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机制

2024-09-18

扶助机制(精选6篇)

扶助机制 篇1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群体既关系到各高校间师资队伍发展的水平, 又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由于刚进校时间不长, 高校间的各种改革举措差异大等因素,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1]重视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特别新进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一、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2]。这一定义, 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阐释。这包括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智力发展、情绪与情感、人际关系与环境、工作与职业等方面。人的需求反应人的心理, 进而引导人的行为。因此, 从人的需要出发考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来说, 生理需要表现为具备健康的身体。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 青年教师才能发挥所学专长, 进行工作与生活。安全需要表现为青年教师对工作的稳定性, 所生活环境的愉悦性的状态。社交需要表现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人际关系状态。在工作中, 这表现为青年教师与领导、同事特别是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状态。自尊的需要表现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问题。这既是一个青年教师对自我角色的认同, 又表现为与外在互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等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高校青年教师对自我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表现为教学上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课堂氛围, 科研上与时俱进不断钻研进取、教研相长。故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身心和对工作生活的认同感,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开创性地完成工作并寻求自我价值的一种过程性状态。

二、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高校新进青年教师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

目前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部分教师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居多, 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新进教师初入学校, 对学校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改革性举措不理解或者不适应, 往往表现逆反或者懈怠。部分青年教师会出现不同程度地焦躁、孤独、抑郁、嫉妒等各种心理问题。这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 进而影响其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某些新进青年教师的这些问题, 不难发现, 新进青年教师以下内在需要出现不协调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一) 希望经济稳定与生活压力相对较大的矛盾。青年教师进入高校的目的从自身方面说, 希望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 实现自身的经济独立。新进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 首先感受比较大的就是经济压力。但不同类型高校或者不同地区的高校表现一定的差异化。我国高校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物价水平高, 居民的生活成本相对比较高, 尽管新进青年教师能够获得一定的住房补贴费用, 但相对于房价偏高的地区来说, 无疑给其增添了负担。且目前高校进人的标准都基本要求需具备博士学位。这对应教师的年龄层次大多已到结婚生子的年龄段。很多教师也会因家庭情况而倍感生活压力, 从而产生焦躁与不安定感。

(二) 寻求职业归属感与对职业的认同度出现不协调。职业归属感体现在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认同。认同度越高, 工作越有动力与激情, 那么对于职业期待就越高。反之, 则会影响自身工作与生活, 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职业认同感除了社会层面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影响外, 更重要的是来自自身对职业的认同, 这表现为职业兴趣、职业认识、职业行为及职业期待四个方面。职业兴趣即高校新进青年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部分新进青年教师被动选择这份职业, 缺乏兴趣, 工作上也会表现冷漠与麻木。职业认识即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对教师身份的理解与认识。当一个教学科研型教师把自己仅理解为一个教书匠或者一个科研人员, 必然导致自己在工作上发生偏差。职业行为即新进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职业期待即新进青年教师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问题。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则势必造成工作上迷失方向。总之, 当高校新进青年教师职业归属感与认同感没有真正树立的时候, 心理问题也会诱发。

(三) 渴望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人际交往方式的困惑间的不协调。新进青年教师就业高校因学校特点、地域环境、家庭状况等原因, 很多人的就业高校所在地区常常是不熟悉的地区。这就需要新进青年教师一方面尽快适应所在高校的环境, 另一方面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针对新进青年教师来说, 这种人际关系圈表现为与学校同事、与所教学生、与自身亲朋之间的关系。目前, 很多高校因把新校区建在郊区, 学校教师一下课就忙着赶班车, 没有多余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由于对学校环境的不了解, 很多青年教师不能通过一定的组织、活动载体与学校各层面的人员进行接触, 建立联系。部分青年教师常常处于一种群求人际圈而又孤单的状态, 这让个体感到压抑, 并对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 职称晋升的期望与教学科研压力间的不协调。新进高校青年教师刚进入校门, 面临的一个发展问题是如何晋升职称。很多青年教师深受压力, 从外在角度说, 一方面, 目前很多相对发展迅速的高校都开始实行“非升即走”政策, 要求新进教师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评上副教授, 否则学校就与之解约。另一方面, 部分学校为适应学校发展目标, 逐步提高教师评聘职称标准, 要求教师在评聘职称时, 在研修经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必须取得相应成果。这对很多新进老师造成焦虑与厌烦情绪, 给其带来内心的不协调感。

