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精选12篇)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1
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知识, 比如:怎样推敲字词, 怎样分析句子, 怎样选用阅读技巧等, 但学生的阅读水平却与我们的期待大相径庭。为什么教给学生的阅读知识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这样的困难呢?内隐知识理论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一、内隐知识观概述
(一) 内隐知识及其特征
内隐知识的概念最先由英国著名思想家波兰尼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 他主张知识应当被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前者通常指沉默的, 无法明说却又心照不宣的知识, 即无法用言语、文字或符号加以表达的知识,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而后者则与其相反, 它通常指可以清楚明确地加以表达的知识, 比如“比喻”、“拟人”的概念, 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明确表示的。
随着知识理论的不断丰富, 内隐知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接纳,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 我们不难归纳出内隐知识的主要特征:首先是情境性, 内隐知识的学习需要个体身心的直接介入才可获得, 是一个需要身临其境地领悟的过程, 是一个除了亲身实践, 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过程;其次是直觉性, 内隐知识往往是个体在直觉状态下获得的, 它虽无意识地隐藏在认知者的内心深处, 但却属于逻辑理性的潜藏暗伏, 绝不是随便意义上的直觉;第三是模糊性, 即个体很难将内隐知识的获得与他人分享交流, 往往处于“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二) 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相互转化
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并不是相互孤立, 毫无关系的,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首先, 从内隐知识到外显知识。通过正确的途径与方法将内隐知识显性化, 并传授给他人, 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对认知者来说, 学习显性化的内隐知识, 并不断生成新的内隐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但必须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内隐知识都可以转化为外显知识, 一味机械化的生硬转化, 只能弄巧成拙。
其次, 外显知识到内隐知识的转化, 一方面需要将外显知识渗透到具体情境中, 另一方面又需要个体亲自实践, 在反复操作中将外显知识逐步内化。
二、内隐知识观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内隐知识理论自二十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 便受到各领域学者的高度重视。用上述内隐知识理论审视语文阅读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在讲授显性知识的同时, 挖掘文本所蕴含的隐性知识, 并通过合理途径使之显性化, 变成教师要教、学生要学的东西, 且最终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所有, 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即阅读教学应在内隐知识理论的启示下, 形成“内隐———外显———内隐”的三环节两过程的良性发展轨迹。
(一) 环节一:挖掘内隐知识
教师在拿到文本后, 除了要花大量时间整理必要的显性知识外, 还要花心思挖掘文本所蕴含的内隐知识。通常情况下, 我们总是认为文学类文本重在表现生活, 营造意象, 抒发情感, 所以其蕴含的内隐知识较显见, 学习任务也容易定位:欣赏文本个性化语言, 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等。而由于实用类文本往往是为了传递信息, 阐明事理, 表达观点, 所以这类文本的学习往往较单一地囿于明确文章写作逻辑, 正确筛选、整合信息等外显学习。这种认为实用类文本没有内隐知识可挖掘的观点其实是一个误区,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 还是语文考试大纲, 对实用类文本的学习要求都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的显性知识。严谨准确的用词需要较强的语感;下定义的语句既要简洁明确, 又要合乎规范, 这与语感也不无关系;文本体现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又是单一的外显学习所不能承担的。
(二) 环节二:内隐知识显性化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显性知识都植根于内隐知识之中, 外显知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而内隐知识才是那“冰山”下的大部分。教师在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内隐知识后, 所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将这些自己意会到却又不易言传的内隐知识变成自己可教的、学生可学的外显知识, 只有完成这一转化, 挖掘文本内隐知识才会有意义。
(三) 环节三:转变后的外显知识隐性化
将内隐知识显性化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特殊的显性知识内化, 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才算完整。转化后的显性知识有一部分是与学生潜意识里的认知图式相契合的,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 这部分知识很容易被内化。而这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或是与自己认知图式相背离的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对应的练习, 适当点拨, 让转化后的显性知识真正为个体所有, 为个体所用。
三、阅读教学中内隐知识显性化策略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中, 不断出现“语感”、“领悟”、“揣摩”、“体会”、“体验”等词语, 而我们所说的内隐知识恰就潜藏其中, 可见阅读教学中内隐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但内隐知识的不可描述性、模糊性、直觉性等特征又往往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这就需要教师将内隐知识显性化, 将其转变成教师可教、学生可学的东西。
(一) 正确处理文学作品
被我们长期忽视的阅读内隐知识大多数潜藏在文学作品中, 处理好文学作品是阅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第一步。
文学课除了要给学生讲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外, 其主要教学目标还是要定位在审美教育上。其一,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本身作为探讨对象, 研究文本存在的“文学性”与“陌生化”, 细细品味作品中的个性化语言, 也许学生并不能明白说出好在哪里, 怎么好, 但学生能够找到美妙之处, 感觉到了震撼, 就已经是激发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其二,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体味文本的深层意义, 填补文学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并创设情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与情感去渗透作品, 生成新的文本意义, 让学生在经典中领略一番。
实际上, 这里所说的“文学课”与王荣生教授选文类型中的“定篇”是一致的, 它的发挥功能就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对于这一类选文, 正如朱自清所说“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 而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正确处理文学作品, 将文学课上成文学课, 而不是“四不像”, 相信学生会逐渐在潜意识中形成语感, 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借鉴西方相关理论, 突破传统阅读教学
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被诸多语文教师沿用至今, 这一教学法在特定时期确实产生过积极作用, 但近几十年急功近利的误用, 已将这一方法僵化为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文本, 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文本所提供的语文考试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 给传统阅读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已迫在眉睫。
西方叙述学理论包括叙述者、叙述人称、叙述态度、叙述技巧、叙述方式等知识也将有助于改善我们当前的小说阅读教学的僵化局面。相对其他类型的文本来说, 小说是较受学生欢迎的, 而长期以来, 小说的阅读教学却仅限于人物、情节、环境的三要素分析, 机械死板的肢解大大削弱了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成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大敌, 而叙述学的有关知识则恰好为我们的小说教学开辟了另一番天地。例如, 在鲁迅的《祝福》中, 鲁迅并没有采用单一的叙述视角, 而是将“我”、“鲁镇人”、“卫老婆子”、“祥林嫂”四个限知视角进行灵活转换, 许多学生只是笼统地觉得小说叙述自然、丰满, 却并不知道其背后的理论支撑,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叙述视角角度切入, 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使学生在阅读类似小说时, 能自然而然地品味文本中不同的叙述视角, 这样一来学生的小说阅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
(三) 多读多悟, 提倡合理的个性化解读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 学生的美读成了奢求, 语文课上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分析、训练。适当的分析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必要的, 但如果过量, 其效果则适得其反。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往往设计大量的习题, 分析、讲解、校对标准答案, 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作用甚微。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一个“多读”的过程, 离不开背诵、积累和体悟。因此, 教师必须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感受读的乐趣, 从读中实现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理解、欣赏和评价, 并要求学生对经典篇章进行背诵, 以积淀文化, 提高对语言的敏锐度。
在多读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大胆的个性化解读。以《项链》为例,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批判资本主义范本的角色而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 因此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并影响至今, 抹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其实, 从马蒂尔德身上, 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虚荣心对人生的警示作用, 也看到了她诚信、善良、勤劳、勇敢、不气馁、不沉沦的人性闪亮点。再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女主人公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职员的妻子, 在丢失了“名贵”的项链之后, 她的丈夫, 并没有因为害怕一起承担债务而逃避, 而是跟她一起不辞艰辛, 偿还高额的债务, 谁能说马蒂尔德是失败的呢?她丢失了项链, 收获的可是丈夫不离不弃的爱, 这又何尝不是“灰姑娘”故事的翻本呢?这些“权威”并没有提到的解读, 却恰是学生内隐学习必不可缺的,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重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在内隐知识观的启示下, 语文阅读教学应形成“内隐———外显———内隐”的三环节两过程的良性发展轨迹, 而其中内隐知识显性化这一环节又是重中之重, 教师必须将文本所蕴含的内隐知识变成教师要教的、学生要学的东西, 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郭睿《语文内隐学习理论与实践》, 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版。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2
_语文阅读教学应从课内走向课外
福建罗源第三中学
朱爱修
邮编350600 电话***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关键──丰富的阅读量。要学好语文,光在课堂上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丰富的阅读中长进。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这一点,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阅读。
关键词:丰富阅读 拓展 课外
不可否认,丰富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正如鲁迅先生针对学生读书时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点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丰富阅读。叶圣 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我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更多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的尝试树立自己的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的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在教学中的探索实践,我就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从教教材走向课外拓展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文章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内容,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初中语文不应只教课本里那几篇与考试有关的文言文,而要以教材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点进而带面,以一篇带多篇甚至是带多本,以精讲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进而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从课题入手训练学生的拓展阅读。有的课题包含了丰富的阅读因素,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围绕题目展开拓展阅读,从而了解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先回家查找与春有关的诗歌,散文,学生就回家认真查找,结果第二天学生带来了杜工部“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句,1.忆 江 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及有关春的成语 春暖花开、风花雪月、出水芙蓉、„„,学生还带来了歌曲美文,家乡春季天气变化,自然特征。
