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对策(精选12篇)
技术对策 篇1
我国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林业, 随着我国不断朝着知识经济和科技应用的时代发展, 我国现代化的林业发展也将会慢慢地以林业技术为基础开展研究和创新工作。
1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的现状
1.1资金缺乏
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现状, 资金缺乏是限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重要问题。资金获取渠道的单一性, 导致相关研究项目无法顺利开展, 相关林业技术研究设备无法购进, 一些长期效益的研发项目也不能很好地启动, 进而导致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1.2管理力度不足
我国林业技术研发部门的内部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部门及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不明确, 相关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致使工作效率普遍不高, 加上技术意识的缺乏, 使得多数研发项目无法正常开展, 资金消耗严重, 过度依赖技术和设备的引进, 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制约着我国林业技术的发展速度。
1.3技术推广缓慢
林业技术的推广, 是保证林业技术经济效益转化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进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 目前我国部分林业单位对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重视不足, 服务推广和技术指导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林业技术研发和林业技术推广出现严重的脱节, 使得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向缓慢。
1.4林业人才匮乏
林业技术人才是确保林业技术研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林业技术人才的匮乏, 直接影响到林业技术研究速度, 也影响到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目前, 我国林业技术领域的专业性人才普遍匮乏, 具有杰出研究贡献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 林业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工作不到位, 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不足, 使得林业产业成果转化呈现效率低下的局面。
2完善林业技术发展的措施
2.1重视科技兴林的思想
政府需要先强化林业技术的普及和全面的推广工作, 并且优化各项培训工作内容。可考虑把林业技术和现如今的退耕还林技术结合, 并且透过举行短期的且有效性突出的林业技术培训班, 向广大的林农进行宣传教育, 推广林业技术。宣传的形式上需要注意多样化, 既可以使用召开会议的方式, 也可以通过举办林业技术讲座的方式, 把林业技术传授给林农。同时, 也能够为广大林农提供一些和林业技术相关的读物, 重点向林农推荐和林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符的书籍, 比如致富的关键性技术、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等。
2.2林业技术研究和发展工作上加大投入
2.2.1科研投入力度需要继续加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 林业技术的教育同样需要和时代发展相适应, 从而有效地提升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在一些林业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同时, 还需要设定相应的基金项目, 同时强化技术的培训操作。与此同时, 林业企业还需要特别注意与各个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政府需要投入更大的支持力度在科研上, 一些科研单位和林业学校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另外良好的科研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2.2.2林业技术的应用体制的再完善。林业自身的弱点和效益低下是影响林业发展的关键, 同时也是打消林业经营者投资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要想从整体上提升林业的收入, 就需要充分应用林业技术, 所以, 要想激发林企以及林农的积极性, 需要多供应一些无偿的林业服务技术, 同时给予在林业技术开发和使用上投资的林企与林农适当的资金补助。
2.2.3积极进行林业技术的推广。林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直接受制于林业技术的推广, 同时, 也是最能够体现出林业技术价值所在的关键。但是林业技术的推广成果, 又受到资金的限制。所以, 需要在林业技术的推广上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投入部分资金到林业技术的推广员培训与奖励上, 同时, 宣传工作不能够忽视, 要最大程度地扩大林业技术的影响。
3结语
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现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从林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角度来看, 强化林业技术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 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 研究林业技术的发展, 具有现实性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必须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引进及应用先进的林业技术, 才能够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实现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的现状, 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希望对我国林业产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林业技术,意义,对策
参考文献
[1]秦明良.创新林业技术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生物技术世界, 2016 (2)
[2] 张浩.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 2015 (33)
技术对策 篇2
铸造是金属成形的一种最主要方法,它是热加工的基础。铸造的历史与华夏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的祖先在4000多年前就铸造出了“三星堆”那样精美的青铜器,其技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到了现代,作为全球铸件产量第一大国,中国的铸造水平却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我国铸造业的概况
我国铸件产量从2000年起超越美国已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004年为2242万吨,2005年估计为2600万吨,铸件年产值超过2500亿元,铸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之多,已成为世界铸造生产基地。根据全球主要铸件生产国2004年的产量统计可以看出,十大铸件生产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中国家,虽然产量大,但铸件附加值低,小企业多,从业人员队伍庞大,黑色金属比重大。另一类是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及欧洲等,他们采用高新技术主要生产高附加值铸件。
发达国家总体上铸造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小、原辅材料已形成系列化。欧洲已建立跨国服务系统,生产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过程从严执行技术标准,铸件废品率约为2%—5%。重视用信息化提升铸造工艺设计水平,普遍应用软件进行充型凝固过程模拟和工艺优化设计。
从批量和劳动生产率看,欧、美、日的优势很大,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是人均年产铸件140吨,我国估计约为20吨,相差7倍。我国人工成本低于1美元/小时,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因而出口铸件具有优势。但近年来材料价格猛涨,使我国出口铸件在材料成本方面的优势消失殆尽。在产品质量和档次方面,我们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年我国铸件出口虽有所增长,但出口只占我国总产量的97%,占世界铸件市场流通量不到8%,总体增速缓慢,表现为质量较差、价格低。长期以来,出口的铸件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各类管件、散热器、厨具及浴具占到36%。一些出口铸件虽可达到国际标准,但要达到欧美客户标准还有距离。
在国内,铸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是汽车、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纺织、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基础,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机械装备中,铸件占整机重量的比例很高,内燃机占80%、拖拉机占50%—80%、液压件、泵类机械占50%—60%。汽车中的关键部件几乎全部铸造而成;冶金、矿山、电站等重大设备都依赖于大型铸锻件,铸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机的质量和性能。
我国铸造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产量较少。目前全国铸造企业约有24000家、从业人员约120多万。从产业结构看,既有从属于主机生产厂的铸造分厂或车间,也有专业铸造厂,还有大量的乡镇铸造厂。就规模和水平而言,既有工艺先进、机械化程度高、年产数万吨铸件的大型铸造厂,如重型行业、汽车行业、航空工业的一些先进的铸造厂;也有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手工操作,年产铸件百余吨的小型铸造厂。
二、我国铸造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铸造行业的技术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能耗和原材料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工人作业环境恶劣等问题,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具体表现在:
(1)工艺水平低,铸件质量差
①铸件加工余量大。由于缺乏科学的设计指导,工艺设计人员凭经验难以控制变形问题,铸造的加工余量一般比国外大1—3倍。加工余量大,铸件的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严重,加工周期长,生产效率低,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②大型铸件偏析和夹杂物缺陷严重。大型铸钢件和大型钢锭在凝固结束后,在冒口根部、铸件的厚大断面存在宏观偏析、晶粒粗大问题。
③铸件裂纹问题严重。
④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由于设计不当,存在卷气、夹杂等缺陷,导致铸件出品率和合格率低。
⑤模拟软件应用不普及。铸造过程模拟是铸件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在国外,如果没有计算机模拟技术,就拿不到订单。我国的铸造业计算机模拟起步较早,虽然核心计算部分开发能力较强,但整体软件包装能力较差,导致成熟的商业化软件开发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相当一部分铸造企业对计算机模拟技术望而却步,缺乏信任。目前这种局面虽有所好转,但在购买了铸造模拟软件的企业中,能够发挥其作用的还不多见,急需对企业员工进行软件应用培训。
⑥普通铸件的生产能力过剩,高精密铸件的制造依然困难,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赖进口。
(2)能耗和原材料消耗高
我国铸造行业的能耗占机械工业总耗能的25%—30%,能源平均利用率为17%,能耗约为铸造发达国家的2倍。我国每生产1吨合格铸铁件的能耗为550—700公斤标准煤,国外为300—400公斤标准煤,我国每生产1吨合格铸钢件的能耗为800—1000公斤标准煤,国外为500—800公斤标准煤。据统计,铸件生产过程中材料和能源的投入约占产值的55%—70%。中国铸件毛重比国外平均高出10%—20%,铸钢件工艺出品率平均为55%,国外可达70%。
(3)环境污染严重、作业环境恶劣
我国除少数大型企业如一汽、二汽、大起大重、沈阳黎明公司等生产设备精良、铸造技术先进、环保措施基本到位以外,多数铸造厂点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一般很少顾及环保问题。上世纪80年代,政府对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了专业化调整,提高了企业的集约化程度,但铸造生产的粗放型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生产现场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差、技术落后、粗放式生产的铸造企业占90%以上;1998年在匈牙利举办的第6
3届世界铸造会议上颁发了环境保护奖,获奖铸造厂中没有一个在中国,这与中国的铸造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我国铸造业的环境问题还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超量消耗上。
铸造生产中炉料主要是生铁、废钢、焦炭、石灰石等、型砂、芯砂。主要是原砂、粘土、煤粉、树脂等粘结剂、固化剂、旧砂等的运输、混砂、造型、制芯、烘烤、熔化、浇注、冷却、落砂、清理和后处理等工序,就其作业内容来讲是在机械振动和噪声中进行,有的还在高温?如熔化、浇注中作业,有的产生刺激性气味,粉尘作业环境更是恶劣。在我国铸造车间每生产1吨铸件,约散发50公斤粉尘,熔炼和浇注工序排放废渣200公斤、废气20立方米,造型和清理排废砂约13—15吨。以年产2200万吨铸件计,每年排污物总量为:废渣440万吨、废砂近1650万吨、废气4亿立方米。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铸造行业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采用高技术实现绿色铸造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4)人才短缺
