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现状方法(通用12篇)
教学现状方法 篇1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许多人把目光聚集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上, 该课程教学的许多问题暴露出来。 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小学科学教学的不重视。 经调查, 在我国的部分小学学校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很不重视, 甚至在部分学校没有为小学科学课程安排时间, 小学科学课程成了一个摆设的科目, 没有实际的意义。 ( 2) 小学科学教师的不专业。在部分学校, 小学课程的教师是学其他专业的教师来代课的, 教师的科学素质自然不高, 对于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自然收获不高。 ( 3) 学校没有小学科学课程相应的教学设备, 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只能有一个比较抽象的认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 学生自然没有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要解决小学科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方面一定要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是学生接触科学的基础, 能否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一定要开设正式的小学科学课程, 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时间, 这为学生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第二, 学校要保证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化, 定期对教师展开培训, 使小学科学课程教师能够保持教学的先进性。 同时, 小学科学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使自己有着较高的科学素质, 能够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真正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 第三, 教育部门要加大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 要保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有着一些相应的设备, 使学生对于一些科学现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最后, 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以课本内容为核心, 而要适当离开课本, 将课本上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想象相联系, 能够使学生对于科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学校方面要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培养, 为小学科学课程提供相应设备, 这样才能为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基础。
摘要:科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科学素质已逐渐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于是, 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移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是怎样的呢?面对其中的一些缺点又有哪些解决方法呢?基于此, 就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及解决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卢春.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改善[J].教学与管理, 2011 (03) .
教学现状方法 篇2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现状
(一) 尚未真正认识与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通常在教育实践中, 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 其标准操作行为均被视为正确的教育理念当作参考。不管是学校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一线的化学教师, 均逐步充分意识到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然而能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还亟待考验。大多数化学教师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桎梏, 仍然以为只应用化学理论知识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 却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更无法着手锻炼学生的化学探究思维, 仅将注重化学实验当作响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口号。
(二) 实验员团队的建设状况薄弱
伴随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的普及与国家教育资金投入的日益增加, 中学校园的实验室设备与设施更加趋于完善, 拥有较为齐全的药品、实验设备和仪器等。但整个实验员团队的平均水平不高, 造成多数实验室混乱的管理。许多学校并没有设置专职的实验员, 而兼职教师又普遍兼顾较长的课时, 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学生的化学探究准备大量的.实验。
(三) 学生操作能力与教师实验素质比较差
有些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当中无法合理地控制实验, 缺乏娴熟的操作, 特别是在复杂的实验环节中假如产生了问题, 不能当即选用其他方法改进实验, 而是直接放弃,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较长教龄的教师惯性认为只要观看几段录像或者演示实验, 同样可以获得相同的实验知识, 所以并不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甚至告诉他们中考仅仅考查几道实验题, 只需要记忆和背诵相应的实验原理与步骤, 这样便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四) 化学课本中开设实验的比例较低, 实验评价模式单一
少数化学教师可以完成课本中的探究与演示实验, 但依然有许多教师极少在课堂中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虽然大部分教师非常关注课本中的课外实验, 甚至针对课外实验提出对应的问题与要求, 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可发现, 仅有极小一部分学生经常进行课外实验。加之化学教师的评价模式太过单一, 往往会忽视学生在实验中的真实表现, 无法满足与契合新课标所主张的评价原则与理念。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与对策
(一) 增强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意识, 提高实验环节的评价系数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即分数, 缺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培养的关注, 且部分化学教师对实验的教学意识薄弱, 所以有必要增强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要增加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关注程度, 主要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着手:第一, 可以借助增加对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考评, 来引起教师的重视;第二, 可以在考题中增设实验题目的比重与分数比率, 以推动师生高度重视实验操作的技能。两个方面相互融合渗透, 相辅相成, 继而能够增强初中师生的化学实验意识。
(二) 加强对化学实验环境的指导, 处理好教学和实验二者的关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补充与辅助化学的课堂教学, 有利于巩固初中生的化学基础知识, 提升其操作技能。作为最直观的一种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与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在教授化学实验的环节中, 教师应当强化指导化学实验的全过程, 从实验的目标、步骤、所需器材、结论及注意事项等逐一进行有层次的讲解与说明, 激励和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继而使他们收获化学学习的乐趣与实验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讲解氧气制造中, 部分学生在给试管加热的环节发生了试管破裂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要认真观察学生具体的实验步骤, 告知其在酒精灯点燃之后务必要使试管均匀受热, 以避免其冷热不均, 同时要确保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杜绝管口倒流冷凝水。
(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
为调动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培养他们的科学操作技能, 化学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 细心预备所需使用的实验药品或替代用具, 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制定好实验步骤, 明确注意事项,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将学生分组进行轮流实验探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操作并给出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探究实验, 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有助于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同时又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仪器设备不完善以及药品不足的疏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不可否认化学实验在培养初中生的观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实验素质,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强化对自身的多元化培训, 同时应用不同的实验手段, 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雪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现状及改进方法研究[J].学周刊, (24) .