课文还没学习,学生对春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了未学其文、先爱三分的效果,有助于学习课文时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
2、从课文作者入手训练学生的拓展阅读。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不乏名家名篇。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的同时也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春》中认识作家朱自清、从《变色龙》中认识作家契诃夫。从《风筝》中熟识革命战士鲁迅„„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打开走进国内外名家作品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或课前,或课尾,或课中,要适时地把作家请出场,推介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家的初步认识,开启一扇以“课文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大门,从而对其作品产生阅读期待。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及作者其它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同时,这些作者仍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教学时,我不失时机的介绍他们作品的反响度,几乎每个作家我都有推荐,每周都有设置“本周推荐阅读”,课下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了解阅读情况。有时,阅读感受与学生碰撞,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并有一种,语文老师是我的知己的感觉,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大提高,并一直持续课外阅读,期待下次的阅读交流。
3、从倡导阅读初中必读名著进行拓展阅读。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时教师必须将课后阅读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阅读,乐于阅读,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些必读名著将在每次考试中都会设置一些问题,即使为了应试的目的,想考高分,想被肯定,在这样的压力下,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时因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及时阅读名著,但一旦考试中失利,原因竟是名著丢分,加上老师的鼓动,学生既能重拾名著专心潜读。
4、从人物命运入手进行拓展阅读。人都有关注人物命运的特点,所以善于制造悬念的导演都会在每一集连续剧的结尾吊足观众的胃口,吸引人一集又一集地看下去。其实,我们也可以根据人的这一特点,学学导演,在学生有效阅读文本、对课文产生兴趣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从而有效地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有些课文,特别是一些小说节选。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往往牵动着读者的心,抓住这种心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进行拓展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如人教版九上《智取生辰纲》是一篇古典文学作品。很明显编者的意图是激起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但要通过这篇课文就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抱着《水浒传》阅读很不容易。特别是一些女生,完全不感冒,我在执教《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抓住课文中几个任务的命运设疑:1.杨志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被充军到
了大名府,后来有是因为何因成为押运生辰纲的负责人,最后生辰纲被劫,他去了何处。晁盖等人为何会知道?他们因为此事,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谁救了他?这几个问题一出,学生马上要去原著一探究竟,此时适时请大家阅读必读名著《水浒传》。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阅读,兴趣就有了,就明白了,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最初是满怀抱负。不想命运多舛,先失了花石纲,又不得已杀了泼皮牛二,被发配充军。这是其人生的一个失意时期。但岂料因祸得福,得到梁中书赏识,收在门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的重任交托给他。生辰纲被劫,自己的梦想也最终幻灭,不得不落草为寇。晁盖.智取生辰纲事发后,幸得宋江通风报信,乃与吴用、公孙胜及阮小二兄弟在石碣村打败前来拘捕他们的官兵,投奔梁山泊入伙。因寨主王伦忌才,不能相容,吴用智激林冲火并王伦后,大家推他为寨主。后在攻打曾头市时,被史文恭用药箭射中面颊致死。
这一学期正好是一个拓展阅读《水浒传》专题研究的训练,这样的方法效果其实很好。
5、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如人教版就选了好几篇鲁迅的作品,包括《风筝》《从百草遇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些作品一一学下来,对鲁迅的人生经历,作品特点,写作特点,人们还可以更真切地深入他内心,去体味他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刻,在面对无路可走的绝望时,心里如何挣扎,如何反抗这绝望,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喜爱和崇敬鲁迅的读者,可以从记录他心路历程的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去追求光明和真理,哪怕要经历鲁迅式的艰难也罢。这样的“鲁迅”,就成了一座人格的丰碑。真正伟大的作家,是丰富的,也是永恒的!这样的阅读是深层次的。那是心灵的洗礼。
二、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主题类似的文章
中学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是有必要选择和推荐那些和课文主题相类似的内容供学生阅读的,这样也能很好的起到学生主动阅读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冰心的《荷叶 母亲》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赏析完后,我将名家笔下的母亲印发给大家:我的母亲(季羡林)我的母亲(老舍)母亲的回忆(朱德)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丰 子恺)这样的拓展性阅读,不但在面上予以保证,还能够以一带十的了解更多名人作品,并能够引发学生爱母职之情,激起写写自己母亲的欲望同时也拓宽知识面。
三、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有对比性的文章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就能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把有对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鲁迅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深受虐杀,不仅认为我是对的,且无任何怨恨而深沉感慨。同时也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此时,拿此文与周粲《满天的风筝》等作对比,要求他们分析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从比较中获益。又如,学习了张岱《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使学生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提高了领悟能力。
四、学科渗透,拓展学生阅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科中处处有渗透。语文这门学科经常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利用语文拓展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加以拓展阅读。如学了《黄河颂》,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学有这首诗编成的歌曲;学了《月亮上的足迹》,课后可以上网阅读人类登月历程;学了《敬畏自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搜寻自然中的令人担忧的现状,以此提高防范保护意识。
语文教学课内阅读“五环节”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五环节;方法;指导
语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大比重,语文阅读能力既是学生语言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其他科学知识水平的体现。语文阅读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引导和积极干预的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阅读有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两大部分,课内阅读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外阅读是学生扩充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本文就课内阅读“五环节”做一介绍。
一、浏览速读
阅读内容可以分为精读和略读两部分,精读文章指的是需要阅读者细嚼慢咽,仔细品味的文章;略读文章指的是学生可以粗略浏览,了解大致内容,不求仔细品味的文章。一个人拿到阅读材料之后需要粗略浏览阅读的内容,然后判断哪些需要仔细品味,哪些需要粗浅了解,根据需要再进行阅读。课本课文一般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以了解文章结构以及语文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也需要训练浏览课文的能力,以为他们在课外阅读时对所要阅读的内容做出准确判断这一能力做准备。
浏览速读,要求学生拿到文章之后对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迅速的判断,用最短的时间,对阅读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文章的核心部分,了解文中关键词,掌握文章大意,为下一阶段的阅读打好基础,语文教学一般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课文生词生字,一般来说这个认识生词生字的过程即使学生浏览速读的过程,或者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学生用最快的速读找出文中的主题句或核心段落,概况文章主题,了解文章大意,这种浏览式速读可以采取自由朗读,默读和齐声朗读的办法,也可以让学生跳读,总之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章重要信息,知道文章最重要信息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这一初步判断,进入下一个阅读环节。
二、圈点勾画
在学生进行了浏览速读之后,需要对文章重要的信息进行细读,了解文章重要部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学生们由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有限,对一些词句理解不是很透彻,这就要求他们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用笔勾画出来,以便于在下一个阶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或者做进一步的阅读和理解。还有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看到精彩的部分,也需要进行勾画圈点,以备进一步阅读自己用,也便于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仿照那些优秀的句子和表达方式,这样,学生阅读课文时就能够不断的增加对语言的敏锐性,增加阅读的愉悦感,也有助于学生在听课时候的专注程度。
三、释疑解难
学生在阅读时候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或者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圈点勾画之后,就需要对所勾画出来的词句进行重点阅读和理解,要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再思考,再阅读,借助老师的讲解或者借助工具书进行思考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讨论,探讨,咨询,请教等等方式,尽量让学生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与学生足够的帮助,但是仅仅是帮助,尽量使用启发、提示的办法,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让他们尽量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积极努力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已达到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全面推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谓一举多得,不可不取。
四、赏析笔记
这是课内阅读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老师必须重点讲解和引导的一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欣赏课文,并指导学生记下新颖的观点和讲解,不仅仅要记住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还要记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讲述到的闪光之处,总之,要学生记住所有好词、好句、好解读。另外,关于学生做笔记,很多老师要求在笔记本上记载,但是,做笔记最好的地方和最有用的地方实际就是课本的字里行间。在字里行间做笔记还有个优势,就是要比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快很多,学生可以就课文里某个句子或者词语进行批注,而不需要把课本上已经有的东西在笔记本上在表示一次,这也减轻了学生做笔记的负担,可以让他们相对有更多的时间认真听讲而不至于漏掉任何信息。当然,并不是说笔记本是不需要的,恰恰相反,语文学习笔记本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学生的课外阅读则更多地需要笔记本来记住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详细记住所读到的内容的出处,以便于以后他们查阅,因为课外阅读不必课堂阅读,课堂阅读的内容就是学生课本,这对学生来说与找笔记本一样的方便,而课外阅读的课本,学生要找到课本并不方便,因此,课外阅读则一定要用到笔记本,让学生们在笔记本上记下那些他们认为是很优秀的词句,在以后的学习中或者写作中进行查阅。
五、摘录注记
