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

2024-09-26

破窗理论(精选12篇)

破窗理论 篇1

1 背景

“破窗理论”最初是由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作为批判的对象而提出。发展到今天,该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学领域中颇具影响和争议的一个理论,巴斯夏在文中介绍了一位名叫詹姆斯的店主,他的儿子不小心砸坏了家里的一扇窗户玻璃(假定这块玻璃价值6法郎),由此引发了讨论。

第一种观点被称为“破窗理论”,该观点认为:由于詹姆斯店主需要购买新的玻璃,那么这个事故就给玻璃店带来了6法郎的收入,玻璃店将6法郎收入中的一部分去买别的商家的东西,别的商家的收入也会增加,别的商家又会将其收入的一部分拿到其他商家那里去购买东西,由此,购买活动会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打破窗户玻璃会使国民收入增长{6×[1/(1-MPC)]}法郎,其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第二种观点被称为“破窗谬论”,该观点认为:詹姆斯店主由于购买新的玻璃而花费了6法郎,那么他就不能用这6法郎办其他的事了。如果没有发生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这6法郎干其他的事,例如换掉自己的旧鞋或者买一本新书。现在窗户玻璃被打破了,玻璃店的收入增加了6法郎,但如果玻璃没有被打破,那么鞋匠(或其他别的商家)就会增加6法郎的收入,因此,不管窗户玻璃有没有被打破,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打破窗户玻璃并没有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即打破窗户玻璃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法郎。同时,对于詹姆斯店主而言,他由于花了6法郎去弥补玻璃而无法用这6法郎去买新鞋或者其他商品,使他丧失了从新鞋或其他商品中获得效用的机会,假如窗户玻璃没有打破的话,他就可以从新鞋或者其他商品中获得效用了,因此,虽然打破窗户玻璃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法郎,但是打破窗户玻璃却导致了詹姆斯店主的效用下降,丧失了本该享受的新鞋或其他商品。

关于“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这两种观点,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2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新思考

“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这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它们的问题是立场都相对极端,即“破窗理论”认为被打破的窗户玻璃会在乘数效用的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很大程度地增长,“破窗谬论”认为被打破的窗户玻璃不会使国民收入产生任何增长。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本文将结合“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这两种观点,给出本文独立的观点。

我们继续使用巴斯夏列举的案例,只不过在此处将案例稍加完善。我们假设这位名叫詹姆斯的店主,他的可支配收入为Y美元,他的儿子不小心砸坏了家里的一扇窗户玻璃(假定这块玻璃价值X美元)。同时,假定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对于詹姆斯店主而言是生活必需品,即玻璃被打破后,他一定会花费X美元去购买一扇新的窗户玻璃,则可以得到以下内容:

第一,根据“破窗理论”的观点,被打破的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X×[1/(1-MPC)]}美元,其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第二,根据“破窗谬论”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美元。

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皆不甚合理,以下为本文观点:

首先,假设窗户玻璃在没有打破的情形下,因为詹姆斯店主的可支配收入为Y美元,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

c=c(y),其中c为居民消费支出,y为居民可支配收入

我们可以得到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为c(Y)美元。

其次,假设窗户玻璃在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消费支出是詹姆斯店主购买的窗户玻璃,因为窗户玻璃价值X美元,所以该部分的消费支出为X美元;另一部分消费支出是由詹姆斯店主购买玻璃之后的剩余可支配收入决定的消费支出,根据上文中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我们可以得到该部分的消费支出为c(Y-X)美元。将两部分消费支出加总,我们就可以得到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共计[X+c(Y-X)]美元。

综上所述,在窗户玻璃没有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为c(Y)美元;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为[X+c(Y-X)]美元。又因为,一般而言,MPC<1,可以推导出c(Y)<[X+c(Y-X)]。所以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比在玻璃没有打破的情形下更多,具体而言,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增加了{[X+c(Y-X)]-c(Y)}美元,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增长{[X+c(Y-X)]-c(Y)}×[1/(1-MPC)]美元。分析到这里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将窗户玻璃打破,不会像“破窗理论”所宣称的那样乐观,也不会像“破窗谬论”所宣称的那样悲观。

为了更直观地论证本文观点,我们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MPC)为一常数,这时凯恩斯消费函数c=c(y)就可以表示为c=a+by,其中a为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美元时也必须要进行基本生活消费支出;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基于此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内容:

第一,根据“破窗理论”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X×[1/(1-b)]}美元;第二,根据“破窗谬论”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美元;第三,根据本文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X+c(Y-X)]-c(Y)}×[1/(1-MPC)]=X美元,换而言之,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增长,且增长量相当于打破的窗户玻璃的价值。

3 各经济主体的损益分析

基于上文讨论,接下来,我们讨论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相关商家以及全社会的损益情况。

首先,分析詹姆斯店主的损益情况。窗户玻璃被打破,他损失了一块价值X美元的玻璃,又因为他需要花费可支配收入中的X美去购买一块新的窗户玻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詹姆斯店主损失了X美元的可支配收入,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詹姆斯店主的生活质量。所以,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极有可能只有损失,没有收益。

其次,分析相关商家的损益情况。窗户玻璃被打破,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增加了{[X+c(Y-X)]-c(Y)}美元,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增长{[X+c(Y-X)]-c(Y)}×[1/(1-MPC)]美元,这些增长的国民收入进入了相关商家的口袋,所以相关商家是受益者。

最后,分析全社会的损益情况。窗户玻璃被打破,社会财富总量损失了一扇价值X美元的玻璃,但同时也使当期国民收入增长{[X+c(Y-X)]-c(Y)}×[1/(1-MPC)]美元,即全社会财富总量增长{[X+c(Y-X)]-c(Y)}×[1/(1-MPC)]美元,将打破窗户玻璃造成的全社会财富总量的损失与打破窗户玻璃产生的全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相加,就得到全社会财富总量的变化情况,即全社会财富总量增长量为:{[X+c(Y-X)]-c(Y)}×[1/(1-MPC)]-X美元。并且,当凯恩斯消费函数为c=a+by时,全社会财富总量增长量为:{[X+c(Y-X)]-c(Y)}×[1/(1-MPC)]-X=0美元,即打破窗户玻璃不会使全社会财富总量发生任何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打破窗户玻璃会使当期国民收入增加,拉动GDP增长。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J].法国,1850(7).

