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感性认识论文

2024-10-23

教学方法感性认识论文(共12篇)

教学方法感性认识论文 篇1

“大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通过本课教学, 使学生初步认识大数, 培养学生的数感, 进一步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大数。现结合一位教师的课例谈谈对本课教学的认识。

一、课例回放

1. 引导复习, 揭示课题。

教师拿出计数器让学生认识 (指认个、十、百、千、万位) 。

师:数10怎么表示?是不是在个位上拨10个珠子? (学生纠正: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复习:2个10是20……9个10是90, 10个10是100。)

师:100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

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

继续引导学生认识:1000要在千位上拨一颗珠子, 10000要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

教师出示数8257让学生认读。学生读并相互认说, 引出数位、计数单位, 进而说明到现在共学习了5个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

教师再给出数7400、504、4320、2005、348, 让学生认读。

教师出示教材第2页中六个省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认识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比一万大的数 (揭示课题) 。

2. 引导探究, 获取新知。

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万、2万……9万,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10万要在十万位上拨一颗珠子, 100万要在百万位上拨一颗珠子, 1000万要在千万位上拨一颗珠子, 10个1000万 (1亿) 要在亿位上拨一颗珠子, 10亿要在十亿位上拨一颗珠子。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适时设置障碍, 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的道理。

3. 多种途径, 强化认知。

回顾认识: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组织学生互说、抢答、开火车答, 默读并记住。

进一步巩固: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叫计数单位, 每个数字占一个位置叫数位, 认识数位的排列并引出数位顺序表。

以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为例,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 计数单位, 随即引出数级概念。

二、课例分析

综观本课例, 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引导得当, 体验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主导作用十分明显,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

引导学生从个位的认识开始, 历经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等计数单位的建构,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万以内数 (已知) 、亿以内和亿以上数 (新知) 的认识连为一体, 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认知, 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知识结构, 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使对大数的正确认读水到渠成。

2. 合理设置障碍, 激励学生思考。

教师有意在某些关键点设置障碍, 引起学生思考并加以纠正。如在个位上拨10, 在百万位上拨1000万等,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体会和感悟十进制计数原理。在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并认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 自然地引入主题图 (六个省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内容, 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学习需求, 激发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概念、原理。

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 适时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通过认识数位的排列, 引出数位顺序表;通过拨大数和观察数位顺序表, 引出数级概念;通过设置障碍, 引导学生理解十进制原理等, 这些认识, 循序渐进, 合情合理, 自然顺畅。

4. 借助工具, 合理引导。

教师自始至终借助计数器教学, 如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操作, 使抽象的数字建立在直观的模型基础之上, 成为教学成功的有效载体。

三、教学探讨

学生体验不足是本堂课的缺憾, 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加强。

1. 切实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教学中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 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会运用数表示事物, 并能进行交流。”由此可见,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去寻找数, 观察数, 让他们感觉数就在身边。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世博主题馆装有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 屋面达3万多平方米, 年发电280万度;德国馆内神奇的声控‘魔球’, 内装40万根发光二极管, 能在人们的呼喊声中跳动。”在这一情境中提到的数:3万、40万、280万, 有学生认识的数, 也有他们不认识的数, 但是让学生经历回想、猜测、疑惑等思维过程, 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了具体情境中大数的作用和意义。

联系实际, 感受大数。引导学生观察报纸, 先估一估, 然后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正在使用的数学课本约是8万字。那么一百万有多大, 与课本相比大约相当于13本课本的字数。通过对现实生活素材的挖掘, 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感受这些数的大小, 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真正含义, 从而建立数感。

2. 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多种感官参与, 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如,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尝试拨数, 逐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看一看正在使用的数学课本有多少页纸, 算算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万页纸, 十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如此反复感悟大数, 培养数感。

教学方法感性认识论文 篇2

(认识钟表、认识时钟、认识时间、认识钟点、钟表的认识、时钟认知、时间的认识统称为钟表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2012年6月第1版)从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84~87页)开始安排了“认识钟表”的教学内容,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特点,确定此部分教学计划适合采用较为生动的“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首先,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注意到时间在生活、学习中的常规应用,如早晨七点起床、九点半做眼保健操、中午十一点半吃午餐、下午三点半放学、晚上六点半看动画片„„乃至一节课的长度为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新闻联播30分钟(半小时)等。

