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功能

2024-08-28

政治功能(精选12篇)

政治功能 篇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政治社会化问题逐渐受到中外学者广泛关注, 政治社会化研究不断深入, 作为一个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能否传承和影响社会政治关系稳定的大问题, 当代世界各国都普遍开始关注政治社会化问题。其中, 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由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机制所决定的。正确分析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职能, 有助于中国政治社会化的更好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内在一致性

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目的都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因此, 我们不难发现, 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 二者的控制力量具有一致性

政治社会化虽然包括社会教化和个体学习两个互动过程, 但实际上社会教化并不是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意志, 其控制力主要存在于统治阶级, 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可见, 统治阶级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治力量。

2. 二者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在政治社会化中, 社会教育和个体学习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 都是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 但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而理想信念无非也是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因此, 二者在内容上都包含了“政治观点”, 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

3. 二者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一致性逻辑地表明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教化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合格的“政治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内在一致性表明了二者的共存性。一方面, 政治社会化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 客观上具有了政治社会化的功效。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育人职能, 有助于培养政治社会化中的合格“政治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是统治阶级教化其社会成员形成符合其利益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可见, 对其社会成员政治观点的灌输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公民个体提供相应的政治信息, 在其育人职能发挥同时, 客观上向公民传授政治知识, 从而为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奠定了理论素养。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政治人”, 而其核心是政治价值观念, 因为公民个体政治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其政治社会化的内在标志, 它影响着个体的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可见, 政治价值观念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就在于, 通过其自身内在的机制和方法, 运用多种途径培养社会成员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准则, 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思维以指导实践。在此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培养个体的政治价值观, 同时还可以提高个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兴趣。作为个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了解、认同和掌握了社会所通行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 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质, 从而为个体政治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2.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保证职能, 有助于保证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主义方向

无论是就单个个体而言, 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的作用不是抽象的, 而有其具体的政治内涵。在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中, 固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政治思想观点, 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教个体认同社会所有的政治价值观念, 它必然促使个体认同能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价值观念, 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在我国, 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宣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也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能保证个体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 确保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而也就解决了公民政治社会化特定的政治方向问题。

3.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延续性, 有助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载体, 政治文化是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有机统一体。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即使在同一统治阶级统治下的社会中, 其社会生活也是变化发展的, 因而社会的政治文化也要得到改善和创新。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它具有延续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延续性的过程中, 并不是对前后反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简单地堆砌, 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剔除古、西之糟粕, 去今、中之精华, 不断糅合, 为我所用。诸如在当今的政治思想观念中, 有古代的“仁”、“礼”;有当今的“科学”;有西方的“效率”;有中国“勤奋”。当然, 对于“私欲”、“拜金主义”、“等级”等封建和资本主义的糟粕, 我们必须摒弃之。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一代代延续的过程, 势必会将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反应到意识形态中来, 也必然有助于为政治文化输送“新鲜的血液”。

4.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激励的作用, 有助于扩大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能够产生一种意识和情感上归属感。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 个体会依据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态度来确定自己的身份, 对于一定阶级、政党的政治主张, 或拥护, 或反对, 从而自觉付诸某种政治行为。当然, 这其中必然也会存在一个政治行为正确与否的问题。在我国, 一切拥护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行为都是得到肯定的;相反, 任何有悖于人民的政治态度和行为都会受到谴责甚至是责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个体不断积累政治信息, 并最终整合形成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念, 这也表明社会成员在政治上达到了认同。在这个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励手段, 对有贡献的个体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对敌对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即使那些没有得到惩罚但也没有得到鼓励的成员来说, “碌碌无为”就成了对其的负激励, 从而使得社会成员不断对主流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产生认同, 具有把社会成员个体组织在一起实现政治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凝聚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 随着现实社会生活地不断丰富, 政治社会化的道路也日趋复杂。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现实来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起到促进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以下谈谈几点思考:

1. 思想政治教育在占据学校和社会两个主要阵地的同时, 应更关注于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也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因此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父母、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是关键因素。但家庭方面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所遗忘, 我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抬得过高过大, 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社会这两个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无疑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架空了, 毕竟家庭才是个体的开始和基础, 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善于做细微工作的。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家庭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家庭结构的不同, 无论是对政治社会化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夫妻子女两代型家庭、祖孙三代型家庭、夫妻政治态度一致与否、双亲不全或失去双亲等等, 这些都会影响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等方面。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对家庭方面的渗透力度。

2.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更有效地促进政治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给人以简单说教、枯燥乏味的印象, 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 长久如此, 必定会使人们厌倦思想政治教育, 这无疑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通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局限于座谈、会议、访谈等简单通俗的谈话方式, 其实不然, 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开拓新的载体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首先, 活动载体。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 使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也就是一种“隐蔽教育”。“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活动载体。其次, 大众传媒载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信息传递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此会对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双重效应,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媒介的积极效应, 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化解其消极效应。再次, 网络载体。网络载体的开放性、快捷性、平等性、虚拟性等优势可以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但同样, 网络始终被称为潘多拉魔盒, 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 应摒弃“黄色”、“黑色”等不良信息,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最后, 人际关系载体。运用人际关系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还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营造一种健康向上、潜移默化的氛围来使个体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从而为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奠定素质基础。

3. 重视并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环境

个体的政治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传统上我们往往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物质条件、现实生活等大环境或者说是硬环境方面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殊不知, 家庭、工作单位、社区、网络等软环境对个体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各种有利环境的整合作用, 使大环境与小环境相结合, 逐步加强环境建设, 从外部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提供有利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

[3]王玄武, 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4]R.Dawson&K.Prewitt.Political.Socialization[M].LittleBrownandCompanyBoston, 1969.

[5]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胡杰.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6]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政治功能 篇2

§20从私人的新闻写作到大众传媒的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性功能的宣传(广告)

1.什么是公共领域?什么是私人领域?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哈贝马斯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公共领域的学者,但在1962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第一次被概念化。公共领域理论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理论。在哈氏看来,“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范畴”,它的完整概念应该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并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意义。它是指在欧洲中世纪“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具有批判力量的私人所构成的针对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批判的领域。哈氏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做了微观的描述。他指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的前提是“市民社会”的形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这种政治讨论手段,即公开批判,的确是史无前例,前所未有。

私人领域:私人领域不是与公共领域相对的领域,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公共领域受社会势力的影响,享有左右私人领域的权力。

私人领域中有个概念叫私人公众,他们因为私人利益而参与到批判公共权力中。而私人公众通过大众传媒参与批判就可视为是在公共领域进行的。

2.报刊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一阶段:报刊属于私人通信系统,小型手抄行业,出版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做生意,原则是利润最大化,活动局限于新闻交流和新闻监督。只售经济因素的影响。没有编辑,只有发行人。

第二阶段:个人新闻写作。报刊业有了商业基础,但报刊业本身没有商业化。出现:说教工具,学术、道德、政治批判与说教。主办人:文人、学者。经济上是以“破产”为代价的,没考虑经济因素,因此,在英国被称为是“有钱贵族的癖好”。发展:商业性的报纸出现发展起来。经历作者、编辑、发行人、印刷商集一身专门后,文人主办报刊的相互竞争使编辑职位产生。报纸的功能是传声筒和扩音器。不是简单的载体。编辑有选择性的编辑信息,传播信念。首要关注公众的批判能力,经济利益时第二位的。

第三个阶段:商业报刊业出现,广告产生,广告版面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报刊回归私人商业性质。但不同于小作坊的手抄业,发展成发达资本主义企业。股份公司。

3.为什么说编辑成了“零”雇员?

“零”雇员实际上是指编辑的评论自主权受到限制,甚至是被剥夺了。

报刊商业化,成长为资本主义企业后,受外部利益集团的影响,编辑部越来越受广告部的影响,甚至是被操控,虽然报刊业19世纪后半期还是私人公众的机制,但已经逐渐变成了特权私人的机制。从这个角度出发看,编辑受制于报刊的出版商。而政党报刊的编辑,受政治组织的控制,议会或者政党派别。等于听命于监督委员会。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自主权的受控制的“零”雇员。

4.广告充斥公共领域的原因?

