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法治疗

2025-01-08

针法治疗(精选10篇)

针法治疗 篇1

痤疮又名“粉刺”或“青春痘”,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面、上胸、背部等处的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脓疱等皮损为主要症状。本病具有一定毁容性,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尤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男性略多于女性。中医学认为,本病与风热、湿热及痰瘀密切相关,西医学则多考虑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和痤疮内丙酸杆菌感染等四大因素相关,部分患者还与遗传、免疫和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有关。痤疮病程长久、发病缓慢,30岁以后病情逐渐减轻或自愈,遗留或多或少的凹状萎缩性疤痕或瘢痕疙瘩。笔者采用刮痧配合平衡针法治疗痤疮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校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皮肤科痤疮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6~37岁,平均21.5岁,病程2个月~7年;痤疮程度分级[1]:Ⅱ级20例,Ⅲ级34例,Ⅳ级6例。

1.2 诊断与分级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①初起在毛囊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疤,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②多发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③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受外邪等诱发;④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⑤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

1.2.2 分级标准

根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4级三度[1]:Ⅰ级(轻度)为散发或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Ⅱ级(中度)为Ⅰ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多,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Ⅲ级(重度)为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Ⅳ级(重度~集簇性)为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1.3 治疗方法

1.3.1 刮痧疗法

①部位:头部督脉循行线(从百会至前发际)、背部督脉循行线(从大椎至身柱)、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从大杼至胃俞)。②操作方法:泻刮头部督脉百会至前发际段循行线;泻刮背部督脉从大椎至身柱段循行线,要求出痧;泻刮背部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至胃俞段,要求出痧,并对背部刮拭之处进行拍法或叩击。头部可每日刮痧1次,其他部位可间隔3~4日刮痧1次,连续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后,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3.2平衡针法

①选穴:痤疮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②操作方法:采用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及两侧1cm处各点刺一针,局部常规消毒,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局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挤出3~5滴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即可,3~4日放血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3]

显效:皮损等级下降2级,伴随症状消失;良效:皮损等级下降1级,伴随症状消失;有效:皮损等级下降1级,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皮损等级无变化,伴随症状仍存在。

2 结果

60例患者中,显效44例,良效1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0%。

3 体会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重者亦可发生于胸及背部,可形成粉刺、丘疹、结节或囊肿等,常伴有皮脂溢出。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初步认为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与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度、皮肤毛囊感染、精神因素、消化功能失调、毛囊内微生物等也有一定关系。临床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同时有丘疹、囊肿、结节等,说明痤疮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非单一因素所决定。热、郁、痰湿等病因郁结、阻滞肌肤毛窍,导致其疏泄失常为其基本病机,以郁为特点,正如《内经》云:“寒薄为皶,郁乃痤。”

刮痧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刮痧器具在表皮经络及穴位上进行刮治,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络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排泄瘀毒、退热解惊、开窍益神等功效。背部为五脏六腑各背俞穴聚集之地,背部刮痧可疏通相关脏腑经络,加快体内毒素排出[4];同时刮痧会使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增强,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从而促进全身新陈代谢。

平衡针法是王文远教授创立的一门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通过痤疮穴点刺放血,可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功能[5]。

临床治疗时,因痤疮穴和大椎穴的定位均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笔者认为背部督脉后发际经大椎至身柱段循行线刮痧时,位置可稍偏下,避开痤疮穴点刺放血的部位。本研究结果表明,刮痧配合平衡针法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为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元灏,董勤.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2.

[3]曾裕宏,韦怀籍,祝秀文,等.自血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7):63-64.

[4]曾贤,杨丹,徐丽,等.刮痧配合自血疗法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1(6):52-54.

[5]宫玉柱,郭大江,李淑平,等.养颜散结胶囊联合平衡针灸治疗寻常痤疮89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3):357-358.

针法治疗 篇2

方法:通过对32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实施刺络拔罐配合运动针法治疗,依据疗效标准,观察其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火针为主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是很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治疗刺络拔罐运动针法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77-01

急性腰扭伤又称“闪腰”,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或小关节过度扭曲或牵拉所致的损伤,以腰部剧痛及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常发生于搬抬重物时腰部姿势不正确、体位或用力不当造成,是针灸科常见病。笔者近年采用刺络拔罐配合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32例,收到明显的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均为合浦县中医院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4岁;病情最短4小时,最长6天。全部病例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有腰部扭伤史,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剧烈,屈伸转则受限,并且脊柱腰段向左侧或右侧偏歪,检查有局限性压痛点,但无放射痛,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

2治疗方法

2.1取穴。①后溪(双侧)、人中、阿是穴;②腰痛穴(患侧)、委中(双侧)。急性腰扭伤疼痛或压痛在后背正中线上,即督脉走行线上,取第①组穴位;如疼痛或压痛在脊柱两侧腰肌上,即膀胱经走行线上,取第②组穴位。

2.2操作。①患者取端坐位,伸手微握拳,取穴后溪,用一寸毫针,沿第五掌骨后方,紧贴骨内缘,进针0.8寸,施捻转或捻转提插手法;再以一寸毫针,针尖向鼻中隔方向,速刺人中穴,施提插手法,针后令患者起立,缓慢活动腰部,做前曲后伸动作,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后取俯卧位,以三棱针点刺阿是穴,并在阿是穴及腰部施以拔火罐,使阿是穴出血,起罐后揩净血液,并以消毒棉签消毒穴位。②腰痛穴即威灵穴和精灵穴,威灵穴在手背第2,3掌骨间的中点,第二掌指伸肌键挠侧凹陷处;精灵穴在手背第4,5掌骨间的中点,第四指伸肌键尺侧凹陷处。以一寸毫针直刺此两穴,以患者自感手掌麻胀为度,令患者活动腰部,做前曲后伸动作,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取俯卧位,暴露下肢,在委中穴及其两侧寻找努张的表浅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并在放血部位加拔火罐,使出血达1-2毫升为佳,起罐后揩净血液,并以消毒棉签消毒穴位。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判定。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如常。有效:腰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3.2结果。本组32例,治愈22例(其中经1次治疗后痊愈7例,3次治愈15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男,42岁,个体户,2004年6月7日初诊。主诉;腰痛2天。病史:2天前因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即觉腰痛剧烈,不能活动,休息后疼痛未见缓解,曾在附近医院服药打针未见好转,经介绍前来针灸。查体:第四腰椎左侧1.5cm处压痛明显。X线检查:腰椎未见异常。取上述第②种方法治疗后,即觉腰部活动时己无明显疼痛,惟有局部轻微压痛,第三天病人告知,经上次针灸一次后,腰痛已愈。

5体会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认为是因气血瘀滞、经脉闭阻所致,治疗“以通为用”,因“通则不痛”。腰部为督脉及膀胱经所经过,《素问·骨空论》说:“督之为病,脊强反折”是说脊柱强直疼痛,是督脉的病候;《医宗金鉴》认为“伤损腰痛背痛之症,或因动堕,或因打扑,皆瘀血留于太阳经所致”,故取穴选择与督脉、膀胱经密切相关的穴位为主。针刺人中穴可疏通督脉,行气活血,从而“通而不痛”;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督脉,故对腰部疼痛有迅速止痛之效;腰痛穴为经外奇穴,奇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因具有奇效而得名,针刺腰痛穴可通调腰部经气,疏通脉络,同时活动腰部可以促进腰部气血畅通,有效调整腰部经络的气机,通则不痛,使腰痛得愈。阿是穴即压痛点,在《千经方》中记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通过对阿是穴的刺络放血,可起到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效果。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下合穴,是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验穴,《素问·刺腰痛论》叙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民背如重状,刺其都中。太阳正经出血……”,“腰痛夹脊而痛至头,……刺足太阳都中出血。”均明确提出刺委中出血才能治疗腰痛。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运用委中刺血,对急性腰扭伤疼痛及压痛部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线上的效果最佳,疼痛的缓解程度往往与出血量成正比,如出血不暢加拔火罐。

