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向

2024-10-31

人才培养方向(精选12篇)

人才培养方向 篇1

摘要:目的了解社会对急救护理方向、社区护理方向、老年护理方向人才的需求状况, 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形式, 以淄博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组织和社会人为调查对象, 对3个专业方向护理人员的从业现状、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调查。结果急救护理:医院和绝大多数社区都已设置, 医院认为近3年内人才需求1-3人占50%, 变化趋势上升的为100%;个人问卷3年内需求和需求呈上升趋势的都占78%。社区护理:70%的社区设置了本岗位, 从业人数1-3人占一半, 3年内需求呈上升趋势的占82%;个人问卷从业人数不清楚的占3成, 3年内需求占84%, 需求趋势上升的占83%, 需求人数更多人占83%。老年护理:78%的社区没有设置本岗位, 从业人少, 3年内需求呈上升趋势的占91%, 需求1-3人占48%;个人问卷66%没有设置本岗位, 从业人数为0的占7成以上, 不清楚也占近7成, 需求趋势上升的占78%, 需求人数4-6人占30%。结论三个专业方向都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且呈上升趋势, 但存在着绝大多数是非专业或非专业方向人员在岗的现象, 这为培养本专业方向人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急救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为了解淄博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组织和居民对急救护理方向、社区护理方向、老年护理方向人才的需求状况, 于2008年4-6月对淄博市部分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组织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淄博市14所医院、30个社区和156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医院:三级甲等2个, 三级乙等3个, 二级甲等4个, 二级乙等2个, 一级甲等1个, 一级乙等2个。社区:城9个, 镇13个, 乡7个。居民:160人, 男99人, 女61人, 工人54人, 农民15人, 干部8人, 知识分子47人, 其他47人, 家庭人均月收入 (人民币元) <500元16人, 500-1000元54人, 1000-2000元54人, 1000-3000元18人, >3000元4人。

方法:成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调查小组, 对被调查者进行有关调查意义、内容、工作程序方面的知识培训, 医院社区方面则由系领导沟通协调。采取现场发卷、现场答卷、现场收回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436份, 其中医院16份, 社区100份, 个人320份, 收回436份, 去除无效问卷8份, 有效问卷共428份。

2 结果

3 分析

表1显示, 所有医院都设置了急救护理岗位, 其中6-10人的有6所, 占35%, 学历层次以专科层次为最高占46%, 近3年内本专业人才需求1-3人占50%, 变化趋势上升的为100%, 对危急重症的特殊护理能力和对危急重症的特殊护理能力均为100%, 其中最需要的是急救护理。说明急救护理已成为非常独立而重要的专业 (岗位) , 专科层次的毕业生目前是主力军 (正对口) , 鉴于目前临床上本专业的在岗人员均为普通护理人员, 如设置护理专业急救护理方向的专业, 将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表2个人问卷调查显示:急救护理方向, 有72.8%的社区设置了急救护理岗位, 但一半问卷对从业人数不清楚, 说明宣传力度不够;3年内需求占78%, 需求趋势上升的占78%, 需求人数4-6人占31%。社区护理方向, 有岗位占65%, 从业人数不清楚的占3成, 3年内需求占84%, 需求趋势上升的占83%, 需求人数更多人占83%, 需求能力52% (第2条) 。说明社会需求岗位和人数量都巨大。老年护理方向, 有岗位只占34%, 66%没有设置本岗位, 从业人数为0的占7成以上, 不清楚也占近7成, 需求趋势上升的占78%, 需求人数4-6人占30%。从3成从业人数为0和3年内需求量看, 说明社会长远需求较大。

表3社区组织调查显示:社区护理方向, 有70%的社区设置了社区护理岗位, 从业人数1-3人占一半, 3年内需求呈上升趋势的占82%, 需求1-3人占52%。 老年护理方向, 有78%的社区没有设置社区护理岗位, 只有22%设置了本岗位, 从业人少, 3年内需求呈上升趋势的占91%, 需求1-3人占48%。

4 讨论

本调查显示, 急救护理岗位医院都已设置, 绝大多数社区也已设置, 说明已成为政府和居民普遍认同或等同于其它临床医学的职业岗位, 但存在着非专业或非专业方向人员在岗的现象, 这正是培养本专业方向人才的更大空间;社区护理岗位, 社区和居民调查都显示多数设置了岗位, 但需求量大, 同样存在非专业方向的人才在岗现象;老年护理岗位, 社区和居民调查都显示多数没有设置, 且多数人不清楚, 虽9成认为需求呈上升趋势, 但目前行业设置较少, 远期需求空间大。结论, 三个专业方向都有很大需求空间, 且需求呈上升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社会的老龄化, 卫生重点由个体向群体社区的转化, 以及卫生突发事件的增多, 人们的健康需求以及卫生消费在加速增长和不断变化, 卫生服务需求的种类也在发生变化, 同时, 人们更希望高水平的医护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 这就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如何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 设置专业和确立人才培养方案, 一直是各级医学院校共同关注的课题。

论文的正文主体部分写作规范

1.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一般分为引言、对象和方法、结果 (结论) 、讨论4部分。

2.层次一般设1-2级, 各设标题 (占一行) , 以阿拉伯数字1, 1.1……在标题连续编号, 标题超过3级 (不含3级) 在文内排序。

3.文内接排的序号可用圆括号“ (1) ”或圈码“①”, 同一篇文章应统一。

《西北医学教育》编辑部

人才培养方向 篇2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从事生产、维修、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显得更为迫切。电工技术人才的低素质和短缺是当前我国工业健康高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培养电工类高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技工学校 电工人才 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141-01

一、我国中职学校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比较重视知识、技1能的传递,教学的着力点主要在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如何搞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目前,中职学校实训教学的现状与职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职业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的是沿袭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须、够用”的原则简单、片面,专任教师对生产、社会、实践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训比例不尽合理,导致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明显不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职教育就是就业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由于中职教育中的教学、课程、实践体制和教育模式等客观硬性因素的设置和设计不合理,造成中职教育输出与培养目标和需求有差距,主要体现在:

1.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资金支持满足不了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深层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比如教学设备和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管理运行简化等。同时,资金不足,难于将人才吸引和留下,导致好的师资和管理人员流失,即使有良好的政策和想法也难以实施。

2.教学内容与目前先进技术不匹配 在中职教育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是核心。现行的中职课程体系无法完全、准确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而仍按学科及专业目标设置专业,传授的知识老化,方法落后,与最新的先进技术及实践脱节严重。教学内容与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不适应,以致所培养人才不适应岗位要求。尤其是电工专业,由于培养人才缺乏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因而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较弱,中职特色无从体现。

