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患儿(通用9篇)
支气管炎患儿 篇1
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小儿多发病, 主要是由于小儿免疫力弱, 容易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 导致毛细支气管发生炎症, 毛细支气管出现充血、炎性渗出等。毛细支气管炎早期, 临床出现咳嗽、咳痰、发热、胸闷、喘息等症状, 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和呼吸衰竭等[1]。喘息严重者可出现夜间憋醒, 双肺可闻及喘鸣音和痰鸣音, 出现面色青紫,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本次试验主要研究78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8例, 男42例, 女36例, 年龄28 d~7个月。
病例选择标准:78例患者均符合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年龄7个月以下。排除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协议, 均为自愿参与本次试验, 能配合复查随访工作。
方法:入院完善各项检查, 确定责任护士, 责任护士据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正确配制药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病情严重的患儿可以给予吸痰、吸氧。给予雾化吸入方法,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生命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体征。帮助患儿翻身, 为患儿寻找舒适体位, 教会家属拍背祛痰的方法, 观察患儿的用药反应, 若患儿出现异常反应, 护理人员应与医师尽早沟通, 医师应查明原因, 调整治疗方案, 及时、有效地为患儿提供治疗, 防止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以及渗出性胸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 可以做支气管镜、血清过敏原检查, 观察体温波动和肺部症状。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定期开窗, 保持通风, 以维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定时更换尿布, 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保证充足的营养:患儿应适当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饮食宜偏温。忌食生冷、油腻、辛辣、海腥之物、食奶制品。鼓励患儿多饮水, 保持呼吸道的湿润。2周后记录患儿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诊断标准: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项[2]: (1) 临床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临床表现。 (2)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白细胞异常。 (3) 动脉血分气析: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下降。 (4) X线胸片检查:肺纹理增粗。X片中出现斑点状影。
疗效判定标准:重症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如下: (1) 显效:患者体征和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各项检查恢复正常指标; (2) 有效:患者体征和症状有所减轻, 各项检查接近正常指标; (3) 无效:患者体征和症状未减轻, 各项检查指标未有太大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护理满意度的评分标准如下:>90分为优, 80~90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为差。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 (n, %) 表示,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2周后, 显效67例 (85.9%) , 有效8例 (10.3%) , 无效3例 (3.8%) , 总有效率96.2%。护理满意度优64例, 良8例, 可4例, 差2例。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导致肺部毛细支气管发生炎症, 临床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多发生于春、秋季节[3]。早期及时治疗, 治愈率高, 若迁延不治, 发展成为重症毛细支气管病情加重, 后果严重。临床可出现夜间憋醒、醒后剧烈咳嗽、咳嗽时伴有张口抬肩咳喘症以及三凹征的。重症毛细支气管病情加重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呼吸衰竭导致心肺功能失常。重症毛细支气管患儿, 体质较弱, 需要有针对性的个性护理[4]。在整个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当以患者为中心, 密切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的改变, 及时向医师汇报情况, 有利于医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规范化、人性化的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一种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 将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加强了与患者或家属沟通, 缓解了家属和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患者积极配合医院治疗, 有利于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 提高了患者治愈率[5]。
本次试验中对78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 结果显示, 2周后显效67例, 有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96.2%。患儿出院时, 对护理的满意度普遍较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对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护理, 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增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使患者能积极参与治疗, 除此之外还能提高护理水平,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78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疗效。方法:收治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8例, 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 记录患儿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2周后78例患儿中显效67例, 有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96.2%。结论:对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护理, 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 提高护理水平。
关键词: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海星, 程锦秀.关于临床路径在小儿支气管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8 (19) :248-250.
[2]吴建.优质护理应用于小儿支气管炎合并心肌炎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12 (13) :138-139.
[3]包晓青.临床路径管理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 8 (17) :168-169.
[4]师玉霞, 张利敏, 常燕燕, 等.42例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1 (13) :86-88.
[5]熊雪芹, 罗健.重症毛细支气管炎124例临床资料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5, 10 (15) :29-32.
