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传媒课程

2024-05-30

高中传媒课程(共3篇)

高中传媒课程 篇1

摘要:近年来,数字传媒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创新,而且为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基础。结合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的优势,并提出数字传媒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整合策略,如完善整合结构体系、优化数字环境建设、增强资源监控管理等,全面促进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和共享。

关键词:数字传媒,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整合

一、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结构不合理

目前不少学校在整合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时,以教材资料、教参资料以及教师所准备的课件资料等文本性资源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材料、教师经验、学生表现等生成性、动态性课程资源。这导致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在开发、整合和利用上都局限于文本教材、教参资料, 以致资源结构单一化、刻板化,难以满足师生日常教育与学习的资源需求。

2.课程资源内容单一

部分学校不仅在资源结构上较为单一,而且其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和单一性。信息技术教师在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时将资源内容局限于学科之内,导致绝大部分资源内容都以纯粹的信息技术知识为主,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融合和共享。这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下载或浏览课程资源时只能了解到信息技术学科知识,难以扩大知识范围和眼界, 不利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资源整合空间狭窄

部分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时以课堂及校内场所中形成的课程资源为主,忽视社会发展趋向、国外学科理论新成果等校外的课程资源。由于资源整合空间狭窄,学生的课程理论知识和校外的应用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导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掘,在生活应用中缺乏实践能力,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4.资源整合主体局限

部分学校虽征集教师的课程资源,但在实际的资源整合过程中仍以专家学者为主、以教师为辅。 而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及忙碌工作的影响,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整合工作中。这导致教师、 学生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和共享, 降低了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整合的针对性和人本性。

二、基于数字传媒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整合优势

1.扩大课程资源的应用范围

学校在完成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后,还可以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公布整合情况,提高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的了解和重视。师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工具登陆资源库网页,随时随地学习。这将打破资源数据库应用的时间限制和地点限制,极大地扩大课程资源的应用范围,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2.增强课程资源的服务性

数字传媒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经验和自主学习途径。便捷的数字信息传播渠道能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信息搜集能力,在课堂之外快速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资源和社会信息技术应用的最新动态,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便捷性。 同时,学校借助数字化传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接收来自不同学科或校外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从而提高资源结构和资源内容的多元性,促进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共享。在数字传媒的影响下,课程资源的整合满足了师生的实际教学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资源服务理念,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1]。

3.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数字媒体所传递的课程资源信息量远远超出学校课堂教学和课本教材所传递的信息量,成为学生增长课程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学习资源。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从数字传媒中寻找、整理课程资源,拓展学习视野和学习能力。 在数字传媒技术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习日益拓展到课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借助智能手机、电脑等工具快速登陆课程资源数据库,搜索和阅读所需的数字资源,广泛接收和学习新知识,并通过微媒体平台与教师、朋友以及家人等进行分享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2]。

4.增强课程建设的系统性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能充分利用每一位教师所积累的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完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结构,提高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通过整合数字化数据库,教师可借助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展备课工作,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并扩展教师的教学手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数字传媒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整合策略

1.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体系

(1) 提高课程资源结构的科学性。学校在整合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教师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筛选和取舍资源内容,从而调整课程资源结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为了更好地突出不同资源的应用领域,学校在整合课程资源时可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和数字版课程区别开来,并合理调整两者的资源空间比例,例如适当增加跨学科的学习资源、引入校外图文音像资源等,提高各学科教学资源结构的合理性[3]。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完善课程资源库的登陆界面和内容板块,使得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和跨学科资源、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践资源等协调地结合起来[4]。例如,教育者在设计登陆界面时可设置不同的路径,让学生登陆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后,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入“课堂知识回顾区”,浏览或下载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加强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暂时不须复习课堂知识,则可以进入“课外知识学习区”, 了解由专家和教师共同整理的学科知识,如前沿理论成果、社会应用现状、学科发展趋势等等,从而积累丰富的课程知识,扩展学习视野。此外,学校还可以在“课外知识学习区”上建立数字化的BBS论坛, 并设置一些学习性网站的链接,引导学生进入有益的知识性交流网站中,与其他学生以及家长等一起开展学科知识的讨论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2)提高课程资源结构的层次性。学校在利用数字媒体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课程资源设计而逐步提高资源板块的难度,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等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并在逐个完成板块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和学习成功感。值得注意的是, 学校分层次的课程资源设计应注意难度层次上的联系性,避免不同板块课程资源之间的割裂和孤立[5]。例如,学校可在设计资源平台时建立资源板块的学习建议。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目的和学习意向,在登陆界面后选择自己所需的学习板块,并进入到该板块的不同区域之中,开展自主学习。以资源库中的信息技术BBS讨论版为例,学生进入该讨论版之后,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层次和兴趣,选择“菜鸟区”、 “大神区”等不同的讨论区域,从而在所选择的讨论区域内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同学进行学科知识的交流和探讨。学生还可以进行跨区学习,例如能力高的学生进入到“菜鸟区”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分享课程学习材料或指点和帮助其他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知识应用难题;能力低的学生进入到“大神区”之中,寻求学习指导和帮助,或观看其他学生的话题辩论、经验分享等。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板块学习,学生能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中找到自己切实所需的资源,从而节省课余学习时间,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3)提高课程资源结构的综合性。学校在整合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时应结合学生能力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宗旨。为此,学校应提高课程资源结构的综合性:一是补充跨学科知识。学校应结合学科的学习特点,在资源数据库中融入多元化学科知识,并以案例资料的形式整合近年来的知识应用实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课程资源信息,满足师生的教育及学习需求。二是实现课程资源的专业分类。学校在扩展资源类型和分设难度级别的同时,还应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性、专门性的分类,形成不同的学习专区,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寻找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

