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机制(共8篇)
测试机制 篇1
摘要:本文阐述了南京邮电大学天线球面近场测试系统专管共用的运行机制。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 提高先进实验平台的利用率, 形成设备的有效管理制度和高效运行模式, 既为其他大型科研平台的建设提供支持, 又为后续建设的专业实验室提供有益的管理经验。通过探索“共有平台、不同学科”之间的设备管理机制, 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有效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 而且为学生培养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专管共用,天线球面近场,仪器共享
0前言
先进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高校的重要资源,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品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3,4,5,6]。如何管理并使用好大型科研仪器, 使得其不仅在科研方面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是衡量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7,8]。天线球面近场测量实验室是我校第一个全自动的专业天线测量平台, 为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多个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优良的工作条件, 它能天线和天线阵列进行精确测量, 快速获取方向图、增益、效率、极化等关键辐射性能指标参数, 而且界面友好、操作简单, 彻底改变了过去相关专业师生采用人工或半自动方法测量天线辐射特性参数、效率很低、测量精度有限且工作量巨大的艰苦局面, 数十倍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相关专业师生从持续时间长、强度高、体力消耗大的重复测试工作中完全解放出来, 集中精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1 天线球面近场专管共用机制作用
1.1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实践和优化
依托天线球面近场测试系统, 管理人员编撰了相应的操作手册, 为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无线通信中的天线测量技术”实验课程, 进一步优化了天线专业课程的结构, 让学生既能验证经典天线的辐射特性, 又能自行研制新型天线并进行快速测量和优化设计, 还能支持他们参加射频电路设计竞赛。上述举措, 对内促进不同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设备共享效果, 对外展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水平,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进而促进高水平研究论文、教材和专著的发表。在实施过程中, 管理人员和主要参加者还以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穿戴式系统为应用背景, 结合自身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指导通信学科和电磁场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0.8-6GHz频段上研制各种新型天线单元和阵列, 研制了1.7-2.7GHz/5-5.9GHz频段的双频双极化宽带定向天线、小型双频段WLAN宽带定向天线、TD-LTE频段全向双极化天线、5.8GHz频段平面端射特性圆极化天线、多模宽带手持机天线、双辐射模开槽天线等多种新型天线单元, 提出了多种新型天线设计方法, 获得了丰富的原创科研成果。在该机制的实施和实践过程中, 项目负责人始终立足于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和团队磨合的目标, 依托国家科研项目和先进实验平台的支持, 实现了理论教学过程、实验操作环节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彼此促进和补充完善, 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与理论分析-工程设计与实验验证”相结合、教学科研相长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直接指导学生设计天线和实际操作测试平台, 一方面强化学生对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又能增进教师、师生、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充分实现教师、师生、学生之间在科研过程中的逐步磨合, 不断发现研究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及时解决之, 同时提高师生双方的工作效率, 促使师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科研模式, 达到既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升科研业务水平的良好效果。
1.2 支持不同学校学科的平台建设
天线球面近场测试实验室是江苏省无线通信实验室 (归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索“共有平台、不同学科”之间的设备管理机制, 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有效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效能, 而且还为我校省级射频与微纳电子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归属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学生培养方面, 电子科学工程学院、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务处三方协调, 通过预约、课程设置等方式安排该试验系统的使用。在完善的设备管理基础之上, 该实验设备对校内外师生、科研与生产单位开放, 满足科研与教学活动需要, 最大限度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该平台的功能辐射作用。使该平台成为我校射频与微纳电子学科综合训练中的子平台之一。通过利用该平台针对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学生, 开设相应的微波与天线测量、电磁兼容、等课程和多门实验课程, 同时开展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教学工作, 进而鼓励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创新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借助于该平台, 学生可以在两个学院的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射频微波电路设计、射频器件测量、天线设计与测试流程, 掌握射频与天线技术的一般设计方法、仿真与优化手段、现代微波测量技术, 经过训练学生可以具备一名射频微波与天线工程师的基本素养。2014年在我校成功申请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 基于该测试系统的教学成果作为天线与电波实验平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天线球面近场专管共用机制作用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解决了相关专业研究生教学中只有理论授课、缺少实践环节的问题
纵观国内研究生天线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直是以理论授课为主, 过去只有少数重点院校有能力开设配套的实验操作课程。特别是天线辐射特性测量实验, 通常只对电子、雷达、无线电物理等专业而设定, 在通信类专业中尚未见有报道。为了提高教学水平, 增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特别是充分发挥先进科研平台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 必须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利用天线球面近场测量系统, 为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无线通信中的天线测量技术”课程, 改变了我校在以往相关课程教学中, 只有理论授课而缺少动手操作环节或实践环节少且操作复杂度过高的情况。通过操作天线球面近场测量系统, 学生可以地直观验证教材中各种经典天线的辐射特性, 加深对天线基本参数、基础天线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从而逐步从理性上定量了解天线的工作机理, 走出过去对天线专业课程“全是抽象数学符号和公式推导”的认识误区, 产生和增加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吸引有潜力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 帮助解决科研项目中的天线分析和设计问题。利用天线球面近场测量系统, 能够快速验证研究过程随时出现中的各种新点子、新想法,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天线领域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2.2 解决了相关专业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工作平台条件问题, 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天线球面近场测量实验室是我校第一个全自动的专业天线测量平台, 为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优良的工作条件, 它能对0.8-6GHz频段、尺寸不大于45厘米的天线和天线阵列进行精确测量, 快速获取方向图、增益、效率、极化等关键辐射性能指标参数, 而且界面友好、操作简单, 彻底改变了过去相关专业师生采用人工或半自动方法测量天线辐射特性参数、效率很低、测量精度有限且工作量巨大的艰苦局面, 数十倍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相关专业师生从持续时间长、强度高、体力消耗大的重复测试工作中完全解放出来, 集中精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先进天线测量平台的支持下, 负责人于2013年获得了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研究A类资助项目, 2014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目前, 课题负责人正在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和穿戴式系统等不同应用, 与不同学科的师生合作, 开展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
2.3 解决了提高相关专业师生教学科研水平的问题
通过该平台的共管与共享, 不仅显著地提高了相关专业师生研究工作的速度、效率和质量, 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天线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吸引更多有潜力、有志于从事天线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学生主动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实践中, 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显著提升了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研水平, 为我国通信行业培养了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天线专业人才。得益于先进工作平台的支撑, 相关专业师生在天线方面的科研实践持续不断, 一系列全新的研究思想、设计方法与工程设计方案得以快速验证和优化实现, 从而催生出一系列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实验室建成后, 相关专业师生已出版专著1部, 申请了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其中5项已获得授权) , 而且还在天线与传播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或录用了近30篇研究论文 (其中近一半被SCI收录) , 7篇发表在IEEE Trans.Antennas&Propagation, IEEE Antennas&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等顶级刊物上, 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多次引用和关注。
3 天线球面近场专管共用机制实践过程及推广应用价值
在专管共用的实践过程中, 负责人首先为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讲授了“移动通信中的天馈技术与应用”理论课程, 然后依托天线球面近场测量系统, 开设了配套的“无线通信中的天线测量技术”实验课程, 通过48学时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 对相关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完整的科研训练, 为学生从事天线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 系统管理人员一方面指导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展开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电磁场学科的教师, 协同指导从事相关专业方向工作的硕士研究生, 依托天线球面近场测量系统, 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穿戴式系统等应用背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资助下, 研究新型天线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小型天线、宽带天线、多频段天线、圆极化天线等不同领域内展开全面探索。本课题发表的3篇研究论文均发表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 其中2篇被SCI收录 (源) 的研究论文, 主要作者均为课题负责人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还出版了专著1部、获授权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 说明通过对先进天线测量平台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不仅对提高我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 而且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成果, 获得了国际和国内同行的充分认可, 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同等先进水平。另一方面, 通过探索本实验室的共管使用机制, 为不同学科、从事相似研究方向的教师提供了充分磨合、相互配合的良机, 为我校省级射频与微纳电子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生了“1+1>2”的效果, 说明通过对先进天线测量平台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已经为今后课程与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凯.推进研究型大学大型仪器共享管理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4) :8-9.