现代医学认为脊柱外周肌肉群是带动骨关节运动的动力源,又是加强骨关节稳定的重要因素,因其位置接近体表,容易受外力作用使腰部软组织受到牵拉,摩擦受压而造成平衡失调,引起脊柱小关节嵌顿,关节周围韧带撕裂等软组织损伤,发生疼痛[2]。本方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同时运动患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刺激并兴奋大脑皮层有关中枢系统及神经反射,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配合刺络拔罐,能加速受损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液加速循环,通过机体的调节功能来改善小关节紊乱、关节束交锁及滑膜嵌顿等症状[3],共奏平衡协调,解痉止痛之功。

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如遇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或空腹,在运动针法时,应避免强刺激,以防晕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2-213

[2]高凤云.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246例[J].广西中医药,2001;24(2):33

针法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福州市第一医院中风后手偏瘫住院患者100例,由课题负责人查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1~73岁,平均48.3±8.16岁,病程20~182天;中脏腑11例,中经络39例;脑出血18例,脑梗死32例;右侧肢体瘫21例,左侧肢体瘫29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50~75岁,平均46.1±7.56岁,病程31~173天;中脏腑14例,中经络36例;脑出血17例,脑梗死33例;右侧肢体瘫19例,左侧肢体瘫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类型及发病部位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头部CT或MRI检查支持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且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②Fugl-Meyer手运动功能积分0~4分;③无影响功能恢复的其他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④能坚持针刺治疗。

1.4 排除标准

患侧手部外伤性疾病/周围性神经损伤;活动性肝病、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进行性高血压、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既往有痴呆或精神病史;观察中自然脱离者。

1.5 方法

1.5.1 治疗组

放血:按患者临床症状选穴位,如手臂紧张、屈伸不利者取胸1~5夹脊穴,肩痛取肩前,前臂痛麻取曲池或曲泽,手指麻木取手十二井穴等,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量少者可配合拔罐。动气针法:患者取仰卧位,双手平放上腹部两侧,用75%酒精在穴位处常规消毒,取0.3mm×30mm不锈钢毫针,直刺双手灵骨、大白0.5~1寸。灵骨:手背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大白:手背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至凹陷处(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处外开五分处取之,即手阳明大肠经三间穴)。同时捻转提插,使患者得气,得气后嘱患者活动手部,以伸展运动为主。每隔5min行针1次,留针15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3天,共3个疗程。

1.5.2 对照组

取极泉、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极泉穴不留针,余穴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3天,共3个疗程。

1.6 疗效标准

采用修订Ashworth量表分级[4]、Fugl-Meyer(FMA)[5]手功能评分评价效果。FMA手功能评分共7项,每项2分,最高14分;积分<5分为严重运动障碍,6~9分为中度运动障碍,10~13分为轻度运动障碍。痊愈:Ashworth量表分级标准评定为0级;显效:Ashworth量表分级标准提高2个等级;好转:Ashworth量表分级标准提高1个等级;无效:Ashworth量表分级标准等级无变化。采用FAS-CO-3010B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检测全血黏度。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Ashworth量表分级

治疗前两组患者Ashworth分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P<0.05

2.2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P=0.0257<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2)P<0.01

2.3 手功能FMA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手功能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优于对照组(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脑血管病后上肢痉挛状态是脑血管病后运动机能恢复过程中的自然现象,由于大脑高级运动调控中枢受损,其对脊髓等低位运动中枢的调控及抑制作用中断,致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运动环路兴奋性增强所致。痉挛多表现为上肢内侧屈肌肌群占优势的屈曲性痉挛,手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较大,支配腕关节肌肉的α-神经元与皮质脊髓束之间具有较多单突触联系,因而手功能恢复是上肢康复的关键。

中医学认为,手指功能障碍表现为筋肉拘急、屈伸不利,为阳缓阴急,病机以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本,瘀血和痰浊阻滞为标;局部病变以瘀血、痰浊阻滞为标,属于“经筋病”范畴。脑血管病0.5~1年还存在肢体麻木,甚至伴随紧缩感,与癖血痰湿阻滞络脉有关,正如《金匾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以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针刺络脉一方面疏通络脉,使其气血渗灌,调和营卫,疏通经络;另一方面须清除造成脑络损伤的各种病理产物。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脊神经节分出节神经前后支,夹脊穴处在脊神经后支并有伴行的动脉丛和静脉丛的分布,重叩华佗夹脊穴出血能引起神经感受器兴奋,刺激信息沿脊神经与脑神经传入中枢及大脑病灶区,修复病灶部位,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麻木传入信息相遇,通过整合作用,针刺的传入信息抑制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信息[6],从而缓解麻木和产生紧缩感效应。十二井穴(或十宣穴)、气端穴在手足指(趾)端,其有末梢神经(感受器)、末梢血管,此处放血或针刺对脑内K+、Na+浓度有重要的良性调整作用,有利于缓解脑水肿发生、发展。出现肢体麻木、紧缩感者针刺十二并穴可以调节离子平衡,恢复末梢血管循环,使麻木、紧缩感消失,达到治愈目的。

动气针法为台湾针灸名家董景昌常用的针刺方法,其弟子杨维杰[7]命名,在台湾针灸界有较大影响;内地类似针刺方法称运动针刺法或针灸运动疗法。动气针法首先决定针刺穴位,进针得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程较久者可留针,中间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同时令患者再活动患部以引气;病变部位不能活动者,如病在胸腹,可按摩病变处或深呼吸。

参考文献

[1]李忠仁.针刺治疗中风病残上肢的经验介绍[J].上海针灸杂志,2000,1(1):3-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I):55-56.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Adams MM,Hicks AL.Spastic cit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Spinal Cord,2005,43(10):577-586.

[5]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胡新耀,李喜忠.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2):99.

运动针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篇4

【摘 要】 对近年来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进行概述,该疗法在筋伤疾病及痛症应用中较广泛,对非疼痛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运动针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033-03

运动针法是针刺与躯干肢体运动相结合以治疗瘫痪、疼痛等病证的方法,也叫互动式针刺法、针刺运动疗法[1-2]。近年来运动针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运动针法在临床的应用综述如下。

1 取穴、配穴方法

取穴可根据“运痛点”、“对应点”和“经脉循行路线上相应腧穴”3方面取用,或先运动后针刺,或运动针刺同时进行,或先针刺而后运动。何广新[3]认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时常采用三种配穴方法:左右对称取穴,上下相应取穴和前后对应取穴。左右对称取穴是在患部的对侧相应部位取穴,病在左,右取之,病在右,左取之。这种方法适用于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关节的扭挫伤。上下相应取穴即病在上,下取之,病在下,上取之。这种方法适用于颈项部和腰部的扭挫伤。前后对应取穴即病在胸取之背,病在背取之胸,适用于胸背部撞击伤。

2 治疗筋伤疾病及痛症

2.1 颈椎疾病 吴忠源[4]为探讨运动针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分别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运动针法进行治疗。结果2组间综合疗效,治疗前后各症状、体征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郑平[5]采用远端运动针法为主,配以阿是穴斜刺治疗颈项痛,取得良好疗效。袁永春[6]使用运动针法治疗肩颈综合,运动针刺组选用阿是穴为进针点,针至病变部位时,沿同一方向捻针至最大阻力,或进针后先行强刺激,令患者活动(主动或被动运动) 肩颈至最痛的姿势,在最痛的时间行雀啄泻法,再令患者沿肩关节各个方向运动,特别是最痛的方向应多运动,患者感到活动自如时出针。结果2组间综合疗效、治疗前后各症状、体征比较,提示运动针法治疗肩颈综合征比常规针刺效果更佳。郑成瑶[7]报道韩景献教授运用运动针法治疗颈肩综合征,要求行针时患者配合头颈部左右转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行针过程中3组动作交替进行,行针时间以患者自觉患处疼痛明显减轻为度,即起针,不留针。

