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2024-08-20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精选10篇)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篇1

我国新的《护士条例》于2008年5月正式实施, 条例中规定“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 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 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者可以报名参加护士执业考试。按照《护士条例》有关规定, 即在校学生毕业当年即可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即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和执业证书 (“双证”) 之后才能就业[1]。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让学生提高双证的通过率, 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就业, 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 结合国家十二·五中长期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和我校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2], 我校开展了《护理学基础综合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胆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就具体实施过程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中职护理专业2009级10个班共59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16.46±0.68岁;2010级10个班共602名学生作为试验组, 平均年龄16.07±0.5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上无差距,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试验组采用“双证融通”的中职护理综合项目教学模式, 将两组的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进行对比。

1.3 具体实施

1.3.1 传统教学模式。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即第一学期开设医学基础课程, 第二学期及第三学期开设《护理学基础》, 包括理论和实训两部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我校中职护理教育中已延续多年。

1.3.2 中职护理综合教学模式。

试验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即在第一学期及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 包括理论和实训两部分;第三学期开设《护理技能训练》, 主要为实训课, 重点练习护理学基础的操作项目;第四学期开设了54学时的《护理综合项目训练》课程, 包括以下内容: (1) 重新整合为五个模块:生活需求照顾、给药治疗、病情观察监测、危重病人抢救。 (2) 分组分段教学:每次课将学生分为两大组, 一组学生在教室听老师串讲护士执业考试重点;另一组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模拟临床操作练习, 第二节课两组互换。 (3) 全过程、全方位量化考核:每个模块结束时和学期末, 均要组织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操作考试。理论考试题为2013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 综合技能操作考试以已设计的临床案例为基础, 以小组为单位, 由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相关操作, 进行标准化及全面化的评分。

1.4 统计分析

根据资料类型, 分类变量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7.0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护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P<0.05

3 讨论

3.1 新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特点与学校现状进行课程设置

2012年以前, 我校中专学生现行的课程设置是, 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这门课程, 二年级学习技能训练, 三年级为临床顶岗实习阶段, 同时要参加护士执业考试。由于中职学生年纪小、起点低, 基础知识薄弱, 自学能力差, 考前复习都是自己独立完成, 学生能力差, 缺乏约束和监督机制, 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明显低于大专生、本科生, 我校2009级中职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不到30%, 大多数学生难以做到持证上岗;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就业, 甚至毕业就失业;另一方面, 对于二年级的中职学生来说, 由于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需要强化技能训练, 实现学校与医院的无缝式链接, 之前单一化、机械化, 缺乏情境性, 灵活性和迁移性的技能训练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导致学生不能顺利进行顶岗实习, 也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基于学校的现状, 我们对2010级中职护士学生基础护理学进行了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研究, 此教学模式下大胆地进行课程调整设置, 我们在2010级率先进行课程调整, 将基础护理学由以前的第二学期进行调整为第一学期进行, 虽然看起来没有相应的医学基础知识作铺垫, 但是学生可以先学技能后学知识, 这样提高学习的兴趣, 体现做中学, 全程不间断的学。同时除了保留第三学期开设的技能强化训练外, 还在第四学期开设了《护理综合项目训练》课程, 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既要提高护士执业考试的通过率,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持证上岗, 提升就业竞争力;又要通过能力为本位的临床情景化的项目训练, 使其最大限度地贴近临床工作环境,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2 新教学模式对师资力量的要求增高

每年1次的护士执业考试, 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检验, 其结果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招生情况, 也是关系到毕业生自身成长及就业的关键环节。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领导积极调研, 转变观念, 加大投入, 正确引领, 还教于师, 给老师较大的教学自由, 包括增设课程, 增加课时, 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教师的待遇, 送教师出去进行考前辅导的培训, 把学生资格考试定为专业高考, 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业绩并和奖金发放、年度考核、晋职晋升等挂钩。介于目前的形式, 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均为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效果好, 责任心强的教师, 课前教研室集体备课, 认真研究护士职业考试大纲, 仔细分析历年的考点, 建立资格考试模拟题库, 了解考试的最新动态, 加强教学与考试大纲、教材的研究, 加强学科之间的信息沟通, 合理配置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 注重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 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保证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 命题、题型和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全面接轨, 使学生在校时就能够接触到与全国护士执业考试相关的内容, 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授课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

3.3 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对2010级学生进校就开始强调全国护士执业考试的重要性。因大多数学生认为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就可在医院当护士了, 不知道毕业前还有更重要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 因此, 提高学生的认识是调动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关键。在学生接触这门课程时, 就会以顺利通过执业考试为目标, 做到在校的三年及实习阶段均会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的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又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各项考试[3]。同时, 护士执业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应用能力, 即运用所学知识, 去解释现象、综合所收集的信息、作出判断、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均应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 这也就是过去要求必须有一年临床工作经历才能报考护士执业考试的原因[3]。在目前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双证”要求下, 这一系列的实践运用能力就需要在学校内给予培养。为此我们编写了一套中职护理双证融通的综合教材,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采取教材和资格考试复习资料配套使用, 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 督促学生综合的应用各科理论知识于临床实践之中,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同时让学生尽早反复接触资格考试的考点和题型, 培养学生对参考的应对素质。

