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写作文

2024-10-10

引导小学生写作文(精选12篇)

引导小学生写作文 篇1

摘要:如何引导小学生写好作文,长期以来成为教师和家长的讨论话题,讨论的核心是想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立足于从小学生的业余爱好中选取话题,一个班级不局限于同一作文题目,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写作兴趣,写作基础,作文特色

因材施教。

小学生写作文很难,学生写着难,教师教着难,批改时更难,总觉得学生写的作文没新意,语言枯燥无味,还会出现错别字,怎样让学生写作文不难呢?

其实,写作文也是创作的一种形式,而创作的本质来

文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郑他们对生活也是充满好奇的,如何把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秋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是语文教师需要好好把握和引娜

导的。

一、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文,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特别敏感,告诉学生把这类内容写下来,不要考虑体裁、格式,只是单纯地记录,为写作文做素材积累。以后遇到相关作文题目,学生写起来不但觉得简单、轻松,写出来的作文还会十分生动、有趣。一旦学生完成写作,借此机会告诉他们,写作文并不难,就是把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做过和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就行了。

对写作文有困难的学生不能用统一的作文题目要求,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布置与其生活相关的题目,让他简单记录下来即可。之后,可以根据同一话题继续引申、拓展,从只言片语到成段成篇,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信心。

二、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强化写作基础

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直接体验还很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写作要求。要想写好作文,还必须多读书,不仅要学好课文,还必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这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能体会日常生活词汇在语段、语篇中的具体运用,感受词汇的语境意义,从而学会恰当用词。通过对班上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平时阅读量大的学生,在描述同一事件始终时,用词准确,逻辑清晰,话语结束时一篇小文章就完整了。

因此有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读书氛围,让学生养成读

师爱,让教育走得更远

文/张淑婷

摘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宽严之中,显露真爱;在心灵沟通之中,予以尊重,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师爱;尊重;关爱;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我认为,努力营造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暖、相互关爱的班集体。在这里,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到许多知识,培养许多能力。同时,也给师生、家长带来许多快乐!在这一教育的付出和享受快乐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它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家长的体贴和协助,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我们班的黄同学,上课好动,爱和同学发生矛盾,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有时还交空本子滥竽充数。我发现了他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特别尊敬老师,热爱劳动,乐于帮助别人。我多次找他谈心,及时与家长联系,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适时地去表扬他,还选他当劳动小组长,慢慢提高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主动帮助老师做事,积极为同学服务,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近两次数学测验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当然,他每天的作业,我还需跟踪,但那只需眼神的交流,不需过多言语了。

肖同学是一个淘气、懒散的孩子,她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每天课间、放学后总喜欢贪玩,经了解,她父母已离婚,她跟着妈妈,妈妈白天去上班,每晚上天黑以后才回家。我一方面留她在我们办公室做作业,让她感受到老师放学后仍在抓紧时间积极工作,另一方面约家长到校看看老师是怎样对她的孩子不离不弃,希望她妈

书的好习惯。在班级设读书角,定期举行讲故事比赛和演讲比赛都是很有效的方式。另外,学生读书的时候,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抄下来,读给班内同学听,抽时间背下来,为以后自己写作文积累素材。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突出作文特色

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讲课时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何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想法,是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如果让学生根据结尾续编故事,你会看到学生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想象是不一样的,写作文就是让学生在一条主线下,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丰富多彩的内容。

想象力、创新性是一脉相承的,符合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整体要求,就如何培养想象力,社会、早教机构和家庭都相当重视。各种相关培训兴起,像“宝贝计画”,就是试图通过故事联想的形式教授学妈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不要放任孩子。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注意安全。要让学生和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是真心帮助他们的。通过我们共同教育,渐渐地,肖同学也开始信任我们了,也会为自己做得不好而感到不好意思了。现在不但数学测验都取得优秀成绩,而且书写也漂亮多了。

陈同学是我班的班长,他是一位内向且自尊心很强的男孩,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很敏感。有一段时间,他生病了,学习、纪律和班级工作都比较放松了,威信明显下降,自信心也明显下降。根据他的优点,我增加了课前背诵口诀请他做示范,课间经常找他到办公室来聊天,平时总是提醒他要多穿衣,生病了要及时治疗,按时吃药。晚上,还经常给他的家长打电话询问他的情况……慢慢地,他又充满了自信和欢笑。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却是一份份充实、沉甸甸的情感。激情成就梦想,努力就有希望。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花开很美,等待花开更美。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欣赏花开的美,更要欣赏等待花开的美!所以说,师爱,可以让教育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8.

[2]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2009.

生如何通过画出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模式,一方面靠天赋,一方面靠后天培养,我们要解决的是后者。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生活基础,想象力有一定的背景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要提升想象力,需要引领他们多接触自然、多体验、多感受,通过直观感受提出独特的想法和主张,从而实现创新。

总而言之,小学生刚学写作文很难,就好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需要我们众人的呵护和鼓励。抓住他们写作中的闪光点及时赞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把所见、所闻、所感以语言的形式写下来,强化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展、词汇的丰富,他们的写作会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和东波.生活与作文的统一.华夏教师,2013(01).

[2]何更红.浅谈小学生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学周刊,2013(02).

