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主题

2024-10-02

课堂教学主题(精选12篇)

课堂教学主题 篇1

主题模式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也是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与创建高效课堂的助推力。将主题模式引入高中历史课堂中, 将能够逐步提高教学效率, 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在开展主题模式教学时, 要紧紧围绕确定的教学主题来开展相关的活动, 从而使教学任务和内容更有针对性。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必须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 这样才能让学生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历史学习当中。

一、科学设计和选择历史教学主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主题模式教学, 必须要认识到科学的设计和选择主题是关键, 主题选择的成败会影响到课堂的整体效果, 同时也要求教师将教材分成一个个模块和单元, 并且能够对教材有良好的把控和理解。每一个历史模块都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主题设计, 这样在开展教学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教学的针对性也更显著。教师在科学设计和选择历史教学主题时,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教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教学要求和标准, 同时也要结合教育改革趋势, 将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充分发挥主题模式教学的作用。

2.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进而设计和选择符合学生发展要求以及教学要求的主题, 以便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3.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总结历史教材中每一课、单元、模块的主题, 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性地梳理历史知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例如, 教师在讲解“辛亥革命”这一课时, 首先可以让学生认真研读和分析这一课的内容, 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引导。学生除了要对本课的主题有一个了解外, 还要结合本单元的主题, 这样才能够使主题设计更加科学和完善。结合本单元所要讲解的内容和课程要求, 本课的内容就是辛亥革命的意义, 即结束了多年的封建帝制, 成为我国建设新型国家的新起点。

二、根据主题理清历史教学线索

在确定好教学主题之后, 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把控, 以确定教学主线, 找准教学线索, 从而理清教学内容, 将主题作为整个教学的突破口,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在梳理好历史教学的线索之后, 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这样在学生投入历史课堂时就能更加专心,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 在讲解到“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 教师在将教学主题确定为新航路开辟的作用和历史意义后, 将教学线索确定为哥伦布环球航行为后世以及整个人类留下了哪些财富?当学生明白了这一课的主题和线索之后, 就会对这一课的历史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对于哥伦布环球航行留下的财富———开辟的新航路, 以及留存下来的历史印记等的理解会更深刻。

又如, 在讲解“生命起源”这一课时, 选定的主题为达尔文著作的进化论, 根据主题对这一课的教学线索进行梳理之后, 可以将线索定为进化论的产生和传播。根据教学线索, 学生会将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铭记于心, 随着更多历史知识的学习, 进而会将这些脉络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真正实现主题教学模式的价值。

三、通过教学拓展升华主题价值

教师开展高中历史主题模式教学, 在确定教学主题和线索之后, 还要对选定的内容进行拓展, 使这些内容更好地服务于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模式教学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在确定主题和理清线索之后, 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突出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历史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之外, 还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使这些内容更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彰显历史主题。当然, 拓展内容也不是随意和没有章法的, 在拓展内容时要选择有序和集中的内容,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选取, 避免拓展内容中出现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要将拓展中心选定为主题, 这样才更有深度, 拓展的历史内容也更加突出主题。由于主题模式教学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坚持课内教学和课外拓展的统一, 因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拓展内容, 如可以将主题展开, 或者是搜集大量的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补充等。例如, 在“罗斯福新政”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对罗斯福毁掉田地以及收获粮食的行为很不理解, 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就这些内容对教学主题进行拓展, 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 让学生明白其做法是帮助美国度过经济危机的一种选择, 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粮食价格, 减少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四、结语

高中历史课的主题模式教学通过设计主题和拓展主题, 能够使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加明确, 从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发挥主题模式教学的重要价值。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围绕主题, 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并根据教学线索有步骤、有重点地完成历史教学,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 创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课堂教学主题 篇2

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热爱校园的思想感情。

2、纠正部分学生乱抛垃圾乱踩草地等破坏环境的不良习惯。3、从保护学校环境做起,教育学生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注意环保,爱惜我们的地球。

教学准备:有关环境污染的录像片段和图片。过程设计:

一、请班长介绍他是如何爱自己的家的。

如:出入脱鞋别弄脏地面,轻拿物品别碰坏家具和墙壁,有乱丢垃圾到地面等。

教师引入:同学们这么爱自己的家,真懂事。而我们在学校的时间和在家里的时间都差不多,学校也就像我们的家一样了。

二、参观我们美丽的校园。

要求:有目的地参观,思考以下问题: ①我们的校园美丽吗?你认为哪里最美?

②校园里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吗?(确切找出在哪儿,举出实例)③对美丽的校园,我们有责任共同去爱护它吗?为什么?

三、回到教室汇报以上问题。

1、我们的校园有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有宣传画报,有公共游乐设施,美丽极了。

2、但有同学乱抛垃圾,乱踩草地,随便破坏公物,弄污了校园,如:……(同学如实举报)

3、你曾经有过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吗?以后该怎么做?当你看见别人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又会怎么做呢? 4、提出要保护校园的好建议: ①不乱抛垃圾和果皮纸张。

②不乱踩草地,不随便破坏花草树木。

③不破坏公物,发现公物被破坏要主动进行修理,不能修理的要及时告诉老师。

④组织校园绿化小组,轮流到植物园进行种植。⑤积极检举任何有损校园环境的行为。

四、教师总结:既然美丽的校园就像我们的家一样,我们就要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惜我们的校园环境,平时做到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努力执行以上五顶建议。

五、课堂发散:

主题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篇3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重课内传授,轻课外实践。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语文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紧抠教科书,隔绝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以致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文字成了学生眼里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主题单元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它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拓展知识的外延,吸纳丰富的课外知识,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语文。

2.教材编排特点的需要

尽管现在使用的教材版本很多,但几乎每一个版本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如冀教版的教材,首先确定贯穿1—6年级的主题领域,然后再确定每个年级、每册的主题单元。冀教版语文每个主题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5篇课文和1个阅读链接,还有一个《综合学习》。

每个主题单元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孤立地进行单篇教学,割舍了内在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走向僵化。单篇文章与整个单元之间有何关系,如何做到点与面的结合,让学生获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体验?这些都值得在主题单元教学中进行尝试。

3.课题提出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家长素质较高,家庭条件优越,学习资源丰富。他们的家庭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部分学生还有学校图书馆的借书证,家庭中有电脑可从互联网上获得学习资源。而一些学生课外语文的学习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浪费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本课题的研究就要充分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和兴趣等,整合单元内的教学内容,并将课堂和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向课外拓展促进学生充分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

为了彻底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扭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我们开展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培养学生文化底蕴,丰富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目的在于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探讨新的科学阅读方法,提高识字速度,扩大阅读数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三、研究内容

所谓 “主题教学”单元教学,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在主题语文里可以说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因为主题语文是通过确立“主题”,将“听说读写”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都统整了起来,能够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多元化。所以,主题语文既可以说是一种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主题语文”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围绕“主题阅读”开展以下研究:

(1)由“一句诗、一段文”进入整首诗、整篇文的拓展阅读。

(2)以“人物”为核心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

(3)由一篇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

(4)在大单元思想引领下,针对冀教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展“七种课型”的综合合理的使用研究。

四、研究思路

1.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流程的研究

以“单元导学课→范文读议课、迁移训练课、对比研读课→拓展广读课→主题收获课”为基本教学流程展开研究。

2.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清楚各单元教材中可挖掘的有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升的资源。根据主题教学需要,拓展主题内容,加强主题内容与学生经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

这几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的内容之中,在主题收获课中得以展示,在单元评价中得以量化激励。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实现学生从被动到主体地位的转变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五、研究的方法

1.采用理论学习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解读课程标准,研读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点相关论述,学习有关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理论。

2.实验班跟踪实验

确定科研实验班,实验班作为重点实验基地。

3.行动研究法

对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按既定思路进行研究,从中摸索出规律和经验,从而形成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流程。

