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激励机制研究(共8篇)
档案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一条明确规定, 制订档案法的目的是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保护和利用档案是档案工作两项并重的职能。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其应急管理方案中也明确指出, 档案部门应积极地参与到各类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2]。
一、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档案工作应急服务机制建设路径
1. 建立和完善档案应急服务工作组织机构。
档案应急服务工作组织建设是档案部门有效参与应对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组织保障, 我国档案应急服务工作组织体系中, 各级档案部门负责人应担任档案应急服务工作的最高领导, 同时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的核心成员, 负责指挥整个档案应急响应系统工作的开展;常设的档案应急服务机构由各级档案局分管领导、档案业务管理和运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组成, 负责处理日常应急管理事务, 负责档案工作应急管理的政策、规章和规划的制订, 负责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运行机制、应急法制建设, 起草与实施档案工作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各级档案部门负责人的领导下具体部署档案应急工作的开展, 参与档案应急工作的指挥决策, 负责突发事件工作中档案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的协调沟通;突发事件涉及的具体档案责任部门是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档案应急服务工作的主体, 由相关档案科室负责人及档案工作的专家组成, 负责具体开展各项档案应急信息服务工作[3]。
2. 丰富和开发档案应急基础信息资源。
档案部门应认真研究社会各部门在各类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中对相关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情况, 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交通、民政、城建、农业、林业、气象、水文等重点部门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各档案部门应积极协助和配合各类社会机构认真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将包括突发事件指挥协调、救援、预报监测、医疗卫生、生活安置、基础设施抢修恢复、水利抢险、生产恢复、治安、宣传、审计及其他与突发事件处置相关的纸质文件、照片、音像材料、电子文件等档案信息进行全面及时地收集、移交和接收, 确保反映突发事件过程且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 为今后的应急处置工作积累丰富的档案应急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 档案工作应加强对相关突发事件档案信息的开发, 通过编研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深层次档案信息的服务, 重点建设一批能直接服务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专题案例库。通过以上工作, 可以促使档案应急信息资源在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对处置及恢复重建工作能够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支持。
3. 提升档案应急工作信息化服务水平。
档案部门必须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 将馆藏档案应急信息资源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信息, 实现档案应急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共享。重视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专题档案库的建设, 建立各类基础数据库系统, 内容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档案应急资源基础信息库、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数据库、以往档案部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库、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专项、部门应急预案库等等[4]38。
4. 加强档案工作应急预案建设。
为提高档案工作参与处置各类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能力, 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应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层级的总体、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体系, 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应对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各级档案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的应急预案, 部门应急预案是各级档案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 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预案[5]16。各级档案应急预案内容中应当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各类档案工作应急机构的设立、人员的组成及分工、应急资金的保障、突发事件发生前档案工作的预防预警、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档案信息的披露、档案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协同、档案信息应急利用服务的方法手段、档案应急信息资源的服务利用与保密、事后档案应急工作的评估等等档案应急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定, 以指导突发事件这一特殊情况下的档案服务利用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5. 推行档案应急工作试点建设。
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档案工作应急服务机制的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需要各地档案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 通过在部分区域或行业组织先期的档案应急工作试点建设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推进试点工作不仅是对现有档案工作服务社会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也是不断提升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档案应急服务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对于增强各级档案部门对于各类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建立档案面向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体系, 提高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应对处置及事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档案工作应急服务机制保障条件
1. 建立和完善档案工作参与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法规制度。
近年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内的众多应急管理领域内的法律法规, 但对档案工作如何参与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并未进行明确的规定, 为保证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档案应急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方面, 社会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在提高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将档案工作纳入到各类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管理的法律法规中, 对突发事件状态下档案工作的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和相互关系进行规范, 从而保证突发事件应对中档案应急工作得到法规的明确规定和责任的制约。同时档案部门也应对包括档案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内部机制、职责权限以及经费保障等内容进行规定, 同时对突发事件中档案应急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方法、运行机制和管理等等具体的问题进行明确, 建立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档案管理机制和网络, 确保档案部门参与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工作在法制轨道上规范有序地开展。
2. 拓宽档案工作应急经费的来源渠道。
档案工作自身的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其在建立和完善应急工作机制中最主要的经费来源, 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管理的职能, 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逐渐增加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 承担起在建立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档案工作应急机制的责任。考虑到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小、非常规性的特点, 因此, 保持档案工作应急服务机制正常运转在灾害应对工作不同时期的投入是有差异的, 在日常的预防预警时期, 档案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经费可列为经常性的预算支出, 在突发事件发生和灾后恢复时期, 应拨付专项经费, 并列为政府的一次性支出项目, 通过灵活多样的财政支付方式保证档案工作应急机制的有效运行。此外, 我国目前应急财政资金主要来源有救灾资金、预备费和突发事件发生后财政部门的临时拨款, 政府应在上述资金的预算和拨付中将档案工作纳入支出范围, 并形成长效机制, 切实解决档案工作应急机制运作中的资金问题。
3. 重视档案应急工作的人才和技术。
首先, 档案部门应根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特点,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重视对各类决策指挥型、信息技术型、业务操作型等相关档案应急人才队伍的建设。考虑到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档案应急工作具有涉及领域广、工作实践性强等特点, 这需要档案部门通过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水平;其次, 档案部门应建立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档案应急工作专家库, 聘请包括信息管理、灾害应对处置、协调沟通等应急管理领域内的专业人才组成档案应急工作专家组, 为档案部门有效参与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4. 加强对档案工作应急服务能力的评估认证。
为有效提升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档案工作应急能力, 我们也可尝试将这一评估认证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档案领域,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出台《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档案应急工作评估认证管理办法》, 对档案工作应急能力评估认证的宗旨、评估认证准则、认证程序、监督检查等具体事项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出台有关配套政策, 鼓励各档案部门参加档案应急工作评估认证, 对获得通过认证的档案部门颁发“档案应急工作达标单位”认证证书和标志, 同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如在档案经费的拨付等方面享受优先政策, 同时对在应对处置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档案部门和个人进行公开的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http://www.saac.gov.cn, 2012-3-2.
[2]ICA.ICA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gramme.http://www.ica.org, 2013-2-26.
[3]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http://www.saac.gov.cn, 2013-2-18.
[4]吴加琪.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档案, 2012 (7) .
[5]吴加琪.关于提升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的思考[J].浙江档案, 2012 (6) .
档案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篇2
关键词: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整合机制类型
Abstract: This paper finds seven types of mecha? nisms in integration and services of digital archival re? sources based on studies of the foundations and ap? proaches of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rchival resources projects, after which the paperalso analyses the struc? 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mechanisms,by means of mind manger mapping.