[2]凌萍.初中化学中对比探究实验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 .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解决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许多人把目光聚集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上,该课程教学的许多问题暴露出来。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小学科学教学的不重视。经调查,在我国的部分小学学校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很不重视,甚至在部分学校没有为小学科学课程安排时间,小学科学课程成了一个摆设的科目,没有实际的意义。(2)小学科学教师的不专业。在部分学校,小学课程的教师是学其他专业的教师来代课的,教师的科学素质自然不高,对于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自然收获不高。(3)学校没有小学科学课程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只能有一个比较抽象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学生自然没有学习兴趣,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要解决小学科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学校方面一定要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科学是学生接触科学的基础,能否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一定要开设正式的小学科学课程,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时间,这为学生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基础。第二,学校要保证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定期对教师展开培训,使小学科学课程教师能够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同时,小学科学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有着较高的科学素质,能够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真正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第三,教育部门要加大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要保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有着一些相应的设备,使学生对于一些科学现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最后,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以课本内容为核心,而要适当离开课本,将课本上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想象相联系,能够使学生对于科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学校方面要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培养,为小学科学课程提供相应设备,这样才能为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卢春.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改善[J].教学与管理,2011(03).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现状 篇4
随着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开始。两者中的很多新的理念, 这些新的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是否选用新的教学方法, 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否能成功进行,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假如教师依然按照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 就完全不能反映到新课改中对教学理念的要求。
二、现行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分析
1. 以教师的语言为主
在中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中, 都以教师的口头语言为主, 不论是课堂上的什么环节都一样。即便是学生的自主讨论, 主要的引导语言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其实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 在教师的素质要求中, 语言表达能力就是首要的重要指标。另外, 老师对于在课堂上犯错的学生进行管教时经常带有威胁口气, 缺乏情感和安全性。
2. 注重对学生的解题训练
课堂上教师不论是使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 其共同点就是都会对知识点进行讲解, 讲解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记住所讲的内容, 以便进行对相关知识点的训练, 同时课后布置大量作业, 用以巩固这一知识点。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但是, 传统的强化训练已经与新课改要求格格不入, 完全违背了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口号。
3. 教师的提问方式机械化
提问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但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呈现出严重的机械化。提问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首先是对错性提问, 只需学生回答对与错;其次是陈述性提问, 课本上可以找到明确答案;最后是推理性提问, 课本上没有明确的答案, 需要学生思考后得到答案。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出,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缺少启发性, 总体来说, 课堂提问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只能被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上, 教师的提问表面上看与学生交流的过程, 而实质上只是让学生按照传统的约定俗成的模式来回答问题, 完全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一点也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
三、影响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因素
1. 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 教师们认为按教学目标按时完成在教学最为重要, 教学方法一定要能确保完成教学目标。另外, 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 但是他们古板的思想导致他们新教学方法的接受上比较费力。随着他们多年的教学习惯, 教学方法也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形式。由此可知, 教师形成的教学观念决定了他们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学观念一般都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脚步,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实施效度和力度。
2. 学生的因素
首先, 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有一定影响, 课堂上的反应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体现,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机选择教学方法。学生最喜欢教师使用讲解法授课, 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方法下学习效果较好, 他们最不喜欢教师使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由于这些,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表现是, 对于教师互动交流活动不太配合, 反应不积极。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 会渐渐的不再互动, 直接以讲解为主。其次,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评价体系, 成绩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体现。在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评价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有鉴于此, 教师就会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在课堂上能快速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并在课外布置大量的作业, 以达到巩固知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从而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3. 教学内容的因素
教学内容的性质、难易程度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又一个因素。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的学习难度很大, 需要教师做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更为详细讲解。在这一点上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一样, 也是认为数学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话, 效果不一定好而且还会浪费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 很多数学教师都认为数学的课堂教育只需要讲清楚解题思路和答案的获得过程就可以了, 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活动无所谓有无。这就导致了现在数学教学课堂越来越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结语
由上文可知, 现今中学数学教师常选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式教学法。虽然这种方法并不符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 它还是在中学的数学课堂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 教师对新课改的要求了解不明确, 容易受到老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而忽视创新思维的发展;第二, 适合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式教学法和交流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一般不太会选用, 即便偶尔也会在课堂上零星的运用一下, 但是由于理解的不透彻, 在使用时会出现机械化、形式化、随意性等缺陷;第三,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虽然也比较认同, 但是, 由于传统教育体制、教师教学成果评价体系、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 教师在教学方法选用上比较固定, 并不愿意去改变发展。第四, 由于数学本身的具有抽象和高难度这一特点, 学生普遍不愿意自主学习, 更原因让老师做细致入微的讲解, 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张传缝.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3]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教学现状方法 篇5
