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共12篇)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 篇1
一、科学定位, 确定培养目标
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培养目标是核心和基础。因此, 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一定要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身上, 将培养宗旨定位在教师身上, 紧抓学习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将市场大环境作为培训的导航, 将本地实际作为培养的基础。与此同时, 要创新培养模式, 明确培养目标, 科学定位培养体系, 深入挖掘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提升培养效果, 满足培养大众化需求。
除此之外, 在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定位的同时, 要体现出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学校要给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制定出培养和教学的计划, 深入明确教学责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 进行培养目标的制定:一是学校要让至少15%的学生将来能够通过考验, 走上研究性岗位;二是让至少5%的学生以后能够走上管理层, 成为管理型人才;三是让至少5%的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创新能力, 将来走向创新型行业。总而言之, 在培养目标确定的过程中,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 进行专业化、技术型、高素质、新型化人才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 构建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核心工作之一。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建立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之上。创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要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 分设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不断转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注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要将各类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断改革和创新, 健全和完善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
三、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
现代化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 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 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新世纪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气工程专业化人才必须要全面掌握新兴技术, 才能够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
1. 课程实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实验教学课程的设置不可或缺。由于实验教学课程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 所以学校要加大教学实验设备的投入, 不断改革和创新实验项目, 健全和完善教学模式, 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此同时, 还要加大研究性课题的开设力度,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2. 实习教学
学校在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不但要开设有针对性的理论学科, 而且要加大对实习课程和环节的开设力度。目前, 学校主要的实习教学模式有两类:一是校内实习;二是校外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环节, 可听取专家、教授的讲解和示范, 独立完成研究性课题, 最终进行实习结果的总结。总而言之, 实习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 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3. 毕业设计
通常情况下, 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 作为是一个总结、梳理阶段,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自己几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 以及从中所受到的启发。因此, 毕业设计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总结分析能力, 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 其意义深远而重大。所以, 毕业设计不可或缺, 对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 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首先, 必须进行培养目标的确定,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而言, 十分关键;其次, 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有利于综合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最后, 必须强化实践教学, 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唯有此,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健全和完善, 才能够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新需求。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推广, 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通过对人才需求和就业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本篇文章笔者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三个环节, 深入分析和总结了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唐杰, 杨建华, 罗庆跃.探索有效的地方高校电气人才创新教育新模式[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128—130.
[2]王晓芳, 罗庆跃, 刘家芳.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11) .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 篇2
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强化工程实践上,除了重视专业基础实验外,加强专业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继续强化校内外生产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针对存在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开设新技术专题讲座与工程实训,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内容等措施,着力培养理论基础厚、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应用与开发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依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修订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注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2.1.1优化课程体系 彰显专业特色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优化重组,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课程间的逻辑性、结构上的科学性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本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发电、供电企业)、大型用电企业、电器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适应行业、职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强化电路、电机学、工程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开设了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能源发电、电力新技术选修课、嵌入式系统双语课程等,探索形式多样的教改措施。增强了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凸显了专业优势和特色。
2.1.2加强学科建设 促进人才培养学科方向确定首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凝练研究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促进交叉。依据我校办学定位及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3个学科研究方向,既体现了系统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又符合区域电力系统应用及学科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面向区域电力系统及电气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合作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在学科研究方向的发展中,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
2.2强化实践教学
2.2.1坚持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才不会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才会发挥作用。一个功能完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1]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总体要求,加大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主干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加强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训、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讲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进一步强化能力培养,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提升。
2.2.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中,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单元到综合应用的原则。学生从验证型、综合型实验中获取间接知识,从设计型、自主型实验中获取直接知识,通过专业实训、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未知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模式“由面及点”,能够较好地解决了“点和面”的关系。由于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时间、形式不同,实施过程也有所不同。基础实验以专业基础理论分析验证和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基础实验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环节,搞好基础实验不仅对提高实验技能,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有裨益。基础实验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体现在电工电子基本技术训练模块、计算机应用训练模块和基本控制技术训练模块中。专业实验着重于学生的测试、调试、分析计算以及初步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模式,已建成电力电子实验室、电机拖动与电气控制、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以及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电气工程专业实训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电气工程领域中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的功能特点及电气工程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等,以达到学生对专业的现实状况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为继续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打破传统的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面向工程、面向现场,创建了电气工程专业实训室、光伏发电控制研究室等。课外科技活动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活动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及科研课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结合企业和学校所拥有的工作条件、实验研究手段以及仪器设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通过“陕南并网小水电及配电网优化运行研究”“县域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这些综合性较强的科研基本训练过程,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意识。
2.3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3.1积极开展工程实践训练作为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校级特色专业,通过与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大唐发电公司等电力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举行学术讲座及工程实践培训。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资格与技能认证等课外学术活动、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竞赛等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3.2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为提高培养质量,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设计题目,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及毕业设计等。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后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为学生学习、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及专业实践活动中。近五年,电气工程相关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智能汽车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2人次,省级奖励151人次,在陕西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技师”培养 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高职技师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47-01
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生产第一线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不仅需要一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懂得在实际技术操作方面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运营生产全方面的管理。针对电子自动化专业的“高级技师”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也在逐步适应着这些变化。通过探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高职技师”的培养方案。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
在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技师”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能够服务于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正是操作型实用人才。其次,要开展岗位职业的未来发展分析。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不一样,一般来说要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顺应做出改变,对于人才素质所提出的要求,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新的需求有明确的培养模式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最后是明确工作任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依据用人单位所提出的高职生就业岗位以及能力的要求,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培养模式,确定未来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规范并合理安排培养目标和方向。
二、“高级技师”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应更加注重于学生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尤其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日常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当综合强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形成更加合理有据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而“高级技师”的培养也离不开这样的培养目标。总体来说,“高级技师”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以电类科目为主体
对电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所有的课程建立在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条件下, 避免在实验课上出现重复现象,增加实践操作的时间,为未来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联系当前制造业整合机械项目
从理论的源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领悟能力,通过为学生传授较为复杂的《机械工学》和《CAD基础课程》,帮助高职生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机床运作原理,通过数控维修实训,将机械和电气进行有机的联系,从而培养出优秀的“高职技师”。
3.着重培养职业素养
在培训体系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也要相应提升职业素养。在后期的社会工作中,职业素养是会随着在岗位中培养和锻炼后逐步提升的,在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同学们传授关于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迅速地融入到自己的岗位中去。
三、强化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技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措施
目前,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缺乏创新性,难以体现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技能的要求。对于“高级技师”来说,更为注重的首要是技能实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改革:
1.变革实践教学
通过积极施行项目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投放入实验中。“高级技师”的课程充满挑战性和实践能力环节的要求,在日常实验中,需要通过划分教学大纲,帮助更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立足于项目教学,强化对专业知识的汲取,通过不断实训和实践操作的累积,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来提高技能。
2.依靠机械专业知识加以辅助理解帮助实验实训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有很多共同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更加注重于强电,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则是将电气和机电进行了有机结合。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依靠实践获取实践能力,需要通过了解机械专业的部分条件,从一个异于电气专业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对“高级技师”来说,日常处理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了解了不同专业的共性才有能力拥有控制电气方面的突出技能,并逐渐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
3.积极合作交流,帮助“高级技师”找到自我定位,提升职业能力
开展不同高校,不同专业间的交流,锻炼“高级技师”的职业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趋向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身兼数职,一个优秀的“高职技师”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汲取能量,增强其就业能力,时刻投身于校企合作的项目中去,获得更多的经验和实践能力,从而在培训岗位上发挥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和企业要长久地构建起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高职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本文通过分析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探讨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有关电子自动化专业“高职技师”的教学改革培养方案,同时强化了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亚娜.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4,No.13906:214-216.