支气管炎患儿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12-01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仅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多数是1~6个月婴儿,其主要病原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发病与该年龄支气管的解剖学特点有关。临床以咳嗽、喘憋、缺氧及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且易合并重要生命器官功能障碍,治疗中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将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5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2例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2],合并心力衰竭10例,呼吸衰竭2例;男30例,女22例;其中年龄1~2月8例,3-4月的18例,5-6月16例,7-12月5例,1-2岁5例,1-6月占总发病人数的80.769%,住院天数最长15天,最短4天,平均住院天数8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多在正常,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8例,X线检查:支气管周围炎征象或肺纹理增粗,有小的点片状2阴影,但无大片状实变。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以对症治疗为主及抗病毒治疗,10例合并心衰及2例呼吸衰竭的患儿中按常规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对呼吸困难者采取半卧位,并给予吸O2、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同时及时补充快速呼吸时失去的水分,危重儿同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炎症渗出,缓解呼吸困难。
1.3 护理方法:所有患儿认真观察体温变化,注意观察患儿呼吸的频率、节律、呼吸模式变化,心率、脉率、血压的变化;注意心率、心律是否正常,听诊心音有无异常,警惕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的发生。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降低体温及健康教育。对发生合并心力衰竭10例及呼吸衰竭2例患儿实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量心率、心律,注意心音、呼吸、血压,有低氧血症及呼吸困难及时吸O2,同时保证患儿充足休息,注意观察药物作用,尤其是洋地黄制剂疗效及毒性作用。
1.4 结果:本组病例经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及积极主动有力的护理配合,52例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健康教育 : 向患兒家长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常用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指导其合理喂养,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开展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尤其加强呼吸运动锻炼,例游泳、晒太阳、做操等,以改善呼吸功能,易患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寒冷的季节或气温骤降时,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并定期健康检查。
2.2 加强基础护理
2.2.1 做好呼吸道隔离:注意将急性期和恢复期、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患儿分别安置在不同病室,要注意定期开窗通风,限制探视及陪护人员,保持室温在18~20℃,湿度在50%~60%。
2.2.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声响,保证宝宝充分休息。尽可能使患儿保持安静,调整宝宝情绪,减少哭闹,目的是减少氧的消耗,减轻心脏及肺的负担,促进康复。
2.2.3 饮食护理:重视饮食调理,及时补充水分和维生素C。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鱼肉汤、牛肉汤、菜汁、粥、米汤、蛋花汤、面片汤等。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影响呼吸,喂哺时应耐心,防止呛咳。
2.3 静脉输液管理 : 输液是及时补充足够热量和水份,确保药物及时发挥疗效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心衰患儿,要注意用药剂量准确,要严格控制点滴速度和液体总量,保持均匀滴入,小婴儿最好使用输液泵,要合理安排用药顺序,注意药物之间配伍禁忌,护士静脉穿刺技术要熟练,针头有效固定,以减轻患儿痛苦和减少患儿因哭闹而加重心肺负担。注意观察药物作用,尤其是洋地黄制剂疗效及毒性作用。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有文献提出在患者排痰中采取“湿、拍、翻、流、吸”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促进排痰[3]。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改善通气功能有主要作用,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要根据病情及时给氧,给氧时尽量通过湿化瓶,据患儿缺氧情况注意调节氧气流量,以改善肺通气和缺氧情况。保持患儿颈部抬高15度到20度,呈头高脚低位,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喉间痰鸣时给予吸痰,压力限制在13.3kpa以下[4],尤其夜间呼吸道分泌物堆积,晨起吸痰有助于改善通气[5]。如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提高室内湿度,供给足够的水分,也可给予雾化吸入或蒸气吸入,还可行捶胸拍背法,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快速,负压不要过大,以免损伤黏膜。本组有1例4个月的小婴儿突然出现窒息,呼吸、心跳微弱,经当班医护人员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效的心肺复苏等抢救处理,使患儿转危为安。所以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
2.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抓住急性心衰早期症状: 有些患儿病情变化快而凶险,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本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并发急性心衰的,其中有6例在入院后不足4h即出现心衰的早期指征,由于护理人员及早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现病变指征而挽救了患儿生命: 2.5.1 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 如患儿呼吸节律不齐、急促,婴儿>60次/min,幼儿>50次/min,并伴有鼻翼扇动,口周青紫,面色发绀时,应视为心衰的早期表现,要引起高度注意,并做好必要的抢救准备,若待到呼吸浅或极度困难时才考虑心衰出现已为时过晚,因这二种症状出现是严重心衰时产生肺泡水肿,肺顺应性降低,换气功能受限的结果,此时再纠正心衰失去了抢救的有利时机。 每2-4小时听诊一次呼吸音,每1-2小时协助做深呼吸及咳嗽, 每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皮肤的颜色, 每1-2小时监测一次血氧饱和度,通过以上措施,可及时发现呼吸频率的减缓或增快,并适时地提供护理措施。
2.5.2 精神及神经症状的变化 :患儿入院后经过对症治疗后能吃奶、玩耍、安静入眠等往往是病情好转的表现。但如果突然哭闹不止、烦躁不安,经使用适量镇静剂后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往往提示有早期心衰的出现,且勿单纯认为患儿换了环境引起的哭闹。
2.5.3 心率的变化 如患儿心率突然加快,婴儿>160次/min,幼儿>140次/min且伴有心音低钝有时可出现奔马律而不能用发热、哭闹和其它原因解释,这一指征是小儿急性心衰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因此时的心率加快是心衰的代偿性反应,也是较早出现的体征。护士要认真计数脉搏,对小婴儿因其脉搏微弱和太快不易数清则应听其心率或用心脏监护仪,时间应不少于半分钟。用心脏监护仪过程中要注意电极膜的接触,此外还应使小儿安静,否则记录的数据差距太大,T、P、R、Bp监测记录可根据病情0.5~1h自动记录一次,护理人员4h之内要抄录结果,否则由于断电或其它原因可使记录消失,影响观察结果。
3 小结 综合上述,在护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 加强基础护理,静脉输液管理等护理是疾病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小儿起病急,变化快,容易并发其它一个甚至多个系统或器官病变,故护理措施既要适时、全面,又要仔细,突出重点,在疾病的护理过程中,较成年人更需要爱心和耐心,故儿科医护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护理、饮食、用药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技术,使患儿身心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
[2]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200.