铸造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是制约我国铸造技术发展的关键。主要表现在:①技术及管理人员数量偏少,分布不均,最少的工厂技术及管理仅占总职工人数的12%,最多的工厂占到323%,相差27倍之多,国企尤其是军工企业比例高。②高级人才数量少。铸造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基本以中专、大专和本科生为主,特别是中专、大专生数量为多,研究生很少。③新人才来源困难。很多高校在上世纪90年代后不再设置铸造专业,一些大中企业的厂办学校也有下降趋势,新人才的来源日益困难。
铸造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年龄40岁以上的占80%,20—40岁的人员很少,出现断档。民营企业从事铸造的专业技术人才,从年龄上看,大部分也在60岁以上,绝大多数工人更是极少经过专业培训,许多是农民工从事铸造生产。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尤其是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水平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三、我国铸造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铸造业正处在从铸造大国向铸造强国起步的新阶段。必须克服现实的能源、资源、人才瓶颈和环境问题的困扰。因此,必须抓住机遇,利用高技术提升铸件质量,扭转中国铸件在国际市场上技术含量不高、价格低廉的形象。要扶持一批具有优势的铸造企业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带动中国铸件出口的龙头企业。
(1)加强对铸造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
加强铸造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铸造行业中许多金属材料都是通用的和关键的,因而应注重工艺研究和改进,同时又要加强材料工艺及计算机模拟等先进技术的采用以稳定产品质量。实际上,国内过分强调发展新材料而忽视通用关键材料的工艺设计和质量稳定等方面研究,而生产设备上许多问题却都出在这里,如三峡使用的水轮机转轮材料。逐步减少和消除小冲天炉,发展10吨/小时以上大型冲天炉,并根据需要采用外热送风、水冷无炉衬连续作业冲天炉;推行冲天炉?感应炉双联熔炼工艺;推广冲天炉除湿送风技术,冲天炉变频控制技术,增加除尘装置,减少电力耗费。
深入开展大型铸钢件的冶炼和浇注工艺研究。采用精炼技术、气体保护浇注技术,AOD精炼技术和选择合适的耐火材料提高铸件的纯净度,提升铸件质量。采用新型浇注系统和冒口设计原则,提高铸件质量和工艺出品率。以可视化铸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无气隙浇注系统
设计是铸造工艺的一项重大创新,金属所与一重集团利用此技术已能够制造大型铸钢支承辊。
(2)开发环保型铸造原辅材料
建立新的与高密度粘土型砂相适应的原辅材料体系,根据不同合金、铸件特点、生产环境、开发不同品种的原砂、无污染的优质壳芯砂;抓紧我国原砂资源的调研与开发,开展取代特种砂的研究和开发人造铸造用砂;研究并推广使用清洁无毒的原辅材料,使用无毒无味的变质剂、精炼剂、粘结剂,开发环保型砂芯无机粘结剂;用湿型砂无毒无污染粉料光洁剂代替煤粉等;采用高溃散性型砂工艺,如树脂砂、改性酯硬化水玻璃砂工艺、新型酯固化水玻璃,纳米改性水玻璃;加强对水玻璃砂吸湿性、溃散性研究,尤其应大力开发旧砂回用新技术,环保型砂处理及再生技术;尽可能再生回用铸造旧砂,研究铸造用后的旧砂用于高速公路路基材料,特别是铬铁矿砂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行业准则(3R原则),走集约化清洁生产之路,合理使用资源,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确保铸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传输平台
①针对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工艺出品率,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实现绿色铸造。支持科研单位面向生产需求、着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应当成为铸造技术研究的主攻方向。
②建立高技术传输平台。开发关键件的铸造技术,实现国产化。通过与国外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引进消化高新铸造技术,与工厂一道开发关键件的铸造技术研究,并转化为新产品进入市场。希望政府在这方面加强投入,鼓励大的科研机构与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合作,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件的国产化问题。
(4)注重能源与环保立法
铸造行业劳动条件恶劣,对环境的危害也较大。应加大政策法规对这方面的限制力度,环保劳保的准入门槛也应升高,已有的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铸造厂点应关闭。提高从事冶炼、浇注和清理作业的工人和临时工的待遇,并为其提供保险。加强能源的科学管理,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或高耗能设备的更新换代。
(5)制定人才政策,加强技能培训
由于铸造是个苦脏累的行业,待遇也低,因此学生不愿学,工人不愿干,许多跨入这个行业的人也想尽办法跳槽,造成人才短缺。国家应从长远考虑,制定吸引和稳定人才的政策。针对目前许多高校不设铸造专业的情况,可采取企业委托培养及厂校联合办学方式培养人,并且要特别重视对其计算机软件的培训。通过建立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技术培训基地,提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铸造水平。同时还要加强铸造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建立起现代管理体系,使企业依靠管理出效益。
(6)注重自主创新
技术抵制的产生及规避对策 篇3
技术进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对新技术的抵制与反抗是普遍发生的事实,然而在很大层面上却被忽视了。文章对技术抵制的表象原因与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技术史并非是充满着一个个革新的胜利;技术史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抵制的斗争史;技术进步不是帕累托改进的。同时,规避技术抵制的对策有:开放的经济;合理配置政治权力;拓宽科学认知基础。
关键词:技术抵制;技术进步;斗争;规避对策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6020005
在科技史、经济史的著述中,最令人激动的事情莫过于科技发现、发明和突破。但实际上,技术抵制、技术停滞或技术的缓慢前进却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威廉·配第曾说,“发明者发明创造之后,常常会欣喜与自我陶醉,理想化地认为这些创新会被人们所接受。然而,事实正好相反,人们往往不愿意尝试这些新技术,更不必说广泛地使用了。因为这些发明本身并没有经历时间的考验,潜在缺点也并未暴露……因此,当发明者最初提出一项新的发明时,总会受到‘权威人士的左右攻击,能够经受得住这种攻击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1]。历史学家莫里森指出,在整个发明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抵制技术变革,因为它是唯一重要的问题和利益所在[2]10。这些阐述说明了,当一项具有优势的新技术出现时,且使用该项技术的边际成本为零时,它仍然有可能不被人们所采用。一些先进的发明创造被摈弃或拒绝,这已是不足为奇的事。只不过,历史记载往往更青睐于技术创新,而忽略了技术抵制。为什么大量的新技术在取代旧技术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呢?对此,我们将予以分析和阐释。
一、技术抵制的表象原因
(一)经济层面
经济原因是产生技术抵制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说道,“我们通常认为,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然而,新技术的采用会造成某些群体的福利受损。并且,创新者常常需要对抗那些压制新技术的利益集团的伤害。新技术带来了矛盾的境况:收益呈现分散态势,而损失呈现集中态势。因此,利益受损的人们有可能集中起来,力图抵制与消除技术进步”[3]。一般而言,节约型的技术进步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工人失业的数量。这一观点在李嘉图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得以清晰阐释。技术进步后,特别是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作后,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劳动力需求量相对减少,造成一些人经济福利的减少与恶化,受损者自然而然地会发起对新技术的抵制。由于经济利益而产生抵制与限制新技术的例子屡见不鲜,如英国的卢德运动,再如2013底美国的反高科技示威游行,其时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旧金山和奥克兰市的抗议者们围堵了谷歌、苹果等科技公司员工的班车,至2014年,反高科技企业的示威行动蔓延至西雅图。零散个体可以发起技术抵制,行会组织亦可以发起技术抵制。行会在最初建立时,是为了执行一些正当的功能(如信息交换场所、互帮互助的支撑组织、协调培训等)。然而,在数百年的历史演进中,行会为加强垄断地位和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发展成非常保守的组织。行会羁绊了技术进步致使技术停滞不前。学者赫尔曼·凯伦本茨认为,“为了确保内部成员的利益,行会强烈地抵制新技术、发明者和外部人员”[4]。如作为欧洲最保守的行会之一的印刷行会,它就禁止任何技术方面的革新。1772年,印刷行会还诉诸法律,禁止在行会内使用得到改良的印刷机[5]。综上所述,新技术出现后,旧有机器或旧技能过时、失效。所以,专属技能的拥有者更有动机去抵制那些致使其设备或技术价值降低的任何事情[6]40。
(二)政治层面
一般而言,政府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也会尽力阻止技术进步。Mazur教授谈到,“广义政治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况即是对新技术的反抗,通常,这些政治活动也被视为‘特殊利益的政治学”[7]。莫里森指出,“中产阶级把发明视为敌意性的行为,因为他们既有的生活范式被发明所打乱”[2]。政府的长久生存之道是延续惯习与已有规范,偏离轨道的事情都会被极力制止。譬如,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幕府管制了枪支的使用,平民百姓不得私藏武器,这就确保了幕府是唯一的武器使用者[8]。1865年,英国政府认为汽车是危险的,于是通过了红旗法案,规定了汽车的行车速度,使得马车以外的交通工具难以生存,严重阻碍了早期英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政府或官僚机构的集权程度越高,实力越强大,技术进步的阻力就越大。在帝制中国时期,独裁政府排斥思想不轨者或政见不轨者,他们更愿意选择一种可控的稳定环境。同样是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天子脚下的宣武门外修建了第一条小铁路,被清政府以“观者骇怪”为由,勒令拆掉。传统中国的技术进步是自上而下的,技术变革会被政治体制消化掉,不会干扰既有的秩序。所以,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政府更有力量,它能够经得住暴乱,经得住技术现状所施加的压力,有更强的忍受经济停滞不前的能力,他们更有可能采取行动阻止技术进步。
技术为政治所限的另外一些原因是许多的技术隶属于公共部门,也就是说,只有获得政府当局的批准,才有可能改变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等部门中所使用的技术。20世纪初,连续瞄准的枪炮是较为先进的武器,美国海军引进它受到了层层抵制,问题的解决是下级官员越级反映给罗斯福总统,反对的力量才得以制服[2]17-44。近年来,疫苗、药物和诊断包等产品的开发在巴西有了显著进展。然而,这些技术的专利审批需要7年,临床实验的审批过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政府的批复效率无疑抑制了新技术的使用。此外,新技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政府对此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则会加强政治层面的抵制;政府制定的保护国内产业的关税政策,实质上是抵制了国外先进技术,保护了本国过时技术。
(三)社会层面
技术落后的社会更容易抵触外来先进技术。先进技术的引进有时会伴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曾几何时,东方人和伊斯兰人都认为,“我们不需要这些发明”,没有什么要向“野蛮人”学习,其高傲与怀疑的思想态度显露无疑。帝国主义凭借先进的技术,向落后国家推行文化渗透,于是,外来价值与西方政治霸权引发人们强烈的反感情绪[9],一些国家对西方技术的抵制已经成为公开的行为。20世纪60年代,当第一批电脑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被推向市场时,德国社会呈现出落后、保守与拒绝的状态,人们想象着可怕的景象——工厂里没了工人,机器人成为就业者的克星。而美国却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于是便成就了今天它对这个行业的主导地位。
新技术也对我们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运动和动物权利运动组织发起了诸多的抵制。比如,抵制高效杀虫剂,还有核能抵制等,动物成为人类的占有物。同样,存在20多年的反风电组织,他们基于风电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副作用展开了多种激烈的抵制活动。此外,技术进步也影响了生产力与就业的地区分布。技术变迁后,家庭与作坊(工厂)出现越来越多的空间分离,工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或从农村流入城市。技术进步破坏了传统社区,不可避免地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产生对技术的反抗与反对。总而言之,技术变迁带来了更多全球性风险,加深了人们对现代科技发展模式的质疑和反思,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将会更加理性地对待科技创新。
(四)文化层面
对技术的恐惧与抵制还有宗教信仰方面的因素。努力克服宗教方面的巨大障碍,是技术革新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宗教信仰视周围的物质环境为神圣的、超经验的、超世俗的,视先知们的思想为绝无错误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势力的统治下,著名科学家布鲁诺由于坚定自己的信念,宣传哥白尼学说,反对托勒密地心体系,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当今,麻醉药已经有效地运用于医学,然而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戴维发明麻醉药时却没能运用于临床医学。因为基督教宣扬人活着是为了赎罪,忍耐与承受痛苦的人才能到达天国。因此,麻醉药是禁用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宗教,如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希腊正教,对科技创新无任何好感。他们认为,先知们已经早于我们平常人认识、了解了世界,挑战先知们的观点无异于是冒渎圣人,会遭天谴。宗教敌视技术变革与变化,抑制了创新者的激情[6]41。
