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标准

2024-09-09

教学标准(精选12篇)

教学标准 篇1

他真的“坐着”吗?

有人曾经尖锐地批判当今课堂:“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 坐着的是学生, 站着的是先生, 而在精神上, 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学生是一个个生命体, 具有发展性和生命的活力, 是智能、生理、情感、态度、意志等的集合体。有效的教学一定是适应学生的教学, 不仅让学生的身体坐着, 也要让他们的“灵魂”安然地坐着。

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做学生的朋友。语文教学实质上是多元对话的过程, 教师只是“对话”中的一元, 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教师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此外, 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赏的微笑、一种期待的眼神、一阵真心的掌声……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朋友般的温暖,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鞭策、鼓励、激发、促进的作用。“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你这个老师, 进而爱上你教的语文, 并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洒下一路花香, 可谓美哉。

他“思考”了吗?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都离不开思考。事实上, 任何有效的学习活动, 都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积极思考既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也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启发、鼓励、呵护学生思考, 就不怕学生不会思考、不能思考。教师应做的, 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并努力营造利于学生思考的空间, 扶一把、引一把、推一把, 想方设法“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赞科夫) 。

他“表达”了吗?

纵观世界各国, 以“表达”为重点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共同倾向。而我国现今的语文教学, 大量时间耗费在“理解”训练上, 用于表达 (说话和习作) 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当然, 汉语教学有其独特性, 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不能照搬外国语文教学方式。但语言学习“重表达”的规律应该是相通的。

众所周知, 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导致教学目标不明, 教师们都只是带着学生在文本内容里转圈圈, 没有上升到教学内容乃至课程内容的层面实施教学, 过分关注文本写了什么, 而少有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 也就是没有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王荣生教授说, 要提高当前语文教学的实效, 就是要引领老师们明确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充分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 训练学生的言语智慧, 即表达水平。

他“成功”了吗?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把“对前途的希望”理解为对成功的希望。培养人就要让他看到成功, 走向成功, 并享受成功。所以有效教学一定是帮助学生成功的教学。我们知道有效教学非常强调教学的效益, 而一个压抑、专制、沉闷、机械的课堂绝不可能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 那是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缺少欢乐, 少有成功。有效教学始终是与学生的自信和成功相伴相随的。

有效教学所指向的成功, 绝不是单一的学业成绩, 更多时候应该指向学生的努力劲头和进步程度。只要我们有一双愿意发现成功的眼睛, 就会惊喜地发现, 学生们随时都在走向成功, 虽然这样的成功有时候只是一缕萤光, 但一缕萤光中却不时传来生命拔节的脆响。

教学标准 篇2

获奖证书赋分标准

(满分60分)

荣誉类(15分):

1.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班主任、十佳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国家级15分,省级12分,市级9分,县级6分

2.教育主管部门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班主任、十佳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降低一个档次使用。

3.优秀教研组长(教研员)降低一个档次使用

4.本项证书,不累积,最高计15分。

优秀教学奖类(18分):

市级9分,县级6分。本项可累计两次,最高计18分。讲课类(15分):

1.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15分、12分、9分,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12分、9分、6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9分、6分、3分,县级一、二等奖分别计6分、3分。

2.非教研室组织的活动所获优质课评比证书降一个等次使用。

3.各学科教学基本功证书按优质课降一个等次使用。

4.示范课、公开课按同级一等奖计分。

5.本项证书,不累积,按最高项计分,最高计15分。

论文、课件、案例类(6分):

1.参评论文、课件、案例,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6分、4分、2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4分、2分、1分,县级一、二等奖分别计2分、1分。

2.发表论文,省、市级每件分别计4分、2分。

3.论文类证书按职称评审对论文的要求认定,只计首位作者。

4.本项证书,不累积,按最高项计分,最高计6分。

教科研类(6分):

1.课题结题的主持人,省级6分,市级4分,县级2分。课题组前两位的成员省、市、县级分别计3分、2分、1分。

2.教科研成果奖,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6分、4分、2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计4分、2分、1分;县级一、二等奖分别计2分、1分。

