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素质

2024-08-28

主体素质(精选12篇)

主体素质 篇1

作为西方一种审美理论的“心理距离说”是由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于1912年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将审美活动从心理距离这一角度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概括, 正式提出了审美的“心理距离”原则, 从此, 距离审美原则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

布洛认为, “心理距离”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 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 也是“审美价值的特殊标准”。那么, 所谓“心理距离”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呢?布洛用了“海上遇雾”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人们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 突然遇到了弥天大雾, 天地间一片混沌。这时, 乘客担心延误旅程, 害怕有撞船和触礁的危险, 不由感到忧虑、惊慌, 甚至恐怖。但如果在此时, 倘若你暂时忘记航程的辛劳及大难将至的惊恐, 而把注意力集中于眼前的美好景象, 并为它所吸引, 就会看到大雾的美, 从而产生美感。原因就是由于“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 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 把你围在里面, 使你只看得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 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 距离太接近了, 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当海雾成为“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 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 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据此, 布洛指出:“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 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

由此可见, 适当的心理距离, 可以把人与物之间由实用的关系转变为审美的关系。从人的一方面说, 距离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脱”, 从物的一方面说, 距离是将其“孤立”出实用关系之外。这样, 人们虽然置身于实用世界里, 却可以用非实用的眼光, 把现实生活当作审美世界去欣赏。

那么怎样才能使审美主客体之间由实用的关系转变为审美的关系呢?这就需要使主体的心理与对象的“正常视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正如布洛所说:“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 还是在艺术生产之中, 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 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朱光潜先生在《美学译文》中对布洛提出的“距离极限”, 作了这样的解释:“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 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 ‘距离’太远了, 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 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同样, 艺术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也是既不能太近, 也不能太远。太近或太远, 都会因丧失一定的心理距离而感到索然无味或不知所云。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选择的过程, 然而不即不离的“度”的理想心理距离, 并不是任何欣赏者都能获得的, 这其中主体的修养素质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以下就从审美主体修养素质的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怎样通过自身素质修养与审美对象保持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距离的。

1. 心态气质。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静观”理论, 就是要人们心灵净化, 抛开尘世的实用功利思想, 以“心斋”、“坐忘”的方式顿悟宇宙、人生的本质, 去探求生活的真谛。只有这种心态, 才能真正体会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平淡自然的心理状态, 体会到作者自然主义的艺术追求和纯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样的, 如果我们站在岳阳楼上, 看洞庭湖烟波浩淼, 潮水汹涌, 一叶扁舟穿梭于雾中, 时隐时现……我们则会荡胸生层云。一首富于魅力的诗歌, 致使主体达到全新的境界, 获得的是一独立的世界, 这种自足之乐体验要排除一切干扰, 主体是从混整得悠久的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那一霎那, 一片断中心领神会, 从而获得一种超时空的独立自足的天地。所以欣赏诗歌时所产生的共鸣和激荡同样是主体自身心态气质在制造心理距离上的表现。

审美的无功利性要求审美主体有一个空明的心境。在心理上, 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距离, 不受实际的切身利害的牵绊, 在现实境况中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气度, 这样自身就可跳出世外, 从而摆脱“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处境。

2. 道德修养。

道德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对人的心理状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与形成什么样的“心理距离”密切相关。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这样说:如果作者写性欲小说, 读者看性欲小说, 都是为着满足自己的性欲, 那就和为着饿去吃饭, 为着冷去穿衣一样, 只是实用的活动而不能算是美感经验了。艺术的内容尽管有关性欲, 可是我们在创造或欣赏的那一瞬间, 却不能同时再受性欲冲动的驱遣, 要在客位把它当作形象看。一般人看到淫秽的形象便想到淫秽的事实, 拨动淫秽的念头, 就不能在艺术品和实际生活中保存应有的“距离”。法国十九世纪美学家维克多·库申在《论美》中有一段话, 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 或把它点燃起来, 而是使它纯洁化, 高尚化。比方说一个美女, 她愈是长的美丽, 人们愈是见了品格如此高贵的造物, 他们的肉欲, 必然受到一种优美娴雅的情感的调和, 有时甚至被无私的崇拜心理所替代。”很明显, 他说的欣赏美女 (包括其它审美对象) 即是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种特别的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以, 个人道德修养的程度也能影响审美活动的效果, 甚至会有相反的效果, 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制造审美心理距离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道德修养的约束和追问使主体始终安于对象之外, 保持着应有的审美距离, 从而获得真正的美感。

3. 文化知识。

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也有很大影响, 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一个文化修养程度低的人在认识艺术作品时往往只能顶住对象的实用功利的一面, 而不能看到其审美性的一面, 抹去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也就领会不到其中的美感。白石老人想要画白菜, 拿了幅自己的画和地里的老农换白菜而不得, 这就是实用距离太近而审美距离太远的缘故。

