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高考(共10篇)
技能高考 篇1
从2000年高考开始试行文科综合模式以来, 历史主观题由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两种分野明显的题型逐步发展为以材料解析题一统天下的单一题型, 大多试卷中其分值基本占有“半壁江山”, 成为全国文综卷、各省市文综卷等历史试题的主流题型。
一、材料解析题题目类型分析
在当今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模式中, 只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涵外延结合式三种。内涵式题目, 提示语往往有“根据 (依据、据) 材料……分析 (归纳、概括、提炼、叙述) ……”, 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在解内涵式类型的题目时, 有时只要符合题意, “照抄”、“摘抄”材料亦能得分。但要注意, 评分标准规定:“整段抄袭材料不给分”。外延式题目, 提示语往往有“根据 (结合) 所学知识, 分析 (归纳、概括、提炼、叙述) ……”, 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 答案来自教材等所学知识, 而与材料本身无关。内涵外延结合式题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 (依据、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 (归纳、概括、提炼、叙述) ……”, 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 又要与教材相结合, 对二者要兼顾, 是难度最大的题型。从目前看,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模式以后两种为主。
二、材料解析题的审题技巧
1.审清题目设问类型。
先弄清题目设问是内涵式、外延式还是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 然后根据题目设问模式或类型, 有针对性地作答。如果是内涵式问题, 一般只需在材料中寻找答案, 当然也需要考生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如果是外延式问题, 则要根据题中材料和问题, 先确定所要结合的知识点所在教材中的位置, 然后整合、重组出答案;如果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 然后结合所学教材知识, 解决问题。
2.审清问题指向。
材料解析题问题类型中, 往往有比较、指出、列举、归纳、简述、论述、说明、概括等要求。问题指向不同, 对题目答案内容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也就不同。譬如, 比较型问题有三种类型:即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异同点。比较相同点时, 常用“都”、“皆”、“均”之类的字眼来表示;比较不同点时, 常用对称性的语言来表达。
3.审清问题的核心。
材料解析题问题类型中, 一般都要求学生回答某一个关键性问题, 而审题中就需要紧扣这一关键性问题作答。如果没有抓住这一关键性问题, 其结果将是所得答案离题万里。
4.审清问题中的限制性条件。
这些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 (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角度 (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 等限制。这些限制性条件, 规定了答案的获取范围和角度, 弄错了这些限制性条件, 答题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 或者缺少角度, 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5.审清问题的分值。
问题的分值既是答案详略的提示, 也往往是答案要点个数、角度的暗示。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答案, 一般是2分一个要点, 也有3分、4分、5分一个要点的。4分分值的问题, 一般至少要回答2个要点;6分分值的问题, 一般要回答2~3个要点;8分分值的问题, 一般要回答2~4个要点;9分分值的问题, 一般要回答2~3个要点, 以3个要点为主;10分分值的问题, 一般要回答2~5个要点;12分分值的问题, 一般要回答3~4个要点;15分分值的问题, 一般要回答3~5个要点。
三、材料解析题常见的问题及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常见的问题有原因类、过程类、特点类、实质类、内容类、结果类、影响类、论证类、启示类、评价类、比较类等。常见的提示性动词有指出、分析、归纳、概括、提炼、概述、简述、评述、论证等。
1.原因类。
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情况。一般而言, 三者是有区别的, 背景的范围最广, 原因和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回答条件注重客观性, 分析原因注重主观性。有时, 三者可以通用, 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 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 不是条件。
回答这类问题, 要从内因和外因, 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切入, 根据问题的类型,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
【例1】[2011·全国文综新课程卷·48 (2) ] (材料略, 下同) 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 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7分)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材料中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 钱玄同等仍然提出“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等观点的原因。从历史角度看,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腐朽统治, 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社会上仍然存在清朝的遗老遗少, 为复辟帝制埋下了伏笔;从政治角度看,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虽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但美日侵华却在不断加强, 甚至形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中华民族的危机仍然深重;从经济角度看,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增强, 提倡科学、民主;从思想文化角度看,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式学堂不断增多, 留学教育不断发展,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西方启蒙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发展, 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彻底否定儒家学说。基于这些角度分析, 就容易概括、提炼出答案了。
【答案】辛亥革命胜利, 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例2】[2011·北京文综卷·40 (1)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 (6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提炼能力。要求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 就是要考生认识到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是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层面看,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环境问题对各国而言是面临的共同问题;从科技角度看,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提高了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也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条件;从政治层面看, 世界政治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 有利于各国协商解决环境问题;从意识层面看, 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扩大了保护环境的群众基础。立足于这些角度分析, 所得答案应该比较全面周密。
【答案】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科技的发展为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物质条件;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有利于各国协商解决环境问题。
2.过程类。
过程类问题在当前的高考中较为少见。答题时, 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在遵循时空因素变化的前提下, 逐步叙述, 全面归纳。以说明题意即可, 不必具体详细地阐述。
【例3】[2011·广东文综卷·39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 考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过程中, 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 再到干预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主要变化。20世纪3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打击之下, 实行国家对经济全面进行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到70年代提出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思想, 主张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实行介于全面干预和自由主义之间的经济政策。第二问, 实际上是考查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主要表现。中国改革的第一步是1980年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1984年开始, 全面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逐步建立起以商品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管理体制;1992年,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讲话,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目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根据以上分析提炼答案,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分)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2分)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分)
【例4】[2011·江苏历史卷·24B (2) ]依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2分)
【解析】这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时空范围为“20世纪50年代”, 答项语是“构想付诸实践”。题中“未来社会”是指社会主义社会。据此, 可以联系下列知识概括说明:1953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 1953年至1956年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等。
【答案】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特点类。
特点类问题的解答, 要求运用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 主要以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阶段、某一领域为参照, 形成新的与这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阶段、这一领域不同的特质的认识来。归纳、概括、提炼出的内容要新颖、精炼, 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所分析的对象的面貌特征、发展趋势、存在的不足等, 分析角度应根据题目的要求拓展。
【例5】[2011·北京文综卷·39 (1) ]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 (6分)
【解析】这道题要求概括特点, 是典型的内涵式问题。从试题图中根据地的面积看, 由小逐渐变大;从分布的范围看, 则由分散到逐步集中连成片状;从涉及的省份看, 由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紧抓面积、范围、跨省数量几个角度分析, 提炼出全面详尽的答案应该不是难事。
【答案】面积由小变大, 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 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
【例6】[2011·安徽文综卷·35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8分)
【解析】这是内涵式问题, 从题中“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牛耕”、“犁耕”看, 其耕作特点限于铁犁和牛耕;从“垦辟倍多”看, 其耕作技术水平属于精耕细作;而“京师及三州大旱”, 表明自然经济受制于自然环境, 具有脆弱性等特点。
【答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 具有脆弱性。
4.实质类。