[2]黄宽,纪静波.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3,No.26102:46-47+53.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篇4
一、企业中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意义。
电气自动化的触角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 从小的开关到大的宇航的研修施行, 都缺少不了电气自动化人才。它包含了:系统运行、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在这个电气信息领域的新型学科由于和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联系紧密, 发展趋势十分迅猛, 已变得相对成熟。作为高新技术行业的重要组成, 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并且随着我国加入WTO, 很多外国企业进驻中国, 这一领域的人才产生很大缺口, 学校的培养已经远远不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如何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培养企业自己的电气自动化人才, 成为制约一个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关于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
现今社会电气自动化作为一门人们眼中“吃香”的行业, 应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纳。这一方面是由于电气自动化就业容易, 工作环境和收入都较高;另一方面不乏社会舆论和家庭成员的导向。作为企业, 招收有潜力、有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招收的员工主义的方向。
作为企业招工, 首先要考虑员工对本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如果一个人对一项工作感兴趣, 那么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就会空前高涨, 会对企业产生很大助力, 反之, 消极的情绪也会逐渐影响企业人们的工作热情。其次, 要衡量一个员工的综合素质。电气自动化需要很高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还要有较强的外语水平。只有这样的人才, 企业才值得花费精力和金钱去对他进行培训, 因为他将来会给企业创造比企业的付出更大的利润。
2、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1) 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导向标, 培训初期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 并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可以防止员工以后频繁跳槽, 使得企业为其他企业培养人才, 这种劳民伤财的情况出现。而作为企业的文化, 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 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够对员工以后的工作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企业之间思想道德的教育能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企业的凝聚力。
(2) 对具备初等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员工进行深层次培训。作为企业招收的电气自动化部门的员工, 他们都具有初等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 只是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往往仅仅是表面, 理论性强, 实践能力较差, 那么如何使员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重点。如:在车间对员工进行现场教学, 增加动手实践。利用计算机工业自动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能更快的使新进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
(3) 锻炼员工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健康的心态有利于员工在犯错时能够虚心接受批评, 知错能改。而作为电气自动化部门的员工, 他们虽然高薪高酬, 但工作量同样巨大, 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如果想要收获成功, 那么就要付出与之相应的努力, 作为电气自动化部门放入员工, 如果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 往往承受不住企业竞争的压力和这个行业的工作量, 最终只能被企业所淘汰, 黯然离职。
三、企业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发展前景。
现今社会企业竞争激烈, 挖角现象严重, 那么企业自身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就显得很重要。一个企业通过自身财力, 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培训, 为企业创造有生力量, 培养未来企业骨干人才。一来这样培养的人才不容易被人挖角或者自己跳槽, 对企业有很大感情, 能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企业服务。二来, 企业可以形成一个循环, 以优秀员工带动新近员工进步, 实现共同发展。作为现在很严重的现象, 好多企业都是招收有经验的员工, 对刚出校门和社会的学子不屑一顾, 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作为没有工作经验的社会初接触者, 他们对工作有很高热情, 往往很低的薪水也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而且这种人往往任劳任怨, 工作积极, 学习能力和热情很高, 如果培养得当势必成为企业一员虎将。而有经验的人员, 往往自视甚高, 工作挑三拣四, 消极怠工, 又常常因为高薪水而轻易跳槽, 对企业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所以作为一个企业, 培养自身电气化人才就十分重要。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篇5
(2009年4月 30日征求意见稿)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与控制、研制开发、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以及电力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工作的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学生接受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研发及管理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设两个模块课程,学生可任选其一修读。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与应用等;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5.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计算方法、工程电磁场与波、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学、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器原理与应用
模块1: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发电厂电气系统、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电力技术经济基础、电力信息技术
模块2:电气装备CAD技术、电气装备建模与分析、机电运动控制系统、电气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驱动技术、自动控制元件
教学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DSP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直流输电、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Matlab与机电系统仿真、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控制
原版外文教材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
研究型课程:直流输电、直线电机理论与应用、电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计划学制 4年 毕业最低学分 160+4+5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工学
所依托的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 辅修专业说明
辅修专业:30学分,其中必修20.5学分,标“**”号的课程;选修9.5学分,在标注“*”号和模块课程中选。
双专业/双学位:70.5学分,其中修读“大类课程”中标“**”号课程15.5学分,修读“专业课程”58学分。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47.5+5学分
见工科大类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其中
⑷ 计算机类
5学分
1)选修 3学分(建议在以下课程中选修)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2 一春夏、秋冬
Fundamental of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2 一春夏、秋冬
Fundamental of Programming in C
2)选修 2学分(建议在以下课程中选修)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1.5-1 一秋冬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1G0050 Linux应用技术基础 2 1.5-1 一春夏
Linux Application Technique Foundation 211G0110 计算机硬件基础 2 1.5-1 一春夏 Fundamental of Computer Hardware ⑹通识选修课程
15.5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包括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带“H”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带“I”的课程)、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带“J”的课程)、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带“L”的课程)、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带“K”的课程)、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带“M”的课程),以及学科导论和新生研讨课程。
工学类学生须在“人文社科组”中至少修读6学分,该组包括历史与文化类(课程号带“H”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类(课程号带“I”的课程)、沟通与领导类(课程号带“J”的课程)、经济与社会类(课程号带“L”的课程)通识课程。其余学分由学生自行在通识选修课程中选择修读。
“科学技术组”包括科学与研究类(课程号带“K”的课程)、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带“M”的课程)通识课程,本专业建议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M0010 电工电子工程训练 1.5 1-1 二秋及以前各小学期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raining 2.大类课程 45学分
(1)必修(自然科学类)22.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061B0170 微积分I 4.5 4-1 一秋冬 CalculusⅠ Calculus II 061B0180 微积分II 2.0 1.5-1 一春 061B0190 微积分III 1.5 1-1 一夏 Calculus III
Linear Algebra 061B0200 线性代数 2.5 2-1 一秋冬 061B00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5 1-1 二秋 Complex Analysis and Integral Transformation 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0 1-0 一春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I 4.0 4-0 一春夏