摘 要:近些年,为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而德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各类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德育教学,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但现在的小学德育教学流走于形式,仍然困于教材内,以教师“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无法实现与实践接轨。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教学,现在的教育者应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和提高方法做出深入思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现状;方法、在素质教育全面到来的时代,改革与加强德育工作刻不容缓。小学生活泼好动,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但因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小学成为德育教学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小学德育教学现状
(一)德育教育形式化
1.在中国的德育教育中,学校均过分强调安全,认为任何的实践活动都要以安全为重心,安全大于天,因噎废食,放弃开展很多实践活动,实则忽略了安全与实践并重,导致德育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许多德育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务虚多、务实少”,不同年级同样的教育活动,效果微乎其微。每次教育活动都是既定的,脱离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按部就班,重形式轻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德育活动毫无新意,提不起学生对德育活动内容的兴趣和好奇。
(二)教学氛围欠缺。教学氛围欠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学校不够重视。从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今天的高考制度,学校重视文化课远超于德育课。德育课不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略德育教育。二是授课教师不够专业。从小学开始的品德课,学校往往会让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并不配备专业的品德教师。而其他科目的老师不具备专业老师的品质,往往对品德的内容掌握不准确,导致德育的理论和实践相去更远。
(三)未能以学生为主体。“古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解惑者”而非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直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们。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停留在应付升学考试的片面认识上,无不把升学率作为教学自己的奋斗目标,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传授大量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对生活的连续,无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仅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提高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成长规律。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揭示了儿童的本质是儿童本身,教育应基于理解儿童、遵循儿童自然本性、步入儿童世界、关注童年的快乐。
小学阶段是一生的道德观培养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教师首先应当深入了解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思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成长贡献一份力量。其次,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学生参与、主题创新型课堂的教学方式。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容忽视,我们要给予更多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比如,踏青活动,让学生与大自然深入接触,发掘学生的好奇心,让他自己去发现与探索,完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现实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小学生从对自己生活的感知、体验和总结中形成思想品德,当然,在此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1.搬“理论”出“教室”。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喜欢参与有趣的集体活动。我们要好好把握教室外的活动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来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积极进行思想品德渗透,真正达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比如:祭扫烈士陵园活动,不仅能增进小学生对烈士精神的崇敬,让烈士的牺牲精神成为一种榜样,更是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和礼仪素养。
2.让“理论”进“家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学校组织实施,还要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也参与进来。让平时的生活习惯、行为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修养与气质。比如,开展亲子活动是最好的结合了学校与家庭的活动方式,共同使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思想品德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孝敬父母活动(帮父母端水洗脚等形式)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开展丰富有趣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于趣味活动之中,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具体知识,而且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比如,“包包饺子,亲亲一家”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也培育了协作向上的精神。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尊重学生天性和年龄特点的前提下找到更适合的教育方式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还任重道远。首先,需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其次,认清目前思想教育的现状,对症下药。最后,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有效方法提高思想教育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思想教育这片天会是朗朗晴空。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方法 篇6
一、教学情况调研
(一)课堂教学现状
在调研听课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乡村学校有一些教学上的精英、讲坛上的新秀,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不达标。其明显表现为:教学随意、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思维定势、固化资源。
具体讲教师缺乏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思考、设计,造成教学环节、教学训练以及教学语言的随意性,导致课堂质效不强;课堂上一些个别教师仍然延续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僵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知识能力拓展;在某些教师的课堂中,运用丰富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在没有电教手段的条件下,也丢弃了传统的教学工具,呈现出枯燥、乏味、机械化的教学程序;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自我预设的教学方案,采用大量的牵引式教学,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教师的“主导”成为“主控”,学生的“自主”成为“盲从”;有些课堂仍旧存在着“教教科书”现象,既没有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没有与学生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知识的迁移。严重局限于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教研现状
研究价值取向模糊、各行其是封闭运行、教研肤浅,质效不强。也就是说指令性、应检性和跟风型教研还存在。我们的一些学校研究目的不明、研究动力不强、研究价值不高;封闭式的教研,校际之间的开放互动教研、教师之间的交互沟通氛围不浓,中心校以及外界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研究问题的价值性不强,研究过程简单,对一些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地、理性思考,只处于一种表皮的“面”上的研究,没有深度,没有实效。
(三)教学管理现状
教学管理机制流于形式,本体迷失。“人”这个主体没有弘扬,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扎实的运作程序。
(四)教学环境现状
一些学校硬件设施匮乏,师生获得课程资源较难,校园文化建设比较贫瘠,对丰富学生知识、视野与充实教师教学储备有直接影响。
(五)教师素质现状
在我们的调研中也发现,有一部分教师知识文化功底、自身的专业素质还需要进一步的砺练,一些村小专职小科教师严重不足,多为兼职,造成教学不够专业,教学质量较差。
二、问题成因分析
1. 内化理解问题。虽然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一些教师对其精髓及相关建构知识领悟不透彻,没有做到真正的内化理解。在将理念转化为自我实践和评价他人时,缺乏理论支持以及事物衡量标准和内在的鉴赏能力。
2. 策略运用问题。在听课中我们发现,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掌握教育教学策略,如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策略、情境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等,不能把有效的策略变成教学智慧和行为,更无法有效运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盲目、笨拙、随意、机械操作的现象。
3. 文化素养问题。一少部分教师知识较为贫乏,专业知识不够丰富,专业素养不强,对教材理解、拓展、使用的功底差,亟待深入学习,加强实践。
4. 自我砺练问题。一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意识还比较欠缺,没有学习目标,不能比较系统学习并掌握教育理念和艺术的教学方法。缺乏自发的实践探索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5. 自创资源问题。我们的教学条件虽然有限,但是也有一些教师还不能够自觉地发现、利用、创造身边教学资源。不能就地取材,自制教学工具,自主创设有利条件,提高教学质效。