实质就是本质, 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 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不能简单、直观地去认识, 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概括历史事件的实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 再确立其本质属性, 揭示其本质或目的, 最后指出其性质。
【例7】[2011·浙江文综卷·38 (2)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分数略)
【解析】这道题实际上要求考生指出“其专在下”和“其专在上”的实质分别是什么。“其专在下”是指地方势力膨胀, 威胁中央集权, 实质是地方权势过大;“其专在上”是指权力集中于君主手中, 皇帝独揽一切大权, 实质是君主专制。
【答案】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
5.内容类。
内容类问题属于高考材料解析题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有内涵式问题、外延式问题、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 以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为主。回答内容类问题, 通常要运用概括和提炼的方法, 以全面分析、具体说明问题为终极目标, 且要做到精炼, 提炼的观点必须与材料或教材所述相一致。其答题模式通常是交代目的、说明要求和分析具体做法。
【例8】[2011·北京文综卷·39 (2) ]抗日战争期间,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8分)
【解析】这道题限定的时间是抗战期间即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 要求提炼和概括中共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从政治角度看, 党在1937年9月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并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按照“三三制”原则, 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从经济角度看, 党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 调动了农民和开明地主的积极性,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军事上, 党领导人民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等斗争, 坚持抗战、反对分裂, 抗击了绝大多数日伪军。思想上, 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使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 使全党实现了高度团结和统一, 为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样,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四个角度分析概括, 得出答案。
【答案】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
【例9】[2011·福建文综卷·41A (1) ]根据材料一、二, 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 (分数略)
【解析】这是内涵式问题, 要求对材料内容进行归纳。在归纳时, 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和省略号, 划分好材料内容的层次。从材料的层次看, 《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天皇在当时是国家的最高元首, 统揽一切大权, 权力至高无上;在议会协赞下, 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 根据材料逐层提炼答案。
【答案】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
6.结果类。
结果类问题是高考材料解析题中最为常见的问题, 其主要答题指向通常是“指出”、“概括”、“简述”等。在分析结果类问题时, 通常要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直接结果、间接结果, 积极结果、消极结果等。在回答这类问题时, 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 分别对待, 逐一说明;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向要求, 则要进行全面分析, 角度多样, 详略得当。
【例10】[2011·福建文综卷·38 (3) ]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 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 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6分)
【解析】这道题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 也就是分析辛亥革命结果的局限性。从材料“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 民国均认为有效”可以看出,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为了争取外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支持, 承认列强与清廷签订的一切条约继续有效。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敢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也反映了其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其原因要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的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 不敢公开反帝, 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7.影响类。
影响类问题多分为短期影响, 长期影响;积极结果或影响, 消极结果或局限性;对本事件或本国的影响, 对其他事件或其他国家的影响;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局部地域和整个世界的影响等。在回答这类问题时, 紧扣题意是前提, 分门别类是关键, 根据要求是基础, 全面综合看问题, 深入分析才高明。
【例11】[2011·浙江文综卷·39 (1) ]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 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0分)
【解析】这道题出示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二战全面爆发、苏德战争爆发、《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雅尔塔会议、攻克柏林和苏联对日宣战等八个件事。这些事件中, 有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有的产生了消极影响, 要根据每一事件进行分析和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为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粉碎了英法绥靖政策, 但此“祸水西引”政策, 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政策, 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苏德战争爆发, 使二战规模扩大, 加深了世界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 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不仅是苏德战场和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由于其决定了整个世界大战的走势, 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雅尔塔会议牺牲了中国等弱国的部分利益, 同时英、美、苏等大国在处理战后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 为二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 德国法西斯完全战败, 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 消灭了七十多万关东军, 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之一。
【答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 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 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 加速日本投降。
【例12】[2011·广东文综卷·39 (2) ] (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4分)
【解析】这道题是外延式问题, 实际上要求从中国经济建设的角度评价计划经济体制。在解题时, 可以迁移运用苏联模式的影响, 也要运用分阶段分析法。新中国成立初期, 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也是必要的, 有利于初步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后来, 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压制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不得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 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8.论证类。
论证类问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 要求考生对这些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 并论证自己所选择的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 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 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 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题的格式不定, 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命制, 强调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突出创造性、开放性、实践性与探究性。
回答这种类型的问题, 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 而是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考生首先要选择其中一种观点, 然后结合史实全面论证这一观点;在论证过程中, 要求做到符合逻辑, 论证严密, 材料与观点统一, 理由、论据充分。因此, 解答此类问题, 第一, 要确定观点;第二, 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 以充分的论据支持观点;第三, 要做到史论结合, 有论有据;第四, 论述要全面, 切忌绝对化。
【例13】[2011·江苏历史卷·22 (3) ]运用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6分) (要求:对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解析】这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 陈旭麓先生的观点是“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 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 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从题中材料一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瓦解了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 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凋敝, 导致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逐步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但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渗透, 也有“建设性”的一面, 它在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同时, 客观上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在中国的传播, 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 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大力宣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并致力于实践, 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答案】开放性试题, 答案略。