Keywords: Digital archival resource abroad;Inte? gration and service;Types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
本文选取国际档案领域内具有广泛专业影响的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年会报告,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基础,发现2014年和2015年与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主题相关的典型项目共计12个。分别为:荷兰国家设计类档案项目(National Design Archive)[1]、西班牙数字档案集成项目(Integrated Digital Archive)[2]、SOIMA项目(SOIMA programme)[3]、英国长期保存管理者数字化服务项目(Conservation Manager Digitization Services)[4]、EAGLE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EAGLE data infra? structure)[5]、丹麦数字馆藏项目(Bit repository-proj? ect)[6]、加拿大政府开放政府项目(Open government project in Canada)[7]、欧洲数字档案化文件和知识保存项目(European Archival Records and Knowledge Preservation)[8]、NARA电子文件管理自动化项目(NARAs automation of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 ment)[9]、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标识项目(LAC DOI)[10]、LINKED DATA REGISTRY(英国档案馆关联数据登记项目)[11]、数字扫描项目(ecopy)[12]。在对十二个典型项目中的案例进行梳理的同时,本文又将典型案例与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方法相结合,归纳出如下七种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类型。其中所涉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方法是指以协同创新方法论为核心,从要素联结、过程联结和主体联盟等角度构建集成服务项目的创新开发方式。它能够深度整合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创新等要素,联结业务、技术过程,协同跨学科、地域的主体进行数字档案的整合与服务。
一、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标准机制
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标准机制是使用元数据技术与数字档案工作规范在全生命周期内对数字档案资源处理的规范。它主要包括技术和工作方式方法两个方面的标准。在技术上,它用元数据广泛控制数字档案传输、接收或保存的格式,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文件进行规范化管理与控制。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注重项目内部资源的有序化,维护资源的数字连续性,维护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13]概括来说,标注机制主要用于在整合过程中,减少整合过程中的冗余,实现规范化管控。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它是通过以下过程实现其作用的。在数字档案生命周期的前期,国外建立了数字档案元数据读写、绑定、传输技术和数字档案传输、接收工作规范,以发挥控制数字档案真实性、完整性的功能。首先,元数据的读写方面SOIMA项目采用美国联邦政府规范BWF元数据编辑器和AVI元数据编辑器技术读写元数据。[14]力争著录有效、真实,正确反映数字档案的主要信息,维护其真实性。元数据绑定方面,项目在为音像文件本身绑定内部元数据的同时,为方便迁移和访问,按照资源交换信息标记(RIFF INFO tags)和BWF文件BEXT标签元数据(BEXT chunks metadata for BWF files)两个规范为其编制外部元数据。元数据本身有助于发现数字档案的篡改痕迹,维护其完整性。内外双层元数据同时保障了元数据可用,进一步维护了数字档案的完整性。其次,国外建立了元数据传输与数字档案传输相联系的技术、工作规范。如欧洲的EAGLE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用OAI-PMH协议和SRW/CQL技术规范导出和传输DNET工具采集到的文件。OAI-PMH协议能有效支持资源的跨库检索,维护资源间的关联性,在数字档案传输过程中保证了可用性。协议同时开辟形成前空间块存储元数据等相关信息。元数据随文件的传输而传输,保证数字档案的完整性。最后,国外项目有统一数据接收类型的工作规范。这种规范具有弹性,如EAGLE要求收集的数据符合EpiDoc(古文献机读文档)标准,但因历史原因某些数字档案仍采用XML格式。做到“不过严”,防止产生“信息孤岛”;做到“不过松”,在入口处按EpiDoc标准对文档进行鉴定,既保证数字档案内容质量,又保证同时通过现存技术手段的数字档案可用。在数字档案生命周期的后期,国外建立长期保存工作规范,对数字档案的保存格式进行限制。如SOIMA项目使用V210格式无压缩长期保存大量音像资源数字化作品,V210是当今主流、稳定的格式之一,有利于维护数字档案的可用性。长期保存库房内环境与介质稳定,来维护数字档案的安全性。
此外,标准机制的作用还包括使用不同范围的标准,来共同规范项目的数字档案。国外项目大多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减少跨区域、跨机构、跨历史时期整合数字档案带来的冗余。如西班牙数字档案集成项目制定标准时至少参考了六个ISO标准,分别规范数字档案的整合管理、文件管理、环境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元数据管理和工作流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国外项目也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制定标准机制,它们易实施且针对性强。如EAGLE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TEI/EpiDoc(古文献机读转义)标准,它要求epidoc文档记录石碑的材质、内容、图像和相关文献。
二、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责任机制
责任机制是获取责任人的履责承诺行为信息、失职惩罚的重要机制,它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即在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促进资源利用与服务,促进合作主体间的信息互动,促进协同管理项目进程按计划开展;系统评价项目预期目标及各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赔偿和惩罚。
责任机制实现的具体过程是:以服务用户为导向,考虑政府、组织和利益相关方需求进行沟通性责任机制、评估性责任机制和惩罚性责任机制构建。首先,建立沟通交流渠道使信息在项目组内传递,使多元主体得到沟通。如英国长期保存管理者数字化服务项目发动社会志愿者帮助其完成初级的标引和排序工作,[16]增强民众参与同时构建监督反馈机制,及时监控项目情况,发现、反馈问题,获知责任人行为信息。其次,用目标管理和项目运行的评价体系确定履责情况。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加拿大图书档案馆对项目进行固定的半期或阶段性考核。最后,在失责现象发生并对项目组造成损失时,用惩罚性责任机制启动惩罚和赔偿程序,配合监察机制和法律机制完成善后工作。三方责任机制通过联盟和契约合同方式,向项目主导、用户、外部参与和利益人分配责任,多元主体也因此相互联结,构成责任生态圈。如图2所示。
三、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监察机制
监察机制是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协同创新的一种活动联通机制。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及时发现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各主体间业务流、文件流、资金流过程的不一致。如北美商业项目ecopy的PDF高级办公软件能够起到监管数字化工作的功能,它与MFP设备整合后,管理员通过目录体系和监视屏跟踪用户的桌面,能够及时发现业务流、文件流的不一致。二是用技术手段实现局部合作流程同步,控制业务走向协同,并对提高合作效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四、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由决策管理者、项目职能部门和项目服务对象构成的多主体协同工作机制。在反馈循环中,项目组以完善数字档案的数字连续性与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为目标,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对照实际工作发现问题。问题经决策层批复后,数字档案整合与服务业务部门找出相应对策,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用户通过提供服务结果的反馈信息再一次引发反馈循环。如图3所示。
