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整合(通用12篇)
专业整合 篇1
摘要:通过分析电子专业课程的现状, 提出从基础类专业课独立设课, 到与专业实践课进行课程整合的设想, 采用项目教学法, 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电子专业,课程整合,项目教学法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子产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电子信息专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科技含量最高的专业。培养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电子专业的迫切任务。与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速度相比, 教学内容还是相对滞后的, 具有实用特色的电子信息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基础类专业的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专业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与专业实践的课程进行课程整合, 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才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基础类专业课还是从属于理论教学, 一是实验学时较少, 内容安排不合理, 缺少综合性实验;二是知识点零散孤立, 表面看来, 知识面相当广, 覆盖了电工、电子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但大多数教学内容联系不大, 缺乏贯穿整个课程的主线;三是大多数学生在电子信息专业实验中动手能力较差, 独立操作的自由度几乎为零。因此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 只有对专业教学进行多方向改革, 才可能有新的发展。
(二) 电子信息专业改革的设想
1. 应用项目教学法, 理论教学与相关实验 (训) 教学相互融合、交叉进行。
项目教学法是以科研生产项目为载体,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对实际科研生产项目进行开发、制作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 是产学研一体化在高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在部分课程或教学单元中采用项目教学法, 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 将某门课程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 由同一教师主讲, 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教师在项目教学设计时应做到四个突破: (1) 突破45分钟授课制, 推出项目教学专用实验实训周。通过电子元器件及常用仪器设备, 电气控制, 简单电路板制作, 焊接练习等几个模块的实验实训周操作训练, 让抽象的理论定律成为实训项目中的亲自验证、实现, 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意识可以大大增强,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成为相互联系, 相互融合的教学环节。 (2) 突破单一学科、单一教时教学设计的传统, 推出跨学科综合项目或单元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制作项目。在电视机维修课程中, 综合常用仪器 (仪表) 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的相关知识, 介绍常用电子器件特性及主要参数的测试方法, 讲解一般电子电路接线、测试, 要求学生学习后具备掌握分析电路故障结果的能力。 (3) 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 学生可根据需要在教室、电脑房、图书资料室、实验、实训室和相关工厂进行自主性学习、研讨和制作。以实验室为基地, 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把学生组织起来, 有序地安排他们来实验室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 从各种电子产品的制作, 到家用电器的维修技术, 如修理电视机、安装MF-50型万用表等;从电路的设计到实际项目的应用, 如设计稳压电源电路及组装,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改变学生单一的课堂学习 (下转第151页) (上接第137页) 模式, 提高学生课外电子制作的热情。一方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促进学校科研向深层次发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会科研方法;另一方面, 对巩固所学专业基础知识,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会有良好的效果, 从而使教学改革上一个新台阶。 (4) 突破任务的单一性, 选用的某一项目可由n个工作任务组成, 在任务驱动下, 合作完成某一项目的制作。教学改革的具体入手点是从设计、绘制收音机电路开始, 生成PCB板后进行组装、检测。因为调幅收音机由以下电路组成:基本放大器电路, 功率放大电路, 调谐放大电路, 正弦波振荡电路, 负反馈电路, 以及收音机特有的输入电路、变频电路、检波电路, 几乎含概了电工课内容中的所有典型电路。通过收音机电路设计的全过程, 不仅使学生对电工课产生兴趣, 还学习了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图, 常用元器件的识别、检测, 万用表的使用, 焊接技术等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检测过程中熟悉了各种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 在理论水平上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使学生对电子技术有了一个从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过程, 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2. 创建自主性实践教学平台, 引导尽量多的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训练。
针对多数学生动手机会少的情况,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和学习需要, 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和训练, 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相关课题或自主课题的研究, 既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又给不同情况的学生提供了各自充分动手的机会,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自主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组织进行各种设计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技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提高职业素质和适应能力。
3. 改革教学管理手段。
不断完善实验中心管理工作, 建立适应实验中心的开放实验教学、排课带班教学、课外创新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师使用主系统进行实验教学管理操作, 学生使用学生个人实验门户参与开放实验, 实验过程中使用实验登录与派位系统进行刷卡派位及实验室状态查询与管理, 从而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
当今电子信息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 因而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每一位电子专业教职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 积极投入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 勇于实践, 逐步深入, 才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体系, 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专业整合 篇2
[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 课程整合与开发; 实践性教学模块。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 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 然后再理解, 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 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 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 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 是基本功, 基础不牢, 专业难精。一般能力, 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 必须长短兼顾, 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 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 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 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 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 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 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 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 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 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篇3
关键词:课程整合;宏观设计;教学计划
广义上的课程整合主要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和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从狭义上说,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师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传感器原理》《电子测量技术》两门课程是电子、通信、机电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实用性很强,使其与后续专业课程、创新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联系非常紧密,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实用性很强。而这两门课程之间在内容体系上又有着许多内在的必然联系,若能科学合理地对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在教学计划的宏观安排上有所创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进行改进必将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在电气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传感器与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这一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介绍其中的一些见解与做法,并谈谈我们的一些见解与体会。
一、从教学计划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课程教学改革不应单纯是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展开。
在总结前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决定从培养对象的能力结构体系出发,课程体系上本着以技术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力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能满足培养对象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必须和够用的总体要求。
《传感器原理》《电子测量技术》两门课程在内容上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具备课程整合的条件,我们将它们合并成《传感器与电子测量技术》一门课程。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同时更加注意突出对培养对象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从结构上仍将课程分为传感器部分与电子测量技术部分,但通过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将两部分有机联系起来。每部分的教学都从对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分析、制作和调试的实训项目入手,直接引入相关章节的核心内容,并以分析、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将每章有待掌握的知识点逐一列出。再通过对各知识点的剖析使学生弄清相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列举多种典型应用实例,并通过综合设计将各章节内容融会贯通。为解决课程整合后教学学时相对减少的问题,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精简,简化过多的推导和理论分析,加强应用技能的训练,以达到提高效率,加强实践,保证质量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过程的宏观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整合的先决条件
课程整合既要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相互協调,又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因此必须统筹教学内容以保证将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整合后,《传感器与电子测量技术》课的计划授课学时为80学时(5学时/16周),比原计划学时减少40学时。将传感器原理部分设计成6个单元实训项目和2个综合设计制作项目;将电子测量技术部分设计成6个单元实训项目。各实训项目既是独立的实训单元同时又和其他实训单元相互衔接,如传感器原理中选用的压电元件使用实训项目和电子测量技术部分的数字示波器使用实训项目是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2个综合设计制作项目“超声波测距装置”与“小型磁悬浮装置”从内容上是对各单元内容的综合应用和总结,通过基本单元的实训和综合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使学生对传感器与电子测量电路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基本具备了传感器与电子测量电路的设计、调试和制作能力。
三、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认真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保证