【例14】[2011·全国文综新课程卷·41]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试题, 材料提供了两种观点:其一, 西方国家的崛起开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 然后是封建社会和骑士制度,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论证时可以运用下列史实说明观点:古代希腊的小国寡民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人文主义起源, 古代罗马的公民法和万民法,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新航路的开辟, 宗教改革运动, 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的争霸,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等。其二, 1800年之前亚洲与中东国家是世界的引领者, 1800年之后欧洲国家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论证时可以依据下列史实:中国等东方国家最早进入封建社会,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 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于世界;郑和下西洋, 比西方航海家的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明末清初, 中国和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其得到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等。18世纪下半期, 英、法、美等国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工厂时代”,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西方终于全面超越东方国家。对开放性问题, 要立足于一种观点, 用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论证。
【答案】 (12分) 开放性试题, 答案略。
评分标准:一等 (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 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 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二等 (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 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 表述清楚。
三等 (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 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9.启示、看法、认识类。
启示、看法、认识类问题通常是运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 要求考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 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这类试题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 以检测考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回答启示、看法、认识类问题, 要从以下三个步骤着手分析。第一是读懂材料, 明确材料的核心和启示的规定和指向;第二是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共同属性;第三是根据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共同属性, 提出我们今后的具体行动、奋斗目标、应借鉴的经验和避免失误的举措。简言之, 就是“就材料中的事论事”, 最后是“联系实际谈体会”。
【例15】[2011·广东文综卷·39 (4) ]通过上述探究学习, 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
【解析】这是典型的启示类问题, 从“就事论事”的层面看, 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及苏联所取得的成就予以肯定, 甚至认为中国就要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而从“联系实际”的层面而言,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国情, 不能照搬。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重要经济手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不论是何种制度的国家, 都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国情推进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上述分析, 整合得出答案。
【答案】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 皆可得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 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此问分三个层次给分, 如答案包含多个层次, 按最高层次给分, 不重复给分。第一层次, 答案是从材料和问题中直接获得的简单论断, 如“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人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等, 给1分。第二层次, 答案是从材料和问题中直接获得, 但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 如“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等, 给2分。第三层次, 答案在综合分析和归纳材料与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升, 如“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等, 给3分。
【例16】[2011·江苏历史卷·24A (3) ]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 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 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分)
【解析】这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从材料本身看, 日本明治维新后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是因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将部分国有企业低价转让, 甚至以无偿赠送的方式, 支持资本家。从实践上看, 这种干预效果是明显的, 表明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是必要的。但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环境之下, 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如20世纪70年代之后,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逐步采纳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观点, 主张对经济减少干预。这样, 联系实际分析可知, 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因时而变。
【答案】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10.评价类。
评价就是衡量、评定价值。评价类问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认识”、“看法”等提示语设问, 就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定。其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 从而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回答评价类问题一般有三种方法:一分为二法, 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分阶段评价法, 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评价历史事物;主客观评价法,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物的历史价值。
【例17】[2011·山东文综卷·27 (2) ]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 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8分)
【解析】第一问是相对比较容易的题目, 因为材料中反对用“现代”的评价方法评价黄宗羲, 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评价要全面, 史论结合, 要辩证地评价。第二问, 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模式分析, 一方面要看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在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和设计资产阶级未来社会蓝图方面, 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另一方面, 这一思想主张的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性质, 反映了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 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广大下层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答案】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 ;进行全面的评价 (辩证的评价) 。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例18】[2011·全国文综新课程卷·48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分)
【解析】这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辛亥革命前, 钱玄同全面肯定传统文化, 但新文化运动中, 他却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在辛亥革命时期, 为了推翻满族贵族的腐朽统治, 需要借用儒家传统文化来反对清朝专制统治, 而此时全面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利于发动民众,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 由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封建残余势力还很强大;袁世凯甚至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等来复辟帝制, 企图代表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中, 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大力弘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批判传统旧道德, 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有利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其中对中西方文化采取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做法和态度, 对后来影响深远, 也是不科学的。从上述分析可知, 运用分阶段分析法是解答这道题的最佳方式。
【答案】辛亥革命前, 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 全面肯定传统文化, 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 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 但矫枉过正。
11.比较类。
比较类问题是通过类比或对比, 归纳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点及其本质特征的题目。
比较类问题根据题目对比较内容或项目的限定, 可分为外显比较题和内隐比较题。外显比较题, 即命题已经指定了比较的内容或项目, 其特点就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指向性。内隐比较题, 即命题对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没有指定或限制内容和项目, 由考生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去组织答案。其特点是比较的范围无提示、不确定和不定向, 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根据题目所比较的内容或项目概括、归纳、演绎推理和阐释深浅层次的要求, 可分为简单比较题和比较论证题。简单比较题, 即命题只比较所要求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过程、结局和影响等浅层次内容的异同点, 并不要求考生作更深入的辨析以得出某种深刻的、规律性的结论来。比较论证题, 即命题不仅要求考生对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现象和本质差异的比较, 而且要求考生进一步运用历史理论知识深入剖析, 论证这些差异的正确性, 甚至得出某种理性的、规律性的结论来。
根据比较内容或项目的方向差异, 可分为类比题、异比题和异同题。类比题, 即命题只比较所要求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其特点是只求同不求异。异比题, 即命题只比较所要求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不同之处, 其特点是只求异不求同。异同题, 即命题要求指出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同 (或相似) 及不同之处两个方面, 其特点是全面比较、深刻领悟。
根据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位置、背景区间的差异, 可分为横向比较题和纵向比较题。横向比较题, 即命题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位置、背景区间相同或基本相同, 比较的内容或项目向横向空间发展。纵向比较题, 即命题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空范围差异较大, 呈前后相续的纵向关系。
根据命题的设计、选材不同, 可分为平铺直叙的普通比较题和由原始材料构成的材料式比较题。此外, 根据所比较的对象在性质和空间上的差异, 又可派生出人物比较题、事件比较题、中外比较题等。
比较类问题的解答宜从审题和答题两个方面入手。
(1) 审题。
