—金属镁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和用途。体验获得化学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节日天安门前焰火、激战前的信号弹)创设情景,从而引入镁燃烧等实验探究。通过P19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点要注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反思与评价。

案例二:上册第二章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利用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设计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介绍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强调通过学生自主的科学探究“发现”和“归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

本章的内容贯穿于全册,既是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关于物质组成、性质、用途的内容,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课题。本章的内容广泛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了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了有趣的探究活动,因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2、有关学习内容的简要说明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都是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经常接触到的化学物质。选取“身边的物质”作为化学启蒙教育的素材,能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及其变化,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由于内容熟悉,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学习这些知识所需要进行的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直观,适合于初学者。

学生虽然熟悉这些物质,但缺乏深入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要用探究的方法来认识这些知识。教师要认真领会学习目标,把握教学要求,注意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学生活动。

地球周围的空气: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二 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水的组成;某些天然水(海水、硬水、矿泉水)和纯水的区别,水的净化、水的利用。

二、课堂教学设计建议 第一节,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用实验事实让学生感空气的存.用日常生活事例来证明空气中各种物质的存在. 用日常生活事例来证明空气中各种物质的存在.用探究实验中实验现象来引入氮气的性质.用科学探究方法来设计捕捉空气的方法.】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1)对于空气中的存在这问题提出也是提高化学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

(风、用空杯子向水中压水不能进入,包括很多物理现象都可以得到复习和巩固。)(2)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用一个个问题来解决。

可以用生活事例让学生理解空气中存在的物质。如:为什么植物能快快成长?为什么饼干会回潮?为什么人能够在地球上快乐地生活?

也可以通过空气中成分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事例来证明。

二、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探究

阅读P28-29内容,根据收集资料回答:由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学习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如:在做空气成分中氧气的体积测定时,为什么只上升约为1/5。说明明氮气的的什么性质? 又如:为什么可用氮气来作为灯泡填充气和粮食瓜果的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关于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学生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在提问题时,尽量明确一些?

三、充分利用“捕捉空气的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几个情景:要检测一个山洞(或某商场)的空气成分含量,你采用哪些方法把它取出。(可作为课外作业)。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认识氧气的性质→最好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像及作业中问题来解决,学生更易理解。】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最好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性记忆

如:你已知道氧气哪些重要的性质?建议给一点提示。木材为什么会燃烧,是因为有氧气,氧气起了什么作用?助燃(注意与可燃的区别)等。为什么高山上空气很稀薄?

氧气的物理性质中重点注意:氧气不易溶于水。很多同学都会记不住,你可用一种推理方式让学生既有兴趣又容易记住。如果氧气易溶于水,人会在陆地上快乐生活吗?如果氧气难溶于水,鱼能在水中生活吗?

二、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如:让学生阅读 P35 让学生比较缓慢氧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判断哪些化学变化是燃烧,哪些是缓慢氧化。并能归纳总结。

二、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P36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分离液态空气时,首先出来的是氮气。观看教师用书中的VCD版,提出为什么液态空气中放一根燃烧的木条会熄灭?为什么当达到1/5时,带火星的要条会复燃?(注意课后作用业的重背后设计)。如:如果一杯液态空气放在空气中,用一燃烧的木条放在杯上方有何现象。(有许多同学会答:先熄灭后燃烧)。注意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积极探寻物质的奥秘”是上沪教版化学教材的主导思想。用问题方式,创设情景;有条件地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用日常生活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积极探寻物质的奥秘”是上沪教版化学教材的主导思想。

一、学习二氧化碳首先课前布置:

(1)请同学们尽可能找哪些场合存在二氧化碳,它含量高或低,如何感受到的?(2)你知道有关二氧化碳的哪些知识?(可查资历和相互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人工降雨、汽水、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二、在学习二氧化碳奇妙的变化,我们如果有二氧化碳你最想做哪些奇妙的变化?(有人会说,用来灭火、用来制汽水、有人说用来人工降雨等)。

教师可趁机说明实验条件有限,对有些实验无法完成,希望在将来有条件情况自己去完成。教师可提供一些实验室能做的实验药品让学生去设计(由于时间有限最好在课后设计,课堂上解决)。如:(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2)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再加热。