课程整合后的教学效果如何其关键是要对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认真体现。
(一)做好实训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我们强调的以学生为主,并不是只让学生按指导书做出结果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求指导教师要对实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通过实训所要达到的目的非常明确,通过边做边提问边讨论形成教学互动,并针对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采用引探和多层次循环教学
在各章节中,通过实训引入各章内容,并通过对实训项目的分析、提问来引入相关章节的内容,从而使相关概念的引入比较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的培养非一日而就,必然要存在重复性,但又区别与机械地重复学过的内容。应尽可能在后续的实训项目中不断应用前面学过的概念和做过的应用电路,使各章内容环环相扣,形成多层次循环的效果。最后通过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实现一个大循环。
四、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素质培养既要注重技艺和操作能力训练还应加强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如心理承受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就回避,在学习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依赖性强。在加强对这部分学生辅导的同时还要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寻求各种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严肃认真的求实精神。
(二)面向对象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其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所以必须对学生情况有个全面了解并在教学中有所区别。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不同对象,从几个不同角度实施教学,从目前的学生情况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对象:职高生、普高生。这给任课教师带来一定难度,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职高生动手能力强而理论基础薄弱,很容易对单调的理论讲课厌倦,应该尽量从实践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过程中不断引导其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普高生理论基础好而动手能力较弱,应该适当在实训教学中增加练习时间,通过由简至难的实训项目逐步培养其兴趣。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发挥专业素质促进课程整合 篇4
关于整合的定义, 相关的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使用说、融合说、环境说和效果说4种。
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各个中小学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人员构成以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一定教学技能的专业人员 (如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为主, 它的主要工作包括课件的开发与制作,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本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校园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管理与维护等。
1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作用
1.1课件的开发与制作
帮助其他任课教师制作优秀的课件是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何制作出好的课件, 这一直是个困扰广大任课教师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 很多任课教师难以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融入课件制作当中;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 大多不符合实际的需要, 需要进行修改, 但是修改的工作对于任课教师来说, 或许也是一项很难的任务。
有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 向小组提出自己对课件制作的要求, 来得到符合自己需要的课件。小组成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 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教学活动完成后, 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效果, 对课件进行修改,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1+1>2”的效果。
1.2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是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本职工作”。本文在此就不再叙述了。
1.3本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帮助提高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技术辅助小组义不容辞的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 当人们遇到了问题的时候, 总是希望能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指点, 而且, 与虚拟的计算机世界相比, 人们也比较相信自己身边的人们所提供的信息。情况同样使用于中小学教师, 如果中小学教师遇到了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最希望得到的也是来自身边专家的指点和帮助。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 他们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人或者机构, 来随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因为困难总是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 你不能总寄希望于很久才可能进行一次的计算机技能培训, 如果问题当时不能得到解决, 很多人会选择遗忘或回避, 造成教师的信息素养难以提高。
有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可以随时向他们寻求帮助, 解决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提高信息素养。小组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 来提供系统的计算机知识, 提高广大教师的的信息技术能力。
1.4校园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管理与维护
信息技术辅助小组是校园网络设备使用、管理与维护的不二人选。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国家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中小学的计算机硬件建设, 购买了很多计算机的设备, 这些设备具有两个相同的特点, 一价格昂贵, 二管理与维护困难。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 各学校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很是头疼。
有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学校就可以将校园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工作交给他们负责了。小组可以对设备的使用进行规划管理,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并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进行维护。还有, 小组可以通过网络将学校教师开发的课件发布到网上, 丰富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并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 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规模和结构,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意愿来确定。
如果本学校对课件的制作要求高, 可以设置专门的课件制作小组;如果本校的网络设备众多, 管理复杂, 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小组等。
2设立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好处
2.1软件资源的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国教育软件开发的历史不短, 但在开发的过程中, 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术机构, 都是失败的多, 成功的少。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教育资源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学校方面, 广大任课教师由于技术水平所限, 难以作出优质的教育资源。企业方面, 由于各个学校的差异, 单一的课件难以获得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和购买, 缺乏广阔的市场, 而课件的开发又需要大量的投入,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氛围下, 许多企业更是对它敬而远之。
其次, 知识产权问题, 进一步说是经济问题。现在很多教师需要课件, 就从网上免费下载, 课件制作人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对于课件制作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教育资源建设困难重重。
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设立可以轻松解决第一个问题, 即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问题。信息技术辅助小组设立以后, 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课件制作的主体。他们的工作就是制作并发布课件。由于经济得到工资的保障, 他们不会太担心经济问题, 能够专心制作课件, 并保证一定的质量。另外, 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奖项, 对优秀的课件制作者给以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的建设。
2.2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的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如北京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京郊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行动计划”, 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经费, 4年免费培训2万余名农村教师;浙江省2005-2007年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 全省共计投入3.9亿元, 对全省21万农村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2008年启动实施面向农村教师的“领雁工程”, 计划用3年时间, 为农村中小学培训3.3万名骨干教师, 形成省、市、县三级农村骨干教师梯队。但是, 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通过设立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辅助小组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和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来逐步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2.3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 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多是形式上, 教师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与教学活动相融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广大任课教师由于缺乏有关的知识, 不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媒体及合适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我认为需要秉持两颗“心”, 一是课前的精“心”设计, 二是课后的细“心”修改。
信息技术辅助小组可以帮助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 实现课前的精心设计;至于课后的细心修改, 可以通过任课教师与信息技术辅助小组成员的交流实现。
2.4教育技术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尴尬的角色, 由于信息化浪潮的冲击, 社会需要大量的信息人才,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培养下一代信息素养的重任, 但是由于体制上和认识上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了中小学可有可无的角色, 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是其他学科调来的, 他们只能将课本上的知识生硬地搬给学生, 根本不具备专业素质。现在各学校只有一两名信息技术教师的名额, 因此, 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很不乐观, 一些毕业生已经放弃了成为信息技术教师, 而转教其他学科, 更多的是放弃教师职业, 另找他路了。
本文希望通过设立信息技术辅助小组来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教育技术毕业生的就业率, 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构成, 提高其专业素养。
3结束语
本文在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思考, 提出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概念, 希望广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能发挥他们的专业素养, 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李晶.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方法———对2004年京郊骨干教师培训的反思[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5 (4) .
