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型

2024-06-18

体验型(共12篇)

体验型 篇1

摘要:九江拥有发展体验型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文章着重总结和分析了现阶段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和原因,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体验型,乡村旅游,九江

体验型乡村旅游, 即参与式乡村旅游, 它以乡村社区为场所, 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获益为核心, 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 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 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体验型乡村旅游是21世纪比较有前景的旅游形式, 它强调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参与性。九江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一流、田园风光优美, 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优势明显。本文在总结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期有助于实际。

一、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 有利的大环境优势

1998年, 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 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自此, 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随后, 我国旅游宣传的主题都围绕此展开。如2004年, 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为“中国乡村旅游”、2007年为“和谐城乡游”等。2007年国务院1号文件要求特别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 启动了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 即在全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000个特色乡、10000个特色村。这些举措进一步把我国乡村旅游推向高潮。在这个大背景下, 九江市也积极行动, 采取了很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举措, 并于2009年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的通知, 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二) 丰富的体验型乡村旅游资源

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养殖业发展。全市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 农业发达, 建立了蚕桑、苎麻、花卉苗木各10万亩生产基地, 早熟梨生产基地20万亩, 药材生产基地30万亩, 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40万亩, 60万头山羊养殖基地及环鄱阳湖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九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独具特色, 如武宁采茶戏、宁河戏、锄山鼓、湖口渔鼓、浔阳纸扎、瑞昌剪纸等;九江拥有品种繁多, 风味独特的土特产品, 如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九江桂花稣糖茶饼、武宁猕猴桃、湖口豆豉、瑞昌山药、鄱阳湖银鱼、星子金星宋砚、修水赭砚和石楠木梳、庐山竹丝画帘等。此外, 九江还拥有多处发展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基地, 如庐山区莲花村、威家餐饮、玉山县玉峰村、铜鼓县华联村、鄱阳县狮子山生态渔村等地的农家乐;九江县马头山庄的休闲农庄;星子县泽泉乡的“中堂山庄”、天沐温泉度假村、龙湾温泉度假村和庐山西海国际温泉度假村;庐山三叠泉景区和剪刀峡景区等。九江拥有发展体验型乡村旅游的丰厚旅游资源。

(三) 大量的体验型乡村旅游客源

截至2009年, 九江总人口近480万, 其中农业人口近360万, 城镇人口约120万。本市城镇居民是发展体验型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此外, 还可以大力开拓南昌、武汉、合肥等周边客源市场。据九江市城市信息网显示:2009年九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3元。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也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而不断增加。这些从收入、闲暇时间、距离等客观方面保证了城镇居民进行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可能性。随着城镇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 城镇居民释放工作压力的愿望和对逍遥自在农村生活的向往日益迫切, 再加上体验型乡村旅游对孩子的教育功能等。这些因素从主客观上激发了城镇居民进行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动机, 保证了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未来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体验型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 规模狭小

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大多区域较分散, 呈点状分布, 且规模较小, 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没有现成线状或面状而吸引力较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二) 产品项目单一, 开发深度不够

首先, 九江多数体验型乡村旅游景区产品项目的游客参与性不强, 且普遍只能为游客提供单一的农园采摘、渔场垂钓、乡村观光、衣家饭、农村土特产品等旅游产品, 对这些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出现断层, 很难满足休闲度假游客的复合型旅游需求。其次, 这些景区产品项目安排不合理, 往往只有一种旅游资源, 且受农事季节影响突出, 农事一过, 便失去了旅游吸引物, 旅游活动便难以开展。最后, 这些景区除主要旅游项目之外, 缺乏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配套设施。

(三) 产品商业化严重, 原始风貌被恶性破坏

乡村旅游产品的经营者, 为了适应城里人的习惯, 摈弃了乡村人原有的特色, 在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 极力向城市的生活状态靠拢, 致使产品“乡土”味不浓, 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 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 经营者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不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环境破坏严重。

(四) 开发模式雷同, 缺乏特色

在九江这个不大的区域内, 具有相同旅游资源的此类景区在旅游产品和项目设计上雷同性大。多数景区经营者之间相互模仿, 缺乏特色。这些原因使得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重复较多, 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五) 服务水平低, 接待条件差

九江绝大多数此类景区没有经过专业规划和设计, 餐饮、住宿等方面大多缺乏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 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 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服务观念和服务水平不高, 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 景区内接待环境和卫生比较差, 存在很多隐患。

三、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原因

(一) 政府行政缺位

在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行政缺位, 对其规范、指导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建设, 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多数景区开发建设为农户或经营者的自发行为, 个人宏观意识的缺乏致使景区之间缺乏共生性和互补性, 较大程度上的同质性, 削弱了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二是行政管理力度不够。景区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卫生和环保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缺乏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立法管理体系也有待健全。三是市场营销缺少系统战略, 多数景区要么不做宣传, 要么宣传也为经营者个人行为, 九江整个区域未形成整体营销系统, 对目标市场也未进行细分。

(二) 思想认识不足

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存在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现有状况的大环境下, 人们对于体验型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和功能并未多加思考, 往往忽视了农业的旅游功能。旅游业和农业的决策者们, 对开发农业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和信心不足, 致使体验型乡村旅游投资严重不足, 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再加上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 过于注重现实需求, 追求短期利益, 故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 且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为节约成本, 多为家庭式经验, 服务人员未经严格培训, 服务水平低, 卫生条件也比较差。

(三) 人才匮乏

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产品设计和相关人员的培训都需要专业人才作指导。这些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四、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 加大对体验型乡村旅游的理论学习

体验型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它强调游客的参与性, 它的开发应兼顾农业景观学和游客心理学、行为学等的研究。这与一般的旅游项目开发不同。所以, 相关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加强其理论学习, 以为更好地开发该种旅游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二) 搞好项目论证, 科学规划

体验型乡村旅游地是城镇居民假日休闲的调和剂, 比其他的乡村旅游更能吸引游客的关键在于参与活动的趣味性。所以, 九江区域内的体验型乡村旅游应注重搞好项目论证和规划, 错位开发, 避免千篇一律的活动项目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 造成资源浪费。

(三) 加强客源市场开发

体验型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 应在巩固城市居民客源市场的基础上, 深度挖掘学生市场。这种旅游方式不仅弥补了城市孩子对农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缺乏, 而且在劳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毅力、促进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四) 搞好“软件”开发, 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体验型乡村旅游应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科学管理经营者要具备文化修养、精通职业技能、能同游客沟通、善于经营和创新。所以, 开发和经营体验型乡村旅游, 就要加强对经营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同时还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 卫生条件要达标。

