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2024-10-27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共12篇)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篇1

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改善农村信贷条件的重要保障。《征信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规范了征信业信息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 但对农户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问题并未作出明示, 农户信用信息权益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户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农户信用体系不健全

一是数据缺乏共享性。农户信用档案因市场竞争等因素制约金融机构间实现信息互享, 且缺乏政府力量介入, 金融机构拥有的农户信用信息仅限于本行信贷客户。二是数据收集难度大。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 作为户主的农村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 信息采集较为困难, 而留守老人作为户主的农户, 户主非家庭主要创收者, 采集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农户信用情况。三是评价体系不科学。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科学的农户信用评级体系, 由于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用评价偏好不一, 信用评级指标选择不同, 致使同一农户形成多个评定结果, 且信用等级一经核定, 不再进行变化信息跟踪调整, 信用评级缺乏动态性。

(二) 征信法律依据不明确

一是数据收集范围不明朗。《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宗教信仰……其他个人信息。”然而, 目前农户信息征集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 各金融机构信息采集存在较大分歧。二是数据收集程序不规范。《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征信机构或者……提示和说明。”然而, 目前个别机构采取半强制性方式征集信息, 没有采用规范的程序取得农户同意。三是信息管理制度不科学。《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建立健全和……获取的信息。”然而, 目前金融机构尚未建立科学的制度规范, 且信贷人员保密工作不到位, 农户信用信息存在非法泄露风险。

(三) 农户征信系统未建立

农户征信系统是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重要保障。农户征信系统可消除农户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矛盾, 为“信用户、村、乡”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可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及时、准确了解农户信用状况的平台, 能有效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四) 个人征信系统难运用

目前在农户征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对征信行业了解不深, 信用观念不强, 及时、足额还款观念不普遍, 且金融机构收集信用信息时不乏有虚假信息;二是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财产流动性, 信用信息征集更为困难。因此, 若能将个人征信系统运用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 可改善农户征信环境, 提高农户征信的真实度。

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 逐步实现农户信息共享机制

一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网络建设, 实现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 逐步实现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信息共享, 为金融机构及其它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支持。二是建立“政府推动、人行指导、银行配合、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 设立由参与单位部门组建而成的联动工作小组, 统筹协调, 明确各参与机构的工作职责及要求, 将负责收集的农户信息按时按期上传农户征信系统。三是建设农户征信系统, 与所有成员单位实现联网对接, 在人行设立农户信用信息管理中心, 按照“多方联动、严格标准、统一征集、集中管理、信息共享、及时调整、授权查询”原则, 由人民银行负责维护、管理系统日常运行, 向有权查询单位、个人提供查询服务。

(二) 积极开展农村信用宣传工作

一是在各乡、村、社开展大规模征信宣传活动, 通过征信文艺活动下乡、金融机构日常宣传、大众媒体大力宣扬等形成, 向农户普及征信知识, 增强农户征信认识, 提高农户信用意识。二是在各行政村建立“信用农户光荣榜”, 将信用优良农户作为标杆示范, 金融机构优先放贷, 在农户中形成典型带动作用, 使“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实现农村信用宣传的日常化、多元化和长效化。

(三) 制定科学合理信用评价体系

一是对农户信用状况进行合理评价, 确保信息采集和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 构建涵盖农户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守信情况、财产收入、借款、担保、林权登记和抵押、计生信息等各项指标的评价体系, 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金融机构发放农户信用贷款、确定授信额度等方面的参考依据。二是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 制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评定标准, 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创建活动, 并将评选结果纳入农户征信系统, 对信用户、村、乡实行优先信贷、物质奖励等激励措施。三是对农户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实行动态调整, 增加农户参与征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 全面建设农户征信配套制度

一是在《征信业管理条例》的框架下, 制定相关的农户征信规章制度, 正确处理农户征信过程中所涉及的隐私权、查询权、知情权、异议权, 为农户征信活动提供直接依据。通过建设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制度措施, 规范农户信息采集、加工、管理、使用、披露等环节, 使得农户征信系统构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立法, 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 强化违约责任追究, 提高失信成本, 建立保护守信者, 打击失信方的信用规则, 使经济行为主体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五) 明确实现个人征信系统运用

目前全国已实现个人征信系统联网运行, 通过个人征信系统与农户征信系统有效对接, 农户信用信息收集可充分利用个人征信系统原有信息, 既方便采集个人金融信贷信息, 实现农户家庭成员高效整合, 也可使金融机构间实现信息共享, 消除信息不对称矛盾, 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篇2

杜金富介绍,通过以下4项措施推进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十二五”的前两年,争取每个省至少选择一个县开展试验区建设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考核目标。

三是,进一步完善地方农户信用档案系统,根据需求不断改善系统功能,扩大入库信息主体的范围和种类,逐步扩大信息共享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户档案。

信用联盟铸成农户融资“连心墙” 篇3

王台镇特种动物养殖协会会长邢伟一边察看养殖棚,一边跟笔者攀谈起来,“有了青岛农商银行信用联盟的带动,王台镇特种动物养殖的盘子越做越大。今年,我们联盟一共增加了1万多只种貂,利润增长预计非常可观。”

2014年,青岛农商银行首次尝试为王台镇养殖户推行农户信用联盟贷款,19户养殖户通过“联户联保+风险保证金”的形式获得了980万元贷款。“建养殖棚要钱、购买饲料要钱、过冬保暖也要钱。因此,要发展养殖业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没有成立信用联盟之前,养殖户解决临时用款只能通过亲朋好友互相拆借,往往不敢扩张规模。组建联盟后,养殖户形成合力,可获得银行更多的贷款支持,解决了融资难题,养殖业发展不再束手束脚。”邢伟告诉笔者。

逄猛张村成首个试点村庄

“农户信用联盟贷款”是青岛农商银行在信用工程基础上推出的一款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产业链、农业协会等行业平台的创新信贷业务。2009年起(以来),青岛农商银行为全市94%的村庄开展了信用评级授信,评定信用户24,8万元,织起了信用工程的巨大网络。随着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越来越突出。2013年,根据农村区域新形势变化,青岛农商银行将信用工程进行了全面升级,更加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和平台优势,全面提升信用工程的支持力度和覆盖能力。农民信用联盟贷款便是信用工程优化的产物。

王台镇逄猛张村是水貂养殖特色村庄,在对照信用工程建设、经济状况、贷款需求、同业竞争、信用环境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后,该村从4个有特色行业的备选试点村庄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个农户信用联盟建设工作的试点村庄

19户会员获980万元贷款支持

逄猛张村辖内有100余户养貂专业户,2008年,村里注册成立了特种动物养殖协会,全村养殖户互通养殖技术,形成发展合力。但是,水貂出栏周期长,养殖杂费高,流动资金不足成为阻碍养殖户扩大规模的“拦路虎”。在了解了该村的融资需求后,青岛农商银行在协会的支持下,立即在该村展开信用联盟的宣传和摸底工作。经过对辖内100余户养殖户的详细了解,该行筛选了其中22户信用状况较好、养殖经验丰富、有贷款需求的目标客户,开展实地走访,并最终确立了19户养殖户组建农户信用联盟。

农户信用联盟按照“平等自愿,充分协商,相互独立,实力相当”的原则组建,由养殖户推荐联保小组组长,选举联盟理事会成员及联盟会长,形成“理事会+联保小组”的基本构架。同时,联盟会员按比例出资建立风险保证金池,建立“联户联保+风险保证金”的担保方式。在农户信用联盟贷款的创新模式支撑下,联盟内的19户会员最终获得了980万元的贷款支持,一举解决了困扰养殖户多年的融资难题。

协会为载体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在组建农户信用联盟的过程中,为贷款的及时发放和业务成效的及时落地,青岛农商银行专门安排客户经理携带办公设备及贷款材料,现场受理养殖户申请,上门办理贷款手续,并加班加点完成客户信息录入工作,从集中宣传到完成19户养殖户的资料收集,仅用了一周时间,有效提升了办贷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截至9月末,除成功发放980万元贷款外,该行还为养殖户办理了银行卡19张,布设POS机12台,办理网上银行15户、手机银行10户。

青岛农商银行胶南王台支行行长张礼告诉记者:“农户信用联盟将分散的养殖户形成互助融资合力,贷款利率更低,达到了1+1>2的效果;会员利益紧密相连,出现诚信问题会受到整个联盟约束和监督,有利于提高养殖户自律和守信意识,避免了不良贷款的形成。同時,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解决了会员抵押担保物有限、担保贷款形式单一、授信额度低的问题,规避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养殖户形成联盟后,也方便了银行新业务的批量推广和宣传,对农户和银行来说,可谓双赢。”