这一环节是在老师讲解之后,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真理文中的重要信息,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这个环节,学生需要笔记本更多一些,当然学生还可以采取卡片形式,把好词、好句、好段落记到卡片上用于课后背诵。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总结的环节,更是一个针对课文内容再创造的过程,他们还可以对多阅读的课文进行批注,批注这段文字好,好在哪里,不好,还可以做哪些改进,这个过程,是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所有课文阅读题目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对阅读课文在阅读之后进行批注这一活动,要予以经常性指导,要让他们形成阅读好习惯,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和理解,这有助于他们语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培养方式,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课程,也有利于学生学号其他所有课程,让学生在所有科目学习中都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他们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阅读,是语言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语言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提高的很好的方式。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也对其他科目学习中理解课本内容有很大帮助,学生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大量阅读课本和课外书籍,提高阅读速度,也扩大视野,增加各种知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阅读一定要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指导和引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补充课扩展课内阅读,让课内课外阅读互相结合,全面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学生的阅读技能要有全面的指导,要让学生会阅读,多阅读,让学生每一篇阅读都有良好的效果,也要对学生课外阅读予以帮助和指导,让他们所阅读的内容和书籍都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J]2007年第3期
[2]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J]2007年第4期
浅谈语文班内分层阅读教学模式 篇4
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大, 花费精力也颇多, 然而效果却总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忽视学生的阅读水平差异。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家庭及社会影响等的不同, 在语文阅读学习方面展示各不相同的表现。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忽视了学生的这些差异, 使在同一语文课文阅读学习中, 优秀生学生“吃不饱”, 中等生“吃不好”, 差生“吃不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 其教学质量自然都不到保障。
其次, 忽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过多, 不注意对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的培养, 很少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老师们在提问前总是预设好了问题的权威答案, 然后在学生回答时一步步引导学生往自己预设好的“套子”里钻, 剥夺了学生自己去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文本的意义、发表见解、提出自己的疑问、解释和评价作品权利。
再次, 曲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是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 是合作者而不是控制者, 是衬托学生的绿叶而不是红花。但是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常常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 有的甚至还留有“一言堂”的讲课方式, 整节阅读课基本上老师是主角, 自导自演了一出戏。其结果是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学生的情感很少被激发, 也就很难走进作者, 走进文本, 获得美的理解和感悟[1]。
最后, 教学目标统一, 问题无针对性。有人针对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对学生做过调查, 发现70%的学生觉得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是偏难就是偏易[2]。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分析文本时, 针对性不强, 不能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需求, 使得课堂上容易的问题学生不想答, 较难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 课堂气氛因而也变得沉闷, 学生学不到东西, 在课堂上慢慢地不想回答问题, 不愿思考问题。
鉴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必须建构一种体现学生阅读水平差异, 使优秀生学生“吃得饱”, 中等生“吃得好”, 差生“吃得了”, 在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而班内分层阅读教学正好能满足这些要求。
2 班内分层阅读教学简介
班内分层阅读教学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学习风格、意志情感, 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要求, 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查, 从而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2]。它包含学生分层、备课与目标分层、教学与评价分层、作业与测试分层四个方面, 其优点在于, 分层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一刀切”的弊端, 它注重于因材施教, 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感受, 能够全面针对所有学生, 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 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确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3 班内分层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3.1 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由于受主客观、先后天条件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基础、心理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为这种差异, 每个学生在同一方面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也不相同。早在二千年前, 孔子就意识到学生存在个别差异, 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理论, 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教学目标有所偏倚。
3.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指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的这两种水平, 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学生的发展[1]。
3.3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的获得, 并不是靠老师简单的传递, 而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因此, 教师的作用不是灌输给学生知识, 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
4 班内分层阅读教学的操作
4.1 学生分层
(1) 能力分层
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把全班同学分成A (优秀生) 、B (中等生) 、C (学困生) 三层。如表1:
当然, 为了学生的自尊心, 分组都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分组。通过分组, 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 从而使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进行阶段性测试, 根据测试成绩和学生的平时表现, C层的学生可以调动到B层, B级的学生也可以调动到A层, 反之亦然。分层的动态管理, 可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座位分层
为方便分层教学, 学生的座位也需要相应调整, 如图1:
这样排列座位, 目的是便于学生相互交流, 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实现不同层级学生之间的帮扶。
4.2 备课与目标分层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3]。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备课, 明确不同层级的学生应达到的不同目标。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A、B、C三个层级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如表2:
“√”是需要达到的要求, 空格不要求达到或了解即可。
4.3 教学与评价分层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要求, 可以将目标转化为适当的问题, 为学生实现目标做适当引导。但需注意, 问题的转化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问题可分为三种类型:信息性问题、阐释性问题和情意性问题。它们的含义及和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关系如表3:
“√”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空格不要求回答。
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 而课后评价又包含作业评价、单元测试评价和期末总评价等。评价用得好坏与否, 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层次进行分层评价。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评价方法, 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原则;对B层学生采用激励评价, 揭示不足, 指明方向, 激励其积极上进;对C层学生应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并肯定其点滴进步, 促使其消除自卑感, 逐步走向成功[3]。当然, 在分层评价过程中, 也要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与目标的差距, 明晰自己的发展情况, 努力达到或超越自己的目标。
4.4 作业与测试分层
作业和测试是对课堂教学的温习、巩固和检查。无论是课后作业还是单元测试, 都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师布置作业和出测试题时, 将题目分为基础题、探究题和提高题, A层学生三种题型都需要做, B层学生必须做基础题和探究题, 可以选做提高题, C层学生必须做基础题, 可以选做探究题。这样使得A层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B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喜欢学习语文;C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能够对语文产生兴趣。
5 小结
分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 全面提高,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锅烩的无差别、不平等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美国教育实验家沃什伯恩说:“把能力不同的儿童铸在同一个模子里的强制教育, 不但没有效果, 而且是有害的, 甚至是残酷的。[4]”又有人说, 给不同的人采用同一种教育方式, 这便是教育歧视, 是不公平的[2], 而分层教学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剖析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班内分层阅读教学模式, 并阐释了该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操作策略, 旨在克服当前教育一锅烩、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使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关键词:班内分层,分层教学,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利伟.“分层教学学案引领”阅读教学模式初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曹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实践探索[D].广州:广州大学, 2012.
[3]付珍宁.小学英语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5) :94-95.
五年级语文课内阅读 篇5
(一)《师恩难忘》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1.这片断选自《师恩难忘》,作者是
,课文原题是《 ____________ 》。
2.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赞美教师的:
、、、3.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是:。
(二)《陶校长的演讲》
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要想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就要专心(致至)志,就要有坚(忍 韧)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这样,我们就能够达到胜利的彼岸。
1.填空题
这是《》这一课的原文。这里写的是“第二问”,说的是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其他段落还说了、、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 工作 道德
2.选择题。
“这样,我们就能达到胜利的彼岸。”这句话中,“这样”指的是“要专心致志,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A.正确
B.错误
3.给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坚()不拔
A.韧
B.忍
4.给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专心()志
A.至
B.致
5.学习是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你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结合陶校长的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答:我在作文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一开始我的作文写得不好,但我在上课时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后我踏踏实实地钻研,毫不气馁,我认准了这个目标,所以现在进步很大。
(三)《古诗两首》
(四)《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五)《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1.这段话选自文章,“他”指的是
,他出生在(国家)。他是一个。
2.“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这里的省略号指的是
。在“小英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我们……得了……第一名……”这段话中省略号指。
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主人翁。
(二)八九岁的时候,父母叫他去放鸭子。①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②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③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1、在□里填上标点。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⑴第①句写的是什么?你也喜欢这样做吗?为什么?