浙江省二建机电专业易错点整合 篇5
2、雨水管道宜使用塑料管、铸铁管镀锌和非镀锌钢管或混凝土管等。悬吊式雨水管道应 使用钢管、铸铁管或塑料管。易受振动的雨水管道应使用钢管。
3、并列敷设电缆,有中间接头时应将接头位置错开。明敷电缆的中间接头应用托板托置固定。直埋电缆的中间接头盒外面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保护盒
4、现场阻焊的球形储罐应制作立、横、平加仰三块产品焊接试板。
5、压力:【气上、液下、蒸汽上下均可,所有在下的都有0-45°的夹角】;流量:气(包含蒸汽)上液下,下部和蒸汽上部有0-45夹角;温度:垂直或逆流
6、酸盐耐火浇注料适宜于浇水养护,尤其对高铝水泥浇注料尤为重要。水玻璃浇注料应保持在干燥的环境中自然养护,不得加水。磷酸盐浇注料切忌用水或蒸汽养护,应在干燥、适温的环境中自然养护,若环境温度较低时,需进行低温烘干。
7、机电工程注册建造师不得同时担任两个及以上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但是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同一工程相邻分段发包或分期施工的;合同约定的工程验收合格的;因非承包方原因致使工程项目停工超过120d(含),经建设单位同意的。
8、防雷保护装置的安装要求:整个防雷接地系统完工后应抽检系统的导通状态和对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的测定,其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电气设备的独立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应小于4Ω,共用接地体电阻应小于1Ω。
9、发电机按照冷却介质可划分为空气冷却、氢气冷却、水冷却以及油冷却发电机
10、安全阀应垂直安装;安全阀的最终调校宜在系统上进行,开启和回座压力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安全阀经最终调校合格后,应做铅封,并填写“安全阀最终调试记录”
11、机电工程注册建造师签章的合同文件包括:分包单位资质报审表;工程分包合同;
劳务分包合同;材料采购总计划表;工程设备采购总计划表;工程设备、关键材料招标书和中标书;合同变更和索赔申请报告。
12、酚醛复合适用低、中压加潮湿,聚氨酯复合适用低、中、高压洁净加潮湿,玻璃纤维复合适用中压以下,硬聚氯乙烯只用洁净室酸碱排风。
13、位置误差:其主要包括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圆轴度、对称度等。形状误差:平面度,直线度,圆柱度14、15、仪表回路实验和系统实验要开通48小时试运营
水平管道或卧式设备顶部,严禁有纵向接 缝,应位于水平中心线上方与水平中心线成30°以内。风管不得有横向接缝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工程范围包括:机电、石油化工、电力、冶炼,钢结构、环保等。化纤工程属于石油化工工程,建材工程属于冶炼工程。水电属于水利水电工程
16、在起重工程中,用作缆风绳的安全系数不小于3.5,用作滑轮组跑绳的安全系数一般不小于5,用作吊索的安全系数一般不小于8,如果用于载人,则安全系数不小于10~12。
17、给水塑料管和复合管——橡胶圈接口、黏结接口、热熔连接、专用管件连接及法兰连接。
给水铸铁管管——水泥捻口或橡胶圈接口连接。铜管——专用接头或焊接,当管径小于22mm采用承插或套管焊接,承口应迎介质流向安装,管径大于或等于22mm采用对口焊接
18、风管的加固措施--针对其工作压力等级、板材厚度、风管长度、断面尺寸,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风管可采用管内或管外加固件、管壁压制加强筋等形式进行加固。矩形风管加固件--宜采用角钢、轻型钢材或钢板折叠; 圆形风管加固件--宜采用角钢。19、20、风阀控制器安装前,应检查线圈和阀体间的电阻、供电电压、输入信号等 消防工程验收前,施工单位应提交:一图(竣工图)两报告(调试报告、竣工报告)三记录(开箱记录、施工记录、设计变更文件记录)
21、防腐蚀涂层施工环境温度:10-30度,湿度不大于85%;仪表调校:10-35度,湿度85%;仪表储存:5-40度,湿度80%
22、砖【酸性】耐火材料是指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耐火材料,如【硅砖】、【石英】,其
特
性
是
能
耐
酸
性
渣的侵
蚀;
(2)【碱性】耐火材料是指以【氧化镁、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耐火材料,如【镁砖】、【镁铝砖】、【白云石砖】等,其特性是能耐碱性渣侵蚀。
(3)【中性】耐火材料是指以【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铬和碳】为主要成分的耐火材料,如【刚玉砖】、【高铝砖】、【碳砖】等,其特性是对酸性渣和碱性渣都具有抗蚀作用23、24、耐火材料:【1558~1770℃】普通,【1770~2000℃】高级,【2000℃以上】特级 一般工业炉各部位砌体砖缝厚度的施工要求:
1.底和墙不大于3mm。2.高温或有炉渣作用的底和墙不大于2mm。3.拱和拱顶:干砌不大于1.5mm,湿砌不大于2mm。3.带齿挂砖:干砌不大于2mm,湿砌不大于3mm。4.隔热耐火砖,如黏土质,高铝质和硅质砖。5.工 作层不大于2mm,非工作层不大于3mm。6.桂藻土砖:不大于5mm。
7.空气、燃气管道内衬砖不大于3mm。8.烧嘴砖不大于2mm。
25、【压力试验】:(1)金属/复合管,试压【10min,△<=0.02MPa】,工压不渗漏;(2)塑料管试压【1h,△<=0.05MPa】,工作压力的【1.15倍,2h,0.03MPa,】,无渗漏;【灌水试验】室内隐蔽或埋地的排水管道在隐蔽前必须做灌水试验。灌水高度应不低于底层卫生器具的上边缘或底层地面高度。灌水到满水【15min】,水面下降后再灌满观察【5min】,液面不降,管道及接口无渗漏为合格。【试射试验】:
1、首层取2处,楼顶取1处。
26、【螺纹连接】:管径≤100mm的镀锌钢管、钢塑复合管。【法兰连接】:直径较大的管道,主干道连接阀门·止回阀·水表·水泵等处,需要经常拆卸·检修的管段上。【焊接】:适用于不镀锌钢管,多用于暗装管道和直径较大的管道,高层多用。【沟槽连接】:消防水·空调冷热水·给水·雨水等,直径≥100mm的镀锌钢管。【卡套式】:铝塑复合管。【卡压连接】:保护水质卫生·抗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热熔】:PPR。【承插连接】:给水及排水铸铁管及管件连接
27、高层雨水管--给水铸铁,高层雨水系统--镀锌焊接钢管,超高层---镀锌无缝钢管,重力雨水--球墨铸铁 首先考虑【铸铁管】,然后考虑到承压选择【给水管】。
28、机电工程注册建造师签章的合同管理文件:分包单位资质报审表、工程分包合同、劳务分包合同、材料采购总计划表、工程设备采购总计划表、工程设备、关键材料招标书和中标书、合同变更和索赔申请报告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研究 篇6
关键词:学前;课程;整合;研究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高科技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学前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特点的需求,必须具备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学生不仅要掌握学前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还应加强人文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培养;不仅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更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既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科学特点的需要。
一、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
学前专业长期存在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前专业课程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整体意识。过去的改革,往往各自为阵,并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计人员对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一直未能真正转移到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专业人员上来,虽有部分转移,但不彻底。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并没把学前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比率摆正,仍以培养幼师专业课教师的目标去设置课程,其结果是重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学生到幼儿园工作,从观念上、从教师技能上均有很大的不适应。从科研人员看,开展科研往往只注重对具体的某一课程进行研究,对学前专业整体改革研究探索不够;从教师看,他们更关心的是把自己这门课程教好,关心的是本学科的教材建设与改革。其结果是学前各科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陈旧,不能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因而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由课程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教师相互协作,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二、课程的改革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调整及整合
首先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础需要。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过去狭窄的、需求量较少的幼师教师转移到为幼儿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上来,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为此,我校确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幼儿教师教学、辅导、创作及幼儿教育研究、管理方面的能力,取得外语证书、计算机证书、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毕业证书五个相关证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充分体现差异教育思想和拓宽就业途径,学生除必修课外,从第三学年起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学习家庭教育学或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也可以同时选修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定位,是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需求的。
课程设置要遵循基础的原则,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白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与机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才能、特长因材施教,使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尽快地服务于社会。实行学分制,提供大量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和必修、选修课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情况下提前毕业。此外,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潜力,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本专业课程学习达到良好或到三年级时,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取得第二学历。