3.学院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改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中职院校由于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为企业服务的观念不强,特别是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使得实训基地的资源条件建设十分薄弱,学院的实践教学没有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足够的分量,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设备落后,现代科技含量低,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实践设施建设也有普通化的倾向,而且无法随着职业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充实,实践意义不大。

4.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矛盾 培养的中职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部门办学社会化程度不高,办学结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导致一方面是社会高级技术人才欠缺,另一方面是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中职学校培养电工人才的方向

1.加强兴趣培养,注重实践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训练就可以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学校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1.1建立电工制作和维修兴趣小组,通过制作简单的电路(如声控灯、门铃、防盗报警和双联灯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内容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性到创造性。制作时,注意选择电路,充分考虑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制作兴趣。对于出现的故障,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维修技巧。制作结束时,可把产品拿到校橱窗进行展示,树立其榜样,产生良性效应。

1.2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报纸、杂志,开拓学生视野。也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相关网页,了解维修电工行业发展情况及专业发展有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在维修教学实践中,可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电器维修入手,学会一些简单的维修技巧。随着维修经验的积累,可鼓励学生到校外进行义务维修,提高其维修技能和社会适应性。学生在维修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起好示范作用,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维修活动,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向学生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又能使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得以长久保持。

2.加强电工维修操作技能实训的实施 技工学校电气类、机电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必备技能就是电工操作维修,所以要重点加强技工学校电气类、机电类学生电工维修操作技能实训的实施。根据《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课程要求,学生的实习主要分成基本模块实习与专业模块实习两部分。基本模块实习内容包括触电急救、登杆训练、导线焊接、导线连接、三表使用、照明电路。要有针对性地把握各模块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操训练,让安全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3.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 对技工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必须摆脱完全由学校自我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传统观念。必须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广泛、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根据实践能力的基本结构,与社会共同界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合格标准,进而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建立教师、学生、劳动部门、企业多维评价体系。评价的方式宜采用学分制。

4.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校高速发展的必经途径。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和企业的沟通,面向技术创新,主动地探索不依附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同时可以加大和企业的合作力度,尽快建立校外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实践教学课程应该以相对独立的形式,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配合,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相互交叉、互相渗透、互相弥补、互相促进。

人才培养方向 篇3

关键词:日语;就业现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高职日语人才培养一直存在学制时间短,就业面向窄,对口就业率较低等问题,笔者对合肥地区近60名大三毕业生进行了技能状况与就业现状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对合肥地区的高职日语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进行了反思。

1.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技能与就业状况

1.1技能状况

在校期间课程设置主要以日语,国际贸易知识为主,两大知识体系各占一半课时。日语知识方面前期以综合日语,日语听力,会话为主,后期开设商务日语,商务日语函电等商务日语类课程。国际贸易课程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从相关法律到进出口贸易具体流程的学习,知识面广。另外作为第二外语,大一阶段也开设英语课程。

据这次毕业生情况调查我们得知,至毕业时英语等级证书方面:约100%取得CETA证书,37%取得CET4证书,5%取得CET6证书。日语等级证书方面:约39%日语三级证书,25%取得日语二级证书,1%取得日语一级证书。外贸类证书方面:约有45%取得单证员证书,5%取得业务员证书。另外作基础技能,至毕业时学生能100%取得计算机一级证书,100%取得普通话证书。总的来看:65%同学取得了三级及以上日语等级证书,50%取得外贸方面等级证书。

1.2就业状况

就业面向大体以外贸业务员,单证员,销售类工作为主,部分是行政部门,会计,文员类工作。工作类型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与单证员外贸类工作与销售这样的工作,与商务日语对口的就业率为26%左右。工资方面:44%1500-2000元,26%1000-1500元,18%工资为2000-3500元。就业对口率方面:3%从事商务日语对口工作,23%从事与商务日语相关的工作,44%从事不对口的工作。总体对口就业率不高。

2.就业市场分析

2.1商务日语职位现状

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定位在日企或与日企有业务往来的外贸进出口公司。目标岗位是日企内各类型岗位和对日外贸进出口业务岗位。由于交流语言偏英语,还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进出口业务方面的工作岗位需求变得不稳定,另外日企进驻中国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之前工业性企业进驻正在减缓,日企和相关业务往来的工作岗位也呈现饱和趋势。

2.2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与日企进驻趋势构成对比,服務外包产业在中国方兴未艾,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从全球的软件外包市场行情来看,美国与日本是主要的服务外包需求国,美国与日本的软件外包需求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而印度则依靠英语语言优势是目前的主要供给国。中国目前在在全球IT外包业务中排名第4位,软件外包创汇近10亿美元。最新的研究表明,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在未来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届时中国将达到35%,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3合肥地区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预期

合肥地区作为中部省会型城市,目前也已进入了服务行业发展的快车道。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长三角区域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长三角的将来的发展定位,将从先前的制造业向服务业不断转变。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建成了一批又一批软件园,一个服务外包产业区域正在不断形成。其中上海浦东软件园、无锡新区软件园等都已成为国内外软件外包发包商的重要合作商。可见在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合肥发展软件外包产业的“天时、地利”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据省商务厅服务贸易处获悉,从《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来看,在十二五后期,合肥地区的服务外包企业将有望突破800家。“十二五”期间合肥将大力推进服务外包、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核心产业。计划到2015年,增加值由目前的逾千亿,推高到2760亿。目前拟定发展的项目有:中国呼叫中心之都、高新区动漫及服务外包基地、滨湖新区服务外包园区等。服务外包方向人才需求量巨大。

3.服务外包方向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在地区产业转型的时期,高校更应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为地区发展提供高素能的人才。高等院校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努力培养出语言能力与软件服务能力兼备的人才。

3.1深化校企合作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立,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在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特点正在逐步形成,校企合作正在进入具体深化阶段,企业人才走进课堂参与教学,学生走到企业一线完成实习,联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在长三角地区大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契机下,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个时机,趁势而上,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天地。

3.2 建立“校企联合”的服务外包方向日语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未来必然朝着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向发展。应不断加强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的合作。服务外包方向日语人才培养工作具体要做好以下三方面:一.加强与企业联系,依据服务外包行业人才需要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间定期互动的模式,加强校企沟通,在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要多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明确服务外包行业所需人才的素能结构,进而对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二.建立校企人才互动的资源共享模式,定期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去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保持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高度匹配。与此同时,聘请企业内专家能手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行业专家承担实训类的课程。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改善教学效果。三.多与省内外服务外包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进而以定单班的形式开展教学。(作者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昭.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2] 张蕊.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

[3] 朱敏.高职院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11).