3.4 新教学模式积极改革考核方式, 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辅相成

以往的研究表明, 调整校内相关考试形式和试题结构, 使学生熟悉考试题型, 能提高应试能力[4]。我们结合执业考试大纲调整教学考核, 在10级中职护理专业主干课程考试中吸收部分护士执业考试的元素, 促使教与学向执业考试靠拢。在校的最后半学期, 强化复习, 反复进行模拟考试, 考试后老师及时评讲试卷, 分析每一个选题选项的知识点, 无论该知识点今后以什么方式出现, 学生均能正确做出选择,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既有利于减轻临床实习期间的压力, 还能得到医院对学校教学水平的认可, 同时起到模拟实战作用, 做好护士执业考试应试准备。另外, 学生第三阶段的顶岗实习一般在3月初结束, 我们利用这个空隙再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2个月的魔鬼式训练, 有专职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 严格考勤, 由助考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以人卫出版社出版的备考教材对学生进行全封闭的训练, 在考前对所有的备考题要过五遍, 做到每节课有要求, 每天有任务, 这种强化式训练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因此大大的提高了考试的通过率。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综合项目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校中职护理专业2009级10个班共59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2010级10个班共602名学生作为试验组, 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护理综合项目教学模式。对两种教学模式下, 两组学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双证融通”的护理综合项目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中职护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能进一步提高我校中专护理专业教育质量, 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就业。

关键词:中职,护理,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庆蓉.高职“双证”制要求下的护理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医学高等教育, 2009, (10) .

[2]翟帆.教育部介绍9项中职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指导性文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N].中国教育报, 2011-03-01.

[3]张珊.双证制要求下的《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 (17) .

[4]王晶晶.护士执业考试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影响分析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10, (15) .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双证融通”英语函电 能力贯通 改革与评价

一、引言

在我国教育体制转型改革和职业教育复兴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部针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把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将职业证书评价体系与专业教学体系融合,就成为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双证融通的解读

“双证融通”表象是学生的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获得;其真正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培养与学习能力的获得”。其过程,实质上是在单程教育过程中,实现“一课双能”,获得“一教双证”。

三、双证融通目标下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建立业务关系(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简单处置询盘、发盘和还盘(Enquiries & Offers & Counter-offers),阅读、分拣英文信件(E-mail/Correspondence)的能力,完成初期业务。

2.单证(Documents)使用的能力,可以进行催证(Urging Establishment of L/C )、延期及回复(Asking for Extension of L/C & Reply);对其中涉及的常用词汇、术语、有一定了解,对出现的错误或问题,可以用英语函电进行有效表达和反馈,以便后续工作(Amendment to L/C)展开。

3.应对运输(Shipment)的能力,包括拟写包装要求(Packing Requirement)、发送装船通知(Shipping Advice)以及对集装箱有关信息的处置(Information on Container Service)等,能够简单用专业英语处理所遇到的有关运输中的简单事项。

4.保险处置(Covering Insurance)能力,基于对国贸实务课程、单证操作实务和综合业务的训练基础上,能够对应各种术语(INCOTERMS 2010),独立处理各种保险有关事宜。

四、教改设计的思路

1.碎片化的知识点黏贴。将外贸函电英语中难度最大的专业术语、固定用法与专业格式等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通过视觉冲击、思维导向、反复模拟等,诱导学生接受外贸函电的用法和规则,培养其使用英语函电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习惯,逐步将外贸函电内化为职业能力,实现各学科综合能力的有效融通。

2.再造能力培养流程。多课程协调运作,有效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桥架与练习,建立学生对不同课程知识的贯通学习,有效地实现“双证融通”的教育目标;强化教师对专业领域的认知,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与能力水平,让每一位教师亲身融合到双证融通的过程中,有利于国际商务专业整体教学的开展。

五、评价体系的重构

1.引入证书评价体系。考取如“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考试”、“BEC”、“TOEIC”等相应级别证书,丰富测评手段,为学生日后走向职场和今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建立能力平衡表评价标准。对有能力基础但未能考取证书的学生,可协同基础英语教学课程,对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连续测评,关注对基础和专业两个维度学习进展,逐级评判,累计积分,完成成绩测评。

3.设置项目考核体制。对于学习能力较差和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将英语函电与外贸单证、国贸实务、综合实训等中文基干的核心课程进行融合贯通——将函电考点碎片化处理,黏贴到业务操作流程,形成中英对应的任务说明书或项目解释,通过业务课程对特定函电内容的反复强化,与函电自身课程形成呼应;通过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测评与赋分,测评其函电掌握程度,实现成绩测评。

六、双证融通对教学的潜在冲击与风险反思

1.证书等级化割裂教育系统性。技术等级证书与职业能力的对应体系,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与知识的有效融合和内化,被学生有效吸收,需要教学设计之初,就将等级、能力与知识进行点对点对接,避免证书割裂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规避知识链断点。

2.专业能力偏激式发展风险。证书融通会给学校教育造成晕轮效应——只重视专业能力,忽视对学生的情商、道义、职业道德等人生能力的培养,这种专业能力强而人生能力弱的偏激式发展,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3.证书与能力不匹配的差异风险。根据证书和职业能力要求对教学进行拆解,会有潜在的知识断点,影响学生专业逻辑思维的构成;而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会与证书本应承载的能力间产生的偏差,若偏差无法弥补和修订,会对其职业能力和生涯发展构成潜在影响和风险。

七、结语

对外贸函电英语教学,需要前瞻性预设专业能力的发展、调整的方向和空间,强调与专业的融合,强化对语言应用性,搭建英语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结构,实现专业与英语的整合性“融通”。

参考文献:

[1]葛群.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法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

[2]边虹霞.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关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篇3