[3] 翁秀银,杨斐敏.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感染的排痰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3):230.
[4] 朱念琼.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4.
支气管炎患儿 篇3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
在临床上, 毛细支气管炎常见于婴幼儿患者, 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对患儿造成的影响较大。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患儿出现呼吸暂停、喘憋时间过长以及呼吸衰竭等情况, 严重的影响到患儿的身心健康, 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颇大[1]。此外, 针对于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中, 如果治疗不及时, 将会导致患儿出现危重的情况, 因此, 在本次的研究中, 主要针对重型转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分析毛细支气管炎在重型转变中的因素, 进而在临床上进行有效的规避, 避免诱发更大的危险, 最大程度地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2 月‐2015 年1 月本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2 例, 82 例患儿的基本资料如下:男42 例;年龄3 个月~4 岁, 平均 (1.4±0.2) 岁。女40 例;年龄2 个月~5 岁, 平均为 (1.6±0.1) 岁。
1.2 方法
Ig M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 2 000 r/min离心10 min。部分患儿进行分泌物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免疫荧光测定:无菌吸痰管负压吸取1~2 ml分泌物标本,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RSV。血Ig E检测: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 2 000 r/ min离心10 min, 分离血清, 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尘、螨、真菌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和总Ig E。此外, 应对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研究, 对甲流病毒进行检测[2]。
1.3 毛细支气管炎重型转变纳入标准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情加重, 出现休克、呼吸衰竭等症状[3]。
1.4 排除标准
有重大传染性疾病及高危患儿排除在本次临床研究之外[4]。
1.5 临床评价指标
采用多因素回归方法对各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的因素进行分析, 总结影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严重程度的因素。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 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2 例毛细支气管炎重型转变患儿的基本资料如下:82 例患儿中, 肥胖率为34.1%, 湿疹率为23.2%, 6 个月以下患儿率为39.0%, 先天性心脏病率为14.2%。具有肥胖、湿疹、6 个月以下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所占的比率较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82 例患儿病原构成间的关系:患儿RSV阳性率为43.9%, 柯萨奇B组病毒 (Coxsackie B virus, CBV) 阳性率为24.4%, 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CMV) 阳性率为17.1%, 腺病毒 (adenovirus, ADV) 阳性率为12.2%。患儿的RSV阳性率、CBV阳性率、CMV阳性率及ADV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肥胖、先天性心脏病、湿疹以及年龄等因素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重型转变的主要因素。重型毛细支气管炎的多因素回归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 由于毛细支气管炎疾病的主要高发人群为婴幼儿, 婴幼儿的年龄较小, 身体免疫力较低, 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重型转变的情况, 进而患儿出现呼吸衰竭等高危问题, 严重的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对患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5]。针对毛细支气管炎重型转变的因素进行分析, 了解哪些因素导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疾病进一步加重, 进而采取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 能够减少重型毛细支气管炎疾病的发生率, 进而最大程度地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 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 实现临床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通过该文的研究结果得出年龄小、肥胖、先天性心脏病及湿疹是导致重型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临床上针对年龄小、肥胖、具有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湿疹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该进行重点监视, 将其作为高危患儿, 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 避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重型转变, 确保患儿快速康复。此外, 由于毛细支气管炎属于高危疾病, 应该做好患儿的观察工作, 通过定时对患儿检查, 了解患儿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 通过及时的干预和控制, 能够避免患儿疾病的进一步加重, 有助于及时地控制患儿的病情, 确保患儿疾病的快速康复, 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该次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小、肥胖、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湿疹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重型转变的主要因素。其主要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从年龄方面来看, 患儿年龄越小, 越容易出现低氧血症, 进而重型转变的可能性越大, 对患儿造成的影响越大。此外, 年龄越小的患儿, 肺储备量较低, 纤毛功能不足以及未成熟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可能都是重型毛细支气管炎发生的机制, 年龄小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越容易出现重型转变, 患儿的生命安全也受到更大的威胁, 严重地影响到患儿的生命安全。②从肥胖方面来看, 肥胖程度越大的患儿, 其呼吸肌的储备功能越小, 进而其肺部的代偿机制较差, 因此, 肥胖患儿出现重型转变的可能性越大。③从湿疹方面来看, 母亲有过敏性疾病, 例如湿疹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重型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临床干预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地考虑到湿疹的因素, 以便于及时地进行干预和预防。④从先天性心脏病方面来看,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其机体的代谢能力非常差, 在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疾病后, 病情容易快速加重, 进而给患儿造成较大的影响, 危及到患儿的生命, 甚至导致患儿失去生命, 对患儿的伤害非常大。此外, 患儿的营养条件较差以及微量元素、维生素的补充不足等因素也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重型转变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上述因素应进行重点的防范, 避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重型转变, 最大程度地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 在该次的临床研究中, 通过对影响毛支气管炎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因素的分析和观察, 笔者了解到影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包括年龄小、肥胖、先天性心脏病及湿疹等因素, 在实际的治疗中, 应该将上述4 项因素作为高危因素, 并且对其进行重点监控, 进而最大程度地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 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为患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仁清, 1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长期随访及其发展为哮喘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6) :1051-1052.