故而, 一个欣赏者文化修养的高低对理想的“心理距离”的形成也起着重大作用。欣赏者的文艺修养可以积淀为一种心理定势, 转换为个人的审美感受的能力。而这种心理定势和审美感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在欣赏过程中能否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譬如一个有戏曲修养的人和一个没有戏曲修养的人在观看同一出戏演出时所形成的心理距离是不一样的。对于前者来说, 他可能对正在演出的剧目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他在看戏过程中, 不仅为戏曲情节所吸引, 而且他能保持着较为客观的态度 (即一定的心理距离) 来欣赏某个演员的扮相、唱念做打等等。对于后者来说, 他或者根本看不懂舞台上演的是什么 (距离太远) , 或者看懂了, 可能仅仅是被剧情所吸引, 甚至为剧中人而胡乱哭叫 (距离太近) , 却无法欣赏演员表演的特殊韵味。

通过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从布洛的审美心理距离上看, 其中审美主体的素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即审美主体通过自身素质修养使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保持了与审美对象的应有的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距离, 并通过注意、感知、联想、想像、情感、理解这些思维手段不断强化和深入这种审美距离, 从而削弱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用关系, 把客体对象只当作观赏的对象, 实现了审美感知。主体的素质修养也调节着各种心理的活动, 同样使人既能入乎审美对象之内, 又能超乎其外, 始终保持着理想的审美态度。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修养素质在制造心理距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也正是因为主体修养的不同才造成艺术欣赏中主体与欣赏对象距离的不同, 从而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布洛, 《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 《美学译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

[2]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童庆柄, 《艺术与人类心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4]胡经之, 《文艺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童庆柄, 《艺术与人类心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主体素质 篇2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世界更为强烈。”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带到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来,使他们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使其获得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地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呢?

一、以日常教学为主阵地,开展质性评价

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常常流于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而质性评价的方法则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关注。

1.日常行为评价:生生互动。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要注重其能力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全面考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入评价之中。评价分为知识、能力、习惯三方面,每方面下设分项,列成一个表格,展现在班级版块里,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了评价者。比如课上同学的表现和习惯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或者自己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可以亲自去写一写,写上自己的看法,写上自己的骄傲。现在,我班的同学在实践中已经能够准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评价的表现手段我没有强调单一标准,可以写等级,可以写评语,可以画小星„„这样做,让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课堂教学评价:师生互动。

让学生评课也许你会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实践证明他们确实能行,学生对课的评价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上完每节课,给孩子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对课谈谈感受,他们说的虽然深浅不一,也不是完全正确,但说出的却是孩子的心声。他们在评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教,还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使他们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为了评价的主体。

3.学生作业评价:自主开放。

在批改作业时,我们习惯用对号和错号来判断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评价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而且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我发现在判作业时多用评语能弥补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语文作业形式多样,批改时写一两句简单的评语,如“写得漂亮”“你很聪明,尽力学习一定会赶上别人”“你的书写有了很大进步,我很高兴”,和学生聊聊天,比简单的ABCD要有效得多,尤其在作文的批改中我摸索出一条新路,批改作文时写好恰当的评语,再留给学生一个写评语的空间,学生在作业本发回来以后,对照评语重新阅读自己的作文,写出自己的评语。这样,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之中。

二、改革考试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需要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

1.试卷设计要利于考试评价。

试卷设计应以学生为本,具有亲和力,使学生能够与之平等交流,产生积极对话的愿望。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注意趣味性,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对能力、综合性学习也应创造性地加以体现。我是这样实践的,改变题目形式,使用图标代替序号,如有题为“请把迷路的音节和字母送回各自的家”。题目的语言贴近儿童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评价和发展。

2.改变考试形式,给学生一片自主的空间。

摒弃传统的单一闭卷形式,尝试多维评价方式。如评价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自选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口述,师生一起评判;评价知觉水平和记忆能力,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按照录音机所报题目展开复述;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自备工具实际操作,调查探索。

3.灵活处理考试结果,尊重学生。

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不用百分制量化、表示评价结果,不排名次,而是用“你真棒”“学得不错”“加把劲”等短语表示评价结果。这样就把学生始终看作一个有多种需要的鲜活的个体,让他们成为试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放在自律和他律的评价环境当中,使之产生内在要求进步的愿望,提高其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发展。

总之,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的一员,而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正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营造良好的主体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方面效果更是显著。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发挥学生在素质评价

中的主体作用

古冶职教中心

主体素质 篇3

不管是洋思中学也好,山东昌乐二中也好,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以“人”这一主体地位为出发点。他们的教育教学己经走了二十多年,而国家2002年的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的人文理念以及三个维度也正是基于我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变革。从两天来的听课中我们体悟到了这样几点:

一、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的实施者必须进行观念的真正变革,从而才能真正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

关注受教育的主体地位,确立教育者的引导者地位,而我们的管理者及教育实施者虽然学习了十年的新课程标准却没能真正的全方位的落实。体现在几位的讲授中的是这样几点:

1、学校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立的不完备与唯应试的方向还没有完全改变,短视的教育观只以成绩进行教育教学评定的唯一标准使得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没有长足的发展,也使得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缓慢。教育管理中不能放开手脚去创新,使得学生活动单一,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昌乐二中的诸多学生活动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增长了学生的才能,使得学校特色化教育得以彰显,学校文化的魅力影响了所有的学生。