三、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

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论由哪种需求引起, 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对其其他方面造成影响。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从需求出发, 寻找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要注重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建立相应的机制, 并对机制进行整合, 以达到构建完整的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的目的。

(一) 建立薪酬激励机制, 保证新进青年教师物质需求。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薪酬要坚持统一性和差异化的原则。一方面, 新进青年教师按职称兑现待遇的原则, 对于博士毕业的教师给予教师系列中级职称的待遇。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优秀人才, 如海外引进人才、高层次人才, 待遇上可划分相应层次, 采取灵活多样的工资支付形式, 如协议工资、或者通过校聘、低职高聘等方式进行差异化管理。在奖励性绩效实施过程中, 坚持“按劳分配、以岗定酬、注重效率、分类考核、统筹兼顾”的分配原则, “薪酬设计上要建立向青年教师适度倾斜的教师的薪酬激励制度, 不要片面地以工龄和专技职务确定报酬和奖励, 应与工作业绩相挂钩”[3]。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和杠杆作用, 切实调动新进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 优化培养机制, 为确保新进青年教师尽快融入角色。针对各高校引进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 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 可将青年教师培养分为基础培养、骨干培养和高端培养三个阶段。基础培养主要针对中级及以下职务的新教师。旨在培养新教师过好教学关、科研关, 为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这一阶段, 可通过新进教师岗前培养、采取集中方式, 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和研究、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博士化培养计划 (主要针对一些目前发展步伐相对滞后的院校) 等方式进行。骨干培养只要针对具有副高职务的青年教师。旨在提升其在素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使其具有独立讲授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成果、组织科研活动等能力。可通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工程、“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计划”、“博士后培养计划”等培养计划。高端培养主要针对具有教授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 旨在培养其具有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 成为在内外本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团队负责人或教学名师, 促进其成长为学术思想先进、原始创新能力拔尖人才。可以国家、省级、校极人才项目为依托, 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省人才项目等计划。

(三) 构建活动平台协调机制, 为新进青年教师人际交往提供支持。高校新进青年教师虽因一些原因, 给人际交往上面造成一定的障碍, 但我们仔细挖掘一些可利用的途径,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整合和加强, 建立活动平台协调机制, 这样能解决新进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困惑问题。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利用新媒体社交加强与师生的互动。互联网时代使得人与人间的沟通更顺畅, 新进青年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熟悉新媒体社交的优势通过微博、微信、QQ等途径建立自身与教师、学生的互动群。且如果互动充分, 则也可以发展成线下的互动。达到人际交往线上向现实的转移。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导师制、联络人的作用。导师制是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使得新进教师尽快熟悉自身角色, 同时也可以通过老教师进入一定的学术社交圈、打开人脉资源。发挥联络人的作用是指高校要完善好校院系三级联络机制, 通过相关负责人把政策及时传达, 实现信息互通, 保证新进青年教师能够及时获取相关活动信息、具体政策安排等。联络人要适时掌握教师的情况, 及时了解问题, 并通过相关途径解决。

(四) 完善评价机制, 促进新进青年教师个人发展。寻求个人的发展是新进青年教师最看重的目的和方向。要注重三方面的评价:一是重师德。要将师德评价作为新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前提条件, 通过党支部、教育教学活动向其宣传先进典型, 促使其形成积极的态度与观念。二是重教学。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教学要注重把教学督导和学生的评教相结合。要营造高校尊重教学, 重视教学质量的氛围。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三是重业绩。“评价者要注重教师的显性工作, 又要注重其隐性工作, 努力达到显性与隐性的统一”[4]。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新进青年教师科研方向的引导, 注重对其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不能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党[2013]12号)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 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305/152333.html.

[2]马建青.心理卫生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0.

[3]高峰.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4]张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创新[J].教育评论, 2014 (9) .