[2]李志华.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23 (23) :147-148.
[3]谢志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严重程度与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1) :2986-2987.
[4]张明智, 王立波, 陆爱珍.IFNγCA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易感性的关系[J].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 (1) :16-19.
支气管炎患儿 篇4
方法:选取我院在2007年3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7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实验数据。
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中,显效23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37例患者中,显效17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治疗有效率为70.3%。
结论:在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健康教育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儿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帮助较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44-01
支气管哮喘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患者出现此种疾病的机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患者死亡。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气急、咳嗽、发作性喘息,导致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1]。因此,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一定要给予患者及时的对症治疗,以促进其病情的改善,并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7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对其采用健康教育方法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7年3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7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其中,男性41例,年龄在5个月-3岁之间,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实验数据。
1.2方法。患儿由于受到疾病的干扰,容易出现并发性疾病,对此,临床医生要首先给予患儿基础治疗,对于患者表现出来的并发症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并促进患儿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采用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治疗,首先根据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防治准则对患儿进行治疗,然后给予患儿健康教育指导,为患儿建立档案,对患儿的病情、治疗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评价患儿的治疗效果,同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其建立起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健康教育计划,并按照健康教育原则,对患者持续治疗3个月。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护理,促进患儿正确用药,并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锻炼,保持患儿的日常饮食规律等,给予患儿家长相关的哮喘知识宣传,以使其家长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导致患儿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为患儿家长举办哮喘讲座等[2]。对照组患儿仅采用常规教育方法进行治疗,仅按照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防治准则对患儿进行治疗,不给予患儿系统、计划的健康教育,然后对于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其对症处理。
1.3疗效标准。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喘息现象缓解,各项身体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好转: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喘息有所缓解,各项身体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无效:患儿的病情没有改善,并呈现出加重的趋势,患儿的生活质量没有改善[3]。
1.4统计学分析。对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对患儿实行一系列的治疗,所有患儿的病情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观察组40例患者中,显效23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37例患者中,显效17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治疗有效率为70.3%。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此种疾病所引发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会导致患儿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安全,从而制约了患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此,临床医生应当给予其及时的对症治疗,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促进其康复。
在对患儿实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容易出现并发性疾病,从而对其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其快速康复,对此,临床医生要对患儿实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治疗,大力向患儿家长宣传相关的哮喘知识,对患儿实行有计划的康复治疗,并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实行个性化的治療措施,以促进患儿病情的快速改善,观察组患儿采用健康教育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对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降低患儿的病死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此种治疗方法虽然对于患儿病情的改善也有较大的帮助,但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由此导致患儿无法得到针对性的治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患儿病情的改善,同时也加大了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效果较差[4]。由此可见,对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治疗,采用健康教育方法对患儿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玉金.支气管哮喘的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10,78(09):89-90
[2]程晓明,黄赞胜,张彦琦,王斌,马千里,张巧,林科雄,王长征.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及控制现状的再调查[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1,76(03):76-77
[3]李彦琦,刘海涛,吴晖,马延,赵鹏飞,田涛.哮喘控制测试联合峰流速仪在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应用7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87(19):54-55
支气管炎患儿 篇5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小儿,全方位护理
毛细支气管炎是小儿较为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多见于1岁以下婴幼儿,针对临床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取正确护理措施,对于提升临床疗效,促进患儿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全方位护理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男患儿50例,女患儿40例,均为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均有咳嗽、喘憋、心率快、气促、哮鸣音等症状,患儿年龄在1~3岁,平均年龄为(1.4±0.3)岁。根据护理方案,将9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均衡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包括认真观察患儿症状体征变化,记录各项数据,观察预防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观察组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评估患儿的“病情”,以明确护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给予针对性的护理防范,从患儿心理、生理以及饮食、用药、操作等方面给予患儿全方位的“支持”,为患儿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全方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对其家长交代治疗期间的饮食、护理及卫生指导等注意事项,多与家长交流,教会家属应用手卫生知识护理患儿取得家长的配合,与家长共同安抚患儿,消除患儿因陌生环境、疾病等引起的紧张、恐惧情绪;②生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儿在护理期的呼吸、体温以及心率变化,当患儿体温出现不稳定之时,应该每个小时都检测一次患儿的体温,当患儿的体温稳定之后,也要每过两小时再检测一次体温,预防患儿受凉,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擦拭汗液,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注意保暖等护理措施;③用药护理:患儿用药过程,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给予患儿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每天雾化吸入2次,对于较重患儿每日雾化吸入4次,每次10~15 min,直至治愈出院;④感染护理:护理人员在合理的治疗方案下,对不同患儿进行护理,使不同感染源的患儿处于不同病房内,有效地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支气管壁缺乏弹力组织,软骨柔弱,细支气管无软骨,呼吸时易被压,造成气体滞留,影响气体交换。因此,护理人员应亲切的照看患儿,避免患儿由于情绪波动而加重呼吸道气管的负担,影响疗效。⑤饮食护理:让患儿多饮水,对于发热的患儿可在水中添加板蓝根冲剂,以平衡体温;给予富含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强化患儿营养,以促进患儿早期康复。