2.2 肩关节疾病 梁俊[8]采用针刺中平穴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患者取坐位,取2寸毫针直刺1-1.5寸中平穴,左肩痛取右侧,右肩痛取左侧。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使整个小腿酸胀并有针感向上传为佳,同时嘱患者活动患侧肩关节,尽量向功能活动受限方向或寻找疼痛体位活动至最大限度,故意造成疼痛后,恢复至原体位,再反复上法数次,连续行针10min后出针。治疗50例,痊愈43例。李红[9]通过分三阶段治疗,比较针刺时肩关节运动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在留针的同时进行关节活动。取穴:中平、阳陵泉、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前两穴为对侧,余穴均为患侧。首先取中平、阳陵泉穴,飞针法进针,捻转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肩关节10min,做肩关节的前屈、外展、内收、后伸运动。第二阶段针局部的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不活动肩关节。第三阶段为捻转强刺激中平、阳陵泉穴,同时再次活动肩关节10min 后出针。结论:针刺时配合关节运动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严越台[10]直刺阳陵泉穴1.5寸,有酸胀感后留针20min,期间行针2次,令患者重复使其疼痛的肩关节,行外展、前屈、后伸等动作,重复30次后取针,休息10min再对患肩进行推拿治疗,疗效优于单纯推拿组。高保娃[11]治疗肩周炎,采用针刺对侧地机穴,进针1.5~2寸,提插捻转致有酸胀感后,令患者做患肢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旋转等运动5~10min,至患肢活动范围增大,疼痛减轻后出针,然后取 “靳氏肩三针”,对患肢进行针刺,捻转泻法,留针20min。结果:地机穴运动针法配合“靳氏肩三针”对肩周炎总有效率为98.6%。

2.3 腰椎疾病 陈敏[12]治疗急性腰扭伤,首先毫针直刺人中,留针过程中嘱患者行走5~10min,并做适度腰部活动。李建波[13]治疗治疗急性腰扭伤,也选用针刺人中穴,并取得满意疗效。许明辉[14]选用针刺养老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左侧腰痛取左侧,右侧腰痛取右侧,双侧腰痛取双侧。待患者出现酸胀、麻、沉或闪电感时,快速行针 30s,然后让患者缓慢站起, 轻轻活动腰部,以耐受为度。留针30~40min,15~20min行针1次。586例患者中,针1次痊愈者424例。郭丽霞[15]治疗急性腰扭伤,采用先针后溪穴,患者坐位,微握拳,取后溪穴,直刺1 寸左右,待得气后让病人站立,行提插捻转并施以强刺激手法,边行针边令病人做前俯后仰及左右旋转,最大限度地活动腰部10min。然后局部针刺阿是穴、腰俞、大肠俞、委中(同侧)。结果显示运动针刺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赵利华[16]观察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并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运动针刺组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取手背腰痛穴透心包、 三焦经,共 4 穴,用提插捻转泻法,嘱患者针感强时,两膝微摇左右转,活动腰胯,并逐渐加大活动幅度,留针30min,5 min 行针一次,治疗过程中带针运动,针后配合局部拔罐。结果显示运动组与常规组之间治愈率、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种疗法痊愈患者治疗次数比较有显著差异,运动组优于常规组。熊淑云[17]采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取穴: 督脉经型取人中, 足太阳经型取后溪, 足少阳经型取液门透中渚,足阳明经型取手三里。快速进针,针刺得气后, 在留针期间使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腰部。能站立者,主动作前俯弯腰、左右旋转、下蹲踢腿等各种动作。对于不能站立者, 提出可被动活动患部:卧于硬板床上,医者协助患者作斜扳、后伸扳、运旋、牵抖、叩打等动作。主动运动宜缓慢,运动幅度逐渐加大。被动运动用力要轻缓而柔,不宜过猛。熊淑云认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的疗效主要与远道经络辨证取穴、运动针感、针运热感有关。

2.4 肘、膝、踝关节疾病 谢晓娟[18]运用缪刺阳陵泉加运动针法治疗网球肘,治疗时先按压健侧阳陵泉2min,并嘱患者活动患肘关节,尽量处于最疼痛的姿势,按完后以随咳进针法针刺所按压的痛点,然后边行针边嘱患者活动患肘关节,多做平常引起疼痛的动作,每个动作要求做到最大耐受。留针30~45min,每5~10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达97.4%。 邓柏颖[19]治疗膝关节疼痛,采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两侧均病取双侧的方法,针刺取内关穴,整个留针期间(30min) 均要求患者进行膝部运动,取得良好疗效。罗本华[20]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痛也取内关穴,发现该治疗方法可降低患者血沉。许建峰[21]运用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针刺运动疗法组按照巨刺取穴的原则:即左踝扭伤取右侧大陵,右踝扭伤取左侧大陵,刺入10~15mm,患者有较强的酸、胀、麻等针感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踝关节,先小幅度,后逐渐增加活动度,然后嘱患者在扶持下缓慢行走,最后嘱患者自主行走或上下楼梯,留针30~60min,期间行针1~2次。治疗结束后与口服扶他林片组比较,针刺运动疗法的止痛效果、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及疗程优于扶他林组。许广里[22]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在患侧踝关节周围寻1~2个压痛点,常规消毒后,医者持针直刺入1寸,后取太溪、昆仑、丘墟、商丘各直刺一寸,上穴行提插捻转强刺激,行针1min 后将针提出0.5寸,嘱患者主动运动患足,如嘱其足跟着地行走或跺脚跟动作,直至患侧足跟疼痛减轻为止。留针约30min 后起针。留针期间行针1次。结果总有效率93.7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可有效解除足跟部周围组织的黏连,改善局部血供,有效减轻疼痛,促进足跟部的功能恢复。

3 五官科疾病

陶波[23]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治疗组采用针刺开音1号穴,留针期间要求患者均匀地做喉部声门深呼吸运动,即快速深吸气,再缓缓地呼气,做深呼吸运动时,患者可立即感到喉痛和紧束感缓解,喉部轻松舒畅。结果:疗效与西药对照组相似,但是比西药安全、简便,且无毒副作用。谢强[24]教授治疗五官疾病(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炎、急性喉炎、急性中耳炎、结膜炎、麦粒肿、青光眼等)擅用运动针法。其运动方法一般有5种: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按摩运动、呼吸运动和混合运动。针对咽喉痛,采取咀嚼、吞咽和深呼吸运动,即针刺的同时结合缓慢咀嚼、吞咽和深呼吸。

4 神经系统疾病

樊莉[25]应用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患者,治疗组做眼针留针期间配合运动针法,令患者主动活动患肢,包括上抬、平移和屈伸等。如仍不能活动或活动幅度很小,加用针刺患肢侧穴位以令其反射性活动。发现加用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法和经验用穴涌泉、隐白、太冲强刺激后,多数患肢可反射性地抬举或回缩,起到了间接主动运动的作用,是对运动针法的扩展应用。吕晶[26]采用三联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联运动针法。取头部:百会透正营,正营透囟会,目窗透神庭( 患侧) ,神庭透百会。手部: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劳宫(患侧)。足部:太冲透涌泉,太溪透昆仑( 患侧)穴针刺,同时要求患者做患侧肢体被动运动。采用运动疗法组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组。姜海[27]治疗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反射不良患者,采用在常规头针及体针针刺治疗后,完成肢体的被动运动,牵伸训练,总效率达97.3%。郑成瑶[28]报道韩景献教授运动针法治疗扭转痉挛验案1则,选取合适体位,昆仑直刺0.5寸,高频捻转补法,不留针,嘱患者俯腰环臂下抻,后伸腰直立环臂上举,取双侧内关公孙,不留针,高频捻转补法,配合深呼吸,针双侧血海、阳陵泉、解溪,右侧丰隆,留针,高频捻转补法,配合右侧上肢前轮转后轮转;针双侧太冲,足临泣,高频捻转补法,留针,配合双上肢平展伸直后滑动至正前方合掌;针左侧丰隆,留针,高频捻转补法,配合双上肢平展伸直后滑动至正上方合掌等。经治16个月后病情稳定,渐趋好转。王宏[29]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采用针刺患侧太冲,巨刺阳陵泉,每隔5min运针一次,泻法。针刺太冲时嘱患者配合咧嘴动作,针刺阳陵泉时配合闭目、挤眼、抬额、皱眉动作。不少患者经此运动针法,一次闭目即有改善,眼裂变小,甚至可以基本闭合。