3.非教育科研主管部门颁发的证书无效。

4.本项证书,不累积,按最高项计分,最高计6分。

以上各类证件仅限六件,累积计分。

苍山县教学研究室

践行课程标准 创新教学方式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精神;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思想已愈来愈多地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正是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近几年时间里,本人深刻认识到: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技术手段运用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认知特点,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才能从新课标的视角,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一、开放课堂教学

新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包括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模块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深度的选择性,教师只有加强学习,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开放课堂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开放课堂教学

以前的旧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少,教师按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被动地位,他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对于如何开放课堂教学把握不准。如何开放课堂教学?教师只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前下足功夫,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驾驭课堂,使课堂活而不乱,富有生气。

2.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讨论、调查、资料查询等形式多样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新教材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在诸多的设计上,都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学习的内容十分宽泛。如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时,在讲授完原电池的原理和知识后,让学生回家利用家庭现有的条件进行原电池的探究实验,并分小组给出不同要求,在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争着向老师汇报,哪些物质能形成原电池,哪些不能,设计的方案也千奇百怪,甚至还有部分同学给出了实验详细方案,效果良好,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对这一原理有了一个透彻的理解,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加主动。

二、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有一个团结、互助、向上的和谐氛围,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缺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和沟通,缺乏对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合作学习就是新教材改革的另一亮点,课堂学习提倡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开展陈述、讨论、辩论、比赛甚至游戏等。教学中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小组五至六人,小组设一名小组长,进行小组内、小组间的合作式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机会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不断得到熏陶,能力也不断地得到提高。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要求,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品质,需要我们教师负起责任,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培养,这些品质得到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真正的与教学相得益彰。

新教材还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独立或合作研究为主,在教師的指导下开展。在化学课堂上,本人的任务就是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交换各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全面科学评价学生

实施新课程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也要相应地进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要着眼于全面发展的观点,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如学期末的评价,本人改变了以往将期末考试成绩交给班主任的简单做法,尝试将平时的学习状况、实验操作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能力培养,这种评价方式比起传统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使学生能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前准备课程教学,不仅对老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也给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本着为教育服务,对学生负责的思想,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搞好新课程的教学。当然,对教师的评价也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最关心的是升学评价的改革,高考成绩不好,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得不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甚至在升学压力下,除了与升学有关工作外,许多好的方法都得不到推广,其效果要大打折扣。可喜的是,近年来,高考的改革和评价工作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如果教师能真正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各类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达到双赢的目标。

(作者单位 新疆温泉县高级中学)

新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初探 篇4

一、评价教师的教

(一) 评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达成

除了考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科书的把握以及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之外, 应充分考虑学情,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 评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看是否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 是否考虑到三者的有机整合和体现学科特点。二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用可以检测学生学习行为的动词来阐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描述, 是否落实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三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切———是否以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 难易适当;是否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

2. 评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看是否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落实;是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否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二看是否以简驭繁, 使学生易懂、易掌握, 当堂问题是否当堂解决, 学生负担是否合理。三看教学效率, 学生的受益面是否大, 不同的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二) 评教学思想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教学就应该以适合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 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把教学的重点从单一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能自己学会的, 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以往评课强调教师要精讲多练, 而现在应关注教师精讲精练, 学生想讲想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 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客观审视, 继承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提倡启发式教学, 摒弃被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机械学习。评课时要善于分析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现象, 从课堂中看到教师是否真正用新课程理念上课。

(三) 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评课时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份好的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体现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充分地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困难, 制订出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注教学的过程。评课要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否明确, 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它反映一系列教学事件和教学措施的编排和组合、衔接过渡的设计、详略安排情况。一看整堂课的设计脉络是不是清晰、科学有序, 如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等。二看教学思路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看整堂课安排的教学环节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出和上下环节的过渡是否符合逻辑, 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如教法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坡度的设置是否适合学生接受, 教学容量的确定是否得当等。五看教学结构是否严谨、环环相扣, 过渡是否自然,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密度是否适中。六看教学思路是否有一定的独创性, 是否有个性特点, 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 评教师的基本素养

主要是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评析, 包括教态、情感、理念、风格、语言、手段等。一看教态是否亲切、自然、端庄、大方。二看语言表达, 是否说普通话, 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高低是否适宜, 快慢是否适度, 是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有感染力。三看媒体的运用, 能否熟练、贴切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能否运用多种媒体, 并将它们有机整合起来。四看教学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 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性, 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对教学进程、问题的难度、教与学的方式、课时长短等进行适时调整。