“双证融通”就是要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实现“一教双证”。双证融通是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我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原来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教材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不仅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岗位需要,而且同考证培训教材相脱节,理论性强,使学生学习物流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10个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人, 这些“双师型”教师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及技能训练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仍需提高,远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只熟悉某一岗位的工作要求,不能满足全面实践环节的要求。

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而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与应用,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校原本对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笔试形式的考试评价方式作为学生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拥有第三方物流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各1个,主要设备价值总计198多万元; 校外实训基地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设备资源能完成仓储作业、助理物流师、ERP沙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实训项目,但因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提升层次,满足提高学生技能和理实一体化课改需要。

构建“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企业需求,建立和实施“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实训室理实一体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环境,把学习与实习贯穿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具有较好实践操作能力及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技能要求不同,“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感知: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完成职业模块的各项初级训练,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和苏州市通用英语初级证书, 并通过参观、讲座、参加企业冠名技能大赛等形式指导学生感知职业,了解岗位人才需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职业准备: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 进行职业模块的核心内容训练,完成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展开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等实训项目,考取助理物流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证书。同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习惯渗入到教学中,学生通过仿真实训,作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三阶段——职业体验: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把部分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移师企业实习,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履行其实习岗位职责, 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学校通过三方协议、校企共管、学生返校、追踪调查、实习总结等方式确保实习的规范化。

以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定位及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

就目前来说,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相对比较完善,但实训操作教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理念及技术相对比较滞后,为顺应实践性教学需要,由专业教师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和编制本土实用性的教参、教辅资料,编写《仓储管理与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优质特色教材用于学生课堂教学或用于进行省、市技能大赛的培训。

按照“教学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和探索。

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实用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现代物流是将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以仓储岗位、货运代理和电子商务等岗位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践,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技术方向有特长。密切产学合作,注重该专业新技术、新规范、 新方法的引进,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 探索有效的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心,形成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较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推荐专业教师担任企业访问工程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培训,让其获得前沿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目前,我校具有4名高级物流师,3名物流师,他们为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主要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各类社会人员职业培训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不断更新实训基地建设理念, 建设并完善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 R P沙盘实训室等功能实用的实训室,新建报关模拟实训室、3D物流实训室,主要设备价值总计350多万元,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并加强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吴中区物流技能训练与物流职业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双证融通,促进会计品牌专业建设 篇4

关键词:双证融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合格率

为贯彻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推进我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为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现针对我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测中的“双证融通”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研究。

一、会计专业“双证融通”的界定

“双证融通”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它是指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和沟通。其实质是职业学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

“双证书”制体现了职业教育突出职业能力的特点,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学校以会计品牌专业建设为背景,以会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对“双证融通”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其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会计专业“双证融通”的必要性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认证并管理着后续教育。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证明文件,是指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否则不能从事会计工作,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或评审、会计专业职务的聘任、不得申请取得会计人员荣誉证书,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

会计专业“双证融通”使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该专业在生产实际中的要求相一致。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对口率与就业率。

三、“双证融通”的基本途径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我校连续三年的合格率在逐步提高,而且都超过全省平均合格率。原因是我校调整会计专业了实施性教学计划。2003级、2004级会计专业学生的考证课程教学辅导安排在第8学期,考试在第9学期进行,这样安排的不妥之处在于,学生一边毕业实习一边复习迎考,效果欠佳。于是我们将2005级及以后的学生考证课程教学辅导提前至第6学期,考试在第7学期进行,若考试未合格还可利用在校机会再考一次。学校组织专门教师对第一次未取得合格证书的学生进行专项辅导,学生通过在校的第二次会计证考试,总合格率将会上升。我校2005级会计专业学生第一次考证合格率为53%,第二次考证合格率为59%,累计合格率为81% 。

但是2010年我校及全省的平均合格率却大幅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2010年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全部实行了机考。机考的题目量大、知识点多,考生有些不适应,导致合格率大幅降低。

针对上述不利因素,我校采取以下措施,突破“双证融通”的瓶颈制约。

(一)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开展校本专题教研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由江苏省财政厅组织,采用的是行业标准,涉及专业内容面广量大。因此我校组建了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将富有教学经验并且责任心强的会计专业教师定位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教学岗位上,明确教学任务和考试通过率目标。学校制订相关制度,明确会计基础课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学校专门成立会计证教学研究活动小组,及时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即上课、说课、议课、听课、评课活动。每门考证课程均建有集体备课小组,制订授课计划、研究课堂教学、探究单元测试、做好学习评价。

(二)收集考试信息,整合教学资源

会计从业资格实行机考以后,每门课程的题库量大约为4000道题左右,试题容量大范围广,涉及的知识点繁多,所以学校应多渠道收集各方面的考试信息,有针对性地复习迎考教学资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研究:一是分析剖解考证教材内容,将知识点习题化,对每一章节内容通过单选、多选、判断和不定项选择予以覆盖,不留死角;二是将配套的习题集中题目融入日常考试题库中;三是不断收集往年考试中出现的偏题、怪题,予以剖析。将以上三方面的题目进行整合,做成20~30套模拟试卷,每套试卷的题目尽量不重复,达到考前复习模拟冲刺的效果。

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辅导资源库的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全体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合格率的目的。

(三)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在第六学期开始将考证课程排进实施性教学计划,具体课时安排为:《会计基础》6课时,《財经法规与职业道德》6课时,《会计电算化》3课时。每两周测验一次,每月月考一次,成绩及时反馈家长。第七学期安排《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每周周考一次,并且安排两节试题评讲课。对于第一次考试未能取得合格证书的同学,将在第八学期利用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专项辅导,确保大部分同学经过两次考试,能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四)集中学生参考时间,做好考前模拟