反馈机制主要按照执行力、作用范围由强到弱建立不同等级的反馈来实现其作用的。如在加拿大政府开放政府项目中,政府让加拿大的民众去评价开放政府数据接口的提案。一旦被公民否定,方案就不必论证。这就是一种强反馈。而在美国电子文件自动化项目中,参考意见和反馈来自OMB MAX百科。OMB MAX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知识共享平台,反馈者均为组织内部人员,反馈的内容可以选择性采纳,但是反馈的内容涉及核心。这就是一种中强反馈。EAGLE也采用“百科”方式建立反馈机制,其主要是为了激发组织和民众合作完成数量巨大的翻译工作。此类反馈作用范围有限,并不能较好地控制整合服务业务走向,是一种弱反馈。
五、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基于信息生命期理论,开展覆盖全生命期、全过程、全要素信息资源管理规划,实现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处理活动协同及服务协同的战略性管理机制,是信息作为资源实现全生命周期有序化管理及其管理活动要素优化管理的有效路径。
管理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数字档案资源整合协同上。如SOIMA项目有一套数字档案发布流程机制。首先进行筛选、评价和优先数字化排序。然后档案馆核定文件格式、描述性元数据。再之后决定文件名称和目录结构,签约外包公司,并得到预算。最后进行数字化结果测试,确保发布文件的真实准确。二是协同信息处理活动过程。如北美商业项目ecopy,使用选择性自动预览技术(optional auto-preview)处理新数字化的档案,确认资源是否清晰扫描,提前规避扫描错误。另外,Optional auto-preview配合实时工作审核与错误修正机制(Real-time job validation and error correc? tion),确保资源的真实、完整、安全和可用。
六、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信息技术工具机制
信息技术工具机制是用于加强系统、平台、基础设施及架构等要素联结的高效手段。它支撑了其他六种核心机制的基本运转,同时发挥了生命周期控制、提高协同效率等作用。一是直接加快平台的开发进程。如加拿大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标识项目采用微软公司的SharePoint应用平台提供内联网的接口,对文件和文档进行管理,对业务流程整合,使工作流自动化。并在此基础上迅速构建一套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的系统。二是在全生命周期内提高数字档案资源获取、处理、增值的效率。如欧盟项目SOIMA,运用Icat工具,在文化遗产、档案和博物馆的范围内,制定用于筛选收录文件的评价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七、国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管理创新机制
管理创新机制是对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项目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创新方式,[17]其在组织和控制过程中表现突出。一是在组织方面的创新上,加快隐性知识资源的连接,促进整合与服务的经验共享及知识转移。[18]例如:SOIMA项目,其总结了项目的经验,为职业生涯中期的专家举办高效的培训,使改良过后的实践经验动态地更新到项目中。又如:英国长期保存管理者数字化服务项目的收藏保管部门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成立数字化保存小组支持长期保存工作,抽调不同知识背景的成员组建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团队,实现了“通过增强项目组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的目标。二是在控制方面的创新上,主要作用于项目监管领域。这里的监管是指在数字档案生命周期内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追踪、抗否认和保护的能力。如英国档案馆采用内部签名机制DROID,其内部签名用来整合描述文件,并且定义它们。同时,标引是唯一的、不可更改的,以便分辨出是哪个机构,哪个组织对文件进行的签名。
*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13 &ZD 184)的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Fred van Kan. Preserving Dutch Fashion Archives. The Fashion Network in Arnhem[R].Ductch: Gelders Ar? chives, The Netherlands,2014.
[2]Ruesta B, Carlota. La gestión de documentos y lase? videncias en lasorganizaciones. Del planooperativo al pla? noestratégico: unapropuestadesde la normalización[J]. Revis? taEspaola De DocumentacinCientfica,2009,32(4):157-160.
[3]María Mata Caravaca. LEARNING AND NET? WORKING: PRESERVATION PLANNING FOR AU? DIOVISUALCOLLECTIONS[R].Rome,Italy:IC? CROM,2014.
[4]Catt Baum. Protect and Enable: Opening up The Na? tional Archives.[R].UK: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K,2014.
[5]Andrea Mannocci. The Europeana Network of An? cient Greek and Latin Epigraphy Data Infrastructure[R].Pisa, Italy: ConsiglioNazionaledelleRicercheIstituto di Scienza e TecnologiedellInformazione“A. Faedo”,2014.
[6] Jan DalstenS?rensen. FROM STAND- ALONE PRESERVATIONTOCROSS-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R].Danmark: Danish National Ar? chives,2014.
[7]BT/EPDF. Canadas Action Plan on Open Govern? ment 2014- 2016[J].Optics Communications,1997,136(3- 4): 261-266.
[8]Kuldar As, Karin Bredenberg,Janet Delve .INTE? GRATING RECORDS SYSTEMS WITH DIGITAL ARCHIVES CURRENT STATUS AND WAY FOR? WARD[R]. Estonia :National Archives of Estonia,2014.
[9] [14]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Automated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report [R]. Washington D.C.: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 tration Office of the Chief Records Officer for the U.S. Government,2014:9-19.
[10]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2011c). Digital Of? fice at LAC: Proposed Evaluation Approach and Review of Progress to Date(dated December 2011).
[11]Ma?téBraud, Pauline Sinclair, and Robert Sharpe. LINKED DATA REGISTRY: A NEW APPROACH TO TECHNICAL REGISTRIES[R]. UK:Preservica Ltd, 26, The Quadrant,2014.
[12]Print management solution helps multifunction printer users cut printing costs, improve document security and streamline workflows.(201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crographics & Optical Technology,29(6),11- 12. Re? trievedfrom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 1285268976?accountid=13625.
[13]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及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2):69-74.
[15]Archite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Committee, Feder? al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 Council,2005:12-15.
[16]Digital Office of the Future Pilot Project: Phase I Final Report.(n.d.). Government document.
[17]王娜,常珍珠.泛在网络中信息资源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4(14):13-18.
[18]商晓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9):72-74.