[2]王力清.行业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现状及原因分析[J].实验室科学, 2015, 4:181-184.
[3]王嘉滨.浅谈实验室大型仪器的开放与共享[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8 (5) :97-98.
[4]曾晓思.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研究综述[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 2013 (2) :45-46.
[5]蔡兵.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2) :259-263.
[6]胡金莲.专管共用发挥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8 (3) :14-15.
[7]涂真珍.国内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共用机制研究[J].科技视界, 2014 (33) :63-64.
[8]孙林超.专管共用提高大型仪器使用率[J].分析仪器, 2008 (3) :34-35.
测试机制 篇2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建
立
干部
、、三项机制,是省委落实习总书记“五个扎实”要求,实现追赶超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制度安排。2.党政领导干部鼓励激励工作坚持、,注重实绩、综合评价,、,分级管理、简便易行的原则。
3.《商洛市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党政干部
鼓
励
激
励
包括
、、和
四个方面。
4.考核奖励方面,按照、、给目标责任考核对象核发奖金,奖金依据公务员考核结果等次发放。
5.建立优秀干部休假疗养制度,对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或“全省优秀县(区)党政正职”,以及在创新发展、脱贫攻坚、重 大项目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党政干部,每年安排一次
日的休假疗养,费用由
负担。
6.对确需追责的单位或个人,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减责,酌情从轻,减轻处分或组织处理。有一定影响的,影响期结束后
不受影响。
7.各级党委、和
应担负起容错纠错的主体责任,将其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举措,负责,上级为下级担当,支持干部。
8.容错纠错应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把支持改革发展与严格执纪相
结
合,正
确
处理
、与
的关系,、鼓励探索者、、纠正偏差者、。
9.市管党政领导干部下的调整方式主要有、改任非领导职务、、责令辞职等,视情节轻重予以确定。
10.干部因
原因,无法正常履行工作职责一年以上的,应当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个区分开来”。(单选)
A、一
B、二
C、三
D、四
2.下面哪项属于陕西省“三项机制”的内容?()(多选)
A、鼓励激励
B、容错纠错
C、能上能下
D、责任追究
3.《商洛市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对获得“商洛市绿色发展考核先进单位”的县(区)前3名,分别奖励()。(多选)
A、80万元
B、50万元
C、20万元
D、10万元
4.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多选)
A、把纪律挺在前面,依纪依法,坚守底线
B、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宽严相济
C、鼓励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误
D、注重抓早抓小,着眼预防,及时纠错
E、支持干事创业,勇于担当,激发活力
5.容错工作按照()程序进行。(多选)
A、申请
B、核实
C、认定
D、报备
6.推进省管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必须坚持()的原则。(多选)
A、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B、权责一致、党政同责
C、于法周延、于事简便
D、注重实绩、综合评价
7.推进市管党政领导干部能下,以政治素质、履职尽责、作风品行的不良表现,目标责任考核、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扶贫绩效考核以及()等方面工作不力的责任认定结果进行调整。(多选)
A、生态环境
B、安全生产
C、维稳综治
D、党的建设
8.市管党政领导干部因上述情形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追责,一般按照()程序进行。(多选)
A、受理
B、审核
C、报批
D、决定
E、谈话
三、简答题(共24分)考生自备答案纸
1.什么是容错纠错?(4分)
2.商洛市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工作中,对干部关心关爱方面是如何规定的?(8分)
3.《商洛市推进市管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需要进行下的调整的情形分为哪些方面?(12分)
“三项机制”知识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
2.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考用结合、奖优罚劣
3.评优评先、考核奖励、提拔重用、关心关爱
4.优秀、良好、一般等次
5.10—15日、市、县(区)财政
6.提拔任用
7.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一级为一级、放手大胆工作
8.执行政策、严明纪律、调动和保护干部积极性、保护改革者、宽容失误者、警醒违纪者
9.调离岗位、引咎辞职
10.健康
二、选择题
1.C 2.ABC 3.ABC 4.ABCDE 5.ABCD 6.ABC 7.ABCD 8.ABCDE
三、简答题
1.容错纠错是指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履职担当、改革创新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及时纠错改正,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
2.(一)建立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实行市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定期与干部谈心谈话,畅通组织与干部的沟通交流渠道。
(二)建立健全干部培养锻炼制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干部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脱产培训,或到中、省机关、经济发达和工作先进地区对口交流挂职锻炼。
(三)建立优秀干部休假疗养制度,对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或“全省优秀县(区)党政正职”,以及在创新发展、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党政干部,每年安排一次10—15日的休假疗养,费用由市、县(区)财政负担。
3.政治素质、履职尽责、作风品行有不良表现,经组织提醒、教育或者函询、诫勉没有改正,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需要进行调 整的情形为:
(一)符合中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陕西省推进省管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办法(试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所列不适宜担任现职应当进行调整或问责情形之一的;
(二)不按组织程序、正常渠道反映问题或表达个人意见,私自或授意他人在各类媒体、公众场合发布不当言论,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参与或指使他人干扰、阻挠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缺乏担当精神,在关键时刻、突发事件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畏缩不前、临阵脱逃,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五)推进市委、市政府重要任务、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不力,贻误发展机遇,造成较大损失的;
(六)落实民生政策缩水走样,发生严重侵害群众利益事件,或者与民争利,造成恶劣影响的。
依据目标责任考核结果进行调整的情形为:
(一)目标责任考核连续两年被评为一般等次,或者当年被评为较差等次的县(区)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
(二)考核民主测评中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得票率达30%以上,且不称职得票率超过15%,经组织认定为不称职的党政领导干部;
(三)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等次,或连续两年为基本称职等次的党政领导干部。
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进行调整的情形为:
(一)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中,连续两年退位幅度在全省前3名的县和退位幅度最大的区的主要负责人;
(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增速,连续两年综合排位在全省后3名的县和排位最后的区的主要负 责人,或连续两年综合排位在全市最后的县(区)主要负责人。
依据扶贫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调整的情形为:
(一)未完成减贫计划任务的县(区)主要负责人及其分管领导干部;
(二)贫困县扶贫绩效考核连续两年在全省被评为一般等次,或者当年在全省被评为较差等次的县(区)主要负责人及其分管领导干部;
(三)违反贫困县退出规定,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或者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低于90%、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低于80%的县(区)、市直部门有关党政领导干部;
(四)在扶贫资金使用和扶贫项目管理上,违反财经纪律,违反招投标程序,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责任人及有关党政领导干部;
(五)驻村帮扶工作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的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其分管领导干部。
依据生态环境工作不力责任认定结果进行调整的情形为:
(一)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力,致使本地区重点区域、主要流域或行业领域环境资源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受到省委、省政府以上通报批评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
(二)本地区发生的重大以上环境污染事件和严重生态破坏事件没有及时有效组织处理,或处置失当发生严重次生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
依据安全生产工作不力责任认定结果进行调整的情形为:
(一)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2起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3起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县(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干部;
(二)一年内发生2起三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的县(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干部;一年内发生3起四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的县(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干部。
依据维稳综治工作不力责任认定结果进行调整的情形为:
(一)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或一年内发生2起较大群体性事件和较大公共安全事件且造成人员伤亡的镇(办)主要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干部;连续两年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县(区)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干部,以及责任主体在市直部门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领导干部;
(二)连续两年被上级单位确定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整治单位的县(区)、镇(办)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领导干部。
依据党的建设工作不力责任认定结果进行调整的情形为:
(一)发生严重违规提拔干部问题,或本县(区)、本部门(单位)用人上不正之风严重,造成恶劣影响,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民主评议满意度明显偏低,群众反映强烈,受到省委组织部或市委通报批评的县(区)、市直部门党委(党组)书记和有关领导干部;
(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引发重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受到省委组织部或市委通报批评的县(区)、市直部门党委(党组)书记和有关领导干部;
(三)管辖范围内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严重错误导向,造成恶劣影响,受到市级以上党委通报批评的县(区)、市直部门党委(党组)书记和有关领导干部;
测试机制 篇3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质测试的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往往是为了测试而测试,数据只是向主管部门统统上报,忽略了针对于学生的反馈环节和锻炼指导,不能达到激励学生自觉锻炼的目的,反而成为各学校体育部的工作负担,也远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因此,高校体质测试过程的管理亟需改革,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
1、闭环机制的概念
闭环即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P(Plan),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
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因此有人称其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2、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细致研究,发现新《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测试数据收集“失真”、评价“浮夸”、忽略反馈与再提高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完善,势必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质量,影响新《标准》实施的质量、广度及深度。在当前改革大潮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测试数据和给出一定的分数,而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体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
3、如何科学地将闭环机制应用于大学生体质测试
目前闭环管理已广泛应用于包括企业在内的多个领域并产生良好效果,对完善质量监督和过程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管理的任务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把系统功能最大化,实现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效益取决于目标和效率,用公式表示为:效益=目标×效率。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闭环管理理论与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管理流程与管理效果进行优化,进而解决《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开环”现象,形成一个构造具有激励性质的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使《标准》进入一个不断前进,不断提高,不断的重复的良性循环当中来。在的实施过程中,抓好各个环节有效的预防《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重形式、轻质量”以及“虚假上报测试数据”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更好实现我国教育部颁布《标准》的初衷和目标。
3.1、体质测试环节
体质测试环节是开始部分,我们需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因为测试数据是一切研究的来源,然而真正地做到测试数据的真实可靠却是难点中的难点,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很多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参与体质测试的态度。
学生对于参加《标准》测试得态度直接会影响到测试结果,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调查中发现,目前他们对待体质测试的态度比较消极,并且很多学生对体质测试了解程度仅限于给一个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和分数,区分体质健康的好坏,更有甚者认为体质测试只是走走“形式”,学生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的兴趣,主要说明体质测试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体质测试的意义不了解,对测试有抵触心理。
(2)体质测试监督人员的构成。
体质测试人员固定是保证能满足大规模集中测试的需要的同时又能提高测试的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保障。然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安排固定的测试人员,测试人员均教师担任。由于有教学任务,测试只能在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并且教师很少接受过《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或《测试》实行方法的相关培训。测试人员的专业测试素质是提高测试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关键,由于教师的教学职责所在,难免在体质测试环节上对测试监控并不严格,多数情况下学生自己测量,测量的记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测试的数据收集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这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对大学生体质现状的管理和监测。
(3)测试仪器、场地的调查分析。
测试仪器、场地是保证《标准》顺利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建立较为完善的体质健康测试系统,是实施《标准》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半数以上普通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评测机构,同时在测试中采取仪器与手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采取这一结合形式的主要原因为:器材损坏、器材不全、场地原因、使用方法不明等。另外,我们对体质测试的器材的购置和维护十分欠缺,体质测试不能保证在统一平台上全面的、科学的通过测试器材测得准确真实的测试结果。同时,目前国内能生产测试仪器的厂家众多,质量不稳定,精确度较低,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不够,有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测试结果准确性和实效性,容易产生偏差。
3.2、评价与反馈环节
测试数据的处理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闭环机制管理合理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环节。正确处理成绩评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标准》测试项目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科学地设定和安排自己的健身目标和锻炼计划,对学生改变健康状况产生积极的作用,实现《标准》所设定的目标。
体质测试评价应真实地反映学生现有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水平,使学校、学生以及上级教育部门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同时在测试评价过程中应该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方法,避免一些学生为了达到一些目的(如评先、评优、毕业等),选择一些不当的途径。
3.3、制定运动处方环节
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良好的促进作用,已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和群体锻炼中,也被引入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该《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测试数据,进行体质健康诊断,给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这为体育教学、增进学生体质、促进科学锻炼、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其简便易行、目的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科学地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和自我评估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运动处方中,为锻炼者提供最合适的运动项目关系到锻炼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选择运动项目,要考虑运动的目的,是健身的、还是治疗的;要考虑运动条件,如场地器材、余暇时间、气候等;还要结合体育兴趣爱好等。
3.4、运动处方实施与监督环节
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要按质、按量认真完成训练。只有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才能使其发挥作用。学生是否根据运动处方提供的锻炼方法在进行锻炼,是决定运动处方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自觉性较差,没有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能完全按照运动处方提供的运动方法进行锻炼,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运动处方只能是一张“废纸”,对改善学生体质没有实际效果。同时,室内场馆设施缺乏,许多深受学生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都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即使一些有室内体育场馆的高校,也终因场馆设施不全或开放时间不足等原因影响和挫伤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体育场馆设施短缺无形中成了阻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对于闭环机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应重视起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尽最大的努力将运动处方落在实处并加大监督力度,从而,使闭环机制真正起到作用。
4、建议
(1)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由“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并激发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兴趣,将学生消极因素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进而使体质测试能够获得最为真实,有效的测试数据;
(2)各高校应该配备专门体质测试工作室和专业体质测试人员,对参加体质测试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体质测试的专业素质,尽可能的使测试数据减小人为造成的误差;
(3)各高校应当加强运动处方的研究工作。体育教研部门测得的评价指标结果与卫生保健部门测得的学生生理基本健康状况有效的结合起来,尽可能根据各学校体育设施情况“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层面学生个体,制定出相应的运动处方。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如何科学地将管理闭环机制纳入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去,以新《标准》下的体质测试为驱动力引导和督促在校大学生进行自觉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水平,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全面解学生身体状况和运动情况的途径,进而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测试,管理,闭环机制
参考文献
[1]顾巍翀.进步幅度评价方法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王新宝.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5.