[4] 温庭海.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浅析[J].科技视界,2012(30).

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向浅析 篇4

目前全国已有180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 在校本科生7万多人, 每年的本科毕业生1万多人。但据报道,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 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

需求旺盛, 前景喜人, 但就业率却不容乐观, 电子商务人才怎么了?许多网站管理者表示, 目前高校中的电子商务教学内容相对僵化, 教学模式单一, 很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说难听点儿, 好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计划就没有定位, 好像在培养“万金油”, 什么都有点, 什么都不精。毕业生往往不适合网站的需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脱节现象, 是这个尴尬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院来说, 进行相关分析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分析

通过对51job、电子商务人才网等几个网站的岗位进行汇总整理, 对电子商务人才类型及岗位分析, 电子商务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 电子商务建立的网络硬件层。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 了解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 熟悉局域网知识, 网络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的能力。一般来讲,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涉及这一层次的东西较少。

第二层, 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 数据库、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 安装、调试和维护。但也不是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的重点, 和电子商务实施平台联系较大的岗位有网站开发等。

第三层, 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 涉及有商业逻辑, 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等方面, 比如界面设计、网页设计、图象处理、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在某些学校, 部分对技术有兴趣的同学有可能达到相关要求。像网站策划、网站编辑、网站开发等岗位都和这个层次有很大关联。

第四层, 电子商务运营, 管理层, 在这一层次, 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 如客户服务, 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要求熟悉网络营销常用方法, 具有电子商务全程运营管理的经验;能够制定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 执行与监督;能够整体网站及频道的运营、市场推广、广告与增值产品的经营与销售;熟悉网络, 网络营销和办公软件;负责公司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对网络营销感兴趣, 并能很好的掌握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的各种理念。这个层次适合的岗位有网站运营经理/主管、网站推广、外贸电子商务、网络推销员等。

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 第二个层次是实务操作运用类是其培养方向。

二、高职学院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低层, 是一种“大众”教育, 也是一种就业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与此相适应, 高职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电子商务应用专门人才。

1知识结构定位

“电子是手段, 商务是根本”这一思想是核心, 所以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构筑, 因为电子商务、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自身处于快速变化过程中, 基本知识的扎实, 能为以后的学生自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很多, 范围很广, 所以取舍很重要。同时也要强调电子这一手段与诸多方法间的关系。法国思想家笛卡尔曾经说过一句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方法能解决问题, “授人与鱼, 不如授人与渔”, 方法的获得才能让学生受用终生。

2职业能力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 可概括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能力, 包括专业技能及其相关知识, 从事职业活动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社会行为方式等。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超出具体专业能力范畴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拓展、升级, 包括新观念、新技术的理解能力, 业务创新能力,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综合与决策能力, 目标的定位、联想与实现能力, 社会责任与社会参与能力, 群体组织与协调能力, 自心、成功欲、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能力等等。这两个层次的能力实质上也是交叉、复合的, 体现的就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厚基础”、“重技能”的概念, 属于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也是其应用知识、技能以求得未来发展的前提;“宽视野”、“能发展”的概念, 就属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是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训练和期望。

3素质能力定位

从整体要求看, 高职教育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应具备创新性、合作性、懂商务礼仪, 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面对电子商务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

人才培养方向 篇5

一、社会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以后,金融体制的改革,各项新的会计制度的出台,一方面现代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会计业务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财会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迅猛无比,如电子结算、电子对账、电子商务的支付等。所以,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具有敬业精神;第二,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第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

二、会计环境变化调查分析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各个方面。它使我们所面临的会计环境发生下列变化

1.在过去会计的主要工作在于记账、规划、编制、定期使用报表等

会计人员的业务停留在账务处理、资产评估、资金调度等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耗费人力、物力的会计确认、计量、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的业务将被电脑在瞬间完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使会计业务的处理和信息提供变得越来越快捷。这表明,计算机将对传统的会计记录和记量手段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2.在新的世纪里,会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处理内容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许多问题是传统会计和记录手段所无法解决的。

3.会计职能也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帮助和参与经济决策

4.随着会计职能的拓展,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要适应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将传统的教育目标从获取知识转到学习、如何学习上,将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育方法改变为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国会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会计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拥有一支1200万人的会计大军,可这些会计人员的特点是数量多、平均水平不高、素质低。在现存的会计人员中,受过中等以上专业训练的人不足一半,显然,目前的这种会计人员结构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考虑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层次性,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及非盈利组织由于其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如大的企业和单位,用以技

1能训练为主的中专或成人教育层次的学生就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会计教育的培养重心就是要培养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1.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会计从业人员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高于8%的比例增长,不但已经走出“低谷”,而且已经走过了“复苏”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供求关系不断改善,人才需求大量增加。随着入世后与国际经济相融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更为看好。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向社会提供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而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载体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等的逐渐发展壮大,会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该领域需要充实大量高级人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强的基层会计从业人员。

2.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严重缺乏。另外,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较差,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诸如会计电算化、基本的会计系统维护等。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中职层次的会计人员。

四、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调查情况

为了了解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学生人才需求趋势及素质要求。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前召开了专业建设座谈会,并到企业、统计局等相关单位开展了岗位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一)会计专业招生人数逐年攀升

(二)民营中小企业是招聘高职会计人才的主力军

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招聘会计人才时均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而90%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比较喜欢动手能力强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目

前,江苏的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相当迅猛,在整个江苏的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只要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统计基本操作技能和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就能大量参与到民营企业和农村会计事务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业务相对简单,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对会计人才规格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为高职会计人才的渗透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从会计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去向中(如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也是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三)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

在对被调查企业、调查对象的询问中,被问及:“贵单位招聘会计、统计人员注重学历还是工作经验?”时,大多企业认为会计、统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而非学历。在继续问到“以多少年工作经验为好?”时,而几乎所有的企业要求2—3年工作经验为宜。可见,有2-3年工作经验的会计、统计人员更容易实现就业。这不仅要求我们高职学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求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

五、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及职业能力需求

1.应届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态度

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良好沟通协调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是会计人员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毕业生往往在中小企业工作,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往往不能给毕业生提供很好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有良

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品性。而加强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教育及培训是另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会计专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与银行、工商和税务等多个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