⑵第②句表达了法布尔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⑶第③句中的“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3、发挥想象,补写第一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六)《变色龙》
(一)“你别看它可以连续几个小时挂在枝叶上一动不动,但它是似睡非睡地窥探着,伺机捕捉昆虫。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当它的两只眼睛同时注视着前方时,就会产生一种立体感,准确地判断自己与昆虫之间的距离,用舌头捕捉食物。”中非工人朋加沙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离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我们被它吓了一跳。
1.片段中表示“看”的词语有:。
2.从“迅雷不及掩耳”看出。
3.第二段中引号表示
,破折号表示。
4.“我们被它吓了一跳”的原因是:。
5.联系全文,概括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变色龙靠()来判断昆虫的位置,用()来捕获食物。
5、用“——”线画出正确读音
伺(cì sì)机
刹(chà shà)那间
6、“刹那间”可以换成词语:、7、变色龙,学名,因为它能够,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现在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
。像这样的三字成语你还知道、、。
8、课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变色龙的特点。其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因为。
9、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凶相必露()指手画脚()四肢短脚
()
(七)《金蝉脱壳》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是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敏捷—
依依不舍—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3.读了短文,你知道了蝉脱壳过程的部位顺序依次是:
、、、。
4.“金蝉脱壳”在原文中的意思:
。现比喻:。
5.“金蝉脱壳”的情景奇特动人,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动物的成长变化也很奇特,试着写一写。
(八)《成语故事》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男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鳃帮,()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俸禄”的意思
3、“滥竽充数”中的“滥”指什么?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九)《推敲》
(一)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用“推”好。()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友人家门没有闩,()不能莽撞推门,敲们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贾岛犹豫不决是因为
,韩愈认为用“敲”比“推”好是因为
3.读了片段,我认为贾岛是个的人,韩愈是个
的人。
4.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是斟酌文字叫做“
”。这一典故出自我国
朝诗人
的诗《
》中“
”一句。
5.本课讲的是唐朝诗人与韩愈一起
的故事,表现了贾岛的创作态度和的钻研精神。
(二)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
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个(著名、闻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友人家门没有闩,()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烘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划去文中的括号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莽撞()响亮()
4、用文中的词句解释下列词语。
犹豫不决:
推敲:
5、韩愈认为用“敲”字更好的理由是
①
;
②;
③。
6、贾岛写给友人的这首诗的题目是《
》,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诗是,全诗如下
。。、读了片段,我认为贾岛是个的人,韩愈是个
的人。
8、我也来推敲推敲。
“春天到,柳枝摇,桃花,鸟儿欢快叫。”在空白处可以填上
字,因为:
(十)嫦娥奔月
(一)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他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1、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碧蓝碧蓝
()()()
飘飘悠悠
()()()
2、文中“凝望”有“看”的意思,请写出四个表示“看”的词语。
()()()()
3、细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写出你的体会。
4、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嫦娥、逢蒙、后羿各是怎样的人?
逢蒙:
嫦娥:
后羿:
(二)八月十五这天早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机智地与逄(páng fēng)蒙周旋(quǎn xuán)。逄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dǎo dào)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箱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选择正确的解释。
“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⑴病,身体不舒服; ⑵快,迅速;⑶恨; ⑷疼痛)
疾步向前()深恶痛绝()
3、用“ ”划出描写嫦娥心里活动的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从这儿可以看出嫦娥。
4、找出描写逄蒙气势汹汹的词语:
(十一)《读书莫放“拦路虎”》
(十二)《伊索寓言》
(十三)《在大海中永生》
(一)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1、片段中的“呜咽”可以换成词语
、、,意思不变。
2、“鲜花伴着骨灰”中的“伴”能换成“拌”吗?说说你的理由。
3、根据片段内容,对句子。
鲜花伴着骨灰撒向大海。
(二)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1、写出与“爱戴”意思相近的词语;、2、“今天”在文中是指
3、邓小平爷爷为了中国人民做了
、、等大事,所以说他是“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
4、这篇课文是一篇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的骨灰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
(十四)《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1.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花的美?
请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他栽花种草是为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写
,反映儿子对父亲的(二)
你回去了
()你栽的花留了下来
我望着它们
心里想
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
鲜花要是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那时侯,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这是伟大的作家
写给
信里的话。他的作品有《
》、《
》、《
》等。你最喜欢他的这句名言;
2.文中有两处写到“美好的东西”,第一处指的是
,第二处指的是。
3、“‘给’,永远比‘拿’愉快……”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4、读了信中的话,高尔基的儿子一定会对父亲说:
5、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6、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7、将第二自然段这句话改写成反问句。
8、找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
9.儿子留给高尔基的是,那是他
(十五)《艾滋病小斗士》
()恩科西感觉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他依然在梦想未来。他说: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然——()
周游——()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长大了,恩科西要成为。遗憾的是病魔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4、恩科西就是“艾滋病小斗士”,是因为
5、艾滋病是一种的传染病,是全人类面对的天灾。
6、小恩科西的动人事迹,告诉人们。
(十六)《黄山奇松》
(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jìn jìng √),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清脆
青翠√)的枝干(gān gàn√)斜伸出去,如同好(hǎo hào√)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伴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做“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在正确的字音或词语上画“√”。
2.用“/”将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第一层的意思。
第一层写迎客松的外形特征及其在黄山的地位。
3.这段话描写得有详有略,其中详写迎客松,略写了陪客松、送客松。这样写的好处是重点突出。
4.画线的句子中有两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前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描写迎客松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请你也仿写一句:荷塘里的荷叶很大,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的大圆盘
5.“依依不舍”在文中的意思是舍不得游人离去。如果你就是那棵送客松,在送别游客时,你会说:“游客朋友,真的舍不得你走,让我们握个手拍张照片留作纪念吧”。
(二)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或:
(2)千姿百态:
2、写近义词、反义词。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两组近义词。()——()()——()
(2)从这段话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3)写出近义词。装点()神奇()秀美()千姿百态()
3、这段话中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4、这段话中总写黄山松外形的词是:
;赞美黄山的词是:
、。
5、用“——”画出这段话的总写句,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写句。
①“黄山松千姿百态。”是第三小节的中心句,概括黄山奇松的特点。作者是按由近及远、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
②续写:有的状如卧龙,有的形似麒麟;有的状如竖琴;有的形似蒲团……
③“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这句话水到渠成地点明了黄山奇松的作用,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美之情。
6、用“|| ”把这段话分成三层,这三层之间是
关系。
7、除了课文讲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外,请根据这段话,你认为黄山松还会有:、等。
8、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必须识记会写参考答案:黄山奇松的“奇”在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姿态优美独特;三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十七)《黄果树瀑布》
①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②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③黄果树瀑布()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1.用“
”画出描写黄果树瀑布形状的句子。
2.用“
”画出具体描写“银雨洒金街”奇景的句子。
3.第③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表现了黄果树瀑布
的特点。
4.在第③段文字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5.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赞美庐山瀑布,你想用什么来赞美黄果树瀑布?也可以是诗,可以是歌,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③段文字中第一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7、用“
”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8、这段话中形容声响的词语有:雷声轰鸣、山回谷应、乐声奏鸣、声浪。
9、“漂浮”能换成“飘浮”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漂浮”写出了瀑布的声音巨大,充满力量,几乎将游客轻轻地托起,这也和“声浪”相协调统一;而“飘浮”是指在空中随风飘动。
10、灌满”能换成“充满”吗,为什么?
不能。“灌满”写出了活力四溢的感觉,比“充满”更为形象,所以不能换成“充满”
(二)①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②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③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②用“
”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③这一小节从形态、声响和作者的感受三个方面描写黄果树瀑布,突出了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特点。
★④这段话中形容声响的词语有:雷声轰鸣、山回谷应、乐声奏鸣、声浪。
★⑤第一句把黄果树瀑布与庐山瀑布采用作比较的手法,突出黄果树瀑布的宽,庐山瀑布的长,这让我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⑥“漂浮”能换成“飘浮”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漂浮”写出了瀑布的声音巨大,充满力量,几乎将游客轻轻地托起,这也和“声浪”相协调统一;而“飘浮”是指在空中随风飘动。
⑦、灌满”能换成“充满”吗,为什么?
不能。“灌满”写出了活力四溢的感觉,比“充满”更为形象,所以不能换成“充满”
1.用“
”画出描写黄果树瀑布形状的句子。
2.用“
”画出具体描写“银雨洒金街”奇景的句子。
3.第③段文字中第一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十八)《莫高窟》
(一)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纪
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应
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
采摘鲜花
有的怀抱琵琶
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
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漂
飘)拂
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
翩翩起舞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世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1、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
2、第一句话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二是
。这一段写的是第 方面的内容。
3、给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4、请你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具体地写一写其他的飞天。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瑰丽(壮丽)
描摹(描绘)
遨游(翱翔)
6.请找出片段中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7.用“-----”画出这一片段的中心句。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属于 过渡
句。
8.用“﹏”画出能表现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的句子。
9.省略句省略了什么?请接下去写一句。
10.莫高窟是个神奇的地方,学过课文的你对它一定特别神往。请你为这一旅游胜地设计一条广告语,让没去过的人对它充满向往。
11.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你想说什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真是有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啊。
(二)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1.片段主要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它的特点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2.“神态各异”的意思是 神情和姿态各不同。
3.用“---”画出表示彩塑不同特点的词语。
4.文中的“惟妙惟肖”可以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生动鲜明 来替换。
5.如果你是一位游客,看到这些精妙绝伦的彩塑,你会如何赞叹?