能通过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石灰水为何要密封保存②为什么用石灰浆抹墙③为什么可用石灰水浸泡鸡蛋来保鲜等。)

三、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创设一个好的情景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如:我们想通过实验来显示二氧化碳的奇录的变化,能不能弄到二氧化碳呢? 学生会想到呼出的气体、汽水(或可口可乐)等。

经查阅资料:最好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制制取气体全过程一般思路:

(1)药品的选取择(不用碳酸钠与稀盐酸;不用石灰石与稀硫酸、不用石灰石和浓盐酸)要解决此问题希望同学认真学习会在以全的学习中加以解决。也为学习好的同学提供一些超前学习的机会。(2)装置选择(状态和反应条件)

实验思考:用分液漏斗滴加稀盐酸有什么优点?

(3)检验

(4)收集装置及方法。

为什么一般不用排水法、而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5)注意解决检验和验满的不同含义。

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创设情景,通过交流与讨论来解决日常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问题情景] 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

一、充分利用P47的你知道什么。重点让学生分清矿泉水、纯净水、自来水之间的区别。日常生活中的水是自来水,是混合物。

如:可设计如下问题:

[交流与讨论](1)水的煮沸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2)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3)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问题情景] 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二、水的净化的学习(主要用来解决交流与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活动与探究1] P49目的探究外观相同的水有什么不同?

[讨论与交流](蒸发过程中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蒸发时可能出现的现象?应该注意什么?)[讲解] 水是纯净物,但是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天然水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杂质和细菌,不宜直接应用。各种工业用水对水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处理。

[活动与探究2] P49目的探究硬水与纯净水的区别 [小结] 硬水与纯净水的区别

[活动与探究1、2]目的通过实验了解除去水中小颗粒的简单方法。可以看光盘。[小结] 明矾的作用,过滤的适用范围。

[拓展视野] 看光盘了解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让学生知道要节约用水。[讨论交流] 活动目的:了解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提高对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的认识、产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情素。

2.面对湖水被严重污染,有人建议:1建立拦污闸,对入闸污水预先进行治理。2将长江水引入冲洗,使死水变活。3恢复湖中荷藕、菱、水葫芦的种植,利用植物的净水作用,并将植物叶茎回收利用,请你对上述三种建议进行评判。并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提出治理湖水污染的综合治方案。

4.某学生把浑浊的泥水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请你分析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有哪些?你准备如何补救?

5.现有一杯混有泥沙的海水,要求得到除去泥沙的食盐固体,请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案例三:上册第三章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利用物质的微观结构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利用物质的变化来帮助理解微粒的概念;可使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一)、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初步了解了身边最常见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 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途径。随着这些具体的化学知识的积累,学生对身边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么多物质是怎么构成的呢?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似呢?为什么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学生产生种种疑问,为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二)、本章旨在带领学生进入奇妙无比的微观世界,学生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并发展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因此,本章学习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也为后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燃料、金属以及酸、碱、盐知识奠定基础。本章的特点是概念多且比较抽象,虽然涉及面广,但要求不高,通过本章学习,可使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三)、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变化;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的概念,从宏观的角度描述和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进行有关组成的简单计算。

二、课堂教学设计建议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通过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多次稀释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探究钟罩内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微粒在不断运动;通过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让学生感知微粒之间有空隙。】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P56绚丽多彩的物质图片,使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更加高昂,准备好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通过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多次稀释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

探究钟罩内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微粒在不断运动;通过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变小;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的事实,让学生感知微粒之间有空隙。(注意引导学生分析: ①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②将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 ③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3)压缩注射器中的水; 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比较二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学生讨论

(1)为什么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2)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

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3)同种物质时,液体微粒 间的间隙很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大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 【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比较抽象,最好不过多支解解释概念,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来理解.如:用物理变化,分子不变,所以它的化学性质不变.而化学变化分子要变,所以它的化学性质也会变.借助图版比较形象,让学生更易理解.如下图:离子的形成过程图】

(1)直接告诉学生: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接着展示四幅彩图,分别介绍干冰、铜、氯化钠和金刚石分别由什么微粒构成和它们的微观结构。