1.3观察指标。护理效果[2]:显效:护理5~8 d后患儿咳嗽、喘憋症状消失,患儿的心率也恢复正常,患儿肺部体征消失;有效:护理5~8 d后期咳嗽、喘憋减轻、气促缓解以及心率减慢、肺部体征均有所减轻;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家属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100分,满意:≥85分;一般满意:70~84分,不满意:<70分。
1.4统计处理:数据用PEMS3.1处理,观察指标结果用率表示,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比较:经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 5.6%(43/45),对照组为80.0%(36/45),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家属满意度比较:经护理后,观察组家属总满意率达到100%,与对照组82.2%相比,明显更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中33例满意,12例一般满意;对照组患者中27例满意,10例一般满意以及8例不满意。
3讨论
全方位护理就是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并且以全方位、创造性、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健康[3]。全方位护理,可以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治疗中提供有效支持,在护理过程中,除了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外,由于毛细支气管炎一般进展较快,家属易产生焦虑、担忧的情绪的,护理中应给予家属心理护理,使家属保持良好心态,从而影响到患儿,使患儿保持情绪稳;由于患儿年龄小,不能诉说病情,护理中需严密观察患儿面色、神志、生命体征等细微的变化,一旦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由于小儿自身的特点,用药过程中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中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随时观察患儿用药的症状体征变化,以预防不良反应。同时加强患儿饮食护理,为患儿提供充足的营养,以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从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经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5.6%、家属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分别为80.0%、82.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应用全方位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患儿护理效果,促进患儿病情恢复,还有利于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风珍,王瑞玲.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28(21):97-98.
[2]马继珍.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8):134-135.
支气管炎患儿 篇6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2年1~12月收治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48例, 其中男102例, 女46例, 年龄2.0~22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本组患儿用药前合并腹泻17例 (11.4%) , 用药后合并腹泻85例 (57.4%) 。均符合卫生部关于腹泻病的诊断标准。收集毛细支气管炎合并腹泻患儿的流行病学及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胎龄、个人史、家族史、喂养方式、被动吸烟史, 以及一般临床特点, 记录主要治疗、主要实验室指标。
2 原因分析
2.1 特异性。
本组有特异性个人史/家族史的患儿合并腹泻比无特异性者多11.5倍。特异性疾病是指Ⅰ型免疫反应引起的各种皮肤和呼吸道疾病, 包括特异性皮炎、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特异性疾病还包括一类临床常见却被忽略的疾病———过敏性腹泻病, 牛奶、鸡蛋是最常见的变应原, 患儿接触变应原后, 轻者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者可导致其他系统的过敏症状。婴幼儿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 既直接侵犯呼吸道, 引起气道炎症, 同时也诱发胃肠道过敏, 从而产生腹泻等症状。
2.2 非母乳喂养。
在本组患儿中发现, 母乳是毛细支气管炎合并腹泻患儿的保护因素, 其中含有大量具有活性的免疫因子, 如SIg A、活性溶菌酶和乳铁蛋白等, 能增强患儿的抗病能力。此外牛羊乳蛋白为异种蛋白, 可侵犯婴幼儿未发育成熟的肠粘膜而引起过敏。非母乳喂养的儿童易合并腹泻, 还与家长不注意奶制品与奶具的消毒有关。
2.3 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的使用使肠道菌群失调、紊乱, 是本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继发腹泻发生率最高的因素。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及不适当的使用, 降低了肠道的正常防御功能, 扰乱了肠道的生态平衡而导致腹泻。同时抗生素还可以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 并可使葡萄糖吸收减少, 双糖酶活性减低而引起腹泻, 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腹泻的病原学检测, 用药前后合并轮状病毒、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的差异, 以用药后发生率高, 同时毛细支气管炎在感染后应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紊乱而导致腹泻。
2.4 糖皮质激素治疗。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 通过免疫介质引起毛细支气管上皮的坏死、脱落, 粘液栓塞等病理改变。因此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 许多学者主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的全身应用势必影响患儿各系统的免疫功能, 可产生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的感染症状。本组患儿发现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儿比未用激素者更易发生腹泻。
3 护理对策
3.1 落实优质护理服务。
以患儿为中心, 通过分析确定每位患儿在治疗、恢复过程中腹泻的易感因素及影响因素, 采取各种预防性的护理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 保证患儿的安全与舒适。
3.2 重视健康宣教。
通过各种方式向患儿家属宣传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原则, 有利于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医疗护理工作。宣传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对有特异性病史的患儿, 帮助其寻找可能的过敏原, 对已明确过敏原的患儿要指导家属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注意教育家属注意患儿奶具、食具的消毒和陪护人员自身的清洁卫生, 避免病从口入。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 遵医嘱合理使用, 避免滥用。
3.4 加强呼吸道护理, 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
正确进行雾化吸入、体位引流以及恰当的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环节。虽鉴于其免疫发病机理, RSV毛细支气管炎是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 但对于轻症患儿, 静脉用糖皮质激素不但无助于疾病恢复, 还会增加其他系统感染的机会。因此临床应严格控制糖皮质激素的全身应用, 对轻症患儿可采用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 同样能达到抗炎的目的。
3.5 注意消毒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有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瓶、氧气管道、雾化器、床头柜、公用洗涤池是儿科病房交叉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 必须重视这些物品的消毒工作, 同时要增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 勤洗手、勤换工作服, 对血压计、听诊器、雾化吸入器等医疗器械也要做到定期消毒。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文昭明, 编著,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治[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 317-332.
