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精选12篇)
生态课 篇1
新课改推进多年, 但在许多学校, 普通教师的常态课堂仍然离新课标要求相距甚远。我到一所新学校之后, 在10个月的时间里, 听了100多位普通教师的常态课, 通过观察与交流, 发现有些教师的思想观念中并没有真正认同新课改, 总觉得新课标是一种理想。有的教师甚至认为, 新课标不过是讲公开课时才要求有的花架子, 常态课堂不可能做到, 课堂教学质量还得靠传统的讲授法才能实现。因此, 新课改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表现在常态课堂上, 许多教师仍然放不下权威, 丢不掉满堂灌, 忘不了留大量作业。由此带来的仍然是学生的两极分化、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厌倦的学习情绪。
其中原因不止一个, 我认为, 这与校长对普通教师常态课堂的关注不够有直接关系。校长们有一种普遍看法, 认为要落实新课标就必须抓骨干教师培养, 以骨干教师的典型带动来促进普通教师成长;加上优秀教师本身就学得快、改得快, 能为学校增光添彩。于是, 大多数校长的关注度自然就集中到优秀教师身上: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参加各种讲备课比赛的机会、学校内外各种奖励的机会, 自然而然都落到了骨干教师身上。校长们往往更愿意听优秀教师准备好的课, 更习惯于把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而很少能静下心来对普通教师的常态课堂加以解剖和指导。大多数的普通教师由于长期得不到关注, 职业倦怠明显, 总觉得新课程标准与自己无关, 内心深处产生抵触情绪。
然而, 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一定不是靠每个学校推出几位讲课优秀的典型教师就能实现的, 而是要靠大多数普通教师常态课堂质量的真正提高来推动。因此, 作为校长, 我认为应该在普通教师的常态课堂上多下功夫, 多关注普通教师的常态课堂质量。
校长要从具体的常态课例入手, 引领教师转变思想观念。要针对普通教师常态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剖析, 反复地修订与研磨, 让普通教师在这种深度的课例研讨中体悟、反思和转变, 主动落实新课标要求。在集体备课中, 校长尤其要关注普通教师的话语权, 注重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效应, 从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角度加以评价和鼓励。校长应建立以引领成长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办法, 在评价过程中, 设立不同的发展目标, 关注每一位教师的点滴进步与变化, 不能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师, 要让每一个普通教师都能感受到校长的关注和期待。
学校应提倡塑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常态课堂文化生态, 形成人人知晓的课堂文化。要让学校每一位教师明了我们倡导的课堂文化目标是什么?课堂评价标准是什么?明了课堂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怎样才能实现既定的育人目标?教师只有真正明确了学校对于常态课堂的具体要求, 才有可能在他们的常态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上形成新课改所倡导的文化生态。
(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校长。选自《中国教育报》2012-8-28)
生态课 篇2
《生态金字塔》教学反思《生态金字塔》是一篇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内容新颖,笔调流畅,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向学生介绍了生物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醒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课文运用了“列举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生态金字塔的组成河构造,告诉人们大自然的负载能力是有限,过度的超载,人类必将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会口,手,脑并用,画出课文中介绍生物界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相关知识的重点词句,认真揣摩,体会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体会作用,抓住段落的阅读,讨论第1、2、4、5自然段在结构上的黄花菜特点。每自然段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感悟作者在布局谋取篇上的独特之处。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设计生态金字塔示意图,激发学生探索动物的`兴趣,增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意识。
生态课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英语文学;改革
前言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在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和技术至上等观念的冲击下,文学课的地位日渐尴尬。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学生背负的就业压力,以及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陈旧等因素使得文学课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高校英语文学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
一、文学课的审美教学
审美是文学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作用。“文学是以语言作为审美符号所创造的情感与形象系统”,它对人心灵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是其它艺术形式很难企及的。正因为如此,文学课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欣赏上,而是应尽力培养学生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能力,建立起与自然、社会之间超越功利的审美关系。通过文学审美功能,启迪、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灵感与想象,塑造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调动学生情感反应,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思考和探究。通过自主阅读、陈述、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享受文学的怡情功效,获得精神上的滋养。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差异性文化认知和比较以及蕴含的各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批判,加强学生的多元化和包容意识,养成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将以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哲学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诗性智慧,追求精神上的诗意栖居,形成与自然、社会和谐一体的世界观。通过引入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训练批判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构建英美文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由教育主体、教学活动和生态教学环境构成的互动、开放、和谐有序的有机系统,包括由教材、多媒体课件构成的物理生态环境,由内化的社会价值观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由师生感情、学风和学习兴趣构成的精神生态环境。在建设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基于生态位和学习者主体的教学策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课堂系统中的生态位差异,充分尊重个性,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从而颠覆线性的秩序系统,而代之以多级、去中心化的话语系统。此外,多模态课件在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图案、动画、声音、影像融为一体的多模态课件,可以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达成课堂上的多维和互动协作模式,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体验文学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最后是对评价机制的改革,目的在于摈弃单一、片面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同,生态课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评价(出勤、课堂活跃度、作业),课外评价(自主阅读和延伸阅读、小组合作、学术探索)和期末评价(论文、考试)等多个模块,以多元化的评估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三、对高校英语课堂改革的措施
