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有效

2024-10-13

组织有效(共12篇)

组织有效 篇1

1.有效组织学生训练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 将课本上安排的例题、探究题、习题、阅读材料作为首选题进行训练。既做到懂、熟、会, 又做到讲过程、讲规范、讲科学, 并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阶段性反馈补救。

2.有效组织学生对所配备的学习资料分批、分层训练, 决不盲目求多求快。并且在练的顺序上明显进行分次、分层训练, 确保每个学生练有所得,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让学生拖、累、困、弃, 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能力。同时,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所用的学习资料反复认知和巩固, 但不机械重复, 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

3.改变课堂的教学结构, 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尽可能做到将45分钟分为三部分: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授新课, 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作业 (训练) , 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解答与反馈, 少数未做完的训练题学生回家短时间内即可解决, 第二天快速批改。这样的做法, 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又主动地做好了学科协调工作, 符合轻负高效、协调平衡的新课改要求。

4.组织学生练习具有探索性的能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的情景训练题, 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每周利用1~2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项训练, 题源来自课本上的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阅读材料及教师的精选精编题, 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学习, 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 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5.在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 每次大型考试前精心组织两套试题进行诊断性训练, 目的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及时反馈和帮扶。

组织有效 篇2

摘要:在工作中,最常见的就是开会,而开会在人们心目中又往往是浪费时间的代名词。那么怎么有效的组织会议,如何让你组织会议更加合理有序,那么怎样组织会议才算成功等这些问题成了管理层人员头疼的事。

◆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会议目的。

如果你将组织一次会议,你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一次成功的会议呢?主持成功会议有十个要素。这些要素是:什么情况下有必要开会,什么情况下没必要开会,开会的人选如何确定,开会的议程怎么去准备,会前怎么准备,会议怎么开始,会议中如何去遵守时间,如何主持及控制会议,会议的总结及会议记录。

会议的必要性

什么情况下有必要开会,开会开得好是一种效率,开得不好就是浪费时间。因此首先应确定哪些情况下必须开会。

◆需要通过讨论来获得最佳的决策,需要开会。

◆需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获得别人的支持需要开会。

◆需要听取不同的意见,达成共识,共同完成某项工作需要开会。

◆传递会议的内容复杂但是很重要,要求所有的人都要正确理解的需要开会。

◆身体语言和口头表达在传递信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励士气。例如保险公司,有一个层会,层会必须通过语言的表达,通过身体语言的动作激励士气。这种情况也要开会。

◆汇报项目的进度,协调多方的合作需要开会。

什么情况下没必要开会,开会需要花费,需要人的时间和精力,每次召开会议之前应该仔细地考虑,是否有必要开会,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比开会更有效。以下的情形就没必要开会:

◆传递一般信息给许多人,你可以用电子邮件分发。

◆已经有例会了,你可以安排在例会上讨论。

◆资料未收集齐备或者起决定作用的人无法参加,不用开会。

◆你是决策的人,并且你应该知道,让其他人来参加可能会把事情复杂化,并且拖延时间。这种情况下,也不必开会。

会议的准备

与会人选的确定,如果会议必须开,谁来开会,要看与会者是否能够符合以下要求:

更多知识、尽在伍方电话:0571-85862949 *** QQ:2528052432

杭州伍方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会议决策的执行者或者会议决策的参与者

◆与会主题相关的专业人士能不能到场

◆开会时提供特定咨询的人

【案例】

如果今天要开一个新产品发布会,参加会议的人有哪些?决策者可能是总经理,可能是比总经理更高职务的董事。新产品开发的发布会,开发部的人是不是要参加?开发部的主管要参加吗?销售部要不要参加?采购部相关原料的采购是不是属于相关人员要不要参加?同时开会时提供特定咨询的人,是不是也要参加?

一个会议确定合适的人选很重要,跟这个会有关的或者参与决策的,或者是有协调部门的,有特定咨询的人,你都要去考虑。会议的效果和与会者人选是否合适是非常相关的。如果刚才一个产品发布会采购部的人不在,这个原料在制造的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价格,或者说这个原料可能要进口或者现在可能是不好得到,因此产品定价就会稍微高一点。如果采购部的人不在,他怎么知道这个价格呢?市场部怎么来定价呢?所以会议的效果与参会者紧密相关。

人数方面呢?如果人数多的话,就要考虑是否所有人都需要从头到尾参加,有的会议是列席,也可在某个阶段参加,提供意见以后就可以离开,或者只参加相关的议题。

准备会议的议程

写明会议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给每一项议题分配时间,时间以分钟来计算。

◆会议的议程应具备的内容:日期、开会的时间、地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会议的主题。

◆议程应该事先发出,以便各部门提前准备。

数学活动的有效组织 篇3

一、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

(一)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几种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活动生活化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材料生活化:

把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材料或教具,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如用积木发展幼儿的数数能力等。因其简便易行,深受教师喜爱。同时,某些特定的生活材料具有潜在的数学价值:如玉米,大蒜等具有封闭性排列的特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其规律可以引发对生活的关注,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2、情境游戏化:

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包含一定的数学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摆弄充分感知体验。如在娃娃家里让幼儿分碗勺等。这种方法游戏性强,受到幼儿喜爱。

3、任务趋动式: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开展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如竞赛性游戏的统计等。这种方法综合性强,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二)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策略

1、走近儿童生活

要让孩子“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孩子的生活,寻找最佳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契机。竞赛性游戏是大班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是每个孩子都会玩的,但他们常会为了赢输而起争执,原因之一是统计方法不合理,记不清输赢。大班数学活动“谁是猜拳高手”再现问题情境,激起幼儿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探索统计方法,既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又解決了生活中的问题。