然后,从认识钟表的外观,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的数字式、指针式钟表开始,接下来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秒针在外观、名称、运转方式、指示时间单位上的区别。重点让学生观察时间在指针式钟表上的表示方法,再看这些时间的书面表示方法如7:00表示7时(7点),同时让学生知道1天等于24时、1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接着认识表盘,看表盘上的刻度,12个大刻度以及60个小刻度,同时认识时、分、秒及这三者的单位换算进率。然后要让学生知道12时计法和24时计时法的区别和联系,如4时表示早晨4点,16时表示下午4点等。可以联系到中国古代计时器“日晷”、“铜漏壶”图片进行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计划为2课时完成。

《钟表助教1.6》的“自由拨钟”功能可很好地满足以上教学需要,可以隐藏任意指针。如下图:

用鼠标拖动指针即可随意拨钟,且三针联动,可演示时、分、秒三针在运转和指示时间上的区别。也可以点击其上方的天线一次进行摘钩再拨钟,此时三针不联动,可单独拨任意一针进行教学,建议拨钟教学时先摘钩三针不联动,再“挂钩”三针联动。教学中,不仅教师可以操作拨钟,也可以让学生上手拨钟,不仅加深印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自由拨钟”功能还可用于较高年级学生学习钟表指针位置关系如重合、垂直、相背、60°夹角等。

接下来,就要由浅入深地来训练学生对钟表上指示的时间的认读。《钟表助教1.6》“综合”中的“出题”功能正是为这个需要而设计。下图为出题界面:

可以先从整点开始,然后加大难度至整点半点,再进一步加大难度至刻钟练习,然后整十分练习、五分练习、整分练习直至带秒练习,共七个难度级别。练习过程中可以记录出题的次数,便于家长或教师把握练习次数,也可以随时查看答案,便于学生初期的自学。这部分教学内容计划为1课时完成。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已经有比较强的钟表认知能力了,这时可以通过《钟表助教1.6》的“小考”、“拨考”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了。这两项功能界面请看下图:

同样也是七种难度可选,秒针可隐可显,作答计时交卷评分,统计正、误、未做题数量,满分有随机数量小星星飘落当做奖励,支持打印题面进行笔答,“小考”还支持鼠标点击放大钟面进行查看。这部分教学内容计划为1课时完成。

接下来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初步计算时长的应用题,如某人上午7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中午休息1小时,问其一天工作了几小时之类。这时《钟表助教1.6》“综合”中的“演示”功能可以直观演示从上午7点到下午4点钟表指针的运转情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时针转了9圈即9小时,去掉休息的1小时,工作时间为8小时。这部分教学内容计划为1课时完成。演示功能请看下图: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练习,学生的钟表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已经大大增强,直观题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了,那么《钟表助教1.6》还特意准备了终极难度的挑战“时间试卷”,以备日后作为“拓展提高”练习题使用。同样七种难度可选,同样为每卷十题,答题计时交卷评分,统计正、误、未做题数量,满分有随机数量小星星飘落当做奖励,支持打印题面进行笔答,支持键盘光标键移动光标,支持显示正确答案。因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较多笔算且因难度不同笔算题也增加,所以计划安排在较高年级2~4课时完成。界面如下:

除以上功能,教学时对学生实验、研讨活动进行限时,《钟表助教1.6》里“综合”功能中的“计时”、“倒计时”、“闹钟”功能也同样能满足你的需要。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篇3

谈话: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愿意帮它吗?我们这个课桌面多长呢?谁有办法量出来告诉它。

咦?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边,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是呀,我们量东西的时候要有统一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量东西的統一单位——厘米。

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来量物体的长度?

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尺,尽管尺长得不一样,但它上面却有一样的东西。想不想去研究?拿出自己的小尺,仔细观察,小尺上都有些什么呢?

二、认识1厘米

1厘米的长度在小尺上是从哪里到哪里?

除了这里的1厘米,还有哪里有1厘米?

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

三、感知1厘米

1.比一比

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1厘米)

像老师这样夹住小棒的两端,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现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左手将这根小棒放回,你比划的1厘米准吗?

2.找一找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找一找。

3.捏一捏

你能凭印象捏一个1厘米的橡皮泥吗?

四、认识几厘米

谈话:我们刚才认识了1厘米,出示2、5、8厘米的线段。几厘米?为什么?