我校课程体系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技能实训课程体系。从2006年到2009年进行了课程内容的调整,有些课程进行了整合。
1.素质教育课程体系。2006年设置的课程由马列、思想品德、大学体育、外语基础、文献检索、普通话、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和声学、素描、透视、色彩、中外美术欣赏、儿童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学、学前数学教育组成,经过修改后2009年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由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就业教育、体育、公共外语、计算机基础、学前卫生学、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学前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现代汉语、基础乐理、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幼儿文学与学前语言教育、中国文化概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等课程组成。
2.能力培养课程体系。2006年设置的课程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儿童简笔画、手工制作、色彩、图案基础、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计算机基础、教师口语。现在修订为主要由素描、色彩、声乐基础、舞蹈基础、图案基础、幼儿舞蹈、即兴伴奏和声学、教师口语、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与创编、社会心理学、蒙氏幼儿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等课程组成。
3.技能实训课程体系。2006年设置的课程有学前教育教学法、幼儿舞蹈、营养学、即兴伴奏和声学、学前游戏论、音乐欣赏、中外美术欣赏、幼儿歌曲创编、儿童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书法、现代汉语、实习艺术实践等。修订后由钢琴、手风琴、电子琴、视唱练耳、儿童简笔画、幼儿手工制作、硬笔书法、普通话、中国画基本技法、儿童心理咨询、多媒体课件制作、心脑珠算、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组成。
三、培养措施和特色
专业整合 篇7
一、当前英语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没有体现出职业特点。一直以来, 很多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单一且没有结合专业特色, 教学也只是为了应付学生过级考试, 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得学生步人社会后在英语实践应用方面不足, 不能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
2.教学只重视考试, 忽略了实践应用。很多学校都以A.B级统考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标准, 因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把英语A.B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 这样的衡量标准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大部份教师都能按照学院要求, 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计划。教学侧重语言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 评价也以学生能否通过省A.B级考试为主。
3.过级考试后懈怠了知识的复习。很多学生在通过A.B级考试后在英语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 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英语水平不增反降, 一来他们觉得考试过了, 应该把精力投入到别科目的学习上, 二来是因为时间久了, 没有实践练习所学的英语知识开始生疏。
4.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多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从课堂教授, 练习再到考试, 评讲, 单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完全没有被激发出来, 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部分教师都产生职业倦怠的感觉。
5.缺少一个完整的发展培养计划。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为在职英语教师安排技能提升的培训, 教师教学能力没有得到更好发展, 进而影响了年轻教师向优秀教师的发展。
二、整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必要性
2000年的时候教育部刊发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职学校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 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高职院校, 所谓的“应用”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要求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进行整合。重视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同时, 整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目标,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帮助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提高教学内容取舍、整合的能力。根据学生专业的一个实际情况, 选择最合适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授, 同时舍弃一些没有必要基础英语教学内容。增减的内容需要依据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专业性质。多向专业课程教师沟通, 明确学生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 并根据学生专业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其中取舍内容都应根据专业和学生情况而定。
2.加强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尽管很多教师本科以上英语专业学历但是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还是比较吃力。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他们不懂专业知识, 不了解专业教学要求, 没有一个专业教学方法。这个时候就需要英语教师自主去学习专业英语, 根据自身的一个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会专业英语, 掌握科学合理的专业英语教学方式。
3 . 提高自身专业英语的教学能力。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会认为传授学生英语的语言知识点, 让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实践沟通能力, 只需要学生能够通过英语A.B级考试就足够了, 传授专业英语知识不是英语老师的责任。而如今为了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提高自身专业英语教学能力, 善于学生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专业英语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点, 在培养自身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整合能力的同时, 提高自身了专业英语教师能力,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四、结束语
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整合, 这不仅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要目标,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整合, 还需要加强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和提高自身展业英语的教学能力。这不仅是为了更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是促使高职英语教师锻炼和成为优秀高职英语教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3) .
[2]戎钰.关于高职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整合的教学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
全国奶业专业认证机构成功整合 篇8
近年来, 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认证作为合格评定活动已成为规范市场运作的重要手段, 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认证作为控制、规范、管理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安全工具, 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采纳, 发达国家相继将认证作为农产品、食品贸易流通的必要条件, 也成为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综观世界经济态势, 客观要求认证机构必须做强做大, 更加专业化和国际化。
新组建的北京华思联认证中心, 通过认证资质和专业队伍的整合, 将拥有目前全球通用的全部畜牧产品认证资质, 技术力量更加雄厚, 畜牧、奶业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符合国际认证日趋专业化发展潮流, 将为中国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奶业建设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 充分满足全国畜牧食品行业、奶制品行业的发展需要, 为养殖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和相关组织提供专业、科学的认证服务。
专业整合 篇9