测试机制 篇4
故障诊断机制测试系统即经过对整车故障诊断机制分析,利用常用的软件资源(INCA、CANOE)及模拟负载设备建立测试环境,设计好它必须覆盖的测试项目,并对故障诊断机制进行测试,记录测试过程,回放测试记录,分析测试结果,得出测试结论,才能判断VCU故障诊断机制能否准确地运作。以下为故障诊断机制测试系统必须包含的测试项目:
(1)故障发生时,故障诊断机制测试系统能否将故障正确上报并储存。
(2)无故障时,故障诊断机制测试系统是否会误报故障。
(3)故障码是否按照规定的格式存储。
4.2故障诊断机制测试系统实现
文中提到的故障诊断机制测试系统硬件搭建包括安装了Vector公司的CANOE软件及ETAS公司的INCA软件、电脑、CANOE、INCA以及负载模拟盒。整车控制器故障诊断机制测试系统如图3所示使用CANOE中带有的CAPL工具编写测试用例脚本模拟节点工作正常、故障时发送报文,以及测试中各个测试时间节点的故障码及其状态信息,使用CANOE本身的记录、回放报文功能去分析各个测试时间节点整车控制器回复的故障码及状态信息是否正确以及采用INCA记录和MDA分析记录报文来确认整车控制器其故障诊断机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整车控制器需要识别的两大类故障,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去模拟它们故障产生的方式。
(1)对于通信类故障,采用CANOE中的CAPL工具模拟其他节点发送报文,模拟诊断仪发送诊断命令以读取故障码及故障码状态。
(2)对于电气类故障,用模拟负载盒制造电气故障,用CAPL编写的测试用例脚本去读取故障码及其状态。
5结论
测试机制 篇5
在半导体制造系统中, 生产流程主要包括晶圆生产、晶圆测试、晶圆与基片的封装和成品测试四个阶段。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线具有可重入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1]。相比晶圆生产工艺流程的复杂性, 封装测试阶段生产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生产调度的动态性, 产品的复杂性和订单的多变性方面。同时, 作为最终产品交付阶段, 加上生产提前期短, 生产过程变动性大, 任何延迟会直接影响客户订单的交付[2,3]。在半导体封装测试过程中, 订单的满足和库存 (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 管理上存在相互的冲突和制约, 生产线和成品仓库的高库存量会降低订单缺货的风险, 一旦有订单的变化, 高的库存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订单, 但是会带来库存成本, 质量问题, 生产时间等指标的降低;而较低的库存量能够保持较低的成本, 减少质量问题, 缩短生产时间, 但订单的变化和浮动会导致所需的成品或在制品短缺, 而按需求预测所生产的库存则可能变成冗余成品被积压下来。针对以上问题, 企业应当实施行之有效的调度与订单协作机制, 极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 完成订单的及时交付, 与此同时, 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本文利用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多Agent技术对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过程进行模块化封装, 通过Agent之间的协商合作以及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来完成订单与调度的协商, 协同完成订单的满足和生产线调度的进行。在协商过程中, 需要考虑原材料仓库、生产线在制品、半成品仓库、成品仓库、订单需求等多Agent的相互协作。针对这一复杂过程, 需要建立一定的协商机制保证协作的成功完成。
目前多Agent之间的协商方法主要有基于合同网协议的方法、基于市场机制的方法和基于对策论的方法[4,5]。对策论是基于数学模型研究冲突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6], 针对半导体封装测试过程中的多层次, 多目标等复杂特性, 本文利用对策论的合作对策研究该模型内部的协商机制。对策论也称为“博弈论”, 是研究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理论和方法,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经典著作《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奠定了对策论的基础, 之后的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等人对对策论进行了深入的拓展和突出的贡献。由于对策论处理问题的方法具有鲜明的特色, 其思想和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生物、计算机、管理科学、电子等多领域。近些年来, 随着分布式人工智能多智能体 (MultiAgent) 理论的深入开展, 对策论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多Agent系统的协商之中, 用来研究Agent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 以及Agent在协作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Rosenschein等人[7]应用对策论研究多Agent协作中不一致目标下的交互问题, 建立了理性Agent的交互模型。张烈平等人[8]分析了基于博弈论的多Agent协作模型, 并改进了其中的收益函数, 提出了具体的Agent协商策略和算法流程, 并通过典型的追捕-逃跑问题对给出的Agent协作机制进行了仿真验证并取得了良好的协作机制。在以上基于对策论的多Agent协商研究中, 往往是单纯地研究协商策略, 多Agent之间只是简单的交换offer的过程, 协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是针对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过程中调度与订单多Agent协商问题, 提出Agent阈值信息录入和补偿触发机制, 嵌入到基于对策论的协商模型中, 通过阈值信息的录入, 较大程度减少了协商通信的次数, 有效地保证了订单Agent和调度Agent协商的有效性和快速性。而补偿触发机制的建立, 保证了调度过程中原材料和在制品补充的实时性, 为整个协商及时有效地完成提供了前提保障。
1 半导体封装测试动态调度多智能体建模
根据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特点, 本文运用多智能体技术建立了动态调度模型, 如图1所示。该模型将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线划分成了放料Agent、在制品Agent、半成品Agent和订单Agent。在半成品仓库之前, 生产根据测试站点的产能进行生产调度的管理, 并根据需求预测进行产品种类和数量的控制, 在投放料、在制品管理上, 按照恒定在制品 (constant WIP, CONWIP) 数量的模式进行管理。在制品经过测试站点之后, 半成品进入半成品仓库进行存储。存储在半成品仓库中的半成品, 将根据实际订单需求进行生产调度安排, 从半成品仓库输出之后, 根据实时订单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半成品加工, 成为最终成品, 进行激光标签和包装, 运输至成品仓库 (centra warehouse, CW) 交付给客户。通过订单Agent与半成品Agent, 半成品Agent与放料Agent之间的动态协商, 实现了生产调度的动态管控。
2 基于对策论的动态调度与实时订单协商机制