6. 教研环境问题。一些学校教研环境相对较差,不能够很好地为教师创建教研的平台,缺少研究时间和空间,研究氛围不浓,因而教师不能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导致研究兴趣低下,研究实效不强。
7. 引领辐射问题。区、乡教研部门与中心校的引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是否把教研的侧重点放在乡村学校上或薄弱学校上?关注多少?中心校的有利资源是否得到开发、利用?辐射带动如何?这些都是问题的成因所在。
8. 客观实际问题。(1)乡镇学校特别是村小学校地理位置偏僻。教师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导致教学信息闭塞、教师视野不开阔。(2)培训机遇少。由于村小资金短缺,教师参加上级专业性的培训机会少,学习获取知识不够,造成知识匮乏。(3)非师范类毕业教师居多。大部分教师是依据自身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任教,缺乏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4)教学设备短缺。很多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不足,没有电器化的教学设备,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够完备,存在着校园文化建设较差的客观实际。(5)教学任务繁重,人员缺少是村小学校的严重问题。多数教师任双科教学,同时做班主任,每周20余节课,任务重、研究时间缺、研究人员少,汇智性的教研活动不能得以实施。
三、改进意见与措施
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认真地研究,整理出不太成熟的改进意见与一些实施办法,供大家参考:
区域层面:外界助推、全力扶持
对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我们认为作为区教研部门,是一项攻坚任务,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制定愿景规划,让责任驱动行为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农村教育底线的提升,规划共同愿景,建立区、乡、村联合发展体。明确职责、谋划发展出路,进一步完善《绿园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特别要细化农村学校教研机制,从制度层面落实农村校本教研“重中之重”的地位。以深入推进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策略进行深层次研究,以责任驱动行动,促使农村学校教、研、修一体化,努力形成务实、有效的教研机制;形成直面教学问题,根植于课堂建设,促进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发展的教研文化,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共同愿景。从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校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把抓农村教育教学落实到实践层面,让学校、教师、学生体验到、感受到并真正受益。
(二)调动力量资源,让外援推动发展
在抓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加大力度,继续采取“专业引领、典型示范、区域推进”的运作措施,促进全员参与,整体发展。
1. 专业引领——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室将以“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实践与策略研究”为专项研究,注重建设村小专业支持队伍,加大引领力度。我们教研部门将充分发挥“指导、参与、服务、引领”的作用,开展活动、定期请专家讲学、深入基地座谈、听课、调研、跟踪评估,直面实践层面的真问题,引领全区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1)教研重心下移。教研员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侧重关注乡村学校,为其创设教研氛围,提升教研质量;开展网络教研,使区边缘地区的教师,也能通过网络参与教研活动,得到教研员的指导;继续送课下乡,通过送教下乡使偏远的薄弱的学校也能享有举办专题性教研活动的机会。
(2)严格农村学校蹲点制。制定教研员联系相关学校的制度,教研员蹲点学校,严格排定日期,根据情况要求教研员每学年定期蹲点某所学校,既进行管理调研又进行教学指导,安下心来为学校解决一些教学教研上的困难,带出1-2名教师,办成1-2件实事。
(3)教师发展结对制。各学科教研员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结对,帮助值得培养的青年教师快速提高,努力让其脱颖而出;利用中间力量的中年教师,尽力让其发挥作用;关注日渐退步的老年教师,竭力让其终身学习。
(4)注重培养特色教师。我们缺乏有特色的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我们将创设机遇,搭建平台加大发现、培养度、任用力度,促使更多的特色教师脱颖而出。
2. 典型示范——调动全区教学精英,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区“学科研究室”、优秀学科组、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打破校际界限,通过实施“名师共享”、师徒结对帮扶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师到农村学校上指导课。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 区域推进——贯彻落实教育部“以区为主”的农村教育改革管理措施的精神。进一步完善以“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同级教研室专业支持,学校校长为责任人,教师为实践主体”的校本教研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广泛沟通、竞争和分享。充分发挥乡镇教办在“区-乡镇-学校”这一行动链中的“枢纽”作用,特别要把全区性开展的“校际联合、城乡互动、师徒结对、同创共进”的教研活动做大、做强、做实。希望我们乡镇学校也要珍惜这次机会,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实现区域整体推进。
乡村层面:内力驱动、自主发展
(一)变革形式,创新方法
在寻求自我发展中,各校仍然要以校本教研为重点。工作创新的着眼点放在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上,着力点放在改进课堂行为上,切入点放在真实的课例上。在学习、借鉴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现象分析等的基础上,加以本土化改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食而有化,并努力在一点上做细、做精,力求突破,实现教研方式的创新。如,合作共享的集体备课、直面现实的问题会诊、聚焦课堂的教育叙事、多元互动的课例研讨等,以此实现智慧生成、实践追问、经验重构、理念求解。
(二)抓住龙头,辐射推动
我们应充分挖掘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五动”并举。
1. 理念带动。基于一些村小教师理念陈旧现状,中心小学要大力开展“与好书为友”活动,向村小教师推荐教育专著、报刊,定期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共享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信息;倡导“与名师为友”活动,安排、鼓励村小教师与中心校优秀教师结对,少走弯路,缩短摸索期;推行“与名校为友”活动,加强村小与中心校及当地其他优秀学校的校际交流、协作活动,让村小教师充分呼吸教改的新鲜空气,沐浴课改的和煦阳光。
2. 科研联动。 抓好科研,提倡村、乡“一体化科研”。即:研究内容一体化。围绕中心校的立项课题,村小设立子课题组,与中心校课题组进行协作研究、互助探究,解决实质性的共性问题;研究活动一体化。联合举行研讨活动,共同分析典型案例,一起揭示方法规律,实践应用先进理念;研究阵地一体化。定期交流经验,展示成果;评价奖励一体化。组织评比优秀案例、优秀随笔、优秀论文等科研成果,表彰教科研优秀教师。
3. 教研互动。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心校”的辐射作用,促进各村小的共同提高,我们可实施“四项制度”:落实公开课日制,中心校每月设定一天为公开课日,让其它村小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前来听课。村小也每月确定一天为公开课日,中心校教师前去参与,有重点地开展互备、互听、互评、互改;推行借班上课制,村小教师到中心校借班上课,并由中心校骨干教师进行点评;施行送教制,中心校骨干教师到村小上课、说课,“送教下乡”、“送经上门”;试行联合教研制,中心校和村小教研组,每月联合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讨论教学设计,或进行教学观摩,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互补、同享、共进等作用。
4. 督导推动。对村小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中心校要加强督促与指导,引导村小不断提高并内化工作标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首先,要加强常态督导,中心校要组织学校各条线骨干对辅导区村小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调研,发现亮点,热情肯定,发现问题,指导整改。其次,要开展专项督导,对村小某一方面或某项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短、平、快”式的剖析,尤其是对村小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心校要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会诊式”、“跟踪式”听课、评课,将提高村小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作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再次,要规范综合督导,每学期末,中心校要从“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特色建设”等方面对村小进行综合性的检查与评估,以检查评估促总结、导反思、理思路、明举措、求提高。
(三)挖掘资源,服务教学
1. 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资源,而不是在“等、靠、要”中,不去使用现有资源。要充分使用现有教学工具,要善于时时开发能够开发的资源,学会就地取材。如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性地使用投影仪、小黑板、教学卡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丰富学生的感官。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传统的教学工具发挥大作用。
2. 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农村学校应该把重点放在利用大自然这一资源宝库上。在自然、生活中寻找素材。如语文课的教学可把学生带到室外、田野,亲历自然景观、体验实地物质、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妙。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语言得以丰富,并能做到言而有物。美术课、自然课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3. 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钻研教材,要用好教材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顺序,整合教学内容。同时我们也大力提倡各农村小学要利用有利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创出校本特色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和教学方法探讨 篇7
(一) 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 教学模式僵化。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大多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 教学模式非常僵硬和传统, 在英语课堂中普遍出现了“一言堂”的现象, 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必定是事倍功半的。学生在英语课的学习中无法占据主动地位, 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不仅如此, 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这样僵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长远来看, 英语教师在英语课上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下降, 而如果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必然遭到淘汰。
