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2024-10-15

中职德育有效性的对策(精选12篇)

中职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篇1

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对职业教育起定向和导向作用。加强中职德育管理工作改革,探索中职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式、新载体,切实有效提升中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为用人单位输送“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艰巨的任务。

一、转变理念,打造中职人本德育模式

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学生人性, 铸造学生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教育中的人本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具体来说,即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中职德育管理者、教师要积极转变理念,从传统社会本位德育教育理念中摆脱出来,切实遵循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尊重中职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尊重中职学生的精神需求,尊重中职学生的生命体验,从人出发回归人性。

二、巧用“鲶鱼效应”,实施全员德育

以往学校德育工作任务往往集中于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身上。从事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就成了“非德育岗位工作者”,教务处和总务处、实训处等处室就成了“非德育机构”。这种将德育工作人为地封闭起来的做法严重妨碍中职学校德育的参与率和实效性, 成为许多教师推卸德育责任的借口,使中职德育工作陷于单兵作战境地,最终削弱学校的德育功能, 成为当前中职德育工作低效的重要原因。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实施全员德育,取得良好的成效。

所谓“全员德育”就是“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位老师都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 把教好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神圣职责。全员德育是全员、全程、全域、全心的德育。

三、精心设计德育活动,提升德育活动成效

德育不是独立的有形有色的东西, 而是隐含于个人的活动之中。它在活动之中形成,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为此我们要将德育渗透于学校一切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另外开展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与能力的特殊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观察和反思身边的日常生活,发现、讨论和解决各种道德与文化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检测学生德育品质养成情况。但许多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脱离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同时没能充分和中职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融通,忽视中职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

单纯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和规范效果并不好。为此,中职教师必须准确抓住中职德育的特殊性,从适应社会实际、适应中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确定德育活动主题和内容。实践表明,中职德育如能突出专业特点,踩准学生心灵节拍,对培养学生责任感、职业意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起到明显作用。如组织园艺专业学生到农场参加公益劳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劳动、能吃苦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内培外学,塑造一支专博兼之的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桥梁。因此班主任是中职德育管理工作的基石,建设一支专博兼之的班主任队伍是中职德育工作的关键“节点”。

中职班主任平时要注意学习,报纸杂志多翻翻,艺多不压身,做一个知识渊博又术业有专攻的新型班主任。

五、与时俱进,创新研究中职网络品德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是生活在电脑网络之上的。网络让人类生活翻开了全新一页。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同样生活在电脑网络之上。网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另一只眼睛。 让学生放弃认识世界的另一只眼睛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 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健康地成长为文明的网络公民,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话题。

手机、互联网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教育特别是德育,靠“堵”是堵不住了。因此中职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研究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德育管理对策。首先充分认识到既然手机网进入校园将是无法遏止的时代潮流, 教师大可不必再对手机网络三缄其口。其次,教师要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充分利用手机、网络带来的信息便利,教堂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加以利用。我常常在教室里听学生说,有问题找“百度”,通过“百度”学生几乎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的确,生活或者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网络查找答案,并且网络总能帮我找到满意的答案,甚至有时身体不适,也能通过网络找出病因,找到治疗方法。网络无形间成了我解决问题的利器, 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无疑是个巨大帮助。因此,手机网络可以说是隐藏在学生身边随时随地都能帮学生解决难题的学识渊博的老师, 只要引导得当有什么不可以呢? 最后, 中职教师要把网络德育教育纳入日常德育工作中,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引导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习惯, 自觉遵守网络法规及网络道德等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六、家、校、社共振,构建中职德育联动管理机制

中职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那种将家庭、学校和社会割裂的“孤岛德育”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会共振、联动的管理机制,主要措施有:(1)学校、我市相关社会部门常态性地进行家长培训, 使家长正确进行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全面化。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负责,特别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后进生,不能戴有色眼镜,一棍子打死。教师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舍得面子,敢于、乐于、善于做后进生的知心朋友,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密切配合、查因问诊,共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建成家校互联信息联络平台,让家长第一时间掌握、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 (4)成立家长学校,聘请学生家长组建家长管理委员会。 (5)进行校园周边环境整理,构筑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鉴于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周围环境容易激化他们不良行为产生,因此,要预防和矫正后进学生的不良行为,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目前我市大部分中职学校集中在职教城这一空间, 这一现象在可预见时间内都是不可能改变的,为此中职学校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在制定、执行德育工作任务时必须胸有全局、通盘考虑。而教育决策部门、地方政府、地方治安部门应该负起组织、协调、统筹的职责,加强宏观指导,真正从集约办学、资源共享方针出发,调整城内中职学校专业、设施等布局,和各中职学校建立互动机制,甚至可以彼此签署有效责任状,责任到人、责任到校。

中职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篇2

摘要: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利用好课堂的阵地,以课堂为切入点,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

所谓教学的实效性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获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1]。事实上,在中职政治课堂中会有一些现象,笔者在课堂中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知识点时,通过事例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结果,大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中窃窃私语,并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在平时生活中,有部分学生更是素质堪忧。例如:逃避参加集体活动、为了一点矛盾与同学起争执,甚至大打出手、不爱惜集体的公共财物,这样的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相差甚远。这是政治课堂需要反思的地方,对于中职组织教师而言需要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好呢?”