2、增强目标意识

新《纲要》作为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教师的教学实践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两者并不矛盾。这就好比在大海航行,既要有灯塔指引大方向,又要有海图指导具体的航程。就目前现状而言:教师只有借助于清晰的目标意识才能把新《纲要》的理念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扎实掌握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理清现有的数学目标体系,才能在面对生活情境时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参考整合省编系列教材,南师大课程指导,数学教学法教材中的目标,形成适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教学目标。

二、让集体教学凸现价值

(一)新课程背景下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定位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特点。新《纲要》强调“在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建构经验”,那么,是不是集体教学就不需要了,当然不是。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充分体现梳理提升的过程,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作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活动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数学教学的指导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主动

幼儿的兴趣是探究的有效起点,在幼儿兴趣点上生成的探究活动能够激发起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它是幼儿进入主动学习的前提。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竞赛性游戏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探索的欲望。

2、尊重幼儿,再现经验

基于科学活动的学科特点,鼓励幼儿探索,呈现原有经验是非常关键的,是幼儿主动建构的前提。我们要接纳和尊重幼儿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以及发现。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创设安全的探索氛围,让幼儿充分与问题互动,与材料互动。比如在教学中,幼儿的表征能力具有很大差异,记录的符号各不相同:有的用数字,有的用线条或圆点,还有的用较为繁琐的记号,教师能够充分肯定幼儿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3、组织交流,提炼回应

①教师要善于支持幼儿的观点与兴趣,引导幼儿增进表达提高交流能力

幼儿的外部语言发展先于内部语言,交流探索过程是自身梳理经验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尊重并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口头,体态语,奖励物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肯定幼儿的闪光点予以表扬,给予正向的情感激励,帮助他们形成乐学的态度。

②教师要有良好的概括提炼技能,在幼儿典例的基础上提升出新经验

首先,教师应当对幼儿的学习给予积极的关注与倾听,因为教师的态度会不仅表达了对幼儿的尊重理解和期望,能让幼儿体会到满足与自信,而且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育的时机。为交流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教师应该从有价值的角度解读幼儿的行为,给予适度回应。这种回应有时是一种肯定,有时是一种建议。在教师的解读下,有些偶发事件也会成为幼儿主动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数学活动的过程比结果重要。充分肯定幼儿同时,教师也应该有一种正确的引导:活动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应看到幼儿错误经验后面的闪光点。

4、撤去支架,鼓励迁移

经验的迁移就是让幼儿再次解决问题,与前面不同的是,教师弱化了自己的指导作用,位置更靠后了。在一个集体教学活动中,经验的迁移使整个活动更加完整,让幼儿学以致用,以此考察幼儿的掌握程度与存在的问题,为下次活动提供信息。

数学教学的价值在于儿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堂教学的价值应在幼儿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梳理与提升,我们的数学活动应努力提供做、想、说的机会,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数学并不遥远,数学就在身边。

组织有效 篇4

纵观十几年的教学经历, 有一些课堂笔者并没有过多地运用组织教学的技巧, 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课堂令笔者难忘, 引起笔者对真正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进行反思。其反思结论是:一些课堂不需要过多教学组织技巧:一是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并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二是能抓住“思维引火线”的;三是学生对内容熟知且有把握的。

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并能引起极大兴趣

中师毕业时, 笔者曾教过小学一年级 (寄宿生) , 经常产生这样的经历与叹息:精心准备了一堂课, 可走进教室一切都变了, 不时会有各种与课堂不协调的音符冒出来, 完全与当初所设想的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停下来使用各种“绝招”来组织教学, 以期学生每一颗心都沉静而不浮躁, 每一双眼睛都充满对知识的渴求, 每一颗脑袋都积极思考。记得有一学期新生刚入学, 为了学生日后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 使今后的教学少一些障碍多一些顺畅, 全体一年级组教师举办了将近一周的新生入学常规教育。但是, 在进行常规教育后的第三节课上, 教室里乱作一团, 无论笔者怎样引导提示, 孩子们早已忘了刚刚学习的“说话之前先……, 不能……”。教室里随便走动的身影多了, 小蜜蜂似的嗡嗡声也越来越响了, 对这样一群懵懂的孩子, 笔者不好发作, 而他们对笔者严肃的目光看不懂, 不明其意, 照样率性而为, 那时自己真的很茫然, 对这样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们, 今后要怎样组织才能使他们有条不紊地学习、生活呢?

一周一个的晚自习悄然而至, 鉴于课上的“惨状”, 笔者认为必须变换招数, 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寄予怎样美好的期望——希望他们将来能拥有一双敏锐的会观察的眼睛, 拥有一颗善于分析、思考的灵活头脑。那天下午, 笔者恰好读到了一篇关于获诺贝尔奖科学家瑞利的童年的小文章, 而这则文章恰好可以把笔者的这一希望悄然传递给他们, 就是那个晚自习, 就是那个不经意的故事使笔者惊讶不已。

笔者把小瑞利的故事娓娓地讲给孩子们听:“小瑞利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 一天, 他家里来了很多客人, 为了节约时间, 妈妈把泡好的茶水放到托盘里送到客人面前, 小瑞利发现妈妈端茶给第一位客人时, 托盘倾斜, 其中的一个茶杯向下滑了一下, 杯中的水漾出来了, 接着妈妈给第二位客人端茶时, 托盘同样倾斜了, 但小瑞利却惊奇地发现茶杯并没有向下滑, 杯中的水自然也没溢出来, 这一现象使小瑞利非常惊讶, 百思不得其解。”讲到这里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一双双眼睛充满了好奇。“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什么第二次托盘同样倾斜了, 而茶杯却没有向下滑动?水也没有溢出来?”这个问题一提出, 教室里依然很静, 孩子们都在思索着, 几分钟后, 陆续有人举手一个接一个说出自己的猜测与判断, 有的还能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令笔者不敢相信的是, 在那几十分钟里, 无论是笔者还是同学讲话时, 竟然没有一个人插嘴, 相反, 他们听得那样认真、专注!也没有一个人按捺不住来回穿梭走动, 一切是那样井然有序, 孩子们不失积极主动地思索并发表见解, 这不正是自己所期望的一幕吗?