引导小学生写作文 篇2

春,开心地笑了。花开得越发动人,香气越发沁人心脾,繁花芳醇,姹紫嫣红;归来的燕子在屋檐下筑巢,歌声更加悦耳动听;人行道上再次叠起重重的树影,绿色的生命变得生机勃勃。阳光里的行人告诉我,快乐开始了,从春天来到的那个时刻。

―节选自景灏唐同学《春的脚步》

开篇读来,顿觉一股才思与浓情扑面而来,细细品味,每一个读的停顿里都闪烁着文字的灵动与光彩。孩子们,读到这一段充满才情的文字时,你是否也有一种倾诉感情的冲动?冲动之余,你是否又有一种难以表达的苦衷―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从何而来?

其实要我说,景灏唐同学的文脉正是来自于我们学习的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燕子》第2自然段: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从文段的表达对象看,都是在描绘春景;从表达层次看,都是在有条理地描写春天里的景物;再从表达的方式看,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摹。除“春,开心地笑了”一句外,其他构段方式几乎如出一辙。

因此我要说,孩子们,如若你要学好作文的话,请不要忘掉自己的语文课本。钻进去吧,幸福离我们真的很近!不信吗,请再读几个例子。

例一: 咬文嚼字。

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四年级上册第21课《珍珠鸟》第4自然段节选。)

作文:引导学生写独特体验 篇3

链接生活让情境“如影随形”

“作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师应树立“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作文理念,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云蒸霞蔚、峰峦叠嶂、原野荒漠、江河湖海、溪泉瀑潭、都市美景、乡村风情、校园景观都可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让学生在开阔的空间里潜心涤虑,感悟生活。

观察是写好自然现象的基础,也是根本。如何去观察呢?其一,确定观察对象。自然界中的现象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但要让学生带有一定的目标去选择。其二,引领学生抓住这一自然现象的特征去观察。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地点的转移,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三,要持续观察一段时间。

比如,一位学生在观察“晚霞”后写道:“啊!晚霞,多么奇丽。它一会儿像一头雄狮在吼叫,一会儿像一匹骏马在奔驰,一会儿像朵朵鲜花盛开……我看着看着,身体感到轻飘飘的,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晚霞。一会儿,一道霞光射来,晚霞闪耀着絢丽的光彩。我把眼微微睁开,眼前顿时出现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我的身体好像也就色彩裹住了。我低头一看,碧绿的鱼塘像个葫芦形的大宝石。晚霞将彩色的柔光洒在鱼塘里,就像给碧水插上一朵朵绒花。塘里的鱼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悠闲地游动着。有时它们挤在一起,好像在窃窃私语;有时它们凝视晚霞,好像议论着晚霞的奇异……”这位学生能抓住天象、气象的变化,展示晚霞的变化形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他能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恰当的形容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自然景象必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移植情景让体验“无处不在”

现代语文教育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的,也不是所有的作文都是写日常生活的,不是每节作文课都可以去感受大自然、了解社会百态的。有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作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将一些情境移植过来,这样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作文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

移植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风味美食,它或是传承了一种文化,或是记录了一段历史。笔者家乡江苏南通的风味美食太多太多,有洋糖金枣、四宜团糕、韭菜盒子、金钱萝卜饼……单是名字就让人回味。比如,如皋白蒲的“只此一家”茶干,相传三百多年前就有店号为“三香斋”的豆腐干店,其加工工艺精细,用料考究,口感细软劲韧,算得上色、香、味俱佳,被誉为白蒲一绝。现在的白蒲“三香斋”茶干,其工艺更加精湛,它选用优质大豆、多种香料精制而成,内含易于消化的优质蛋白质及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对增补人体营养极为有利。特级教师姜树华在作文指导课上就请同学们带来家乡的白蒲茶干,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当地学生虽然经常吃这种土生土长的白蒲,但却从未刻意地观察,更未在课堂上品尝过,所以,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随后写出的作文熠熠生辉。

移植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知无不言 教育的对象是天真浪漫的孩童。他们对一些新鲜事物、新异现象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领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趣事。因为在学生的记忆海洋里,一定蕴藏着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它们就像天空中的小星星,是那样的醒目,那样的耀眼璀璨,让学生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令人感兴趣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学生心动、神往,表达起来也就滔滔不绝了。

比如,一位教师曾上过一节《铁锤锤蛋锤不破》的作文课,当题目一出现,不仅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更多的是惊讶与疑惑,铁锤怎么砸不破鸡蛋呢?然而,随着实验的进行,鸡蛋确实轻而易举地就破了,这时,学生们的惊讶程度更深了:蛋破了,为什么实验叫“铁锤锤蛋锤不破”,此时,教师道破天机:这个实验玩的是文字游戏,实验名称应该怎样读:铁锤锤蛋,锤不破。学生们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同时更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一节作文课,在惊讶中开始,在笑声中结束。由于同学们用心参与了这个活动,抒写出的作文精彩纷呈。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尺度。只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揣摩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就能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抒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引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篇4

一、情趣引导, 焕发写作灵感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变厌学为爱学。激发兴趣和爱好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方法。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出他们生活中的事情或人物, 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去感受、去写作。例如, 在教学生编童话故事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安徒生童话》里花会唱歌、鱼会跳舞、桌子椅子能讲话, 那么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具有四个特征:一个是幻想;另一个是拟人;再有一个是有头有尾的;还有是童话故事大多向人们说明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

师:我们不仅爱读童话故事, 有些同学还会自己编童话故事呢!你能现场给同学们编出一个童话故事吗? (教师指定一学生)

生:有一天, 我看到两个小蚂蚁在地上跑着, 其中一个长的大点, 另一个长的比较小点, 它们正在地上寻找食品。奇怪的是, 那个小点的蚂蚁找到一粒米后竟然主动让给那个大一点的蚂蚁。我想, 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亲戚关系更或者是夫妻关系。因此, 我立即联想出一个故事———小蚂蚁保二唐僧取食。 (该生一讲完, 课堂上立即掀起了讲童话故事的高潮。当然, 我也对这个学生给予了表扬和赞赏。)

师:你讲得很精彩!下面, 我们就来一次童话故事比赛吧!看看谁是未来的童话大王!