报刊经历文人学者主办用于传播信念的时期,由于相互竞争走向商业化。发行人开始考虑回报的问题。广告则是最有市场的商品。广告主成为报刊的衣食父母。这是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

广告充斥公共领域的另一个原因是特权私人的私人利益侵入公共领域。特权私人借由经济控制达到舆论控制的目的。

受卖方限制,寻求科学化的销售,产量不能无限制的随意改变。直接的价格竞争让位给广告----赢得客户市场的间接竞争。

5.舆论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制造新闻或者利用有关事件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改变舆论。

公关部门给“发布中心”提供成套的信息和指南“文献”。将新闻报道与广告融合在一起,赋予宣传对象公共利益物品的权威性,让私人公众自由“取得共识”。

§21 公共性原则的功能转换

1.公共性原则的功能转换指什么?

公共性原则的功能原指公众权利之外的公众私人参与的新闻活动以争取批判权利,20世纪20年代以后,政治性功能发生转换,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政党和各种组织开始参与新闻活动。

2.公众与政党、议会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自由追时代:超越绅士集团而与当地选民结合成松散的“议会党团”,适应了在不同公众群体之间的不依靠权利维持的沟通活动。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党派自身把自己看做是“舆论结构”。议会的基础是广大群众的政治舆论,有人宣称,“政党精神”和纯粹的利益是相悖的,可以对它作出客观的判断。但但也有人放弃政党代表舆论的观点:“社会阶级的利益与政党学说之间相互结合,比政党自身所承认的还要紧密”。世纪末时,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资产阶级政党和公众利益之间非中立的关系。甚至要求建立自由主义阵营的阶级政党,以客观的判断。

公众与政党、议会的关系由对立走向协商,公众的舆论是在私人利益基础上产生的,针对公共权力。政党、议会制造出普遍利益,公众舆论自觉地与政党、议会宣传的意识达成一致。政党、议会将公众舆论框定了。

3.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松散的选民组织让位给真正的政党---有超地区的组织、官僚机制、整合的意识形态、对选民进行政治动员。

职业的政治家机制颠覆了地方委员会的功能。实行中央统一领导。政党运用“宣传”的方式“整合”市民,“宣传”带有启蒙、教育、控制、广告的面孔。

4.为什么说垄断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种“重新封建化”?

19世纪的最后20多年以来(以1873年经济大萧条为标志),国家干预主义渐趋强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后,国家干预社会领域与公共权限向私人组织转移即社会的国家化和国家的社会化同步进行,这一辩证关系逐渐破坏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基础———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哈氏据此认为,一个重新政治化的社会领域摆脱了“公”与“私”的区别,消解了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自由主义公共领域,这种情形与封建社会晚期有类似之处,因此,哈氏称之为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特征在于,国家和社会的大型组织“苦心经营,大肆宣扬着自身的立场”。个人权威的神圣的光环和灵光又出现了。公共关系关心的不是公众舆论,而是对声望的舆论。公共领域是宫廷,可瞻仰其声望,但不能提出批判。

5.在重新封建化的公共领域下,如何保护批判的公共性? 今天的公共性是待“制造”的,虽有着“迎合”造成的广告效果,但也能对政治施加压力。因为“迎合”力可能转化为公民的投票抉择。要保护批判的公共性,就要真正的兑现公民的表决权。

§22 人为的公共领域与非公众舆论:民众的选举活动

1.为什么说议会选举只是一种公共领域的虚构?

政治公共领域作为一个批判公共权力的固定领域已经彻底瓦解了,政党的宣传任务定期的被制造成某种类似公共性的东西。公共领域受制度保障,竞选变得毫无意义。议会期待的则是具有批判意识到的私人公众在公共讨论中承担起积极的角色,发现合理的形式并引起普遍关注的正当而公正的政治行为的约束标准。

2.如何理解“政治消费者/新冷漠者”?

政党核心选民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积极”的公民,他们是政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或者是无组织但熟悉情况关涉很深的选民,通常是有影响的舆论领袖。他们往往是富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更关心政治、更熟悉情况、更活跃、处于核心阶层。他们的舆论往往通过“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的讨论成为“公共舆论”。

一个群体是在政党之间摇摆不定的选民,他们人数众多、不太关心政治、不太了解情况、对政治比较冷漠。他们常常对选举置若罔闻,毫不关心。他们通常受选举组织者通过展示或操纵所制造出来的公共性左右。政党都积极争取“没有明确意向”的后备军,通过迎合他们中特别流行的非政治的消费态度。依赖大众媒介像大众传播竞选广告,政治广告的消费者可能因为赏金或受到广告施加的消费压力而产生政治合唱。这些消费者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无关直接的政治私利,所以成为了类似同龄人之间交流消费是好。

3.为什么说直接讨论这种“通常方式”已失去意义?

报刊和广播大众媒介在人为的公共领域里只是为了发布广告,政党向少数核心选民提出呼吁。具有批判意识的私人公众失去了批判的载体和工具。

政党聚会也失去了舆论形成工具的功能。只有当“无定向意识”的后备军参与会议时,才会比广告的用处大些。

4.怎么理解“一切为了人民,但一切都没有经过人民”?利益集团是如何操纵公共性的?

政党对选民动机了解越清楚,“政府”就越受人民的“操控”---充分了解选民的动机,利用其动机,就有必要承担起满足选民实际需要的义务,以这种方式来为“公共性”提供动因,定期制造出“公众舆论”。政府方面为达到这种目的刻意迎合大众的行为可以视为“一切为了人民”。

但是根据广告心理学的目的而准备的提议,不论客观上多么恰当,但都不是经过大众的主体意识和意志传递出来的,因此“一切都没有经过人民”,是政府通过广告制造出来的。

利益集团操控公共性主要是充分了解和利用大众的动机需求,尽可能的满足,为公共性的形成提供动因。1957年德国议会选举采取的措施具有典型性:

一公众的担忧或需求:对选举人年龄的担忧。

举措:对领袖像重新设计,在“班子”中间展示领袖风范。

二大众对恐惧感和安全的渴望。

举措:把竞争对手与布尔什维克威胁联系起来;

宣传政党是军事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唯一保障。

三民众担心物价上涨,可能导致影响不理选票的后果。

举措:政府与实业界达成拖延协议,物价上涨在大选之后。

四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宣传福利社会和国家。

§23 自由主义法治国家向社会福利国家转变过程中的政治公共领域

1.怎么理解自由主义法治国家向社会福利国家的转型,并未彻底中断自由主义传统,而表现出连续性?

社会福利国家在延续自由主义国家法律传统当找那个必须对社会关系加以改造,因为它想维持一种能够包括国家和社会的总体法律秩序。

2.自由主义基本权利和社会主义基本权利指什么?是什么关系? 自由主义基本权利:拒绝国家干预或者侵犯基本上应当属于按照一般法律交换原则行事的私人领域。

社会主义基本权利:确保私人领域和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免遭公共权力的直接干预;从机构上对财产和家庭加以保护。

从社会功能上讲,二者是共处在一起的。

3.为什么说政治基本权利的保障已不够,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还需要一种结构保障?这种结构保障指什么?

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都不能再被看做是作为私人的个人的传统的意见表达的一个部分,因为私人都要依靠国家机构的保障,才能有平等的机会进入公共领域;

集会和结社自由性质也改变了。政党和公共组织控制着有影响和政治意义的集会和结社的形成。

结构保障是指通过使组织承担起义务,完成建设使命和内在秩序的建设,有效的保障公众参与政治公共领域。相对应的是对公共特权的保障。

4.怎么理解“私人自律只有作为一种派生的自律才有可能存在”?

社会福利国家立足根据规定标准通过民主程序把一切与国家相关的组织利益统一起来。

5.怎么理解社会福利国家还是税收国家,还没有变成国家社会?税收国家怎样才会变为国家社会?