一、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错位。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存在这样的现象,知识点的传播成为教师授课中考虑的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绝大多数德育教师而言,更在意的是教学的理论性,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空洞的知识点的灌输,教条化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老师讲知识点,学生背知识点,考试就写写知识点。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2.教学过程过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更在意的是教学结果,由此忽略教学过程。例如:价值取向的讲解,大部分情况下局限于告知学生“自私不是人的本性”、“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树立远大的理想”等,在此过程中并没有从学情出发,更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培养。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文性应该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现有的课堂缺少很多人文情怀和人文涵养。

3.教学模式单一化。虽说教学模式虽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变革,但大多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缺少必要的实践探索活动。这样讲授的单一模式很难生成学生的智慧,因为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师生、生生的互动合作、信息交流,没有思维的碰撞,对于旧事物没有批判和质疑精神,对于新问题没有探索与创造。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双方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更重要的是双方平等的互动和交流。

4.教学效果评价片面。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建立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然而到目前为止,这样的评价标准未能真正出台。对于以往的评级标准,虽然做过改革,但是无法摆脱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而这种评价体系已经在社会、家长及学生的心中扎根,只要提到对学校的评估、对教师的考核、对学生的看法就“以成绩为中心”,只看重结果,淡化学习的过程,只局限于课本,不能真正源于生活。

二、解决思路

1.必须树立生本理念,准确定位德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谈到,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急功近利思想的驱动下,德育课堂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应付考试,我们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可能会忽略学生的思维品格的形成。这就直接关乎政治课堂。从德育课堂的目标出发,我们主要从情意目标、道德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几个方面考察,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使他们对社会、对学习、对生活生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责任意识。

2.挖掘课程资源,寻找与教材的视域融合。德育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从实际出发,对教材有应有的补充,使德育课堂变得更丰富,充满活力。笔者在讨论人生价值的时候,出示了两组材料,让学生各抒己见。一则材料是长江大学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为救落水儿童牺牲的事情。这不是一则新材料,却能引出新话题。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值得提倡。在那样的情境之下,生命是平等的,必须有救人的行为;有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奋不顾身,是良心所为,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这样的抉择。这其实从侧面说明,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另一则材料与之相对应,是船主陈某把打捞上来的一名大学生遗体用绳子绑住,以索要更高的捞尸费由于很多的原因,社会中有不完善也有阴暗的一面。有时候,我们所提倡的奉献,并不能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回报。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道德信仰,恪守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效果评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生合作交流中进行相应思考反省,同时对于讨论的结果给予评价。在此过程中,能够衡量不同价值观点,明确自己的价值立场。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体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于他们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只有使青少年具备必备的责任意识,才能使他们始终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篇3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教学 有效性

一、前言

道德是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明确提出21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包括:理想、责任感、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有效的道德教育能够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并通过自身的观念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大都集中在15岁~17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逐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探寻中职德育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人们对于学校德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德育教学这一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寻求变革。教师是德育教学中的主体,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将直接决定着德育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一名在中职从事德育教学的老师,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探索德育教学中存在的规律,理清教与学的重要关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中职德育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德育课不是中专的必考科目,加之中职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不是政治思想问题,使得德育教学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关注,其有效性也得不到保障。而部分德育教师自身对该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也使得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存在着一定问题。目前,中职德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笔者将其总结如表1所示。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中职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中职生求职的过程中,个人的道德素质已经成为企业抉择员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解决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中职德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教育功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过程,构建突出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现阶段对于中职德育教学提出的特殊要求,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具体举措如下所示。

1. 树立德育教学的重要地位

德育教学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确定崇高的追求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在整个中职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德育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个中职教育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明确德育教学在其他科目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地位,从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教学在构建人生思想体系和指导实际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明确德育教学的教育功能

目前,德育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概念的讲述,具体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不足。其实,德育教学的目标不仅限于认知要求,更要注重运用和实践。教师要弱化“知识化”的教学倾向,加强“育人化”的德育教学。广大德育教师应从课堂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心理特点,大胆改革、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赋予德育课“人性化的标准,育人化的形式,实践化的模式”,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真正发挥德育课在学生成长中的育人作用,增强德育课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3. 探寻德育教学的多种方法

由于青少年在听课时存在着“以兴趣为主导”的倾向,对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比较排斥,因此教师在执教德育课时,可以使用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学工具,将枯燥的基本概念、理论渗透在具体的、有趣的实际案例中进行讲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应时代的潮流,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适时开展一些专题讨论,让学生通过对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感悟对错,在潜移默化中校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教师可根据课本的内容,适当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够使每个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接触所要讲授的理论观点,并通过自身的理解牢牢掌握知识,从而增强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4. 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设置

真正发挥德育课在学生成长中的育人作用,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开展丰富的课内、课外德育教学活动,通过时政演讲、主题辩论、观看影视教育课件、上网搜索信息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认真分析、动手实践,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还可将课堂活动延伸至社会范围内,可以通过社区服务、教育基地参观、户外实践的方式增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学习过程中去感受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到德育教学。

5. 完善德育教學的评价体系

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增强德育教学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德育教师不仅要通过德育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及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并使期末考试成绩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德育试题的设置,应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和获得体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有效性需注重的几个方面

德育课的教学过程应始终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开放格局的主体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自身的引导和鼓励,提高德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下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教师在增强德育教学有效性中应当注重的几个方面,如表2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应从社会需要出发,围绕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作人员这一中心环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体现出德育教学的完整性、连续性、渐进性、层次性,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保证德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结论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职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求其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作为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首要任务;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针对中职生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德育教学应帮助中职生形成健全性人格、自主性人格和创造性人格,以促进当代中职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面对新形势,必须不断寻求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途径,为培养高素质的服务性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德育课程,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充分认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教育功能,构建突出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德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与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细节,从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钟伟雄.人文关怀:中职德育教学的支点[J].中国农村教育,2008(7):67-68.

