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兴趣论文

2024-12-07

语文教学兴趣论文(共12篇)

语文教学兴趣论文 篇1

创新是人类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要“以德育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而要把创新落实在新课程改革的数学课堂上并取得成功, 关键是在于如何激发学生“乐学”。教学实践中证明: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而且还会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学呢?

一、唤醒的基础是教师的“潜心”设计

要想数学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乐”起来, 只靠课堂上的几个贫乏甚至无聊的笑话, 不仅毫无教育的效果, 而且不免让人产生为“乐”而做作的去造“乐”, 这样临时的毫无准备的烂造“笑料”只会让学生反感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学生不仅“乐”, 而且“学”, 这才是我们需要达到的目的。因而创设“乐学”的教育情境就必不可少, 也就需要我们能“潜心”去研究每一节课的内容, 设计好每一个能调动学生兴趣的环节。

二、充满激情的“唤醒”是调动学生“乐学”的催化剂

毫无激情的教学, 必然会致使课堂死气沉沉。一个老师的亲和力, 影响他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首先厌烦你的教态, 厌烦你的单一语调, 厌烦你的口头禅, 就会对你无激情的教学也厌烦, 那么我们就是在课前设计了很多精彩的“乐学”活动和教学手段, 也不会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他们参与到你的课堂来。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在转变, 我们不再是那一个拿着粉笔, 架着眼镜, 一味的传授者, 我们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我们应当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和热情;在课堂教学中, 要运用我们的精神面貌来感染学生, 营造一个轻松而充满生机的教学氛围, 这样的氛围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催化剂。

三、形式多样的“引”是学生“乐学”的主要方式

1.创设情境, 层层设悬, 引生入胜

我们都知道, 处于初中时期的少年正是个性成长的时期, 他们以玩为天性, 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稳定, 持久。而每节课的开始就是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乐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材, 创设能激发兴趣的问题情境, 再通过层层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如:在八年级“生活中的旋转”一课中,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现一些有关旋转的图片。美丽而不同于书本上的图片, 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 因而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去完成一个设悬: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是有关旋转的。这个例子比较简单, 因而再通过活动讨论并比赛列举我们生活中旋转的例子就更深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有了问题情境创设后的课堂教学已经使得我们引导学生乐学成功了一半。

2.多种教学方法和未知的课堂设计可以引生释奇

一堂课还没有上, 我们的学生都能说出我们的课会怎样安排, 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这样的学生就毫无吸引力。新课程改革下, 呼吁我们教师不仅是第一线的实践者, 还应作为我们课程的开发者去研究。我们应大胆的将一些多样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 通过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可以把学生带入探究新知的乐学情境。比如可以搞些“我的数学小论文”汇报课;“你说我评”数学练习批改讲解课等等。让学生永远对我们的课堂充满期待, 让我们“引”的方法不再单一, 这样的课堂就不会让学生无趣无味。

3.步步高的练习设计引生进取

在设立了乐学的情境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 在练习的设计上也应、注意一个梯度。我国传统的教学和练习设计是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前提的, 从发展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和练习是消极的, 它不利于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 除了最低的教学界限 (现有水平) 外, 还存在着最高的教学界限 (潜在水平) , 他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发展的最佳界限, 因而我们的练习设计应在这个界限

里步步高, 以引导学生发挥现有水平, 产生不断的成功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发挥潜在水平, 提高智力的发展。

4.生活化的教学联系引生拓展

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 还要考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 这样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习后的有用效果告诉学生, 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 让学生在学习时得到喜悦感, 产生学有所得的满足感。

四、“唤醒”下的“乐学”应注意的几点:

1.设计情境时, 课程教材的难度与深度要适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过难回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成功的喜悦, 过易则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根据教材特点来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 不人为制造, 可以编排过多无关的低级“幽默”, 使学生在真正的中掌握知识。

3.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口味, 要灵活多样, 力求新颖, 但不能搭“花架子”, 玩“花招”, 否则课堂的教学本质就被冲淡。

4.真正的“乐教”和“乐学”应该是把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溶入教学活动中, 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积极地发挥作用,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使用教学媒体手段应分清主次, 不粉末倒置, 有效而富有趣味的媒体运用能形象地展现我们数学中一些不能直观感受的图形, 引导学生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的同时, 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 学生“乐学”给笔者最大的启示是, 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 顺应了学生的成长规律, 能够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滋润他们情感的幼芽, 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使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 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摘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的重要保证。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 善于引导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勇于竞争, 敢于质疑问难, 成为个性得到发展的主人。