[3]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保罗·克鲁格曼,罗宾·韦尔斯.宏观经济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破窗理论 篇2

作者:未知本站发布时间:2004-4-23 23:34:43 被阅览数: 98 次“破窗理论”=“防微杜渐”?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不同的观点

1、“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妙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在中国,破窗上升为了理论,并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当1998年我国南方发大水时,有学者曾经撰文分析,依照破窗理论我国的经济将会因此而加快增长,这次9·11事件,给了破窗理论一个施展的机会。破窗谬论

broken_window fallacy?我不知道是否能找到这么一扇窗子,打破它可以创造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因为砸破玻璃带动的经济效用是以另外一部分负效应为代价的。整个社会上的资源并没有增加,所以孩童砸烂玻璃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2、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同样,在日本,有一种叫“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论”相通。比如,日本的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象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眼下引进的经济理论,就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地拼命引进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生产线一样,可称得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引进高潮”。现在回头想想,我怀疑日本八十年代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不是因为他们加班为我们生产生产线,继而装配,之后不断地维护和修理所致?就象国内某些地方修马路一样,只要你修了——最好修得质量差点,那么你一辈子就有事可干有钱可赚了。恼人的是,干这事大都得和当权者搭上关系,或兄弟,或情妇,或“战略同盟”„„这些,我都欲求无门,只有干流口水的份。

拉动消费,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在制度,而万万不能将宝押在“窗子”被打破这种预期行为上。老百姓的消费行为总是在现有制度和制度预期下的理性选择。要拉动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来带动经济增长,政府除了出台一般性的鼓励消费政策外,最终还是要改变制度和老百姓的制度预期。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老百姓的储蓄率就低,赊帐也够胆上“丽春院”;东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老百姓的储蓄率就高,拿到钱后往往是紧紧攒着,为生老病死作打算,就是很好的例证。

所以说,有时常识比什么深奥的理论更实在,更容易让人作出正确的判断。俗话说的“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怕就是这层意思。

中学宿舍管理中的“破窗理论” 篇3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破窗理论”。它告诉我们: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暗示和诱导作用,即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破窗理论对于中学生宿舍环境管理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宿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有些学校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宿舍环境脏乱差一点无伤大雅无关大局。相比较班级管理而言,宿舍管理往往成为这些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甚至盲点。实际上,在一个相对拥挤、狭小、封闭的空间里,其卫生、纪律、风气等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学生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休息與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良好的宿舍环境能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情绪情感情趣情操能起到稳定补偿和调节优化的作用,对知识经验能力能起到启迪深化拓展的作用,对意志性格品质能起到陶冶锻炼砥砺的作用。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的宿舍环境往往会导致好逸恶劳、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气蔓延,甚至滋生犯罪。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吉凶之彰,始于微兆。”德育尽小事,德育无小事。时刻关注提防修补宿舍中的每一扇“破窗”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小事做起,在第一时间行动,才能向着德育的美好愿景坚实地迈进。

一要小屈大申。首先要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作息时间、文明承诺、纪律要求、卫生值日、请假制度、奖惩制度等等,越细化越好,越量化越好,越书面化越好,尽量上墙公布。其次要组建功能小组,一般由分管校长、德育处(政教处)、学生会、班主任、值班老师、宿务管理员、寝室长组成。管理检查时则动静结合,即值班老师、宿务管理员、寝室长作为定点小组,就寝前入住相关值班室或寝室直到第二天起床,其他人员或小组则流动检查打分。也就是说,学生在宿舍的任何时间段,都将会受到学校的严格监管,不留“真空”,不留“死角”。这不仅极大地保证了宿舍的安全,也极大地遏制了当代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自大自私等恶习。

二要小惩大诫。首先对学生违纪现象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采取就地解决的方法,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课堂内外都要用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其次,学校领导、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宿务管理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中去,多一点交流和沟通,及时观察发现一些学生倾向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把学生宿舍变为德育工作的现场。再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哪怕是对地上的一张纸片、窗上的一丝灰尘、讲粗话、恶作剧这样的“小奸小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妨“吹毛求疵”。

三要小题大做。首先对于管理人员,哪怕是寝室长这样的芝麻绿豆“小官”,我们都郑重其事印制“聘书”,开会委任,并落实职责,不妨“拿着鸡毛当令箭”。其次对于表现良好的宿舍和个人,我们也毫不吝啬地表扬,大张旗鼓。一方面通过流动红旗,每周表扬每个年级中最好的一个宿舍。另一方面通过打分考核,每学期评选出文明宿舍,颁发奖状。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关注宿舍里的每一扇“破窗”,构建一个良好的宿舍环境和美好的生活氛围,把对学生的教育融于宿舍管理之中,帮助他们克服许多生活上和性格上的缺陷,德育的魅力也就触手可及了。

中学宿舍管理中的“破窗理论” 篇4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破窗理论”。它告诉我们: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暗示和诱导作用, 即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 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 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破窗理论对于中学生宿舍环境管理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宿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个是“硬件”, 一个是“软件”。有些学校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 宿舍环境脏乱差一点无伤大雅无关大局。相比较班级管理而言, 宿舍管理往往成为这些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甚至盲点。实际上, 在一个相对拥挤、狭小、封闭的空间里, 其卫生、纪律、风气等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学生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休息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良好的宿舍环境能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对情绪情感情趣情操能起到稳定补偿和调节优化的作用, 对知识经验能力能起到启迪深化拓展的作用, 对意志性格品质能起到陶冶锻炼砥砺的作用。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的宿舍环境往往会导致好逸恶劳、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气蔓延, 甚至滋生犯罪。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吉凶之彰, 始于微兆。”德育尽小事, 德育无小事。时刻关注提防修补宿舍中的每一扇“破窗”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小事做起, 在第一时间行动, 才能向着德育的美好愿景坚实地迈进。

一要小屈大申。首先要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包括作息时间、文明承诺、纪律要求、卫生值日、请假制度、奖惩制度等等, 越细化越好, 越量化越好, 越书面化越好, 尽量上墙公布。其次要组建功能小组, 一般由分管校长、德育处 (政教处) 、学生会、班主任、值班老师、宿务管理员、寝室长组成。管理检查时则动静结合, 即值班老师、宿务管理员、寝室长作为定点小组, 就寝前入住相关值班室或寝室直到第二天起床, 其他人员或小组则流动检查打分。也就是说, 学生在宿舍的任何时间段, 都将会受到学校的严格监管, 不留“真空”, 不留“死角”。这不仅极大地保证了宿舍的安全, 也极大地遏制了当代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自大自私等恶习。

二要小惩大诫。首先对学生违纪现象要及时发现, 及时纠正, 采取就地解决的方法, 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课堂内外都要用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其次, 学校领导、任课老师, 特别是班主任和宿务管理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中去, 多一点交流和沟通, 及时观察发现一些学生倾向性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 把学生宿舍变为德育工作的现场。再次,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哪怕是对地上的一张纸片、窗上的一丝灰尘、讲粗话、恶作剧这样的“小奸小恶”, 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妨“吹毛求疵”。

三要小题大做。首先对于管理人员, 哪怕是寝室长这样的芝麻绿豆“小官”, 我们都郑重其事印制“聘书”, 开会委任, 并落实职责, 不妨“拿着鸡毛当令箭”。其次对于表现良好的宿舍和个人, 我们也毫不吝啬地表扬, 大张旗鼓。一方面通过流动红旗, 每周表扬每个年级中最好的一个宿舍。另一方面通过打分考核, 每学期评选出文明宿舍, 颁发奖状。

