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服务站

2024-11-05

医生服务站(通用12篇)

医生服务站 篇1

1 引言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公布,我国慢性病目前确诊患者已达2.6亿人,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1 030万人的85%,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经验告诉我们,一味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而忽视预防保健和社会卫生服务,将会使医疗费用加剧上涨且健康水平不能明显改善。而创新性地全面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将对该现象有比较显著的改善。

家庭医生制是指通过契约方式,具备家庭医生条件的全科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过程维护的服务制度。2009年4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提出家庭医生制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工作目标,要让我国的老百姓人人享有家庭医生式服务[1],将其作为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庭医生制度不仅在国内大力推行,其也是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例如英国、古巴和丹麦等国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已经开始在城乡实行了家庭医生模式并逐渐推广到全国。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其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然而,该制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我国在20世纪后期,家庭医生服务才刚刚兴起,其走过了起步较为艰难并不断认识、再完善和再深化的过程。在当下进一步深化我国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关键阶段,继续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及激励机制是不可跳过的必经之路,对我国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英国、美国和古巴三国独特的家庭医生制度,总结其服务模式、激励机制与相应制度下的优缺点。

2 国外家庭医生模式现状

2.1 英国

2.1.1服务模式。英国国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建立于1948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益医疗服务体系[3]。

英国的初级医疗保健诊所是以全科医生为组成的基层医疗服务团队,根据注册民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及业务开展情况,团队可配备其他如护士、健康随访者、牙医、眼科医生、药剂师和物理治疗师等辅助人员。全科医生首诊、 预约接诊及与大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机制是英国NHS的主要特点。注册民众患病时,除非是急诊,否则,必须先到全科医生处就诊,只有在全科医生认为病情严重、确有必要转诊的情况下,患者才可以到医院就诊,医院会把患者在医院的治疗情况、检查结果和患者出院后需要哪些日常护理及时通报给全科医生[4]。

2.1.2激励机制。英国医疗保健费用实行总额预算和按人头预付制,每年由国家税收支付。全科医生每接受1名注册民众,国家按照84镑/人(年)标准付费(免疫接种费政府另付),每名全科医生可接受注册民众2 000人,该项收入约占全科医生收入的2/3;另按照管理的慢性病患者人数和管理质量得分获取其余收入,该项收入约占全科医生收入的1/3[5]。

2.1.3 (1)NHS模式优点。低投入、高回报。表1显示的是几个典型的以国家卫生服务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国家的卫生费用及健康情况,我们可以从表1中看出,英国的卫生费用占GDP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最低的,仅为8.4%,而人群的健康状况与其他国家相差不大[3]。(2)预防为主。具有成熟的社区布局,“家庭医生”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乡村, 在城市,基本上步行20分钟就可以找到“家庭诊所”,建立起直拨电话服务系统(NHS Direct),随时提供任何健康服务以及咨询,随着网络普及,这一服务也发展到网络上。(3) 按人头付费的有效支付手段。这种激励机制,可以使医生为了增加自己的盈余而非常注重预防保健工作,尽可能地在社区解决疾病。同时为了避免医生减少服务量或降低服务质量,英国政府允许民众可以在一定时期更换家庭医生的注册。医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才能留住注册民众,继而保证人头费不会流失。

*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英文版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09 and2010》及 WHO 相关数据。*为 2007 年数据;**为 2000—2009 年数据。

2.1.4 NHS模式缺点。(1)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医院节约成本至上。英国有6 000多万人口,而NHS雇员已超过170万人[6]。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2007年英国政府健康支出的比例占政府支出的比例从14.3%上升到15.6%。系统庞大带来巨大的卫生投入以及政府的财政负担,医院为了节省成本,降低服务水平,忽视病人最基本的需求,设备陈旧,医院卫生不合格。(2)卫生机构效率低下,候诊时间过长。医院就诊供求矛盾大,门诊要排长队等候,据英国皇家医学会调查,需要住院的慢性病人中有65.0%的病人至少要等1个月的时间才能入院,30.0%的病人需要等半年,5.0%的病人需要等一年半以上[7]。(3)卫生人员结构不合理,增长比例不平衡。在2007年的“中国改革步入30年”国际研讨会上,英国国际政策网络卫生项目主任菲利普·史蒂文斯介绍,从1999—2005年,NHS医生的人数增加了88.8% ,管理人员增加了62.2% ,所以,管理人员的增长是医生和护士增长速度的3倍[8]。2000年有统计显示, 英国2/3的注册护士年龄在40岁以上,其中有7.3万名护士的年龄在50~55岁之问。护士行业非常紧缺,NHS秘书长Beverly Malone指出,英国护士人数增长比例的失衡将来会危及英国病人的生命。

2.2 美国

2.2.1服务模式。美国是市场主导型医疗服务体系的代表。家庭医生与护士、药剂师、心理医师、社工人员及财务人员等共同组成团队[9],为注册居民提供服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部门与私营保险保健机构引进以“管理保健组织”为核心的费用控制措施, 现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一种医疗保障模式。管理型医疗保健组织属于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紧密结合型的健康保险组织,它将医疗服务提供者组织起来与之签约,形成服务网络,按人头或病种支付供方费用,并以“批发”价格为本地区的自愿参保者提供成套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10]。

2.2.2激励机制。在管理保健下,保险公司代表投保人向医疗服务提供者购买服务。每位参保人自己选择或被分配1名家庭医生,保险公司则按人数将一定比例的保费预付给家庭医生。家庭医生除提供医疗服务外,还负责病人转诊的审核批准。对费用控制好的家庭医生,保险公司对其给予经济奖励。同时,保险公司还加强对家庭医生的病案管理,以保证医疗保健的延续性。和英国相比,美国管理保健的“守门人”――家庭医生的经济色彩更加明显[4]。

近年来,部分政府补贴的医疗保险提出了经费预付管理(HMO)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家庭医生成为核心角色,从机制上成为委托人的健康和保险公司的“ 双重守门人” ,家庭医生的收入在迅速提高。目前家庭医生的收入在从事卫生保健工作人员中占首位,增加了24.8%[11]。

2.2.3优缺点分析。美国管理型医疗保健制度有以下特点:(1)病员管理。管理人将根据成员所有健康保险的保险责任,制定出最合适而耗费最少的医疗计划。(2)医疗资源利用及医疗行为监督。医疗管理组织派专人对需住院治疗的参保成员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严格监管。(3)尽量院外治疗。医疗管理组织强调非住院治疗,通过缩短住院天数达到节约住院费用的目的。(4)高度重视预防保健。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定期为成员进行健康体检,使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

根据以上特点,管理型医疗保健制度优点显现,其使得住院率降低,住院天数缩短,门诊利用率增加; 医生对高尖昂贵仪器检查的依赖程度减低,普通检查的利用度也趋向合理,预防保健服务大大增加,病人对费用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总体上,这类健康保险的总支出比传统健康保险约低10%~15%,而卫生服务质量基本上得到了保证[11]。

但这种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按照市场法则经营的保险制度,表现为一种“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 的等价交换关系。这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的制度很难保证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必须要广,即必须要将最大范围的人员纳入风险池,覆盖不完全就难以保证整个制度达到良好的保障效果[12]。

2.3 古巴

2.3.1服务模式。自1984年起,古巴建立了家庭医生计划 (Family Doctor Program)。一个家庭医生在其生活的社区内负责120个家庭,对负责的家庭人口提供初级的医疗诊治和疾病预防服务,政府会根据各地城乡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发展状况来调配人员,缩小区域差异,使全国基本处于平衡状态[13]。1987年22%的古巴人拥有家庭医生,1990年升至47%,1995年增至95%,2003年达到99.2%。虽然病人有固定的家庭医生,但他也可免费咨询其他医生。截至2009年,45%的医生是家庭医生,每年97%的医学院毕业生充实家庭医生的队伍[14]。

2.3.2激励机制。古巴将医学教育放在首位并采取免费教育的措施迅速充实卫生领域人力资本储备,医疗教育由国家统一管理,通过对教育招生计划设置,使得全国医务人员的专业结构和水平分布都成为可控因素,为整个卫生体系的管理提供了方便。医科学生免费入学但毕业后要到偏远地区服务两年,这是古巴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输送体系最具特色的部分。这一配套政策有着扩大医务人员队伍和调节区域卫生资源平衡的双重功效[10]。

