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习(精选12篇)
指导学习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能力为重,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系统论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提高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系统论与系统学习法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47年创立的, 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 又一次“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的新理论。系统论是指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 也称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是指相互间既区别又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能够达到目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又都由各要素构成, 系统中的诸多要素必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有机结合、和谐有序, 才能使整个系统保持正常运转。
系统论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 使人们思维的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进行学习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有学者把系统学习法定义为:所谓系统学习法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把所学内容当成一个系统看待, 从整体上展开学习过程, 这样, 学生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 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是先定性概括, 了解知识框架, 再逐渐在大框架下明晰细节、完善结构, 针对缺失和不足予以专攻。笔者认为, 系统学习法是指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 把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看做一个大系统, 把各科课程看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把课程中的模块或章节知识看做这个子系统的要素, 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法。
二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 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诊治, 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 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学法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1. 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课程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 在认识事物特性时, 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 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 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 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 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 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指导学生运用整体性原则进行学习,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这种辩证关系来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具体要从所有课程和各科课程两个层次进行整体把握。
第一, 整体把握所有课程。如果把一门课程当做一个系统, 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则是一个大系统, 人类文化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下文简称《改革纲要》) 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纲要》对制定各科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 在《改革纲要》指导下构建的新课程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都应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知识体系。既然是“知识体系”, 则必然有着体系的整体性。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 首先, 要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这个部分与人类文化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 站在文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开设的各科课程对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思想上对各科课程的学习都重视起来,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打牢思想基础;其次, 要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各科课程这个部分与所有课程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把握所要学习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结构, 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
第二, 整体把握各科课程。各科课程作为所有课程的一个子系统, 必然具备系统的整体性。各科课程标准对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指出了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及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指出了本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各科课程, 教师首先要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学习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绪言、引言等帮助学生理清本门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其次, 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课程设计思路以及整套教材和每本教材的设计特点从整体上了解、构建起该学科的知识框架。
2.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认知结构
凡系统都是有序的, 它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是多层次、多等级的, 由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纵横联系构成立体交错的网络模式。系统内部之间稳定的联系构成系统的内部结构, 保障系统的有序性。指导学生运用有序性原则进行学习,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课程的基础上从所有课程的有序性和各科课程的有序性两个层次注重运用知识的有机联系进行学习。
第一, 注重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所有课程都是人类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它们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实, 学校开设的各科课程的学科思想和方法都有很多相通甚至相同之处, 并且各学科知识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有序性原则注重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理清各科课程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相通、相同之处的同时注重发现和应用各学科知识之间广泛存在着的纵横联系, 使各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广泛而稳固的有机联系, 通过建立这种广泛而稳固的有机联系来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结构。
第二, 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各科课程作为学校所开设课程的一个子系统, 其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更为紧密。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是对注重所有课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有序性原则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 就是在要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各科课程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该课程学科知识体系层次和等级上的有序性, 通过从整体到部分的“逐渐分化”和从部分到整体的“意义建构”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3.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开放性是说一个系统如果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变换, 它就不再是孤立的系统, 而是开放性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开放性的, 即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 都必须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否则, 就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无论是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这个大系统还是各科课程这个小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为“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就不能将知识的意义与应用割裂开来加以理解, 知识的意义和用法是密不可分的, 知识的应用范围含有越多的因素越精确, 知识就会变得越灵活。这也是《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的意义所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指导学生运用开放性原则进行学习,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课程、建构认知结构的同时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课程内容时要注重运用情境学习法将个体、社会以及环境等置于统一的整体中来进行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实现学习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系统论作为一种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把系统论引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中, 对促进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有着重大意义。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系统学习法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注重知行统一, 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和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就是指导学生在理解系统论和系统学习法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系统论,系统学习法,学习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李诚忠、王序荪.教育控制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3]毛小丽、高峰.系统学习法在大学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65~67