反问:那13厘米呢?——13大格

五、量一量,总结测量方法

1.自己探索量法

我们认识了尺,知道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这有两条线段,你有本领量出它们的长度吗?

2.巩固完善量法

大家看,这把小刀到底是几厘米?为什么量得不准确?

六、画一画

我们学会量线段的长了,你能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吗?

七、认识大约

老师捏了一个橡皮泥,几厘米?你们想捏几厘米?各自捏一捏。

你捏的是几厘米?正好5厘米吗?在5厘米和6厘米之间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

注意,现在它要动手术了。(小刀切成正好5厘米)现在它多长?(再切比5厘米少一点点)现在呢?(大约5厘米)(再切比4厘米多一点点)现在呢?(大约4厘米)

谈话:我们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了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非常接近几大格就是大约几厘米。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上面都有长度,首先来量量我们手掌的宽,再量量食指的长。

八、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方法感性认识论文 篇4

现在我们先分析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1.金属的性能:包括使用性能与工艺性能两部分, 特别是力学性能部分, 该内容为本课程的重点, 但并非难点。

2.金属学基础知识是本课程中较为抽象的环节, 是教学中的难点, 但并非全为重点。

3.合金相图 (铁碳合金相图) :是本课程的重点, 如铁碳合金的基本相, 铁碳合金的分类, 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但相图分析及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是难点, 而并非重点。

4.钢的热处理:是本课程的重点, 且又是难点, 特别是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5.常用金属材料:是一般的了解内容, 不是难点与重点。

笔者认为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 对于非重点的难点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要求学生全部搞清反而抓不住重点, 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 适得其反。

技工学校机械类各专业工种对本课程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成份 (牌号) —用途之间的关系是首先必须弄清的, 而组织—性能—用途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感性认识, 找出切入点

首先分析钢的用途与成份 (牌号) 之间的关系, 明确强调“钢” (除特殊钢外) 的用途主要根据含碳量 (碳素钢是如此, 合金钢也基本如此) 。

机械零件 (根据其使用性能要求进行分类) 的主要类型基本上有如下形式:学比

1.“外硬内韧”性能要求的机械零件—如变速齿轮等。

2.要求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的机械零件—如转动件、联接件等。

3.具有足够的硬度与耐磨性的工件—如手动工具 (锉刀、丝锥等) 。

4.要求具有足够硬度、耐磨性、红硬性的零件—如:钻头、车刀等。

5.具有高的弹性极限与疲劳强度要求的零件—弹簧类零件。

6.以及有局部性能要求的零件。

在教学中展示各种典型零件的坯料与成品, 并通过提问提示活跃教学气氛, 学生容易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与感性认识, 比较容易地判断应选什么样的材料 (即用途—成份之间的关系) 。

第1类型零件, 应选用低碳钢韧性好, 为满足外硬的性能要求, 可进行表面淬火渗碳、渗氮或软氮化等表面热处理及化学热处理 (实质采用20号钢或合金渗碳钢) 。

第2类型零件, 由于需传递较大的动力, 要求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故需选用中碳钢, 实际选用35-55号钢对大型机件来说, 为了提高淬透性 (即临界淬透直径DC值) 可选用合金调质。

第3类型零件, 由于只要求具有高的硬度与耐磨性 (对韧性一般没有要求) 故选用高碳钢 (碳素工具钢或低合金工具钢) 。

第4类型零件, 由于高速切削加工产生高热, 一般碳素工具钢不能满足其对“红硬性”的要求, 故应选用回火稳定性较高低合金工具钢或高速钢 (或硬质合金) 。后两类零件不再繁述。

理清 (复习巩固) 了成份与用途的关系后, 进一步分析成份 (牌号) —组织—性能—用途之间的关系。

二、化繁为简, 逐步分析

(一) 预备热处理的目的及选用

1.从切削加工性能方面考虑

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硬度 (金属材料最适宜的切削加工硬度值约在170-230HBW) 。钢的组织是铁素体与渗碳体两基本相混合而成, 随含碳量增加渗碳体的相对量不断增加, 相对量较多的片状或网状的渗碳体显然对切削加工过程不利, 而低碳钢塑性、韧性好, 而硬度较低。