审题包括以下步骤:第一, 审题目类型。根据以上关于比较题类型的划分, “按图索骥”, 确认题目类型;在此基础上, 把握住这一题型的特点, 明确答题的方向。第二, 审比较对象。比较对象即命题要求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迄今为止, 高考比较题的比较对象以两个居多, 比较对象数最多为三个;应注意比较对象的共同属性及其特殊性, 其时空位置是纵向关系还是横向关系, 做好破题准备。第三, 审比较项。如果是外显比较题, 应按其设定的项目逐一展开比较, 注意设定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是内隐比较题, 则需根据题意、比较对象作具体分析, 考生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从历史事件发展的整体倾向考虑, 可以从背景、原因、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着手;从比较对象的类别属性考虑, 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着手;从比较对象间的因果关系考虑, 又可以从主观和客观, 历史和现实, 直接和间接等角度深入分析。第四, 审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一般有时间限定、角度限定、频率限定等, 这些对于考生组织答案、确定比较内容要点的取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考生答题的航标, 审题时要一一标出。第五, 审与课本知识的关系。此类高考试题考查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课本的主体内容, 因此, 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托, 考生应尽可能地对照题目与课本知识, 诱发联想, 启迪思维, 考虑答题的选点和突破口。
(2) 答题。
答题的第一步是草拟提纲。就是把答题的要点、顺序简明扼要地列出, 根据问题的范围和时限按部就班地作答。第二步是组织答案。依据提纲, 以历史基本理论为统率, 以史实为论据, 史论结合。答题还要简明扼要, 言简意赅, 详略得当;主答部分应详, 兼答部分应略;要全面准确, 不能顾此失彼。
【例19】[2011·安徽文综卷·36 (3) ]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10分)
【解析】第一问, 题目要求比较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和古代希腊梭伦改革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 这是一道内隐比较题。在比较时, 首先要确立比较项, 可以从人才选拔的依据、选拔的作用、选拔的历史影响几个角度去思考。从选拔的依据看, 中国是依据诗赋才学;古希腊是根据财产。从选拔的作用看,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打击了门阀士族;财产等级制度扩大了古希腊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削弱了贵族世袭特权, 有利于社会政治民主化。从历史影响看, 科举制改变了世家大族把持中央政权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而财产等级制度, 推动古希腊由旧氏族贵族专制向奴隶制民主政治过渡, 奠定了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第二问, 比较社会观念的差异。联系科举制度之下的“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说明它有利于读书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 但“学而优则仕”又说明其主要目的是维护皇权专制统治;古希腊的财产等级制度引导民众追求财富, 而在思想层面上, 它又推动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智者运动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从比较的基本要求看, 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拔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政权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削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拔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
差异: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 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重视个性的发展。
【例20】[2011·福建文综卷·41A (1) ]结合所学知识, 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分数略)
【解析】这是外延式问题, 比较的关键是“君主……权力差异”, 分析时必须依据宪法中的规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 天皇的权力至高无上。而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征税权、平时主持常备军权、废除法律权、干涉议员在议会活动等权力作出了限制;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 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18世纪中期之后, 随着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国王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 处于“虚位”。由此可以归纳出“差异”。
【答案】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
技能高考 篇2
一、审题定向——信息提取
正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在高考中,部分考生会因为紧张而导致审题失误,并最终偏离正确的答题方向。因此,要想正确审题并把握答题方向,就应当学会提取有效信息,特别是对于文字陈述较多的材料题,能否提取有效信息将直接决定答题方向正确与否。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卷选择题第23题提供的材料字数较多,但其中有不少是修饰词汇,只要抓住“源自中东”、“中国女孩”、“海南”、“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受到极大的欢迎”这几个关键词,就能够轻松地选出正确答案。信息提取除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审题定向外,还能够使我们通过“跳读摘取”的方式来解答题目,以缩短解答简单题目的时间,从而为解答难度较大的题目留出更多时间。为了提高这一微技能,在日常的复习中,我们可通过提取关键词来总结某一章节的内容,或用关键词来简要复述大段文字材料。
二、要点把握——分值判断
在综合题中,我们需要结合材料内容来回答所提问题。虽然在平常的复习中我们对知识要点的记忆非常牢固,但在解答该类试题时有时还会出现因漏答要点而无法取得较高分数的情况。因此,根据题目所设定的分值来进行答题要点的判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对策。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卷第34题第(1)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来判断“题字、题诗”与“涂鸦”的区别,分值是6分。按照每个要点3分或每个要点2分的原则,可将该题的答题要点确定为2个或者3个。与此类似,第(2)题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明公民行为,分值是6分。唯物辩证法是学习的重点,它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等模块,可将其答题要点确定为3个(每个2分)或4个(每个1.5分)。该方法有助于我们对要点进行预判,能有效降低遗漏要点的几率。
三、时事评议——热度衡量
在高考所有科目中,政治是与时事关联度最高的学科,这就使得“关注时事”成为高考政治复习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多以收看新闻节目、阅读时事评论、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来有意识地关注时事。然而,并不是高考中出现的每一道时事题目都是我们看过的、听过的,即使看过、听过,但受记忆时效性的影响,我们所记忆的时事也难以长久地存在于脑海中。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我们可以采用热度衡量的方式,即以出现次数较多或热度较高的时事为重点来进行复习。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卷选择题第4题涉及2014年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的主题,四个选项中的关键词分别是“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事故发生”、“武器扩散”。根据常识不难判断,“霸权主义”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与“事故发生”、“武器扩散”相比较而言,“恐怖主义”是近年来被普遍关注的话题。基于此,若在不了解试题内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热度衡量的方式来判断A选项是正确的。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提高这一微技能,在复习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关注时事热门话题,以更好地进行热度衡量。
四、时间管理——难易判断
虽然高考复习有至少三轮的复习安排,但总的复习时间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复习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复习所有知识,就需要我们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及重要程度来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例如,对于人教版政治教材中企业与劳动者、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经济全球化等概念,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了解,而对于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价值规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知识,则需要重点掌握。在准确区分知识点的难易及重要程度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进行时间管理。这一微技能也可以应用在试卷答题时间的分配上,我们可以根据对试题难易程度的判断来合理安排时间,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五、立足擅长——强化优势
我们每个人对高中政治学科中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这五大板块内容的接受程度及掌握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擅长经济内容,有些学生擅长文化内容等。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应尽可能强化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来提高分数。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卷选做题B题考查的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过反复记忆和训练的同学就会具有优势,取得过半分数不在话下。因此,在日常的复习中,我们应立足自己的擅长之处,以更好地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
技能高考 篇3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在颁布的《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技能高考考试实施办法》中介绍, 取消高职统考后, 全省全面实施技能高考, 其中技能考试总分为490分, 分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文化综合考试总分为210分, 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
新的改革将在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建筑技术类、会计专业、护理专业、旅游类、农学类、学前教育专业等9个专业 (类别) 开展统一招生考试工作。
多年来, 全国各地“高职统考”普遍复制以理论考试为主高考模式, 备受诟病, 认为“与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矛盾, 造成了考试和教学的脱节”。
2010年, 湖北省率先在全国试点湖北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改革, 推行以技能考试为主、文化成绩为辅的“技能高考”, 搭建起中职生成长立交桥, 让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建立直通道, 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局面被打破。
试点首先在机电类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进行, 考试标准为初级工技术标准, 考试内容为钳工、车工、铣工, 考生任选一种参加考试。2012年, 试点增加了机电类和计算机类专业。
在湖北, 普通高考人数连续下降, 技能高考却年年升温。
技能高考的技能操作考试中, 首届只有700多人报名, 第二届有7000多人报名, 第三届攀升到1万多名, 到第四届, 参考人数达到两万多名。数据显示, 2013年, 两万多名中职生参加考试, 共有6422名中职生通过技能高考上大学, 其中375名升入本科, 6047名升入专科。
技能高考 篇4
医学基本技能试题
(总分230分)
项目名称: 一般体格检查
请对新入院病人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头颈部浅表淋巴结的检查,并向患者解释检查结果。
1.项目技术要求
(1)能熟练完成一般体格检查前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测量方法。
(2)能熟练、规范地进行一般体格检查。
(3)能正确地使用体温计、血压计。
2.考核资源
(1)环境准备:环境整洁、舒适,室温、光线适宜或有足够的照明。
(2)物品设备:病床(或诊查床)、玻璃体温计(腋表,置于清洁容器内)、台式血压计、听诊器、纱布、记录用笔和本、盛有消毒液的容器(盛放使用过的体温计)。
(3)病人准备:标准化病人(真人)。
(4)考生自备:白色隔离衣,隔离衣不得显示考生个人信息;手表。...............................
