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互动

2024-08-20

两化互动(精选5篇)

两化互动 篇1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 是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立足实际、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力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规律,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重要机遇期, 全面掀起“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新高潮, 加快建设“两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是四川省近年来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从战略上解决绵阳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意义重大,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 实现“十二五”发展宏伟目标。要巩固提升绵阳在全省和西部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就必须将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重大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1.工业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抓住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就找到了“跨越发展”的总路径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者犹如增强经济增长活力的两个车轮, 不可分割。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从新型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时代发展的普遍趋势, 也是经济现代化规律的内在要求。当前, 绵阳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能够有效创造财富, 解决就业, 增强城市“造血能力”, 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动力, 避免城市“空心化”。推进新型城镇化, 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新型工业化的载体, 有效拉动对工业品的需求, 促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新型工业化拓展新空间。必须加快“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进程, 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

2.加快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是把握绵阳发展阶段性特征、抢抓机遇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抓住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就抓住了“科学发展”的总引擎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 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超过30%, 工业化城镇化就进入“双加速”时期。这个时期往往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期, 虽然还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但同时也进入矛盾凸显期。目前, 绵阳就处于这样一个极为关键的发展时期, 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重大矛盾和问题, 很大程度上都集中指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之间的相对不协调、不同步, 制约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要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工作, 坚定不移地做强产业、做大城市,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 巩固和发展绵阳作为全省经济重镇的地位。

3.加快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是突破瓶颈制约、有效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各类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抓住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就抓住了“协调发展”的牛鼻子工业化是城市化初期的根本动力, 服务业的发展是城市化中后期的持续动力。只有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才能形成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对于新时期的中国来说, 防止工业化城镇化不协调现象是个比较大的课题。“十二五”时期, 绵阳面临西部大开发、科技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 是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实现“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绵阳科技城建设实现战略性突破、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地位更加牢固、灾后新家园产业加快发展振兴”等主要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是支撑, 城市发展是载体, 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战略选择。必须把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绵阳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强劲动力, 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准确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省委将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 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当前,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应当把握以下总体思路:

1.政府主导, 规划引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抓好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切实抓好规划统筹, 做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有机衔接、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统筹安排。

2.创新驱动, 市场运作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加快建立有利于“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推进科技、管理、知识创新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 构建土地、金融、能源等要素支撑体系。扩大开放合作, 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3.产城一体, 园城一体充分发挥产业对城镇的带动作用, 增强城镇对资源和要素的集聚作用, 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能, 以产业增长促进城镇扩张, 通过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支撑产业发展, 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园城一体化合理有序地推进。

4.统筹协调, 民生优先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生态环保, 实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创新与“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 妥善处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过程中的拆迁安置等问题。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三、强力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 就是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 空间上产城一体, 布局上功能分区, 产业上三产融合。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整体来研究和部署, 转变观念, 明确思路, 突出重点,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不断取得新成效。

1.着力优化发展布局, 科学规划“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绵阳要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必须以科学规划引导资源要素向产业和城市集中集聚, 着力打造山水特色鲜明、生态环境友好、产业支撑有力的国家科技城。坚持“外融内聚”, 突出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理念, 对外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区、川陕甘经济带, 对内打造以科创区为主导的科教创新区、以高新区为主导的城西新区和以经开区为主导的城南新区, 培育市到县四条特色产业带, 构建“一城三区四带”空间发展结构。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强力支撑“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绵阳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必须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 推进优势企业倍增。加快打造扎根型企业集团。第二, 推进产业倍增。按照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政策的思路, 以产业链整合发展为主线, 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第三, 推进园区倍增。坚持“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 使园区成为城镇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有效承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绵阳要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必须适度加快城镇化步伐。只有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才能为工业化提供支撑平台, 使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 良性互动。搞好小城镇建设是推进绵阳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紧密结合自身实际,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因势利导, 发挥优势, 培植小城镇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多形式、多途径、多元复合型发展, 形成工业发展型、农业发展型、商贸发展型、外资外贸带动型、科技带动型、旅游发展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网络。

4.协调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示范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总体战略, 关键是要处理好工业与城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以“两化”互动促“三化”联动, 以“三化”联动促城乡统筹,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绵阳地处成都平原的边缘, 主要以丘陵和山区为主, 所辖的区市县基本属于农业县, 农村人口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偏多, 农业就业比重高, 这是绵阳的基本市情特征之一。因此要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划要求, 对不同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地区进行分类指导, 示范带动, 示范推进“两代”互动、统筹城乡。