南京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时间分散在9月至11月,期间跨度有3个月,每天均有考生参加考试,既影响日常的教学,又影响了学校组织学生考前模拟和冲刺。随着时间推移,应考人数会越来越少,于是我们学校与当地财政部门协商,尽可能将考生考试时间相对集中,目前我校学生考试时间相对集中在11月,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利用9、10两个月的时间充分准备,进行6次考前模拟测试,提高了学生的第一次考证合格率。

(五)优先考虑推荐就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校毕业推荐工作采取用人单位挑选和学校择优推荐、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相结合原则,其中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将优先被推荐到用人单位,此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考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制订会计证教学团队奖励方案,加大奖励幅度

首先,以整个年级为整体,在会计证初次考试中年级平均合格率超过市平均合格率12个百分点的方可奖励。然后,再在各班级分配,将年级奖金总数除以各班级合格率累加数×某班的合格率即为该班的奖金数。以学校整个年级的考证为整体,既强调团队协作,又强调教师互相竞争。

有了上述卓有成效的几项措施后,2011年和2012年我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迭创新高,2011年超市平均合格率近20个百分点,2012年超市平均合格率超32个百分点。

虽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难度越来越大,过关率越来越低,但是学校没有放弃,而是信心百倍地做好这项工作,促进会计品牌专业建设。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在毕业之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毋庸置疑的,这既是学生、家长及社会的需要,又是衡量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篇5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 国外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 是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职业岗位 (群) 的相互对应, 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习惯做法。埃里森·沃弗1998年在《教育评估杂志》上发表了《作品及评价国家的政策: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及其变革需求》一文, 介绍了国家资格证书和普通资格证书的评估程序和方法。Aitkin和Joho所写的《Nation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A Review NVQ Report》一书, 全面介绍了西方国家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如何衔接的问题。

2.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的查询, 以“双证融通教学模式”为关键词的模糊查询有205条, 精确查询有186条;以“高职院校双证融通教学模式”为关键词进行的模糊查询有58条, 精确查询有23条;以“高职院校报关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模式”为关键词进行的模糊查询有0条, 精确查询有0条。

可以看出,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高职院校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2.高职院校双证融通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标准的建立与设计。

3.高职院校双证融通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的来说, 目前国内“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专业的课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上, 还没有专门针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研究, 因此, 有必要就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对“双证融通”模式进行一个全新的定义。

二、研究思路

1. 研究目标

通过资料研究和企业走访, 调查高职院校外贸类学生考证通过率现状, 并分析其原因, 对比研究国内现有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设计出一套新的能够贯彻并适应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方案。

2. 研究内容

(1) 走访企业, 进行外贸企业岗位群分析, 对报检、报关等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及必备知识技能进行调查分析。

(2) 高职院校外贸类学生考证通过率调查及原因分析。

(3) 国内现有“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

(4) 设计出一套能够实施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方案。

(5) 通过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对比实证, 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修正。

(6) 报关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模式方案实施的具体效果分析。

3. 研究步骤

(1) 可以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专业为例, 全面分析报关专业原有“双证融通”课程教学模式状况与不足之处。

(2) 对报关专业学生考证通过率进行调查及原因分析, 并调研分析国内其他院校的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现状, 对比研究, 通过走访企业, 达到外贸企业岗位群分析的目的。

(3) 设计一套符合报关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新的教学模式方案, 确定课程教学模块, 研究新的职业标准, 根据教学模块设计教学项目, 形成新的教学方法, 并研究职业资格证书获得途径, 形成一套基于“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适任”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4.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在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查阅大量文献的方式, 进一步了解双证融通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国家外贸考证通过率的现状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为报关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比较直接的参考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对南京数所高职院校外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 了解学生学习现状、考证通过情况及学院课程设置等情况。

(3) 实证分析法: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港航物流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12级3个班为模板, 选出对比班与实验班, 用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证分析和效果分析。

三、创新之处

1. 理念创新

引入新的双证融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合理、更全面、更简洁。通过对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标准的研究, 全面分析其中的优缺点,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新的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案。

2. 模式创新

要想提高学生外贸考证通过率, 不仅要依靠学院课堂的教学, 还应该多结合企业实习的模式, 进行校企合作, 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用的人才。

四、实践意思和推广价值

1. 实践意思

我国外贸考证的种类比较多, 就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而言, 主要涉及的证书有报关员和报检员两张证书。其中报关员资格考试每年国家整体通过率只有10%左右, 而报检员考试近3年的通过率不到7%, 如何提高报关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就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件, 而要提高考证通过率就必须找出现有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并加以改进, 形成一套适合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学习的“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 以期在两年内, 将我院报关专业学生的考证通过率提高到30%。

2. 推广价值

通过研究, 旨在形成一套与现有教学体系不同的新的外贸教学模式, 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够落实报关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方案, 以期在教改当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改进课程教学手段, 改进课程考核模式, 做到学生考试一人一卷, 不重复;同时不断优化专业教学模式, 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能力, 培养满足外贸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并能以此研究为基点, 对学院各专业的其他课程, 对兄弟院校相关系部和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进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现状, 并从报关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探讨“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变革, 以期对报关专业未来的教学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双证融通”教学模式,高职报关专业,国际货运

参考文献

[1]任爱珍.“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高教研究, 2010 (01) .

[2]刘安枕, 权养利.“双证融通”的高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3) .

[3]高政平.“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8.5.

[4]杨锦松.“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33) .