扶助机制 篇2

一、活动主题:

一片爱心,两份快乐

二、活动背景: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中的孩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在我们周围仍然有很多贫困儿童。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贫富分化严重,贫困地区又多处在内陆,在那里不仅经济落后而且生活条件艰苦,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复兴中国发展中国的重要任务,但是残酷的现状令他们不得不从小就学会独立、学会忍受,有的甚至因为家庭贫困而告别学校,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也因这种现状,许多的孩子都变得孤僻,甚至得上了自闭症,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说,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因而扶助贫困儿童刻不容缓。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重返校园,恢复自信。

三、活动目的:

1、让贫困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爱心。

2、让更多的贫困儿童重返学校,接受教育。

3、呼吁更多的人们关注贫困儿童,加入到帮助行列中来。

4、发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风采。

四、活动整体安排:

1、活动时间:2011年5月31日

2、活动地点:XXX小学

3、主办单位:极光青年志愿者协会

4、协办单位:各兄弟协会

五、活动前期准备:

1、物品准备:

条幅1份相机2部乒乓球拍3付乒乓球6个大钗2副

糖果10斤纸板2张钢丝3米细绳若干

2、联络准备:

(一)联络部事先与XXX学校取得联系,说明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和预制方案,与其洽谈后根据其学校详情对方案再作修改。整理一份贫困学生的名单。

(二)联络兄弟协会共同参与活动,说明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活动内容以及采取的资助方式。

(三)联络部与拉取一些活动赞助。

3、宣传准备:

宣传部出一份关于贫困儿童的海报,将其张贴在教学楼大厅,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贫困儿童现状。

六、活动具体流程:

1、准备(制作)活动当天的游戏道具,准备的游戏有:①平衡比赛;②瞎子敲钗;③钓鱼;④脑筋急转弯。

2、活动当天参与人员于上午7点半在学校正门口集合,由信息部

考勤,对成员进行分工,然后出发。

3、8点到达学校后,对场地进行布置。(考虑到此时学生正在上课,注意搬拿物品时轻轻放。不能打扰他人。)

①实践部负责现场物品摆放。

②策划部负责游戏物品准备。

③信息部负责活动时奖品发放。

④联络部负责活动过程中秩序的维持。

⑤记者团负责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

4、8点30活动正式开始。

第一部分:对该校贫困儿童进行资助。

①由主持人进行活动开始前得致辞,介绍到场嘉宾。

②由活动主办方(“极光”青协)代表阐述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③受助学生(或代表)上台,请资助方代表送上捐赠的物资,并发表讲话。

④由XXX学校领导上台发表讲话,评价此次活动。

⑤主持人宣布活动第一项结束,并邀请领导和嘉宾与同学们进行游戏。

第二部分:游戏部分。与该校学生一同进行游戏。

第三部分:留念。与该校同学拍照留念。

5、12点活动结束。参与人员整理现场,整队回校。

七、活动经费预计:

条幅1份„„„„„„„„„„„„„„„„100元

糖果8斤„„„„„„„„„„„„„„„„80元

乒乓球6个„„„„„„„„„„„„„„„6元

纸板2张„„„„„„„„„„„„„„„„8元

合计:194元

八、活动后期:

1、对此次活动资助对像进行跟踪调查,定时对其进行采访,总结活动成效。

2、进一步与资助对象的家庭和老师进行联系、沟通,以更好的了解帮助他们。

九、可行性分析:

1、此次活动由本协会主办,其他协会协办,人多力量大,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讲可行。

2、本协会之前也组织、举办过类似活动,有着丰富的经验,从组织方面来讲可行。

3、此次活动意义重大,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在资金方面可行。

十、活动注意事项:

1、对资助的物资要妥善保管,预先查数,避免丢失。

2、因为游戏道具中有铁丝,要注意其安放,避免儿童直接接触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由于活动对象是儿童,态度要温和、亲切。

十一、活动预期成果:

1、一部分贫困儿童得到资助,缓解了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2、在社会上得到强烈反响,更多的人加入到资助贫困儿童的行列中来。

3、贫困儿童感受到了社会对其的关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闭症的得发生率。

极光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部

2011年5月24日

附录:

您有过资助一名贫困儿童的想法吗?您有因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而爱莫能助的矛盾吗?现在您不必矛盾,只要加入我们,一样能够实现您助人为乐的梦想!