当笔者把真正的原因 (第一次杯子底下有油, 杯子才滑动导致水溢出, 而第二次, 因开水把杯底的油冲走了杯底没有油, 因而杯子未滑动, 也正因为有了这最初的观察和思考, 为他以后发明润滑油奠定了基础) 说出, 同时告诉他们从现在起留心观察生活, 做一个有心人, 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时, 笔者分明看见了孩子们眼中的光辉与那份踌躇满志, 他们是那样的可爱、聪明, 而自己又是那样的轻松、愉快。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孩子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一堂课正好诠释了这一理念。

为什么同样的学生, 只是内容不同, 他们的表现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笔者的组织技巧提升的结果吗?但自己根本没有组织!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开始令我担忧, 甚至有些束手无策的孩子变化如此之大?与其说是组织教学的作用, 还不如说是教学内容贴近他们并能引起他们极大兴趣的一个故事的功劳。可见, 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内容, 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欲望, 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上课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愉悦。那么课堂还需教师怒目圆瞪、煞费心思地去组织, 去牵强地把学生的心思硬往回拉吗?试想, 如果内容单调、呆板, 离学生很远, 没有丝毫趣味性、探索性, 纵使有再高超的组织技巧, 到最后, 也只会落得个“黔驴技穷”、“一声叹息”!

二抓住“思维的引火线”

大学毕业后, 笔者进入一所高职高专学校任教, 其间任教了一个五年制大专班, 这些学生初中毕业没考上理想的高中, 自认为考不上大学, 就来读五年制大专, 以期拿一个大专文凭。他们大部分基础较差, 学习态度欠端正, 课上埋头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在课上经常停下来组织教学。但有一次课却令笔者异常难忘, 他们不再睡觉, 而是仰头皱眉思考了。

那一堂课的内容是演讲与口才, 讲的是常用说理方法。在讲类比法时, 当笔者讲完类比的概念 (一种利用事物的相同属性或相似点进行比较、对照, 由个别推出个别的说理方法) 并举了一些实例后, 笔者设置了一个情境: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先生有一次在四川大学进行讲座, 到了自由提问时间, 一名女大学生递上来一张纸条, 上面的问题是:“既然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那为什么您总是唱赞歌, 而不唱悲歌呢?难道社会就没有阴暗面了吗?”笔者提出的问题是:假如你是刘绍棠先生, 该怎样回答这位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求用类比法回答。接着, 笔者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而又尖锐的问题, 其实刘绍棠先生“总唱赞歌, 而不唱悲歌”反映了刘先生的创作倾向及对创作题材的审美取舍。也就是说, 在美与丑、光明与黑暗面前, 他选择的是美的、光明的、积极向上的, 这也符合大众的审美倾向。大家想想, 该如何回答呢?原本以为, 会没有几个学生思考, 更别说积极回答了, 最后还是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但这“以为”错了, 令笔者惊诧不已的情形发生了: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答问空前踊跃, 答案千姿百态。那些回答至今令笔者印象深刻!举例如下:

学生1: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你进教室时, 你为什么总会选择桌面干净、凳子结实的座位就座, 而不会选择桌面胡乱涂鸦、凳子缺胳膊少腿的就座呢?”

学生2: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你去买衣服时, 为什么你总会挑合身的、穿起来漂亮的, 而不会选不合身的、不好看的呢?” (类比得非常贴切, 同学们鼓掌了)

在这两位同学回答之后, 学生答问可说是争先恐后, 回答的内容也异彩纷呈。

学生3: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照相时, 你为什么总是笑, 而不哭呢?” (同学笑了)

学生4: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赏花为什么总是在花儿灿烂娇艳时, 为什么不选择飘零凋谢时呢?”

学生5: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买肉时, 为什么总挑选新鲜的, 而不买腐烂的呢?”

学生6: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作文集里的作文, 为什么总选择写得好的, 而不选择差的呢?”

学生7: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为什么你总是会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在老师面前?”

学生8:如果我是刘绍棠, 我会说:“祭文中, 为什么总是歌颂死者生前值得称颂的事情, 而不写他那些令人不齿的事呢?”