4.比較分析法

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对普通班和实验班进行数据对比。

5.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六、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确定研究项目,成立课题。

组织、制定研究方案。解读课程标准,研读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点相关论述,学习有关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资源理论。

2.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制定具体研究计划,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题研究。

3.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汇编优秀论文,汇总优秀教学设计、典型个案、精彩解读文稿,总结课题组研究情况,准备接受成果鉴定。

课堂教学主题 篇4

在主题式教学的课堂中, 可以实现以下的教学目的:第一, 主题式教学构建的学习情境, 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 这就打通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第二, 主题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 这就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三, 主题式教学要求师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 又是学习情境中的共同探讨者, 这就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第四, 主题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了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第五, 主题式教学法让学生以自有的文化去解读情境, 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六, 主题式教学法可以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允许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诸上所述, 无疑主题教学触摸到了教学研究“少教多学”的核心——为什么教, 教什么, 以及怎样教, 与新课程改革的主旨相契合。

海伦娜中学———德国一所最佳学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模范学校。海伦娜中学校长恩雅·瑞格在担任校长19年任职期间, 以先进的理念和革新的手法建立起独到的教育方法, 在激励学生自我管理、激发学习热情等方面卓有成效。她在《海伦娜的奇迹》一书中介绍了该学校在实施主题教学时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方法。

主题教学是海伦娜中学的一种特殊的跨学科教学, 每学期都会举办一次。在6~8个星期的时间里, 至少有10~12个小时的课堂时间会花在主题教学的开展上。如“森林”就是其中一个主题。此外, 原始社会、古罗马人、营养、水、青少年等主题, 也是学生研究过的疑问所在。主题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们在主题教学中学习、研究和讨论的内容, 并不局现于事先规划好的、学科分好类的知识, 而取决于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和疑问所在。

“森林里有什么动物和植物?”这是六年级C班在准备森林这一主题时,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外写下的疑问。教师们会依据这些疑问共同讨论出本次主题教学的大纲, 并将接下来几个星期的课程计划好。在初步的计划中, 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 哪些研究方法和工作程序可以配合这些问题。于是, “研究树种、动物、植物和河流”被贴在了问题条目旁边的一栏中。此外还贴了一张单子, 上面列出了许多建议, 告诉学生们可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认识生态平衡———消灭害虫的原因和后果”这样的建议也贴在了上面。教师所组成的教学小组并不会让学生把问题局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他们会提出各种建议,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而学生自己、学习团队和教学小组则会依据其兴趣和重点, 采纳并实施这些建议。如, 11岁的玛丽亚想知道:“为什么树叶会在秋天落下来?”她把这个问题贴在了教室的墙上。等到主题教学结束时, 她就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她的同学们也都有自己类似的目标。他们把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写出来的同时, 其实也清楚地表明了, 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想学到什么。这给教师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教师们由此知道了要从哪里着手, 在哪方面深入?进行主题教学时, 全年级的4个班都以同一个主题为出发点。教师们则会针对该主题制定出适用于整个年级的教学大纲。但是等到主题教学接近尾声时, 就会发现, 每个班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对于主题教学, 并没有一套硬性的规定。而所谓的教学大纲, 也不过只相当于一个辅助性的工具, 以便帮助教师依据学生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

主题教学在海伦娜中学非常普遍, “主题教学日”或“主题教学周”之类的名目几乎到处都有。在这些主题教学日或主题教学周中, 教师和学生们将举办各种各样极富创意、热烈活泼的活动。比如重新设计校园、由外国学生表演烹饪等等。主题教学周结束后, 学生们又将恢复往常的上课方式, 按照规定的进度学习, 或者放假。学校选择主题教学周的最佳时机就是举行成绩评估会和假期开始前的这段时间, 因为这段时间学生不用上课。主题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乐趣和享受, 而且主题教学周和平常的课程进度是完全分开的。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自由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科分类教学方式, 在学校教学所占的比重中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

为保证主题教学的时间, 学校在学生的课程表上做了特别的安排, 每个班级每个星期, 都要抽出4个小时的课堂时间来给学生自由学习。这几个小时要怎么利用, 由该班在这段时间里正在研究的主题决定, 通常每个星期都不太一样。4个小时的自由学习中, 有两个小时, 会有两位老师同时呆在一个班里, 其中一位是该班班主任。当天的自由学习结束后, 班主任将负责剩下两小时的课程, 这样, 每个班每个星期都有可能拿出6个小时来研究某个主题, 而不必担心被课程表限制。此外, 自由学习的时间并不是额外加上去的, 从五年级到八年级, 每个科目都要为此拨出时间。

每一次主题教学结束之后, 学生们都要举办一个成果展览会, 邀请家长来、亲戚和朋友参观。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主题教学虽然花费不菲, 也非常耗时, 但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点。在成果展览会上, 学生们每年有很多机会出演戏剧或用幻灯片进行讲解, 他们从中学会如何在众人面前自然而自信地演出和演讲。学生们也愿意认真努力地去准备。因为他们知道, 很多人都有兴趣来参观———家长、亲戚和朋友们都想知道, 他们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为此学生们需要考虑, 怎么把自己的成果更好地展示给那些没有跟他们一起做研究的人。他们突然发现用简单的“关键词”来描述学习成果太逊色了, 而且也不是把事实或知识告诉观众就行了, 还得让观众从中得到乐趣。准备成果展览会所带来的额外工作,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值得的, 因为在学校里的学习和工作, 会由于校外人士的好奇而变得更有价值。其他人有兴趣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 也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

纵观海伦娜中学主题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成功经验, 主题教学正切合“少教多学”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要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模式之一, 符合探究性课程的设计要求, 因此对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的教学就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和信任, 呵护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所在, 教学变得有价值, 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学案导学模式中的几个问题

问题1:对学案的设计流于形式化, 设计的问题大而空。

问题2: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存在简单化, 一味地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

问题3:在学案导学模式中一味地强调“热闹”,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行的新课改教学法对立起来, 强调新的, 否定旧的。

问题4:学案导学模式中, 难以确定学与教的内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充分, 教师感到时间不够, 急于讲解。

问题5:“学案导学”让教师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教法上转到研究学生学法上, 促使师生进行角色转换, 教师由课堂的表演者变为指导者, 一时感到无所事事, 难以适应。

问题6:学生受到事先设计好的探究程序的束缚, 从而使得整个探究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

课堂教学主题 篇5

主题名称

有用的植物

大班组

2015.11.17——2015.12.18

 主题目标:

1、关心周围与我们一起生活的花草树木。

2、感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要爱护植物,愿做小小护绿员。

3、区别蔬菜的不同品种,了解蔬菜的品种越来越多。

4、了解一些蔬菜种植的新方法。

5、了解有些植物具有保健、治病的作用。

 主题核心经验:

1、情感与态度方面 (1)感受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有观察、探索、种植等兴趣。

(2)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懂得爱护周围的植物。

(3)知道中药时国粹之一,萌生自豪感。

2、认知方面

(1)探索、发现周围生活中常见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品种,如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不同,常见蔬菜的名称和食用方法,等等,获得相关的认知经验。

(2)初步认识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如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蔬菜营养好,中药能治病等等。

 主题说明: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植物,但是,这也从未引起过孩子们的注意,虽然孩子们天天接触这些东西,却很少思考些什么问题,于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共同来关心身边的一些东西,共同探索奇妙的植物世界,同时让孩子们养成一种喜欢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发现一些自然现象,并想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学习方法,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去结识更多的植物朋友,让孩子真正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了植物,人类将无法生存。