故高碳钢宜采用球化退火使网状渗碳体球化, 而低碳钢宜采用正火, 可得到细珠光体 (索氏体) , 提高其硬度有利于切削加工。

2.从消除 (前道工序带来的) 组织缺陷方面考虑

学生从已学过的机械制图中已经知道机械零 (部) 件的“形”有四个类型, 即⑴轴类、⑵盘类、⑶叉架类、⑷箱体类。形状较简单的零件可从原料 (棒材或板材) 上直接截取, 而形状较复杂的零件毛坯需经过铸造、锻造或焊接成形, 必然会产生内应力及成份偏析、疏松及晶粒粗大等组织缺陷。为消除零件坯料中的隐患或组织缺陷, 则可采用去应力退火或正火 (细化晶粒, 均匀组织) 或扩散退火 (成份均匀化) 。

3.

对不重要的机件正火后的力学性能能满足其使用性能要求, 则可作最终热处理

4.预备热处理的工序位置

当我们分析了预备热处理的目的及选用后, 学生很快就会明白预备热处理的工序位置应在毛坯成型后, 机械粗 (切削) 加工之前。

(二) 最终热处理的目的

1.淬火的主要目的

如果说, 预备热处理改善了基体组织与渗碳体的形态、大小及分布状态, 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而淬火则不仅使渗碳体这脆硬相消失 (或部分消失) , 而且改变了钢的基体组织, 获得高强度、硬度 (与含碳量有关) 。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或在马氏体的基体上分布着细粒状的渗碳体, 通过讲解马氏体的形成、组织与性能, 加深了学生对“固溶强化”这个概念的了解, 进而分析含碳量对晶格畸变度的影响, 成份与选用等相关联的问题。

2.回火的目的及回火温度对钢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淬火钢件由于是在急冷条件 (水冷或油冷等) 下冷却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非马氏体组织都是非稳定组织, 则回火成为淬火钢件必须的后续热处理工序。

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 硬基体+硬质点 (马氏体+极细微碳化物)

满足作为工具钢类零件所需的力学性能。

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 (铁素体+极细粒状渗碳体)

满足弹簧类零件使用性能要求 (弹簧类零件也可采用等温淬火)

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 软基体+硬质点 (铁素体+细粒状渗碳体)

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满足传动件使用性能要求。 (如表面或某部位需提高其耐磨性, 可进行表面淬火)

3.最终热处理的工序位置

淬火+回火作为一般机件的最终热处理, 因淬火钢件在淬火后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及淬硬层深度有限等原因, 故其工序位置应在机械粗 (切削) 加工之后, 精加工或半精加工之前。

三、归纳总结, 加深理解和记忆对于技工学校非热处理专业的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来说, 直观、实用的教学过程 (或综合分析) 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实现各知识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希与诸位从事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同仁共同调研,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选用不同成份的钢件进行淬火、回火, 检测出其力学性能 (如硬度、强度、韧性) 或金相组织变化, 以使学生先从感性上了解钢件进行各种热处理对其性能的影响, 如正火与退火后硬度变化或淬火钢回火后钢件的金相组织及力学性能变化等例子, 使学生较能从理性上认识到常规热处理的工序过程及主要目的。在实际生产工序过程中, 为满足 (钢) 零件使用性能要求, 应先选择合适的钢料 (成分) , 通过预备热处理改善其工艺性能, 粗加工后再进行最终热处理获得满足使用性能所要求的内在组织所具备的性能。

“钢的热处理”是本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难点, 本教材虽经多次修订再版, 难度降低了, 但主体的系统性, 连贯性基本不变。

参考文献

[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第五版)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北京) , 2007

[2].金属材料工艺学 (第二版)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计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 1994

[3].金属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 , 1977

教学方法感性认识论文 篇5

《克和千克的认识》“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三工镇中心学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准备:

天平、二分硬币、小棍、橡皮、盐、多媒体课件等。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用眼睛观察得到,只能凭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引:同学们都有随家长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吧,大家看看图中的物品的质量是多少?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牙膏是30克。生2:蛋卷7 5克。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生4: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生5:一袋茶叶450克。生6:一袋大米是5千克。……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小结:物品的轻重叫做它们的质量。你们知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吗?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同步分析: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吃透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常恒老师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认识常见的秤。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多媒体课件展示秤的产生过程,向学生灌输了相关数学知识的发展史,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生3:卖西瓜时用的是磅秤。生4:买中药用的是天平。