[5]巴世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J].教育与职业, 2007 (11) .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篇6

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许多领域必须经过专业注册考试才能持证上岗。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专业来看, 毕业生要想取得从事房地产相关职业的执业资格, 所学习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内容必须经相关行业协会或学会评估并获得认可。欧美国家通过培养计划与行业资格认证挂钩, 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 明确了高校培养的方向, 学生就业得到有效保障。

当前, 我国已经出现了学校培养的部分房地产人才不能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需要的现象。为了解决好“人才培养要求与房地产职业认证脱节”的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房地产人才培养的经验, 积极探索房地产人才“双证融通”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就是将大学学位教育规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房地产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融为一体, 设置相关职业能力拓展知识模块, 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使学生在完成学位教育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 获得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资格认定需要的技能知识, 为毕业后获得国家注册房地产策划师、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国家注册房地产经纪人、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物业管理师等职业资格奠定坚实基础。所谓“融”, 就是将房地产职业标准的要求融入到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之中, 而不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之外另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所谓“通”就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以贯通, 而不是生硬的套搬。

通过房地产人才“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使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具备房地产相关职业所需的扎实专业知识理论功底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毕业后2 - 5 年内获得国家注册房地产策划师、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国家注册房地产经纪人、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物业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认证, 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房地产领域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2 房地产人才“双证融通”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2. 1 创新课程体系

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把职业标准融入其中, 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双证融通”课程。通过“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 实现“双证”的有效融通。全面审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近几年来开展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 按照本项目方案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 着重完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房地产策划师考试、房地产估价师考试、房地产经纪人考试等的要求, 在培养计划修订时增加相关课程课时或增设相关选修课, 在第二阶段学习计划中进行相关课程集中实训或实习。增加了“房地产项目全程运作沙盘模拟”实训。

2. 2 整合“双证融通”课程内容

区别于传统课程内容, 对职业能力拓展模块里的课程, 要求必须将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的知识嵌入其中; 让学生根据专业就业的意向和自身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知识模块, 备考房地产职业资格认证或为就业意向作知识系统准备, 为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3 设置职业能力拓展知识模块

根据江西财经大学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实际, 当前重点向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策划与营销等四个职业能力知识模块发展。

房地产开发经营人才培养模块职业能力要求: 掌握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的系列流程、知识和能力; 掌握房地产开发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熟悉有关房地产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 具有良好的资本运作能力; 具有良好的英语口语水平。房地产估价人才培养模块职业能力要求: 熟悉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 掌握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的流程, 相关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掌握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 熟悉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 具有良好的客户沟通与客户资源管理能力。房地产策划与营销人才培养模块职业能力要求: 具有良好的房地产营销策划知识、技巧和能力; 具有良好的市场拓展能力; 具有外向的、超强的人际关系沟通和人际关系拓展能力;具有较强的营销方案组织实施与管理能力; 具有产品品牌创造与品牌维护能力。房地产经纪人才培养模块职位能力要求: 熟悉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 了解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掌握房地产经纪的知识与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

2. 4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learning by doing教学法。引入learning by doing现代教育方法, 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 根据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 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②采用案例法和项目法教学。房地产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它产生于房地产业的实践, 又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 反过来指导实践。加强案例和项目教学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不注重联系实际的弊端, 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采用CAI课件、模拟仿真软件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 5 夯实和扩大实习就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建立完善多层次的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努力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教学。既有课堂上机实验, 也有实习实训和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三是在加强原有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 将基地建设推向土地、房地产和规划等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策划、法律和估价等中介企业, 并相应延长实习期, 从而以实习促就业, 以就业带动新的实践基地建设。四是与实习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五是加强对实践基地的科研和咨询服务, 形成双向互利的合作模式, 稳定和提高实践基地的教学培训作用。

2. 6 选择部分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

从2009 级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中按一定标准选拔40%的学生, 配备专业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的引导作用, 通过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以点带面, 促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7 定期举行不动产学生论坛暨学术交流会

为了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以在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大学生为主体, 从2011 年开始举办首届“不动产学生论坛”及征文活动, 以后每年定期举行。提交论文将在论坛中进行分组讨论, 并请专家点评。论坛进行优秀论文评选。优秀论文推荐公开发表。

3 房地产人才“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的特色

3. 1 设置房地产职业能力拓展知识模块

房地产“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江财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实际, 当前重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策划与营销等四个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发展。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不同兴趣、志向, 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指导, 对不同培养方向的人才分类进行培养方案设计, 实施不同的课程体系和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 实行分流培养。

3. 2 创立“专业导师+ 研究生辅导员”大学生精英培养制

选择部分学生,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引导作用、研究生的联动效应, 通过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以点带面, 促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房地产人才“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的应用

从2009 年9 月开始对09 级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本科生灌输“双证融通”教育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双证融通”培养模式。建立新型的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机制, 成立项目工作组, 对“双证融通”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进行动态监督, 及时向项目领导小组反映, 领导小组根据职责及时处理; 及时了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研究, 提出改进建议; 收集“双证融通”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研究并注意存档。对三年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全面总结, 从教育理念上、制度建设上、教育方式上、教学模式上、组织实施上以及质量评价上进行提炼, 形成成果, 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将从2013 级开始全面推广、应用。

摘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房地产人才培养的经验, 江西财经大学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文中提出了房地产人才“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的方案设计, 总结了其培养特色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房地产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云.房地产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 2013, (3) :32-34.