 家园共育 1、在来园、离园的路上引导幼儿留意周边的植物名称,并观察植物的变化。

2、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四季不同的花卉树木的图片、照片和相关的资料信息。

3、双休日带孩子去超市、菜场买菜,并和孩子商量需买哪些蔬菜,记录下来;按订购单买菜;将记录带到班里进行交流。

4、协助孩子完成调查表《什么部位可以吃》。

5、在家和孩子一起尝试用水种植一些植物:芋艿、土豆、蚕豆、绿豆等。

6、提供植物方面的书籍及相关照片。

7、收集一些常见植物的种子,协助孩子上网寻找一些种子传播方面的知识。

主要活动

语言领域

活动名称:散文诗 :落叶

活动目标:

1、通过落叶,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

2、体验诗歌《落叶》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 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教师出示落叶,让幼儿观察落叶的颜色。

小结:秋天到了,有的树叶变红变黄,从树上落下来。

二、欣赏 —— 散文诗歌《落叶》

1、完整欣赏,教师出示挂图《落叶》,朗诵诗歌《落叶》。

2、逐一看图,理解诗歌的内容。

3、教师:诗歌中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分别将树叶当作什么? 小结:不同的动物把落叶当成不同的东西。

三、试编 —— 诗歌《落叶》

要求幼儿根据原诗歌的线索和自己的经验,新编诗歌《落叶》,例如:树叶落在山上,长颈鹿看见了,放在嘴里,把它当作饼干;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捡起来,放到书里,把它当成书签。

四、活动延伸:

外出捡树叶,比较各种树叶的相同与不同。

诗歌《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了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站在上面,它把树叶当作小屋。

树叶落在沟里,小蚂蚁爬过来,站在上面,它把树叶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水里,小鱼游过来,躲在下面,它把树叶当作雨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了。”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秋天来了,叶子一片片变黄了,秋风一吹,就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飞落下来,美丽的意境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为他们所喜爱。活动《落叶》是我们很少接触到的诗歌欣赏。由于最近都在上有关树叶的主题活动,小朋友们对身边的落叶都很熟悉,所以孩子们对活动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最后的仿编诗歌,我发现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很仔细,说了许多动物会把树叶当自己喜欢的东西。小朋友好象对仿编诗歌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把他们编的句子合起来编到诗歌里,小朋友听到是自己编的句子,都非常兴奋,编的就更起劲了。虽说到最后活动将近半个小时,但时间好象还是太短。于是,我就请小朋友活动后找个好朋友一起编,或编给老师听。

问题:

今天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刚开始小朋友会说小动物把树叶当什么,但不会按照散文诗的句式进行编。于是,我就提醒小朋友按照树叶落在哪里,谁来了,在干什么,把树叶当什么?按照这样的样式进行编,这样小朋友慢慢会编了,有的小朋友语句不够精炼,老师就帮他们梳理。

分析与启示:

1)今天的活动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展开想象、仿编,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幼儿在与同伴、老师的活动中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2)提供了良好的质疑环境,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大胆提问,踊跃释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一个小朋友还提出了树叶为什么会变黄从上落下了?许多小朋友都说:秋天到了,秋风一吹就落下来了。但没有说到更深层次,于是我让小朋友回家询问家长。

对应策略:

1)请家长配合,上网查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教给小朋友,不要随便应付。

2)给小朋友都看、多听一些故事、图片等,帮助幼儿增长知识、丰富经验。

3)让小朋友外出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树叶的厚薄等,通过感官让小朋友感知树叶的特征。

活动名称:菜地里的歌

活动目标:

1、区分不同蔬菜的特点,了解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地方。

2、知道蔬菜中营养丰富,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活动准备:

1、课件。

2、材料包。

活动过程:

一、交流谈论 —— 区分不同蔬菜的特点,了解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地方。

1、说说各种蔬菜实物的名称,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

2、观察图片,从画面上寻找对应的蔬菜。了解豆角、黄瓜都挂在藤蔓上;南瓜虽然也有藤蔓,但都在地面上;萝卜藏在地底下,地面上只露出叶子。

3、你问我答:我们平时吃的蔬菜都长在哪里?(泥土上、泥土里、水里或挂在藤上。)

小结:萝卜藏在地底下,地面上只露出叶子,南瓜虽然也有藤蔓,但都长在地面上,黄瓜、豆角挂在藤蔓上。这些蔬菜都是很有营养的,有丰富的叶绿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等,我们小朋友要爱吃蔬菜,身体才会健康。

二、猜猜说说 —— 学念儿歌。

1、欣赏儿歌 《 菜地里的歌 》 前半部分。

2、联系画面和实物特征猜一猜,儿歌里分别说的是哪些蔬菜。

3、继续听儿歌,用实物排列与儿歌中对应的蔬菜。

4、学念儿歌。

三、尝试对歌 —— 进一步学念儿歌。

1、按照一问一答的方式念儿歌。

2、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分成男女两队,一队问一队答,每队推选一名幼儿带领大家对歌。

3、每一次对歌后,两队互换问答,每队换一领队继续对歌。回答一方的领队幼儿可以变换蔬菜名称。

4、比一比哪一队出错少。

小结:你们知道的蔬菜可真多!

四、活动延伸 —— 知道蔬菜中营养丰富,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你喜欢吃蔬菜吗?为什么? 小结:知道蔬菜中营养丰富,多吃蔬菜有益健康。

活动反思:

最近,随着我们“绿色菜篮子”小主题的开展,幼儿的关注集中在了蔬菜上,如:吃饭时对家里吃的蔬菜感到好奇,想知道它们是什么蔬菜,是什么样子的,哪些部位可以吃,怎么吃。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班幼儿对关于蔬菜的儿歌和谜语都特别感兴趣。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学习儿歌的能力,安排了这样一次活动,通过集中观察比较蔬菜,在充分了解蔬菜外部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学习儿歌、进行对歌,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更多蔬菜的关注。

明显成效:

我用儿歌《菜地里的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欣赏儿歌这个环节里,我是这样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第一遍老师朗诵,幼儿听,听完后回答儿歌里提到哪些蔬菜?第二遍老师读上句幼儿回答下句,比如:什么青青细又长?幼儿要对上豆角青青细又长。

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加强了追问环节,如针对一个问题连续对多面幼儿发问,直到深入问题核心;或是针对一个幼儿的回答连续追问,直到引申出新的“点”;还有我再追问中始终围绕目标,抓牢幼儿的思维核心。在互动这个环节方面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问题:

从幼儿身边的常见的蔬菜引申到各种不同生长方式的蔬菜,从已知的经验走向

未知的经验。孩子的表现较弱,不能很好的理解。

分析与启示:

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如果能再从各个环节的时间比例多做一些布局,分出一个层次和疏密,会更好一些。

对应策略:

例如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介绍自己的蔬菜宝宝的时候,可以用先集体分类然后发现问题逐个突破的形式。这样要比让幼儿一个一个地说更精简。

社会领域

活动名称:常绿树和落叶树 活动目标:

1、了解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和主要特征,通过比较能区分几种常绿树与落叶树。

2、初步学习比较观察、概括两种树树叶的异同点。

活动准备:

1、已有经验:幼儿已认识多种常见树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树叶 —— 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收集到的树叶:

他们是什么形状的? 有什么颜色? 是什么树的叶子? 二、常绿树和落叶树。

—— 尝试观察、比较、分类。

1、幼儿把常绿树和落叶树树叶分类摆放。

2、幼儿观察比较常绿树的叶子和落叶树的叶子分别有什么共同点。

提问:常绿树的叶子有什么共同点?落叶树的叶子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常绿树的叶子厚、硬、是绿色的,腊质厚。

落叶树的叶子薄、软、枯黄、腊质薄。

三、观看 课件 —— 区分几种常绿树与落叶树。

课件:《常绿树和落叶树》,了解常绿树一年四季长绿、落叶树秋天落叶的原因,形成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概念。

总结:到了秋天,有些树的叶子变黄变枯,从树上落下来,这些树叫落叶树;有些树一年四季叶子都是绿的,这些树叫常绿树。

活动名称:无土种植 活动目标:、了解无土栽培,知道它是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之一。、尝试进行无土栽培,激发幼儿观察、照顾植物的兴趣。