[3]周雪艳,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4, 16 (6) :772-773.
[4]张伟, 李锦燕,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合并腹泻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10) :920-921.
支气管炎患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75例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 男40例, 女35例;年龄为2~20个月, 平均 (15±3) 个月, 纳入观察组, 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对照组则选同期我院日常保健健康儿共45例, 其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为4~24个月, 平均 (16±4) 个月, 均无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等其他慢性疾病史。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监护人对该研究方案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肺功能测定应用德国生产的Master Screen肺功能仪进行测定。在患儿进食1~2h后, 首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使患儿处于自然安静状态, 操作时患儿取仰卧位, 颈部稍向后伸展, 将面罩用适量力度罩在口鼻上以免漏气。每例受试者在平静呼吸下连续做5遍测试, 每遍记录20次潮气呼吸, 由电脑自动取其平均值。患儿入院当天所测得的肺功能值为急性期肺功能值;治疗第14天测定值为恢复期肺功能值。测定项目包括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的形态、呼吸频率 (RR) 、每千克体重潮气量 (TV/kg) 、达峰时间 (t PTEF) 、达峰时间比 (t PTEF/t E) 、达峰容积时间 (v PTEF) 及达峰容积时间比 (v PTEF/v E) 等参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测定指标比较
观察组急性期患儿呼吸频率增快, 达峰时间、达峰容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恢复期达峰时间、达峰容积时间均好于本组急性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观察组急性期患儿潮气量减低, 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和吸呼时间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恢复期吸呼时间比好于本组急性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1;与本组急性期比较bP<0.01
2.2 TFV环的变化情况
急性期呼气相升支陡, TFV环较窄, 降支斜率增大, 高峰提前, 峰值升高, 呼气时间变长, 呼气相下降支的斜率随着气道阻塞加重而增大, 急性期的图像是矮胖型。恢复期TFV环形态接近正常。呼气相升支坡度明显缓和, 呼气高峰后移, 峰值下降, 呼气相降支无明显凹陷, TVF环变宽。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为喘息, 其机制尚未明确, 目前认为是感染性炎症和变态反应性炎症的结果。国内报道, 22.1%~53.2%的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2]。婴幼儿期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诱发喘息的常见原因, 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Piedimonte报道, 儿童早期严重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感染是以后发生反复喘息甚至发展为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3]。RSV是该病病最为常见的病原体, 其外壳中F和G糖蛋白是形成RSV中和抗体的唯一成分, 是疫苗研究的主要目标[4]。对于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还存在很多问题悬而未决, 尤其对于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及其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防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观察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喘息。患儿发病急性期由于气道阻塞, 故RR增高;气道梗阻, 造成气道阻力增加, 使达峰时间提前, 达峰容积减小;而恢复期由于气道阻力减少, 达峰时间、达峰容积均优于急性期。通气功能障碍, 导致低氧和高碳酸血症;随着病情恢复, 恢复期VT/kg明显增加, RR明显下降, 说明VT/kg、RR可作为判断通气功能的临床敏感指标。观察中发现, 呼吸频率增加越明显, 潮气量下降越明显, 临床喘憋和缺氧征象也加重, 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明显降低。由于机体代偿性增加呼吸频率以维持每分通气量, 从而使呼吸变浅, 潮气量明显下降。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被认为是反映小气道阻塞的可靠指标, 其比值越低, 阻塞越重。因此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和流速容量环形态的改变可作为判断毛细支气管炎小气道阻塞程度和疾病严重度的客观指标。潮气流速容量环 (TFV环) 的形态改变是近年来发展用以反映婴幼儿肺功能的新技术, 环的上半部代表呼气相, 下半部代表吸气相;纵坐标为流速轴, 其横坐标为容量轴[5]。健康婴幼儿TFV环近似椭圆形, 本研究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TFV环其形态明显改变, 图形呈矮胖形, 最大呼气流速下降、呼气时间延长;且呼气相的下降支斜率大, 甚至向容量轴凹陷。在恢复期患TFV环呼气降支的斜率有所减小。由此可见, TFV环作为婴幼儿肺功能检查可以明确气道有无阻塞, 阻塞的位置以及严重程度[6]。
综上所述, 潮气呼吸肺功能可转化为哮喘, 为婴幼儿的治疗起指导作用, 对于患儿病情的治疗、转归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且该方法测定简单易行, 安全无创, 是评价婴幼儿呼吸功能较可靠、敏感的指标, 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梅, 崔振泽.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5 (3) :738-741.