2.3.3优缺点分析。(1)国家医疗保障,政府预算内列支。 古巴采取以政府预算作为基本融资渠道,极大程度上保证了资金来源。首先,它的全民医疗保障是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的体现,保证了卫生资源在贫富之间的平等分配,也有利于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保障与提高。其次,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由国家承担,医务人员工资由国家支付,这样的收入机制弱化了医务人员追逐利润的动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无序上涨。但是,在卫生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医疗需求量远大于供给量,而由于服务是免费提供的,价格不能成为调节供需的中介,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制度就会逐渐异化,出现一些非货币化的 “交换”(如政治权力的大小和社会关系的远近)来替代货币执行价格职能。古巴的医务人员虽然众多,但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必备资源都很匮乏,社区免费医疗点物质条件极度匮乏,针头和注射器奇缺以至于要清洗后反复使用,因而,卫生资源向政治精英集中以及医务人员优亲厚友等现象在古巴已经十分常见。另外去条件恶劣的免费政所也要排队数小时,医疗效率堪忧。(2)费用控制。在费用控制和对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该体系中的医疗资源形成了一个合理梯形结构,初级医疗保健网最为庞大,投入最多,也最受重视,服务体系通过家庭医生的社区服务实现了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的功能,并通过及时方便的首诊防止小病发展成大病,节约了卫生资源[15]。但由于全民免费医疗,给政府带来巨大财政负担。

3 结论

总结3个国家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家庭医生的主要职能相似,都是首诊、预约接诊,并在大医院间双向转诊。英国的主要特点在于家庭医生体系覆盖面广,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乡村,随之带来的弊端是卫生体系人员规模庞大, 结构不合理,增长比例不平衡。美国的主要特点是其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紧密结合的模式,经济色彩浓重,通过医疗管理组织专员的干预和监督,大力降低不必要的医疗开支,但由于“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其很难覆盖全面,难以保证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古巴最大的特点是全民免费医疗,且其医疗体系中初级医疗保健网最庞大,投入也最多,但医疗器械与药品等资源匮乏,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政府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财政负担。

医生服务站 篇2

自1998年6月以来,本人在盘县保田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担任医疗工作,现担任主治医师这一职务。一直以来,我团结站内的全体同志,在相关领导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务真求实,较好地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为计生事业尽心尽力,努力工作,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时期复杂的工作要求。因此,我一直都在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来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深刻领会党的一些先进理论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计划生育卫生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修养。本人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有关计划生育卫生知识的最新成果,汲取新的营养,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与时俱进。

同时,我还不断学习国家关于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计划生育的掌握人口发展规律,力求在贯彻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上级精神时不走样,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落实,不断完善自我,力求使自己适应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知识要求。做到学以致用、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自己较好地具备了适应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认真履行职责,踏实做好计划生育卫生工作

自本人在保田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担任主治医生以来,积极围绕计划生育卫生工作方针,与全站职工齐心协力、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我本着对医院负责、对患者负责的精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认真对待每一例病例,坚持认真负责地做好医疗工作。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我认识到“全心全意为广大育龄妇女服务”是计划生育卫生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生工作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以对社会负责,对计生站负责、对患者负责的精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热情的接待每一位育龄妇女,为她们进行健康检查、避孕节育措施落实、妇科病普查普等服务。

同时,我严格要求自己,不摆老资格,不骄傲自满,对年轻同志真诚地关心,坚持以工作为重,遵守各项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出力。我一直持一种“爱心”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工作,平时注重关心社会,关心群众,关心集体,关心同志。注重从身边小事和本职工作做起。立足本职岗位,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把自己平凡的工作,作为为广大育龄妇女服务的起点。

通过我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我在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任主治医师期间,我主持、参加医疗业务工作,对计生科和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进行刻苦钻研及归纳总结,使计生站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不断开展新业务知识,对妇科常见疾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作为术者完成“慢性宫颈炎红外线治疗术、“宫颈息肉摘除术”、“输卵管伞端囊肿剔除术”等手术。熟悉普通计生科领域内的一些比较复杂的手术指针、操作及手术前后处理。熟练掌握各种计划生育手术,如输卵管结扎、输精管结扎等,平均每季度完成输卵管结扎术80例,输精管结扎术5例,人工吸引术6例,放、取环术90例。此外,每年对各村计生主任进行两次药具业务培训,每次培训人数不少于8人。每年对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妇女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培训人数不少于150人次。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工作为重,遵守各项纪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树立了计划生育卫生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在领导的帮助和同志们的支持下,我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努力,克服不足,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为本镇的计生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深圳家庭医生服务状况大调查 篇3

家庭医生服务给居民带来了便利

签约后,家庭医生会为签约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制订家庭健康干预计划,为家中65岁以上老人每年做一次体检,为0-3岁的儿童开展体检、发育评价、预防接种指导等,为孕期妇女提供5次孕期指导和2次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系统管理和转诊转介服务等。家庭医生也负责基本医疗服务,由于目前社康中心人手有限,除了急诊、产后访视等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多数还是通过预约家庭医生后到社康中心就诊。但是医生会把手机号告诉签约家庭,签约家庭可以通过电话与家庭医生及时进行咨询和沟通。

居民说

有事就找家庭医生

“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家人再不用为看病发愁了。”刘女士说。家住深圳福田区的刘女士刚刚与碧海云天社康中心的医生签订了“家庭医生”协议,家庭医生将担负起他们一家的健康管理工作。刘女士表示,原来自己和家人不管大病小病,一律都是去大医院,为了能挂上号,常常一大早就要赶去排队,最后得到的服务却很简单,往往是开一堆检查单,几分钟就给打发了。“现在有了家庭医生电话和QQ,遇到健康问题随时可以咨询。”刘女士说。2012年已签约了家庭医生的陶阿姨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她说,以前看病至少要两个人去,一排队就得等很长时间。现在走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社康。每年还有免费体检项目,不用去医院排长队了。家庭医生对她家人的情况非常了解,经常打电话询问她和老伴的身体情况,有健康问题家庭医生都会给予耐心解答,自己也对身体情况有了知情权。有次陶阿姨去开药,医生主动提醒有种药陶阿姨没有开,这让陶阿姨觉得非常贴心。“我自己都没记得那么清楚,他们都还记得,感觉很贴心很温暖。”

医生说

我们是朋友

推行家庭医生服务以来,碧海云天社康中心的莫主任除了在日常的上班时间进行坐诊之外,手机上、QQ上都增加了不少居民联系方式,这些都是跟她签约了的服务对象。莫主任坦言,现在会常接到居民咨询电话短信,加上还要电话回访和上门服务,比之前更忙碌了,但感觉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居民的健康档案、家庭成员健康情况,一般接触了几次后,她都能记得很清楚。而她觉得自己不只像是医生,更像是居民的贴心朋友,那些健康问题总会及时提醒大家,而居民也很乐意与她交流,有一些居民每到过节的时候,都会特意来看望她,让她觉得自己和居民成了一家人了。

家庭医生服务难以深入推行

当然,任何新体制的推行,都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就比如家庭医生服务,在推行过程中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向前迈了一大步,忧的是,具体执行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而无法深入推行。

01

因素一 居民误解:家庭医生=私人医生

一说到“家庭医生”,大家就想到了国外影片中上门诊疗的私人医生,而在我国,家庭医生概念并不是这样。国外家庭医生,即私人医生,是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时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而我国的家庭医生,是指社康中心的家庭医生,更多的是扮演健康“管家”的角色。在深圳,家庭医生以户为单位,与居民签订书面服务协议,为群众提供健康管理和寻医问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未来,家庭医生将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手中有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他们是全科医生,根据居民不同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他们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交给签约家庭,接听签约居民的电话:他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居民的朋友、知己……

02

因素二 居民疑问:签不签约一个样?

越来越多的居民都感受到了家庭医生便民、周到的服务,但在家庭医生推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解。有居民反映,自己签约了家庭医生后感觉跟没有签约差不多,自己也没享受到多少家庭医生的服务。碧海云天社康中心的莫主任给予了解答。

实际上,这种疑问源于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误解。仔细解读《深圳市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项目试点工作方案》后不难看出,家庭医生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健康服务、健康服务管理以及转诊转介服务。家庭医生服务项目目前所开展的服务,大部分业务已经包含在医生现有的服务中,只是将现有的服务更加规范化。而签约的最大差别就在于签约家庭拥有家庭医生的手机号码,可以主动跟自己的家庭医生联系,而家庭医生团队也会因应签约家庭的需求主动提供相应的随访和服务。目前一个家庭医生要签约几百户居民,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居民可以主动与家庭医生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总之,在家庭医生心目中,签约居民与一般居民是不一样的,医生会给予更高的关注和更好的服务,在很多服务中,签约居民享有优先权。

03

因素三 社康中心之困,药品不齐全

虽然大部分居民很满意家庭医生,但有时一些居民仍不得不往大医院跑。问题在于:基层医院,缺药。家庭医生刘医生介绍了一个情况,之前他负责的一位老人,需要一种特效药,但在社康中心没有,每次也都得去大医院开药拿药,很麻烦,老人很希望社康中心能有这种药,经常问刘医生什么时候能够有。刘医生每当看到老人那希望的眼神,总是觉得很愧疚。