[2]刘洋.基于PBL的房地产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6) :45-47.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篇7

在我国教育体制转型改革和职业教育复兴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部针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把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将职业证书评价体系与专业教学体系融合,就成为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双证融通的解读

“双证融通”表象是学生的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获得; 其真正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培养与学习能力的获得”。其过程, 实质上是在单程教育过程中,实现“一课双能”,获得“一教双证”。

三、双证融通目标下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建立业务关系(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简单处置询盘、发盘和还盘(Enquiries & Offers & Counter-offers),阅读、 分拣英文信件(E-mail/Correspondence)的能力,完成初期业务。

2 . 单证 ( D o c u m e n t s ) 使用的能力,可以进行催证 ( U rg i n g Establishment of L/C )、延期及回复(Asking for Extension of L/C &Reply);对其中涉及的常用词汇、术语、有一定了解,对出现的错误或问题,可以用英语函电进行有效表达和反馈,以便后续工作(Amendment to L/C)展开。

3.应对运输(Shipment)的能力,包括拟写包装要求(Packing Requirement)、发送装船通知(Shipping Advice)以及对集装箱有关信息的处置(Information on Container Service)等,能够简单用专业英语处理所遇到的有关运输中的简单事项。

4.保险处置(Covering Insurance)能力,基于对国贸实务课程、单证操作实务和综合业务的训练基础上,能够对应各种术语 (INCOTERMS 2010),独立处理各种保险有关事宜。

四、教改设计的思路

1.碎片化的知识点黏贴。将外贸函电英语中难度最大的专业术语、固定用法与专业格式等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通过视觉冲击、思维导向、反复模拟等,诱导学生接受外贸函电的用法和规则,培养其使用英语函电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习惯,逐步将外贸函电内化为职业能力,实现各学科综合能力的有效融通。

2.再造能力培养流程。多课程协调运作,有效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桥架与练习,建立学生对不同课程知识的贯通学习,有效地实现“双证融通”的教育目标;强化教师对专业领域的认知,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与能力水平,让每一位教师亲身融合到双证融通的过程中,有利于国际商务专业整体教学的开展。

五、评价体系的重构

1.引入证书评价体系。考取如“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考试”、 “BEC”、“TOEIC”等相应级别证书,丰富测评手段,为学生日后走向职场和今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建立能力平衡表评价标准。对有能力基础但未能考取证书的学生,可协同基础英语教学课程,对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连续测评,关注对基础和专业两个维度学习进展,逐级评判,累计积分,完成成绩测评。

3.设置项目考核体制。对于学习能力较差和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将英语函电与外贸单证、国贸实务、综合实训等中文基干的核心课程进行融合贯通——将函电考点碎片化处理,黏贴到业务操作流程,形成中英对应的任务说明书或项目解释,通过业务课程对特定函电内容的反复强化,与函电自身课程形成呼应; 通过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测评与赋分,测评其函电掌握程度,实现成绩测评。

六、双证融通对教学的潜在冲击与风险反思

1.证书等级化割裂教育系统性。技术等级证书与职业能力的对应体系,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与知识的有效融合和内化,被学生有效吸收,需要教学设计之初,就将等级、能力与知识进行点对点对接,避免证书割裂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规避知识链断点。

2.专业能力偏激式发展风险。证书融通会给学校教育造成晕轮效应——只重视专业能力,忽视对学生的情商、道义、职业道德等人生能力的培养,这种专业能力强而人生能力弱的偏激式发展,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3.证书与能力不匹配的差异风险。根据证书和职业能力要求对教学进行拆解,会有潜在的知识断点,影响学生专业逻辑思维的构成;而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会与证书本应承载的能力间产生的偏差,若偏差无法弥补和修订,会对其职业能力和生涯发展构成潜在影响和风险。

七、结语

对外贸函电英语教学,需要前瞻性预设专业能力的发展、 调整的方向和空间,强调与专业的融合,强化对语言应用性,搭建英语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结构,实现专业与英语的整合性“融通”。

摘要:本文聚焦中职院校“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核心思路,在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资格(考试)认证体系实现融合贯通的目标下,通过对中职英语函电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探讨如何实现中职生外贸英语函电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期实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双证”融通问题研究 篇8

一、“双证”融通内涵探讨

双证书主要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则是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进行衔接与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职业教育中以学历证书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的的职业培训这两者之间进行融合、沟通和互认, 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

二、“双证”融通的政策依据

从理论上看, 高职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在1991年10月17日, 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提出:“凡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的工种, 逐步实行‘双证书’制度”;在1994年7月4日, 颁布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再次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根据实际需要, 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5年11月7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规定:“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到2010年, 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其学生考核合格后, 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教高[2006]16号指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 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从以上有关双证书制度的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 可以看出单一的学历制度一步步走向学历与资格并重的过程。从“双证书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 ”等几个关键词中, 凸显出双证书制度向双证融通的演变, 这也表明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 职业院校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制度, 向实施双证融通的历史演变过程。

三、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在国家近几年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 强调了“双证”融通的组织实施办法等, 可以看出, 实行“双证”融通制度,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双证”融通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要

(1) “双证”融通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双证融通是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 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 实行双证融通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2) “双证”融通制度是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对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 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如果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那么在求职时将获得企业更多的青睐, 在工作中将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双证融通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 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 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 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 就业机会就多。

2、“双证”融通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实行“双证”融通, 能使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 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达到职业岗位有关技术的要求, 毕业后即可获得双证, 缩短上岗后的磨合期。实践证明, 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职业院校。

3、实行“双证”融通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 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实施“双证”融通制度,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发展。