(2)通过苯分子的真实图片和氢气、水及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向学生介绍有关分子的初步知识。(3)通过水分解实验的微观图示引出另一种微粒——原子,接着介绍原子的发现,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因为原子的实际质量运用起来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4)通过金属钠和氯气化合的过程微观图示引出第三种微粒——离子,并列表图示分子、原子和离子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让学生认识它们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

第三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可以让学生交流熟悉的常见物质的用途,认识常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学习常见的元素及元素符号,引出元素的概念;根据纯净物中元素的种类,引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的依据。

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生物体)和太阳(太空)中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元素化合价的概念,不要求记忆,只要求学生知道纯净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数目都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体现这种比例关系的内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的一定关系,让学生在记忆化合价不再枯燥】

结合水、氧化铜的微观结构模型,让学生明白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让学生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常见的化学式,对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加以命名。

从量的角度深化对化学式的理解,对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些质量关系为①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②某元素的质量分数。③各物质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三、教学教学实施中的注意点

本章的概念都是较为抽象的微观概念,注意把握好教学的难度,防止学生过早出现分化情况。所以只要求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初步了解各种微粒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初步学习从微观角度来说明物质的状态变化,限于初中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水平,教学中不应过分追求概念的严谨性,不要求学生对微观结构与变化的认识一步到位。

关于元素化合价的概念,不要求记忆,只要求学生知道纯净物中各元素的原子数目都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体现这种比例关系的内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只要求学生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就可以了。这样既避免了初中学生理解化合价概念的困难,也不影响对化合物有固定组成的认识。

教学中要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景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在应用中理解概念。不要过分偏重对概念定义的解析。对某些概念作机械的比较。例如,不要求学生罗列“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组成”和“构成”在涵义上有什么异同,只要求学生在结合实例的说明中能正确使用这些概念,领会它们的区别就可以了。如学生只要清楚如下的命题即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水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会发生变化,其中的氢原子、氧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氧分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在这一变化中并没有变成别的元素的原子”。可用图片形式,让学生更深刻

如:化学式的意义

案例四:下册第六章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本章的知识,学生也有“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也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重视本章出现的“拓展视野”部分的都与生产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知识】

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的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 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几乎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教学课堂设计及建议

本章所涉及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因此本章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探究活动的作用,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实验,并从中体验与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其次对于本章的知识,学生也有“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也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对相关知识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进一步习惯合作学习。再次本章出现的“拓展视野”部分的知识,也是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的,并且都与生产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有必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了解与体会溶液的重要性。

3.本章内容应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1.P151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增加一组悬浊液与乳浊液的例子.2.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展示几种有色的溶液,纠正学生的把无色当成溶液的基本特征。3.对于乳化作用建议也可用简单动画演示其微观产生过程。4.对于P156页的“活动与探究”,可以改为家庭小实验,在家里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即可。5.固体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建议也可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加强直观性。】

1.如把面粉放入水中,动物油脂放入水中。让学生了解与归纳每组液体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溶液特点的理解。

2.由于学生见到的无色溶液较多,所以很容易把无色也当作是溶液的特征。所以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展示几种有色的溶液,纠正学生的想法,并为以后利用溶液的颜色鉴别物质打下基础。

3.对于乳化作用建议也可用简单动画演示其微观产生过程。

4.对于P156页的“活动与探究”,因为难度不大,可以改为家庭小实验,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即可。

5.固体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建议也可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加强直观性,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建议补充该实验,并通过天平检测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上述公式。2.适当补充溶质是气体和液体的情况.3.对于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与判别,在此应加强练习。4.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书上的例题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但是这部分内容考试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些内容:(1)、涉及体积、密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溶液稀释的计算。(3)、与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5.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操作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包括量筒、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等。】

1.书上P160页通过图6—9讲述溶液的组成,虽然看上去比较清楚,但是不利于学生得出质量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建议补充该实验,并通过天平检测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上述公式。