破窗理论 篇5

摘要:“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本文就这一理论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中,从中得出了三点启示:

一、“好窗”是前提。

二、“护窗”是关键。

三、“补窗”是保证。

关键词:“破窗效应” 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理念

如果一栋大楼有一块玻璃被人打坏了,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栋大楼的玻璃窗会被打得一片狼藉,在这种麻木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这就是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进而将其引申,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系统不管多么严密,只要存在“破窗”,那么这个系统终将遭到破坏。笔者认为,这一理论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有着以下三点启示。

一、“好窗”是前提——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一个班级的文化如同一幢建筑物,班级有歪风邪气就好比建筑物的玻璃被敲碎了。歪风邪气得不到及时制止,班级成员就会得到犯错误也不会受到惩罚的暗示以及麻木的认可心理。时间一长,即使原来比较好的学生也可能随波逐流,这样一来必在班级中产生破窗效应。

因此,要保证班级所有的“窗户”都完好无损,首要的是确立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以防止班级成员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像一只无形的手,驱使着学生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教育和鞭策。良好的班级文化应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环境、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及班级精神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即学生活动区域的自然环境。例如教室布置时,名言警句装裱上墙,桌凳摆放整齐划一,标语口号醒目励志,学习园地、黑板报定期更换,合理规划„„力求使学生在活动区域中感受到美,激发他们的热情。

班级制度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建设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班级制度的建立,应该尽可能由班级学生讨论决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班主任把关。只有把制度文化转化为班级学生自觉素质,才能真正发挥其建班育人作用。

班级精神文化环境体现了班级的人际关系、学风、集体舆论等方面的状况,是班级文化深层次的要求。人际关系、集体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之魂,从建班开始,就应通过老师示范作用、学生榜样、名人励志故事等各种途径,来促使班级形成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弘扬正气的班级舆论。

二、“护窗”是关键——坚守每一条班级文化理念

每一条班级文化理念,都好比班级文化这幢建筑物上的一扇窗户。窗户必须经常擦拭维护,保持清洁完整。班级文化理念也需要通过宣传、督促,使其得到贯彻落实。具体而言“护窗”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好“第一”。在班级良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各种“第一”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大考、第一次作业„„如果每一个“第一”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严格要求,每一个“第一”都能获得成功,那么这每一个“第一”所折射出来的班级文化理念就会占据学生的心灵。

2.做好“坚持”。班级的管理工作琐碎,重复性大,管理者容易产生疲劳感、机械感而使管理缺乏长效性,易使某种良好的班级文化在形成后而逐渐消亡。如学生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卫生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节班会课、一次检查、一句叮嘱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不断地关注、不断地强调、不断地检查督促。

3.班主任、班委要做“样板”。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理念必须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行为来承载。班主任、班委必须首先成为班级文化理念坚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如果一个班主任的语言不文明,动不动冒出脏话,试想此班级又如何能形成文明礼貌的班级文化?所以班主任及班委的表率作用是巨大的,他们的正确行为可以为班级中其他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这就好比是,我们在众多的窗户中找了一个做样品的,要求维护者以此为样。

4.加强班级队伍建设。有时窗户比较高、比较多,“护窗”就会比较难,这就对“护窗”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也需要一支好的队伍,班委就是这支队伍的核心,班主任对他们进行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将显得尤其重要。

三、“补窗”是保证——及时制止背离班级文化理念的行为

由于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如果能够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玻璃的窗户,那么更多的窗户将会幸免于难。如果我们想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要及时制止背离班级文化理念的行为,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对于“已破的窗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补救:

1.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沙丁鱼只有活鱼才鲜嫩可口,但沙丁鱼不爱动,捕上来不一会儿就会死去。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渔民误将一条鲶鱼掉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里,当他回到岸边打开船舱时,惊奇地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原来掉进去的鲶鱼进入鱼舱后,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四处逃窜,把整舱鱼扰得上下浮动,使水面不断波动,从而氧气充分,如此这般,就保证了沙丁鱼被活蹦乱跳地运进了渔港。

如果班级内部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唯利是从,那么不妨引入一些鲶鱼来,让它搅浑平静的水面,让“沙丁鱼”们感到危机重重,从而为了生存而运动起来。就以班委建设为例,在建立一支班委队伍后,我们可以再在班中每星期选一位同学作为监督人员,直接向班主任汇报班级中各方面情况,以刺激班委成员的活力。

2.不断完善班级制度,防止有隙可乘。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澳洲大陆后,英政府决定派一些犯人去开发,因而建立了从英国本土运送一个犯人到澳洲给船长多少钱的机制。由于受利益驱动,一些船长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像运牲口一样超载运送犯人,不少犯人在路上就饿死、病死了。英政府一看这样不行,马上对船长们进行教育,没有效果,又派官员上船监督,结果官员不是被收买就是被杀害扔到大海。眼看用犯人开发澳洲的计划要泡汤了,有人提出,把机制改一改,改成把犯人运送上岸并经体检合格后再给钱,结果彻底改变了状况。运送时不仅不需要监督,而且船长对犯人照顾得非常好,给吃饱饭,有病就给治疗。

这个例子说明,光有制度不够,还要求制度科学严密。建立班级制度时,要重点考虑目标,注重效果,一但发现不完善有漏洞存在就要及时补救。

3.运用荣誉感激励。在二战期间,美国一些士兵组织纪律涣散,美国政府请心理学家去帮忙,心理学家要求战士每月给家里人写一封信,向家长汇报自己在部队怎样怎样守纪律,听指挥,勇敢顽强。可战士们不会写,于是心理学家就替他们写好,然后让战士们照抄后寄出去。一段时间后,他们竟改变了模样,变得如信中所述那样守纪和勇敢,这就是荣誉暗示起了作用,影响了每一位战士的成长。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荣誉感暗示激励,他们也一定会按你给他设计的目标去努力,不断约束自己的言行,向着你给指的方向去努力,成为一个你所期望的好学生。

破窗理论 篇6

【摘要】“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会接受周围环境的暗示;在高校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运用“破窗理论”指导我们如何预防“第一扇破窗”、及时“补破窗”,从而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

【关键词】破窗理论 临床护理 分析

Analysis of "Broken Window Theory" On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In University

WanLingLing the Hospital of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Hubei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 the "broken window theory tells us that the behavior of people will accep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e can use the" broken window theory "to guide us how to prevent it appearing and repair the broken windows in time on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in university, which provides a safe and orderly environment for patients.