莫高窟真是太美了,真不愧为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三)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纪
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应
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
采摘鲜花
有的怀抱琵琶
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
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漂
飘)拂
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双臂
翩翩起舞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世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瑰丽(壮丽)
描摹(描绘)
遨游(翱翔)
2.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
3.在文中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的关联词语造句。
4.给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5.第一句话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妙绝伦的彩塑,二是莫高窟的壁画。可以用 宏伟瑰丽 这个词语概括它的特点,其中重点介绍了 壁画上的飞天。
6.请找出片段中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7.用“-----”画出这一片段的中心句。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属于 过渡
句。
8.用“﹏”画出能表现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的句子。
9.省略句省略了什么?请接下去写一句。
1.省略飞天的形态。续写: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冲进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
10.莫高窟是个神奇的地方,学过课文的你对它一定特别神往。请你为这一旅游胜地设计一条广告语,让没去过的人对它充满向往。
甘肃敦煌莫高窟,祖国西北一明珠!
11.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你想说什么?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真是有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啊。
(十九)《天火之谜》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是富兰克林用手指()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大雨倾盆—()
欣喜若狂—()
骤然—()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用“——”画出描写天气的语句,并填空。
富兰克林是在__________做“风筝实验”。他冒着这样的危险做实验,你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夸奖他。
4.给这段话取个合适的题目。
(二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经过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广泛()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填空:《国榷》初稿用了_______年时间。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_______岁的谈迁带着书稿,又经过了_______年的奋斗,终成定稿。定稿的《国榷》共____卷,_______万字。以上所填的,都是数据,课文中还有使用了数据的语句,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______”的语句。谈迁这么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深入地谈谈谈迁名垂青史的原因吗?。
(二十一)《诺贝尔》
有一次
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
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近了
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
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轰
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
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人们慌忙赶来
齐声惊呼
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给第一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面上写火星接近炸药的过程,实际上它还包含
3.这个片断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忘我地试验成为众多科学家成功的标志,读了这个片断,你想这样夸夸诺贝尔:
(二十二)《滴水穿石的启示》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shǔ
shù)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jiāo jiào)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rēng réng)然坚持每天花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 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用“√”标出括号中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三组意思相反的词:
3.文中“挥毫作画”的“毫”意思_________,“坚持不懈”的“懈”意思是_________。
4.文中“不教一日闲过”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在你的积累中,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顽石”指的是
,“滴穿顽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滴穿”这个词上加上引号,表示。
6.文中列举了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是、、……
7.把文中画横线的一句话改成另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二十三)《林冲棒打洪教头》
洪教头(脑
恼)恨林冲,又想赢得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拔
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
凶凶),但脚步已乱,便(抢 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错
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1、在文中的横线处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用“
”画出这段话中洪教头气势汹汹的具体表现;用“
”画出这段话中林冲武艺高强的具体表现。
(二十四)《少年王冕》
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
镶着
。阳光
,照得
。山上
,;山下。树枝像
,绿得
。湖里有十来枝,花苞上,荷叶上
水珠
,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
心里想道
古人说道人在画图中
真是一点不错
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
把这荷花画下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写的。
2、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3、在片段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4、看到这样的美景,王冕想到古人说的“人在画图中”,你读了以后,想到哪一句古诗来形容呢?
(二十五)《黄鹤楼送别》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________,您的诗篇________。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________,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________。”
1.按照原文填空。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3.在李白眼里,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说说你读出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六)《清平乐·村居》
1.《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写的。题目中的________是这首词的词牌名,________是这首词的题目。
2.这首词通过对农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描写及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刻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解词。
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翁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解词。
无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卧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意义深远;激发兴趣;信息交流;和谐共振
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一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二者同样负担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使命,而且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学生在实践中不但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了技能,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意志、态度的综合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上起到了互补、互助的作用,相得益彰。也就是说,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双翅,今天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语文课本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内,而必须课内外双翅和谐共振。
一、课内外双翅和谐共振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获取新知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认知行为,它对于社会进步、历史延续、科技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
1.促使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双翅共振,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还必须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把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得到综合训练。课外阅读可不受班级授课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通过多渠道接受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这十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
2. 促使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双翅和谐共振,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在我国,南开大学创建人张伯岑先生主张,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他呼吁:‘“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人格教育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而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小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发生极大影响;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多姿多彩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研究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等等。这一切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好书报的引导、激励下,学生人格和才能都会向高层次发展。
二、如何激起课内外双翅的和谐共振
1.通过课堂教学的“课外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由课外辅助课内,再由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学会迁移,扩大信息量,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以《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例,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中的一个情节。要想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段历史。
有关“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故事在各种传播媒体上都有记载与宣传,查找这方面的资料途径有很多,因此我给学生下达了任务。果不其然,学生从网上、历史书籍、画册等传播媒体上找来了很多资料。望着厚厚的资料,学生只感受到查找的快乐,却没有进行筛选,这样就会影响课堂上资料的运用。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整理资料。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仔细研读资料,然后划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且还要写一些自己的读后感悟。有了这样的信息补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就更充分了。在学习描写红军飞速前往泸定桥的部分时,学生就能结合课外资料体会课文,如有的学生在体会红四团战士克服自身困难时,就利用信息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理解:红四团战士为了和敌人抢时间,连吃饭的时间都节省下来,党团员带头吃生米,喝凉水,走不动就削根棍子拄着走,以此战胜饥饿和疲劳。有的同学在体会抢时间的重要性时,提到了当年石达开就是因为贻误战机而全军覆没,由此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
2.通过语文群体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上的时间必定有限,不足以达到阅读的广度。而语文群体活动是比较广泛自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可以同时吸收大批学生参加。学生处于相近的阅读水平,参与面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利用学生课后的在校时间,开展丰富的语文群体活动。如美文诵读会、名言警句赏析、新闻回顾、读书成果展览、猜词秀等。
美文诵读会:师生互荐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并诵读。读后,大家议一议,互相启发,说说感受——或是明白了道理,或是记住了好句佳段,或是学会了遣词造句,或是又记住了一个素材等等。
名言警句赏析:“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积累毕竟有限,学生把自己积累的格言、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内容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赏析,资源共享,知识会越来越多。新闻回顾:新闻实事的了解对小学生同样重要,但学生不太感兴趣。于是,一方面要求学生读报记新闻,一方面以评选奖项为诱惑,對增加学生对新闻实事的阅读兴趣,有很好的效果。