Physics(A)I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0 4-0 二秋冬
Physics(A)Ⅱ
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0-3 二秋冬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2)选修(自然科学类)3学分(在以下课程中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061B0030 概率论 1.5 1.5-0 二秋 Probability Theory 061B0160 随机过程 1.5 1.5-0 二冬 Stochastic Process
061B0100 数理统计 1.5 1.5-0 二春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061B0090 偏微分方程 2.0 2-0 一夏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3)必修(工程技术类)19.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081C0251 工程训练 1.5 0-3 一春夏
Engineering Training 081C0130 工程图学 2.5 2-1 一秋冬
Engineering Drafting 101C0040 电路原理(甲)Ⅰ** 4 4-0 二秋冬
Electric Circuit Theory(A)Ⅰ** 101C006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Ⅰ** 0.5 0-1 二冬
Electric Circuit Experiment(A)Ⅰ** 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 3-0 二冬
Fundamentals of Analog Electronics** 101C0050 电路原理(甲)Ⅱ** 2 2-0 二春
Electric Circuit Theory(A)Ⅱ** 101C007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Ⅱ** 1 0-2 二春
Electric Circuit Experiment(A)Ⅱ** 101C012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 0-2 二春
Experiment for Analog Electronic Technique** 101C013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3 3-0 二春
Fundamentals of Digital Electronics** 101C014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 0-2 二夏 Experiment for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ique**
3.专业课程 67.5学分(1)必修 26.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91101 计算方法 2.5 2-1 二春 Numeric Methods of Calculation 10120420 工程电磁场与波 3 2.5-1 二夏
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
10120440 信号分析与处理 3 2.5-1 二夏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10120030 电机学** 5 4.5-1 三秋冬
Electrical Machinery
10120072 控制理论(乙)* 3.5 3-1 三秋冬
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
10120430 微机原理与应用* 4 3.5-1 三秋冬
The 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 DSP
XXXXXXXX 电力电子技术* 3 2.5-1 三春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10120410 电器原理与应用* 2.5 2-1 三夏
Introduction to electrical devi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2)模块课程
14.5 学分
本专业设2个模块课程,学生必须修读一个模块,修读另一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和个性课程学分实行互通。
A.模块1
14.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93780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2.5 2-1 三春
Electric Power System Steady State Analysis
10191032 发电厂电气系统* 1.5 1.5-0 三春
Electric Elements of Power Plants
10193451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 2-0 三夏
Power System Transient Analysis
10191021 高电压技术* 2 1.5-1 三夏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10193400 电力技术经济基础* 2-0 三夏
Electric Power Technical Economic 10120360 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 2.5 2-1 四秋
Protective Relay & automation equipment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 10193701 电力信息技术*
2-0 四秋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模块2 14.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20400 电气装备CAD技术*
2.5 2-1 三春
CAD of Electrical Appliance
10191130 电气装备建模与分析* 2.5 2-1 三春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Electric Machines and Drives
10193580 现代驱动技术* 2 2-0 三春
Modem drive technology
10191121 机电运动控制系统*
2.5 2-1 三夏
Electromechanical Motion Control System 10193490 电气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 2.5 2-1 四秋
Computer Control of Electrical Appliance
10191151 自动控制元件* 2.5 2-1 三夏
Components in control system
(3)实践教学环节 6学分
1)必修 4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C0100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2 +2周 第二短学期
Practical Design of Electronic System
10188060 认识实习1 +1周 第二短学期
Practice
10188110 企业实习1 +1周 第三短学期
Internships 2)选修 2学分(在以下课程中修读)
10188140 电力系统综合设计 2 +2周 第三短学期
Project for Power System Analysis
10188170 电气装备综合设计 2 +2周 第三短学期
Design of Electric Equipment
10188130 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 3 +3周 第三短学期
Compositive Creative Practice of Electronic Design(4)专业选修课程 6.5学分(本专业建议修读以下课程)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20110040 管理信息系统 3 2-2 二春夏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10190040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 2.5 2-1 二夏
Data Structure and Database Technique
10190060 软件工程 2.5 2-1 三秋
Software Engineering
10193310 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 2 2-0 三春
High Speed Maglev Technology
10120111 运筹学 2 2-0 三春
Operational Research
10192021 通信原理 2.5 2-1 三春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10193300 电子系统设计 2.5 2-1 三春夏
Electronic System Design
10193320 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2 2-0 三夏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ts Application 10193560 现代测试技术 2.5 2-1 四秋
Modern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10193340 DSP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0 四秋
Application of DSP in Motor Control
10193820 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控制 2 2-0 四秋
Modern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achines – Theory and Control 10193391 电力工程 2 2-0 四秋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10193530 驱动控制与智能化 2 2-0 四秋
Modem drive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ize
10193690 直线电机理论与应用 2 2-0 四秋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Linear Motor 10191200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2 2-0 四秋
Power System Operation and Control
10193810 机电一体化技术 2.5 2-1 四秋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10190051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2.5 2-1 四冬
Computer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
10193710 直流输电 2 2-0 Elements of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10193360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 2-0 Application of Power Electronics in Power System
10590010 电机计算机控制系统 2 2-0 Microcompurter Control System Of Motor
10191191 Matlab与机电系统仿真 2.5 2-1 Simulation of Electrical Machinery using Matlab/Simulink
(5)毕业设计(论文)14学分
新技术讲座作为毕业设计环节的组成部分,学生必须修读其中一个讲座。10191090 电力系统新技术讲座 2 2-0 New technology seminar on power systems 10191160 电气装备新技术讲座 2 2-0 New technology seminar about electric apparatus 10189010 毕业设计(论文)12 +24周 Graduation Project(Thesis)
4.第二课堂课程 +4学分
四冬 四冬 四冬 四春
四春 四春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 篇6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电气类专业;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09-02