(五) 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 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 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悟、思考、表达的过程,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学会探究、深入思考 (防止被动思考) 、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学中还要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看教学方法是否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适当调整变化, 教师是不是有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二看教师是否关注学法指导, 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三看是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等。

(六) 评教学的内容

一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看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知识性或思想性错误, 内容的选择是否凸显学科学习的价值功能。二看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度。内容设计是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 是否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究问题的材料。三看教师是否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反复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 把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必备工具, 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从学生实际出发, 把教科书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易懂、乐学。

(七) 评教师的教学感染力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 也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在教学中, 教师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在幕后, 都应该是课堂中最活跃的人, 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灵魂、课堂的核心。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有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课堂上, 教师饱满的情绪, 生动的语言, 真诚的眼神, 不吝的赞许, 暗示性的批评等, 凝聚成教学的感染力, 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评价学生的学

要确立“以学论教”的观念, 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具体说就是看教师的教是否有针对性, 看教师能否从学生现有实际情况出发,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的评价是否能促进学生改进学习、增强信心、提高效益, 与此相对应的是看学生的学是否有实效性, 看学生的情感是否被调动, 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一) 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以学生的参与度为保证, 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度不够, 就都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 既要看参与的广度, 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 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深度而言, 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 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一堂好课, 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向学生展示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 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 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中来,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从交流中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 能和同学、教师, 甚至教科书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所得,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一堂好课, 教师会十分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只要有道理都会肯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一堂好课, 应体现为教师教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 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并让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对多种方法进行异同比较,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深化和拓展。

(三) 关注课堂的生成状态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评课时关注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十分重要。首先, 要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什么, 有哪些收获, 这些收获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的, 主要考查学生有没有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同时, 还要分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 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对于课堂上生成性问题, 教师是否把握住了有价值的问题, 将其作为教学资源,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时学生小的错误, 被教师抓住了, 将它看成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 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好课, 教师必须要重视生成, 给学生知识生成的权利, 留有生成的空间, 这也是考察教师在理念基础上的灵气与智慧。如引导学生解答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 前者试图要学生接受预设的答案, 而后者是给学生以方向, 同时考虑教学应变, 体现生成。所以一堂好课, 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教学设计标准 篇5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目标

1.按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具体到英语学科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学习策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及文化 意识目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 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谈数学课堂新标准教学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83-01

数学课堂教学是传授数学知识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主要任务。每位数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在以往课堂教学中,都围绕 “教”来进行,这样的师生观、教学观严重损害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学生自主探究习惯形成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课堂的主人呢?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数学概念的提出,都不是凭空出现、强加于人的,它来自于生活,是自然的。教学中通过问题、活动、游戏、典故等多种形式,“自然”和富有“人情味”地构建新有趣背景以展现其原有历史风貌,将可较好地将学生引入数学殿堂,使其自然地接受和消化新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一个恰当的问题提出、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对他们的认识结构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老师就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始终注意知识与情感的交融,以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走近学生心灵,让学生觉得老师值得信任和依赖,感觉亲切而愿与之交流,就意味着喜欢你的课堂,从而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所以课堂教学既要建立生生间的自主有序的互动,更要有师生间的平等互动,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要建立师生间心灵的交汇,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开发新颖生活问题及例题习题,增强应用意识

学生最大的困惑并不是如何学好数学,而是不知道学了数学究竟有什么用。其实,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若能将生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并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这将起到以“生活”点燃课堂“活力”的良效。而传统的例题习题缺乏一定的时代气息,过于保守,若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新颖、现代的题目,将是对原有题型的完美补充和拓展。如“概率”教学时,编制“体彩”中奖问题的题目,并带领学生开展调查周围人的中奖情况。这种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促成了师生互动,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与生活的本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

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又是数学知识向能力过渡的桥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別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和应用。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在传授知识时,要为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引领学生参与结论的分析、归纳、综合,直至运用等诸环节。在此过程中,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运用、鉴别、分析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长此以往,相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会水到渠成。