【keyword】 Broken Window Theory Clinical Nursing Analysis

1、“破窗理论”的起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1]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2]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个建筑给人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当然,“破窗理论”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在高校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大量护理薄弱环节、安全漏洞,如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会严重干扰护理工作,甚至出现护理差错事故。应用“破窗理论”来指导护理安全工作,规避防范风险,能有效完善护理管理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护理风险,保障护理安全的目的。

2、高校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破窗现象

高校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破窗现象亦即护理不足、薄弱环节、安全漏洞;包括:硬环境不足和软环境不足。

2.1 硬环境不足

硬环境不足包括高校医院建筑布局不合理,医疗救护设备缺乏,医用材料及药品单一、不齐全。目前我国高校医院大多归纳为后勤管理,属后勤保障系统,地位低,多不被领导重视,医疗设备简陋,医疗资源匮乏。

2.2 软环境不足

软环境不足包括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医院文化落后、规章制度落实不全、工作流程实施不到位等。

2.2.1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医院人员构成中家属较多,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没有大医院临床培训,没有经历抢救过程,没有或很少参加进修等继续教育,在职有经验医生配备少,护士多是聘任制,流动性大,且在大医院工作经历少。

2.2.2 医院文化落后

目前高校医院文化發展普遍滞后,与社会综合医院有相当大的差距;医院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落后,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不到位,“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思想观念薄弱,缺少主人翁精神。创新和发展及重视人才氛围不足,医院管理体制落后。

2.2.3 规章制度落实不全

部分高校医院医疗制度不健全,与上级医疗部门沟通少,导致上级医疗文件精神落实不到位;

2.2.4 工作流程实施不到位

高校护理工作流程不到位包括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和护理操作不规范;比如:医师与护士的记录不一致、漏记、病史采集不全、医师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及判断结果不一致、护理记录涂改现象严重、护理记录缺乏重点性、连续性;无菌护理操作不到位、不规范。

3、“破窗理论”的应用实践

“破窗理论”指导我们如何预防“第一扇破窗”、及时“补破窗”,从而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

3.1 硬件环境的改进

“破窗理论”强调创建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首先积极与上级医院和高校院领导沟通,争取支持改善硬环境;其次我们对病区护士站、处置室、库房等进行重新布局.使布局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减少护理人员不必要的走动和体力消耗;病区药品分类定点摆放,利于管理;病区所有物品分类放置,标识清晰,便于护理人员取放。

3.2 软件环境的改进

3.2.1 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医院文化发展

医院文化是医院支配一切管理活动的灵魂,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构建医院文化体系和培育医院精神,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事业心等,将医院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医院又发展个人的共同方向上,培养医院的共同价值和医务人员的共同情感,形成医院自身的文化。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高校医院的护理安全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能有效防范“破窗现象”的出现。成立培训管理组织,组成导师制教学管理小组,由护理部主任及分管教学的科护士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病区护士长为成员,制定入选条件及职责。以“破窗理论”的警示意义为指导,严格制订并落实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各个环节。护理部统一制订培训计划,并作为培训项目进行管理,严格落实。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针对不同资历的护理人员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定期考核。严格护士的考核及录用,杜绝“破窗”的出现,根据年轻护士的实际工作及学习情况,培训期为3个月~6个月或更长。每个培训周期结束后,护理部组织年轻护士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考试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通过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科知识培训等方法,提高科室整体护理水平及观察处理问题的能力。

3.2.2 加强和完善医院制度建设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依法维权意识;组织全院护士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护理文件的规范化要求,让每位护士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文件是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举证时必不可少的资料,是关系到护士自身是否受法律保护的有利证据。认真、准确、及时的书写护理文件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措施。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讲解医疗纠纷案例,而增强护士的法制意识,更新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观念。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严格执行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内容包括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应急预案等。

3.2.3 护理工作流程完善

“破窗”理论提示我们:一些重大问题的发生可能只源于不为人所注意的小事件,细枝末节问题的处理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防微杜渐作用。据资料分析,大部分医疗事故的发生,都起因于细节的疏忽[3]。高校临床护理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漏洞,都可能导致“破窗”的出现.

首先,规范化书写护理文书;对全院护士按职称高低进行护理文件书写的强化培训,并不定期进行抽查考试,做到人人考到,个个过关。可采用演示法教學,学习各系统的体检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提高。其次,正确执行医嘱;正确执行医嘱是用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医嘱执行分为3个步骤:即处理医嘱、摆药或配药、注射或发药。制定医嘱执行过程图表,强调每个步骤的查对重点,特别是配伍药物及过敏药物,需配伍的药物应查配伍表,如属新药,应单独使用;使用药物前询问患者过敏史。避免定势心理。每项用药操作必须携执行单,每日执行单应整合在一起,装订好统一保存。加强班次查对,杜绝隐患[4]。再次,规范化护理操作;严格执行定期护理操作培训,定期考核。护理工作由无数的细节组成,不重视细节,就无法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以“破窗理论”为指导,强调从细节人手,防微杜渐。年轻护士进入临床,必须掌握每项操作的规范和要求,并严格执行,导师及临床带教教师通过认真监督及指导,避免年轻护士由于知识缺乏或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出现行为或操作中的“破窗”。

“破窗理论”亦称“破窗效应”.是指一种心理暗示造成的某种效应。其显示,人的行为和环境均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对于不良行为和环境.我们必须抱有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窗”的积极警觉态度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不良的破窗行为,一旦开了头,没有及时的制止、管理,甚至是批评和处分,就是对这种风气和行为的纵容,则会诱发更多类似行为的发生,形成恶性的循环[5]。因此,“破窗”的负面警示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引起高校护理工作管理者极大重视。管理工作要做到“绒手套、铁拳头”相结合,对于指示行为采用“铁拳头”,要“硬”,施行刚性的规章制度,不能掺杂任何的人情因素,否则会丧失制度的威严和执行力;对于关系行为采用“绒手套”,要“软”,时刻关心自己的员工,支持护士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个人成长进步的机会,给予及时的赞美和鼓励[6]。其次,模范带头作用的正面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护理管理者在临床工作中的表率作用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的高低和护理队伍素质的优劣。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要敢于管理。并善于管理。护士长要了解全科护士的工作质量,熟知每个护士的具体工作能力,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要精心培养护理骨干,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依靠一只护理主力军带动全科护理人员创造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氛围。管理中重视质量管理,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实行区域化管理,让人人参与护理管理,提升护士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安全管理中,将“破窗”及时修补,使护士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对提高临床护理的安全管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益,陈红光,何梅,陈斌,李小玉。破窗理论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1):510-511.

[2] 章立早.心理实验的启示[J].中外期刊文萃,2003,11:42。

[3] 许勤,王荣.加强护理工作中细节管理的意义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

理,2007,7(3):65.

[4] 沈春玲,任志芳,吕霄丽.破窗理论在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21):24-25。

[5] 孙曦 周志恩 张子安 董磊。 “破窗”的负面警示与模范的正面引导,促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110-111.