[4]陈伟、王涛、谢铁丽.强化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1 (6) :13~14
[5]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 2008 (1) :87~89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7]陈伟、杜喜保、王心东.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整体观和认知主义的学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1 (8) :136~137
[8]陈伟、李宏亮、王涛.情境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学习方法指导[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1 (7) :39~40
指导学习 篇2
初中竞争更加激烈。有一句话“初中排名——1分1操场”:初中的竞争更加激烈,中考总分差一分排名后退几百名多。提前学习初一内容,进入初中后心理优势十分明显,自信心大大提高,很容易就能在新初一取得领先优势。
★ 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讲解
★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策略
★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 高三数学学习指导
★ 高一数学的学习方法及特点
★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与总结
★ 高一学习方法
★ 初一英语学习方法指导
指导学习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学习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47-01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倡导阅读教育,让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参与“语文主题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给学生一份快乐,引导学生成长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把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以阅读文章为主,尽可能地增加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好语文。做好“语文主题学习”要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阅读指导
对学生進行切实可行的阅读指导,既完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小学阶段最基本的阅读数量,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把学生引入到阅读的自由王国之中。因此,“语文主题学习”深受学生的喜欢,用阅读的方式,给学生一份快乐,给学生一条自我成长的路径。“语文主题学习”所选书目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古今的精美篇章,能使学生从小就接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
(二)“语文主题学习”
开展班级“语文主题学习”读书会、校园读书会、亲子读书活动、师生读书会等多种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亲近文字、亲近文学、亲近文化,营造了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使学生在快乐、自由阅读的同时提高了文学素养。
(三)以阅读为主要方式
以阅读为主要方式,打造书香校园,倡导书香家庭,建设书香社会。学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积极策划和举办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学到最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品,让学生与最杰出的人物对话,使学生通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的效率。“语文主题学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有力地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每篇文章都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典型性,富有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在朗读、诵读和默读中学会学习。选取的文章彰显了经典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魅力,蕴涵着生命与心灵的智慧。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故事屋》丛书,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主题学习”承载着重要的教育责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学生可以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深深地感知世界、认识人生、感悟生活和提高审美情趣。如在五年级下学期,可结合课本内容,教学生学习《真爱无声》一书中的文章,这些文章彰显的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学习指导,教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孝心,使学生从文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也为学生成长为一名品德高尚、道德优秀的好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习,重建语文课堂文化
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悟性就在你脚下。”“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让师生共同参与语文课堂教学,重建语文课堂文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学习语文,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中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新。我们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阅读中注重搞好多重对话关系;强调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直接地去接触文本;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充分阅读、潜心阅读、体验感悟,通过阅读汲取智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语文主题学习”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是智慧人生的引路人。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文化素养,首先要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习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博览群书,笔不离手,圈划批注。如学了《三顾茅庐》这个历史故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充分利用“语文主题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三国演义》。在课内与课外的阅读中,我设计了部分有趣的思考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以此把学生带进《三国演义》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些题比较简单,只要学生能细心一些,就很容易找到答案,通过简单的回答,给学生带来了兴趣。其次是教师让学生在“语文主题学习”中自读自悟,把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阅字典、资料解决,把读懂的文章、段落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和收获,读不懂的句子标上问号,进行集体讨论。再次是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篇4
陶行知先生说:“教什么和怎么教, 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它们都包含`人'的问题, 人不同, 则教的东西, 教的方法, 教的分量, 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导入要精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戏剧评论家李渔说过:“开头第一句话是最难的, 像音乐定调一样, 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写文章如此, 教学亦需这样, 尤其是语文课。一名优秀的教师为了尽快吸引学生注意力, 唤起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主动思想, 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初始状态、心理特点、生理特征以及学习认知规律,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组织精湛的语言、寻找恰当的载体、选择生动的事例、引用感人的故事等方法进行描述或议论。好的教学导语, 常表现为短小精悍、引经据典、引人入胜, 一开始就会让学生全神贯注, 深受感染, 产生迫切需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求知心理。
二、设疑要精妙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妙的设疑。设疑是成功释疑的前提, 是服务学生学习、促进有效思维的方式和手段,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导向标”, 也是加深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按照先整体把握后局部突破的框架, 分别设置不同的问题, 这样以疑促思, 以思释疑, 读思结合, 使学生在思中有所知, 知中有所解, 解中有所获。精妙的设疑要把握总体原则, 即:设置问题目标要明确, 难易适度, 结合学生实际, 体现趣味性、思维性、教育性、渐进性、灵活性、差异性的特点, 使大多数学生能在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整理概括后基本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设疑要体现重难点, 突出精、妙、巧。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时, 抓住文中不为人注意的一个“笑”字, 巧问妙点, 引导学生潜心研究, 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 使学生对人物形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然于胸, 对文本的解读也更上了一层楼。请看———