2.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问卷设置了会计职业技能、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协作能力、决策能力和分析性、语言表达能力等选项,而选择比例占50%以上并从大到小的排序是:会计职业技能、计算机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说明用人单位喜欢那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并非单一的只具备会计知识技能的人才。事实上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工作后并没有从事单一的会计工作.有的还要兼做秘书、收发、日常管理、销售工作等,还有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去了银行、证券机构,承担柜面和大堂经理等工作。所以具有较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更受青睐。

3.职业道德方面

在被调查者中,有89%的会计从业人员认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专业扎实,而是诚实可信。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用人单位非常注重考察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考察的周期比较长。对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往往并不安排重要的岗位。在与企业领导的多次交谈中,我们也发现,他们非常希望毕业生能认同企业的文化和发展前景,能和企业共生共荣,毕竟要培养一名合乎企业意愿的会计人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4.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以及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

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其重要程度,100%的调查对象认为会计和统计知识排第一位,管理、金融、税收及法律知识排第二位,84%的调查对象认为计算机知识排第三位。这些数据说明,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技术,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法律知识、税务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等知识,为职业技能奠定扎实的职业基础。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并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5.能容忍大专会计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最长时限

统计结果显示:75%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学生能在工作3个月内胜任会计工作,能容忍6个月内适应工作的为20%。而容忍1年以内适应工作岗位的被调查对象仅为5%。另一方面.通过对2006级、2007级我院会计专业部分毕业学生询问,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大多为6个月。这说明高职教育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离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强”的目标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

承认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刚参加工作就马上能胜任实际岗位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缩小这种差距。

6.关于职业资格证书

用人单位非常青睐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在企业与学校的供需见面会上。我们发现企业对拥有多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职学生的理论水平比不上本科学生,要有立足之地,必须体现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证书是最好的说明,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初级统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等。

六、会计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

通过调查分析,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主要做好以下五点。

(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三)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双证制”教育

(四)加强实习实训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 篇6

1.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2.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3.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4.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注入新的灵魂和血液。因此,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其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首先,传统符号的运用。中国传统符号主要有:具有象征性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符号,有些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然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室内环境文化的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传统手法对传统形式的整体和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知韵,使传统的儒、道、佛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之上,得到延续与发展;符号拼贴,在室内设计中拼贴运用,从而新与旧、古与今带着某种联系;移植与嫁接,对儒、道、佛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以借用外来文化中的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与一体。

其次,是色彩与光的处理。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和不美,但是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非常重要。通常处理色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形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设计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和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和意境。

再次,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提倡人与自然的亲合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儒、道以及佛家的传统文化不同,但是在回归自然和效法自然上却有相同主处。然而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不能实现,因此“移情于家”,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作为精神上的补偿,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亮,董万里.室内环境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4]王立山.建筑艺术的隐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5]周矩.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当代,2003.02

人才培养方向 篇7

而目前无论在全国, 还是成都, 院校会展业都是新兴的专业, 发展时间不过十余年, 人才培养工作基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培养目标、功能、方向等都待进一步研究。但由于会展行业实践性强的性质, 会展人才培养工作并不等同于通常的学历教育, 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动脑创意能力, 因此探讨会展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就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是推动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工作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本文将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讨论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的方向系统地探讨会展人才的培养工作。目前国内还很少有学者对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将有利于深化对我国职业技术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及其内在规律的探讨,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该学科发展。

二是在实践层面为成都及其他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将以成都高职院校为例, 构建出适合成都会展业市场发展的、适合成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 会展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 包括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也正在进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项目建设, 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共性的问题, 有利于该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为同类型学校会展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会展业人才培养定位内涵

会展人才的培养定位上首先应该有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观。会展实际上首先需要专业策展人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策划某个主题或类别的展览, 其他工作人员负责将策划付诸实践, 具体执行。从专业策展人到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 人数众多, 岗位类别多样。从会展活动内部组织策划、宣传、公关等人员到会展外部餐饮、宾馆接待人员、保安人员, 从会展活动的高级运营管理人员到基层服务人员等, 会展业人才整体上呈现出漩涡状结构层次。从高端的策展人、会展经理人, 到具体负责实施的工作人员, 属于不同的层次, 各有各的要求, 因此会展人才培养方向应区分不同的层次。大体上可分三个层次:核心人才、辅助型人才和支持型人才。

核心人才属于会展高端人才, 专业展会策划人, 对展会进行宏观设计和把握, 要求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 包括会展创意人才和会展项目管理人才。他们在整个会展活动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 通常具备敏锐的市场眼光、卓越的组织策划能力、精准的营销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同时拥有的社会资源也较多。在接受调查的会展企业中, 约78.5%认为本行业的关键人才是会展策划师或会展项目经理。核心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 通常由普通高校或实力强的职业技术院校完成系统的会展专业教育, 然后在行业经历较长一个时间段的磨爬滚打, 对行业、市场经济状况十分了解。

支持型人才主要是负责组织人员实施核心人才的展会策划方案, 要求能掌握会展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会展实务的实际运作等问题, 是核心人才的“助手”, 主要包括常规经营管理、智能管理等人才, 他们居于会展人才体系的中层, 也是会展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辅助型人才则是具体操作某个任务的人员, 比如搭台、外联、翻译、导游、推介人员等, 其培养工作主要由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门的会展专业比如美工、导游、翻译、编辑、会计、营销等实现。这类人才的工作较之核心人才更为具体、专业化分工更细, 因此对其专业化要求程度也更高。

从中可以看出, 会展业所需要的人才众多, 有着不同的层次, 相应在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同的定位。显然, 无论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是学生的求职应聘均无法“大而全”, 只能是在充分考虑到现实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选定某个具体而明确的方向作为工作努力的目标, 这就也是通常所说的明确“定位”。定位明确了, 才有的放矢, 才有努力的方向, 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什么都做, 什么都学, 但什么都做不好, 什么都学不好”的尴尬情形。

从目前看, 我国很多会展专业正是出现了“方向模糊症”。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会展管理专业是依托旅游、历史、外语、中文、艺术等传统学科而设, 在专业设置、教师定位、课堂教学等方面深受传统学科的影响, 呈现出浓厚的专业背景, 无法体现明确的会展专业发展方向。以至现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毕业后学以致用的不多。因此, 我国的会展专业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明确定位, 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各个学校所培养的会展专业的规格和要求。无论是定位于会展策划、会展运行还是会展设计、会展物流;无论是主要针对展览业或会议业培养专门策展管理人才, 还是培养赛事节庆专门人才;无论是培养核心人才、辅助人才、还是会展支持人才, 都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正确的定位, 并据此设计合理的课程, 配备优质的师资, 开展有效的教学。因此培养方向的定位是首要的。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可考虑的因素很多, 比如本校的办学传统、已有的资源、社会需求等。由于职业技术院校以就业为直接的办学宗旨, 为社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或应用性人才, 因此在专业的设置上需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成都职业技术院校会展专业的设立正是充分考虑到了成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培养人才方向定位上需充分考虑到成都会展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二、成都会展业人才需求特点