2.对于溶质是固体的情况,学生了解比较多,但对于溶质是气体和液体的情况,学生的了解是比较少,甚至是完全不知的。建议在此可以补充溶质为液体与气体的实验。如可补充油脂溶于汽油、酒精与水互溶的实验,补充氯化氢或氨气的喷泉实验等,既可以达到上述目的,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对于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与判别,学生是比较容易搞错的,在此应加强练习。

4.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书上的例题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但是这部分内容考试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些内容:

1、涉及体积、密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溶液稀释的计算。

3、与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5.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操作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包括量筒、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等。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1)重视P167页“交流与讨论”中→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如:衣服干洗的原理。(2)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之间的区别很重要→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3)学习溶解度→抓住四要素是学好溶解度的关键.(4)学习结晶→增加一个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实验.正确区分蒸发结晶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两种方法。(5)关于气体溶解度→有一个简单介绍,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例子.如:夏天鱼为何要跳离水面.】

1.本节内容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设置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教学问题,展示出问题中的矛盾所在,引导学生较好的进行思考、讨论与展开。

2.P167页“交流与讨论”中,第二题“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干洗是利用清洁剂或溶剂,除掉衣服上的污渍。目前主要是用四氯乙烯等干洗剂溶解衣物上的油脂等污迹。

3.在以往的教学中,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容易混淆,所以在分析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后,可以补充一组实验: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与食盐的不饱和溶液是相对而言的浓溶液,从而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之间的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与掌握的概念,因此要在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溶剂的量是确定的100克出发,从而理解为什么说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5.在P166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时,应该以学生在数学上已经学习并掌握的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的绘制为基础。

6.建议在结晶一节,增加一个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蒸发结晶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两种方法的区别与适用范围。

7.对气体溶解度建议也应做一定的介绍,因为气体溶剂度及其影响因素也是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范围也较广。

8.本章可增加以下素材

(1)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2)红墨水的纸上层析

(2)胆矾晶体的形成(3)海水制盐

(4)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

(4)服装干洗

案例五:下册第七章使用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1)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类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归纳。(2)侧重社会问题中心的同时,兼顾了化学学科体系。探究形式多样对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本章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里的四个二级主题(单元)中的最后一个,要求学生通过对酸碱盐主要性质的探究、思考、讨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类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归纳。一方面在则重社会问题中心的同时,兼顾了化学学科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本章的活动与探究具有浅显、与生活联系紧密、情境性强、易引起学生兴趣、易操作、探究形式多样的特点,也对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观念上要有两大转变(1)是定义要淡化。(2)是要注意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的整合。

(二)本章结构

本章引言中明确提出了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溶液的酸碱性,怎样表示各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2、酸、碱、盐是什么样的物质,有哪些主要性质。

3、什么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

4、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怎样正确使用酸、碱、盐。

2、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1.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做花瓣浸出液,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使指示的变色情况。

2、通过学生的三个活动探究,归纳得出结论.注意: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物质的区别.(3)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大小,PH试纸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度。(4)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在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及物理方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有酸味的食品:食醋、酸奶和某些有酸味的水果等,引出了溶液的酸性,由肥皂、纯碱、石灰水引出溶液的碱性。(建议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做花瓣浸出液,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使指示的变色情况)。

2、通过学生的三个活动探究,归纳得出结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表现出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显碱性;不能使石蕊变色的溶液呈中性。象石蕊这样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3、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用酸度和碱度表示。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大小,PH试纸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主要通过实验,用PH试纸测定所示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并学会使用PH试纸的。可利用图7-6提供的线索,对不同类物质的酸碱性进行纵向的比较。也可对同一类物质的酸碱度进行横向比较。如:水果类:测定苹果、桔子、葡萄等(直接影响到口味)。洗涤剂类:肥皂、香皂、洗发水等,为后面探究碱对毛发和皮肤的腐蚀,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做铺垫。