我认为, 在这节课中创设这样的情境,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 先让他们大胆地说, 再让他们用笔写出来, 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去。这样的课堂, 教师还担心学生怕写作文吗?

二、日积月累, 打好写作基础

写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因此, 我常常鼓励学生要将每天生活中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以便积累作文素材。如班级里开班会、星期天出去上街、学生自己过生日或父母过生日等等, 都鼓励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在写日记中, 我又要求学生将平时在课本中学到的好词佳语运用到日记中去, 但在日记中要将这些词语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后, 学生背会了书本上一段话。我让他们观察我市格桑花开的过程, 有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五月的高原, 格桑花才匆匆忙忙地从沙漠中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到了六月初, 花瓣儿才逐渐展开, 红的、紫的、黄的。哇!还有黑色的哦, 你看啊, 旁边还秀出的嫩绿色的小叶莲。”后来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描述格桑花开的不同姿态时, 还引用了“荷花”一文中的排比句。只要不是原文抄袭的, 我都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这样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的写作水平果然得到了提高。

三、模仿课文, 进行写作练笔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 选进来的许多文章都是可以作为例文来进行作文教学的。对我来说, 当然是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认真模仿文章的结构、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如教学“七月的天山”时, 这篇课文作者是先写“进入天山”, 而后是“再往里走”, 最后是“走进天山深处”。由于我市就坐落在昆仑山脚下, 许多学生曾经到过昆仑山中, 因此对昆仑山了如指掌。在一次作文教学中, 我先出示了图片, 让没有去过昆仑山的学生看看我们的昆仑山, 接着我就让学生模仿“七月的天山”写一篇名为“八月的昆仑山”的作文。课堂上我提示学生:要从高到低、由远及近, 要运用形象的比喻等写作手法, 描绘出我们昆仑山的雪峰、雪水, 以及流经我市的昆仑河, 而对于去过昆仑山的学生, 则要求他们写出八月昆仑山的雪景和山脚下的草原、沙漠。

仿写是学生写作的开始, 是培养写作兴趣的基石, 只有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才能水到渠成, 真正达到实现作文教学创新发展的目的。

四、作文评改, 习作互相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教导学生, 要养成对自己初步形成的草稿进行认真修改的习惯, 并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习作。每一次作文批改后, 我都会精选几篇学生习作, 点评讲解, 让学生在欣赏中对比, 看看其他同学是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的, 鼓励他们互相批改习作,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还鼓励他们互相当小老师。当然, 我在给学生写作文评语时, 也常常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我的原则就是:只要他们认真完成作文了, 那就多表扬少批评。

引导小学生写作文 篇5

作文600字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身边生活,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并进行相应指导,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分析事物的好习惯。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不能单用眼睛,要耳、口、手、脑并用,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是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教师如果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离开社会生活,离开学生的思想感情,离开文章内容,大搞孤立的、繁琐的、机械的字、词、句的训练,将会使学生陷于文字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其结果,与主观愿望恰恰相反,语言能力难以提高,作文能力只能止步不前。

其次,指导阅读——积累语言。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接合。要指导从阅读中积累材料、即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的词句,学习、吸收良好的写作方法,必要时要求强记下来。这样,学生作文有了取之不尽的材料这一坚实的材料基础,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45-01

学生写作文离不开生活材料、思想认识、表达技巧。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想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占有的生活素材比较少,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表达技巧;二是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对此,笔者从作文教学引导这个方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重视阅读,积累素材

学生写作文需要拥有一定的生活素材,没有材料,写作文时就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那么,学生如何做好素材积累的工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首先,引导学生读有“字”的书。不同书籍记载了作者大量的见闻和感受,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通过阅读书籍,学生能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充实写作“材料库”。其次,读无“字”的书。对农村学生而言,农村丰富的生活、美丽的风景以及农村的发展变化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对象。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读”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并将自己的感触化成文字,这些也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材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平常事物中蕴含的意义,并将这些材料积累起来,成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赏析和仿写,掌握写作技巧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将这些生活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他人的文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学生在赏析他人的文章时,可以从文章的立意、选材、构思、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分析文章的立意是否新颖,是否与众不同,思考素材的选择是否典型、丰富,文章构思是否独到,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除了赏析语文教材里的名家名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同龄人的优秀习作。这里所说的同龄人的优秀习作,既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作文选上的优秀习作。学生学习同伴的优秀习作,更容易激发对作品进行“评头论足”的兴趣,这是因为优秀习作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优秀文学作品和他人的优秀作文,有利于学生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虽然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但是在写作文时,有的学生仍旧难以写出好的作文。对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仿写的范本。写作有了范本,犹如练习书法有了字帖一样,能够解决学生“无从下笔”的问题。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摹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临摹和仿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呢?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经典的文章,在学生仿写前多次诵读这些文章,领会文中的主旨,然后再研究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经典的优秀文章正是对“怎样写”的一种现身说法,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仿写的范本,能够让学生从范文中掌握写作技巧,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在头脑里完成写作构思,顺利进行写作。

