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和问题

2024-06-10

困境和问题(共9篇)

困境和问题 篇1

21世纪, 我国工程技术教育进入纵深发展的时期, 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涵盖各个行业环节及应用标准,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工程硕士等阶段的工程技术教育内容。但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一份调查, 依据“人才市场上是否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及标准, 我国高等技术教育的综合性排名和权威性影响因子始终徘徊不前。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培育人才与市场脱节、培养模式单一落后及实验实训方案滞后等问题。对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困境和问题进行探析, 可以有效提升工程技术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一、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 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现代工程是由“研发—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需要一大批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管理、会经营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不经过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 没有主要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 就把学生的培养计划确定下来了。在专业设置方面, 论证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施中, 由于课程教学与工程实施脱节, 使学生搞不清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堂教学又以灌输为主, 导致学生缺乏兴趣。

第二, 许多企业自身技术及管理水平较低, 没有能力为工程技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实习场所。同时, 企业对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 影响着我国自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由于我国制造并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数量少,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低。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一些有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 因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 并未形成生产力。

正因为科研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 使我国的许多科研项目处于闭门造车的境地, 论文发表的数量可观, 但能指导工程实践的比例较低。此外, 企业在人才使用过程中, 有对高等学历教育期望值过高的倾向, 诱导学校教育走上“重学轻术”的道路。

第三,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高等学校人文素养、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受到挑战。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不再是崇高的理想, 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有所降低。在高等学校教师选拔和聘任中, 对教学工作的考核偏软, 造成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兴趣不高, 而将精力主要投在科研方面。

第四, 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对职业背景没有明确要求, 初级、中级和高级工程技术教育没有合理的衔接。在一段时期内, 忽视对初级、中级技术人员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在数量上的不足导致技能型人才缺乏, 社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而德国则重视各层次工程技术教育, 当工业需求发生变化时, 能够及时调整培养重心。

第五, 由于国家教育投入有限, 企业没有参与教育的主动性, 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在过程性和实践性方面存在欠缺。此外, 学校的实验多以验证型为主,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小, 有些实验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地方院校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六, 企业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及应负的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 大多数高等学校也未能将继续教育当成应承担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缺乏开展继续教育的有力措施。继续教育投入不足, 管理松散, 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教学质量无人考评, 不少人仅仅抱着拿文凭的态度来学习。

二、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困境和探析

1. 观念上的差距

⑴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定位不够清晰。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定位不够清晰, 没有把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师作为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模式、层次单一。目前, 我国工程技术教育逐渐屈从于科学教育, 工程院校培养工程师的观念迅速弱化, 似乎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太低了。这样, 在教学上, 技术性和实践性内容不断削弱, 学术性和理论性内容不断加强, 工程似乎成了科学的侍女, 教育似乎成了科研的附庸。

而从国际办学经验来看, 德国和美国的做法明显不同, 德国是学生在校期间大力加强工程实践部分, 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往往超过1年, 使学生毕业后就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工程师的实践训练环节是在学生毕业之后由比较完善的企业培训机构组织, 时间通常为2年左右。我国则希望达到德国的目标和效果, 而教学安排却与美国类似。但我国目前工业企业尚不具备像美国那样发达的企业培训机制, 不可能让企业承担学生的实践训练教育任务。因此, 我们只能改造目前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⑵实践教学始终处于辅助从属地位。由于传统教育理念、观念及操作流程的原因, 在教育模式内容方面始终重视理论研究内容, 忽视实践应用环节。工程技术教育很大的特点在于应用型、实践型及技术型, 工科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较差的现状也折射出工程技术教育轻视实验实训及应用操作的短板。长期以来, 在我国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的课时一般只占总课时的15%~20%, 与德国学生有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相比, 我国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明显不到位, 实践教学显然处于从属地位。正是由于实践教学处于辅助从属地位, 实践教学的投入、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均不能得到保证, 教学过程和质量难以控制, 因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

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局限性。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 工程技术教育的实践性是指树立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念,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而不仅仅是面向某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岗位, 或者某一种应用技术或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因此, 工程技术教育的实践性主要指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 例如独立思考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目前, 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 如上机训练、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 大多是较单一的“技能”训练, 重视实践环节成果的完成, 而不是强调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过程, 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训练不够, 很难达到“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

2. 工程技术教育的计划经济模式挥之不去

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具有鲜明的市场性和弹性化的特点, 需要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及市场化的多样化办学模式。而现有的教育体系还存在较大的政府主导及教育模式单一化的现象, 对于工程技术教育评估及评测手段落后, 没有实现科学化及合理性的绩效评估结果。没有与行业企业及市场需求完全对接, 招生体系的计划性和市场需求的巨大反差也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在具体教学培养环节中出现一定的偏差, 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工程技术教育的非市场化格局导致整体性的教育效能比较低。计划的延展性和内耗性也促使高等院校很难根据市场行业实际需求全方位和多角度地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实验实训任务, 很难进一步优先培育社会急需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及专业方向。宏观性的“一考定专业”的固有弊端也很难叫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换擅长的专业方向, 工程技术教育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有失偏颇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高水平的教师。高校教师综合评测主要集中在科研的评估,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训的评价, 过分重视科研及论文数量指标, 严重削弱了对于人才培养定位的标准, 很多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低于科研学术的要求、职称评定及绩效评价的现实压力, 导致教学实践和实验实训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 工程技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工程技术研究。不能仅仅以发表论文, 甚至SCI科学论文的多少来作为考评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而更应该考虑教师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否则, 就会使高等学校对教师的选择、培养误入歧途。在德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中,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授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纽带。因此, 高等学校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良好的教学艺术、实践应用水平。不能仅以撰写论文的多少来作为衡量教师能力高低的指标。

困境和问题 篇2

说这些是因为最近我和一些人一起回忆了下我们的青春期。因为我的青春期过的不怎么样,不愉快的回忆似乎更多,所以觉得没什么好怀念的,我也很少刻意去想 它。但事实常是,如果你不从以前的困境里发现点什么,那你就永远没有从那段过去里走出来,以后还会再走进和那时一样的处境——因为你都不去尝试了解那困境 是什么,自然又不会学分分辨它,躲开它或是战胜它。而且人是一种奇怪的依赖于习惯依赖到可怕的动物——习惯的,遇见过的东西,总是更“安全”,更吸引人, 这种吸引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和这种习惯本身舒服与否已经没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对自己的烂爸爸深恶痛绝的姑娘还是回去找和爸爸一样糟糕的烂男人,因为 那是她习惯的状态。扯远了,意思就是:不管是外界决定的,还是你内部推动的,都导致一个结果——困境常常是相似的。从以前的困境里了解点什么是很必要的, 青春期的困境是个不错的案例,一般来说,那是你的困境最初形成的时候。

最开始谈论这个话题时,谈话主题是“你会给青春期的你什么 建议?”其实我以前蛮不喜欢这种调调,因为如果真有机会和青春期的自己面对面,那我说什么她都不会听,也不会喜欢的。因为我那时就只有那个水平,用今天的 水平苛求以前的自己,追悔自己做的不够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刻舟求剑。再回到那个时候,你还是会做一模一样的事情。没必要跟过去的自己,自己的过 去拧巴。为了冲淡对这种调调的反感,我们把话题换成了“如果现在有一个小孩,面临和你青春期一模一样的困境,你会给她什么建议呢(当然,她绝对不会听 的)?”这样就好多了。

我青春期遇到的麻烦是什么呢?今天想来,总结起来就是:我无法处理在变坏的局面。我初中时成绩非常好,高 中开头也还行,后来就比较吃力了,上课经常打瞌睡(当然后来知道是甲亢病,以前说过这事儿),这让我非常非常恐慌。因为是个烂好人,我的人缘一直不坏,可是在高中阶段我遭遇了全班女生长达三年的孤立,成了不受欢迎,没有朋友的人,甚至是滑稽,被羞辱的人,这让我更加更加恐慌。事情似乎突然就腐坏了起 来,而且除了更腐坏似乎没有别的出路:一个正在变坏的水果,一块正在发出怪味的面包,你不可能让他们变得更新鲜——就是这种感觉。