2、教师的学习观念没有得到发展,终身学习的想法不能深入人心,教师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也不能够认识培养“人”的正确方法。学生做人尚且不行,即使学富五车又能有多大的社会贡献。

教师对一个好学生的标准还不能够与时俱进,由此我们也体会到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这一理念中“好”的内涵:好不只是学习成绩一个方面的好,而我们的教师却只是从成绩一个角度去认同,这显然是有所偏颇的。好是指人格健全、品德优异、技能多样、知识丰富、家长满意等多方面。

教师教育教学手法的陈旧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从学习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与学生成绩提高、能力增长、品德提升等诸多方面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只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方式方法去探究合理有效的教育之道,反而会使得我们的学生各取所需、各展其长、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智商、情商的双重发展,成绩的提高反而是副产品了。

二、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从具体的工作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1、“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是一种理念,是以学生主体的探究为前提,以教师的主导为辅助的一种科学的理念,它所体现的是关注学生主体的感受、认知的思想。从学习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科学性。

王力耕老师所讲的知识的可接受性远比知识的系统性重要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2、教师的引领作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导演,全面把握课堂,引导每一个学生表演出最精彩的故事。因此不管是分组教学的过程还是学案导学的实施教师都绝不是旁观者,教师必须深刻把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内涵与外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3、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也是我们从学习中深有体会的一点。学案导学对知识的化解,对课本知识的深化起到了具大的作用,我校所实行的四步教学法正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好表现,它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思想能力,四步教学法也给了教师引导的最大空间,其外延是深远的,游刃有余中方显教师之专业功底,方显学生能力之所长。

主体素质 篇4

关键词:素质档案,学生主体,搜集信息

学生素质档案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它以描述的形式客观的反映学生成长过程, 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素质档案一般以成长记录袋和成绩管理平台的形式呈现。在具体的操作中, 我们发现原始成绩的录入过程中还存在着随意性现象, 在学生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 成长记录袋中记录的内容还有弄虚作假的现象, 同时也有一些教师认为素质档案的建立加重了教师本已沉重的负担。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参与进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见, 让学生参与学习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既是新课改的要求又是解决眼前问题的必须。

如何让学生参与素质档案的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参与素质档案管理,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档案信息的搜集者和处理者

通常, 教师感受到工作量增加的压力来自于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收集环节。因为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包括五个维度, 即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状况, 所以需要搜集的信息琐碎而庞杂, 仅靠教师或者班主任根本无法完成。事实上, 许多教改学校的成长记录袋形同虚设,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认为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等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 并监控整个过程。因此建议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以指导和监控为主, 而不是要具体介入到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内容之中。同时, 成长记录袋鼓励的是学生的自省与反思, 教师主要负责定期主持召开成长记录袋的反思、交流与评分会议。建议教师在这样的会议中, 发动学生自评、互评, 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能力, 必要时还可引入家长的参与。这样, 教师就可以只在必要时对个别学生加以指点, 或者以抽查的方式监控学生的发展情况, 指导学生的改进行为。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在互相监督中保障了每个学生上交材料的真实性 (因为每一个班的学生生活的区域基本相同, 而且他们信息交流非常频繁) ;二是解脱了教师, 减轻了教师负担。

二、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 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既然新课程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那么相应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就应注重多样化。

在这个多元化的评价中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问题在于学生评价往往落空,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成为唯一的评价者, 学生评价的部分由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极为严重。这种情形一方面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背离了教改的初衷, 弱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 落实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小组评价应引起各学校的高度重视。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同一个年级 (八年级) 四个不同类型的班级中, 把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进行比对, 在四项 (日常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能力) 内容, 惊人地相似。这充分说明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 让教师们担心的“学生往往掩饰自己的缺点, 夸大优点, 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或者互相吹捧等量交换”的现象虽有出现但并不普遍。何况评价过程是学习的一部分, 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思过程, 培养学生内省能力;而小组评价又是某种价值体系的认同过程, 一般来说正确的价值取向会占绝对主流, 对部分学生认识的偏差起到矫正的作用, 同时在互相的评价中也培养了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让学生成为监督的主体

对学生的评价, 尤其是综合素质等级的评价, 就教学改革的初衷而言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这只是一厢情愿, 或者说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实际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直接和升学考试挂上了钩。早在2007年《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就曾经报道过湖南长沙某些高级中学以综合素质五个A作为录取的依据。随着教改区域的扩大, 此种现象也出现扩大的趋势。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由学校和教师作出的评价是否公平, 学生提交的实证材料是否真实?由谁来做最终的裁决?