5 其他

陈静[30]采用运动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取患侧肩髃透刺向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透刺后溪,得气后医者帮助患者在无痛范围内尽力伸展患侧上肢 3~5 次,屈伸腕部 3~5 次,屈伸掌指关节、指间关节 3~5 次。结果针刺配合运动组有效率高于单纯针刺组。

6 结语

运动针法配合患者的主动或被动运动,使患者参与医者的治疗,患部运动可以激发一部分经气,同时针刺所激发的经气也在经络中向病所运行,两种经气融汇为一,起协同作用,促使经气迅速抵达病所,而起速效。纵观文献,运动针法在筋伤疾病及痛症应用较广泛,往往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非疼痛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广新.针刺运动疗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1982,140(3):43-44.

[2]陆寿康.针刺手法百家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50.

[3]何广新.针刺运动疗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1982,140(3):43-44.

[4]吴忠源,黄素芳.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209-210.

[5]郑平,李祥琴.运动针法配阿是穴斜刺治疗急性颈项痛85例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2014,8 (12):53

[6]袁永春.运动针法治疗肩颈综合征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8,24(5):34-35.

[7]郑成瑶,成海燕.韩景献教授运动针法治愈急性颈肩综合征1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12,28(4):23-24

[8]梁俊.运动针法为主治疗原发性肩周炎50例[J].中国针灸,2002,105.

[9]李红,成尚杰.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7,10(23):8-9.

[10]严越台,阮婴丹.运动针法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4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1):56-57.

[11]高保娃,左甲.地机穴运动针法配合“靳氏肩三针”治疗肩周炎70例[J].光明中医, 2010,25(6):1040.

[12]陈敏.针刺配合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34例[J].四川中医,1998,16(4):52-53.

[13]李建波.人中穴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11):4-5.

[14]李明辉,李人民.针刺养老穴治疗急性腰扭伤586例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9):55-56.

[15]郭丽霞.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7):44-45.

[16]赵利华.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并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4):17-18.

[17]熊淑云,张连记.针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J].颈腰痛杂志,2001,22(1):51-53.

[18]谢晓娟,兰昌桂.缪刺阳陵泉加运动针法治疗网球肘[J].中国针灸,2012,32(9):797.

[19]邓柏颖.针刺内关治疗膝关节疼痛24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35.

[20]罗本华.内关运动针法治疗活动性风湿性膝关节痛47例[J].中国针灸,2008,28(7):496.

[21]许建峰,林瑞珠.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4,37(1):56-58.

[22]许广里,吕红艳.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10):995-996.

[23]陶波,谢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风热证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5,26(9):13-15.

[24]杨淑荣,谢强.谢强教授五官科特色针灸疗法[J].中国针灸,2011,31(1):65-67.

[25]樊莉,吴思平.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9,41(6):93-94.

[26]吕晶,王金华.三联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脑死偏瘫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6):1278-1279.

[27]姜海.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反射不良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6):58-59.

[28]郑成瑶,韩虎.韩景献教授运动针法治疗扭转痉挛验案1则[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241-242.

[29]王宏.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与后遗症期治疗之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4,5(25):183-184.

[30]陈静,曹辰虹.运动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3,30(7):407-409.

芒针提胃针法治疗胃下垂80例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门诊, 其中男37例, 女43例;年龄最小28岁, 最大68岁;病程最短半年, 最长6年;轻度胃下垂57例, 中度胃下垂18例, 重度胃下垂5例。

1.2 诊断标准

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 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 称为胃下垂。胃下垂的诊断均以X线钡餐透视作为诊断依据, 即胃角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水平以下为诊断标准。胃角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水平0~3 cm为轻度胃下垂, 3.1~6 cm为中度胃下垂, 6 cm以上为重度胃下垂。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食欲减退顽固性腹胀, 以食后症状尤为突出, 经常嗳气不止, 左腹有下坠感和压迫感, 且于食后或行走时加重, 平卧时减轻。有时便秘, 有时腹泻, 或有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胃部多有闷痛、隐痛, 患者食欲明显降低, 并有畏食、厌食、逐渐消瘦, 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表现。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巨阙透左肓俞

2.2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后, 选用0.45 175 mm芒针, 自巨阙穴快速刺入皮下, 针体沿皮下缓缓向左肓俞穴横刺, 待针尖刺至左肓俞穴下方时, 医者手持针柄与皮肤呈30°缓慢上提, 以医者手下有重力感, 患者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好。如无此针感, 宜出针重新进针, 或在剑突下1寸处进针。提针速度宜慢, 每次治疗, 提针15 min, 再卧床休息留针10 min。提针过程中, 医者若感到重力感消失时, 须将针退出大半, 然后再重复进针。

3 治疗效果

痊愈:经X线钡餐透视胃角切迹在两髂嵴连线水平以上, 诸症完全消失, 1年无复发70例;显效:X线钡餐透视胃体上移至原下垂的1/2以上, 诸症显著改善8例;好转:X线钡餐透视胃体上移但不足原下垂的1/2, 部分症状好转2例;无效;X线钡餐透视及症状均无改变0例。总有效率为100%。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 胃下垂是一种功能性疾病, 乃由于胃平滑肌或韧带松弛所致。患者因长期劳累, 大脑过渡疲劳, 强烈的神经刺激和情绪波动不断作用于大脑皮层, 使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功能失调, 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逆使胃紧张力减弱, 蠕动缓慢, 机能减退。但少数患者, 因胃肠蠕动亢进, 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 营养物质不易被吸收, 消化功能低下, 也可导致胃下垂。现代医学治疗胃下垂疗效一般。

祖国医学虽无“胃下垂”病名的记载, 但认为此症乃中气不足, 气虚下陷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 以降为顺;脾主运化, 以升为和。两者一纳一运, 一升一降, 互相配合, 在心肺的作用下, 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 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由于禀赋不足, 机体素弱, 七情内伤, 饮食劳倦等, 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 升降失调, 脾气不升, 反而下陷, 也可导致胃下垂。

芒针疗法是应用长针刺激一定的穴位而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因为针具细长如麦芒而得名, 源于《内经》“九针”中的长针。芒针疗法针法独特, 可以疏导脏腑经络的气血, 并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使气至病所, 达到普通毫针治疗难以达到的效果。

芒针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 芒针操作手法较为复杂, 医者用前必须练习基本功。针刺时, 患者体位需舒适固定, 不可随便移动体位, 医者手法宜轻柔, 对于肌肉过于紧张或皮肤过于松弛者, 进针时应小心, 应尽量转移患者注意力, 消除患者对芒针的恐惧心理, 以免产生疼痛, 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以免发生晕针等事故。

芒针提胃法可以通过经络感应, 疏通经络气血, 起到通调脾胃, 升举阳气, 提升脏器的作用。而运用芒针提胃法治疗胃下垂, 疗效显著, 且愈后不易复发,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芒针提胃针法治疗胃下垂的疗效。方法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芒针提胃针法治疗胃下垂。结果 运用芒针提胃针法治疗胃下垂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芒针提胃针法治疗胃下垂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针法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 男27例, 女45例, 年龄35~71岁, 平均年龄49岁。第一、二支痛41例, 第三支痛31例。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10年, 平均病程4年, 均为原发。发作时无预兆、无诱因, 突然剧痛, 难以忍受, 每日1次或多次, 痛后恢复正常。疼痛多从口角附近开始, 放射到同侧面颊、耳、眼和头部。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1.2.1 诊断