捐一元钱可以给贫困儿童提供一只铅笔;

捐十元钱可以给贫困儿童提供一本书;

捐五十元钱可以给贫困儿童提供一套衣服;

捐一百元钱则可以免去一名贫困儿童一年的书费!

„„

积少成多,只待您的参与。

此次对贫困儿童的资助可采取“一对一”资助方式(这里的“一对一”非严格的字面意义,其特点是有针对性的帮助)。通过前期的探访和整理将贫困儿童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公布出来,然后让大家“认领”他们想要帮助的对象,考虑到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单独资助一名贫困生,现提议可以由一个班级或者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以团体的形式帮助某位贫困儿童。我们可以对其所提供的资助进行跟踪,以最快的方式(如微博、短信、电话)将实际信息进行公示,确保资助人的资费真正的到达贫困儿童手中。

扶助机制 篇3

1.1 正确认知自我

部分新生缺少自我认知势必会导致适应问题,造成情绪波动。培养正确自我认知能力是提高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新生们可以通过与前辈和任课教师的交流、向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等途径加深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认知,以帮助自己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另外,新生进入高校后,他们存在众多需求和外界刺激,这导致大部分新生产生多种动机倾向。只有明确学习价值,新生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此外,新生还应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引导新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进他们对自己能力做出评估,激发潜质。适度的职业教育不但能让新生们尽早认清就业局势,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动力。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1.2 时刻磨砺自己的意志力

意志品质对个体能否成功具有较大影响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退孟(Terman)研究发现影响个体成功的根源是意志品质的差异。对于学生而言,意志品质能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能动性、保持学习持续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新生在培养意志力与自控力时,不但要养成良好习惯,而且应严格要求自己,还应有意识地磨砺自己的意志,最后时刻保持乐观心态。多数新生都存在无法适应大学学习的挑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保障学业的顺利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应该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

1.3 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新生要培养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根据80/20原则可知,个体应将80%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那20%的事情上。所以,个体要能够准确抓住核心问题,合理分配个人精力。在大学阶段,时间支配较自由,新生们应学会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的时间。新生们还应学会制定学业计划,包括每学年、每门课的详细计划,甚至详细到月、周、日,同时新生应依照学业计划完成学业任务,这样才能确保学习活动的有序进行。除了要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之外,大一新生还应积极、快速地转变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决定了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高低,……学习方法正确,学习适应能力就强。”

1.4 筑牢心理防线

新生可从三方面筑牢心理防线:其一,新生要合理分析挫折情景。新生在适应大学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挫折,必须认清挫折的阶段性。其二,新生要保持积极心态。当个体遭遇压力与困难时,所持的态度会让其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对压力和挫折的正确分析至关重要。其三,新生要主动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它能缓解个体的压力感与挫败感。黄希庭指出,“积极主动地适应,勇敢顽强地拼搏……,会使心理更趋成熟,更有忍耐力,也就能增强承受压力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个体的健康发展。

1.5 学会情绪的调节和管理

一方面,新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新生要能欣然接受自己的任何情绪。个体在增加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后,他对积极兴趣的体验往往也会随之增加。最大限度地接受和消化情绪,个体便能摆脱情绪的影响,新生便可在适度的情绪下展开大学学业。另一方面,新生要寻找合理的情绪发泄途径。其一,新生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情绪的产生通常是因为个体对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关注。新生可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引发不良情绪的事物上转移到其他事物,这样就会避免个体沉浸在不良情绪的困扰之中。其二,新生要学会适度地排泄情绪。极力压抑情绪和过度宣泄情绪都缺乏科学性。尹忠恺等人认为“对待情绪的态度是可以产生和存在的,……但是情绪反应的强度要适当,情绪表达要适度。”可见,用较为冷静和理智的方式排解情绪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6 学会与人交往