关键词:唤醒,求知欲,乐学

语文教学兴趣论文 篇2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积极向上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它是学生克敌制胜的法宝。有了兴趣,学习不在枯燥无味,而是热火朝天的参与,自然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

新时代的初中生思想活泼,见多识广。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极强。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满足教师单调的说教和书本中的条条框框,他们不喜欢纸上谈兵,生搬硬套。而是喜欢学习联系生活,最好是学以致用。什么问题都要创根求源,什么事情都想弄个水落石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内心热情,顺势把学生带入奇妙的语文世界。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想、遨游。现行语文课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第三,试卷中涉及教材的内容不多。所以学生往往对于语文课堂表现得不在乎,一上语文课就看小说(主要是言情、武侠之类)、照镜子、吃东西或者做其它科目的作业,一节课下来,缴获颇丰。其实学生并不是厌学,只是对教学模式的反感,相反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的。我使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练习为辅助”的“两主一辅”教学方法(主要有灵活多样、扣人心弦的导语,延伸拓展的创作背景,幽默风趣的语言,高昂的激情;全班参与的对话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集体查资料备课,自己讲课等形式),效果就慢慢显现出来了。特别是让学生集体查资料备课,自己讲课(主要是自读课文)这一形式特受欢迎。学生觉得这样做比单纯听老师讲课好多了,自己动手查资料学习了第一遍,在讲台上讲学习了第二遍,老师再补充一遍就等于一篇课文学习了三遍,表示蛮喜欢这样做的,有些没有机会上台的学生还纷纷要求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例如:学生在学了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后就提出,“夜晚的荷塘并不美”这一观点,并以此在全班又引发了一次讨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高涨。建立了“班级图书室”,书本的来源主要是向学生“借书上架”,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买一些好书作为奖品奖励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激励他们上进的同时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带动全班。

二.把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心理学已经证明,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况且,语文本来就是一门来自生活,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工具学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学生们一个个跃跃欲试,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都是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学生们都对本章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有了兴趣这把“金钥匙”作保障,自然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灵感和冲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现在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不可能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物产生兴趣,就像百万富翁不会关心捡煤渣老婆子的生死一样。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灵感。就像临战动员一样,指挥员要调动敢死队战士内心复仇的火焰。作为教师就是要调动学生内心对知识的冲动。例如:学生在打了上课铃后,教室里总是安静不下来,不是在讲话就是吃东西或做别科作业,习惯很不好,所以当老师走到教室后总要先让教室安静下来再才上课,这样本来只有45分钟的课堂就会白白浪费掉至少十分钟。所以我给学生规定每天只要是语文课,打了预备铃之后,就由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事先指定专门负责人,由负责人安排),演讲内容可以是寓言故事、精美散文或者你想唱的歌,想表达的观点等,只要是语文课一打上课铃指定的学生就上讲台(这时教师还没有进教室)教室里也安静下来,内容主要是以学生自己写的周记和《读者》、《青年文摘》上的精美文章然后全班同学自由发言。这样充分利用了时间,养成了集体读书、集体讨论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充分利用预备铃时间,让学生躁动的心静下来并思考问题,等老师来上课的时候教室不是读书声就是学生精彩的发言声,语文课堂井然有序。教学中不但要注意语文已有知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还要注重其它学科已有知识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影响。这是因为,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而教师又从另一个角度对知识加以阐述,挖掘出了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增强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以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过程,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关心爱护学生,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事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所以,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要百问不厌,诲人不倦。授课时要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不能麻不仁,对学生的要求置若罔。要尽量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情愉快的接受教育。这时学生的思维最敏捷,学习效果也一定是最佳的。要建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如其分。让学生在老师的真诚热情的鼓励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样,自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了。

总之,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动力是进步的源泉,所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兴趣”这枚法宝,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乐趣,教学效果肯定出类拔萃了。

语文教学与兴趣培养 篇3

一、利用作品的形象性、思辨性培植学习兴趣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可采用参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把呆板的文字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作品的生动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马致远的《秋思》时,可将该诗前3句分别打出一幅画面,让学生观摩画面中每种景象的外部特征,交流每幅画给人的感受。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形成共识,九种景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氛围,最后打出全诗的背景——一轮西沉的红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浪迹天涯游子的浓浓思乡之情。