从“破窗理论”引发高校管理思考 篇7

“破窗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根据心理学家菲利普·詹巴斗根据相关实验而得出的一种心理暗示产生的某种效应的理论。该实验准确的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变化,也就是如果某件事物出现破损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就会造成更多的人破坏该事物,久而久之给以一种无序的感觉,从而滋生各种不文明或者犯罪的行为。

2“破窗理论”揭示的规律

“破窗理论”开始应用于犯罪心理学,但是“破窗理论”基于对人性心理变化的充分分析使得其能够适应于任何领域:环境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对于出现的不良环境我们必须要及时进行改正,并且对“第一块破损的窗户进行及时修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物的完整。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在任何组织或者制度规范下,一旦制度被破坏,那么其影响力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第一个破坏制度的人所起到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要防微杜渐。

联想到我们高校的管理工作,对于工作,讲究门面工程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教职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高校对违法学校规定的行为没有做好严肃处理,进而引起其他教职工的注重,从而导致该行为成为经常性发生的事件。例如高校教师出勤问题,由于某位教师的出勤问题没有得到高校的严肃处理,结果导致教职工认为迟到等行为不严重,进而形成迟到、早退的现象。

对一项工作的要求朝令夕改,反复无标准的修改,让下属教职工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做事能拖就拖反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大家都会觉得前面做事情的都是无用功。

学风、考风、师风的严抓真的就是一阵风,刮过就算,让学生和老师都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怀疑,执行起来大打折扣……

教学管理环境,一旦受到破坏要及时进行“修补”,否则将会暗示和纵容更多的人去破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无序的教学管理。反之,如果这些事件在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就被有效的制止,且正向的引导,相信所有现象都能得到改观。

3“破窗理论”对高校管理者的启示

“破窗理论”对高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制定良好的管理制度

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个正规、有序、科学的管理环境,有赖于一整套严格、成体系的制度。高校管理也是一样,首先必须得制定良好的管理系统和制度,让所有的教职工都有指导向标,这是良好管理的一个起点。

3.2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高校管理制度属于一种手段,是高校日常运行的依据,以此要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严格执行。例如在高校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看到“禁止吸烟”等警示牌,但是很多教职工却不以为然,仍然在警示牌前吸烟,这种现象充分表明了制度执行严肃性问题,因此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一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高校管理者要做到示范作用,严格按照规则制度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违法规则制度的要给予严厉的制裁,杜绝出现“人情”处罚现象;二是高校要加强对规则制度的宣传力度,高校管理者要与学生、教职工等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规则制度的内容,以此避免出现违反规则制度的行为;三是制度执行一定要讲究一致性和连续性,否则也会造成一种无序的杂乱管理环境,否则,今天一个规定,明天一个指示,今天要求的,明天又不再要求,会让教职工对学校制度的权威性产生怀疑,那么执行起来其效果可想而知,同样会产生“破窗理论”。

3.3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奖惩分明

奖惩机制是对教职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个人能力进行的评价,充分合理运用好了这一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教职工利益诉求的多样性,从根本上保证高校内部的和谐,尽量减少“破窗”行为,鼓励“补窗”行为。而在制度执行之时,应力求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做到奖惩分明,让管理行之有效。

3.4 强化高校管理者的素质

高校管理者是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因此高校管理者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管理水平,在“破窗理论”面前要求高校管理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环境下高校管理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的管理者也要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管理知识,并且定期开展交流,通过交流掌握其它院校的管理经验,进而提升本校的管理工作水平。

由上可知,要防止“破窗理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不让破窗出现。万一出现了“破窗”,就得赶紧“补窗”。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让管理更加稳定和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辉.逆淘汰与破窗理论[J].管理学家,2004.

[2]熊彩云.“破窗理”与班级管理[J].考试周刊,2007,(05).

“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篇8

关于“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两辆一样的汽车, 把其中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 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 车牌摘掉, 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内就被偷走了。另一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 詹巴斗放在帕罗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过了几个小时, 车就不见了。以此项实验的结果为基础,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理论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 又没有及时修护,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犯罪行为就会滋生、发展。后来“破窗理论”被运用于多个领域。

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破窗现象

规章制度的破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优质的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执行。联系我们的实际, 学校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 目的就是为保证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工作秩序和服务质量。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学生工作的正常运作和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学生工作实践中, 总会有第一个怀有侥幸心理的人会去破坏制度, 或是钻制度的空子或漏洞。如教室墙壁上的脚印越来越多, 课桌文化, 垃圾桶内空空而四周却脏乱不堪, 考试作弊等等。对此行为, 学校如果没有采取措施坚决杜绝, 其他学生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 加入“破窗”的行列, 加剧“破窗”的进程, 久而久之, 再完好的规章制度也将重蹈破窗的覆辙。结果是制度虽然制定了, 但由于执行不力, 而破坏了约束机制, 造成了工作无序。

管理中的破窗。中学生管理主要包括课堂管理、宿舍管理、思想教育、个别学生工作以及日常行为要求等。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使中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破窗。表现在:

1.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 缺乏正面引导

当代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 如应试文化的负面影响, 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失业、诚信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使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很困惑。正如现在的找工作难, 失业多的现象, 使他们认为社会灰暗、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差, 即使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 也很可能找不到工作, 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此时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针对不同时期和社会形势发展的实际, 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2.不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学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历程中极为特殊的阶段, 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 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通常表现为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勇敢与怯懦相互矛盾的心理特征。同时, 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 从小娇生惯养, 心理承受能力差, 学校要从源头抓起, 即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不是就事论事,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3.在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生工作上关注不够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的扩招, 学生逐年增多,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所增加, 这部分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 成为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他们变得敏感、偏激、自卑、脆弱。因此, 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不是单纯解决经济问题。

“破窗理论”在中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首先要预防破窗, 其次要及时发现并修好每一扇破窗, 特别是第一扇破窗。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才能防止破窗和及时发现并修好“破窗”?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1.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 健全和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并有效执行是抑制学生“破窗现象”的根本保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我们怎样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总会有个别学生疏而不通。因此, 辅之以严格管理, 对第一个破窗者必须给予严肃处理, 在此之后的犯规者所受到的处理会更重, 这样才能使规章制度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也才能在全体学生中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同样, 规章制度也不是万能的, 深入的思想教育是抑制“破窗现象”的基础和前提。规章制度对学生思想行为发生转变起外部条件作用。要使规章制度由制定到贯彻, 再到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 离不开因势利导、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由此可见, 要抑制学生的“破窗现象”必须从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入手。