(五) 做好体验型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开发, 走差异化道路

体验型乡村旅游要取得长足的发展, 就应该能吸引并留住游客, 这就要在旅游产品上做文章。要改变现阶段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的现状, 就要在现有体验活动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旅游活动深度开发, 延长和丰富旅游产品线。首先, 挖掘农产品深加工, 吸引游客参与。九江多数景区游客的参与活动仅限于农产品采摘, 如采茶、采桔、摘草莓、垂钓等。该项活动结束后, 对产品的进一步加工, 要么没有, 要么缺乏游客参与。其次, 完善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多数提供采摘活动的农园缺乏休息、就餐等设施, 游客无法做长时间停留。最后, 开展多种经营方式。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现有的经验方式都比较传统, 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二为一, 游客对活动的选择缺乏主动性, 吸引力不强。九江可仿效其他地方, 采取多种方式经营。如开办农园学校,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农业知识课程, 游客在交纳一定费用后可进行学习;吸收农园临时工, 游客可以选择在农园进行劳作来抵消相关费用;仿效“江家菜地”, 与游客签订认种合同, 在缴纳认种费后, 把地租给游客, 游客在农民的帮助下, 在合同期内自己进行经营管理等。

(六) 加大投入, 搞好宣传

九江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注入大量资金, 为其规划、人才引进、产品项目开发、配套设施建设、宣传等提供资金支持。同时, 还要建立该种旅游产品完善的宣传体系和营销网络, 树立其良好鲜明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郑群明, 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 2004 (4) .

[2]、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瑞英.乡村特色旅游建设指南[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体验型 篇2

体验型活动教学方式即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

体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型活动”即是在阅读课上,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多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不仅能逐渐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善于从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联系中去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准确地把握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含意,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言之语”。而且,学生还能在体验生动的问题情境中,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维,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态度。

“体验型活动”如何进行操作呢?

一、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的阶段。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这些感官接触客观事物,经过大脑的综合,在大脑皮层上留下所感知的外界事物的感性形象,即映象。这就是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了表象。而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即直观的形象思维。以后才逐渐向抽象的逻辑思维阶段过渡、发展。创设情境,能让儿童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而儿童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使词语与形象构通起来。与此同时,语言及思维也必然随之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儿童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主客观一致,智力、非智力的`和谐,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儿童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一般要比所表述的语言更加深入,处于“未尽之意”中。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必然使儿童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诗歌、寓言、童话、各类故事,它们或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或富有生活情趣,或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何创设情境,如何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在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对这些课文感其美,动其情,明其理,可作如下尝试:

1.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电教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将形、声、光、色综合运用,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地体验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如教学《长征》前,可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线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抢渡大渡河的电影剪辑,《长征》歌曲、《长征》朗诵等集合,制成电脑光盘,在课堂教学中随机运用,再现当年红军长征的历史。这样,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能获得切身体验,对诗歌的学习、讨论会自觉而主动,积极而热烈。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全诗所抒发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此外,在词语教学中,也可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明白词语的意思,学会词语的用法。

2.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再现与创作中体验。

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情境,以此形象地复现课文中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在扮演中体验,思考,提高。特别在创作表演时,儿童平时积累的有关森林、小河、田野等表象,小动物的头饰,人格化的雪花、腊梅、大萝卜、春姑娘、冬爷爷……连同儿童的情感,都会在表演想象的情境中活跃闪现。因此,学生无论是扮演角色,还是在座位上观察,都会借助情感去体验、感受、思考,从而得到提高与发展。此外,还可以用实地观察、语言描绘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体验中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获得情感熏陶,发展思维能力。

二、动手操作,引导体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思考,从而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叙述条理,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同时还能真正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

《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让学生按课文所叙述的条理,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方法,从而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将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大象模型、塑料船、小石子、一盆水,组织学生一个个边动手“称象”边叙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了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叙述的,并学会了用“先……再……然后……” 有条理地说一件事,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的学习重点。最后,通过“你还有什么称象的好办法”的讨论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感情朗读,引导体验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读对、读通、读好课文的训练中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过程变化。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但寓意深深隐含文中。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练习朗读狐狸的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分四步进行朗读活动,引导学生边朗读边体验,边思考边议论,达到教学目标。第一步:独立借助拼音把课文的每个字读准,句子读通;第二步:边读边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狐狸的话;第三步:分小组交流,轮流读狐狸的话,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注意取长补短);第四步:汇报朗读,要求每一个汇报的同学谈谈采用这种语气、语调的理由,以此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根据,细细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与此同时,还动员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评议。这样,学生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讲解,通过一次次自主地、积极地朗读,自行探索,相互交流,慢慢地加深体验,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更能发展思维,学会一种自能读书的本领。

小学实践体验型主题班会例谈 篇3

实践体验型主题班会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班会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要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实践感悟,积累素材,从而为召开主题班会做好铺垫。第二阶段是主题班会的实施阶段,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系列教育活动成果。主题班会结束后,活动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巩固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设计一些教育延续活动,对主题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真正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主题班会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不只体现在主题班会中,更融入到了系列教育活动之中。学生通过参与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有了真切感悟和体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召开的主题班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效明显。下面以“让爱延续”主题班会为例进行说明。

在准备阶段,老师设计了十项“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小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恩情: (1)致家长一封信;(2)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并各拥抱十秒钟;(3)为父母倒一杯茶,削一个苹果,认真聆听父母讲十分钟以上自己的童年往事,回忆童年与父母一起玩耍时的幸福时光;(4)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认真听父母讲半个小时以上家庭的往事;(5)“今天我当家”活动,做一天父母亲常做的家庭琐事,包括收拾房间、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洗碗等;(6)给父母各洗一次脚,并用照相机或DV拍下这难忘的一幕;(7)真情感言: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父母写回信,告诉孩子他们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表达对孩子无私的爱;(8)与父母亲一起观看自己儿时的照片或父母以前的照片,说说自己的心情和感受;(9)填写感恩教育学生问卷;(10)填写感恩教育家长问卷。这些实实在在、平平常常的活动,在孩子幼稚的心灵中深深地刻上了感恩的印迹。