2.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环境建设

为了促进数字化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学校除了要构建科学性、层次性和综合性的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外,还应完善相关的硬件设备, 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环境建设。但目前不少学校在硬件环境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园网覆盖范围小,图书馆、阅览室等地点没有无线网络的覆盖,甚至连有线网络接口的数量也十分少,教师和学生难以进入到数据库平台网站之中,形成了资源利用的地点局限。二是校园网网速较慢,教师和学生在打开和登陆相关网页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在观看音频、视频等资源时频频出现卡顿,造成了学习时间的浪费。三是校外难以登陆到网站平台中。部分学校为了提高资源的安全性而将登陆条件局限在校园网之中,当教师和学生离开学校后便无法登陆网页[6]。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资源整合共享平台的作用大打折扣。学校应针对这些情况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环境建设。例如适当扩大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将师生经常活动的地点,如图书馆、阅览室等纳入到无线网覆盖范围内,提高教师和学生登陆资源平台的便利性;完善学校网络设备,推进校园网建设,为师生登陆和浏览各类资源节省等待时间。四是放宽资源平台的登陆条件,让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个人账号和密码在校外实现登陆,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利用率[7]。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图书馆、信息技术教室、实验室等联结起来,形成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区,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环境建设[8]。

3.增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监控管理

学校不仅应强化资源整合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还应完善后续监控管理工作,提高信息技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安全性。首先,学校应建立专业化的技术管理队伍。这些人员不仅负责课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地点硬件设施的维修、管理工作,还应负责对课程资源数字化平台的监控和技术维护,如及时更新平台资源信息、调整网站模块设计、向师生提供网站资源利用引导服务等。通过完善监控和管理, 将有效避免信息技术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出现网络瘫痪、无人管理等问题,提高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有序性。其次,学校还应提高教师对数字媒体的重视。例如,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科教师参与到课程资源整合的工作中,将自身积累的教学材料、教学经验以及课堂中学生形成的生成性资源整合起来,转化为数据上传到资源平台之中,并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由教师总结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需求,反馈到负责建立数字化资源库的专家学者之中,从而提高专家学者对资源实际需求的了解,增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整合的针对性和整合性。

数字传媒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拓展性和多元性,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和经验交流,而且给学生课外自主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应针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如资源整合结构不合理、课程资源内容单一、资源应用空间狭窄和资源整合主体局限等,结合数字传媒的信息传播优势,探索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体系的有效策略,提高课程资源结构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综合性,并完善软硬件环境建设,增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监控管理,全面推进数字化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高中传媒课程 篇2

《实用播音教程之四·电视播音与主持》

教学内容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遵循我院培养“复合型、高质量”播音主持人才的目标及“突出特色、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原则,本课程的目标是:

(1)使学生掌握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创作规律、创作手段、创作技能。

(2)通过专门训练,使学生能够较熟练掌握电视播音主持的基本技能,有正确的语体意识及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出镜播音、现场报道能力。

(3)通过综合性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节目策划——节目编导——节目主持——拍摄编辑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

(4)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电视播音主持的新情况和发展趋势。

本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本专业技能与多学科知识相融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训练成效。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电视纪录片解说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

电视社教节目主持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 电视评论节目主持

(32学时)(16学时)(16学时)(16学时)(16学时)(16学时)(16学时)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是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解决的办法:增强学生的新闻素养与进行实战性训练、训练学生适应多样化的新闻播音主持,增强演播室电话连线、视窗对接、专家访谈的采访能力以及新闻快稿播出的适应性能力。学校购置了“触摸屏”,有益于训练“读报”新闻主持的使用,较好地解决了设备方面的困难。