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 突发烧灼样、电击样、针刺样剧痛, 持续数秒, 不超过2 min。多在上颌支, 其次下颌支, 或两支同时发作。通常在额、上下唇、鼻翼、舌等处有扳机点或敏感点, 轻触即引起剧痛。轻者发作次数较少或偶发, 重者频发, 可在1 d内连续发作十几次或几十次。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神经病学体征、无任何相关器质性损害, 根据疼痛部位、疼痛突发性、疼痛诱发性、缓解期无痛等特点, 即可诊断。

1.2.2 鉴别诊断

1.2.2. 1 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二者疼痛区域与疼痛特点相似。但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为持续性疼痛, 并有感觉减退, 或伴有其他脑神经功能障碍。

1.2.2. 2 与舌咽神经痛鉴别

二者疼痛性质相似, 但舌咽神经痛表现在舌后部、咽及扁桃体, 在舌根、咽喉和扁桃体窝可有触发点, 如喷涂4%可仁因、1%地卡因等痛止, 则可确诊。

1.2.2. 3 与蝶腭神经痛鉴别

蝶腭神经痛较少见, 二者疼痛性质相似, 均为剧痛。但蝶腭神经痛累及头面和颈部, 每日发作数次至数十次, 每次持续时间较长, 无扳机点, 且常伴有鼻塞、流泪、病侧鼻黏膜充血。对封闭蝶腭神经节有效。

1.3 针刺方法

1.3.1 选穴

上颌支痛取风池、翳风、听宫、听会、迎香、四白、颧髎;下颌支痛取风池、翳风、颧髎、下关、地仓、颊车、承浆;眼支痛取风池、翳风、阳白、丝竹空、鱼腰、眉冲;配选各支痛相应的阿是穴, 远端循经取合谷、内庭、后溪、内关。

1.3.2 针法

风池向舌根方向进针4~4.5 cm, 翳风、听宫、听会均张口取穴, 向面颊方向进针2~3 cm;直刺下关、上关、颧髂、合谷、内庭、后溪、内关, 3~4 cm;平刺阳白、鱼腰、眉冲、承浆、丝竹空、地仓透颊车。均用泻法, 得气后留针30 min, 其间约15 min行针1次。7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后, 歇针2 d。

1.3.3 刺络治疗

选颧髎、阿是穴、颊车、地仓、下关, 每次选取1~2个痛点, 常规消毒后, 用三棱针点刺2~3下, 然后拔罐, 出血量约2~4 ml, 留罐3~5 min, 至瘀血流尽之后起罐, 隔日1次。疼痛缓解后, 减为每周1~2次。

2 结果

72例患者中, 治愈66例, 显效4例, 有效2例, 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随访半年, 64例未复发, 2例分别在3~4个月内复发, 但症状较轻, 继续针灸治疗5~10次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发作时颜面剧痛, 疼痛可长期固定在某一支, 亦可两支同时受累, 多为单侧, 偶见双侧。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十分明确, 目前认为三叉神经受邻近血管等压迫, 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 伪突触形成而短路, 进而引发剧烈疼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则与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有关, 如颅底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及脱髓鞘等。

现代医学对于三叉神经痛采用止痛、镇静药物和手术等方法, 进行对症治疗, 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疗效不稳定, 甚至造成更大的副损伤。而针刺治疗则具有疗效突出、副作用小、无副损伤且疗效稳定等优点。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面痛”范畴, 主要为阳明经受侵, 面部气血运行受阻, “瘀则生痛, 痛则不通”, 导致本病。根据疼痛部位采用循经取穴、远近配穴法。运用毫针刺结合三棱针刺络放血, 刺激量强, 作用面积大, 止痛作用持久。有关研究显示[1], 针刺可改善三叉神经区域微循环, 尤其风池穴, 还可使受损的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修复, 髓鞘重生, 神经伪突触解除。刺络放血可以祛腐生新、活血化瘀, “宛陈则除之”, 加强通络作用。

毫针刺结合刺络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共奏疏通患部经气, 祛瘀通络止痛之功。通过使用祛瘀通络针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特别在发作期疗效显著, 延长缓解期, 远期疗效稳定, 值得临床使用。

另外, 由于本病易受情绪[2]、劳累、寒冷等刺激有关, 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摄, 尽量避免复发, 影响日常生活。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祛瘀通络的针刺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毫针刺结合刺络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结果 祛瘀通络针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结论 祛瘀通络针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特别在发作期疗效显著, 延长缓解期, 远期疗效稳定。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祛瘀通络,针法治疗

参考文献

[1]卢红庆, 易奇燕, 张翘惠.针刺风池穴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镇痛疗效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 2009, 25 (3) :26-27.

针法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1日-2015年11月30日收治的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8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58.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 并行头颅CT或MRI确诊, 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能力评定法[2], 治疗前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能力评定法均为V级和1~2级之间, 属于重度吞咽障碍, 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 构音障碍或伴有强哭强笑。排除生命体征不平稳者, 不能耐受针刺及球囊扩张术者, 伴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者, 伴有痴呆或者神志欠清不能张口者, 不能配合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20例患者均在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四步针法结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四步针刺法[3]步骤: (1) 运用三寸针灸针两支, 用无菌胶布缠住针柄, 留出0.5~1.0寸针尖, 嘱患者张口, 发“啊”音, 采用棉签压住患者舌后1/3, 迅速点刺咽后壁3~5针, 以出血或患者有恶心表现为佳; (2) 嘱患者将舌伸出口腔, 用棉签压住舌面, 用2寸针灸针在舌面上由舌后至舌前分别快速点刺, 舌后、舌中、舌前分别点刺三针, 以舌面出血为宜; (3) 嘱患者舌上卷, 用棉签上压, 充分暴露金津、玉液及舌系带, 用2寸针灸针在该三个部位快速深刺2~3针, 以上手法均不留针; (4) 取上廉泉 (颈前正中, 下颌骨下1寸处) 及左右水平旁开1寸处3穴, 用2寸针灸针在此三穴留针30min, 期间可行2~3次针, 以加强针感。每周5次, 1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2周。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步骤:选取16 (女性) 和18 (男性) 号导尿管, 嘱患者术前10min适当喝水, 之后予以盐酸丁卡因鼻腔滴注局部麻醉, 减轻鼻咽部反应, 用无菌石蜡棉球润滑导尿管, 在一侧鼻腔将导尿管缓慢插入, 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将导尿管顺势插入环咽肌以下, 向导尿管球囊内注射6mL生理盐水 (于冰箱内冷藏10min) , 将其往上拉, 有阻力时说明球囊在环咽肌以下, 抽出少量生理盐水, 缓慢向上拉, 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当向上拉有突破感时说明已拉出至环咽肌之上, 反复操作, 连续5~7次之后结束, 充分扩张环咽肌, 每次操作约30min, 第1周每天1次, 第2周隔天1次, 当拉出较顺畅时, 可增加注入球囊内的生理盐水, 当注入10mL生理盐水之后还能拉出, 说明环咽肌已充分扩张, 治疗2周后结束。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2周后,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能力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 洼田饮水试验检查方法:患者端坐, 喝下30mL温开水, 观察所需时间及喝水呛咳情况:I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II级:分2次以上, 能不呛咳地咽下;III级:能1次咽下, 但有呛咳;IV级:分2次以上咽下, 但有呛咳;V级:频繁呛咳, 不能全部咽下。

吞咽能力评定法:在减少误吸的条件下 (帮助的人、食物种类、进食方法和时间) :1级:任何条件下均有吞咽困难和不能吞咽;2级:3个条件均具备则误吸减少;3级:具备两个条件则误吸减少;4级:若选择适当食物则基本上无误吸;5级:若注意进食方法和时间则基本上无误吸;6级:吞咽正常。