三、互评互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作文本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因此,作文评改应该把“以生为主”的互评互改代替“教师评改”,将作文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互评互改中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可以这样做:第一,教会学生对一篇文章的优劣做出评判。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文章的方法,才能够对一篇作文的好坏做出判断,进而学会如何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水平。第二,提高学生赏析作文的能力。在作文互评互改中,“评”和“改”是少不了的,学生在互评互改中既要认真“寻宝”,即找出文章中运用得好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进行分析、评价,又要精心“挑刺”,即指出文章的缺点或不足。假如一个学生能够轻松地指出一篇文章的优点和缺点,说明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作文鉴赏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第三,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在进行作文互评互改时,每一个学生都要把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同学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看待作文评改,遇到问题时需要在小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做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读、赏、仿、改的引导,能够提高学生赏析作文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让学生不再惧怕写作文,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篇7

然而这些年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写作教学被人为扭曲了。为了升学考试, “写什么”都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学生成了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 写作不再是学生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写作让学生胆战心惊, 望而生畏, 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 落入俗套, 毫无新意。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大千世界, 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 然而, 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留心、认真地观察生活。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 去观察, 去体验, 去感悟, 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鼻子尖下溜走, 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此, 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 首先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 然后设法接近他, 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 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的观察, 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菊花, 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通过触觉, 触到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

学生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就要丰富学生生活, 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 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 让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 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由于观察是习作的基础, 因此我有意识地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 指导学生去观察千变万化的事物, 春天到了, 我引导学生留心校园、田野的一草一木;夏天到了, 我利用假日小队活动带领学生拥抱大自然, 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 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观看农民伯伯收割的场景, 让他们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 让学生关注动物冬眠的的情形……并要求学生及时将心中的所思所想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 通过长期的积累, 学生的脑中装满了孩童时代的故事, 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面对一些学生在作文课堂上“横眉冷对方格纸, 俯手咬烂铅笔头”的情形,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困境呢?这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 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 自觉地去探索与创新, 学生只有想写、愿写时, 才会觉得写作是一件乐事。因此, 我将习作指导融化在学生喜爱的活动中, 积极引发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丰富自己的感受, 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 鼓励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写啥就写啥, 做到“用我心思我事, 用我口抒我情, 用我手写我心”。

三.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生在感受、体验生活的基础上, 大胆想象, 让学生神思飞扬, 文思泉涌, 浮想联翩, 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 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自己的独特创意, 大胆想象就是创新写作的翅膀。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 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中我设计了《二十年后的我》这样的题目, 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设想都是美好的, 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可以帮助学生点燃希望之火, 增强学习动力, 达到“练文育人”目的。与此同时, 学生也得到了自主学习, 充分表现的机会, 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 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写作文 篇8

一、引导学生正确审题

审题是引导学生作文的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准题目, 抓住关键词, 明确含义, 把握写作的范围和要求。这是作文的重要环节, 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审好题意是关键, 此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具体的问题。就小学生而言, 教师必须让他们明确文章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 因为在这方面小学生容易偏离题意。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 确定范围是大还是小, 是远还是近。教师还应让学生抓住题目的重点词。题目中的重点词已经明确告知写作的内容和感情的倾向, 如果抓不住重点词, 学生就会重点不突出。此外, 学生还要明确写作的重点。审题看似很简单, 但事关整篇文章的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以及思想感情的表。审题时采取的方法可以是开放的, 避免教师的一言堂, 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可以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谈自己的审题。教师只是作文引导者的身份, 即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 进行必要的引导。然后,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如在指导《记一次野炊活动》这篇习作的审题时, 我将题目写在黑板上, 然后引导学生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很多学生能够抓住“野炊”两个字, 并在这两个字下面做上记号。这样写作的重点明确了。接着, 我提出问题, 让学生明确这篇作文是写人, 还是写事。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是写一件事。我再进一步引导这件事写作的范围是什么, 学生又进一步展开讨论明确了范围。然后, 我进一步引导:“回忆一下你所参加过的野炊活动……”根据我的引导, 学生便开始了积极的思维, 开始回忆自己参加野炊活动的情境。虽然我的引导寥寥数语, 但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词, 循循善诱, 使得学生很快领悟, 思维马上活跃了起来, 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了教师审题的指导, 有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过程, 那么这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二、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写作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 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去选取材料, 组织内容。作为一篇文章,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 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对于小学生来说, 一篇作文, 尤其是中心思想的确立至关重要, 要做到内容正确, 思想健康, 要反映时代, 要歌颂时代的真善美, 批评假恶丑, 对于能够表现时代的好思想要进行弘扬, 对那些好人物要及时褒扬, 对于那些假丑的现象, 对于那些不良的道德和行为要给予鞭挞。一篇文章的写作关键在于写作前能否抓住中心, 进行深思熟虑, 是否抓住重点认真思考, 然后确定中心, 围绕中心进行写作。同样写一件事, 学生的经历不同, 认识问题存在差异, 感情的丰富程度也不同, 自然确定的中心也会有所差异。对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材料的处理上下工夫, 要教给学生搜集材料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并在这个环节开始就要紧扣中心。搜集材料是一个起始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 找出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好材料。选材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材料要典型, 要真实, 要新鲜, 内容要积极向上。在材料的使用方面,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材料, 按照什么样的合理顺序写下去, 怎样才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投入