课程的难点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我校以前对新闻播音主持的教学较有经验,对于综艺娱乐节目主持的训练相对薄弱。解决的办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借鉴“文艺作品演播”的训练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多掌握各种文艺知识与表演技巧,适应综艺娱乐节目主持的需要。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

该课程在“语音发声”“ 播音创作基础”“ 广播播音文体”课程之后开设,是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门专业课,对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前面授课内容的连续性,对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地位显著。

本课程注重理论授课与训练实践相结合,主要讲授电视播音主持各种节目样态、类别的播音主持创作规律与特点,并给学生提供足量的训练课程。本课程依据节目类型要求,提炼出相应能力,并循序渐进地将各种能力分解进行科学系统的阶段性训练,而后,结合具体节目进行综合性的能力整合。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为:

上课内容:电视新闻类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评论类节目播音主持、电视纪录片解说、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电视社教类节目主持、电视娱乐类节目主持。

上课形式:大课理论讲授,小课分单元训练及综合训练。

上课手段:讲解、示范、多媒体展示、现场节目辅导、师生讨论互动、作业作品评议等,注重课后小结,针对性布置作业,使学生较好地消化课上知识点、熟练操作技巧。

以上的教学设计与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专业水平,与一线实践有效接轨,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基础。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

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不断的改革进取,本课积累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因此,我们训练的学生成材率较高,目前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各地方台,我们的学生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专业优势,表现出专业理念正确,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状况。近年来,学生在各类节目主持的适应性方面,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但新闻性节目主持具有较强优势,在娱乐性节目中也大显身手,可与艺术院校的学生媲美,在不同的主持人大赛中他们也是屡屡登顶。

本课程应一线及时代需要而创建,填补了播音教学中无电视播音主持内容的空白,该课程具有原创性、前沿性、示范意义。目前,全国相关专业的相关课程绝大多数在用我们的训练体系和编写的教材。此s教材获得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校科研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还得到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专家的好评,不少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亲临我院听课学习。

教学教材 电视播音主持课的授课特点,需要良好的场地与设备,才能保证本课的顺利、有效进行。本课教学具备以下条件:

(1)授课教材

本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为罗莉教授主编的《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实用播音主持教程4》,两本教材分别获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文科著作奖和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国家精品教材规划项目)。我们还选用一些相关的参考书作为补充教材。如:

《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吴郁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叶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应用电视新闻学》张君昌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名牌电视节目研究报告》翁佳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我们的教材不断修订、完善,以适应教学需要。原有教材目前已修改一版,现在正在撰写新的《电视播音主持教程》本科教材,预计今年底出版。一批新的分项著作,如:《电视新闻评论主持》《电视社教节目主持》《电视谈话节目主持》《电视娱乐节目主持》等在研项目,也在本课教师的辛勤努力下紧张地进行中,预计2010年全面出版。

(2)多媒体手段

“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课程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本课程的大课目前全程使用PPT课件进行教学。中国传媒大学目前所有的教学楼都已经装备了电脑、投影仪、录像机、影碟机、、扬声器、网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良好的教学条件保障了本课程现代化教学的进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丰富了教学手段,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为便利,使教师授课更为生动,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3)电视演播室

在小课训练方面,目前有三种规格的电视演播室(含专业照明设备、专业摄录设备、提示器等)和较为充足的便携式摄录设备、视频编辑系统可用于实践性教学,基本能满足教学所需。

(4)网络平台

本课程建立了内容丰富、页面美观、形式灵活的教学网站,除提供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视频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机会。

(1)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电视节目播音主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联的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复合型、高质量”的电视播音主持人才,我们的培养原则是:“突出特色、厚基础、重实践”。没有高水平的实践课训练与学习者操作量的积累,就没有该课程的有效性。本课程遵照本专业特点,将大课的理论知识讲解与小课的个体针对性辅导紧密结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效益显著。

(2)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互依存是本课程实践性突出的特点,教学设置及应用理论必须与一线实践相互依存:从一线获得专业最新动态,寻找成功经验与问题所在,以此作为理论研究与授课的基础。同时,课程将一线节目有针对性地用于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活力与说服力。可以说,没有一线与教学的实践,就没有电视播音主持的理论根基,没有电视播音主持的理论指导,也不可能获得清晰的实践与教学思路。