师:同学们, 课文描写诸葛亮说话共有11处之多, 但却只有一个地方加了提示语, 是一个“笑”字。请大家联系课文, 想一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 为什么要“笑”, 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诸葛亮笑周瑜嫉贤妒能, 设计陷害自己, 结果却只能落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 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笑曹操胆小如鼠, 生性多疑, 这是一种嘲讽的笑、鄙视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风度他的眼光。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说———
生: (接) 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
这种融经验性、人文性、情感性于一炉的极具语文味的探究问题真叫人拍案叫绝。
三、有效阅读
(一) 明确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 敢于标新立异, 随机应变, 不囿于传统思维定势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 指引方向
阅读讨论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合理展示阅读问题, 指引学生正确阅读讨论, 或通读或略读, 或浏览或细究, 让学生掌握重难点、分清层次, 从而促进学生有效阅读。
(三) 读思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动手记笔记、做批注、勤整理, 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提高阅读效果。读是思的前提, 思是读的升华, 有了精思才能称得上是品味与欣赏。
(四) 把握好阅读的立足点
教会学生把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等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写作和做人中去, 从而真正达到在生活中完善自己、在写作中提高自己、在阅读中陶冶自己的目的。
(五) 把握讨论形式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难易不同的问题设计讨论的形式, 要优化信息反馈方法, 拓展信息反馈渠道, 准确掌握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 以确定讨论层次。当组织学生进行必要讨论时, 可视个体讨论的实情按不同层次进行人员组合, 编成若干组并确定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总结补充
学习方法指导 篇5
1.学习无计划,
学习方法指导
。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消极被动,没有自己的打算与安排。
2.不能科学地利用时间。不能抓住轻重缓急,学习没有效率。
3.学习中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难点,到最后什么也没记住。
4.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善于分析所要掌握的知识的特点结构而加以总结经验,不能形成自己的体系。到考试的时候张冠李戴,忘东忘西,成绩欠佳。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6
教学就是老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简单地讲就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些教师一味只注重教的过程,力求教的完美甚至艺术化,但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所以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学的过程也相当重要。当然,学生的“学”不是独立的自学,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完整的学的过程。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去指导学生的“学”呢?本人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总结、归纳了几点经验,粗列一二。
一、课前自学
所谓课前自学,就是预习。千万不要小瞧了课前自学。可以说学生对一节课的理解和掌握,百分之三、四十是由课前自学决定的。有些老师认为:课前自学完全是学生的个体自学的过程与教师毫无关系,数学教师不扮演任何角色。因为,课前自学是学生课下在家或在学校独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完全脱离了教师掌控的学习过程。我想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课前自学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节课在接近结束时老师们会总结全课,然后布置作业。老师们会说:完成某某练习第几到第几题,最后预习下一节内容。就是“最后预习下一节内容”这句话含义深远,大有文章可做。一般教师会到此为止,宣布下课。而有经验会指导的老师会提出要求:掌握什么什么知识,注意什么什么方面,会做哪道至哪道题目。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老师的指导和要求,回家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做好课前自学了。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教师在上完三年级“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后,布置作业说:回家把下一课时预习一下。学生回家往往会把下一课时“看一下”或许看都不看。如果教师说:回家自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二)”。要求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以及工效、时间和工作总量的两组数量关系;能用数学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会做例3、例4下面的“做一做”。这样学生回家就会有目的认真地看书,严格按要求自学,为上好下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一词,在教育界早就是流行词了,早就被数学教师和研究者广泛应用。但是,情境怎样去创设?创设情境应遵循哪些原则?情境创设怎样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去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必须为教学服务,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三个原则:1、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2、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3、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例如:在上三年级“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时,当讲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到学校上学,你知道你家离学校多远吗?你经常上街买东西,你知道你家离街道有多远吗?这样一问,学生就会想:是啊!我每天上学,经常上街,我家离学校和街上到底有多远呢?这样在无形中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使他们产生了知道答案的欲望,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这时候,老师再去引导他们由“时间”和“速度”相乘得到“路程”的数量关系,就显得水到渠成,利于学生学习,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二)引导竞争、刺激学习
当今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可以说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校园里、班级中也同样存在着竞争。比如:学校要举行阅读比赛了,班里要选举班干部了,学生们竞争都相当激烈。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引导竞争、刺激学生去自主学习呢?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在进入新课后,老师可以说:“课本中的例1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哪位同学在看完例1后能够做出下面‘做一做’的题目,谁先做完而且做得都对,我奖励他一只小花猫。”这样一来学生们为了得第一,得到小花猫,都会积极认真地去学习,惟恐落后。在这种情形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高年级学生老师可以说:“谁第一完成,而且全对。我就在他的积分榜上加一分。”这样都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三)同学互助、帮助学习
数学教学不像手工教学,互助协作性不强。但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互助协作、互相帮助着学习。比如:我们在上“连除应用题”时,在分析讲解完一种解题方法后,可以让同位同学或前后左右同学,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另外一种解题方法。并让理解掌握了的同学把解题思路讲给周围不懂的同学听。这样辐射全班,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最后老师再归纳总结,这样教学任务就出色的完成了。学生在互相协作帮助中学习,既融洽了同学关系有掌握了知识,比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言辞激烈、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好是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听惯了老师的指挥,老是叫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让怎么学就怎么学,形成了习惯,完全被动没有一点自主性。怎样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自主的学习呢?我想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在出示例题后,老师可以说:“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脑子也很灵活,课下你们也自学了这节课的内容。我想你们都弄懂了都掌握了,老师再说就显得画蛇添足,啰嗦了。现在,再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自己解答这道题。然后再叫同学分析题目,讲讲自己的思路,说说自己的解答方法,就像老师上课一样。看看谁是今天出色的小老师。”这样,学生们都会认真看例题,努力思考,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当中去。这样自己找出答案、掌握知识,再讲给同学听,比由老师那听来要深刻得多,会记得更牢。
三、课下总结、复习学习
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仅靠课前自学和课堂学习还是不够的,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下总结、复习学习。“课下总结”顾名思义,就是:下课后回顾总结一下课堂上的所学内容。就是回忆一下这节课老师说了什么我学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最好能用笔记下来,然后再打开课本,与课本对照,看有无疏漏、弥补不足。总结回顾完之后,再找几道复习题去做,看你能否顺利解答出来,这就是“复习学习”。不可否认复习也是一种学习。“温故而知新”嘛!作为老师,我们在布置作业的同时,不要忘了要求学生“课下总结、复习学习”。至此,学生的一个自主的学习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就圆满完成了。
总之,数学教学博大精深,言之不尽。我认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教好数学,优秀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己自主的去学数学。我们老师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去激发学生自主的去学数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想“学习有法,重在自主”。常言說: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们要做一个会引导、会激励学生自主去学的教得好的数学老师。