在我国多数普通高校中, 英语专业在基础阶段都开设了综合英语/基础英语 (精读) 、阅读/泛读、听力、语音、口语、语法、写作、英美概况等课程。有的院系为了拓宽学生视野, 还开设了大量选修课。课程的不断增开, 使师生忙于应付, 基础阶段的主要任务受到影响, 基本功训练得不到保证。这样一来顾此失彼, 既影响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又影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此外, 任秀娟在《外语教学中关于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之思考》一文中明确指出, 高校外语院系的课程设置对人文教育内容忽视有余, 重视不足, 导致外语院系的学生中外文化修养浅薄, 很难担当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同时发出了“外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任重道远”的感慨。这些学者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的课程优化指明了方向, 即:在保证有效的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 还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将技能训练与人文知识的传授结合在一起, 使英语专业的学生既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又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思辨能力。而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基本途径, 下文将针对以上所述的新的课程建设方向提出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
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整合的方案
本文在任务型语言教学、内容依托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提出了包括进行课程之间的横纵向整合, 增设人文、思辨类课程, 增加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 增加实践性、原创型课程在内的四点改革方案。
1. 课程之间的横向、纵向整合:
即挖掘不同课程、不同技能之间的潜在联系, 形成立体架构。
必要性: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比非专业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英语技能水平, 应该具有能运用相对正确、准确、适切的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而专业基础阶段正是培养技能、打好基本功的最佳时期。然而正如芦建顺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建设的三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许多学校现在还沿用着20年前的课程体系, 将精读、泛读和听力作为专业主干课, 并配合以语音、语法、写作、口语、翻译等其他课程。这种以单项语言技能为教学中心的课程设置, 虽然有利于在某个技能层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但语言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听说读写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已经表明, 大量可理解的输入是习得的基础, 而语言产出行为 (说与写) 也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不少学者认为改变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提高输入质量、使输出与输入并重,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单纯强调语言输入或输出都是不够的, 需要两者的密切结合才能促进外语学习。
实践方法:在日常语言交流中, 人们并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语言技能, 而是混合在一起使用的, 因此单独培训某一种技能是不符合语言交际的规律的。同时, 技能的运用是多层次的, 因此语言教学也不能把听、说、读、写各种技能割裂开来。正如克拉申所指出的, 输出是对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解、吸收、重组等认知行为最直接的反映, 不仅能反映教学效果, 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牵引、触发学生的认知过程, 促进语言的输入。因此, 在课程整合中要把接受性技能和输出性技能的训练整合在一起, 使二者相互补充。首先, 把听力与口语课程整合为“听说技能训练”。因为听是说的基础, 说是听的延伸, 听力的训练不能完全局限在单向听力活动范围内, 把听力和口语整合为一门课程, 与说的训练相结合, 让学生尽可能参与互动的语言活动, 听说并行, 达到听、说技能互相促进的效果。其次, 把泛读与写作课整合一起为“读写技能训练”。阅读是一种语言输入过程, 写作则是一种语言输出过程, 对于这两种技能之间的关系很多语言学家都做过表述。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可理解性输入, 也增加了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和词汇知识。此外, 阅读还可以巩固以往所学的语言知识。二者的关系正如蒂莫西 (Timothy) 所述:“阅读与写作是互相依存的……阅读和写作是一种互惠的过程。很多语言输出都是基于学生所读的文章或是所听到的内容。比如, 让学生完成某一体裁的写作任务前, 先让学生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 会给学生提供示范,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其中的典型的文章组织结构、写作技巧以及相关语言形式, 并应用到接下来的写作任务中, 可以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
2. 增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课程:
把以往三年级才开设的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提前到二年级开设, 以弥补单一技能训练带来的不足。
必要性:王亦兵在《高师英语教育未来发展若干思考》一文中强调了专业应确立更高的教育理念, 所需的课程至少应包括英语专业类课程、教育思维类课程、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技能类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类课程。然而,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只有35%左右的学时为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 而相比之下专业技能课程却占65%左右的学时。但是随着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生高中毕业时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英语学习, 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通过了公共英语二级甚至三级测试。这一现状要求英语专业阶段的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技能型课程和知识型课程的比例合理化, 既发展语言技能又传授知识。而具备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 如英美文化、语言学等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特色体现, 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此外, 与英语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经济、贸易等知识模块是学生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
实践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 内容依托教学法在国外获得广泛认同, 这一理念为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 因为内容依托教学法能够把学科知识性课程的话题或者任务融入学习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教学的语境中。这种教学法避免了语言技能训练与知识内容教学割裂开来的现象, 有利于完成语言技能的提高和合理知识的建构的双重任务。此外, 内容依托教学法也符合外语教学中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外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 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教语言的材料要尽可能真实:二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 即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而内容依托教学法恰好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境和语言材料。因此, 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前面整合、压缩技能型课程的基础上, 将原来高年级专业知识课程, 如“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赏析”等原来三年级的课程提前到一、二年级开设。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学生四年级要准备考研、找工作等毕业相关事务而只有三年级一年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的问题, 使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同时,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把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专业知识内容为技能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和语言输入, 同时技能训练成为获得知识的途径, 从而使语言的学习更有意义。其次, 适当增设相关专业知识性课程, 如“现代汉语”、“商务沟通”等, 这些课程可以采用选修和必修两种形式开设, 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这样一来可以在专业基础阶段做到传授技能的同时, 还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将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知识的传授结合在一起, 以适应国家对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为培养基础及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增设人文、思辨类课程:
即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丰富人文知识。