据了解,农户信用联盟也给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带来积极效果,一些联盟外的养殖户看到信用联盟的实效,纷纷提出了入会意愿,无形中形成了农户共同守信的良好氛围。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篇4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合作性质的基层金融机构, 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农业、农村和农民, 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户和农业生产提供信贷, 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由于一般农户缺乏抵押、质押, 信用评分技术 (Credit Scoring) 往往成为农信社对农户贷款的主选技术。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户信用评估制度是农信社发放贷款、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然而, 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评估, 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的难度。一方面, 关于农户信用评估的理论正处在发展过程当中, 到目前为止, 衡量农户信用的指标体系尚无权威的概念。另一方面, 每个评价指标对农户信用水平的贡献率有较大的差异, 但客观公正的指标权重却不易设定。第三, 农户的信用评估具有很强的空间和时间特征, 蕴含于农户生产、生活以及其生存环境中。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法 (PCA) 对数据的最佳综合简化能力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 (BP) 的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相结合, 通过PCA-BP模型构建农村信用社的农户信用评估体系, 克服了以往此类研究中的信用评估指标存在自相关、指标赋权主观随意性较大和评估过程泛化能力弱等缺陷, 为农信社对农户的信用贷款业务提供快速而量化的农户信用评级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目前评价农户信用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家系统模型与信用评级分级模型, 比较常见的有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 (谭民俊等[1], 2007;胡愈等[2], 2007) 、模糊模式识别 (王树娟等[3], 2005) 和信用评分法 (刘敏祥[4], 2003) 。此类方法的实质, 就是将借款人经济状况或影响到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若干指标 (如借款人的收入、年龄、资产状况等) 赋予一定的权重, 通过某些特定的方法得到能够反映信用状况的信用综合分值, 并将其与基准值比较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贷款定价。目前这类方法成为国内金融机构较常采用的一种信贷分析模式。其缺点是:在构造判断矩阵做出各因素间相对重要性评价时, 离不开人的经验, 主观随意性较大。第二类是非线性判别模型与神经网络分析系统, 此类研究较少, 温涛等 (2004) 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设计了农户信用评估系统与运用, 从重庆市选取了150个农户进行评价,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但其选取的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造成神经网络本身的训练过程不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 国外有学者将数据包络分析 (DEA) 引入了农户的信用评估策略[6]。但DEA的决策单元相对效率只能通过投入或产出测算, 而且两种角度的测算结果通常不相同;此外在适应性方面该方法还存在不足, 有待进一步探讨。

总体而言,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农户信用评估手段目前还处在探索中, 主要使用的是专家系统模型与信用评级分级模型。在评价指标的选取、甄别、综合评估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本研究的目标与方案设计

本研究的目标是构建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评估策略。该策略以农户信用评估为主线, 考虑农信社实际工作情况, 选取衡量农户信用的影响因素, 并给各因素分别进行量化, 建立完整的农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对农户信用评级有显著影响的因子, 增加信用评估系统的合理性。同时, 引人神经网络评估方法, 利用其处理不确定性问题和自学习能力, 进行农户信用等级的评估。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下:

(一) 构建农户信用评估的指标体系

农户信用评估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 评审内容复杂, 建立能够从各个方面综合体现与衡量农户信用的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农户信用评估的特点, 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原则, 将农户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级指标为准则层, 分别从农户户主的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家庭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决定农户信用等级。二级指标为具体评价指标层。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包括: (1) 家庭年收入水平。大部分情况下, 农户还款来源来自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越高, 违约的风险越小。 (2) 收入结构。农户非农收入反映农户的商务经营能力, 家庭非农收入越高, 农户的商务经营能力越强, 贷款的安全性越高。 (3) 年支出水平。农户的支出水平是农户借贷意愿的重要表征, 其中蕴含了还贷风险。 (4) 家庭总资产。家庭总财产是农户过去经营成果的表现, 既是衡量农户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又是反映农户偿还能力的指标。 (5) 资产结构。流动资金对于借款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农户流动资产越高, 贷款越有保障。 (6) 经营项目。农户从事的主要职业决定了农户的经营风险, 他的经营项目体现收益水平、收入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 (7) 宅基地现估价。房产自有、房产值价高的农户要比租赁住房、房产值价低的有更强的偿还能力。 (8) 家庭养育负担。农户需要供养的人口越多, 偿还能力越差。 (9) 农户年龄。年龄小、工作年限短, 获利能力往往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同时, 年龄迫近退休年龄, 则身体素质渐差, 在支付各种费用方面的开支会有所增加, 从而用于还款的纯收入的水平则会降低。 (10) 家庭主要决策人的受教育程度。按常规, 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受教育程度越高谋生手段越多, 可工作的领域越广, 则借款人便能利用所具有的技能获取足够的收入。 (11) 是否拥有各类保险和政府补贴。此类指标表示借款人抵抗意外事件的能力。

(二) 构造PCA-BP模型进行农户信用评级

主成分分析 (PCA) 是将研究对象的多个相关指标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由于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到的变量众多, 且指标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所以得到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有一定重叠。因此, 本研究利用几个不相关的主成分作为原来众多变量的线性组合, 组构农户信用评级的有效因子, 并计算因子得分。接下来的研究中, 就可在反映信息本质特征的前提下, 利用少数不相关的主成分指标 (因子得分) 来替代原始的多项指标, 提高农户信用评估系统的速度和效率。

BP神经网络模拟了人脑神经元基本功能和网络的基本特性, 具有分布式记忆、并行处理及联想、自组织的学习能力, 对解决非线性问题有着独特的先进性, 它可以避开复杂的参数估计过程, 同时又可以灵活、方便地对多成因的复杂未知系统进行高精度建模。

神经网络运用于信用评估包括学习和判断两个过程。首先, 用训练集的数据训练这个网络, 使不同的输入向量得出相应的输出值, 当误差降到一个指定的范围内时, 神经网络所持有的那组权数值就是网络通过自学习得到的权数值, 即完成了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过程。在本研究中, 把由PAC分离出来的主成分指标代替原始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 用农户的最终信用评级结果作为输出变量, 最终得到进行农户信用评级的神经网络模型。然后, 输入测试样本数据, 让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输出待评价农户的信用等级, 即实现神经网络的农户信用评估操作。

四、农户信用评估体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苏北X市某农信社2008年三季度收集整理的277个农户信息及五级信用评价结果 (从低到高分别为BB级、BBB级、A级、AA级、AAA级) , 数据内容涵盖农户的资产、收入、经营以及农户的基本情况、信用等级等内容。本研究先将各农户信息按照有关的指标体系进行归纳, 并采用前200组数据作为训练集, 进行主成分分析;再将得到的主成分作为评估BP网络的学习样本, 构建信用评级网络。接着将后77组数据的主成分输入训练好的网络, 并将网络计算出的信用评级结果与农户的原始信用等级进行比较, 考察该信用评估体系的有效性。

(一) 农户信用评估指标的主成分提取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将200组农户13个信用指标的原始数据按照 进行标准化处理 ( 为该指标样本数的平均值, Sj为该指标样本数的标准差) 。接着将标准化数据导入SPSS16.0软件, 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 得出的相伴概率结果为0.000, 小于显著水平0.05, 认为适合于主成分分析。

接着, 运用SPSS的Principal component函数对导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出各成分的贡献率以及各成分的累积贡献率, 发现前5个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5.748%, 大于主成分所要求的累积贡献率达80%的标准, 因此选择前5个主成分作为待分析的主成分因子, 并计算它们的主成分载荷。

第一主成分与家庭年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年支出水平、家庭总资产和经营项目关系密切, 第二主成分则与宅基地现估价和是否享有政府补贴联系紧密, 第三主成分偏重于农户的年支出水平和家庭总资产, 第四主成分主要考虑农户家庭养育负担及其年龄, 第五主成分则是农户的保险类因子。五者侧重各不相同, 相关性较小, 可决定将计算得出的5个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即经过公式Fj=βj1x1+βj2x2+...βjpxp (j=1, 2, ..., m) 变换后的因子得分代替原农户信用指标作为BP信用评估体系的输入样本间。上式中, βjp为载荷矩阵, Fj是因子得分。