五、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主体特征,能把一些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情境,充分体现一些抽象数学知识的本质所在,及一些知识的多层面性,真正实现“实物展示,胜于千言万语”的效果。这既有助学生记忆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定的帮助,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直观与空间观念相结合的意识。

六、鼓励学生创造,开发学生潜能

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巨大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的过程。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思维还欠成熟,他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想法和见解。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猜想和创新。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乃至有些古怪,教师都要先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充分保护那份可贵的好奇心,同时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领悟课程标准搞活历史教学 篇7

一、重新编写导言,突出精准性

新课标“课程内容”中的导言将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例如,在“课程内容”之“中国古代史”部分,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导言内容,将《实验稿》和《修改稿》的表述进行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知识点增加了对重大史事的概述:商朝的甲骨文、青铜技术;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牛耕。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准确揭示出各段历史的阶段特征: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是有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西周通过分封制增强对疆域的控制,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变法革新,社会进步,百家争鸣。

二、精选基本史实,突出典型性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保留了实验稿中6个学习板块的基础上,删除了过难、过偏的内容,降低了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并修改了一些要求,极大地体现出所选史实的典型性。

与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新订课标中国现代史部分和世界古代史部分分别减少了16个知识点,又分别增补了4处和5处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21个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使学生能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并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新增加“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知识点,与“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这一知识点同时还可以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政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联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与内涵。

此外,与实验稿相比,新订课标世界古代史部分新增加的“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早期大学、《查士丁尼法典》、基辅罗斯”内容,也恰当落实了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要求。

三、衔接高中教学,突出思维性

新课标“课程设计思路”还提出了“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而课程内容注重突出学科思维的培养和历史宏观进程的把握则是将此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

比如,中国古代史“孝文帝改革”部分,实验稿表述为“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新课标将其改为“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又比如,世界近代史“第一次工业革命”部分,实验稿内容标准表述:(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新课标内容标准则表述为: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以上这些修改是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理性要求,有效改变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缺乏的状况,改变了学习历史只是“贝多芬”的错误观念和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再比如,新课标“世界近代史”部分新增“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并将“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提前,置于新航路开辟后,从而使文艺复兴、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便于学生在宏观上理解西方步入近代的进程,并养成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时期的横向联系的学习习惯。

四、注重弹性表述,突出开放性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此,新课标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弹性表述,给课程资源的选择留足空间。以中国近代史民族工业部分的内容设计为例,实验稿表述: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新修订的课标则表述为: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可见,在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张謇兴办实业只是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例子而已,据此,我们完全可以适当拓展同时期其他诸如荣氏兄弟的企业发展情况和乡土历史张謇在南通创办的教育、文化、公益事业等,这就恰当体现了新订课标设计思路强调的“课程内容设计留有余地,一方面为教材编写留下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

再比如,新课标将中国近代史部分实验稿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改为“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既然是“认识”那就应该是理解、运用层次,这就为乡土教学资源的运用提供了可行性。笔者曾将其与南通乡土历史展开对比进行教学(如下图),并提问: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有利条件相比较,红十四军的武装斗争在区域位置及地势上有哪些不利因素?

注:红十四军活动区域主要在通如泰地区(指当时南通、海门、启东、如皋、泰兴、靖江、东台等县,包括今海安、如东)。由于敌我力殊,这支红色武装仅存在了数月。

落实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篇8

一、认真备课,精心预设活动

1.备课标

深刻领悟课标精神,准确把握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明确课标对各学段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调控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方面的要求。吃透课标理念,并用于实践,吸纳课标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同时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2.备教材

梳通本学科各学段的教材,挖掘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抓住各学段教学的重难点,建立起整体的、系统的、清晰的知识框架。明确所任教学段的教学内容与前后学段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详细的课时备课之前还要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及目标,构建起单元教学内容的系统框架。课时备课,首先明确本课时教学的所有内容,教材各部分的设计意图,结合学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调整教学顺序,明确学习目标,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3.备学生

备学生也就是做好学情分析,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上述内容选择适合与学生的教法和学法。

4.备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位同学在课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备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的使用和教学程序。其中教学程序一般为 :Step 1 Warm up / Revision;Step 2 Presentation;Step 3 Practice;Step 4 Summary;Step 5 Consolidation。

二、改进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1.采用竞争机制

每次课前都会在黑板右上方留出一个角给各组评分,根据能否遵守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让表现特别好的同学为他们组画星星;相反,谁表现不好就让他擦去他们组获得的星星,每节课结束前都要评出获得星星最多的组为优胜组。别看只是画在黑板上的几颗星星,他们可在乎了!要尽量多鼓励,学生们只要表现好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尤其是英语这一门学科,最怕的就是曾经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所以一定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英语,要让他们意识到英语简单而有趣,让他们爱上英语!