江西的洪都中学有一个很好的思路———让学生参与监督。“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小组, 负责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监督小组由一定比例的学生参加, “监督小组对下述内容实施监督: (以下是洪都中学《新课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制度》) 一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评分细则的制定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内容是否科学、完善。二是班级教师评价小组组成人员的选配是否符合要求。三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各项制度的制定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四是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是否坚持标准, 是否做了到客观公正、据实评价。五是A等学生名单是否公示并接受全体师生及家长的监督。六是对通过申诉进入复议程序的学生要重新评价, 评价过程学校评价领导小组要进行监督。”

学生是最直接的监督者, 本班学生提交的材料是否真实他们最清楚, 学生参加的实验活动是否真实他们也清楚;老师作出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学生最有发言权。总之, 让学生作为监督的主体才能保证综合素质的考评公正、公平。

主体素质 篇5

摘 要: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必须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必须建立幼儿活动教学区;必须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从而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主体性活动;教学区;环境

进入高科技和知识经济时代,伴随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也呈现多样性,国家对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如何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幼教领域的一大研究课题。实践证明,只有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才能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桥梁

1.从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来看

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形成、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素质,而不是给幼儿灌输多少知识,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必须通过也只能通过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来实现。

2.从幼儿园教育内容来看

间接知识经验的学习不能替代主体的身体力行,只有通过主体的身体力行活动,才能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实践创造能力。因此,对于幼儿素质教育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来说,获得直接经验是幼儿稳步发展的阶梯。

3.从幼儿园教育方法来看

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彻底解放幼儿的口、眼、手、脑,让幼儿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在实践中形成自我认识的科学经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不仅能从一个问题出发展开多方面的思考与想象,而且能从丰富的想象中去粗取精,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让幼儿在主体性活动中获得素质。

二、活动区教学是幼儿主体活动的具体表现

1.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只有在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才能实现,而活动区教学经过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广泛实践,证明它是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逐步成为我国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活动区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活动区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给幼儿提供操作环境,让幼儿在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内容

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活动区教学就是针对这一特点,全面性和层次性为幼儿进行帮助选择的活动提供了保证。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语言区、数学区、科学、美工区等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为幼儿进行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活动区的层次特点主要表现为小、中、大班幼儿设置不同的区域,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这样才能适合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自主选择的需要。

3.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共识

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兴趣爱好的幼儿喜欢在同一活动区活动。在活动中,他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由于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因此,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在活动区教学中,教师成为幼儿的交流伙伴,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提高活动区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在活动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提供给幼儿可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进行个别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促进幼儿积极思考。

三、教育在主体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环境的创设首先来源于幼儿,而且这些环境所反映的`应该是对幼儿发展实实在在的真切关注。但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确立了主题和内容后不自觉地陷入一个怪圈:教师自己想好了环境创设的思路,而忽视了对幼儿在活动中兴趣需要的观察,忽视了对幼儿活动过程的关注,导致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和发展脱节,仿佛是为了创设环境而创设,活动与环境成了两张皮,搞得教师很累,同时也难以达到呈现幼儿经验、活动过程和梳理经验的效果。为了跳出这个怪圈,我从如下途径去做:

1.根据条件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为幼儿创设活动环境的能力,把教育内容物化为幼儿可以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切实从“教会”幼儿转变到通过准备适当的环境和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操作材料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会”.这样我们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目的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2.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探究环境。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活动环境后,就应引导幼儿和环境相互作用。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只有教师成了幼儿活动的“导师”,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才能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3.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调整活动环境

教师在引导幼儿活动的同时,要注重幼儿的年龄差异和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教师要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的活动环境。

小议素质教育发展与更新教育主体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主体;作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072-01

一、传统教育观念中,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教育主体性

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近代经验自然科学兴盛时期,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正好表达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学校采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来顺应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追求知识教学高效率成为学校教育活动和教育科研的中心。而“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被“知识”取代了,相应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就更多地强调了“教”的功能,更多地注重了教师的教育主体性。为了不断地提高知识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受到越来越繁重、越来越严格的训练,同时,各种各样更为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就不断地发明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制,从某种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与教育主体的关系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对于什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界引起了争论,人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逐步达成了共识。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在教的过程中,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决定教的结果如何,教师的作用是内因,学生的作用是外因;在学的过程中,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把教与学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则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互为客体,决定教与学的整体如何。教师与学生既是内因又是外因,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师与学生既对立又统一,推动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发展。

三、素质教育应注重主体参与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实现积极主动的、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主体参与表现为三个方面:自主性,学生根据客观条件和社会需要积极支配自己的活动,以获得自身发展能力和权力;能动性,即学生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特性;创造性,即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具有无限发展创造潜力,这是主体参与的特征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核心所在。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所体现的是教育指导作用,学生所体现的是积极参与求教的作用,把学生参与作为实体范畴的主体概念来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发展取决于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这一内因;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外因通过内因才能体现出来,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健康自由的环境,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头等大事。

四、素质教育须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质量观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现代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着眼于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1、自主性的培养

当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为:具有独立的自主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性的学习态度,能够主动地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主动地思考、质疑,以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其自主性,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以不断地开发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2、学生能动性的培养

人作为活动的主体,不仅有自主性,而且有能动性。主体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创设学习和活动的情景,力求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题。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包括有新颖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灵活运用,善于搞小发明、小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通过各科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或通过开设专门的创造教育过程,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等。