衡量一篇文章的标准可以是多样的, 但都离不开感情, 它是一篇好文章的重要因素。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都要流露于笔端, 表现在文章之中。有了思想感情, 所写的人物才会有血有肉, 描写的景物才会活灵活现。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 很多学生忙于应付, 抄袭他人的文章, 懒于回忆自己美好的经历, 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以抄袭应付, 根本谈不上感情成分。常说只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去写作, 才会有真实感人的文章。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投入情感时应着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体验, 让学生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真挚的思想感情借助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引导小学生写作文 篇9

什么是“数学作文”?笔者把一些数学观察日记、数学学习心得体会、数学小论文、数学课题研究报告等与数学有关的文章称为“数学作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数学作文”的几种形式

“数学作文”写些什么呢?当然应与数学有关。在学数学时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方法总结、有什么新见解, 可以通过学习日记、命题作文、研究报告等形式把它写下来。

1. 数学学习日记。

一堂课的数学容量往往比较大, 知识点分散, 需要进行整理。数学学习日记就是把每天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梳理和提炼, 使知识形成条理化, 以加强知识的落实和巩固。为了便于学生操作, 笔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数学日记的格式, 规定一些需要写的内容。下面是学生学了《轴对称现象》一节课后所写的一则数学学习日记。

从日记中表达的意思来看, 她是一位生活的有心人, 她所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平面问题, 而且具备了空间观念。

2. 数学命题作文。

知识系统是数学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只强调每一天的小结而不注重对于各个章节、各个单元的整合, 不注重重要的思想方法的专题性总结, 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放长假时, 笔者常结合全章节的教学内容, 布置一些有涉及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原理的数学命题作文。

学生李心彤在学了有关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后, 研究了如何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通过查阅和整理资料, 她写了以《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为题的数学作文。文章的开头写道:“不论是建筑、设计、装潢领域, 还是日常的生活, 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图形面积计算。数学家们所发现的许多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已给我们莫大的帮助, 例如等等, 但对于一些不规则的图形, 我们又该如何求出它的面积?以下, 便是我所归纳的几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 分割法; (2) 利用图形变换法; (3) 平行线法; (4) 方格法; (5) 点阵法。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 她在这篇命题作文里列举了相当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例题, 并且对每个例题的价值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使得整篇作文的结构较为严谨, 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这篇文章和曹欢欢同学所写的《丰富多彩的测量方法》参加2006年温州市第一届“摇篮杯”初中学生数学小论文比赛均获得二等奖, 李若若同学所写的《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获三等奖。

3.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学习”作为初中数学四大领域之一, 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 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标准》中一个鲜明的观点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题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正是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由此可见, 通过数学课题学习可以开启学生热爱数学的窗户, 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 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所带来的乐趣。数学新课程教材里安排了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 如:《测量旗杆的高度》《绘制人口图》《制作视力表》《吸烟的危害》《选择哪家旅行社》《关于“初中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调查》《美妙的镶嵌》《怎样选择较优方案》《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精彩的分形》等等。笔者在教学时注意利用和挖掘这些素材, 要求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研究的基础上汇报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学生运用观察、讨论、调查、实践、计算等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写出了课题研究报告。

在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后, 笔者任教班级的其中一个以曹欢欢同学为负责的学习小组在五一长假里组织测量物体之间的宽度及高度的实践活动, 他们到了河塘边, 测量两树之间的距离 (不能直达) , 采用的方法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法、构造三角形中位线法 (测量工具:标杆、皮尺) 。通过实践活动, 他们及时地写下了课题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测量工具:皮尺、自制测角仪 (量角器、吸管、指针、铅锤) 等

人员分工:曹欢欢、李心彤、宋俊豪制作测角仪;周泉携带皮尺;曹欢欢、陈耐设计测量方法;李若若记录数据。

主要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 三角函数法、统计中求平均数法。

测量方法: (如图)

(1) 在塔前A处安放测角仪, 测出此时对面塔顶M的仰角 (∠MBE) 即α=41°和测角仪距离地面的高度 (AB) 即a=1.5米;

(2) 在A和塔之间的C点安放测角仪, 使测角仪距离地面的高度 (CD) 即a=1.5米, 测出此时对塔顶M的仰角 (∠MDE) 即β=42°56′;

(3) 量出AC的距离为b=3米;

(4) 由解直角三角形得, 小山的高度为[ (btanαtanβ) / (tanβ-tanα) ]+a=41.2 (米)

按上述过程, 反复多次测量, 求出高度的平均数约为42.39米。

收获与体会:我很喜欢这种活动, 原来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目, 枯燥乏味, 但现在我才明白, 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与困惑:

(1) 我们测量计算得出十个数据, 在计算平均数时, 把误差最大的两个数据给去掉后, 可误差还是很大。

(2) 自制的测角仪比较简陋, 可能是由于吸管比较粗, 所以仰角测量不准确。

(3) 由于测量带来的误差, 所以人与塔之间的距离NC是否应该远一点更合适?此时AC的距离应定为多少较为合适?