猜词秀:这也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这种活动寓教于乐,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词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的语文活动,表面上看,好像与语文课文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它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活动中,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词汇、素材的积累,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有效的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把课外阅读看得与课内学习同等重要,应该把它们看作是语文学习的双翅,只有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双翅和谐共振,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7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其中必修课程包含 “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写作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阅读是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 是综合运用多种解读方法, 洞察各类文章的个性, 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详略处理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运用写作原理, 进入创造想象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我们的语文课堂既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又要教会他们怎样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 掌握正确有效的写作方法。阅读知识的学习与写作素材的积累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写作中又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用于实践。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注重从三个方面着手, 夯实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基础, 力求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第一、在教授课本中的课文时, 强调学生积累各种基础知识
每一篇优秀的文章, 尤其是被选入高中教材的文章, 都会有一些生词或经典优美的词语、成语, 有些词语表现力很强。比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描写荷塘的段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在这个段落中作者在这里通过 “亭亭” “袅娜” “点缀” “凝碧” “脉脉”等等词语展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淡雅; 写出月下荷塘宜人的静美和勃勃生气。而这些富有表现力的书面词语正是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写作的时候所缺乏的, 因此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指导学生阅读和积累这些优美而有表现力的词语, 理解它们的含义, 并慢慢学会用它们造句、写作。阅读本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 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 厚积薄发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特点, 只有长期坚持基础知识积累, 才能在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时错别字连篇、词语干瘪、口语泛滥的现象, 就能真正让学生有丰富的词汇, 自然能写出优美流畅的文章来。
第二、在欣赏课内优秀作品时, 强调学生学习和借鉴各种表现手法
无论是记叙文, 还是议论文, 都需要使用一些表现手法才更能引人入胜。但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很少能运用到表现手法, 即便是一些常见又有效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等等也很少人能有效地运用。而这些表现手法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概念进行解说, 并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语言的生动性。在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 又有蕴含丰富的修辞语句。例如: 孟子的文章善于运用比喻说理, 使说理显得从容不迫。在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里, 梁惠王自认为治理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 政策比邻国好, 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 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并没有增多, 而孟子用 “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 “尽心”于国的观点实际上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 本质上都是穷兵黩武, 虐民暴政。在荀子的 《劝学》一文中也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喻: 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遇冷而成冰的事例等为喻来说明了 “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就把抽象枯燥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生动形象又具体, 而且说理气势充沛, 这样化深奥为浅显, 由感性到理性, 令人心悦诚服。在学习这些文言文时我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会把大多数枯燥乏味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让人轻松愉快的接受你的观点, 这样一来就能让议论文的写作也变得妙趣横生, 学生们经过一些尝试之后, 也感觉到了比喻论证这种说理方法的好处, 论证水平正在慢慢提高。
在朱自清先生的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也运用了大量新奇、自然又有丰富传情达意功能的比喻修辞: 用 “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出水很高的荷叶; 用 “明珠” “星星” “出浴的美人”比喻碧叶间的白色荷花, 微风中的缕缕清香像极了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隔了淡淡云层的满月, 虽不能朗照, 却如同工作间的小睡, 别有风味。这些比喻, 生动细致地描摹了荷塘月色静谧淡泊的独特之美, 超尘脱俗, 令人无限爱怜, 又叫人受用不尽。在学习这一类散文的时候, 我一般会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鼓励他们把这些学到的比喻使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从能说出一个比喻的句子, 到能写出一组比喻句, 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 让学生在写作时能灵活自如的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 从而增添文章的语言色彩。
另外, 在我们高中语文考试题目的 “探究应用”这个版块的练习中, 往往会出现很多仿写句子的题目, 这一类题目一般会提供写作对象, 让学生仿照例句写出一句或几句修辞手法相同, 句式大体一致的句子。这一部分的题目对训练学生使用修辞手法和学习遣词造句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指导学生写仿句,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比喻、排比、比拟等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和正确的使用,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 在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这个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让不少学生在面对句子仿写题目以及作文写作时能从容应对, 取得满意的分数。
第三、在学习教材中选录的课文时强调学生整理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学习写作的方法
由于阅读量偏少,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论据素材的缺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论据材料, 即使作文审题立意新颖深刻, 也可能写不出具有说服力的文章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平时的语文课堂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课本中出现的名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事迹、诗歌、名言等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名家的作品, 尤其是一些古诗和文言文单元, 直接给我们呈现出能够为议论文提供论据材料的人物, 比如: 陶渊明、苏轼、屈原、王羲之、王安石、李白、韩愈、柳宗元等等。我们阅读这些古人的诗文时, 既要反复阅读背诵优美的篇章, 体会他们特有的人生情趣, 同时也要去感受他们在经历人生磨难时表现出来的优秀品格, 并且学会把这些古人的优秀品格与作文的话题相联系, 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 苏轼一心致仕, 忠君用世, 反遭贬谪, 可贵的是他有起落随缘的旷达性格, “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境去面对人生。在学习苏轼的文章时, 我指导学生把苏轼的材料运用到与 “责任”、 “胸怀”、 “直面挫折” “宽容豁达”等等相关话题的作文中去。同样, 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 我又指导学生对李白的生平事迹做全面的了解做到“知人论世”, 李白的一片浪漫情怀, 一身豪放气概, 一颗不屈的灵魂, 那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绝唱, 总能激励起困境中的人勇敢去面对生活。这样的整理与分析论据材料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名人的诗文, 了解他们的精神, 也能为写作准备丰富多彩的素材。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 针对学生描写人物困难的问题, 我在教授 《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时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例如: 《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出场前, 先让读者听到笑声, 接着 “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 ”这突如其来的笑语, 引起黛玉的纳罕。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邢夫人的儿媳妇、贾母的孙媳妇, 她独揽着贾府的家政大权。按她的身份, 她应该常在贾母身边随侍, 应该和李纨等人一样随贾母一起出场。但如果那样安排便难以显出王熙凤的特殊地位和独特的性格。因此, 经过精心构思, 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与外祖母等人见面叙谈之后, 使她能单独出场、单独活动自我表现, 显示其地位的重要以及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卓越的才干。同样, 在 《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惟妙惟肖的肖像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 通过对眼睛的描写, 我们可以知道, 祥林嫂原本是勤劳善良, 安分耐劳的劳动妇女, 她在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 在人们对她的苦难鉴赏、恐吓、威逼之下, 精神完全崩溃, 变得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 “眼珠间或一轮”的 “活物”, 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 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如果没有这些精彩的描写, 便不会又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而这些描写方法是可以通过学习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
语文的教学和学习是广泛而又细致的。读和写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学到华丽优美的辞藻; 可以读到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可以认识无数优秀的名人雅士; 可以感受到亲情、故乡情、爱国情等真切的感情。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必须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 体验到情感之真, 领会到细节描写之妙,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可谓一箭双雕。
摘要:由于课外阅读量的大幅减少, 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逐年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重视课内阅读, 并通过学习课内阅读的相关文章掌握基础知识, 学会使用各种表现手法, 积累丰富的课内素材, 力求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基础知识,表现手法,素材积累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荷塘月色.
[2]樊玉涵.河北抚宁二中, 新课改环境下看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3]程雪.江西省鹰潭一中, 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4]邹宝生.无锡市三中,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现状与对策.
[5]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6]自主学习能力测评 (A版) (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8
一、以课内文本作为阵地, 提倡阅读教学
初中1~6册的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要篇篇讲读在时间上不可能, 而且收效不一定好。于是, 我就大胆放下课堂讲读的教鞭, 推行阅读教学。这样, 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能快速提升学生对汉语文本的阅读体悟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决定分成三个阶段来推行。
1. 读懂复述阶段。
要求学生能读懂文章,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一般记叙性的文章如《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风筝》等采用此种方式。这种简单的读懂—复述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无心理压力的学习氛围, 锻炼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并学会用汉语去表达, 同时慢慢消除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畏惧。尽管有时候, 有的同学词不达意、语不成句, 我也都鼓励并耐心地听完他们的发言。慢慢地, 愈来愈多的同学敢于发言, 喜欢发言。
2. 质疑答疑阶段。
布置预习任务,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多少、难易、深浅无关紧要, 只要是自己对文章的疑问即可。布置这项作业意在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课堂上, 我会给出3~5个阅读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 从文中去筛选语句, 回答问题。如阅读《紫藤萝瀑布》时, 提出:“紫藤萝瀑布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紫藤萝瀑布什么心情, 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联想到什么?抒发了哪些人生感悟?”问题的设计从大处着眼, 力求保证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3. 启迪感悟阶段。
阅读的真正意义是激发个体的对生命的体悟。每一次的阅读, 对个体而言, 就是一次心灵的跋涉, 就是一次与作品对话, 并获得生命体验的历程。通过阅读一篇有意义的文章, 引发对生命的叩问, 对人生的思考, 这可能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我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本子写读后感。每一次阅读后将自己的零星感悟及时地记录下来。起初可能只是一两句,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同学们的读书感悟写得愈来愈详细, 甚至不乏新颖的见解、优美的语句。如阅读玛丽·居里的《人生的信念》, 有的同学就读出:“真正的人生财富不是对金钱的占有, 而是对事业的责任心;真正的生命之花不是瞬间经得起风吹雨打, 而是以坚持的信念等待着结果。”这样深刻的感悟乃是经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 通过对文本的认真阅读与深刻思考得来的。