和自由主义国家啊一样,社会福利国家限制从宪法所保护的私有财产中收取税收。

当一切具有政治影响的社会力量都处于民主力量的控制之下,税收国家就彻底的转变成国家社会。

6.怎么理解国家和社会相互渗透?什么是国家社会化?什么是社会国家化?它对公共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政治机构承担了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某些功能,社会力量也具有了政治功能。在政治公共领域中,社会组织事理和国家达成政治妥协。

阻碍了削弱公共性原则的现实趋势:公共性的要求被国家机构推广到了所有与国家有关的组织当中。有组织的私人公众取代了单个私人公众。无组织的私人公众通过政党和组织内部的公共性渠道,依靠各种组织与国家交往所发挥公共性,真正参与到公共交往的过程中去。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政治妥协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合法化。

7.社会福利国家中的政治公共领域表现为哪两大趋势?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没落形式,它允许组织凌驾于被剥夺了权力的公众头上,发挥展示或操纵的公共性。

社会福利国家和自由主义法治国家之间保持连续性,就会遵守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的要求,因此,被各种组织剥夺了权利的公众应该通过这些组织推动公共交往的批判过程。

8.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的两个前提是什么?

官僚决策的最小化:实质就是减少公共权力对私人公众,尤其是无组织的单个私人形成的公众的干涉。

政治功能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政治人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保障社会和政治生活正常运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理论上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理论发展和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而实践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理论,都是长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理论的发展要反映社会成员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同时两者都需要通过具体实践环节,促使社会成员形成政治信仰,培养政治情感,从而实现向政治人的转变,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两者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研究内容及体系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以统治阶级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教育社会成员,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侧重于社会成员如何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2.主体与客体关系不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的流向主要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流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的筛选和传播上掌握主动权,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信息的流动呈现非对称、不均衡的特征,受教育对象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政治信息。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信息流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双向性特征。

3.实现方式和手段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家庭和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则比较多元,除了传统的渠道外,还有大众传媒、同辈群体、政党等渠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理论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个体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知的获取

政治认知是人民对政治体系要素的基本认识,以及政治权利和义务获知,政治认知是政治社会化的开端,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国家在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计划向大学生传授我国的政党、法律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政治知识,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把政治知识进行转化,促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政治认知结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较集中、系统地传达政治信息,从而使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角色等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

政治态度是人们对现行政治体系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政治态度具有稳定性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明确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总体目标,制定大学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联系国家和社会生活,选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相关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培养一支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

3.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

政治人格是政治生活的主体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倾向。根据人格的不同取向,政治人格可分为健康的政治人格和扭曲的政治人格。健康的政治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分析、推理、引导,并避免消极的、保守的文化影响。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的发展塑造良好的氛围。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行为的调控

大学生政治行为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政治生活、发挥个体作用的活动,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强调个人在社会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通过正确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规范和调节大学生个体的政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定大學生政治行为基本规章制度,内在控制大学生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可能的“失范”,理性地疏导大学生的政治行为。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体系的稳定

社会政治体系的稳定、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协调。政治体制的改善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巩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成为符合政治系统需要的合格接班人,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与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路径创新

1.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保持一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容要能反映大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知识需求。既要保持政治知识的连续性,又要避免知识过高、过低或者重复。

2.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首先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育人功能,以高校为主阵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次是利用隐性教育的优势,在实践中适当的隐性教育方法,通常可以消除被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最后要全面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树立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念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关系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形成“交互主体”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互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只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理解、平等交流,达到主体之间的互识共识,这样才能加强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3.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3.

政治功能 篇4

顾晓梅对中西方国际政治新闻语篇进行了批评性对比研究, 认为新闻在报道事实的同时, 也反应着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社会问题与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现 (Gu, 2007) 。辛斌从批评语言学视角下对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指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密切联系, 相互影响 (Xin, 2000) 。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把他们归纳为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本研究从美国之音广播稿中, 摘选了8篇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新闻。从概念功能角度, 对英语新闻中的政治类新闻进行分析。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还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新闻语体。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语言的概念功能主要是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各种事件的描述, 共有六类:一是物质 (material) 过程;二是心理 (mental) 过程;三是关系 (relational) 过程;四是言语 (verbal) 过程;五是行为 (behavioral) 过程;六是存在 (existential) 过程。

物质过程为“动作” (如跑, 跳, 打, 写等) , 包括动作者 (actor) (即发出动作的人或物) 与目标 (goal) , 即受动作影响的人或物。表述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成分是环境成分。如:John (actor) hits (material process) Jack (goal) in the class (circumstance) .

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 (affection) 、认知 (cognition) 和 “感觉” (perception) 这类非动作过程。包括“感觉者” (sensor) 和“现象” (phenomenon) 。如:This question (phenomenon) puzzled (mental process) the doctor (sensor) .

关系过程指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或情景的关系, 或是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境等。一是修饰型:Ben (载体) is (过程) smart (属性) .二是认同型: Ben (被认同者) is (过程) the boss (认同者) .

言语过程有“说话人” (sayer) , “受话人” (receiver) , “说话内容” (verbiage) 。行为过程通常只有一个由人充当的“行为者” (behaver) 。存在过程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存在物” (Existent) (Geoff Thompson, 2007) 。

三、政治英语新闻的概念功能分析

以概念功能下及物性系统中六种过程在政治新闻语篇中的实现方式为研究对象, 通过统计各个过程在政治新闻语篇中所占比例, 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特点。

(一) 物质过程在及物性系统中绝对主导, 为57%。

政治新闻通常是关注与某一政治事件的报道, 它主要包括时间, 地点, 人物与事件。这与物质过程所包含的要素:行为者 (actor) , 过程 (process) , 目标 (goal) , 环境 (circumstance) , 是近似吻合的。因此, 物质过程在及物性系统的六类过程中占主导。如:

1.Poland is preparing for state funerals for President Lech Kaczynski and his wife, and is awaiting the repatriation of the bodies of many of it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elite - all killed in a plane crash in western Russia on Saturday.

2.They were on their way to attend a memorial service to commemorate the murder of some 22, 000 Polish military officers and civilians.

在1.中, 一系列的物质过程“prepare”, “await”, “kill”不仅使读者感受到波兰人近期的忙碌, 还使事件的发展具有连贯性, 引人入胜。尤其是结尾, 政府首脑和军事领导在坠机事件中“killed”, 更能激起读者的好奇与继续阅读的兴趣。在2.中, “they”为行动者, “attend”为物质过程, “a memorial service”为目标。由此, 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如此之多的政府人员登机的原因及他们目标。

(二) 心理和关系过程所占比例相似, 分别为14%, 15%。

前者表明政治新闻在报道时事的同时也会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 具有主观性, 描述性。如:

1.“I think that the reaction to this disaster was very quiet and peaceful, and people wanted to mourn the dead above their political views and how they evaluated the President and his party, ” said Jacek Kucharczyk.

“think”, “want”, “evaluate”一系列心理过程, 不仅表达出Jecek Kucharczyk 对于这次空难的心理反应, 也间接流露出普通民众的哀思情结。这种心理活动的描述, 使得政治新闻的表达更自然, 更人性化。后者体现出政治新闻有时也会对人, 物, 情景, 事件等进行修饰或认同。如:

2.Jacek Kucharczyk (被认同者) is (过程) President ofthe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in Warsaw. (认同者)

(三) 言语与存在过程所占比例最小, 分别为9%和4%, 而行为过程没有出现。

这表明新闻语体具有通俗易懂, 简洁明快的特点。

四、研究成果与局限性

本研究发现, 及物性系统的六类过程在政治类新闻中, 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 表明政治新闻的语场主要是针对世界客观事物的报道, 具有客观性;心理与关系过程次之, 表明新闻也会加入笔者的主观感情, 又具有主观性;言语, 存在及行为过程所占比例最小, 体现其简洁性。因本研究语料仅取自美国之音的8篇政治新闻报道, 故在研究广度和研究数量上还存在着不足和欠缺。

参考文献

[1].Geoff Thompson.2007.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政治参与的功能、途径和效果 篇5

27岁大学生毕业生孙志刚,2003年受聘到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工作。3月18日,孙因未带身份证外出,被广州警方作为“三无人员”送往收容遣送站,其后在站内遭毒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次日,全国各大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网络上更是掀起一股追究案件根源的热潮,在网民的强烈议论和关注下,此案引起全国民众的极大关切,并得到了中央和相关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案件得以迅速侦破,相关罪责人员都受到相应惩处。不仅如此,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又顺应民意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待城市外来人员的不公正政策。