社区用药相对二级、三级医院,要单一得多,加上经费有限,本来可能有300种药,到月底一些药就‘断档’了,只剩150种。药物是治病的“武器”,医生没了武器,医术再好也力不从心。这也造成了患者从家庭医生身边“流失”。莫主任建议,国家不妨进一步加大投入,增补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价格有适当浮动,老百姓也是能理解的。

04

因素四 家庭医生上门打针输液风险大

80多岁的沈奶奶2009年就签约了家庭医生,她很满意家庭医生的周到细致服务。因为腿脚不方便,有时也会打电话让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她发现家庭医生上门不能注射输液。“我和老伴80多岁了’有次支气管炎要打针,可家庭医生说不能在家打,我们只有去社康了。由于不舒服,走几步路就得停下休息,本来10分钟不到的路程,我们来回花了2小时10分钟。家庭医生如果能够上门打针,多方便我们啊。”

莫主任指出,上门诊疗中输液的风险特别大,万一出现输液反应等情况,在居民家中因为条件不足,难以及时抢救。而且这种行为是《执业医师法》等医疗规范所不允许的,《执业医师法》明确,“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沈奶奶的这种情况有许多居民都有相同的感受,在法律规范的前提下,社康中心一般都不提供上门输液和打针等侵入性治疗。其实,社康中心一般备有轮椅,可以借给居民接送打针输液,方便他们的出行。

05

因素五 家庭医生服务管理体制尚未成熟

作为家庭医生,付出自己的努力,收获了许多居民的感谢和理解,这让他们倍感欣慰。但在推行家庭医生服务的过程,有些情况还需要得到居民的理解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职责规范不明晰

目前家庭医生的主要责任是为签约居民提供相关的健康咨询、跟进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为签约居民提供体检、上门服务。但服务的标准、规范都不明确,希望能有具体的相关规定出台,明确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

◆前期宣传太过,后期宣传不深入

家庭医生服务试点之初,一些媒体太过宣传,让居民们误以为“家庭医生”就是指到病人家里去看病的意思。认为家庭医生随时可以上门治病、打针。当签约之后居民被告知这些项目难以在家实现,导致居民对家庭医生产生不信任和不满。而且由于宣传的持续性不强,有些居民甚至对家庭医生这一概念都不清楚。

建议:加大对家庭医生持续宣传力度的同时做好相应的家庭医生误区解答工作,使居民更清楚地认识家庭医生的工作范围。

◆法规政策下的左右为难

曾经有医生在患者家中因采用急救输液而成为被告的事件在医疗界产生震动。当紧急抢救和相关法律产生分歧的时候,家庭医生究竟该如何选择?莫主任提议,希望国家能明确立法规定家庭医生的职责范围,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

◆人员配置问题

据了解,一般一个社康配备约3-5名家庭医生,每个家庭医生签约几百户家庭,也就是要管理1000-2500名居民。日常健康咨询还能完成,但到体检时,就人手明显不够用了。“社康配备了B超检查仪器,可是我们家庭医生都不会操作,只有等医院的专科医生过来才能安排居民的检查,每次能检查的人数有限,检查不到的就只能等下次了。”家庭医生刘医生说。在家庭医生待遇方面,虽然有所改善,但比起医院医生来有一定的差距,与家庭医生的工作量也不成正比,导致许多家庭医生的流失。

“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行是深圳新医改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加速的老龄化社会日益突出的慢病管理、日常保健等需求意义深远。家庭医生作为政府的一项利民措施,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宣传和支持,将它发扬光大。

特别提醒:家庭医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健康管理。

家庭医生服务,主要是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其宗旨关注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病,处理的多为常见健康问题,其利用最多的是社区和家庭的卫生资源,以低廉的成本维护大多数民众的健康,并干预各种无法被专科医疗治愈的慢性疾患及其导致的功能性问题。

资料链接

我国家庭医生服务推行状况

深圳:2009年9月,深圳市确定了22家社康中心作为首批家庭医生试点单位。到2012年11月,全市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康中心已经达到267家,占全市社康中心比例超过40%,从事此项服务的家庭医生达996名。

上海:2010年9月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开展了家庭医生制服务改革研究和试点。截至2012年年底,上海市长宁、徐汇、浦东等10个市级试点区,共有1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构建,覆盖2277名家庭医生,签约161万户家庭共374万人。

医生服务站 篇4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要求样本村卫生室的全部乡村医生填写课题组设计的乡村医生工作日志记录表, 详细记录每天24小时从事的所有工作事项, 以及每一工作事项的时间花费、服务对象、工作量和工作地点。要求时间跨度至少为15日。具体抽样方法和内容见《上海市乡村医生服务及其模式改革研究背景和主要结果简介》一文。

1.2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所得资料经逻辑校错和手工校对后, 通过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 运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实际调查了上海市8个郊区 (县) 24个乡镇72个村的160名乡村医生, 平均填写日志的时间跨度为21天, 实际填写22 393条工作日志, 平均每名乡村医生填写140条日志, 每人每天填写6.7条日志, 见表1。虽然个别区 (县) 人均填写的记录数偏少, 但要求时间跨度最少为15天, 平均实际达到了21天, 可见本次工作日志的调查数据较为完整。

2.2 乡村医生提供服务内容及时间

2.2.1 乡村医生服务范围界定。

本着以健康为中心, 以人群为对象, 以家庭为单位, 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2], 结合农村卫生服务的特点, 以及乡村医生工作日志中填写工作的具体内容, 本研究得出:上海市乡村医生主要业务服务可分为10种:医疗服务、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脆弱人群保健、卫生监督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合作医疗制度管理、爱国卫生、健康教育以及其他 (如村卫生室日常消毒工作和例会等) 。其对应具体解释详见表2。

2.2.2 不同服务内容所花费的时间比例。

乡村医生提供不同服务内容的时间消耗, 提供医疗服务时间的比例最大, 占55.7%;其次是慢性病防治, 占16.2%;第三是卫生信息管理, 占5.7%;以后按序为脆弱人群保健和爱国卫生运动、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服务、传染病防治和卫生监督管理, 见表3。可见乡村医生提供的服务以医疗服务为主, 占50.0%以上, 而对于农村社区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收益较低的服务项目重视程度不够。依然存在着重医轻防的现象, 这与新时期疾病谱、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国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导向有着较大的差距。

2.2.3 每名乡村医生每天不同服务内容的消耗时间情况。

不同区 (县) 提供不同服务的时间消耗, 根据乡村医生工作日志记录天数, 可得到每名乡村医生每天提供服务消耗时间。平均21天内, 160名乡村医生时间消耗合计15 854.4 h, 平均每名乡村医生每天提供服务花费4.50 h, 占一天8小时的56.2%。其中, 最高的是嘉定区6.59 h, 其次是松江5.85 h, 第三是崇明5.60 h, 最低的是奉贤区, 只有2.51 h, 只占每天8小时的31.4%。每名乡村医生每天花在医疗服务的时间平均2.75 h, 慢性病防治0.80 h, 传染病防治0.02 h, 妇幼保健0.07 h, 脆弱人群保健0.19 h, 卫生监督0.06 h, 卫生信息管理0.24 h, 合作医疗0.11 h, 爱国卫生运动0.18 h, 健康教育0.07 h, 见表4和表5。

由此可见, 上海市乡村医生提供服务时间仅占据一天8小时的50.0%左右, 最高的区 (县) , 也仅为82.4%, 最低的仅为31.4%。也就是说, 上海市乡村医生的服务效率是不高的, 工作强度也并不是太高, 可以通过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工作量等方式来缓解乡村医生数量不足的现状。

2.3 工作量差异分析

2.3.1 不同职称乡村医生的工作量差异。

通过对不同职称乡村医生工作记录分析, 发现:工作日志记录的21天内, 人均工作时间最高的是执业助理医师, 人均每天5.3 h;其次是医士, 人均每天5.0 h;第三是执业医师, 人均每天4.6 h;最低的是无职称的乡村医生, 人均每天4.0 h, 见表6。

经方差分析, 4组不同职称人员工作量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显著性意义 (F=1.338, P=0.259>0.05) 。分别对任意两组进行成组T检验, 发现:只有执业助理医师与无职称医生工作量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 (t=2.291, P=0.024<0.05) 。

为何出现职称最高的人员并不是四类人中工作量最大的呢?经方差分析, 不同职称医生的年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F=5.131, P<0.01) , 不同医生的工作年限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F=3.292, P=0.023<0.05) , 医士的年龄和工作年限高于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大于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则大于无职称人员, 见表6。可见, 由于年龄和工作经验的关系, 医士和执业助理医师自然具有比较高学历者更多的临床经验, 对于村民健康状况更加熟悉, 自然会受村民的欢迎。