1、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针对学生基础相差悬殊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可以依据高考分数和入学考试的分数进行级别分班。根据不同等级的班级定制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每个学期或学校自定的学习周期结束后,可以通过平时的表现和最终的考核结果,将各个级别的班级进行再筛选。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周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可以调到高一级别的班级。同样,在基础较好的班级,有个别没有跟上的学生也可以调到第一级别的班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内容的设置最好稍高于学生的水平,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吃得饱、消化得了。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扩大教师队伍,适当减轻教师负担
大学英语教育工作量大,教师负担重。学校可以在其权利允许范围之内扩招英语教师,或者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轮流调整,使每个教师都可以得到喘息的机会,有一定的时间去充电和调节自己。同时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教师的培训,例如利用假期或在职學习。在学校内部,教师们可以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科研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平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积累,作为自己科研的主题,从而做到科研与教学相长。
3、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语言环境
很多外语类院校都有英语角,其实英语角就是学校为学生创造的一个英语语言环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使这个语言环境更多样化。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电脑的发明改变了世界,也可以改变英语学习。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上网聊天。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上创建英语群,在这个群里,学生用英语交流。此外还可以采取像课前演讲,在听力课堂设置一定时间的口语练习或模仿,在学校电台定时播放趣味性英语节目,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生态视野和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对于纠正当前外语教育中功用主义的不良倾向,解决当前英语文学专业所面临的定位尴尬、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等急迫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以培养学习者追求精神与道德完善、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特色,迎合了生态文明时代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向晓红,成舒,李荣佳,廖云;探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外语界,2002,(3).
[3]丁思佳,高校教学改革中的英语教学.科技资讯,2007,(28).
[4]张春被,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三大趋势.现代教育科学,2006,(4).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4
一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简约性
如今的课程改革给小学课堂带来了很大的优势, 他们不但可以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教材和课本, 还能体现出课堂的简约性。那么简约的课堂应怎样实现呢?首先它还是应建立在原有的课堂基础之上, 然后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改革创新, 创造出经济型的课堂。而“经济”其实就是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和精力, 掌握最有效的知识点, 这样就体现了课堂的经济性。而现在在小学生态课堂中, 很多教师都会利用课堂环境来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所沟通交流, 从而创造出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够体现课堂的简约和经济性, 让学生学到更有用的知识, 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新课标有指出, 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就需要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应用能力。首先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的思想意识、认知能力、人生追求的。作为老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 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和学生建构建平等的关系, 和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尊重学生, 懂得耐心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 对好的建议进行采纳和认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打下基础。其次就是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用心去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对学生的错误要用宽大的胸怀去包容、用情感去感化, 不断给学生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在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中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富于生活气氛
学习氛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高低, 教学中要尽可能帮助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接纳程度、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来优化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数学本身就来自生活中, 又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列举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引起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
四小学生态课堂应构建科学的立体化评价机制
科学的立体化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不仅有老师还有学生自己, 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单纯涉及学生的成绩, 还包括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评价的方式不仅是考试和日常作业, 还有学生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科学的立体化评价机制不仅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 帮助学生分析出自己目前存在的优缺点, 然后进行知识能力上的弥补,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心,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而且还能让老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 提升教学效果, 这也是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保障。
五结束语
总之,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体现出对新课程实施的一种落实, 也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更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提升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 值得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化发展下,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也是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将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卫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J].时代教育, 2014 (6) :182~184
[2]戴厚祥.关于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思考和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 2008 (15) :46~48
[3]赵秉苓.探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学周刊, 2013 (36) :79
生态小公民第11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宜昌市有哪些美丽乡村。
2、学生通过实地走访,对乡村有哪些了解。
3、了解美丽乡村之环境美、美丽乡村之产业美、美丽乡村之民俗美。
4、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我们心中的美丽乡村是怎样的?并与同学们分享。
5、通过学习,鼓励学生成立“我爱我的村”小社团,开展公益活动。【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地走访,对乡村有哪些了解。并能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我们心中的美丽乡村是怎样的?