浅谈档案工作机制创新 篇3
关键词:档案,工作机制,创新,途径
档案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具有重要的查考和研究作用。档案工作专业性很强, 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源的作用, 充分利用好这一无形资产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创新档案工作机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经不懈努力和大胆探索, 我国的档案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档案工作逐步被人们广泛认识, 进而被确定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但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一些单位对档案工作还没有给予足够地重视, 有的领导甚至简单地认为档案工作就是保存好文字材料, 观念陈旧、设施落后致使档案服务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一是职工档案意识差, 对形成的档案材料不知道该如何归档, 许多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的手里。二是档案工作人员墨守成规, 缺乏主动工作的作风, 档案知识宣传不到位。三是客观上存在着领导不重视、部门不支持, 对档案资料只用不管, 用而不存, 用后即弃。四是缺乏应有的竞争、奖惩机制, 档案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干与不干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五是缺乏前瞻性, 档案工作仍停留在接档案、管档案这个标准上, 未能瞄准企业急需的、领导关注的问题开展工作。六是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没有跟上时代发展, 设施硬件差、软件缺乏, 阻碍了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步伐。这些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迫切需要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 不断推进档案服务工作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服务手段创新, 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和阻碍企业档案发展的各种障碍, 推进企业档案的不断发展。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是应对时代变革, 推进档案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二、创新档案工作机制的途径
(一) 理念创新。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 只有充分地利用, 才能体现这种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确立档案工作在企业管理和生产中的地位。一要为部门工作和领导决策服务。首先要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任务, 紧紧围绕工作大局, 及时、准确、全面地为领导提供翔实的数据、信息。做好超前服务, 不要等领导要什么, 才去找什么。要主动掌握本企业的生产经营、重要事项等方面的档案信息, 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其次要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 加强与各科室的联系, 了解各部门对档案的需求情况, 积极提供相关档案资料, 同时从提供的档案资料中收集更多的信息, 使新的文件材料保持原有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二要为企业生产经济建设服务。要开拓创新, 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做好档案工作。在实践中树立服务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 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紧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大胆实践, 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设备和手段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改造传统的档案管理和利用方式, 根据企业发展要求提出新对策, 拿出新措施, 以档案服务带动和促进企业各项业务基础建设。
(二) 手段创新。在浩瀚的档案资料中筛选和甄别出有用的信息, 没有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将会是非常困难的, 当前档案资料的使用和利用都离不开档案检索工具, 档案检索工具是记录、报道、查找档案材料的重要手段。编制和使用检索工具, 是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的要求和重要内容。科学进步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使原有的档案检索工具已不能适应先进的电子档案管理, 所以档案检索工具应由原来的手工检索尽快转化成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微机存储、检索。现代化的计算机的存贮与检索, 将与传统的手工检索长期并存, 互相补充。在实现现代化检索的同时, 又要对传统的手工检索予以足够的重视, 不断改进和革新, 并使二者互相结合、促进、日臻完善。
(三) 业务创新。档案业务建设, 必须围绕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安全保护这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开发是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职责。
三、人才培养和技术更新是档案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保障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一般来说, 档案人才队伍应由若干群体构成:足够的档案专业人才、历史人才、现代科技人才、外语人才及其他不同学科人才。随着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电子文件的产生, 档案工作需要具有懂得现代化管理基础知识、熟练操作、灵活使用档案管理软件的人才。如果没有适应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就不能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在信息时代, 档案机构的功能由传统的以实体为中心转变为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中心, 根据不同需要为利用者快速、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所需的信息。档案工作服务机制的创新, 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因此, 加大现代化技术与设备的建设、应用及资金投入, 加快现代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已成为档案部门搞好服务机制创新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关于创新档案服务机制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 (6) :87~88.
档案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篇4
关键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激励机制,以人为本
近些年来, 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状况, 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 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对于档案业务工作的改革上, 而对于人的管理问题却很少给予关注。因此, 档案管理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从业务水平上和业务能力上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足。面对这种状况必须的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激励机制的构建, 注重在心态上、工作能力上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推进以人为本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激励机制的形成。
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单一
档案管理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 在档案的分类和归属问题上,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有所欠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观点, 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工作枯燥, 缺乏创造性和吸引力。这是由以在档案管理的方法上, 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创新的意识, 对于现代化的操作手段没有及时的进行吸收和学习, 这就造成了工作上的积极性减弱, 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相对就无法实现丰富。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在意识和行动上实现统一, 以积极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创新带动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创新实践, 充分的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价值, 为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面貌。
(二)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不明确, 在工作的态度上给大众一种悠闲的感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不明显, 没有认识到社会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急需程度。在档案管理和档案的查找过程中, 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熟练的业务能力, 甚至于造成档案的丢失。档案管理工作责任重大, 关系到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的提升业务能力, 注重提升专业素养, 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人力资源保障的重要基础, 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以业务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促进。
(三) 档案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 其中有很多有效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建立一定的管理机制, 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机制的创设,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责任感, 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 积极的开发档案基础工作的有效资源。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性, 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积极的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现实发展。
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构建
(一)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职业吸引力
档案管理工作应该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进行有效的培训, 通过对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培训, 提升对档案资源的整合能力。在意识上明确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认知, 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提升行业的吸引力。重视启发式的激励机制, 通过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 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调动。鼓励档案管理人员积极的进行创新, 提升业务能力, 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性发展。
(二) 调整薪酬分配制度, 提升福利待遇
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 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的创设, 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资待遇相挂钩, 在福利待遇上、假期安排上都给予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积极的奖励。通过薪酬制度的调整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的提升, 在保障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的薪资待遇的基础上, 加大奖励制度, 让档案管理人员提升工作的热情, 以认真主动的态度去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奖励和晋升制度, 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积极的进取, 主动的学习, 加强信息交流培训力度, 自觉的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 注重文化交流, 实现人文关怀
档案管理工作接触的工作内容比较单一, 因此应该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 促进员工之间的工作交流。通过增加人文关怀等方面内容,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归属感。构建“以人为本”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激励机制, 实现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 保障每一位员工的基本权益。在日常的工作中, 积极的深入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中, 了解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需求和情感诉求, 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上的困难。
三、结论
综上所述, 确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是现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应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理论, 在管理的方法上加以创新, 注重人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积极的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在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实现奖惩分明的工作机制, 让档案管理人员都能够做到各司其职,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归属感, 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黄嘉丽.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有效策略[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2 (02) .
[2]陈华.激励理论在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05) .
[3]薄立伟, 李敏, 赵国祥, 李昂宸.保定市县域消费者媒介接触习惯研究[J].中国市场, 2014 (52) .