2.3.2 不同学历乡村医生的工作量差异。

通过对不同学历乡村医生21天工作时间记录分析, 发现:工作日志记录的21天内, 人均工作时间最高的是具有初中学历的医生, 人均每天5.1 h;其次是具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医生, 人均每天5.0 h;第三是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员, 人均每天4.3 h;最低的是大专以上学历人员, 人均每天3.0 h, 见表7。

经方差分析, 不同学历人员工作量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显著性意义 (F=0.185, P=0.946) 。分别对任意两组进行成组T检验, 发现:任何两组工作量之间的差异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均>0.05) 。

为何会出现高学历人员的工作量并没有明显高于低学历人员的工作量呢?也就是说, 为何村民没有表现出喜欢找高学历医生就诊的趋势?经方差分析, 不同学历医生的年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F=6.958, P<0.01) , 随着学历的降低, 村医的年龄不断增大, 不同医生的工作年限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F=7.133, P<0.01) , 低学历村医自然具有比较高学历村医更多的临床经验, 对于村民健康状况更加熟悉, 也就自然会受村民的欢迎。

3 讨论与建议

3.1 乡村医生的服务效率有待于提高

上海市乡村医生提供服务时间仅占据一天8小时的50.0%左右, 最高的区 (县) , 也仅为82.4%, 最低的仅为31.4%。也就是说, 上海市乡村医生的服务效率是不高的, 工作强度也并不是太高, 可以通过增加政府重视, 提高收入和待遇, 加强考核和评估等举措, 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工作量等方式来缓解乡村医生数量不足的现状。

h

h

3.2 乡村医生工作存在着重医轻防现象

分析表明, 乡村医生总的工作时间中, 医疗服务占主导地位 (55.7%) ;而对于农村社区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收益较低的服务项目, 占工作时间的比例不足10.0%, 可见重视程度不足。在调查的21天内, 平均每乡村医生每天提供服务花费4.50 h, 其中医疗服务的时间平均2.75 h, 占61.0%;而前面提到的收益较低的服务项目每天占用的时间不足0.5 h。这说明从工作时间角度分析, 上海市乡村医生工作中依然存在着重医轻防的现象, 这与新时期疾病谱、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国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导向有着较大的差距。需要上海市卫生相关部门, 通过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和保障水平, 调整村医收入来源结构, 使得村医收入与医疗收入完全脱节, 同时保障对村卫生室收益较低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政府全额拨款等政策措施, 扭转目前的现状。

3.3 乡村医生工作量主要与工作年限和年龄有关

通过对不同职称和学历乡村医生工作记录分析, 发现不同职称和学历人员工作量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显著性意义。经进一步分析, 发现不同职称和学历医生的年龄和工作年限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由此可见, 低学历或低职称的乡村医生, 由于年龄和工作年限较长, 具有比较高学历者更多的临床经验, 对村民健康状况更加熟悉, 自然会受村民的欢迎, 所以为村民看病的机会和时间较多。这也是我们采取措施壮大乡村医生队伍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子贵, 王晓莉, 康楚云, 等.部分农村村卫生人员的现状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9, 19 (12) :21-22.

医生服务站 篇5

朱培华同志是我村华**村民组的村民,也是我村卫生服务站的一名乡村医生,他在卫生室工作已有二十多年。朱培华相当珍惜和热爱这份工作,在工作中他敬业爱岗,认真负责的做好本职工作。他人相当诚朴、忠厚、待人和气,乡亲们都热情的叫他朱医生。朱培华同志在二十多年乡村医生的生涯中,他深知医生这个职业,一定要有扎实的医疗基本功,才能够为村民更好的服务。他经常参加各类医疗技术培训,购买各种医疗书籍翻阅学习,丰富自己的医治本领。2006年,他自费攻读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专。通过四年的刻苦攻读、考试,完成了大专学历。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来说,通过自身的努力,刻苦学习,完成大专学历是相当不容易的。

朱培华同志在平时工作中,他认真对待每一位前来就医的村民群众。病人的需求就是他的工作,有一天,一位90岁以上的高龄阿婆到卫生室看病,看好病以后,他觉得这位高龄老人走回家有一些困难,他就联系车辆送她回家。使这位老人相当感激,村里有的老人患了绝症,无法治疗,他守候左右,做到临终关怀。老人的子女们都相当感激他,夸朱医生真是个好医生。我村徐家村民组有一位村民,身体弱不禁风,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头部跌破受伤,他的丈夫身体不好,儿子患尿毒症亡故,他知道后第一时间赶到她家里,到她家以后,由于头部鲜血直流,伤势比较严重。朱培华同志对伤口进行初步包扎处理后,用三轮车推到外冈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医治,推到外冈卫生服务中心,朱培华同志已是汗流浃背。到了外冈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经检查伤口后要求到**中心医院治疗,朱培华又叫了出租车,送到**中心医院医治,等全部医治手术完成,已到晚上9点多,他还叫出租车把病人送回家。通过这件事,觉得朱培华同志有着对病人满腔热情高度负责的态度。

有的病人瘫痪在床,无法行走到卫生服务站就医,他一接到家属来请或电话,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下雨还是刮风他立即上门就医。病人对于朱培华这种为病人着想,雷厉风行的精神所感动。

朱培华不但是一名乡村医生而且还是一名康复医生,他要为全村需要康复的残疾人服务。对于残疾人康复训练要求,每月要对有需求康复的残疾人上门进行康复服务和康复指导。对于这项康复服务,他常常是早出晚归,有时一次上门碰不到人,还要二次三次的上门,但他从不怨言,乐意为残疾人做康复训练工作。

朱培华同志是一名乡村医生,也是村卫生服务站的负责人,他的工作是相当忙的。一要面对村民群众的就医,拔火罐、针灸,还要负责收费。村卫生服务站的日常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还有各类台账的记录。繁忙的工作,使他无法在工作时间完成,他只得加班加点,有时工作到晚上12时才回家休息,但他没有向组织或单位要一分额外报酬。

医生服务站 篇6

专属私人医生服务,成尊贵生活新标准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香港首富李嘉诚、网坛巨星费德勒、F1车王舒马赫、篮球巨星姚明以及众多好莱坞影星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医生。这些万众瞩目的商界巨富、体坛精英、引领时尚生活的娱乐焦点人物,都会选择拥有自己的私人医生。这份保证自己和家人优质健康生活品质的观念和态度,拥有全面健康保障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富豪们是否享有真正的尊贵生活的新标准。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百姓消费水平的提高,高端健康医疗需求已经成为继住宅、汽车、教育、出国旅游四大消费需求之后国人的第五波家庭消费。而早在北美、西欧稳定发展了几十年的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在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基于高端健康医疗服务是消费者“刚性需求”的这一特点,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已在中国掀起“个性化需求拉动特色消费”的市场狂潮。而这方面的引领者和开创者非属颐年康盛公司不可。

私享尊荣,中南海名医一对一服务

上医治未病,是医疗的最高境界。作为中国领先的高端私人医生服务机构——颐年康盛公司开创了“会员制”模式,以高端健康医疗服务为核心,为企事业高层、政府高官、私营业主等会员提供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检查、健康评估、预约就医、私人医生、专家会诊、康复服务等健康医疗全服务。并且,颐年康盛只和业内公认的最好权威医疗机构合作:同仁眼科、天坛神经科、安贞医院心脑血管科、积水潭医院烧伤科等。会员一旦感觉自己的身体异常,颐年康盛会至少组织两名专家参与诊断,并提供不计成本、性价比最好、科偏方等三套方案供客户选择。颐年康盛的员工多数来自协和、同仁等三甲医院的专职医生护士,并特聘近30位服务中南海和中央军委领导人的保健专家为会员提供一对一个眭化五星级私人医生服务。

中国最顶级的医生——中南海保健专家将会为颐年康盛的荣尊会员不断调养和排除潜在的健康风险,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从而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携手知名房企,共创地产增值服务新境界

一对一的私人服务深受财富人群欢迎,目前国内已有少数顶级豪宅开始尝试引入私人管家、私人医生等服务。尤其是拥有私人专属医生,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享受到优质、健康的生活品质,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财富人群中已经成为新风尚。随着财富人群对于自身健康的愈加关注,社区内是否引入私人医生服务将成为项目能否真正成为豪宅的重要指标之一。

面对财富人群对于私人医生服务的迫切需求,基于服务高端人士、提升生活品质的目标,一部分具有创新意识的国内顶级楼盘开发商率先把私人医生引入到社区。2009年,雅世集团、合生创展霄云路8号等顶级地产品牌与中国领先的高端私人医生服务机构——颐年康盛进行了深入合作,共同为高端业主提供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健康评估、预约就医等医疗服务,从而使业主能够享受到家庭私人医生这一在欧美非常流行和普及的尊崇服务,同时也为地产行业在增值服务领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颐年康盛公司总裁宋海峰经常将地产商与私人医生服务机构的合作比喻为恋爱:“今天,买豪宅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买房子,而是在买一种生活方式。而高端私人医生服务,与豪宅所彰显的高品质一样,是高端人士优质生活方式的体现。如果高端地产项目在销售前就引入高端私人医生服务,把私人医生当做和私人管家一样的标准配置,就一定能帮助地产商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客户的认可。所以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和高端豪宅的合作是一见钟情。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逐渐加强,私人医生服务会被越来越多的精英阶层和富裕人群所接受,相信会有更多的豪宅楼盘将搭上健康快车。”