活动 准备:

有关无土栽培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发兴趣,了解无土栽培)、观看有关无土栽培的植物生长的录像。、谈论:这些植物是用什么新的科学方法种植的?它们为什么会生长得很好? 3、说说自己知道的无土栽培。

二、观察讨论

(知道无土栽培是现代)

1、幼儿自由观赏各种无土栽培的植物。

2、说说自己认识哪些植物,观察这些植物栽培时各用了哪些材料。

3、教师介绍各种无土栽培的植物。

4、幼儿自愿报名参加无土栽培,说说各自准备如何照顾无土栽培的植物和做哪些记录。、按照无土栽培的品种建立数个养植小组。

三、种植

1、认识新型的种植材料 ― 水晶泥和水。

2、观看教师演示:给种植在水里和水晶泥里的植物添加营养液,了解用这种方法植物也能吸收到营养。

3、在各自带来的透明瓶子上贴上植物名称的标签,写上种植日期和自己的名字。

四、活动延伸:

1、将种植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中,进行观察记录,了解不同的无土栽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时间。、如有条件可带幼儿参观幼儿园附近的无土种植园区。

科学领域

活动名称:蔬果丰收园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学习5 的减法,理解减法的意义。

2、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

活动准备:

PPT,数字卡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这个季节会有这么多好吃的水果和蔬菜呢? 师:想不想去参观一下蔬果园? 二、参观蔬果园(理解减法的意义)

1、师: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果园?(菠萝园)这里有几只菠萝?(5 只)

PPT 演示,果园叔叔拔掉了 1 只菠萝。

师:原来有 5 只,拔掉了一只,现在还剩几只?(4 只)

2、启发幼儿尝试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刚才的情景(5-1=4)

教师引发幼儿理解“-”减号和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小结:5 代表原来有 5 只菠萝在地里,1 代表拔掉了一个菠萝,“-”表示从地里拔掉,4 代表还剩下 4 只菠萝。

3、PPT 演示:工人们忙着在拔萝卜,3 个萝卜还在地理,有两个已经拔走了,留下 2个坑。

启发幼儿根据此情景,来列出一道减法题:5-2=3 说说数字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小结:5 表示原来地理有 5 个萝卜,2 代表已经拔走的萝卜,3 代表地里还剩下的萝

卜数量。

三、摘水果(进一步理解 5 5 的减法,并尝试运用)

1、师:果园的叔叔太忙了,也想请小朋友帮忙摘水果好吗? 幼儿人手一张图片 提出要求:1)请摘下 3 个苹果,列出一道减法题。2)看清楚原来有几只,摘下后还剩下几只。

2、幼儿操作劣质(5-3=2)

幼儿交流,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品尝水果,列式题

1、师:果园叔叔说,小朋友真能干,你们辛苦了,送来了一些葡萄请你们每人尝尝。

2、出示一只放有 5 颗葡萄的盘子,请幼儿品尝,要求品尝后剩下 1 颗葡萄。

3、幼儿尝试列式(5-4=1)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总结:今天我们参观了蔬果园,下一次,我们再去参观农场吧。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在游戏情景中学习5 的减法,理解减法的意义。在蔬果丰收的情景中幼儿能很快理解列示中各数字与符号的含义,以及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幼儿列示时大部分孩子都能正确写出等式,并且能够在引导下说说自己所列等式的意思。当有朋友出现错误时,孩子们之间能够相互指出,并能大家一起来纠正,孩子们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快乐,学习氛围很好。

问题:

1)幼儿的列示中出现:5 2=3、5-1 4,这样的情况。例如一共写了 6 个列示,有的孩子就会在这 6 个列示中出现一两个这样的式子。

2)一部分孩子很快就正确写出了数学等式,然后就开始和边上的朋友说话或是告诉其他孩子答案。

分析与启示:

1)通过孩子列示中正确的几个等式,说明其实他们对数学等式是理解的,了解了列示中“”=“-”的意义,为什么会出现有错有对呢?我想就可能是孩子对这一概念的掌握程度孩子不够,所以就会出现很容易漏写符号,而老师一提醒就马上知道问题在哪的现象。

2)出现这种现象我反思的是活动内容的难度对这类孩子其实是不够的,对于挑战度很低的内容,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确实会显得比较得意并且容易分散注意力。

对应策略:

1)在帮助幼儿理解等式和符号含义的同时,教师再日常的教学中更要帮助幼儿巩固这一知识,例如可以通过请幼儿出算式题的练习、或是解释算式含义等等,帮助幼儿了解算式中符号的重要意义。

2)基于面向全体幼儿的宗旨,我将活动中列示的难易程度做调整,保留从集体到独立列示的递进过程,面对个体差异,增设了挑战环节。针对能力较强的孩子提出新的挑战:找出 5 以内的所有减法列示,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活动名称:榨果汁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数量换算。

2、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PPT 课件,图片教具,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引发兴趣)

1、播放 PPT(动物医院场景)

师:这是什么地方?谁住院了?医生为它们开了什么处方?为什么? 小结:因为橙汁里有丰富的维他命 C,可以增强抵抗力,使动物的身体健康起来。

二、讨论(尝试运用换算的方法计算数量)

1、给小牛榨果汁 师:榨一杯橙橙汁需要几个橙子? 教师用 PPT 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 2 只小猫 师:他们需要几杯果汁?榨 2 杯要用几个橙子呢? 演示 PPT 帮助幼儿理解换算的过程。

小结:我们知道 1 杯橙汁要用 2 个橙子,2 杯橙汁要用 4 个橙子。

3、出示 4 只小猪 师:现在需要几杯?要用几个橙子? 4、幼儿操作,交流讨论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结:当一杯橙汁要用 2 个橙子榨汁时,我们就可以用 2 个 2 个橙汁累计起来的方法计算。

三、小组合作,配置果汁(初步体验合作)

1、师:除了经常喝橙汁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抵抗力外,还有哪些果汁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好处呢?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果汁,你们都认识吗?介绍名称及功能。

2、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果汁,根据 PPT 上所提示的已知条件,小组共同合作,完成配置果汁(操作材料)

3、集体讨论。

师:你们刚才需要几杯果汁,用了几个水果?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我们动了脑筋,动动手,榨好果汁,现在请你们的好朋友来品尝一下榨的果汁吧!

艺术领域

活动名称:树林风景画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重叠的方法安排画面,表现各种树的前后位置。

2、了解植树的意义,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

活动准备:勾线笔、蜡笔、纸。

活动过程:

一、可怕的沙尘暴(感受、了解沙尘暴的危害以及植树的意义)

1、观察图片,提问:“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师:风暴,它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

师小结:

沙尘暴就是大风把许多沙子和尘土吹起来卷到空中所形成的 2、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抵挡沙尘暴的进攻?” 师小结:大家一起来种树,变成一片大树林,挡住沙尘暴,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观察、讨论(了解树林重叠的秘密)

1、师:你们去过树林吗?说给大家听一听。(幼儿已有经验的分享)

2、出示范例。

师:和老师一起去五彩树林看一看吧。树林里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树。瞧,这棵树有粗粗的树干,金黄的树叶真美丽。这片树林里的树干都是笔直笔直的,密密的树叶有黄有绿。这片红树林的树真多呀,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有的弯。这片树林里的树有前有后,重重叠叠,前面的树都把后面的树挡住了。这么多树一定能挡住沙尘暴。

3、现在我们小朋友也来种许多树变成树林挡住沙尘暴。

师:从纸的下面往上画,先画树干再画树冠(作画步骤)。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让你的小树林里的树又大又多,可以挡住沙尘暴呢?(个别幼儿尝试)。

师小结:大树树冠要画的大大的,才能挡住沙尘暴。树林里的树有前有后,重叠的地方可以用跳过去的方法。

三、探索操作(尝试用重叠的方法画树林)

1、试试刚才的好方法,让小树林的树变得又大又多,挡住沙尘暴。

2、从纸的下面往上画,先画树干再画树冠。

3、为大树的树干和树冠进行装饰。

四、分享交流(积累重叠画的经验)

将幼儿分成四组,作品拼成四排防风林。

师:哪一组画的树林的树又大又多?