请运用政治参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二、从“华南虎照片”案看政治参与的途径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为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采村村民周正龙2007年10月3日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但这一轰动性的消息随即引来广大网友质疑,指可能是纸老虎造假。11月16日,一网友称“华老虎”的原型实为自家墙上年画。同时,义乌年画厂证实确曾生产过老虎年画。11月26日,网易公布周正龙拍摄的全套40张原始“野生华南虎”数码照片。12月3日,来自六个方面的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汇总认为虎照为假。2008年2月4日,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6月29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办公厅、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的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处理情况,正式承认照片系伪造,“照片事件”涉及的13名相关人员受到处理。2008年9月27日陕西省旬阳县人民法院对华南虎照周正龙确定犯诈骗罪和非法持有弹药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

请运用政治参与途径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

2002年11月,一位自称“我为伊狂”的网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了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该文章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7月,温家宝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来到深圳视察,便注意到了由网文引发的深圳人对于未来发展前景的忧虑情绪,他派出了国务院调研组到深圳调研,该网文作者呙中校以民间代表的身份应邀参加了座谈;之后,网文《深圳,谁抛弃了你》重新整理正式出版,部分内容被写成内参送交北京高层。此后,总理一再强调,中央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

请运用政治参与的途径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答案:

一、政治参与功能:

从孙志刚事件可以看出政治参与的微观功能。在发生孙志刚惨死事件后,由于全国各大媒体和网站的关注和追踪,在网民的强烈议论个关注下,等到了中央和相关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案件得以迅速侦破,而且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待外来人员的不公正政策。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正确,除了可以运用国家权利机构的多种形式的监督来加以约束和控制之外,公民和公民团体围绕政治权力展开的政治参与也使一种必不可少的监督。//根据以上情况得出:政治参与可以减少政治决策上的失误。正确决策的前提是获取充分的信息。政治参与有利于克服权力滥用现象。//通过此案例,使我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感到一种满足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参与的过程镇南关,使我可以逐步的养成宽容和拖鞋的民主精神,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

二、政治参与途径

从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发现华南虎,到引起广大网友质疑,最后证实确为虎照为假。说明的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网络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已一起众多政治学者的极大关注。//首先,在网络时代,政治参与主体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实名的公民概念,又可能是现代意义上匿名的或虚拟的“网民”身份。说明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主体更具复杂性和隐秘性。其次,从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手段上看,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和传统意义的政治蔡玉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网络时代政治参与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手段上都更加直接化和技术化。//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兴起,对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上网提出了要求。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出现了以网路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信息发散传播为动力的人际动员新模式。可见,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新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活力,但是同时又可能激发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

三、政治参与效果

政治功能 篇6

关键词:政治功能;服务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80-01

一、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从严治党提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这既是对党中央励精图治坚强决心的直观表达,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基层党组织既是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之魂,是基层党组织保持正确方向和阶级属性的本质体现。服务功能是基层党组织之根,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强大保障。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之中,服务功能是政治功能在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发挥其服务功能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委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文件,各地在贯彻落实中,纷纷探索推行了一些好的做法,使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作用发挥有了明显提升,但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服务功能不优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制约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新常态下,如何着眼于履行党的政治责任,正确理解看待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政治与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弱化的突出问题

第一,党员“四种意识”严重弱化。一是在党意识弱化。有些党员利益来了抢着显示自己党员身份,组织上需要时找不见人。二是爱党意识弱化。有些党员组织入党,思想却未入党,对党组织感情上漠视、态度上轻视。三是护党意识弱化。有些党员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时暗时明、态度含糊。四是兴党意识弱化。有些党员公心不足私心有余;有些党员遇上领导“点头哈腰”,遇上同事“颐指气使”,遇上群众“吆五喝六”。第二,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能不高。有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到位;有的身在基层和群众,心不在基层和群众,群众不买账不拥护;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淡化了,不会不愿做群众工作,不敢教育、引导群众;有的党组织活动与中心任务、与群众关切结合不紧;有的在工作上置制度和法律于不顾,铤而走险;有的组织领导艺术较低,独断专行或当好好先生等。第三,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不严,党建滞后和虚化。抓党员从严学习、教育管理不新不实,学习内容、制度还需改进,研究不够;党建活动室设施配备不完善,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偏弱;党课、思想汇报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严;组织生活程序流于形式、不规范,内容缺乏创新;党内帮扶多停留在“输血”层面,未能实现“造血”等。

三、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措施

只有政治功能的强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伟大的事业才有方向和主心骨;只有服务功能的优化,才能紧密联系服务群众,党的伟大的事业才有保障和力量。实践证明,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越强,服务功能也就越优。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鼓舞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三个自信,确保在政治上不迷失方向。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共同的文化命脉团结人滋养人。借助党课、干部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平台传媒及党员示范等活动载体大力开展价值观教育。三是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广大党员要学习掌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目标,踩准途径,摸清规律,取得成果。四是加强创先争优教育。要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带头创业吃苦、做出表率、服务奉献。

第二,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从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做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立党建指导员定期指导机制,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二是严守规定规矩。要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水平,摆正位置角色,处理好各种关系,凡事有规可循。三是严守党的政治、组织、财经等纪律。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途径,有纪可依、执纪必严。四是坚决向中央基准看齐。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持续地查找自己的偏差,不断提升贯彻执行中央决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五是夯实从严管党治党责任。明确党建工作目标内容、任务方式、时限评价等项目。继续加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制、党代表询问制、巡视督查制、责任追究制等。

第三,健全完善联系服务群众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为联系服务群众搭建平台。推行服务事项、流程、责任人等公开制度,实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坚持干部坐班制。二是拓展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建立健全民意汇集与沟通制度,对重大事项实行调研论证、公示等制度。落实群众公开评议党员制度、走访群众和信访接待日制度、党组织书记公开承诺践诺评诺制度等机制。加强群众对党员的民主监督力度,设置征求意见箱等。三是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载体。健全党员争先机制,开展党员示范岗、“双联系双服务”等活动。完善联系帮扶机制,推行党代表三联制度、干部联系点制度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3-05。

[2]朱佩明.强化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思考[J].探索,2009.(6)。

[3]王君,杨莲,刘鹏.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状及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5.17期。

作者简介:

1.何晓蕾,女,讲师,硕士研究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组织部主任科员,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2.孙爱军,女,研究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方向。

科举制的政治功能浅析 篇7

一、科举制的政治录用功能

“每种政治体系都必定要通过某种方式选用人员在政治结构中担任各种角色”[1]。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政治录用功能都是政治体系所必须执行的基本功能之一。当专门的政治角色出现之后,政治体系就必须设计一种机制来完成所需的政治角色的录用工作,从而决定谁来掌握政治资源。政治录用包括两种主要的政治角色的录用,一种是公民角色的录用,这种录用主要是为政治体系提供公民层次上的支持。第二种录用是精英人物角色的录用,这种录用是政治体系最为关心也最为关键的录用过程。精英人物录用的渠道及标准,都对政治体系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精英统治是儒学中的重要内容。从孔子开始,“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就逐渐深入人心。《论语·子张》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典型地反映了儒学精英统治的思想。孟子将当时的社会阶层分为“劳力者”和“劳心者”,即精英和大众,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精英对大众的统治。而《荀子·大略》所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则进一步阐发了儒家应该选拔有学问的人从政的学说。中国科举制度作为一种考试和选官制度,是封建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录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精英人物的录用上,它能够将精英人物经过考试选拔直接输送到社会上层。科举制的精英录用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选拔的人员素质比较高。尽管科举考试的科目有所变化,但主要的部分都包括诗赋杂文、策论经义。前者是测试文艺、应用文的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后者是考察理论水平。唐代以来,科举出身者逐渐成为文官队伍的主体。他们的才华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而且在思想文化、科技、军事甚至外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科举入仕的官员大多来自民间,他们没有贵族政治时代高官所拥有的门第特权的庇护,有着较强的廉政意识。如宋欧阳修、包拯、范仲淹等人,他们不仅自身为官清正,而且通过对贪污腐败现象的揭露与斗争,对于吏治的清廉产生了重要作用。再比如陶澍、曾国藩、郭嵩焘进士及第后,分别成为清朝中后期著名的理财大臣、军队统帅和外交家,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维持清朝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是科举出身者在官僚系统中所占比例比较大。唐朝所任用的360位宰相中,进士出身者达143名;宋朝一代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明代内阁大学士总计170余人,科举出身者占90%以上;清代,科举出身的尚书、都御史占50%左右,监察院御史一般都是科举出身[2]。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于明朝末年来到中国,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录用制度充满崇敬之情。他在《利马窦中国札记》中写道:“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付给他们来掌握。”[3]