(二) 神经网络农户信用评估模型的构建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 训练集样本农户的主成分因子共有5个, 每个主成分因子对应1个输入结点, 因此神经网络的输入结点共有5个。信用评级的输出结果可以分为5种, 即:AAA级、A级、A级、BBB级和BB级 (图1) 。每1个输出对应1个结点, 所以输出结果共有5个。信用评估结果如为AAA级, 输出应该为 (1, 0, 0, 0, 0) , 评估结果如为AA级, 输出应该为 (0, 1, 0, 0, 0) , 其他 (0, 0, 1, 0, 0) 、 (0, 0, 0, 1, 0) 、 (0, 0, 0, 0, 1) 分别代表A级、BBB级和BB级。

中间结点数 (H) 的上限与输入结点数 (m) 及输出结点数 (n) 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本研究经反复试验, 发现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10时的BP网络所得到的误差最小, 因而确定选取10个隐含层节点, 最终建立的BP网络模型结构是5×10×5, 其基本结构 (见图2) 。利用MATLAB软件实现神经网络, 隐含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采用S型正切函数tansig, 输出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采用S型对数函数logsig, 学习速率为0.1, 使用trainlm函数训练网络, 经过45次的学习, 网络达到收敛, 误差值降低到0.01以下 (见图3) , 运算结束。

五、结论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与神经网络相结合, 为农信社的农户信用评估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借鉴, 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农户信用评估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提取出主要的综合因素, 作为网络新的输入样本空间。这样既优化了网络结构, 减少了输入维数, 又能降低样本间的干扰, 提高了评估的性能。为了更好发挥该信用评估系统的作用, 还必须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农户的诚信数据库, 为农户信用评估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谭民俊, 王雄, 岳意定.FPR-UTAHP评价方法在农户小额信贷信用评级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 2007, (5) .

[2]胡愈, 许红莲, 王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评级探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 , 2007, (1) .

[3]王树娟, 霍学喜, 何学松.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综合评价模型[J].财贸研究, 2005, (5) .

[4]刘敏祥.我国农户信用分析的规范化数据[J].农村金融, 2004, (1) .

[5]温涛, 冉光和, 王煜宇, 熊德平.农户信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运用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04, (8) .

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 篇5

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开办以来,有效地缓解了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在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资金困难,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农牧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民的贷款需求增加等变化,现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有必要加以适度调整与创新。

一、农户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小额信贷“额度小、期限短”,不适应农牧户的资金需求。

1、“额度小”抑制了农牧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农村信用社对农牧户授信限额最大20000元,最小2000元,小额信贷只适合于家庭型传统小规模养殖业的生产经营,对已形成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牧户来说,小额贷款解决不了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牧业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牧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与畜产品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等,因此农牧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牧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度的现象。

2、“期限短”加重了农牧户还款难度。农牧户主要以传统养殖业为主,现今农牧区发展的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周期需2-3年,资金周转慢,而信用社的贷款期限最高为1年,导致贷款期限与农牧民需求的期限不相匹配,需求的贷款期限往往高于贷款期限,增加了农牧民还款难度,甚至造成贷款逾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

(二)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即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资金支持的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没有抵押担保作为保障,作为弱质产业的农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与其相配套的农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农牧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在现有体制下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这些原因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向农牧户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

(三)宣传不到位,各阶层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认识有偏差。

农户小额信贷作为一项国家信贷支农措施,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但边牧地区的地方政府、农村信用社、农牧户对此项政策的重大意义认识存在偏差。

1、有些地方政府、苏木、嘎查对信用社健康发展的参与程度低,认为发放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事,把农户小额信贷当作一般的信贷业务。少数苏木及嘎查份内的工作很多,让他们介入对牧户的信用评定工作认为是额外负担,还有的嘎查干部不愿意在有关栏目内签字,怕将来承担经济责任。

2、农村信用社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对风险的顾虑,淡化了农户小额信贷的政策性。一是农村信用社虽然定位服务于“三农”,要求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然而农村信用社又是金融企业,又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由于农村信贷补偿机制不健全,信用社在支农过程中所产生的贷款风险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加大信贷责任追究制后,部分信用社难免有惜贷思想,从而使部分急需贷款支持的弱势群体难获得贷款。二是有的信用社片面认为农户贷款额小、面广、工作量大、经营成本高,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收益有限,与其“广种薄收”,倒不如看准几个大户集中投放来得痛快,因此,少数信用社推广小额信用贷款不积极、不主动,有的社在信贷投向上重工商轻农牧业、重大额轻小额、重盈利轻服务,违背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三是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一样,有过分依赖抵押担保方式等第二还款来源防范信贷风险的趋势,对信用贷款认识不足,对农牧户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调查了解少,因而注重发放抵押担保贷款,忽视信用贷款。四是信贷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配套,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存有偏见。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谁发放贷款谁负责收回。在贷款种类中属担保贷款的如果出现风险,可以依法保全债权,而发放的信用贷款如果出现风险,就难以保全债权。为此,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信用贷款顾虑重重,宁可少放或不放,也不去“冒风险”。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贷款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3、农牧民受文化水平、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限制,对国家政策了解不深入。

一是有些农牧民认为只要信用社给贷款,什么方式都行,目前,辖区农牧户贷款中 “五户联保”贷款逐渐在取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二是地方社会信用环境不佳,诚信度不高,使一些农牧户受欠贷大户的影响,还贷时相互看齐的跟风心理也是信誉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几点建议

(一)区别对待,灵活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和期限。

农牧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的信贷资金投放,对在农牧地区经营效益好的农牧业产业化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农村经济组织及龙头企业,可以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其资金需求,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在贷款额度上,应根据不同农牧户的承贷能力和用途划分不同的额度标准,满足农牧业产业化条件下农牧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如对从事简单和小规模养殖业的农牧户和外出务工、本地创业的农牧户,授信额度可确定在1-2万元以内;对农牧区规模生产经营大户和民营经济户,授信额度可确定在5万元以内。对超过授信标准的贷款,可采取联保、担保、抵押、质押等贷款方式。

2、在贷款期限上,农村信用社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与用途,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贷款期限。按照农牧户需要的时间发放贷款,适当时可发放跨贷款,以有效解决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衔接问题。特别是对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收益相对较高的特色养殖业的农

户贷款,可放宽到2~5年,适当增加中长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种。

(二)建立农牧业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与农村信贷保险制度,为农村信用社建立良性金融生态环境。

农户小额信贷作为一项国家支农信贷政策,具有较大的政策风险,对这一政策推广后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由谁来承担,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为农村信用社建立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与良性金融生态环境。农牧业的受自然条件与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决定了其脆弱性。因此,应建立保险制度,由农牧户、信用社、保险公司签订信贷保险契约,对农村信贷实施再保险,以防范农村信贷风险的发生。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阶层对农户小额信贷的认识。

1、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户小额信贷较强的政策性,切实有效的把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小额信贷政策落实到位。一是政府部门要拿出一定的担保资金,为农村信用社的信用贷款提供担保,促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应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贴息政策,提高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三是地方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不能随便干预信用社的贷款发放,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立足当地实际,不能一轰而起,要根据农牧民的承受能力与市场前景,科学地规划项目和确定投资渠道。

2、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小额信贷长期健康发展。一是各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制作宣传板报、发放小册子,向农牧户宣传贷款条件、贷款手续及贷款优点,使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农牧户及时了解国家的信贷政策、原则和操作程序,认识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国家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富民政策。二是农村信用社要切实以服务“三农”为本,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农牧区谋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连接农牧民的一个纽带,也是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方面的优势,应积极建立有效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长效机制,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三是实现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与信贷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农信社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信用等级差的坚决不予贷款支持。同时,在规范信贷行为,加强信贷管理和信贷约束的基础上,完善信贷激励机制,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对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产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与工资奖金挂钩,以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有足够的信贷总量和覆盖面,又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篇6

信用评定存在瓶颈,农户联盟应运而生

通过多年开展农村信用工程,推行农民信用评定贷款,该行已占据了青州市80%以上的农村金融市场。但随着业务经营的发展和涉农贷款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信用评定模式逐渐暴露出问题,贷款违约率上升、村级小组成员不负责任、集体违约风险加大、客户经理惧贷惜贷等。该行认识到问题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外出观摩、会议讨论、农户座谈和现场调研等措施,及时了解现有支农产品的优缺点。不断加强人力、财力、物力配置,要求有关部门通力协调、密切配合,限期推出符合现实特点的新产品,在经过多次论证、现场调研和应用试点的基础上,该行成功推出了农户信用联盟贷款品种。