作为学习工作交流的工具,学生更应了解语文学科的功能性质和价值地位,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每篇作品在整个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内的联系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性。像学习美国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淘金者与一头病狼的对抗和较量,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所昭示的主题“一切,总算剩下了这一点——他们经历了生活的困苦颠连;能做到这种地步也就是胜利,尽管他们输掉了赌博的本钱”。文中主人公对生命的执著顽强、坚毅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学生进而对人生的真谛多了一点体认。这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思辨性与教育功能,学生的思想、心灵受到了熏陶,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保持兴趣的稳定性

学生关注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对学科的兴趣不太稳定。只有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对语文的学习才有意义,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创设情境。如教学《享受生活》,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失去视觉、听觉与说话能力,将如何面对生活。学生纷纷回答:悲观失望,难以生存。接着就将海伦·凯勒这样一位盲聋哑的残疾人不但能划船、骑车、游戏,而且能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和欣赏歌剧的事迹讲述给他们听,这样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再进行讲解分析,让他们欣赏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体验人生的经历,感悟生命的伟大。

2.艺术表演。讲授戏剧,不如让学生自导自演,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得以张扬。有些小说,像《我的叔叔于勒》就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结束后请同学根据剧情分析人物,归纳作品内涵。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更加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有效的褒奖。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实验,将能力相当的学生分成四个组——控制组、表扬组、受训斥组和静听组,通过练习后,发现受表扬组的成绩优于其他组,而且成绩在不断地直线上升,所以在学习中尽量给予学生表扬而不是批评。对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体,教师应该多关注,多鼓励,通过特定情境,使其有成功体验,以免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三、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兴趣的效能性

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了依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1.开展听说方面的活动:故事会、辩论会、报告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专讲讲座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听说及欣赏能力。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呈现的一些不良态势,可适时有目的性地开展专题活动。如部分学生对师长的说服教育不为以为然,甚至厌恶、反感,就可以开展以“感恩师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同学们锻炼了胆量,又在活动中接受到教育。

2.开展读书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但书的种类很多,内容包罗万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作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读些有知识、有智慧、有用的书,多看与教材相关的书,一些有代表性的必读名著和科学文化类的作品等,这样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学生阅读能力。为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让学生主动亲近语文,热爱文学。

3.开展写作活动:各项课外活动的开展已经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感悟生活,为他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结合所教课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特征,加强对写作的指导和训练。适时组织他们进行书法和作文方面的的比赛,提供练笔的平台,使其展示自身的才华,从而大大提高了写作的兴趣与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兴趣论文 篇4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研究表明, 学生的兴趣越大, 学到的东西越多。在历史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能够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 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出来,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益。例如, 在讲授“秦朝的统一”一课时,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及深远影响等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创设历史情景, 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接着再提出问题:残剑为什么要无名放弃刺秦呢?这样的提问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他们很快议论起来, 课堂氛围非常热闹, 每个人都踊跃发言, 使得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历史学科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是一门包含地理、天文、文化、宗教、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学好历史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单一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历史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要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需要找到一个让学生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切入点。比如说, 有些学生对电视剧情滚瓜烂熟, 对相关的人物了如指掌, 但是, 对故事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对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却知甚少, 而且对其中的民族风情、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为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细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魅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类历史的印迹, 进而激发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学生主动学历史的积极性。

三、观看影片,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定能加深学生对相关事件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影片, 比如, 《鸦片战争》《我的一九一九》《一九四二》等, 这些影片都以故事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历史风貌, 剧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 此时, 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到其中, 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加深对课本内容的了解, 加深对相关内容的印象。这样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品质, 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能收入教材中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 必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还可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加深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式, 都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比如, 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 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可以适当开展课外阅读历史文献传记活动;或者是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象资料片;或者是通过举办“历史园地”或“历史展览”等活动, 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 丰富他们历史知识, 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通过角色扮演, 强化兴趣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 在分析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时, 教师可以提议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开学习, 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宋太祖等各位有名的帝王, 学生们也能够通过平时看电视等课外积累, 演得十分逼真, 角色扮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每一位有作为皇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印象。尤其是看了《汉武大帝》《康熙微服私访记》《武则天》等影片后, 既能使学生对这些帝王在朝时采取的各项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还知道当时有哪些宰相, 以及对当时人们的衣着、服饰、文化等方面也有所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能很好地启迪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中,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促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最高,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在兴趣中提升能力。为此, 要求历史教师要熟读教材, 驾驭教材, 要博学、有丰富的知识, 这样教学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学生也不再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 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一帆.试论文史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4) .