高校开设的电气类专业主要涵盖信息工程、网络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电气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几大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用、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电子与計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科技的日益发展与维新给电气信息类专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本专业具有多学科的兼容性,广泛应用于国防、通信、航空、医疗等工程领域,在发展较为迅速的光电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已形成潜力巨大的光电信息产业,不少企业都需要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及信息工程相关专业的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航空航天、电信部门、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广播电视系统、电子设备生产企业等,涉及面非常广。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地处珠三角—珠海特区, 2004年5月18日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首批成立的电子信息系与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进行合作办学,现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6个本科专业。就当前的就业形势而言,珠三角地区电气类企业用人单位对电气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不同规模的用人单位对电气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满意度与本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知识和技能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矛盾。本文研究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尤其是电气类专业需求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综合素质和业务工作表现两大部分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电子信息系八届毕业生所在的部分用人单位。(2)参加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每年举办的珠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企业。(3)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单位及学生实习单位。受访对象主要有用人单位领导或人事主管。
近年来系内各专业共回收462份调查表,其中党政机关73家,事业单位47家,国企41家,合资企业78家,民营企业106 家,私营企业117家,成立时间都在5年以上,企业以私营和民营企业为主。
二、调查方法
采用电子信息系设计调查问卷方法,调查主要针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其中涵盖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毕业生在工作中的适应性和晋升性,工作业绩,对毕业生承担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对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修养、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或工作态度等方面和分析。在资料统计上,专业老师对每张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三、调查内容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最看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调查,见表1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工作中的适应性和晋升性情况,工作业绩情况和承担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满意度调查,见表2.1、表2.2、表2.3: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修养,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或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见表3:
四、调查情况分析
从调查问卷和实际调查统计来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专业电气类专业毕业生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但同时也显现出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文化理论知识面窄,创新能力有限两方面。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激增,专业岗位竞争能力增强,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在办学与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化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和新形式挑战的综合性人才。具体情况:
(一)吃苦耐劳是敬业精神的首选。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往往很注重学生的吃苦耐劳及敬业精神。经调查,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就业岗位上有远大的志向和事业心,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综合本次调查走访的单位意见,本专业敬业精神良好的学生占92.6%。
(二)实践动手能力强是从事技术专业人才的首选。调查中用人单位对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来我系选拔毕业生的企业中,凡是在省市、国家级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学生可免笔试,直接进入复试,在考核上注重专业知识和创新思想的结合。此外,现在用人单位在选拔技术人才方面上,更多的是采用现场的模拟技术问题来让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解决,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业务能力较强,专业基础扎实。电气类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使用范围广,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运用到专门的知识,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知识与技术更替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要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毕业生要有较好的业务拓展能力,自身的专业知识要与先进技术相融合。经调查,认为本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较好以上的占91.7%,认为本专业毕业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较好的占85%。
五、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本专业在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走访,本专业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
(一)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太乐观, 其中一条原因就是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调查中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系内从2008年开始加大实验学时数量,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建立分层次、分专业、分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基础实验、专业能力实验、素质创新能力实验相结合。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开设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电路CAD课程设计、EDA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让学生在工程训练中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设计。利用毕业实习、设计这一综合性很强的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提高使用实验设备分析设计的能力。
(二)在学生竞赛中获奖学生脱颖而出,在知识掌握和应用设计上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三年来电气类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0项、省级奖项35项、市级奖项1项、院级奖项22项,共计78项。在2007年第8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广东省赛区一等奖1项,并获全国二等奖1项;在2010年的在第六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在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生肯定比普通学生更为优秀,能力更强,愿意给这些学生提高丰厚的待遇,较之一般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大赛获奖使学生增加了自信,在就业时底气更足。在就业跟踪调查中,我们还通过座谈会、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获奖同学进行了更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中不仅仅显示获奖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青睐,学生借助学科竞赛这个平台,在单位的科研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上也受到很大益处。在工作起点上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的自主设计和研发。
(三)用人单位要求外语应用能力的逐年提高。珠三角地区外资、合资企业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随着国际专业技术交流日益频繁,用人单位对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能用外语熟练地进行专业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 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 许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中显示,珠三角地区很多电子企业的操作软件、设计平台都是涉及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都应用的是英语。所以电气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于毕业生在求职,工作或与跨国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时,外语应用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四)更多用人单位注重学生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最看中的素质指标中列第二位, 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指标中高居第一位。敬业精神已成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必备要求。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做好敬业的表率,利用一切校园文化活动契机,训练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要把培养敬业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具有勤奋好学、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韦文业,施先义,蔡敏. 用人单位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调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年28期.