2.教学难点:了解美丽乡村之环境美、美丽乡村之产业美、美丽乡村之民俗美。【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和当地的村委会做好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乡,而应该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二、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一:深入农村,用文字、相机、绘画等方式记录下农村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并与同学们分享。分小组上台分享。
活动二:出示ppt,展示宜昌入选2017年度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名单。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乡村会入选?学生上台回答。
提问:你对这些乡村了解多少?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了解,还可以实地走访。
三、知识瞭望角:
1、美丽乡村之环境美。
统一规划的楼房;硬化的村级公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文化广场。
2、美丽乡村之产业美。丰富多样的乡村游。
3、美丽乡村之民俗美。民俗文化多彩多姿。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四、践行大舞台:
活动一:我们心中的美丽乡村是怎样的?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们分享。
活动二:成立“我爱我的村”小社团,开展公益活动。
五、生态小博士:
欣赏浙江奉化大堰村的乡村文化。
高三语文练习讲评课的生态性研究 篇6
一、规范练习讲评流程
练习是选题、批改、讲评、巩固等一系列环节组建的复杂系统,据笔者了解,在现阶段高中教学的练习环节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选题时,由于陈题的频繁出现,影响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批改时,忽视错题统计环节,造成了讲评环节的盲目性;巩固时,缺少错题补练环节,又降低了复习的有效性。生态性研究应具有必要的程序性。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练习讲评课的实效性呢?笔者尝试通过规范练习讲评的流程来提高练习讲评课的效果。实践下来这是一条简单实用的途径。现提供给大家参考。
练习讲评流程图
二、规范练习讲评环节
1.规范选题环节: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经验和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程度寻找相关题目,形成样卷。教师在做题基础上经筛选形成试卷。这种找题、做题、定题的选题模式既保证了试卷的质量,又能预测学生做题中产生的问题,为评讲打好了铺垫。
2.规范批改环节:
批改过程力求全批全改,并做好错题统计工作,这样,在讲评过程中就会有选择性、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讲评的实效性。统计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尤其是对错题比例较大的题目,要进行深入研究,探寻错误发生的归因(基础问题或分析能力的问题),以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生态性研究应挖掘问题的原始性。
例如:复习完《史记》选读课文《滑稽列传》后,想起2005年语文全国高考题中有一篇即选《史记•滑稽列传》文言文阅读题,于是就安排学生练习。也许刚刚复习完,学生大多数题目做得较好,但唯独文言文翻译第一句(“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中的“丧”字翻译几乎全军覆灭。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該字翻译不到位呢?仔细分析,一是学生的语法基础知识不扎实,大多数同学把它理解为一般性的动词“治丧”,如此一来后文的“之”就没法落实了。二是推断能力不强,不会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实际上此处作“为动用法”解。针对上述问题的出现,教师应作如下反思:一是基础方面,应进一步巩固语法知识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能力方面,应提醒学生要全面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现象并及时归纳记忆。[JP]
3.规范订正环节:
预测问题和统计问题的过程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共性问题的过程,它的缺点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问题。我们知道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瞬间思维的集中体现,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思维过程的多样性,同一错误答案会有多种错误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订正这一互动环节,深入课堂,具体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凡错误率较低的题目,采用个别辅导的办法来解决个性问题,既为课堂讲评节省大量时间,又关注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凡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教师应查找学生发生错误的具体原因,并与预测中的问题和统计中的问题进行整合,来提高课堂讲评的针对性。
订正环节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是教师走近学生,也是走进学生心理的过程,是非智力因素开发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它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该门功课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帮助他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没有因为成绩差而歧视他、放弃他,而是仍在关心他,帮助他。或许你的不经意的一次对话,改变了学生对这门功课的态度,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但语文教学有个根深蒂固的弊病就是很少订正或者说订正走过场,面对面订正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一环节非长抓严抓不可。生态性研究应遵循严格的规范性。
4.规范评讲环节:
这是练习讲评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其手段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根据前期几个环节整合产生的问题用最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称之为“自救运动”,其实就是自主学习。我们知道,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储备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强弱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的“自救运动”可以起到以下效果:一是让发生错误的同学通过思维过程的再现来暴露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犯同一错误的学生起到警示作用,二是让选择正确的思维来驳斥错误的过程,既提高了分析能力,又增强了他的自信,同时正确思维的过程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启示。三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真正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成语运用”专题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让他们“自救”成语,笔者作了这样一个练习安排。课件出示均含有成语“差强人意”的三个句子(分别是语文1993年,2002年春季,2004全国高考题)。做完后,请学生结合已掌握的归纳常见的错误原因,因为集思广益,所以此项整理工作做得较好。为了活跃气氛,提醒学生把握成语运用的最关键处。笔者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何高考连续考到该成语?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水到渠成达成共识。辨析成语运用正确与否重在抓两个“一”,即一个语境(感情色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上下搭配等),一个语素(“差强人意”其实考的就是“差”之含义)。至于连续考到和它的启示,不就是这两个“一”的变化吗?