这一堂课让笔者对这些学生刮目相看, 惊讶于他们反应的迅速, 更惊叹他们思维的多样性。这样的效果是笔者组织技巧提升的缘故吗?笔者只给他们提出能引起他们思考的问题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的思考越积极, 学起来就越愉快, 教师教起来就越轻松, 而要让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 则必须要有“思维的引火线”。这堂课, 笔者不过是给了学生这样一根“思维的引火线“而已。

三学生对内容熟知且有把握的

在给新生上演讲与口才课时,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敢登台当众表达且言之有物并有一定的条理性。一般来讲, 由于紧张加上准备不充分, 许多学生初次登台时只说几句就会语无伦次, 脑子一片空白, 要么站在台上发呆, 要么不好意思地跑回座位。怎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登台后做到有话可说, 而又不雷同、不枯燥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他知道的、熟识的、有把握的内容往往更容易产生兴趣且更有信心。那初次登台当众讲话的内容就应该选学生熟识的、有把握的,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遇到因紧张而无话可说的境况。鉴于此, 笔者第一次实训的内容是——我的家乡 (因班内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即使是同一省份, 地区、家乡也不尽相同) 。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与众不同, 可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家乡优美的风景, 家乡的特产, 近现代以来对社会有影响的人物等。笔者只希望每个第一次登台的学生能做到敢说且内容不过于空洞就可。没想到这一次学生们又给了笔者一个大大的惊喜!一位来自湖南湘西的同学, 介绍了传说中的“赶尸”和“放蛊”, 湘西凤凰古城, 沱江, 沈从文故居和他的墓地及碑文——“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以及风味绝佳的腊肉和糍粑等, 可谓内容奇特, 引人入胜。一位来自云南的学生特别有意思, 他一开始便详尽地介绍了云南的地理位置, 经度多少纬度多少, 人口多少, 森林覆盖率多少, 年降雨量多少;接着介绍了云南多样的少数民族及其各具特色的习俗, 他选取了最有名的泼水节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也称“女儿国”) 来介绍。他介绍了摩梭人至今保留着的母系社会, 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等, 引起许多同学对“女儿国”走婚习俗的刨根问底, 同时同学们也都惊叹于他的记忆力——各种数据他都能流利地背下来。

一位来自新疆的学生为我们介绍了天山、天池、克孜尔千佛洞、火焰山等奇异风光和披着雪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富有西域风情的饮食习俗, 还讲了某些奇怪的忌讳、如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 尤其不能用胖、漂亮、胃口好之类的词句, 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 忌讳一进屋就去抱主人家的孩子, 尤其忌讳远道而来的客人去抱, 认为这样会使小孩受惊生病。而要说“这个小孩太难看了”之类的话等等, 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同学们都嚷着要去新疆围着火炉吃西瓜。更令人惊喜的是, 这次不少同学做了精致的PPT, 把家乡的优美风光、家乡的土特产及家乡的不凡人物介绍得图文并茂、异常精彩!很多同学末了还不忘盛情邀请老师和同学到他的家乡做客。这次实训气氛空前活跃、轻松愉快, 笔者没想到这次实训会如此成功。整节课几乎没有怯场、无话可说的情况出现。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听得津津有味, 笑声掌声一片。细想成功的原因应归功于学生对实训内容熟知且有把握这一前提吧。

可见, 真正有效的组织教学并不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的外在形式, 而是那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学生自己有把握且熟知的最朴实无华的内容, 教师多花时间琢磨这些, 学生的能力、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摘要:有效组织教学是老师的必修课, 但真正的有效组织教学并不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的外在形式, 而是那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学生自己有把握且熟知的最朴实无华的内容。教学有没有效益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 能力、素质有无发展。

关键词:组织教学,兴趣,思维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杜殿坤编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如何有效组织小班化教学 篇5

一、背景

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县城,以及交通的便利等因素,在我县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农村及乡镇中心小学的人数急剧减少。学校的规模变小了,班级的学生人数也朝着“小班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新的局势下,如何做好小班化教学,是摆在乡镇小学老师眼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做到有效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克服小班化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那么什么是小班化教学?其实教育界至今仍未给出一个确切的概念。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看,是指一个教学班学生数量较少。那么较少到底指多少呢?在教育实践中,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有多大?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就越多。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学面向形形色色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的发展而组织展开。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的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小班化教学活动会发生如下变化:

1、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会得到重组。

2、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强和增加。

3、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并促进或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小班化教学应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并在这样的理念知道下进行的,运用了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形态。

三、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是新时代,新时代也需要新教育。结合我县乡镇小学出现的小班化的新情况,我们作为奋斗在乡镇小学教育战线上的一线老师,就必须能够面对和适应新情况,抓住新机遇,做出新成绩。我们这些教师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变学校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显然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倾向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四大支柱也难以实现。为此,探究小班化教学实践,开展各科课堂教学研究,着重抓住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创造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围绕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按照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公平理论,形成新的教学观。教学论对于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双边性、发展性,最优化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四、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策略

在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主要探讨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体现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原则和策略。加大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班化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其策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加强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小班化教学,首先要从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校将在一段时期内认真组织全体教师,深入细致地对小班化教学的理念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尝试。同时采取推门听课形式,随时掌握每位教师对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情况,督促每一位教师按照小班化教学的要求,把讲的权力,说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要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同时让每个学生享有老师同等的关怀。

(二)对学生全面了解,全面掌握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就缺乏针对性,更何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最终结果全部表现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上。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起点。我校在开学伊始,每一位班主任及代课教师首先对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通过上课时的发言、提问;课堂课余时间的观察;个别学生的谈话交流;作业批改;对学生进行家访等方法充分的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程度,每一个学生有怎样的兴趣、爱好,他们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以及身体体质、思想品德的表现状况等有什么差异。然后再因人制宜的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保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更能有效的做好学困生的转变工作