2.1 基于对策论的多Agent协商六元组概念定义
基于对策论的多Agent协商主要体现在各参与Agent的行为 (策略) 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 各个Agent在协作或者冲突之后的赢得结果不仅取决于单Agent的个体行为, 同时也依赖于其它Agent行为方案, 是各参与协商Agent的组合函数。多Agent的协商过程可以看做是由某个Agent发起的与一个或者多个Agent之间协作的生产过程, 多Agent的协商机制可以定义为一个六元组的形式:{ Ag , Tk , S , U , Action, Time, Pr otocol } 。
1) 协作Agent集合 (局中人) :
Ag ={ Ag1, Ag2, ..., Agn} , Ag是针对在模型中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所需Agent的集合。
2) 协作Agent任务集合:Tk ={ Tk1, Tk2, ..., Tkn}, 在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调度与订单满足过程中, 存在多目标现象, 如完成订单, 投放晶圆, 半成品投放等具体任务。
3) 协商策略集合 (Strategies) : S =S1, S2, ..., Sn, 协商策略是指在一局对策中, 各个Agent选择的一个实际可行的, 完整的行动方案。在一个任务中, 所参与Agent行动方案的集合成为一个策略集。如果一个策略中有n个Agent参与协商, 则整个局势的策略集可用各局中人的策略集的笛卡尔积表示, 即:
4) 协商Agent的赢得函数U: 在一局对策中, 各个参与的Agent都有一个结果表示该策略组合下单Agent的得益, 常用赢得函数U ( S ) , ( S ∈R ) 表示, 这个函数表示对任意局势, 局中人Agent可以得到一个赢得函数, 即表示单Agent在局势下的行动策略收益。
5) Time :以顺序排列的自然数表示Agent中的各Agent参与协商的系统时钟。
6) Pr otocol :基于对策论的协商协议。
在本文研究的调度与订单多Agent协商过程中, 是一个寻求各自任务目标最有利的过程, 但由于利益的有限性和相互制约性, 因此决定了协商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竞争的过程。在动态调度与实时订单协商的过程中, 可以理解为每次协商都是调度与订单二个Agent之间的行为, 而对于每一个局势, 两个局中人的赢得之和不一定等于零, 映射到对策论之中, 属于二人非零和合作对策问题, 本文的协商机制将在合作对策论的基础上研究多Agent之间的协商交互问题。
2.2 基于对策论的多Agent协商机制
多个Agent协商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 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协调各自的利益。基于对策论的多Agent协商就是研究行为上相互影响、利益有所冲突的单Agent之间如何优化决策使各个Agent利益最大化的协商过程。根据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性质, 本文建立了基于对策论的调度与订单协商模型, 如图2所示, 具体协商过程描述如下:
Step1: 进行系统初始化, 对六元组内的所有要素进行信息初始化更新, 结合生产调度和订单的实际情况, 录入“阈值信息”, 确保协商过程是在阈值要求范围内进行;
Step2: 任务发起者 (一般是半成品仓库或者订单智能体) 提出一个“建议”到Ag集合内;
Step3: 形成二人非零和局势;
Step4: 接收任务的AgA, AgB将任务与自己当前状态给出策略集S (A) , S (B) ;
Step5: 参与协商的AgA, AgB根据策略集S (A) , S (B) , 并计算相应的赢得函数U (A) , U (B) ;
Step6: 形成策略矩阵[U (A) , U (B) ];
Step7: AgA或AgB向另外一方根据策略集提出请求;
Step8: 接收方进行赢得值评估, 接收或者拒绝并提出反方请求;
Step7: &Step8循环进行直到得到该局的纳什平衡策略集;
Step9: 输出策略集和协商结果, 协商结束。
在该协商模型中, 引入了 “阈值保证”和“触发补偿”机制。“阈值保证”有效地减少了协商循环次数, 并且对Agent提供了阈值保护, 确保某些可能导致较差结果的策略不被采用, 而且协商结果是在阈值定义范围之内的。而“触发补偿”机制结合了生产调度的特点, 当Agent低于阈值范围时, 及时进行原材料, 在制品或半成品的补偿, 保证协商顺利地进行。
3 实例应用
本节采用上述对策论协商模型, 应用到S半导体企业封装测试CPU工厂生产调度和订单协同优化管理中。
针对现有生产系统存在的订单满足和库存问题, 本文将所提出的对策论协商模型应用到该CPU工厂生产调度和订单多Agent协商中, 采用JADE平台仿真半导体封装测试多Agent协商环境, 并传统的合同网协议进行协商仿真比较。仿真中遵循了以下设定:
仿真生产环境为面向订单装配生产 (assemble to order, ATO) 模式;
仿真环境假设半成品仓库之后的包装阶段机器产能一直是充足的;
仿真中订单需求都是在晶圆供应充分的前提之下生成的;
半成品仓库的产能已经定义好上限 (upper limit, UL) 和下限 (lower limit, LL) , 存货超过90%UL, 投料停止, 在制品停止放入SFGI仓库;
调度和订单是非抢占式的;
仿真时间是6个月。
仿真输出指标设定为按时交货率, 生产周期, 库存量 (生产车间和仓库总量) , 约束设备利用率四个指标。如图3所示, 仿真输出结果可以看出, 对于生产调度和实时订单这类复杂动态协商问题, 基于对策论的协商机制为理性Agent寻优提供了精确的量化方法。而合同网协议的招标-投标机制在处理节点较少, 简单Agent交互问题上具有反应快速, 回馈及时的优点, 当节点增多, 问题复杂时, 合同网协议存在通信节点指数级上升, 精确性下降的问题。
从图3 (a) (b) 的按时交货率和库存指标仿真输出可以看出,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对策论协商机制, 较好地解决了库存和订单满足之间的矛盾。相比合同网协议的招标-投标方式, 在提高按时交货率的同时, 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库存量, 具有相对优良的库存与订单的平衡性。在图3 (c) 生产时间上, 产品在生产在线停留时间降低, 缩短了产品生产时间。在图3 (d) 约束设备利用率上, 由于本文提出的对策论协商机制中, 嵌入了请求保证和补偿下限阈值触发机制, 相比合同网协议, 能够较好地利用约束设备进行在制品生产。
4 结论
本文根据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的特点, 研究了动态调度与实时订单协商交互性问题, 建立了基于对策论的多Agent协商模型, 并嵌入了“阈值保证”和“触发补偿”机制进行优化。通过在S半导体封装测试工厂仿真比较, 相比合同网协议, 表明了基于对策论的协商机制更适用于交互性复杂、变动性较大的生产制造系统。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和模型对生产过程相似的工厂的生产调度与订单管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何将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进行相应生产调度与订单的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对生产调度与订单进行协同性集成优化, 将是笔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何伟, 倪妍婷, 李敬敏, 姚进.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规划辅助平台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1, 10:263-265.