不仅对现状感到恐慌,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很妄想的:因为从小就严重缺乏挫折教育,所以小孩子们常想象的困境解决方案是:一个平时85分的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50分的低潮后,最后飙到100分。这样才够热血和少年漫画。这个目标听上去很帅,但实际上让你更害怕了——因为它根本无法实现。恐慌导致你完全不想面对它,不想去收拾残局,而是找了一大堆理由:班主任又苛刻凶暴又对你有偏见,和父母关系也紧张等等,把这些都列为不利于自己表现的因素。今天看来,这些当然都有关联,但更像是并发症,而非原因。解决方案不是没想过,但都是转学之类的,其主题都是“另起炉灶,重新开始”,因为重新开始看上去似乎胜算要大点,比已经变坏的局面看上去要舒服点。其实重新开始照样有失败率,但它最起码可以把失败往后推迟一段时间,所以非常值得向往。不过我们那是个小县城,一般不会随便转学,除非怀孕了要堕胎,故转学之路也被彻底堵死。毫无出路又要眼看着颓势,想想那时真是绝望可怜。总之那时会认为失败非常可耻,而且失败是永恒的,就算再翻身了,也永远背着失败过的屈辱。小孩子的虚妄梦想是:一个厉害的人,应该是能轻松解决困难和麻烦的,struggle和失败一样可耻还可笑,弱者才会遇见困境。

所以如果现在要我给青春期遇上同样困境的人建议的话,那第一个就是:不要因为失败感到恐惧和羞耻。

失败和感冒一般,毫不可耻,甚至可以说是生活的常态。而且他一定是个阶段,会过去。不过过去了也别侥幸,因为他一定会再来,来得如此之多,多到你总有一 天对他麻木的要死。既然他这么家常便饭,早晚会成老夫老妻,所以你现在也不用太恐慌了。你越了解它,它重来的次数就可能越少。而要了解就必须要经受。当 然,有时候另起炉灶确实是更优的选择,不过那最好是你认真权衡,分析了成功率后的决定,而不是你不想忍受,觉得这是个轻松的逃避——“我们必须要在正确的路和轻松的路中选一条,而他们常常不是重合的。”看上去宽阔的大门经常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既然失败并不可耻,就不要陷入这种毫无必要的羞耻感中。你越大就会越发现,羞耻感是他人用来控制和压榨你最常见的手段,所以不要轻易掉进去。如果 你无志当一个三迷五道的传销受害者,那就不要对羞耻感这种东西太感冒——传销受害者可是羞耻感大户。相对于无法完成某种目标的羞耻,我个人觉得利用羞耻感 压榨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是更可耻的一件事。如果有可能,不要成为他们。

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几个问题和困境 篇3

在认知行为理论的角度看来, 对事件有什么样的认知也就决定了我们会对此做出怎样的行为反应。我觉得在我整个实习过程中, 我在困境经历中对自己角色的认知, 将便于了解我在应对伦理困境时的选择取向, 我觉得我个人在整个实习过程中, 仅仅只是扮演了一个非主导性的角色, 所以, 我在遭遇社会工作困境的时候, 往往因为这种角色自我定位的次要性而将责任推给我个人所认为的承担主导性角色的其他人身上。

在实习的过程中, 我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实习生, 在开展活动中, 也就是帮他们一下, 作为一个实习生, 我也没有参与到他们的一个具体的工作决策中。在组织活动的时候, 尤其是在一般的小组活动中, 也就是带着学员们们读读卡片, 准备下资料, 做些辅助性的事情, 都是机构人员跟我说你干什么, 然后我就干什么。因为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实习生的身份, 实习结束后我还是要回学校的, 因此, 常常在活动出现危机的时候, 我会认为他们的小组活动开展的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我也没有办法让他们改变, 在所有的工作中我仅仅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 当我在实习中遭遇伦理困境的事件时, 都消极地采取了“不作为”的方式, 我也没有去主导伦理困境的解决, 而是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 在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后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来着重解决这一困境, 而是在宣示性的提出质疑后然后就销声匿迹, 用“无为”的心态将困境搁置, 使得困境延续。

二、服务中的困境

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 只有真正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社会工作理论结合到实际的临床服务过程中, 我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境, 才真正体会到这句“社会工作本身是一个满载着价值的专业, 其本身即是一种道德实践”的一些涵义。我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面对复杂的价值环境, 会陷入两难或者多重价值冲突当中, 也就是面对带有伦理特性的困难或者问题。

我们在参与美术和音乐治疗小组活动中, 希望由我们引导学员表达、共同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训练学员表达和参与的能力, 也是对学员意见的充分尊重。不过在中、重度的残障小组里一些学员表达能力都很差, 他们大都只能在我们的引导下重复说出以前做过的活动内容, 根本无法做到参与, 引导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小组工作人员在开会, 并自行制定活动计划。

另外, 智障人士因为其自身身体和智力的特殊情况, 其生活往往不能自理, 基本的生存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因此, 他们做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需求比一般的智力健全的服务对象更为迫切和强烈。另一方面, “助人自助”这一核心价值观又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所有人群时注重对服务对象能力的恢复和提高以及对潜能的挖掘, 而不是一味地提供资源进行救济, 最终的目标是让服务对象有能力重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其次, 智障人士因为智障等级的不同, 也会对服务的要求有所不同, 较为轻度的智障人士, 其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机构对其开展的服务主要是针对提升他们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 满足他们的发展性需求;而中度或重度的智障人士, 因为自理能力的不足, 则更多的是要关注其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

因此, 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 如何处理满足基本需求和提升能力这两者的关系;如何解决对基础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的关系;如何解决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 这些问题都对我们提出了挑战。

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 常常面临的是满足基本需求和权利还是以恢复提升能力为目标的问题。通常人身安全对于服务对象来说是最为重要和基本的需求, 因此, 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始终会以安全作为衡量服务是否应当开展的标准, 即便这一服务的开展对于服务对象的能力维持和提升有帮助, 但如果不安全, 他们就不会开展。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是以促进其改变、培养能力为目标还是以尊重案主的人格为前提的问题。行为矫正, 在对智障人士的服务中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对学员现有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同时让他们塑造正常的行为, 能够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对于他们的是有益的。训练本身实际上是让对象通过对强化物形成条件反射的动作而塑造其能力, 因此, 社会工作者往往为了能力的建设而忽视了对案主“人性”的尊重。

另外, 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关注长期收益还是更关注短期收益, 我们往往需要平衡案主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我们的方法可以帮助其改变不良的行为, 塑造正确的行为, 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而在这一过程中, 案主的短期利益可能就会受到损害。因此, 是关注当下还是着眼未来, 往往使得我们很为难。

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 我们仅仅作为一名实习生, 面临着对案主利益的尊崇与对机构的服从之间的冲突。我们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实践者, 必定应当遵从专业价值的要求, 始终从专业出发, 维护服务对象的正当利益。但同时, 我们又大都是以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的,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中也要求社会工作者对机构利益的维护、对机构的服从和忠诚。但往往这两方面的要求并不是能够同时满足的, 因此, 在机构和案主之间, 我们往往很难取舍。

尊重案主是对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要求, 但机构中己经形成的一套从经验上看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 保证了机构日常服务的正常开展。那么, 社会工作者进入后是否应该打破这种“和平”, 以尊重为前提重新尝试找寻合适的工作方法呢?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智障人士的过程中, 一方面希望通过鼓励参与提升他们的能力, 另一方面, 又为了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而自己决定。我们虽为实习, 也是作为机构中的一员, 有义务遵循机构的各种规章和制度。但是当服务中为了学员的利益需要打破这种己经形成的规则时, 我们都会慎重地考虑是否给机构带来改变。

民营经济人才困境问题研究 篇4

张南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辽宁省 丹东市 11800)

[内容提要]我国的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我国75%的就业,对GDP的贡献已达60%。但是我国民营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阵营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较弱,受经济危机的冲击最大,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困境”现象逐渐凸显。本文在对我国民营企业人才困境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管理、体制、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民营企业尽早突破人才瓶颈,实现新的发展。

[关 键 词]民营企业;人才困境;原因;对策

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知识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了资本、土地和劳动等传统要素,成为生产力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企业能否赢得更多的用户,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知识的储备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企业当前知识资源的体现者,而且是企业学习能力最主要的决定者,因而备受世界各国企业的重视。然而,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所面临的“人才困境”却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民营经济面临的“人才困境”问题

本文所谓“人才困境”,是指民营企业一方面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在得到人才后又难以在较长时期内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最大潜能的困难、尴尬的状况。它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处于初创阶段的民营企业,由于其创业资本有限,加上老板急于扩张的愿望,往往实行高积累低分配的政策,而求职到这类民营企业的人才中不少人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想法,希望得到较高的薪酬。这种职业理想上的差距所蕴含的危机,在双方合作的初期也许会因为双方主观努力而不会变成现实,但时间稍久就会爆发。二是进行第二次创业的一些民营企业,虽然拥有较为雄厚的资本,给予各种人才的薪酬也较为可观,但也难以在较长的时间内留住他们,更难以保证各种人才全心全意地为企业工作。这两种情况的共同特点是,人才的工作满意度低而流失率高。