在十项感恩教育活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让爱延续”主题班会召开了。第一幕:回忆《金色的童年》。班主任将全班学生的照片做成电子相册《金色的童年》播放。学生观看后介绍自己的照片,回忆童年难忘的瞬间。第二幕:平时我们做了什么?将系列活动之九、之十的问卷测试结果当场公布,同时把这两份问卷都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看看:自己对父母了解多少?父母对自己又了解多少?通过两张问卷结果的对比,孩子从内心感受到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太少了。接下来让孩子与家长进行一次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向家长请教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父母。最后,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想。真挚的感情、真切的体会让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幕: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让学生观看感恩教育系列之六“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中的感人片断,回忆自己生活中最难忘的感恩一幕。在让人感动的氛围之中,请孩子对家长说上几句心里话,并把这些话写下来挂在“感恩树”上,让孩子时刻记住父母对自己的爱,永远心怀感激。第四幕:让爱延续。在《感恩的心》手语中,班会结束。班主任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感恩活动与父母热情拥抱时,说“我爱你”时的心情吗?还记得第二次感恩活动时,为父母削一个苹果,倒一杯茶水,听父母讲自己儿时的情景吗?还记得第五次感恩活动时,为父母洗一次脚时的难为情吗?这就叫感恩。感恩父母还只是开始,我们的感恩活动还将延续,让我们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人做事吧。

这次主题班会让所有师生都受到了真情的感染,有的还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孩子们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活动中的表现才会如此真实、如此让人感动。

班会结束后班主任又设计了三项延续活动。(1)在适当的时候,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一份礼物或自己亲手制作一个精美的贺卡给父母,并写上祝福的话;(2)把每周三作为“感恩日”,在这一天,孩子要做打扫房间、做饭、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事;(3)设计并制作一颗“感恩树”放在家中,随时捕捉感恩片段,将卡纸剪成各种可爱的形状,上面写上(或画上)感恩内容,然后挂在感恩树上。

爱需要去挖掘,爱需要去体验,爱更需要延续。书信、问卷、亲身体验、亲子互动等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在学生和家长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决非一节主题班会就能达到目标的。成功的主题班会,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必须要有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教育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能够使其参与其中,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情境氛围,从而使德育过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实践,体验,教学

一、“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卢梭自然主义教学思想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教学思想。

卢梭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即,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教学内容是自然和社会的生活之书;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使用自己的感官获得感性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理智的理解,形成健全而独立的心灵。

杜威提倡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做中学”。他认为教学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是师生对世界的探究、欣赏、体验与感动。学生不只是单纯的认识体,更是完整的生命体。教学应把理智与情感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思想都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不是教师的灌输来习得知识、锻炼心智、丰富情感。

二、“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与体验,就是这些经验与体验导致不同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选择自身看待世界的独特的视角。无论对于受教育者还是对于教育者来说,如果他具有对生活的丰富的体验,他就会具有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认识。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人以合适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帮助人们通过学习发展自身的观点,拓宽自身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拓宽人对世界的认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是符合客观规律,就越会增强人们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自信,就越敢于表达自己,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使自身获得越来越多的解放。而现实的教育在这一点上做得是不够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实的教育不是在解放人,而是在压抑人。这是因为如果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学习不是建立在自身的体验的基础上,无论这种知识价值大小,对受教育者来说都是意义不大的,甚至是有害的。这样会使他们感到书本的观点是正确的、权威的,而漠视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权威与尊严。它会造成受教育者在表达自己时,首先要想到的是书本的观点、他人的观点,而异化了自身的观点,进而失去创新的勇气与动力,形成过多的引用他人、沿袭他人观点的奴性。使受教育者因知识而失去自我,因知识而失去创新。教育者只有以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为核心引导他们接受同他们的体验相一致的知识,同时,鼓励受教育者以自身的体验为核心来形成自身的观点、表达自身的观点,才能使教育起到一种解放人的作用。“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

1. 课前准备阶段

(1) 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将来会经历的、又与所学课程相关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意义建构的机会。一方面,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个体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亲“心”体验其过程,并以此为基础,使个体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的目的。另一方面,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创造了意义建构的机会,激励学生自由探索。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发现、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被激发出了去寻求问题答案的动机。因此,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使学习者进行真正有意义、有目的的行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技术 (如视频、超文本)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复杂或结构不良的学习环境,并由此鼓励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积极探索与建构。

(2) 组织学习资源。教师组织有用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营造良好的环境。利用教师组织的学习资源,学生能迅速查找到相关资料,通过分析、理解这些资料,获得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3) 创设检验情境。教师需要设计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投身实践,检验假设的合理性,并对其正确性与合理性作出判断。情境可以是待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一系列的任务,但无论是问题还是任务,都要真实、有意义。

2. 课堂教学阶段

(1) 引起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动机。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已经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帮助他们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客体教学内容进行对话和交流,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主客体融合。学生在彻底融入问题情境后,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这种激发的情感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展开并取得成效打下基础。与情境融合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所在,激起他们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欲望。

(2) 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阶段,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和动机的推动下,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在学生自觉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大胆地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由此可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在教师的支持下,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实践情境检验。提出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要经验证具有合理性,才能被整合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检验阶段,学生将他们提出的假设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应用于新的情境,检验其合理性,经检验正确的假设将被纳入其认知结构,错误的假设则予以抛弃,在假设检验的过程中,学生又有了新的体验。

(4) 总结评价。经过前几个阶段的体验和实践后,每个学生对体验活动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这时就可以将这些认识和体会加以总结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说出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可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评价,对出现频繁的问题加以解决。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主要对方法问题进行指导并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带给教师的挑战

“实践—体验型”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感受可能在于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同时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一位只会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的思想。教师必须以“实践—体验型”教学为切入点,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黄莆全.现代教学论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肖海平, 付波华.体验教学法: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1) .

[3]张昱琨.体验式教学法——实施新课程改革一项有益尝试[N].中国教育报, 2006-7-3.

审美体验与科学体验 篇5

审美体验与科学体验

科学需要体验,甚至也需要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与科学体验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审美体验与科学体验可以相互渗透.当代社会,由于科学的负面效应对大自然和人类所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阐述并提倡科学与审美的统一、科学体验与审美体验相互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作 者:王苏君 Wang Sujun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刊 名: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7(6)分类号:B83-02关键词:审美体验 科学体验 艺术体验

体验型 篇6

一、采用体验型学习课堂的教学意义

体验型学习课堂是指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知识为主体;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体验学习过程,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认识,给课堂注入活力,逐步地掌握知识规律,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深刻理解。

二、如何有效实现体验型学习课堂

在体验型学习课堂中,教师要科学组织教学,避免教学活动盲目,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的动力,在体验中深化认识,提高理解。学生在参与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产生。

三、体验型学习课堂建构策略的研究

1.组建学习小组,营造体验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体验型学习课堂,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和空间。教师分组时要关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原则,这样可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2.整合教材内容,创建体验学习情境。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来进行拓展和补充,给学生创建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重组和整合,激活学生思维,发挥教材作用,形成体验,产生新知。