二、科举制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上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广泛传播的过程[4]。封建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不多,而科举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之一。

科举制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一方面,在考试内容上。科举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这就使得士人为应试而学习儒家经典的过程,自然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立身行事的标准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是通过精英循环实现的。首先是精英的横向流动。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社会精英,主要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这三大社会精英层之间通过科举制度存在着相对频繁的社会流动。如地主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秀才、举人这样的士绅身份,士绅则又可以进一步通过更高层次的科举考试而成为官僚政治精英。而官僚精英则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势与影响,通过所授予的职份田以及通过购置田产,进而在经济上成为士绅地主。精英的横向流动使儒家价值规范在各精英阶层的对流中得以广泛地认同与普及。其次是精英的纵向流动。这主要指的是平民和精英之间的流动。科举制使历代统治者可以不断从大众中补充新鲜血液,吸纳在智识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由于官僚的身份不是世袭的,而一个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后,在传统中国约定俗成的财产继承方式的制约下,他的田产又在数个儿子中均分,这样,其后人则很容易在二三代以后又下降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这样,就使儒家价值规范在精英和大众之间的纵向流动中得以广泛地认同与普及。总之,科举制度使政治文化在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整体之间得到传播和延续,发挥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三、科举制的促进公平功能

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比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国家在选用官员时,比较彻底地否定了门第出身的限制。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选官全凭考试,而且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基本上排除了权贵对科举取士过程的干预。北宋时期,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针对唐代科举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科举制度。主要有别头、锁院、弥封、誊录四种。“别头试”于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开始实行,即举人若与各考官有族人、亲戚关系,必须回避,别置考场应试。所谓“锁院”即知贡举官一旦受命,即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甚至与家人都不见面,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后开始实行。“弥封”,又叫“糊名”,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记录封贴起来,使考官不得辨认考生之名姓及身份[5]。实行封弥之后,尚未能完全杜绝试卷考校中的作弊。因为,考官还可以通过辨认笔迹得知试卷出自何人之手。为了堵塞这一漏洞,宋真宗朝又创立了“誊录”制度,并专设了“誊录院”。“誊录”即派书吏用红笔把考生的卷子按原来的内容全部抄录一遍,然后送誊本给考官审阅,考官评卷时只看誊录的副本。这些措施的实行,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王旦,盛赞科举选官制,“条式具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是一种公平公正的选官方式。欧阳修也持同样看法,称科举选官“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由于科举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和取消官员的世袭特权,致使门阀世族再也不可能重新产生。汉唐世族以血缘而永远保持政治身份的先秦宗法残余,终于被铲除,由贵族政治与世袭制度所造成的内乱,基本告终。

四、科举制的政治稳定功能

科举制度为精英人物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成为中国封建统治强有力的稳定机制。同时,科举制度的政治稳定功能还表现在它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科举制度是一种把对于儒家知识和观念的了解作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尽管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时有变化,然而制度设置的基本原则一直都没有改变,这种制度确保熟悉儒家思想的人在获得社会资源方面占有优先地位。科举制度使整个精英阶层信仰统一的文化———儒家学说,并且精英阶层成为社会的组织者,这对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保持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官僚机构方面来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体系由具有统一信仰的儒生组成。“忠君保民”是他们的道德信条。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上,一般都缺乏把各个地域联系起来的组织力量。马克思对小农缺乏组织联系的特点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他们“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6]由于这个特点,在一个复杂的庞大的官僚机构中,如果各级官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我行我素,很容易使国家陷入混乱。中国科举制对于统一封建官员的思想起到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从社会整合方面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分为三个层次:基层、中层、上层,儒家文化独特的功能使三个层次得到整合。整合的前提是儒生阶层身兼有三重角色:入仕即为国家官员,赋闲在家耕读即为地方精英,实行乡村自治,同时又充当宗族族长和家长。他们如同混凝土把社会三个阶层有机地整合起来[7]。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 其政治功能体现在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促进公平和维护稳定等。.

关键词:科举制,政治,功能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 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郑从金.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J].云南社会科学, 2004 (1) .

[3]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3 (5) .

[4]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政治功能 篇8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功能,对策,高校,政治教育

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首次发表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论文以来, 在西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 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传入中国[1]。这一概念的引介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同时也为我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者把政治社会化定义为“一定的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政治规范在个人心中的内化, 形成稳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缘于以下两个需求。

1. 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的需要。

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政治社会化的最后结果, 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的政治社会成员。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政治成员, 关系到社会政治生活能否正常运行。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达尔在《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 “处于一个政治体系之内的个人, 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并不完全相等。有些人漠不关心;其他人则深深地卷入了政治。甚至在那些深深卷入政治的人中, 只有一些人积极地谋求权力, 在谋求权力的人中, 有的人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也就是说, 政治人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政治人的。但是, 政治系统需要政治人;于是, 政治系统就要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造就、塑造能维护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人。因此,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公民的政治影响和公民在社会中进行政治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 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塑造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人。”[2]

中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及时代特点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出了严肃而又迫切的任务。而在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最重要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等院校, 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促成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职责。其中, 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也是家庭、社会、大众传媒等其他途径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一方面, 学校通过正式的有关方面规定的课程和活动直接实施政治教育, 把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输送给学生, 使他们了解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体系, 政治文化等政治知识;另一方面, 学校通过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等措施,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政治影响。

2. 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

“政治社会化给每个人灌输政治系统流行的价值, 它把个人与系统连接起来———个人期望从政府那里得到既定的东西, 也知道什么是可以期望的。”[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是大学生成为在政治上合格的社会公民之所需。总体来说, 学生在大学之前, 其政治行为要求不多, 而在高等院校, 大学生对政治行为的要求显然增加, 这种需要既有理论和价值取向上的认同与接受, 还有社会实践、政治实践趋向的增多, 这是政治社会化功能实现的表征。中国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意识较强, “广大学生高度关注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特别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重大活动以及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 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关心祖国统一大业, 对台湾的政治局势一如既往保持高度关注,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4]。但由于学生自身思维的批判性与认识事物的狭窄性, 导致他们在观察事物、看待社会时容易走极端, 加上社会上存在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 容易使处世不深、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政治态度, 对党、对社会、对他人不信任, 对政治教育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甚至反感,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另外, 即使学生具备牢固的政治认同和火热的政治热情也是不够的, 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政治科学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有正确的方向和动力。

由此可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树立政治社会化思维, 只有借助于政治社会化思维, 才能更好适应大学生成长本身的需求。

二、现行高校加强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若干障碍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谓是比较完善的。经过十余年教育, 不少高校学生都已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然而, 社会的改革变化, 学生自身不稳定性特征和我们已往形成的教育和教学机制等等, 都使高校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面临诸多问题。

1. 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剧烈的社会变革, 文化、经济、

政治、交往方式、传媒等社会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 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价值观的震荡以及传承政治文化的艰巨, 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运行。在这样一个变动的时代,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取向和行为方式深受影响,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元化的积极趋势的同时, 部分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社会荣誉感和伦理道德有所弱化, 部分学生中也出现了诸如政治兴趣不高、政治参与盲目、政治理想动摇、政治信仰缺失、功利色彩较浓等消极现象, 在认识层面上, 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与模糊, 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上自主意识增强, 思想活跃, 不受传统束缚, 倾向于接受各种新思想, 但言行容易激进。社会上存在的以权谋私, 权力寻租等不良社会现象冲击着学生头脑, 部分大学生不能辩证、理性地去分析问题, 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不满情绪, 对政治教育持怀疑, 否定态度, 从而对社会发展方向、主流政治理念缺乏信心, 表示怀疑。少数学生政治观点不成熟, 对政治理论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尚处于浅层表面, 政治认同偏差与模糊现象在大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如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有所动摇, 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到困惑, 这种政治上的困惑导致了政治情感的冷漠。另外, 部分大学生功利意识越来越强, 对政治漠不关心的趋势开始蔓延。一些大学生把“有用”与否作为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政治行为的决定性依据。如把入党看成未来求职的筹码。在参与层面上, 大学生政治行为呈现无序化。由于大众传媒的开放性, 尤其是网络的不可控制性, 使得其传递的政治信息内容良莠不齐, 易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造成影响。大学生矛盾的角色期待、相对封闭的群体不良感染、社会参照认知失衡造成的认同危机, 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政治人”的转变。导致大学生政治行为无序化。