[2]于长胜.加强乡土教育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 .

[3]李文棣.巧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7) .

[4]徐兴亮.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7) .

[5]高庆星.历史情境材料教学法与能力培养的实践——以《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 (4) .

语文兴趣小组总结 篇5

四年级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读书,尤其是读好书,是与先哲的一种对话,亦是涤荡心灵、塑造完美人格、提高文化品味的一个重要途径。乐读者,可嗅得墨香;善读者,可嚼出智慧。正如教育家霍姆林基所说的那样:“我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也如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所言:“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可见阅读对于教育的作用之大了。

本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教学理念,为增强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努力加强课后管理,发展学生对大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根据我们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了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兴趣教学活动。在学校领导的指挥和全年段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顺利,现将本学期活动总结如下:

一、兴趣小组活动安排

形成以语文教研组为“中枢”,全体语文教职员工为“神经”,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为“细胞”的兴趣小组活动体系。开展以阅读、写作为主线,具有形式多样的趣味性教学活动。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各异的兴趣小组,根据教师的安排,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最重要的是整个教学体系能够安排的合理、到位。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能够以此为教学主线,完全符合语文兴趣小组的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兴趣小组,并开展与之切合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日常兴趣小组教学活动 1.抓出勤

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开班前,首先对按时上课这个问题必须严肃提出。因为在有些学生的意识中,兴趣小组活动可有可无,没有重视的态度。学生出勤是兴趣小组展开最为基本的条件。

2.抓纪律

上课纪律是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因素。虽然为兴趣小组活动,但最为基本的纪律问题也要重视。要综合学生的上课风格,扬长避短,营造出活泼但不放肆、轻松但不随便的课堂氛围。

3.重备课

兴趣小组备课不需要陈词老套,但也丝毫不能疏忽。备课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学习起来较容易的而又有必要的活动教案。

4.重上课

四十分钟时间,怎样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思绪,是门学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奉行“活泼上课,轻松学习”的宗旨,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用于和别人一起质疑、探讨、释疑、感悟。正如新课标所述,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巧作点拨,而非灌输。给学生自己说的空间,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学习兴趣一浓,再加教师巧妙引导,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1.习作类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说清话”,简略一句话,涵盖了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作文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功不可没,一个人的自我表达、社会交际都离不开作文。结合本学期作文兴趣小组活动的探究,对作文类兴趣教学方法,现进行简要概括:

(1)以兴趣为基点,乐于写作

(2)以训练为支柱,勤于写作(3)以积聚为法宝,善于写作

(4)以想象为翅膀,精于写作 在紧紧围绕新课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兴趣小组活动,我校参与活动的同学在写作方面上有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 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多变; 学生的写作内容丰盛了; 学生的欣赏程度上升了。

2.阅读类

经过一学期的阅读兴趣小组活动,现将较为可取的阅读类教学方法进行概括:

(1)以兴趣为基点,乐于知书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按照活动计划,先通过学校宣传、班级报送、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宣传及筛选,让学生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熏陶下,对读书的兴趣有所提高,在思想上也能充分的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为后面活动的开展铺好路。通过前期强势宣传和营造读书氛围,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课外阅读计划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品读为支柱,勤于阅书

授之以渔,指导阅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仍比较薄弱,他们对书的好坏还不能很好把握,对好词好句好不能很好辨别,甚至疏于辨别。有些学生对文字类的经典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则对图画十分喜爱。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始终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巧借绘本,快乐阅读。

(3)以笔记为翅膀,阅有所得

笔记,是每一位阅读者的必备品。活动要求学生要做好摘录笔记的好习惯,并在小组中展示较为优秀的读书笔记。通过展示,同学们互取所需,学到了更多读书知识和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同时又促进了同学良好读书习惯的自觉形成。此外,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撰写阅读心得,将自己阅读所得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四、兴趣小组活动教学方法

为使兴趣小组能够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目标,语文教研组结合这个学期的实际教学工作,初步分析出兴趣小组教学值得参考的方法:

1.必须围绕“兴趣”这一主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方向,并进行科学的引导。2.多采取课堂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了解,而且可以将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

3.教学过程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教育为辅。

4.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5.活动过程中依然要重视纪律问题。

6.定期与学生开展心理交流会,了解学生之所想。7.针对基础不同,对个别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指导。

语文教学,“兴趣”在哪里 篇6

语文教学“趣”从何来?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语文教学,“趣”从教师来,语文教师要“有”趣

从主导作用说,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与个性魅力是语文教学充满趣味的主导因素。?语文教师或者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或者有一手绝伦的板书,或者长于演讲,或者精于辩论,甚而至于着装的大方得体等等个性魅力,都是教学兴趣与吸引力的因素。这样他们所具有的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儒雅的气质、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学生所喜爱和追捧的。这样的老师,学生不仅亲近他,喜爱他,而且会模仿他崇拜他。为此,“亲其师,信其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会对老师的教学充满兴趣,这样的语文教学,教师神采飞扬,学生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必然充满动力与活力。?