2.营造轻松环境

每节课开始时都会有一个复习旧知或为新知做铺垫的热身活动,不要小看这几分钟的效果,它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都有影响。它的形式有greetings,songs,chants,TPR……因为学生爱玩、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教师设置的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歌曲全身反应法进行学习,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

3.促进整体进步

在讲授新知前告诉大家,老师准备在班上挑选出学得快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他们可乐意了!自然就会全神贯注地去听课,而且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法效果比教师教学生的效果还要好,尤其是有些胆小的学生,他们在同学面前也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选出一批小组长、小班长,而他们的最终目标肯定是小老师了。这样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下去,班上的小老师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为那些学得快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机会,避免他们学懂了就没事做而不认真听课的现象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4.活动情趣化

(1)大小声练习法。为了避免操练句型或语篇时的枯燥乏味,还可常常采用大小声的练习法(教师大声说,学生就小声说,教师小声说,学生就大声说),学生很愿意参加。

(2)看口型猜句子。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常常采用看教师口型猜句子的方法。这些学生可能干了,他们总能争先恐后抢着告诉教师答案。

(3)开火车游戏。在训练枯燥的问答句式时,可以采用开火车的游戏进行(可以是全班五个组进行,也可以是一个小组四个人进行,还可以是一个大组某一列进行,最后再选出几个到讲台上表演)。小组活动,为每个同学都开口学说英语提供了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4)自编歌谣或创编歌曲。有时教师还可以把枯燥的句子编成有节奏感的chant and song。在上Do You Like Pears? 这课时,因为本课的重点是Do you like pears/peaches/watermelons/oranges? 及其答语Yes, I do./No, I don’t. 其中名词的复数为重点中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自编了a chant and a song,如:

学生们边有节奏地拍着手边念着这则朗朗上口的chant,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又被点燃了,看着他们一个个学习劲头十足的样子,自己也更有激情了,最后还把这个句式用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唱了出来,学生们的激情再一次被掀起了高潮!

(5)魔术游戏。在一次名师的示范课上,育红小学的孙老师在教授句型What colour is it ? It’s red/orange/green/blue/purple/…的时候,她采用了一个新奇的游戏法———魔术。魔术的魅力永远是它的神秘感,它总能唤起人们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训练这个句型学生显得有些疲惫时,孙老师突然问:“Do you like magic?”见学生没反应,她立刻用汉语提醒大家,紧接着又问:“Do you know Liu Qian ? ”学生们大声地答道:“Yes! ”只见教师边问道:“What colour is it ?”边拿出一大半瓶水来上下摇了几下,奇迹出现了:水变色了!太神奇了!这时孙老师引导学生用变出来的颜色回答道:“It’s…”这时她又拿出一瓶来问:“Who wants to try ?”这时学生们可兴奋了,都快蹦起来了。别说这些学生,就连我都有想上去试试的冲动。上去演示的同学拿着水瓶摇晃时,其他同学在教师的提示下一起问:“What colour is it?”等水变出色来后演示的那个同学要回答:“It’s…”。正在学生们“玩”得起劲时,下课铃就响了。真是意犹未尽呀!