学困生,往往是造成班级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教师关注学困生,就要把他们时时放在心上,偏爱他们,帮助他们,转化他们。在小班额教学的老师能更善于发现那些学困生的闪光点,甚至是为他们创造闪光点。例如:我校某年级班有一位女生,住在学校附近,她在家都能听到学校的铃声,可是早晨上操常常迟到,作业也常常不做,除非老师次次留下她,一不留神照常不做,老师通过了解,这位学生不交作业是长期以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从而使课后不会做而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再加上这个学生性格又内向,不善于和其他学生交流,更不用说向老师请教,长期以来又养成了懒惰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老师先让这位学生带本班的教室门钥匙,让她每天早晨上操前开本班的教室门,第一次她又来迟了,围在教室门口的学生都指责她,有一位学生嘲笑着说:太阳都晒到屁股了还不起来,当时这位学生害羞的脸都红了。她看看周围都在着急的等着她开门的同学们,虽然有些不愉快,但她知道自己已经犯了众怒。这虽然是一句不雅的玩笑,但效果极好,从此以后,她就再也没有迟到过。在班会上,老师对她的工作给予了从分的肯定。在课堂上老师刚讲过一句话,加强语气的重复一遍后突然提问她,你能把老师刚才的话重复一遍吗?他开始不能重复老师说过的话,老师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连续说过两遍的话你都不能听见,同学们,如果一句话你给别人说两遍,别人也没用心听你讲的内容,你高兴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高兴”。“所以老师希望每一位听众都能够尊重讲话者,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听众应有的素质,我相信这位同学以后的听讲一定会更认真的,大家相信他能做到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我们相信他一定做得到。”从此以后,上课时她就渐渐地养成了认真听讲的好习惯,作业也能按时的完成了。经过一段时间,这名同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四)、“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小班化教学的组织方式,将一个班的二十名左右的学生分为三至五个合作学习小组。改变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课堂里座位排列都是“秧田式”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单一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品字型”、“口字型”、“U字型”等。讨论、实验等采用“风车型”、“餐桌型”,游戏、表演等采用“马蹄型”、“口字型”、“U字型”;操作、竞赛等采用“餐桌型”、“品字型”、“U字型”;考试时采用原有的“秧田型”。而且每个小组都安排老师的座位,方便老师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改变原来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密度,促进学生个体潜力的发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与协作精神。

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篇6

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学生能够融于一个恰当的合作小组中,因为适应了小组,才能很好地生存。每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首先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学习的能力,对数学的兴趣爱好程度等,进行分组,一般分为6个或者8个小组,确保组内的成员之间能够具备相应的帮助能力,优生学困生高低搭配,取长补短,众人拾柴火焰高,同时又必须保证组间的竞争公平,公正,和谐发展。综合农村初中学生和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按照座位纵向或者横向就近去组合。实践证明,这样的组合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很大的优势。在每个小组中,有两个能力强点的同学予以负责,他们的职责各不同,组长负责组织各项活动,副组长视任务量而定予以协助,适时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作业情况。每三个星期我就让组长们进行小组自评,组间竞争评出数学的学习标兵,调动组内各个成员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摆脱数学枯燥无味的学习现状。

合作学习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吗?有的老师不去考虑问题是否具有探究的价值,滥用小组合作,常常气氛很好,而实际学习的效果不如人意。因此鉴于不能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仅仅浮于表面,要把握契机,灵活地去安排。对于合作学习的时机,我一般是这么处理的:

1.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综观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们动手做一做,进而去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做中学”,自己去体验。比如,在一次教学比赛活动中,我被安排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我认真揣摩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他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原命题,逆命题的相关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刚才我们已经写出了以上几个性质的逆命题,它们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几根小木条和橡皮筋),小组合作验证它们正确与否。

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赶忙分组合作开来。

组1学生:我们小组发现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是正确的。(边演示他们组的收获)

师:还有别的发现么?

组2学生:我们小组发现了: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是正确的,这两组橡皮筋构成的四边形始终是平行四边形,不管我去如何旋转这两根小木条。

师:很好。刚才我们从动手操作中感受了,那如何进行严格的证明呢?请同学们完成。

可见通过让学生分组去操作,并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思考——哪些是正确的,这些动手操作型问题,让他们去合作亲身实践,加强了对问题的感性认识,从而为理性认识奠定很好的基础,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在新课改下,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基础知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所以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要让学生去自己体会、经历、提炼,比如常见的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在平时教学中,我常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获益匪浅。因为学生能自己处理的就要让学生完成,教师不能急忙评讲;如果遇到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教师一定要在最后协助,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想、说、分析。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比较典型的分类讨论问题是在“等腰三角形”这部分,因为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或者几何图形性质的不明确,所以常出现需要分类讨论的情形。我给他们一道思考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9cm和19cm,求周长。(小组合作完成)

各个小组同学讨论热烈,我在行间巡视指导时就看到一个小组是这样参与讨论的:

组员1:我认为周长是37cm。

组员2:咦,我的答案是47cm。

组员之间交流,大家的答案确实有了分歧。

组员3:在这里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不明确。所以必须进行分情况讨论。

组员4:这里面有问题呀,腰长为9cm的三角形不存在的,9+9小于19,不能构成三角形。

组长: 我们在分类讨论以后,还要注意解是不是都符合这个题目的意思,比如能不能构成三角形。

从以上小组合作探究中,同学们得到的答案很全面,从而也实现了这道题的教学目的,因此对于类似的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见解,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经过一定的争辩,智慧火花的撞击,更加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能够寻求更多处理问题的心得体会。

当然了,合作学习还可以出现在,对于某道题的一题多解情况,探究型题目,但是老师要注意处理好“通法”与“巧法”的关系,或者有的方法大同小异,我们要进行适时指导,从而使得学生的解法达到最优化。另外教师要适时倾听学生的见解,能够参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去,因为有时候教师的点拨犹如锦上添花,效果截然不同。