语文老师要“有”趣,除了自身具备的优良因素,还应该多方面地吸收他人长处,博采众家之长。比如我们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大气磅礴的旁白,就能感受到旁白吴俊全老师豪放的气质;我们从《人与自然》里引人入胜的解说,就能感觉到赵忠祥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我们从《卖拐》系列小品荒唐可笑的表演,就能体验到喜剧大师赵本山幽默诙谐的风格……从拿来主义的角度讲,我们应该向这些名家鲜明的个性特点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就会出现无数个吴俊全、赵忠祥、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那样具有鲜明个性魅力的名师。语文教师的教学角色也应该朝电视节目主持人、导演、演员、导游等巧妙转换。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定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必然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语文教师的“有”趣才能得以长久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长久的滋养。?

二、语文教学,“趣”从教学文本来,教学文本要“挖”趣

从教学内容上说,语文教学文本的丰富内涵与灵活理解是语文教学充满兴趣的源泉。?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教材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有机联系起来,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学文本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把教材文本加以合理的变通与拓展。在教学生活中,有的老师把《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等语文教材文本名篇改编成了课本剧,有的老师把《三峡》、《观潮》改编成了电视专题介绍,这些都是深挖教材的有益尝试。只要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我们“挖”趣于教材何乐而不为呢??

三、语文教学,“趣”从课堂来,课堂教学要“设”趣

从教学过程上说,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是语文教学“把兴趣进行到底”的内在表现。?

1、设趣于导语。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关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学生精神不由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

2、设趣于主题。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形成一条主线,让兴趣贯穿整个课堂。我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发散思维,从“说于勒”、“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展开讨论,大家表现积极,各抒己见,有的还展开即兴表演。主题教学的设置,不仅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而且突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主题鲜明易见,同学们的兴趣始终激昂不减。?

3、设趣于多媒体。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语文教学,“趣”从学生来,学生要“养”趣

从主体地位来说,作为教学接受主体——学生的兴趣才是语文教学永葆活力与激情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合理进行有效的表扬与激励,充分张扬学生良好的个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學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

课前“备学生”,“备教材”,课堂上联系教材,让会唱的学生引吭高歌,让会演讲的学生振振有词,充分发扬学生良好的个性,让学生的兴趣才能永葆活力与激情。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情、有景、有趣、有味。?

总之,兴趣是一张高扬的风帆,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我们相信:只要语文教师的“有”趣,教材文本的“挖”趣,课堂教学的“设”趣,学生的“养”趣,能相铺相成、相得益彰、有机联系,语文教学定能够相映成趣,硕果累累。

语文兴趣教学探究 篇7

一、营造气氛, 激发兴趣

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 通过在课堂上巧妙提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愚公移山》一文, 可以这样提问:假如你是文中的愚公, 你是怎样想的, 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那位智叟, 你又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这样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共鸣, 造成悬念,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 让他们开动脑筋思索, 积极发言, 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应在传授知识中, 不断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从而乐于主动地去探索语文的有关问题。

同时,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 又是学生的益友,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 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俯首称臣”, 积极配合你的教学, 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定的目的, 收到预期效果。

二、利用教材, 发掘趣味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就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充分挖掘这些快乐的宝藏, 并很好地利用它, 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从而引起对语文学习的注意, 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 《看云识天气》介绍的是天文知识, 《奇妙的克隆》介绍的则是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拱桥》介绍了建筑知识, 这些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这样的语文课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中学生对语文教学兴趣淡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是感到语文课教法呆板。因此, 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语文教学“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状况, 充分运用音频、视频、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比如, 在教学《沁园春·雪》的时候, 教师可充分利用音频,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词的魅力, 然后出示以雪为背景的伟人画面, 学生兴趣顿生。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实质上是追求教学方法的普遍适应性, 即以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去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教学活动在整个传输过程中把消耗和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有助于诱发学生的灵感。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途径和方法, 克服教学中的单调感与模式化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以适应学生心理与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尽可能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四、课堂内外, 重视实践