档案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篇5
一、档案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更应该重视档案工作, 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 促进机关单位档案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体制、机制、人力、财力、物力保障, 使档案工作与机关其他各项工作同步发展、协调发展。
体制创新要求机制的创新。长期以来档案工作的体制暴漏出了很多弊端, 每个单位都有档案室, 有些部门是有档不交, 造成档案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管理人员非专业化, 管理水平低下, 档案工作封闭保守, 服务功能单一, 使整个档案工作不能为社会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体现不出综合档案管理的应有价值。所以, 现在进行档案管理模式改革, 首先就是要整合档案资源, 变分散保管为集中保管, 变资源分散化为资源集约化, 变多头服务为一站式服务。要想从以前的档案行政管理上实现由条块分治到档案部门一家主管的改变, 要在档案归属与流向上实现由条块分割到集中统一管理的改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新运行机制。旧有的档案工作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改革的发展, 因为任何改革不论其前景是多么的美好, 但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 它会影响现在这种旧体制下一些部门和人员的利益, 必然会遇到阻力, 构筑起新的档案工作的运行机制。
创新运行机制就是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要切实可行, 需要机关单位在改革中结合自身实际有创造性的制订改革实施方案。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关系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 又涉及到各地和相关部门, 如何依法强化档案部门资源管理和调控能力, 如何打破行业、部门、单位所有制的限制, 将分散的档案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 开发和实现档案资源的最大效益。这就要求有强劲动力机制, 有权威的领导机制, 有制度约束机制, 有主动服务机制, 有质量控制机制, 有监督考核机制。必须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带动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建立档案工作创新的运行机制
法制保障机制。在推进档案工作创新中, 要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以法制作为创新的保障。要把不合时宜的做法转变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观念和措施, 把创新的政策转变为创新的法制规范, 把刚性的法规转变为刚性的行动, 把少数人掌握的法律法规转变为广大档案工作者共同享有的武器和遵守的准则, 把档案部门的法制意识转变为全社会的档案法制意识。同时, 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档案工作创新的政策支持, 加强档案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
成果带动机制。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抓住了成果, 就能带动档案的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等诸个环节的工作。档案工作创新成果的大小, 主要体现在档案服务能力水平的高低上。因而要实施档案工作重心转移, 突出以利用为中心, 带动其他环节工作围绕中心, 夯实基础, 提供保障, 形成利用促基础业务工作, 基础业务工作保障利用服务的成果带动机制。当然, 强调利用的成果作用, 并不能忽视基础业务工作,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统一体;但是, 利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以利用带动业务基础工作, 档案工作创新才能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团队的合力机制。档案工作创新, 尤需发挥团队精神、合力作用。因为档案工作原来各方面基础、条件比较弱, 还因为档案工作是一个覆盖面十分广泛的大系统。对事关档案工作发展大局的问题, 档案部门要依托各方优势, 发挥各自作用, 形成攻关机制。有些项目的攻关, 还要联合档案系统外的力量。
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资源是档案工作创新的第一资源, 档案创新人才的培养, 档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于档案工作创新起着关键作用。档案专业教育要根据档案工作创新实践的发展, 创新档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档案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方法要适应档案工作创新的需要, 加强前瞻性、研究性和实践性。档案部门要倡导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氛围, 营造不重资历重潜力, 有利于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
创新激励机制。对于档案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要给予奖励, 形成创新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档案学术成果和科技成果评奖制度, 建立科学的档案创新成果的评价体系, 有效动员、整合、配置各项创新资源, 设立档案工作创新活动的社会基金, 激发档案工作创新活力, 提升档案工作创新能力。
三、建立档案工作创新的运行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档案工作主动融入机关日常办公管理, 实现化整为零, 实时归档。引入公文、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思路, 将文书档案与收、发文的管理相结合, 避免了档案信息录入的重复劳动;采用纸质公文与电子公文并行管理模式, 减少了公文流转与归档环节, 大大提高了公文流转、办理和归档效率。
档案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篇6
我国中小学已广泛使用学习档案, 虽然其使用效果不尽理想, 大多只是一种形式化的“走过场”。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学习档案的存在意义。近年来, 高校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 教学评估的指标更加合理、科学。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新的评价方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考试形式多为终端考试评价, 这种评价重视结果, 忽视过程, 重视量化而非质性, 给人一种“一局定生死”的感觉, 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跟踪记录, 导致学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而且, 学生容易因为一次失败的考试成绩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基于学生学习档案的评价就是一种着重过程的评价, 符合高校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它提供了一个真实、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学习档案评价与教学的结合更完整、更紧密, 可以深入地了解和记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1]23。普遍而言, 对比中小学生, 大学生有着更强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学习档案在他们的身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 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身边, 到一个全新的环境独立地学习、生活。他们怎样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上新变化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呢?另一方面, 在这种脱离教师、家长监督的独立生活中, 教师和家长怎么了解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呢?可以说, 学习档案的建立解决了上述两大问题。一方面, 学习档案能够记录学生的成长, 真正地反映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 见证其成长和进步。另一方面, 学习档案也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也有利于高校建立规范、完整的学生档案系统。
Snowman指出学习档案是学生自我表达、自我反思和自我分析的工具, 它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反思的能力[2]80。Cole发现, 当学生反观自己的学习作品时, 他们会下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作品进行检查和分析, 这就是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反思。因此, 学习档案能够帮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
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 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自己哪些方面已经掌握, 哪些方面还有不足。自我评价作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从而做到更主动、更有效地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必须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测试和自我检查, 以此来判断学习活动是否按照预想的目标进行着。这种学习评价是持续性的, 能够不断地呈现出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是否进步着。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智力是多元的、可发展的, 其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别的。多元智力论重视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 各种能力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多元智力理论重视评价, 提倡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敏感, 并提倡使用多种评估工具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3]112。多元智力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 只有运用合适的评价方式才能发现学生的优势并给予鼓励, 让学生获得自信。
二、基于学习档案的评价方式
20世纪80年代, 学习档案评价兴起于美国, 它是一种旨在体现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评价方法。Cole认为, 学习档案是一本学生学习的成长史, 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 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把自己在一段时期内的学习成果有选择地进行分类、编辑、反思和整理而形成的。学习档案包括学生完成某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日志等。收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到资料齐全才能保证档案的价值和凭证作用。整理可以使档案资料变得有序, 能够使查阅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查阅。学生应该对纸质的学习档案合理分类、条理管理, 也可以有效地利用电子形式的档案, 这样既节省了空间, 又发挥了电子档案的统计优势。