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篇7

一分组要科学合理

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即异质分组。组内异质, 可使小组成员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 全班各组就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从而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的竞争。

按照这一原则, 将学生一般按两人配对、四人相邻进行分组, 这样对学习场地要求不是很高, 较容易实现。

二组内分工要明确

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根据内容组织、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 嘈杂无序, 合作难以见效, 教师难以驾驭, 活动难以正常进行。

每四人小组, 组长一名, 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 负责协调、记录工作。组长为1号, 副组长为2号, 两名组员依次为3号、4号。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 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

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

第一,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 并把探究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组内进行交流, 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 又能为学困生提供帮助, 真正发挥团体合作精神, 这对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

第二, 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会听是会学的前提,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有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才能发挥合作的效应, 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交流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简要记录别人的主要观点, 并与自己的意见进行比较;适时开展道德教育, 让学生知道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第三, 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实践操作, 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四要把握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要体现哪些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 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 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 等等。在课堂上有很多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就不要让学生讨论交流, 使合作交流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形式。

五要适时指导学生学会合作

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时, 教师首先应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让组内学生会的教不会的, 解决中差生的一般疑难, 引导学生特别是组长对重点问题的思考和辨析, 提高合作的质量。其次教师还应是小组合作交流的促进者和共性问题的提炼者。为使小组合作交流更富有成效, 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全班学生的交流情况, 并要进行二次备课, 发现和梳理共性问题, 为展示汇报做好准备。还要置身于学习小组中, 适时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

六重视评价激励措施

对学习小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一些精彩的发言和讨论, 应及时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 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等进行评价、表示欣赏, 用小组捆绑式加分或用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在每一小组汇报后, 既要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 又要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形式看, 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 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学会合作技巧, 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 从而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 不仅出色地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 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课改实验不断地深化,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 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摘要: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灵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倾听、表述、质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建英.对小班分组教学的理论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7)

如何有效组织幼儿音乐活动 篇8

一、从幼儿的生活出发,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歌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总是很认真, 很专注。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歌唱, 我认为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儿歌唱的兴趣和欲望, 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在我们近几年所选的一些歌曲中, 有的虽然歌词朗朗上口, 幼儿容易理解, 但是旋律不是很优美, 因此幼儿不易掌握;还有的歌曲旋律非常欢快, 可是歌词中用的字眼却很生硬, 幼儿学起来也有一定困难。所以在选择歌曲时教师就要考虑到这一点, 既要旋律优美, 歌词还要容易记忆和理解, 这样孩子们学唱的时候才会更好地去参与活动。另外所选歌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幼儿学起来更易掌握。

二、 用游戏的方法引入教学活动, 让幼儿正确地进行发声练习和演唱

在幼儿园的一切教学活动中都是用游戏的形式开展的, 歌唱活动中的发声练习也不例外。在幼儿园里, 中班的孩子喜欢表现自己, 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 总是喜欢大声唱歌, 越是高音越大声喊叫, 结果用了错误的方法去发声和演唱歌曲, 不但使听的人听觉疲劳还容易把声带拉坏。因此要求幼儿轻声地高位唱歌是一难题。为此, 可以在游戏中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我采用了学狗叫、猫叫、青蛙跳、模仿鼓声、远望、敲锣打鼓等游戏, 并同时与高音位形象生动的音乐结合。幼儿渐渐地能用正确地方法进行歌唱, 还能分清低音和重音的区别, 在轻松的游戏中, 使幼儿正确地运用声带、咽喉和气息, 协同配合, 发出优美的音乐。

三、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 训练歌曲节奏

要完成一首歌曲的教学任务, 不能只以教会幼儿演唱为最终目的。教师要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 高质量的进行唱歌教学, 就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中获得能力, 受到教育, 才能得到发展。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 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要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 引导他们做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德;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 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 利用废旧材料自制乐器, 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 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 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 敲打节奏。通过有节奏的训练, 联系乐器的音色、强弱特点, 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四、教师自身审视自己, 对教学过程有新认识

“数学化”过程的有效组织策略 篇9

一、选取“数学化”的有效材料

【案例解析】

在“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了学校进行投篮比赛选拔运动员的现实情境, 首先是三个人进行比赛, 抛出问题“谁更准一些”, 投篮比赛情境的创设有着充实的生活背景,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主动参与, 自主进行比较。其次, “比谁更准一些”这一问题情境本身蕴含着浓烈的“数学味”, 能够激发思维潜能, 激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后, 教师并不满足于现状,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随即又加入一名学生 (投篮40次, 投中23次) 进行比赛, 再是“比一比谁更厉害”这一问题的引入, 显现了这一现实情境的真正意图:原有的“不断更换公分母通分”进行比较的方法随着比赛人数的增多显得越来越麻烦, 该怎样才能方便比较呢?教学至此, 百分数的学习已是学生的自然需求, 现实情境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思考】

有效的学习材料是内外兼修的, 既要体现现实性、趣味性,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同时又要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 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并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

二、把握“数学化”的恰当时机

【案例解析】

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 教材提供了“用边长6厘米或4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的现实情境。但这只是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含义的一个载体, 这时, 教师不宜带领学生直接进入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想象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答案之后, 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为相应的“数学化”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学生对现实情境中包含的数学内容、关系、结构等已经有了充分的感知后, 教师可以提出“你能用算式表达操作或想象的过程吗?”“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等问题, 实现由具体情境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上升到对抽象的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使学生经历重要的“数学化”过程。