3.改进教学方式,搭建体验学习条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授之以渔”的教育,而不是“授之以鱼”。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知识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新课改形势下,尤其是在体验式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知识,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习得知识,形成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4.改进学习方式,提升体验学习能力。

传统学习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地学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学生也需要改进学习方式,进行体验型学习。教师要指导和启发,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向,让学生可以通向知识海洋的彼岸。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发展了思维能力,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5.完善评价机制,提升体验学习效率。

教师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质疑、询问、请教或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启发思路、激发兴趣、调拨方法、帮助反思等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教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小组合作,感受课堂讨论乐趣。例如,在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哪些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分析了自然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全面地考虑了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对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地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促进能力的提高。

总之,体验型学习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快乐地进行探究和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体和活动的主人。学生只有进行了研究,才会对知识的分析更加全面,理解也才会更加深刻,能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可以自由地绽放,这样教师会感受到异样的芬芳。

体验型 篇7

传统印象和理解中, 户外广告, 泛指基于广告宣传的目的而设置的户外广告物, 常以LED户外灯箱、路边广告牌、霓虹灯广告牌等为载体出现在交通流量较高的地区, 有时交通工具本身也作为载体。然而,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 渐渐疲劳的大众审美以及广告传播模式的变化, 传统的户外广告模式渐渐失去了对受众的吸引力。为了抓住受众转瞬即逝的注意力, 如何使广告与受众、媒体、空间发生互动关系使信息在短时间内引起受众的注意并得到最大化的传播成为现代户外广告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于是一种新型的户外广告模式应运而生, 这就是互动体验型户外广告。

互动体验型户外广告采用了先进的互动传播新技术以及更加合理的互动传播模式,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提升了消费者接收或传播广告信息的便利性、低成本性和时效性。这类广告改变了以往传统广告单向传播信息的模式, 而是把整个设计变得好玩新奇, 吸引受众主动参与, 在无形中将信息传递到消费者的意识里, 弥补了传统广告中一股脑儿把信息抛给受众却没有达到互动的缺陷, 广告也只有与受众进行互动, 才能加深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释放消费者的广告参与热情, 激发他们传播广告的欲望。

二、互动体验型广告的特征

(一) 冲击力更强, 潜移默化中加强长时效应

广告作为一种注意力经济现象, 加强其吸引力尤其重要。互动体验型广告打破传统广告视觉和听觉的二维刺激, 加入其他感官体验, 与消费者亲密接触, 产生长时间的效应, 在潜移默化中使品牌和消费者加强联系。

(二) 具有互动参与性和娱乐体验性

这两种特性是此类广告区别于传统户外广告的最大特征。传统的户外广告, 只是单向的传递信息, 而互动体验型广告更强调让广告与受众发生双向互动进而在受众的行为、心理上形成影响。娱乐是当代人类最为青睐的体验方式, 人们在娱乐体验中不仅可以愉悦身心, 同时这种体验还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产生长时间的美好回忆。

(三) 注重情感化, 更有温度感。

进入工业化的今天, 情感在这个社会中显得愈加珍贵。如果在繁忙的工作中面临冷冰冰没有温度感的机器后还要再面对着冷冰冰的广告, 这样的广告如何吸引消费者?因此, 现如今的广告越来越重视人文、情感, 以期唤起人们的共鸣。互动体验型户外广告亦是如此, 注重情感化, 了解受众在心理上的变化, 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让冰冷的广告温暖起来, 才能直击消费者的心中。

三、互动体验型户外广告在实际中的运用

现在的互动体验户外广告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为产品融入式的互动体验广告。这类广告强化对于产品的体验, 无形中加强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日本第三大广告集团旭通公司 (ADK) 为宜家策划的“家居专列” (Home furnishing liner) 活动, 将一列列车进行改造, 对每列车厢的里外都进行了不同风格的包装和布置。通过直接效果展示和广大乘客的亲身体验, 让大家直接感受宜家家居具有“把家由睡觉的地方变成一个充满灵感空间”的魅力。这一别开生面的体验式广告活动, 制造出了非同凡响的口碑传播效应。

第二种为融入品牌个性或者传递品牌观念的互动体验式广告。在国外有很多公益广告都是采用这样互动体验的方式来传递公益的观念, 能给受众以更加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理上的触动。米索尔 (Misereor) 是一家德国的致力于救助国际贫困地区的公益组织。数据显示2013年一年欧洲市场40%的支付形式为信用卡支付, 于是营销人员开发了一个结合刷卡设备的海报广告互动装置, 路人拿自己的信用卡刷一下, 那么画面上的面包 (或是绳子) 就会被切开, 结合后台的信用卡验证数据, 等到用户的捐款到达指定账户时, 屏幕上的面包就会被拿走, 同时屏幕上会显示感谢语。在每个月的信用卡账单寄送时, 用户的捐献记录显示感谢语, 同时进一步邀请用户把一次捐助变成每月一次的捐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励更多人用信用卡支付为贫困地区献出多一份爱, 从而达到公益的目的。

第三种则是以好玩有趣或者优惠性质的创意来吸引受众进行参与。有这样一个创意, 2010年7月12日这天, 也是阿根廷当地的“友谊日”,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奥美为可口可乐只做了一个巨大的自动售卖机, 这个售卖机是正常机器的两倍大, 投币口距离地面3米高, 而可乐仍然从最底部取出。因此, 想要从这部机器中购买可乐, 必须在朋友的帮助下搭建人梯, 才能够到投币口。同时, 这个售卖机是买一送一的, 一瓶可乐的钱可以取出两瓶可乐, 用来奖励你的朋友。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创意却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参与体验, 广告的内容不仅与当天“友谊日”相呼应, 也让消费者在参与互动中既体验得到优惠的满足又享受与朋友一同玩乐的愉悦。

四、我国目前互动体验型户外广告的现状与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互动体验型户外广告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相比国外的互动体验型户外广告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 以平面喷绘广告牌和霓虹灯等静态化广告为主, 而互动体验型的户外广告偏少。虽然在一二线城市已有不少大品牌对此类型广告进行尝试, 但在户外广告庞大的数量中所占比例并不多, 仍缺乏更全面的挖掘和应用。在如今的感官体验时代, 单单靠视觉、听觉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户外广告需要变得更加多元化。以综合的多维感官体验刺激消费者、吸引消费者, 唤起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体验和品牌的美好联想。在这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时代, 传播行为必须以受众作为标准, 尽可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以人为本, 策划出相关互动体验式的广告设计, 才能刺激消费者,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摘要:在传统户外广告日益失去对消费者吸引力的今天, 新型的户外广告模式正在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互动体验型户外广告将广告设计与“互动”、“体验”相结合, 以受众为核心, 突出了“互动”的参与性以及“体验”的亲切感, 为户外广告与受众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更宽泛且贴近实际的可能性, 具有沟通性和创造性, 作为户外广告新秀拥有无限可能。

关键词:互动,体验,户外广告

参考文献

[1]常言平.户外广告设计的互动体验性探索[J].艺术科技, 2014 (04) .