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三、在活动中体验感悟1克。

1、初次感受1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枚二分钱的硬币,你们知道它的质量是多少吗?看谁估的最准。生1:1克。生2:2克。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察)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生:l。

师:对!这一枚二分钱的硬币质量为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并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2、联系实际再次感受1克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根小棍。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在这里老师替学生称,我觉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去称更能让学生理解透彻。)(同步分析:学生们对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枚2分硬币”、“5粒黄豆”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大量的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感受1克物品的质量,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篇6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面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从而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这儿有两张纸,请你们给纸的面儿涂上颜色,比一比,谁先涂满。

2.提问:

老师的评判公正吗?为什么?要想比赛公平,应该怎么办?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物体的表面和面积

(1)比较课本的封面和黑板表面

①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判断其大小。

②再看一看黑板的表面,这两个面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

(2)比较课桌面和教室的地面

摸一摸课桌的面,看看教室的整个地面,你想说什么?

小结: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为面积。

(3)说出生活里几个物体,并且说一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现在要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请一个同学闭上眼睛摸两个面,然后根据你的感觉,猜一猜你摸的哪一个面的面积大?并且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猜?

(1)把长方体其中的一个面描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图形?原来这个面的大小就成了长方形的大小,那长方形的面积在哪里?

(2)老师擦掉一条线,问:还能找到长方形的面积吗?为什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有面积?

小结:封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3)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封闭图形,并用彩笔涂这个图形的面积。

3.探究面积比较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个封闭图形,你们能分辨它们的大小吗?

(1)比较梯形和三角形

(小结:观察法)

(2)比较两个圆形

(小结:重叠法)

(3)比较两张方格纸的大小

(小结:数格子法)

(4)比较两个长方形

(小结:比较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

三、巩固练习

画1个图形,使它的面积等于5个方格那样大。

你们所画的图形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为什么?

小结:面积一样大,但图形是可以变换的。

四、拓展延伸

比较两张方格纸的大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作者单位 湖南省吉首市龙山县第一小学)

教学方法感性认识论文 篇7

目标教学管理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工作系统, 每项教学活动都是严格按PDCA进行的。从宏观上看, P (计划) , 即教学大纲, 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学目标管理操作的基础和依据;D (实施) , 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实施的主要途径;C (检查) , 即包括单元测试, 期中、期末考试等, 通过检测与评价, 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 才有可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A (改进) , 即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不断优化教学氛围, 改进教学方法。这种PDCA循环式教学管理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自控性。但就局部而言, 单节课堂教学活动的自控性则明显减弱, 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加。表现在课前教师不能明确、科学地制订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中学生不清楚老师要讲多少内容, 课后教学双方很难及时判断教学效果。问题关键在于第一环节, 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在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时, 就会扼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完全处于你讲我听的被动状态, 到课堂教学结束时才知道本节课讲了什么内容, 至于掌握的程度如何, 心中连比较的标尺都没有。

那么, 如何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目标这根指挥棒呢?笔者认为, 要点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问题

明确提出这堂课围绕什么问题展开, 期望值是什么?用什么手段来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如果把教学目标及时提出来, 使教学双方心中有数, 就能够使教学双方在课堂上抓住重点, 相互启发, 主动思考, 并能在课后自我检查、总结复习。在课堂教学中, 把输入的信息结果通过输出的信息反馈回来, 并对信息的内容再次输入产生影响, 起到调节控制作用, 这种过程叫反馈。通过教学提问活动, 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 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 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问答, 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 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 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等, 使自己后续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二、难易适度

目标不但要明确重点, 而且要把握深度。就某一问题而言, 哪些概念和技巧是课堂应解决的, 哪些是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提高的, 应该经纬分明, 不可讲到哪算到哪, 也不可定点太高, 举手不及。不切实际的或过于抽象的目标不仅使课堂教学无法把握, 久而久之还会事与愿违, 从而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联想去解决疑难问题, 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效果。

三、虚实并重

教学过程是一个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不断深化过程, 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即解题能力。或者说, 学生解题能力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检验。我们的教学在许多情况下都处在上课老师动嘴, 课后学生动笔的状况, 结果学生对许多问题似懂非懂, 课后不知所措, 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中虚的多, 实的少, 即教师演示少, 学生动手机会更少, 一“灌”到底。要改变这种状况, 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讲什么, 要讲到什么程度, 而且要包括做什么, 做到什么程度, 即课堂教学注重精选少量典型例题, 主动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练习, 以帮助学生及时理解讲授内容, 掌握解题技巧, 这是目标中应该予以充分考虑的问题。