每组请一位幼儿进行作品介绍是用什么方法种了这么多又大又多的树。

师小结:小树林里的树有前有后,重重叠叠只要运用跳过去的方法,就可以把树画得又大又多。

活动反思:

明显成效:

本次活动是在有用的植物主题下的,我预设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尝试运用重叠的方法安排画面,表现各种树的前后位置。我班的孩子们对于沙尘暴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幼儿的环境意识,知道了乱砍盗伐是不对的,那样就是在破坏我们美丽的家园。这样一来,沙尘暴洪水等就会威胁到我们人类。让幼儿从小树立爱护家园,懂得保护

环境的意识。知道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可以减少沙尘暴的袭击,知道植树对我们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运用重叠的方法来画树林,并且合理地安排整个画面,有大小不一样的树。

问题:

1)大多数的孩子在画树林的时候都只画了一种类型的树,要么就是画两种类型的树,在树木的种类上还是比较少,所以整个画面看上去不是非常美观。

2)个别幼儿不会用重叠的方法画树林,都是一棵棵树木分开的。

3)有一些幼儿画的树木都是一样大小的,没有整体的感觉。

4)大多数的孩子画出来的树根都是一个长方形,没有其他的形状,比较单一!

分析与启示:

大部分孩子们对于画面还不是很会安排,尽管老师在教学中跟孩子们讨论过画面上怎样安排会好看,树木的种类以及树木的大小,还通过了一些真实的树木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近大远小的关系,但是孩子们在自己绘画的过程中比较难表现这样的理论概念。对于画出来的树根都是一个长方形,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看来孩子们对于画树的经验还不是非常足。

对应策略:

老师可以再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再多观察观察树木,到幼儿园的草坪上,去看看树根树干和树枝都是什么样的?请孩子们说一说,加强印象,再去区角中画一画,通过多次的实践,我想应该能表现出比较多的树的形态!

活动名称:悬挂的树 活动目标:

1、尝试学看图示,制作悬挂的树。

2、培养幼儿保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操作材料包、步骤示意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离我们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奇妙的花果山,那里长着一些奇妙的树,看看这些树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引导幼儿观察树的树冠有多个面,树冠的形状不一样。

小结:这些神奇的树有很多个面而且树冠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真是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二、讲解示范(观察 步骤图,尝试学看图示,了解制作悬挂树的要点)

1、出示步骤示意图。

师:你觉得这些树是怎么做出来的? 2、重点讲解第二、第三步骤。

(1)沿着树冠的边,一圈一圈由外往里剪。注意每一圈的顶端不能剪断。

(2)每一圈向不同的方向折叠,形成多个面。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师交代要求:用对折的方式先剪出一棵树的形状,引导幼儿画各种各样的树;按照要求一圈一圈的沿着画好的线由外往里剪,注意每一圈的顶端不能剪断。

(2)幼儿作画,提醒幼儿注意每一圈之间的距离。

四、展示作品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选出“你最喜欢的树” 请幼儿说说喜欢的理由。

巧用主题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6

一、巧运用,落实探究

教材中的一幅主题图就是一个问题情境的再现。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领会主题图的编写意图,巧妙地运用。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巧妙运用教材里的主题图,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让学生按照图中所说的,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卡片代替墙砖试着摆一摆,边摆边思考,所摆正方形的边长与每块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思考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正方形,得到正方形后,又通过数、比等方法,探究得出了正方形的边长与每块墙砖长和宽的关系,很轻松地就引出了公倍数的概念,而且理解了公倍数的内涵。

二、巧引申,丰富内涵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材的主题图主要是揭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下一环节(怎样求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教师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上面探究的结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很多问题:所得正方形的边长6厘米、12厘米、18厘米、24厘米……是有一定规律的,所有正方形的边长都是最小正方形边长的倍数……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通过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发现了里面藏着的大量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发挥了主题图更大的价值,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真可谓一石三鸟。

三、巧改编,深化理解

又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应用主题图已经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怎样求最小公倍数时,教材以“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这一问题引入,按教材的顺序呈现,环节显得生硬,也不利于学生探究。教师将主题进行了改编:用长8分米、宽6分米的墙砖铺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分米?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很快知道了正方形的边长,归纳出求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改编,整节课都在一个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做到了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能力。

教材主题图的使用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为“数学生活化”提供了载体。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对主题图进行活用、巧用,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这样将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邵华.谈谈利用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方法.素质教育,2012(8).

主题图教学初探 篇7

一、增加主题图趣味性, 让主题图“活”起来

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 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 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的情趣, 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 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的许多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时, 我就编了个“过桥记”的童话故事 (课件出示图片) :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 住着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叔、鹿姐姐等动物。有一天, 这四个动物来到河边, 河上有一座桥, 旁边立着一块牌子:限重1吨。动物们想到对岸去, 马大叔说:“那我们一起从桥上过去吧!”鹿姐姐说:“还是一个一个过去吧!”大家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小朋友们, 你们能替它们想想办法吗?我一讲完这个故事, 同学们就纷纷讨论开了, 并很快得出几种过桥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清楚地理解了“吨”的含义。

又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第几》, 教材呈现了一幅排队买票的主题图, 我根据教材主题图意境, 重新设计极具情趣的童话故事:小松鼠、小狮子、大象、长颈鹿、小精灵参加森林音乐会, 可排队买票时出现了争执, 因为他们谁都想排前面 (黑板上凌乱地贴着5个小动物的图片) 。小朋友们, 你们能帮忙给它们排排队吗?然后动手让每个学生独立排一排, 说一说, 再全班交流。这一童话故事除了具有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知识以外, 还能让学生个性化发挥, 又具有儿童情趣和探索意义,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演绎主题图静态, 让主题图“动”起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虽然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但由于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持久, 课堂上只是看这么一幅静止不变的图画, 会觉得索然无味, 而且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主题图是需要动态演绎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所在。所以, 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主题图处理成可操作的动态情境, 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感受数学知识鲜活的特点, 使它的内涵变得更丰富, 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如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 我借助多媒体技术把主题图做成动画, 并配上音乐。画面出示了四只虫子爬树叶的图, 第一只虫子沿着边线爬了树叶的大半周就停下来了;第二只虫子沿着边线爬了树叶的一周后又继续爬了一段;第三只虫子沿着边线爬, 刚好爬了树叶的一周, 从起点回到了起点;第四只虫子不是沿着边线爬, 而是从树叶中间的主叶脉爬过去, 看似从起点回到了起点。通过这四幅图的动画演示,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爬行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看出只有第三只虫子爬行的路线是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 而且清晰地认识到图形中间的线不是图形的周长, 超过的部分也不是图形的周长。这样, 把静态的图画动态化,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 使主题图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三、利用主题图资源, 让主题图“亮”起来

在数学公开课上, 我们经常看到当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提问题时, 学生们都很积极, 提出了一大堆问题, 但其实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不多, 这主要是因为有些主题图的无关信息比较多, 对学生造成了干扰。这时, 教师可以先出示整幅图, 让学生相互交流, 在整体感知主题图的基础上, 用“特写镜头”展示关键的局部场景, 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课本呈现的游乐场情境图信息量大, 图中事物总数量少 (用数数就能直接得出结果) , 致使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学生在不理解乘法含义的前提下是不会去找相同加数的, 凸显不出用乘法计算的必要性。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动态的游乐场, 然后重点呈现坐小火车、坐过山车的场景, 让学生依次列出加法算式 (3+3+3+3与2+2+2+2+2) , 这样就利于引出乘法, 突出了乘法的作用。