以上的三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一学期之后, 绝大部分同学进入启迪感悟阶段, 读完一篇文章后, 较自觉地写下点滴感悟, 而且观点逐渐深刻, 字句逐渐通畅, 错别字也少见了。阅读的好处真是“尽在不言中”。
二、以学生实际为根本, 开展课外阅读
这是一批远离家乡的十五六岁的孩子, 初来乍到的他们被陌生的气候、环境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所包围着, 内心是那么敏感而脆弱。因此, 我就引导他们阅读《乡情》、《永远的乡愁》、《母亲》等一系列思乡文章, 让同学们去了解乡情的可贵, 理解求学的游子对乡情的领悟, 慢慢地引导同学们走出忧伤的低谷, 使他们的内心变得坚强。同学们的汉语阅读水平参差不齐, 个别的可以达到高中生水平, 我就鼓励他们积极到图书馆借书;有的连本地小学生的水平都不如, 而且没有看书的习惯, 我就在班级设了一个图书角, 特意买了一些拼音版的名著读本, 推荐给这些水平低的同学看。渐渐地, 我发现课余时间拿书静静阅读的同学多了起来。书成为同学们节假课余的亲密伙伴, 书成了同学们思想的指引灯。预科班的学习较在新疆的学习要难的多, 苦的多。许多同学喊苦喊累, 整日愁眉不展。我就给学生选了《我很重要》、《始终微笑着》、《我的四季》、《悬崖上的一棵树》、《态度决定一切》等佳作, 让同学们明白:做一个不卑不亢、笑对风雨的人;理想的实现必须脚踏实地, 人生的收获与努力成正比;人生的处境无法选择, 但生命的质量掌握在自己手里;态度决定高度……我带领同学们去品读俞敏洪的经典励志文章, 去感受赵丽宏《生命》的美丽多彩, 去体会毕淑敏《提醒幸福》的殷殷叮呤, 去欣赏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的自信自强, 去领悟刘湘晨《胡杨祭》的坚韧不屈, 去聆听冯骥才的笔下《珍珠鸟》的可爱信赖……人的心田需要种上庄稼, 才不会被杂草荒芜。当美丽的阅读世界在懵懂的学子们面前展开时, 我惊奇的发现, 同学们变得成熟而有思想, 言语举止也更有礼有节。
三、以阅读给养思想, 以阅读带动写作
语文教育的实质是立人, 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能读会写、知书达理、内心有着真善美情怀的中华少年[1]。阅读带来内外双面的好处, 在内提高认识事物、感悟生活的思想能力, 在自我觉醒中提升人文素养, 塑造健康的人格;在外可以学习语言, 学习表达, 学习技巧, 写就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化影响着、推动着外在。阅读滋养着生命, 最终凝结成有内涵的思想文字, 即阅读给养着思想, 带动着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细读文本中领悟人生, 滋养精神, 丰富情感, 体验生命与成长。如学习苏轼, 让学生懂得乐观旷达是生命的大境界;学习陶渊明, 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不趋附世俗的淡泊的人;学习《背影》让学生懂得体会远在新疆父母的殷殷苦心;学习《岳阳楼记》, 让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总之, 时时刻刻地利用阅读教学灌输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此外, 还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加强阅读与写作。 (1) 积累。阅读是写作学习的基础, 是写作的重要源泉。做好阅读积累, 可以涵养性情, 启迪心智, 可以不断增强对文字的感觉,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积累中提升。在平时的阅读中, 我一直强调学生养成“阅读在手, 笔记在手”的习惯, 让学生及时摘录好词、好句、好段。一年来, 每一个学生都积累了3~4本摘抄。 (2) 评写。新课标强调:“学习鉴赏作品时, 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思考”[2]。要求学生对所读的文章做出评点, 及时记录下自己的体会感悟。课文内作书旁批注, 记录本上形成较长篇幅的完整的文章。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悟”, 借助“读”锻造“悟”。 (3) 背诵。那些大量的优秀的中华古代诗词曲文积淀和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 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支柱。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取向、立身处世原则、道德情操境界等, 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所以我鼓励内高预科班的同学多背诵。这不仅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更重要的是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他们的心田上撒播下中华民族文化的种子, 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 仿写。对作文还是门外汉的内高预科班的同学需要范文的指导, 需要“模仿”这根拐杖。而阅读的课文及美文就是很好的范文。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给予学生写作方法的启示, 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营养。如在阅读中学习结构谋篇、积累语汇, 学习各种修辞手法等语言表达技巧。在模仿与借鉴中, 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有几篇文章还在校刊上发表, 这也激发了同学们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四、做阅读的先行者, 以阅读带动阅读
要让学生读书, 教师自己得是一个爱阅读的人;要让学生成长, 教师就要加强自身文化涵养。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先生说过:“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 第一是读书, 第二是多读书, 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3]语文老师更有必要读书。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阅读, 才能充盈内在的素养, 才能具备滋养生命的文化自觉。一个语文教师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对教材的熟悉, 更是体现在深厚的文化涵养。这种修养使教师在课堂上能高屋建瓴, 出入自然, 妙语连珠, 在课外充满让学生心向慕之的人格魅力。读书可以滤去喧嚣与浮躁, 是一个语文老师修炼内功的首要。读中外经典的名著, 让教师夯实内在文化的基础, 在带动学生阅读时有切实的阅读体验, 较好地与学生进行文化经典的交流;读读时文杂志、新闻报纸, 让教师在工作中拥有一份平和从容的心态, 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更好地与新时代的学生沟通。
总之, 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多学习, 多阅读, 以自身的阅读自觉去积极主动地带动学生的阅读, 以自身的文化魅力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引领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阅读是飞翔的翅膀, 借助这双强劲有力的翅膀, 内高班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翱翔。阅读丰富了认识, 打开了视界, 建构美好的精神家园。当阅读成为自觉的习惯, 语文教学就打开了一扇大门, 语文的美好世界才算真正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参考文献
[1]范慧兰.贫瘠的土地期盼理想的耕耘——内高预科语文教学反思[EB/OL].http://www.jdfz.sh.cn:8086/xjb/save.asp?id=168&labey=52005-2-6.
[2]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9
一、与教材相联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选自中外名家名篇, 无论是从艺术风格、思想境界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都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经典范例。而且, 教师在课文的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心得。因此, 笔者建议对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 可以以教材为基础, 向外发散, 给学生指出大致的阅读方向, 使得学生能够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例如: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冰心的诗歌, 短小清新、自然纯真的风格与初中生那天真直率的少年心性相投和, 自然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 借助这四篇诗歌给学生带来的美好印象, 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拓展阅读, 从而对冰心的艺术风格以及在诗歌中倾注的脉脉温情有所感悟。
此外, 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环节”也向学生介绍了不少经典著作, 如《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水浒传》等等。这些书籍在内容上引人入胜, 语言风格上或简洁、或优美, 用语规范、描写得当, 也非常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适当地注意这些名著, 通过一些章节的试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懂得如何以好书为师, 与经典为友。
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有了阅读目标, 还应注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学生过分追求故事情节, 看不懂的地方就囫囵吞枣甚至直接跳过, 忽略了课外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阅读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所以, 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来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例如:
1.好书三读:课外书籍既有清新自然的现代诗歌;也有雅致古典的传统词曲;当然也少不了不同篇幅的小说。因此, 笔者建议教会学生根据书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果是诗词阅读, 那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朗读出来, 根据自己的体悟将感情融入到朗诵中, 做到声情并茂。这样一来, 既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到诗歌的情境美;也能够体会到诗歌在音韵上具备的独特魅力。
面对小说, 学生则不妨选择先浏览后精读的方式。因为小说的情节性特质, 不少学生对故事的进展十分好奇,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书籍, 学生可以先尽情地阅读精彩的故事, 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词或者不理解的字句, 只要不影响整体情节, 都可以标记下直接跳过。等到全书阅读完毕, 再把自己标记过的部分和精彩的章节进行精读。这种二次阅读法既维持了学生对故事的热情, 也保障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2.笔记法:笔者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的重温。因此, 教师一定要敦促学生养成多翻书、勤动笔的好习惯。
以《朝花夕拾》为例:作为一本经典回忆散文集, 它既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文笔优美的童年回忆;也有《藤野先生》这种平淡真味的师生情怀;还有《狗?猫?鼠》这样意味深长的锐利词锋。因此, 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除了摘抄一些语言优美的句子, 更重要的是对文章言语之外的思想内涵进行品读, 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疑问。
简言之, 阅读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只要坚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 就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
三、举办阅读交流活动
除了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阅读不止是一项需要反复读、不停写的辛苦琐碎的工程, 它是一件人生乐事, 是一项使人获得身心愉悦的有益活动, 让学生真诚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而举办一些轻松的阅读活动恰恰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以上认知。
例如, 笔者曾经举办过阅读分享会活动, 让学生一起分享阅读《西游记》的感受。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笔记, 对《西游记》中精彩的打斗场景摘录得特别多, 认为作者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 不同的妖精动作不同、形态各异, 使得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学生则对孙悟空在花果山的自由自在印象深刻, 对天庭的人情冷暖做了剖析总结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原因;还有一位学生甚至根据书本的描述自己为取经四人分别画了一副人物肖像。
笔者认为学生不同的做法、观念这都是喜爱阅读、分享阅读的一种表现方式。通过热情的交流还能使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他人的观念交流, 分析他人的观察角度, 从而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同样, 交流使得学生发现相互之间对作品阅读的共同爱好, 能够产生相互鼓励的催化作用, 让学生带着分享和交流的喜悦再一次投入到阅读当中, 并且能够借鉴他人的观念加深自己的理解,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阅读收获。
总而言之, 课外阅读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相信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 一定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提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国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长阅刊, 2007年第12期
[2]徐永红.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文学教育 (上) , 2012年第11期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10
升入四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名著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读得如痴如醉,谈起来滔滔不绝;有的为了应付任务,囫囵吞枣;还有的学生对此压根提不起兴趣来,觉得无聊至极。那么,课外阅读如何加深和拓展课内阅读,课内阅读又如何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呢?我便针对《三国演义》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进行了几次尝试和研究。
一、走近英雄,逐一剖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改编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学生读完后,能够认识到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刘备。然而,这部充满英雄情结的四大名著之一,学生津津乐道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才思敏捷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英勇善战的赵云,一代枭雄曹操……于是,第一次设计阅读指导课时,我便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解读作为教学的重点,设计了“群英聚会”这一教学环节。在通过对同学们的阅读调查后发现,大家对诸葛亮、关羽、曹操这三个人物兴趣最浓。在同学们的侃侃而谈间,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永载史册的名字,真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细细想来,似乎又缺少了什么。既然作为一节语文课,课堂上的语文味似乎少之又少,而这又是甚为重要的。于是,我又开始思索:怎样让一节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焕发出浓浓的语文气息呢?