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有这么强的组织、合作能力。学生不但掌握了测量的方法, 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先是集体商量, 实在拿不定主意时才来找我商榷。他们不仅积极投入, 而且兴趣盎然。对于学生来说达到“同伴协作、互相启迪、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功效。对于教师无疑也是一种促进, 与学生共同进步。

二、“数学作文”的功能

让学生写“数学作文”, 可以把数学教学和作文结合起来, 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实现师生互动, 反映出单纯的解答过程中被掩盖的深层次问题,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侧重点。

1. 加深对数学概念、公式的理解。

学生学习了四边形这一章节后, 让学生写一篇日记, 一个学生在日记里虚拟了这样一个四边形王国, 王国里有矩形国王、菱形王后、正方形公主。她还画上了一只活泼的小蜜蜂, 表现了小蜜蜂与这个王国里的四边形特殊人物的种种有趣的奇遇, 把各种四边形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学生以这些活灵活现的故事, 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抽象问题的理解, 很有创意和特色。

2.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毕竟有限, 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老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一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二可以避免学与用的脱节。让学生写“数学作文”能增强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 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问题, 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笔者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提到:在暑假一家人去旅游, 看到不同的旅行社有不同的报价, 即使同一报价推出的优惠项目也不同, 从而想:选择哪家旅行社更优惠、更合算呢?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通过一番计算后作出决定, 心里非常高兴, 因为学过的知识派上了用场, 很有成就感。如果学生能坚持这样记日记, 经常去观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但能逐渐改变“数学既枯燥又难学”的看法, 还能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增强实践能力。

学生要写课题研究报告, 首先要通过实践获得相关数据, 其次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及计算, 最后才可以写出论文。在学生做课题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反复做实验、做调查, 反复动手操作, 反复与他人合作讨论, 这是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尽可能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成功感。课题学习、写课题研究报告, 无疑有利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良好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4. 是德育渗透的一个极好途径。

写《绘制瑞安人口图》《吸烟的危害》这类小论文, 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计算, 得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 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的危害》中, 全世界每年死于吸烟及其相关疾病的人数达490万。有资料表明, 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至20倍, 喉癌发病率高6至10倍, 冠心病发病率高2至3倍, 循环系统发病率高3倍, 气管类发病率高2至8倍。被动吸烟的危害更大, 每天平均1小时的被动吸烟就足以破坏动脉血管。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 患肺癌的几率比常人多出6倍。据报道, 全球11亿烟民中, 中国有3.5亿,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达31.1%。学生将这些数据、感受写进小论文, 公布出来, 就起到了宣传环保的作用。这些通过自身参与感受到的东西, 对孩子们的教育功效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三、写“数学作文”的思考

开展数学作文的实践, 不能好高骛远, 必须脚踏实地。由于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 缺乏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实践中笔者发现较多学生存在写作困难。所以开始时一定要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做起, 要求学生写一写他们每一天的学习小结或记录某一天的问题解决活动或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因此,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降低起点, 循序渐进。

数学日记是最基础的“数学作文”, 因为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写出一些内容。学生经常写, 文笔才会流畅, 数学思维会更开阔, 素材积累也多了, 这是写高层次数学作文的基础, 教师应把它作为重点来训练。一段时间之后, 可以上升写数学命题作文和专题报告。命题作文和专题报告要求较高, 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基础, 因此建议安排在长假期间完成。指导学生选题, 选题一定要具体, 涉及的知识要明确, 方法应该是比较成熟的。对于那些需要学生自己确立观点的探究性课题, 显然属于较高要求, 不仅需要丰富的写作经验, 更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发散思维能力。因此, 写后两种数学作文时, 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文章观点不正确时, 教师给予分析指正;素材选取是否合适, 教师帮助确定;结构是否严谨, 教师给予整改处理;等等。

2. 及时回应, 加强指导。

开展数学作文实践,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写的“数学作文”, 教师必须认真批阅,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一下子难以书面形式批阅, 也应该及时和学生面对面地交谈, 给予面批。假如学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则可以在公众场合集中解答。

比如, 一位学生在数学作文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数学太枯燥了, 如果将来不学或研究这个专业, 现在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在买菜的时候, 有用到一元一次方程吗?谁会建立一个函数关系式来解决?”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如果不加以重视, 将会直接影响数学的学习, 影响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于是笔者在全班学生面前提出一个问题:“初一入学时我们都参加过军训, 军训时都是从严格的队列训练开始, 难道是说战斗打响后, 士兵还要排着队列喊着口号走向敌阵啊?”事实上, 严格的队列训练是为了培养战士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素质。同样道理, 我们今天的数学学习是为了培养人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走进社会处理和解决问题时, 不一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 非常重要的是你能否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交流, 学生感到能够接受, 也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3. 正面引导, 分层布置。

让学生写“数学作文”, 最突出的效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主体意识有所加强。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提问的深度、广度和口头表达的规范性都比从前有所改观, 探究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 不少学生也担忧, 写“数学作文”虽然具有很多优点, 但花费的时间太多, 有点得不偿失。特别是升学压力较重的毕业班学生, 大量的讨论和写作会占掉学生的学习时间。这就需要教师作正面引导, 合理要求, 分层布置。

让学生尝试写“数学作文”以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工作还不够深入, 特别是表扬和推广工作比较滞后, 使得一些学生的参与热情受到影响。还有些学生不注意把自己总结出的好方法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自己的经验不能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出现了研究问题和学习知识的脱节现象,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如何引导学生在兴趣中写作文 篇10

首先, 要解决学生写作时不是“为无米之炊的巧妇”的问题。首先要建个“积累仓库”。大量阅读不仅是我们积累知识更是积累人生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 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才会激起写作的激情。