“认识直角”教学谈 篇8

一、引导参与, 初步形成直角表象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是丰富多彩的, 认识直角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在认识直角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式感知和认识直角, 使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 学到数学知识, 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发展空间观念。例如, 教学“认识直角”例3时, 借助生活情境引入直角, 引导学生观察丰富的实物图片, 借助多媒体, 用彩色线条把学生找到的直角标出来。此后, 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找其他实物中的直角。这样教学, 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的直角, 为认识直角特征做好铺垫。通过对实物图的观察, 唤醒学生头脑中直角的表象后, 教师可顺势提出:“你能做一个直角吗?”让学生利用丰富的材料, 结合对直角的直观认识, 在做中思, 做中悟, 通过互动交流, 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教学例4时, 让学生认真观察三角板上的直角, 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 逐步抽象概括出直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 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允许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如果学生对直角特征感知不充分的话, 可以选择先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再用三角板画直角, 抽象特征;如果对直角特征感知比较好的话, 可以直接用三角板画直角, 把抽象的特征表现出来, 这种从“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 有利于学生对直角特征的直观认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注重操作, 深化对直角的认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动手操作中, 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丰富感性认识, 形成表象, 掌握直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例3、例4时, 可以用下面方法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直角。

首先, 从正方形纸片、纸袋、三角尺上找直角, 观察直角。把三个直角按不同的位置摆放, 让学生感知直角, 加深印象。

其次, 用纸折出直角。可先让学生参看书上的折法, 再动手折, 想想折直角的步骤。在折直角时可选用不规则的纸张, 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也能折出直角, 但原来纸上的四个直角会干扰学生对折出的直角的注意。

再次, 把折出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一方面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 另一方面发现直角同样大。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由于学生已经知道直角同样大, 有用纸折直角和观察三角尺上直角的经验, 所以, 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判断。凡是和这些角大小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大小不相等的都不是直角。

最后, 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画直角, 这是个难点。开始, 教师可以不讲如何画直角, 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 学生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画法:有的没有顶点, 有的边不直, 有的在已有的直角上描画……针对学生画直角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小组合作, 互帮互学, 把握画直角的要领。最后, 在总结学生的画法的基础上, 教师归纳出画直角的正确方法。把学生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 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三、重视联系实际,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角》教学案例 篇9

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题是“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引导,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 教师精心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并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去经历、去体验, 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探究中不断发展的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 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分离出角的几何图形,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际,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发展创新思维。

2.通过找一找、画一画、摸一摸、认一认、标一标、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3.结合生活情境,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学生准备三角板、小木棒等。

【教学内容】第1 课时 (共2 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今天, 陈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神秘的图形王国里参观, 大家想不想去呀?

生:想去。

师:参观了神秘又美丽的图形王国后, 老师想考考大家, 同学们, 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我知道那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师:同学们真棒!知道的还真多,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位新朋友, 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它就藏在这些图片中,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看看它是谁?

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 闪烁“角”的部分, 引导学生欣赏。

师:有谁知道, 它叫什么?

生:角。

师:对呀, 这些物体中都有角,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认识角。

【评:从学生熟悉的图片知识入手, 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联系生活, 探索新知

(一) 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找一找自己的周围, 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

让学生找找。

师:哦, 生活中到处都藏着角, 角无处不在, 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评:从“摸生活中实物找找角”学生可知、可感的生活实例, 紧紧地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找到了图形周长的生活原型。】

(二) 认识角

1.在学习卡上画一个角。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生活中的角, 接下来, 我们一起去学简单的画角方法吧?

师:同学们, 你能利用工具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 教师做指导。

2.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利用三角板来画角, 都说三角板上就有角, 老师想请大家找出自己三角板上的一个角, 跟着老师做, 用手去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你们也可以从自己学习用具中找一找角, 并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3.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生:有一个尖尖的点。

生:还有两条长长的线。

师:同学们, 请你们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 是不是有同样的感觉?