人才困境有诸多现实的和潜在的危害。仅就人才流失的成本来看,就足以促使民营企业的老板们急于寻求破解之法。一般来说,人才流失的成本有三个方面:一是可见成本,包括招聘、选拔和培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二是不可见成本,包括新员工进来之前原有员工需承担的超额工作量、人才流失造成的组织混乱、大众媒体所作的负面报道等;三是其他“软性成本”,包括顾客对新员工可能缺乏信心、新员工业务不熟练导致的生产力下降、原有团队协作受到影响甚至中断等等。据Hay Group(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估计,企业每解聘一个员工所损失的培训时间、生产力和其他要素相当于损失员工两个月工时;企业每流失一人所损失的成本相当于5万美元。毫无疑问,如果流失的是关键人才,有可能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

二、民营经济“人才困境”形成的原因

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来看,我国民营企业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也不同于我国的公有制企业。现阶段民营企业面临的“人才困境”问题,既有历史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我国古代兵圣孙武在其兵法十三篇之“势篇”中曾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无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还是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之所以困入“人才困境”而无良策,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引进的人才,而在于老板及企业本身。根据现代组织行为理论,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心理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人格与工作的 1

匹配及工作本身的社会价值。考虑到我国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及人才在民营企业中的特殊地位,我们认为,民营企业“人才困境”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经济危机等原因的影响

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我国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企业开工不足,富余人员增加,工资奖金减少,结果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一些多年的有技术,有经验的业务骨干的流失对企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企业缺乏对人才管理的正确认识

企业把减少员工、降低成本,开拓市场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而没有把员工视为同企业共克时艰的重要资源。有的企业一裁了之,劳资纠纷增加,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隐患。

(三)企业长期缺乏管理员工的有效机制

1.企业员工管理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招聘体系。企业缺乏中长期人才规划,一般采取现缺现招的办法,招聘前未制定周详的计划,致使招聘效果不佳。

2.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都很有限,许多物质奖励如加薪、带薪休假、在职培训等几乎没有,精神激励也很少;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尤其是销售人员的工资低于当前竞争对手,工作负荷却相对较重。

3.用人机制不科学。缺乏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论资排辈思想比较严重,员工与职位或工作内容的配合一成不变,不能及时进行工作调配,影响员工才能的提升和发挥。

三、民营经济突破人才困境的对策

尽管人才流动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民营企业仍需要尽可能降低人才流失率,走出“人才困境”。避免人才流失,培养忠诚的人才员工,不可能有一种全能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势与不足,各有不同的功效,宜博采众长。

(一)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价值观有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前者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后者表明其重要程度。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最深层的因素。民营企业的“人才困境”,根源就在于价值观的冲突。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提供世界上惟一不依靠威胁来实现运作的控制和管理系统。

那么,我国民营企业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信仰不同,人生观不同,会有不同的答案;所处的行业不同,产品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当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都深信其所从事的事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崇高的社会价值时,他们就会充满热情、才思敏捷、积极主动,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民营企业应当以此为目标,把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作为走出“人才困境”的制胜战略。

(二)提供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机会

各类人才一般都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有着显著不同的特征。专业人员的忠诚感在更大程度上是针对他们的专业而不是雇主。他们喜欢处理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他们也看重工作环境的支持性,希望其他人尤其是单位领导人认为他们从事的工作是重要的。所以,对各类人才最有效的激励就是给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专业人才的另一方面的特征是,他们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强烈的和持久的承诺,为了能够跟上或领先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他们需要经常更新知识。他们对专业的投入意味着他们很少把工作时间定义为每周5天,每天8小时。因此,为各类人才提供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也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引进现代激励机制和方案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积累了许多激励企业员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民营企业走出“人才困境”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这些经验主要是:

1.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股票期权制度。该制度就是公司给予其特殊员工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股票期权制度为企业的特殊员工提供了报酬激励和所有权激励,这样,股票期权制度就把特殊员工行为与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虽然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实行规范的股份制,但是借鉴股票期权制度的激励机制,给予各种人才以远期收益的权利,还是有助于留住人才的。当然,也要注意防止这一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终身雇佣制度和年功序列制。近几年来,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的这两种激励机制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甚至日本一些企业也开始改革这两种制度。但应看到,这两种激励机制虽有论资排辈压制人才之劣,却也有激励员工稳定人才之优。我国民营企业可以借鉴其合理成分,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将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与岗位年薪制、远期收益权等配合使用。

3.浮动工资方案。计件工资、工资奖励、利润分成、奖金和收入分成都是浮动工资方案的具体形式。这些报酬形式的特征在于,它们不仅根据工作时间或资历而且根据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水平来决定工资。浮动工资不是一种年金,它是没有保障的,报酬随绩效水平而波动。这样就把企业固定劳动成本的一部分转化成了可变成本,在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费用。

(四)实施正确的招聘与沟通战略

许多民营企业面临的“人才困境”并不是人才进入企业后在与老板发生冲突时才出现的,早在人才招聘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对应聘人进行三方面的测试:第一,知识和技能(看有无能力);第二,动机和态度(看有无意愿);第三,工作偏好(看价值观是否契合)。凡是通过这三方面测试的求职者聘用后都会有较高的成功率。我国民营企业在聘用人才时往往忽视或做不到对工作偏好的测试,导致人才进入企业不长时间后就产生全面的(尤其是物质待遇以外的)不满足感,人才流失自然难以避免。招聘人才进入企业后的首要工作是营造广泛交流的氛围。要了解人才的精神和事业追求,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广泛交流的氛围是决不可能实现的。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应当放心地将各种具体工作授权各类人才去处理,留出更多的时间与企业各方面的精英进行个人访谈,组织交流会议,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泛的交流,了解不同人才的个性与需要,进行价值观的融通和融合,贯彻企业的使命,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契合。

(五)制定并实施竞争性的薪酬及福利政策

这一点主要对处于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而言。应当看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争夺人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就是提供较高的薪酬及较全面的福利,同时应当承认,薪酬及福利是极为重要的(不少人认为在我国现阶段是最主要的)人才价值的体现。这就要求那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尽可能为人才提供具有竞争性的薪酬和福利,尤其是在各类人才的努力工作下企业有了好的效益、得到很大发展时,更应如此。如果的确面临难得的发展机会,因而需要减少分配、集中投资时,可以设计股份分享的政策,也可以设计较远期的福利政策。

责任编辑/

收稿日期:2011—9—25

中国品牌的困境和出路 篇5

一、中国企业及其理论界对品牌的误解

1、品牌是与其他产品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

设计及其组合等要素以及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客户忠诚度

我们不能否认品牌设计和市场活动策划与运作是品牌塑造的重要方面, 但我们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 或者说仅仅是品牌塑造中的一部分。顾客的忠诚度及其品牌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不断更新的优秀产品、良好的企业信誉、周到细致的人性化服务等企业为顾客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和付出, 品牌只是这一系列付出和努力结果的传导载体。品牌塑造的根本永远是围绕提供过硬的产品开展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满足顾客的需要, 这种观念非常容易误导企业, 把企业的注意力引导到品牌的设计和市场策划及运作上, 给人一种品牌塑造就是品牌设计和市场策划及运作的感觉。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当代中国企业品牌塑造大多停留在做表面文章, 如改改产品名称或者动用重金大做广告, 挖空心思希望注入些什么文化内涵到企业的品牌中等等, 与这种观念在中国企业界的流行不无关系。抓不住塑造品牌之根本, 把注意力停留在品牌塑造的表层, 品牌塑造的效果也就当然无从谈起。品牌的美丽与否及其价值高低不在于品牌本身如何好听如何好看好记, 而在于企业为塑造品牌所做出的努力, 这种努力和企业为消费者所做出的付出与努力并不矛盾。正像伟人一样, 不是因为名字才伟大, 而是因为伟大其名字才响亮, 才受世人所敬仰。

2、产品有产品的价值, 品牌有品牌的价值

产品有产品的价值, 品牌有品牌的价值。这种观念也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的流行对我国企业品牌的塑造也是有害的。首先, 品牌的现实基础是产品或服务, 离开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只能是空中楼阁, 也就是说, 品牌与产品或服务是互为一体的。正像人的名字一样, 都有其具体人的指向, 无论是生的人或者是死了的人, 没有具体人的指向再好的名字也只能为待出生的人预留, 研究和命名者充其量只是个起名公司或起名人。对企业而言, 品牌亦是如此, 品牌名称或记号、标志等也仅仅是品牌的设计或叫命名, 不能算作品牌的塑造, 充其量只是品牌塑造的一部分或者说起点, 并且不是重要的一部分。其次, 品牌的价值源自于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没有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就没有品牌的价值, 提升品牌价值实质是通过提升其产品或服务之价值来完成的。