2. 教学观念落后。
初中英语课堂一言堂的出现、教学模式的僵化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学校和教师的英语教学观念过于传统, 片面追求中考的升学率,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教授课程, 而不会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过分重视优等生, 忽视后进生的英语学习。初中英语课程是比较特殊的, 很多学生都是初次接触这一门语言, 由于学生接触时间较短, 加上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认识不多, 因此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调地教授英语语法知识。英语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要注重英语口语和听力训练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英语是一门实用性的课程, 需要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但是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重视。
(二) 初中英语教学的反思
1. 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传统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课堂教学中, 将大量的知识灌输到学生脑中。这样必然会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丧失,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低效率。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近年来, 各地逐渐展开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学观念决定着这些改革是否能够成功。
2. 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非常普遍。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学习能力的下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这个现象的出现, 可以通过导学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比如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英语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虽然英语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操作中的准备工作和实施比较繁杂, 但是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并且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知识面, 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英语知识。
二、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和措施探讨
(一) 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 这种方式正在逐步推广和普遍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接受的是比较枯燥的英语语法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文电影片断, 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背景进行理解。遇到电影中较为经典的词句, 让学生们大声地朗读背诵, 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合理布置英语作业
初中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便是中考, 各个学科任务非常多而繁重。英语教师盲目地给学生布置英语作业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效率低下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敷衍塞责的态度。因此合理地布置英语作业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教师应该对英语作业进行精心设计, 通过合理地设置英语作业难度结构, 重视与书本的结合, 充分兼顾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 才能收到英语作业应有的理想效果。对于英语学习中学生掌握较为薄弱的语法部分, 英语作业中要能够让学生多加练习。可以让学生设置一个错题本, 把作业中所犯的错误记下来, 不仅可以加深印象, 而且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避免错误的重复。
(三)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负担, 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中引用一些有趣的英语谜语, 让课堂气氛轻松起来,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 由于初中学生大多处在青春期, 对男女之情充满兴趣而又敏感, 英语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造句举例。比如accept和receive这两个词的比较学习, 教师可以给出这么一个例句:Ben asked Lucy to marry him, and she accepted it.Then Lucy received a diamond ring from him.学生往往听到marry him就会笑起来, 但是无形中也加深了对accept和receive这两个词的理解。
教学现状方法 篇8
一、现状分析
根据《云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导评估标准》要求,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在形式上以小班教学为主, 大班教学或讲座为辅。每学年16学时, 计讲授8个左右专题。所授内容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形势与政策〉》及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为主, 适当结合本省、本地区的重大事件和新闻背景。通过近几年的实践, 我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问题和困难依然不少, 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目前, 我校《形势与政策》虽然已经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但在专任教师、经费配置、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实践基地等方面的配套设施还明显不足。同时, 在内容设置、教学安排方面随意性大, 缺乏完整的教学、考核体系。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一是从主观方面来看, 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该投入的未投入, 该加强的未加强;二是从客观方面来看,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且涉及面广、难度大、时效性强, 对学校及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短期内难以应对自如。二者间的矛盾,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部分领导 (兼职) 担任,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师的专业背景、理论积淀、方法技能、思想修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在学习培训方面机会不多、培训不够;三是由于大多数教师要么兼任其他课程要么兼任其他事务, 在时间与精力上投入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3.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优化。
《形势与政策》在时效性、政治性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 但在一般情况下容易教师忽略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性方面不尽如人意, 难以达成满意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 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4. 社会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增强。
由于我校地处郊外, 周边缺乏良好的社会实践基地, 加之经费紧张等因素, 难以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知道,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若缺失了社会实践教学部分, 不仅难以拓展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也在一定程度削弱了该门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而单一的理论教学、照本宣科或生硬灌输等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方法探析
1.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并努力付诸行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思维活跃、勤于思考, 但由于人生经验不足、思辨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 极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形势与政策》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而开设的, 其目的是通过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解析, 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思想是行动的主导, 只有认识到位, 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效用。在教学管理方面, 要切实将《形势与政策》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 给予一定学分并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在教师培训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 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学习和讲座;在经费方面, 要实现专项拨付、专款专用, 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设施;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 要积极协助并努力创建优良的基地, 以确保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成效。