五、素质教育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同时,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并且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为人师表,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实践证明,大量创新性成果和创造性人才,就是在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主体素质 篇7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 大学教师注重专业方面的学术研究, 而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教学方面的研究是较少的, 尤其是在实验教学方面。近年来, 各校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原来只有必修课, 现在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设了选修课;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管理采用完全开放的方式。这些改革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 这种变化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取决于两方面:教师如何教, 学生怎样学。原有的教学情况是教师先给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结构、调节方法等, 然后学生再按部就班地去做, 这种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 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照葫芦画瓢的现象, 这是一种被动的、缺乏探索的学习过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实验教学模式[2], 并落实到三个实验教学环节中。

首先是实验预习环节, 要求学生进实验室之前作好充分预习, 写预习报告, 并且要求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实验室。这个环节, 学生要做到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同时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预习效果好的学生予以鼓励, 对没有预习好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指出具体的问题, 提醒学生把没有预习好的内容一定要弄清楚, 然后再作实验, 不能盲目进行实验。

其次是实验过程环节, 这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独立完成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教材、与同学交流、与教师共同讨论来解决, 而不是通过教师直接得到答案。这个过程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会分析、判断, 学会反思、学会探究, 善于与同学和教师之间合作与交流。学生应该把每一次实验课作为一次自主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那么,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呢?首先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 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努力和优势。比如, 介绍实验的背景知识, 在生产、科研及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创设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机会等。实验过程中主要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共同讨论, 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对学生没有认识到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 鼓励学生对实验原理、测量方法等方面提出质疑,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优缺点, 作出正确的选择, 对学生的创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给予不同的指导, 尤其是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使他们有信心完成好实验, 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第三个环节是总结讨论环节, 要求学生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进行总结讨论, 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测量装置、测量方法的改进或新设想, 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等等。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 并帮助学生学会知识的构建和迁移。通过这个环节, 学生可以对实验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 并锻炼学生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

大学物理实验课, 是一门所有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 仅一种必修课的课程形式, 是不能满足对学生的培养需求的, 应建立课程形式多样的开放式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

制定课程时, 应认真研究学生、社会及学科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目标[3]。

课程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 在课程的编制和开发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的认知与发展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4]。大学物理实验课面向的是所有理工科专业,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与需求, 比如, 物理类专业的学生对基本物理量的测量、物理概念原理、物理实验的新进展等方面的内容更为关注;电子、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在新技术在物理测量方面的应用上。学生入学时在实验基础方面存在差别, 有的学生毕业于实验条件较好的中学, 得到良好的实验技能训练, 实验素质较好;而有些学生没有接受过较好的训练, 甚至没有作过实验, 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有较大的差异。再有, 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等各有不同, 所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因此, 设置课程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个性发展需求。

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应把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更需要的是各种能力。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方面的各种知识, 更应该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如:独立工作的能力、分析与研究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开设了具有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教学目标各有侧重的三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 (必修课) 、综合设计性实验课 (选修课) 、大学物理实验入门 (选修课) 。这三门课程的教学管理是在实验室网站上进行, 实行完全开放式的教学管理,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实验题目和指导教师, 为学生搭建了开放的、便利的、自由的学习环境。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必修课, 面向的是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为满足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及兴趣爱好, 这门课分为两个阶段开设:必作实验阶段和选作实验阶段。必作实验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 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方法, 训练基本实验技能。在选作实验阶段, 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实验内容;多种实验类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在这个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并且在有些实验题目中还安排了必作内容和选作内容, 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继续做选作内容, 对实验进行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这样的安排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需求, 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

综合设计性实验课, 是学生完成了大学物理实验课后, 为那些对实验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 开设的实验题目是具有不同深度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这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 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原理、选择测量装置、实施测量、得到实验结果及总结讨论, 整个实验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所以这门课程为学生开辟了自主、创新的学习平台,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有了较全面的提高, 尤其是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

大学物理实验入门, 也是一门选修课, 是针对入学时实验基础较差的学生开设的。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亲自动手作过实验, 只是看老师演示实验, 听老师讲实验, 在纸上“作”实验, 所以很多最基本的实验仪器他们不会操作, 基本实验技能很差, 这样的学生如果直接进入大学物理实验学习是很困难的, 他们会对实验课的学习没有信心, 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需要为他们开设一门实验入门课程, 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验入门课中安排了力学、电学、光学等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等实验内容。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学生不仅锻炼了基本实验技能, 同时对实验课的学习充满了自信, 也提高了对实验课的兴趣。还有一些文科专业的学生也选了这门课, 他们通过这门课的学习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在实验教学中积极推进双主体实验教学模式, 扭转了原有被动学习的状态, 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学到了物理实验方面的知识, 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开设“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入门”、“普通物理综和设计性实验”课程, 构建了系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 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R].2008:1-2.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05-111.

主体素质 篇8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并加以理论解释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淡化形式, 注重实质;创设情境, 自觉学习;突出过程, 激励探索;分组学习, 强化活动.