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抵制还来自于保守的文化价值观。有的科技研究者,由于的思想里存在着一些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导致与一些真理性的科学知识失之交臂。第谷否认哥白尼学说;瓦特固执地拒绝接受高压发动机;1999年,美国火星气候探测器发射失败,因为美国国家航天局的飞行系统使用的是公制单位,而制造太空飞船的工程师使用的是英制单位,工程师们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使他们完全排斥公制单位。传统文化总体上趋于稳定与保守,一些叛逆与变化的行为将会招致风险。在古印度,宣传或传播新知识的组织极为少见,一条不可逾越的社会鸿沟横亘在工人和理论家之间[6]41。此外,“印度的种姓等级体系是一种极为僵化保守的制度,个人的归属与成就被囊括在这种等级体系中,革新与创新因此被忽略[10]。而在工业革命时期,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诗人组成了文化联盟,从文化及审美的角度表达了对新技术的厌恶社会评论家柯贝特认为新的工业体系是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的根源;思想家卡莱尔则批评技术使人际关系疏远;拉斯金、莫里斯和阿诺德的著作则成为19世纪中叶之后日渐发展的排斥技术运动的核心思想。可见,技术的发展与一定时代、文化中的人们的生活分不开,不同的文化对技术的选择有着强烈的文化特色。
技术抵制产生的各种表象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与重叠,共同对新技术产生抵制作用。简言之,技术抵制的产生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二、技术抵制的深层原因
不难看出,表象原因是在表面与一般的层次上来探讨技术抵制的。为了对技术抵制作出更加充分有力的解释,有必要探讨其产生的深层因素。
(一)技术变迁的演化观
演化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技术是以进化的方式发展的。1776年,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重要经济思想——市场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实现健康、秩序的发展,这也是经济活动的自组织。自组织系统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如科学、技术、语言、行业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一般会从混乱无序自动调整到稳定有序的状态。从本质上讲,技术是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它有自己的进化方向,遵循着一定的演化规律。它在发展平稳后,就会抵制各种变动与变化。而技术创新是对原有范式的改变,类似于生物变异,是不受欢迎的。美国社会学家Barber指出,“科学世界中已建立的科技规则和现存的意识形态对创新的抵制通常是很强大的”[11]。科学哲学家约翰·齐曼则谈到,每个科学家都在他所处时代的世界图景下,通过正规教育和研究经历成长起来,因此他不能欣然赞同与他所学所爱有明显变动的陈述,除非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或预言被完全证伪这样有说服力的事件[12]。从另一个角度看,之所以社会在接受新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着惰性,是由于新技术会带来社会各方面的冲击,而抵制则延缓了这种冲击。技术抵制产生了内聚力,制约着变迁的数量和速度,稳定着现有的体系。总之,技术发展变迁的演化模式为:技术发展的平稳期—→技术变革(加速进步)期—→技术抵制与技术受阻时期—→技术停滞或缓慢前进时期(稳定时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二)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美国经济史学家Paul A David和美国圣达菲研究所教授WBrian Arthur 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社会中技术的演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习惯”使人们更愿意保有现状,不愿变革。即使有了更好的技术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发生改变,即形成一种被Arthur教授所指称的“不可逆的自我强化趋向”。采用现有技术的收益递增(造成积极的正反馈)就会导致创新锁定于非优的、低效率的技术,并阻止采用好的、优越的技术,并最终造成技术创新的低效率[13]。如QWERTY键盘和DSK键盘之争、Sony Betamax和VHS录像带之争,核反应堆采用非优的轻水反应堆技术,都说明了路径依赖导致技术锁定于低效的、非优的技术,结果是新的可替换的优势技术不能得到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前进的步伐。
(三)技术变迁的辩证观
事实上,现有的旧技术和遭受抵制的新技术共同交织促进了技术发展,我们看到了保守观与进步观的辩证存在。尽管技术在进步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抵制行为的影响,但是,各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在20世纪都越来越快。我们试图从一个古老的辩证观出发看待技术创新与抵制:从长期看,没有什么比成功更失败[6]43。休谟也曾说道,“当艺术和科学在任何国度达到完美境地之后,它们会自然走向衰落或者说必然走向衰落,并很少在它们以前曾经昌盛过的国度里复兴”[14]。技术的发展过程依循了古老的辩证观。技术变革是不均匀的、间歇式的,技术的高创造力只出现在短暂的时期内。从11世纪起,世界科技中心一直是变动不居的。最初,意大利占有了技术上的领导地位;在地理大发现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技术先声;后来技术中心又转移到了荷兰等低地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再后来又转移到法国、德国和美国。所以莫基尔认为,工业革命最初加速了英国的经济增长,但由此而产生的利益群体却逐渐转变为技术进步的负能量,美国随后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各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彼此之间的较量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只要是有一个国家成为科技先导,别的国家也会竞相效仿和追赶。然而,无论哪一个社会,技术进步都为自身的灭亡创造了条件。新技术逐渐转化为旧技术,技术变革的支持者逐渐转变为利益守卫者,且会抵制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所以,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受阻并且创新高峰期过后,
还会有别的国家接过技术创新的接力棒,使科学技术能够持续发展进步。从辩证哲学的角度看,技术创造了最终毁灭自身的力量[6]44。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第一,技术史并非充满着一个个革新的胜利。社会的技术抵制/技术进步=经济因素的技术抵制+政治因素的技术抵制+社会因素的技术抵制+文化因素的技术抵制-技术创新。如果公式结果为正数,则技术抵制或者说保守主义一方胜出;但如果在仅仅依靠市场仲裁的情况下,胜出方为新技术,公式结果为负数。通常情况下,双方的博弈
总是在非市场的情境下进行。现实中,往往把技术的发展理解成一个进步的、改良的故事,辉格主义的理解容易使人步入误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是被一个个激动人心的革新胜利包围着。事实上,新技术就像一棵脆弱的植物,它能够轻易地被较小的外部变化所抑制。由于这些抵制的障碍,技术发展有可能会放缓甚至停滞。
第二,技术的发展是创新与抵制斗争的历史。在任何社会中,总会存在着抵制技术变迁的强大力量。从本源上讲,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利用,是人与自然的博弈。实质上,技术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博弈。或者说,技术进步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脑力劳动创新期,自然界的阻力被创新者克服,胜利与快乐激荡于创新者心间;第二阶段是斗争期,创造出新技术后,人们的冷漠、嫉妒和邪恶包围着创新者,更有利益集团秘密或公开地反对新技术。这一时期是创新者与抵制者斗争的可怕时期。新技术最终获得成功的代价便是一些人或多或少的牺牲[15]。技术进步与抵制是一场复杂的、动态的斗争与博弈。
第三,技术进步不是帕累托改进的。帕累托改进是指,假设在可分配的资源固定的情况下,从一种可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情况变坏的前提下,使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采纳新技术之后,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社会总产出增加。然而,新技术对于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来说,它并不是帕累托改进。不同群体分配到的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产出不同,在特殊优势的技术与不可转换的资本存在的情况下,肯定会有失败者,没有人能够在完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福利状态。也就是说,“无人受害”的标准过于苛刻,现实中很难完全达到。劳动经济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形成了共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者
的需求,压缩了对低技能劳动者
的需求,从而加剧了工资不平等[16]。正是由于技术进步不是帕累托改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通过补偿失败者来达到帕累托最优。如在水资源开发时,下游获利地区给予上游受损地区一些必要的补偿,以便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当没有对失败者进行补偿时,就极有可能产生抵制行为,技术抵制是个体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理性行为的结果。
今天,对于新技术的担忧抵制仍然随处可见,它已是存在于社会的客观事件。
但是,技术抵制、技术停滞与缓慢发展仍然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通过一些对策与措施,可以相对地规避上述问题。
其一,开放的经济环境。技术进步是“进化变化,追求利润的过程”。在开放、自由的经济社会中,技术抵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规避:(1)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可以极大地促进技术进步,遏制技术惰性。(2)机器替代工人的状况,只是一种给被替代者团体带来痛苦的临时的非均衡状态。从长期看,新机器的使用使生产率提高,产品价格下降,消费需求增加,产品产出和人员就业率也会因此而上升,即所谓的新机器补偿机制。劳动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新技术的使用大体上与实际岗位的增长相关,因技术进步被排挤的劳动力可以获得新的就业机会。(3)新机器的使用会导致过时机器的所有者承担一定的损失,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他们可以通过以较低成本购买到能带来较高利润的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弥补损失,同时增加就业机会,即所谓的新投资补偿机制。如水磨坊工厂被废弃后,使用水力的工业家很可能会因此遭受损失,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购买蒸汽技术使本身损失得以补偿。(4)对利益受损者进行补偿。如现代西方经济中的农场资助与福利体系,补偿和安抚了在迅速工业化进程中处于劣势的团体。(5)保持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科技交流与合作。开放和利用外部知识和创意能够促进创新,处于一个全局互动系统中的经济体比单一封闭的经济体更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减少抵制。
其二,合理配置政治权力。政府应当科学分解与合理配置权力,有效防止权力集中掌握在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手中。技术进步或技术抵制不能仅仅依靠某个领导者个人的判断与决策。总体而言,分权系统比集权系统更能有效推动技术进步,防止技术抵制。通过采取人事分权与地理分权的措施可避免权力过分集中。此外,良好的政治制度是技术进步的牵引器。英国工业革命不同寻常的成功正是其政治结构的函数,政府不支持旨在减缓工业革命进程的任何企图。因此,政府应在维持社会和平安定的条件下,通过要素激励和相关的政策调控促进科技进步。如知识产权保护、科学技术的资金政策支持以及合作研究开发及特许使用权等一些内部机制。针对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素,政府应加大资金补偿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担保机制,完善救助保障机制。总之,好的政治制度能够提高说服力度,迫使现有既得利益者放弃抵制,促进新技术扩散。
其三,拓宽科学认知基础。社会与文化层面的技术抵制,多是源于人们对新技术不确定性与技术负效应的恐惧、担忧,人们更愿意依循一条保守主义的路径。科学认知基础的拓宽,可以帮助我们减轻这种恐惧与担忧。首先,拓宽科学认知基础,可以获得更多的、不同的有用技术,解决技术负效应的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出现。而且,新技术的创新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其建构的内容和运行的目的,实现“自然-社会-科技-经济”的共生与发展。其次,拓宽科学认知基础意味着涉及技术工艺中的很多知识已经得到认识,对技术未来不确定性的心里恐惧就会减轻,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相反,如果科学认知基础不扩展,会逐渐拖垮技术增长的态势,技术发展最终进入停滞状态。如对疾病的病原学有了更好的认识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抗生素,而不是采用顺势疗法或者基督教信仰疗法。扩展科学认知基础的途径有:(1)发展与弘扬科技文化,突破保守文化,形成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社会观念,建立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的社会制度;(2)大力支持科学研发机构,加大科技基础教育和科技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3)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除了广大科技从业者在科学技术高峰上的不断攀登以及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外,还取决于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观。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民生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参考文献:
[1]PETTY W.A treatise of taxes and tontributions[M].London: Obadiah Blagrave,1679: 85.