生:尖尖的, 有点刺, 还有两条边。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刚才我们用手摸出三角板尖尖的点, 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师:你还摸到了什么?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师:一起来看看, 图中的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让学生发现结果) 全班齐读

【评:为了达到活动的省时高效, 我大胆开放课堂时空, 操作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材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充足的时空。】

4.读一读、记一记。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 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 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 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 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 读作:角1。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 读一读。

【评:教学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 抓住角的本质属性,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 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 再通过摸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 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 层次分明, 过渡自然, 学生容易接受, 顺利突出本课重点。】

三、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师:同学们, 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呢?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 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学生同桌交流, 互相介绍

【评:联系实际生活, 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束:同学们, 角的用处很大, 角的秘密还有很多,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 找到更多的角。

【板书设计】

对分层教学的认识 篇10

如何避免在听评课活动中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呢?我任教导主任后确定了评课过程的“三一”制, 即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课, 听课后发言的教师要提三个优点一个不足。优点要择其精华依主次展开, 目的是进行鼓励, 帮助授课教师发现自己的长处, 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虽然只补充一个不足, 但是要求能抓住要害,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参考。此法推出后, 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在交流教学思想, 总结教学经验, 探讨教学方法, 帮助、指导上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方面, 发挥了评课的效益功能, 实现了评课活动的真正目的, 起到了推动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

教师是人, 自然年龄就有老幼, 能力就有大小, 教学水平就有高低。同样, 学生也是人, 尽管同一批学生年龄相近, 但毕竟性情各异, 身心发展有快慢, 接受新生事物也有差别, 因此实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才能科学有效。那么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

普撒爱心, 雨露共享。这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基础。著名教育家爱墨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 我们都要感情上尊重, 生活中关心, 不放纵学优者的小恶, 不歧视学困者的疑难, 让师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万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有爱心的教师是能够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 去打开每一座资源宝库的。

形式统一, 步调一致。这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 往往会出现逆反心理。这时要试着把教育的意图掩盖, 因为此时, 你越是逼迫他学习, 他越是反感, 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 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意图越是隐蔽, 就越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就越能转化成受教育者的内心要求。”因此, 分层教学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我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时, 也同前面对教师评课一样, 项目一致, 格式一致, 外表看起来如出一辙, 实际上知识内容难易有别。

要求适度, 方法灵活。这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内涵。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人而异。我在教学中, 作业设计时对A层学生考虑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对B层学生多采取面批面改, 及时提出要求, 而对C层学生则检查督促, 耐心帮助, 加强课外辅导等。课堂提问时对A层学生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 对B层学生则以知识强化训练为主, 对C层学生则以基础知识巩固为主, 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使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篇11

1.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引出小数。

(多媒体先出示好亿佳超市,引出文中超市购物的情景图,然后出示表示三种食品价格的小数)

师: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探究关于小数的知识吧。(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2.认识小数点。

联系分数中的分数线,从而引出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并介绍小数点左边是小数的整数部分,而小数点右边部分叫小数部分。

3.学习读法。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这些小数)

师(强调):小数点左边部分和右边部分的读法是不一样的。读小数时,小数点左边的数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照顺序依次去读,和我们报电话号码一样。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请学生用几元几角几分把5.98元、0.85元、2.60元表示出来)

师(指着用“元”作单位的小数):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小数,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师(归纳):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数表示几角,第二位数表示几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小数,请说说在生活中你收集到了哪些小数?

生:铅笔芯0.7、饮料瓶上是1.25L、别针的长度是0.80分米……

师:看来,小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还是很广泛的。下面我们轻松一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A.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它有着长长的脖子。(长颈鹿)

B.这种动物是世界上现存体形最大但不能飞行的鸟类,也有长长的脖子,而且它的蛋是最大的蛋。(鸵鸟)

C.这是世界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出示非洲象图片及数据)。

2.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例1)。

师:刚才长颈鹿、鸵鸟的身高都是用米做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现在我们看看如何用米作单位表示其他的长度。

(1) 探究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课件出示十等份的简易米尺)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十分之一米用我们刚认识的小数表示就是0.1米。(板书: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0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那么,0.1米就是1分米。我们一起来读一遍,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那3分米用分数该怎么表示呢?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我们把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观察一下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2)探究两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出示课件):现在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既然1分米可以用0.1米来表示,猜猜看1厘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板书:1厘米=0.01米)

师:既然1厘米等于0.01米,那么3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该怎么表示?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8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该怎么表示?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18米)这里的1表示什么?(1分米)8又表示什么?(8厘米)合在一起就是——(18厘米)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师(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解决问题。

师(出示情景图):看看这些小朋友们都在做什么?