[2] 尚红莉.实施素质教育与中职德育教学的结合[J].中国教育导刊,2007(17):67-68.

[3] 宋玉伟.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西北职教,2007(4):33.

[4] 李德才.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6-108.

[5] 郑子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14):38-40.

(作者单位: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篇4

德育课程是重要的必修课,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中职德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德育课程实效性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 着力于发现人的价值, 发挥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基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帮助学生构建自主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体现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并实现其幸福和快乐人生的需要;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立足点, 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创业, 适应在信息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发展;以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道德、人伦道德和优良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处世美德, 造就具有社会道德规范, 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的人。然而, 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过于理想化虚化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无法感受, 无所适从。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使得德育课内容单调乏味、难以领悟。说教式的教学缺乏激情, 课堂沉闷, 难以震撼学生心灵。脱离学生生活, 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称的教育, 使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以分数定优劣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 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低迷的原因分析

首先, 德育课程政治化, 无法真正实现道德育人功能。德育按照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和培养人, 促使人去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 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 这是德育的目标和本性。我国德育目的和目标基本上是由国家决定与颁布的, 更多地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 在主导性德育理论指导下, 学校德育内容往往过于政治化, 窄化了德育的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淡化道德伦理教育, 使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产生不协调。另外, 德育课程政治化强化了德育的即时性, 太多应时、应景的内容造成了德育的功利化, 忽视了德育本性, 忽略了学生发展这一根本, 不能按照学生成长规律, 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德育序列, 导致教育目标阶段性不明确, 政治理论和基本观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重复、脱节、混乱等现象, 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性。其次, 德育过程简单化, 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长期以来, 在教育强调知识习得、观点记忆的背景下, 道德教育往往成为知识教育的陪衬。德育习惯于课堂教学传授, 重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 偏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和教条的容器, 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再次, 德育对象人格缺陷, 弱化了德育效率。人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着一个人对待他人、集体与社会的态度, 表现出人品的好坏、善恶、美丑等。

三、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1. 树立“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是学校教育的遗忘者, 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者, 他们更需要学校德育的关爱呵护, 斫偏扶正, 助其成长。学校德育要关注人, 应树立“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为本。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 努力寻找教材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生活的结合点, 挖掘其深刻的教育内容, 对德育内容加以内化, 使他们主动认可教育目标, 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 使学生对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 把提高道德境界变成德育实践中自主的活动。

2. 大力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

大力提高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是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保证。德育课教师首先是一位道德家, 身体力行地实践道德规范与道德准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热爱学生, 立志献身教育事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要以自己对真理的坚定信念, 去点燃学生心中真理的火种。以自己对祖国的忠诚热爱, 去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是德育教师的根本要求。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德育对象千差万别, 德育环境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政治、经济、哲学等基本理论外, 还要有历史、地理、语言、逻辑、伦理、法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及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应通晓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具有较强的观察、组织、应变、管理、表达等能力。德育课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主动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要求, 提高德育实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德育课程感召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力量。教师崇高的道德修养, 是学生现成的榜样;学识渊博、视野宽阔, 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挥洒自如, 深得学生喜爱;积极进取、笑口常开的乐天派优良的性格气质, 会带给别人美好的情绪体验, 产生不可抵御的吸引力;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饱含激情的语言使人鼓舞, 催人奋进, 科学准确的语言使人折服, 增强信度。因此, 教师必须勤于学习, 加强道德修养, 养成良好性格, 锤炼优化语言, 增强教师的人格修养魅力, 才能实现德育课程的有效性。

3. 全面渗透德育课程内容。

德育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富有时代特色。德育课程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等。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 经济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教育等, 都应该成为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内容。

4. 建立具有中职特色的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对调节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的作用, 建立具有中职特色的德育评价体系不仅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基本要求, 更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手段。第一, 要更新德育评价观念, 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要求。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评价是师生互动过程。必须更新德育评价观念, 确立符合中职学生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要求, 树立起人本观念、德育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德育观、职业道德观,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 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第二, 要确立明确的德育评价目标, 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 其目标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且要符合个性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评价目标必须要有层次性、导行性, 使评价既有远大理想的引导, 又具有现实性, 能正确体现个体的客观特征, 有利于受教育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要根据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 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第三, 要强化学生主体性, 实现德育评价机制的创新。“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实现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评价内容要体现对学生的导向作用, 体现个体主体性, 包括人的主体性精神、创新精神、发散式思维、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要创新德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发挥学生自评与他评的作用, 增加集体的评价权重。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评价机制的创新, 更好地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过于理想化虚化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无法感受, 无所适从。脱离学生生活, 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称的教育, 使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以分数定优劣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 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对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研究, 是当前德育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了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低迷的原因, 探索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实效性,对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檀传宝.学校德育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中职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篇5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升学比例的提高,加上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也逐年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源不足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的局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强烈;有的学生道德修养严重欠缺;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努力加强对学生基本文明行为的教育,让学生在中职学校这个公共生活圈中学习道德、体会道德、实践道德,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本文试从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出发,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经过课题研究,调查分析论证,现就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几点看法。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职生绝大部分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他们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毕业的九年里,不知接受了多少堂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参加了多少回主题鲜明的班团队活动,经历了多少次社会实践活动,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政治功能。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一提到“德育”,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想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二、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一、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中职生绝大部分年龄在15—17岁之间,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大,学校要从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入手,在保持和进行传统德育工作的同时,增加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新时期的是非观、幸福观、职业道德、就业观等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学生接受规律的研究,改进教育方法,避免单纯的说教,克服假大空及重理论轻实际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追求美好的观念,形成对生命、意志、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正确认识,养成乐观开朗、珍惜时间、勇敢顽强、自尊自信、乐于创造、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