[2]MORISON E,MEN E.Machines and modern times[M].Cambridge, MA: MIT Press,1966:17-44.
[3]乔尔·莫基尔.富裕的杠杆[M].陈小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99.
[4]KELLENBENZ H. Technology in the age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1500-1700 [C]// CARLO M C.The fontana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London: Fontana,1974:243.
[5]DAUMAS M. A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invention: The expansion of mechanization , 1725-1860[M]. New York: Crown,1979:658.
[6]赵华.论技术进步的抵制及哲学反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8)3:9-44.
[7]MAZUR A C.Controlling technology[C]// ALBERT H T.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6th ed.NewYork: St. Martins Press,1993:217.
[8]PERRIN N.Giving up the gun: Japans reversion to the sword, 1543-1879[M].Boston: David R.Godine,1979.
[9]HEADRICK D.The tools of empire: 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382.
[10]JONES E L.Growth recurring:Economic change in world histo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103.
[11]BARBER B.Resistance by science to scientific discovery[C]//BERNARD B,WALTER H.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NewYork: Macmillan,1962:539.
[12]约翰·齐曼.可靠的知识[M].赵振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
[13]姜劲,徐学军.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研究[J].科研管理,2006(3):36-41.
[14]HUME D.Of the rise and progress of the arts and science[C]// EUGENE F M.David Hume essays: Moral, political and literary.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1985:135.
[15]KLEMM F.A History of western technology[M].Cambridge MA: MIT Press,1964:346.
抗旱造林技术与实施对策 篇4
1 我国林业建设现状
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空间较为宽广, 林业建设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森林资源是我国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直接决定了我国林业建设的范围, 目前我国林业建设所遇到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干旱问题上,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问题十分严重, 严重影响了林业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阻碍了我国造林建设的步伐。然而现今我国国内林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非常旺盛, 对林业建设的要求也随之增高, 目前干旱问题成了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今这个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 要真正解决干旱问题, 需要一些现今的抗旱造林技术加以辅助,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抗旱造林的顺利进行。
2 造林树种选择
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建设, 正确选择树种尤为重要。在造林树种选择时应全面考虑当地的地质状况、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 结合造林地区实际情况, 从而选择与之相符的造林树种, 这样能够大大提高造林树种的成活率。对于造林树种的选择应从3方面入手:
首先,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之所以要在造林树种选择时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是因为乡土树种能够快速适应造林地区的生长环境及气候条件, 这种树种不仅具备较强的抗性, 同时在生长过程中也较为稳定, 因此是抗旱造林建设的最优选择。
其次, 优先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树种。树种良好成活是抗旱造林建设的关键, 那么要保证树种良好成活, 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一定的抗旱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造林树种的长期生长, 提高造林树种的成活率。
最后, 选择时全面考虑树种特性。每种树种都有其本身的特性, 对环境、气候及地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造林树种选择时要全面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要因地制宜进行抗旱造林建设。
3 抗旱造林技术与实施对策
抗旱造林是一项较为繁杂的工程, 不仅需要与造林地区实际情况相符的抗旱造林技术, 还需要施工人员严格按照造林实施步骤进行相关操作, 以下是对抗旱造林技术及整个造林具体实施步骤的分析:
3.1 提前整地
根据坡度大小, 采用不同的整地方法, 坡度小于15°采用反坡梯田整地, 田面宽150cm, 反坡度5~8°;坡度在15~25°采用肩搭肩式大鱼鳞坑整地, 长径×短径×坑深=300cm×150cm×50cm;坡度大于25°采用小鱼鳞坑整地, 长径×短径×坑深=150cm×80cm×60cm;土石沟坡采用小穴整地, 长×宽×深=30cm×30cm×40cm。据调查, 实行集流节水整地, 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提前整地土壤容重平均1.18g/cm3;未整地土壤容重为1.318 g/cm3;整地土壤孔隙度平均56%, 未整地土壤空隙度为49%;整地的土壤松紧度为松, 合适, 未整地土壤松紧度为紧;特别是整地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6.4%;未整地土壤含水量为12.2%。
在抗旱造林之前应对造林土地进行预先处理, 改善树种生长的条件及环境, 从而使抗旱造林条件更加优质。在抗旱造林建设中提前进行整地操作, 不仅能够为树种蓄积充足的水分, 提高造林土壤的含水量。另外在抗旱造林中实施该操作, 能够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 增强造林地区的土壤肥沃力, 有利于造林树种的良好生长。在整地过程中可以利用外界的光照条件消除土壤中的病虫病害, 使其更好的成活。一般情况下, 抗旱造林建设的整地活动应提前半年, 也可以在前1年的雨季开展全面的整地操作, 让土壤充分吸收水分。在整地操作中应避免随意性, 严格遵循为树种蓄积水分、保护土壤、避免破坏植被的施工原则。在抗旱造林建设中一般的树坑规格为60cm×40cm×40cm, 设置该规格大小的树坑能够为树种蓄积其所需要的水分, 保持土壤的肥沃力。
3.2 抗旱技术
在抗旱造林建设中要想保证造林质量, 首先就要解决干旱问题。目前许多建设企业在抗旱过程中都加入了先进的抗旱技术, 在抗旱造林中最为常见的技术手段有2种, 第1种是保水剂, 它是一种高分子树脂材料, 若造林地区属于干旱地带且没有充分的灌溉条件, 就可以应用保水剂, 将其进行浸泡处理, 等到其处于充分饱和状态再进行施用。第2种是利用TCP植物蒸腾抑制剂, 在运用该剂时应选择气温在0度以上的且晴朗无风的早晨或者傍晚, 在使用时需要对其进行稀释操作, 另外还要严格控制用量, 造林树种不同, 那么其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 陕北地区的樟子松, 在樟子松种子发芽期间, 其表土应保持充足水分, 利用保水剂可以为其提供足够水分, 一般情况下幼苗使用保水剂后, 其含水率应达到6%左右。另外, 为了让樟子松幼苗在干旱地区良好生长, 利用TCP植物蒸腾抑制剂时应严格控制其用量, 一般每1m2应用量5~6g, 最多每1m2不得超过20g。
3.3 利用容器苗进行造林建设
容器面是一种先进的抗旱造林技术, 该技术在相对较为干旱贫瘠的浅地区应用较为广泛。干旱贫瘠的浅地区地形一般都是一些易受侵蚀的梁峁、沟坡, 土壤条件较差, 普通的树种很难在这种地区长期成活。在造林地区应用容器苗技术进行树苗栽种时首先应去掉或者撕破容器底, 其它部位则保持不变, 同时还要保持容器内部土坨的完整性及树种根系的完好无损。其次, 树种入穴深度一般要超出树种容器袋口的1~2cm, 而后再用土壤将其压实。再者, 树坑口上应该用一层细土覆盖, 为树种增添一层保护膜。据调查在树种栽种中利用容器苗技术比普通栽种方法栽种的成活率要高出很多, 是抗旱造林的良好技术措施。
3.4 利用覆膜造林技术进行造林建设
覆膜技术在抗旱造林建设中的应用较为普遍, 在抗旱造林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抗旱造林建设中采用覆膜造林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经过覆膜以后的造林土壤, 能够提高土壤湿度, 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 该技术这一功能满足了造林树种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对提高树种成活率具有极大的帮助。另外, 在造林地区覆膜以后建立了温度较为适宜的土壤环境, 可以减少树种在生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对抗旱造林建设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意义。
4 总结
随着我国抗旱造林建设的不断扩大, 我国对抗旱造林建设水平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我国抗旱造林建设中还存在干旱问题尚未解决, 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抗旱造林建设水平, 因此要积极面对干旱问题, 采取科学有效的造林技术, 优化抗旱造林水平, 从而提高造林树种成活率, 提高造林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近年来, 干旱问题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它直接影响着生态造林的整体效果, 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脚步, 因此在林业建设中解决干旱问题刻不容缓, 是主要相关研究者关注与探讨的话题。为了有效解决干旱问题, 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合理化进程, 本文简单阐述了造林树种的选择问题, 重点探讨了抗旱造林技术与实施对策。
关键词:树种选择,抗旱造林,技术,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锋军.刍议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与实施对策法[J].科教论坛, 2012 (24)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对策 篇5
摘 要: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原因分析入手,从养护技术和养护管理两方面对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强调了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路面养护对策选择是路面养护的关键技术之一,决定着养护措施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分析过程体现了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法的思想,并采用路面养护专家系统来辅助决策。最后针对主要的路面破损形式提出了路面养护的对策及建议提出了养护与维修的对策及建议,把现有预防性养护措施归结为裂缝填封、局部缺陷修补、表面封层和薄层罩面4类通过适用性分析总结形成了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对策集合。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养护管理;预防性养护。
一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各种养护技术也必须的跟上,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的目的:“经常保护公路公共设施的完好状态,及时恢复损坏部分,保障行车安全、舒适、畅通”。养护工作一般分为两种:预防性养护和修复性养护。预防性养护工作旨在保护路面并减小路面质量下降速度,修复性养护工作旨在修复特定的路面破坏或损坏区域。及时的预防性养护能延缓在交通与环境施加的荷载作用下路面损坏的时间。延迟养护与延期养护增加了缺陷数量、增大了严重程度,以致在改建时修补费用增加。不断地推迟养护与完善修复措施,缩短罩面与改建之间的时间间隔,因而显著增加路,预防性养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在适当的路段、合理的时机对路面采取经济有效的养护措施本文首先对现有常用预防性养护的措施进行分类,分析各种养护措施的技术特点、适用条件以及期望得到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等,最终形成概念清晰的预防性养护对策,制定路面预防性养护的决策框架,解决路段选定和养护措施的选择问题。
二 沥青路面典型病害记起原因
沥青路面的损坏所表现出的形态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因为促使路面出现损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的形态、特征和因素,可将路面的损坏形式分为裂缝、变形、表面损坏三大类。
(1)裂缝:横向裂缝为路面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裂缝起初大多出现在路面两侧的硬路肩,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贯通裂缝沿路面大致呈均匀分布。横向裂缝通常不是由于荷载作用引起的,而是由于低温收缩或半刚性基层收缩产生的。冬季低温冻缩是诱发横向裂缝的重要因素。纵向裂缝为与路面中线大致平行的裂缝。大多出现在半填半挖路基或路面加宽处。其原因是由于压实度不够,高填方路段路基土滑移,路基或基层出现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纵向裂缝。混合料摊铺时纵向施工搭接质量不好,也会出现纵向裂缝。
(2)车辙:即路面表面沿轮迹的纵向凹陷。车辙严重是高速公路病害不同于一般公路的一个显著特点。沥青路面上的车辙,除了影响行车舒适性外,还对交通安全有直接影响。
(3)松散:即集料和沥青逐渐脱开并散失。松散可出现在整个路面表面,但由于行车的作用,一般轮迹带处比较严重。产生松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偏低。沥青与集料粘附性差,或是由于沥青的老化,水的浸入也是产生松散的主要原因。
(4)坑槽:即路面上出现的坑洞,是龟裂、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由于表面水从这些损坏处浸入,停留在基层表面上,在车载反复作用下动水冲刷基层的细料并逐渐形成灰浆,使沥青面层与基层脱开,灰浆被车载挤压,通过面层裂缝或面层混合料中的空隙挤到表面,使沥青面层产生网裂,一些碎裂的小块面层或基层材料被车轮带走而逐步形成坑洞,并不断的扩大。
(5)沉陷:即路面表面的局部不均匀凹陷。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路基土压实度不够,导致路面在横向和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陷和严重的纵向开裂,同时由于路基压实度差导致路基强度显著降低和路面承载能力不足而产生路面早期损坏现象。