[2] 邢世海. 深化毕业设计改革大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J] . 煤炭高等教育, 2004, 22( 2) : 91- 92.
[3] 申永東 李克和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2008~2011)[M].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2011.
[4] 郑同军. 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分析[J]. 民营科技. 2009(09)
[5] 陶大勇,朱瑞海. 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谈我校就业对策[J].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6(01)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 篇7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科+职业”
一、引言
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 当前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需缺口明显加大。而目前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之一, 就是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贯穿体系建设的全过程。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推进管办评相对分离, 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评估引导推动的共同合力。为此, 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发掘所长, 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二、合理定位,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三江学院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 是以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高校。本校“五年一贯制”专升本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普遍偏低, 而动手实践技能较强, 其中以电气工种专业学生更为明显。学生在职业中学学习了大量的实践技术, 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目前很多职业本科的办学模式与教育目标通常套用普通本科的办学思路, 即学生除了学习一定的专业技能 (以学分统计) 外, 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英语能力后, 方可获得学历与学位证书。我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过历年的教育考察后发现, 高等职业本科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当薄弱, 进入大学后, 为顺利获得学历与学位证书, 原本应当用于专业提高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 非但没有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 反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因此, 探索一条新的、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为本、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培养体系甚为重要。
高职教育须重新明确教育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 继续理论深入, 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 使广大学生有多种方式继续深造, 真正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另一方面, 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鼓励甚至强制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突出技能, 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此为基点, 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无缝对接的终极目标。
三、打破传统, 建立“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式
我们从很多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感受到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 强化实践是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趋势。但如何坚持以生为本和需求导向的原则, 统盘考虑高职生人才培养方式, 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若简单地以普通本科学士学位的培养方式来要求高职生, 将会使部分学生疲于应试, 无法发挥自身特长。因此, 我们拓展高等职业院校的职能, 坚持以能力为本, 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养为原则, 建立了一套“本科+职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如下:
(1) 完成既定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教育, 达到本科教育的学分要求, 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 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教育的需求。 (2) 强化职业教育职能,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 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本专业的高级工水平, 其中部分学生达到本专业的技师水平。 (3) 通过多元化方式获得学位:以学完规定的学分课程并成绩合格为前提, 英语通过国家四级考试达到425分者, 或者取得本专业一个工种的技师证书者, 或者英语四级考试达到340分 (425分的80%) +技能达到高级工+自主化个性学习积分达到20分者, 均可获得学位。
四、深化教革, 构建职业应用型课程培养体系
设置有区别的学位获得标准, 是为实行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促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论是何种改革模式, 都必须适合自己的院校特征、专业特征, 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比例要合理, 实践训练与理论授课也要有效契合。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设计了全新的职业应用型课程培养体系。
该课程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的原则是:
(1) “二补三重视”, 一补英语, 二补重要的平台课程;一重视专业基础课, 二重视专业核心课及限选课, 三重视职业技能训练。 (2) 注意加大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凡涉及到考证 (技师或高级工) 的课程, 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应考虑1:1或1:2。
在这样的课程设置原则指导下, 形成了新的课程培养体系占比关系, 如图2。
能力与素质必须建立在知识之上, 因此, 课程设置中仍然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 但是加大了实践课时的比例, 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从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本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实践, 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它的兴起和发展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突出技术培养是职业教育主要的优点。
上述课程培养体系强调专业知识, 突出技术实践能力, 各类实践课程占了总课程的48%, 加强了对高职类学生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增设综合性、任务性训练课程, 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设置专门的集中性实训课时, 帮助学生通过专业技师的考核, 实现与企业要求的接轨, 达到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辉.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2 (4) .
[2]郭建如.高职培养模式变革与毕业生就业:一项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4) .
[3]吕秋君, 车承军, 郭树东, 张慧研.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 2014 (3) .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 篇8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及其现状
(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众所周知,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时, 将过去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及“电气技术”四个专业合并而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因而, 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型工程技术人才, 这不仅需要该类高级应用型人才掌握电机控制、电器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建筑电器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还要具备实践操作、信息处理、分析研发、创新管理以及在“宽口径”的各领域工作的能力。
(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及机遇。目前, 我国的电力事业蒸蒸日上, 快速发展。年发电量和发电装机总量仅次于美国, 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电力工业的特高压发展战略的规划及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目标的提出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其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潜力。特别是我国的人均装机量和人均年发电量远远落后, 这样大的发展空间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发出挑战。只有培养出多元化、复合型的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才能满足我国电力事业的需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支撑亟待飞速发展的电力产业。必须结合现在国家综合国力需求、地区经济发展、高校教育资源系统来改革我国原有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特别是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要打破体制壁垒, 创新培养模式, 释放各方面的活力。由此培养的人才才能实现由“大众教育”到“专业精英”, “单一化”到“多元化”方向的过渡。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探索
(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仅接受普通的大众教育, 缺乏实践锻炼、经验积累、创新思维及跟不上新的信息技术及先进设备的发展速度这些“顽疾”都会造成电力事业发展人才需求量的供应不足。新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不仅要延续普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完善相关基础理论的教学, 特别应该加强的是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训。能使学生将相关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校学生应具备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通过接受学校人才培养的体系的教育, 能够有一个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二是参加相关专业工程的基本训练, 既具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专业技能, 还要有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能够分析出自身的专业化优势。
(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上文阐述了新的信息时代需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一个基本定位。那么各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才能够形成和电力事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市场, 本文就该专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了一些思考。
1.构建新的课程框架,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目前的用人单位所需要的都是复合型人才, 合并而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的宽口径可能会因为课程框架的设计不合理导致培养的学生什么都学, 但是都不精通, 这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和用人单位都带来了消极影响。我国该专业的培养计划发展依旧处于探索阶段, 而国外特别是美国在该领域已经有了先进而且成熟的经验和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在该专业有领先的教育经验的高校和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 从而来构建该专业的课程框架:公共基础课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学科基础课 (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 、专业学科必修课 (培养多元化学生和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 、专业学科选修课 (拓宽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专业知识, 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这样的一个基本课程框架, 既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拓宽专业知识的机会, 也并重了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和其自由选择的空间。
新的课程框架构建好之后, 则新的课程体系的建设, 应当着重体现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强电为主, 弱点为辅, 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具体来说, 该专业的设置当中应该突出强电特色, 结合电力发展前景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是有必要的。在考虑课程的建设时, 还要紧密结合目前电气工程领域应用的自动化技术, 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的紧密联系。为保持该专业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还必须注重的是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除专业课程的设计需要注意的要点之外, 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的设计也必须要“厚基础”, 这样才能防止学生因为该专业过宽的口径而各个课程都无法精通的窘境。另外, 新的课程体系也必须体现对学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这样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才是具备高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的多元化人才。