第二、德育工作要有中职特色,不能照搬普高经验。

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身心特点上与普通高中学生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必然有共性,德育工作也应该借鉴普通高中成功的经验。然而,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差异极大,而且学生思想、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区别。对这样一类特殊群体,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任感、职业意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第四、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活动中,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新生教育报告会、毕业生典型成功创业经验介绍、职校生技能大赛等系列专业教育,强化学生专业意识、创业信念。通过“我爱祖国”、“七一”、“十一”等系列庆祝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出尊师周、家庭美德周、环境保护周和成人仪式等活动。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资源,组织富有职校特色的活动。根据学生兴趣倾向,成立广告、经贸等兴趣小组,开展美术、摄影、声乐舞蹈等活动。每学年可根据实际举办如“五月的鲜花”大型活动及“中华古诗词诵读”活动,既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使学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通过值周劳动、卫生包干等校内服务活动,培养服务意识。同时,组织学生走向社区,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参加公益劳动,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接近生活。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劳动、能吃苦的意志品质,提高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树立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的观念,增强学生自治能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加强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德育;有效性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加重了对于德育工作的力度,这体现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中,在课程规划方面,加重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施力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的重新定位,让中职学生在获得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培养起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因而,加强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自卑、叛逆、自控能力差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地解决,会产生不良的行为,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因而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而班主任则是保证这一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中职班主任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德育工作,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起自己良好的抗压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竞争压力,加强自身技能的学习和操练,从而在日后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注重对于班干部良好作风的培养,从而带头形成良好的班风

在校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因而,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而这一场所的氛围、环境的好坏,对于学生而言,影响是巨大的。而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学习环境、心理环境,能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关键在于是否有着良好的班风、班规。因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慎重选拔班干部,并时刻注重班干部良好作风的培养。

在班干部的选择过程中,要避免任用独断、专横、片面的班干部,要对于班干部的候选人实施全面选评的原则,而不仅仅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参选标准,这样,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进班集体的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中,形成自由、民主、和谐的良好班风。另外,对于已经胜任的班干部,要定期进行考核,让学生自由发言,对于班委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进而起到让学生监督班干部班级管理行为的作用,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班干部的班级管理能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班干部带头,形成良好的班风。

2.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中职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光靠表面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效的德育教学工作。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对于学生触动最大的,是师生间的心灵互动和沟通。班主任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在接管班集体之初,就要根据学生的档案,对学生作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悉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够达到与学生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中职学生由于成绩不好,往往会存在着自卑心理,而严重的自卑,又增长了其虚荣心和攀比心理,因而,作为班主任,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对于学生不好的心理倾向,不应该仅仅加以批评,而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心理需要,分析他们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说出自己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看待问题不要片面化,而要始终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要始终保持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积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德育工作。

3.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善待后进生

在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对全班学生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善待后进生,让学生在班主任的关怀下,轻松地学习。作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应该对于后进生带有歧视和偏见,而是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以热情和耐心促进后进生积极向上。

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會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师生矛盾,而产生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班主任对于学生并不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对待优等生和学困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一来,就很容易激化师生矛盾,不利于日常的班集体管理。因而,中职班主任必须以坦诚的心态对待全班学生,对于有着不同特长的学生,则要给予特殊的支持和照顾,而不应该仅仅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因材施教,才能够让学生更加尊重自己,也就更加有利于日常的德育工作的开展。

总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于中职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班集体的认同感,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促进自身学业水平的提升。当然,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开展,要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优待后进生,培养班主任良好的作风等方式,达到德育目的。

参考文献:

郭毅.班级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6.