课内主要利用好新教材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这个阵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苦学为勤学, 变勤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 不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且学得轻松、主动。例如, 开展竞赛性语文学习、娱乐性语文学习等。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 要学好语文, 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课内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到课外的活动中去理解、消化, 并形成能力。所谓“得法于课内, 增益于课外”,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学习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一方面从书报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作品。课本中有些课文是节选的, 如, 《刘姥姥进大观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 意义深刻, 仅课堂上学习, 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在指导学习这样的课文时, 推荐《西游记》、《水浒》等名著, 鼓励学生阅读原著。这样既推动了课内学习, 又扩大了阅读面;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篇8

一、活跃课堂气氛

把兴趣带进课堂, 让学生活跃起来, 这是对新课标的一个要求, 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要求。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 然后对其产生了兴趣, 才会让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把兴趣带进课堂是一种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带进课堂, 然后提高学生的兴趣, 然后让他们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去接受知识。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 只有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才能让学生对其感兴趣,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目前很多老师的讲课方式还是停留在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 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都非常的厌烦。所以老师应该尽量在课堂中穿插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多媒体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老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留一些问题, 然后让他们通过看一部电影, 来阐述自己的观念。学生生活是枯燥的, 所以电影是他们乏味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他们会非常兴奋的等待这样的课程的到来。老师通过对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 联系课本知识, 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做一些总结和阐述。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让他们在兴趣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知识。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这部电影, 写一些小论文, 每一部电影都要留这些任务。学生虽然不愿意去完成老师的任务, 但是他们在电影的诱惑下, 就情愿去接受这些任务了。这样的课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让学生既放松了心情, 又掌握了知识。

二、鼓励同学参与课堂活动

初中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是需要朗读的, 里面有很多的对白。老师可以通过设置场景, 然后让同学们排练成节目, 让他们以记台词的形式对课本进行记忆。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设置角色, 然后让学生们对角色的理解, 自己去自导自演。这不仅是对同学们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的锻炼,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课本的记忆增加了。可能学生在若干年后, 还会记得自己曾经参加过这样的活动, 而且对台词还记忆犹新,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其次,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讲课, 让学生在课下准备某一课程。这样学生由于受到了老师的鼓舞, 会非常积极的去备课, 不用说, 他们肯定会对课本掌握得倒背如流。老师可以对学生讲课的内容和方法, 进行评论。表扬他们的优点, 指出他们的不足, 让他们努力去做的更好。学生通过给其他同学上课, 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也是对他们掌握课本程度的一种检测,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将来的人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会让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 而且会在自尊心的作用下努力去提高学习水平。这样老师就可以在一种轻松状态下,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成立课下辩论小组

辩论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一种检测,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一件历史事件或者是课本中的一个内容让学生准备辩论赛, 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自由分组, 然后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 开始辩论。为了公平起见, 各组出一个人和老师作为谈判, 这样一个辩论赛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同学们为了辩论赛中能够战胜对方, 所以他们就会通过多种途径, 然后去搜集大量的资料, 然后总结, 准备应对对方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辩论赛的视频, 让他们掌握一些辩论赛的技巧, 对辩论的内容进行补充。辩论时, 老师尽量少的参与他们的争论, 做好笔记, 把学生辩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 作为时候教学的一种参考。同时老师可以通过辩论赛, 找到学生掌握不够好的地方, 还可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这些都可以作为日后教学的资料, 让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通过辩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包括自己总结不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所以教学中适当的插入辩论赛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进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觉悟, 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学校应该对其他学科也鼓励这种教学方式, 尤其是政治和历史课, 这些内容里都有存在争议的问题。所以这就为辩论赛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让学生学到知识, 而且还对学习更感兴趣, 这种方式必将会得到很大的推广。

总而言之, 学习方法有很多, 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服务的。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中, 语文教师有很大的责任去寻找和发现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并且还要将这些方法在其他专业里推广,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兴趣课堂是一种全新的理念, 它并没有摒弃以前教育方式中的优点, 而是对其好的东西进行了继承, 同时又通过不断努力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时代在变, 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 所以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变化, 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爱香.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动性[J].教育教学专论, 2011.

[2]李运芝.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1, (6) .

[3]李春燕.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谈[J].语文教育研究, 2011, (52) .