美国布吉林教授等人提出了3A人际交往法则,“即接受、重视、赞美”,本质是指在人际交往时,要善于向他人表达善意、尊重和友善。林有田的4A人际交往法则包含“采取行动、积极态度、明确目标、竞争技能”。基于此,个体在展开人际交往时,不但要学会接纳对方,即遵守集体的规则、接受他人的缺点、关心他人;而且要懂得重视对方,即要平等交往、懂得倾听、理解他人;还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即能把握交流时机、能运用得当语言、能理解肢体语言。

2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外部环境与扶助机制

2.1 学校建设扶助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搭建线下平台促进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线下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广播、宣传板、校报、激光屏幕等。高校面积较大,生活区、学习区和娱乐区等都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在这些区域内的宣传栏是学校宣传工作、发布消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学校利用这些媒介宣讲近期工作重点、工作安排等。高校可以利用此类资源向学生普及有关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大一新生适应高校学习与生活的引导力度,扶助新生群体尽快融入新环境。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激光屏幕。

学校还可以搭建线上平台来扶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学习。高校可以在官方网站首页设立新生交流专区,或利用其它网络软件。例如,2010年西南大学设立了新生博客;重庆邮电大学通过红岩网为新生提供帮助。因为当前学生对网络载体较为熟悉,搭建网络平台容易被其接受,所以线上平台对新生群体快速进入角色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2.2 学校改革学生管理机制

学校应多开展教师培训,特别是新生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他们与新生接触较为频繁。杜威曾说,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传授给他们辅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的技巧和方法,以便帮助新生解决在适应阶段遇到的种种问题,快速走出适应期,进入发展期。

学校要为新生配备专业导师。高校普通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并不负责管理其学业。但因高校教学与中学教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多数大一新生都存在适应不良的问题。此时,高校可为新生提供专业导师来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型课堂与学习模式。导师制的开展可以通过导师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方式实现,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展开,也可以通过“课堂责任制”要求专业导师通过课堂对新生展开思想教育和学业指导。

学校要落实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蒂姆·威尔逊和帕特里夏·林维尔二人做过这样一项有关外部介入对大一新生学习适应影响的研究,结果印证,外界介入对于解决大一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这一外部辅助机制,采用单独辅导或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大一新生排除心理的困惑,解决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

2.3 拓宽师生交流渠道

对于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的理解,不仅拘泥于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更应该在人本位理念下实现师生交流的信息化,特别是初入高校的新生与高校教师之间更应该通过现代化的途径确保师生交流的有效性、及时性与畅通性。大一新生在初入高校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囿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此时师生关系的改变更让他们感到无助与迷茫。因此,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应通过多种交流渠道,保障师生之间能顺利地展开交流和沟通。

2.4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等组织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社团成员没有年级、学科专业等限制,以兴趣为导向、以发挥特长为目的展开社团活动,益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生社团、协会等组织是校园文化与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该类组织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培养特长,张扬个性,提升创造力,高校在利用此类第二课堂资源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学业方面,可以以不同的社团为不同的团体,分别调查新入团的大一新生在适应大学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扰,可以组内上下年级之间帮助解决,也可以通过搜集问题反映给学校,然后集中辅导。

3 总结

综上可知,对于扶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不但要从高校制度层面予以关注,更应该鼓励大一新生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情绪智力水平。通过外部的有效介入与内部的主动调节相结合,才能解决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丽克.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成因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35):113-115.

[2]彭晓玲,柏伟.大血色还能够全程全面心理辅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2.

[3]张宪涛.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程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2.

[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4.

[6]吴静,朱蓓.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9:119-124.

[7]尹忠恺,肖文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13.

[8]魏铜铃.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7.

[9]席振春,谢函芮.大一新生学习不适应的原因及调试措施[J].时代教育,2013(15):57-63.