指导学习 篇7
一、学习方法指导讲座对象
讲座主要面向大一到大三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开设, 采用学生自愿参与的方式进行指导, 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参加讲座。
二、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方案
基础医学院每学期以学院所承担课程为主, 选取其中几门公认难度较大的医学基础课程, 利用2周的时间, 以“教师讲”、“老生谈”、“新生问”三结合的形式开展讲座。首先, 由学院选派1名教学效果好、教研能力强的任课教师, 针对1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约1小时) ;随后, 由学院选派1名该门课程学习效果好、表达能力强的老生, 针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进行交流 (约30分钟) ;最后, 到场师生互动答疑 (约30分钟) 。
三、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方案实施
在三年的时间里, 基础医学院共举办学习方法指导讲座6次, 课程包括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12门课程。
1.优秀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讲授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聘请优秀教师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讲座, 尝试用以下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能力:一是讲授该门课程的学科特点, 展现该门课程的独特性, 重要性, 同时介绍该门课程与前沿医学的紧密关系, 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往研究表明, 临床专业学生对医学前沿的内容兴趣更大。二是以课程大纲为主, 帮助学生理清本门课程的脉络结构, 掌握课程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 全面深入地自主学习学习该门课程。三是通过一些学习案例, 教授学生一些学习的小方法和小技巧, 比如通过口诀的方式, 记忆系统解剖学课程中人体骨骼结构位置等。
2.高年级优秀老生传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讲座中, 每门课程选取了一名成绩比较优秀的高年级老生给新生传授自己在学习该门课程时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优秀老生以学生的学习视角入手, 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 将课程的重点难点, 学习的方法方式及小技巧一一展现给新生, 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应该更加重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帮助学生加强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多做习题, 注重课堂学习时的听读、笔记和联想等。
3.讲座现场师生互动答疑。该环节强调教师和学生针对课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由到场学生针对课程难点进行提问, 教师由浅入深、层层剖析进行解答。课堂讲解时教师主要以知识点讲解为主, 而讲座上的答疑解惑则更突出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去寻找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 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 使得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以此类推, 做到真正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效果
为了解基础医学院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 我们在第三期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同时对其研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 主要从参加讲座目的、讲座开设时间、讲座形式、感兴趣环节、讲座感受等方面设计10个结构性问题和2个开放性问题。 (你对自主学习方面的内容有何建议和意见?关于学习方法指导讲座, 你有什么宝贵建议和意见?) 针对参加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1份, 收回问卷338份, 回收率96.3%。
(一) 调查问卷主要问题项目及调查学生选择所占百分比
1.关注程度:关注48.6%、一般49.4%、无所谓0.5%、不关注1.5%。
2.参加目的:拓展视野72.1%、为课外学分13%、兴趣所在9.5%、其他5.4%。
3.举办时间:开学三周内33.3%、五周内27.2%、七周内13.2%、都可以26.3%。
4.时间长短:1小时23.9%、1~2小时72.8%、两小时以上2%、无所谓1.3%。
5.讲座形式:专题讲座45.5%、现场解答11.2%、案例分析41.3%、其他2%。
6.成功条件:主讲人32.52%、讲座内容59%、讲座环境5.7%、举办单位2.4%。
7.未参加原因:与上课时间冲突30.2%、与社团时间冲突16.1%、对内容不感兴趣20.4%、觉得没有意义8%、宣传力度不够15.8%、对讲师不了解9.5%。
8.感兴趣环节:老师的讲解74.1%、同学的讲解10.4%、提问与回答15%。
9.满意程度:非常满意24.4%、满意62.9%、一般12.7%、不太满意0%。
10.讲座感受:很有意义43.3%、有点收获49.3%、一般7.4%、毫无感觉0%。
(二)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讲座效果明显, 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的学习帮助很大, 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方法讲座的开设非常有必要, 希望多举办比较难课程的讲座, 并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设置专题, 使同学们学习本课程更加有利。
2.在自主学习方面, 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意义重大。调查表明, 学生希望教师可以加强对自主学习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在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讲解一下难以理解的重点知识, 多提供一些有关自主学习的资料。二是老师应有一定的引导, 列出知识主干、重点难点, 并适当开展兴趣小组。三是在记忆方面给予技巧、方法指导。
3.学生对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满意度较高。学生建议多开设难学课程的讲座, 增加场次, 多讲解重点内容;讲座中应多增加交流机会, 增加师生互动和现场答辩;讲座中注重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激发学生兴趣;多举实例以引出学习方法,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及讨论
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圆满举办及问卷调查表明, 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仅要从课堂上加强对课程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从课外角度, 积极创设支持环境与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把握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医学生由于平时课程繁多, 对专业基础课程难免产生疲倦和应付心态。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 将课程的丰富性、独特性展现出来, 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 应由传统的知识授予型方式向问题引导型方式转变, 通过案例展现等手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方法的养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进一步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学科的知识架构。 (1) 课前预习。每次上课前应提前预习本次课程章节的主要内容, 做好相关学习准备。 (2) 学习专注。在上课期间应跟着任课教师的思路走, 注重理解和融会贯通任课教师本次授课的重难点内容。 (3) 技巧记忆。医学课程内容繁多, 学生应根据学科和课程特点把握多种记忆方法。 (4) 知识强化。课下应积极复习, 反思、总结和评价自己本阶段的学习进程及效果。 (5) 沟通交流。遇到知识难点, 应积极向任课教师请教, 请求答疑解惑。同学间可根据某一知识点进一步沟通交流, 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3.创设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 但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所以应给学生创设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与氛围。一是创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网络资源, 提供相关辅导资料供学生下载。二是教师可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 如举办学习方法指导讲座, 开设科研兴趣小组沙龙等, 进一步激发起医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求知热情。三是积极创设优良的学风班风。对班级加强学风建设, 让优秀学生带动全班一起学习, 共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吴云, 付丽, 郝刚.《医学机能实验》中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4) .
指导学习 篇8
在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有的擅长运动, 有的擅长绘画;这个喜欢肢体表达, 那个喜欢言语描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达内心的方式, 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也各有所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都有其各自习惯的学习方式, 即学习风格各不相同。那么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呢?
《英语课程标准》将“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作为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 (教育部2001) 。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针对其学习风格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同时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策略, 以扩展其学习风格, 将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 并有助于学生学会应对学习上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可以使学习策略的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
(一) 学习风格的定义