积累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写作材料积累, 这主要源于生活。生活始终是写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 一切的感触与经验教训都是在社会实践与生活的过程中产生, 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 对于写好文章有很重要意义。“实践出真知”, 生活出作家, 一切的书籍都是作者在实践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要想写作, 写出好的作文, 就必须热爱生活, 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 细心观察, 积累感受。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 留心周围的一草一木, 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久而久之, 就成为了一个“材料仓库”, 到时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鲁迅1919年回到离别20余年的故乡, 目睹故乡的变化, 心里有了很大的触动。故乡的变化只是一种现象, 在作者眼里却看到了这种变化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和剥削,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于是就有了《故乡》的构思。为揭示这样一个重大而深刻的主题, 作者巧妙地运用肖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手段成功地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两个人物在20多年中的前后变化, 从而揭露出社会弊病, 反映出深刻的主题。我们让学生从这些名家的作品中受到一些启示, 善于借鉴其写作方法, 大胆探索, 勤动脑, 多练笔, 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积累, 这主要来源于书籍。有的学生好像心中有许多话要说, 却怎么也写不出来, 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语言技巧, 遁形的积累少, 表达能力差。解决这个难题主要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只有大量地阅读课外优秀书籍, 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巴金14岁就背诵《孟子》、《古文观止》等300余篇散文和许多唐诗宋词, 用他的话说:“读的东西多了, 觉得写文章就是那么回事。”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诗告诉我们:多读书并且把书读透, 对所读的书深思并且消化吸收, 读得多了, 就不愁作文写不好, 而且提起笔来, 作文就会如泉涌, 似有神助。再者就是做到天天动笔, 养成写日记或写随笔的习惯, 文不厌写, 多动手练笔, 写作技巧就会在不经意中熟巧了。

燃起学生写作欲望之火, 让学生有兴趣写作文, 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引导:

1. 让学生在辩论中激发作文兴趣

通过辩论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点燃学生创作思维的火花, 同时促使学生积极查阅资料, 灵活组织语言, 培养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专题〈狼〉》时, 通过学习蒲松龄的《狼》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 很多同学都对狼的本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特别是不少同学对“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很感兴趣。于是老师可布置学生查找资料, 同时在网上收集有关狼的故事。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 一些平时极讨厌写作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然后老师可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针对狼的本性, 狼的形象, 人类对狼应该保护还是捕杀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针锋相对, 各抒己见。这样的作文课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辩论的双方引经据典, 旁征博引, 妙语连珠。狼是“聪明”还是“狡诈”?是“勇敢”还是“凶残”?通过这一活动后, 老师再告知学生本次的作文要求, 写篇《狼》的文章。由于学生对狼产生了兴趣, 了解了它的形态, 生活习性及生长过程等, 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由此真正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 让学生在娱乐中激发作文兴趣

如今的学生大体上是心情处于躁动之中, 大多不好静听, 喜欢活动的, 这样, “活动式”教学便成了学生们喜爱的一种时尚教学模式。这不仅因为活动是劳动创造的过程, 还因为活动是自娱自乐自我塑造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材篇目中, 有不少篇目情节曲折, 人物众多, 个性鲜明, 特别是人物对话较多。如《皇帝的新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等课文很适合“活动式”教学。在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熟悉文本, 自由组队, 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改编剧本, 制作道具, 开展表演竞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激发阅读的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的水平也就在学生自娱自乐中得以提高。

3. 让学生在自评中激发作文的兴趣

文不厌改, 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仅要自己写还要会自己改, 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 才能把文章写好。指导学生改作文是关键。鲁迅先生说过:“写完至少看两遍,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要对学生改作文做出明确要求: (1) 查找并修改错别字病句。 (2) 删除多余无关的材料, 留下或补充生动的能突出中心的材料。 (3) 看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 文题是否简洁、醒目、新颖, 开头是否别具一格, 是否有吸引力, 结尾是否深化主题。 (4) 修改文句是否生动形象, 修辞是否运用恰当等。

在自改的基础上, 同学之间再进行互改, 并在小组中选出“状元”篇, 小组成员从自己认为有特色的一方面作出评语, 署上批改人姓名, 学生定会感到新鲜, 兴趣甚浓。他们就能修改自己的并在借签别人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困境 篇11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30-01

月考卷改完后,对面的小张老师抱怨道:“我们班的学生写的是个啥作文嘛,你看你们班学生写得多好呀”我笑道:“你不要对他们的要求太高,更不要用作家的眼光去审视他们。要鼓励他们敢说敢写,一定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至少不要讨厌,不要产生畏惧心理”大多数学生谈到作文就“头疼”,害怕写作文,逃避写作文。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以下是本人对这一话题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兴趣

首先,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水平,目标适当,“言为心声”如果学生对所定的题目丝毫不熟悉,怎么会有“心声”,无“心声”,又怎会做到有感而发呢?这就需要老师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贴近学生生活,寻找能使学生情感表达与写作达成完美结合点的作文题目,使每一次作文都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展示自我的需要,让他们感到不吐不快,激发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如:《棉田里的那些事》《有家真好》《我的烦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二、留心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综合实践课的升级,课外活动时间的增多,学生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内容。其中的许多事曾叩击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关注和兴奋,很多是值得取作写作材料,只要善于观察,写作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教师如能多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慢慢培养起来。