奖励扶助对象 篇4

扶助对象如何申报

一、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基本条件

1、本人是农业户口或界点为农村居民户口,并且户口在本镇的农民。

2、本人或配偶曾经生育子女,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现存一个子女,或现存两个女孩。3、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次年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8周岁(58—59岁女性由省按照国家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予以奖励,年满60周岁后纳入国家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范围)。

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基本条件

本人是大桥镇农业户口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在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特别扶助的应在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方须年满49周岁的。

2、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3、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达到三级以上的。

扶助机制 篇5

一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助组织机构

随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助工作的加强与落实, 需要有各级领导的重视、组织机构的扶助。高校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增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助工作组。工作组应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学生工作处分管领导、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院心理辅导员等组成。工作组应根据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工作实施细则, 明确责任、分工协作, 主要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助工作。

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助运行机制

1.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中, 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交的申请表、家庭情况调查表及相关证明材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 了解、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 讨论确定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选及困难程度。班级认定评议小组的成员覆盖面要广, 班干部、每个宿舍学生代表都不能少, 要善于发现没有提交申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尊重他们的隐私及主观意愿, 加强保密措施, 完善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不断跟踪调查, 及时更新, 对于平时表现不好或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的学生, 及时更换为之前又未被认定但又符合困难标准的合适人选。根据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疏导工作。

2.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

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普查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加强心理扶助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可以转化心理危机, 将心理问题抑制在萌芽状态。将心理普查工作安排在每年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结束之后, 不仅明确了普查对象, 与学校新生入学的心理普查同时进行, 也避免了工作重复, 降低了成本, 而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尚未离校顶岗实习前, 都能较好地配合完成这项工作。类似于新生入学普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测也采用集中网上施测的方式, 不同的是除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UPI) , 结合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 (EPQA) 同时施测, 汇总分析心理问题,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掌握的信息, 结合实时更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对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监管。

3. 健全合理完整的心理教育体系

高校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扶助工作的重点。首先, 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当作一项必修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与方案,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次, 高校要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心理咨询队伍, 加大培训力度, 促进人员专业化, 探索拓展服务渠道。进一步加强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方面的培训, 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增强工作实效性,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再次, 高校可以通过心理讲座、专题报告、主题班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网络、报刊、宣传栏等渠道宣传励志成才的典型事迹, 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各种困难, 积极面对生活, 健康成长。

4.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可以使他们身心愉悦, 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态。其次,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加强班级、宿舍建设, 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同学之间建立尊重、信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互帮互助的环境,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身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能够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再次, 高校要开展各类有益身心发展的文体活动, 宣传勤俭节约、弘扬传统美德, 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 最大限度地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负面影响。

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保障体系

1. 联结社会形成扶助合力

国家的经济资助是主导, 除此之外, 高校需广泛宣传、组织发动, 集合各方面的优势, 争取社会力量的参与,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支持。首先, 高校应尽可能地联系更多社会团体或个人捐款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之忧,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其次, 高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各自资源, 发挥各自优势, 实现共赢。校企联合办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而且还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再次, 高校应加强联合社会有关部门和组织, 投身慈善公益事业, 传播正能量, 呼吁全社会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支持高校资助事业。

2. 配合家庭主动提供关心帮助

高校应保持与家庭的联系, 重视家庭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互相配合与协作, 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健康成长。首先, 家庭应积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 创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这样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其次, 家庭应采取关爱尊重的家庭教育方式, 主动与辅导员、班主任联系, 了解子女在校动态, 提供及时的关心与帮助, 多沟通、多鼓励、多理解, 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压力。再次, 家庭需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子女基本的物质和情感支持, 家庭的支持越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负担越轻, 家庭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坚强后盾, 能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3.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心理自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不是依靠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外部力量就能解决, 高校还应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开展心理自助, 实现精神脱贫。首先, 高校提供足量的勤工助学岗位, 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自助的促进作用。勤工助学除了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经济上的补助, 还能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正视困境。其次, 高校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组织, 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 为其他有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援助, 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 体会到个人价值。而且通过各种活动中与他人相处与交流, 可以不断打开心扉, 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沟通能力。再次, 高校应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 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不断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肖建国、王立仁.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思想[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2)

[2]余彬、陈新宇.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3 (5)

[3]许韶平.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4 (4)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实践与探索 篇6

一、成立贫困生心理扶助组织机构

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是否能得到切实加强, 关键在领导。领导认识到位, 思想才能统一, 工作才能落实。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断增多, 贫困生心理问题随之日益凸显, 我院在2001年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时, 学院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扶助的重要性,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里除了设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外, 还特设了“贫困生心理扶助办公室”, 办公室设有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由院分管学工领导、院学生工作处领导、院学生资助办主任、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系部分管学工领导和系心理工作站站长组成, 全面负责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的管理。制定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实施细则, 理顺贫困生心理扶助与学院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 分工协作, 为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建立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