[2]孙德厂, 李万高, 崔清民.MTO环境下订单跟踪系统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 2012, 34 (9) :19-22.
[3]孙德厂, 史海波, 彭慧.面向订单装配的客车生产计划系统建模与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 2010, 32 (11) :9-11.
[4]沈卫明, 米小珍, 郝琪.多智能体技术在协同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11-113.
[5]高阳, 周伟.基于多智能体协商的虚拟企业调度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 2004, 26 (4) :13-17.
[6]申静, 夏幼明, 孙瑜, 等.基于博弈论的多Agent协商模型[J].云南大学学报, 2006 (28) , 89-93
[7]Rosenschein J S, Zlotkin G.Rules of Encounter:Designing Conventions for Automated Negotiation among Computers[M].The MIT Press, 1994.
测试机制 篇6
软件测试作为保证软件质量的主要手段, 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软件质量意识的提高, 在整个软件工程中, 软件测试费用的比重越来越高。复用软件测试用例, 是降低软件测试的费用和提高测试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外对于测试知识资产的共享复用, 大部分仅限于组织内部, 甚至仅限于一个项目内部。探索独立于开发项目的测试用例共享机制, 是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资源的共享和复用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2000年6月Rational提出了可复用的资产规约RAS (Reusable Asset Specification) , 它定义了一种标准的方法来描述资产并将可复用的软件资产打包。文献[2]阐述了通过领域分析、领域建模来提高测试用例的复用。文献[3,4]描述了可复用的测试用例库的基本思想, 介绍了用例库的基本功能, 提出了通过对用例库的管理实现复用的方法。当前测试用例复用的方法中, 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已有用例的分类、整理以及管理来实现。这种方法对编程语言、运行环境等依赖性比较强, 对用例库的查找算法要求比较高。
本文提出一种测试用例复用的机制, 以实现测试用例的复用。首先使用Z语言规格说明对用户需求进行描述并建立模型, 模型实例化后得到测试用例;接着对测试用例进行可复用描述, 得到可复用的测试用例;最后使用刻面树作为逻辑结构, 生成测试用例库, 通过用例库的各种功能实现用例的复用。通过这种机制, 可以不考虑程序开发语言, 仅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 同时得到形式比较统一的测试用例, 减少了用例查找的难度, 有利于提高测试用例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1 Z语言建模及测试用例生成
Z语言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英国Oxford大学程序研究组PRG (Programming Research Group) 设计的。它是基于一阶谓词逻辑和集合论的形式规格说明语言。Z语言的关键思想是把软件开发中的需求规格说明阶段和软件设计阶段分开, 在需求规格说明阶段精确地描述软件“做什么”, 而不涉及“怎么做”[5]。
1.1 Z语言建模
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Z语言对软件需求的精确描述。考虑这样一个测试:检测一个8位连续数字是否为一个合法的日期。比如:20080507表示2008年5月7日, 它是一个合法日期;20080532表示2008年5月32日, 它是一个不合法的日期。
对于这样的需求, 用Z语言描述的规格说明如图1所示。Z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图形方式, 类似“E”形的框称为模式框架。顶部的标识符TestDateSpec称为模式名称。中间横线上面是声明部分, 下面是谓词部分。谓词就是带有参数的命题。year?, month?, day?等3个标识符分别表示年, 月, 日的值, 其中?表明该标识符是一输入值。操作符#可以得到标识符的长度。根据年份与月份数值的不同, 使用谓词定义了每个月日期的取值集合。
1.2 范畴划分
范畴划分方法是一种基于规格说明的测试方法。它根据对输入/输出的分析来产生测试用例。在所有的输入构成的输入空间中, 测试人员根据输入参数和环境变量的不同, 将输入空间划分成不同的范畴。每个范畴不相交, 一个范畴又可被划分成若干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一个对范畴的特定测试值。一个范畴中的选择是不相交的, 并且每个范畴中所有的选择的并集必须覆盖整个输入空间。
在本文的例子中, 输入参数有year?, month?, day?等, 以前置条件为范畴, 得到的选择如表1所示。从表中看出, 根据输入参数的不同, 可以将输入空间分成16个选择。所有选择的并集覆盖了整个输入空间。
1.3 测试用例的生成
测试用例生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范畴选择实例化的过程。不同的选择可以转换成线性不等式组, 实例化的过程就是找出满足不等式条件的输入值。输入值的集合就构成了一个测试用例。实例的求解就是一个约束满足问题的求解。
如表1中的选择10, 可以转换成以下的不等式组:
month?=2 month?=2
year?Mod4=0 或 year?Mod400=0
year?Mod100≠0 1≤day?≤29
1≤day?≤29
将不等式组作为约束条件, 选择合适的约束目标函数, 求解一个约束满足问题就得到一个测试用例。比如:
Minimiz year?+month?+day?