新建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篇7

按照省、市卫生部门的部署, 按照“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 城镇责任医生网格化”的要求, 新建县大力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到2012年底, 全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已经覆盖293个行政村的1456个自然村, 覆盖率100%;签约服务对象30.64万人, 签约服务率60.08%。

一、“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类人群、注重三个环节”

(一) 围绕一个目标:让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在全县开展了两大活动:一是“和谐新建, 健康先行”进村入户送健康主题活动;二是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活动。

为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科学、协调、有序开展, 始终做到“三轮驱动、三位一体、三个统一”。

1.“三轮驱动”就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先后投入3000万元完成三大改造任务:一是投入2200万元对全县293个村卫生室按每村5万元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 每个村卫生室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 做到五室分开, 布局合理。二是投入400万元对293个村卫生室进行信息化建设, 每个卫生室配备一台电脑、票打机, 新农合、基本药物、居民电子档案三网同行, 化整为一。三是投入400万元统一购置900套简易健康体检设备, 以及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登记本、档案橱、身高体重计、宣传手册等物品, 做到每个村医一个出诊箱、每室一橱、每村一牌、每街一条幅、每户一信一卡一手册。

2.“三位一体”就是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有机结合。在进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 具体要做到五点:一是签约到每家每户;二是宣传到每家每户;三是档案建到每家每户;四是健康服务到每家每户;五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管理到每家每户。

3.“三个统一”就是统一活动步骤、统一活动内容、统一服务文明用语。乡村医生在签约服务过程中, 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1234567沟通制”:1个技巧, 即多听居民说, 尽量让居民宣泄和倾诉, 尽可能作出满意的解释。2个掌握, 即掌握居民的社会心理状况;掌握常见病的基本知识。3个留意, 即留意沟通对象的教育程度、情绪状态及沟通的感受;留意沟通对象对沟通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居民家中的老人、小孩、病人、残疾人及孕妇。4个避免, 即避免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言语调、语句;避免压抑对方的情绪, 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强求对方立即接受医护人员的意见。5个主动, 即主动介绍;主动宣传;主动进行健康教育;主动解答疑问;主动沟通。6个规范, 即上门行为规范;文明用语规范;礼仪着装规范;称呼规范;征询意见规范;道别规范。7个声音, 即接待有问候声;自我介绍声;开门合作谢谢声;尊敬对方称呼声;对询问有解释声;工作失误 (不到位) 道歉声;完成工作道别声。

(二) 抓住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类人群。针对不同人群, 在乡镇实行“城乡一体化”, 在县城实行“责任医生网格化”。

1.“城乡一体化”就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乡镇卫生院去完成, 农村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乡镇卫生院指导下由乡村医生去完成。实行分级管理, 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2.“责任医生网格化”就是医生进社区, 服务进家庭。在县城长堎镇卫生院增挂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 13个社区居委会都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签约服务及公共卫生等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对县城所有个体社会医疗机构按社区分布重新进行医疗网点布局, 将县城18个分支医疗机构整合成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按照网格区域分布将其它个体诊所全部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三) 注重三个环节:实施分级管理、强化示范引领、注重工作实效。1.改变过去乡镇卫生院越趄代疱、虚多实少, 乡村医生未能真正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纽带指导作用, 转变服务功能, 实施分级管理。具体做到分片服务、分级服务、分类服务, 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标准。乡镇卫生院重在指导、重在建章立制、督导检查、考核验收, 签约、回访、健教、建档、常规体检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下移村卫生室, 由乡村医生去完成。2.强化示范引领。首先确定3个试点乡镇, 每个乡镇确定2~4个村作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具体做到规范制度、规范签约、规范服务公开、规范着装、规范转诊。通过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人员的工作职责、服务范围等更加明确, 村卫生室服务模式更趋科学。3.注重工作实效性。我们紧紧抓住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这个平台, 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行为, 特别注重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做到签约服务真实性。所有签约一式三份, 要求医生与村民直接面对面, 按照签约服务要求履行好职责。二是数据统一性。注重把签约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起来, 每个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都张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度表、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一览表, 做到张挂数据与健康建档、电子档案、公共卫生服务登记本数据与实际数据完全统一。三是服务规范性。利用签约服务这种形式, 全面规范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所有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做到乡镇卫生院包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包户。并张贴公共卫生服务组织架构图, 一目了然, 做到职责清晰, 分工明确。此外公共卫生工作职责、乡村医生服务团队制度、家庭医生职责、乡村医生联系制度、家庭医生上门巡诊制度等都全部上墙, 规范了服务行为, 促进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取得显著成效

(一) 提高了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医务人员对广大居民健康管理全覆盖, 从坐等患者上门变为深入村庄 (社区) 为居民提供服务, 健康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二) 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三) 提高了广大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促进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落实, 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更多的人知道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项惠民政策, 从而主动接受服务。

(四) 促进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通过这项工作, 牢固了网底, 乡村医生责任感、团队意识显著增强, 群众对医生的信任度也得到提高。

(五) 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卫生形象。乡村医生由原来的等病人上门变为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 和群众关系拉近了, 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体会与认识

(一) 政府重视是关键。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最有效的途径及载体, 对转变服务理念、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建县政府对卫生工作可谓高看一眼, 厚看一分, 仅就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两项工作, 早在2009年县政府就一次性拨付村卫生室建设经费1000万元, 按每室5万元标准对全县320个村卫生室进行了全面规范化改造, 为今天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县政府一次性划拨160万元作为活动启动经费, 用于活动的宣传及相关设备装备, 为项目的有序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组织管理是保障。通过乡村医生与签约对象面对面的接触与沟通, 可以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干预, 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 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的蔓延, 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可以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一个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来保障。为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 新建县卫生局一是实行局领导挂片、科长挂乡镇、院务会成员挂村的组织严密职责明晰的管理架构;二是实行示范引领、连片推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三是开展“三看”活动, 看一体化开展情况、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情况。以片为单位, 每片抽查一个乡镇, 每个乡镇推荐一个村, 由局长带队, 班子全部参加, 科长当评委, 最后全县点评。四是在全县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 达标数量与项目任务同步, 制定严格的考评体系, 定任务、定目标、定规范、定奖惩。五是严格考核, 强化服务。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 通过季度考核、年度考核、不定期督导检查等形式, 确保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持续推进和健康发展。

如何发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责任制 篇8

首先要弄明白,签约服务,无论是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责任制度,还是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它对接受服务的需方有什么吸引力,有什么好处,以至于需方愿意签约,并能保持一个高的签约率以至达到服务人群全覆盖?它对提供服务的供方有什么吸引力和好处,以至于能够激励供方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既能落实对每一个服务对象的服务,又愿意去推高签约率?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展便顺理成章,卫生提供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一、从需方角度看

签约服务制度,对需方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是优质的服务、清晰的服务、方便的服务以及服务落实到位,不走过场。

一是优质服务。其要点在于提高签约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通过培训,使乡村医生掌握签约的服务内容和人际交流咨询技巧,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鉴别诊断和常规治疗,掌握常见应急处理的适宜技术,掌握健康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常见的康复技能,了解和规避可能的医疗法规风险,依法执业。此外,还可以通过乡镇卫生院团队的技术支撑和转诊给予指导。二是清晰服务。其要点在于清晰界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并且越细越好,包括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健康管理范围、提供双向转诊服务。三是方便服务。其要点在于对一些行动困难需要上门服务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服务,这就需要首先明晰上门服务的范围、项目,法律法规风险防范、知情同意、应急救治药品携带配备和正确使用,等等。四是服务到位。其要点在于服务好,使群众满意,杜绝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普遍存在的服务流于形式,而代之以协议形式,使服务对象成为一个重要的监督方和评价方,最后的结算考核签约方满意度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居民可以自由选择签约不同的乡村医生。

签约和不签约的服务,需方在利益获得上有何不同?首先,签约和不签约在服务项目价格上没有不同,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获得上也没有不同,在基本医疗服务获得方面,以及应急救治方面,也没有不同。如果在这些方面区别对待,签约的就服务,不签约的就不认真服务,显然违背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和公平原则。两者所不同的,只是在于签约的服务对象被提供主动的、系统的健康管理,给予主动的、系统的健康指导意见,在转诊方面也可以优先预约安排上转。另一个不同,是签约者与不签约者在城乡居民医保(或新农合)支付比例上可以有所不同,建议签约的服务对象如果实行了乡村医生首诊的转诊,其在村卫生站、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级医疗机构等不同层级的门诊和住院,其自付比例均应适当低于非签约者,以促进和引导签约,促进和引导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二、从供方角度看