Keefe (1979) 是较早提出学习风格概念并开展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将学习风格描述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方式, 以及对学习环境做出的反应和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方式, 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Reid (2002:34) 提出, 学习风格指个人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的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自然的和习惯性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接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方式, 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 兴趣爱好各异, 他们适宜的学习环境也有所差异。这些因素整合起来构成了一个人的学习风格, 而每个孩子的学习风格可能都是与众不同的。” (Wills&Hodson 2003:6)
综上所述, 学习风格应包括以下特征:
1. 学习风格是个人习惯性的学习方式;
2. 学习风格与个人的智能倾向相关, 并在潜意识里发挥作用;
3. 学习风格形成的原因有内在的因素, 如性格、观念、认知特点、语言水平等, 也有外部因素如社会、文化、学习环境、社区背景、家庭背景等, 但主要是内在因素。
(二) 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的关系
通俗的说, 学习风格 (learning styles)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喜欢采用的某些特殊学习方式的倾向。学习方式是共性的东西, 学习风格是个性的东西;学习方式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多, 学习风格受先天因素制约较多;学习方式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 学习风格受内在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某种意义上讲, 学习风格是个体带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是指在学习情境中,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 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O’Malley与Chamot (1990) 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进行规划、监控或评估等, 它对语言习得产生宏观的和间接的影响。“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或转换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 对语言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社会/情感策略”指合作性策略, 具体指合作、提问、自言自语等人际交往或对情感的控制。
Reid (2002:34) 在谈到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关系时指出,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的一种外在的促进学习的技能, 是可以教授的。而学习风格基于内在特点, 往往通过潜意识发挥作用, 它是理解和吸收新的信息的基础, 学习者可以辨认和了解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倾向, 并通过了解和操练各种学习策略来扩展自己的学习风格。
《英语课程标准》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作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教育部2001) 。我们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可以使学习策略的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是为学习策略的培养服务的。
(三) 研究学习风格的原因
早在两千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现行的学校教育只能提供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环境、统一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所有的求学者。由于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 使得一部分人适应现行教育而另一部分人不适应。那些适应的幸运儿在学校里表现为学习成绩好, 而不适应的孩子则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这些成绩差的孩子真的是“笨蛋”吗?多年来我们的目光紧紧盯在成绩单上, 忽略了成绩单背后的种种复杂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个擅长运动, 那个擅长绘画;这个喜欢肢体表达, 那个喜欢言语描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达内心的方式, 并且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也各有所异。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现行教育之间的矛盾呢?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Gardner (1983) 针对传统智能理论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The Theory o Multiple Intelligences) 。Gardner认为, 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 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 还有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他认为, 每个学生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9种智力, 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 这种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理论上讲, 所有的个人不可能在单一的智力方面得到有效的表现。从实践上讲, 任何一种相同的教育方法最多只能让某一小部分学生受益” (钟启泉2001:240) 。我们应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并非以同样的方式和同样的速度学习, 我们的教育应该在尊重差别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
学校教育应该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 教师应去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 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如果学校教师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教材教法就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会教学内容的机会, 并将所学到的内容向他人展示。这样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同样好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钟启泉2001:240) 。
“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 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 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钟启泉2001:239) 。通过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 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 认真地对待个体差异, 注意发掘孩子的潜力, 创设旨在促进多种智力发展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同时, 指导学生形成开启自己学术潜力的策略, 帮助他们成为自我导向的、如饥似渴的学习者,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这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 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学习风格的调查和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知方式的倾向, 通过学习策略的操练, 扩展自己的学习风格, 以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了解学生认知方式的倾向, 调整教学方式, 创设旨在培养学生多种学习风格的教学环境, 以期达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的目的。
三、问卷调查和调查结果
本研究所调查的是笔者任教的天津市八十二中学高二年级一班的学生。八十二中学是河东区重点中学, 高二年级一班为理科班, 学生情况见表1:
(一) 学习风格问卷调查
1. 参考Kinsella (1993) 编写的“感知风格问卷” (共32题) 1, 学生根据描述与自己的学习状况相比较, 回答“通常”、“有时”、“很少”, 将回答转变成分数, 填入计分表中, 根据总分高低, 写出自己感知风格偏好的排序。
2. 参考Wills和Hodson (2003) 关于“学习风格剖析检测”的评价表、“天赋评价表”和“环境需求评价表”, 使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3. 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三种评价表的结果, 描述对自己学习风格的了解。
4. 教师提供学习策略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制订学习计划。
5. 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创设培养多样学习风格的课堂环境。
(二) 数据分析
分发“感知风格问卷”56份, 收取有效试卷55分, 统计结果见表2~表4:
从统计结果中得出的结论是:班内学生的学习风格以视觉/非文字型和体验型为主, 视觉/文字型和听觉型的学生比较少。本班男、女生在学习风格偏好方面差异不大。
为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 笔者根据学生表现, 归纳出四种类型学习者的主要特征:
1. 视觉/文字型学习者的主要特征
与看、观察、阅读这样的文字有关;喜欢阅读报纸、杂志, 既享受阅读的乐趣, 又从中寻找信息;喜欢看电视纪录片或呈现文字信息的电影;喜欢阅读专家对某一主题所写的文章, 不愿听一堂课或参加讨论;喜欢浏览书写的说明和图示, 不愿听别人解释如何使用;当老师只对作业或检测作口头说明, 没有写在黑板上或所发材料中时, 会感到困惑不解;在课上作精细的笔记以备复习时用;对每天的目标和活动列出清单。
2. 视觉/非文字型学习者的主要特征
与看、观察、画图、想象这样的文字有关;喜欢通过图画、图形、图表等理解和收集信息;喜欢浏览书籍和杂志中的图画;通过观察和模仿, 而不是文字解释, 学会做事情;喜欢观看某一主题的电影, 不喜欢听讲座或讨论;喜欢将电视, 而不是报纸或收音机, 作为信息的来源;有很强的视觉记忆力, 能记住不同的人、位置、方向、放东西的地方;在上课或讨论中, 经常边记笔记边画图。
3. 听觉型学习者的主要特征
与听、声音、音调这样的字有关;通过倾听、复述或与别人讨论掌握新信息;喜欢谈话、讨论, 与他人分享想法;喜欢与同伴或小组合作, 主动在课上回答问题;愿意听一位专家讲课而不愿读一篇文章, 有很强的听觉记忆力。
4. 体验型学习者的主要特征
与感觉、触摸、做、动这样的文字有关;喜欢用手做事;喜欢探索环境;喜欢多样的课堂活动;喜欢与同伴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擅长修理东西;在长时间的课堂上、报告或讨论中, 会变得躁动不安, 在动手活动中可以集中精力。
四、学习策略指导
针对班内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类型, 笔者提出不同的英语学习策略建议, 内容如下:
(一) 视觉/文字型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策略建议
每天做朗读练习;坚持课上做笔记, 并自己归纳写出课文重点或集体讨论过的短语、句型, 在检测之前学习几遍;用彩色笔标出阅读材料的重要内容, 并用自己的话在空白处做出解释或评语;对需要记住的单词、短语、句型尝试做读书卡片。
(二) 视觉/非文字型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策略建议
每天做朗读练习;对阅读材料的内容以纲要或图表的方式进行概括总结;在课堂笔记和阅读材料中使用彩色笔标出重点;将语法或词汇、短语的解释转变成图形或符号以利于更好地吸收。
(三) 听觉型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策略建议