(作者单位 辽宁省黑山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基于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7

德育课是在新一轮教学改革后由政治课演变过来的, 虽然在教育方式和内容及评价方式方面与传统政治课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是政治课关注时事、当今热点及焦点等, 并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特点被延续了下来。加强对中职学生的政治思想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促进中职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及辩证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中职教育的重要一课。

二、现阶段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无论是生活阅历、社会阅历及对知识水平的认知能力等都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强。而且中职学生是因为高考 落榜或者家庭贫困不得已才到中职学校学习的, 相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更强, 更容易产生自卑、自负、情绪低迷等不健康心理。因此, 中职德育课不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更从心理及精神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五十所中职学校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中职德育课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 中职德育课授课教师的授课特殊性认识不足。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中职德育课老师缺乏对中职德育课特性的认识, 依旧照搬对中职学生及义务教育学生的授课方式。而且某些德育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总是采用一种或者两种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 偶尔会采取其他教学方法, 且会采取知识点罗列及讲授两种形式的教学法进行授课。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及德 育课课堂学习气氛和授课有效性。

(二) 中职德育课授课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应用没有体现出 有效性。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及爱好, 同时固有的教学模式也很难提高学生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学习气氛不活跃。另外, 某些中职德育课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和教授, 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调查发现, 大约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还可以, 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对德育课表示不喜欢, 存在抵触心理, 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认为开展德育课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升。我国大多数中职德育课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效率都呈现出一种低迷状态。某些学生学习德育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升 学, 认为德育课与自己的生活无关, 没有必要学习。

三、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式

为了使德育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我通过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方式, 加大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学生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

因此, 根据我国现阶段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效率。

(一) 提炼德育教材, 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以培养基础性专业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 帮助更多学生获取知识及挖掘潜能。因此,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应当从学生出发, 教学内容应当更贴近职业社会及生活, 更注重实践操作。传统德育课主要以教科书内容为主, 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现如今, 社会竞争力逐年增加,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就业困难, 中职学生如果要在社会立足, 就必须摆脱传统教材的局限, 懂得发散自己的思维及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这些正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课程之一, 所以中职德育课老师要摆脱传统教材及教学模式的束缚, 多学习、多关注新教育模式, 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德育知识,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开设《经济政治》、《文明礼仪》、法纪教育,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政治常识。同时, 由于中职学生相对来说行为习惯较不良, 开设文明礼仪、校纪校规教育可以配合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

可开设《哲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教程》, 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 帮助学生学会调试技术。因为在经过半年的中职学习后, 学生可能在心理上和以前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偏差, 而且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狂风暴雨”期, 容易产生心理困惑。

可开设《法律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道德》, 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法律, 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 在面临侵犯自己自身利益的事情时, 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及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学习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 帮助那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提高创业意识。

可开设哲学课程,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学习:①学习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②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③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提高思维的发散能力;④借鉴历史、顺应当代潮流, 学会在社会中发展自己, 实现自身价值。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 淡化哲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论论证。从中职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及教材特点和德育课老师的教学特点出发, 采取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改变“老师难讲, 学生难学”的教学状况。

(二 ) 采 取 情 境 教学 法 培养 学 生 学习 的 积极 性 , 进而 提高 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 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对现实生活实例的提炼,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学会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 对于事物的好奇程度及求知欲望都很强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采取情境教学方式, 通过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及场景工具, 进行场景设置, 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关爱、合作交流等。此外, 德育课老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如利用多媒体投影仪进行授课。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主动了解知识的本质, 而且间接地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针对某些特别的教育课程, 如《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 可以开展演讲比赛、小商品交易会、小发明及角色扮演等活动, 以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 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及创业意识。

除此之外, 德育课老师应当注意学生对课堂的反馈,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 对时事更关注。

四、结语

中职德育课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及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 大力宣扬中职德育课课程的重要性, 加强中职德育课教师对中职德育课特殊性的认识、对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 注重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和研究, 注重学生素质文化的培养, 注重学生对德育课兴趣的培养及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

摘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行为意识都还不够成熟, 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和引领很容易走向歧途。因此,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育, 提高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是非辨别能力等是我国中职教育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 旨在有效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存在问题,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董菲.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 2010-05-01.

[2]宁灵辉.中职德育教学生活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01.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8

首先, 学生现状表明, 中职德育教学形势复杂而艰巨。中职生总体特点为:文化基础水平较低, 学习习惯较差, 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同时, 中职生德育课学习的内驱力不足, 许多学生认为德育课没有专业课重要, 因而不喜欢。其次, 家庭与学校德育渠道运行不畅通。调查显示, 中职生大多数来自乡镇和农村, 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且大体相当。中职生的父母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 注重的仅仅是就业后的经济利益, 而对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社会地位升迁的动力要求不足, 配合学校德育工作, 共同教育培养学生的力度不够。最后, 中职生中心理和行为存在问题者较多。由于受父母离异、外出务工等各种因素影响, 如出现生活在单亲家庭环境、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独自生活等状况时, 易导致中职生家庭教育缺失, 亲情关系淡漠, 使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和人格方面经常表现出一些不良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二、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社会性与职业性

温家宝同志曾指出,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学校德育课教学设计要与广泛的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 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面向变化的职业岗位,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为学生谋划幸福的职业生活蓝图。

(1) 把政治思想教育、理想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既有远大目标又有具体理想, 既有理论认知又有现实追求。在社会理想教育中, 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 进行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的教育与训练, 并注意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等当代职业人必备的意识。把集体主义教育与企业精神、职业群体意识联系起来, 教育学生应当有忠诚于所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的情怀, 树立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实现共同发展的职业意识。

(2) 把行为养成教育与职业纪律教育结合起来。职业纪律的养成必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 从良好的习惯和文明的举止等基本养成做起, 使学生不仅在学校是好学生, 还要在社会上是好公民, 将来在职业岗位上是好员工。