需要细化和跟进的工作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向群众宣传,签约服务责任制给居民带来了哪些有益于健康的实惠,使其理解和信任,任何一项新生事物、新的工作的开展,都是必须做的。

其次,推行签约服务责任制,就是改变筹资和支付方式,按签约服务人头数支付,总额预付,“打包”支付,支付的费用与所管理的服务对象的健康管理结果指标挂钩。除了靠行政手段和指标考核去推动一项工作,仍需要激励机制去激发供方内在、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构建责任和利益对等的供方服务机制。具体对乡村医生签约来说,可将对其全部补偿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可视为基础工资,固定收入保底,每一个依法准入的村卫生站乡村医生均有,可以依据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乡村医生分类别给予不同权重系数,执业年限也可以是一个权重。其余的补偿,包括一定额度的财政补助、所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一般诊疗费收入,则经科学测算后,按照签约人头数预先打包支付一定比例给乡村医生,如70%,其余30%考核后结算,结余留用,超支不补。需要测算的一般诊疗费收入,按照乡村医生的服务量常规有多少诊疗人次进行测算。其所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则需要各地按照原卫生部关于乡村医生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承担40%左右任务的测算结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省级或地级明确列出乡村医生应承担的工作明细项,才好考核结算。否则40%左右的经费和任务始终是雾里看花,模糊操作,任务和经费均无法落实下去。这既不利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到位,因乡镇卫生院是包不了的,也不利于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在村卫生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这一块收入在乡村医生合理收入构成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购买服务的需要。目前已经有部分省份做了这一项工作,明确列出了乡村医生应承担的工作明细项。

第三,是加强管理和签约服务责任制前的培训。涵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人员,包括技能培训、常规服务能力培训和法律法规知识以及风险防范,也可以建立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责任制的风险基金,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储备,为签约服务责任制的推行加一个保险。

第四,是评价、监督和考核环节。这种签约服务责任制的考核中,签约服务完成率、服务对象的满意率和整个签约人群的健康结果指标应该作为重点,加大权重。

医生服务站 篇9

1构建医生服务行为内在约束机制的依据

1.1 改善医生服务行为要从医疗服务机构内部入手

由于医疗技术的积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其间医生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及体力劳动,这将使得医生在医疗服务这个技术专用性极高的特殊领域享有了特殊地位,他们因知识与技术而获得了权威,并产生了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强大影响力,加之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患者个体的异质性,就更赋予医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如果医生的这种特殊地位失去了必要的约束,就必然引起医生服务行为的异化,严重者将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1.2 内在约束机制的根本是利益约束机制

内在约束机制说到底是一种利益约束机制,而利益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医疗服务机构对医生收入的目标定位。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跟西方发达国家有区别,这种区别就是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的供给主体是公立医疗服务机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96%左右,支撑着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因此,医生收入的目标期望既要接受市场调节,以保证医生收入水平跟社会平均水平不至相距甚远,但同时还要体现医疗行业以服务为本的宗旨[1]。当前一些医疗服务机构因过分强调医生收入的市场调节,引起了医生服务行为的逐利化趋向,致使医生诱诊、误诊甚至乱诊的事故屡有发生。此外,医生的收入还应跟医生医疗技术的训练费用、医疗服务的置业成本、医生的服务时间及其强度等因素联系起来。

1.3 医疗服务自身的特点

医疗服务是关系人的生命、健康的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活动,具有风险性、专有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其服务效果往往具有较多的人为因素,特别是跟医疗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

2构建医疗服务行为内在约束机制的影响因素

2.1 医生给病人治病结果的评价

自从1966年由A.Donabedian 将医疗结果作为质量评价概念的重要组成加以强调后,有关病人的择医偏好及满意度、社交能力恢复、躯体残疾和康复状况等结果就开始受到医疗界的广泛关注,对此,医疗结果成了评价医疗质量及其效力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包括运用定性或定量方法来研究医疗服务质量对病人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及其他医疗效果的特定影响,其中涉及到医疗使用、医疗实施、医疗成本和医疗结果等相关知识的运用。从实际层面看,病人因药物副作用而被延长住院日并多缴纳医疗费,或者虽接受了手术但病情却未得到改善,或者医生建议病人选择昂贵药品以替代疗效相同的廉价药品等都属于医疗结果降低的表现。

2.2 医生所得报酬的给付

一般来说医生所得报酬中的治疗费收入相对比较稳定,而且这部分报酬的计量都有严格标准,即按照医生的专业技术资格作为基准。但是,医生的另一部分收入,即从医院卖药收入中所得的相应份额则跟医院的再分配机制直接相关。正如P.Newhouse在考察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时所说的那样,医院将把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医生的声誉等同起来,因为声誉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被作为利润的对等物来追求的[2]。如果医院属于营利性质的,则医院的管理层就会在医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因此,医生报酬的给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的营利性质。

2.3 医生提供高质量所支出的成本

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取决于医生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技术水平。前者主要跟医生的敬业精神有关,后者则跟医生技术的形成所付出的训练成本有关,医生只有不断关注、吸收新技术与新知识,医生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才会得以不断改善。因此,这个过程是医生不断投入的过程,只有在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所获得的外部补偿不低于其自身付出的相关成本时,医生才会产生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

3构建医生服务行为内在约束机制的制度架构

3.1 构建以病人为出发点和根本点的信息互动平台

评价医生给病人治病的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康复状况。对此,医院要加强对病人在就医治病过程中的信息复审,要定期对医生的服务质量做出评价或对医生的重大治疗方案进行集体听证,特别是根据病人的病种、病情及个人相关信息,定期对病人实施跟踪查访,对病人在重大手术、高端用药及其延长住院时间等项目上展开病理、药理研究,要定期举办相关医疗知识的讲座或培训、开通病人接待日和对话窗,不断提高病人在医患互动过程中的信息判断能力。

3.2 加快医院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医疗服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医生收入的定位不能任凭市场调节,而必须通过医院的分配制度改革来加以规范。从国内外的成功做法来看,采用较多的是财政预算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办法。此外,由于医院产权类型的差异,医生收入的分配也存在其它一些补充形式。概括地说,医院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大医生收入中的治疗费收入。二是控制医生的处方售药收入。三是杜绝医生收受医药回扣。

3.3 建立新型的既具约束又富激励的医生利益约束机制

随着医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医生利益约束机制至关重要,只有对医生所获利益进行客观、公正的定位,特别是通过导入科学、合理及高效的考评方法,才能达到医生服务质量与其利益所得的动态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优者优酬、庸者低酬、劣者或无所事事者少酬的目标。

3.3.1 切实制定医生所获利益的期望目标。

针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医生利益所获的外部边界应当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因此,对公立医疗机制而言,医生利益所获的期望目标除了政府财政给付部分外,还应包含一定程度上的市场调节部分。但就我国的实际而言,由于政府拥有的卫生资源有限,因而医疗机构的财政给付部分也非常有限,这就无形中增大了医生利益的市场调节。再加上我国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不健全,市场机制不能对医生利益中的市场调节部分作出全面反映,其结果必然出现一些部门或地区的医生收入高,而另一些地区如经济落后地区和广大的边远乡村医生的收入低的状况。

3.3.2 科学设计量度医生利益所获的指标体系。

要根据医疗行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并结合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中长期规划,按照部门、科室和岗位服务的职能要求,对与医生利益相关联的知识、技能、工作量、工作业绩和风险等解释变量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对主要的解释变量实施指标设计,强化考核环节和实施信息监督、跟追,努力营救医疗服务效率优先、节支增收和多劳多得的竞争氛围,以实现利益分配向岗位风险大、技术难度高、知识密集型的医疗一线倾斜。

3.3.3 完善医生利益分配的补偿机制。

从国家层面来看,医疗服务作为公益性事业,财政给付必不可少。而我国财力有限,从一开始就存在补助数额不足的缺陷,卫生事业费占财政给付的比重始终在低水平徘徊[3],为此,要积极推进医疗机构改革,实现医疗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甚至跨所有制的优化配置,不断缓解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或分配不足的瓶颈,特别要立足基本医疗服务,调整医疗机构的分布范围,合理、科学地确定国家财政给付的有效规模,敢于对那些服务质量差的医疗机构实行改制、剥离或裁减。