“十二五”期间, 成都会展业将继续快速发展, 规模将继续扩大。承办上述会展项目需要大量的具有营销、策划和设计能力的会展项目经理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 成都将难以圆满地举办上述会展项目。为更好地了解成都会展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 随机选取了成都52家规模不同的会展公司进行人才需求的调查, 并对成都会展办、成都德纳、新世纪会展城等成都会展行业“领军者”进行了访谈, 调查结果如下:

当前成都办展的主体主要由政府部门、场馆管理公司、会展公司三部分组成, 其中主力队员是成都会展办公室。52家会展公司中, 超过一半的公司由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公司转型而来, 办展人员多是半途转向, 行业积淀较少。那些熟悉会展行业情况、懂得营销策划的专业高端人才十分匮乏。成都会展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成都会展业的迅猛发展, 成都会展人才问题已经成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从量上看, 人才总体数量不能满足现有的行业需求。与会展业的迅速发展相比, 成都会展专业人才规模增长较慢。成都目前仅有两所学校开设会展专业, 每年的毕业生约200名。而成都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达40余场, 每场活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策划、营销, 然而据业内人士统计, 成都会展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超过1千人, 这1千人中, 以成都市会展管理办公室为主的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约占40%, 成都会展协会的成员单位约占40%。在接受调查的52家专门从事会展的单位中, 对会展人才有着长期稳定需求的有38家, 占73%, 需求一般的仅有2家。在承接会展项目时, 很多会展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手不足情形, 缓解的方式是人员加班加点, 超负荷承担工作量, 或者将项目内容分解开, 再发包给其他公司, 但层层发包容易导致项目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这两种显然都不是解决人才不足问题的长久之计。

二是具有营销、策划和设计能力的会展项目经理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 即会展核心人才严重匮乏。成都想要建设“会展之都”, 不仅举办的会展数量要多, 更要求展会的规格要高, 国际型项目要多,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高规格的项目落地成都。但由于成都会展业的发展时间较短, 专业度高的策展人、营销人员缺乏, 很多会展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广告、设计、媒体等行业转向而来, 专业的会展行业经验不足, 且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从专业学科背景看, 在接受调查的会展机构中, 约46%的从业人员为经济管理专业出身, 25%来自广告专业, 12%来自文学艺术专业, 只有不到5%出自会展专业。此外, 目前成都会展行业专业人才短期行为强, 流动性大, 工作经验在10年以上的资深会展人才极为稀少, 高端人才严重紧缺。

那些从广告行业转型而来的会展公司, 如盛世传扬、骑士会展, 对具有策划和营销能力的职业策展人更是求贤若渴。即使像成都新东方展览公司、成都德纳展览公司、四川风云展览等老牌展会公司也急需专业高端人才, 他们在承接大型项目时, 常需要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临时邀请专业项目经理人“空降”。在调查中, 上述公司在认为自身最紧缺的人才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会展策划师”。目前蓬勃发展的会展业为会展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公司鱼龙混杂, 大小不一。随着市场的细分和逐步规范, 会展业将经历一个“洗牌”的阶段, 那些有实力、有影响的会展公司将会承接更多高规格的项目,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而决定会展公司实力的最根本因素即是人才, 这也是众多公司对人才有着长期稳定需求的重要原因。

会展高级运营人才属于行业中层次最高, 专业性最强的人才, 其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着会展水平的高低和会展的效果。会展核心人才不足势必会影响到成都争取到更多有影响力、高规格的展会活动。从事会展的机构与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 所需人才只能“因陋就简”, 这也大大影响了办展的质量水平。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设的温江花博中心2005年投入使用, 曾承办了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然而仅仅生存了2年就被迫挂牌出让, 原因是在花博会后没有好的项目可继续承办使用。而缺乏好项目的根本原因正在于缺乏懂营销、会策划、有创意的人才。因此培养一大批懂创意、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成都会展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成都高职院校会展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我国会展专业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 (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 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 为中国会展业培养了相当一批展示设计师。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 中国会展教育同国外相比, 晚了近30年。很多学校依托于已有的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英语、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会展专业, 因此各有各自的特色。比如有的突出策划与营销, 有的强调艺术与设计, 还有的是会展物流、会展搭建、会展沟通, 等等。我国会展专业发展的这种特点优点在于能依赖老牌专业的已有资源, 快速地招生教学, 以满足行业需求。缺点在于没有形成正规的专业, 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而建立起来, 缺乏自身的理论建设, 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尚未形成规范, 随意性强。这大大导致了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良荞不齐, 使得会展人才供需矛盾特别明显。一方面行业的发展急需专业的会展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会展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虽然良好的产业环境为会展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但随着展会市场竞争的加剧, 业界对人才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人才的层次性将更为明显。

为保证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学校也需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狠下工夫,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培养方向。

通常情况下, 本科类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各不相同, 前者主要培养高端人才, 后者主要承担操作业务培训工作, 培养具有实操技能的会展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辅助性人才。从这点出发, 目前成都会展业急需的策划、创意、营销复合型人才应主要由本科类院校完成。但目前我国开设会展专业的普通本科类高校相对较少。据统计, 目前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构成, 职业技术类学校约占80%, 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左右, 职业教育占据较大的份额。而绝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主要方向是技能型人才, 对高端人才较少涉及。教育的这种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会展高端人才缺乏的情形。

成都也是如此, 在2012年之前, 四川没有一所普通高校开设会展专业, 直到2012年四川大学在四川博览局的支持下才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可以说, 我省高等教育中, 专门培养会展业高端管理人才的学校非常稀少。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是职业院校, 但却是西部率先培养会展人才的学校, 在培养会展人才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与业界也保持了一定的联系。社会需求永远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动力。市场需求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高职教育既然以就业为导向, 就更加应该尊重“市场需求说了算”, 在技术和经济许可的条件下, 要科学设置培养方向。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来看, 当前,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 由“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高职是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到2000年,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此后, 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工作任务。2011年, 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 发挥引领作用。可见, 职业技术教育并非与“高端人才”绝缘。在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中,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职业技术教育终将逐渐转型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而非一般的技工。