2.加快教学实践环节改革,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出发, 必须要建设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 从基础到专业再到综合、创新, 采取“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环节的薄弱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独立而又有机的结合得到强化, 从而培养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备的高素质人才, 打造出新型的“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具有专业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改善:一是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程度, 可以在实践教学当中融入电器行业的先进设备;二是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筛选和改造, 并加入通过精心设计的新的教学实践, 打破已有的课程限制, 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将电力系统行业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各专业课程的相互交叉, 实践教学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才能够体现出来;三是原有在学校的实践教学应该拓宽为在校和在工业现场两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这样不但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 而且对解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一改革也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实践这一宗旨。
学生应该协调好专业知识的强化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形成自己实践动手、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意识。要想培养多元化并且又具备实践创新能力, 就需要鼓励学生参与观摩实践教学设备的开发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改革培养模式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要求其不但拥有本专业的基本知识, 还要自学其他专业知识才能够顺利完成指定目标。在教育环节当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吸收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 对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兴趣, 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 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生的整体知识智能结构。与此同时, 参与实践的同学需要不同的同学负责不同内容而完成同一个目标, 这有助于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了他们相互合作的能力, 为完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又上一个台阶。
3.适势调整专业方向, 加强创新个性教育。现如今,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重点考虑的战略目标, 而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了现时重点任务, 电力工业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也是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基石。因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培养人才时不但要跟进电力产业的发展, 还要时刻关注最新能源在中国建设的应用。例如在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东南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发展迅猛, 特别是太阳能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因而结合这样的宏观背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应该调整专业定位, 增加新能源的应用方向, 从而向当地市场供应专业对口的新型人才。另外,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中国的经济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注入活力, 这将给电气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人才赋予更多的发展机遇。专业定位及教学体系都要适时调整, 根据社会背景、区域经济等宏观条件来突出和侧重调整方向。总之,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及适应新环境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才是各个学校培养方案里的重中之重。
为履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使命, 现在高等教育学校都在探索并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促进个性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各校可针对专业拔尖人才:即具有学术思想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进一步创新教育, 个性培养。学生可以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操作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课程, 自主参加学校科研项目来制定自身的学习计划。通过学科导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主动时间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引导, 使学生可以全面接受创新科研训练,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和快速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不但符合学生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也能够拓宽未来就业口径, 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最新的、最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模式。具体通过克服和改革传统专业培养模式的缺陷, 完善新的培养体系, 加强专业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 构建培养学生实践教学方案, 注重生源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美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报, 2011
[2].郑荣进.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 篇9
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型课程体系
我院通过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及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 构建由公共学习、专业学习、 (弹性) 拓展学习三部分组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并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界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公共课程学习领域建设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状, 结合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 并借鉴各院校的专业建设之长, 建立公共课程学习领域, 包括综合素质拓展课程, 如表1所示:
职业通用课程学习领域建设职业通用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强, 在教学设置与教学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体现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 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达到了1∶1。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开发能力。积极实施行动引导型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 使学生主动用脑、用心、动手学习。课程学习领域的设置如表2所示:
职业核心课程学习领域建设职业核心课程教学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部分课程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如表3所示:
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紧紧围绕实用人才能力培养的主线, 积极做好实习实训中心基地、电气自动化综合实验室、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专业教学上以实验实训为依托, 以课程改革为途径, 实施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三位一体, 通过加强产学融合, 深化教学改革, 并与哈尔滨地铁等单位合作, 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 聘请校内外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在教学院长的直接领导下, 对本专业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进行研究、指导。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教学研究会议, 探讨铁路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对教学的要求, 根据现场实际需要指导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审定实践技能考核标准, 促进工学结合, 并参与学生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前的最终考核 (毕业答辩) 。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高职毕业生,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设实验、实习、实训内容约占总学时的50%。其中一部分在院内实验室完成, 其余部分在与我院有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包括工厂、铁路局技能训练部门和学校。实践教学部分的考核主要在实验室进行, 个别的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构建和实施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开放化、技能培养并轨化、教学做一体化、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双元”化和课程建设综合化的建设, 大大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成绩考核与毕业条件
学习领域 (课程) 考核每学期确定3~4门必修课程为考试科目, 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课程成绩评定包括学习领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
职业实践技能考核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考核采用学校考核与行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成立各专业实践技能考核组织, 负责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项目的考核工作。以下实践技能项目还必须在学校组织考核的基础上参加行业组织的考核, 并获得相应资格 (等级) 证书: (1) 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 职业能力:取得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相应专业中级工等级证书。
毕业设计 (论文) 考核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后确定毕业设计 (论文) 方向, 经讨论确定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后再进行毕业设计的资料搜集, 然后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 以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目的。
毕业文凭取得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1) 所有教学环节考核合格; (2) 通过全国高校计算机二级 (省二级) 或以上考试; (3) 必须取得电工进网作业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将强电与弱电结合, 软件与硬件结合, 知识面广;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 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并重;毕业生具备较宽广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必要的管理能力, 用人单位的需求逐年增加。
摘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应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 充分吸纳社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 根据职业岗位和企业的要求, 整合开发基于电气运行与控制工业过程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并具体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 使培养的人才从单纯技能型向技能、管理复合型转变,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胡敏强, 程明, 李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2) :44-46.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 篇10
首先必须明确其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学校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 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生生源和社会需要, 对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规定。培养目标具体反映教育思想, 直接引领教育实践, 同时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归宿。培养目标设计的好与坏, 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成与败, 因此, 鉴于高校是集统一性和多样性为一体的组织, 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应具有共性与个性双重属性。高校培养目标的共性是统一的, 即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培养目标的个性则受高校定位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 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 培养目标还必须符合高校自身发展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 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掌握建筑电气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建筑供配电、照明、办公自动化、建筑自动化、通信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的能力, 并具有制定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方案的能力;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其智能化技术领域的工作, 能够在建筑行业中的设计院、安装公司、智能化设备安装公司、监理公司等从事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与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相适应的人才[1]。