通过上述讨论既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效果,又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态性研究应突出合作的主体性。
5.规范补救环节:
这包括错题补练和问题回归两个环节,这需要教师用好练习讲评稿,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寻找其变式题,加以二次训练,以达到巩固基础,提高应变能力的目的。
语文试题有个明显特点——内容的唯一性。换了语境(不是一般理科的条件变化),就不是那个含义了,哪怕是换了个标点符号。这使得语文试题变式训练的难度很大,所以一般从形式——听说读写上去变式巩固。“听”“说”“读”的变式在高三已基本不适应,只能在“写”上做足文章。举例说,诗歌鉴赏题历来是高考得分率较低的,综其原因固然与时代久远,古代文化知识缺乏,诗词格律生疏等有关,但最大问题还是学生看不懂,理解内容不准确清晰。所以平时的复习和练习有必要在学生看懂问题上多想办法。依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先做这一步工作,即把诗词进行“扩写,改写或用现代诗的形式仿写”,通过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掌握诗词内容。至于如何写,如情感的把握,语言的选择,文体的转换等方面的指导因不是本文探讨重点就不一一叙述了。这样做可能会费时费力,但平时的“磨刀不误砍材功”定会在考试时发挥作用。教师要舍得平时做这样的“笨”的变式训练。生态性研究还应有思维的灵活性。
三、规范练习讲评教案
上述练习讲评流程的实施和练习讲评环节的规范都离不开练习讲评教案或者说练习讲评稿的规范使用,它能帮助教师有效整合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提高练习评讲过程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生态性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将练习讲评稿作如下设计:
生态课 篇7
近代以来, 人类活动一直围绕着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生活水准的快速提高这一主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可以说, 工业文明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人类的生活水准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可是, 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 并且产生了诸如大气污染、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场锐减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的维护关系着人类的生存, 因此, 促进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迫切的任务。
伴随着世界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的出现、发展和扩大、生态伦理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不仅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蕴含了人与人的关系, 表现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生态伦理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作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生态伦理涉及人类自然生态活动中诸多道德品质和道德责任, 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等。生态伦理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方面, 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伦理。传统意义上的伦理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一般不涉及到空气、动植物、资源和能源等问题, 其核心是自觉和自省, 而生态保护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并且生态保护问题极其复杂, 为了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生态伦理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 而且要得到强制执行。
2 高校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
2.1 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教学体系
相比较国外, 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开展较晚,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从国家教育来看, 普及的生态伦理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课程, 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学生占普通学校招生中人数的99.5%以上”。 (1) 此外,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 生态伦理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有机组成部分, 而国内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未能重视生态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生态伦理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并且高校现行教材中缺乏高质量、适用面广的生态伦理教育教材;在教学内容上, 生态伦理教育多侧重于对环境知识以及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 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将生态伦理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价值理念, 大学生的整体环境意识难以得到真正提高, 环保行动也难以落到实处。对于森林遭到砍伐和破坏这样严重的问题, 大学生可能难以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对他们来讲, 或许可以理解森林是宝贵的资源, 但是难以理解森林还是具有权利和尊严的对象, 归根结底, 生态环境伦理教育的总体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弱化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手段上, 生态伦理教育应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在现行的授课中, 高校思政课老师偏重教学、轻视学生体验和实践, 老师多采用传统说理的办法进行思想灌输, 对于学生而言, 对于生态环境的感受严重不足, 他们对于生态伦理观的理解将只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 从而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动。
2.2 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淡漠
由于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较为薄弱, 这直接导致大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缺乏。现在高校的大学生主要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来了解环境知识, 而很少通过书籍、讲座等方式深入学习环境知识, 多数大学生对环境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生态伦理知识的不足也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淡漠, 生态道德行为不容乐观。在国内多数高校校园, 白色垃圾随处可见, 校园环境令人担忧, 此外, 高校“长流水”、“长明灯”等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这些都充分说明, 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不容乐观。
3 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的路径选择
3.1 通过师资培训使思政课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伦理教育
如前所述, 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起步晚, 高校生态伦理教育未能形成规模, 多数在校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因此, 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教学, 首先应通过师资培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生态伦理教育的认识, 通过系统培训, 使每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在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说, 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伦理教育, 是思政课成功渗透生态伦理观的关键所在。
3.2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大作用。而生态伦理教育与学生“三观”密切相关。因此, 高校思政课在渗透生态伦理观的时候, 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在教学内容上,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上专门开设生态伦理教育的讲座, 培养大学生生态厌恶感、生态良知感、生态正义感。在教学形式上, 在进行渗透教学的同时, 应该积极采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从而将生态学、环境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插入高校思政课当中, 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感性认识上有所深入, 另外, 在思政课堂进行生态伦理的时候, 作为思政课教师, 要积极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通过讨论、观看视频、知识趣味竞赛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 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3.3 强化高校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 除了课堂上讲授外, 还应该强化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教学。首先,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野生动物园、植物园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 增加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此外, 高校思政课生态伦理实践教学可以与每年的环境日、植树日、爱鸟周等节日结合起来, 在这些节日里, 组织大学生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中区。其次, 高校思政课老师可以呼吁和引导大学生自发组建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大学生社团, 以这些学生社团为阵地在高校内外开展有关生态保护的宣传活动, 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又能使大学生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注释