(3)新闻性与艺术性结合

本课程的教学与科研既有新闻性,也有艺术性;既有采编播一体的复合要求,也有本专业基础的特殊要求,是一门特色显著的课程。本课程教学既注重新闻素质的培养、新闻性内容的训练,也关注艺术素质的培养,艺术技能的训练,以适应各类电视节目的主持。

(4)前沿性与时代性结合

本课程体系科学、理念先进、立足前沿、不断创新,始终关注于国内外同行,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一直处于本专业的前沿,表现为 “略高一筹”、“领先一步”;落实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如以往对“娱乐节目主持”不够重视,在今天时代进步、传媒理念更新的形势下,本课加强了对此的开掘与训练,适应一线“动态性主持”、“角色性主持”等需要,取得显著成绩。

目前国内有近300多所大专院校开办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多年来,本课由于教学人员的高水平,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针对性,教材的权威性以及教学效果的优质性,本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一直保持引领地位,受到专家和学生的好评。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高中传媒课程 篇3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这项成果被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而被世界各地的高校广泛关注和推广。CDIO工程教育模式综合考虑了学科知识与科学基础、个人职业技能与人际技能和在现代企业环境下产品的CDIO过程, 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系统掌控能力的培养。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非常强, 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文中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动画传媒类课程的教学当中, 以推动动画传媒课程的教学改革, 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动画传媒课程的教学现状

动画传媒课程是动画专业、艺术专业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广泛开设的课程, 然而, 由于国内的高水平动画人才的严重短缺, 以及动画传媒类课程目前还没有一整套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 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在各个高校当中仍然还处在一种探索阶段, 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大打折扣。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如何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师资队伍建设严重匮乏。

动画传媒行业在国内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 相关的高水平动画人才严重短缺。高校是培养相关人才的重要基地, 然而, 由于高校相关专业教师人才的严重匮乏, 很多授课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 大多都是从相近专业转行过来的, 这使得相关专业很难培养出能够直接面向行业应用的高水平动画人才, 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可以输送相关教师到一些知名的动画培训基地去学习, 提高其专业技能。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 重理论, 轻实践。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偏重理论教学, 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同学们往往学完一门课程, 理论知识掌握比较扎实, 可一旦和实际的应用联系起来, 可以明显体现出学生们动手能力的欠缺, 动画传媒类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实际上动画传媒类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如何很好的将实践技能经验的传授融于课堂教学当中, 是每一个授课老师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3. 缺乏系统工程实践实训。

目前动画传媒教育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学生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同学们学完一门课程之后, 往往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实例, 对于一个综合性的应用案例, 却往往无能为力, 缺乏工程意识。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实践训练中缺乏系统的组织和应用知识的训练。因此, 如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工程意识, 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组织和应用, 增加他们在行业企业就业的竞争力, 是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改革

动画传媒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如何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尽快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中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动画传媒课程的教学中, 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期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课程的改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CDIO模式教学资源库。

好的案例在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要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将好的教学案例收集到教学资源库中, 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授课时所选用的好的教学案例, 也可以包括学生练习时自主选取的一些好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资源库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案例来进行教学,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兴趣和未来的专业方向可能各不相同, 不同的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的案例来进行学习。

2. 通过CDIO模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工程的学习, 让学生具备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工程项目开发的能力。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较强的自学能力, 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动画传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案例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 分配任务。布置的任务应当包含项目的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开发和项目实施这几个环节, 每个环节的实施过程都应当按照CDIO模式来实施。组内同学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让同学们在“做中学”, 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以、积极的、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模式, 一方面, 加强了同学们之间团队协作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使其具备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3. 建立动画工作室。

在进行CDIO模式教学过程中, 由于对同学们进行了分组, 每一组的同学可以建立各自的工作室, 在课堂教学之外, 可以进行自由创作。其创作的作品可以在课堂进行展示和讲解, 作为演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发布, 由社会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这种方式可以提升社会对同学们的认同感,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4. 建立校企实训基地。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要进入企业工作, 因此培养能够尽快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标。院系要和相关行业的企业建立校企实训基地, 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去实时实地的进行锻炼。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 同学们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展示和应用, 同时, 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技能水平, 让他们在就业时更具备竞争优势, 在进入企业之后, 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针对目前动画传媒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 做学合一”。这种教学模式,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以积极的、主动的方式去主动的获取所需知识。同时, 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项目的开发训练,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

摘要: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教育工程的先进成果,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文中将CDIO模式引入动画传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改革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期望推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CDIO,动画传媒,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江帆, 张春良, 等.CDIO开放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 2012, (2) .

[2]陈绣瑶.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19) .

[3]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5) .

上一篇:机房接地系统下一篇: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