3.操作规范要求
(1)操作前用物准备符合要求,无遗漏。
(2)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般体格检查操作。
(3)操作熟练、规范,步骤正确。
(4)测量数据准确。
(5)操作中表现出良好的爱伤观念,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高尚医德。
4.考核时间及考试组织
(1)考试时间:不超过15分钟。考生进入考场,报告现场编号,询问是否开始,考官答“开始”启动计时;15分钟时间到,停止计时并结束考试。
技能高考 篇5
【关键词】对口高考;电子技能训练;学生潜能开发
我们都知道,对口高考电子技能的训练中对学生的潜能开发是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近几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对口高考电子技能训练的进行,虽然在国家的呼吁下,对口高考电子技能训练有了很大的改善与进步,但是它其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影响着学生潜能的开发。
一、对口高考电子技能训练开发学生潜能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没有建立良好的桥梁
对口高考的电子技能训练是由于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要求的,虽然说国家一直在倡导,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口高考,但是,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措施,也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首先,学校对口高考的电子技能训练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校即使进行专门的电子技能训练,但是没有可以让学生实践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派不上实际用处。其次,对口高考的电子技能训练没有足够雄厚的师资力量,所用的老师也都是专代其他课程的老师。再者,学校没有对外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不能够积极汲取其它院校的好的训练方法。
(二)学生没有紧迫感,训练效率不高
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时间都比较充裕,课程作业也不是太多,再加上高中老师不会督促的太紧,所以就导致了学生没有学习的紧迫感,电子技能训练的效率不是很高。有很多学生都认为对口高考是所有学生参加高考的下下之策,所以他们自己本身从心里就不重视电子技能训练,更别说什么兴趣了,再者,学生没有足够长远的眼光,没有了解到市场上对对口单招电子技能专业的需求量,所以,学生参加对口高考的电子技能训练时才会没有紧迫感,得不到好的效率,对口高考的电子技能训练得不到很好的提升是必然的。
(三)教学没有系统、高效的计划
由于对口高考的电子技能训练是近几年才兴起来的,所以很多学校的电子技能训练运用的还是极其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比较陈旧、刻板,根本不能够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老师实行的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老师好像只负责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能够接受多少,实践多少,老师就无法估量了。再者,训练的老师都不是很专业 ,他们不知道电子技能训练中的高考重点,不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没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二、提高对口高考电子技能训练的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对口高考电子技能训练的后备力量和其他学校的交流
要想提高对口高考的电子技能训练的教学质量,首先学校必须得储备足够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必须得让电子技能训练有足够坚实的后盾。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才能够以专业的态度和水平对待对口高考的电子技能训练,研究出最合适的教学方案,专业的老师能够应对学生出现的一切问题,并用最简单易懂的办法将其解决,能够使达到教学目的拥有捷径。而好的教学设备同样可以助高效教学一臂之力,比如说多媒体,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的看到许多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可以自然的形成一种现实的自学,这对电子技能训练有着无可厚非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建立对口高考的良好的沟通桥梁,积极派送老师和学生去有资历,有经验的学校去交流学习,积极学习人家高效的教学方法,然后借鉴改善用于自己的训练中,这样对对口高考的电子技能训练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老师应该积极督促学生并且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老师应该将课堂讲课的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实行新课标下的课堂形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课堂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主题讨论,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学校应该尽可能多的设置实践性的课堂,电子技能的专业是需要很多实践活动的,否则无论学的多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能力,而没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是很难立足的。再者说,实践活动对于激发中学生的潜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我觉得学校开设实践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最重要的是老师在训练时要积极督促学生的学习,尽量严格要求学生,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升老师的专业素质
要想加強电子技能的训练,从老师自身必须提升专业素质,学校应该定期对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当然,老师自己应该认真研究高考大纲,准确掌握高考的动态以及重点,根据考点和学生的情况,制定最合适,最有效的训练方案。除此之外 老师也应该虚心学习,向有经验的学校和老师学习。
三、结束语
总之,对口高考的电子技能训练也是现代社会炙手可热的话题,学校必须加强对电子技能训练的课程改革与完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开设有实践性的课堂以及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对口高考电子技能考试中脱颖而出。学生也只有将其最大的潜能发挥起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逐渐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当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是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让他们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易莎.学生潜能开发与基础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05月.
[2]林文斌.高职对口单招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05月.
[3]项贤林.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04月.
技能高考 篇6
从今年开始, 湖北在中职机械类专业开展“技能高考”试点, 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 并在机械类专业进行试点, 共有530名中职毕业生通过这种方式跨进大学大门。2012年, “技能高考”的专业 (类别) 扩大为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2013年专业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 增加了建筑技术类和会计、护理专业。
“技能高考”这一创新之举, 改变了传统的纸笔考试模式, 让中职生、工人与普通高中生“错峰竞争”, 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模式。
湖北省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5年前, 湖北中职升学为两条腿走路:高职统考, 即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统一考试;技能高考, 即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后者不断扩大专业范围。从2015年开始, 湖北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全部实行技能高考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 不再组织高职统考。未纳入技能高考范畴的专业 (类别) , 实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录取。据悉, 提前单招也是主要看技能操作。
湖北省招办介绍说, 技能高考文化考试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实施, 考试时间与每年普通高考同步;技能操作考试由高等学校担任主考学校, 考试时间为文化考试的上一年7月份。省招办统一划定技能高考的技能操作考试和文化考试最低录取标准。技能高考录取与普通高考录取同步进行。录取时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占70%、文化考试成绩占30%, 按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技能操作考试不合格 (E等) 的考生不能参加录取。
技能高考 篇7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关于到2020年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的通知》, 从2011年开始,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通过湖北省机械类专业统一技能操作考试, 从中职毕业生中招收技能高考生。
由于当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 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 因此, 武汉船院组织对数控专业技能高考生进行生源素质调研与单独培养研究, 是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教学过程、推进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等的必要前提, 更是推动机械类专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并综合应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根据调研目的和调研对象的不同, 本次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调研目的的重点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教务处长、年级主任、教师等, 主要采用访谈调查法和定性分析。第二阶段调研目的的重点是研究教育教学策略, 调研对象是技能高考生,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定量分析。
三、调研数据分析
为针对数控专业技能高考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从2011年开始, 武汉船院组织对湖北省机械类专业统一技能操作考试的主要生源学校和全体录取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研主要涉及技能高考生在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组织、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实习等情况, 调研数据如表1~5所示。
通过生源素质调查分析、多所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和湖北省机械类专业统一技能操作考试情况比对, 我们发现:中职学校目前多以高中文化课程为主, 专业课程门数较少且课时较少;多数学生技能训练时间不充分, 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文化课具备初中或高中初等水平。