生态课 篇8
一、文化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文化诉求
《易·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化成”即“文治与教化”。可见,文化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传播文化并促进文化的发展。高校思政课不可能离开社会大的文化生态而独立存在,文化制约和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文化属性和文化诉求。
1. 受教育者的文化诉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化水平随之提升,社会大的文化生态正进行着前所未有地融合与时代变革。加之,信息化的发展,不同种类的文化以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吸引着当代大学生。思政课堂已经不是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唯一途径,单纯乏味的知识讲授已经动摇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权威性认识。为此,高校思政课要积极拓展实践课教学,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实践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文化诉求,吸收新型文化资源,拓宽获得文化资源的渠道,探索实践课教学新颖的文化形式,以此满足学生的文化诉求,从而实现文化生态系统的教育功能。
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平衡诉求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大的环境下实施的。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得益于教育文化生态的稳定与平衡。
第一,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生态平衡的基础。
格里芬认为:“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是文化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现,不同形态的文化作为文化物种链上必要的一环,各有自己的位置,彼此关联,保持着文化生态的整体平衡。”高校思政课死板的政治教条,割断了政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思政课教学在总体上表现为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分离。在教学中,没有将代表人类文明的文化成果科学地运用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因缺乏多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失去平衡,进而使实践教学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支持。
第二,文化创新性是文化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在动态发展中保持平衡。因此,保持文化创新性是维持文化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新必须基于实践,在劳动中培养人才,在劳动中有所创造。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而不断挖掘实践教学的文化资源、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其本身也是文化创新的表现。高校思想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强大的事实依据,对学生进行文化化人。理论课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进行理论研究,从文化源头上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文化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
(一)文化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
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在文化生态的视角下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1. 思政课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首先,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培养对象,即文化人(广义文化角度)分为政治人、社会人、文化人(狭义文化角度),接下来分别阐述三类培养对象所针对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上,政治人的培养目标是使其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坚持政治信仰,并坚定践行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对于社会人而言,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这就需要培养社会人的职业素质,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从文化人(狭义)角度来说,提高他们的文化鉴赏、辨别、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看,总的来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大的文化生态发展的文化人;从具体的教育功能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是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政治人、社会人和文化人。政治人的培养目标是高校思政课独特的教育功能决定的。高校思政课,即便是实践教学也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植根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土壤,完成政治人的教育。
面对全球文化大发展多融合的趋势,高校思政课要适应大的文化生态的要求,在培养政治人的同时培养有职业竞争力的社会人和全面发展的文化人。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一系列社会文化和大众文化,探索多种文化形式,提高学生对不同风格文化的鉴赏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创造力,通过文化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在知识以及职业技能,从而提高人的总体素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文化单位,三个培养目标是互相影响的。
政治人的培养目标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做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吸收社会多元文化,在提升职业素质与社会适应力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领悟唯有把握国家发展的脉搏,才能融入时代的步伐,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2. 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化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政治人、社会人和文化人,要将知识内化为品质与素养,就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行统一。科学理论只有回归实践,才能最终上升为学生的意志和品格。通过实践教学,积极寻求外部灌输与自我体验间的最佳结合点,在认知与实践的共振中提升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
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顺应文化生态的开放性规律,在高校文化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与企业文化生态的互相影响和能量、信息的流动中设计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通过项目化设计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拓展多元文化平台,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实现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核心,选择项目内容,组织项目实施,并分享项目成果的教学模式。根据政治人、社会人、文化人的培养目标,下面分别介绍相应的项目设计,相同的是在项目设计中均可以选择5-8人为一项目小组成员参与项目实验培养。
在政治人的培养项目上,要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可以进行中国国家形象LOGO设计、红歌歌会的演唱与创作等;对于社会人而言,可以进行桥梁设计汇报,或者化身守护天使等,即要选择与专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项目,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文化人(狭义)方面,可以设计如变废为宝竞赛、中华美德微电影制作等项目,以作品、微电影展示的方式呈现出来,宣扬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紧密结合。
三、文化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