2.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其素质和能力高低直接关乎教学的质量和成败。就《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而言, 一定要充分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 树立良好的心态;立足《形势与政策》层次高、领域宽、跨度大、学时少等特点, 认真钻研教育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积极参加学习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思想素养,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技能;坚持定期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制度,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时事政策出发, 努力寻找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恰当结合点, 理论联系实际, 认真构思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3. 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 直到目前为止, 《形势与政策》还没有具体、完备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的教材, 各校所用教材大多为各省自行编订的相关教材。同时,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通知精神, 该门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扩展空间。因此, 在切合《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和特点的基础上, 我们要努力筛选出那些既重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教育又重视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分析, 既重视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教育又属于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分析作为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同感, 增强课程吸引力。
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是确保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为适应《形势与政策》的教学, 教师一是要努力优化教学方法, 在讲授中要把问题、观点讲深讲透;二是在课堂上, 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 提出不同观点或看法, 并进行师生“互动式”讨论, 以满足学生思辨的需要;三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各种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建立素材库、研发多媒体教学课件, 把文字、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 大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4. 努力提高社会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
《形势与政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特点, 没有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作为铺垫, 是很难对学生形成有效、深刻影响的。实践教学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 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加强社会实践教学。一方面, 要努力创建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 力争把本地区的特色企业、博物馆、展览馆等单位纳入教学实践基地;二是学校要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 在确保经费的基础上, 切实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 并努力探寻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摘要:《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本文结合对该门课程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定的探析。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现状,方法
参考文献
[1]倪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与教材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04, (2) .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 篇9
一、现今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1. 一考定成败的现象没有根本解决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有机结合,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语言搏击与文字跳跃的课堂,而不应该是奋笔疾书的课堂。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今语文课堂依然重视考试,轻视文化素养的培养;重视练习,轻视学习感悟。
2. 轻视语文学习
拥挤的课程安排,加上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得学生越来越忽视语文素养的积累。学生习惯了数理化的短期突击,于是将它运用到语文学习中。造成语文学习日渐吃力,成绩提高不见起色,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淡,甚至产生语文学不学都没有太大差异的错误思想,以至于完全放弃学习语文。
3. 学生的语文能力参差不齐
很多学生语文基础不好,语言、文字的积累少,语法知识基本是空白,导致最基本的遣词造句都显得吃力。写作文时口头表达和文字论述都是直白幼稚,逻辑混乱,病句连篇,甚至没有应有的文学素养,应有的思想深度。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体会,缺少社会实践。
二、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
1. 更新教育观念,注重人文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肩负着强心健体的伟大使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心灵伙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例如,在我们学习《项链》这一篇课文时,我们需要分析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人物,这时我们不能狭隘地将其定位为一个贪慕虚荣的小女人,我们要学会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她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原因,是社会大背景造成的必然结果,还是她与生俱来的性格使然。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她十年还项链的艰辛和信守承诺的勇气,诚然,她是可爱的人。我们在指责她的虚荣的同时,也要看到她的其他好的品质,这既是人格的升华,又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注重基础词汇,语法的训练
当今的初中语文将重点放在解读和挖掘课文,对学生的创新,分析概括能力越来越重视,不可否认,这对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作用。但问题是,当今学生连最基本的词汇这一关都过不了,他们语言文字匮乏,就算有想法,也找不到合适的文字将其串联重现。词语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老师应加强学生在词语方面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了解词语魅力,拓宽语言范围,造句时才会信手拈来。另外,淡化语法不代表忽略语法,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法的学习越来越不重视,使得学生在遣词造句时逻辑不清,简单的话说得冗杂,混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语句构成,最基本的句法结构,让学生说话有理有据,而不是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
3.重视学生的思维和感悟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紧跟老师的步伐,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死记硬背老师说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学习,不会思考,或者说是懒得思考,没有创新,没有感悟,说的话,写的作文都只是堆砌辞藻,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老师变成了教学的主体,起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有表达自我的机会。现在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感受自然,感受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自己思考,自己感悟,写最真实的话,做最感人的事,体会生活的多姿多彩,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4.将多媒体带入语文课堂
教学现状方法 篇10
1、重语法, 轻词汇
假如把语言比作一座大厦, 语法就如建筑的框架, 而词汇则是建筑该大厦的砖块。这形象地揭示了词汇和语法之间相互依赖而又各自独立的辨证关系。
目前的英语教学, 教师课堂内外强调的大多是语法知识, 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更是把语法作为每堂课的重点, 一味重视语法和句型的讲解与操练。没有一定量的词汇输入, 学生语法学得再好, 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法学得好的同学也只是暂时地能应付考试, 却无法领会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可以交流的快乐。
2、词义讲解缺乏语境
学习词汇一定要放在某个语境里学习。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为了贪图方便, 只按照单词表一字不漏地传授单词, 而且只讲解单词的意思, 而不将单词放在一定的语境里进行讲解。这种把单词单独传授而与一定的语境脱离的教学方法, 使许多学生觉得学习单词太枯燥无味, 对学习单词渐渐失去了兴趣。
3、重机械记忆, 轻深层记忆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常采用的词汇教学模式就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课堂上进行检测反馈。只要求学生能默写出中英文, 似乎也就达到了词汇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单纯地讲解词汇的词义、拼写及各种用法, 把英语单词和汉语意思笼统对应, 或简单举例, 缺乏对构词法知识和词的文化内涵的讲解, 更不善于把词放在一定语境中讲解。这陷入了词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交际, 并在使用中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4、不重视词汇文化内涵
著名学者胡文仲说过:“只学习语言材料, 不了解文化背景, 犹如只抓住外壳而不会领悟其精神。”可见, 语言和文化是互相融合, 必不可分的。有的教师只按照课后的词汇表详细地讲解单词的拼写、音标、词性和搭配等, 对于单词的文化背景却只字未提, 觉得这些并不重要, 多讲浪费了上课的时间。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 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用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英语词汇教学应结合英语文化背景, 使学生对某些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汇能够正确理解。
二、教学方法探究
1、了解读音规律和构词法
了解单词的读音规律, 像开音节, 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在重读与非重读音节中的发音, 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掌握英语单词的音和形两个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构词法教单词, 能克服机械记忆单词的枯燥乏味和容易遗忘的问题。