3、品牌就是满足产品对应的消费者情感价值的东西, 而不是产品的商标、自身的包装或者产品概念

品牌在某种表象上来看是满足产品对应的消费者的情感价值的东西, 但这种情感价值的东西绝对离不开产品或服务的商标、包装、产品概念、产品质量及其技术含量等产品或服务的自身属性。满足产品对应的消费者的情感价值的东西不是品牌自身, 而是品牌背后的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利益的产品或服务。也就是说, 情感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产品和服务的好坏, 坑害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 只能带来憎恶和厌烦的消费者情感诉求。“三鹿”是我国奶业中的知名品牌, 但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使整个企业集团短短数月倾覆。类似的事件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品牌的塑造问题, 也更让我们坚信:没有良好的产品或服务, 再强再大的品牌也会遭到消费者的唾弃。

4、品牌不是自己造出来的, 它是消费者认同的

有人说, 品牌不是自己能够做出来的, 是消费者认同的。简单的利益认同不是品牌的价值。认为简单的利益认同是使用价值即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利益的需要。这种把产品或服务的利益与品牌价值割裂开来的认识和做法是危险的, 对企业实际的品牌塑造是有害的。其实, 品牌是人赋予产品或服务的一个名称、符号或者图案等, 品牌的价值却取决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作为, 至于消费者的认同与否更取决于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 这种满足首先是使用价值上的, 其次才是精神或情感上的。那种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甚至为了自己一时之利而坑害消费者的产品或者服务, 不仅不能为其品牌增加光彩、提升其价值, 恐怕连企业自身也难以生存。

5、品牌是企业的“摇钱树”

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某某知名品牌价值多少多少。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出现了一股巨大的品牌“造神”运动, 众多企业请评估机构为自己的品牌进行评估, 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品牌, 不是获得了上百数十亿的认可, 就是获得了几个亿的确认。不少企业启动了“品牌工程”, 以期使自己的品牌早日跻身“著名”行列, 搏取“著名品牌”的价值。这种把品牌作为企业的“摇钱树”, 把品牌神秘化和过分地夸大品牌在商务活动中的效力的做法, 同样是有害而无益的。

事实上, 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的价值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当产品或服务被消费者广泛认同并接受, 并且拥有较高的购买率、较高的美誉度时, 其品牌才会有相应的价值。但这种价值也只是通常说的“无形资产”。品牌拥有者在其所从事的商务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效益时, 其品牌价值才会表现出来。否则, 品牌的拥有者在其从事的商务活动中, 无法通过其品牌而获取效益, 其品牌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相反, 如果是倒行逆使, 不仅不能获取正常的效益, 甚至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或其消费者带来不幸与灾难, 那么, 无论其知名度有多大, 品牌也是一文不值。所以, 归根结底一句话, 品牌的价值体现在企业商务活动中的效益的获取量以及社会公众与消费者对该品牌商品或劳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二、品牌塑造中的企业研发力

企业品牌的塑造是否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研发能力。世界日用消费品的领头羊———宝洁公司的海飞丝、潘婷、飘柔等一系列品牌的成功, 都与其强有力的研发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宝洁公司首先就是一家研究与开发公司, 很早就意识到技术先进性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的重要性, 早在1995年就获得美国总统克林顿授予的国家技术奖章, 这是美国为技术成果卓著者所颁发的最高奖励。宝洁公司对研究和产品开发的不懈追求带来了公司历史上大量的创新产品和知名品牌, 正如宝洁公司董事长白波先生所说:“研究与开发是公司业务的生命线。”公司的研究实验室和工厂一样繁忙, 新产品一个接一个地诞生, 公司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阿迪达斯、耐克等世界知名公司, 也都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 新款式、新功能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类等产品的开发、新的专利技术的不断运用, 为阿迪达斯和耐克公司带来了无穷的财富和无限的荣誉, 同时也造就了阿迪达斯、耐克品牌在运动产品世界无法动摇的霸主地位。事实上, 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 国外知名企业品牌的背后都有强有力的企业研发能力作支撑, 强有力的研发力使企业能够在对消费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不间断地开发具有突破性技术的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我国企业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 仿制侵权产品泛滥, 固然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有关, 但不能不看到我国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普遍较低、创新产品困难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品牌塑造的永恒意识

知名品牌的塑造是一个长期不懈努力的企业奋斗过程, 不是一劳永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产品技术或服务技能的不断提高, 要求企业为塑造知名品牌要做出不断的长期努力

产品技术或服务技能的不断变革和提升, 使得高技术、高服务技能含量的产品或服务不断出现更新。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长期保持老面孔, 不进行更新换代, 不通过创新努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和服务方式, 十几年一贯制甚至是几十年一贯制, 这项产品或服务很难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接受, 产品或服务的品牌也就自然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所以, 不断创新产品更新和改进服务技能和水平, 是永葆产品或服务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

美意识的不断提升, 同样要求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或服务技能

消费者是企业品牌塑造效果的最终检验者, 对产品或服务的要求自然不断增多。这种要求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渗透到商品的外在包装及其品牌声望、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如何在营销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和利益, 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维持生存、战胜竞争对手、获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品牌叫得响、富有竞争力, 不仅要保持和提高原有产品或服务的自身质量, 还要不断地提高产品包装、赠品、零配件、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客户访问、召回制度、VIP会员制等就是顺应这一潮流而逐渐流行起来的企业新型客户服务制度, 为维护和塑造企业品牌声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顾客才是品牌永存和塑造其光辉的永久上帝

1、被曝光的企业遭受着破产、查处或蒙受严重经济和名誉损失的噩运

三鹿奶业直接破产, 蒙牛特仑苏牛奶添加剂问题的曝光, 使舆论界和消费者一片哗然和惊愕, 到处充斥着“蒙牛奶敢喝吗”、“真的致癌吗”等一系列对企业品牌的不信任声音, 接受处理、退货、拒绝购买等使蒙牛蒙受了重大经济和名誉损失;大连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狂犬病疫苗造假直接被查处吊销营业执照。归结一句话, 不把顾客当回事, 为自己一己之利, 损害消费者利益, 必然会遭到消费者抛弃和执法机构查处的双重命运。企业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何谈品牌的价值和声誉?

2、评判优秀企业的价值尺度扭曲, 助长了一些企业的冒险精神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的成果, 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如何、GDP增长率如何、利税总额多大等都成为考核提拔任用领导干部尤其是各地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政绩使得一些地方官员在评价当地企业时, 价值尺度扭曲, 认为只要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较大的GDP, 只要是利税大户就是优秀企业。对这类企业当地政府不仅支持保护, 更多的是演变成“护短”, 执法机关的例行检查和监督, 往往被当地政府主管认为是干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被禁止。这种状况的进一步发展, 不仅导致了蔓延全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难以根除, 而且也使失去有效监督的企业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头脑发昏、蠢蠢而动, 最终利令智昏的为一己之利铤而走险, 做出有损消费者利益的蠢事和傻事!这种教训不仅需要企业去汲取, 更多的还需要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去汲取、去深思。

3、世界知名品牌企业的做法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

世界知名快餐业品牌肯德基和中国的许多企业一样同样遭遇了添加剂事件。2005年2月18日, 英国在食品中发现苏丹红, 下架食品达500多种;2月23日,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出紧急通知, 重点检控进口产品中的苏丹红一号, 以防进入国内流通渠道, 肯德基所属百胜餐饮集团立即要求供应商对相关调料进行检测, 并提供书面确认;3月4日, 北京市有关部门从亨氏辣椒酱中检出“苏丹红一号”, 并确认苏丹红来自广州田洋, 百胜再次要求所有供应商继续排查“苏丹红一号”, 并把重点转向中国国内原料;3月15日, 在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发现了微量“苏丹红一号”成份;3月16日, 百胜要求全中国所有肯德基餐厅停止售卖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两种产品, 同时启动内部流程妥善处理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 防止问题调料回流到消费渠道并通过媒体和餐厅发布中国肯德基“有关苏丹红一号”问题的声明, 并向公众致歉;3月17日, 百胜品控人员在基快富工厂进一步追查苏丹红时, 在生产记录中发现宏芳香料 (昆山) 有限公司提供的含苏丹红的辣粉也曾经在2005年1月12号以前用在部分肯德基香辣鸡翅、香辣鸡腿汉堡和劲爆鸡米花的调料中, 肯德基立即通知所有餐厅停用少量剩余基快富调料, 由味好美的同样调料替代;3月18日, 北京市食品安全协调办公室为了确保市民安全, 要求肯德基将新调料送交该局再次检测, 并且在该局证明不含苏丹红之前, 必须立即停止销售3项产品, 为了配合北京市食品安全协调办公室的指示, 北京肯德基暂停3种产品销售;3月23日, 通过中国国家认证检验机构测试不含苏丹红的新奥尔良调料准备就绪, 该产品三天内在全国陆续恢复销售;3月28日, 肯德基在全中国16个城市, 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宣布经专业机构对肯德基几百种相关品项检测, 证实所有产品不含苏丹红, 公司查明所有问题均来自中山基快富公司的供应商宏芳香料 (昆山) 有限公司, 宏芳曾向基快富提供两批含苏丹红的辣椒粉, 这两批辣椒粉中的一部分用在了肯德基的新奥尔良和香辣产品中, 会上, 肯德基宣布了三项食品安全措施, 全力防范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从肯德基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事件的发生到结束, 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从2005年2月18日到3月28日的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 我们看到了一家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在应对类似事件的做法。首先反应是积极的和迅速的, 其次态度和动机是纯正和诚恳的, 没有隐瞒真相, 最后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有效和老道的。但无论如何评价, 贯穿于始终的主线其实就只有一条, 那就是取得顾客的谅解, 让顾客相信类似事件决不再出现, 让所有的顾客最终明白:诚信是百胜的经营原则, 对消费者负责是企业诚信的基本表现。