【思考】

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必然包含着鲜明的、准确的数学内涵, 数学内涵是数学情境内在的灵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中, 透过现实情境把握背后潜藏的数学实质, 从而实现对现实情境的超越, 逐步接近数学的内核, 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思想。这里, 需要“度”的把握, 更是对教学实践智慧的体现。

三、组织“数学化”的精致过程

【案例解析】

在“周期规律”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在课始出示了三幅图:图一, 黄、红 (灯笼) ……两个为一组重复出现;图二, 白、红、白、红、红 (气球) ……无规律排列;图三, 红、黄、黄 (旗) ……三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然后把画面隐藏起来, 让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些画面, 从而引出“几个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等关键词。简单的活动, 看似随意, 但学生记画面的过程, 强烈的好胜心驱使他们寻找其中的规律以便于记忆, 主动将现实情境引进数学世界, 并表述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 有利于他们对间隔排列规律的感知, 为随后开展“数学化”活动蓄足了势。在学生对排列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接下来, 教师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出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 学生有的画图、有的看奇数或偶数、有的用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物体依次列举……但伴随着每一组个数的增加、物体种类的增加, 学生渐渐地发现很多方法是不方便的, 唯有用算式计算是最为快捷、有效的方法, 从而实现了方法的优化。最后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身边熟悉的实际问题 (十二生肖排列、月历表等) , 解释算式中每一个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此类问题的共同特征和思考步骤, 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内容“质”的把握。

【思考】

“数学化”是一个有序的、富有层次的过程。数学学习应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在学生浅层的规律描述的基础上, 不断促使学生对生活原型进行观察和提炼, 从不同的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 并加以抽象, 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维水平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四、引领“数学化”的检验反思

【案例解析】

在“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中, 教材创设了商店购买学习用具的现实情境, 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的意义及数量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实现从分步计算到混合运算的上升过程, 并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随后, 教材扩大外延, 通过不同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到“乘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过渡, 随即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纵向的比较, 抽象、概括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 要先算乘法”这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此后, “想想做做”中的第1~4题, 全部是帮助学生巩固算法、构建运算顺序的知识结构。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级的混合运算, 所以在第5题, 教材设计了与例题相似的“购买食物”的问题情境,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列综合算式;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检验例题学习中获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不同的情境中是否准确、是否同样适用。

【思考】

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之后, 学生可以透过表面触摸到背后隐藏的数学本质。但同时, 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还需要去解释客观现象、解决现实问题, 需要再次回到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中接受检验, 以检验这些纯粹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否真实、准确、可靠, 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能否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学习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才算是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

有效组织新生体育课堂教学 篇10

一、教学内容要有童趣和新意

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 体育课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莫过于游戏了, 而且他们感受游戏的乐趣更多于关注游戏的结果。因此,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从孩子的身心需求出发, 选择新颖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实效性的内容, 并用游戏、模仿、情景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学习滚动时, 笔者用小刺猬遇险逃跑的情景进行教学;拍球练习时笔者采用拍球比高、拍球比多等竞争性游戏来达成教学目标等等。特别是对一年级孩子进行课堂常规训练与行为习惯培养时, 选择新鲜的内容与教法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如集队的四路纵队, 对学生而言, 每次上课都是这样的队形, 已经没有新意吸引他们快速排队站位, 但是尝试变换队形与角色体验, 相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方式落实,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笔者在上《滚动》这一公开课时, 为了节省队形调动的时间, 提高学生的新鲜感, 并鉴于以往的经验 (注意力不能马上集中) , 笔者改变了以往的四路纵队集合队形, 而是事先布置好每个学生站位的场地, 用一个“抢占地盘”的游戏, 快速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使原本枯燥的队列队形练习在游戏中无意识地完成, 不仅减少了很多无效的劳动, 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课堂常规也出奇的好, 更为学生接下来的练习创造了更多的时间。

二、教学语言要精练生动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中教师讲解评价时声音的轻重缓急要得当, 语气语态要亲切自然。既要有一定的力度与号召力, 又要让学生听起来通俗易懂, 富有童趣。如在体会前后滚动时, 笔者不是一开始就讲解滚动的动作方法, 因为低年级孩子对于一些体育课堂术语了解不多, 这样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厌烦、没有学习的耐心。所以笔者先做了一个不倒翁的姿势, 问学生:“老师练习的动作像什么?”学生马上回答:“不倒翁”。“那你们会吗?想不想学?”这种通俗直观的语言, 极具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细胞马上被激活, 注意力集中到练习中来。此外, 体育教师还要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孩子的肯定与喜爱,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在课上往往都有这么一种心理特点:总想在各种场合 (如排队、做操、游戏、比赛中) 表现自己, 喜欢老师关注自己并期待着表扬, 因此课堂中为了老师的表扬和关注, 学生会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 及时捕捉亮点。

三、教学组织方法要灵活多变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确, 在教学中,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是上好课的关键, 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 他们活泼好动, 喜欢新颖, 喜欢变化。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运用情境模仿并及时变换教学方式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如笔者在上“直体滚动“这一内容前, 先让学生模仿”不倒翁”, 在这样的情境中, 让学生复习并体会团身滚动时的本体感觉。在后面的“直体滚动”中, 笔者把一个小组的小垫子拼在一起并比作是一艘船, 把场地比作河流, 要求在船上滚动时要注意安全, 不要落水。通过改变组织方法、设置情境和限制练习, 既提高了学生对“滚动”练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动作的规范程度。学生在这条情境主线的引领下, 学习兴趣浓厚, 而且因为是小组合作的练习, 所以学生的视线与注意力始终保持高度的集中, 谁也不想因为自己的疏忽, 而让自己的同伴掉进“小河”里。