三、课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

1.优化评价方式

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在布置作业方面就一定要讲究少而精。当然,这还得教师花精力去钻研教材,才能做到精选。这样不但给教师和学生在作业量上都减负了,还提高了教学质量。每次书写后要及时批改作业,写得不好的要在他们的作业本上还要范写。批改时可以根据他们作业的质量给他们画不同数量的小星星表示不同等级;也可以画苹果脸的不同表情来表示;还可以给他们盖小印章……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取代过去单一的“百分制”。在作业方面,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作业的大体情况,尤其是做不好的要让他们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以及改正或改进的方向。

2.开展竞赛活动

开展一些书法竞赛活动,可以写字母、单词、句子或小语篇。根据学生写的质量给他们发荣誉证书或小奖品;再挑选出写得好的作品可以在“六一”儿童节或元旦节上通过展板展示他们的成果。

3.创造拓展机会

间断地找空让学生做小语篇的汇报,或者是读一些小短文、演一些小故事等。教师可以先抽查基础好的学生,他们达到教师的要求后,可以动员这些小助手来帮忙,让他们去抽查或检测其他同学,必要时教师要进行方法和知识方面的指导。

浅析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篇9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蓬勃于20世界90年代末期。高职院校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 标,必须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但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1)高等职业教师师生比不足。截至2010年全国高职平均师生比为1:17,距教育部提出的1:14的师生比还有不足, 离发达国家1:10的师生比相距甚远。 (2)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学历结构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基本集中于大学本科,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仍然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职称结构方面,2010年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正高级14655人,占3.6%,副高级101133人,占25%,高职称人数较少,不利于人才的优化培养。年龄结构方面,专任教师中年龄在31-45岁左右的中年教师约占总人数的52%,这些教职工中约有62%的人员职称是讲师或讲师以下,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不符合专业化高水平教师队伍持续恒久建设的需求。“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数仅为167902人,仅占专任教师人数的12.8%[1]。 (3)缺乏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依据的是199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认证并未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不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职教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4)高职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国高职教师培养并未形成系统连贯的职前职后培养课程体系,职前培养是以取得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证必须通过的考试而开展的课程培训,职后培养一直采取“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养为辅;本地进修为主,外地进修为辅;学历培训为主,技能培训为辅”的培训方式,培训效率低下,对学术前沿动态和产业技术高端发展反应迟缓,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构建原则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区别于就业培训,在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界定上应该按照人才培养需求遵循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发展性和“以生为本”的原则。

(一 )综合 性

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必须体现为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综合性教学能力。

(二 )职业 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因此,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着眼点, 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和要求,体现教学培养的职业性。

(三 )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各高职院校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原来的不适合高职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因此,高职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 )发 展 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为满足社会企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行业、企业、职业,产品、工业和技术标准等随之不断更新进步, 这些对从事一线工作的操作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搏,更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五 )“以 生为 本 ”

所谓“以生为本”,简而言之,就是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强调教师要心系学生,把学生的事情、利益,尤其是学生的成长发展时刻放在心上,努力引导、培养学生,竭力关爱、服务学生。由于高职教育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入校学生参差不齐,各种问题频出,高职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切身需求,合理引导,循循善诱,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构成要素

根据上述原则,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构成要素应包含教师的基本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有效实施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发展能力。

(一 )基 本 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学生易于接收的口头和体态语言连贯地传达教材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高职教师不仅在校园内需要与同事和各教学部门沟通协调,还要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协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高职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还是企业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都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实施,因而高职教师需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二 )课程设计能力

高职教师首先需要真正理解课程,能够准确、深入、全面地认同、吃透与领会课程的真实主旨,在观念层面认同和把握课程的理念与内涵。教师能够以课程培养目标为方向,综合考虑学生能力、行业需求和学科目标,选择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 并且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维度将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组织起来,使之序列化,从而使课程具有一定的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开发有助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相关资源的能力。

(三 )有效实 施 教学 方法 的 能力

高职教师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学习和技术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模拟虚拟的行业职业场景,促进、支持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现;创设信息丰富、知识全面的学习环境,设计多样化及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满足学生在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方面的差异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利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整合教学信息资源, 促进学生使用协作性的工具思考,理解理论概念,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四 )教学 评 价 能力

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包含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自我教学评价能力及相应的评价反馈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主学习 的效果走出合理地、正确的评断能力,其结果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程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和课程组织进行恰当评价的能力, 其结果是有利于更好地建设高职课程。自我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 并且运用教学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品质。

(五 )教学 发 展 能力

教师的教学发展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区域性和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趋势,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动态扎根于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和职业需求,运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 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保持强劲的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教学标准 篇10

一、教学过程随机应变

1. 教学方式随共性需求变“活”