消费者是社会人, 不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有要求, 而且对企业行为也有特殊的要求, 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世界知名零售商品牌法国家乐福集团的“藏独事件”, 也着实让法国人倍感头疼。不过毕竟是知名品牌企业, 事件发生后, 家乐福与肯德基一样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克服了困境度过了难关, 避免了事态的恶化和一场商业灾难的发生。其中, 2008年4月22日, 法国家乐福集团总裁迪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的表示, 让人难以忘怀, 新华网巴黎4月22日电闻是这样的, “抵制奥运会的呼吁是别有用心的行为, 家乐福将尽全力支持北京奥运会。”他同时否认了家乐福支持“藏独”势力的传闻。迪朗说, 奥运会之所以交给中国举办, 就是让中国能够有机会展现其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 他本人就是这些年来中国变化的见证人, 也正是这些变化给家乐福带来了在中国13年来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发展。因此, 家乐福将全力支持北京奥运会, 而且他本人也将前往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对于目前中国一些城市发起的抵制家乐福的呼吁, 迪朗表示理解中国人民此时此刻的感情。他说:很明显, 4月7日奥运圣火经过巴黎时所发生的多起破坏事件是事情的起因, 这令中国人民感到震怒, 并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我希望人们现在能够平静下来, 让奥运会最后的准备工作能在祥和的气氛中进行, 因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有利于所有人的。在谈到4月7日奥运圣火的传递活动遭到阻挠、某些“藏独”分子竟然把残疾运动员金晶作为攻击目标并几次企图从她手中夺取火炬时, 迪朗对这些暴力行为表示谴责。

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在遭遇丑闻事件困扰时的做法, 是中国企业学习的很好的教材。知名品牌企业之所以有着极高的声望、优秀的业绩, 除了有优秀产品或服务之外, 更重要的与他们都能始终坚持顾客就是上帝、诚信经营的基本理念有着重的关系。同样品牌塑造也是如此, 顾客才是品牌永存和塑造其光辉的永久上帝!

五、品牌塑造同样需要企业家才能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特殊的社会经济和历史人文环境, 造就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企业家, 中国企业的发展需要这批企业家, 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需要这批企业家, 这批企业家不仅曾经创造了企业腾飞的奇迹, 也同样创造了一大批曾经辉煌一时的知名企业品牌。但令人惋惜和不解的是, 一旦这些个人“出事” (自然死亡或受贿被抓) , 企业就迅速衰败, 往日的辉煌很快就变成了过眼烟云。

企业家才能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稀缺资源, 这是稍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人都知道的。河南春都集团原董事长高凤来, 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仅有几百号职工的洛阳肉联厂的基础上创造了春都历史上以“会跳舞的火腿肠”而红遍大江南北的春都集团公司, 开创了中国以西式灌肠系列产品为主导的新兴产业, 推动了中国食品加工业的历史性变革, 取得了辉煌成就, “春都”品牌也霸气十足。春都最红火的时候年销售额高达20多亿元。然而, 高层领导仅拿2000多元月薪。高凤来曾到省市两级政府申请给予适当的激励措施, 比如股权、年薪制等等, 但始终没有得到批准。去世的时候, 高凤来先生月薪还仅仅2200元。随着高凤来先生去世, 春都集团也迅速衰败, “春都”品牌也随之黯然设色, 尽管衰败的原因众说纷纭。

而同样是河南的另一家企业漯河双汇, 与春都企业性质完全相同。但当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提出改革分配机制后, 漯河市政府很快答复:万隆年薪150万, 其余高管人员让万隆自己“看着办”。随后, 双汇生产车间主任年薪被调整到了30万, 销售骨干年薪达60万。双汇的企业家才能激励机制很快产生效应———双汇得到了迅速发展, “双汇”品牌迅速崛起, 家喻户晓。

褚时健恐怕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家喻户晓的企业家了。上世纪70年代做了十年小糖厂厂长的褚时健跨入烟草行业, 使云南烟草行业一跃成为国内的“领头羊”, 成为红塔集团云南烟草帝国的创始人。然而, 随着红塔集团总裁褚时健因贪污罪而坐牢, 红塔集团云南烟草帝国也风雨飘摇, 逐渐销声匿迹。

人才问题始终是阻止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企业家才能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某一知名品牌的发展和辉煌, 往往与品牌企业经营者的才能, 也就是企业家才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才是企业及其品牌塑造的最宝贵财富。宝洁公司的一位前任董事长Richard Deupree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 把我们的人带走, 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 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 而留下我们的人, 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

【摘要】举办学术报告会已成为普通高校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术报告会对加强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 提升学术地位, 促进交叉学科发展, 培养人才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学术报告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学术报告会专家教授经济学分析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提高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各高校无一例外的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学术报告 (也称学术交流) 会, 这对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加强学科建设、加速人才的培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高校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大多为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作报告。学术报告会的好坏关键在于举办方的组织管理与报告人的学术水平、学术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一方面举办方希望以较小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效用, 一方面是应邀者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 使其科研成果这种稀缺资源产生“放大效应”。本文将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用简单的经济学模型, 探讨举办方与应邀者的决策过程, 分析举办学术报告会中的经济学。对听众收费的学术报告会不列入本文讨论的范围。

一、概念与假说

1、专家教授的概念。

对某一事物精通, 或者有独到的见解的人, 称之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也泛指在某些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的人的总称。教授多指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中执教的较资深教师或研究员。有时人们也把专家等同于教授, 教授等同于专家来看待, 在此统称为专家教授。他们都是通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较高报酬的人。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 专家教授是学术、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有了专家教授头衔, 就享受着令人羡慕的津贴与待遇。

2、学术报告会的概念。

学术报告会是指应邀向他人讲述自己研究成果或者作某学科介绍性的报告。应邀作报告的人多数在某一领域中颇具学术造诣的专家教授。

3、几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专家教授的科研成果是稀缺的, 事实正如此;第二个假设是举办方和受邀者都是理性的人, 各自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事;第三个假设是举办方和受邀者的信息是完全的;第四个假设是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是供给方, 举办方是需求方, 且了解各自的成本与收益。

摘要:企业品牌的塑造是否成功, 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研发能力, 特别是知名企业品牌的塑造更是一个长期努力的奋斗过程, 品牌塑造需要企业家的才能。另一方面顾客才是品牌永存和塑造其光辉的永久上帝, 品牌的价值是源自于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而情感价值则是取决于产品和服务的好坏。

关键词:品牌塑造,品牌价值,品牌困境,品牌出路

参考文献

[1]乔均:品牌价值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傅雷:世界500强企业顶尖营销理念[M].海天出版社, 2007.

[3]肖明超:品牌价值, 国际知名品牌成功的法宝[EB/OL].中国营销传播网2003-07-15.