(6)磨光:即路面在行车作用下集料棱角被磨成圆滑或平滑状。路面表面纹理丧失,路面抗滑能力下降。路面磨光,是由于路面抗滑层集料组成设计和采用集料抗磨性能差所造成。
三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对策
根据病害、缺陷类型的不同和损害程度的大小,分析产生路面病害的原因,综合考虑各类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及综合评价结果,确定采用不同的养护维修措施,具体分为:预防性养护、矫正性养护、路面大中修和路面改善。对沥青路面出现的裂缝、坑槽、松散、变形等常见病害应针对病害的产生原因,并根据路面的结构类型、维修季节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及时进行处治。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包含了多种具体的养护技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大体上归结为裂缝填封、局部缺陷修补、表面封层和薄层。破损类型 损坏程度 外观描述
裂 轻 初期龟裂、缝细、无散落、裂区无变形,块度20~50cm
龟裂 中 裂块明显,缝较宽,无或轻散落或轻度变形,块度大于20 cm
重 裂块破碎,缝宽,散落重、变形明显,块度小于20 cm
缝
不规则裂缝 轻 缝细,不散落或轻微散落,块度大(>100 cm)
重 缝宽,散落,块度小(50~100 cm)
类
纵裂 轻 缝壁无散落或轻微散落,无或少支缝,缝宽小于25 mm
重 缝壁散落重,支缝多,缝宽大于5 mm
型 横裂 轻 缝壁无散落或轻微散落,无或少支缝,缝宽小于25 mm
重 缝壁散落重,支缝多,缝宽大于5 mm
(1)以裂缝为主的沥青面层破坏。根据FWD检测结果来判断该路段没有丧失结构承载力 ,防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展,行车荷载、环境等因素在裂缝处会逐步引起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损失。而对于仅行车道产生裂缝现象处,有延伸扩展到超车道的趋势,这些路段有待进一步加强跟踪观测。另外,对路面裂缝严重处,建议可以先用优质的灌缝材料进行灌浆处理,再采用聚酯玻纤布贴缝或满铺,然后加铺一定厚度的薄层沥青混凝土罩面层。
对裂缝施工工艺要求有:a)对于小于13 mm宽的裂缝需使用一种装有碳钢切缝刀的 旋转式开槽机,尽可能按切割段的裂缝尺寸并对准中线切割出均匀的正、长方形凹槽。b)裂缝清理:待填裂缝切缝后,需采用高压气体喷射设备进行清理,该设备须配备能够有效清除空气中杂物的油滤,并可输出清洁干燥的、连续的、高容量的高气压气流的空气,每条裂缝周边和裂缝槽至少进行2遍高压喷气流清理。第1遍清除裂缝杂物时喷气棒嘴应把持在距离裂缝不少于5 cm的位置;第2遍距离可以较远些,以便清除裂缝中和裂缝周边的所有松散颗粒和杂物。c)裂缝填封:填封材料在清缝工序完成后应立即灌注,填封材料需在具有双层保温层,间接导热加热的锅炉内搅拌融化,该材料通过沥青泵输送出来,灌注在清理过的槽口内,灌注时要自下而上充分填满,应避免在填料下部产生气穴,每条裂缝的灌注工作是连续的。如出现未充分填封的裂缝须再次进行填封处理,如出现轻微龟裂可采用橡胶抹平板来摊铺填封材料,这些区域可在填封材料灌注完成后在表面撒沙子或细骨料。对于集网状裂缝、坑塘和车辙为一体,平整度下降的沥青面层破坏,应分台阶挖除病害范围内的沥青路面结构层或按一个车道挖除沥青路面层,检查路面基层的状况。若基层完好,在洒布封层后,铺筑8 cm AC-25 I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6 cm AC-20 I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和4 cm AK-13 A沥青抗滑面层,恢复至路表面。
(2)以车辙为主的沥青面层变形的破坏。通常江苏省对高速公路车辙超10mm~15mm的路段进行养护维修。针对这种病害形式,目前京沪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主要采取现场热再生处理后加铺新的表面层,或者微表处的修复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修复车辙的效果不是很显著,在修复1~2年后,又出现新的路面病害。故除了应用这两种方法外,将研究应用一种新的车辙修补方法,即先用热沥青混合料填补车辙,再加铺超薄罩面层。超薄表面层沥青混合料对于修补车辙有很好的效果,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3)对于表面磨的破坏。沥青路面面封层材料可以是单独的沥青或其他封层剂,也可以是沥青与集料组成的混合料表面封层可以用来复原或延缓表层沥青材料的老化,防止集料的散失;恢复路面的抗滑能力,密封表面的微小裂缝,防止水渗入路面结构层,提高路面行车能力一目前常用的表面封层技术主要包括雾封层、稀浆封层、微表处和石屑封层等薄层沥青混凝土罩面是介于“传统磨耗层”与“厚表面处治”之间的一种处治技术法国是国际上采用薄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代表性国家,但是路网中约30%的道路使用薄层罩面养护,薄层罩面可以有效防止下渗水的破坏,有效地降低路面噪音,减少水雾,提高路面抗滑性能,在一定范围内校正表面缺陷,提高路面平整度薄层罩面结构分为表面磨耗层和豁结防水层2个部分表面抗滑磨耗层能够恢复路面的表面功能,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改善路面的平整度。豁结防水层能够保证薄层罩面与原路面结合紧密,防止雨水下渗,适度延缓旧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发展、随意性,技术上很难确定一个固定的养护周期,只能根据路面的实际状况随机安排养护计划,但是这些养护措施的实施却是发挥后期各类预防性养护措施作用的基础。把裂缝填封和局部缺陷修补定义为不确定性实施措施,把表面封层和薄层罩面定义为确定性实施措施。
四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管理对策
1)及时养护。许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经常出现一些小坑洞,特别是雨季过后,往往许多高速公路不及时补小洞,等到小洞变成大洞之后才补,造成养护资金的浪费。因此在养护管理时要加强日常巡视,及时进行日常性养护,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管理系统。
2)当沥青路面刚出现病害时,应及时考虑预防性养护,从而防止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加速损坏。许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3~5 a就出现大中修,因此高速公路养护部门每年应根据路用品质将预防性养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考虑,重视预防性养护,提高路用品质。
3)提高养护工程质量。养护工程质量太差,很多修补重铺沥青混凝土往往在使用不到1 a就重新出现了新病害。因此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要采用正规的监理队伍和施工队伍,并加强现场质量管理,特别是原材料和配合比、现场摊铺、压实的质量控制。
4)加强超载治理。众所周知,超载重载运输对道路的损坏十分严重,是我国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的“头号杀手”,但目前公安、公路管理部门对超载运输治理不力,许多查到了,也仅罚款了事,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超载治理仍是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5)路面养护对策的选择养护技术可分为三类:预防性养护、改正性养护和紧急养护。改正性养护是指在路面已经出现各种病害的时候采取的相应的养护措施,平时对泛油、较大的车辙、较宽的裂缝等进行的处治就属于改正性养护的范围。紧急养护是指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的养护。预防性养护主要是针对结构性较好的路面,防止路面病害的进一步恶化,减小各种路面病害对路面性能的影响,或者防止路面病害的发生。但是,基本上无助于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增强。当前,对使用中路面的养护、维修有多种不同的技术与方法可用,其处治范围也较广,涵盖了从局部处治到全路面处治的不同等级, 具体措施可见下表:
处理类型 裂缝处治类 表面处治类 其他
处理措施 裂缝填充
裂缝密封 雾封层
稀浆封层
微表处
碎石封层 薄层罩面等
五 结论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正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强路面养护管理,特别应重视预防性养护工作。结合我国的需要,尽快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路面养护专家决策系统,是公路养护领域的一大新课题,也是促进我国沥青路面养护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沥青路面养护我们应该:
(1)把现有预防性养护措施归结为裂缝填封、局部缺陷修补、表面封层和薄层罩面4类。路面局部缺陷修补和裂缝填封的实施完全体现在日常养护活动中,没有固定的养护周期;表面封层和薄层罩面技术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周期性。
(2)根据各预防性养护措施的技术特点,总结形成了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对策集合。随着养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护决策集合应该是开放性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3)所建立的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框架初步解决了预防性养护体系中路段的选定和预防性养护措施的选择问题,但给出的决策结果只是说明在某一年以前的所有时间都可以采取预防性养护,而确定最佳养护时机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决策方法,参考文献:
[1]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黎明亮.公路养护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4]程珊珊•沥青路面养护专家系统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2006•
[5]刘黎萍,孙立军•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的寿命周期费用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2, 10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篇6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逐渐向农村倾斜,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这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果,然而,目前,农业技术仍未得到有效推广,农业技术未能在农业经济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加大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力度,提出科学的推广对策,全面支持和带动农业技术的进步。
1 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1.1 缺少高水平合格的农业技术人员
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提是要拥有一批专业的、合格的、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人员力量是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的决定性力量,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缺少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研究力度不足,普及推广无门路,当农民朋友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难题时,不知道该求问于谁,原本高端、良好的农业技术也无法发挥作用,影响了农民使用的积极性。一些技术能力较好、水平较高的农业技术人才不甘心留在农村小镇工作,使得农村地区人才匮乏,农民在农业技术使用时前后无服务保障,最终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慢。
1.2 经费有限,岗位分配不合理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力度的加大,国家更倾向于支持第二或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财政投入力度不足,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无经费保障,虽然国家在农村地区创建了农业技术研究基地,配备了必要的农业技术设备和设施,例如:办公楼、农业技术监测仪器等等,然而,却没创造专业的农业技术岗位,更多的技术人员被分配从事行政方面工作,没能真正投入到对设备使用、技术研发工作中,这就使得技术推广缺乏有效力度。
1.3 缺少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使得很多农业技术、新产品无法得到广泛使用,更重要的是,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缺少专门的农业技术管理部门,仅有的一个小部门也缺乏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办公设备简陋,也没能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科研基地,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条件保障、技术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也相对陈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淡化了农民的农业技术使用意识,农业技术推广无从做起。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研究
2.1 培养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针对我国农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就要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具备专门技术能力、专业技术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人才是科技的持有者,也是决定科学技术功能与作用发挥的主导力量,农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技术的推广程度。
农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先从在职农业技术人员入手,对他们进行再教育,组织他们深入城市农业技术中心去参观学习,实行培训考核一体化制度,对他们的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这些在职农业技术人员形成责任意识、专业意识,自觉充实自己,自觉学习农业技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摆脱掉以往农业技术推广的不足,全面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水平。
同时,农村地区也要试着引入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要不断建立并健全农业技术机构和机制建设,建设一个专业、完善的农业技术管理机制,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前来贡献力量,同时,也要对这些技术人才进行定期培训和培养,使他们接受更新、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人才保障,才能支持并带动农业科技的普及与发展。