2. 从教育实施来看,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从国家—学校—学生的自上而下的线性模式。

是一种动员式的模式结构[5], 在这个模式中, 因为学生客观的封闭在校园里, 学校是核心, 国家虽然处于权力的最顶层, 但其意图只能通过学校来实现, 国家和个人是很少直接照面的, 国家对于个人而言似乎是遥远的、抽象的。这样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否, 和自己将来的利益实现没有必然的关系, 学生缺少主动意识;从教育模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惯性思维、被动思维、从众思维的思维方式;教育方法上也还存在空谈说教, 始终存在单向性, 偏重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还很难契合市场社会的内在要求, 以上种种, 都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挑战。

三、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积极探求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 以政治社会化思维来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重视学生个体学习。

要给予价值主体以人文关怀。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分析研究, 注意发挥接受者的内在作用。我们以往比较多地注意了外部教育的一面, 忽视了内在作用的发挥;注意了共同性, 忽视了差异性, 因而在教育中容易失之简单化。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独立思考、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 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研究[6]。只有当个体居于主体地位, 发挥其学习的兴趣、动机、持久性和能动性, 才能使其自觉地将教化的内容内化于自己的观念结构和行动结构中, 因此我们在加强和改革社会教化的内容和方式的同时, 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把社会教化和个体学习有机结合, 提高政治社会化工作的实效性。促成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自我的形成。

2. 针对目前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单调的情

况, 改善教学内容的设置, 尝试按照政治社会化的要求, 增加对政治哲学、政治学以及政治参与、政治动员行为技能的学习[7],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坚持由浅入深渐进的方法,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 最终解决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深层面的问题。在内容的整体安排上, 要不断根据接受者的反应进行内容深化的调整, 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除此之外, 必须重视解决思想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取得实际效果。不仅通过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个体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 具有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以及怎样参与、渠道如何、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把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

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主动吸纳大学生参与, 拓宽政治参

与渠道, 不断创新, 使更多的大学生在更广阔的渠道中进行政治实践, 提高政治鉴别力, 促进正确的政治意识的培养和行为方式的养成, 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 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好能承载学生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学生会, 共青团等组织。通过参观访问、募集 (下转287页) (上接283页) 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帮助孤寡、慈善服务等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 将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念, 进而转化为自己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

当然, 大学只是人生所经历的一个阶段, 要想完整地研究其政治社会化进行得如何, 还应与小学、中学和融入社会各阶段作比较, 同时借鉴国外的方法, 以便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为中国学校的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等提供合理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军.政治社会化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19) .

[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17) .

[3][美]罗斯金.政治科学:第1版[M].林震, 等,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4]蔡芹.对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深思[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2) .

[5]张丽.中国社会转型期优化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分析[J].科技信息, 2007, (13) .

[6]程颖.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

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 篇9

1 有助于中国精神的养成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能够历经沧桑, 使华夏文明传承至今,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一个重精神的民族。五千年来, 中华儿女继往开来、传承创新, 形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可以为当前社会各界中国精神的养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曾有社会学家指出, 战争与体育比赛是最能使民族产生凝聚力的两种方式。如果说战争是参战民族或国家之间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比拼, 那么国际体育比赛可以被称为是和平时期的国家或民族之间的“礼仪化”的战争。每一个参赛者在比赛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 更是自身所在的国家与民族, 因此体育比赛也寄托着全民族的情感, 对于提升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具有着重要价值。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 在中国近代史上, 从上世纪初青年学生发出“奥运三问”,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 再到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从1932年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国参加10届洛杉矶奥运会, 到1984年许海峰在23届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中国代表团金牌“零的突破”, 再到2004年“翔飞人”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有我亚洲有我”的豪言, 以及2012年30届伦敦奥运会上奖牌第二的佳绩, 承载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强国梦想。而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历程也代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东方巨龙的崛起。

不论是奥林匹克还是其他国际体育赛事, 只要看到赛场上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 听着现场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热血沸腾, 心潮澎湃, 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油然而生, 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更增几分。而运动场上中国运动员的失利也会使国人唏嘘不已。也正是因为如此, 我们对于那些为国家争金夺银的运动员倍加尊重, 视为“国宝”, 对那些虽然没有夺得奖牌但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也会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因为他们在赛场的一言一行同样树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 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拼搏决不放弃的精神气质, 是对中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因此, 每一场体育赛事都是一节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都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这个真实的课堂记载了赛场上的运动员为国拼搏的精神, 以及背后无数人的默默奉献与牺牲, 也可以更好的激发每一个国人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 正可谓“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现在, 中国处于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肩负着这一使命。这就需要我们在体育机制、运动员培养等方面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通过改革创新促使我国体育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力争迎来我国体育事业新的春天。

总之,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元素, 以体育为载体进行中国精神的养成教育, 避免了传统灌输理论说教的空洞与乏味, 将抽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鲜活生动的事例体现出来, 给教育对象以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育的实效性自然不言而喻。

2 有助于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的提升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 并拉开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大幕。而全体国民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 自觉遵守法律, 以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义。正如卢梭所言,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 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即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公民强烈的法制观念。规则意识, 则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不论是法制观念还是规则意识, 都会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 都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个人高尚品德的重要标志, 更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体育运动, 不管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竞技体育, 都有着其自身的规则, 虽然这种规则不是国家的法律, 但是很多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运动规则, 借助这些规则有助于培养体育参与者以及其他人员的尊重规范的内心自觉, 进而养成遵章守纪的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体育有助于人们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的提升,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 学校体育中, 体育教育需要通过课堂形式来进行。但体育课与一般的文化课不同, 它大多在室外场地或是宽广的室内场所进行, 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因素众多。教师为更好的组织教学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规则约束, 如列队宣告课堂开始、分组负责取送运动器材、按照要求进行准备活动、依照规范参与运动项目、解散宣布课堂结束等等, 学生要按照教师的指示行动以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 在社会体育活动中, 因参与者众多, 为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完成自己的运动项目, 实现身心的健康与愉悦, 就需要组织者制定一定的活动规则, 并对参与者进行严格监督与执行, 力求避免个别参与者的侥幸心理与违规行为。再次, 在竞技体育运动中, 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 比赛规则如同法律, 裁判员如同法官, 参与者必须严格遵守,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以创造最佳成绩, 违反规则就会受到如禁止参赛、取消成绩等惩罚。如在田径运动史上不断出现的“兴奋剂”丑闻, 在马里昂·琼斯、本·约翰逊等违规者被惩戒收回奖牌并禁赛的同时, 也在告诫并警示其他参与者违规的代价, 使人们形成相应的规则意识, 并深刻认识到规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更应该成为人们自觉的为准则。

3 有助于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的培养

集体观念即全局和整体观念, 是指人们在分析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置于集体之中来考虑;团队意识则是指人们在集体中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意识。当前, 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激烈竞争决定了每一个成员学业与事业的成功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集体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来自于团队成员的配合与支持。因此, 培养教育对象的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是80后、90后和00后, 由于家庭教育与社会观念的影响, 这一群体的意识形态中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较为浓重, 而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其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 尤其是篮球、足球等集体性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因其备受社会各界人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喜爱, 以其为载体进行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协作意识教育就更容易为教育对象接受并起到理论说教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以篮球为例, 在篮球比赛中, 任何参与者都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意识到自己从属于一定的团体, 只有与其他团体成员的配合与协作才能使团队走向胜利, 并体现出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相反, 任何一个成员过分表现自我的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团队中他人作用的体现, 并进而影响到团队的胜负。可以说, 篮球比赛是对1+1>2的一个很好的诠释。正如阿迪达斯的流行广告语“无兄弟不篮球”, 正是兄弟之间的信任与协作以及为了共同目标的奋斗拼搏成就了比赛和自己。