2.重视细节管理。重视细节是抑制“破窗现象”的关键。“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 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关于细节有一个不等式:100-1=0, 1%的错误 (失误) 会带来100%的失败, 这就是忽视细节的代价。”在工作中, 班主任一定要从小事入手, 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去考虑, 妥善、细致地处理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 力争把事情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还要正视小问题,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班级工作中的“小问题”其实就是学生管理中的一个个小小的蚁穴。所以我们要注重细节, 增强敏锐性, 及时发现小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妥善化解“小问题”。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抑制“破窗现象”的条件。校园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修养、情操、品德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校园环境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学生工作除了靠规章制度、思想教育之外, 更需要营造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比方说设立优秀学生表彰栏、历年考上名校学生简介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我约束意识, 培养“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 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抑制“破窗现象”的又一重要条件。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影响着学校的稳定。然而, 面对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和创新精神的不断张扬, 教师工作面临的挑战将十分严峻, 特别是对于经常和学生接触的班主任。这就要求班主任尽快转变观念, 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 取得学生的信任;要加强自身品格、道德、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修养与细节, 成为学生的核心和楷模。

破窗理论 篇9

一、管理学中的“破窗理论”概述

“破窗理论”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是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基于一项试验而提出来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房子的窗户破了而又无人及时加以修补,那么这个房子的其他的窗户就会在随后持续被人莫名其妙地打破;一面墙壁如果出现没有被及时清洗掉的涂鸦,那么很快就会有人在这面墙上涂得乱七八糟,而且不堪入目;一个地方如果一直都很干净,人们就会不好意思乱扔垃圾,甚至自觉保持这个地方的卫生。如果人们发现这个地方出现了垃圾,就会随之乱扔垃圾而毫无羞耻之感。从心理学意义的角度看,“破窗理论”强调人类的行为一般具有暗示性与从众性,这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其一,人的行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诱导性与暗示性,特别是在出现某种不良行为而又得不到及时制止时,就会强烈、反面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导致有些人毫不犹豫地接受、效仿这种不良行为;其二,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如果环境较差,就会由于“破窗”效应而反面影响人们产生不良行为。

基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破窗”可能导致人们形成三种心理,即颓丧心理、继续破坏心理和投机心理。所谓的颓丧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公共产品所具有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正因为是公共物品,而非自己的专属物品,所以人们就不会主动去关注公共物品的状况好坏;所谓的继续破坏心理,是指在看到已经破损的东西时人们会产生无所谓的心理,不但不会自觉加以维护和完善,而且可能会通过自己的不良行为使本已经破损的东西状况更加糟糕;所谓的投机心理,是指当人们看到其他人能够占到“便宜”或者有机可乘时,就会马上产生的效仿心理。

可以说,上述由于“破窗”导致人们形成的三种心理,继而发生不良行为对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都很严重。因此,不可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想象,这也告诉我们,环境所具有的诱导性与暗示性很强烈的。环境越好,人们就会更加珍爱和保护;反之环境越是衰败,人们就越容易去进一步加以破坏。这也表明在第一个窗户玻璃被打破后进行及时修理是非常重要的,而“破窗理论”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也在于此。在管理方面,“破窗理论”启示管理者要及时维护和修补管理对象,使之保持在完好、有效的状态。只有及时完善管理对象,才能在第一时间消除因为“破窗”而导致的心理暗示,进而避免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一步破坏管理对象。

二、图书资料管理在高校外语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

在高校的外语教学和科研中,专业图书资料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主要以外语专业图书资料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为基础。只有完整地保存外语图书资料,才能够使广大师生在教科研时方便地选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客观地讲,任何学科的图书资料经过反复使用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磨损问题,如果图书资料管理员能够有效、科学地管理外语专业图书资料,并使之保持完整,保证其最大化地便利使用,就可以为教科研工作提供最大化的学术资源支持。一般情况下,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导致图书资料磨损的两个基本因素。所谓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指随着图书资料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导致的图书自然损耗,而人为管理通常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利用持续发展的相关科技手段来逐步加以控制,才能减轻图书资料的磨损程度;所谓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指图书资料的管理者或者借阅者在保存或使用过程中由于工作、使用失误或人为故意破坏而使图书资料破损。而且不同于自然原因导致的图书资料磨损,通过加强图书资料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破损。

如果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能够有效而科学地管理图书资料,不仅能够使图书资料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也可以使其使用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更高效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此外,基于环境保护的考量,图书资料延长使用寿命也能够减少循环购买图书资料所消耗的成本,从而降低纸张消耗,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在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人为因素对图书资料的损害,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料管理,已成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破窗理论”与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之间存在的联系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外语专业的图书资料管理同样属于管理范畴。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致力于研究不同的管理问题,并取得了不同的理论研究成果。如“破窗理论”就可以应用到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第一,从高校外语资料馆室的图书资料本身来说,其具有公共或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正因为其不是使用者的个人用品,所以他们往往不会自觉地爱护。再加上管理人员与借阅者相比非常少,这就导致高校外语资料馆室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开放的过程中,图书资料管理员不可能做到实时管理和监督每一本图书资料的使用情况,这无疑会使借阅者随心所欲地处置自己借阅的外语图书资料。

第二,图书资料的管理员不能做到实时管理和监督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的使用情况,会极大地增加其受到人为损坏(故意或者过失)的可能性。这在客观上会使图书资料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逐渐降低,反之如果能够做到及时管理与监督,也会大大降低这种可能性。由于客观存在的工作局限性,即外语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借阅者的个人素质和行为来有效使用和保护外语图书资料。

第三,在现实的外语图书资料管理过程中,能否及时修补破损图书所导致的结果与“破窗理论”十分吻合。一般情况下,外语专业图书资料呈现出破得越厉害则破得越快的情况。一本外语图书资料如果完好无损,借阅者看到这种情形后就会在使用时越加小心,以免使之破损,这样良性循环下去,图书资料发生破损的速度会很慢,就可以相对保证其具有长一些的使用时间。与此相反,图书资料如果发生了破损,很快会使损坏程度更加严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形会越来越严重,继而失去了使用价值。更为关键的是,从借阅者角度来说,外语图书资料的破损会起到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导致全体借阅者不会去自觉地爱护、珍惜图书资料。

四、在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中“破窗理论”带来的启示

从“破窗理论”的内容来分析,在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过程中应用“破窗理论”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员及时检查图书资料,一旦发现存在破损要及时进行修补,从而保持图书资料到借阅者手里始终是完整的,同时,还应时刻保持整洁的阅览环境,如此一来,就可有效避免借阅者由于“破窗”心理而进一步破坏图书资料。因此,高校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在借阅和存放两个环节的工作中,必须认真负责,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认真检查广大教师和学生归还或者即将上架存放的图书资料,从而保证对其中破损图书的及时发现和修补。