(1) 合成词 (compounding) 。如:hardware (硬件) , network (网络) 。
(2) 转化 (conversion) 。转化是由一种单词类转为另一种词类, 如:air (n) (空气) air (v) (通风) 。
(3) 派生 (derivation) , 主要是通过前、后缀词构成新词。
(4) 缩写词 (abbreviation) , 又叫截短词 (clipping) 。
(5) 混合词 (blending) 。如:combat通信卫星, newscast新闻广播等。
(6) 创新词 (neology) 。
2、利用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利用语境记忆词汇的习惯。所谓语境指的是上下文 (context) , 即词, 短语, 语句或章篇及其前后关系。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众所周知, 孤立的东西不容易记忆。要有效地掌握词汇, 就应该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因此在课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千方百计地把词汇与句子, 语境结合起来, 应该多让学生自己造句, 掌握词的用法。
e.g. (1) He likes mathematics more than physics.
(2) In the sun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 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3) Like knows like.
上面 (1) 中的like是动词, 是喜欢的意思。 (2) 中的like是介词, 是象什么一样的意思。 (3) 中的like是名词, 是英雄的意思。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 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3、介绍词汇文化内涵
词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它的发展是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 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week一词在两种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英美人理解的一星期是从星期日到星期六, 而中国人的“星期”指星期一到星期日, 但“weekend”大家都指星期六 (星期五) 到星期日, 看来好像还是中国人对星期概念的理解更正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扩大词汇量的同时, 正确运用词汇, 达到交际的目的。学习英汉词汇语义的文化内涵, 我们必须了解词汇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 并且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习语的表达方式。
4、加强词语的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教学
在词汇教学中, 学生首先要下功夫理解和记忆词语的音、形、义等, 这就是词语的内部知识;其次, 要了解词语的屈折变化和派生形式, 即词语的语法;再次, 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语内关系, 如同义、反义、多义、上下义等;最后就是词语的语用规则, 即在一定的环境里, 采用相应的词汇。教学时不能图方便省事, 只讲内部知识, 而忽略外部知识。
5、组织大量泛读和泛听活动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 而重复则是记忆的一大法宝。在教学中, 要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进行泛听和泛读活动。如果语言结构容易理解, 学生的听读兴趣就可以保持下去, 这有利于学生词汇记忆的巩固和加深。
6、进行词汇习得策略训练
人们对外语学习的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词汇习得方面, 通常采用的策略是语境猜测。即利用语篇中的线索或者根据语境提示, 推测生词的意思或部分意思。教师应在这方面给予详细地示范和耐心指导, 并注意利用构词法的知识。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后,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常用的前、后缀知识以及各种复合词的构成方法, 这对扩大词汇量、增强词汇的辨识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猜词。
三、结语
英语词汇习得能力低是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障碍, 因此广大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师应当正视学生基础,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积极探索新的学习理论和词汇教学策略, 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不断运用中扩大词汇量, 进而其提高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Brown, D.1987.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Prentice-Hall, Regents.
[2]Klein, W.1986.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Edward Arnold.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外语教育与研究》, 1989年。
[4]吴本虎:《英语学习策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教学现状方法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探析 教学方法
一、前言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与国际的合作不断深入,全球的通用语言——英语,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自大学英语新教学要求出台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随之得到重视。但是,在整个教学中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英语口语教学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必要的语言情景,这就出现了学生对于所学的口语知识缺乏兴趣,致使大多数学生口语会话达不到基本的交流水平,出现“哑巴英语”现象。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悖。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会话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缺乏与社区的联系
我国教育不断地进行深化改革,但是目前教育模式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中心,且教师仍沿用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封闭式教学,忽视了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没有将学校与周围的社区联系在一起,忽视了社区环境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口语的教学,只是简单地在教室之中,让学生之间进行简单的对话,并没有营造出英语口语会话的情景。教师没有担负起营造情景的职责,教学的重心过于偏重课本知识,而与社会的“现实”生活脱节。使学生缺少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机会,无法将学到的课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口语的积极性,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准备不充分
整个英语口语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五大过程:needs analysis(需求分析)、curriculum design(课程设计)、material development(教材开发)、classroom instruction(课堂教学)、course evaluation(课程评估)。众所周知,在这几大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甚至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唯一的场所,而且课堂还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训及得到评估的最重要的场所。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对于英语口语教学存在误解,他们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是轻视。因此在课前教师不会下功夫去钻研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的活动、研究教学方法,缺少必要的备课过程。在课堂上的口语教学的主题往往是教师临上课前随便想出的,或者仅仅是在课堂上放一部英语电影,下课前简单地讨论一下剧情。这样以看电影代替教学,短时间内学生当然表示欢迎,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口语教学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疑问。教师缺乏必要的英语讲解和训练,学生接收到的英语知识相对减少,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英语口语教学,充分备课。
三、提高口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即对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达到的标准、要求做出规划。口语教学目标是指语言目标和交际目标。所谓的语言目标就是指需要学生掌握的用于交际的词汇量;交际目标则是指学生所掌握的进行口头交际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切实可行,具体一些,这样便于实施且易把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把教学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且在口语练习过程中相对应。同时,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学生会明确本堂课所需掌握的内容和需达到的交际水平,便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解与教学目标的差距。这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能够把握学生掌握口语表达能力的情况,提高整个口语教学的效率,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产生责任感,增强学生学习口语的动力。
(二)导入式教学策略
“万事开头难”,英语口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師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好的开始能够事半功倍,反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之后的课就很难有序地进行下去。可运用导入式的教学策略,即上课伊始通过导入与教学内容存在内在联系的图片、文字、电影短片等,集中学生注意力之后进行教学。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导课一定要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能力基础等情况进行分析;二是导课一定要简洁生动。导课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集中精力。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好导课技巧,可以缓解学生心理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英语口语教学中主要的导课方法有:图片评说、话题导入、设疑导入、媒体导入、情景导入等等。通过图片、话题、设置疑问、多媒体播放、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入教材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口语会话教学中学习“our attitude to love”会话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导入。学生在不看教材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图片对会话的主题进行猜测,或者请一两位学生用英语描述一下图片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求知欲,将sacrifice for love、love is a responsibility等教材内容渗透其中,激发学生对口语会话练习的兴趣。