洼田饮水试验 (I级) 和吞咽能力评定法 (6级) 为治愈;II级和4~5级为显效;III级和3级为有效;IV~V级和1~2级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后20例患者, 治愈11例, 显效6例, 有效3例, 总有效率为100.0%。

3 讨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是中风后遗症的常见表现, 以假性球麻痹较多见, 重度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效果与康复训练相比, 见效更快且疗效明显[4]。球囊扩张术不仅能机械牵伸环咽肌, 还能通过患者主动吞咽球囊及球囊直径的不同变化形成感觉通路, 通过反馈作用, 重建皮质与延髓之间的通路联系, 恢复皮质对脑干吞咽中枢的调控, 并通过反复的球囊吞咽动作, 形成重复的节律性动作, 这种刺激传入中枢后可调整咽期反射性活动与模式化顺序运动[5]。球囊扩张术可通过减小食道上括约肌的静止期压力, 增加松弛的时间和程度, 从而显著缓解吞咽困难[6]。球囊扩张术结合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环咽肌痉挛, 提高其吞咽功能, 改善营养状态, 从而提高生存质量[7]。

我科采用延髓四步针刺法结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中风后重度吞咽障碍效果显著, 一般2~3次便能见效, 能有效预防误吸导致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有效改善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治疗方法简便易行, 容易操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6) :379-380.

[2]王拥军主编.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5:217.

[3]吴远华, 朱广旗.四步针刺法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72-173.

[4]周飞雄, 曾科学.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 15 (3) :44-45.

[5]兰月, 窦祖林, 万桂芳, 等.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 (12) :835-838.

[6]王璇, 陈艳, 潘翠环.球囊扩张术结合手法治疗对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 2013, 28 (2) :96-98.

针法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颅脑CT与MRI检查确诊, 中医辨证为中经络, 排除病情不稳定、意识障碍、癌症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障碍等。110例患者中男性78例, 女性32例;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 (58.2±6.2) 岁;病程10~30天, 平均病程 (15.2±3.5) 天;脑梗死68例, 脑中血42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史及发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 包括心理康复与肢体康复两部分: (1) 心理康复训练。脑中风起病急, 患者生理功能突然发生障碍, 很多患者无法接受现实。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2) 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如肩部运动、腿部屈曲及转足等运动方法, 控制运动力度。指导家属定期对患者进行按摩, 以揉、搓和捏等手法为主[3];指导患者进行日常康复训练, 如穿衣服、吃饭和走路等, 可通过剥豆子和拨算珠等方法训练患者手臂的协调能力。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为: (1) 针灸前护理。针灸前, 护理人员要做好治疗相关讲解与宣教,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2) 主穴选水沟、内关、三阴交, 辅穴选极泉、尺泽、委中、合谷。针刺方法以“泻”为主, 即先刺双侧内关, 直刺1.0~1.5寸, 采用捻转提插泻法, 施术1min;继刺水沟, 以雀啄手法, 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 针尖向后斜方刺, 与皮肤呈45°角进针1.0~1.5寸, 采用提插补法, 使患侧下肢连续抽动3次;极泉循经离原穴1寸处进针0.5~1.0寸, 采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 进针1.0~1.5寸, 采用提插泻法, 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处, 采用提插泻法, 以患侧食指抽动3次为度, 不留针。1次/天, 15天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偏瘫和失语等后遗症基本消失, 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肌力为4级以上;有效:患者偏瘫和失语等后遗症明显好转, 可独自行走, 肌力为2级以上;无效:患者偏瘫和失语等后遗症无明显改变, 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中显效18例, 有效33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中显效7例, 有效29例, 无效1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5.5%,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3 讨论

脑中风的中医病机为气血亏损、脑脉失养, 肝风、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均可使脑窍受到蒙蔽, 进而引发卒中。临床实践表明, 针刺疗法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以及颅底血液流向等, 促进构建病灶区侧支循环, 维持因疾病而受损的脑组织的血氧供应[4]。醒脑开窍针法主要针对脑卒中“神不导气、窍闭神匿”的病机, 发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功效, 可恢复大脑生理功能, 其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治疗方法, 开窍启闭, 改善元神之府。中医学认为, 针刺可疏通经络, 促进气血运行, 恢复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功能, 缓解血管痉挛, 恢复皮质病损区血氧供应[5]。由于针刺具有特殊性, 其进针方向、深度及手法的差异均可对临床疗效产生较大影响。因此, 在针刺治疗时, 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5%,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壮光.脑中风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27) :52-53.

[2]赵立勤.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2 (16) :226-227.

[3]张勇, 刘泽胜.针灸加运动疗法治疗脑中风后遗症60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2, 20 (10) :29-30.

[4]葛俊领, 田建军, 沈凤梅, 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50例[J].河南中医, 2014, 34 (12) :2319-2320.

调泌针法在妇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篇9

【关键词】调泌针法;调泌腧穴;调泌手法;妇科疾病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039-04

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女性生殖系统生长、分化、发育和成熟,个体被赋予女性的特征、行为和生殖机能。若这一生理机制发生异常或缺陷,机体则可能会出现多种女性特有的病变,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泌乳功能失常、绝经综合征等,统称之为生殖内分泌疾病。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包括生殖道结构异常、不育、炎症、肿瘤以及乳腺疾患和性功能障碍等,统称之为妇科疾病[1]。韩华明教授、谢长才教授应用调泌针法治疗与内分泌相关妇科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介绍如下。

1调泌针法疗法

11来源韩华明教授,1933年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针刺治疗内分泌相关疾病,历时二十余年。谢长才教授继承整理发展该针法并应用于临床十五年。调泌针法包括调泌腧穴,调泌针刺手法及调泌腧穴的配伍应用[2]。

12概念及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

121调泌针法概念通过针刺调泌腧穴治疗与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一种特色针法,当针灸刺激机体特定穴位后,可引起内分泌器官功能及相应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改变[3]。

122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针刺对机体内分泌系统有着广泛的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针灸对机体的多种效应,往往与其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相关。针刺调节内分泌系统最基本的方式是影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及使激素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协调了激素对机体的调节作用[3]。

13基本理论及特点调泌针法的基本理论是以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现代西医生理学中“内环境稳态”学说,以调节机体自身恢复平衡的一种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具有调整经络虚实,调整神经失调,调整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整合作用;在针刺治疗内分泌疾病时提出不同的针刺手法对内分泌腺体产生兴奋和抑制,以调节内分泌失调;调泌腧穴与其他常规穴位一样针刺时对机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3]。

14取穴原则、针刺手法及注意事项

141取穴原则根据激素水平取相应的穴位(根据对疾病的相关激素水平检查结果确定来取穴);根据疾病的性质选取相应的穴位,如与雌激素水平有关的妇科疾病应取卵巢1、卵巢2;根据调泌腧穴的特殊性选取穴位,如闭经取肾腺3,月经提前取肾腺2,月经后期取肾腺1,崩漏取断红1和断红2等。

142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治疗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泌针法的针刺手法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温补法与凉泻法,平补平泻法。

调泌腧穴多在内分泌腺体周围反应敏感,故针刺手法多采用捻转补泻法,如头部调泌腧穴多采用轻刺、浅刺手法否则患者会因刺激量过大而产生暂时性头痛、头昏。

143注意事项调泌针法与针质的导电性能有关,选用银质针最好;与针体粗细有关,越细越好;与刺激量有关,多采用轻刺、浅刺;与穴位的性质有关,临床应用时注意调泌腧穴的特殊性。

15与内分泌相关妇科疾病常用穴位的定位、功能、针刺方法脑平穴(又称增液穴)。定位和百会穴相同。功能:平衡机体,调节阴阳,启动阳气升发及腺体分泌激素的作用。针刺手法:平刺05~08寸,不宜深刺。