[2]程思思.新媒体时代下情景互动式户外广告的运用研究[J].青年时代, 2015 (03) .

体验型 篇8

关键词:体验经济,重要性,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体验经济旅游产品需求及特征

旅游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游客旅游需求的转变, 同时也就要求旅游产品随着旅游需求的转变而换代更新。首先从旅游产品内容需要上来说, 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情感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旅游产品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还要迎合游客心理需求, 满足游客某些情感的需要并能够引起共鸣。其次从旅游价值方面来看, 游客越来越注重参观游览过程中的个人情感体会, 猎奇心理已经不足以满足当前旅游市场游客的旅游需要, 这就要求旅游产品具备相应的内涵或目标, 能够给游客回味思考的空间或者奋斗的目的, 这样才能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有所收获的主观愿望。再次, 旅游者对于被动的接受旅游产品的方式已经不再青睐, 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寻求伙伴及目标, 这就要求旅游产品必须具备极强的吸引力, 这既是旅游市场竞争必不可少的要素, 也是旅游产品发展的趋势。最后游客对于“自然”的意识逐渐加强, 渴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愿望极其强烈, 这就要求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与环保等生存环境理念相挂钩, 提倡爱护自然, 珍惜生命等等。

二、乌鲁木齐市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重要性

乌鲁木齐市处于博格达山的南坡和天格尔山的北坡及其间的柴窝堡洼地, 具有地形复杂、植被多样的特点。乌鲁木齐境内山地、草原、丘陵、盆地分布广泛, 植被种类数量更是高达520多种, 各种国家稀有保护动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些都符合现代体验型经济旅游的特点和需求, 同时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也会从各个方面改善并提升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的效益, 凸显乌鲁木齐的地方特色, 推动经济的发展及旅游项目的提高。同时在乌鲁木齐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 也符合旅游市场的客观要求, 满足了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变化需求。同时通过发掘乌鲁木齐体验型旅游产品, 也可以直接有效的提高当地旅游业的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和档次, 提高乌鲁木齐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为乌鲁木齐旅游业扩大旅游经济收益增添突破口。与此同时, 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兼顾了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为乌鲁木齐的长久经济效益打下了基础。

三、乌鲁木齐市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 民族历史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自古以来新疆便被称为歌舞之乡, 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民天生具备着热情好客的血统, 而自汉时起沟通西域与中原的新疆地区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乌鲁木齐更是具备悠久的历史, 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影子, 最早进入这里的车师人。在这里汇聚着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 伊斯兰文化以及欧美文化, 同时这里有十几个民族聚居, 将这些文化交融汇聚最终形成了今天具有世界性的璀璨文化。这些是乌鲁木齐市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的天然条件, 也是在乌鲁木齐市开展体验性旅游的基础资源。透过这些优异的自然条件可以根据市场要求, 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 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开展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使新疆的文化特色, 宗教信仰, 农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旅游产品得到充分的发掘, 同时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 生态环境旅游产品

乌鲁木齐具备充足的生态旅游产品资源, 例如海内皆之的“荒原湿岛”, 这是由天池和南山风景区联合组成的, 在这里有高耸入云的冰峰, 有茂郁葱葱的林木, 又淙淙的泉水, 有竞艳的奇花, 堪称“世外桃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境内的草原、山地、丘陵几盆底等具有极强的自然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加强景区景点的建设, 将整体与局部有机结合。创建具有民族风情的景点娱乐、休闲、购物等旅游产品, 充分展现具有新疆特色的农副产品特色, 利用极具特色的地质地貌和引人入胜的神秘文化为吸引点, 构建具有乌鲁木齐独特风格的体验型旅游项目。同时在开发旅游产品的同时应特别注意生态环境景区的接待能力, 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等, 这些既是对本土环境的保护, 也是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维系的灵魂。

四、结语

乌鲁木齐地形复杂多变, 动物植物资源丰富, 具有明显的体验型经济旅游产品开发的潜力, 通过大力开发, 必然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从而达到经济振兴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经过具体分析, 本文认为可以从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两方面入手, 塑造乌鲁木齐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品牌, 促进乌鲁木齐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辉、杨兆萍:《新疆天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9) 。

[2]李波:《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与旅游生态建设互动研究》,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

体验型 篇9

计算机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 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 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绝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同时又有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 未学习先觉难。为此笔者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探索了用“体验型”课型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体验型”课型

“体验型”课型是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或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去认识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识点和技能点, 从而牢固地记忆知识, 掌握技能, 理解原理, 感悟道理, 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类型。这种教学类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了实践的环节, 能够通过增加直接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 在体验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发现规律, 探索知识和技能更深层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驾驭现代科学技术产物的轻松和自如, 体验到完成某项操作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体现自我价值, 证实自己能力的心理, 充分地给予了学生有能力学好计算机知识, 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的信心, 触动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 从而使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2 应用实践

根据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在具体应用时注重了体验的层次性, 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感观演示体验阶段, 小项目分项操作体验阶段, 大项目综合操作体验阶段。由浅入深, 使体验的层次逐步深入, 从而将知识和技能系统化、综合化。

2.1 感观演示体验阶段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时,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 在声、像、形等方面设置一种情境,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直观感受和体验, 从中获得经验、发现规律, 进一步地进行总结归纳, 形成知识点和技能点。此阶段主要是利用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室或者网络教室的演示来完成的, 可以分为知识内容的演示和操作过程的演示, 知识内容方面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 或者某些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教学软件。操作过程方面教师直接操作计算机演示相关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或者演示相关的教学软件。通过演示将知识点、操作过程、操作结果等直观、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直观演示营造的情境的感知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体验亲身实践的欲望。

2.2 小项目分项操作体验阶段

此阶段是在学生已经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初步形成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后, 唤起的一种进一步体验学习的欲望, 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体验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操作, 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来体验操作的过程和计算机的运行结果, 将通过情境感知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进一步理解知识点, 掌握操作技能, 使知识、经验、操作技能内化迁移。学生经历了实际操作的成功与失败过程, 去总结经验, 去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 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加强, 大胆地去想象和发挥, 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体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一些操作题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在体验过程中又可以发现新问题, 不断地去发现和解决, 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探究的境界。此阶段应与前一个阶段交替进行, 来完成课程的教学。