四、培养策略研究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单独培养策略:
(一) 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高职数控专业技能高考生的特点, 其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满足相对综合的职业岗位要求, 如适应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工艺设计、零件加工、产品合格性检测分析等综合性工作任务。高职数控专业技能高考生通过培养可获得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国家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因此, 应将职业资格相关的操作技能要求、专业知识要求、职业素质要求分解到相关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去。
(二) 课程体系构建。根据高职数控专业技能高考生的人才培养定位, 我们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模块。着眼于夯实数控专业国家职业资格初级工要求, 实现中、高职教育的顺利过渡。
2.核心专业模块。针对数控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中级工要求, 培养学生数控加工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工艺设计、程序编制、机床操作、精度检测等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拓展模块。围绕数控专业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要求, 培养学生数控加工零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多轴联动工艺设计、自动编程、机床加工、精度检测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培养模式改革。针对高职数控专业技能高考生的特点, 我们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技能高考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较高, 但不擅长知识性内容学习、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因此, 应尊重学生学习特点, 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尽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做”中学习。二是技能高考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因此,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教学策略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分层教学法, 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受到不同的培养;在学习评价中, 应关注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 即在学习过程中, 考核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一定地提升。三是对技能高考生, 应进一步推进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 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归属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机械类技能高考生进行生源素质调查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单独培养策略, 完成机械类专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技能高考 篇8
历史是动态变化的,任何事物与人都有多面性,简单地贴标签,是有害无益的。近年来,高考历史题常常考察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强调让学生在做高考题时得到新的收获与启迪。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突出阶段与人物特征的概括;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以下面几道常见题为例:
⒈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答案:C)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⒉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答案:A)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因为学生思维定势,对1877年的清政府和1906年的两广总 督没什么 好感,学生看到这两道题与平时形成的思维定势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导致选择时难于下手。
⒊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答案:D)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人教版教材强调的是胡佛自由放任政策,未明确提出胡佛对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所以高考时,很多学生都有“三观尽毁”的感觉 ,对固有观念冲击很大,自然就难能作出理性判断了。
⒋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 , 贡有额有期 , 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答案:D)
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同学们还记得龚自珍这个人写的“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个人物的特点应是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的。很多同学想也不想就选择了A。
⒌“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答案:A)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B.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整体上看阻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说到“三面红旗”、“人民公社化”, 同学们的思维就联想到了三年困难时期,想起了饿死了多少人。这种定势下很容易将答案选作B。
新课改推行以来, 高考命题改革逐步深入,“知识立意”为主已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纵观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卷题目已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大量引进课外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再进行设问。而这种设问往往着眼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取处理历史信息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已成为历史学科命题的一大趋势。在新形势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突破思维定势, 培养正确的史识,已成当务之急。
克服思维定势,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引导学生明确一点: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要过于相信课本上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把教材当“圣旨”的观念,建立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胆识,在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与见解。如: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这是教材的观点,但我们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列出一些史实,说明它并不是一场骗局,而是宪政的一次尝试。又如三元里抗英,作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代表,但补充史实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国民众则选择看热闹,或者与英国人做买卖,或者充当向导。而当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居然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兴高采烈地站在远处观战,就好像过端午节看龙舟比赛一样! 当英军发布广告以每份情报二十银元的价格悬赏时,浙江沿海的一些百姓居然每天能给洋老板提供数十条情报。这样补充史实学生才能更好地 反思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提高思辨能力。
二、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比如做本文所举例1和例2时,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 围绕近代化的开端,引进新材料,如设立总理衙门,开启外交近代化;创建北洋舰队,开启军事近代化等。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说明清朝抛弃“天朝外交”体制,转向近代外交。围绕维新变法运动,引进新材料,揭示启蒙思想的传播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尤其要注意历史的动态特性,同一个人物,在转型的时期,前后会有不同的表现;同一件事物,不能僵化地看作是某个特定时期才有的。如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1839年与两广总督邓廷桢联名给道光帝写的一道奏折。原文为:“夷兵除枪炮外,击刺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一年以后,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浙江定海被英军攻陷的时候,林则徐再次给道光皇帝上书,重申他的这个观点:“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 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 将会消化不良而死。在与道光的一份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而在一份拟交英女王的文书中,他又再次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反映人物的时代局限性, 林则徐身处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可见当时社会转型之艰难,当然亦无损于其伟大。
技能高考 篇9
一、求新
在考题公布之前, 大家都没有底, 只是按照考纲及各自平时常规训练的项目来进行训练, 直到3月28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考点网上公布了电路板上元件 (图2) 之后, 最多猜想不同场次考的电路不过为接触器按钮双重联锁控制电路、时间继电器控制的自动Y-△控制电路等常规内容, 即使设计的时间继电器控制顺序电路 (图3) 也仅采用时间继电器这一主要控制元件, 而带点动的自动往返控制电路 (图4) 也只不过用了按钮及行程开关来对电路加以控制, 同时采用时间继电器、行程开关两主要电气控制元件来控制的电路在中学实训阶段还没有遇到过, 就是平时与劳动局联办的考工也没有遇到过。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那就是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墨守成规, 应在平时的项目教学中多给学生渗透创新思维的火花,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有助于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
此题的求新还体现在我们可对电拖板上的元件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搭配, 来进行多种电路的安装。如我们不用时间继电器、行程开关, 就可以做较多的接触器联锁、接触器与按钮双重联锁控制电路;若用行程开关, 就可以做自动往返、带点动的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用到时间继电器, 就可以做自动Y-△、时间继电器控制的顺序控制电路等。其实这种做法、思想在我们平时的训练中也经常用到, 看来我们应该继续保持下去, 以适应今后技能考试的需要!