(1) 理念上得到更新。它改变了单一学历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 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承担着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 这既为拓展学校多形式办学渠道、丰富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 也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2) 教学模式上得到发展。在教学组织实施中, 坚持“对证施教”、“对岗施教”,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基于真实 (仿真) 情境的学习等, 以获取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教学的时空安排上, 引入“校中厂”、“厂中校”, 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 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使“一教双证”更富成效。

(3) 职业特色得到强化。首先是突出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其次是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专任教师深入行业、融入企业, 了解并掌握本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对证施教、有的放矢, 提高教学效果。

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双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1、职业资格证书制定的标准与学历证书教学的标准不配套

(1) 从总体上看, 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滞后。我国的学历证书教学标准相对比较完善, 在改革推进中能做到“与时俱进”。而职业资格标准出自多门, 往往“一劳永逸”, 存在内容陈旧、标准落后等现象。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与学历证书标准存在很大的反差, 其标准的滞后, 会严重影响到“双证”融通的推行。

(2) 部分专业无证可考, 反映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不全。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尚不能涵盖所有高职教育专业, 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专业尚无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 故存在无证可考现象。

(3) 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 证出多门。目前, 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可谓种类繁多, 证出多门, 鱼目混珠。由于各部门存在经济利益关系, 往往导致标准出台把握不严格, 培训、考试、发证等程序审核不到位, 只以收钱为主, 这是导致许多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的根本原因。

2、职业资格准入门槛低, 降低了职业教育“双证”融通的有效性

虽然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就业准入要求“先培训、后上岗”, 但我国许多企业实际用工情况是无证上岗, 更有甚者是“无证”挤“有证”。造成此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监管部门不力。持证上岗本是许多行业、职业的基本要求, 但监管部门往往视而不见。表现为:收费了事, 故意“放水”:监管不严, 挫伤了持证者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劳动者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照样可以就业, 成为非合理的就业现状。

二是企业唯“成本论”。企业在用人过程中,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 对用工没有严格审查资格或根本不审查。这些现象在短期上也许能暂时缓解企业用工“饥荒”, 但从长远角度来说, 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威胁了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双证”融通的思考

推行“双证”融通制度是必然趋势, 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进一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完善“双证”融通制度, 使之走向深化并得以顺利实行, 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下功夫。

1、在宏观层面, 主要是要制定一套高质量、严标准、操作性强的职业资格质量标准

教育部门、劳动主管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 先制定框架、制定评审及认可程序, 再发挥其组织功能, 从政府层面来组织行业协会开发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协会负责或协助政府部门开发职业资格标准, 行业协会应由各行各业的专家组成, 要做到技术上规范、内容上科学、管理上统一。

2、在微观层面, 应从“融通什么”和“怎样融通”两个方面入手

要真正实现“一教双证”, “融通什么”则要解决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职业培训课程的问题。学历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要比职业资格证书所包含的内容宽泛, 所以“双证融通”其重点是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 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来设计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 使其成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重构课程体系的基本策略。

“怎样融通”则是要解决融通的过程问题。具体来说是构建“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实施“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法、具备“双证融通”的师资队伍、具有“双证融通”技能鉴定的实训条件等。

实施“双证融通”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职业技能训练要围绕该行业职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来开展, 体现出“角色仿真”、“过程仿真”、“环境仿真”, 以在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培养。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效融合, 取长补短, 真正实现“专任教师会做事、兼职教师会上课”的双师结构团队。

对高职教育来说,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更应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职业训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敬业、执著、投入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职业精神。

摘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 形成了“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本文就“双证”融通中有关内涵、政策依据及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以资借签。

关键词:双证融通,职业资格标准,学历证书,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会莉:双证融通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施——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王汉荣:对“双证书”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5 (8) .

[3]杨劲松:“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0, 11 (7) .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篇9

【摘 要】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探索“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设计和保障措施,以促进“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双证融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3-02

“双证融通”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校正规课程教育。“双证”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一、“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能力目标要求,强调职业技能强化,注重职业素质培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证为切入点,构建以训练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延伸,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工作系统化,操作技能规范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总结岗位需求,结合“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将专业教学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探索与实践、工作过程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桥梁,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制定课程标准,进而组织教学过程。

二、“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既要融合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内容,又要遵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通过企业调研、院校走访、教学实践等途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后,对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结构的具体设计如图1。

(一)以职业岗位群为主线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岗位群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物流管理专业涉及仓储管理、运输、调度、配送、采购、货运代理等多个职业岗位,课程开发要覆盖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基本专业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

图1 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结构

图1的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基于“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保证”的原则,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拓宽专业知识范围,突出专业核心知识。

(二)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

职业岗位知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岗位工作任务来体现的,真实任务的模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职业岗位角色。课程设置需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不仅需要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且在岗位核心课程中还要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适当融入职业技能考试相关课程及教学内容。

(三)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物流管理专业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物流管理岗位相符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建设计划,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整个培养过程在课堂教学与运输、仓储、配送等实训教学交替中进行,使学生在课堂中理解知识,在操作中深化知识,最终转化为职业能力。在岗位核心课程中可以模拟真实企业案例或工作任务,进而引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加深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的掌握程度。