[2]彭万胜, 陈信, 李冬娥, 等.雾化吸入高渗盐水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1, 5 (1) :358-363.
[3]Pattemore PK, Johnston SL, Bardin PG.Viruses as precipitants of asthma symptoms[J].Clin Exp Allergy, 1992, 229 (3) :325-325.
[4]贾文燕.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25- (OH) -D3水平及维生素D3干预后尿LTE_4的变化[D].江苏:苏州大学, 2012.
[5]Hendeison WR, Tang LO, Chu ST, et al.A role for cysteinyl leukotrienes in airway remodeling in a mouse asthma model[J].Am JResoir Crit Care Med, 2012, 165 (6) :108-116.
支气管炎患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至我院就诊的8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43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24例, 女19例, 年龄3-23个月, 平均 (14.6±8.7) 个月, 发病时间1~3d;43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22例, 女21例, 年龄4~23个月, 平均 (15.1±7.9) 个月, 发病时间1~3d。所有患者均表现有咳嗽、喘息、肺部哮鸣音、黏稠痰等临床症状,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符合胡亚美主编[1]的《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结核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异物或喉部异物所引起的喘息;胃食管反流。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基线水平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控制喘闷、抗病原治疗 (如系病毒感染所致, 则使用三氮唑核苷静脉滴注, 怀疑支原体感染者可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有细菌感染者应用适当的抗生素) ;哮喘发作的患儿给予博利康尼、溴化异丙托品、普米克令舒三联雾化吸入。治疗组在以上基础治疗上加用氨溴特罗口服液口服。一次2.5~15mL, 一日2次。根据说明, 若患儿年龄<8个月, 则每次口服2.5mL, 一天2次;年龄在8~12个月, 则每次口服5mL, 一天2次;24~36个月, 每次口服7.5mL, 一天2次;48~60个月, 每次口服10mL, 一天2次。6岁以后的患儿, 每次口服15mL, 一天2次。两组治疗7d后对比观察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1.3 疗效评估标准
临床控制:咳嗽消失, 偶有痰, 喘息缓解, 肺部湿啰音及哮鸣消失;显效:咳嗽减轻, 痰量减少, 喘息缓解, 肺部湿啰音及哮鸣减少;无效:以上症状、体征均无好转甚至加重[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两组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的时间均较短,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7d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结果发现, 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氨溴特罗能更好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减轻临床体征, 缩短住院时间, 且能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预后。
毛细支气管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感染引起, 副流感病毒、某些腺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本病。在免疫学上认为是由于RSV感染诱发与哮喘相似的炎性反应[3], 目前认为具有过敏体质者, 发生RSV或其他病毒感染时, 更易于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在解剖学上, 小儿呼吸管道管腔狭窄、黏膜柔嫩、淋巴血管丰富易于感染, 在感染发生时, 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多、黏膜细胞坏死脱落, 加上纤毛的摆动能力较差, 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气道壁水肿及痉挛, 肺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 咳嗽排痰能力远比成人差, 容易形成痰栓。使呼吸道阻力明显增加, 影响呼吸功能, 导致低氧血症[4]。因此应及时吸氧、排痰, 必要时可吸痰, 减轻呼吸道阻塞, 解除平滑肌痉挛,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疾病的重中之重。
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是由盐酸氨溴索和盐酸克仑特罗组成的复方制剂, 盐酸氨溴索为黏液溶解剂, 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 减少黏液腺分泌, 通过使痰液中的酸性黏蛋白纤维断裂从而降低痰液黏度, 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 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 使痰液易于咳出。盐酸克仑特罗为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 当β2受体激动药兴奋气道β2受体时, 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抑制肥大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与过敏介质、增强气道纤毛运动、促进气道分泌、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气道黏膜下水肿等, 这些均有利于溶解黏液, 促进痰液排出, 环节消除喘息。盐酸克伦特罗主要作用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其与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β2受体结合后, 引起受体构型改变, 激活兴奋性G蛋白, 从而活化腺苷酸环化酶, 催化细胞内ATP转变为cAMP, 引起细胞内cAMP水平增加, 转而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 再通过降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使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失活和开放钾通道3个途径, 引起平滑肌松弛。再次, 氨溴特罗还有较强的抗过敏和增强支气管纤毛活动的作用,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对气道壁离子转运和电位差产生影响, 并与其它药物的协同作用, 增加抗生素在肺组织中的浓度[5]。
总之, 氨溴特罗口服液口感好, 容易为婴幼儿所接受, 口服依从性好, 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氨溴特罗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6例患儿, 随机选择43例为观察组, 在基础治疗上加服氨溴特罗, 余43例为对照组, 仅给予基础治疗,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状况及住院时间, 7d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场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临床上, 在毛细支气管患儿基础治疗的基础上, 加服氨溴特罗可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且依从性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氨溴特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99.