人才培养方向 篇8

物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持续关注的热点,相关产业研讨和学术交流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各国都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格局,力图抓住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升的战略机会。自温家宝总理09年8月考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到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物联网研发应用,加大相关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1]。

物联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比如射频技术、分布式计算、传感器、嵌入式智能、无线传输及实时数据交换和互联网都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并在相关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物联网的新颖之处在于利用这些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从而完成远程实时数据交换与控制,方便人们生产生活。据美国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2],到2020年,物联网将大规模普及,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与人的通信业务比例将达到30:1,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亿万级”产业。

由于2010年教育部只批准了部分211学校申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因此,对于大多数没有获批的学校可以在传统专业下设置物联网培养方向。目前,各高校与IT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此培养方向更适合[3]。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培养方向)各高校都刚涉及,没有一个成熟的培养模式,都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研究“平台+模块”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培养方案

1.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宽口径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物联网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

1.2 规格和基本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2)具有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系统地掌握相关领域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知识更新能力。(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4)具有物联网领域所需要的绘图、运算、实验、测试、表达及工艺设计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1.3 课程体系建设

学科基础平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场论与复变函数、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高数和工程数学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必须开足,其中,场论与复变函数是为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做铺垫。电路分析及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为电路设计奠定了基础,系统底层设计需要C语言做支撑。

专业基础平台: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这些课程是计算机和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例如计算机专业考研的专业统考科目就有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则是当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网络编程语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也是部分学校的考研初试或复试科目,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的地位。

方向模块: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传感器技术、RFID系统应用、嵌入式系统。以上课程为实现射频识别系统即设计电子标签、读写器及天线打下良好的基础。事实上,从70年代末,国外已开始从事RFID系统应用研究,主要应用予自动车辆管理系统、公路收费系统、码头车站集装箱管理系统、防盗系统和门禁系统等,到90年代此项技术已很成熟,国内相关企业可以生产和销售全部国产化的射频识别技术产品(读写器、电子标签)。今年年初,笔者到台湾几所高校做学术交流访问,从这些学校的资讯科技系、电脑与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都开设有RFID系统概论、RFID系统应用、RFID天线设计等课程,说明境外学校也很注重培养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人才。

专业选修课:DSP原理及应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初步、FPGA设计技术与应用、oracle数据库、网络安全、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物联网技术、现代物流概论等。这些课程是为进一步拓宽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学科及物联网工程应用而设置的。

1.4 实践体系建设

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包含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工程设计(第二课堂)、硬件课程设计、软件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此外,要保证相关课的实验要求,需要建立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ARM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EDA实验室、FPGA实验室、DSP实验室等。当然,如果一次性建设这么多实验室,投资是很大的,实际上没有必要重复建设,因为各理工科高校大都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其实验室资源可以共享。

2 师资建设

2.1 大力引进人才

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由于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领域,除需要计算机学科外还需要引进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具有高职称或高学历的人才,同时在企业聘请具有丰富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与实训工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形成企业和相关产业领域专家到高校和高校教师到企业的双向互动的机制和模式。

2.2 整合现有人才资源

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的现有教师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软件资源共享。

2.3 走出去进修或请进来培训

对于有些未开过的课程,可以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修,或外请教师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3 探索实践

我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等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该专业又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及2011年教育部先后批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及西安理工大学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陕西省成立了由多个高校及企业参加的“物联网产业联盟”,这是陕西省大力扶持物联网产业的又一重要举措,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提升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这些外部有利的环境下,我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依托,修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一个“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并计划在2011年招生中实施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物联网人才做有益的探索。

4 结束语

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通过广泛的调研,制定尽可能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整合其他相关专业的软硬件资源,为社会培养物联网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

摘要:近年来,物联网被称为第三次信息产业的浪潮,为了抓住这一机遇,培养物联网人才,各高校都积极申报物联网工程专业或依托某专业设置该培养方向。要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对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同行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或培养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01):18-22.

[2]王天奡.中兴通讯云计算抢滩物联网时代[N].人民政协报,2011,429).

人才培养方向 篇9

许多企业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现在的积极跟进, 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要想在商场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开展电子商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既熟悉经济活动基本规律, 又要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既具有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 又熟悉商务运作流程。要想培养出让企业满意的学生, 就要找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专业特征不够明显, 课程设置不能相容互动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 加之电子商务专业开办时间短, 办学经验不足, 很多学院本来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把握, 没有特色, 教材选定没有针对性, 造成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因此如何让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本学科知识, 树立高职院校的自身特色和竞争力, 便成了教学之中的一大难题, 亟待解决。

2.实训环节薄弱、教师实操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欠缺

目前, 电子商务专业强于理论而弱于实践, 课堂教学没有新意, 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训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习实训都在虚拟环境中操作, 不能切实的感受实际经济活动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同时, 由于大部分教授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是从各专业抽取出来的, 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 课程的案例来源缺乏实战性, 在实践课程中指导也会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

3.学生对就业缺乏信心, 目标不明确

多次和学生座谈交流, 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现状及行业发展的前景不清晰, 对自己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 方向不明确, 信心不足。并且在校三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同时学校对企业希望接受什么样的毕业生也不是很明确, 这样就导致供需双方的盲目性。

4.教师资源严重缺乏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绝大多数是从计算机相关专业调派过来的, 教师的电子商务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于电子商务类书籍, 没有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 不少师资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作为高职院校,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我们的责任, 学院在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学校的资源以及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让学生利用在校的三年时间, 掌握集管理、信息技术、商务运营、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性地、多方向地培养企业所需的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四、如何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紧密结合市场与工作岗位要求, 设置合理的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需深入企业, 进行人才需求状况调研, 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 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 明确就业岗位, 根据从事该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来看, 高职院校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是偏重商务的营销方向,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务运作、信息化管理和网络营销的能力。一个是偏重技术的平台方向, 主要培养学生在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和维护管理的能力。

2.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商务实践教学能力, 把教师分批地送到企业, 参与实际的商务活动和技术开发, 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学习最前沿的技术、最真实的项目运作、最新的商业案例。同时将企业优秀的商务人士请到学习参与实践教学, 和学生互动。另外, 精心设计实践实训项目,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3.和企业对接, 培养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

高职学院的学制为三年, 为了让学生很快适应社会, 了解企业需求。将三年在校的学习时间压缩为二年半, 第五学期送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 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撰写定岗实习报告, 报告中学生不仅撰写实习心得, 更主要的是为自己真正融入社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毕业后能快速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加强师资培训

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 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需要复合型师资, 建立“效率高、水平高、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第一, 可以选派乐于学习的教师前往“产学研”合作单位进修学习。第二, 可以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请“双师型”素质的技术人员到校任课。在校教师学到了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知识进行管理的经验, 掌握了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的实况及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类型。

五、结论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快速发展, 更多的中小企业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的综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要认真进行分析, 构建科学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模式, 强化校企结合, 早为学生进行就业前景规划, 才能培养出企业、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综合人才。

摘要:电子商务近几年发展迅速, 电子商务专业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专业。目前,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很大。如何培养企业认可且具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人才, 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大, 但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存在偏差, 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就高职院校而言, 肩负着培养企业所需的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培养企业所需的电子商务人才, 办出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程元栋.电子商务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08.