生:量身高。

师:老师会把自己的身高用小数表示。(板书:1米62厘米=1.62米)

小组讨论:

A.你能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吗?写一写。

B.请你把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师:你知道用小数表示长度时,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呢?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呢?(指名回答)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师:这是老师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你帮我把日记里的一些数据改成另一种形式。

课件出示:小明早上要去上学,起床晚了,他赶紧从2米2分米( )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 )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快速洗了脸。到小吃店买了一个5角( )元钱的鸡蛋和2元3角( )元钱的面包后,跑到学校。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今天的表现能用一个怎样的小数来表示呢?

中学分层教学的认识 篇12

“分层教学”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将学习能力大体一致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班级, 给爱学习的学生创设出一个好的区域环境, 不会因为教师迁就学习跟不上的学生, 而影响优秀学生学习的前进步伐;同时, 在课堂纪律的维护上, 不会因为纪律管理而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光;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更容易根据学生的实情来备课, 尽可能地做到所备的内容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 在知识的发挥上, 可以让教师发挥到极致。优生优待, 培养出“尖子生”, 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对学生的家庭幸福、对学校知名度的抬升、对国家社会的发展, 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再强调教育要平等、要公平。分层教学的做法不是对学生的歧视, 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相应的教育, 这才是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弟子规》中就有言:“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这就是说人是有差异的, 正因为有差异才需要因材施教。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操作

(一) 弄清基础, 科学划分层次

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发展存在的明显差异、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把学生适当地划分好层次, 分好组别。另外, 要做好分层之前的动员工作, 向学生宣传分层教学的理念和意义,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 本着自愿的原则, 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二) 教学目标层次的确定

在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次学生立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减少学习恐惧心理;B层次学生能理解课本, 着眼于使用知识的培养, 做到基础扎实, 有一定的学习热情;C层次学生应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着重提高其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A层次学生是新课程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所收获;B层次学生是新课程中所有的教学要求;C层次学生是深化熟练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侧重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学习。

三、分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如何对待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

重点班的学生是“重点中学”中的“重点”, 是“双重点”, 因此担任重点班课的教师应该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要恪尽职守, 勤奋工作, 千万不要辜负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教学普通班的教师, 也不要对学生放弃, 在普通班的学生, 更需要接受教育, 因为原先教育的欠缺, 现在更需要弥补, 所以教师更不要对学生产生歧视, 学生学习能力有高低, 但人格尊严是平等的。

(二)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这是为人师者必备的素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就是要把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感情、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 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情感, 尊重学生的人格, 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今天的“差生”并不意味着明天也是“差生”。教师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 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种理念,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三) 班级学情水平不一, 但教师地位是平等的

学校的工作只是分工不同,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不同岗位上, 只要用心工作的, 都值得我们尊敬。其实不管选择哪一个班, 只要用心琢磨, 总能找到自己业务能力长进的方向, 教重点班的教师, 学生水平高,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强烈, 问的问题也将很有深度, 这将激励着教师关注知识, 多学习, 学生的优秀将带动着教师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但也有弊端, 因为学生主动学, 教师就可能忽略关注教学方法, 关注课堂管理能力, 因此, 教过重点班的教师, 再教普通班就难以胜任, 不是缺知识, 而是缺方法———“管”的方法和“教”的方法, 就如同“吃好东西吃惯了, 粗茶淡饭就难以忍受”。教普通班的教师, 因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兴趣不高, 就将激励着我们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学生爱犯错误,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的管理能力在不自觉中就得到提高, 高明的“陪练”才更容易培养出顶尖选手, 所以, 我们应持感恩的心态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分层教学体现了“差异化教学”“以人为本”以及“特色教育”, 提供了“新人才观”的理念。但分层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分层敏感、教师角色的转换、分层教学的组织协调问题;理想化的分层与教育成本的核算矛盾;成功型的评价理念与传统评价的冲突。分层教学本来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性, 体现公平性, 而一些学校借此分重点班和普通班, 用优秀教师上重点班, 一般教师上普通班, 这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专业图书馆的属性下一篇:承包商的工程索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