四、提高主题图质量, 让主题图“实”起来

当教材上的主题图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时, 或者有重复、作用不大时,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 认真地分析教材, 对主题图适度地增补、删减和改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时, 从主题图中只能引出本课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一个算式, 信息量较少, 主题图的利用率不高。如果进行增补3个人的信息量, 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如补充“我吃了4/8张饼”, 问题可以是:爸爸和我共吃了多少张饼 (3/8+4/8) 妈妈和我共吃了多少张饼? (1/8+4/8) 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1/8+3/8) 我比爸爸多吃多少张饼?我比妈妈多吃多少张饼……这样, 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多个问题, 还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起解决。充分利用了主题图, 逐步掌握计算技能, 并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学生对算理也就进一步地加深理解了。

主题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与研究 篇8

一、以主题呈现的阅读方式,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主题阅读教学找准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落脚点, 一切从读开始,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将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 围绕一个主题以一篇带多篇、以部分带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从一定的“量”中读出一定的“质”, 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例如, 在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次抱母亲》《番茄太阳》《永远的白衣战士》等课文后, 我带领学生阅读本单元配套的主题美文《流泪的月饼》《地震中的父与子》《真正的慷慨》《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有中国的, 也有外国的, 一篇篇经典美文犹如一碗碗心灵鸡汤, 给了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再如教学《三顾茅庐》等课文后, 我引导学生将古文与课文对照阅读, 学生眼前立即一亮:原来古文也这么贴近自己!学生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主题阅读课结束后, 我又布置学生试着去读读《三国演义》《三国志》等书。

这样的主题阅读教学, 实现了“课内得法”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的理想境地, 更是实现了由“课外阅读”到“课内迁移”的理想状态,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从教材出发的阅读拓展, 满足学生阅读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哪里来?特级教师于永正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 是孩子们读书读来的。主题阅读教学, 巧妙地以教材主题为主线,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 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 我们为什么不引导学生用自己学的“例子”来阅读和讨论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读物呢?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这样三篇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狼和鹿》《放飞蜻蜓》, 它们都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 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 而是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在精读了本单元的《狼和鹿》《“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略读了《放飞蜻蜓》后, 教者精心选择了《自然之道》《这条小鱼在乎》《失踪的森林王国》《特殊的葬礼》等几篇集中体现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文章作为本单元主题阅读《人·自然·和谐》的教材, 让学生从多角度感悟到如何去尊重自然、了解自然, 如何让每一个生命拥有自己的幸福与快乐。这样的主题阅读内容的选择, 充分考虑到了学生阅读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难度, 从而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三、大单元教学中的方法变革, 提升学生的赏鉴能力

随着大单元教学法的实施, 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大胆变革和创新。不变革, 如何能完成如此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因此有了特级教师陆恕的“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的精辟教学法, 也有了让学生有思考地读书的“批注式阅读”法, 还有了让学生悟其神的“情感式诵读”法。运用系统整体性原理, 整合课本与校本教材, 整合教材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使每个主题阅读成为一个知识链、知识块, 并在比较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比较、鉴赏作品方面起到了一般阅读课上所没有的作用。

在一节诗文赏析主题阅读课上, 教者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赏读, 体会《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同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但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基调不一样。《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诗人的爱国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通过“喜”来表达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学生交流后得出:同一主题的作品, 因作者的感情基调不一而不同。接着, 教者又带领学生比较鉴赏了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 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 即使是同一作者的作品, 因为作者特定的心境与情感的不同, 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同。然后, 教者又引导学生品读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感知宋词的两大派系的不同特点。《如梦令》是典型的婉约派词作, 内容比较单一, 主要侧重于儿女风情, 重视音律, 语言圆润、清新, 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 整首词气势磅礴, 格调雄浑, 境界宏大。最后又通过补充介绍, 让学生学会比较作品的语言风格。

这样的主题阅读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位和鉴赏能力,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阅读、品味名家的经典诗文, 并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 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 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 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考, 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和赏鉴能力。

四、主题思想的熏陶, 塑造学生完整的心灵

主题阅读倡导:一个主题, 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 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 就是儿童的一个智慧世界。这, 给我带来的是豁然开朗, 似乎苦苦寻觅的语文教学的曙光已经到来, 我仿佛看见了我跟孩子们正在课堂上有滋有味地吮吸着阅读的养分。学生还苦吗?不, 不苦, 他们在享受, 享受着种种主题阅读带来的情感熏陶;在吸收, 吸收着种种主题阅读文章的写作方法。

在主题阅读课《寄情明月》中, 教者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想, 使明月充满了诗情画意。古往今来, 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朽的诗句。你一定能够吟诵一两句吧?”话音刚落, 学生就畅所欲言, 热烈交流在生活中积累的与“月”有关的诗句。接着, 教者又让学生用多种方式阅读了彭邦桢的《月之故乡》、袁炳发的小小说《弯弯的月亮》、贾平凹的《月迹》等文章, 于阅读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所得。教者没有设定一个又一个问题, 学生可以选择用跳读、略读、反复吟诵等方式来读文章, 师生一起赏心悦目地读书, 多样化的交流分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概括以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思辨、表达的能力。正如教者所说:“无论你是平凡或伟大, 空中的那一轮明月都会无私地将月光洒向你。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 或缺或圆, 或明亮或朦胧, 只要你愿意静静地凝望它, 静静地遐想, 你心中的那一轮明月一定是最美的。“”少一点讲解, 多一些诵读;少一点提问, 多一点阅读;少一点模式训练, 多一些文化建构。”说得多好啊!语文教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就是这样一种纯语文的、纯阅读的、纯享受的境界。让阅读的人领略语文的魅力, 全身心地热爱阅读, 这也是主题阅读教学的意义。将儿童带入“悦读”世界, 不仅应该是语文教师的理想, 也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信仰。

高中语文课堂主题式教学分析 篇9

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场景,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不同方法途径接触和某一主题相关的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语文课堂主题式教学打破传统的教材限制,把教材、主题、场景、学生融为一体,加入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创造一个学习情境,克服了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枯燥无味的弊端。

1. 确定主题

在进行主题式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先确定好要讲的主题,再从纵向、横向选取与该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有几百篇,有散文、小说、文言文、诗词、戏剧等不同的文体类型,在不同的主题分类下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按某一专题把几篇精选的作品放到同一专题里,这种编排是按某一主题编排,教师也可以按照另外一个主题把教材中的文章进行重组,改变讲课的教学顺序。如将苏教版必修一中的外国作品放在同一主题里讲,把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选择》、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梭罗的《神的一滴》、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等文章放在同一主题“外国文学”中一起讲,在这几篇文章的基础上再选取一些与外国文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根据确定的主题选取相关的教学材料

主题式教学不仅要学习某一主题上的教材上的文章,还要打破教材,运用与其相关的课本外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确定主题后要根据该主题选取相关的教学材料,扩充该主题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找这方面的各种资料,让他们对此主题印象更加深刻。在讲苏教版必修二中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时,首先明确这一专题的主题是人们渴望和平,厌恶战争。在讲解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外,还找了一些关于战争危害的图片和视频,先让学生观看这一主题的图片和视频,让他们对该主题教学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去学习,再进行进一步的教学。

二、创设主题式教学课堂情境模式

1. 讲授型学习情境

讲授型学习情境主要是教师在讲课,向学生传递知识。这种学习情境与传统语文课堂有一点相似之处,但也大有不同。讲授型学习情境关键的地方在于导入,在进入主题前先导入与其相关的资料,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吸引学生的兴趣。尤其针对文言文等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懂的学习内容,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教师主讲,而且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教师则需要进行在授课前导入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必修三文言文主题中的《鸿门宴》时,首先导入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故事,观看电影《鸿门宴》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对本课产生兴趣,再进行课文教学。