人才培养方向 篇10

1 口腔护理方向设置的背景

口腔护理在我国属一门新兴的专业, 体现了护理学与口腔医学的紧密结合。长久以来, 我国口腔护理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口腔护理专科人才奇缺, 关键是缺乏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口腔护理培养体系。另外, 口腔护理专业在我国既没有得到国家执业许可, 也无职业名称, 因此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非直接医疗工作, 只有护理专业得到认可, 即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才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因此, 我校招生专业名称暂定为护理专业口腔护理方向。我校让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分方向选修, 使护理专业学生不仅具备基本临床护理技能, 而且通过参加专科培训具备专科护理技能。

2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2.1 培养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原则, 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熟练掌握护理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具有口腔专科护理技能特长, 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 尤其适合从事口腔专业护理工作,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

2.2 课程设置

根据口腔医学相关课程的研究内容, 我们在护理专业口腔护理方向设置了3门口腔医学相关课程。各课程具体课时见表1。

3 口腔护理方向教学实施

3.1 培养对象

按照我校护理专业培养计划, 在第二学年开设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口腔护理等方向必选课程, 学生根据兴趣和择业方向选修相应课程。2005—2011级选修口腔护理方向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005级33人、2006级46人、2007级45人、2008级41人、2009级48人、2011级179人。我校选修口腔护理方向的学生呈逐年增多趋势。

3.2 培养方案的实施

口腔护理方向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主要由我校口腔教研室完成, 护理教研室协助口腔教研室完成部分教学内容。口腔教研室根据各课程的教学内容, 设置了选修课程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口腔临床护理学、口腔材料学、牙体解剖学3门口腔医学相关课程。毕业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安排学生在第三学年进行毕业实习, 制定严密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 组织学生完成基本护理岗位轮转后, 参加口腔科护理岗位实践活动, 建立完善的学生实习成绩考核评定机制, 将实习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3.3 教学方法

以我校与口腔临床机构合作为平台, 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 做到教学过程一体化。课程教学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 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强调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 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与独立性, 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 紧密联系、相互渗透, 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 强调技能训练, 并按实验教学、专业技术教学、顶岗实践教学等各自特点组织教学。

3.4 培养效果评价

3.4.1 教学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 针对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考核和评价方法,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 结合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 评定综合成绩。注重过程性评价, 实现理论测试与专业实践考核并重, 反映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3.4.2 学生反馈评价

为了解学生修完口腔护理方向课程的情况, 我们每学年都邀请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对口腔护理课程进行自我评价。多数学生认为, 通过学习选修课程模块, 对口腔临床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口腔护理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 由于口腔护理工作有别于一般临床护理工作, 具有自身工作特点, 使很多选修口腔护理方向的学生有意今后从事口腔护理工作。近6年来, 选修口腔护理方向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选择从事口腔护理工作, 就业单位以口腔专科医院和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为主。

3.4.3 社会评价

我校每年对实习单位进行回访, 了解我校实习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情况。多数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 我校选修口腔护理方向的实习生, 实习中能很快适应口腔临床诊疗护理工作。与普通护理专业毕业生相比, 选修口腔护理方向的学生在口腔临床工作中表现出明显优势, 减少了科室培训时间, 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4 讨论

4.1 口腔护士培养状况

随着口腔医学的飞速发展, 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口腔护理远远不能满足口腔医学发展的需求, 口腔护士已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1]。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口腔护士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培养优秀的口腔护士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而中、高职口腔护士教育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培养模式[2]。自广西中医药大学于2014年取消口腔护理专业以来, 我校于2005年在护理专业中开设口腔护理方向班, 成为广西唯一一所培养口腔护士的中等职业学校。该方向自开办以来受到相关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 为口腔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口腔护理专业人才。自2005年招生以来, 目前已招收8届学生, 就业签约率达100%。

4.2 教学成效

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分方向教学, 是缓解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不断扩展和深化, 中职护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校通过实施“平台加方向”培养模式, 培养口腔护理专科人才, 为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摘要:口腔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要求中职护理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办出自身特色, 为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缓解就业压力。本文对我校护理专业口腔护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介绍。

关键词:护理专业,口腔护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桃信.口腔护士培养初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3) :93-94.

现代家庭教育的培养方向 篇11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正向的,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孩子的学习才会主动、积极、热烈。反之,若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沉重的负担。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应从以下。①家校合作,我们家长应树立榜样,家长对学习要表现出兴趣来。如果孩子让家长读一个故事,家长表现出对书完全没兴趣的态度,甚至说:“我才没工夫看这些没用的东西呢!”这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沉重地打击。爱看书,爱问为什么的家长,往往也能带动孩子去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期都应该学习。②引导孩子学习。家长要通过话语引导孩子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比较、鼓励等方式正确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不要强加于他的思想。③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孩子的兴趣应该被多方面的培养,包括体育、唱歌、书法、钢琴以及绘画等。孩子的生活丰富了,就表现为对生活的积极性上,就有兴趣去发现生活有意义的东西。④其他提高孩子兴趣的方法。如用激将法促进孩子学习,利用危机意识促进学习效率,保持新鲜的学习内容,用不同的科目调节读书气氛等。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把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而不需要老师或者他人再三催促。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通过每天的点滴积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追求知识的资本,孩子通过每天不断的积累和巩固,使得这个资本不断地发生增值,于是孩子的学习就产生了“滚雪球”的效应,最终使得孩子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从以下入手。①?指导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孩子问我们问题时应多采用启发式,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②指导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③培养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及时吸收和积累所学的知识。④指导孩子养成多阅读的好习惯,不断扩展孩子的知识面。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学习能力就比如是“渔”,是学习的本领,而学习成绩就比如是收获的“鱼”。对孩子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要掌握了打渔的本领,何尝捕不到鱼呢?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学能力培养最能体现孩子的主体作用。自学能力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需要老师及早培养。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呢?