突出联盟净化效应,强调权利义务对等

该行推出的农户信用联盟贷款是基于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由符合条件的村民在相互信任、诚实守信的前提下组建的信用互助组织。主要包括联盟评价、宣传发动、成立临时理事会、召开创立大会和理事会、签订借款合同、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会员选拔由农户提出申请后,经信贷人员初步考察,并由临时理事会三分之二以上农户投票确认。会员较同信用等级非会员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至少优惠10个百分点。创立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组建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会长。会长、理事较一般会员在贷款额度、利率方面享有更为优惠的政策,同时必须承担相应义务。农户信用联盟授信期限为3年,会员需交纳保证金,数额不低于个人授信额度3%,担保方式有3-5户联户联保和大联保体两种方式供会员选择。

强化内抓外宣管理,加快联盟组建步伐

为确保农户信用联盟的试点推广到位,该行多次在经营会议上提出农户信用联盟推广对于全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各涉农网点将其提升到政治高度认真对待。制定下发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流程、营销方案和奖惩细则,通过会议电话调度、班子成员包靠和定期通报等措施,加快联盟组建推广步伐。不断加大督导惩戒力度,要求每处涉农网点年前必须组建两个农户信用联盟,对完不成计划的,将影响明年的任职。全面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注重柜面宣传与入户宣传相结合,通过发放宣传单、设立金融专柜、新闻媒体宣传等多种措施,及时让广大农户了解联盟会员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为农户信用联盟的全面推广夯实基础。

推动支农模式升级,实现观念管理转变

一是农民贷款观念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以往部分村两委在村级初评时仅仅“做做样子、走走形式”,让村民意识到农户信用联盟是自己的组织,关系到切身利益,自觉配合贷款调查、审查、贷后管理等工作;同时由于联盟会员较非会员享有诸多优惠政策,并且联盟内多数是生产经营相关或相似的群体,会员可以随时享受“信息共享”和“科技快餐”,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二是评级授信更加合理。由于农户入会必须缴纳保证金,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就要用保证金来补偿,因此联盟理事会及会员在受理新会员入会、评级授信时慎之又慎;在确定授信额度时,由于理事会的慎重把关和按授信额度缴纳保证金的双重约束,促使农户申请授信更加理智、合理。三是促进了业务的持续发展。联盟会员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以及当地影响力的优势,及时为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信息,协助客户经理做好贷后管理、村级初评、不良贷款清收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客户经理配备不足、工作事务繁重等问题;同时通过联盟净化效应,将更多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纳入到联盟管理,为该行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源泉。

(作者单位:山东青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篇7

一、主要做法

(一) 因地制宜, 整区推进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

为切实改善隆阳区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 近年来特别是“一创两建”工作会议以来, 我社结合农村实际, 以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为切入点, 将农户建档评级工作作为改善“三农”服务的重要基础工作, 扎实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一是联社领导班子将农户建档评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重点工作, 以务实的工作作风, 深入调研, 因地制宜, 确定了“一社一策、一村一策、整村推进、不留死角”的工作思路;二是修订《隆阳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建档评级工作实施方案》和《隆阳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 完善了信贷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提升了制度的可行性、科学性、针对性;三是强化内部业务培训。使信贷人员熟练掌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操作办法以及农户建档评级授信业务;四是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结合全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 调整完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表, 2012年组织人员花大力气对系统中农户信用信息进行了补充维护。针对农户居住面广、分散问题, 为便于工作人员采集农户信息, 近两年我社投入30万元为29个有贷款经营权的基社配备了异体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等硬件设备;五是建立监督检查考核工作机制。联社通过采取按月统计数据监测、不定期组织人员到各营业网点进行跟踪检查等方式, 加强对基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督促, 巩固工作成果。

(二) 通过申请贷款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信用档案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 是国家支农政策扶持的重要载体, 为农民发家致富发挥着“领头羊”作用, 也是金融创新贷款模式、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平台。截至2012年末, 隆阳区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17个, 涉及农户36768户。然而, 受总体经济实力不强、信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制约, 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 始终困扰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为改变这一状况, 我社加强与当地人民银行沟通协调, 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信用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对于组织管理和财务核算较为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申请贷款卡方式在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信用档案, 同时参加人民银行举行的征信知识培训学习。仅2012年就有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了贷款卡。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培植工作, 增强了它们的信用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 通过信用评级, 积极主动向担保机构推荐, 促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贷款

由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信用档案、参与了信用评级, 2012年我社积极推荐, 成功引入云南宏浩融资有限公司为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 对其咖啡种植收购、油菜种植收购、蔬菜种植给予流动资金贷款支持, 金额共计2400万元, 涉及农户5168户。例如:保山玉龙海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67户, 油菜种植面积498亩, 生产经营季节性较强, 2012年该合作社确定了规模化经营发展目标。为增加原材料收购量, 我社为其提供了1500万元贷款解决其资金周转困难;隆阳区双桥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地处芒宽乡 (该乡同时也是隆阳区联社创建的“信用乡”) , 主要以咖啡种植加工销售为主, 2012年急需800万元资金引进一套新型的年产7000吨咖啡米的加工设备, 我社及时给予贷款支持, 惠及511户种植大户。

(四) 以农户信用为担保, 有效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成本

我社与区社保局就业中心联合推出了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创业贷款, 以“聚沙成塔”形式, 有效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难题, 政府给予全额贴息, 减轻了合作社融资负担。其做法是:将原来社保局就业中心规定的申请创业贷款需求由个人按“一人一照一证”提供资料的办法变更为专业合作社“社员共用一照一证”, 但条件是社员必需建立有信用档案、被评为信用农户, 即由合作社下的多个“信用农户”统一使用本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申请创业贷款。获贷后, 由就业中心监督, 合作社理事长统一调配使用、统一按计划归还。自2011年以来, 通过以上方式累计向47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中569名社员投放创业贷款3361万元。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为七成农户建档、评级、授信, 五成农户获得贷款。截至2012年末, 我社共完成148724户农户的信用信息采集工作,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3.36%。评定信用农户125283户, 对信用农户100%授信, 授信额度从0.1万元至10万元不等, 共计25492万元。有77015个农户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 建档农户贷款面达52%。仅2012年就累计发放农户贷款83176万元, 年末农户贷款金额达170241万元, 同比增长16.6%。

二是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题, 促进了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增产增收。据统计, 截至2012年末, 我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从2010年的零存量, 到2012年末已增至5761万元, 解决了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如:隆阳区庆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 有社员316名, 主要种植辣椒、番茄、豌豆等季节蔬菜, 产品主要供应成都、南昌、浙江、山东等地, 2010年准备扩大种植范围, 但资金缺口较大, 急需贷款发展, 向谁借款?借款后能否背负得起融资滋生利息?这些问题困扰着他们。我社了解情况后, 以创业贷款方式为该合作社有“信用证”的29名社员发放160万元贷款, 期限3年, 资金的注入不仅解除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困境, 仅2011年就得到政府14.8万元的全额贴息, 融资成本为零, 享受到真正的实惠。2011年该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总值4217万元, 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 是全区农村人均收入的两倍有余, 真正做到了扶持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带动一个特色产业, 搞活一地农村经济, 致富一方农民群众。

农户小额贷款信用评价模型研究 篇8

在现有研究当中, 综合评价的赋权方法大致可分为主观赋权、客观赋权、组合赋权三类方法。主观赋权法是通过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 根据经验及主观价值判断各指标重要程度的方法, 如AHP[1]、G1[2]、G2[3]等方法。客观赋权法是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它的基本思想大都是:样本数据差异越大的指标, 包含的信息量越大, 越能体现评价对象的差异, 该指标的赋权就越大, 如复相关系数法[4]、熵值法[5,6]等。组合赋权方法是将主、客观权重进行组合后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组合赋权的思路一般有两种:一是主客观赋权的偏差越小越好;二是使组合后的权重能够使综合评价结果的差异最大[7]。然而, 各种主、客观赋权法之间是否可以随意组合, 组合后的权重是否真的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 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一、模型构建

(一) 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目的:将指标数值转化为[0, 1]之间的数, 消除单位和量纲的不一致。

设:xij-第i个指标第j个样本的标准化得分;vij-第i个指标第j个样本的原始数值;n-样本总数。根据正向指标标准化公式, 则有:

根据负向指标标准化公式, 则有:

区间型指标是数值越接近某一特定区间、信用状况越好, 并且在这个特定区间内、信用状况最好的指标。

设:q1-指标最佳区间左边界;q2-指标最佳区间右边界。根据最佳区间指标的打分公式, 有:

(二) 单一赋权方法

1. G1主观赋权法

G1法是对AHP的改进, 避开了AHP中的缺点, 而且该方法无须一致性检验。

G1法的步骤:

Step1:确定指标的序关系。

Step2:专家给出相邻指标xi-1与xi重要性程度之比ri的理性赋值。

Step3:若专家给出了ri的理性赋值, 则第l个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G1法权重αl为:

Step4:由权重αl可得第l-1, l-2, …, 3, 2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其中, αi-1-第i-1个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G1法权重;ri-专家给出的理性赋值;αi-第i个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G1法权重。

2. 指标难度赋权法

设:Di-第i个评价指标的D值;-第i个评价指标在所有评价对象中的最大值;x軃i-第i个评价指标的均值;δi-第i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差。则第i个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为:

(三) 组合赋权方法

在评价得分矩阵计算方面, 对于由n个评价对象, m种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得分可以用如下矩阵Z表示。

其中, zij-第j种评价方法对第i个评价对象的评价得分, i=1, 2, …, n;j=1, 2, …, m, n≥3, m≥3。

设:zij-第j种方法评价中第i个评价对象的得分;z軃j-用第j种方法评价得到的n个评价对象得分的均值; (z ij-z軃j) -第j种方法的第i个评价对象得分偏离第j种方法m个评价对象得分均值的程度;sj-第j种评价方法得到的n个评价值的标准差;z*ij-标准化后的第i个评价对象得分偏离均值的程度。则:

标准化后的矩阵Z*的m个列向量z1*, z2*, …, zm*为正向指标, 取值越大越好。为了体现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整体差异, 引入调整权重系数λ= (λ1, λ2, …, λm) T, 即选取由λ权重系数调整后的评价得分的方差最大。调整后的评价得分如式 (11)

λT的作用是使得第i个评价对象调整后的得分 (λ1z*i1+λ2z*i2+…+λmz*im) 与所有n个评价对象的新得分 (λ1z*11+λ2z*12+…+λmz*1m) , (λ1z*21+λ2z*22+…+λmz*2m) , …, (λ1z*n1+λ2z*n2+…+λmz*nm) 的均值的偏离程度 (方差) 最大。

调整后的评价得分的方差为:

因为z1*, z2*, …, zm*是标准化处理的数值, 所以式 (12) 最右边的, 式 (12) 两边同乘 (n-1) , 即

令H= (Z*) *TZ, 矩阵H为z1*, z2*, …, zm*的协方差矩阵。根据最大限度的拉开评价对象的级差的差异原则, 求解λ的问题转化为如下的规划问题:

(四) 评价方程

设pj-第j个农户小额贷款的评价得分;wi*-第i个指标归一化后的组合权重, xij-第i个指标第j个农户小额贷款的标准化得分, 则:

(五) Spearman合理性检验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是一个非参数性质 (与分布无关) 的秩统计参数, 用于检验不同赋权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是否一致。

二、农户小额贷款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 样本选取

农户小额贷款评价指标体系来源于文献[8], 包括基本情况、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联保情况、宏观环境等6个方面的14个指标。通过式 (1) - (3) 对14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打分, 打分后的数据详见表1。

(二) 赋权结果

1. G1法主观权重的确定

通过对某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农户小额贷款金融业务管理部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客户经理等34个专家进行座谈和调研, 确定了14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比值。通过式 (4) - (5) , 计算14个指标的G1法权重αi, 列于表2第4列。

2. 难度赋权法权重的确定

通过式 (6) 计算第i个评价指标D值Di, 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难度赋权法的权重结果γi, 列于表2第5列。

3. 极差最大化组合权重的确定

将表1的指标打分后数据和表2两种单一赋权结果代入式 (7) - (14) , 得到组合权重, 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结果列入表2第5列。

(三) 评价模型的建立

将表2第5列的权重wi*代入式 (15) , 得到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方程为:

式 (17) 就是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方程。指标标准化得分越高, 评价得分si越高, 信用状况越好。

(四) 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检验

根据表1第1-1471列的指标数据和表2的权重结果, 利用式 (15) , 计算得到四种权重对应的农户小额贷款信用得分, 并以此为依据可以得到1471笔农户小额贷款借据的信用评价排名。通过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三种农户小额贷款的信用排名进行检验, 得到不同评价结果的秩相关系数, 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 组合权重与其他两种赋权方式的评价结果一致性最高, G1法主观赋权结果的一致性最差。

三、结论

级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方法, 通过修正权重计算新的指标权重和评价结果, 解决了不同单一方法的评价结果相互矛盾的问题, 也解决了评价结果区分不明显的问题。与其他单一赋权结果相比, 极差最大组合赋权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最高。

参考文献

[1]Sadeghi M, Ameli A.An AHP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Optimal Allocation of Energy Subsidy among Socio-economic Subsectors in Iran[J].Energy Policy, 2012, 45 (6) :24-32.

[2]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李刚, 周立斌, 曹宏举.基于理想排序群组G2赋权的科技评价模型与实证[J].科技与管理, 2010 (3) .

[4]Zou Z H, Yun Y, Sun J N.Entropy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Weight of Evaluating Indicators in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 18 (5) :1020-1023.

[5]L W Lan, W W Wu, Y T Lee, Exploring an Objective Weighting System for Travel&Tourism Pillar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59) :183-192.

[6]Ali Shemshadi, Hossein Shirazi, Mehran Toreihi, M.J.Tarokh.A Fuzzy VIKOR Method for Supplier Selection Based on Entropy Measure for Objective Weighting[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 (10) :12160-12167.

[7]孙莹, 鲍新中.一种基于方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 2011 (6) .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探究 篇9

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落实国家政策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户服务的办社宗旨, 立足农村、以农为本, 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在完善农村金融, 促进农业发展发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实施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完善, 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简化农民贷款手续, 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因此, 探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信社将辖区内农户分为不同信用社等级, 并据此给予不同贷款额度, 向农户发放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999年末农村信用社作为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并迅猛发展, 并占据了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地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适用于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其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对农村金融支持措施的落实效果, 而且更好的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加大了支农信贷投入, 提高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服务水平。

(二)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分析

目前推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途广泛, 主要解决农民生活、生产贷款, 又有经商、个体企业贷款中的资金问题, 信用户凭贷款证 (信用证) 办理贷款。信用户的评定根据信用状况、家庭现有资产, 以及收入状况为依据, 不同的等级可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金额, 采取“一次核定, 随用随贷, 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我国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伴随着农村信用社而存在。在此间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政策调整和信用社的信贷体制调整, 但是基于我国国情其覆盖面积和所发挥的实际功效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户的具体发展需要。

三、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户小额信贷制度在“期限、额度、利率”设置不科学

一是贷款期限设置不合理, 同农业的产业周期不匹配。信用社的农户小额贷款期限较短, 最高为一年, 而且普遍为1—3月发放, 10—12月到期, 与农副业生产周期产生冲突, 资金周转缓慢, 当年贷款必须当年回笼, 未设置一个同贷款项目实施周期吻合的收本收息周期。二是贷款的授信额度低于农户期望的额度。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 信用社从自身利益出发, 为降低信贷风险, 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度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小额农贷的具体额度虽然有所上调, 但整体水平偏低、地域性差异大。小额度的贷款难以满足部分农户专业化生产的资金需求, 抑制了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三是贷款利率过低。小额信贷奉行福利主义, 缺乏金融手段, 难以较好的弥补所需成本及损失。一旦政府补贴撤出, 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不能保证, 导致无法为农户提供可持续服务。

(二) 操作流程存在问题

一是农户贷款档案不完善, 摸底情况不真实, 导致冒名贷款。一份真实、合规、完整的农户贷款档案是贷款评级、授信的出发点, 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根基。二是客户级别评定、授信不准确, 授信额度与实际信用额度不相符。在发放贷款中, 对客户的评级、授信过高, 严重超过了其所能承担的信用额度, 造成了贷款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局势, 严重影响着贷款质量和可持续性。三是贷款到期农户抵触偿还采取“转贷”方式。调查表明,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中, 多数为到期后“转贷”。更严重者不按合同正常结息, 最后拒绝还款。经过多次“转贷”, 自己为信用社结息比贷款本金都多, 情绪抵触, 干脆不再偿还贷款, 因此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性提高。

(三) 信贷队伍管理水平低

信贷队伍不完善, 宣传不到位, 农民文化水平低, 信息渠道闭塞, 导致农户对信用贷款业务不了解。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淡化小额贷款的政策性, 从自身利益及风险考虑, 推广动力不足, 违背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承担风险与利益不对等, 积极性难以保证, 从而信贷工作难以进行。