而且, 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还有着比较强大的群众效应, 即使那些不参与这一项目的社会成员也会非常关注自己所喜欢球队在赛场上的每一个举动, 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与其他的支持者融为一体, 共同为自己所喜欢球队提供支持。此时, 球队的胜利就是支持者们共同的胜利, 球队的失败就是支持者们自己的失败, 可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这种个人自觉融入集体的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体, 因此教育者利用合适时机对其进行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教育将比说教等教育方法都效果显著。教育者还可以适时的引导教育对象将教育效果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项以实现迁移, 使其真正认识到不仅是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 生活中的事项同样如此, 即个人的成功与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与团队中才能实现, 也只有找到自己在集体与团队中的坐标, 与其他成员一起为团队的成功而拼搏, 才是唯一的实现方式。

4 有助于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的培养

竞争意识, 是指人们在参与活动时希望超越对方赢取胜利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 生存资源的争夺使得竞争无时无处不在, 而且日益激烈。现代社会, 竞争更是充斥于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它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的同时, 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更与国家的发展与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但是正如俗语所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竞争也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危机感, 只有不断进取, 强大自己,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 竞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面临的经常状态, 竞争意识是社会成员发展与成功的必备品质, 培养社会成员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本质与灵魂, 在体育运动领域,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这种激烈的竞争激励着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拼尽全力去赢取胜利, 保守与惰性在此毫无立足之地, 因此体育也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的最佳载体与途径。如备受世界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其口号“更高、更快、更强”, 就是对运动员参与竞争、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最好诠释, 更是参与者之间优胜略汰的集中体现。它营造了每一个参与者都力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表现更强才能取得胜利的激烈竞争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参与者的潜能与拼搏进取精神。不仅仅大型体育赛事, 即便是社会体育中的武术、体操等健身娱乐运动项目, 以及学校体育中的教学游戏或比赛, 也都充满了参与者相互之间比较的竞争, 是对参与者进行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的最佳时机。

另外, 体育运动不仅仅可以培养参与者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 还可以使作为间接参与者的观众也受到感染并产生情感共鸣。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赛事之所以能吸引亿万观众的关注, 一方面是因为赛场上运动员充满力量与速度的美感的赏心悦目,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比赛中的瞬息万变引起的紧张与惊险以及运动员的拼搏进取场面的扣人心弦。通过观看比赛, 观众成为运动的间接参与者感受着竞争, 而运动员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与行动也给他们上了精彩的一课, 提供了生活中面对竞争的启迪和模仿的榜样。

5 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保持身心健康、二者协调发展是社会成员生活和工作的前提条件,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更为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其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且积极发展的状态, 具体而言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适应能力强等方面。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还对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着重要价值。首先, 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艰巨性为提高参与者的坚强意志提供了条件。任何体育项目都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并伴随着疲劳、疼痛等生理反应, 进而引起部分参与者想要放弃的消极心理, 如中长跑就是对参与者意志品质的重大考验, 当身体出现了“极点”现象, 个人的顽强意志是使“极点”逐渐缓解、运动继续进行的关键因素。其次, 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拓展了参与者的人际关系, 使人们获取了情感安慰和一定的社会支持。最后, 体育运动环境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为提升参与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机遇。每一运动环境都会在气候、地理条件等方面有差异, 同一运动场地现场形势及人员心理亦是变化莫测, 参与者身在其中要随时能够感知这种客观变化并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措施做出适时调整,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改变甚至掌控现场的过程就是参与者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过程。再次,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提升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具有不同的作用。跳马、游泳可以培养参与者的自信与勇敢;跨栏、跳高可以提升人们的果断与坚毅;太极、气功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6 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 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如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友善性与宽容性、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也是体育运动的至高追求。当然,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会有缺陷而不完美, 但健全的人格却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体的追求目标与努力方向。

体育不仅仅具有培养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提升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培养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协调身心健康的价值与功能, 体育所特有的形态美、运动美、精神美还可以提升个人品位与审美意识, 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言“世界上没有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另外, 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公平竞争、友谊第一、友善待人等要义, 还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正是因为体育运动具有如此强大的塑造个体人格的功效,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就曾对此做出过精彩论述, 他认为体育锻炼的刻苦与坚持可以“培养青年们勇敢的精神, 坚强的意志, 自信心, 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 而“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 可以批评错误, 鼓励高尚, 陶冶性情, 激励品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六中主要功能, 体育还具有尊重生命价值、促进自我教育、培养个人品位、塑造高尚情操、养成博大胸怀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挖掘。

参考文献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篇10

关键词: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 使碎片化的网络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人们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心情等, 这使得原本虚拟的网络在“现实的人”的操作下, 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方式映射了人的新的存在状态——技术化生存状态。它是现实的人的另一种映射, 来源于人的实践, 将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文本、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人是群体存在的动物, 在互联网上, 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以“关注—被关注”、寻找好友、建立有共同爱好的网络社区等形式, 建立起了全新的人际关系网络, 也就是全新意义上的人的群体存在形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我军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 军人这一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网络群体中存在的一分子。

但是, 这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关系, 同现实社会一样, 不仅存在着正面的、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信息, 也存在着负面的、阻碍人类发展的信息。互联网上的负面信息在西方势力的刻意引导下, 对我国广大人民和我军官兵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对此, 充分发挥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宣传功能、互动功能, 营造起良好的网络环境, 对培育新“四有”革命军人、实现政治工作网络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导向功能

一是理想信念导向。理想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 是当代革命军人勇于战胜困难、超越自我, 形成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的源泉。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达到汇聚力量、激发斗志、引导行为的目的。网络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空间, 官兵在网络中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化和观念, 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官兵树立理想信念, 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现实世界, 在训练中不断磨砺自我,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 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以良好健康的心态面对我军深化改革的挑战;把军人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 将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军队整体素质上, 用我军先进文化来指导实践, 弘扬民族精神, 推动物质文明与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是奋斗目标导向。网络作为巨量信息的载体, 可以将其称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引导教育客体积极利用网络, 通过满足教育客体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引导教育客体进行自我教育, 打破时间以及空间限制, 让教育客体了解世界, 在展现自我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奋斗目标。

三是行为规范导向。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军结合起来, 引导官兵积极学习宣传法律知识, 将法治观念以及军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使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展。

二、保证功能

一是政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 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发展, 是围绕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不变的军魂而开展的。在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互联网以及网上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 多种观念、思潮相互交织, 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我军官兵面临着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的挑战。通过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揭开西方国家实行“颜色革命”的真实面目, 大力弘扬我军优良传统, 保证广大官兵政治上的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二是思想保证。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官兵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进理论, 着力培养官兵树立科学、开放、创新的思想观念, 培养出具有科学思想和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是战斗力保证。政治工作必须围绕“提高军队战斗力”这唯一的目标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军队中通过互联网、军网等途径, 针对未来网络战场快速、多变的特点,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进行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各级党组织在加强自身学习和网络建设的基础上, 通过网络手段使官兵及时响应党的号召, 强化军队听党指挥这一不变的军魂, 坚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信念, 培养官兵无畏牺牲的战斗作风;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中去, 使官兵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能力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提高政治干部服务广大官兵的能力, 充分运用网络的力量解决官兵心理、生活上的困难,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军队战斗力提高的能力。