2.2 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要改变当前陈旧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要积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要想使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与普及,就要及时引进先进、高端的农业技术,在农业技术人才的研究、辅助下,根据本地区农村条件、农业生产状况等来进行有针对性地发展与普及,同时,要立足农民需求,当地农业土地、土质等条件来科学推广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技术与农民、农村的完美融合。最后,应实行农业技术存储模式,可创建一个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为日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2.3 完善机制建设,支持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与水平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机制与设备、设施等密切相关,必须全面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革农技推广条件,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管理部门,改善其办公条件,形成层次分明的业务部门,内部配置农业技术研究基地、检测监督中心等,全面完善服务方式,为农业技术的普及提供研究、检测、预测及咨询等服务,发挥公益性职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支持农业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3 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与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支持并带动市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积极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解除这些问题,进而带动农业技术的积极发展,从而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策研究 篇7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的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改革, 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并不是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应用信息技术来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的方式, 实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整合”并不是把技术叠加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成功了, 而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 对于其它学科则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讲解重点、难点,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最终达到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 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 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不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走入了一些值得反省的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1.1硬件设施不完备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有的学校还不具备整合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是整合的基础, 没有硬件整合只是“纸上谈兵”。很多学校的硬件设备并不尽如人意, 表现为信息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和不健全。很多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都是机房的代名词, 存在着相关硬件设备缺乏、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教师普遍感到信息设施使用不便的问题。
1.2夸大其辞, 盲目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 经常有人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夸大化、万能化, 任何一门学科无论合适与否, 都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 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将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衡量一堂课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志, 其实这种作法是错误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 而不是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 信息技术充当的是一种工具--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然而, 工具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世上没有万能的工具,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把非常有用的利器, 但用时也要适时、适度、适量。
1.3整合时学科特点针对性不强
随着整合研究的进行, 教育界已经取得了众多关于整合的研究成果, 并推广了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这一方面加速了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但同时由于这些模式多是从分析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入手, 提出整合的一般思路, 而后推演到各个学科中, 忽略了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 使整合的学科性不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体现学科特点、改革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中, 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教材的重要形态等。
2如何科学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中
“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 而“融合”就应该是自然的, 因此, 我们不能用生硬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去适应新的信息技术的办法来实现所谓的“整合”, 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加强基础设施的构建
学校不仅可以自筹资金购买硬件设备, 还可以用学校、社会、电脑公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硬件建设。除此之外, 同样重视软件设施的置备, 如网上图书馆, 电子期刊网, 多媒体教材的开发等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 以多媒体教材为例, 其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 可以为学生提供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学习资料, 满足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
2.2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潜能发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将改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观念。传统的信息技术观, 主要是作为知识的呈现工具、教学的辅助工具, 而忽视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的功能, 更加忽视其构筑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功能。信息技术观必须从教的视角向学的视角转变。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 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 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在信息社会,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 摆正自己的位置, 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2.3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因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因此, 在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整合时, 教师应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去构建能较好的解决学科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
3结语
“整合”是今后教学过程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 但同时也应看到,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去推动和发展它, 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教学中会大有作为。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唐义和, 刘向永, 徐万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明[J].中国远程教育, 2003, (5) :54-58.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9-11.
[3]陈俊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5) .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及对策 篇8
为解决无线网络安全问题, 目前主要从信息传输安全和接入安全两方面对无线网络实施安全保障。信息传输安全主要依靠信息加密和数据校验技术, 使加密的无线网络信号只能被合法用户读懂, 即使被破解篡改, 也可被数据校验技术发现。接入安全则通过访问控制技术和身份验证对合法用户授权。
1.1 接入安全
1.1.1 MAC地址过滤
每个网络适配器都有唯一的MAC地址, 可以利用MAC地址过滤方式控制用户终端的接入。但IEEE802.11x协议在数据链路层认证上的缺陷使MAC地址容易被获取和伪造, 这样会给虚假AP和非法客户终端提供可乘之机[1]。MAC地址认证通常用在功能单一、硬件性能较差的的固定终端设备上, 例如摄像头、打印机等。
1.1.2 服务集标识符SSID认证
每个无线网络都一个标示符SSID, 客户终端在接入无线网络之前必须进行SSID口令认证。为避免SSID被他人轻易获取, 应该关闭SSID广播, 使其对其他用户终端隐藏, 但不会影响合法用户的接入。
1.1.3 802.1x认证
802.1x协议是基于服务器/客户端访问控制和认证协议, 是较安全的认证方式。其安全性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证书校验, 引入了扩展认证协议EAP技术。EAP是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 (RADIUS) 的扩展, 当用户终端发送认证信息时, 将会和认证服务器RADIUS进行双向认证, 认证成功后将会产生一个WEP密钥, 正常通信时数据需要此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2]。二是在认证过程中, 通信由加密隧道保护, 以防止认证信息被破解。802.1x认证需要部署RADIUS服务器, 用户终端需安装客户端认证软件, 提供的安全服务级别较高。
1.1.4 AP隔离
AP隔离主要采用数据报文传送地址分析法, 让各个接入的无线客户端之间相互保持隔离, 被隔离用户不能通过网上邻居互相访问, 类似有线网络的VLAN技术, 提供彼此间更加安全的接入。
1.2 信息传输安全
1.2.1 WEP
WEP (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有线等效加密) 主要在身份认证和数据传输时对信息进行加密, 其数据校验算法是CRC32, 加密算法是RC4, 可以生成长度为40bit的密钥。但因为是静态非交换式密钥, 各用户终端使用的密钥相同, 会被快速破解。
1.2.2 WPA与WPA2
WPA (Wi-Fi Protected Access, Wi-Fi安全存取) 为了弥补WEP的缺陷, 采用了暂时密钥完整协议 (TKIP) , 虽然加密算法仍是RC4, 但是能生成128bit的动态密钥。WPA数据校验算法为MIChael, IV长度也增加到48bit。另外还使用可扩展身份验证协议 (EAP) , 对用户终端进行身份认证[3]。所以, WPA包含了认证、加密和数据完整性校验三个组成部分, 整体安全性大大提高。
WPA2同时支持计数器模式密码块链消息完整码协议 (CCMP) 和TKIP, 支持先进的加密算法AES, 并将数据校验算法更换为计数器模式及区块链信息认证 (CCM) 。在加密方面, WPA和WPA2的区别是, WPA2同时支持TKIP和CCMP, 而WPA只支持TKIP。
1.2.3 关于IEEE802.11i协议
2004年, IEEE发布无线网络新的安全标准802.11i, 以增强无线网络的安全性以及各安全技术间的兼容性。IEEE802.11i提出健壮网络安全 (RSN) 概念, 着重增强无线网络中信息传输安全和身份认证的健壮性[4]。在信息传输方面, IEEE802.11i同时引入了TKIP和CCMP机制, 密钥改为动态密钥;在身份认证方面, IEEE802.11i引入802.1x双向认证机制, 并当会话超时会重新认证, 有效解决中间人攻击 (MITM) 的威胁, 增强了身份认证安全性能。
IEEE802.11i将分阶段实施:首先仍会沿用TKIP机制, 解决其后向兼容问题;然后在旧设备逐步升级以后, 再采用CCMP机制, 此阶段使用的加密算法AES破解难度极高, 很好的解决了RC4加密算法的安全漏洞问题。
2 无线网络安全策略
我们应该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和用户, 采用合适的无线网络安全策略。
2.1 家庭、小型企业用户
此类用户所需安全级别较低, 可以采用隐藏SSID, MAC地址过滤, 再进一步配合传统的WEP技术。
2.2 公共场所用户
在公共场所用户认证问题至关重要, 可以使用IEEE802.1x的认证方式有效地阻止未经授权用户的接入。另外采用AP隔离技术, 以防止用户相互访问而引起的数据泄漏问题。
2.3 网络运营商、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
此类用户常常因为对无线网络安全性的担忧而放弃使用无线系统。可以在使用802.1x认证机制的基础上, 采用IEEE802.11i框架下的WPA2安全加密方案。
3 结语
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 在组建无线网络时应该综合考虑环境、用户等各种因素从而制定安全策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无线网络将会面临更多的威胁, 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完善无线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无线局域网 (下称无线网络) 在传输速率和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所以越来越多的单位、家庭和公共场所部署了无线网络。但是只要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 信号就能被黑客截获, 从而进行非法接入、截获数据甚至恶意篡改等破坏活动, 这对无线网络安全产生了巨大威胁。
关键词:无线网络,安全,MAC
参考文献
[1]吴林刚.无线网络的安全隐患及防护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25) .
[2]林敏, 陈少涌.无线校园网安全和融合是关键[J].中国教育网络, 2011, 5:49-51.