四、防范措施

(一) 分类对待, 灵活制定贷款的额度、期限及利率

一是在贷款额度上, 对农户承贷能力和用途划分不同的额度标准, 满足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授信额度分类做适当的提高。贷款超过授信标准, 可采取联保、担保、抵押、质押等贷款方式。二是在贷款期限上,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贷款项目生产周期等决定, 可适当延长个别贷款期限到3年, 解决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不衔接问题。三是小额贷款利率应依照“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按对农户的信用风险评级确定贷款利率, 对信用好的优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方式, 而对信用评级较差的农户实行高利率。

(二) 严格操作流程

一是对辖区农户或个体种养殖户逐户摸底建立信用档案, 严格进行调查、审查、审批和资料归档四个阶段对农户信用等级认定, 并按信用等级评定结果配以授信额度。二是贷款用途必须合理。种养殖业等农业生产费用, 如购买肥料、农药、种苗、种子、饲料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个体私营经营用款;购买农机具, 如:耕牛、抽水机、脱粒机及其他小型农用机械等;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款等。三是贷款使用后的跟踪监测以及贷后评价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更新以往的信用等级评定记录。完善的操作流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有效的降低风险率, 做到此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完善操作中的疏漏

一是培养专业信贷人员素质,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贷款人员档案并核实, 分析贷款评级及授信额度的准确性。拒绝骗贷, 以防冒贷。二是完善各项制度:如评级制度、授信制度、贷后管理制度、贷款收回责任制度等, 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 把好贷款关, 确保贷款合法、合规, 合同内容完善、要素齐全, 确保每笔贷款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三是明确贷款收回责任人, 要杜绝“借新还旧”及其它方式贷款转办, 彻底消除部分客户抵触还贷的思想。四是提高信息化建设, 改进信贷管理水平, 建立市场—信用社—农户—信用社—市场的信息渠道, 进一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

五、结语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经济发展、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的管理机制, 走上正规、快速发展的道路, 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力量, 立足“三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实施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新形势、新政策的浪潮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无论是在制度设计、操作规程以及推广过程方面要做出新的改革。本文阐述了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内涵、作用以及发展现状,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户小额贷款,村信用社,存在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姜艳灵.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篇10

农户信用贷款自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就诞生这项业务, 并作为主要贷款形式存在, 直到改革开放后,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乡、村企业及个体工商户, 贷款的主要形式主要以担保、抵押为主, 从此, 农户信用贷款这项主营业务逐步萎缩。

目前推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以往农户信用贷款的贷款方式相同, 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解决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 贷款额度比较小;而现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较大, 发放用途比较广泛, 既有农民生活、生产贷款, 又有经商、个私企业贷款, 但发放的对象必须是信用户, 凭贷款证 (信用证) 办理贷款。信用户是通过农户信用评定, 也就是根据信用状况、家庭现有资产, 以及收入状况所做的评定, 等级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 并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金额, 采取“一次核定, 随用随贷, 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户信用问题

农户信用问题主要来自于农户个人本质, 表现在个人道德水准, 信用观念和对事物的作为等方面。 (1) 少数客户信用观念淡薄, 只借不还, 导致小额农贷风险。由于目前社会整体信用欠佳, 在农村, 少数农户把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善意行为当作骗取贷款的大好机会, 一哄而上, 也不管自身是否实际需要, 把贷款当作国家的钱, 稀里糊涂用尽了明天的钱, 这些人取得贷款后是躲的躲、藏的藏, 尽可能地逃废债务。属区某村某组共有农户26家, 19户借有小额信用贷款, 每户5000元, 到目前尚有12户到期未还, 形成较大风险; (2) 假冒用途, 骗取贷款。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 不务正业人员, 利用贷款证 (信用证) 假冒用途, 骗取贷款, 进行挥霍, 赌博, 造成风险。某支行有三笔小额信用贷款到期未归还, 产生了不良贷款, 经过调查、催讨发现, 借款户为整天吃喝玩乐, 沉迷于赌博的闲杂人员, 是通过假冒用途取得的贷款; (3) 持证客户互相顶贷, 造成“三角债”使农村信用社收回贷款遥遥无期。少数人把农村信用社对建档评级作为取得小额信用贷款的绿色通道, 尽管农村信用社一再宣传谁借谁用, 谁借谁还, 不准出租、出借贷款证等小额农贷政策。实际上农户与农户相互顶名贷款泛滥成灾, 等别是亲戚朋友, 不守信用者贷到所需贷款, 小额贷款垒大户, “三角债”等使农村信用社目瞪口呆, 苦不堪言。如某支行发现有三笔小额信用贷款都是同一个人使用, 而使用者是被评为不守信用户, 是借用一个亲戚、二个朋友的信用证出面借款, 三笔90000元贷款已全部逾期。

2. 管理难度与成本问题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些非传统产业生产周期大多在6个月以上, 有的超过一年甚至更长, 小额信用贷款期限短, 笔数多, 金额小, 加之农村人口流动量和流动性大, 造成贷后管理工作复杂, 难度大, 增加了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指数。小额信用贷款从规划到发放, 工作量大、金额小、笔数多。一笔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管理成本, 大于其他任何一个贷款品种。小额信用贷款利润和风险的不对称, 成本过高, 不利于进一步调动拓展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

3. 贷款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问题

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存有偏向。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为增加信贷人员责任意识, 提高新增贷款质量, 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谁发放贷款谁负责收回, 到期收不回的轻者扣工资, 重则下岗清收。在贷款中属担保、抵押贷款的, 如出现风险, 可以依法保全;而发放信用贷款如果出现风险, 就难于保全债权, 为此, 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小额信用贷款顾虑重重, 宁可少发放或不发放, 也不去冒“风险”。另一方面, 农村信用社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导致贷款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 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4. 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真实性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的精神, 所属各乡镇从2002年4月份起, 进行大规模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在1个月内完成全面的评定工作, 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项政治任务, 带有一定的强制执行的意识。中国人民银行也对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用贷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考核农户贷款证和农户小额贷款发放面, 把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现实地转化为一种行政命令。乡镇把评定任务压给各村, 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农户总数的80%评定面, 并与村干部政绩联系在一起考核。加之农村信用社由于信贷人员少, 只能完全依靠村级组织来完成这项工作, 在这样较短的时间内突击性地完成全区105611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这个过程中, 难免出现工作不仔细、草率了事、等级评定不合理等情况, 甚至出现了形式化。有一个村, 由村会计一个人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 可以想象这样的评定工作能否信得过。农户信用等级是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基础, 俗话说:“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按照这样评定的信用等级放贷款, 风险显然存在。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思考

1. 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好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高效的管理机制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完全相适应的内部执行机制, 有好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不贯彻和落实也等于没有;没有一个完善的办法和内控机制, 其操作风险将成倍加大小额信贷管理难度, 导致小额信贷风险加剧和损失增大。目前, 因操作不当使小额信贷步入了宣传不到位贷款营销难、农户信息搜集失真、评级不准、颁证混乱、贷后管理跟不上、旧欠贷款本息合计以贷转息等误区, 要走出这些误区, 必须制定清晰、有效的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和小额信贷操作规程, 做到:有线不离、照章操作;强化监督、杜绝风险。一方面要优化管理, 健全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体系, 稽核部门要加大对小额信贷的稽核检查力度, 重点解决操作风险环节;另一方面要强化员工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工意识教育、业务技能、管理水平等, 全面提高单位职工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达到解决操作风险和职工道德风险。

2. 实现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与信贷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

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 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对信用等级差的坚决不予贷款支持, 同时, 在规范信贷行为、加强信贷管理和信贷约束的基础上, 完善信贷激励机制, 结合实际, 科学地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对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资产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并与工资奖金挂钩, 以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 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有足够的信贷质量和覆盖面, 又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

3. 开展信用工程建设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为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创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努力培育“讲信用光荣、无信用可耻”的信用意识, 使农民恪守“有借有还、再贷不难”的公民信用道德准则;进一步加大打击逃废债力度, 对逃废债者进行曝光并列入全国信用系统黑名单;公检法等部门要支持信用社对信贷户的依法保全, 帮助信用社最大限度地挽回资金损失;要把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创建信用村、信用镇紧密结合起来。“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得好, 地方党政支持, 信用社资产质量较高的村 (镇) , 可优先评为信用村 (镇) , 并加大支农资金投放力度, 反之, 则要限制贷款规模, 真正做到褒扬守信, 贬抑失信。