三、勤练笔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写作练习量不够,无话可说。要想提高作文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①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写随笔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四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五是从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积累。②善于思考。要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于细微处提炼出深刻的主题。③经常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自己的喜怒哀乐等用文字表述出来。如七(5)班的丁正豪在《新学期对学语文的打算》中写道:……我来这个学校的目的肯定是为了考华山,要考华山的话,就要付出比其他同学多一倍的努力,因为我是插班生。以前语文背的东西很少,还有作文也困扰着我。为了考华山我一定要把作文这个难题攻破,努力,努力,再努力……

四、赏识学生

利用各种渠道表扬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学生最喜欢听表扬的话了,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叹,因而,老师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有时候老师将一些写得好的作文加以赞扬,广泛传播,会起到增强他们的信心的效果,还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比如:在班级里,只要一发现哪位同学作文写得不错或是有了进步,我就会将他的作文在班级上读给学生听,并利用班级文化布置将他们的作文“发表”在班级的墙壁上,在家长会上读给爸爸、妈妈听,还鼓励学生投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班同学的作文在杂志上发表并收到报社寄来的稿费以后,我立刻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班级里进行表扬,如果你们也像他那样仔细观察,努力练笔,相信也能够写好,将来也会发表。咱们先一步步来,先在班级的报纸(墙壁)上发表,将来一定能够上真正的报纸的。同学们一听到老师的鼓励,兴趣高涨,学习的劲儿也就来了,兴趣自然就被带动起来了。

五、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准备好的内容准确的表达出来,就必须事先练习。通过演讲,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教师和全班同学面前外现了。演讲和评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表达能力,如语言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洪亮,表情是否自然,这样都能在今后的演讲中或“扬”或“弃”。在演讲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更重要的是它有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每学期6篇作文,想借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恐怕不会很明显。通过“课前演讲”有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要想演讲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在演讲前精心组织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敷衍了事。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定会大有提高。

怎样批改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批改什么。简单的批改可只提五条要求,一是格式是否正确,二是卷面是否整洁,三是是否有错别字,四是是否有病句,五是标点符号错误。学生批改水平提高后再提五条要求,一是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二是看文章的选材,三是看文章的结构,四是看表达方式,五是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这样循序渐近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批改习作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批改习作水平。

例说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结尾 篇12

一、总结全文,指明要点

有些文章为了使读者最后获得一个清新明确的印象,常常在篇末总结全文,指明要点。有的在结尾处点明全文的中心,有的在结尾处把全文的内容归纳一下,简单地说,不仅帮助读者回想和记忆,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而且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中,肖乾的《枣核》就属于这种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课文是按照索枣核、托枣核、说枣核和议枣核的思路展开的,最后,议论性的话语,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海外华人对故乡和祖国的一往情深,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像这样的结尾教材所选篇目还很多,八年级上册还有:第二单元中陆定义的《老山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背影》,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第四单元中吴公正的《阿里山纪行》,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五单元中舒乙的《都市精灵》,等等。

二、照应前文,首尾呼应

有些文章,往往在结尾与开头或题目呼应,使全文结尾完整、严密,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给读者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阅读印象。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这样结尾的。现摘录如下:“唉,不知何时在能与他相见!”只要再看看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从“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和“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可以清楚地看出文章结尾和开头遥相呼应,表现了对父亲深切的怀念,表达了对父亲无限的深情。

像这样的结尾还有许多,又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都德的《最后一课》,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祖国》;第三单元中黄飞的《甜甜的泥土》;第四单元中马德信的《蓝蓝的威尼斯》;第五单元中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等。

三、深刻含蓄,余味无穷

有些文章的结尾,语言深刻含蓄,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设置了更多的阅读思考与回味的空间,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切实感受。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结尾这样写道:“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的背下去。”这是一个善良而正义的老人,他将永远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作者矢志不渝的决心。文章结尾的语言含蓄而深沉,震撼人心,余味无穷。

再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文章是这样结尾的:“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长鸣。”这样结尾,表明鼎湖山让作者魂牵梦萦,尤其是它的泉音更让作者如痴如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已不辨是梦还是醒,也无须分别,因为这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清泉常流,清泉恒鸣。作者对鼎湖山的沉醉,对鼎湖山清泉的钟爱表现得酣畅淋漓。

这样结尾的文章在教材中还有很多,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鲁迅的《故乡》,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第六单元中姜孟之的《一双手》,等等。

四、抒情结尾,感染读者

有些文章用抒情的笔调(有时写景、抒情和议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文章的感情更浓烈,以便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结尾就具备这个特点:“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由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文章结尾,作者把春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它生长着,笑着,走着”,还“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就更突出表现了春天无限的力量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这是在以上各段具体叙写的基础上,充分抒发了赞美春天的感情。

像这样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的结尾还有很多。又如九年级上册第第二单元《故乡》一文结尾:“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个结尾写自己朦胧中所见,朦胧中所思,语言生动形象,深刻隽永,有着发人深省的和鼓舞人心的力量,为文章的美好和深刻又添上了重重的的一笔。仔细玩味,不仅对我们理解文本有着现实的意义,而且对我们的写作有着很强的引领作用。

这样结尾的还有: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对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的生动形象而又入木三分的描写,把胡屠户欺贫爱富、前倨后恭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结尾写那个心胸狭窄的病人移到窗口,并没有看到入他的病友所描述的情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光秃秃的一堵墙”不仅是他看到的具体情景,而且是他丑恶内心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明确地思想观点,读到这,细思量,文章的主题就从中来,而且一目了然。

上一篇:各年龄段目标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