学习档案评价就是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教师反馈的档案式的评价方法。他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进行自主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从而有效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档案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方式。形成性评价是美国的教育评论专家斯里克芬在1967年提出的, 是指在教育活动运行过程中进行的阶段性的、过程性的评价, 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这种评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既重视知识的发展, 又重视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4]31, 学习档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学生进步, 展示学生成就和评估学生现状。采用的形式多为自我反思、他人评语、问卷调查。只有把质性和量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科学、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全面的评价。
学习档案评价的评价主体从单向转向多向, 被评价者也是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实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小组评价和对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制度。学生自评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 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学互评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同时,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必须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教师的评估是多方面的, 不仅要顾及学生表现出的合作性和探索精神并对其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 同时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评和管理好自己的档案。另外, 传统评价方式单一, 学习档案评价则具有多元性, 教师、学生和同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
学习档案评价注重过程性,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传统评价注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档案用户类型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陈海平
摘要
关键词档案用户类型公共关系视角
一、引言
《档案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指出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可见, 档案成其为档案就在于档案有保存价值, 档案工作的价值也就在于使这些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源得到良好的保管, 并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所用, 档案管理工作最终是要落实到档案的利用上面的。但是早年的档案工作者仅仅被动等待档案查询人员上门利用, 那时档案馆对档案重管理轻利用, 而且还是被动的提供利用, 档案的价值、档案工作的价值都未得到很好的体现。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提出档案“开放利用”方针, 之处档案用户应是档案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2]20。由此我国开始了对档案用户的研究, 如王宇晖按照档案公众不同的需求特征划分为组织管理用户、理论研究用户以及一般用户群体, 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特征, 指出档案馆要以用户需求为前提, 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3]11。但是, 在
重的是最后的成绩, 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程度, 而学习档案评价则更看重过程。学习档案评价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完整地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历程, 再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 真正地实现了课程、学习和评价的一体化。传统评价由教师掌控评价的主动权, 而学习档案评价则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评价。
学习档案评价的开展, 需要教师对这种新的评价方式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使用学习档案时应该和一定教学阶段的具体目标相结合, 选择合适的学习档案类型, 做好时间和内容上的管理, 由此提高工作效率。在确定学习档案评价模式时, 要考虑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资源上的差异, 由教师和学生自主决定在哪些领域使用教学档案, 在档案中收集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对档案进行评定, 切勿一味地追求形式主义。与传统的终端考试评价相比, 学习档案评价需要学生和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无形中加重了师生的负担。因此在实践中,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限制班容量, 重新制定认定教师工作量的规则, 保护教师在进行档案评价时的积极性。另外, 虽然从提高教学质量上来看, 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终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但这并不是说形成性评价可以代替终结性评价。学习档案评价主观性强, 标准化和客观性较低, 难以评定分数。它应该和其他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而非彻底取代其他评价方式。
三、学习档案评价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 Holec提出“自主学习”这一概念。他认为, 自主就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自从他把自主学习的定义发展
文章引入公共关系领域的对服务对象的一种分类方法将档案用户划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四个类别, 该视角从一个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档案用户, 有助于档案工作人员拓展服务对象, 更好的实现档案的价值。
已有的研究文献中, 对于档案用户的划分缺乏一种动态变化的眼光, 档案研究人员普遍从一种静态的角度将档案馆现实面对的用户群体进行划分, 这根源于档案人员习惯于坐在家中从事传统类型工作, 缺乏开拓能力和主动服务意识。这种分类模式下, 档案工作者很难突破现有的公众群体, 档案馆还有大量的潜在公众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目前档案界越来越重视发挥档案馆的休闲文化功能[4]21的情境下, 档案部门若不能逐渐扩大档案公众群体, 从更宽广的视域观察用户、了解用户, 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很难推进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档案用户群体, 应当引入公共关系领域对组织服务对象的划分方法, 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档案用户群体, 带动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的提升。
二、公共关系视域下的档案用户类型
公共关系领域通常会按照其对象的不同发展阶段将对象划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对于档案馆而言, 与其对应的公众可以作如下划分。
1.非公众。指那些与档案馆没有什么联系, 对档案馆没有什么
成一种理念和方法后, 自主学习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和认可。自主学习不是没有教师组织和监督的自由学习, 而是鼓励学生逐渐从完全依赖老师到学习对自己负责的一个过程, 它鼓励学生建立和追求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档案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优先安排要实现的目标, 合理地调配时间, 使学生思考自身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鼓励着学生承担学习责任, 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动机。通过记录自己的学习点滴, 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果, 使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励学生的了[5]76。
总之, 建立学习档案的好处就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监测进展, 同时提高学生承担学习责任的自我意识。对于教师而言, 他们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通过监测的方法提出建议和帮助。通过学习档案, 教师能够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进展程度。通过了解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技能, 教师可以进而鼓励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单纯地获取知识。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梳理, 学生会不断地产生对于学习新的理解, 这给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档案进行学习, 学生成了对自己负责的人, 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 还没有掌握什么, 以及下一步的方向。
摘要:伴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 基于学习档案的评价方式势在必行。学习档案评价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完整地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历程, 再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 真正地实现了课程、学习和评价的一体化和自主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学习档案,学习档案评价,一体化,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罗美娜.RICH教改的学习档案评价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2) .
[2]黄爱凤.RICH教学学生学习档案评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 .
[3]陈雪琼.对英语学习档案袋评价的探索与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 2008 (4) .
[4]朱爱红.学习档案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模式[J].研究生教育, 2011 (10) .
高校档案编研产品传播机制研究 篇7
一、高校档案编研文化产品传播机制构成要素
高校档案编研产品传播机制构成要素: 内部要素和动力要素。(1)内部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传播中介。1主体即传播的参与者,包括档案编研产品的生产者(这里指自编、合编、参与编研的高校档案部门的档案人员、全校各专业的离退休及聘请的档案馆顾问等)和利用者(这里指高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需要者)。2客体即传播的对象,也就是编研成果。从编研成果的种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档案史料类;二是文件汇编类;三是参考资料类。3传播中介,即传播系统、机制、方式、渠道、技术等。传播中介作为连接共享主体和客体要素的桥梁将两者连通, 高校师生或研究人员等通过各种中介传播获得编研成果。(2)动力要素。动力是指能够促使高校档案编研产品传播活动的持续发展而形成的复杂的动力系统。本文的研究将动力分为用户需求和由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活动和体系构成的合力,包括技术、设备、经费、机制、知识等,这种合力共同促使高校建立健全档案编研产品传播体系。
二、传播保障机制
1.标准规范保障机制。为了实现高校档案编研产品的有效传播,完善编研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技术标准,确保各种编研产品的真实、完整、准确是树立档案编研产品权威性的基础。各种资料和数据都是由学校各部门年度内产生的第一手资料,并需要各部门有关领导审核,审核时应注重是否符合事实,档案编研在进行档案信息加工传播中保持了档案原始记录性的特点和优势,保证编研产品在社会网络中的传送、阅览可信。在建立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各高校应大力宣传、推广这类标准,建立高校档案编研产品传播标准化联盟。