(3) 把劳动品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应突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求, 强调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随着先进技术、设备的采用, 劳动的技术含量在增加, 这就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同时要求学生不管在学习阶段, 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 都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应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2.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设计要体现实践性与趣味性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 是躬身践行的德育, 是充满快乐的德育。德育课教学要使学生在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情感, 坚定道德意志, 形成道德习惯。课题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式的设计性学习、社会考查式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式的实践性学习、自我建构式的反思性学习, 要求教师在德育课教学方法设计中要重点突出, 注重实验实践。

德育的实践性包括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时间、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性的德育实践。志愿服务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 其内容丰富多样, 经过精心组织设计, 能够有效地将“为社会服务”这一根本目标与志愿者本身的成长结合起来,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 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实现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 即培养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

摘要: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方式, 就是“教”和“学”, 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一切互动效应和结果。其基本特征是策略优良, 效率趋高, 教师准备充分, 教学资源运用得当, 学生课后有明显收获。中职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是考查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 了解中职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德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从中职学校学生的现状看, 可以从德育课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社会性与职业性, 实践性与趣味性入手, 以提高德育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玉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职教论坛, 2012, (7) :69-71.

谈谈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定位 篇9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对于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教学投入 ( 或教学所耗) 与教学产出 ( 或教学所得) 的关系来考察有效教学。另一类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来界定有效教学。综合这两类定义, 有效教学即是指以最少的教学投入, 成功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进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益的现代教学理念。

一、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之所在, 也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有效教学的“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 实施有效教学, 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学生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 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要善于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良好的激励性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德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德育教育应该融化在教学与生活之中。“入格———合格———品格”的三格递进教育理念, 为德育提供了详细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入格”教育指一年级侧重习惯养成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就业指导及法制教育;“合格”教育指二年级侧重能力培养, 使学生活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会审视美、欣赏美和培养美, 具有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品格”教育指三年级侧重个性张扬, 使学生生成和张扬个性特长, 具有实现目标和理想的恒心, 增强自己追求卓越的信心。同时德育课应该顾及到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制定不一样的德育教育内容和要求, 使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二、有效教学应关注教学效益

一方面,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时间观念,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关注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 有效教学还要求教师有效益观念, 不能把教学效益简单地理解为花费最少的时间教授尽可能多的学科内容, 要认识到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中职的德育课课时较少, 课堂讲授知识有限, 所以应该更多地关注课堂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青少年对金钱义利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成就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将逐步形成。同时, 在青年学生中“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金钱至上”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也开始蔓延, 这是极其有害的。因此, 在德育课教学中, 发挥德育课德育功能, 加强理想信念、集体主义教育, 才能克服腐朽思想,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作为职校承担着思想教育功能的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 帮助他们“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德育课的有效教学应该做到: 一是精心预设、促进生成。构建德育课有效教学要转变课程观, 不能“先教后学”, 也不能“我”讲你“听”, 而应该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二是多元评价、激励成长。为构建德育课有效课堂, 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和推进教师教学的教学, 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评价,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接纳、尊重、理解、赏识的人际关系,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三是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构建德育课有效课堂要把实践性教学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精心设计, 认真准备, 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 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实践性教学, 务必使之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者量化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把教学目的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必须把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具体化、可操作化,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进行排列, 使之形成一套具体可测的、量化明确的、行为可操作化的教学体系。

在德育课的有效教学中, 要明确制定教学评价策略, 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在教学评价中, 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主要内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 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 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 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 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诚如以上所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教学科学化运动。因此,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复杂的教学活动被分解成很多具体的教学行为, 以便于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但是, 有效教学同时也强调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四、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回顾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思维活动, 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进行批判和提高的过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有效教学十分注重实施反思性教学, 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反思。换句话说就是, 在这一反思过程中, 教师监督学生反思, 同样, 学生也在监督教师反思, 并且, 在有效教学过程中, 如何反思既有原则, 又有措施, 还有检验方法与手段。这与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对反思的要求相比较, 对教师来讲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构建中职德育有效课堂 篇10

一、掌握中职生特有的心理状况

1. 中职生的挫折情绪与偏差行为。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 挫折感是个体需要不能满足, 其目标受到阻碍或推迟实现所引起的心理矛盾和情趣冲突,而中职生的偏差行为受挫折影响的因素相当严重。中职生的挫折情绪主要是由学习上的挫折感而引起的。中考的失败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挫折。由于学习成绩差,又担心自己在新班无立足之地、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甚至没有受过一次表扬,因此,他们对一切活动毫无兴趣,整天处于焦虑苦恼中而不能自拔,甚至导致精神创伤或偏差行为,如拖延交作业时间、逃课、对自己放任自流等,这些既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又影响了整个班级或学校的管理。

2. 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意志力。

中职生常常意气用事,对所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对反感的事物深恶痛绝,取得成绩时表现兴高采烈,遇到认为是不公平的事则愤而慨之;喜欢夸大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情感,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愤怒、悲观,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出现偏激行为。

以上特点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表现出热情高涨,精力饱满,但在缺乏理智控制时,因过度的情绪反应产生不负责任的冲动行为。比如,两个班级的两名学生因为排队打饭时的先后顺序产生了矛盾,结果每个人纠集了班上的十多名同学打起了群架,受到了处分,正是由于这种过度冲动造成的。又如,在考试时,教师曾见过这样的一名学生,接过考卷,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趴在桌上要睡觉,教师问他为什么不好好看一看卷纸,学生回答:“反正都不会,看了也白看。”从这里也可看出这些学生遇到困难,不是积极想办法克服,相反却采用逃避的手段,这正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二、针对中职生品德问题采取的辅导教育活动