四、教学场地布置要巧妙新颖

在体育课中, 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师上课时的黑板, 课前如何设计好这块“板书”, 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场地布置安排的巧妙、新颖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前提,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 面对新颖的场地、器材, 学生跃跃欲试, 一定会讨论个不停:“今天要玩什么呀?”“这个垫子这样放是玩什么的?”“可以玩了吗?”一个个问号激起了他们的活动兴趣, 内容还未落实, 学生已经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 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兴趣持久性不强这一特点, 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的视线, 教师在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变换场地, 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 时刻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方法要直观易懂

一年级孩子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 理解能力不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运用示范、演示等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如学习“向左———转”“向右———转”的队列练习中, 教师如果一味地用语言提示学生怎样怎样练习, 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 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对得上教师的口令, 结果出现动作错误、方向相反等现象。这时最好的方法是语言提示, 如教师手指方向, 用语言提示“向老师手指的方向, 向左 (右) ———转”, 学生就很直观地知道了转动的方向目标。再就是教师背面示范, 学生模仿练习。这样既直观又易于学生学习。因此在低年级的课堂中不需要过多的语言, 只要用最直观的方法引导孩子模仿练习, 学生学得既快又好, 效果达成也明显。

除了上述各点外, 教师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老师的话就如同“圣旨”, 他们会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在课堂上,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自己也坚决不做。如体育课上笔者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穿运动服装, 笔者自己也绝对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日子久了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篇11

一、营造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文化氛围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1.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找秋天》时,引导学生收集秋天的资料,有关秋天的成语,写景句子,或者组织一次秋游活动,画画他们眼里的秋天,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之间的合作的成功乐趣。然后将学生自己的成果在班级交流,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鼓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自信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2. 提供合作的快乐环境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的学习。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合作有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还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二、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权利和空间

只有生动的教学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 相信学生成功合作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尊重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鼓励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获取结论,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自我寻求答案。

学生有些独特的见解,应该给予肯定;有时又些偏颇,应给予指导;有些见解真知灼见,我们应该支持和珍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多引发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多问几个:“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还要好!”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深入思考,顺利进入更高的学习层次,使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发展的过程。

2. 赋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所以在合作学习前,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独立思考。

各组在完成了任务后,注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时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通过交流、质疑,让学生感受到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获得的,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后,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自评包括对自己学习成效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包括对他人的评价:“在你们的小组中,你觉得谁表现得好,好在哪里?”“这次学习,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通过这样的评价,调动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制定适当的奖励机制,包括精神奖励(如:值日的权利、奖状、小红花、一次娱乐的时间等等)和物质的奖励,比如:铅笔、笔记本、一本故事书、一朵花等。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 篇12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生疑, 师生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 创设问题情景, 此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仅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解决, 形成新旧知识的“冲突”.这种情况教师要循循善诱并鼓励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尝试学习, 对新知识发起“冲击”, 以至探讨新知识.

例:创设“等腰三角形的识别”的问题情景

师:在△ABC中, AB=AC, 倘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抹了, 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底角∠C.想一想有没有办法还原△ABC?

(学生尝试、交流、讨论)

生1:用量角器量出∠C的度数, 以BC为边、B为顶点画出∠B=∠C, 两边相交于A, 则△ABC成.

生2:取BC的中点D, 过点D作BC的垂线交∠C的一边于点A, 则△ABC成.

师:他们画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 (揭示课题)

几何源于现实生活, 选择适当时机让学生从实践体验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配置习题, 巩固新知

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课堂练习的设计, 教师要因材施教灵活设计习题, 使学生通过适当的训练尽快掌握知识, 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巩固基础习题配置.其目的是深刻理解概念, 熟悉定理、公式, 并获得解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通过讲练结合学生能直接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2.变式训练.“变式”方法根据大致如下:

第一, 明确变式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选配的变式习题要达到何种程度, 达到何种目的, 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衡量配置习题好坏的一个首要标准.不能离开《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从难从深、从怪从偏去选题.再者配置习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 循序渐进, 设计梯度合理编排, 精心挑选.

第二, 变式要重点突出, 以点带面.配置变式习题, 应当讲究课堂知识重点突出.重点知识一定要多选选好, 务使学生牢固掌握.再者所选习题应具有一定代表性, 在整章甚至整册教材能起承前启后带动全面的作用.

第三, 尽量体现少而精原则, 进行有效训练.

(1) 题面多样, 适当重复

题面多样, 避免单调划一.这样做既能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又可使他们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得以加强和提高.此外, 选择习题必须注意有一定的重复尤其重点知识部分, 达到巩固课堂新知识的目的.

(2) 学生自编变式题

解题是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表现.通过变式训练和自编变式题,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为熟练, 对于培养他们的举一反三能力十分有用.有时通过这种方式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3:当x=1时无意义.

此时学生讨论:

生5:x<1应讨论0

生6:当x=0时, 原式=0.

三、纳新知识入系统

课堂教学的归纳过程大致有两种:

1.在贯穿知识形式中归纳.教师应选编展示数学材料, 以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感知材料进行加工和提炼, 对本质属性进行恰当归纳, 进而形成系统.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归纳, 还应体现在知识的产生后.经过知识的归纳, 不仅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各个知识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加强知识间的横、纵两方面的联系, 同时, 有利于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得到广泛地迁移.

2.在贯穿知识的应用中归纳.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概括化理论,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学习抽象的数学理论.学习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应用于实践.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实践”之一就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知识的归纳, 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而且对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它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明确解题思路.

上一篇: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下一篇: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