(四)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要求

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要融入国家职业标准,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之间的对应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操作力。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全国自考办的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认证,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市场营销专业委员会的物流管理员系列职业资格认证等四种职业资格证书。无论哪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都基本涵盖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货运等物流管理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专业课的课程标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模块,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要求,提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操作能力,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熟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及获取的方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鉴定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机构的横向联系等都是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双证融通”课程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注重学生个人在职业群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需要以职业标准为框架,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从而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紧密结合。在高职学历教育中,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应与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融合,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而在高职学历教育考核中,则要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评估的机制,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要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必须了解该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所需的职业能力,这就对整个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双师”素质的提高,成为企业或行业专家,增强解决实际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能力相接轨,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聘请具有实际工作验,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企业工作人员的进行讲座、授课等,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需求。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方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在职业岗位上开展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既锻炼和培养了老师的一线服务工作能力,又为学生实习寻求到合适的岗位,企业也可以得到益处,形成双赢。同时如有条件也可通过校企合作将校外实习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中,使学生能在校内就能接触到实际企业的运营、管理等职业环境,从而高效率的完成职业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四)加强与鉴定部门及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横向联系

真正意义上的“双证融通”,是指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向衔接沟通。在高职院校与鉴定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相互沟通与承认的学分体系甚至是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教学方面除在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教学内容重点与职业证书考核挂钩,争取使大部分学生做到职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外,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各职业证书相关发证机构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多安排教师参加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相关会议、培训等活动,多了解行业信息动态,以增强学生考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任爱珍.“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及其编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王永富.对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双证融通”的探索[J].职业圈,2007(12)

[3]申厚坤.高职商务英语”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4]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5]汪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市场周刊,2009(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JGA362)

【作者简介】何智娟(1982-),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关系;李亚琦(1984-),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责编 何田田)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方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在职业岗位上开展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既锻炼和培养了老师的一线服务工作能力,又为学生实习寻求到合适的岗位,企业也可以得到益处,形成双赢。同时如有条件也可通过校企合作将校外实习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中,使学生能在校内就能接触到实际企业的运营、管理等职业环境,从而高效率的完成职业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四)加强与鉴定部门及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横向联系

真正意义上的“双证融通”,是指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向衔接沟通。在高职院校与鉴定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相互沟通与承认的学分体系甚至是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教学方面除在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教学内容重点与职业证书考核挂钩,争取使大部分学生做到职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外,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各职业证书相关发证机构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多安排教师参加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相关会议、培训等活动,多了解行业信息动态,以增强学生考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任爱珍.“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及其编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王永富.对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双证融通”的探索[J].职业圈,2007(12)

[3]申厚坤.高职商务英语”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4]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5]汪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市场周刊,2009(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JGA362)

【作者简介】何智娟(1982-),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关系;李亚琦(1984-),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责编 何田田)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方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在职业岗位上开展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既锻炼和培养了老师的一线服务工作能力,又为学生实习寻求到合适的岗位,企业也可以得到益处,形成双赢。同时如有条件也可通过校企合作将校外实习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中,使学生能在校内就能接触到实际企业的运营、管理等职业环境,从而高效率的完成职业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四)加强与鉴定部门及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横向联系

真正意义上的“双证融通”,是指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向衔接沟通。在高职院校与鉴定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相互沟通与承认的学分体系甚至是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教学方面除在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教学内容重点与职业证书考核挂钩,争取使大部分学生做到职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外,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各职业证书相关发证机构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多安排教师参加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相关会议、培训等活动,多了解行业信息动态,以增强学生考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任爱珍.“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及其编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王永富.对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双证融通”的探索[J].职业圈,2007(12)

[3]申厚坤.高职商务英语”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4]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5]汪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市场周刊,2009(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JGA362)

【作者简介】何智娟(1982-),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关系;李亚琦(1984-),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篇10

近年来,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实现双证融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教材研发、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本文先就实施双证融通的意义简要作一阐述。

一、实施“双证融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国的社会职业结构和岗位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技术岗位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越来越高, 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必须适应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 必须适应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单一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都不能满足现场对人才的需求, 故而, 双证书培养制度逐渐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浮出了水面。

二、实施“双证融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在功能和结构上实现转型的有力保证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双证融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取得学历证书, 还取得作为电工作业执业资格的“特种作业电工证”“电工进网许可证”“维修电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双证融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一个“支点”, 实现双证融通的课程建设, 使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课程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 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 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达到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职业教育结构上实现转型, 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三、实施“双证融通”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是电工作业 (高压、低压) 。电工作业在我国属于特种作业, 特种作业在我国一共有17种, 电工作业位列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 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故而特种作业电工操作证的获取对于从业人员具有法律强制性, 也就是说, 没有“特种作业电工操作证”的操作人员, 不管其专业背景如何, 电工理论实践水平多高, 其上岗行为均属违法行为。所以, 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第一个需求就是要有特种作业电工操作证, 使聘用人员能够合法上岗。如果学生毕业前即取得了特种作业电工操作证、电工进网许可证这两个全国通用、终身有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合法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 又取得维修电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等技术等级证书, 进入企业后不用培训或经过很短的时间就能上岗, 缩短了大学生岗位适应期, 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从我院已获得该证的电气2009级学生的反馈来看, 特种作业电工操作证和进网许可证的获取, 有效地促进了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因此, 我们应该在学校、职业培训 (劳动技能培训系统) 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找到一种有效沟通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使职业教育与技能鉴定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与创新。

需要说明的是, “双证融通”并非简单的学历教育加上考一两个职业资格证书的叠加, 而是高职院校通过与职业培训技能鉴定部门,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探讨, 通过师资、资源与资质三方面的共享, 在专业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 探讨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有推广价值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双证融通”指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中学历教育 (以学历证书为标志) 与职业培训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 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沟通, 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 (即:综合文化水平与职业技术/技能等级的衔接与对应。本文就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双证融通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2) .

[2]刘继芳.基于项目课程的《社会调查方法》教学设计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0) .

上一篇:医药商业下一篇:战略优势与关键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