每天做朗读练习;将需要记住的单词、短语、句型记在卡片上, 自己大声朗读或与同学做问答练习;找一个同伴以讨论的形式一起学习或一起准备检测;反复播放课文或听力材料, 并作复述练习;将已学会的东西讲给同学听。
(四) 体验型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策略建议
每天做朗读练习;坚持课上做笔记, 可用文字, 也可用图示、图表等, 以备写作和复习使用;思考时列提纲或画出图形, 以辅助思考;制作并使用卡片, 用来检查自己对新词汇、短语、句型的掌握情况;找一个同伴以对话练习的形式一起学习或一起准备检测。
五、教学策略调整
根据该班学生主导风格为视觉/非文字型和体验型的特点, 笔者调整了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 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与他人交流学习的机会, 如角色扮演、改编对话、做口头报告等;课下留分层作业,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也可与同伴或小组共同完成。
(二) 采用多种信息呈现方式
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脑、录像、磁带等声像方式, 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向全班介绍背景知识。
(三) 培养学生朗读和总结复习的习惯
每周检查学生课文朗读, 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笔记、归纳总结课文要点、语法规律并在全班展示。
六、结论
在对学生学习风格的调查中, 笔者有如下发现:
(一) 学生和教师对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了解甚微
在与学生的谈话中, 他们说过去从没想到过要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 也没人提醒他们关注自身的特点, 但经常有老师提醒他们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老师所说的学习习惯自己做起来就是不习惯。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一刀切”的阶段, 没有顾及“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试想在学生不了解自身特点、教师不了解学生独特性的情况下, 教师的习惯培养或学习策略建议, 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 在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中, 在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中,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 学习策略的指导要针对差异
学习风格指学生具体的、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 所谓某个学生属于哪一种学习风格, 指的是几种学习风格中最显著的方面。因此, 对学习风格的研究, 应该具体到学生个人, 即通过对个体学习风格的测评, 提出具体的、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指导, 才能真正达到“尊重个体差异”、“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 学习风格调查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学习风格调查中, 笔者发现大部分的调查结果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相一致, 但也有些学生的某些特点, 似乎没有在调查中体现出来。因此还需进一步完善调查工具, 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调查问卷, 以使学习风格的研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 使师生通过对学习风格的了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总之, 这次调查唤醒了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方式的欲望, 使学生达到“自知”;通过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的操练, 学生有望达到“自理”和“自信”, 向学习的自由王国更迈进一步。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同时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策略, 以扩展其学习风格, 将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 并有助于学生学会应对学习上的各种挑战。本文重点论述了研究学习风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以所教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对学生提出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 并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风格, 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关键词:学习风格,多元智力,个性化,学习策略,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钟启泉, 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
Keefe J W.Learning style:an overview[M]//Keefe J W.Student learning styles: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Reston, V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1979:1-17.
O’Malley J M, Chamot A 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Reid J 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指导数学合作学习技能 篇9
指导数学合作学习技能是指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策划学习题目, 组织合作小组, 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 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指导, 将讨论引向深入的系列教学行为.显然这是一项综合的技能, 教师在实施此项技能时, 重要的是坚持必要的原则和选择适当的方法.
一、指导数学合作学习技能的使用原则
1. 平等性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地位平等, 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数学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平等观念体现为:首先, 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加小组的讨论, 认真倾听每一位成员的发言.必要时, 教师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供其他组员参考.其次, 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小组.教师不应在课堂中表露出自己对某一个小组的偏爱和过多的关注.要合理分配时间, 关注各组的讨论, 可巡回指导, 也可轮流参加, 不给学生留下厚此薄彼的印象.再次, 教师要平等对待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由于学生的思考速度不同, 尤其在有难度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必然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困难和弯路在所难免.这时, 教师的态度非常重要.教师若能给予亲切和蔼的话语, 鼓励赞许的目光, 就能创设平等和谐的讨论气氛, 从而给学生以自信心, 激活整个讨论过程, 对学困生的关注与鼓励更能体现教师的平等意识.
2. 交流性原则
在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当“裁判员”, 而是与学生同样当“运动员”.要亲历亲为参与讨论, 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作为小组的一个普通成员, 发表意见, 参加争论.鼓励学生反驳教师的观点, 展开有益的探讨.教师应抱着欣赏的态度听取学生的发言, 允许不同观点、各种方法的共存, 提倡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 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要急于纠正, 让大家一起来分辨、讨论与识别之.
二、指导数学合作学习技能的使用方法
合作学习是20世纪在美国兴起的.尽管引进国内的时间有限, 但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创造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这项技能提供了宝贵经验.以下几种方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1. 组际竞争法
有竞争才有提高,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 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 使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具体做法是:在各个学习小组合作基础上, 组织“擂台式”汇报, 根据教师事先的摸底, 先行安排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小组当“擂主”, 亮出他们的结果, 其他各组“攻擂”, 专挑他们的毛病, “擂主”则应坚决“守擂”, 解释或反驳各种“诘难”.教师既可参与攻方, 也可帮助守方, 从正面或者侧面引导争论深入进行.如果“擂主”理屈词穷, 则由最佳“攻擂手”上台担当新的“擂主”, 继续进行下去.这种方法对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比较适合, 问题是费时费力, 不易控制局面, 教师需有高超的调控能力.
2. 协调组织法
教师的组织协调是搞好合作学习的保障, 并贯穿于合作活动的始终.合作小组的组织与搭配, 需要教师进行协调工作, 还要照顾个别学生的情绪;在布置探究问题时, 需要协调好各组之间的平衡, 孰轻孰重容易为人语诟;在活动开展中, 教师的组织协调工作更加繁重, 既要考虑各组的进度, 又要顾及前后的差距, 还要深入各组进行调节;全班汇报时, 教师要正确引导, 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 保护少数, 照顾多数, 维护讨论的正常进行;在总结时, 教师的评价“一言九鼎”, 需要慎重考虑, 以免挫伤一些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总之,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类似乐队的“总指挥”, 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这也是对教师统筹能力的考量与检验.
3. 奖勤罚懒法
毋庸讳言,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系统中, 游戏规则就是优胜劣汰, 就是奖勤罚懒.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不宜采用直接的淘汰制度, 在鼓励竞争的前提下, 更要面向全体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所以数学合作学习注重发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使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基于这个观点,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关照个别差异, 对于好学生要“鞭打快牛”, 给予鼓励之外更要增加负荷, 施加压力, 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后进生, 在给予必要的督促之外, 更多是激励与提携, 促使他们奋起直追.奖勤罚懒的目的不是拉大学生间的差距, 而是在尽量缩小差距的同时, 使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序的提高.