2. 小组讨论学习情境

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不仅需要教师讲授知识,还需要学生自主去探讨,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共同讨论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境中,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着教师给出的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一个小组中不同组员肯定会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讨论、交流各自的思维,不仅学到不同方面的想法,还启迪了思维,进行了思想上的碰撞。这比起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或自己的想法更有效,学生对该知识点更有印象更易识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

3. 角色扮演学习情境

在枯燥的语文课堂中添加角色扮演学习情境,一定会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戏剧、小说等体裁主题的教学,可以加入角色扮演学习情境。学生扮演小说里的角色,感受当中人物的处境、心理变化等,在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内容大意。教授语文苏教版必修四中的《雷雨》节选时,笔者叫几个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这一场话剧,吩咐扮演的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出演,让其他学生感受《雷雨》的人物角色。角色扮演学习情境主要在于让学生融入到作品中,身临其境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而且还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

三、结语

课堂教学主题 篇10

一、感染———情感的前奏

情感, 不是靠书本“教”出来的, 而是利用情感本身的感染力。教师对地理知识、地理课堂和施教的学生要充满热爱的情感, 满腔热情地用自身的爱憎去感染学生, 打动心灵, 引起情感共鸣, 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浓烈兴趣。

1. 语感动情。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使用的专业语言,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要有用语言来描绘自然环境的熟练技巧, 应像文学家那样, 能把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描绘行有声有色、历历在目。因此, 教师的语言应力戒平淡无味, 而要追求生动、活泼和趣味性。只有这样, 地理教师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 才能满足学生求美的需要, 才会让学生产生快乐的学习情感, 真正的乐学。

如在介绍祖国旅游资源丰富时, 可以用下述语言进行描述:“我国山川绚丽多娇。西半部多崇山峻岭, 深狭的河谷, 广袤的高原, 巨大的盆地, 以及绿州点缀的戈壁沙漠;东半部为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山峦青翠的丘陵, 既有奇峰异石、飞瀑流泉, 又有稠密的水网、风光旖旎的海滨, 还有仙境般的岩溶景色、莽莽的林海雪原和诱人的海岛风景, 这些都成为我国开展旅游事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短短的百余字, 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祖国地形、地貌的分布特征。生动的语言, 经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 娓娓动听, 给予学生以直接的美感体验, 使学生油然产生“祖国山河无限好”的美的感觉, 激发了学生美的享受和快乐的情绪。

2. 教态传情。

教师要用自身的激情, 坚忍不拔的教学意志, 亲切和蔼的面容, 期待的目光, 形象生动的手势, 真挚而传神入微的表情, 再根据学生的情绪反馈,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态, 如此循环往复, 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 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这种热情的感染, 转化为对地理课的热爱和学好地理课的热情。

当地理教师面带微笑, 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 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 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从而敞开心扉, 以更好的心态接受新的信息。当地理教师经常用和蔼、慈祥的目光注视学生时, 教师对学生的爱会通过目光传递给学生, 这样不但能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而且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另外, 地理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的感染具有互动性, 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影响作用了学生, 会激发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激励———情感的升华

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励, 使学生带着热情去学习,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可使学生学习情感不断升华。在地理教学中可利用地理学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对学生学习的及时评价去激励学生的情感。

1. 内容激励。

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理学, 对激励学生的情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教师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 并在形象和情感上再加工润色, 就会强烈地激励学生的情感。例如当学习到极光这一知识时, 我们可以在屏幕上投影绚丽多姿的极光图片, 并绘声绘色的讲“每当北极地区夜幕笼罩时, 在那种神秘莫测的高空常会出现一些明亮的光点, 随着光点的变大, 光度也逐渐变强。有时如万匹彩缎, 随风飘舞;有时如绚丽巨伞, 悬挂天空;有时如一片素云, 淡雅洁白;有时如一股火焰, 流向天际。这些变幻无穷、色彩缤纷的现象, 就是极光。”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热爱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情趣。

2. 评价激励。

评价对学生学习情感起即时调节作用,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评价, 不管是肯定, 还是否定, 只要评价得正确、恰当、及时, 学生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关心和公平的对待, 尤其是得到老师的肯定, 学生会分外珍惜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 增加信心。激励学生更加发奋的学习。如我们每次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 让学生上讲台介绍地理小知识, 可以是课文内容, 也可以是课外兴趣内容, 有天文的、自然的、旅游的等等, 涉及面比较广, 扩大知识的容量, 从而既可使学生获得其他同学的赞许的目光, 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也可全面推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熏陶———情感的持续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 促使情感的不断持续深入。

1. 设疑生情。

精心设疑并揭示地理学内容的丰富性、广大性、复杂性, 使学生产生疑惑感、新颖感、好奇感, 激发并维持地理学习的情趣。例如:终年严寒、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怎么去形成足够全世界用200年的大煤田?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怎么会有古代冰川的遗迹?再比如, 讲述到地球的运动中, 可以展示下列一系列设问:假设地球是自身发光的天体, 地球上还有没有昼夜更替现象?假设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 地球上还有没有昼夜更替现象?假设地球没有自转运动, 是否有昼夜的区分, 是否有昼和夜的更替?假设地球自转方向是从东向西, 那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 又在什么方向落下?类似问题或现象的提出, 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内容, 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 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 从而转化为强烈的欲望。

2. 设境生情。

课堂教学主题 篇11

一、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当前全国都在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致要求减负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开展“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特别是其中的“课前预习”等若干要求,难免会被认为有“增负”之嫌。当然,如果我们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课前预习,留到课前去做,的确加重了学生负担,因为有很多老师每天都给学生留大量的家庭作业,孩子们已经不堪重负了,而且预习的效率和效果也未必会如我们所愿。而“预习正课化”即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安排到正课上,正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之策。有的老师可能会说,现在每学期的课时都是按进度排的,已经安排得够满了,如果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安排到正课上,如何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就小学语文的每个单元来说,一般都是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2篇精讲课文、2篇略讲课文,每个单元都有该单元的目标要求,各篇文章也都是教材编者根据单元目标进行编排,训练的角度和重点大体一致。因此,教师可精讲其中一篇或两篇课文,其他的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自学,进而拓展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文章,或延伸到整本书的阅读上。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只需要把该讲的讲好,把该训练的训练到位,争取都在课堂上完成,不留课下作业。如此,既节省了时间,拓展了空间,也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要有教师做指导。如果我们只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教师不提要求,那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生一旦心里没底,学起来就会没有方向。因此,以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师如何建立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建立,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大有学问。我建议每个学习小组以不超过6人为宜,这6个人的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集体,不仅在性别上要求男女搭配,而且要把学生的成绩、性格、爱好、兴趣、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考虑进去,甚至可以把孩子的家庭环境等因素也考虑在内。综合考虑的目的,是要把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与差的、个性张扬的与性格内向的、兴趣广泛的与兴趣单一的、喜欢交际的与性格孤僻的、家庭条件好的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放到一个学习小组里。如此可以取长补短,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学习集体。

学习小组的作用非常大,选好小组长尤其重要。假如一个班里有8个学习小组长,教师就至少有了8个帮手,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而且在班级管理、班级生活以及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教师最得力的助手。当这些学习小组正常运转的时候,你会欣喜地发现,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没有了,心也贴得更近。各学习小组可以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教师的工作量小了,但效率提高了,学生成绩也上去了。

三、实验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搞“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就是要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改变教师一人独大的课堂,改变学生上课不听讲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显示比别人懂得多,一节课不给学生留一分钟发言的机会,自己侃侃而谈,把嗓子喊哑了,可还是教不会学生,于是就埋怨学生笨、基础差。其实教师真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你那么不遗余力地讲课,可学生为什么听不进去呢?因为你讲得无趣,因为学生早已经会了,或者他们根本就听不懂。我们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改变1/3学生不听课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每天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有所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这就是我们搞“语文主题学习”的目的。