1. 开展贫困生心理普查。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随着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成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内容、途径、措施。我们把开展贫困生心理普查, 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将开展这一工作作为衡量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高职贫困生心理普查工作安排在每年9月下旬, 之所以安排在这一时间段进行, 主要是这时学院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刚好结束, 贫困生名单确定之后, 贫困生普查对象也就确定。二是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学院进行大学新生心理普查的时间, 对于大一新生的贫困生心理普查可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同时进行, 避免重复, 有利于降低普查成本。三是此时绝大多数毕业班学生尚未离校顶岗实习, 便于普查的组织和管理, 即便是有少数毕业班学生已外出顶岗实习, 但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结束后, 其辅导员、班主任通过QQ、电话等联系方式将贫困生认定结果通知学生的同时, 向毕业班贫困学生讲明心理普查的意义,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登录学院心理测评网站进行心理普查测试, 学生还是能够很好地配合学院这项工作的。一般情况下, 出于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对于大学生心理普查, 我们是以组织全院学生集中网上施测的方式, 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UPI) 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结合进行, 而对于贫困生心理普查则是采用UP-I、SCL-90和EPQA (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式) 三个量表同时施测, 学生均能在不受干扰的状态下进行测试, 能自我控制答题时间, 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 教学中增设“贫困与应对”教学内容。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为高职院校必修课, 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1]。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等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与实施, 各地各高职院校均陆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开设。然而, 综观国内出版的琳琅满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却鲜有提及“贫困”的内容,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也未曾提及, 面对约占高校在校学生25%的高校贫困生, 同时, 高职院校80%以上的生源来自农村, 从我院近十年来的贫困生认定统计来看, 贫困生所占比例高达34%左右, 这样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如果我们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上回避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至少可以说是不完整的, 甚至可以说是不合理的。我们在“面对挫折”这一教学章节中加入了“贫困与应对”一节, 主要内容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含义及其界定, 经济困难家庭的致贫因素分析, 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关系, 贫困与应对等, 通过教学使学生以阳光心态看待贫困, 让学生理解贫困与挫折同样给人磨砺, 同样是人生的精神财富, 贫困同样可以转化为人生奋进的正能量。通过教学使他们能以健康的心态去生活、去学习, 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扰, 培养他们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意识, 使他们具备健全人格,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3. 根据困难等级类型分类分级辅导。

2007年,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 (下称“指导意见”) 中指出, “所谓贫困生, 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指导意见》中建议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设置为“一般困难”、“困难”、“特殊困难”等2~3档, 我们依据广西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桂教资助[2007]1号) 文件精神, 将贫困生分为一般困难、特别困难和突发事件困难三档。不同困难等级类型的贫困生其承受的压力和因贫困所受的心理伤害是不同的。一般来说, 突发事件特殊困难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最大, 其所受的心理伤害也最大, 这类学生我们把他们归入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指定专职心理咨询老师负责心理扶助;对于特困生则根据其困难性质及学生本人的个性特点由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系部心理工作站共同扶助;一般贫困生因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小, 所受的心理伤害也较小, 我们一般安排系部心理工作站开展心理扶助。不同困难等级类型的贫困生虽然有其不同的心理特点, 但是就大多数贫困生而言, 他们又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封闭、排斥、敏感、攻击、虚荣、嫉妒、仇富、拜金、依赖等共性[3], 因此, 我们针对贫困生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 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 对贫困生开展以“励志与成才”为主题的心理团体辅导, 邀请区内外资深心理专家、学院历届贫困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励志专题讲座, 帮助广大贫困生树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积极探求谋生的手段和“自救”方法。