2.3 大项目综合操作体验阶段

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全部结束后, 教师创造条件,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中, 按照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 去完成有关操作, 体验各单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使知识和技能系统化, 解决的问题接近于实际工作。在此过程中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 技术技能和职业技能系统化、综合化, 使其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 将知识、技能体系进一步内化, 延伸了体验的层次, 满足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在此阶段教师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接近于实际工作的操作题目。同学们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完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作品, 感受到了自己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找到了知识技能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演示给大家, 使学生充分体验了自己学习价值的实现, 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3 应注意的问题

3.1 演示体验要精练

知识内容的演示着重知识点, 操作过程的演示注重关键的技能操作点即可, 给学生留有操作体验时的发现空间和自我探究的余地。避免泛泛的演示, 造成重点不突出和时间不够用。

3.2 加强操作体验过程的辅导

在操作体验过程中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要及时发现, 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避免某些同学因操作困难“卡壳”而失去信心。可以发挥接受比较快的同学的作用, 协助老师辅导, 既解决了老师的困难, 又利用了学生与学生间容易交流的优势。

3.3 把好操作题目设计关

操作体验一定要设计体验的题目, 避免学生实际操作时的盲目性。操作体验的题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小项目要具体, 内容详实;大项目要有综合性, 涉及的内容要多、面要广, 接近于实际工作的操作要求。

3.4 适当加大操作体验的比例

演示体验与操作体验的比例至少应为1:1, 条件允许的还可以适当加大操作体验的比例。也可以将演示体验与操作体验结合在一起, 边演示边操作, 但一定要注意时间安排上的紧凑性, 避免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4 教学策略

4.1 师生间的民主策略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播者, 应该是学生知识掌握, 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帮助者、服务者, 起协调作用。因此在“体验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 创设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 放松学生的紧张、拘束、呆板的情绪。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学生的提问及相互间的探讨, 都应视为体验的组成部分。

4.2 学生主体策略

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都是围绕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师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都是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因此在“体验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教师要有最大的耐心在知识体系范围内按照学生的思路去引导、指导和点拨, 让学生在老师提供和创设的情境中, 自己去感知、去操作、去发现、去体验、去尝试着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挥的越充分, 探究、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就越多, 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更加深化, 教学效果就会更加理想。

4.3 创新性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某些知识、技能所表现出的不同兴趣和爱好, 鼓励其独创性, 引导和发展其积极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专长。同时在体验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发现原理、研究技巧,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精神。

摘要:“体验型”课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了实践的环节, 比较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在应用实践中将体验的层次分为三个阶段:感观演示体验阶段, 小项目分项操作体验阶段, 大项目综合操作体验阶段。经过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体验型”课型,演示体验,操作体验,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姜树卿, 张艳.大学生思想品德课“课型”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2]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M].北京:宇航出版社, 2002.

体验型 篇10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旅游消费者消费理念日趋成熟, 人们寻求个性化的旅游消费服务, 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旅游产品的核心就是游客的旅游体验, 并区分为审美、逃避、精神压力、学习、娱乐和创造等体验类型。体验型旅游产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产品主要体现在其高附加值、多层性、高度参与性和游客精神的愉悦性上, 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已成为了目前旅游规划的一种趋势。

二、三元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一) 资源概况

三元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建武夷山与戴云山-玳瑁山山脉之间, 三明市三元区境内, 区内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历史悠久, 人文璀璨, 风光旖旎。

近年来, 区委、区政府依托秀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致力发展旅游产业, 不断推进景区开发, 完善设施配套,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内涵, 基本构成了以格氏栲原始森林景区“生态游”、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游”、横坑红雨谷温泉“休闲游”、忠山十八寨的“乡村游”为特色的, 融山、水、林、古于一体的立体化旅游格局。

经过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可知, 三元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一共有7个主类、18个亚类和36个基本类型。共有各类旅游资源97种, 在类别构成上, 三元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筑与设施这一主类所占比例最高, 为39.18%;其次是旅游商品, 为16.49%;同时, 自然性资源也占21.65%。

(二) 资源评价

1. 优势评价。

(1) 旅游资源类型齐全, 自然和人文资源兼备。三元国家森林公园共有主要旅游资源94项, 涵盖6大主类, 17个亚类。自然方面, 以灵、秀、险、奇著称的山、水、林、泉、瀑、温泉等资源, 构成了三元国家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主体;人文方面, 瓷窑址、史前人类遗址、各种特色古建筑及其异彩纷呈的民间节庆活动, 构成了三元国家森林公园较深厚的人文资源基础。就三明旅游资源种类来说, 具备满足不同游客旅游需求的资源类型基础。 (2) 旅游资源空间组合理想, 开发潜力较大。三元国家森林公园分布着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 且资源分布十分紧密, 山水之间有农田相间, 阡陌纵横, 具有古朴的田园风光, 易形成立体而又连贯的视觉感受, 资源互补性强, 组合度高, 能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体验。同时山水结合处宽阔平坦的田地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与周边开发较为成熟的格氏栲原始森林景区和忠山十八寨等景区进行整合开发, 潜力巨大。 (3) 乡村民俗文化气息浓郁。三元国家森林公园的忠山十八寨历经千年, 基本保留了原貌, 现有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古建筑20余座,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在寨子里可以随处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朴实气息, 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形成一派田园风光。这里的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 是一种扎根在本土上的不断生长、源远流长的文化, 为三元国家森林公园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乡村文化研究提供了条件。

2. 劣势评价。

(1) 山水景观特色一般。景观作为观光资源, 主要反映在可视、可触、可感的外表上。有着视觉冲击力的资源, 无论其形体还是数量、规模, 都是构成上品旅游资源的重要方面。三元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但由于区域位置处于武夷山山脉与戴云山——玳瑁山之间, 区内海拔相对高度差异不大, 也没有独特的地质构成;流经区域内的主要河流是闽江的正源——沙溪, 水流平缓, 因此山体、水体景观特色一般, 不具备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2) 人文资源参与度较低。人文资源以建筑与设施类为主, 多为观光性资源, 参与性的节庆活动尚未挖掘, 导致游客参与度较低, 停留时间较短, 旅游体验无法得到全面实现。

三、三元国家森林公园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

(一) 设计原则

1. 创新体验原则。

长期以来, 三元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活动主要是围绕山水做文章, 旅游产品比较单一, 旅游产业特征不突出, 经济效益不明显。挖掘三元的旅游发展潜力, 需要在观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不囿于常态又不违背常态的基础上, 持续提供不断创新的旅游体验, 紧跟市场潮流, 加强市场调研, 打开思路抓项目, 促开发, 突出重点, 分批、分阶段的推出有特色、有品位、有市场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增强旅游产品对顾客的持续吸引力。