丘脑穴。定位:侧部,耳尖直上入发际3寸。功能:调补气血,固摄冲任,调整神经功能、性功能障碍及内分泌失调。针刺手法:向下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多刺。

下丘脑穴(又称醒眠穴)。定位和率谷穴相同。功能:和丘脑穴相同,常和丘脑穴相配伍,有加强调节内分泌失调的作用。针刺手法:向下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多刺。

神垂穴。定位:头侧部,平下丘脑穴,向前额旁开2寸处。功能:调气血、阴阳,健脾利湿,调内分泌失调及性功能障碍。针刺方法:向下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多刺。针刺可治疗尿频、乳少及闭经。

松果穴(又称震颤穴,失眠穴)。定位:头侧部,下丘脑穴向后平行,旁开2寸处。功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调气血、内分泌失调及性功能障碍。有抑制卵巢活动作用,可治疗月经量多,经期提前,痛经,震颤麻痹,失眠等。针刺方法:向下或向后顶方向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多刺。和肾腺2相配和治疗月经过多或经期提前。

垂体穴。定位:头侧部,神垂穴向下12寸处。功能:调气血、平衡阴阳,固摄冲任,调节内分泌失调及性功能障碍。向下斜刺01~02寸,不宜深刺多刺。和丘脑穴配伍治疗闭经、乳少、月经不调等。治疗肢端肥大症时可多刺。

胸腺穴。定位:胸部,正中线中间,长约1寸,相当于膻中穴的上、下位。功能:疏调气机,增强免疫力。针刺方法:向下平刺08~10寸。

泌乳穴。定位:乳房根部四周,上、下、左、右各一穴。功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生乳通乳,消肿散结。针刺手法:向乳房中心斜刺05寸。主治缺乳,溢乳,乳痈及乳腺增生。

卵巢1。定位:下腹部,脐中下3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功能:疏调经气,调理气血,固摄冲任,调节内分泌失调。针刺方法:向下斜刺或直刺05~06寸。不可深刺。卵巢1有调节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临床上常和卵巢2、子宫穴相配伍治疗子宫出血、卵子滞留症、月经不调、闭经、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绝经综合征等妇科病,是调节内分泌失调的主穴。

卵巢2。定位:下腹部,脐中下35寸,前正中线旁开35寸,功能:同卵巢1。针刺方法:向下斜刺或直刺05~06寸,不可深刺。卵巢2是卵巢1的辅助穴位、加强穴位。

肾腺1。定位: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2寸。功能:补肾壮阳、滋水育阴,针刺方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直刺,以免刺伤脏器。专治月经后期1周以上。常和肾腺3配伍治疗闭经。

肾腺2。定位: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2寸。功能:补肾壮阳,滋水育阴,固摄冲任。针刺方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直刺,以免刺伤脏器。专治月经提前1周以上。常配伍松果治疗月经量多或经期提前。

肾腺3。定位: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25寸。功能:功能:补肾壮阳,滋水育阴,固摄冲任。针刺方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直刺,以免刺伤脏器。专治闭经。

断红1。定位:手背,微握拳,第二、三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功能:固摄冲任,调经止血。具有显著的止血效果,专治崩漏效穴。常配位断红2、隐白治疗崩漏。

断红2 即大敦穴。定位: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功能:调理肝肾气血。治疗崩漏效穴。

二阴穴。定位:股外侧部,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与尾骶骨上端连线的外五分之三处。功能:补肾壮阳,通经活路,疏调二阴及冲任之经气。针刺方法:侧卧屈股位,针尖朝前阴方向、少腹方向、或肛门方向直刺或斜刺25~30寸。疏调二阴及冲任之经气振奋肾阳,具有促使内分泌腺体释放激素的功效。

隐白穴。定位: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功能:调血统血,健脾和胃,疏肝理血。本穴为土经木穴故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患。

16适应症调泌针法通过选取不同的调泌腧穴配伍应用在内、外、妇、儿、皮肤等和内分泌相关的临床各科。

2调泌针法在妇科疾病临床应

调泌针法治疗妇科疾病是在调理肝、脾、肾的基础上配合调泌针法,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21崩漏刘某,女,36岁,已婚,2016年3月25日初诊。主诉:月经延长2个月。现病史: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后少量阴道出血持续至月经周期的10天左右,经血色黑,腹胀痛,腰酸,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乏力,纳少,多梦。G0P0,工具避孕。既往月经4~6天/26~28天,经量中等,无痛经病史。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率84次,一般情况良好,无贫血貌,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及肿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妇科检查:(-);辅助检查:B超提示子宫及双附件未见异常。进一步行月经期子宫内膜诊刮及基础体温测定。检查结果:月经周期第6天子宫内膜诊刮病理:杂乱子宫内膜,可见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部分呈增生期子宫内膜;基础体温:双相型基础体温,月经来潮后基础体温不能陡然下降,呈现缓慢下降现象,至月经周期8~9天下降至低温期水平。西医诊断:有排卵型月经失调(黄体萎缩不全);中医诊断:崩漏。辨证:气虚血亏,脾虚湿滞;针刺处方:常规取穴:本神(双)、印堂、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三阴交(双);调泌穴:增液穴、断红1、卵巢1、卵巢2、隐白穴。针刺手法:关元用补法,余穴用平补平泻,隔日1次,1周3次,12次为1个疗程。经治疗3次后,子宫异常出血停止。连续针刺3个疗程,调节内分泌建立正常月经周期。

按:针刺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重要方法,按照辨证与分期相结合的方式制定治疗原则,明代方约之对崩漏的治疗提出“塞流、澄源、复旧”的三步治法。暴崩久漏之际,塞流止血是关键。崩漏之下血缓解后,应根据其证候以澄源、复旧。针刺处方在急性期以补法为主,旨在塞流,断红1配合隐白是治崩效穴,配合增液穴、气海、关元等调理冲任益气止血,本神、印堂调神定志,中脘、下脘、三阴交、卵巢1、卵巢2调肝健脾补肾,促使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22多囊卵巢综合征张某,女,26岁,已婚,2016年3月27日初诊。主诉:月经量少伴周期延长3年余。现病史:3年来月经经量减少,伴周期延长,3~4天/2~6个月,体重增加,14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为5天/28~32天,无痛经。因停经2月就诊,服用孕激素后出现撤退阴道出血,诊见面部皮肤粗糙、毛孔粗大、口周毛发重,眠差,大便可,舌尖红、苔薄,脉弦数。查:甲状腺无肿大,身高160cm,体重75Kg。妇检(-),辅助检查:内分泌检查提示:睾酮3430pmo1/L,促卵泡素25IU/L,促黄体素26IU/L,雌二醇126pmol/L。B超提示:双侧卵巢多个小卵泡(10~12个)。基础体温测定:基础体温单相型;子宫内膜病理: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空腹血糖水平正常,胰岛素曲线显示胰岛素水平增高。肝肾功能正常,血脂水平增高。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夹痰湿,治以滋阴清热,健脾化湿。针刺处方:①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腹四关(外陵双、滑肉门双)、内关、血海、三阴交、水泉。调泌针法取穴:增液穴、丘脑穴、下丘脑穴。②隔腧、肝腧、脾腧、次髎、三阴交、水泉。调泌针法取穴:肾腺1、肾腺3。闭经时用处方②,月经来潮后用处方①,隔日1次,每周3次,12次为1个疗程,连续针刺3个疗程。针刺手法:头部穴位采用轻刺、浅刺,关元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经治疗5次后月经来潮,继续调理3个疗程后,病情好转,月经量中等,周期28~31天,体重65kg,B超复查示:两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内分泌检查提示: 睾酮280pmol/L,促卵泡素5IU/L,促黄体素12IU/L,雌二醇3168pmol/L。