5.构建六大支撑体系, 全力保障“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改善发展保障条件;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省党代会报告安排部署深入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强调的重要举措, 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保障。绵阳构建六大支撑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构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第二, 构建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科技支撑体系;第三, 构建财税和投融资支撑体系;第四, 构建要素保障支撑体系;第五, 构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第六, 构建专业人才支撑体系。

两化互动 篇2

近年来,南充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城、园城互动、共融发展步伐,带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民生问题有效解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30亿元;城镇人口增加到225.5万人,城镇化率35.9%;地区生产总值827.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14.6%、28.8%。

一、以规划为龙头,引领“两化”互动。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从西部大开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成渝经济区建设中找准发展定位,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认真开展第七次城市总规修编,科学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到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有机衔接。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以油气化工、机械汽配为主,以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为主和以能源建材、电子信息为主的“三大组团”。城镇布局上,形成了拥江主城、产业新城、北部新城和9个功能片区的“三城九片”城市结构形态。交通布局上,形成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干线“十字”交错、千吨航运通江达海、4D机场通达南北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二、以项目为抓手,支撑“两化”互动。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城,突出比较优势,培育产业支撑,把油气化工作为南充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先后与中国石油、中国化学、台湾联成、巴斯夫、厦门厦化等大型化工企业达成投资意向,一批重大项目基本敲定;狠抓重点企业、拳头产品,做大做强丝纺服装、汽车汽配、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6%。大力实施重大城建项目,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主城区人口增加到90万,建成区面积拓展到81平方公里;通过实施阆中古城灾后重建、仪陇新县城风貌打造、营山县南北两河整治、南部县“桂博园”建设等项目,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三、以园区为依托,承载“两化”互动。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城市发展新组团,坚持土地、项目、政策向园区集中,城镇规划优先考虑园区布局,城市发展优先建设园区干道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产业集聚、园城共融。近三年全市产业园区建设累计投资80多亿元,南充化学工业园(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9个县(市、区)工业园区竞相发展,园区面积从不足20平方公里扩展到6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598户,园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55%。当前,我们正加快建设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化学工业园,着力培育壮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四、以招商为突破,助推“两化”互动。坚持把最优的资源配置给好企业、好项目,主动出击,招大引强。围绕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和构建产业链条招商引资,成功引进32户上市公司、6家大型央企和45户行业龙头企业。啤酒产销量世界前8的燕京啤酒、生猪屠宰产能世界前列的江苏雨润、电阻陶瓷基体占全球市场60%的三环电子、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汇源果汁,以及康美药业、中盐银港、畅丰车桥等知名企业落户南充。围绕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招商引资,引进深圳万科、广州恒大、香港佳兆业等知名企业参与城镇建设发展,江东新区、北部新城、南门坝旧城改造等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城镇建设的档次和规模大大提升。

五、以创新为动力,激活“两化”互动。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资金和土地等瓶颈制约,打造低成本高服务高回报的投资洼地。创新管理体制,市上在把更多经济事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区县的同时,加大“两化”发展指标的考核力度,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投融资和土地使用机制,成立南充发展投资公司和交通、园区、城投等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BT、BOT等建设模式,带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呈几何级数增加。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高效配置土地资源,确保了重大工业项目和城建项目建设用地。创新政务服务机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项目审批现场办结率、按时办结率均达到100%。

两化互动 篇3

创新实践

“工业强县”战略,建设成都工业战略前沿区

发展县域经济,工业是支撑。为此,金堂县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由成都工业战略后备区向工业战略前沿区转变的发展思路,采取重大措施加快推进工业发展。一是狠抓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和关联度强的大企业,培育延伸产业链,不断壮大主导产业。二是立足新型工业化,坚持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做强做大工业的主攻方向。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将金堂工业园未利用的3.8平方公里工业用地调规至淮口成阿工业园,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打造40平方公里的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四是按照城市标准统筹推进园区市政设施建设,形成了园区发展、城市建设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的“产城融合”格局。

“打造天府水城”战略,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样板区

发展县域经济,城镇是载体。金堂县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确立建设“天府水城”的城市定位,高起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山河错落、湖岛相依、人水共生、景城交融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样板区。围绕到2016年将县城建成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天府水城”的目标,优化空间布局,做大城镇规模,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淮口、竹篙为重点,一般场镇为支撑、集中居住区(院落)为基础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利用生态田园打造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构建丘区城镇新形态。