语文教学兴趣论文 篇9

因此, 探讨学生的语文兴趣十分必要, 我在此就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谈点体会。

一、让讲台成为情感流动的舞台, 用丰富情感感染学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对于学生, 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 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 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 那么, 要让学生学好语文, 并非难事。这样, 语文老师就不能板着脸去面对学生来突出其所谓的“师道尊严”, 而是要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言、神态, 用充满激情的动作, 甚至一颦一笑去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首先, 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鼓励, 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 对教师来说, 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 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 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 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比如,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哭着来找我, 说频繁地换老师再加上生活和其他方面的不如意让她无法适应高中生活。我就慢慢地开导她, 并对她说:“至少你的语文写作水平很好, 你的上进心一定能让你完美地走完高中, 走进大学的……”后来我发现, 她的作文越写越好, 还曾经被我推荐到校文学社。

其次,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 学习上有困难, 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 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 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心和诚意。如果在尊重这部分学困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 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 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学困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 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最后, 教师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 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 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 尽快摆脱学习的困境。例如作文教学, 我认为老师不应吝啬分数, 不要把分数抠得太紧, 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 否则会使学生的写作失去自信, 产生焦虑, 从而对作文产生畏惧、反感。我在改作文时, 对分数非常大方, 只要学生有一点优点, 就大胆肯定, 有时把一些好的作文张贴在教室中, 甚至想方设法把学生的作文推荐出去, 这样他们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培养了写作的兴趣, 增强了自信心, 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开阔思维, 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导入语的设计上, 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 设疑造成悬念。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 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 可以多设置疑点, 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如教学《祝福》第一课时时, 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课文开头说‘祥林嫂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了’, 那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 如果是他杀, 那凶手是谁, 请大家也当当福尔摩斯。”这样的导语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2. 使用道具、插图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 有一部分课文有插图, 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 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 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时, 我就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 并要他们描述出来。如此导题, 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3.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 过多地、强制性地要求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会引起他们的精神疲倦和心理厌烦。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起到有意注意不能起到的作用, 从而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4]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 我运用多媒体下载了声音最契合情境的朗读及图片, 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中了。

三、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实践机会,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要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 走入社会, 走近自然。

1. 鼓励学生多看喜欢的书或电视、电影。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现在的学生生活内容单调。因此, 语文尤其是作文学不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成绩上不去, 若要让他们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那是难之又难。而要让学生在成绩上尤其是作文成绩上有所突破, 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是很重要的。因此, 我常常鼓励学生多看看书、读读报, 也不时地抽出时间带他们到阅览室、图书馆看书, 甚至把我自己的书带到班上浏览。一段时间的积累后, 学生的人生体验就丰富多了, 再写作文就有话说了, 语文成绩也就自然好了。成绩提高了, 自然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有了。

2.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 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 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 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 直至自己得到满足。因此, 我结合教学实际, 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 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1) 开展诗歌朗诵、经典诵读比赛, 课文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读的能力。

(2) 举行辩论大赛, 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 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开展“网络的利弊”辩论赛。因而, 有人把课外活动叫做“第二课堂”, 其实, 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

(3) 推荐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文学社活动, 让他们在相互促进中获得学习语文的美妙感受。

综上所述, 我认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拓宽自己的视野, 丰富自己的内涵, 多读书看报。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旁征博引, 提高上课的艺术性, 紧紧地吸引住学生。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

[2]布鲁纳.教育过程.

语文教学兴趣论文 篇10

一、在形象直观中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幻灯投影、彩色景观图、实物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新授课时,我从袋子里拿出8颗糖放在讲台上,同学们一看到糖果都好奇地睁大眼睛,上数学课,老师拿糖果来做什么呢?这是,我指着糖果笑着对他们说:“这8颗糖果是要奖励上次测试得满分的四个同学,请这四个同学上台领奖,现在请班长来把糖果分给他们。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们看他是怎样分的。”只见班长先给每人一颗,然后再给一颗就分完了。“他们每人几颗?分得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后,我再让全班同学自己动手把12根小棒分成4份,问他们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最后教师小结板书:分东西时,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通过这样实物的直观演示,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兴趣

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如在讲授“认识直线、线段”时,我用幻灯出示一条直线和一条线段,再拿出一把直尺,问:“直线和线段都用尺子去量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观察、思考,寻找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加深“直线无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不能量出长度”以及“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直线中的一段,可以量出长度”这一知识的理解。