必要性:近年来, 以黄源深教授为代表的很多专家学者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思辨缺席问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重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说, 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英语语言技能和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 还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但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普遍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 弱化了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 不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必须改革, 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前提下, 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否则, 就很难培养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实践方法: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语言水平同思维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水平是提高思维水平的必要条件, 反过来, 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同时,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是文化、知识的载体, 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和知识之间的这种三维关系为如何调整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 增设相关专业知识和思辨类课程, 如“辩论”、“百家论坛”等。通过这些课程直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辩证看问题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敏锐性、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 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培训, 鼓励教师在实践中运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基础阶段英语教学过程中设计能够调动学生思维发展、进行思辨训练的学习任务。这样使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知识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4. 增加实践性、原创型课程:
即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要性:芦建顺指出, “不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际情况看, 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这一论述为我们在课程整合与优化中强调实践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实践方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在做中学”, 即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 把语言学习看作是做中学的过程, 即学习者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有意义地使用语言, 从而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 在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改革中要增加实践性强的原创型课程, 如“英语活动课”、“英语戏剧体验”等, 这些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就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能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综合地使用语言,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秘专业教学模式:反思与整合 篇10
这些教学模式对文秘专业的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程序, 优化课型结构, 以提高文秘专业教学效率作了有益的探索;模式的推广能给更多的教师, 尤其是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一种富有成效的操作程序, 有利于建立规范的课堂教学秩序, 提高文秘专业教学质量。这些模式的建构和推广不仅标志着文秘专业教学在新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也推动了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化。为我们对教学模式、对文秘专业教学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供了相当有用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不过, 无论一个教学模式多么先进, 它也不可能成为教学规律的“镜像”,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规律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 不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必然性的特点, 它只体现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 而这种认识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反映教学规律的某一侧面, 而且它还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 受制于建构者的见识、经验和教学环境。因此, 我们在看待教学模式提高文秘专业教学效率的同时, 还应看到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即动态的教学流程和相对静态的教学模式构成的矛盾与学生对教学的不同需求和教学模式的趋同性构成的矛盾。
如果说以上两点不足是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共有的话, 那么文秘专业教学模式的局限还表现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固定的教学模式的矛盾。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不同文体的不同篇目都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 只是固定地运用一种模式教学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模式化, 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利。尽管模式的建构可能是灵活的。也考虑到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但对于借鉴、移用者来说, 建构者这种活的思维方式、应变能力难以学到。另外, 文秘专业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 文秘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课堂以外的文秘专业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能力更是难用单一的模式去培养。
一、要解决上述矛盾, 克服教学模
带来的局限性, 应学习、借鉴现有的各类模式, 继承、吸收传统的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 整合各类教学模式, 尝试多种方法、手段、范式,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建构合乎自己所长的模式, 并不断吸纳新知, 充实内涵。这是因为:
(一) 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他人探索、总结的结晶, 可供借鉴、吸收, 但不能机械套用;现成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讲, 它不是探索规律的终止, 仅仅是规律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站点”, 教学模式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进化的。一些通行的教学模式本身也借鉴、继承了中外的教育理论。如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等人创建的“五段教学法” (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影响所及, 至今仍能在流行的教学模式中见其身影。发展的时代对模式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有的文秘专业课堂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文化对教学的作用、影响研究也不够。
(二) 每个教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 有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且面对不同的学生, 应扬长避短, 根据自己所长去选择、借鉴、提炼、实践教学模式。机械地搬用他人的模式难以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 也难以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堂好的文秘专业课所需的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 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都不是靠移用模式所能形成的, 它需要教师自己不断研究、探索。认真学习现有的模式无疑是研究的重要一面, 而整合模式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实践方式。
这里所说的“整合”是指各种模式互为渗透、优化运用, “整合”的基础为学习, 要虚心学习众多的教学模式, 吸收蕴含其中的先进的理论。合理的方法, 丰富的经验, 尤其是多种模式中共有的“质疑、答疑、训练”等步骤更是借鉴的重点。“整合”的核心是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加尝试, 积极运用, 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 及时调整。“整合”的灵魂是求活, 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模式, 要大胆拿来, 灵活使用。这样, 才能做到为我所用, 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模式。古人有言: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无法之法, 乃为至法。对后半句我们可理解为, 没有一种一定不变的教学模式, 就是最好的模式。这也就是“整合模式”的意义所在。
二、在整合各类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 注意通行教学模式的渗透与组合。
我们要把各类模式置于一个整体中, 模式之间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关系。就一堂课而言, 我们既可以对模式中的步骤进行“删减”和“增添”, 也可以“置换”或“颠倒”, 如对宁鸿彬 (下转第118页) (上接第116页) 的“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五步阅读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删去“概括”, 在“质疑”后添上“讨论”;这一个阶段的教学而言, 我们可把单元教学法和课次教学法有机联系起来, 不同的专业内容应该有不同教学步骤, 同一专业内容由于课型不同教学设计也应有所区别。总之, 动态的教学过程应与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益, 文秘专业课堂教学才会富有生机, 才能消除学生由于过于熟识单一的模式而产生的思维僵滞状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在有的教学模式强调“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运用这种模式时, 也要注重训练样式的整合。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结合, 课内训练和课外训练的结合, 都是我们在模式整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 注意传统与先进模式的继承和吸收。