3.3.4 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健全、健康的医疗服务市场对于调节医生利益、改善医生服务、规范医生行为十分重要。从宏观层面上讲就是要做到城市与乡村、主体与客体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城市的医疗服务市场发展迅速,而乡村医疗服务市场则发展滞后,因此,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建立农村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给系统,实现医疗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确保基层医务人员的利益及时到位和不断改善农民的医疗消费行为等尤显重要;另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通过切实改善医生的医疗服务行为,以不断增进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积极构建医疗机构的市场评级制度,通过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评级机制,让那些医疗服务质量好的医疗服务机构得以脱颖而出。而作为医疗服务客体的患者,则要通过不断吸收、学习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来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学素养和抗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3.4 不断完善医疗机构的用人制度

医疗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处在滞后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医疗行业本身所具有的高壁垒——这无疑加深了医生职业的僵化,加上医疗技术又是一种积淀型、应用型技术,这就更加增强了医生职业的稳固性。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共有医生155.6万人,按照人口均摊,平均836人中有1名医生,这个水平在世界上都是靠后的。当前,医疗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引入竞争机制,特别是造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通过引入新的人才竞争机制,特别是把医生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与其医疗结果的评价直接挂钩,以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打破僵化、沉闷的医疗用人制度,导入积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竞争机制十分重要。

3.5 强化政府在医药诱导行为中的干预作用

政府在规范医生用药行为上的作为应着力于两方面,一是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的公示制度。医疗服务质量应有严格的评价指标和公示制度,并要有配套的立法予以保障。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达到相应等级的医疗机构将享有政府的优惠,包括政府补贴、投资、拨款及晋级等;相反,将受到考评结果公开,业务受限或待遇降级等处分。二是对医药流通环节中的医药诱导行为进行政府监管。目前政府在医药流通环节上缺少更为具体、有效的制度规范,特别是对医院的卖药收入缺少调节。因为,医院从进药到卖药等一系列过程实际上都是在医院和医药企业之间完成的,而且这些过程目前基本还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即医院按照进药获利的多少来选择药品,其结果往往是进药与卖药的差价成为了医院创收的重要来源[4]。为此,政府应通过相应的准入规制以对医院的卖药收入进行调节,或者按照行业平均水平对医院开征相应的医药进出调节税,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由政府专管部门建立医药流通信息系统监控平台,以对医院药品的价格进行更有效的政府规制。

摘要:构建医生服务行为的内在约束机制已经成为治理当前医疗服务行业诸多问题的关键,结合相关政策、主要机理及医疗服务的特点,阐释和分析了构建医生服务行为内在约束机制的依据、关联影响因素及其主要制度架构。

关键词:医生服务行为,内在约束机制,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刘远立.什么是合理的医疗卫生体系[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6):5-7.

[2]程晓明,罗五金.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

[3]管勇.试论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J].中国卫生资源,2008(2):54.

医生服务站 篇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服务内容, 转变乡村医生服务模式,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各项医改工作在农村的落实, 我委拟在农村地区探索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并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 试点先行, 以点带面。

各地要以县 (市、区, 下同) 为单位, 在已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先行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及时总结经验, 完善政策。各地要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 逐步推开。

(二) 明确职责, 规范服务。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组织和动员;乡镇卫生院组织骨干医生划片包村, 对签约乡村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和考核;乡村医生是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 负责对签约农村居民提供服务。

(三) 加强宣传, 自愿签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内容和要求, 使农村居民在充分了解和自愿的前提下与乡村医生签订服务协议。可根据辖区内农村居民数量和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 引导农村居民选择乡村医生签约。

(四) 强化考核, 滚动签约。

要建立签约乡村医生考核制度, 由乡镇卫生院组织考核, 考核结果与乡村医生补助挂钩。原则上, 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与乡村医生签约, 服务协议一年一签。

二、服务内容

乡村医生在为签约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 还应当全面掌握签约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 并据此制订健康方案, 指导农村居民进行相应的预防保健。具体服务内容如下:

一是基本医疗服务。乡村医生要为签约农村居民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要建立工作台账, 每月将门诊日志制表交由乡镇卫生院审核、存档。

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乡村医生包户负责制。乡村医生要以签约对象需求为导向, 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 以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为重点服务对象,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各地相关规定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三是重点人群跟踪服务。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以及有需求的重点人群, 乡村医生要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

四是规范转诊。如遇有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 需要转上级医疗机构诊疗的患者, 乡村医生要及时提供转诊服务, 并履行转诊手续。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个性化服务。乡村医生要履行协议规定的服务承诺, 将各类服务内容记入健康档案、工作表格, 接受所服务农村居民监督打分, 并根据农村居民的意见, 及时调整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三、保障机制

试点地区要完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 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确保签约乡村医生应获得的补偿及时足额到位, 充分调动乡村医生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一) 补偿渠道。

乡村医生的补偿经费来源由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诊疗收入和财政专项补助等部分组成。不在签约协议内的服务项目以及未签约居民的诊疗费按照相关政策执行。

(二) 补偿方式。

补偿经费实行预拨制, 每年年初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一定比例的补偿经费直接发放给乡村医生, 余额经绩效考核后发放。绩效考核根据乡村医生的服务数量、质量、签约对象满意度进行综合测评, 并作为经费分配、奖励的依据。

(三) 补偿标准。

一是安排4 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用于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偿;二是要合理制订一般诊疗费标准和新农合支付标准与办法, 新增的门诊统筹资金要有50%左右用于村卫生室;三是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乡村医生, 给予专项财政补助。乡村医生的补助水平与签约数量、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量挂钩。

四、工作要求

(一) 提高认识。

各地要充分认识到, 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行, 对于促进乡村医生规范服务行为, 转变服务理念, 改善医患关系, 以及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率和医疗保障水平, 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 组织保障。

各地要加快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平台, 为签约服务创造条件;要协调有关部门确保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 逐步建立定期增长机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医生业务培训, 提高乡村医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督导检查。

试点地区卫生行政部门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工作督导, 并将督导结果纳入对各乡镇卫生院的考核依据。对服务量不足、签约对象满意度低、发生医疗差错的乡村医生, 要责令其限期改正。

(四) 时间安排。

各地要结合实际, 逐步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2013年重点开展试点工作, 总结经验, 2014年全面推开。我委建立签约服务重点联系县工作机制, 组织专家对重点联系县进行跟踪调研和指导, 总结、提升管理经验和运行模式, 为全国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各地可选择报送1-2个试点工作突出的县, 于6月底前报我委, 经遴选合格后作为我委重点联系县。

医生服务站 篇11

对于医生来说,新医改方案最大的突破在于多点执业的合法化。

新医改方案第十三条提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新医改方案第十条提出:“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这意味着,首先,医生“走穴”合规化;其次,在医院任职的医生可以兼办诊所,在社区为民众服务。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多点执业合法化给医生们带来的最大短期效应就是收入的提高。他们不再依赖于现有工作单位的工资和奖金,也不必依赖于向患者推销高价药品来贴补家用。医生们将堂堂正正地靠自己的医术获取较高的收入。

医生多点执业合法化对于患者也不无好处。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不必千里迢迢赶到大城市,也不必饱受排队挂号之苦,而是有望在居住地附近的医院接受大城市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医生兼办的诊所当然不会远离社区,老百姓自然会从中受益。

而且,大医院的医生们为了自己的业务下社区,其积极性之高不言而喻;而有了大医院医生加盟诊所,老百姓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自然会水涨船高。

然而,多点执业合法化的意义绝不止这些。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医生的身份性质将发生重大变革。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将不再是国家干部,而成为自由职业者,回归其本性。由此,公立医院行政化的事业单位体制将出现一个缺口,计划体制时代遗留下来的人事制度将发生重大变革,转型为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唯有如此,医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恰当的发现、充分的保障。

在某种意义上,解放医生是新医改方案的一个新方向。

事业单位体制似鸟笼

众所周知,中国的公立医院都是所谓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由国家来办(所谓“公立”),其雇员由国家来养。实际上,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没有把事业单位的雇员看成是雇员,而是看成国家干部。“雇员”这个词也不通行,一般代之以“劳动者”。

在号称追求“平等”的计划经济时代,全中国的劳动者大体上被分为三等,最低一等是“农民”,本文姑且不论;上一等是“工人”;再上一等,就是所谓的“干部”,由人事部门管理。国家在城市中,对“劳动者”实施二元管理,把工人和干部分开。在企业单位中,工人是“工人”,归劳动部门管理,而管理者是“干部”,由人事部门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大多数技术性、专业性职工都是“干部”,由人事部门管理,也有少数“工人”,从事辅助性、后勤性工作,由劳动部门管理。这样的体制,当然不限于医疗卫生领域,而是遍及所有服务领域。

所有的事业单位都以一种行政化的方式组织起来。每一个事业单位都有一个行政主管部门,因而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每一个事业单位中的“干部”,也有各自的行政级别。所有“干部”都是单位人,尽管都可以调动,但是却要得到本单位人事管理部门和领导的批准。事业单位的“干部”们,多多少少都具专业性、技术性,因此通称“人才”。所有“人才”都有一份人事档案;如果某单位扣住档案,“人才”们就像鸟笼中的鸟,即使展翅也无法高飞。