同时,信息技术在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图书管理模式,高校外语图书资料管理也是如此。一般表现在外语图书资料出借和归还的过程中,管理员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下条码扫描就可以结束相关工作,这也导致了管理员忽视检查图书资料是否存在破损情况,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破书”的破损程度。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还是现代化的图书资料管理,外语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都应该借鉴“破窗理论”,在出借和归还两个环节对图书资料进行认真检查。一方面,发现破损的情况,可以对不良借阅者给予相应的惩罚或者要求其给予相应的赔偿;另一方面,一旦发现图书资料存在破损情况,对其进行必要、及时修补,从而避免以后的借阅者存在“破窗理论”的暗示和从众心理,避免图书资料受到进一步破坏,不仅可以保证外语图书资料的安全,而且能够延长图书的使用寿命。

除此之外,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在高校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应用“破窗理论”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图书资料的破损问题,因此,在引入“破窗理论”加强图书资料管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其他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具体说就是要从高校外语图书资料馆室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将多种图书资料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外语图书资料的使用价值,最终促进外语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摘要:高校外语专业图书资料能够为教学科研在学术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持。利用管理学中的“破窗理论”,阐述高校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在教育和科研上具有的作用,重点分析“破窗理论”与高校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之间的联系,以及该理论对外语专业图书资料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管理学,破窗理论,图书资料管理,联系,启示

参考文献

[1][美]莱文.破窗:细节管理如何缔造一流企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买英.优化图书资料管理设想[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6):91—92.

破窗理论 篇10

一、什么是“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做了一个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分别停在富人街区和穷人街区。他把停在穷人街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 并且把顶棚打开, 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富人街区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 他用锤子把那辆在富人街区的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子就不见了。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现象。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二、助学贷款还贷过程中的“破窗效应”

助学贷款的还贷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协调的因素, 如某某大学因毕业生恶意欠贷而被诉至法院, 某某大学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等, 这如同破窗现象, 极少数同学恶意欠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对周边的同学起到了不好的效果, 引导了大多数学生不及时偿还贷款, 经办银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追贷, 甚至在追讨无果的情况下诉诸于法律, 引起的较为严重的社会后果。国家采取各种新政策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 但如果不能解决学生恶意欠贷的问题, 将给学校的助学贷款带来消极影响, 势必为助学贷款的后续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三、“破窗理论”的启示

在实际过程中, 我们要建立一种防范“破窗”的机制、确立人人“守窗”意识、放弃“破窗”的行为、保护“守窗”行为、修复“破窗”的方式。

1.营造一个诚信环境。

人可以改变环境, 环境也可以改变人。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需要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需要在学生中培养一种健康的诚信还贷文化。

2.加强细节的处理。

“魔鬼往往在细节中, 天堂也在细节中”, 这是管理学上的一句流行语。而贷后管理过程中, 其关键之处在于细枝末节的处理上。

3.关注人的心理。

“破窗”的出现, 助长了人们的两种心理:第一种是“从众心理”。律是大家的律, 法是大家的法。别人能够不还款, 我也可以不还。第二种是“投机心理”。没还款没有什么严厉的追究方法, 那我就恶意不还。

4.建立健全各项贷后管理制度。

在“破窗”发生后, 要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吸取教训, 完善制度, 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修复“破窗”。

四、“破窗理论”在贷后管理中的应用

1.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诚信环境

学校在日常的教育中, 应突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把信用意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日常教育中, 做到管理与教育并举, 物质解困与精神解困相结合。让每一位大学生知道, 诚信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 学校应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工作列为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

(1) 充分发挥校园宣传阵地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宣传栏、报纸、刊物、广播台、网络等媒体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增强对履行贷款协议的理解。

(2结合主题教育活动, 拓展诚信贷款的宣传途径。首先,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诚信宣誓活动, 与贷款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 学校和学生各执一份, 在此基础上建立贷款学生"诚信档案登记表", 每名助学贷款的学生都要建立诚信档案。其次, 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诚信的问题适时对受贷大学生教育。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贷后管理队伍

在学校贷款工作中, 基层的贷款老师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他们直接和学生联系, 了解贷款学生。学校应该专门成立校级资助机构, 负责学校贷款工作, 统筹协调和指导全校各院系贷款工作的开展。各二级学院都应配备助学贷款专职工作人员, 负责本院学生贷款具体工作。在此基础上, 建立一个有效的贷后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每年定期召开各学院贷款经办人会议, 交流工作经验, 对好的做法进行发扬, 探讨新机制下贷款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对工作细致、制度完善、违约率低的院系进行表扬, 对具体经办的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使他们觉得在贷后管理这个岗位上能体现他们的价值。

3.把握人的心理, 健全贷款监控

日本企业有一种“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 即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 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以促其迅速改观, 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 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种积极的暗示下, 人人都遵守规则, 认真工作, 就是充分利用了破窗的心理效应。心理因素的巧妙利用是“破窗”理论的强大力量能够得以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贷后管理工作中, 学校要注意做好监督工作, 对贷款学生的心理状况要积极的了解, 知道他们想什么,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加强他们还款的意识, 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加强贷款信息的发布, 使贷款信息深入学生脑子里。及时在校园里张贴信息, 如银行什么时候办理贷款, 哪些同学申请贷款, 哪些学生已经获贷。及时召开贷款合同签约大会, 在会上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责任和义务。一方面, 学校向同学宣传了助学的进度, 另一方面, 学校通过此举, 让全校的学生, 尤其让贷款的学生知道, 学校始终关注助学贷款, 贷款来之不易, 尽量消除恶意欠贷的想法。

(2) 构建学生与银行之间的平台。邀请贷款银行工作人员与部分欠息学生座谈, 让学生明确还贷的操作流程和具体办法。通过座谈会, 银行向贷款学生宣传全国个人征信系统的情况, 说明诚信品质作为个人第二张身份证在市场经济时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希望贷款学生履行借款时的承诺, 为自己信用记录记上光彩的第一笔。

(3) 推行毕业班学生贷款情况告知用人单位制度。学生毕业时, 学校将学生贷款情况表归入本人人事档案, 提请用人单位敦促贷款学生按时还款。

(4) 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按约还贷意识教育。在学生毕业离校前, 召开贷款毕业生会议, 在会议上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组织贷款学生毕业前和银行签订还款协议书, 同时发放《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大学生征信宣传单》等, 在学生的意识中灌输恶意欠费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如影响个人的诚信度等) , 并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各种顾虑进行解答, 有效的遏制了不良贷款的发生, 对学生心理的震慑力较大。

(5) 对违约的学生及时的联系, 如查实确实恶意, 将相关信息公布, 目前国家已经采取相关措施, 对违约的学生公布在网站上, 加强社会监督。

4.建立健全各项贷后管理制度

(1) 国家应建立贷后管理的反馈系统, 完善全国个人征信系统, 实现全国各商业银行的贷款信息的联通。

(2) 成立专门的追款机构

针对我国现在虽然中央、地方都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 但其职责仅仅是决策、计划、组织实施等功能, 而一旦出现欠贷, 则基本是银行自己负责追缴, 这无疑增加了银行的运作成本, 进而影响其参与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 成立追款机构, 由后者负责追款, , 将助学贷款事务委托专门的公司来完成, 银行只负责放款, 一旦出现拖欠, 则由公司进行合法的严格追缴, 这不但节省了银行的成本还培育了一个行业。或者建立保险助学贷款, 让众多的保险机构涉足, 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3) 完善相关贷款法律制度