[4]吕化周:对市场营销两个基本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 篇6

农民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家庭经营, 以农 (林、牧、渔) 业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 并以农 (林、牧、渔) 业为唯一或主要的收入来源的农民, 是具有农村户口身份条件特征并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群体。”这里的农民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而不包括农民工和在农村从事副业而具有农民户口的人, 他们迄今仍然整日在农田里出入, 其生活状况也是最差的。他们是中国最大的职业群体, 也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下:

(一) 农民无法参与政治

近年来, 在农村实行的村民直选村委会成员的尝试, 颇有些村民参与政治的意思, 但村委会并不是国家机关的分支机构或部门, 而是村民自治组织, 根本谈不上参与政治。另外, 农村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不规范, 代表往往是农村中有钱有势的人, 他们并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共同利益。在人代会上, 他们满怀感激之情, 但心怀自卑不敢妄加评论, 只是随声附和, 致使农民阶层的合理诉求无法表达。

更为不公平的是, 国家法律公然歧视农民。比如1995年颁布的选举法中, 把农村与城市中产生每一代表的人口比例规定为4:1。这也就意味着, 四个农民只能享有一个城里人的权利, 还有“同命不同价”问题。在同一起交通事故中致死的城里人和乡下人, 家属获得的死亡赔偿金却相差数倍,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一律平等享有的广泛的政治自由和权利已经被公然剥夺了。

(二) 农民自治组织需要加强与完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村民委员会明确定义为是村民的自治组织, 这就表明村民委员会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村民自治的推行, 是向民主迈进的重要一步, 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颁行多年, 但其贯彻落实效果不佳;二是村民委员会原本应是一个自治组织, 但事实上, 乡镇政府却经常向其发号施令, 俨然把它当成了一级政权组织;三是村民自治的范围仅限于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而相关法律却又规定不明。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未明确予以规定, 所以关于村民自治的范围只能依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因此, 各地村民自治范围大小不一;四是村委会组成人员不能全心全意地为村民服务, 他们并不是为农民争取权利和向国家履行义务的合格代理人。如果他们仅仅是政府安排在基层的代理人, 那么, 其产生无论是由村民选举还是由上级指派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特别是某些地区实行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以来, 这种区别就越发没有实际意义了;五是它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宗族势力复兴、形成农村黑恶势力壮大、赂选贿选现象泛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

(三) 农民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经常受到侵犯

首先, 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飞涨,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涨幅较小;农田水利设施落后, 旱涝灾害严重;环境污染、气候异常, 病虫害频发弱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部分青壮年进城打工, 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 各项配套服务跟不上, 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地萎缩, 农民增收缓慢。

其次, 侵犯农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所有权情形仍时有发生。其一, 乡镇公安派出所警力不足或办案不利, 致使农村黑恶势力猖獗, 广大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其二, 国家工作人员, 滥用职权, 以罚代管, 动辄强迫农民交纳各种罚款。例如, 土葬费和超生费, 都是非法收费。有时甚至强抢村民粮食、家具、农用机械等财产, 私牵农民耕畜, 强拆农民房屋等。

再次, 农民几乎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耕种的是集体所有的土地, 在承包期内, 农民应该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这也是我国土地承包法明确赋予农民的权利。然而, 地方政府却大搞形象工程, 比如大搞“万亩蜜桃园”、“万亩冬枣园”等, 农民在乡镇政府的强制下把项目做了起来, 政府领导也因此政绩而高升, 其而后果只能由农民自己承担, 政府只是强迫农民种植什么, 却从不帮助农民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农村交通不便, 产品无力外运, 只能在当地低价处理, 农民几乎血本无归。

(四) 乡村文化事业贫乏, 基层文化单位形同虚设

行政村很少有自己的图书室, 乡镇上的文化站和县里的文化局平时根本没有什么活动, 过春节只能组织村民扭扭秧歌。在农闲时节县剧团会下乡表演两场戏, 其他文化生活根本谈不上。

(五) 没有真正地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

首先, 国家把绝大部分教育基金投资在城市, 而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则由农民自己来解决, 过去农民所交的提留中, 有一项专门的费种, 即“教育附加费”。由此, 政府的义务也就成了农民的义务, 这更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拉大城乡差距。而且, “80%的人口在农村, 而90%的学校在城里”, 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

其次, 国家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已严重失衡, 而城市还经常掠夺农村教育资源。对于一名优秀职业教师来说, 教学经验必不可少, 所以, 他最初所教的几批学生事实上就成了他的试验品, 这几批学生就有可能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而荒废了学业。等到这位年轻的教师成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后, 城里的重点学校就会以各项福利待遇作诱饵把优秀教师挖走。在农村取而代之的又是一些刚刚上任的年轻教师。

再次, 农村学生资源流失严重, 中途辍学的比例偏高。城里学校经常挖走农村的尖子学生, 造成农村学生中缺少领头羊。另外, 学生辍学比例偏高。在笔者的家乡, 只有约60%的小学生能升入初中, 而只有40%的初中生升入高中, 只有20%的高中生考上大学, 最终只有4.8%的学生能上本科, 而其他95.2%的学生全都流失。

(六) 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疗费用高

城市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 严重威胁下游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 农村癌症患病率大大提高。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以后, 患者可以报销部分医疗费, 但药价却飞涨得厉害, 其实并未给患者节省多少钱。所以, 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态度都比较令人满意。在实行合作医疗以后, 所有乡村大夫都由乡镇卫生院进行统一管理, 他们的劳动所得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进行调度支配, 医务人员只拿固定的工资, 大部分利润都落入了乡镇卫生院手中, 由于乡村大夫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 特别是到了夜间大都不愿意出诊, 因而农民的生命没有保障。

(七)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后

首先, 农民生活缺少保障。近年来, 国家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非常少, 大部分是由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三方合资修建的。如果农民不集资, 根本什么都修不成。然而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有些地区的水利工程由于年久失修, 已经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农民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由于片面发展工业,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异常, 有的地方农民基本上十年九不收。再加上家庭里教育费用和养老费用支出过大, 农民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

其次, 农民的生命缺少保障。现在医疗费用高, 很多农民平日里生活都很拮据, 根本就没有钱看病, 患病之后基本是“听天由命”。

再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不得力。低保户大多是一些关系户, 真正的困难户不一定能够享受到这种保障。中央政府实行“低保制度”的精神是好的, 却未能落实到基层。

二、对农民的现状反思

(一) 中国现在正处于全面转型的非常时期

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固有的社会矛盾凸现。学界公认,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 旧的思想文化观念被打破, 而新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建立起来, 道德空虚、精神迷茫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并有可能会激化, 人们任意妄为, 容易侵犯他人的权利, 由此导致社会问题发生连锁反应。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因此也最容易遭到其他阶层的侵害。

(二) 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公然歧视

长期以来我国优先发展工业, 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 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是以长期牺牲农民和农业的利益作代价的。“三农问题”如此突出, 绝非意料之外的事情。邓小平提出:“应当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后先富帮助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部分人享受着国家优惠政策而先富了起来, 这些人在促进经济虚假繁荣的同时却扰乱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国家给予部分人优惠政策, 对其他人来说在实质上就是一种不公平;况且在改革开放之初, 法律规定极不健全, 一些人是钻了法律的空子才成了暴发户。农民缺乏应对市场不正当竞争的专业技能和资本, 先富起来的人也没有按照邓小平的愿望去帮助后者, 所以后一部分人不仅没有富起来, 反而与前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三)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首先,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欠缺关于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根据张恒山先生在《法理要论》中的观点, 在中国与正义概念最为接近的概念是“义”, 也就是行侠仗义的“义”。这种义, 基本上是就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状态来说的, 几乎不涉及社会制度的性质与状态, 作为一种“天下大义”去使用的情况是非常少的。所以, 在中国思想史上, 关于“义”的思考几乎不涉及社会制度是否正义的内容。

其次, 农民至今仍秉承着一种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 高官必高德。即使当政府的非法行为已经侵犯到他们的利益时, 他们还在自欺欺人地认为:上级这样决定自然有上级的道理和苦衷。于是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纵容了行政侵权行为。

再次, 农民世代传承着一种自卑心理。他们文化素质不高, 所以在官员面前不敢开口讲话, 怕说错了话让别人耻笑, 即使去参加全国人大的农民代表也是如此, 所以才出现了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选举法如此歧视农村人口的情形。

(四) “和为贵”的民族性格以及极强的忍耐力

长久以来, 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淳朴与善良的民族性格, 信奉“和为贵”、“和气生财”, 便由此而生“耻讼”、“厌讼”心理能忍则忍, 逼不得已才诉诸法律。由此, 国人一般具有超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 而有些人却恰恰利用了国人的这种民族性格, 而肆无忌惮地凌驾于农民之上。

(五) 宗教或者精神信仰的约束

共产主义运动在国际上进入低谷期, 曾经一度信奉拜金主义的人们也由于经济危机而陷入了无尽的空虚和巨大的恐惧之中, 部分农民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皈依了宗教, 尤其是佛教。佛教教义提倡忍让,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而且还宣扬“来世说”, 主张今生受苦受难是为了来世的荣华富贵等。因此, 中国农民意识之中的这种忍耐力与佛教信仰有着莫大的关系。西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影响了中国农民几千年, 迄今这种影响仍然绵延不绝。

三、“三农问题”的出路

(一) 政府承担起主要责任

作为造就当今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大责任者,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 应积极采纳理论家研究的解决方案, 倾听农民的心声, 给予其充足的财政支持, 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应有意识地向农民倾斜,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注意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增加农业投资和农业补贴。

(二) 理论界关注社会现实

针对当前凸现的社会正义问题进行深刻剖析, 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对当前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才能指出问题发生的原因, 才能使政府和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

(三) 建立和健全违宪审查制度

加强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政策的合宪性审查, 防止发生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出台。