高校思政课项目化实践教学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系统中运行。鉴于文化生态的开放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与企业文化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相互影响,每一种文化生态内部各个文化要素也都会受到其他文化生态的影响。因此,构建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环境是思政课项目化实践教学运行的环境保障。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由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和企业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因子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建设首先要融入企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实践课教学中,通过项目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实践品格,提升职业内涵。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大学教育,要注重吸收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先进文化。要想提升职业人整体的文化素养,就要以最先进的文化鼓舞人、感召人。多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环境为思政课实践教育提供大量的文化资源,同时也为实践课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文化平台和文化媒介。
2. 崇尚科技和文化创新的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化实施的组织者之一。实践课教学不可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延伸到课堂之外的部分可以由学生社团组织和监督。学生社团能否担当起实践教学项目化实施的组织者关键要看社团的核心精神能否促进科技和文化的创新。崇尚科技和文化创新是社会大的文化生态对职业人的要求。社团建设以崇尚科技为精神引领,吸纳校园科技创新的爱好者和技术人员,这些人员能够对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指导。文化创新的理念使社团能够带领广大实践者学习和领会多元文化,通过读书会、社会调研、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多元形式将学生的项目成果得到展示和交流,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热情。学生社团为单位的校际合作和校企交流,有利于在实践教学项目化实施过程中吸纳企业和社会文化资源,打破教学空间的封闭性,实现了文化开放和融通。
3.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架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通过实践教学,在课堂上、在校园中乃至在社会上都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依照教学空间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实践教学形式。1.课题实践教学;2.校园实践教学;3.社会实践教学。这三种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课堂实践教学是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领会所学知识点。为了融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在课堂实践中,可以采取两种主要方式:第一,微课组合拳。将课程以10—15分钟为单元,每一个微课单元从问题开始,让学生通过讨论以不同的文化角度来解答。下一个微课单元的问题更加深入,形成了剥笋式的思考体系。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方式是多元的,艺术设计、诗歌朗诵、小组汇报、微电影制作等。第二,嵌入式课堂。将上一次课预先让学生准备好的实践项目成果嵌入到当堂课中,将学生实践项目展示嵌入到教师的授课体系之中,并与当堂理论讲授有机结合。
校园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校园范围内的延伸。它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由学生社团来组织和监督,同样采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学单位要领导学生社团开发稳定的实践项目,比如读书会、参观日、普法日、模拟法庭、校园情景剧等。在开发这些实践项目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大的生态文化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有意识地抵御不良文化的入侵,强化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社会实践教学是在思政课教师的组织之下,按照实践项目化实施的具体要求,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比如调查研究、合作创新、志愿者服务、访谈访学等。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是最难的一块儿,项目的设计必须要与社会团体共同来完成,具体的项目实施也需要社会人士的帮助,社会团体要为实践项目化的实施提供场所、人员、设备和资金。可是去哪里开发实践项目实施的合作单位呢?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开发现有的免费社会资源作为实践项目基地,比如博物馆、纪念堂、烈士陵园、红色革命根据地等;其次,思政课教师可以将实践课项目的设计融入学生的实习实训,利用学生实习实训展开调研分析;第三,高校人才培养要注重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挖掘文化资源、合作单位,秉承互惠互利,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共同完成思政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美]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4] .张润鹏.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在法学领域的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湘潭大学,2008.
[5] .于浩.文化生态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稳态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3.
生态课 篇9
心理专家认为, 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 如,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热情的鼓励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自尊心等。故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无论是学生表现很好时, 还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我总是以鼓励为主, 不断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褒扬和赞许, 长期坚持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后发现, 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了。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强调相互协作的小组活动, 使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相互协作的外语交际活动, 小组成员在互动合作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相互竞争、自我表现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这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 是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体验成功的愉悦, 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实践证明,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认真态度和一定的期待性, 特别是鼓励, 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 教师含笑点头, 学生会因此信心倍增, 而这种信心, 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学困生, 他们有一种“不能比别人差”或“要胜过别人”的心理, 我们要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哪怕是很小的进步, 对于他们来说也不容易, 作为老师, 更应该及时给予表扬, 予以鼓励。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为创建生态课堂奠定基础。
五、创设学习情境, 设法为学生创建展现自我的舞台
如学习九年级英语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的阅读文章时, 我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What do the students in this article think about the school uniforms?
2. What kind of clothes do we usually wear?
3. What are their ideas about vacations?
4. Why are they good for volunteers?
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让学生展开讨论, 相互之间有话可说,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每组推出代表谈自己的想法, 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都有自己的舞台和听众, 这样, 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实践和锻炼。
六、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课堂, 必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意志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同时, 对英语课堂教学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还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 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进取心, 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l How do you stady for a test中的阅读课文讲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他在生活中克服了许多困难, 为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时, 我讲到了张海迪等许多著名的人物, 通过这些感人材料的学习, 教育学生要学好英语, 非下苦功夫不可, 让他们懂得“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se is a way.Nothing is too diff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的坚定信念, 下定学好英语的决心。