单位所有制在二三十年前曾经造成极大的社会矛盾,是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对象之一。今天,很多事业单位的“人才”,基本上可以自由流动了。但是,医师法单点执业的规定,像紧箍咒一样,禁锢了医生。

其实,公立机构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有,但是以行政化等级体系的方式来组织公立机构,形成所谓的“事业单位”,是中国的特色。“事业单位”这个词,在英文中也没有对应物。

在全世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除外,公立机构由政府兴办,但是其运行具有独立性。换言之,无论是营利性的国有企业,还是非营利性的公立组织,都是独立的法人。对于较大的、或者服务职能较为特殊的公立机构,往往还会有专门针对一家机构的法律。因此,某些公立机构亦称“法定机构”。

既然是独立法人,公立机构自然具有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是理事会。由于是非营利性组织,公立机构的理事会组成不单单是出资者,还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例如雇员代表、社区代表等。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毫无疑问,要同国际接轨。这条轨道,就是法人化。

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也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医改方案再次明确公立医院法人化的改革方向,即“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新医改方案第八、九条)。

法人化将解放公立医院。医院的理事会负责战略管理以及管理者的选聘,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一环。院长以及其他医院的管理者将从干部转型为职业经理人,负责医院的日常运营管理,其依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自然是医院管理层的重要职责。

医生成为自由职业者

公立医院法人化将彻底改变医生的身份。医生不再是“干部”,而是自由职业者。某医生一旦同某医院签订了劳动合同,就成为该医院的雇员。

很多医生对于“自由职业者”这个身份感到困惑。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由职业者”就是没有工作单位的个体户。联系到多点执业,成为自由职业者意味着医生们被迫要四处兼职。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很多医生对于“自由职业者”这个身份感到恐惧。

此外,在包括很多医生在内的千千万万民众的思想意识中,“雇员”仿佛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身份。一提到“雇员”,人们就会想到“打工仔”。一想到从“公家人”的身份变成了“打工仔”,很多医生们的失落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些困惑、恐惧或者失落感,一方面来源于误解,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在人们心目塑造的某些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

将“自由职业者”视为“四处兼职者”,这纯属误解。“自由职业者”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他们既可以自行开业,也可以受雇于他人。一旦受雇,是否能(或有必要)到其他地方兼职,完全取决于劳动合同的约定。姚明与火箭队签了一份大合同,他除了能为中国国家队打球之外,不能再到其他球队兼职打球,这就是合同约定的结果。医生也是一样。

因此,多点执业合法化以及医生身份的转型,必然要求未来在医疗机构中广泛采用劳动合同制。实际上,全员劳动合同制已经在很多事业单位中实施了,例如高等院校。在医疗卫生领域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条件,业已成熟。

某些人因为身份的转变而产生失落感,是由于等级观念在作怪。不必赘言,这种陈旧的观念早就应该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其实,“公家人”也是雇员,无非是公共部门的雇员而已。大家都是雇员,绝无身份等级高低之分,而只有待遇水平之差别。

不少医生留恋“公家人”身份,主要还是出于利益的考量。众所周知,“公家人”的身份所附带的高工资、高福利和高社会保障。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公家人”的高工资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了,高水平的医生在民营医院中获得大合同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高福利和高社会保障依然是“公家人”的身份特征,这对于年龄趋大的“公家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养老金和医疗保障。

因此,医生身份的转变,不仅取决于观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打破社会保障的单位制,实现社会化。这无疑是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但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在事业单位体系中还任重道远。

新医改方案无疑为解放医生开辟了新路。然而,在这条新路上前行,还有很多障碍有待扫除。

滨州市家庭医生式保健服务探讨 篇12

1打牢根基, 推进农村医疗机构建设与改造

1.1 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 构筑农村医疗保健枢纽

2004年, 该市结合“国债”项目、省“360工程”和“1127工程”, 开始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经过四年多的努力, 全市累计投资6 000余万元, 全面完成了77家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 卫生院业务用房、设备配置全部达到省级统一标准。

1.2 开展村级医疗机构建设与改造, 健全农村医疗保健网络

在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的同时, 该市将完善基层卫生网底, 加快村级医疗机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 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位置、卫生设施、技术力量、服务半径等因素, 合理确定农村医疗机构建设与改造布局。按照服务半径1km左右, 步行15min可以到达, 覆盖人口2 000~3 000人设置一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 2007年底完成了全市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改造规划。规划设置1 120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80处边远村庄一般卫生室。每500名居民配备一名医护人员, 从村医中公开招聘, 择优录用, 由乡镇卫生院实行行政、业务、药品、财务等一体化管理, 落实聘任制、工资制和养老保险制。

1.3 推行家庭医生式保健服务, 努力实现“三个一”目标

在实施村级医疗机构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 立足让城乡居民普遍享受到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了深入探索。2008年, 在邹平先行试点的基础上, 在全市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保健服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 实现“三个一”的工作目标, 即为全市居民每个家庭“配备一名保健医生, 建立一份健康档案, 装备一个便携式保健包”。具体做法是:一是按照每位医生负责200户左右的家庭, 实行划片包户责任制服务, 为农村居民配备家庭医生, 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提供家庭医生式保健服务, 在村务公示栏上公示;二是建立健康档案。统一健康档案内容、格式和编号。档案规范分类, 包括10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慢性病人等12项内容。在完成纸质档案基础上录入微机, 先后实现县级和市级联网, 在相应范围内的医疗机构都可以查询网内患者的健康资料, 为诊疗提供方便。三是采取政府投资、社会捐助、群众自发购买等多种方式, 为每一个家庭配置一个便携式健康保健包。

2家庭医生式保健服务取得成效

2.1 农村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保证24h有人值班, 15min出诊到患者家中,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

2.2 规范了农村医疗市场

通过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建设与改造, 乡镇卫生院对农村医疗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 统一调配人员、统一配发药品、统一实施规范化管理, 杜绝了假劣药品, 确保了农民用药安全。

2.3 促进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

推行家庭医生式保健服务, 能够实现公共卫生的全面覆盖, 做到乡不漏村, 村不漏户, 户不漏人。完善的运行机制, 能够有效解决传染病监测和上报、儿童计划免疫、重点人群管理、农村健康知识普及等诸多社会问题, 有效解决了乡医“重治轻防”的问题。

2.4 增强了乡镇卫生院的活力

新型的农村卫生工作机制, 为乡镇卫生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促进了卫生院内部经营运行机构的变革, 一体化管理、双向转诊消除了卫生院与卫生室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矛盾, 形成了技术普及、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 卫生院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逐渐增强, 业务收入和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枢纽”作用也得到巩固发展。

2.5 提升了政府形象, 改善了医患关系

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面貌和水平的提升, 尤其是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 将会为群众就近就医和现场补偿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邹平县的实践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取得了“群众得实惠、政府得信誉、医疗机构得发展”的“三赢效应”。

2.6 促进了新农合运行机制的完善

通过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改造, 改善了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按照达标一个验收一个、成熟一个定点一个的原则, 目前滨州市拥有规范化的农村新农合定点村级医疗机构800余处, 全部与新农合经办机构实现了计算机联网, 实施网络化、自动化监督和管理, 参合农民看病就医现场既可得到补偿。

3几点体会

3.1 农村医疗机构建设与改造和新农合政策有机结合

新农合制度的全面覆盖, 有利地促进了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一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现场为参合农民补偿门诊医药费, 吸引大批乡村医生积极参与;二是通过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为新农合制度的运行搭建起了村级新农合服务平台, 真正让参合农民“小病不出村”、就近就医、现场补偿提供了方便, 让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3.2 合理制定农村医疗机构建设与改造规划

制定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划必须因地制宜, 选址必须本着交通便利、方便群众的原则, 服务半径1km左右, 太远不能保证群众及时就医, 太近不能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服务人口2 000~3 000人, 医务人员4~8人为宜, 既能保证卫生室投资不过大, 又能保障乡村医生的收入相对稳定。

3.3 严格村级医疗机构建设与改造标准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规模不宜太小也不宜过大。太小不能满足功能需求, 太大造成资源浪费。滨州市的做法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m2, 达到“四通一平六分开”, 即通水、通电、通急救电话、通网络;交通便利, 道路平整;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宣教室、档案室相对分开。观察室和宣教室可设在一起共用。每覆盖200~300人设1张观察床。

3.4 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

农村医疗机构是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网底, 是保障农村居民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在承担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 该市赋予其卫生法规宣传、健康教育、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协助实施妇幼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伤残病人家庭康复、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等公共卫生职能, 一方面构筑起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安全屏障, 另一方面可以整体提高农村居民的保健水平, 改善农村健康生活方式。

收稿日期2010-05-30

上一篇:空间演变特征下一篇:自然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