2. 市场细分原则。

旅游产品必须与市场需求开发对应, 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开发任何一个或一类旅游产品都必须考虑它的客源市场层面或消费群体, 尤其是专项旅游产品, 必须考虑它的特定市场群体;时刻关注旅游市场变动, 抓住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消费倾向和消费市场形势的变化, 把握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进行系列产品组合, 适时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实现常游常新的可持续发展。

3. 旅游体验个性化、参与性原则。

发掘旅游点的差异化特征, 创造独特的故事串、活动、代言人或象征物, 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同时要让消费者产生美妙的体验, 应深入分析和把握能激发游客美妙感受的体验提供物, 为游客提供了集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等为一体的动态旅游产品, 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参与。

4. 精品与多样化原则。

整合地方旅游资源, 重点推出几个品味高、配套设施完备、管理先进、服务上乘的品牌产品, 以此确立三元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 扩大市场影响力;同时, 以资源和社会经济实力为基础, 形成系列旅游产品, 并不断开发新的景点, 充实旅游产品体系, 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满足不同客源市场的旅游消费需求。

(二) 产品系列及其构成

1. 产品系列。

三元国家森林公园内最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即仁溪河沿岸由横坑红鱼谷温泉、忠山十八寨、山野运动基地、格氏栲原始森林景区、瓦坑禅修中心等景点组成的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的格氏栲旅游度假区。因此三元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形式应该以休闲度假游和生态观光游为主, 深入开发主题旅游。由于其资源类型多, 集中度高, 根据其资源特性, 可开发的旅游产品分为两大系列, 即生态观光系列和休闲度假系列。

(1) 生态观光系列。三元国家森林公园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区——格氏栲原始森林景区, 普禅山、莲花峰、妙元山等高海拔森林资源也拥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可依据此资源特性对市场进行多元化开发, 以自然山水为主题, 开发出诸如观光探险、科普科考、古镇探访等众多产品。

(2) 休闲度假系列。建成后的格氏栲旅游度假区在全国范围内无论从规模、多样性还是品质来看都是稀缺的, 因此可以开发以山水体育公园为主, 横坑温泉、忠山十八寨、格氏栲原始森林景区为补充的, 集疗养、度假、养生、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产品。

2. 主题产品。

依据度假区资源类型, 提出以下五大主题旅游产品。

(1) 自然山水主题产品。三元国家森林公园是福建省重点林区之一, 全国南方林区综合改革试验区, 享有“绿色宝库”之称。三元依山傍水, 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有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4A级旅游区”称号的格氏栲原始森林景区, 有“福建省最美乡村”之称的忠山十八寨, 有享誉省内外的横坑温泉度假村, 被誉为三明的水上明珠的竹洲湖。如果能好好把握这些自然资源, 合理开发, 将成为三元国家森林公园的宝贵财富。

(2) 宗教文化主题产品。由于闽台文化的影响, 宗教信仰成为港澳台等地游客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因素, 可依托三元山势和优美的环境建设禅修中心, 给虔诚的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禅修、休憩环境。设计上要考虑进一步将烧香祈愿、拜香会、禅修等宗教文化资源与三元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整合, 开发一些以寺庙为核心的宗教节事活动, 注重线路组合, 推出适销对路的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升华。

(3) 古迹探访主题产品。三元国家森林公园古迹众多, 其中属忠山十八寨古名居群最为让人称道, 其历史悠久, 民风淳朴, 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现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20余座,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此外还有被称作南方“周口店”的岩前万寿岩, 以及尚存多处宋、元、明的窑址, 尚未发掘的中村回瑶古窑, 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性开发, 设置专项路线游, 使游客度过一段时空转换的游历过程, 这些都可以充分满足游客深度体验旅游的需要。

(4) 休闲度假主题产品。三元国家森林公园内休闲度假资源丰厚, 湖光山色, 风景秀丽。休闲度假设施设备较为完善, 可开设各种度假山庄, 建设高尔夫练习场、温泉疗养中心, 同时增设山地卡丁车、马术俱乐部等娱乐服务设施, 除了“游”以外, 同时注重“食、住、行、娱、购”这几方面的设计, 即吃特色、住民俗、坐舒适、玩新鲜、购纪念, 这样有针对性的设计就能够全方面地满足游客各方面的需求, 获得最大满意度。

(5) 健身疗养主题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游客更倾向于修养身心的旅游方式, 三元国家森林公园富含高浓度负氧离子以及多成分的植物精气, 空气清新, 是开发健身旅游的上好场所, 还可依据山水之势可开发山林、水上体育健身活动。游客亲身参与到景区的活动中, 在游憩活动中使感官或心灵获得刺激的享受, 来体验旅游活动的真谛。

四、结语

旅游产品的创新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 它既要满足游客对文化、生活、历史的个性体验, 又要调动游客参与并融入整个旅游过程。旅游产品的设计应围绕游客的体验做文章, 融入游客的动机, 期望和感受, 协调和组织旅游吸引物、活动、设施、人员和接待服务诸要素, 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发掘和创造旅游产品的特色, 使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获得全身心的、愉悦和难忘的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玉香.体验视角下的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2].刘丽华.基于体验视角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透视体验过程,反思体验写作 篇11

透视体验一:细观察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蓄”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对其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

不少学生认为人物动作难写,其原因就在于人物的动作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很难捕捉。其实,任何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观察和描写动作时,如果把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关键性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清晰呈现出动作形成的过程,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了《家有儿女》中的一段视频,并要求同学们以“爸爸去参加家长会,过了很久都没有回来,刘星和姥姥坐在小花园里”为开头续写下去,把观察到的刘星等候爸爸时的动作描写出来。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学会动作分解,细致描写。

具体过程如下:

他扬着脸,皱着眉,一边甩着手,拍着胸,一边团团转,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爸爸怎么还不来呀!”