各实验学校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实验是赶时髦、重形式,仅仅是把以前的排排坐变成现在的餐桌式坐法,或者认为“语文主题学习”就是为了增大孩子的阅读量,纯粹搞阅读教学,忽视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以致连语文学习的双基训练也不要了,如果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语文主题学习”不仅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背诵能力等。我们不能浮在面上,搞形式主义,而是要像崔峦老师所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只有这样,才不会误导“语文主题学习”,不会曲解其初衷和本意。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我县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只有用妥善的方法处理改革中的问题,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切不可遇到点挫折和困难,就灰心丧气,就妄自菲薄。鲁迅先生在《这个与那个》一文中指出:“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够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岁也还是不会走路的。”

“语文主题学习”诸多实验成果已经表明:大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我们选定的这条改革之路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系河北省临西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主题教学法探析 篇12

目前,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家把职业教育提上了重要日程。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思路上不断明确, 在办学思想上实现了重大转变。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向社会输入合格的、优质的人才而努力。针对目前中职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生源状况, 如何将主题教学法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 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探究的:

以人为本的“主题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活动着的个体, 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 是对人的潜能、智慧的充分信任, 是对人的自由、民主和完善人格的追求。必须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 善于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 设身处地体验、理解别人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 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师生共同讨论、协商、交流

传统的教学中, 师生之间是上下关系, 顺从关系, 很少有平等关系的体现。到目前为止, 也不能说所有的教师都能真正做到以平等的关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在教学中, 教师们常按自己设计好的较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 有时教师为了上好课也是煞费苦心精心安排, 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呢?这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责备学生的不是, 应该要静下心来寻找原因: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角色, 没有把教和学充分结合起来, 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或设计教学环节时都适当的转换一下角度, 进行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 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心理、状态、情感流露等情况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 适度引导。而不是不顾学生的心灵感受, 只按自己设计好的内容强硬的灌输给学生, 那是不可取的。教师在主题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作用, 使教与学能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处在发展时期, 无论是生理心理上的发育还是成长发育, 都处在一个形成时期和逐渐成熟定型时期。对于他们来说, 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潜藏着极大的可塑性。所以, 在主题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可塑性,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 相对的来说, 个性较强, 这不是坏事, 教师不能抑制学生的情感表达, 艺术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弹性, 教学中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 遇到问题时不能“一棍子打死”、“一票否决”, 要让学生敢于和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论是用语言或是艺术形式。否则, 过分压制会让学生畏缩不前, 不敢打开想像的闸门, 不敢展开理想的翅膀, 何谈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呢?要尽量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思考力, 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会学习很重要。而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告诉学生1+1=2的结果, 让学生抓住一个点或是自己感兴趣的点深入下去,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综合分析实践,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认知心理学代表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的确,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只有与学生自身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主题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主题教学法具有针对性,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而不是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形式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兴趣有了, 积极性才会提高, 积极性有了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4.给学生一个自信的世界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认识能力和性格差异等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身为教师, 我们应该注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尤其是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 一些学生由于自己的接受力较慢, 也很努力但还是做的不够好, 往往会有很强的自卑感。这时, 教师的态度很关键, 如果对其很冷漠, 任其发展, 那么这些学生可能会就此滑下去, 甚至自暴自弃。如果对其关爱有加, 不放弃, 多鼓励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 鼓励学生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话语要真实, 不能空洞。指导学生时要有恰当的切入点, 给出的建议应该是有效的建议, 不能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 这样的话效果会大不相同。其实, 对于学生来说, 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手势都会使他们倍感鼓舞,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信任、积极的期望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基础。要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成果, 相信原来自己也可以做的很好, 从而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使他们树立起坚强的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决心。自信心是解决学习困难、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基础, 自信心可以让学生朝气蓬勃。作为教师, 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竖立起坚强的自信心, 给学生一个自信的世界, 让他们在自信中、快乐中学习。

主题教学中的师生“换位”互动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要踏入社会, 面临着要接受社会的巨大挑战和考验, 所以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历程中, 我们不但传授书本上的知识, 还要传授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以便他们将来能顺利的踏入社会, 积极的为社会作贡献。

在主题教学过程中, 结合具体情况设置一些环节, 实行师生“换位”互动。让学生们走上“讲台”把自己的作品、想法等介绍给大家, 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通过这种师生“换位”互动的探究, 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初中毕业后进入这一阶段学习的, 与社会接触较少, 虽然性格上有很大差别, 但大多数同学在老师或众人面前还是比较羞涩, 该说的话不敢说, 不善于表达自己。基于这一状况, 运用主题教学法进行教学是非常适合的, 主题教学法的互动性很强, 老师和学生同时动起来。实行了师生角色的“换位”互动。在互动过程中, 鼓励学生多说话, 营造这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 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可能刚开始会有少部分较内向的同学甚至不敢也不愿意走上“讲台”, 这时不要强迫他们, 要多鼓励, 只要能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就是好的开端。经过多次的锻炼, 同学们会变得由不愿“演讲”到积极主动、情绪饱满、大大方方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这一阶段艺术类的学生, 相对的来说, 文化基础较薄弱, 对于事物或作品等不知该如何表达。面对杰作甚至是自己设计的作品, 只知道它美或不美, 但美在何处?为何不美?说不出所以然。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审美角度或者是没有切实的把思想情感和精力投入到作品的设计中, 没有感觉, 没有兴趣, 没有激情, 没有理性的升华。

主题教学是研究性的学习, 是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的内容和任务来自现实之中。从调查收集信息 (灵感源) ——处理分析信息——造型表达——主题——展开实验性研究等等, 它是一系列的学习实践过程。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 每个过程都是由学生积极思维, 动手实践完成的, 所以每个过程学生都有深刻的体会, 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对事物或作品进行阐述, 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的, 所以对自己的作品有很深的理解, 可以有感而发进行阐述, 即使刚开始他们表达的不是很确切也没关系, 鼓励学生多说话, 去掉学生的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久而久之, 他们的语言表达会较流畅且贴切。

3. 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主题教学法是以“工作室”课程形式为主导, 学生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环境中学习探索研究, 发现问题时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随时沟通交流, 每一阶段都要总结研讨交流, 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说一说, 互相交流, 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4. 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主题教学法中, 没有固定的教材, 没有讲义。因为流行的趋势不同, 企业的要求不一样, 许多因素都在发生变化, 不可能象传统教学那样拿一个既定的教材去教学生。每次都要重新拟定主题, 每个学生涉及的主题不同、切入点也会不同,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思维、表达的形式、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异。主题教学法培养是原创性的设计,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锻炼有很好的作用。

主题教学法中, 师生在“探究”、“互动”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感和想法, 增进双向沟通, 变一言堂为众言堂, 变传授知识为指导学生学习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起到一个助力者的作用) , 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 旺盛的精力, 舒畅的心情, 使学生敢于探索、乐于探索, 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发展创造性思维。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任何课, 最终目的教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 能够自己去探究,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主题教学模式就是遵循这一设想的, 它由原来的“教”达到“不教”, 使学生原先的“学会”达到“会学”,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思考创作, 从作品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人能力的培养, 倡导理念为先, 主题教学法的实施关键不在与形式上的参照, 而在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 真正把握主题教学法的观念和内涵, 以适应社会、市场和企业对学生的需求。

摘要: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刻板、教条, 主题教学法使我们开阔了眼界,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打破了以前单元性的个体教学, 由传统的个体教学转向团队教学。是体验式的理解的教学方式, 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它好比一个跑道, 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世界创新之父德波诺曾说过“中国人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反应式的惯性思维, 缺乏设计思维, 过于重视过去的经历, 不重视对将来怎样设计。所以中国文化延续性很强, 顽固性也很强”。可见, 主题教学法的出现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 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启发, 是人才教育模式的培养。可以说它是一种灵活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创新思维,“换位”互动,鼓励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诞生下一篇:速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