学生虽然学情不同,但基本还是需要教师从“白纸”教起,教学“就下不就上”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以写字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我们一般指导学生从基本笔画练起。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学生虽然能把笔画写得平直,但那些横和竖总是像一根根小木棍,头尾一样粗,显得很生硬。其中,有学过写字的学生嘴巴上说得很好,写字时要注意笔画的提按,但真正动笔时,仍忽视笔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可见,掌握运笔的基本技巧是每一个学生的共性需求。于是,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我就把“提、按”改成了“停、走”。写横时,就教学生念:“停停走停停回。”因为学生刚学按笔时,总是谨小慎微,按得比较轻。因此,我在口诀中用了两个“停”进行强调,而“回”就是回锋收笔。就这样,我让学生一边念一边写,这一招效果很明显,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写字的兴趣高涨。面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只有运用灵活的教学程序和探索性的教学活动,才能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并积极有效地完成。

2. 教学步骤随个性差异变“细”

学生不但需要习得知识,更需要理解和尊重,还需要肯定和激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和了解,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

例如,教学《古诗诵读草》一课时,说到“一岁一枯荣”,当我问学生“枯”和“荣”是什么意思时,有一个平时胆怯的学生举手回答说“容易枯死”。一些学生发出了笑声。我表扬了这个胆怯的学生:“你很聪明,说出了‘枯'的意思,老师奖励你欣赏几幅画。”接着,我出示一年四季“草”的变化图,然后再请这个学生考虑“枯”“荣”两个字应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他毫不犹豫地对应贴好了。我又请刚才发笑的学生来评判:他贴对了吗?为什么?果然,那几个学生除了说清楚一年当中草有两次最明显的变化外,还加上“稀稀拉拉,碧绿碧绿”等词将“枯”和“荣”具体形象地加以了描述。

这样补充式的学习,既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锻炼的机会,又使抽象的词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活的画面。所以,面对学情不同的学生,我们要特别关注个体差异,细化每一个教学步骤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教学评价通时达变

1. 评价目标变合理

教学评价旨在引导教师和家长从单纯关注考试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突出过程性、综合性评价,淡化计较分数的考评方式对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

2. 评价方式变多样

评价功能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诊断与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评价采取多元方式。如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我除了巡视指导,还会手拿“你真棒”的图章,为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和书写认真的学生盖一个“你真棒”的印章,等他们写完后,我还让学生之间交换本子,通过涂画本子下方的五角星来互相评价。这样既有教师的适时激励,又有同伴的评定论证,学生不仅端正了写字姿势,掌握了写字方法,写字热情也异常高涨。

3. 评价内容变科学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说,本节课是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的推导和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借助于坐标法,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形转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启发学生在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体会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

1.用模型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椭圆形成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利用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推导标准方程,利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师:(1)大家学习了如何求轨迹方程,需要分成哪几个步骤?

生:思考回答

师:(2)圆这种轨迹是怎样形成的?

生:圆是在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师:(3)那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

生:小组内拿出准备好的细绳,分别演示距离之和等于和大于两定点之间距离的情况。分析总结出椭圆的限制条件。若 > ,则点P的轨迹是椭圆,若 = ,则点P的轨迹是线段 。

2.新课讲解

师:(4)根据大家的演示,你能否求出椭圆的方程?怎样建立坐标系比较恰当?奇数组把焦点建在x轴上,偶数组建在y轴上。

生:组内合作交流,根据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列出方程。

师:(5)如何将方程化简?什么方法可以把根号去掉?

生:移项平方或分子有理化(老师指导化简过程)

师:(6)令 ,可以将方程化简为?

生: (x轴), (y轴)

师:(7)关于椭圆的标准方程,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内容?

生:a,b,c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焦点的位置决定了方程的形式,需要观察分母的大小。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主要题型

例1:定义的应用

(1)方程 可以化简为?

(2)椭圆的方程是 , 为焦点,点P在椭圆上,则

的周长为?

过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则 的周长为?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3分钟

例2: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 ,焦点在x轴上

(2) ,焦点在y轴上

(3)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3,0)(3,0),椭圆上一点P与两焦点的距离的和是8

(4)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0,-4)(0,4),并且椭圆经过( )

(5)已知A(-5,0) B(5,0), 的周长为26,求 的顶点C的轨迹方程

生:10分钟做题时间

例3:求下列方程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坐标

(1)

(2)

(3)

生:上黑板演示

例4:含參数的方程问题

(1)若方程 表示椭圆,求k的取值范围

(2)若方程 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求k的取值范围

师:你还能想出怎样的问法?