[2]王兆康, 吴宝珍, 伍菊英.氨溴特罗口服液佐治毛细支气管炎98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药, 2009, 31 (5) :714-715.
[3]刘国荣.病毒诱发的喘息和哮喘的免疫机制[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 2001, 28 (2) :91.
[4]王珏, 梅爱农, 闵秀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10) :790-791.
支气管炎患儿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37例。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确诊为小儿支气管炎, 且患儿的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纳入标准:有咳嗽、咳痰及发热症状;双肺可听到湿啰音;X片胸片符合支气管炎的表现;排除标准。排除支气管肺炎、支原体感染、鼻窦炎、支气管哮喘者;排除心脏、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营养障碍、贫血、免疫力低等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0例。研究组中, 男性21例, 女性19例, 年龄为1.6~2.4岁, 平均年龄为 (1.9±0.5) 岁;对照组中, 男性22例, 女性18例, 年龄为1.5~2.5岁, 平均年龄为 (1.9±0.6) 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入院介绍, 按医嘱用药, 病房环境护理, 病情观察等。研究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 环境护理:患儿在住院期间, 应保持病房清洁与干净。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 同时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 定期进行通风, 避免对流, 注意保暖。护理人员应在患儿的病房内贴上动物贴纸, 使患儿在住院期间保持愉悦的心情, 对患儿的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观察患儿的精神、面色、呼吸、脉率、缺氧等变化情况, 并针对患儿的咳喘情况进行密切关注, 若患儿发生咳痰时, 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 并给予及时处理。同时记录患儿的排便、排尿情况。
(3) 呼吸护理: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 咳嗽反射较少, 不能同成人一样将痰有效的排出, 因此, 为了保持患儿呼吸畅通, 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患儿吸痰处理。在吸痰时, 让患儿平卧, 肩部稍高一点, 头部后仰, 面部朝向一侧, 使用负压吸引装置将痰吸出, 需注意吸痰时间不能多于15 s, 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变化情况, 保护患儿呼吸道黏膜, 以防患儿发生窒息。对于呼吸道分泌物比较黏稠患儿, 也可采用雾化吸入, 缓解患儿出现的呼吸道阻塞。也可通过叩击方式使痰液咳出, 是患儿的肺部处于较高的位置, 使痰液在重力的作用下, 顺体位排出, 叩击部位从胸部开始, 每次叩击时间约2 min。
(4) 保持静脉通畅:患儿因年龄较小, 其头皮静脉较细小, 因此在进行穿刺时比较困难。为了减轻患儿在反复穿刺过程中的疼痛, 可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当患儿建立静脉通道后, 在留置针末端用胶布进行交叉固定, 防止留置针发生脱落、外渗等情况。在输液时, 应对输液量与滴速进行严格控制,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5) 口腔护理与发热护理:患儿应多次少量饮水, 使患儿保持口腔清洁, 以防发生口腔炎。若患儿体温过高时, 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 以防因高温而产生的惊厥,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6) 健康教育:对患儿的家属进行有关支气管炎相关知识的讲解, 并告知家属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的剂量、服用方法等。告知家属应给患儿补充营养, 从而增强患儿的免疫力, 应远离感冒症状的人群, 尽量不去公共场所, 以防传染。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主要包括患儿咳嗽消失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等。2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为患儿的气喘、咳嗽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肺部湿啰音消失;有效为患者气喘、咳嗽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无效为患者气喘、咳嗽等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表现为加重, 肺部湿啰音没有改变[4]。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经治疗后, 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研究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72.50%, 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 被认为是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当患儿经病毒感染后, 其肺部的毛细血管会发生水肿或充血, 黏液分泌量增多, 炎症反应常累及肺泡壁、肺间质与肺泡。一般临床表现为咳喘、呼吸困难、发热、喘憋、心率加快等, 同时患儿可能出现脸色发白等症状, 并伴有肺部哮鸣音等情况[5,6]。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小儿支气管炎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研究结果显示, 经护理后, 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结果与刘宏菊[7]学者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给予小儿支气管炎患儿综合护理干预, 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炎患儿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治疗后,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护理后, 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 (P<0.05) ;研究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0%,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给予小儿支气管炎患儿综合护理干预, 能有效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患儿及早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小儿支气管炎,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王元标, 张志敏.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18) :190-191.
[2]李玉梅.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21) :103-104.
[3]赵珺.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支气管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12) :143-144.
[4]杨雪芹.对小儿支气管炎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5) :98-99.
[5]胡型琦.小儿肺咳颗粒辅助治疗急性小儿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4) :715-716.
[6]张舞红, 钟慧红, 王钱.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效果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13) :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