如“椭圆几何性质”的教学设计.

(1) 提出问题: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已知一个椭圆, 如何建立它的方程”, 今天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逆问题“已知椭圆的方程, 如何画出椭圆”.比如, 已知椭圆方程为=1, 如何画出它的图形呢?

(2) 让学生动手、动脑去完成任务,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进程, 适当地给予策略性指导.

(3) 自主学习后, 小组交流结论.

生:将椭圆的方程化为:y=, 可用列表描点法画图.

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讨论画法: (1) x是否可以随意取值, 它有范围吗?y的取值范围又如何 (引导学生考虑椭圆的范围) ; (2) 求y的值时, 是不是“±”都要考虑 (引导学生考虑椭圆的对称性) ; (3) 研究曲线上某些特殊点的位置, 可以确定曲线的位置, 椭圆上有哪些特殊点 (引导学生考虑椭圆的顶点等) ; (4) 将讨论的问题一般化, 研究椭圆 (a>b>0) 的几何性质.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向学生呈现疑难、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探究问题, 通过理论验证、分析, 得出问题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应注意:第一, 只有使学生感到疑难时才会激发他去研究;第二,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策略, 并能在意识到探究过程的基础上, 学会分析和改进采用的思维策略;第三, 新的思维策略可以直接交给学生, 且新的思维策略对学生原用的策略有增补作用.

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可以有如下设计”.

例: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 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究中有学生问n是奇数还是偶数?教师反问能避免奇偶的讨论吗?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 以求平衡.

(1) + (2) 式得:

2Sn= (1+n) +[2+ (n-1) ]+[3+ (n-2) ]+…+ (n+1) , 得:

问题3:等差数列{an}前n项的和Sn=a1+a2+a3+…+an=

学生容易从问题2获得方法 (倒序相加法) .进一步推导可得出重要结论m+n=p+q圯am+an=ap+aq.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

有学生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 则:

a1+a2+a3+…+an

=a1+ (a1+d) + (a1+2d) +…+[a1+ (n-1) d]

=na1+[1+2+3+…+ (n-1) ]d

问题5:是否成立?

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Sn=an+ (an-d) + (a1-2d) +…+[an- (n-1) d]

=nan-[1+2+3+…+ (n-1) d]

三、“活动教学”模式

活动教学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是一种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过程双向统一的体验与构建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功能的改组和重建, 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

如“给定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例: (1) 在白纸1上建立直角坐标系, 用描点法做函数y=x3的图像 (记为图1) ; (2) 在白纸2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用描点法做函数y=的图像 (记为图2) ; (3) 将白纸1翻转后, 旋转90° (可对照亮处观察图1背面旋转的图形) , 图1变成图3.从图1到图3坐标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图1到图3图像上的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 (4) 将图2和图3的坐标轴重合, 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5) 上面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主体素质 篇9

现今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 主要还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沉闷、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消极应付、毫无积极性可言的情况。使得很多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着逃课, 缺课, 以及许多以诸多理由为借口的缺课情况。使得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无法满足广大青年的成长需要, 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高职体育教育成为一个鸡肋教学。

二、主体教育、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如何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发挥作用

主体教育是一种基于主体哲学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活动的认识, 是一种教育的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 它相对于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而言。主体教育能使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更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安排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能更贴切的了解学生意愿,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课程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叫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收益良多。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 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 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 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 可使高职体育教育的课程安排上能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健康, 成长的需要。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高职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大多数的高职体育教育中比赛类教学, 使得教育内容不符合广大学生心理, 导致诸多不良后果。素质教育在高职体育教育中贯彻, 不仅避免了体育教育过程中过多应试类教学的出现, 也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广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高职教育的体育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三、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结合

在课程发展目标上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在课程发展上应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 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 结合身体锻炼, 形成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高职学生体育能力和锻炼习惯;重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

在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增加体育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身体锻炼;高职体育课程应该是体育教学与身体锻炼的有机结合, 在体育教学的同时, 不仅要重视达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目标的练, 更要重视达到锻炼身体目标的炼。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新兴运动项目, 如街舞、瑜伽、踏板操、搏击操, 有的院校甚至设置了保龄球、垒球、棒球等对场地要求特别高的运动项目, 这些运动项目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受到学生喜爱, 便于学生毕业后自学、自练,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体育课程编制过程中注意增加选修内容, 将体育课外活动纳人体育课程, 按多元化原则改革体育课程结构, 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要改革运动教学大纲, 编写以增强高职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程大纲, 重新组织运动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建立以增强体质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核制度改革以运动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要根据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 按《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 强化激励, 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变过去单一的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 改为技术考核、身体素质达标、理论知识考核、平时课堂表现的综合评定。

建设三型师资队伍结构根据我国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有关部门提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建设三种类型 (教学型、训练型、科研型) 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的要求。其设想是教学型承担体育教学和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的任务, 训练型承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组织各类体育竞赛的任务, 科研型承担体育科研、学科建设和竞技体育研究的任务, 三种类型的师资人才分工合作, 共同推动高职体育全面发展, 开创高职体育的新局面。