物理学习指导刍议 篇10
一、培养阅读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1. 明确物理学的特点与方法进行阅读
概念、规律与物理现象存在着特定的对应关系,所以阅读时读到物理现象的描述就要联想概念、规律,运用到物理概念、规律就要联想到物理现象,这才是科学的读书方法。对物理概念,中学教科书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定性的定义,一种是定量的定义。对于定性的定义要求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定量的定义除明确的文字描述意义外,还要掌握定义式的物理意义。物理规律分实验定律和理论推导定律。实验定律一般不能用理论推导,用理论推导的定律一般可用实验来验证。如牛顿第三定律是实验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既能用理论推导,又能用实验验证的定律。还要明确任何一个定律的成立都有其特定适应条件与其适用范围。
二、掌握听课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听课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渠道,靠学生的耳听、脑想、手动等多种感官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听,是听教师如何阐明道理,怎样理解定律、规律,还要听同学发言来启发自己;脑想,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认真思考;手动,就是做笔记,记下教师课堂中讲的重要内容,记下别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三、学会记忆方法,增加知识储存
1. 理解记忆法
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满足于感性认识和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弄清了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依据,理解其中的道理,人脑才能敏捷地作出正确判断和反映,实现理解记忆。如记忆串并联电路的规律:电流强度,串联时由于电流顺一导线上流,所以有I=I1=I2=I3,并联时由于电流分多条导线上流,所以I=I1+I2+I3;电压,串联时电势经过多次降落,所以U=U1+U2+U3并联时电势降落相同,所以U=U1=U2=U3;电阻,串联时相当于增加导线的长度,所以R=R1+R2+尺3,并联时相当增大了导线的横截面积,总电阻小于任何支路电阻所以。
2. 对比记忆法
物理学中一部分相似易混概念,学生很容易弄错,应指导学生只要将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辨析,区别和记忆,在分析受力情况时,同学们很难弄清“平衡力”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通过画图进行比较,找出物体受到的这两对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不同点(力的作用物体不同,力的作用性质也可能不同)。
四、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能力
英语学习方法指导 篇11
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任何一节课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搞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学好课程的关键。
新旧知识间可以构成相离、相交和相含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反映了新旧知识联系程度的逐渐提高。新旧知识间要构成联系,必须通过联系中介,如果新知识是学习的难点,这中介正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桥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到解决这一难点的“桥梁”,听课效率必然有很大的提高。在相交关系中,新旧知识间有重叠部分,而这重叠部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疑点,上课时加上教师的点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相含关系中,新知识包括旧知识,因此,旧知识很可能就是学习新知识的重点,学生在预习中甚至可以自行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这一构成是由现在完成时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及被动语态be+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因此,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结构应该是have(has)+been+动词的过去分词。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在这一结构中have(has)+been构成完成时态,而been+动词过去分词构成被动语态,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再通过课堂老师进行的系统总结和大量练习,便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
2.听课方法指导
学会听课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我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注意课的类型和结构。老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往往选择和运用不同类型的课。注意到老师上什么类型的课,就可以充分掌握老师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过程及知识的体系,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
(2)在听课过程中调动一切感官。在听课过程中应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养成眼、耳、口、手并用的听课习惯。学生应根据不同过程的不同特点,做到眼到、口到、手到,抓住老师授课的重点,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
(3)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但绝不是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把自己变成笔记的机器。正确的笔记方法是在听懂老师所讲知识的基础上,记要点、重点和难点。笔记的作用是便于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今后的复习,因此应做到简明扼明。
3.复习方法指导
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必须经过强化以后才能达到巩固的效果,这种强化的过程就是复习的过程。科学的复习方法能够将知识系统化,便于长期记忆。我指导学生采用归纳、综合、对比的方法复习,尽可能地把新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把零碎的、孤立的、松散的知识有机地串接起来。我还要求学生把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1)当天复习。即每天学习结束前,将学过的词汇、句型等要点在大脑中回忆整理一遍。
(2)单元复习。即每个单元结束时,将该单元知识从头到尾全面整理,包括整理课文、整理笔记、整理练习,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强化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点,将所学内容的知识整理成知识块。
(3)阶段复习。即将每一阶段中有联系的知识归类,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4.记忆方法指导
许多学生感到记忆难是英语学习困难的关键问题。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我注意收集和吸收他人有关记忆的成功经验,然后去粗留精,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联想法:构词联想、拼写规则联想和关系词联想;单词记忆法:异词同义区分、同词异义区分和反义对比区分;区分法:词性归类、功能归类、同义归类和同音归类;句子记忆法:结构记忆法(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和动词主体记忆法(以动词或动词短语为主体课文记忆法);课文记忆法:区分记忆法(将较长课文分段)、缩短记忆法(将长课文缩小)和关键词提示记忆法(将主要句子的关键词标出)。
(2)指导学生短时记忆训练。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特别是在课堂上,当接触所要记忆的单词或短语时,通过眼看、口读、耳听、手写、脑记等方法,迅速记住该词或短语,然后有时间再练习、强化,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
(3)指导学生重复记忆训练。重复记忆是防止遗忘的最好方法。我曾经将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学习英语的方法推荐给学生。他学习英语仅一年就可以看懂长篇小说,并从事翻译工作,其诀窍在于他每篇文章读23遍,分5次进行。第一天读第一课10遍,第二天第二课10遍,复习第一课5遍,第三天读第三课10遍,复习一、二课各5遍,第四天读第四课10遍,复习二、三课各5遍,一课2遍。四次读完22遍,半个月以后再读一遍。这种记忆的训练方法遵循心理学的规律,防止遗忘。
(4)指导学生寻找记忆最佳时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记忆的最佳时刻。一般来说,应选择精神状态最好的时期进行记忆,如晚上睡觉或是清晨起床后,可以避免大脑的前摄抑制或是后报抑制。
5.课外学习方法指导
学好英语仅靠课堂是不行的,课堂教学必须与课外学习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方法的指导和听说方法的指导。