按: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中医学的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不孕、癥瘕等病症的某些证型有相似之处。针刺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方法,以补肾疏肝健脾,调理冲任促排卵为治则,主要选取任脉、肾经、脾经、肝经等相关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选取引气归元,腹四关为基础方,引气归元能补先天、后天,腹四关可将气血向四肢扩散,促进全身气血流通,血海、水泉活血祛瘀清热。增液穴、丘脑穴、下丘脑穴、肾腺1、肾腺3相配和临床使用可促进排卵,内膜增厚,月经来潮,从而调经、调阴阳使月经恢复自如,临床操作时根据当时情况灵活选用两组处方。

3讨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子生长发育以肾气盛为主导,而天癸的至与竭、冲任的盛与衰,则与女性生殖功能的成熟和衰退直接相关,其具体表现就是月经的初潮和闭止,以及伴随着月经而具备的妊娠能力。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也归属于肾。肾腺1配伍垂体、丘脑、松果、三阴交、血海、照海有补肾壮阳,滋水育阴,调补气血的作用。肾腺1~3的布局呈三角形,简称肾三角,对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患有极好的疗效[2]。

冲任二脉,属于奇经八脉,两者起于胞中,故与生殖有密切关系,女子的月经和妊娠与冲任有密切关系。冲任二脉,应赅括了性腺的功能,并与女子的子宫有直接的联系。肾气-天癸-冲任-子宫构成一条轴,成为女性生殖功能与性周期调节的核心。针刺卵巢1、卵巢2可调节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在临床上用于与内分泌相关的妇科疾病,配气海、足三里、脾俞、百会主治崩漏、配肾俞、关元、子宫、三阴交主治卵子滞留,配胸腺、内关、神门、肝俞、太冲主治绝经综合征等。

调泌针法治疗妇科疾病是在调理肝、脾、肾的基础上配合调泌针法。肝主藏血,肝对冲脉血海有调节作用,调理冲任主要从调理肝肾着手。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与妇科关系密切。妇科疾病重视肾、脾、肝,肾主先天,脾主后天,肾主生殖,脾主营养,先天后天相互支持,营养与生殖得以协调,则生长发育便可正常,经、带、胎、产、乳之病自少发生。

参考文献

[1]葛秦生,连利娟.生殖内分泌与妇科疾病诊治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9-10.

[2]韩华明,韩增平,韩兰平.针刺调节内分泌治各科疾病[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319-321.

[3]谢长才.肥胖内分泌疾病针灸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11-250.

针法治疗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82例,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0.927±8.404)岁;疗程(14.8±7.0)d;脑梗死28例,脑出血13例;左侧瘫痪26例,右侧瘫痪16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098±7.867)岁;病程(15.3±8.4)d;脑梗死32例,脑出血9例;左侧瘫痪23例,右侧瘫痪1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类型以及脑卒中患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原发病为脑卒中,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2)瘫侧足下垂,踝关节不能背屈或背屈无力;3)知情同意并按医生要求完成各项检查及配合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2)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定<24分);3)下肢有严重疼痛或伴骨关节及肌肉疾患而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其他疾病4)合并活动性肝病,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者,恶性进行性高血压,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1)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和抗痉挛模式训练,仰卧位,下肢保持中立位防止外展、外旋,膝关节下垫上毛巾,保持伸展微屈;2)踝关节做关节松动术训练,进行跖屈、背伸、内翻、外翻4个方向生理运动的活动,并对下胫腓关节、胫距关节、距下关节、跗骨间关节做附属运动的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上下滑动等;3)胫骨前侧肌群诱发训练和肌力训练,手法刺激诱发主动或主动助动踝关节的背屈和外翻训练,并用沙袋进行抗阻训练。从早期的髋、膝、踝共同屈曲到Bechterev屈曲反射下的远端屈肌协同收缩分离到最后随意的足背屈和外翻运动;4)采用现代神经生理疗法,缓慢持续牵拉痉挛肌肉,缓解肌痉挛;5)站立训练、三级平衡功能训练和步行功能训练。每W5次,每次45 min。

2.1.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5~25 mm,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 min;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5~10 mm,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25~40 mm,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0寸,避开腋毛,直刺25~40 mm,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直刺25 mm,用提插泻法,以患者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15~25 mm,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结喉,进针50~65 mm,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 min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25~40 mm,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2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极泉、尺泽、委中不留针,余穴留针30 min。针灸治疗隔日1次。

2.2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 W后分别进行:1)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采用关节量角器测定踝关节主动背屈的最大关节活动度,正常活动范围为0~20°,测量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越大表示踝关节的背屈能力越好;2)踝关节痉挛肌评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MAS)量表分级法进行测定,分为0~4级,分级越高表示活动越困难;3)步行能力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4],分为0~5级,级别越高,说明步行能力越强。

2.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1~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脑卒中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平衡功能、转移能力、步行功能等方面造成了各种影响,而步行功能决定了患者的活动范围,丧失了步行功能对其他功能会造成一种继发性损害。足下垂是影响步行功能及整体康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进行有效地综合康复治疗,偏瘫患者长期卧床制动,小腿前肌群及外侧肌群缺乏适宜的诱发刺激,逐渐萎缩和挛缩,足背肌趾屈肌间肌力失去平衡,导致足背屈困难[5]。由于长期的异常肌张力和异常姿势的作用,进一步导致踝关节变形和功能的丧失。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增强本体感觉输入,使大脑发生可塑性改变,病灶邻近区域未激活细胞通过轴突的侧支生芽,尽最大可能地使失神经支配的组织或部位获得新的支配,通过周围的神经组织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6]。

醒脑开窍针法是石学敏院士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创新,针对中风多由气虚血亏、瘀血阻滞、肝风内动、痰浊蒙蔽等病理因素使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导致窍闭神逆,神不导气而创立。在选穴、针刺方向、力度、深度和操作方法上具有独特之处,遵循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原则。《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法立足于“醒神”、“调神”,改变历来以阳经取穴为主的原则,特取以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的阴经腧穴,重在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委中、尺泽起到开窍醒神、调整阴阳的功能。从现代康复理念来看,醒脑开窍针法重手法有利于增强刺激,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通过神经网络增强对大脑中枢的刺激输入。醒脑开窍针法选穴以阴经为主,而阴经大多位于人体的屈肌侧,避免了针刺阳经在伸肌,操作过强会带来一定的阳性反应,针刺阴经有利于疏通气血经络,缓解屈肌的痉挛和挛缩,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由于处于肢体末端,醒脑开窍针法的强刺激有利于经络的传导,疏通远端经络气血不通畅的作用,同时也促进该部位与其他部位加强联系。康复训练作为现代医学脑卒中患者康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脑卒中所引起的足下垂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有利于缓解肌肉痉挛和萎缩,建立正常的姿势和维持正常的肌张力,促进踝关节的主动背屈和外翻。踝关节处肌腱多且复杂,关节松动术能有效防止肌腱挛缩和关节僵硬,松解粘连、增大关节活动度和缓解疼痛。通过诱发训练和正常运动模式的训练,在运动再学习的反复强化下,形成新的随意运动,由于持续的重复康复训练学习与纠正,不断与被激活的中枢性突触处建立了新的感觉兴奋痕迹[7],能够激发潜在的主动踝背屈和外翻功能。整体性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步行能力的训练将踝关节的功能运用到实际中促进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具有相互协同作用,有利于患者疏通经络、增强感觉、提高功能。醒脑开窍针法发挥中医整体理论特色,开窍醒神、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康复训练能使醒脑开窍针法对患者的刺激和阴阳功能的调整得到进一步增强和反馈。本临床观察证实,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颜婷婷.电针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8):589-591.

[2]王学新,林发亮,褚文政,等.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疗效差异表面肌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243-244.

[3]中华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87.

[5]王文杰.中风后足下垂的特点及治疗对策[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6):71-72.

[6]张弛,金珍珍,董海欣,等.早期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300-302.

上一篇:幼儿语言教育刍议下一篇:作文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