1. 做学生的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倾听是心理教育的会谈技巧之一,有助于教育者接受和理解学生的非言语信息和言语信息,根据上下文或其它线索理解未明确表达的信息。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所叙述的内容,而且要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等搁置一边,从学生的角度去体察,达到“感同身受”的境地,使学生以你为知己,对教师有良好的接纳态度,愿意与老师分享自我,这样,教师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 正视学生行为的反复,耐心开导教育。

学生品德行为的反复现象是德育中的常见现象,较容易出现在自制力差的学生身上。教师应该用正常的心态面对,没有必要用“屡教不改”的话去伤害他们,甚至对该生产生失望、视而不见的态度。教师对学生丧失信心,学生自己就更容易自暴自弃。面对品德行为反复的学生,教师应该有耐心和细心,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坚持监督和教育,正确运用消退、强化的心理教育法。例如:当学生出现好的行为时及时表扬和鼓励,强化正确的行为;对他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消退或抑制。这样一来,学生会慢慢地用正确的行为替代错误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德育。

论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实践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课程实践 分析 道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74-02

德育课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如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主要课题之一,随着人们对于德育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很多人看来实际上就对德育教学课的一种实践方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德育教育也为现如今的种植院校未来发展开辟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因为我国未来社会所缺乏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较强的人才,更是综合素质较强的多方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加强中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中职德育课实践教学研究的主要论题:

1.1中职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中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教育力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如今中职院校德育课的实效性并不是很好,很多中职院校当中的教师和学生也都是感觉到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缺乏实践性的教学目标。所以不少德育课教师和学者都强烈的呼吁强化中职德育课实践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不仅仅为了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奠定更多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更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性。现如今中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了理论知识上,更多的将会关注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和品德的培养[1]。

1.2中职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功能与目标:

从理论上分析,实际上中职德育课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具有很大的促进性作用。由于中职院校当中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面对很多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给予解决措施,所以这就需要更多的去锻炼中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当中能够具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

1.3中职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形式:

中职德育教育课程是现如今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具有关专业人士研究表明,现如今我国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已经采取了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德育课的教学内涵只要就是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这就是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因为只有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够更多的掌握学习内容。除此之外德育课教学的一般形式也都是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的一项任务。很多中职教师提成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合理化的教学形式来让学生体会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现如今很多德育教学的形式也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有组织有活动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而从中吸取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2]。

1.4中职德育课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对德育课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考察学生成绩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考试卷子来对学生进行成绩的评定,实际上这种考核方式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够合理的,要想更好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笔者建议应该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和品德思想为主要基础,因为高素质的学生和高品德修养的学生才是我国未来社会较为缺乏的人才,也只有高素质的学生才能够为我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出更多正能量。所以有关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自身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2.对深化中职德育实践教学研究的思考: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德育教学当中主要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存在的就是实践探索得多,理论研究的少的问题,现如今很多中职院校当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培养的时候都是更加关注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很少有教师会专注的关心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培养,长期以来也就导致了我国现如今中职院校中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于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笔者建议有关中职院校一定要正确的对待学生的德育教学问题[3]。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中职德育有效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中职德育课教学实际上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确立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只有不断的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质,才能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也唯有发挥德育实践教学才是构建中职特色教学的重要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吴杰莹.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J].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2013(07):3323—3330.

[2]宋卫.关于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方法探究[J].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2012(03):554—556.

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12

长期以来, 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存有厌烦情绪, “沉闷”、“枯燥”、“无聊”等是学生进行课程评价的常用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陈旧, 与现实相脱节;二是重理论说教, 忽视情感交流;三是讲究政治性, 忽视德性培养;四是知行脱节严重, 违反德育基本规律;五是重外部灌输, 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2001年, 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把“政治课”改为“德育课”。2008年, 课程改革将现行的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哲学与人生》。这就意味着中职德育课不仅仅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凸显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价值。中职德育课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其功能不可替代,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一番思考。

科学定位德育课程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课程目标就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是各门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了中职德育课程应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内容。

由于中职一年级属于入学适应阶段, 学生对新环境还很陌生, 一切要从头开始, 对前途比较迷茫, 课程目标着重于认知明理, 打好学生思想基础。中职二年级属于成长发展阶段, 学生已适应了校园生活, 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就要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信念。中职三年级属于成熟定型阶段,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面临人生重要选择时应该把所学的知识外化为行动, 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笔者结合学校培养任务, 建立了各年级分层递进的德育课程目标。

全面渗透德育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意见》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笔者根据德育目标, 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 确立德育课程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

实际上, 以上的德育内容在每个年级每门课程都有涉及。笔者认为, 每个年级仅仅涉及一、两个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 德育课程内容的六方面应该是一个整体, 缺一不可。因此, 要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资源并加以提炼, 把握德育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贴近学生、各门德育课程要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各门德育课可渗透的德育内容如表2所示。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 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归宿。校本教材对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 在二年级学习了《职业道德与法律》, 但教材内容带有普遍性, 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针对三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和社会挑战的现实, 笔者在三年级设置了《就业·创业》校本课程, 编有“当你开始财经职业高中学习生活的时候”、“财经人员的基本职能与职业素质”、“财经人员的职业道德”、“正确对待劳动就业”、“择业方法与技巧”、“就业后的适应”和“起步创业人生”七个专题。可以说, 校本课程注意了学校办学实际、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需求, 是一、二年级教材的具体化、针对化, 侧重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让学生具备就业、创业素质, 培育健康就业心理, 正确选择职业或自主创业。