针对部门学生恶意欠费的原因, 参照韩、日等国的经验, 我国应该制定完备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拖欠的追缴法律或法规, 把对拖欠者的“道德约束”上升为“法律约束”。

(4) 设立专门的银行办理助学贷款业务

参照国外助学贷款发放方式, 设立中国教育银行, 专营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同时, 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个人征信体系, 最终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长效机制。

(5) 完善代偿制度, 提供不同层次的还款计划

目前, 国家对对毕业后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 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借款学生, 经批准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本息。在此基础上, 应借鉴国外的经验, 在还款制度的实施上, 更具有人性化。国家应提供不同层次的还款计划, 使贫困的学生有信心还款, 适当的延长困难毕业生的还款期限。对真正特殊的, 经调查确实实在还不起的学生让他们以义工的形式偿还贷款, 一方面使他们通过劳动回报社会, 产生了社会效益, 一方面也使他们摆脱了贫困的困扰。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法规, 鼓励提前还贷, 对于提前还清助学贷款的学生给予一定比例的折扣。这些人性化的政策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助学贷款的欠还率。

五、结束语

在贷后管理中, 要充分运用“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把诚信还贷作为一种规范、一种价值取向, 巧妙利用还贷过程中学生的心理, 切实把握还贷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建立并完善贷后管理制度, 我国的助学贷款之窗将永远窗明几净, 无“破窗”之忧!我们有理由相信, 几年之后当还款高峰到来时, 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将大大降低, 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国家助学体系将会帮助更多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

参考文献

[1]杨国洪.助学贷款的国际借鉴及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2]王莉.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发展及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研究, 2005, (10) .

“破窗”定律 篇11

中国的一位厂长时“破窗”定律深有感触。这位厂长曾经发现厂区旮旯处的垃圾桶坏了,起初也没太在意,可几个月后,他惊奇地发现厂区里大部分垃圾桶都出了毛病,不同程度地有所损坏。难道是垃圾桶老化了?应该不会呀,垃圾桶才更换没多久。要么是有人故意破坏?如若真有这样的无聊者。那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厂长让总务主任负责再次重新更换垃圾桶,这次,厂长特意留心了一下,几个月过后,所有的垃圾桶完好如初。

一天傍晚,下班的时候,厂长发现楼道的一个壁角灯不亮了。他马上打电话给总务主任,总务主任说,明天再派人修。厂长命令,无论如何必须今天维修好,哪怕从家里赶过来给加班费也得完成任务。无奈之下。总务主任亲自赶到厂部修好了壁角灯,厂长也一直陪着他。厂长说,今后只要发现设施有破损,必须及时维护,不许有丝毫的拖延。总务主任虽然点头,可心里头总不大舒服,厂长也真是的,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后来,厂长检查壁角灯时,没有发现一个损坏的。

破窗理论 篇12

一中职学生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社会主体意识影响学生自我认识

我国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 所以社会的整体意识就是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 认为读中职的学生都不会有大的作为, 是没有什么出息的, 所以常表现出一种轻视, 或恨铁不成钢的行为、态度, 给中职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长此以往, 中职学生就会从心底里默认自己较低的社会地位, 进而破罐子破摔, 不爱学习, 学习目的不明, 有些学生甚至弃学。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

2. 教育体制不科学, 生源素质较低

我国一直以来提倡的都是精英式教育,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教育资源放到了高中, 将中职看成是高中的一种补充, 而不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 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选择高中, 只有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才选择读中专, 虽然分数不代表能力, 可是中考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确实不高, 而且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不能自觉学习, 组织纪律差, 自强意识更是薄弱。还有一些学生沾染了社会的不良风气, 有吸烟、喝酒的恶习, 这对管理又增加了难度。此外, 近几年中职为了拥有更多的生源, 降低了准入制度, 只要是初中毕业生就可以进入中职, 所以生源的质量更加难以保证, 因此, 管理的难度也就大大增加了。

3.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后, 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

虽然社会上对中职教育的认识有所偏差, 学生的素质也偏低, 但是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后更是加大了对学生的管理难度, 媒体常报道一些中职学生有打群架、拉帮结派和早恋、吸烟等问题, 所以, 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而这项工作又极具复杂性和难度, 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方式。

二中职学生常见的违纪违规现象

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会有一些违纪违规的现象, 如上课迟到、说话、睡觉、抽烟、谈恋爱、吃零食、顶撞老师、打群架、拉帮结派等。整个学生群体基本呈现一种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的状态, 而如果对这些小的错误不能做到及时纠正和教育, 就很有可能酿成大错, 影响班风甚至校风, 如吸烟变成吸毒, 个人矛盾变成打群架等。

三破窗理论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1. 应用破窗理论的原则

第一, 相关的管理者要尽力保持并维护个体学生、班级、全校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完美的状态下, 尽量没有缺陷。如果整体状态非常好, 个体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相互约束, 慢慢地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长此以往, 就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

第二, 及时处理个体小问题。对于学生犯下的小错误, 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并彻底地予以纠正, 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侥幸的心理, 其他学生也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从而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 更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

2. 应用破窗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抓住第一时间。有效抓住第一时间可以大大降低教育成本和管理成本,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一个人在新环境中都想将自身的优点展现给大家, 尽量隐藏自己的缺点, 所以刚开学的时候, 管理者一定要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 大力表扬表现良好的学生, 即使学生做了一件很小的好事, 也要积极赞扬, 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当然, 学生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 这时管理者一定要仔细分析其根源, 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教导, 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小错变大错的现象。

第二, 善于总结具有共性和个性的东西。相关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善于抓住共性中的个性及个性中的共性, 从而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一旦抓住了共性和个性, 那么管理者对于学生的问题就有了很好的切入点, 加入强有力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然后顺利地展开工作。

第三, 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整个学校分层建立相应的信息方馈系统, 从班级到领导, 各个层级设置相应的负责人, 一旦出现问题, 管理人员就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 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这样才能高效地控制问题的扩大和蔓延。

第四,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随着时代的进步, 教育者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方法上, 都要积极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提高, 加上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才能有效地做好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

第五, 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不仅要明确相关的责任人, 还要有一些激励机制, 奖惩分明, 具有标准的尺度, 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需要大量的专业技工, 中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在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运用破窗理论, 可以有效地将问题消灭在最初的阶段, 进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必兴.对中职教育管理的思考[J].科技创新, 2011 (9)

[2]张毅.浅谈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1 (29)

[3]黄东生.管理要善于抓细节——破窗理论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1 (9)

上一篇: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管理下一篇:地方政府融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