“发展现代农业”战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金堂县立足独特的农业优势,用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优化农业布局,提升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按照编制完善的《金堂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集中打造“三带两线一区”示范基地,连片发展以高端蔬菜、食用菌、水果为主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探索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园区+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基地”等经营模式。深挖县域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以花卉、水果、蔬菜等为主题持续举办“中国·成都(金堂)国际油菜花节”和“梨花节”、“花果同树乡村旅游节”等旅游节会,带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金堂率先在全市制定了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农村房屋交易等6个方面15个配套办法,在县乡村分别设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服务站和服务点,搭起了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围绕“全域成都”、统一城乡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目标,率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居民自由迁徙,逐步构建起了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一元化户籍管理体系。

主要成效

县域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金堂济在低起点、小总量上实现了快发展、高增长。一是经济保持高位增长。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5%、26.8%和54.6%,增速均居成都市第一位。二是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4.7∶27.9∶37.4调整到2011年的21.3∶42.4∶36.3,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跨越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金堂县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壁垒、区域障碍逐步打破,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2011年,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拓展至34.8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3.15万人,城镇化率比2006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达到35%。城乡一体的全域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城乡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城乡一体的要素市场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行政管理、财政保障和人才支持等机制逐步完善,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规划建设了明月村、白庙村等280个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综合体。

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民生事业在经济跨越发展中加快推进。一是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高校和高级人才引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乡镇卫生医疗建设大步前进,文化建设覆盖全县,覆盖城乡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73元,同比增长17.5%,增速居三圈层第二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15元,同比增长22.6%,增速居全市第一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2115元和5091元,分别同比增长6.3%和15.1%。三是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治理,城乡环境展现出靓丽容颜,群众生活幸福感大幅提升,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等称号。

开放合作水平得到新提升

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不断完善投资发展条件,营造了宜居宜业宜商的良好环境,对外整体形象得到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增大。2009年以来,通过加大招商力度、突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全县累计引入县外项目269个,引进到位国内县外资金163.2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9亿美元。先后引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长虹集团、法国拉法基集团、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等投资上亿元的重大项目132个。今年5月,又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丰田通商,总投资达10亿元人民币。

发展启示

推进丘区跨越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取向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是核心、城镇化是依托、协调联动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金堂的实践表明,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产业兴县、产城互动、统筹发展,是丘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跨越提升的必由之路。

推进丘区跨越发展,必须始终树立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意识

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作为一个发展曾经相对滞后的县,金堂近几年能够步入发展快车道,关键就在于他们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善于抢抓机遇,勇于开拓创新。金堂的实践表明,机遇重在把握,思路决定出路,抓住省委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快推进改革和发展,是丘区实现跨越提升的必然选择。

推进丘区跨越发展,必须着力增强发挥优势、用活资源的动能

立足优势是加快发展的基础,用活资源是加快发展的前提。丘区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不高,但发展空间广阔、人力资源丰富却是其独特的优势。金堂的实践表明,立足自身优势,在优势转化上下功夫,打造竞争优势,不断积累和增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能,是推动丘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措施。

两化互动 篇4

一、“智慧城市光网四川”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成效

“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基于强大的智能管道和综合平台能力, 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应用, 整合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信息产业多维汇集平台, 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反应, 构建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 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中国电信在西部通信枢纽基础上, 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通信信息枢纽。并在三个方面实现了重要进展:

第一, 加快“智慧城市光网四川”步伐, 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交融发展, 有力占据西部信息高地。通过“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 截止2011年底中国电信光缆长度中西部第一, 互联网出口中继带宽2000G, 中西部第一, 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四个开通国际直联电路的城市;2011年主实业收入突破150亿元, 收入和用户规模集团内第六、中西部第一;3G网络全集团第二。2012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西部信息网络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城市光网四川”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2012年2月, 刘奇葆书记作出重要批示, 对“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并要求再接再厉, 勇担重任, 取得更好成绩!