不同条件下取得的水:化工厂附近河流中的水,生活区内河流中的水,自来水,纯净水等实验为后面中和反应、污水的处理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4、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可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查找有关人的体液PH的正常范围以及非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在课上进行交流汇报。溶液酸碱性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酸雨的危害及测定,都可以以调查或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并做出相应的调查或实验探究报告进行交流。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引言用两句话直接引出:溶液显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特殊物质——酸。溶液显碱性是由于其中含有碱。用实验探究和归纳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通过硫酸铜和消石灰的反应引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注意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浓硫酸的特性也是本节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1.在这部分中酸、碱、盐都出现了,但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由于学生在前几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酸、碱的反应,可通过小组讨论再交流等形式把学过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写出来,然后再用实验进一步地探究和归纳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在这里酸和金属的反应是讨论和归纳的重头戏理由有三,(1)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伏笔;(2)使学生又认识一类新的化合物-盐;

(3)可让学生对照“活动性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试着归纳“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

并通过活泼金属和稀酸的反应提出了盐是一种金属化合物。

2.通过活动与探究,归纳出常见的碱——烧碱、消石灰、氨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 过硫酸铜和消石灰的反应引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3.复分解反应的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跟已学过的化合、分解、置换反应对比找出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2)及时巩固和应用。把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的诸反应中哪个属于复分解反应进行辨析和确认,从而了解“相互交换成分”这句话的意义并在以后各节中随时加以复习。

4.本章的拓展视野:浓硫酸的特性,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建议作为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1)浓硫酸的特性:溶解时放出大量热,吸水性和脱水性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且和生产生活及后面的实验技能-浓硫酸的稀释联系紧密。

(2)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探究溶液的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很有一定的趣味性,头发在碱性溶液中光泽、强度等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从而知道酸碱性是洗发剂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地选择洗发剂。也可让有肥皂或香皂洗头经历学生谈一下体会与用洗发剂做一比较。对于酸的腐蚀性也可作一简单介绍或作为一个专题研究让学生去做。

(3)练习与实践中的习题7自制叶脉书签的实践活动非常好,要充分利用。让学生按教材上介绍的制作步骤课后制作叶脉书签并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开辟橱窗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出。可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体验。

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1.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2.中和反应的概念要结合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讲解; 3.中和学生要从三个方面对盐进行分类:金属离子、酸根离子、溶解性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4.通过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具有较完整的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到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探究过程5.拓展视野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建议应让学生较好 地掌握中考必考内容。】

通过探究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时,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情况和温度变化情况及反应后的生成物是盐。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又一次提出了盐并通过讨论几个具体的中和反应以及酸碱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对中和反应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1.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涉及的基本操作有滴管、温度计的使用,搅拌,蒸发,另外滴定终点的现象判断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分步指导,而且这一实验也能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针对一些同学在滴定终点掌握不好过量较多导致进行〔实验2〕滴一滴NaOH溶液不变色的情况,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找出原因。

2.中和反应的概念要结合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讲解并可对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展开讨论。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当堂进行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赛。对于中和反应的应用可通过一些材料和题目展开。如根据表7-1也可开展健康饮食教育如现在医学发现大部分人的血液pH在7.35以下即“酸性体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这都是摄入了过多的“三高”-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引起的。应适当多食一些碱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乳制品等。

3.在“盐”的教学中首先要结合“活动性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酸+碱→盐+水”让学生明白“盐”不仅仅是食盐而是一类物质。学生要从三个方面对盐进行分类:金属离子、酸根离子、溶解性。可由学生自己阅读书上有关内容来找规律。

4.通过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具有较完整的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到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探究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决定学生自主活动和教师指导的程度与范围。

5.拓展视野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建议应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中考必考内容。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1)“化学肥料”可分成化肥的分类、化肥的生产、化肥的鉴别、化肥使用的利与弊分别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验探究和查找资料来完成。

(2)“酸、碱、盐的正确使用”可让学生讨论万一强酸强碱溅到皮肤、眼睛、衣服、桌面上时应采取的措施。

(3)对于候德榜及其联合制碱法,包括亚硝酸钠及重金属盐的毒害的内容可通过上网查资料.进行交流.