二、求活
4月8日下午4点左右, 网上 (无锡考点) 正式公布电工电子类电工专业技能考试参考电气原理图 (图5, 交流接触器和时间继电器线圈电压为~380v) ,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样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主要表现为主电路与控制电路采用“貌似”分离的形式, 及图中没有对电路中的各电器元件加以编码、编号, 这样就给电路设计带来很大的空间。
首先从主电路上看, 由于图中没有标出电源U、V、W的相序, 这样就可以出现UV、UW、VW进行换相的可能性, 此外接触器KM1、KM2的顺序也没有确定, 这样组成的主电路试题就存在着多种变数。从我们平时的训练中来看, 有部分学生可能不会太注意试题上元件符号、编码, 从而可能导致出现思维定势 (朝着平时一贯对正反转的接法上靠) 的局面, 这样虽然也能实现电动机正反转的功能, 但没有照图施工, 从而违背了题意。记得在自动Y-△控制电路接线中, 我们对KMY、KM△的主触头上的换相规定、热继电器的位置进行了修改后再让学生做, 结果学生依旧用其原来接线的老办法进行, 等等。其次对控制电路而言, 由于元件没有编号, 如行程开关SQ1 (SQ2) 位置及按钮SB1 (SB2、SB3) 标注的不确定性, 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实际接线的多种可能性, 而这完全是符合考纲要求的, 同一套试题不同的元件编号 (图6) , 虽然会导致学生操作的稍许差异, 但该电路的工作原理确是完全一致的。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实训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多采用变式教学, 不断提高学生操作中的应变能力。
三、求变
此电路为时间继电器、行程开关控制的接触器联锁控制电路, 虽然考试时由于元件的位置固定, 但由于时间继电器、接触器上触点的选择差异, 导致学生对同一个电路试题接线时的差异, 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图7、图8 (仅供参考) 为学生对图1电路的两种不同接法。
此外, 如果江苏信息职教集团考点采用的时间继电器不是晶体管 (如JS14A) 系列的, 而是用淮安职业信息技术学院提供的电子式 (如JSZ3A系列) 的时间继电器, 那么由于该两种时间继电器底座管脚位置的差异性, 就会导致学生另外一种控制电路走线 (图9, 仅供参考) 。如果时间继电器的位置放在离热继电器较近的位置, 那么则可走成图10的情形。
当学生对电路完成接线后需通电测试, 将按照考官的指令要求进行相关的操作, 而这需要我们的学生必须对此电路的工作原理有一定的理解, 不然将会在占试题总分1/3比重 (即100分) 的操作中丢失宝贵的操作分数。从图1来看, 此电路可实现以下功能 (图11) :
电动机M得电正转 (按下电动机正转启动按钮SB2) →行车前移, 挡板1碰至行程开关SQ2按钮 (限位位置) →KT延时, 电动机M反转→行车后移, 挡板2碰至行程开关SQ1按钮 (限位位置) →电动机M正转→…… (不断重复) →电动机M失电停转 (按下停止按钮SB1)
电动机M反转 (按下电机反转启动按钮SB3) →电动机M正转 (按下行程开关SQ1按钮) →电动机M失电停转 (按下停止按钮SB1)
从以上功能中,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操作按钮SB1 (SB2、SB3) 、SQ1 (SQ2) 执行不同的功能, 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在操作前一定要看清此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动作按钮, 因为相关的动作按钮位置变换后将会有不同的操作, 从而实现另外的功能。如把图1电路中电机反转启动按钮SB3的位置与行程开关SQ2的常开按钮进行交换 (图12) , 我们可以发现, 原来需要KT延时才能实现电动机反转的现在可直接进行电机正反转的切换, 原来按下电机反转启动按钮SB3时实现电机反转、正转的功能转变为KT延时电动机反转、正转的功能。
技能高考 篇10
关键词:规划人生,目标制定,就业
一、现在普通大学生与我的学生的现状对比
(一) 我指导的学生与众不同之处
我是福建农村一个普通中学老师, 十多年来, 每年都培养一批美术学生考上高等美术院校。我的学生考上大学后, 与普通的大学生有很多的不同, 大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 上大学后的学生, 有1/3的学生在班里成绩是前一的, 有2/3在班里是前5名内的。
学生上大学后, 拿到奖学金是很正常的。有很多学生一学期可以拿到5000、6000、8000的奖学金, 还有少数学生拿到国家一等奖学金9500元 (连续三年班里第一) 。学生在大学里的各种获奖是家常便饭, 每个学生大学毕业正常都是一大沓证书的。
2. 学生考上大学后, 边读大学边赚钱的学生达到75%左右 (女生我不鼓励她们边念大学边赚钱, 但她们在寒暑假时大多会去公司、工厂打工, 或者同学合作摆摊如卖春联卖烧烤之类) , 学生勤工俭学比率比全国平均高过很多。其中有1/5的男生在上大三后不用家里出生活费, 有的连学费都是自己用上大学的空余时间赚来的。大学毕业就业率都是100%。
3. 有1/3的男生在毕业满三周年内自己创业, 有的开公司, 有的办厂, 有的开店, 有的与同学自己接业务。他们的工资比普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高过2-20倍。有部分学生获得“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称号并多次上省市级电视台。
(二) 现今多数大学生现状
而当今学生在高三时读书很拼命。而一考上大学, 有很多学生就认为要松一口气, 好好玩一玩。这就导致现在的大学生, 有一部分是与网络结缘、与游戏结缘。有一部分是把时间花在谈恋爱上面。有一部分是喜欢玩与消费, 学业不重要。还有一部分比较乖比较听话, 很认真的读书, 但大学毕业后却发现大学学的东西在社会的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大学毕业等于失业”。就是找到工作的, 也存在学的不够用的现状。
大学生毕业后, 正常是找一个公司工作。而5年后、10年后他们才发现:还是单身一个, 就是有对象也不敢结婚, 就是结婚了也不敢生小孩, 房子还是没着落, 自己的工资不够用成了“啃老族”整天向父母要钱。
二、让学生有“人生一盘棋”的观念
学生高中毕业后至大学就业间, 我要求学生头脑里要装有如下几个问题:
1.你大学毕业后准备确定怎样的就业方向?
2.你准备毕业几年后结婚?
3.你准备结婚多久后生孩子?
4.你5年后、10年后会在哪里居住?
5.你以后想居住的地方现在的房价是多少?如果你要买房子要怎样买?钱要怎样付, 具体付多少?
6.你的工资要怎样安排?要细化到各种支出上。
7.孩子出生后, 孩子的母亲正常会有几年的时间不能上班, 这时男方怎么办?
8.孩子出生的1年内、4年内、5岁后, 作为孩子的父母你们怎样计划, 你们怎样具体分配你们的收入。
9.孩子长大后, 孩子的母亲何去何从?
10.你们的父母怎样办?一父母一起过, 还是与父母天各一方?
11.父母、祖父母都会有生老病死的一天, 遇到长辈病老时怎么办, 怎样处理工作与长辈的关系?