第二, 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面升级换代。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将全光网络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加以部署和推进, 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目标, 即全光网络的信息高速公路达到“100M到户, 1000M进楼, T级 (1000000M) 出口”。截止目前光纤到户已经覆盖全省260万城市家庭, 四川成为继上海、广州、浙江、北京等省市之后, 全国第五个、中西部第一个全面实现20M宽带入户能力的省份。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 “十二五”期末将实现全省乡镇以上3G网络全覆盖。截至目前, 3G基站已超过1.4万个, WIFI热点区域覆盖3.3万个, 全省乡镇3G覆盖率超过90%, 成都经济圈3G覆盖率超过97%, 全省重要风景区和重要道路3G实现100%覆盖, 下行带宽3.1兆。

第三, 以“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为抓手, 有力推动一系列重点项目落户四川。2010年底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一期数据中心建成投产以来, 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聚合力量, 已经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基地、前沿技术实验基地和对外合作发展基地, 并与微软、思科、中兴、IBM、华为、长虹、九洲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合作发展, 与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 有力推动了中国电信互联网应用基地、中央电视网络频道、住建部信息化项目、国家信息中心外网维护平台等重点信息化项目落地四川。2011年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投资10亿元的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二期“移动互联网创新研发基地”在成都高新区正式启动;今年2月中国电信集团与成都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投资100亿元的云计算三大基地之一正式落户成都, 为增强四川区域竞争实力、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聚焦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领域, 突出重点应用, 带动智慧产业发展

(一) 支撑服务好智慧政务工程, 助建服务型政府。智慧政务工程, 是在政务信息化既有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打造以强化政府服务为核心的横向资源整合的平台,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截至目前, 96196政务热线已在全省21个市州投入使用;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已全部建成;政务OA、电子政务大厅、网上新闻大厅等应用已在全省推广;环保执法系统、司法校正系统、城管远程执法、工商执法系统、烟草配送系统等监管执法应用已在全省多个市州建成;公共治安监控系统和公民信息查验系统已在21个市州投入使用, 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和警务执法系统已在部分市州建设完成。由电信负责运营的四川省政府网站, 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首次跨入全国前十;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五;2011年居全国第四, 西部第一, 政府信息公开专项指标全国第一名。

(二) 深入推进数字企业和智慧园区建设, 助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省政府指导下, 我们联合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 建成了区域性电子商务综合门户平台——四川商情, 面向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形象和商品展示、供求信息发布、在线订购、在线支付等服务, 已累计实现注册应用企业17.35万户, 个人用户51.65万余人, 月均网站访问量4165万人次, 在线商品数60.1万个, 网购下单金额11.31亿元。省经信委于2011年7月与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签署了“关于推进智慧产业合作协议”, 协议规划用三年时间建设百家“智慧园区”、万家“数字企业”。到2011年底, 全省180家产业园区完成了信息化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签约数字企业超过1000家, 600余家企业使用3G总机、协同通信业务有效降本提效, 200家企业通过使用视频监控、翼机通、销售管家、综合办公业务提高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 大力推动光网智慧小区建设, 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助建和谐社会。光网智慧小区是依托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 向社区居民、物业管理单位以及周边商家提供社区信息化、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网络化视频通信及安防、社区互动娱乐、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保健等一系列服务产品。该产品的规模推广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 如智能控制、监控设备、健康检测、射频卡、红外传感器等的发展。2011年底累计推广建设光网智慧小区2261个, 建设16个样板示范小区。

(四) 高举农村信息化大旗, 助力城乡统筹发展。“十二五”期间将投入24亿元, 用于完成12000个行政村通宽带任务。截至2011年底累计投入4.3亿元, 实现21个市州3000个行政村通宽带;持续推进“宽带信息百镇千村工程”和“3G应用辅导千站万员工程”, 已建成1400个宽带信息镇、6900个宽带信息村;信息田园网站镇村级网站突破3000个, 月均访问量60万次。通过以上工作, 有力促进了农村宽带进村、信息入户, 缩短了城乡信息化鸿沟, 提高了农民信息致富的能力。

三、对持续深入建设“智慧城市光网四川”的几点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围绕“三个翻番、五个提升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 聚焦政务、民生、产业三大领域, 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工程。针对当前工作推进中的主要问题, 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 加快“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恳请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推动,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广泛聚合设备生产商、网络运营商、信息集成商和信息服务商, 针对前期已经形成的智慧城市实施计划, 落实保障措施、推进示范项目, 在有力推动“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上形成整体合力。

(二) 当前光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光纤入户工程中, 比较突出地存在迁改费用高、光纤入户技术规范执行不力, 缺乏光纤改造入户政策等问题。目前住建厅已经颁布了光纤入户的标准, 建议从政策层面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 完善与迁改工程综合配套的支持政策, 确保执行效果。

(三) 在推进“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中, 电信企业承担了大量的普遍电信服务, 在边远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巨大, 给电信运营企业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建议从税收、用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两化互动 篇5

筠连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朝平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筠连作为一个资源大县,如何把“两化互动”与建设南部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区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经济强县建设,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在忧患中认清现状,树立互动发展理念