生态课 篇10
1.过多使用母语授课的问题与对策
笔者发现, 许多教师授课时过多使用母语教学。在笔者所听的53节课中, 有18节课 (占33.9%) 的教师使用母语比例约占教师话语的70%, 在这18位教师中, 45岁以上教师有15位, 占83.3%。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教师理念上的差异, 他们觉得这是没有外人的原生态课, 没必要全用英语授课。另外, 用母语授课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有利于加快教学进程。二是学生英语水平不高, 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的尖子生, 有的教师就大量使用母语授课以保证教学效果。三是教师自身的口语水平不高, 有一部分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而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 因多年局限于初中英语教学, 接触教学之外的英语太少, 词汇量下降, 口语水平也随之下降环境。上述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减少了学生英语输入量, 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水平的提高。另外, 还会阻碍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造成学生对母语的过度依赖。针对此问题, 笔者的对策如下。
(1) 英语课堂上适当使用母语。教师课堂用语作为学生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 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英语第一的原则, 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以增加学生对英语的接触和体验, 培养他们英语听说的能力, 避免学生对母语产生过度依赖。但是在讲解语法知识时, 笔者并不赞成全部用英语授课, 因为语法板块涉及许多专业术语, 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听得懂, 还需要对这些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另外, 课程标准也没有要求教师的英语课堂用语完全使用英语, 只规定教师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使用母语。
(2) 针对学情因材施教。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 需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有的班级学生英语水平较高, 教师可以采用全英语授课, 有的班级学生英语水平一般, 甚至比较薄弱, 教师上课时就不能进行全英文授课, 而应中英混合。简单的组织教学口语指令还是应该坚持使用英语,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步提升, 教师英语授课的比例再逐渐加大, 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 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 不但应该具有流利的口语, 而且更应该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同时也能使教师更好地把自身的学识、情感和思想传递给学生。所以, 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要进行严格地训练, 让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2.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与对策
在笔者所听的53节原生态课中, 能打“及格”的课有15节, 占28.3%, “不及格”的课有9节, 占16.98%。这两类课共占45.28%, 也就是说这种课堂效率低下的原生态课占比已将近一半。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在24节低效课堂中, 有82%的教师 (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 上课依然采用的是课堂上一本书、 一支笔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划。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教师在讲解, 学生被动地听讲。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Reading板块时只是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重要词组、短语和语言点划下来, 然后教师就学生所划的重点进行讲解。 Reading板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并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知识等。显然, 这样的课堂肯定实现不了这个教学目标, 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不到发展。
二是教学理念陈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一言堂”, 从头至尾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 至于教师讲得是难是易, 学生有没有听懂, 没听懂的学生占比多少, 教师从不关心, 这样的课堂必然是低效的。二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陈旧的, 体现不出新课程理念。譬如有的教师在教授Grammar板块时, 还是局限在语法规则和形式上, 停留在无意义的机械模仿和简单重复上, 绝大部分还是采用 “演绎法”, 即先讲清概念, 再呈现语法规则, 后举例说明用法, 再用练习来操练。这种演绎法的语法教学容易导致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 不利于学生观察、 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三是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缺少实效性。譬如在教学Integrated skills板块时, 有的教师播放听力, 无论听力的难易程度, 都只播放一遍即核对答案, 不管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 这种教学活动必然是流于形式的, 也是低效的。有的教师在做Pair work或Group work时, 学生之间还没来得及操练完对话 (教师所给时间最短的只有20秒) , 教师就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只关注教学形式, 不关注活动效果, 更不注意单位时间内学生的收益。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对策。
(1) 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在备课阶段认真制作课件, 所谓“功夫花在备课上, 本领显在课堂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极大地辅助教师的教学, 增加课堂的容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加强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理论的学习能够帮助教师扩大教学视野, 用先进的理论引领实践。例如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能够使得教师知道“用教材来教”, 而不是“教教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所在地区的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等因素,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生态课 篇11
【关键词】园林生态学;实践课教学;改革;存在问题;措施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园林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涉及面广,与多门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这门课的实践性、综合性较强、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学课时少、教学信息量大,学生学习后印象不深,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要学好园林生态学就必须多实践,勤动手,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多方向开设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实践内容、实践方法、实践手段及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将一些好的经验结合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园林生态学实践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少主动性
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在实践教学前,指导教师把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操作步骤以及报告格式等讲述得一清二楚,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内容,掌握实践基本原理和方法即可,完全是在指导教师的设定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创造性思考。一旦离开指导教师,学生就不知所措。这种形式的实践实际上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体现,教师始终处于主导者地位,学生虽然也可以学到某些专业技能,但这样的传授方法不利于对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综合能力的掌握,一旦工作中的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单一的专业技能将变得毫无用处。
1.2实践手段单一,学生真正融入实践内容的机会较少