模式的运用归根到底不是目的, 它也仅仅是一种手段, 为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手段而已。人类的教育史发展至今, 期间积淀的教学模式仍有生命力。如孔子的启发教学模式、刘徽的问题教学模式、朱熹的研讨教学模式及传统的讲析法都可有选择地继承使用, 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教学模式是用遍天下而颠扑不破的, 却可以说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合理之处。抱着这种态度, 我们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文秘专业的课堂上, 尝试完全开放式的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现在的模式有个共同的特征性, 都是教师先固定好框框, 事先设定好步骤、问题让学生来适应教师, 好多模式是靠通过问题诱导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置好的模块或“圈套”中, 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至于它是否解决了学生想解决的问题则难下定论, 这样教学过程中也难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文秘专业课堂教学少有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自行解决问题的教学镜头, 课堂中如出现学生问答与教师愿望和谐共振的场景, 与其说是某种模式的指导作用, 不如说是教师的经验所起的作用。而开放式的讨论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 “质疑、提问、讨论、答疑、评价”等步骤的“主语”皆由学生承当, 教师只起“导向、调节”的作用。在秘书学概论中的秘书工作人员的职责这类内容的理解可以容纳不同答案的教学中, 运用开放式的讨论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增加信息摄取量, 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大胆表达, 有利于文秘专业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摘要:新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 我国文秘专业人才培养仍是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各方面改革教育步伐加快, 特别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和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对新型专业人才的呼唤, 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 难以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因此, 文秘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整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江英.高等职业院校文秘专业改革与实践[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
[2]陆兴发.教学方法:界定与选择的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 .
[3]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21.
[4]许徐.秘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用[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课程整合教学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课程;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从实际情况实际出发具体分析。
二、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
1.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会计课程教学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会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会计凭证的教学中,老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制作课件,课件虽然图文并茂,但是过度的演示,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的训练,偏离了教学的中心。
2.信息技术替代了学生的会计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重视灌输,对理论讲解较多,案例讲解较少,着重将书本知识讲透,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会计实践环节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一是教学过程中设置的会计实验等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与会计实践中的情形相差过大;二是学生实习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实习的学生只能说是见到了真实的凭证、账簿和报表,根本没有机会真正从事会计实务的操作。
3.传统的优秀教学手段被遗弃
会计课堂的形式使得教师成了放映者,主要的任务就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不但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及实验被机器代替,而且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卡片、挂图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也被遗弃了。而会计课程除了用计算机屏幕进行演示外,还需要学生进行实践,丢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实际上适得其反。
三、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新课程对语言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形式、课程评价等都做了调整或重新界定。只有深入、系统地学习,才能准确地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完整掌握它的全部内涵。
2.加强对会计教材的研究
科学钻研教材,深入了解文本,明确真正的教学内容。有了明确的教学内容,然后才能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知识和技能才可能被学生真正的吸收和领会。
3.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教师要重视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回馈,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欢乐中成长。
四、信息技术下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1、结合专业特点,实现教材多媒体化。0
会计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不够,这有悖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也有悖于职业教育的目标。所以,一些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虽然有较强的会计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很差,不会制凭证、登账、结账和编报表,甚至看不懂原始凭证。会计要整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获取与该课程相关的大量信息的同时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确立其终生学习的理念,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利用信息设备获取、处理、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2、加强模拟实验,强化职业技能教育。
利用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加强会计学科的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分别充当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稽核人员等,练习假币识别、点钞、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审核签字等。以人为本对教师开展提高信息素养的培训,整合教师队伍,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以课题组的形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综上所述,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有效地整合起来,结合会计课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反对形式,讲究实效,达到真正意义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应探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者单位: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周正深.基于“信息技术与会计整合”下的会计教学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7.07
[2]王婷.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突破——创新思维教学的运用心得[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
[3]孙晶.“精讲,自学,互动”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01
[4]孙孝江.关于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7.14
[5]陶永玲.我国高职教育中会计教学思路的再探讨[J].职教研究.2009.04
[6]张鹰.浅谈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改革[J].才智.2010.30
[7]王春秀.浅谈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转变[J].成才之路.2010.02
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内容整合 篇12
一、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整合的瓶颈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合理使用媒介和积极干预媒介。媒介素养教育的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 分别指向学生对媒介的认知层面、态度层面和行为层面。[2]新闻传播理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中, 由于受到新闻专业成熟的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面向非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三个瓶颈因素的制约。