学生写人物动作时注意将细致观察的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都具体地写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继续观看视频:爸爸回来后的情景,特别注意最后刘星向爸爸求情的动作。选用一个动词来形容刘星是怎样向爸爸求情的,学生选用的“缠”字比较恰当,像蛇一样,仿佛刘星赖上了爸爸,突出了刘星对爸爸哀求时的样子。

另一名学生则选了“抱”字,抱住爸爸可见父子两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可见,同一个动作行为,选用不同的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精选动词,表情达意。

透视体验二:深体会

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还在于准确写出他是怎样做的,准确用词,一字传神。

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力求做到“精准”二字——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描写,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教学过程如下:

以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一段为例,指导学生通过体验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来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先找出作者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用的动词,并思考把“攀”换成“抓”行不行?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然后和学生一起做“攀”这个动作:假设你前上方就是月台,“攀”怎么做呢?(抓住东西向上爬),月台上是没有东西可抓的,怎么办?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爬。

同学们通过体验感受到了父亲做这个动作时的艰难,然后较详细地分析除了“攀”以外,其他词的表达效果。通过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学生体会到准确用词能更传神地表现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本段重点描写了父亲身体的哪一部分?(“背影”),让学生猜想一下朱自清为什么要抓住父亲的背影来写,而不是写父亲其他方面的特征?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征,揭示人物性格。捕捉人物最准确最传神的动作特征,从而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结合这段文字的写作背景,很容易就能明白朱自清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疼爱,此时此刻的背影也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于是,他借父亲的背影来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

透视体验三:抒真情

写作课上,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实动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课上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和交流,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然后是设计分角色表演的情景剧:“父母的爱”。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父母爱自己的行为动作并创设一个表现父母爱的场景。可以设计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动作,也可表演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动作,尽量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象对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特定动作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透视体验四:说收获

要求学生总结课上所学到的方法时,因为笔者过早地出示了“名著阅读”书籍奖励的图片,误导学生都说到了通过多读书来提高写作水平,而忽略了通过观察、体验动作来描写人物,表达情感的重点。也缘于出示《背影》的一段文字或许让学生感觉到需要多读书。笔者灵机一动将平时的阅读与做读书笔记的情况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积累,在写作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了。然后结合笔者所设计的“奖励名著”给予各个小组以鼓励性的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本节课设计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仔细观察人物行为动作,从而学会了分解动作,选用动词,抓人物特征,运用准确的词语和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体验型 篇12

一、“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操作四环节

1.激情导入。

王敏勤教授曾经说过:一堂课如同一场话剧,要有序幕、高潮、尾声。“激情导入”环节就是指一次德育活动、一节主题班会课、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或一节学科教学课的开始环节,就如同话剧的序幕、相声的“包袱”,这一部分强调引人入胜,强调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上的一节课或所参加的一个活动上。因此,这一部分我们强调遵循的原则是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听觉冲击力、言语冲击力;强调导入环节的内容要与本节课或本次活动的中心内容一致,要为本节课或本次活动作一个内容上的铺垫;目的是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或主题德育活动上。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指根据德育主题和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设计出能启发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思考和共鸣的教育场景或活动。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课、社会实践活动或学科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个个让学生动脑或动手实践的体验式场景和活动。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场景和活动,是学生生活中的、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的真实情景。情景要体现生活性、真实性、可操作性、感人性、教育性、问题性。

3.体验分享。

体验分享是我们心理课上常用的方法,迁移到德育活动、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中。体验分享指的是学生置身在我们所创设的德育情景中,在实践认识事物的同时,彼此间要分享思想、分享认识、分享看法、分享观念,这种分享是自助和他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并稳定下来,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这一环节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调动学生自我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4.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一次德育活动、一节主题班会课、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或一节学科教学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不是一次活动或一节课的结束,而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在这一环节中,一般要围绕本次主题活动的重点内容,提出活动后继续坚持和巩固的要求。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良好品行的养成一定要经历课后延伸的环节。

二、“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实施原则

1.“激情导入”环节的实施原则。

激情导入环节,力求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强冲击力原则。冲击力是物体相互碰撞时出现的力,在碰撞或是打击过程中,物体间先突然增大而后迅速消失的力,又称冲力或是碰撞力。冲击力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但是量值可以达到极大。这是物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现在应用到我们的德育活动中,强调的是在短时间内,德育内容与学生思维在最短时间内碰撞出最大值。

激情激趣原则。激情就是激发情感,激趣就是激发兴趣。也就是说,在导入环节要一下子激发起学生想继续学习的情绪、情感和兴趣。

准确导入原则。强调的是一定要紧密结合主题内容,导入活动或班会课,不能远离和偏离主题。

2.“创设情景”环节的实施原则。

生活性原则。生活性强调的是所创设的情景,一定要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给学生一种真实感、亲近感,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进而愿意更多地了解,只有认真学习了,认真了解了,才有可能产生共鸣。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强调的是所创设的情景内容是真实的,这样学生才愿意听、愿意看,进而才愿意想、愿意做。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强调的是参与,是做。这个“做”包括行动、思想和言语,也就是在我们所开展的德育活动、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亲身实践。

感人性原则。要能打动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教育性原则。教育性是“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根本特征,所以每一节主题班会课、每一个德育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班主任必须牢牢把握教育性这一原则,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

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就是要正确处理班主任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一节主题班会课,班主任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把握班会的主题和方向,指导班会设计以及创造一些必要条件,更主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设计、组织班会活动的空间,把权利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参与主题班会的兴趣和需要,使他们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会活动。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应体现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德育活动、实践活动、班会课、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

3.“体验分享”环节的实施原则。

体验原则。体验是学生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既是一个活动又是一个过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体认与验证、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分享原则。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常用技术。分享是班会课上学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之间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间容易交流和理解,他们可以不加掩饰、坦诚直接地进行心灵的沟通。所以,在班会课上、在德育活动中、在社会实践中、在学科教学中,要创造让学生分享的时空。

正面引导原则。正面引导是指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和说理教育,注意循循善诱,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一定要是正确的、正面的。

4.“课后延伸”环节的实施原则。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是指在事物现有的基础上,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创造不同于原事物的具有新特点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乃势所必然,所以,必须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变化。整体构建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必须体现发展性。德育途径和方法就像万事万物一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树立发展的意识,来研究德育途径和方法。

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指既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要求等,在活动的设置和方法的选择上分层有序,层层研究,彰显特色。

三、“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操作策略

1.“激情导入”环节的操作策略。

“激情导入”环节,我们探索出的操作策略是:视频导入、故事导入、录音导入,以及引趣、提问、复习等。其中,提问、复习策略更多地运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导入。

2.“创设情景”环节的操作策略。

“创设情景”环节,我们探索出的操作策略是:说理策略、感染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修养策略等。

3.“体验分享”环节的操作策略。

“体验分享”环节的操作策略是: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活动感想体会,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自省自悟、讲析理解、熏陶、榜样学习、比较等策略。

4.“课后延伸”环节的操作策略。

“课后延伸”环节的操作策略一般有回顾、反思、计划等策略。

近两年的研究实践证明,“实践—体验型”德育模式的研究是有效的、可行的,具有创新性的。该模式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是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其次是改变了教师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受到了教师、学生的极大欢迎。

上一篇:生活水平提高下一篇:参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