(四) 树立权利意识与法律观念

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观使农民摆脱传统文化中的奴性思想的影响以及宗教教义的消极影响, 增强天赋人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和权利意识, 进一步破除封建迷信,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 建立权利保护机构

通过建立农业协会等方式还村民自治组织以本来面目。针对上级的行政侵权行为和不合理的行为勇于提起行政诉讼或者上访,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充分地利用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 积极地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

(六) 建立耕地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农地征收、征用补偿制度, 解决无地少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如组织农民向城市和境外和国外输出劳务等。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得的机遇, 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机制, 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七)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推进医疗改革、教育改革, 杜绝城市学校抢挖农村优秀教师和尖子生的现象。

(八) 积极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的“以农养工”、“以乡养城”, 使中国社会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和城市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应该适当的反哺农业和农村, 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缩小城乡差距, 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统一、健康的市场环境, 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九)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公平的劳动报酬制度

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强制力, 在保障农民利益中具有其他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劳动报酬制度, 让农民流汗、流血、不流泪, 以更合理、更公平的方式获得自己的劳动报酬, 分享到我国经济繁荣的成果。

交通经济融资问题与困境分析 篇7

1 交通经济融资的重要性

交通经济融资是推动交通建设工作开展的关键之举。融资能够确保交通领域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作为后续支持。交通经济融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化交通经济领域投融资环境,采取新的措施推动融资工作开展,需要引起政府等各方重视,进而提升交通经济投资的实效性。

1.1 有助于交通经济持续发展

融资渠道的有效优化和融资措施的不断丰富,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交通经济发展能力。不论是基础交通设施建设,还是公共交通网络规划构建,都有助于提升我国整体交通通行能力,融资能够提升交通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通过有效融资,交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交通经济整体竞争力不断强化和提升。

1.2 有利于资金的高效利用

交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同时资金投入到交通领域,其投资价值高,投资回报相对有保障。总体来看,交通经济融资有利于资金的高效利用,便于资金合理配置。现阶段,我国国内有大量的民间资本可以配置和利用,但缺乏足够的规范渠道,导致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依然面临阻碍。交通经济融资需求给民间资本提供了投资方向,使民间资本投资效能得到提升。

2 我国交通经济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交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公众基本生活的必要保障。交通经济问题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所在。近年来,随着政府经济发展策略的调整,政府在交通领域的直接投资逐渐减少,而市场融资难问题则长期存在,直接导致交通经济发展遇阻。

现有的交通经济融资方式相对单一,固有融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城市交通经济的发展要求。缺乏有效资金的配置,导致部分城市交通建设停滞不前,交通运载能力得不到相应提升。目前来看,交通经济领域融资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政府投资减少,相应替代方式不到位,交通经济发展压力激增。基础投资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但限于财政资金压力和政策机制限制,有限的财政补贴和直接投资难以满足交通经济发展的全部需要,过往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交通领域建设模式已经难以维系,交通经济发展需要来自于其他渠道的新投资融入,进而才能满足交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是银行融资不畅,在交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融资这一传统渠道,为交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政策性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相比较,商业银行贷款成本高、融资速度慢的问题较为突出。随着政策性贷款总量的减少,地方政府更多需要采用商业贷款拉动交通经济增长,同时地方性交通建设投资所产生的贷款利息,有可能挤占其他领域投资资金,继而导致城市发展失衡,对于城市或区域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是民间资本失效,民间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到交通经济领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民间资本在交通经济融资中占比较低,民间资本作用没有得到根本发挥,限于政策和制度要求,民间资本参与交通经济投资的程序过程长,投资回报率相对低,大量民间资本缺乏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作用不明显。

3 解决交通经济融资问题的基本策略

融资问题近年来成为困扰部分交通领域项目的重要问题,融资难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进而才能采取更为积极和有效的优化措施,促进交通经济融资问题得到科学化和有效解决。城市交通体系的构建与城市交通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都离不开交通经济融资的支持。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提升交通经济融资水平和质量,确保交通融资取得实效。

3.1 推行交通债券等模式解决交通经济融资难问题

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更多金融衍生品出现,通过对现有债券模式和基金模式的优化调整,可以使交通债券等融资模式更加科学高效,解决交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压力和难题。交通债券或基金应采取分级措施,推出专项债券或地方债券,使交通债券的应用性得到提升。同时也应成立地方性交通领域基金,实现资本对接,解决交通经济面临的难题,在基金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使民间资本加入到此类基金当中,使民间资本得到合理配置,提升资金利用率。

3.2 加大银行信贷对交通经济发展的支持

银行信贷是交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信贷所产生的还款压力,成为阻碍交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银行要加大对交通领域的信贷保障,加快商业银行与具体投资项目的对接,缩短贷款审核周期,同时合理确定贷款利息,使交通建设项目能够获取到理想的资金支持,保障项目平稳推进。

3.3 推动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交通经济领域

民间资本的科学有效应用能够缓解交通经济发展面临的融资难问题,释放融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民间的大量资本成为各领域经济发展的资本保证。通过积极引导和规范利用,可以使民间资本在交通经济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解决了交通经济面临的资本缺口压力,另一方面则能够使民间资本得到科学配置,解决资金投资方向性问题。

3.4 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

随着政府在基础建设方面直接投资的减少,部分交通建设项目面临短期的资金缺口,交通建设项目管理部门要强化资金利用率,在融资难的环境下,提升资金利用率,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能,有利于交通项目的按期高效建设,使交通经济整体竞争力得到彰显,使交通公共服务的价值作用得到发挥。

4 结论

交通经济融资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交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交通项目建设、交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领域都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缺乏稳定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过高直接影响着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当前交通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环境下,采取优化融资渠道等具体方式能够切实提升交通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本次研究从交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角度入手,对尚存于融资过程中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的针对性较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一定实效性。

摘要:交通领域的投资是我国基础投资的重要方向,从交通经济的持续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交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交通经济领域投资的变革,现阶段交通经济融资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导致交通经济融资面临困境。针对交通融资难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和探讨研究,有助于切实解决交通融资的现实问题,进而推动交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交通经济,融资问题,交通债券

参考文献

[1]贺大志,曹丽荣.交通投资项目效益分析对策及实施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曾斌.基层交通经济融资困难的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6).

[3]郝宇平.乡镇交通经济融资困难的状况分析[J].中国外资,2014(2).

[4]李鑫.交通经济融资中的问题与困境分析[J].才智,2013(34).

[5]马凤军.新时期有关交通经济问题的综合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9).

侵权过错认定的困境和重构 篇8

主观主义的不可知迫使人们从客观上寻求对过错的认定。主观的过错实际上通过客观行为来考察。也就是主观主义客观标准。如果行为人违反了一般人的注意义务, 就可以认定为有过错。至于具体是故意还是过失因不太影响赔偿数额, 所以不过多探讨区分。那什么叫一般人的注意义务呢。认定个体的心理状态困难, 不如将同等条件的公众置于同等情景下, 考察公众的行为。如果公众能注意到而行为人没有注意到导致损害行为, 那就可以认定行为人有过错。本质上就是要追随大众。举个例子, 如果公众普遍在别人家墙上乱写乱画, 那行为人的乱写乱画也谈不上违反一般人的注意义务了。按此方式认定过错, 只要时刻紧跟公共行为标准, 便法不责众了。当然立法者不能愚蠢到任由法官依据公众的道德水准来判案。所以在许多行为上设定了明确的法定义务, 也即最低公共行为准则。如果行为人违反了法定的义务, 当然被认定为过错。这些法定的注意义务视为明确了的一般人的注意义务。

所以认定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可以简化为两条标准来判断。一, 行为人是否违反了法定明确的行为准则。二, 即使行为人没有违反法定义务, 或者说法律没有就该种行为进行界定是否违法, 那要考察该行为是否违反了公众行为准则。

应用中注意这两条标准与无过错责任原则不同。无过错责任原则根本不考虑行为人是否违反法定义务或公众行为准则。例如, 受害人手持长金属管触及上方高压线死亡。这里高压线经营者没有从事违法行为, 也没违反一般公众行为准则, 但仍然要承担侵权责任, 除非可以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故意或不可抗力造成的, 才能免责。因为法律规定了, 从事高压活动的经营者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而如果受害人属220伏电压触电, 因为我国法律规定1千伏以下电压等级为非高压, 本案为一般侵权案件, 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 即经营者有过错才承担责任, 没有过错不承担责任, 当事人要举证经营者违反了法定注意义务或公众一般注意义务。从侵权构成要件角度上比较, 一般侵权类型的构成要件是过错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而承担无过错责任的侵权构成要件是合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它们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具有可谴责性。一般侵权中的行为是违法或违反公共行为准则的, 即违反一般注意义务。而无过错责任中的行为是合法但仍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 除了若干免责条款外, 行为人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没违反一般注意义务而不承担责任。