精心研究德育课程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德育课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学生作为德育过程中一个“活”的因素, 作为有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学习主体, 有其自身的需求、自己的逻辑和不容替代的地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笔者基本实现“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转变, 着重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置具体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学习“政体”内容时, 由于政体是个很抽象的名词, 笔者要求八组学生分别搜集八个不同国家的政体资料, 通过分析汇总从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本质。把抽象的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 的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小组讨论法 它是指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启发、引导, 从而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例如, 说到财经人员的职业素质或职业道德问题时, 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走访有关金融或财会单位, 听领导员工现身说法, 了解财经人员的职业要求, 然后各小组收集资料, 明确分工, 汇报成果, 谈感想。这种做法融合了研究性学习法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法, 其好处在于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关键的是基本可以达到全员参与、全面发展的境界。

“请进来”的方法 邀请历届毕业生或社会上有为人士来校作报告或座谈, 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笔者每次给一年级新生上第一节课时, 肯定会邀请毕业生回校参加座谈。由于新生刚进入职中学习, 对自己的专业和前景很迷惘, 有的学生甚至很自卑, 通过师兄师姐的亲身经历及列举大量的成功事例, 学生会感到信心百倍, 肯定自己的选择, 从而认识到只要树立目标, 掌握专业技能, 读职业高中也会有成功的一天。

演讲或辩论 学生喜欢热闹, 演讲和辩论是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 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笔者曾开展了以《中职生适宜股票投资吗?》为题的辩论课, 八个小组以抽签的形式确定四个小组为正方另四个小组为反方, 资料自行准备, 事前笔者对他们进行辩论技巧的辅导。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辩论, 他们都异常兴奋。有学生在总结中说, “辩论充分激发了我们的创造热情, 给了我们一个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学以致用的机会”;“股票投资的辩论会从准备资料到辩论会正式开始与结束, 都是我们每个人亲自动手, 我们获得辩论技巧之余, 也意识到应该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念。”主题讲演与辩论法的优点在于有助于强化教学任务, 学生在准备讲演和辩论的过程中必然会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 对主题的背景和意义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就会提高对德育课的兴趣。

知识竞赛法 在教学中,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穿插知识竞赛类活动, 使其服务于课堂教学, 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例如, 在讲“国家制度与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 笔者把过去低效且枯燥的讲授转化为竞赛形式, 把课本中涉及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基本国策等知识转化为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类题型, 并且在内容上适当扩展。知识竞赛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学生几乎忘了学习理论的枯燥和乏味, 在既有竞争又有娱乐的气氛下学到了知识。

社会实践活动法 在模拟 (仿真) 环境或现场中实施教学, 不仅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亲身感受, 使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还可真正实现边理论教学、边实践训练、边学边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目标。例如, 讲“创业”一课时, 笔者结合了学校德育传统活动———学雷锋集市活动, 让全班学生回忆活动过程。学生亲自实践后已对创业有了很深的印象:经过这次创业体验, 我们都明白了创业是怎么一回事;创业的成功与意志品质、敏锐的商业意识、科学的经济头脑、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相联系。德育课教学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参观, 让学生真正地体会社会, 体会生活, 将学过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 深化和修正自己的知识体系。

改革完善德育课程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评价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他认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都具备了以上八种智能, 是多元, 不是单一的, 所以用学生某些智能评价来代替学生智能的全部, 这种评价显然是不科学的, 而且对学生也不公平。

笔者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 从以下五个方面多元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 (1) 学习态度、职业素质, 以评价学生行为规范。 (2) 期末开卷考试, 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要注意的是考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 例如问题“所学专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是什么?”既可以考察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 又可以考察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3) 社会实践活动, 评价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 在谈到“创业”这个问题时, 让学生分小组采访一些成功人士。学生听取他们的创业经验, 亲自了解创业的艰辛和创业必备的素质。活动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的过程。 (4)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 以评价学生收集、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及写作能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 需要写报告, 分小组进行全班汇报, 这样可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5) 口试, 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如课前“一分钟时事导播”和“一分钟即兴演讲”都是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才能得到恰当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数据。一年级、二年级的学期评定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 各占50%;其他四个方面采用平时考核, 其权重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质 (权重0.2) , 社会实践活动 (权重0.3) ,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 (权重0.3) , 口试 (权重0.2) 。三年级学期评定内容及权重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质 (权重0.2) , 期末闭卷考试 (权重0.2) , 社会实践活动 (权重0.3) ,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 (权重0.2) , 口试 (权重0.1) 。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设法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 使德育课程真正成为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塑造个性、完善人格和培养能力的课程, 是每个德育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德育课是中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中职德育课程的弊端, 笔者在实践中从德育课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索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以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邝丽湛, 等.思想政治 (品德) 新课程教学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潘永庆, 等.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5]刘宝民.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4) .

上一篇:文学作品的另类解读下一篇:非农药防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