2.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各编研部门在加入传播系统后能得到法律的保障, 确保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如馆内编研力量与馆外编研力量合作形成的编研主体多样化,一方面要尊重档案编研工作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档案编研成果的版权,三要制定合理的保密制度来疏通档案文化产品流通渠道,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保密与开放的关系;开发服务与自我发展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系列知识产权法、信息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也为高校编研成果传播提供法律保障,另外《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也为高校档案编研产品传播提供法律保障和更好的传播环境。
3.利益平衡保障机制。利益协调保障主要包括市场手段,将档案编研成果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竞争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行政手段,政府行政部门应对参与者给予相应的补偿和平衡,通过行政的力量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把对各利益主体的调节和共建传播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
4.经费保障机制。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高校档案编研事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编研材料编写出来以后,不能印发给有关单位和个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档案编研成果如出书、小册子与档案馆其他业务工作一样,主要是靠国家财政和学校拨款。许多高校档案馆基本的办馆经费都难以保证,更别说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所需的经费。因此,只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高校的档案馆经费需求, 才能保障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系统的建立及有效传播。编研成果是一项文化产品,有投入才有产出,提供所需资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保障,配备必要的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刻录机等编研工作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为编研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传播平台建设管理机制
1.微观层次。(1)各类基础数字统计和重要文件汇编,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专题档案文集;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基建、后勤及实验、产品类样本图册;配合重要会议召开编写的历届会议简介;配合政区建制沿革资料;配合重大灾情,编印历代灾害资料;配合重要汇编编撰出版,编写史料专题概要;配合重大节目,编撰纪念资料等。其中“档案汇编”更受借阅者的欢迎,档案汇编具有三个特征:专题内容相对集中、借阅方便、借阅快捷。这些编研成果是各级档案馆普遍编写的基础性编研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高校的情况,对于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业务查考等都有现实作用。同时,对进行各种专题研究和编史修志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检索资料类,编写向社会宣传和介绍档案馆的各类工具书,如《档案馆指南》、《全宗介绍》等。(3)论文或文章。历史档案暂时不能出版的情况下,转过来编辑地方年鉴,借助学术期刊,公布组合史料。在馆藏历史档案中,有一些零散而有价值的史料,借助、利用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学和历史档案期刊公布的形式,争取在全国史学和档案学期刊上发表。(4)建立数据库,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数据库是实现网络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建立档案数据库工作是实现档案网络化管理的基础工作。逐步由档案馆分类、编目,过渡到运用标准机读目录,实施出版编目,建立自己的馆藏检索系统和能发挥自己馆藏特色的数据库。建立高质量的档案数据库最理想的条件是单位内联网,如果各相关部门能及时通过网络将信息输入档案管理数据库的话,不仅是增加档案内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及时利用和及时开发,形成档案馆自身建设信息资源共享。(5)开展各种展览,用举办有关展览的形式让广大师生了解校情校史,增强大家的荣誉感,让外界了解学校,从而使档案工作成为学校的一个窗口;提供图片、实物展或通过橱窗展览、流动展览等形式提供档案文化的传播。目前,建立档案馆的高校一般都在建设校史展览馆、校史博物馆。但这些途径和平台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利用需要。因此,高校档案文化传播平台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必须拓展和创新。(6) 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八条指出“:有条件的高校档案机构,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协助发展校园文化的附属产业。据资料统计,近三年来,全国高校仅假期接待的游客就超过了3400万人次。以名牌高校为旅游目的地,以校园独特建筑风格、优美的校园风景、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学习、考察。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麻省理工、哈佛等名校皆是旅游热点地区。国内如清华、北大、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皆是旅游热点地区。但目前高校旅游从内容看,无法了解景点背后的背景和典故,是高校最具文化底蕴、最值得参观者研究的瑰宝所在。依托高校档案馆强大的信息资源,挖掘可用素材,通过编制校园景点宣传册、校园地图或校史小故事等图文并茂的印刷品,给游客上了一堂校史课,体现高校档案编研成果的多样性。(8)建立高校的实训基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校档案部门设立实训基地可对学生进行仿真性的模拟实际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弥补了学校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能给档案人员打开一个了解学校第一线的师生所需档案编研资料的窗口。档案编研成果多种尝试:制作档案实训教材及课程。为新生开设档案学习的实训课程,使用教材,其编写的工作可以纳入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范畴。教材的形式不拘泥于书本,Powerpoint等都可以作为辅助教材,是档案史料编研的成果。(9)协助开展社团活动、巡回展览。许多学生社团纷纷举行涉及校史校情的专题展览,制作大量展板或者宣传海报等,内容与学校的档案史料紧密联系。高校档案馆是他们采集信息的主要来源。档案馆在协助社团搞好展览扩大高校编研成果的同时,培养一些巡展的学生志愿者、学生讲解员。
2.中观层次。主要是在教育主管部门、档案业务主管部门或省教育厅直接领导下,由区域内高校各档案馆及相关档案机构组建高校档案学会,构建档案编研成果共享传播平台。
3.宏观层次。通过建立网络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编研文化产品。网络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综合性要求更高,不但需要经过一般的编研流程,研究和完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的办法、标准,还需要较高的技术保障。前提条件是各高校要建立自己的档案信息网站,设置档案信息中心,建立机读档案编研目录。
构建网络传播平台,使之成为介绍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提高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利用效率,丰富传播的利用手段。当然,网络共享系统平台建设,必须建立一套档案安全保障体系,通过适当的利用机制和共享机制,在确保档案安全和服务效益的前提下,实现高校档案文化传播社会价值的扩大化、最大化。
三种形式规模由小到大, 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为宏观层次提供基础保障,宏观层次则是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未来发展的方向,三种形式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档案编研产品传播平台。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从本质来说,构成要素是基础,保障机制、传播平台建设管理机制是条件。从内部成分来看,动力要素和内部要素之间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播平台是决定传播效率的载体。
档案编研产品传播机制,是高校档案编研未来的研究趋势,对档案编研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变革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传播机制体系所面临的新内容将不断涌现,其传播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档案馆应该以自身资源优势参与档案编研文化的传播系统,建立健全高校档案传播机制体系的建设。
摘要:进入21世纪面对信息时代的崛起,如何围绕学校发展和培养学生这一主题来努力寻找档案编研工作与高校事业发展的切入口和结合点是高校档案编研发展的方向。
档案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篇8
档案馆范式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包含档案馆自身属性定义、功能定位、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整体。自新中国成立国家档案馆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从属性定位、管理模式到功能定位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迁。随着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在国家各类宏观政策文件的表述中,已经将档案馆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并列为公共文化机构,肯定了其公共服务的属性;档案馆自身的管理模式则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型,即由主要为国家党政机关提供利用服务的国家档案馆转变为更加“开放”、“亲民”的公共档案馆;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由行政保管服务占主体转向为文化服务占主体,从档案馆的选址、档案建筑的设计到档案馆的结构布局、 活动设置都体现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主导理念。从档案馆的属性定位、管理模式及功能定位上都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理念,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当前档案馆管理主流范式。
二、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培育