在认定过错的标准中, 第二条中的公众行为准则应如何把握呢?是否要定量采集所谓公众的行为模式来比对行为人的行为呢。受害人为证明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一般人的注意义务, 是否需要提供证据表明足够多的大众在同等情形下不会从事此行为, 才能认定行为人有过错呢?例如行为人在挤地铁时踩到了受害人的脚, 使其受伤。为证明行为人有过错, 受害人采集了若干人的证人证言来证明同等情况下公众不会踩到别人的脚。而行为人也采集若干人的证人证言来证明在同等情况下公众踩到别人的脚无法控制, 难以避免。这种情形下, 哪方的举证更好的代表了公众的行为模式。如果掉入定量分析的怪圈, 我们会发现, 原被告双方将总能找到反例来推翻对方的论点。因为所谓的公众或一般人的行为模式绝不是每个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公众行为准则应是抽象概括出来的某种价值体系, 或者说是基于诚信原则的善良风俗或社会生活不成文的规则。受害人无需证明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只需要证明大众普遍认为挤车时踩别人的脚是不对的, 是需要谴责和道歉的行为。而这种证明有时只是不证自明的常识。公众行为有时千差万别, 但对行为对与错界定往往很清晰。例如有人会随地吐痰, 有人不会随地吐痰。但随地吐痰是不应该的、错误的行为是可以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所以公众的行为准则不单单是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更是观念中的达成共识的价值规范, 称为社会道德规范也未尝不可。但这里的道德规范是指可以追究行为人侵权责任的道德。例如地震时, 教师甲没有对受伤学生施以援手, 自己逃跑了, 结果学生死亡。在公众眼中, 甲的行为违反了公共价值观。见义勇为才是人们认可的符合良好道德水准的行为。那么甲是否要对学生的死亡承担侵权责任?显然不需要, 因为受害人的损害不是甲的主动行为造成的, 行为与损害没有因果关系。而如果在地震中, 教师甲为了自己逃命, 将前面的学生推倒踩伤, 则甲的行为是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因为甲的行为导致了受害人受损, 而且行为本身是应受谴责的。

依据以上的论述, 从过错客观主义角度, 我们可以把过错的认定简化为对可以谴责的行为的判断。行为违反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不成文的规则应被认定为过错行为。

摘要:过错责任原则中何为过错, 通过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或过失实难认定, 所以实践中多采用客观行为主义来衡量, 即行为人违反了一般人的注意义务则为有过错。那是否违反一般人的注意义务如何衡量呢?笔者以为可以简化为以下两个标准判断:一, 行为人是否违反了法定明确的行为准则。二, 即使行为人没有违反法定义务, 或者说法律没有就该种行为进行界定是否违法, 那要考察该行为是否违反了公众行为准则。这里的公众行为准则是指抽象概括出来的某种价值体系, 或者说是基于诚信原则的善良风俗或社会生活不成文的规则。通过上面两个标准来判断是否过错行为在实践中更加清晰明了。

中小企业困境和发展建议 篇9

截止2010年底, 中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 (香港、台湾不包括在内) , 个体工商户口4242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 其中95%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 出口创汇占68.3%, 上缴税收占48.2%, 占社会销售额58.9%, 解决了75%城镇就业机会。同时,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反应快速、机制灵活的优势, 在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66%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 74%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 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了40%的中间产品和配套服务。

二、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寿命短

根据有关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研究, 在我国全部中小企业中, 约有68%的企第一个5年内倒闭, 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 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

2、融资困难

(1) 信贷困难。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都会比对大型企业的贷款更加谨慎。一般会对企业的经营生产情况、行业发展前景以及产品竞争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周密、仔细的调查。从担保方式上看, 一般大中型国有企业, 银行有可能不会要求企业提供抵押、质押、担保人等, 但对中小企业都会要求提供银行所认可的担保方式, 如:厂房抵押、土地抵押、收费权质押、母公司担保、开立全额保证金帐户、提高资本金比例等。从贷款利率上看, 银行对大型企业的利率一般比较优惠, 采取基准利率, 或基准利率下浮;但对中小型企业, 一般都会采取上浮利率。

企业自身原因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困难。中小企业借不到钱并不是银行没有钱, 而是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缺乏“信任”。这里面存在着一部分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专家分析说, 有些中小企业法律观念淡薄, 合同一签, 对我有利, 就执行, 对我不利, 则弃如废纸, 逃债现象严重。这使得商业银行一般都不倾向于把钱贷给中小企业, 认为中小企业家底薄、还贷能力差、贷款风险大, 而中小企业又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的手段。在正常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 有些小企业主不得不忍受地下金融高利贷拆借的盘剥, 财务成本大大增加。

(2) 资本市场融资困难。在资本市场上筹资主要有两种, 一是公开的证券发行, 一是以私募的方式得到资金。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我国现行证券管理的原则和标准, 对广大中小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是相当不利的。现行的标准追求企业已经具有的规模和投资回报, 而对未来预期的重视程度不够。很难想象, 像早期的微软那样具有成长潜力, 但现时还很弱小的企业, 能在我国用发行股票的办法筹资。

3、税收过高

增值税的税负偏重。中小企业大都被划为小规模纳税人, 尽管从1998年7月1日起, 从事商业的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6%调为4%, 但相对于增值税的平均税负3.05%来说, 其税负仍大大高于一般纳税人。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也偏高。目前, 尽管税法规定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下至3万元和3万元以下的企业纳税人, 分别按27%和18%的优惠税率征收, 但这一优惠税率仍然过高。因为:第一, 外资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优惠待遇多, 而中小企业优惠少, 导致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偏高。第二, 由于中小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少和经济效益低, 根据量能负担的原则, 更显得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第三, 社会负担重。中小企业基本上归口于县、乡两级政府和城镇的街道办事处管辖, 而我国目前县、乡两级财政又相对困难, 因此, 一些基层部门往往把中小企业视为收费、摊派、集资的重点对象, 使中小企业不堪重负。

中小企业常常遭遇双重征税的尴尬境地。虽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选择不同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课征, 理应互不交叉, 但在某些情况下,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虽选择不同的纳税人, 却以同一对象征税, 因而发生重叠交叉, 出现重叠征税。按现行税法规定, 对个人从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 尽管企业对该项股息、红利已经交纳了企业所得税, 当投资者取得这些收入之后, 还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是对同一所得额征收两种所得税的重复课税。

三、中小企业改进的方向

1、信贷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抓住机遇, 获取信贷支持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加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 以往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业务联系较少, 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财务状况缺乏了解, 中小企业要获得信贷部门的进一步支持, 就必须加强信用意识, 自觉还贷, 规范自身的金融行为, 同时及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信息反馈给银行, 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 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其次要规范财务管理, 这一点尤为重要, 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就必须提供准确、真实有效的会计报表, 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确保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管理水平、规范公司结构, 现在商业银行纷纷将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作为工作重点, 要想获得贷款支持, 就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一个企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 进行科学的管理, 在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方面努力向现代企业靠近, 才能在信贷部门的评估中获得较好的印象。

2、证券市场融资问题的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二板市场的正式启动, 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证券市场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即将在我国二板市场上市的企业多为从事高新技术产业或市场前景极佳的传统行业公司, 他们大多在其经营领域内拥有先进的、独创的、完整的知识产权, 公司结构合理、主营业务突出、财务指标良好且资金需求急切, 回报较为迅速明显的中小企业。要申请进入二板市场, 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有形资产800万元以上, 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发行股东人数至少达到300人, 每人至少1000股;不要求有较高的盈利状况, 但应至少具备2年以上的经营记录, 并能充分反映其高增长性;主营业务必须占其销售收入的70%以上;主营业务的销售收入、利润递增额要求在30%以上。

3、民间融资问题的解决方法

目前, 我国民间资本总额十分庞大, 仅浙江一省民间资本已达5000亿元, 其中3500亿元因缺乏市场准入通道而不得不滞留银行。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及相关政策制度的滞后, 再加上融资渠道不畅、法律保障不明确等原因, 使得在福建、广东、浙江等私营经济发达的省份, 以民间融资为特征的地下金融市场异常活跃, 甚至成为当地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一方面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并且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各种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也加大了民间融资行为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欺诈的可能。

为了启动民间投资, 推动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加大开放力度, 取消一些领域对民间资本进入的限制, 在放宽投资领域方面应当坚持“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 均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开启民间资金的多种投资“渠道”, 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开放基础设施鼓励民资进入这些相关领域。为避免金融风险、规范管理, 应由政府引导建立一批实力雄厚、运作规范、专业的投资基金组织, 统一管理分散的民间资金, 作为政府投资的有效补充。同时政府还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力度, 有效防止金融欺诈, 降低金融风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M].哈尔滨:远方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下一篇:成绩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