(4)在技能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并感觉到违反操作规程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能正确的使用溶液。

(5)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中本章主要从生活出发认识酸碱盐,要求比较低,但中考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对一些酸碱盐的专题还是要适当进行补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1.教材增加了学生实验,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教师控制课堂节奏的难度,在教学中完成教学内容的时间与课标给出课时相差甚至远。新教材完全是一本实验室教学教材,可我们没有多少学校可以达到,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丰富的人力资资源,特别是进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的时间内是不容易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分析把握教材,适时调控课堂,根据教材的实际采取详略结合的方式对教材加以处理,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教材在编写时删去了以往教材中一些实验的结论,给学生的自学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可以采取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的学习方式,以期达到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实验效果的最佳性。

2.教材的练习题内容少,所练习的内容,问题不够明确,让学生无从下手,如:教材P56《本章作业》的第6题(1)制取氧气时的注意事项中,明确指出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你能举出几种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吗?说这个题好,就是它很开放,说这个题不好,它根本不明确,制取氧气现在有多种方法,是哪一种,还都答不完全,如果学生在考试遇到了,他们肯定不知怎么回答。

3.个别地方教材体系条理不够清晰,特别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后面的知识提出来,让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果教师给予解释,学生听得是事而非,如果你不解释,学生全是疑问,学生总觉得学习了,又解决不了,会降低学习兴趣。

4.个别地方教材中某些知识点描述不够准确,如:上教版初中化学(上)第五章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一节中的活动与探究(P133)检验石块是否含有碳酸钙是不准确的,应改为碳酸盐。

当然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优点更多,如: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明显增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老教材的模式进行教学,否则,学生在做新教材的作业或考试,将会无从下手,学生思维无法得到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认真的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认清教材的知识结构,领会教材编写的思路,熟悉知识的前后联系,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性的灵活的加以运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真正开发出教材的潜能。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感悟 篇3

一、教材知识的变迁,使课堂教学走进了生活,突出了它的实用性

原有的人教版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大纲编排,独家出版;新教材按照新课程标准,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公平竞争的景象。现行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与原有人教版老教材相比较有了较大的改变,原有的老教材代数和几何分册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代数与几何分章教学。淡化几何、删繁就简、弃难从易,减轻学生压力和课业负担,更符合现代孩子的生理发育特点。如《三视图》、《概率》等内容的加入,《一次函数》、《三角形》等内容的提前等等,对知识的引入与阐述上也有了很大的不同,表现了浓浓的新意,体现了新课改思想。如《图案设计》的学习,《打折销售》的介入,《教育储蓄》的益处、《台球桌上的角》、《镶边与剪纸》等章节的内容,已悄然的走进生活。再如习题设计也已贴近了生活,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资源与学案第59页实践与探究:假如你学校有一块三角形地,请你根据实际情况,想给这块空地种植花草还是树木,说明你的想法?像这样的习题,留给学生无穷的遐想,要考虑该三角形地的地理位置、水肥条件,还要从美化环境的角度去分析探讨。如果这块三角形地在厕所一侧、操场一角可种植树木;但若这块三角形地在教学楼前,就能设计种植花草。这些新教材知识的变迁,使数学知识为用而学,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被誉为满堂灌式教学。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极力回避。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推进新课改,大胆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真正实现“让学生经历......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先想一想提出问题,试一试分析问题,再与别人议一议解决问题。然后看一看教科书抛根究底,听一听老师的讲解加深记忆,读一读课后材料拓宽思维,最后做一做课后习题巩固知识。对数学了解得尽可能多一点,就能体会到她的意义与趣味。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从不同方向看》教学时,先让学生想一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再从不同方向看一看:开水瓶、水杯、乒乓球,探究归纳出几何体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特征。再如《截一个几何体》教学时,学生准备了土豆块、苹果块等,用刀切成正方体,分别从不同方向切截,观察截面形状。学生纷纷操作、兴趣盎然,最后总结出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时,截面可能是三角形(斜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不可能是七边形的结论。这些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指导思想,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趣,努力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数学新课程的推行使用,导致了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整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感官、视觉上达到了不同刺激,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映像真切、化难为易、变繁为简、由深变浅,使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容易理解、掌握。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一课,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会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圆柱体沿母线展开,出现一个长方形。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把一个抽象的曲面转化为一个常见的平面图形——长方形,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再如课题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教学,充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能把各种情形用动画效果表现出来,解决时间与空间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人理解和掌握。又如《简单轴对称》一节,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观察轴对称图形,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就显得比较容易。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图象、声音、色彩、动画,传递教学信息,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直观生动,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课堂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去,进行实践操作。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了一幅七巧板,再观察七巧板的七个组成部件:5个等腰直角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以及它的12个45度的锐角,9个直角,2个135度的钝角;四组平行线段;9对互相垂直的线段。最后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摆出了栩栩如生、美观大方的图案:房子、金鱼、狐狸、帆船等。在课堂教学中,还让学生制作自己成长记录袋来自我评价,制作一个五角星观察角的图形,制作一张新年日历贺卡送给朋友,制作转盘体会获奖概率的大小。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会了数学之美,进行了图案设计,培养了课堂创新思维能力。