[3]冯志勇.认知无线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J].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乙醇生产技术及发展对策 篇9
1 燃料乙醇生产技术
在燃料乙醇生产中, 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和生物发酵制两种技术。首先, 对于化学合成制乙醇生产技术而言, 有合成气催化制工艺和乙酸加氢制工艺之分。前者是国内外在乙醇生产技术研究中涉及的新领域, 但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后者乙醇生产技术由美国申请专利, 其生产效率相对较高。其次, 生物发酵制乙醇生产技术, 主要利用淀粉类农作物、纤维素、合成气发酵等物品而制乙醇, 其生产效率相对较高。
2 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
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是我国燃料公司有效利用的技术方式。利用木质纤维素而生产乙醇时, 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主要包括预处理、水解、发酵、分离、乙醇蒸馏和精馏。利用纤维素制乙醇时, 最为关键的技术是原材料预处理和生产低成本的纤维素酶, 只有有效把握这两种技术, 才能使纤维素乙醇得以有效生产。目前, 我国针对纤维素乙醇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多,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通过利用玉米秸秆而生产乙醇, 取得进展, 但即便如此, 我们还是要深刻认识到乙醇生产仍然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
3 乙醇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对粮食乙醇生产技术的研究
粮食等农作物是乙醇生产技术的重要原料, 但是粮食乙醇生产技术的研究中, 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我国粮食乙醇生产技术各环节的技术工艺水平相对较低。对此, 在粮食乙醇生产过程中, 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以全面提升设备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强化管理工作, 在减少粮食农作物原料消耗程度的基础上, 提高乙醇生产效率, 满足国家发展对乙醇燃料的实际需求。在乙醇生产中, 如若能够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有助于降低乙醇生产成本, 并激发生产潜力。
3.2 非粮燃料乙醇生产中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粮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是人口大国, 因而面临着粮食与人口持续增长的矛盾问题, 如若乙醇生产中使用大量的粮食作为原材料, 则可能出现与人争粮的局面, 对国家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不良影响。所以, 我国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非粮原料的研究, 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而开展乙醇生产工作。纵观非粮燃料, 木薯、甜高粱、甘薯等原料的开发潜力相对较大, 对技术工艺水平的要求相对较低, 且能够在规模化种植条件下, 满足乙醇制作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 我国应进一步扩大甜高粱等非粮食原料的种植规模, 为乙醇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保障, 并在种植区域内建立工厂, 不仅能确保乙醇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还可以有助于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成本。
3.3 进一步研发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乙醇燃料的研发力度逐渐加大, 且广泛应用于社会众多领域中, 以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 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纤维素材料是乙醇生产中的重要原料, 加强对纤维素材料的使用, 能够为乙醇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秸秆、稻草、木屑等是木质纤维素的典型代表。以秸秆为例, 对于吉林地区而言, 玉米种植面积相对较大, 而对玉米秸秆的处置大多以焚烧为主, 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由于秸秆是乙醇生产的重要原料, 将其运用于乙醇生产中, 既能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 又能为乙醇生产提供充足原料。然而, 在纤维素乙醇生产中, 发酵酶问题仍然是相关人员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3.4 加大化学合成制乙醇技术的研发
化学合成制乙醇技术是未来乙醇生产中的重要技术项目, 由于世界范围内对其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所以我国相关科研人员应加大对该项技术的研发力度, 以提高乙醇生产效率和缓解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压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该项技术必然得以实现, 将对乙醇的生产发挥积极作用。
4 结语
近年来, 汽车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不仅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 而且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力。乙醇是清洁型能源, 能够代替石油资源而充当汽车的燃料, 不仅可以降低一氧化碳排量, 而且有助于环境保护, 有力的推动着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我国对乙醇技术的研发力度相对较大, 是世界第三大乙醇生产国家, 对我国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性作用。所以, 我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乙醇生产技术的研究, 以全面推广乙醇燃料。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对自然能源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备量与日减少, 对我国社会众多领域产生不良影响。乙醇是清洁型能源,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石油能源, 既有利于保护环境, 又能减少石油等资源消耗, 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此, 有关部门人员加强对乙醇技术的研究具有必要性。本文主要对燃料乙醇和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进行论述, 并提出乙醇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乙醇生产,技术,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彩霞, 谢高地, 李士美, 等.中国能源作物甜高粱的空间适宜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J].生态学报, 2010, 17:4765-4770.
[2]闫莉, 吕惠生, 张敏华.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及产业化进展[J].酿酒科技, 2013, 10:80-84+89.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及其对策 篇10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生性好动, 课堂秩序难以把控。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生性活泼好动, 低年级学生才开始接触电脑, 自然对此充满了好奇, 感觉一切都很新鲜;高年级的学生已接触过电脑, 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上网, 能否玩游戏等。由于缺少必要的考核, 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2) 内容相对枯燥, 学生兴趣不高。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 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任务命令, 由于内容抽象, 甚至可以说无法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 有些知识暂时不需要完全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部分教师忽略学生的感受, 直接采取“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 从而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惰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 缺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措施。电脑的普及让不少学生在课外也有了一些接触, 这就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统一进度或统一方案, 必然会导致已学会的学生上课时精神不集中, 甚至有可能会避开教师上课内容去做其他事情;而对于不懂的学生来说, 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会缺乏信心, 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使得学习效率不高。这样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2.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 创设情境, 设置任务,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尽可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在一开始导入阶段就设置情境, 如通过视频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进行flash软件教学时, 可设置一个精彩的导入, 首先搜集一些有趣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及认知规律的网络flash动画作品, 让学生在欣赏动画的过程中, 不由得感叹其奥妙。接着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 及时引导, 问他们想不想自己制作, 然后引导学生熟悉软件工具, 鼓励他们大胆创作。
(2) 采用形象化方式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样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针对“复制”“粘贴”这一教学内容, 如果单纯讲解, 会显得枯燥, 而且学生还容易把顺序弄反。而好的办法就是直接举例, 这样可以先让学生选中复制内容, 然后用复印机将选中的内容直接复制, 接着教师再把复印件直接张贴在黑板上。这种方法虽然有点“古老”, 但是却形象生动, 学生容易记住。
(3) 尊重学生, 发挥小组作用, 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 从学生出发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采取学生自学, 教师集中演示, 小组合作进行“兵教兵”式的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 对特殊问题作个别辅导。比如“金山画王”软件中“我的画笔我做主”教学内容, 教师简要通过演示重点软件工具, 对一般性的工具则采用学生自学、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则可以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让有基础、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利用工具直接进行绘画创造, 而对于基础较差或是刚接触这一软件的学生, 则建议他们通过金山图库中的素材进行创作, 逐步训练提升, 这样就能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
弹药装药装配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1
【关键词】装药;装配;对策
1.目前中小口径弹药装药装配现状
1.1装药装配总体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弹药装药工艺技术在前苏联援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吸收了西方的技术。虽曾经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工艺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缺乏成熟的可直接应用于技术改造的先进弹药自动装药装配技术成果,多数弹药企业仅在原有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自动化或防爆隔离操作等局部有限的安全生产技术改进,生产的安全性虽有所提高,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仍未大幅度提高。
1.2装药装配质量不高,影响弹丸的毁伤效能
目前大批量生产的弹丸装药方法主要是压装与注装,其中螺旋装药技术应用较为成熟。螺旋装药工艺虽然装药生产效率高,但由于只能装填TNT等低能量炸药,抗过载能力弱,如果不能对螺旋装药的装备进行有效改造,则螺旋装药工艺有被自动连续分步压装(捣装)工艺替代的趋势。自动连续分步压装工艺吸收了螺旋装药工艺和压装工艺的部分优点,既保留了螺旋装药工艺的高效率,又具有壓装药工艺能装填高能量混合炸药疵病少的特点。但落后的设备决定落后的工艺,落后的工艺依旧在延续,装药装配手工操作仍比较频繁,尤其是一些危险装配工艺仍然是以手工装配为主,这给装药装配安全性带来很大的隐患。
1.3装药装配安全隐患
无论是炮弹与火工品的弹药成品的包装,还是弹丸的炸药称重与弹丸称重、全弹称重,均采用人工方式进行。装药、装配过程人员密集度高,这无疑成为弹药装配最大的危险点。而炸药称量效率低,无法保证称量精度与安全。
2.制约弹药装药装配技术发展原因分析
我国中小口径弹药装药装配工艺通过长期不断的技术攻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得到应用,正在逐步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但由于国外弹药制造工业仍然在寻求技术进步,要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的过程将显得比较缓慢,其原因主要包括:
2.1缺乏总体发展目标,技术推进缓慢
据了解,我国近几年来,均没有制定弹药制造技术的发展总体目标,这可能也是在国际的大和平环境下,我国要抓住和平机遇积极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而弹药制造业在这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下显得次要了许多。从国家的近几个五年计划可以看出,弹药制造工业中的企业为了发展自己基本上都是根据自身产品的需求提出项目,但仅靠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或是几家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很难以聚集整个行业专家的力量,这样不仅项目推进缓慢,而且实施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更谈不上具有带动整个行业的作用。
2.2企业间相互封锁意识严重,制约行业技术发展