全面开展信用工程活动是培育农村信用环境和弱化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重大举措。目前社会环境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善。整体信用环境欠佳, 给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安定因素, 在农村套取小额农贷、骗取资金和废债权的债务的现象较为突出。各地通过实施信用工程, 深入开展创造信用镇、信用村活动有较大成效。要弱化经营风险、客户风险, 必须充分发展农村经济构建信用平台, 培育农村信用环境。农村信用社应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的要求, 切实改变工作作风, 深入村组、农户, 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 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 全面记录本服务区农户从事经营活动的情况、收入状况、家庭实有资产状况、还款的历史记录、所在的村委会组织意见等等, 并要紧紧依靠农村各级党政组织, 建立对农户的信用评定制度, 完善农户贷款信用体系, 最大限度地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实践证明, 创建信用镇、信用村, 能尽快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加大对地方的金融信贷服务, 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实施信用工程, 是一个利民兴社之举, 使地方经济增长, 信用客户和优良客户增多, 不讲信用和逃债废债的人逐渐减少, 农村信用社业务也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活动, 能够使农村信用环境转化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可控。

4. 建议相关补偿政策配套到位

国际小额信用贷款制度设计的重要特征就是以高利率来补偿发放主体的一部分成本。我国实行的是有浮动的主体管理制度, 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的区间内上浮, 但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还是采取不浮动或少浮动, 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成本高于国外的同类机构和国内其它类型的贷款, 因此, 对这项业务的亏损要给予行政补贴, 对经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免交营业税和所得税, 从利益上对信用社的资金运用进行鼓励、引导和调节, 以刺激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农户的投放力度。另一方面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或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基金, 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形成的贷款损失。对新增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可借鉴扶贫贷款方式, 国家给予贴息, 而不能把他们目前的“弱势”推向市场和完全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

摘要:自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施推广以来, 对于解决农民贷款难, 信用社难贷款,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目前开展情况看, 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和问题, 笔者以浙江南浔农村合作银行?为例,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4) , P7~11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篇11

关键词:农户需求,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模式

“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民发展,则农村发展”,只有让农民掌握并应用科技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以农户技术需求为主导,是因为农户对技术的需求是科技支撑体系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双轨制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依据权属关系和应用效应可将一般物品与服务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涉农技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属于“半公共物品”,这对于涉农技术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而言,对于具有“半公共物品”性质的涉农技术就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监督;而应在政府的引导、监督下,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引导和调节涉农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分配和应用。这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符合中国的国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这种双轨制的运行机制下,还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别的涉农技术应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依靠不同的涉农技术科技支撑组织来推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避免由于受到农业宏观政策目标的限制,导致政府过于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而忽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其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作用。

只有明确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的需要与时俱进,随时对涉农技术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协调起来;明确彼此不同分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二、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动力机制

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可区分为拉力机制、推力机制和耦合机制[1]。拉力机制是涉农技术需求方,即农户在科技带来农业增产、增收的效益驱使下,产生了对科技的需求,进而通过科技支撑体系引导涉农科技创新主体转向农户需求,以农户的科技需求为中心进行科技创新。推力机制是涉农技术供给方的动力机制。由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受地域、气候条件限制,涉农技术传播、扩散不同于工业等其他技术传播、扩散。涉农高新技术的扩散是直接输出某种新农业技术,把生产农产品的整个技术和生产过程转移到某一区域,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传播、扩散。由于技术市场自身存在着风险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多变性,因此,采用涉农高新技术必然存在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所以,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撑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耦合机制则是涉农业技术的需求与供给双方之间因相互联系促进的涉农技术开发与应用[2]。从根本上讲,涉农技术需求方为了获得科技创新带来的额外收益而引起的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是科技创新传播、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

因此,构建以涉农技术使用者,即农户系统为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动力机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价值观、知识、劳动以及农民科技创新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环境、条件以及权利,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沟通、互相学习的机制,将现代科学知识融入推广活动中,最终达到使农民理解、接受并自觉运用农业新技术。

三、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环境机制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城乡之间、各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依然存在不平等竞争,这种不平等竞争,在“涉农”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涉农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市场分割,法制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乏,随意违反合同和协议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关键,重点要建立和完善法制环境维护经济公平竞争。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我国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除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以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据测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有85%左右的缺口,为此,政府应鼓励开辟多种融资、投资渠道,建立技术创新基金、风险基金来引导和调动市场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但由于涉农科技同时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单纯依靠市场无法满足资金的全部需求,也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因此,要大力推动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风险投资做补充,银行贷款作保证的科技支撑体系的融资环境[3]。

制度环境建设。制度对科技支撑体系能否順利发挥作用以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制度环境建设已构成科技环境传播、扩散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政府直接参与的职能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激励机制等。

基础环境建设。基础环境是一个区域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载体,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包括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合作平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科技成果交易等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必要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科技示范园及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指导培训及教育机构和其他相关的硬件条件设施。

人文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的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最终是为人服务,需要创造良好的对科技创新者和使用者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环境,构建和营造对社会对自我实现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舆论导向和行为准则。科技支撑体系的人文环境建设除了要营造一个尊重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外,还应该注重营造对科技创新成果使用者以及科技支撑体系构成人员的尊重的良好环境。

科技支撑体系的行政和组织环境。科技支撑体系的模式是多元化的,而且多以市场机制的运行为主,但行政和其自身的组织环境仍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一个国家用于科技支撑体系运转的资金是有限的,必然要求提高其运转效率,一方面要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另一方要提高体系工作的运转效率。提高资金周转率要受到行政环境的制约,而提高体系工作效率要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因此,建设好行政和组织环境对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涉农科技研发与科技支撑体系的运作普遍受到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也是农业科技区别与工业科技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难以培育出世界通用的作物品种。多数国家都尽量在各种生态环境建立研究站,以便使作物品种适应各种生态环境,以研制适宜推广和应有的农业新科技。科技支撑体系同样需要这样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开展普遍适用或具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传播、扩散。

四、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运行模式

我国现已形成包括政府为主导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这些科技支撑体系互相补充,既是对政府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政府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所不能替代的。

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传播、扩散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核心力量,现已形成了一个从上至下基本完整的体系,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撑体系和农业经营管理体系。该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宏观政策为目标,按照事业单位的形式管理,采取项目推广、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兴办经济实体等模式,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项目经费和创收三种渠道。

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的科技支撑体系模式。该模式产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由农民自我提供涉农科技支撑的服务组织模式。协会会员一般以农民技术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为骨干,按照自愿、自主、互利的原则广泛吸收农民参加,是一种介于政府支撑体系、企业支撑体系和农户之间以及政府科研支撑体系和农户之间的一座桥梁。协会主要功能体现在组织管理、承担技术转化和指导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对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功不可没。

农业企业型技术支撑体系模式。该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企业生产活动而发挥企业农技传播、扩散的体系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产品加工型+农户型;二是涉农企业。在前一种形式下,企业为赢得生产利润不断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为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跟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由农户按照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农产品,从而顺利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给农户,最终这些农产品又将作为加工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而被销售。在后一种形式下,企业通常在从事生产或销售农药、化肥、农机具、种子或饲料等生产资料过程,为了提高其产品的销售量和树立产品品牌,而采取多种形式如散发技术宣传材料、聘请专家做咨询、讲课等向农户介绍其产品的特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等,从客观上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推广效果。

農业教育、科研型技术支撑体系模式。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近60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360多所;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院所1200多所,这些科研院所在提供农业技术支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途径:一是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一方面,针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等;另一方面,根据农民的技术需要,指导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针对性;二是技术咨询服务。由专家学者组成科技服务团,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发展规划;三是技术开发与成果转让。以市场导向,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同时对现有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进行转让;四是技术入股。以教育、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参股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产学研结合;五是组建科技型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依靠本单位人财物等条件,组建自己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和转化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国的科技支撑体系正在由政府主导型向以农户技术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型多元化模式转变,只有适应并满足农户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

作者单位:于桂娥,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刘洪彬,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常向阳,戴国海.技术创新扩散的机制及其本质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45-47.

[2]刘辉,李小芹,李同升,郭庆仪.农业技术扩散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2-24.

[3]陈朝霞.营造有利于“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社会环境[J].公共管理,2005,6:56-58.

[4]林国华,刘小幸,吴大西.建设现代新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4,1:63-66.