五、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营造课堂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能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高峰”。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要求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也就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就不会发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亲身实践,进而获得终身享用的数学知识和创造才能。教师与学生是朋友、伙伴关系,实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感悟物理新课程 篇4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已在重庆市北碚实验区实施了一个多学期,引起了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课改所倡导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我也有幸踏上这次课改浪潮,试着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内实践了一学期,现谈谈自己对课改的一些感悟。

一、把握好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是顺利实施课改的关键

1. 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特点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江泽民提出的“培养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新课程标准分四大部分,与以前的九年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大纲相比,更加完善,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②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如“摩擦力”这节,旧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有: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而新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日常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③ 教法改变,以往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式学习, 学习的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④ 新课程标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比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可以与音乐知识相结合。

⑤ 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 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① 淡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对于还没系统学到但又必须用的知识以“加油站”的方式提出,让学生作为工具使用。

② 图文并茂,彩图多,符合8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学生喜欢阅读,如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共有34幅图片。

③ 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各章节需要探究的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只给出实验方法,不给出实验的结论。如阿基米德原理这样重要的内容,都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总结得出。

④ 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摩擦力这节中溜冰鞋、磁悬浮列车;浮力一节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图片都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 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

⑥ 新教材中众多的猜想与假设,留给学生质疑空间,为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⑦ 新教材没有章末习题,节后练习也大大减少,特别涉及计算方面的习题大大减少,却增强了实践活动和小论文写作。

二、教师应加快步伐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需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审时度势转变教育观念,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往那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从一而终”的教法。努力创新,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要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一切应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我在上摩擦力这一节课时采取以下方法体现课改精神。

创设情景: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将现代技术、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能生动活泼。这节课我先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播放人和马驹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然后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润滑油,让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拧开(学生不容易拧开);再用细线拴住重物,让学生不打绳结,而将重物挂在木棍上。学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为什么涂上润滑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为什么拴有重物的绳子在木棍上绕几圈就能挂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

突出重点:重点放在科学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大胆猜想,摩擦力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有的说与速度有关,有的说与面积有关,有的说与重力有关,有的说与质量有关,有的说与运动方式有关,有的说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课堂上根据8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研究其中两个猜想: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粗糙程度因素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教师给出实验器材,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实验方案,选几组在全班交流,修正实验方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强调应用:学生得出结论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有摩擦力好?还是没有摩擦力好?根据学生回答,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有摩擦力好,反方:没有摩擦力好),进行辩论,举例说明自己观点,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分析问题,摩擦力既有利,又有弊。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明白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再通过播放有关的多媒体录像,学生就能很轻松说出怎样增大、减小摩擦力。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报刊上的一条消息给学生这样一个课题,某县一段有坡度且转弯山区公路常出车祸,假若你是一名建筑工程师,请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建一个警示牌,有的学生说把路修直,有的学生说在水泥路上刻上一道道横线增大粗糙程度,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充分肯定。

三、教师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前课堂上回答问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

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课改实施一学期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较好,他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

四、新教材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目前实验学校各班人数较多,一般在45~50人,学生学习基础肯定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分层次,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但有些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杂志,惟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电视机,找资料难且又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备课量,多找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相关的材料,才能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物理课要特别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和用科学方法探究事物能力的培养。物理还需要一定数学模型,深入探究物理问题往往都需要数学作帮手,我认为不能过分淡化数学在物理中的运用。

上一篇:北京经济发展下一篇:信息中间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