Subject to:month?=2
year?Mod4=0
year?Mod100≠0
1≤day?≤29
可以得到这个满足最小值约束的解为:year?=4, month?=2, day?=1。也就是得到测试用例为00040201, 即公元4年2月1日。
对所有的选择或选择的组合进行约束转换, 同时选择合适的约束目标函数, 实例化后就可以得到测试用例组。本文的例子实例化后生成的用例如表2所示。
2 测试用例的可复用表达
要成功地实现测试用例复用, 必须使用适合的方式来描述测试用例。当前, 很多测试用例是使用自然语言和结构化表格来描述。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和歧义性, 容易产生理解错误。结构化表格描述的用例, 不利于用例的查询、提取。
2.1 用例套的结构
通过Z语言建模实例化后, 一个需求可以得到一组相关的测试用例, 可以称这一组用例为一个用例套 (Test Case Suite) 。测试用例复用时, 查询/提取用例都是以用例套为单位。
本文例子生成的测试用例套结构如下:
可以看出, 这个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对用例套的描述。记录了用例套的ID、名称、备注、用例套包含的用例数目等信息。每个测试用例套有唯一的ID, 可以通过这个ID对其查询/提取。比如, 本例中的用例套ID为CY0008。
第二层是对用例的描述。每个用例包含用例ID、名称、前置条件、输入、预期输出等信息。同时记录用例复用的次数, 以及用例复用时修改的原因。用例的相关附件可以包含用例运行时的脚本文件等。
2.2 用例套的XML描述
测试用例描述形式的不同, 会给用例管理带来麻烦。用XML定义一个开放的测试用例表示形式, 将所有的测试用例都遵循这个规范来描述, 这就使得对测试用例的复用成为可能, 而且简洁易懂、结构清晰、易于维护。
使用一个XML文档来记录一个用例套。用例套的基本信息以及各个用例的内容按层次结构记录在XML文件内。本文例子中用例套生成的XML文档如下:
3 测试用例库系统
Z语言建模实例化后, 对生成的测试用例经过可复用的描述, 每个测试用例套可以用一个XML文件记录, 并且每个用例套都有唯一的ID。这样测试用例就具备了复用的可能。构建一个测试用例库系统, 用于收集、储存、查询和管理测试用例。不同的软件项目通过这个系统查询/提取测试用例, 达到复用的目的。
3.1 刻面分类
刻面 (Facet) 是对资源的一种描述方式。对于同一个资源,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描述, 由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检索。资源的刻面表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资源检索, 已经在软件构件领域得到重大的应用, 形成了软件构件库。
将刻面的概念应用到测试用例库中, 将测试用例按照如图2所示刻面方案来分类, 形成一棵刻面树。这个刻面树实际上就是测试用例库的逻辑结构。可以看到, 在根刻面下面是2个子刻面:环境和功能。再向下分为各级子刻面。用例套作为叶子节点记录在刻面树中。测试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测试用例进行查询。比如, 本文例子的用例套CY0008, 可以通过B/S系统类型、常用功能以及功能测试等多个角度获取。
3.2 测试用例的复用过程
测试用例的复用过程, 也是测试用例库动态更新的过程。如图3所示, 对整个测试用例库有二个主要的操作:添加操作和复用操作。通过Z语言建模生成用例后, 可以添加到用例库中。这是常规的用例添加过程。
测试人员需要复用用例时, 根据复用的需求, 查询用例库。查询结果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从用例库里查询到满足需求的用例, 测试人员可以直接复用。第二种情况是可以查询到与复用需求类似的测试用例套。这样的情况下, 测试人员可以在已查到用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形成一个新的测试用例实例。这种复用方式称为例化复用。例化复用产生的用例通过例化添加进入用例库。第三种情况是从用例库里面查询不到合适的用例, 此时就需要通过常规添加操作生成用例。
图3中左侧为常规添加操作。该操作是将一个新的测试用例添加到当前的某个测试用例下, 作为其子用例。最上层测试用例为根用例 (root) , 其他用例都是根用例的子用例。
常规添加操作的基本算法如下。该算法根据用例ID取到父用例, 然后在父用例下为当前用例分配空间, 此时用例已经插入到测试用例库中, 接下来将用例信息填入, 完成常规用例添加。
图3中右侧为复用操作。复用操作分为直接复用和例化复用。该操作的算法如下。算法提示用户输入查询关键字, 根据关键字, 程序开始搜索用例库, 并返回搜索结果。如果搜索结果为空, 用户可以调用常规添加操作添加新用例。如果搜索结果不为空, 程序将显示用例信息, 让用户选择是直接提取XML文件复用, 还是对查询到的用例修改后, 例化复用并例化添加。
3.3 测试用例的管理和维护
测试用例库系统必须具备对用例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与刻面树相结合, 用例库应提供快速的查询算法对用例进行查询。同时, 用例库可以进行备份和恢复。
4 应用实例
借助某公司内部项目测试的实际例子对基于Z规格说明的复用机制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 该公司内部维护一台用例服务器TCServer, 服务器上运行B/S架构的测试用例库系统。通过项目管理功能, 不同的项目组可以得到不同的权限来访问用例库系统。系统提供四个主要接口页面:用例查询页面、用例添加页面、Z建模页面和导出接口。工程师可以通过查询页面, 检索用例库中已有的通用功能测试的用例, 比如身份证号码的验证、电话号码的验证等。检索成功后, 通过导出接口, 直接导出测试用例。项目人员也可以直接调用添加页面, 手动输入相关的信息后, 向用例库里添加新用例。对于相对简单的需求, 可以调用Z建模页面自动生成实例, 加入到用例库中。
该公司使用TCServer服务器, 三个不同的项目组同时使用并维护测试用例库, 项目组之间共享用例, 大大节约了测试时间和成本。
5 结束语
在测试用例复用的研究中, 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测试用例表达方式和复用机制。本文提出的机制基于Z规格说明, 对用户需求建模生成测试用例, 经过可复用描述后进入测试用例库。这种机制可以减少测试用例对开发环境的依赖, 提高复用程度。对于用户需求的不同, Z语言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
摘要:测试用例的复用对于提高测试工作的效率极为重要。提出一种测试用例复用机制, 减少测试用例对环境的依赖, 提高复用的程度。用Z规格说明对用户需求进行描述, 实例化后生成测试用例, 然后对测试用例进行可复用描述, 得到形式统一的可复用测试用例。建立测试用例库系统存储和管理用例, 实现多种方式的复用。
关键词:测试用例,测试复用,刻面,Z规格说明
参考文献
[1]OMG.Reusable Asset Specification[J/OL].version 2.2, 2005.
[2]Sami Beydeda, Volker Gruhn.Test case gen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bi-nary search strategy[C].Antalya, Turkey:ISCIS, 2003:1000.
[3]路晓丽, 葛玮, 陈新丽, 等.支持共享和复用的测试用例库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科学, 2006, 33 (5) :290.
[4]尚冬娟, 郝克刚, 葛玮, 等.软件测试中的测试用例及复用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6, 169 (1) :69.