(1)阅读方法的指导。①选材坚持内容浅、短、大和新。浅,指阅读材料要浅于课文,这样便于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短,指阅读材料要短小精悍。学生学习量大、科目多,因此选择短的文章便于学生抽出时间,找机会随时阅读;大,指的是阅读量要大,这样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新,指内容含新鲜信息,这样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②阅读模式多层次。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不一致,所以我把阅读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一般层次阅读,即略读→精读。第二层次为浅层次阅读,采用SQ■R法模式,即纵览→提问→朗读→背诵→复习。第三层次为深层次阅读,采用PQ4R模式,即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复习综合。③阅读要求多样化。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我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要求:第一种:基本上看懂原文,只要求简单地回答Yes或No,或者是对who,Where,When,what等问题作出回答,回答时可以直接引用原材料的原话。第二种:看懂原文,能回答why或how之类的问题,从原文找答案,但不能直接引用原句,需要进行整理和归纳。第三种:理解原文,对原文中没有明确或详细阐明的问题能进行推理、判断,并作出回答。第四种:深刻理解原文,对原文中作者的态度或倾向作出分析,并指出文章的暗含及作者没有明说的观点。
(2)写作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写作交际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写作动机和愿望,从而带着交际目的、带着意识写作。
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练习。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写作训练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练习。我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训练:①选词造句、联句成段、连段成篇。②根据短文回答问题,然后将答案连接成一篇文章。③听写短文中的重点段落。④补全句子和完形填空。⑤抓住短文中各段落的关键词,改写短文。⑥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⑦学写运用文。
指导学生进行“三个结合”。学习语言的途径主要是“模仿”,而不是“创造”。人们常常首先是通过“听”和“读”吸收语言知识,从而了解别人的思想;再通过“说”和“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让别人了解的目的,所以我指导学生按照整体训练的原则进行“三个结合”,即听写结合、说写结合和读写结合。
(3)听说方法指导。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而听说技能的掌握更重要,它促使学生加快思维的速度,训练记忆能力和提高掌握语文的训练程度。
听的技能技巧是:①抓住主题大意。通过注意听首句、关键词等手段抓住内容大意。②抓特点细节。忽略无关情节,注意跟踪线索,获取所需信息。③猜测。根据上下文对不熟悉或没听清的成分进行猜测。
指导学习 篇12
一、真懂与假象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 即把客观规律变成正确的主观意识的过程。得到的认识是否正确, 决定于人的思维是否正确, 思维的深度是否达到要求。可是由于思维的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产生学习的“假象”, 对事物好像认识了, 其实不然, 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甚至有时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必须能判断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真懂”。对物理概念不仅要知道它的定义, 更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对定理、定律不仅要掌握它的内容、物理意义, 更要认清它的适用条件。只有这样才是“真懂”, 否则只是一种“假象”。
二、学与问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用功, 但只是埋头看书, 碍于各种原因不愿问问题, 这是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清, 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问题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 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才能深入, 知识水平才能有所提高。发现问题时应当主动地争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尤其是“学困生”有问题求教于教师正是“吃小灶”“吃偏饭”的机会, 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该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予以辅导, 使这些学生得到一般学生难以得到的学习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走出“学困生”的行列。
还有部分学生并不是不想问问题, 而是在自己看书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发现问题。这正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一种表现。学生只有在看书的同时能提出问题, 才说明把书真正地看进去了, 真正地思考了。有些问题, 提出后自己经过仔细的思考, 运用书中所讲的知识能够解答, 而有些问题则不然, 那就要求教于人, 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在哪个问题上没有认识透彻, 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学的内容弄懂吃透。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在自学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 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而这一能力只能在自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在这方面教师在教学和辅导过程中必须给予有力的指导。
三、听课与复习
现在的中学教学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活动。听好每堂课是学好知识的关键, 但是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也难于使所有学生全部掌握、牢记每堂课所讲的内容。因此课后必须复习, 以达到对课堂内容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提高之目的。学习过程犹如牛吃草, 复习就是“反刍”过程, 没有复习过程就不能把知识很好地消化、吸收, 变成自己的才智。通过复习要弄清每堂课讲的是什么, 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掌握和记忆的, 这些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等。可以说没有复习就不可能高效率地把知识学到手。
根据人的记忆规律, 不但要有课后复习, 还要有循环复习即周复习、章复习和月复习。有对教科书的复习还要有对练习题的复习。因为做题过程中有一定的技巧和思路, 只有通过复习才能掌握它们, 才能提高做题的能力, 否则也就失去了做题的意义。对练习题的复习往往被学生忽视, 因为学生认为题目做过了就完成任务了, 没有必要再去重做, 也不愿意去重做, 这主要是学生对做题的目的不明确所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加以引导, 而且要说明练习题的复习是带有研究性的, 与课后练习做作业的目的不同。
在复习练习题的过程中, 重点应放在那些当初做起来很困难、根本就做不出来或做错的题目上。因为要扭转一个错误的思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和记忆, 才可能把正确的思路真正建立在自己的脑海里。
四、精练与通练
做题的过程正是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做题不仅可以检查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还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 在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做题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题海战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大纲, 根据教科书,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 或作为例题讲解或作为习题练习, 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要做到深刻理解题意、正确想象出题目所描绘的物理图景, 明确做题思路, 准确运算出结果, 体会题目的目的, 总结做题的经验。开始时学生会感到费时间, 难于接受,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便能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这种做题的过程即是“精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自由做些题目, 即“通练”。在通练过程中凡是跟精练同类型的题目, 只要求能想象出正确的物理图景, 清晰的解题思路, 可以不去计算出结果。在通练过程中如果遇到新颖的题目, 仍要按“精练”来处理, 这样, 在通练过程中, 不仅能对精练的题目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而且还能开阔眼界, 开拓思路, 弥补精练中的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