12.以后有思考第一工作第二收入的关系吗……
这些问题是我要求学生先装进头脑里,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我这十几个问题能明确回答的越多, 说明他们的人生的整体目标越明确。目标越明确的人, 大学毕业后创业的人成功率非常高。
三、人生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不同
(一) 在学生大学录取以前
在学生大学录取以前, 我让学生把的目标定高, 尽量让学生争取考得更好的学校, 然后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正常来讲, 我们定的目标高一些, 到时虽然没达到目标, 但也接近目标, 这也就达到我的教学目的了。
(二) 高考后, 对大学的好坏不用太在意
高中毕业后, 让所有人都考上好学校是不现实的。有些学生考上较好的学校, 有些学生考上较差的学校这是正常的。有的考上好学校了, 他们也不一定满意, 因为还有比他们更好的学校。所以学校的“好”与“差”没有固定标准。现实说明, 好大学不等于就一定有好就业。再好的大学也有人找不到工作的, 再差的学校也有很多就业得很好的。只能说大学的好坏与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绝对的影响。所以指导学生用怎样的心态上大学就至关重要了。
(三) 自主奋斗是个人成功的内因
要让大学生毕业后有一个好的工作, 就要在读大学之前进行指导。最好是在大学录取后, 又在大学就读之前进行指导效果最好。
学生取得《录取通知书》时是非常开心的, 有很多人已经有了高中苦难的结束, 开始享受人生的开始的心态。这时我经常给他们的是一盆冷水。
我常对刚考上大学或已经上大学的学生说如下几句话:
第一句:“不要迷信大学”;第二句是:“别迷信你们的大学老师。”
这样说的目的是让学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大学或大学老师身上, 那些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外因, 不是内因。一个人成功的内因是他自己。
四、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一) 影响就业的几个重要因素
就业的好坏与大学的成绩不一定成正比。正常说, 就业的好坏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1. 家庭背景。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这个不展开。
2. 边读大学边赚钱的学生。
这类上大学时不是只一味的死读书, 他们会利用寒暑假去接触社会, 赚一些钱。在赚钱的同时, 逐渐认识社会的需要。慢慢明确学习目标 (大学生不知道社会需要而学习的是盲目学习, 没方向的学习) , 这个目标不是一下子就完全明确的, 是在不断接触社会中慢慢明确的。如果在大一或更早就先一步明确奋斗目标的人, 总比大学毕业后才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早有几年的经验, 他们的就业会比普通的学生好很多。有了今后的目标的同时, 他们在上大学的时候, 就会更加有方向的认真学习。对学校有安排的对今后帮助比较大的课程, 他们就会很认真地去学习。对那些对今后帮助较少的科目, 可能有60分就万岁了。另外还有一部分大学没安排的科目, 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去学习。并且会边学习边去实践, 顺便也赚一些小钱, 这会给他们积累很多实践经验。
3. 一部分比较认真的学生, 他们虽然无法在学习的同时去赚一些钱, 但他们努力参加学校和班级工作, 并且很认真学习学校的功课。他们在大学期间会得到很多的奖状与证书, 也经常性的获得奖学金。
4. 除了上面三类外的学生, 我把它们归类为普通大学生。
普通大学生的情况前面讲过, 不再重复了。他们中虽然也有很多就业得不错, 不过, “大学毕业等于失业”这句话说的失业的人, 绝大多数还是出自本类人。
(二) 明确奋斗目标
“必成功方程式”, 有5点:1.明确的目标。2. 详细的计划。3.立刻采取行动。4.不断地修整目标和总结失败。5.坚持到底。
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确立目标不是喊口号, 这个目标必须要确实可行的, 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实现的。如果确立的目标通过努力也无法实现的话, 这就不是目标, 而是口号。
怎样确立确实可行的目标呢?这就需要实践, 在实践中慢慢的确立和明确目标。而这个实践就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或放假时间里一定要多接触社会。接触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去厂里打工, 去公司见习, 去工地帮工, 帮人看店, 摆个小摊都可以。也可以多接触年长长辈或接触社会经验丰富的人, 向他们请教社会的各种问题。只要我们虚心求教, 善于学习, 态度诚恳, 对方正常是会与我们交流的。
刚开始可能没有目标, 或者目标不清楚。随着接触社会的次数和时间的增多, 我们的目标会越来越清晰。
(三) 远、中景目标与现阶段具体目标相结合
远景目标大概就是上面那十几个问题。中期目标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三年。近期目标可是一天也可以是一个月。一个远景目标要分好多段, 每一段都又可以详细到每一周、每一天。这就是我们每天具体要做的。
虽然每一天我们做的事都就是那些, 但有远景目标的人与没有目标的人, 几年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虽然他们的总付出相差并不一定很多, 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四)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赚钱是人生的物质基础
钱是人生的基础, 怎样赚钱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了。我们读书、读大学也是为了赚钱, 为了有更好的人生。但现在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赚的钱不够他们自己目前花, 就更不用说用于完整的人生了。
总之, 学生都运用了上面的方法去实践, 每一年都有很显著的效果, 也产生了很多的成功案例, 而这些成功的案例又给我为之后的教育提供了现实实例。学生通过这些实例, 会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实例一) 专科不一定差:
我的另一个学生某城, 他平常画得很好, 基本功非常扎实, 但在美术统考时成绩却不是很高, 被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录取 (专科) 。而平时画得比他差的师兄弟们都考上本科了, 只有他是专科的。
他为了争一口气, 在大学期间花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学习。在大一暑假时, 他到厦门帮一个开咖啡厅亲戚画壁画, 他亲戚要算工资给他, 他不收。这样他亲戚就帮他拉生意。在帮亲戚画完壁画后。亲戚帮他接了3家壁画订单, 画壁画的价格是每平方300元。这样, 城就有了现金收入。边画, 边有新的订单再来, 在暑假的最后2周时, 涨价到每平方500元, 还有几家要求城先过去帮他画。在大二暑假时, 城每星期的收入是5000元。
在学期时间里, 城也利用课余时间卖高档羽毛球拍, 一个月有一两千元的收入。
现在他开了自己的一家业务公司。
(实例二) 姐弟双优:
我有两个姐弟学生, 家住农村, 年龄相差2岁。姐姐某珠考上北京服装学院, 弟弟某景考上江西师范大学。某珠上大学后大班里正常是第一的, 从第一学期开始拿奖学金就成了家常便饭, 她说:“一学期, 她拿了8次奖学金, 班里第二多的拿了2次。”在某景上大二的春节, 他们的父母对我说:“珠和景在大学里都是班里成绩最好的, 珠这学期拿到8000元的奖学金, 景拿到了6000元的奖学金。回家时, 证书搬回来一大沓。真感谢教师指导得好, 让姐弟俩的专业基础扎实。”
参考文献
[1]《陈安之成功之道》的演讲视频.
【技能高考】推荐阅读:
湖北技能高考《语文》试题08-27
高考英语写作技能提升之从句子成分入手07-05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技能高考考试实施办法08-24
微格课数学教师基本技能--讲解技能07-07
从全国中职技能竞赛谈电子技能的教学11-07
掌握技能07-15
技能学习07-20
技能07-22
环境技能10-17
先进技能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