中小口径弹药装药装配技术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在一些关键环节得到突破,就可以使技术进一大步。企业出于自身的利益,不可能公开这些关键技术,特别是一些先进的技术企业保密心理更强。因此,对某种产品,企业之间采用的技术并不相同,有的已经是比较先进的技术,但有的还是比较原始的制造模式。目前,如何转让这些技术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这种封锁意识制约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2.3难以更改定型工艺,制约先进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中小口径弹药装药装配工艺已经定型多年,凡是定型工艺均不能随意更改。但这些工艺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原手工生产方式而制定的,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将这些手工装配方式改为自动方式,往往需要对原有工艺进行变更,而这种工艺变更手续非常复杂。再加上工艺变更后生产的产品必须经过多种试验,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生产成本也随之增长。这些经费中基本上是企业自己全部负担,所以不少企业在现有手段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不愿意投入经费增加成本采用新的技术,也制约了弹药行业的技术进步。
3.我国弹药制造技术发展思路探讨
3.1尽快完善行业内知识产权转让制
目前,通过上级单位的支持,有不少企业在弹药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成绩,许多技术都可在行业中推广。但由于市场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企业不愿公开其技术,更不用说技术转让。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在行业内部制定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制度,通过技术转让,使企业不仅能保住自己的饭碗,还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弹药制造工业由于其企业性质的特殊性,整个行业在知识产权方面欠缺很多,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制度,以此推动行业的技术交流,共同进步。
3.2加大对中小口径弹药制造装备的研发能力
加大对中小口径弹药装药装备的研发能力与弹药自动装配中基础技术的研究,在手工装配中,采用天平人工称重的称量装药方式,而在自动装配中,自动称装药装置成为关键装备之一。但由于装药方式不同,装药装置的变化也较大。在人工装配中简单的工序往往成为弹药自动装配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故加强这些基础装备的研究,对推动弹药制造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
3.3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
目前中小口径弹药装药装备的理论研究在科研院所要多于企业,而企业的理论研究不是很深。尽管科研院所理论知识研究的很深,很多没有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这些理论研究价值显得很苍白。国家现在也在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际生产,实际生产修正理论知识。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平衡各方利益,促使生产力的提高。
4.结束语
制约弹药制造技术进步的因素很多,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管理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只有充分利用工程中心平台,尽快完善行业内知识产权转让制和尽快修改制定行业相关标准,加大对弹药制造装备的研发能力,才能使我国弹药装药装配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
【参考文献】
浅谈黑客技术及其对策 篇12
网络的迅速发展,正带给人们越来越新奇的生活体验,但在享受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其中网络信息的安全就是最大的问题。网络的开放和互连等特征,使得网络易受黑客、恶意软件等攻击。“黑客”便是其中大敌。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网络安全中的黑客技术及应对措施。
1 黑客事件
黑客们的活动非常频繁,这些活动对于全世界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来看一下从2007年到2011年间发生的主要事件。
2007年黑客事件:一名中国腾讯网名为The Silent's(折羽鸿鹄)的黑客在6月至11月成功侵入包括CCTV、163、TOM等中国大型门户服务器。
2008年黑客事件:一个全球性的黑客组织,利用ATM欺诈程序在一夜之间从世界49个城市的银行中盗走了900万美元。黑客们攻破的是一种名为RBS World Pay的银行系统,用各种奇技淫巧取得了数据库内的银行卡信息,并在11月8日午夜,利用团伙作案从世界49个城市总计超过130台ATM机上提取了900万美元。最关键的是,目前FBI还没破案,甚至据说连一个嫌疑人都没找到。
2009年7月7日黑客事件:韩国遭受有史以来最猛烈的一次攻击。韩国总统府、国会、国情院和国防部等国家机关,以及金融界、媒体和防火墙企业网站进行了攻击。9日韩国国家情报院和国民银行网站无法被访问。韩国国会、国防部、外交通商部等机构的网站一度无法打开。这是韩国遭遇的有史以来最强的一次黑客攻击。
2010年1月黑客事件:12日上午7点钟开始,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遭到黑客攻击,长时间无法正常访问。主要表现为跳转到—雅虎出错页面、伊朗网军图片,出现“天外符号”等,范围涉及四川、福建、江苏、吉林、浙江、北京、广东等国内绝大部分省市。这次攻击百度的黑客疑似来自境外,利用了DNS记录篡改的方式。这是自百度建立以来,所遭遇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黑客攻击,网民访问百度时,会被定向到一个位于荷兰的IP地址,百度旗下所有子域名均无法正常访问。
2011年7月29日黑客事件:韩国通信委员会声称,黑客袭击了韩国一家门户网站和一家博客网站,涉及高达350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这可能是韩国迄今为止遭到的最大网络攻击案。有报道称,韩国门户网站Nate和博客网站赛我网(Cyworld)遭黑客攻击,两家网站用户数量分别为2500万和3300万人,约有3500万名用户的信息外泄。
2 黑客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黒客攻击技术细分下来共有九类,分别为口令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欺骗类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对防火墙的攻击、利用病毒攻击、木马程序攻击、后门攻击、信息战。下面,我们将对这几种攻击类型逐一进行分析。
2.1 口令攻击
口令攻击是网上攻击最常用的方法,入侵者通过系统常用服务或对网络通信进行监听来搜集账号,当找到主机上的有效账号后,就采用字典穷举法进行攻击,或者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获取password文件,然后用口令猜测程序破译用户这号和密码。
2.2 缓冲区溢出攻击
通过往程序的缓冲区写超出其长度的内容,造成缓冲区的溢出,从而破坏程序的堆栈,使程序转而执行其它的指令,如果这些指令是放在有root权限的内存中,那么一旦这些指令得到了运行,黑客就以root权限控制了系统,达到入侵的目的。缓冲区攻击的目的在于扰乱某些以特权身份运行的程序的功能,使攻击者获得程序的控制权。
缓冲区溢出的一般攻击步骤为:在程序的地址空间里安排适当的代码(植入法或利用已存在的代码),然后,通过适当的地址初始化寄存器和存储器,让程序跳到黑客安排的地址空间中执行(如激活记录、函数指针或长跳转缓冲区等)。
2.3 欺骗类攻击
TCP/IP协议本身的一些缺陷可以被利用,使黑客可以对TCP/IP网络进行攻击,网络欺骗的技术主要有:Honey Pot和分布式Honey Pot、欺骗空间技术等。主要方式有:IP欺骗;ARP欺骗;DNS欺骗;Web欺骗;电子邮件欺骗;源路由欺骗(通过指定路由,以假冒身份与其它主机进行合法通信、或发送假报文,使受攻击主机出现错误动作);地址欺骗(包括伪造源地址和伪造中间站点)等。
以IP欺骗攻击为例说明如下,其的实施步骤为:选定目标主机——发现主机间的信任模式——使被信任主机丧失工作能力—TCP序列号的取样和预测——冒充被信任主机进入系统,并留下后门供以后使用。
2.4 拒绝服务攻击
通过网络,也可使正在使用的计算机出现无响应、死机的现象,这就是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Do S)。这种攻击行为通过发送一定数量一定序列的报文,使网络服务器中充斥了大量要求回复的信息,消耗网络带宽或系统资源,导致网络或系统不胜负荷以至于瘫痪、停止正常的网络服务。
常见的Do S工具有:同步洪流、Win Nuke、死亡之PING、Echl攻击、ICMP/SMURF、Finger炸弹、Land攻击、Ping洪流、Rwhod、tear Drop、TARGA3、UDP攻击、OOB等。
2.5 对防火墙的攻击
一般来说,防火墙的抗攻击性很强,可是它也不是不可攻破的。其实,防火墙也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在设计和实现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对防火墙的探测攻击技术有:Firewalking技术、Hping。
绕过防火墙认证的攻击手法有:地址欺骗和TCP序号协同攻击、IP分片攻击、Tcp/Ip会话劫持、协议隧道攻击、干扰攻击、利用FTP-pasv绕过防火墙认证的攻击。
直接攻击防火墙系统的常见手法有:Cisco Pix防火墙的安全漏洞:Cisco PIX防火墙的拒绝服务漏洞、CISCOPIX防火墙FTP漏洞允许非法通过防火墙。
2.6 利用病毒攻击
病毒是黑客实施网络攻击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具有传染性、隐蔽性、寄生性、繁殖性、潜伏性、针对性、衍生性、不可预见性和破坏性等特性,而且在网络中其危害更加可怕,目前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病毒已有数万种,可通过注入技术进行破坏和攻击。
计算机病毒攻击的传播途径有电子邮件、传统的软盘、光盘、BBS、WWW浏览、FTP文件下载、新闻组、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等。
2.7 木马程序攻击
特洛依木马是一种骗子程序,提供某些功能作为诱饵,背地里干一些鬼事,当目标计算机启动时,木马程序随之启动,然后在某一特定的端口监听,在通过监听端口收到命令后,木马程序根据命令在目标计算机上执行一些操作,如传送或删除文件,窃取口令,重新启动计算机等。常见的特洛伊木马程序有:BO、Netspy、Netbus等。
2.8 后门攻击
后门是指入侵者躲过日志,使自己重返被入侵系统的技术,后门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调试后门、管理后门、恶意后门、Login后门、Telnet后门、rhosts+后门、服务后门、文件系统后门、内核后门、Boot后门、TCP Shell后门等。
2.9 信息战
信息战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通过夺取信息优势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它既包括了攻击对方的认识和信念,也包括了利用信息优势在实际战斗中打败对方。包括:进攻性信息战(如:电子战进攻、计算机网络进攻、截获和利用敌方的信息、军事欺骗、进攻性心理战、物理摧毁、微处理芯片攻击、利用电磁辐射窃取信息、高功率微波武器等)和防御性信息战(如:电子战防卫、计算机通信和网络安全防护、反情报、防御性的军事欺骗及反欺骗、防御性心理战、防物理摧毁、防御性信息武器等)。
3 防御黑客入侵的措施
3.1 防御密码破译
几乎所有黑客的工具箱内都有密码破解工具。黑客在入侵的第一阶段,通常先尝试破解电脑的密码。黑客组织L0pht Heavy Industries号称是“白帽黑客精英中的摇滚巨星”,它在1997年发表了L0pht Crack这个软件,功效强大且容易使用,按一个键就可以破解密码,连新手也能操作自如。新版本的功能更是先进,利用一台Pentium II 450电脑,可在一天内破解所有由字母与数字混合的密码。防御L0pht Crack的基本方法有:
(1)应使密码不易被猜中,比如善用各类符号,避免使用字典上的字词。黑客们公认由字母、数字与符号合成的七位数密码(例如a4%H6#)最难破解。
(2)经常改换密码,最好每隔一个月改一次。
(3)凡是附带密码机制的项目,例如开机、硬盘、上网、电子邮件等,都要设定密码,不要怕麻烦。
(4)有些网站要求使用者先设定一个密码才能进入,此时千万不要填入账号或开机密码,因为很多网站会把网友设置的密码储存在一个数据库内,黑客会先试用这些密码。
(5)不要把密码告诉任何人,如果必须这样做,也不要用电话或电子邮件传递。
(6)不要用自己的生日、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姓名或其它的资料当密码。
3.2 防范战争拨号机
战争拨号机的原理很简单,首先它用升序或随机的方式拨接一系列的电话号码,一旦发现隐藏的Modem就能拨号进入系统,并能破解容易猜的密码。战争拨号机对于没有设定密码又使用远程控制软件的个人电脑,可说是百发百中。而企业员工的电脑和公司系统的连接往往就是这种形式。有许多黑客之所以喜欢从员工的家用电脑下手,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公司为了防黑,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建立防火墙,认为必然万无一失,可是防火墙只护住了网络的前门,内部网络中一些没有登录过的Modem却为黑客准备了一个更方便进出的后门,战争拨号机能利用它们进入你的网络。
对战争拨号机最有效的防范方法,是尽量避免个人电脑用Modem和主系统连接。如果因为业务需要必须连接,也应该在公司的有关部门登记,并改成“只出不进”的拨号方式。企业在这方面也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3.3 防御网猫
网猫是用来进行TCP/UDP协议连接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管理系统和侦查网络的错误,然而这只猫也有入侵网络的利爪。在主机模式里,网猫成为服务器,等待连接TCP/UDP端口,而在用户端模式,网猫可以使用户连接任何端口,这样就形成了后门。此外网猫还能扫描TCP/UDP端口。黑客经常利用它取得银行账户的资料,改金额甚至转移金钱到其它账号,当然也可以窃取其它重要信息。
防御网猫的方法充分了解系统内所运行程序,避免让不需要的端口通过防火墙。对于外界可以接近的主机则更应该辨别所有运行程序的内容,否则很容易成为黑客入侵的渠道。另外关于主机的运行也应该有精确的日志。
4 总结
一个安全的网络体系关系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当我们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时候,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不得不令我们感叹,而且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也会时时困扰着我们,面临着迅速繁殖的病毒,无孔不入的黑客们,采取强有力的安全策略,对于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将变得十分重要。
摘要:本文通过对黑客起源及其文化的认识来分析黑客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针对当前一些主要的黑客攻击手段提出了防御的对策。
关键词:黑客,攻击,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斌.黑客与反黑客.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4.
[2]林晓勇.曾庆荣.Windows 2000系统管理与网络安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技术对策】推荐阅读: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10-12
技术对策PDC钻头05-31
提高开发效果技术对策10-11
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对策07-15
夏玉米增产技术对策研究的论文06-13
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探讨10-08
我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薪酬制度对策研究05-25
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05-14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困境分析及对策构建07-16
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