生: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表示圆

师:好,同学们对椭圆理解得很好,通过这节课你的不断探索,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哪样的轨迹才是椭圆,推导了椭圆的标准方程,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去求方程,以及焦点坐标。

师:很好,椭圆是一种很美的图形,课下仔细观察,想一想它都有哪些性质?

五、教学反思

教学标准 篇12

关键词:椭圆,高职数学,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 大都是教师以实例图片引起学生探究什么是椭圆的兴趣, 然后教师在黑板取两个定点, 由学生动手操作, 用一段细绳画出椭圆, 给学生直观感知, 再由学生讨论能够画出椭圆满足的几何条件, 得出椭圆的定义, 再由椭圆的定义演绎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抽象性较强, 运算较繁琐, 其结果往往是教师吃力, 学生觉得枯燥难学, 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学生在学习椭圆之前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圆的方程, 了解了解析几何基本思想, 知道一些用坐标法研究几何的方法; 学生对椭圆也有直观感性认识, 会把“扁的圆”叫做椭圆. 本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新的思路, 设计了简便易行的“从圆转化到椭圆”的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类比、猜想等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 类比学生熟悉的圆的方程, 提出椭圆方程的猜想, 并对猜想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下面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展开介绍和讨论.

二、教学设计和过程

1. 以生活为背景, 通过实验探究概念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探究, 可以对数学概念形成直观感受, 有利于概念的获取. 下面是这个实验的课堂教学实录:

请每两位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的透明杯子 ( 或瓶子) , 倒入半杯水, 将杯子平放在课桌上, 然后从杯子的正上方观察水面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现在的水面是什么形状?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一个圆.

师: 让杯子向右 ( 或向左) 倾斜一个较小的角度, 再看看水面是什么形状?

大部分学生: 是一个椭圆.

师: 把倾斜的角度加大一点, 看看水面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水面还是一个椭圆, 不过椭圆变得更扁了

师: 思考一下, 随着倾斜角度的加大, 椭圆的形状在左右方向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前后方向呢?

生: 倾斜角度越大, 椭圆在左右方向上就越长, 而在前后方向上不变 ( 图1) .

通过上述实验, 学生直观地认识到, 圆沿着一条直径拉长可以得到椭圆, 这样得到的椭圆使我们看到了椭圆与圆的关系, 可以引导学生在圆的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椭圆的知识.

此时再讲述课本上椭圆的定义,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2. 类比圆的方程, 猜想椭圆方程

圆的方程是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 我们可以将椭圆与圆进行类比, 根据圆的方程, 猜想椭圆的方程.

师: 把这个圆横向拉长, 使其在x轴上的半径增大为a, 在y轴上的半径不变, 仍为b, 这就得到一个椭圆 ( 图2) . 类比圆的标准方程, 猜想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到此为止,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 认识了从圆到椭圆的转化, 并且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进行类比, 提出了椭圆标准方程的猜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猜想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猜想上.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需要对上述猜想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3. 根据椭圆的定义, 验证椭圆方程的猜想

由椭圆的定义可以验证上述猜想的正确性, 即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验证过程如下:

由于高职学生经过了实验、类比和猜想等思维过程, 特别是有了猜想作为基础, 对于猜想的验证就会感到顺理成章, 进而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 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进一步引导学生反过来将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进行比较, 学生会发现圆可以看成是椭圆的极端情况.

通过从圆到椭圆的转化, 使学生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认识了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高职数学课堂上的素质教育目标,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反思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打破封闭、固定的落后程式,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 不要把学生的思考限制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 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新旧对比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可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的出现水到渠成, 而过去熟知的旧知识又得到巩固与深化, 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得到系统化的知识. 在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中, 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知识面, 往往学生的难点不一定出现在本节所要理解的内容上, 如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 方程的化简, 在该环节上还要尽量推导细致一点才得以完成.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上一篇:城市道路的方案设计下一篇:大容量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