(三)课堂互动教学策略
在整个口语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是指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两种模式。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双向交流互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种互动是双向的,不仅仅是教师回答学生所问问题的单向交流,而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反应的双向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学生之间的交往,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与教学相关的学习活动,不是所有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都属于互动的范围。如课堂上教师指定两个或几个学生分角色读会话,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诵读不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需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分组进行交流,并结合“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情景进行互动交流。
比如在学习“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are disappointed in love?”会话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场景,对学生进行分组对话,每小组4—6个人。将教材中出现的需学生掌握的词汇quarrel、disappointed、environment 、 difficult等融入其中,组与组、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互动中学习到新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英语口语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只要找到良好的教学方法就会迎刃而解。在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没有一种方法是灵丹妙药。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灵活运用英语口语表达,以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岳晨,李姝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20):180-181.
[2]贾求索.语境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胥扬.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究[D].黑龙江大学,2009.
[4]赵富春.大学英语口语探究式教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教学现状方法 篇12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现状,措施方法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应时而生,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时间不是太长,因此它在某些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包括专业的建设、实训基地的选择、培训的计划等方面. 而数学作为高职教学基础理论的一部分, 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很多挑战. 在高职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高职数学的兴趣, 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摆脱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学会借助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观察、解决实际问题,是现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下就高职数学的现状与如何探索正确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分析.
一、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学校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有所下降,从而也引发了教学上的一系列问题. 高职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也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课时不足、教学方法老化等情况,这些状况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 一) 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扩招已经成为了近年来高校招生的一种趋势,随着大学入学率逐年升高,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进入了各大普通高校,而高职院校录取的都是最后批次的学生,还有的地方招生的五年一贯制的大专,生源是初中毕业的学生. 所以高职学校的学生数学严重缺乏基础,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都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数学基础上的差距大不相同, 客观上造成了高职数学教学的困难.
( 二)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投入不够、动力不足
有很多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感觉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好,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其一,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社会上对高职生存在一些偏见,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一种自卑感,所以学生对难度相对较高的数学课不愿花费精力与时间学习,容易产生懈怠情绪. 其二,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学习某一门技术,所以这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过多的理论知识. 其三,学生不能尽快的适应高职院校的管理与教学,导致这些学生对专业课程落后太多,慢慢地就放弃了学习. 这些原因都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因素.
( 三) 高职数学的教学课时相对不足
因为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术,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主要放在实习训练上,所以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上时间就不太多,而基础理论课不仅仅只有数学,还有英语、政治等课程,英语因为有考级的要求,所占课时也不少,这样就造成了数学课教学的时间被大大压缩,由此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够重视, 导致对数学产生畏惧、抵触情绪,因而使学生越来越困难的进行后续的学习.
( 四)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新颖、灵活
一方面,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仍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 即老师讲解,学生进行练习,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因此无法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另一方面,虽然现在也有很多教师采取多媒体的方式教学,但也基本上是使用幻灯片,这种方法往往看起来新颖,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 学生在观看幻灯片的时候产生不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由于是数学教学,幻灯片也达不到板书的作用. 所以在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与知识点的结合.
二、高职数学的教学方法
( 一) 重新整合高职数学的内容并进行取舍
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有两个: 一个是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所需要的基础; 另一个是为了使学生在上岗后掌握其职位所需的数学基础. 所以,高职数学的内容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使高职数学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因此,数学教师应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上进行取舍和整合,使学生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二) 对高职教学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
按我们的理解,普通高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但是高职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如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人才. 因此高职数学的教学更应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高职数学教学不应过于强调逻辑与思维的严谨性,对一些比较费时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要进行删减,以此来节省教学时间. 让学生把用于推理的时间来把公式进行反复练习,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 三) 对高职数学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创新
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实用性人才,所以必须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的结合,尽量多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在课堂上设置讨论课,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更要使高职数学的应用性体现出来,仔细挖掘高职数学课程中所包含的数学建模素材,学习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同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最后,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因为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差别较大. 因此,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 通过学生不同的基础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