二、结合书本,重点突破
在四年级下册《练习二》中,有一段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段描写。而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许都护嫂、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这个人物不仅被刻画得有勇有谋,而且相当的重情重义,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个三国英雄人物。
于是,第二次来试上这节阅读指导课时,我让学生在简单地罗列和交流对三国英雄的印象与感受后,就将重点放在了对关羽这个人物的解读与剖析。更为不同的是,我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练习中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片段,感受这段文字短语上简短有力的特点以及行文一气呵成的精妙。在此基础上,我又和孩子们一起来比较青少版和古文版刮骨疗毒的段落,感知简洁的文字背后那极强的画面感。在经过两段文字的品读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便跃然纸上了,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也就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了,读经典、诵经典、传承经典的教育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然而对于这样一部旷世巨著而言,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上仍存在以下提升空间:如众多的文官武将之间的关系、如该如何形成整个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之间的纵向水平上的认知、又如怎样对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三国演义》中所要透露的哲思形成主动思考的意识?总之,只有理清这些,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从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甚至对他以后的阅读产生高屋建瓴的迁移性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达到课内促进课外,课外补益课内的双向滋养作用。
三、关键事件,整体架构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将一个个有趣的计策与事件前后连接起来,在头脑中架起阅读的整体结构是一件难事。因此,我又从《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提出的八字策略“三分天下、最后取胜”为突破口。第一次上指导课以关键事件——“赤壁之战”作为主要抓手,正是这次节点性的战争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随即,通过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取胜的原因。但问题如此之大,学生的答案多为散点的原因罗列,很难形成结构化的理解。因此,我们给予学生支架,完成任务单,如下:
最后,在小组汇报与讨论中,通过当时的形势图,天气因素快速聚焦到“天时”“地利”,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人和”的因素。因此,引导学生关注西蜀取胜的关键事件以及关键事件中人物所体现出的大智慧。
第二次课内指导则聚焦在“最后取胜”的讨论中,在“火烧连营”这一促使蜀国走向衰败的关键事件的牵引下,抓住火烧连营前、中、后蜀国的表现从地理、天气、策略、计谋、人等方面来总结未能最后取胜的原因。设计学习单如下:
细细想来,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指导虽然费了一番周章,但是这次的研究,以教材文本为起点进行拓展,遵循感性阅读到理性阅读的规律,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内在关联性,探索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基本范式。在“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新途径,开拓语文教学新领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宽度,而且对阅读的深度更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和培养。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结合的过程。”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课内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篇11
一、创设良好的课内课外阅读环境与氛围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创设良好的相应的阅读环境与氛围,往往可以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内重现课文情境
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课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
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一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我在教学《太阳》一课前,教师先讲了一个学生的小故事: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加深对太阳的认识。这样不但提高了预习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内课外都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能够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后,如何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对文学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呢?农村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体会那么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我认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由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让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闭眼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榕树下,感受鸟的叫声,拍打声,嬉戏声,体会鸟的多,榕树的茂盛;教学《月光曲》时,让学生闭眼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海浪的起伏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这样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对文章最佳最深的理解,增强对文学文化的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内课外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良好的习惯对阅读常重要。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反复读不厌读的习惯,边读边思边悟的习惯等等。
磨刀不误砍柴功,掌握良好的技巧必不可少。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四、拓展课内课外阅读渠道,扩大阅读面,丰富阅读量
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和阅读资源,利用多种渠道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向学生推荐《小星星》、《小学生之友》、《小学语文报》《江西日报》、《赣州晚报》《故事会》、《读者》、《知音》、《演讲与口才》等报刊杂志;也推荐新课标中的中外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等;也提倡网上海量阅读,当然要正确甄别;生活中的广告语、流行语、标语等也值得一番阅读及体会。
五、开展阅读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积极性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篇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样宏观的视角,教师该如何解读?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学习了语文教育教学界专家们的一些著作,形成了以下认知:
一、课程与教材之课内阅读
王荣生教授这样评价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许多条目的含义尚缺乏确切的解释,理解因人而异的现象乃相当严重地存在着。这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人们在许多情况下难以把握所实施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合法。”“事实上,我们的语文课程,很大程度上一直是语文教师‘我认为’‘我喜欢’甚至‘我就这样’的课程。这使我们想不到要去问: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而同时,王教授也提出一堂课的合格的评价标准在于“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
读了这些文字,反观自己以往的教学,那字字句句无不在鞭挞着我曾经的迷失。他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鉴定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并针对各种类型的文章功能的发挥方式做了一定指导,并指出,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实践把这些数量相对庞大,质量相对庞杂的“基本篇目”当成定篇来使用了,从而把“教语文”演变为“教课文”。这无疑让我警醒,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原来就是所谓的“教教材”。因此,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必须转身,今后要先关注一篇文章在教材中所属的类型,再进行教学。
例如四年级上册中,《但愿人长久》《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古诗两首》《珍珠鸟》这些课文,我把它们归结为定篇。几篇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天安门广场》《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雾凇》我把它们归结为用件。其余则分别纳入样本或者用件。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我对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在教法设计上,也就不会想着面面俱到了。
二、课程与教材之课外阅读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母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花。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的工程和“花”的事业。亲近母语课题告诉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语文教育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理论方面和实践领域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母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母语教育地位的下降;把一本语文教材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全部;母语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儿童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儿童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指导在我国语文教育体系中缺乏地位;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王荣生教授指出“课程不应该等同于一本教材”;崔峦先生也说:“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语文课本提供的阅读量极其有限。”“学好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内得法,课外求发展。”
周益民老师说:“在阅读过程中,我发觉传统语文课堂对儿童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教师也好,语文也好,眼里有学生却没有儿童,儿童只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与儿童有天然的距离感。”于是,周益民老师将民间文学引入课堂,有人评价他对教材的这一突破是一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造与建设的艰难探索,试图新开辟一条战线,弥补长久以来课程与教材的缺失。其价值在于,树立正确的语文学科性质观,在唯工具论与人文主义泛化这两条歧途之间,走出一条课程创新之路。
第一次读到这些话语,我便生出相见恨晚之意。之所以会有如此之深的感受,是因为新接的班级,我看到了孩子们鲜活的脸庞,却感觉不到他们对词语对文本应有的温度。我对孩子们的感觉便是“儿童对教师的话抱着冷漠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里渴求知识的火花”。这让我忧虑,“这种对词的冷漠态度、无动于衷,确实是教学中的一大缺陷”。(苏霍姆林斯基语)如何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多位小语界前辈们的话语都提醒我,必须转身,必须让孩子进行阅读,必须亲近母语!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自己的一系列“课改”:
1. 有意压缩讲读课的课时
在前面所说的课内阅读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将视角落在单元板块教学。同时借鉴其他老师采取的让学生进行课前学案预习,课堂上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将压缩下来的课时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孙双金老师说:“13岁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他也提出应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并指出小学语文教育的三大“石块”应该是“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于是结合我市开展的“课外阅读考级”,针对课标上指明的“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我带领学生开始了古诗文的诵读之旅。
(1)素读为主
由于是初次尝试,同时考虑到篇幅较多,在教学这些课外诗歌时,我没有如课内教学一样细细品味词句,而是采用“读正确—粗知诗意—点拨重点词义—大致感悟古诗词的情感”这四步法。重点在于诵读。
(2)做小老师
我深深感到,孩子自己学会学习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进行诵读之后的数周,我萌生了让学生自己做老师的念头。我鼓励学生自己回去先预习古诗,查找相应资料,第二天在课堂里争当同学们的小老师,学生们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问,老师在旁边适时帮助点拨。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起来更加兴趣盎然。
(3)学以致用
学了古诗词,在对古诗词的情感意境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我让孩子们将古诗词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于是,便有了:
我去安徽玩时,看到一个很大的瀑布,让我想到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月是个感恩月,我想对妈妈朗诵这首诗,对妈妈说,我也爱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前阵子在去梅李的路上,我看到河岸的一群鹅,不禁让我想起:“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晚上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经妈妈一点拨我豁然开朗,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到老太太家里去,看到河边有人在钓鱼,我就想起了这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一句句稚嫩而有童趣的话语,读来真令人忍俊不禁。
(4)多元巩固
为了让学生们对古诗词有一个更为系统的把握,也为了提高学生们学古诗的兴趣,我又让学生们进行了“我读古诗”的手抄报活动评比。要求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主题的古诗词写下来。可以是“思乡诗”,可以是“四季类”,也可以是“边塞诗”,还可以是“爱国诗”……看着学生们用心完成的作品,我内心充盈着感动。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用“赛诗会”“还原写作”“主题班会”等多种手法,让古诗词的意蕴美、声韵美逐渐浸润学生们的心灵,让诗性文化在学生心中萌芽。
看着学生们的点滴变化,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转身,带给我快乐,也带给我展望:若能用更多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更多其他经典的阅读指导,我相信,那阅读的力量将会是无穷的。然而转身,也带给我压力,我必须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因为我深知,我离“专业素养”这个词语,还太遥远。
【语文课内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07-27
七上语文课内阅读习题06-28
小学语文上册课内阅读08-27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07-17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10-31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05-24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06-26
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08-01
搞好语文阅读教学10-16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