第一, 缺乏针对性的教材。目前的新闻课程教材多数是面向新闻学专业的, 并没有直接面向其他专业新闻学课程使用的教材, 这些教材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教材是在完整的新闻学课程体系下编写的, 每一门课程的教材与其他课程的教材具有明显的分工, 这就使得新闻学课程教材理论深度有余而知识面不足。由于目前高校的各专业在不断压缩课时, 非新闻专业为新闻理论课程提供的课时也较少, 一般在32学时至64学时之间, 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课时, 还要使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完成必要的新闻素养训练, 这就对新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课程地位也不同, 但是常常课时相同, 任课教师相同, 教材相同, 这就容易使用相同的教学文件, 在课程教学中不进行区分。
第二, 师资教学转型困难。由于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 一些高校在非新闻专业的新闻课程与新闻专业的新闻课程教学中存在共用师资的现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课程教学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之间形成合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且和其他课程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才培养方案对每一门课程都有着一定的预期, 但是具体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时,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脱节, 使得一些课程常常未能按照初衷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形之下, 非新闻专业的新闻课程可能无法实现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既浪费了课时, 又消解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谨性。
第三, 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教学课时得不到保障。随着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 高校里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存在课时不足的现象。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 第八学期几乎被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双选就业填满, 剩下的七个学期既要完成公共课 (英语、思政、体育、计算机、各高校特色课程) 教学, 还要完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 此外还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为了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 各专业都在不断削减专业课课时, 在此情形下, 能够分配给素质教育课程的课时就少之又少, 非新闻专业开设新闻课程时课时得不到保障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整合的原则
新闻学是一个系统的学科, 由新闻史、新闻业务和新闻理论三部分组成, 新闻学专业需要开设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在内的一大批课程。但是对于非新闻专业来说, 新闻类课程的课时十分有限, 要想对学生进行完整系统的新闻素养教育, 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对新闻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
媒介素养训练具有系统性, 这并非一门新闻课程所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需要将新闻学理论知识和新闻业务知识结合起来, 选取最为重要和最为实用的知识作为授课内容。同时, 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也要结合起来, 体现媒介素养对于专业学习的实用性。比如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新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不应该只是以规划教材的内容框架进行课程教学, 而是应该将新闻与广告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 《新闻学概论》在必要的新闻理论之外, 需要加入新闻采访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
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具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对于非新闻专业学生来说, 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应该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避免理论学习的无趣, 又可以增强新闻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新闻课程内容的庞杂和新闻课时之间的矛盾, 需要通过对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业务知识进行精挑细选来实现, 面对非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课程, 并不是面面俱到的, 也不要求具有深度和广度, 以适用和实用为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
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服务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针对具体专业的特点, 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新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广告学专业的新闻课程要把媒介运作、新闻与广告的关系、新闻与广告的融合和界限等方面作为课程教学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闻课程要强调新闻采写和新闻策划能力, 财经类专业要强调财经新闻业务知识, 体育专业则要强调体育新闻、体育解说等具有专业特点的知识。而对于理工类专业, 则要强调基本的媒介素养, 即媒介的运行规律、媒介的基本特征、媒介的功能和效果等方面。
三、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整合的连接点
按照前面说的, 在非新闻专业开设的新闻课程, 将已有的教材和成熟的知识体系打破, 容易产生一个新的问题, 也就是容易使得知识点的讲解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失去了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衔接, 学生在接受起来将更加困难。因此, 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整合需要寻求将知识点进行重新连接的线索。
新闻课程的案例教学得到了许多高校的青睐。按照知识
DONGNAN CHUABO学术平台———新闻教育
点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选取的案例是小案例,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只剖析案例中涉及到的一个知识点, 往往缺乏对案例的深入剖析, 案例是印证知识点的。在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案例教学展现的是大案例, 也就是说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新闻热点选取案例, 将整个案例作为讨论对象, 将其中涉及到的所有新闻理论甚至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挖掘出来, 让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掌握看似零散的知识点。
案例的选择需要结合开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精挑细选, 找到最为适合课程教学需要的案例, 并对案例的难度进行充分的定位, 使学生在解读案例时做到层层深入,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 并且要重视学生主体功能的开发。另外, 由于新闻课程的特点, 需要及时对案例进行更新, 除非非常典型的案例, 一般不能使用陈旧案例。
案例作为知识点的一个连接, 虽然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穿插连缀, 但是整个课程仍然缺乏必要的理论逻辑的支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课程教学的首尾专门拿出一定的课时对知识点目录进行梳理, 这样就可以避免案例教学带来的弊端。
面向非新闻专业学生开设新闻课程, 已经成为了当前许多高校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举措。但是, 开设课程只是大学生媒介素养训练的第一步, 如何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打破完整的新闻课程教学体系, 在实用性和辅助性的原则下筛选知识点, 根据开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知识体系, 利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 是一条值得尝试的可行性路径。
摘要:随着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些非新闻专业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新闻课程。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师资教学转型困难和教学课时得不到保障等原因, 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内容整合存在一定困难。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内容整合需要坚持实用性原则、融合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在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案例教学是重要的连接点。
关键词:新闻教学,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内容整合
参考文献
[1]于翠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环境和基本思路[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62-65.[1]于翠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环境和基本思路[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62-65.
【专业整合】推荐阅读:
专业化整合07-27
与专业课程整合06-25
助产专业自荐信整合09-22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05-21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09-28
系统整合之数据整合05-10
整合实践07-14
学科整合07-18
整合07-21
经济整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