团体贷款对农户信任体系重构研究 篇12

关键词:团体贷款,信任体系,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对农户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完善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 对二元经济转型、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鲁钊阳等[1] (2012) 认为, 解决农村金融抑制可作为促进城乡金融发展均等化的一条途径。赵洪丹[2] (2011) 、王修华等[3] (2011) 、叶志强等[4] (2011)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 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少起到抑制作用, 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对其则起促进作用。

依据经济学理论,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变动在方向上应该相同, 但实际情况却与此不符。单纯的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 不能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 需要金融效率的提高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规模悖论说明, 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的金融环境, 按照传统的经营方式不仅不能实现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 对农民生活的改善也起不到促进作用, 形成双输的局面。以固定资产为抵押担保的银行贷款的惠及面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乡镇企业, 而农户由于缺乏抵押品陷入了融资困境。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是在短期内, 通过实施金融创新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在长期则应实行金融自制来推进乡村自治。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

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的机制与原因学者们做了许多探索性研究。平新乔等[5] (2012) 认为, 农村金融压抑和制约农户择业的金融约束有两种形成机制, 即道德风险和有限责任问题。据此, 他们建议在涉农信贷和涉农金融中, 尽可能降低以农户财富为底的融资方式比率, 利用社会资本力量, 发展团体贷款 (group credit) 和土地抵押。

土地抵押或林业碳汇交易都存在明确权利归属的问题。同时, 现行的政策对转变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没有清晰的路线, 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加上抵押担保和风险防范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这类抵押行为在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农民的“恋土情结”, 认知水平较低也形成此类质押行为的阻碍。即使比较完善的农地产权及抵押制度得以建立, 也并非必然导致农户信贷可获得性的提高。农户信贷可获得性存在硬约束——经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拥有非农收入的多寡。缺少合适的项目、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的农户即使在农地产权及抵押制度较为完善的情况下也很难取得贷款。

抵押在总体上降低了农户贷款的可得性, 而社会资本能增加农村地区的贷款规模, 抵押贷款适用于较富裕农户, 而基于社会资本的贷款适用于中低收入者。基于社会资本的贷款的优势在于信息甄别、监管、合约执行及交易成本上, 而正规金融机构在处理系统性风险上存在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社会网络的优势, 导致在社会信用体系整体缺位的情况下, 以固定资产为抵押担保的银行贷款加剧了融资困境。

二、传统农村的信用体系

Blomqvist (1997) 把信任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际信任, 指突出社会道德层面的信任。另一类是条件信任, 指强调利益算计方面的信任。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基于条件信任, 以契约及违约惩罚来保证借贷双方履约。农村信用评级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使用传统的借贷模式成本高昂。从中国人民银行委托国家统计局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 有超过半数的家庭未进行过信用评级。从各省情况看, 除四川 (73.16%) 和贵州 (59.06%) 的授信率超过半数, 多数省份授信率多在30%左右。

农民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 社会保障不健全性间接降低了农民的收入预期, 导致农户高储蓄。收入少、缺乏担保和抵押、信用等级低, 导致金融机构对其信心不足。与此同时, 农户的契约意识较为原始, 普遍认为无抵押条件下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信任, 非条件信任驱使农户偏好非正规借贷范式。非正规借贷依靠人际信任得以运行。孔荣等 (2009) 研究在非正规借贷中, 内疚比农户自身利益更具有约束力。借助农村现有的道德体系约束农户的借贷行为, 比经济惩罚更为有力, 而且惩罚措施的使用可能会对人际信任及合作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关系的维系和公平的关系性是中国农民公平观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农村结构中人际信任占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基于利益核算发放的贷款不能很好被农户所接受, 非正规金融机构中亲朋间的无息贷款在农村金融中占很大一部分。而基于人际信任的贷款, 由于中国农民特有的公平观 (社会关系的维系、公平的关系性等) 的约束, 常常能取得不错的结果。

农村普遍缺乏抵押品, 发展抵押品替代机制是农村融资机制设计的关键。组织化 (分散化) 以及监督。有助于降低最低抵押品要求。中国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受合格抵押品限制, 衍生出基于社会网络的各种抵押替代。在农村非正规信贷市场中, 大多数借贷的发生基于比较紧密的人际关系, 采用隐性抵押替代形式。借贷双方的人际关系越紧密, 越倾向于依靠既存的人际关系约束借贷双方。非正规信贷市场较多采用基于人际关系的隐性抵押替代, 较少使用显性抵押替代, 进一步支持“差序格局”的理论假说。但隐性抵押相较于显性抵押, 农户的还款优先度较低。所以, 针对农户借贷的理想模式是采用基于人际关系的隐性抵押为“抵押物”, 同时拥有比较完善的还款流程和时间表。这种方法兼顾基于社会网络贷款在信息甄别、监管、合约执行和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 同时类似正规金融机构存在处理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三、团体贷款与农村信用体系

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对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及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起抑制作用的原因在于, 没有找到适合农村金融环境的金融发展方式。传统的金融发展方式破坏了原有社会网络, 影响了自生性民间金融系统的运行。团体贷款靠人际信任为纽带, 通过农户之间的相互监督, 既可以防止农户违约的发生, 同时也符合乡土本色。社会网络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促进民间贷款。在正规金融越不发达的地方, 民间借贷对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及创办自营工商业所发挥的作用越大。团体贷款的发生本身也是促进农户条件信任形成的过程, 通过信贷及商业活动, 农户在利益权衡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对农村的城镇化转型、农民身份转变都将起促进作用。

团体贷款的朴素形式在农村是可以自发形成的。在正式组织功能缺失时, 社会网络会自发的兴起, 作为替代性的组织选择。在正式组织功能缺失的情况下, 社会网络起着平衡农户现金流、弱化农户流动性约束的作用。

社会网络的效度主要体现在农户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 此时社会网络关系储蓄和银行储蓄有着某种替代关系。易行健等研究发现, 社会网络的广度与储蓄率呈反向关系, 并且收入越低的农户, 家庭生活网络对农户储蓄率影响越大。不稳定的民间借贷对缓解季节性资金缺口起到关键的弥合作用, 对资产性投资还起到了间接的支撑作用。社会网络的存在或其强度的增加, 为农村家庭提供了更完全的平滑消费。其原因是,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或信用合作社相对滞后, 社会网络外成员也并非完全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级别、风险偏好或偿还能力, 社会网络于是被视为一种信用机制或担保机制, 使得其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私人融资 (郭云南等, 2012) 。

但对于农户改善生活环境或扩大再生产, 亲朋借款给予的支持力度有限。现实生活中, 农户所需的借款来源途径主要有三个, 分别是农村信用社、亲戚朋友以及自我积累。以农户用于扩大种植业规模的资金来源为例, 三种资金来源重要性按农村信用社、亲戚朋友和自我积累依次递减 (除河南及湖南以外) 。

这种情况的发生说明了在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中, 人们更愿意依靠人际信任取得贷款。但由于农户本身资金量所限, 社会网络仅仅能满足农户较低水平的需求, 对于农户想改善生活环境、扩大再生产的愿望支持力度较弱。根据现代农村金融理论, 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化模式最有利于持续性地向广大农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但不加调整的套用传统的借贷模式必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农户认为, 从银行得到贷款的决定因素中, 人际担保普遍要比抵押担保重要 (西部的情况略有不同, 这种情况部分因为西部农户普遍缺乏自我积累, 更需要依赖正规金融机构) , 这与传统的借贷模式中要求具备抵押品来达成借贷的常识不相符。

团体贷款与乡土金融的特点相契合, 能保证农户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农户的参与度, 同时由于农户的积极参与能促使农户履约, 提高还款率。依靠农村公平观的约束, 团体贷款的履约更有保障。合作化的经营可以强化农户经济和社会关联性, 有利于发挥金融机构的惩罚力、社会网络的约束力, 保障农户联保信贷良性运行。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团体贷款以人际信任为纽带, 采用隐性担保的模式是符合中国乡土特色的贷款模式。在依据农户禀赋多少决定贷款额度和支配权力分配的情况下, 农户履约的关键是取得贷款之后生活的改善程度。发挥公开决策的效度, 首先应该确保通过贷款行为能尽可能的改善农户的生活质量, 其次应设立适当的惩罚机制, 来尽可能的减少违约收益。

根据结论, 我们应该着眼于农村信用体系的具体情况, 利用团体贷款的优势, 通过团体贷款改善农户的生活质量, 促进农户信用体系向条件信任转变, 实现农村经济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钊阳, 冉光和, 王建洪, 等.城乡金融发展非均等化的形成机理及对策——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12 (03) :172-3.

[2]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 2011 (11) :58-63.

[3]王修华, 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1 (02) :71-5.

[4]叶志强, 陈习定, 张顺明.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 2011 (02) :42-56.

上一篇:智能电能表发展下一篇:促排卵与双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