2 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固化学校已经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借鉴、吸收外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体现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坚持整体优化, 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充分结合,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教育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及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意见,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围绕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标, 我们精心设计培养方案, 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重点,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并强调“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 (2) 适应信息时代和智能化建筑要求, 大量增加选修课; (3) 对课程进行重组,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授课侧重点要涵盖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重要考点; (4)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并与注册执业资格教育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我国正处于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 生产过程需要大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生产管理型人才。在此情况下, 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 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分析, 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及知识需要, 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打破学科深化型的“深桶式”课程体系, 培养最具优势的应用型人才, 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满足社会对不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 总体思路。课程体系传承学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融入现代教育理念, 为学生构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教学上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在出口方面给学生提供多方向发展的机会。
2) 具体实施。一是通识课程。着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教育, 有利于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主要设置的课程有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导论类、土建背景、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形势与政策、军训、体育达标等;二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着重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 拓宽知识面, 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主要设置的课程有电路理论、电工电子、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等;三是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主要设置的课程有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 按“强电+信息”模式培养建筑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 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需要设置, 以社会需求为目的。
3) 特点。一是基础更厚、口径更宽、实践更强.“厚基础”包括人文社科、公共、学科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小虎, 刘化君, 朱晓春, 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4) :1-3.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 篇11
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现代高职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将创新融入教学行为、开设创新第二课堂等应对措施,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与思维。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创新思维;电气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38-02
电气自动化专业涉及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安装、调试、运行、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每天都会有新技术、新产品诞生。创新给企业带来利益,也能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在当代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企业在选择雇员时越来越注重创新能力,很多大学生因为墨守成规,适应不了企业的发展,无法就业或被淘汰。因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创新作为提高其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适应力和创造力的有利法宝[1],一直备受关注。据调查,很多在创新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的同学,甚至还未毕业,就已与用人单位签下“订单”,在就业双选会上备受青睐。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经常要对设备进行优化,对产品进行改造、创新,所以创新思维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而且,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不少工作了的毕业生反映由于自己的创新能力弱,在企业工作中很吃亏,还有的说,以前没有重视动手能力,现在工作了,很多东西都不会,很多事不知该如何处理,等等。因此,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势在必行。
一、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自学性差,学习兴趣不浓,而教育内容、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这种模式使学生学得很被动、学习热情不高,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的学生。而且,现在一部分教师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造性的学生,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必须改革教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理论+技能+职业竞争能力”的新时代高职大学生。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发放问卷调查及座谈、访谈,发现本专业学生对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盲区和误解。
1.缺乏创新意识与思维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几乎都是填鸭式教育、学的知识都是呆板的[2],他们大部分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去做题,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3],所以他们大部分认为发明创造对自己来说遥不可及。
2.缺乏创新指导与创新平台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很多都是强电的实验实训综合化的设备,由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加之缺乏教师课后指导学生创新的相关激励机制,考虑到安全问题课后很难将设备交由他们独自研究、学习,所以大部分同学课后很少再去思考、探索实验实训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改造。
三、深挖细找,转变观念,精心打造高职学生创新平台
1.培养创新意识,树立信心
针对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借鉴,鼓励学生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利用好前人的知识和智慧,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少走转弯,借鉴别人再加自己努力就可以创新。
2.创新教学内容,渗透创新意识,将创新融入教学行为
现在的学生不是不学,不探索,究其原因是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如何激发他们,要靠老师的引导,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就需要渗透创新,将创新融入教学行为。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用适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导”,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使学生学会独立主动学习,具有独立进行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职业能力,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要创造性地处理和向课堂外及学科前沿延伸。将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所需相结合,既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锻炼学生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电子技术》课堂上不再是反复地讲述二极管、放大器等器件的工作原理,转为利用实实在在的电子元器件让他们搭电路实现扩音器、声控开关等现实应用,从作品中学原理,不仅可以加深他们理论的理解,更多的激发了他们对作品进行功能拓展的兴趣,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敢想、敢尝试,慢慢的创新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进而变成一种素质,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就达到了。
3.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实训设备的开发和升级改造
以前学生进实验室的机会只有上课做实验的时候,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他们对实验设备知之甚少,比较陌生,本学期利用电机与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台扩建升级改造的契机,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制作、改造活动,他们要自学设备的走线规则、如何走线、布线、器件如何安置、布局等各方面的知识。项目完成后,同学都受益匪浅,并在同学间形成了相互学习讨论的氛围。这次尝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和创造能力,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优化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这种做法,我们还会继续探索、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创新、创造的良好平台。
4.成立自动化科技创新社团,开设创新第二课堂
目前我们学院实现了以51单片机开发实验箱为载体,以学生自学、相互协作为主,专业老师指导为辅的社团培养模式,社团定期进行创新设计大赛,对于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制作研究出经济适用的小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发散思维,保持思想的相对独立性。
社团也经常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参加介入性研究计划,就是把身边的物品改造得更合理,通过讲座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其具有高度使命感、让学生自己学着去创新,自己去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5.以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以赛促学
组织学生参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机器人大赛”等多项自动化技术技能大赛,通过大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这种载体,可以充分发现优秀人才,分层次培养,促进个性职业化发展,将专业技能在科技创新中得以体现、检验、强化和完善,使学生在科技制作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
当前电气自动化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我们职教人决不可固步自封,应积极将电气行业先进设备应用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程度,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改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环节、技能大赛、考试方式和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也一定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伍貽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学体系创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张璐.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路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
[3]刘继平.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8).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 篇12