测试机制 篇7
基础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其他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依托和基础, 也日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国际标准。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级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未来基础产业劳动者, 高职教育发展的好坏和高职教育培养质量的高低对我国未来基础产业的发展或多或少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 文件中, 明确规定, 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增强学生体质, 突出高职体育教育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根据近10年的我国高职学生体质测试的相关数据分析, 不难发现该群体的男女生在身体机能和心肺功能等重要方面的指标并不理想, 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日常锻炼时间不足, 绝大部分院校每周学生的锻炼时间仅有1.5小时, 未建立具有约束机制的课外活动开展机制, 加上学当今高职学生本身并未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缺乏持续性的锻炼意识, 学生身体机能未获得有效开发, 学生体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因此, 如何全方位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高职院校课外活动开展机制在当今高职教育中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1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体质测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体质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实心球、耐久跑等项目作为标准测试项目。主要评测指标为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当今我国高职学生群体整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存在问题的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指标及心肺功能指标。在身体形态指标方面, 男女生平均身高、体重较10年前有所上升, 肥胖检出率男生普遍高于女生, 女生体重偏轻检出率高于男生;在心肺功能指标方面, 男女生肺活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 其中大一男女生肺活量最低;在身体机能方面, 我国高职学生体质测试总平均分为76.23分, 体质健康等级评定良好。
2 我国高职院校课外活动开展机制建设制情况及制约因素分析
2.1 相关法规执行力差, 在意识上缺乏正确认识, 未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精神
由于我国高职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和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及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的特殊性, 国家和教育部相关部门向来就很重视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问题, 并就关于促进大学生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这一问题制定颁发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体育条例, 通过法规的形式来强化高职学生的体质素质锻炼, 增强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 由于当今职场需求的畸形化发展和目前执行的功利性的高职院校考核指标, 致使当今高职院校普遍最大化地追求就业率等能够短期提升学校办学形象的指标上,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人为地削减体育课课时, 甚至挤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实践性练习, 真正能达到要求, 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的学校凤毛麟角, 不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精神, 因此给学校教师课外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自觉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带来较大打击。
2.2 缺乏经费基础, 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无法改善课外活动锻炼条件
由于国家教育部门长期坚持本科培养和职业培养经费拨款二元制, 导致高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比省属本科院校低, 相对于本科12000元的人均培养经费而言, 高职学生人均经费只有2000多元, 远远无法满足高职学校生存需求, 能够运用到体育课程的经费寥寥无几, 更不用提去改善课外活动开展条件, 对高职院校课外活动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制约, 特别是对场地及器材有要求的球类运动及形体训练,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锻炼选择和参与兴趣。
2.3 缺乏课外活动开展机制建设, 未能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学校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和延续, 如果能够较好地得到开展, 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消化上课所学的专业运动技能, 更能创设积极的校园运动氛围, 更多、更广地影响学生, 有利于良好校园氛围建设。但是课外活动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开展的一种以学生群体为主的, 学生自主参加的体育活动形式, 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的主体是学生, 但是由于学生团体其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 并不能单独地承担起体育课外活动运转工作, 必须通过学校、学生及相关教师和学校相关教育部门多方面努力才能完成。然而由于学生群体和学校并不是处在一个对等的地位上, 虽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 自发地去组织一些活动, 甚至成立各种运动俱乐部, 但是学生群体并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协调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所需的各方力量,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课外活动开展机制。只有通过学校机制的建立, 才能对各方力量产生一定的约束力, 要求其贯彻落实, 最终顺畅地执行下去。
3 我国高职院校课外活动开展机制建设建议
3.1 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立法建设, 加强学校相关部门的正确认识, 并认真贯彻落实, 加强执行力和处罚力度
根据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研究, 人只有每天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 身体的各项机能才能得到加强, 身体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并且能延缓器官机能衰老进程, 减少社会医疗负担。高职学生由于其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 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 身体磨损速度较大, 只有年轻时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才能胜任将来高强度的劳动需求。鉴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来说, 高职院校必须要扭转以往的功利性培养目标和手段, 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务必加强相关立法工作的论证, 尽快建立相关法制法规, 并形成强制执行措施, 加强学校相关部门的正确认识, 加强执行力和处罚力度, 以此来确保高职院校学生课外活动开展机制的建立和良性发展。
3.2 改变本科、高职培养经费拨款二元制, 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支持力度, 改善高职院校课外活动开展条件
由于近几年我国职业需求盲目追求高学历的不良氛围的长期影响, 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缺乏理性认识, 招生难的问题和办学规模的缩小成了当今高职院校特别是条件不好的民办高职院校生存的一大障碍, 由于我国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拨款是按照学生总数按一定比例下拨资金, 导致高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比省属本科院校低, 相对于本科12000元的人均培养经费而言, 高职学生人均经费只有2000多元, 连基本的上课都难以满足, 更不用提课外体育活动的经费投入了。根据实际走访的几十所高职院校, 不少院校的基础体育设施配备不全, 室外三大球活动场所更是破败不堪,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愿非常低, 很少能见到主动并且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学生。
因此, 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改变本科高职培养经费拨款二元制, 实现教育权平等, 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支持力度, 改善高职院校课外活动开展条件。可适当向高职院校倾斜, 保证高职院校课外活动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
3.3 加快建设高职院校课外活动开展机制, 加强相关人员的执行力, 并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学校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 特别是课外活动这样一种涉及多方面利益的活动的开展, 必须要依靠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因此, 通过学校、学生及相关教师和学校相关教育部门多方面努力才能完成。高职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组织者, 学生锻炼意识及学习的积极性能否有效被激发, 很大程度上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有着较大的关联。因此学校可加快建立高职院校课外活动的开展机制, 明确各方面责任, 特别是高职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及相关奖惩制度, 从而从最大限度直接地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并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分考核机制, 通过一些强制性措施, 在保证学生足够锻炼时间的基础上, 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着力培养其运动技能, 从而最终将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 最终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开展的课外活动开展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测试机制 篇8
以往承担国家专项检测任务的多为隶属国家检验检疫系统的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 而此次在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公布的首批《可检测“三聚氰胺”的食品检测机构名录》中, 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社会检测资源, 也首次出现在名录中。作为国家检验检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证。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日前表示, 针对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 应建立第三方检测制度, 而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也做出了综合利用社会检测资源, 开展针对乳品中“三聚氰胺”检测的决定, 说明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 促进食品检测资源的合理利用, 降低检测成本, 提高检测效率, 建立现有机构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结果互认的食品检测机制已成为各界共识。
记者注意到, 在名录中公布的多家检测机构中, 由于仪器设备和检测技术等原因, 针对目前通用的三种“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 有的检测机构只具备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的能力, 作为首批进入《可检测“三聚氰胺”的食品检测机构名录》的第三方检测机构——PONY谱尼测试拥有全球知名分析仪器生产企业——美国Waters生产的顶级UPLC-MS/MS质谱联用仪、HPLC高效液相色谱仪及由日本岛津生产的顶级GC-MS气质联用仪, 从而具备目前通用的三种“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均可采用的能力。由于在2007年就已经开展“三聚氰胺”的检测工作, 目前“三聚氰胺”已成为谱尼测试的常规检测项目, 因而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检测数据, 并出具为CNAS (国家实验室认可) ) 和CMA (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 认可的检测报告。像PONY谱尼测试这种拥有先进检测仪器、优秀技术人才及快速反应能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无疑能为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对奶制品进行有效质控、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准确、快捷、高效的技术支持。
引入如PONY谱尼测试这样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不但可以合理利用我国食品检验检测资源, 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还可以充分发挥职能部门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测与评估检测的作用, 从而形成食品安全检测监管合力, 拓展检测领域, 提升机构效能, 同时还可避免重复建设。
【测试机制】推荐阅读:
三项机制测试题2答案05-22
布线测试之进场测试05-12
软件测试中回归测试08-18
论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市场机制08-18
留人机制07-03
制定机制07-15
传播机制07-17
规避机制07-17
均衡机制07-21
互评机制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