三、宣传功能

一是引领主流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及程度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通过多样的教育方式, 将我党我军在长期革命实践和建设中的先进文化所蕴含的正确思想、主流意识和道德规范等内容传递给广大官兵, 使广大官兵接受主流文化并将其内化, 实现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弘扬先进文化、引导其他文化来实现对文化的引领, 利用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 引导官兵努力培养和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二是宣扬我军理念。“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国民民主意识日趋强烈的今天, 在互联网上宣传我军的理念和良好形象, 明确我军军事行动具备的正义性、合法性, 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军队的判断, 关系到军事任务的完成和政治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全世界对我党我军乃至整个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三是整合多样文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的距离被无形拉近, 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的刻意宣传、灌输下, 外来文化和思想观念大量涌入我国, 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交锋, 激烈的文化价值斗争严重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对军队同样产生了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保持自身文化不被同化、异化的前提下, 吸收、改造外来优秀文化, 过滤、消除消极文化, 在增强部队凝聚力的同时, 将具有我党我军特色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传送给官兵, 内化为官兵的政治认同与自觉追求, 从而引领各种文化思潮更好地为部队建设与形成战斗力服务。

四、互动功能

网络的本质是信息的分享、互动、虚拟、服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网络平台为基本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同样以信息的分享、互动、虚拟、服务作为其本质特征。这就使得网络环境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要素, 即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式的“主体—客体”模式, 而变为“主体—客体—主体”的“双主体”模式。这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围绕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而产生出来的相互参与、相互影响、互为主客体的互动功能。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主体仅仅在一开始通过对某一信息的传播、共享, 组织和鼓励被教育者积极参与;教育客体的积极性受到极大调动, 与教育主体、其他教育客体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互动, 一起发现问题、开展讨论并付诸实践, 最终解决问题并获得最有价值的收益。在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 形成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进, 促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互动, 是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功能的最终体现。

参考文献

[1]宋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5 (03) :20.

要重视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篇11

其实,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除了是知识的载体外,也是启迪人生智慧的优质资源。这一点,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哲学部分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它不仅包括人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使人形成自然观和历史观,而且包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使人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不仅包括客观世界对人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的根本观点,使人形成一定的客观世界价值观,而且包括人生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的根本观点,使人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高中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和思考人生问题,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前进。鉴于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尤其要转变教学思想,回归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在教书的过程中,突出其育人的功能。

在暂学人生观部分,教材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出发,科学地回答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使我们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人是应该有理想的,崇高的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的奋斗目标,是人不断追求进取的动力。高中生正处于生机勃勃的青年时代,对追求真理、探索人生价值有着强烈的愿望。青年时代如果树立了崇高、远大的理想,就有了高尚的精神生活,就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一个没有受到崇高精神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不仅如此,崇高、远大的精神追求也能让我们走出自私的狭隘天地:丰富、完善自我,更多地以宽容、感恩之心,体会到生活之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一个主要指针是6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们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

伟大的事业需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精神境界的提升也需要从感性体验起步。高中生临近成年,理性认识能力虽已具备,但如果教师简单机械地照本宣科,传授现成的政治结论,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就难免使学生觉得隔膜与口号化,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迫于升学考试的需要,仅仅把政治知识当作一般知识临时记忆。这样一来,政治知识无法进入学生的心灵,无法指引他们的精神生活,有悖思想政治教学的初衷。

例如,在人生观部分的教学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及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等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阅历尚浅的高中学生而言,本来就显得崇高而严肃,若教师在讲课时泛泛而谈,就会使学生觉得这些大道理只是伟人们才能达到的境界,遥不可及。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读读背背以应考。根本谈不上从中汲取精神上的营养。因此,在人生观部分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优秀楷模的故事做典范,让学生观察周围生活圈中平凡人的人生追求及联系自身生活体验,从朴素的层面真切地认识到:奉献、给予是快乐的,斤斤计较烦恼多,心底无私天地宽。然后,再过渡到要选择崇高的人生理想,人生要讲奉献的道理。这样讲课亲切自然,能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材承载着人类思想的精华。学习它,就是在与伟大的思想家对话。对思想政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认真体会,通过课堂使这一文明成果得以传承发扬。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健全公民的教育。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由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转向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培养,由重视学生应试能力,转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素质,摆脱过于功利的工具性价值趋向,把信仰教育和思想方法教育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使学生懂得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样的价值准则规范行为。

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教育对象, 对教育对象和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可厚非的带有着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而就是这三个特性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其他教育区分开来, 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功能与特点, 陈万柏和张耀灿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而这不一样的对社会对个人的功能也使之功能的发挥具有了不一样的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者运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就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剖析讲解, 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影响, 实现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其最终功能的发挥, 而整个的社会环境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影响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过程, 毫无疑问,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影响对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目前也众说纷纭, 有张耀灿的“四要素说”, 有陈秉公的“三位一体说”, 还有其他的许多说法。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包含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此, 我只是把我能想到的各个要素单列开来, 逐一分析。

(一) 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占有着主导性地位, 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1、理论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的多少。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理论知识, 一个教育者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教育内容的功能的发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 首先得具备着思想政治的理论素养, 这其中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同时也包括着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一个教育者,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并且对于这些知识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 他才有可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施教, 才有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发挥。所以说,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人格素质。人格素质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作为人格健全的个体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素质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功能的正确发挥与歪曲发挥。首先, 只有教育者具备了良好的高尚的个人品格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朝积极的方向发挥, 否则其后果将完全相反。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 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其次, 教育者人格魅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功能的发挥, 当一个教育者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时, 受教育者将更容易接受其教育内容, 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有着促进作用。

3、教学态度与能力。一个教育者对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影响着他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的有效性。如果教育者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外在的工具性价值”, 仅仅将它作为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那么其教育的结果和功能当然不可能得到发挥, 反而可能误入歧途。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认真负责的对待思想政治教育, 并在实际生活中言行合一, 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 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思想教育者的教育下去接受、体会、消化、实践思想政治的内容的人。“学生自身状态的好坏, 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教育对象是双重身份的统一体”教育对象在被教育时时是客体, 在理解知识时又是主体, 教育对象只有将主体与客体的身份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1、作为主体身份。我们都知道, 受教育者只有自己真正想学时才能将学习学好。这其中其实就包含了一个需要———动机系统。当教育对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有作用时, 他才会认真去学, 努力去学, 主观上会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也才会去实践它。需要越强烈, 教育对象的学习动力也就越强大, 他也就越具有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就发挥的越充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在于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在于教育对象接受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观能动性。

2、作为客体身份。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 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教育对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他才可能和可以去学习相应的思想政治, 他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 才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去真正理解践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可以得到发挥。否则就算进行了教育, 也只是知识的灌输, 丝毫不能发挥其功能。

(三) 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想要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结果, 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结果。教育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科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反过来也有着很大影响。

1、适应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与现阶段教育者的普遍水平相适应, 必须与现阶段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能力和心理向适应, 必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必须坚定, 但是它也要与现实相联系,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的一直悬于共产主义之上, 就会导致教育的空洞化, 虚无化, 其相应的功能也就不能得到发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的过低, 就会导致其教育的简单化, 落后化, 不具备思想政治的先进性, 那么它所要发挥的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2、指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能过于虚化, 它必须是可实施的, 可操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后必须能指导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 而且使正确指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具有这种特性, 那么其功能的发挥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到逆向作用。

(四) 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就是教育对象所要学习的思想政治观念、思想政治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贯穿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是先进的科学的,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引领时代的思想潮流的, 指导人们实践的科学的思想。“如果教育者采用过时或者错误的理论或知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不仅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效率, 甚至还会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性质, 使教育走向反面, 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与否影响着其功能发挥的时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与否决定着它是促进还是阻碍着其功能的发挥。

(五) 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作用于教育对象所运用的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中介。教育方法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接受知识的效果。教育方法的适应教育对象, 可以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流沟通, 从而促进教育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实践, 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成分发挥;反之, 不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会阻碍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 从而削弱其功能的发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需要改革, 只有让教育对象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二、社会环境

任何一项活动都受到它所在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活动也同样如此, 它所具有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受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发挥, “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好好的发挥;政治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 “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性质和方向。”, 政治的稳定, 指导思想的清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样, 文化氛围的宽松、人民思想的开放更加的有利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与学习, 促进其功能的发挥;反之, 专制独裁, 单一的文化只能扼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有很多, 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以上只是我所想到的影响因素, 对于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也应该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对上述因素的改进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粱桂媵, 徐海波主编.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24.

[2]李红梅.“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原因——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透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3.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第二版) [M].武汉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少年军校下一篇:金黄色葡萄杆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