4. 开设专用励志咨询室。

虽然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性的地方, 但是,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针对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作对比研究均表明,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在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等人格特点上差异显著, 并在内向与外向型、怯懦与果断型等次元人格以及心理健康因素、环境适应因素上同样存在显著差异[4]。由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不同, 对问题的认识不同, 个性不同, 情绪以及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不同, 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必然有所不同。实践证明, 解决“心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针对“个性”心理问题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因此我们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的投入, 在心理咨询中心设立专门的励志咨询室, 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布置好咨询室的室内环境, 安排在贫困生心理辅导上有所研究、对贫困生心理辅导上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为贫困生开展心理咨询, 同时, 我们合理利用学院“远程互动可视化心理咨询系统”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实现反应快速的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确保贫困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扶助。

5. 实施“玫瑰使者”一对一结对扶助。

多年来, 为使高职贫困生得到及时、恰当的心理扶助, 得到充分的人文的关怀, 我们一直努力拓展贫困生的心理扶助途径与方法。我院建立了“院、系、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系、班级、寝室主动配合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我们为每位贫困生从入学开始就建立起其个人心理档案, 通过对这些学生从入学时的心理状况至毕业前心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跟踪回访, 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心理档案, 由此我们对学院的贫困生做到人数清楚、个体明晰、服务到位, 实行“一对一”扶助。每年秋季学期初, 当各班班委、团支部改选完毕及贫困生认定工作结束之后, 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按计划分别开展系心理工作站站长、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宿舍心理联络员的培训, “贫困生心理扶助方法”是各级心理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 使学员了解学院贫困生的概况, 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重点掌握开展贫困生心理扶助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 各系根据本系贫困生人员数量情况, 结合贫困生个体个性心理特征, 充分利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宿舍心理联络员的职能, 在“自愿选择, 情趣匹配”的原则基础上, 由各系心理工作站站长统筹安排一名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学生 (我们称之为“玫瑰使者”) 与一名贫困生“结对子”, “玫瑰使者”与贫困生结对的匹配原则主要是“同质性”, 即优先考虑党员先进分子, 考虑同宿舍、同班级、同专业, 当然也考虑同乡、同爱好兴趣的。“玫瑰使者”每月定期向系心理工作站汇报帮扶工作情况, 遇特殊情况则随时汇报系心理工作站站长或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以便得到专业老师的及时帮助。每学期学院组织一次“最美玫瑰使者”评选活动, 对工作表现出色的“玫瑰使者”给予表彰, 以调动“玫瑰使者”工作积极性, 为一对一结对扶助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我们认为, 学生是教育学生自己的强大的教育力量, 我们相信, 只有学生才最了解学生自己。在学院的正确引领下, 我们通过开展“玫瑰使者”与贫困生一对一结对扶助, 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玫瑰使者”一对一结对扶助, 延伸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 有效解决了对贫困生心理扶助在人力物力上的短板问题。

三、取得的效果与思考

经过十年的实践, 我院探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我院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建设了一支能胜任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具有较高素质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增加了“贫困与应对”教学内容, 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我们开展一对一心理扶助;将贫困生心理扶助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处处体现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贫困生切身感受到在人格精神家园上享有与他人一样的平等与尊重, 他们能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敢于面对贫困, 懂得感恩回报, 他们勤奋进取, 学有所成。十几年来, 我院从未出现过贫困生极端事件的发生, 经过我们的心理扶助与教育, 广大贫困生能以阳光的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学院出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兄弟院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良好赞誉和高度评价, 2012年6月, 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被评2009—201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 不少教师被评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基于我国的国情, 高职数量庞大的贫困生群体的存在, 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尽管我国经济正在迅猛发展, 但是城乡差距、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长期存在, 由此带来的贫困问题也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解决贫困问题绝非一日之功。因此高职贫困生的资助、教育和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学校、社会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确实很重要, 但仅仅给予他们经济资助是远远不够的, 从学校层面上讲, 除了为贫困生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资助外, 更多的是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精神援助, 不断完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 不断创新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途径与方法, 给高职贫困生及时有效的、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心理扶助, 使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 沐浴阳光普照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是我们高职院校应该做而且能做好的工作,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高职贫困生处于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底层, 相对于本科院校,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加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扶助研究, 探索有效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和方法, 促进高职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 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校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介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运行机制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

参考文献

[1]黄金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5) .

[2]何献青.关于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4, (12) .

[3]刘峰, 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7) .

上一篇:议论文的阅读技巧下一篇:机械原理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