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入手:①培养孩子学习钻研的兴趣。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②多用启发的方式来指导孩子,千万不要包办代替。③对孩子的每一點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孩子享受到成功感。这一点相当重要,只有孩子有了成功的喜悦,才会对这种学习产生兴趣。④要教育孩子和同学互帮互学、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调动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独立性,促进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努力培养孩子知识的应用意识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家长布置孩子帮父母算算账、帮父母合理安排时间、以及跟亲朋好友说说心里话等活动,让孩子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改善与生活。培养孩子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新时代知识的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孩子长远的发展,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知识应用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而具有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向 篇12

作为包装教育专家的杰出代表, 姜锐先生一直在为包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呼吁[1], 并高屋建瓴的提出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宋宝丰教授运用学科交叉理论和方法, 对如何构建跨学科教育模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2]。当前, 不少从事包装教育的研究人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袁志庆、王彩印等从工程教育的角度各自阐述了如何培养包装专业人才[3,4]。无可争议的是, 目前我国包装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宽口径宽基础、非工程化、将包装装潢等同于包装设计等等。归根结底, 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业内对于包装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还存在以下分歧。

一、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向的分歧

(一) 分歧一:包装材料作为培养方向是否可行

材料是包装的载体, 是从事包装活动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对于从事包装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讲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包装材料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否合适则值得商榷。事实上要能较好地从事包装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工作, 必须系统地掌握材料的相关知识。而包装材料不仅包含高分子、金属材料, 也包括玻璃陶瓷等非金属材料。要在学好其他包装工程专业有关课程的同时, 再掌握好材料相关课程显得不切实际。

需要说明的是, 基于包装材料在包装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专业性,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包装材料作为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 或作为有条件的院校中材料类本科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 或包装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

(二) 分歧二:包装艺术学可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由于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 包装设计出现了一种过分包装的现象。也因此包装所带来的附加值被过分放大。一些艺术类师资相对较强的院校将包装艺术学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事实上, 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值得探讨。其一, 包装工程首先突出的是其工程特色, 是一门工学专业。它研究的是如何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用的技术和手段。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 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包括色彩构成、装饰装潢等。也正是这个原因, 很多院校介绍包装工程专业时都提到了包装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事实上基于其工程技术学科的特点,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包装的造型美、结构美与安全性。以包装艺术学作为培养方向对工学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偏高;而以包装造型与结构设计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又缺乏足够的理论作为支撑, 它必然要与包装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制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方能形成一个培养方向。

(三) 分歧三:包装印刷不分家, 印刷应该就是包装工程本科培养方向

众所周知, 产品包装装潢是通过印刷来实现的。一直以来, 部分院校依靠自身办学特色, 将包装印刷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结果导致大批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涌向印刷企业。诚然, 印刷技术作为一个独相对立的技术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的确很大。而仅以此为由, 就认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应以印刷为主则不尽然。不可否认, 印刷企业需要包装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但不应是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包装工程这一大的系统中, 印刷仅是其中的一环, 将大批包装工程专业毕业生推入印刷企业不仅有“抢人饭碗”之嫌, 而且不能真正推动包装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市场对包装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 分歧四:加大管理类课时以培养包装管理人才

现实社会的情况是, 包装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明显不足。在加强包装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 加强包装管理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据此有人指出, 包装工程教育应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培养方向, 或将包装管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之一。诚然, 包装管理人才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包装企业的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通过加大包装工程专业的管理类课程比重来培养管理人才。否则按照这一逻辑发展下去, 包装企业需要包装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 采矿企业需要采矿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 电气企业需要电气工程专业管理方向的人才……如此一来, 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会陷入困境。应当承认, 有包装工程专业背景的人从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这类人才的培养应通过相关专业课程或实践环节实现。需要说明的是, 目前这一方案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 因为这对相关教师要求非常高, 不仅要懂专业, 还要有管理方面的经验, 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事实上, 目前包装管理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现在企业可用的真正懂包装技术的人才缺乏, 或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完全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而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才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二、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可能培养方向

基于上述观点, 包装工程专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工程学科本身, 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 完善学科体系。在重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下,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笔者对包装工程专业的认识, 建议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开设如下两个培养方向。

(一) 包装结构设计与加工方向

包装的结构设计与加工是以产品包装为中心, 包括包装的结构设计与装潢、为储运安全所进行的辅助设计与分析、包装容器的成型加工。其主要课程涉及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包装应用力学、运输包装、包装CAD/CAE/CAM、材料成型工艺、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等。该方向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类似的曾有研究人员提出将包装的系统设计作为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然而包装的系统设计应该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工艺及包装机械的设计、包装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 甚至包括部分物流运输环节的设计。其涉及的知识范围过宽, 不宜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二) 包装防护技术、工艺及设备

以食品、药品、果蔬、器械以及化妆品等的储运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合理的防护技术以提高其保鲜、保香、防腐、防潮、防锈等效果, 以及探寻合理的包装工艺、采用恰当的包装设备 (或在一定条件下对设备进行改造与设计) 。其主要课程涉及包装技术、包装工艺、包装机械、微生物技术、防伪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等。

该方向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即以被保护产品为中心, 研究可用的技术及工艺, 包括实现这些技术、工艺的设备。这与机械类专业有明显的不同, 机械类专业主要研究机械设备的共性问题;而包装防护技术、工艺及设备方向主要研究的是在具体包装工艺与技术中的应用, 而且设备在该培养方向上主要是作为包装应用的一个工具或手段。

为保证整个专业系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在上述两个方向中, 有些课程是共有的, 如包装材料学、包装管理法规等。部分共有的课程由于培养方向不同, 可以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如包装应用力学、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是两个方向都涉及到的, 但在包装结构设计与加工方向这两门课应重点讲授, 包装工艺、包装机械在包装防护技术、工艺及设备方向应重点讲授, 而在包装结构设计与加工方向应该讲授, 但可以减少学时。

参考文献

[1]姜锐.论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4, 18 (5) :79-82.

[2]宋宝丰.包装工程的学科结构分析及跨学科教育模式[J].包装学报, 2010, 2 (4) :79-83.

[3]袁志庆, 吴若梅.基于工程哲学的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包装学报, 2010, 2 (4) :88-91.

上一篇:本体学习下一篇:时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