随着我国电气装备行业的发展, 电缆、电机、变压器的研究与生产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 企业对电气工程类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 同时也对人才的综合质量和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 深化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21 世纪的新要求[1,2,3]。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 科研水平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结构的优化、特色办学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4]。而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必须不断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2011 年在清华大学庆祝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提出, 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 高等院校应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力增强科研能力, 在“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一重要讲话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规划[5]。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是让产、学、研、用分别从生产、教育、科研和需求的角度出发指导人才培养模式, 有效地改变原有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同时将生产、科研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可使学生更多认识到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 并形成有的知识体系, 学以致用, 实践创新, 为将来毕业在用人单位开展更高层次的开发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虽已为电气行业培养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但面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快的现状,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现在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不能较好地体现最新学科发展趋势, 教学方式也不能与企业实际相接轨, 更严重是实验教学方面, 基本上是围绕本课程知识的验证性实验, 欠缺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性实验, 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能较好的满足企业和行业的要求。随着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入, 发现在确保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的前提下,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 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 成为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遇到的重要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职责和使命, 从国家到高校再到教师, 都非常重视, 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特殊性, 有些客观因素限制了高等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广大的学者从上世纪90 年代初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已经呈现, 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6,7,8]。
首先,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脱离实践。目前有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和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竟然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令人深感困惑和不解。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部分院校将人才培养模式仅作为一种理论, 而流于形式, 并不用其来指导人才培养;二是部分高校完全脱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盲目照搬有些优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不同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不突出的人才培养方式。再由于全国高校本身占有的资源、地域条件等都不相同, 生搬硬套某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其次,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认识不全面。目前的研究对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观点不统一, 但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还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然而, 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常常仅以学校作为主体, 忽视了学校与企业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校企合作培养是目前最大限度发挥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学生, 初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产学研合作相比校企合作培养, 引入科研院所参与人才培养, 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 并充分发挥产学研三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特别是产学研用联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将校企研用四方力量深度融合, 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 学校充分考虑企业实践资源, 将其与学校实践资源有机结合, 建立以校内实践资源为主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以企业实训基地为依托的校外实践教学中心。
目前较突出的问题是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表现在: (1) 创新意识和自信心缺失, 不能较好利用高校现有教育条件。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定义为是否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自发地进行实践活动, 并呈现很高的自觉创新性。我国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和传统创新文化的教育,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无效引导和启发的影响,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个性和自信心, 冒险精神薄弱, 创新意识淡薄并缺少主动创新精神。 (2) 创新性思维欠缺。教学理念落后、创新性教学方法缺乏和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离, 使得我国部分在校生养成了跟随性和依赖性的学习习惯, 养成了单一的或直线式的呆板片面性思维方式。 (3) 创新技能弱, 创新性研究成果少。由于受学校教学设施不足和高考扩招的双重影响, 学生理论实践的的平均机会不多, 大学生的科研参与度明显不足, 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学生提高创新技能和获取创新性研究成果。
通过采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企业研究课题相结合方式进行探索, 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9]”;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充分发挥企业需要的科研引领作用、企业资源的教育实践作用, 将其与高校的创新与实验实践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有效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实用型电气装备制造业人才, 同时对同类院校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三、研究路径
在确保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前提下, 从紧跟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 融合高等院校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优势,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宗旨, 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建立适合电气工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并为相关院校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与实践支持, 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 高等院校的理论课教学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强化和整合电气工程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 开设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教学课程, 突出学生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 确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具备完整且创新的理论知识。
(2) 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起“科技创新活动—课题研究—毕业设计”为主线的校企联动实践基地, 尝试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模式, 完善毕业设计管理、监控体系;改革实验教学, 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 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3) 教学和科研相融合, 注重科研训练, 采取“工-读结合”“研-读结合”的途径, 将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和训练应用大学一年级有潜质的学生, 建立科研与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资源、研究开发平台,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4) 校企深度合作, 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训基地, 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中心,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实行“订单式”培养与“A+B”培养等多样化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 认真分析总结该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发挥各协同主体 (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 的自身优势, 促进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 完善产学研用四方协同创新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用四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路线如图1 所示。
通过结合专业优势, 与知名电气装备制造企业展开积极合作, 优化整合校企资源, 积极探索关于电气工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可以实现: (1) 探索找到“互惠”的利益结合点, 有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挖掘企业技术人才资源,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入大学课堂, 将企业需求和先进技术尽早地展示给学生, 帮学生们树立目标。 (2)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构建由高校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产研用的实践教学中心组成的电气工程专业实践与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尝试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与电气工程类企业需求相结合, 实现毕业设计的“模式创新”。 (3) 建立适合电气工程专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并可为相关院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实践支持。紧跟科技发展和抓住科技人才需求, 融合高等院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优势,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宗旨, 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四、结语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电气工程专业的自身优势, 积极开展与知名制造业企业深度合作, 探索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 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整合校企资源,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实践即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 又是实现工程创新最重要的源泉的积极作用, 同时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 合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更要顺应国家“2011 计划”的要求, 结合高校实际成立协同创新中心, 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投入, 有效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优势, 来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 高等院校如何实现与企业、科研院所和用户的深度合作, 有效利用其优势资源构建产学研联合实践教学体系, 是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武文霞, 肖雪山.高校协同创新的比较研究和路径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 2014 (5) :42-45.
[2]李志义.研究型大学如何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Z2) :34-37.
[3]陈昌贵, 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 2013 (1) :16-19.
[4]陈伟民.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5, 6 (4) :34-37.
[5]胡军, 林列.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 4 (3) :29-31.
[6]吴爱华, 刘晓宇.深入推进理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2) :1-6+17.
[7]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科学学研究[J].2012, 30 (2) :165-174.
[8]邹娜, 李娟.国外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管理, 2014, (6) :31-32.
【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推荐阅读:
校董会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6-17
导游专业人才培养07-30
事务专业人才培养08-11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09-03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09-08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09-23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10-16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10-13
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06-11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