目前我国园林生态学实践课程普遍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较少有学生真正参与或了解具体实践的内容和目的。在实践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对实践内容记忆不深,了解不透,没有真正掌握实践课程的精髓。
1.3实习基地建设比较落后
当前大部分相关院校园林生态学实习基地建设规模都比较小,学生比较多,学生人均实习基地面积远远不够,使学生动手操作连续性受到严重限制。另外,实习基地的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1.4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生态学实践课教师往往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实践经验缺乏,再由他们指导学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锻炼不出来。
2.改革措施
2.1改变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验结果的验证,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有些学生死背书本、笔记知识,而在实际工作中对植物生长特点、整体生态环境分析能力差,不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创新式教学模式,教师减少讲授时间,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设计、完成实验创建和结果计算。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引导其利用课本、参考资料、网络等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其积极思考,就某一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又可以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增强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2变单一的实践教学手段为综合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要求、不同内容的实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述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时,不仅在实验室让学生观看相对标本,还要带领学生到室外,在建筑物的阴面和阳面进行植物形态、生长分类、确认和比较,从而更形象、深刻地理解阴性植物和阳性植物在宏观、微观和植物配置中的区别点。
2.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际能力训练;管理者重理论教学效果,忽视实践教学管理,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致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够、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含量低、人员素质差及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学必须面向市场,充分体现“注重理论性,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强调灵活性”的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确保实践教学时数,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整体功能。健全实践教学基地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干部和师资力量。组织一支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懂教学规律并有一技之长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仪器和设备不断出现,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客观上要求实验、实习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尽快掌握新技术。此外,还要增加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2.4着力培养实践课教师的实践能力
建立和健全一支稳定的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实践基地中选用和聘用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指导能力的实践教师,是提高实践效果的保证。
2.5对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本着多种教学形式多种付酬方式的原则,对实践教学的经费原则上等同于理论教学,其付酬每次可按一次课堂教学付酬方式执行。实践课理论考试要减少认知性内容,增加应用性内容,同时要加大题量,提高考核难度。成绩评定的组成必须规范。成绩组成:实践考核占60%(其中专业成绩占30%,技术评定占30%),理论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10%。实践考核和理论考试任何一部分成绩不及格则整个课程的成绩就不及格,不及格以最低分上报成绩,这样从制度上引起学生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3.结语
生态课 篇12
现在提倡生态课堂,一开始我们难以理解,也难以置信,生态课堂真的那么有用吗?真的能实行下去吗?真的能让学生喜欢上英语课吗?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发现生态课有着很大的优点,能让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能让学生都积极参与起来,而且老师也变轻松了,学生也感兴趣了。我的课堂可以说是愉快地教,轻松地学。十个手指伸出来都有长短,更何况是一个班的学生呢,总有成绩好与差之分,但分数不能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只要他们在学习中努力了、尽力了,而且是积极向上的,无论分数是多少,他们就能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教学,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其它学科的教学,都是靠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英语生态课堂。
一、生态课下愉快地教
1. 生课态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比起以往的课堂,现在的课堂有着很大的变化,一开始老师会觉得很不习惯,离开了讲台那还是课堂吗?还是老师吗?以前的教师总是站在讲台前,给学生一种严肃高大、不可靠近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课堂气氛就会比较严肃,就养成了一种老师满堂灌,学生不断地记笔记,这种课堂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会是愉快的。而现在的生态课把讲台改掉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一个班级就分成几大组,每组的组员围坐在一起,讲台也不需要了,前后的黑板都可以用,老师也不能一直站在讲台前,我们要走到学生中间去,走到学生的身边,这样就消除了老师总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也比较愿意跟你讲话了。而且走下去弯下腰去辅导学生比起学生走上讲台问问题来得容易,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害怕的心理,所以这种课堂学生会觉得比较愉快轻松,不受太大的约束,而老师也可以一改严肃的面容,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愉快的课堂可以拉进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生态课中预习是愉快教学的前提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比较少,也不太需要学生做太多的预习工作,只要上课认真记笔记就行了,比较枯燥,而且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和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预习。但是自从开展了生态课以来,对他们的预习要求提高了,他们的观点也在慢慢地转变。他们发现如果不预习,那么第二天的课堂就会很被动,别的组得的星就会比较多,自己组就落后了,而且会受到组长及组员的批评。其实孩子的荣誉感还是很强的,都想自己的组是第一名,都不愿落后,所以他们回去后就很积极、很努力地去预习,争取第二天能表现出色,而且碰到不会的,还有组长和组员的帮助,他们就更加有信心、有冲劲了。而且组长及组员的相互监督使他们不敢有半点松懈。有了他们如此认真的预习,那么我们的课堂还能不愉快吗?老师和学生之间还能不愉快吗?
二、生态课下轻松地学
1. 生态课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学英语最怕就是缺乏自信心,没有了自信心,学生就害怕开口,害怕举手回答问题,英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说英语读英语背英语,连这一开口说话的自信也没有,怕说错而不敢开口中,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学英语的信心,从而变得越来越怕说英语,成绩也就这样慢慢一点一点往下掉了。在以前的课堂,学生是单人单坐,课堂不能说话,学生碰到不会的也不能问同学,这样他们也就更不开口说了,他们想我不开口总不会出错吧。而现在的课堂就不一样了,学生六人围成一桌,有好有差,相互帮助,对于不会读的单词、句子,学困生只要问一下组里的学优生就可以解决了,所以这就使他们变得愿意开口说英语了,自信心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手也高举起来了,他们发现原来开口竟是这么容易,自己也能做到,慢慢地,他们就不再害怕英语了,老师不在,可以请小老师辅导,他们变得自信起来,学习就显得轻松了许多。
2. 生态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中国的孩子学英语缺乏语言环境,而且一天就一节英语课,所有的知识都要在这节课上解决,那么课堂效率就是关键。在以前的课堂上老师提一个问题,学生会想很久,而且是少数几个学生在思考,大多数的学生在那儿等答案,根本不自主思考。不过生态课就不一样了,学生前一天已经预习得差不多了,而且大家又坐在一起可以讨论这些问题,连后进生也积极地参与起来,随便点个学生就能把问题解决了,时间缩短了,效率提高了,甚至连老师没想到的问题他们在组内预习的时候都想到了,那么整个课堂气氛就不一样了,效率也随之提高起来了,而且是在大家很轻松地学习中提高的。老师也轻松了,大多是同学之间提问回答,相互探讨。老师和学生通过这种轻松的课堂把教学任务完成了,而且效率也提高了,全班参与,共同发展。
【生态课】推荐阅读:
城生态课实习报告07-06
新基础生态区班队研究课听课有感10-05
基于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生态化的研究张家英开题报告11-02
生态建材与生态建筑05-29
生态心灵与生态设计07-06
生态文明与生态设计09-13
生态文明和生态自觉09-23
由生态教育到教育生态05-21
生态板,真的够生态环保?10-06
台南生态景点:水雉生态教育园区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