1.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政府培育———基于政府责任的视角。政府责任理念主张,公共行政官员即便是在涉及复杂价值判断和重叠规范的情况下,也能够并且应该为了公共利益而为公民服务,将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服务员和使者。也就是说,政府部门不仅要充当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角色,还要充当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过程中的协调者、调解者甚至是仲裁者的角色。政府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培育一个有利于档案馆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空间。(1)适时进行档案馆体制改革。随着2005年以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切切实实地走进了百姓生活,成为公众文化休闲的重要活动场所,而档案馆自身虽然也做了诸多努力,但其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依然有限。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因此,变革档案管理体制,正确划分档案局、档案馆的隶属关系,使其在各自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有效发挥档案局的行政管理监督职能,充分实现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政府在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培育中首当其冲的责任。 (2)合理进行档案馆网规划。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保障档案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全民共享,就必须在档案馆网层级设计、档案馆选址、档案建筑风格、档案服务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政府在进行规划引导时,既要力争档案馆网层级合理,保证档案文化服务实现全民普惠和共享,又要确保档案部门结构平衡,使综合档案馆与专门档案馆比例协调,实体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均衡发展,公共档案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齐头并进。(3)适当进行相关政策倾斜。公共文化服务这一档案工作的宗旨不仅要体现在政府工作的报告规划、方针路线中,更应该体现在档案部门的法律法规条文中,使公共文化服务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开展。同时,档案文献的有效保护、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利用、新型档案馆的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资金投入,只有争取到更多的财政支持,才能保证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开展。档案部门可以借助各级财政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为档案馆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4)稳步建立服务竞争机制。 档案馆因其保管的文献资源的原始性和证据性,导致其所创造加工的文化产品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垄断性特征,因此缺少了通过改善馆藏和服务而争取目标群体的竞争意识,这一点是其与其他文化机构的本质区别。要想抑制这种信息资源垄断性所带来的弊端,政府应该逐步建立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竞争机制。第一, 通过私人档案馆建设提升资源竞争意识。国家应当鼓励私人收藏档案资料,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建立私人档案馆。第二,通过专门档案馆建设提升服务竞争意识。很多时候,档案馆缺乏的不是馆藏资源,而是针对用户需求的服务。档案馆需要这种主动服务、定题服务的竞争意识。第三,以相关文化服务场馆为参照,营造部门竞争机制。国家应当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和加大投入的方法扶持和奖励社会效益发挥良好的文化服务机构,形成同类部门之间的横向竞争甚至不同部门之间的交叉竞争。
2.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组织培育———基于机构责任的视角。机构责任即指档案馆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范式培育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它是范式培育的主体和核心。对组织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组织文化,因为它涉及组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发展方向。档案馆自身可以通过培育先进理念来塑造组织文化,实现组织层面的文化自觉。(1)培育公共服务理念。美国国家档案馆前任馆长温斯坦这样说:公共服务是我们的核心使命;为每一位公民、为所有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为总统、国会以及法院提供档案服务,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我国档案馆也应该由国家模式、政府模式逐渐过渡到社会模式,将提供服务的对象扩大到全体公民,以保障全体公民文化权利作为基点,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文化服务。公共服务理念要求档案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开发公众亟需的档案产品和服务;要求档案馆以用户参与为目标,扩大其公众影响力,实现档案文化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创造;要求档案馆以用户满意为追求,重视对服务效果的追踪和反馈,及时调整服务手段。(2)培育拓延理念。早在2006年,我国就有学者提出“拓延服务”[1]229的概念,英文对应词为 “outreach”,它包含了外展、推广、外联、延伸服务等含义,内涵要比我国常用的“档案宣传”丰富得多。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档案馆制订相应的公共政策和计划,专门设置公共关系部门或官员,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以帮助公民了解档案与自身的关系,实现档案拓延。[2]15首先,档案拓延服务要关注基层。基层档案工作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档案意识亟待提高,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之际,档案服务应该向县乡、社区、家庭深入拓展。其次, 档案拓延要针对目标群体。对于政府部门,重在展示档案对于民主执政、顺利决策的重大意义;对于公共机构和组织,重在宣传档案对于记录社会生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于学者和研究人员, 重在倡导档案对于保存历史、研究创新的价值;对于教育部门,重在表明档案对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普及意义;对于普通公众, 重在引导档案对于民生权益、行政监督的保护作用。最后,档案拓延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在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档案馆要追随时代发展,抓住电子政务建设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之外的网络、微博、移动终端等推送信息,提供服务。(3)培育协同合作理念。档案馆同其他机构协同合作能够促进部门资源的共享,发挥不同部门的服务优势,取长补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首先,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专业档案馆的合作。可以弥补馆藏资源不足,充实服务内容;可以提供异地档案证明,节约用户的时间经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可以学习经验,增进交流, 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开展与不同文化机构的跨部门合作。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保管着类似的馆藏资料,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都承担着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都能够为来馆者提供教育、体验和休闲服务,而三者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也有诸多相同之处,在馆藏资源大量数字化的现实下,三者的协同合作愈发必要和可能。最后,开展同不同性质组织的跨行业合作,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档案馆同企业合作可以根据企业业务特点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档案服务,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同高校合作可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科研创新,拓展教育功能;同传媒合作,既可以积累媒体档案资源,又可以借力媒体实现档案服务宣传,实现双赢。(4) 培育均等理念。新公共服务理念倡导的是共享式治理,公共文化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和使用,也就是不论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文化机构都应该提供无差别的服务。没有任何人可以享受特权,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遭到歧视。在这个方面,图书馆可以作为档案馆的典范。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关注到读者当中的弱势群体,设置视障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开展农家书屋,照顾低学历群体的需求, 体现出了文化机构的人文关怀和普惠均等。
3.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社会培育———基于公民责任的视角。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公民资格,公民的社会身份,强调社会责任,倡导以公民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档案馆来说,全体公民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来维护公共利益。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构筑有利于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生态。(1)发展档案中介机构。美国著名档案专家迈克尔·库克曾言:“并不是每一个产生文件的组织都能够为文件的管理提供恰当的服务;因此,如果有档案馆存在并且能利用的话,那就必须从外面获得档案工作者的服务。以后也将一直会这样,对非国家档案馆来说,如果确立公开提供档案服务的形式,愿意并且能够为那些不能或不愿自行管理的个人或机构管理档案,那就尤其是一种贡献。”在我国档案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为企业、 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全方位档案服务的机构。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选择档案中介机构服务,其服务品质和效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档案部门的整体服务形象。规范、公正、守信的档案中介机构可以成为档案馆服务的有益补充,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 “助推器”。将实力雄厚、资质优良的档案中介机构进行整合,实现规范化管理,将能够提升档案业务外包服务的规模化经营力度。 (2)推动行业协会自律。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进程的深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再简单地管理档案工作了,将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逐步转移和委托给行业协会这样的组织是大势所趋。档案行业协会通常由社会力量发起,能够团结广大会员,推动行业自律,能够促进沟通、维护权益,最终提升档案服务的品质。(3)壮大档案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服务是一项立足社会,关心国家,关注公民的公益事业。作为公益文化事业机构的档案馆,要更多吸纳社会公众的力量,建设志愿服务群体,充实档案服务。而社会公众在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同时,也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 承担社会责任。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大学生群体、社区工作人员、 退休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档案服务的宣传、档案法规的科普、档案利用的指导、家庭档案的交流等。
摘要: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已经成为当前时期的档案馆管理范式,基于政府责任、机构责任、公民责任的视角,可以通过政府培育机制、组织培育机制及社会培育机制进行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范式的培育。
【档案工作激励机制研究】推荐阅读:
档案整理工作分析研究05-19
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研究09-07
创新高校档案工作研究09-21
档案馆保护工作研究11-08
档案暨档案民生工作06-12
档案工作11-10
中外档案工作07-21
口述档案工作10-19
档案工作体制05-17
农村档案工作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