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反映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我们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我们把握了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并运用它去思考高职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明确高职体育教育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 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

四、结语

高职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科目, 他直接反映了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的突显。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实现主体教育、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落实高职体育的教育, 也才能很好的促进高职教育的进行,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起着良多的帮助。教育过程中要使得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 相得益彰, 共同促进, 共同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职教育走过的20多年里, 高职教育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教育中的体育学科是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高职教育的体育教育中, 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如何有效的结合, 是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编:《素质教育实施手册》, 红旗出版社, 1999年。

[2]吕庆祝:《高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

主体素质 篇10

1 教育主体一定要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科学的理论并非凭空捏造,“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因此,要想发现、总结和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和理论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列宁认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并非是天赋神授,而是来自人类社会的个别精英,“他们把这个学说传授给才智出众的无产者,后者又在条件许可的地方把它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而这些“出众者”必然是德才兼备之人,必然是受到广泛认可的人,必然是具有高尚节操的人,必然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的人,否则他也无法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因为任何人都不会相信一个不道德之人谈论的道德,因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因此,坚定的政治信仰,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明辨是非黑白的理性思维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必须具备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地持续深入,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受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如今,出国留学、旅游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家常菜,教育客体的知识水平、经验阅历和国际视野有时甚至超越了教育主体。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更是让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获取速度空前提高,有时教育主体还没有掌握的、还不清楚的信息,可能早已经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被教育客体所掌握。这一前提之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将更高,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算得上是“出众者”。

在全面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也十分看重于教育者的品行。但是,目前国内的部分教育者道德品质败坏,收受家长贿赂、故意拖欠课程以便开设辅导班赚取外快、更有甚者竟然干出虐待、性侵未成年人的禽兽行为。这些教育界中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信赖和支持,自然会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加强对教育主体的监管和惩处力度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全国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教育主体的素质高了,理论功底扎实了,教育起来才能更有底气,受教育者才会更加信服,教育效果才能随之提高。

2 教育主体一定要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思想教育的始终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普遍面临的状况就是部分人认为我们所灌输的东西“假、大、空”,不及西方国家所宣讲的东西实在、贴近个人和生活的需要。这虽然不是一个广泛的普遍性现象,但是却是对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提醒,为我们日后的工作敲响了警钟。为何我们所灌输的东西被群众看来是“假、大、空”的东西,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呢?按理说我们同处一个国度,应当对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需求十分了解,我们所开的药方才是对症下药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局面并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育主体没有很好地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科学的理论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育的问题。

无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么优秀,教育的内容多么正确,但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让教育的对象——人民群众接受、认可并进行实践。因此,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得到群众的相信与认可,自然群众才会相信你,才会跟着你干。列宁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工作,就是在工人中间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这里,他强调社会民主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在群众中进行,目的就是为了走群众路线,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在论及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时,列宁明确指出:“同宣传工作紧密相连的,就是在工人中间进行鼓动工作,就是说社会民主党人要参加工人阶级一切自发斗争,参加工人为工作、工资、劳动条件等等问题而和资本家发生的一切冲突。”可见,宣传教育工作固然十分重要,但宣传教育工作必须要与群众的生活、斗争和思想紧密相连,教育的主体也必须要深入到群众中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摸清群众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因为只有充分尊重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才能让自己教育的东西是正确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被群众所接受认可的。

例如,我们在给群众宣传“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可以先请大家谈一谈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当大家都沉浸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中时,马上将理想拉回现实,指出我国社会现存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如贫富差距、物价房价过高等问题。接着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美好的生活?只能靠发展。应该如何发展?答案是科学发展。紧接着为大家展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引导大家知道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靠的就是扎扎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然而,虽然我们取得了今天这样巨大的成绩,我国仍然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我们还是要继续弯下身子谋发展,仍然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

3 教育主体一定要将教育同火热的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需要经过实践反复检验才能成为科学的、能够指导实践的真理。主体要进行教育,就必须贯彻实践的观点。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处境结合起来,帮助受教育的客体正确理解和看待身边发生的矛盾和困惑,找到问题的根源,拨开眼前的迷雾,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有效地将个人的理想同党、国家和社会的理想联系起来,让群众打心眼里清楚明白,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正是党和国家的追求,而这一追求恰恰需要大家团结一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正是为着解决国家和社会所存在的矛盾而产生的,正是指引国家和社会不断进步,人民更加富裕幸福的明灯。