三、在游戏情境中激发兴趣

活泼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教材内容的游戏活动。如在教学“8”时,我组织了一个“拍手”游戏,师:“我拍5”。接着师拍了5下。生:“我拍3”。生拍了3下,最后师生一起说:“5和3组成8”。也可以采取同桌拍、小组拍、男女同学拍等不同形式进行游戏,使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了8的组成与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我常用的有夺红旗、找朋友、开火车、小小邮递员等,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概念抽象数学知识,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乐的心理要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消除了学习的疲劳,使学生在乐中掌握知识。

四、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五、在巩固练习中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我都十分重视练习设计,在平时的练习中,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不同程度的练习分别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使优等生“吃饱”,又让后进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将一些容易回答、解答、操作的问题让后进生做,使他们在成功中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评价时,对后进生做错题,不是打一个差了事,而是耐心地旁住其一步步检查,并在对的第一步打上对。以消除学生工具心理。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让优等生回答,让他们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华。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参与练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总之,在练习中,注意鼓励和帮助学生,使他们自己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形成坚韧自信的良好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良好的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数学效果,必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新型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45-01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管学习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事物抱着积极的态度与倾向。只有感兴趣,人们才愿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起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人们大多都有这样的记忆,对于小学的时候,老师或者家长讲的一个有趣的故事会一辈子记忆尤新,会影响一辈子,足以证明,兴趣对于学习,以及对于记忆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优化教学过程作出了要求:教师要转变学生对于学习的方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要求,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对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策略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这就是“兴趣教学”或者说是“兴趣教育”。

小学阶段,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它是启蒙教育,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在教育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基础的语言能力,文字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担负着学生学习基础汉字的重要作用。是学生掌握汉字的主要途径。加强语文教学的质量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点,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的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表面的“活”“乐”中。激发小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要注重学科本身,从学生学习后的收获中,不断的滋长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关联。但传统的师道尊严,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必定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合作型的师生关系

要求教师不教育者自居,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能以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强制型的手段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导致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会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扼杀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合作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那种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的观念已经过时了。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的目的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愿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快乐。”

二、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中互动的师生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并给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由一定的正确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给学生给予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来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生活的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会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好的效果,但同时也能加剧差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上有极高的热情、有好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学习主动,自然学习成绩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教师的满足感得到实现,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好的效果。当教师没有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足够的热情,自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学习成绩一落后,教师的教育积极性也会大大的受到打击。这就是不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建立起一种好的互助的师生关系。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中和谐是最重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足够的热情,对学生的各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对在学生上存在着一些困难的学生。爱是将“我”与“你”的关系,转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上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语文教学兴趣论文 篇12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当然它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中心环节,充分利用此环节上好每一节课,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营造民主气氛,使学生在参与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上好每一节课,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心理氛围胜过任何教育技能。我在上课时经常以和谐的教态、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话语,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这一气氛中受到感染并产生求知欲上的共鸣,在一种积极的求知状态下配合老师的讲解,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又反过来提高教师的情绪,使师生共同达到探求知识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讲“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这一问题时,我和学生一起列举了猴子的聪明表现,然后激励学生展开讨论一个问题——“聪明的猴子有没有意识?”同学们分成两大阵营,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有一个学生在讨论中还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刚出生的婴儿有没有意识?同学们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更激烈的争论,最后我作课堂总结,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又特别表扬了那个提出新问题的同学。同学们在这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听讲辩论,无疑会增加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也会使他们对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2. 讲究授课艺术,引起学生兴趣。

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氛围有了,还有辅之以讲课的艺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日常教学中很注重内容安排上的艺术设计,根据讲解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的需要,选择一些相应的课外内容以补充课上的知识,使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高深的知识浅显化。这样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的课就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例如,在讲“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可以不同”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了一句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积极回应,在欢快的气氛中理解了这一抽象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级中学阶段,学生情绪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他们渴望受到尊重,更渴望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一旦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激发出其学习的内在潜能。

例如,在讲完“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全课的知识结构图表。从作业情况看,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大部分同学完成得很好,其中更有独具匠心的佳作。有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图是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把全课的重要知识点都纳入其中,而且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据此,在上课时,我把作业完成好的十多名同学点名表扬,又宣布将那份杰出的图表贴在班级宣传栏内,供大家学习参考。这一举动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激发了学生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应注意一视同仁,不能只表扬那些成绩突出的学生,更应加大对学困生的表扬力度。学困生往往因为在学习上有一种自卑感而厌学。只有当他们的进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他们才会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由此看来,教师的尊重和表扬无疑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使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够将挚爱的感情投射给学生,就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实验预约下一篇:力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