过去是这样,今天更应当如此。过去的革命关系到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生死存亡,大家自然更加重视通过实践去知晓国家应当走的发展路线,获悉革命成功的必然条件。在今天,虽然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遭受着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冲击和威胁,然而我们的生活确是处在一个较为和平与和谐的环境之中。没有人会在这种环境中因为走错路而饿死、被资本家迫害致死,更不会立刻危及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存亡,因此麻痹的思想便悄悄占据了人们的内心,甚至是部分教育主体的内心。人们懒于去进行调查实践、懒于深入到群众中去,只想照本宣科,草草应付。这必然会导致所教的东西和时代脱节,所用的方法不符合群众的特性和要求,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继承与发展,它来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从来都不曾脱离实践这一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的问题并非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教育主体在进行理论教育宣传时脱离了实践本身的所导致的。教育主体一定走到群众的实践中去,一定要把教育本身同群众火热的实践相结合,找出理论同群众实践的结合点,解开思想的疙瘩,引导群众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实践。这就要求教育主体要通过调查、访问、亲身实践等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现实处境与心理诉求,调整教育内容的形式,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只有如此,理论才会从“假、大、空”的怪圈中走出来,切实走进千家万户,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摘要:列宁在“灌输论”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定要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要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思想教育的始终,一定要将教育同火热的实践相结合。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这一要求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仍然适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

主体素质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主体;思想;方法;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可见,在课改下,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地位发生了转变,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而是要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转变思想,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打基础

教学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一直都处在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当中,导致学生已经习惯了“等待灌输”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真正认识到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要有意识地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在确保数学课程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做好基础工作。

二、多样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体意识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能否成为课堂的主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所以,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丰富数学课堂活动,以促使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在本节课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讨论”模式,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编上序号,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讨论,将出现的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之后,我选择了一组存在问题分组进行讲解,这样的过程不仅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分类、独立思考中加深印象,提高效率,进而,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主体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就是要学生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自主学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首先,我引导学生回忆上两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对梯形进行分割或者拼接,组织学生将梯形转变为自己已知的图形。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面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被分割的图形面积和与原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最后,让学生对分割后的图形求面积,然后,自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我针对学生推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能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从而也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及时反思,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做保障

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之所以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中强调及时反思,目的就是为教师工作的改进指明方向,就是要为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做好保障工作,以促使学生在教师逐渐完善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还是以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为例,我们选择的是先学后教模式,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课堂的主体是否真正归还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真正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目标是否高效实现等等,具体到本节课中就是学生自主分割、自主将各部分面积进行求和的过程,我们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是否真正在自主动手进行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教师直接给出还是由学生自主推导所得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这对构建真正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保障。

总之,在新时期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主体素质 篇12

研究型课程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在内容方面的缺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改革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教学充满探究的美趣,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研究性课程,重实践、探究,在做中学,在讨论中学;重学习过程,对“研究”过程的体验;重学习多元化、多学科的综合型知识。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倡导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比如《语文课程标准》重新明确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在学习任务上是有所发展的。另外,对学习方式也有了更清楚的阐述。比如,读书方法,有精读、略读和浏览;课堂读书,有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自然而然地明确了“关注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目标。

因此,在课堂上要把“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及态度、情感和人体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地加以关注。同时,注重学生潜力的发掘,发展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在课堂上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以语文课堂为例,具体说明如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怎样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学习活动,而不是我要讲什么,我就教给他们什么。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必须体现两个核心问题: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

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进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有时,教师要有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真正使学生感到与老师之间是“零距离”,这样课堂上师生之间才会配合默契,不会有陌生感、距离感。二是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讨论。比如,老师一开始就设计好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班内学生分成几组,团团围坐,并安排分工,每次讨论有人主持,有人汇总,有人记录,有人代表大家交流发言。三是要让学生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目标过多,会“贪多嚼不烂”。所以,要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必须重点解决的一两个问题,在上课结束前,小结完成情况,这比教师布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教学稳步健康前进。

参考文献:

[1]钱松岭,董晓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要好。四是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质不一定非要通过考试反映出来,还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的细节上。比如,学生读书读错了字,要及时纠正;上黑板写错了字,要明确指出;回答问题语句不通,或读白字,要及时提醒。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在这些方面“较劲”,注重学生的本位发展,进而达到一定的知识能力和实践素质。五是要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可以结合时事例子,进行课堂教学。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绝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高质高效的成功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无论是“深文要浅教”,还是“浅文要深教”,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由王国。首先营造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但不能仅停留在这一步,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宽,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设备和校园文化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引领学生向未知领域发展。

教师的评价反馈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绝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地点拨,促进新的亮点的生成。

教师个人魅力展示,如果有助于学生理解,则不妨偶尔为之。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诚然不错,但我们要看到,实际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会做主人,也做不像主人,这种课看着热闹,学生开心,老师轻松,但学习效果却不好。因此,“教师自身的功底和魅力的展示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当然不是说老师都要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完全是“传播器”,而学生只要记笔记听讲,完全没有思考的时间、理解的余地,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接收器”。教师不能“以教代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这个度,教师应该把握好。

说到底,“研究型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活动,是必须由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和组织,而教师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又能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豁然开朗的新境界。

一言以蔽之,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效的课堂质量,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基于教师访谈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08).

[2]何可可,魏奶萍.西安市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4).

【主体素质】推荐阅读:

主体文化07-14

主体交互07-15

大学主体05-18

主体转换05-25

报告主体05-26

履行主体05-26

主体差异05-27

主体层次05-27

党员主体05-30

控制主体06-01

上一篇:中职数字校园网络设计下一篇: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