(一)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2010年,筠连工业化率达64.97%,而城镇化率仅为28.83%,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相互之间发展不匹配、不协调的矛盾突出。目前,仅是鲁班山南北矿、巡司水泥厂等工矿企业落户就让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城市配套显得捉襟见肘。随着煤、电、煤化工等项目建设和下游产业的发展,给筠连提升城镇吸纳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工业规划与城镇规划衔接有偏差。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城建与工业在编制规划上存在一些脱节。从中心城区规划来看,过去提出“筠连—巡司”“哑铃状”的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目前筠连主城区空间拓展受限,向北已没有开发空间,向南仅有不足7平方公里的可开发空间,加上白鹤片区,最多能容纳10万人口。而巡司城区作为工业重点区域,居住的环境承载力弱,建设为住宅区不现实。筠连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可利用空间有限,特别是维新、镇舟、巡司、乐义等工业重镇,除去工业区布局外,规划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有很大的难度。

(三)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从规模上看,工业大企业不多,且集中在煤炭采掘业,煤炭的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农业产业缺乏具有较强幅射力的“拳头”产业。从带动力上看,由于没有形成真正的服务配套,工业产业实际上对城镇和农村非农化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大,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支撑和动力支持不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四是要素瓶颈制约大。对外交通不畅仍是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一大批工业、城建、交通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土地、资金等供给缺口大;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个别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机制体制创新不足等。问题不容忽视,一定要牢固树立“两化”互动发展的理念,把“两化”互动作为筠连转型跨越的核心战略,在互动的规划上三产融合,在互动的时间上同步演进,在互动的空间上产城一体,在互动的布局上功能互补,走出一条符合筠连实际的“两化”互动道路。

二、在规划中寻求破题,优化互动发展布局

如何破题,首先从规划着手。要按照“功能分区、产业配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完善工业和城镇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两化互动”,促进工业、城镇优化布局、互动协调发展。做好城镇规划,要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配套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生活服务功能;重点做好中心城区的规划,统筹城市产业、交通、土地、环保等专项规划,尽量做到多规融合,叠加运行;要立足产业支撑,促进人口向城镇流动,为工业化注入活力。做好工业规划,要突出功能这一关键,围绕工业集聚化、服务便利化、设施网络化,结合城镇体系配套,促进工业进程进一步加快;突出示范带动,高标准做好巡司“两化互动”示范区规划,着力打造成工业配送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建材产业生产基地;扎实抓好园区规划,修编完成《镇舟镇煤化气基地总体规划》,启动《维乐工业集中区总体

规划》编制工作,按照集中、集约、集群、集成的发展要求,着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三、在产业中突出重点,夯实互动发展支撑

(一)壮大支柱产业。加快筠连煤田综合开发,带动相关产业成链发展、配套发展和联动发展。加强与华电、川煤等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组。推进国有大矿建设,加快建设船景、新维、武乐、青山等煤矿;通过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技改扩能推进地方煤矿发展;加大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建设高效安全煤矿。进一步推进陶瓷、矸石砖、玄武岩与石灰石利用等产业,推动建材产业的发展。

(二)培育主导产业。延长煤炭产业链,积极推进巡司、乐义煤矸石电厂建设,大力推进瓦斯发电站建设,积极争取镇舟大型煤化气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三)加强优势产业。以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百村工程”和“5•20”产业工程为抓手,突出发展肉牛、茶叶、烤烟三大农业骨干产业,突出打造“筠连红”、“筠连乌蒙肉牛”等品牌。积极扶持壮大好牛旺、醒世、双星等龙头企业,不断引入农业龙头企业,鼓励专合组织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六方合作+保险”等产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机制。

(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煤炭洁净深加工、页岩气开发、酒类、矿泉水、茶饮料等具有一定潜力的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项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服务与支持,培育发展信息服务业。

四、在融合中提升载体,拓展互动发展空间

(一)打造中心城区。从筠连、巡司向白鹤、古楼双向梯度拓展城市空间,加快旧城区改造,倾力打造古楼新城区,建成巡司“两化互动”示范区,完善

城市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形成能承载18万人口的“筠连—古楼—巡司”一体化中心城区框架。按照“筠连—古楼”打造为生活区、商业区和巡司打造为工业区的功能定位,高标准规划,加快桥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推进学校、医院等便民服务网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以滨河商业带为重点,着力建设商业中心和服务业核心区,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推进大雪山、蒿坝、塘坝、龙镇、高坎、高坪等省界商业城镇建设,建设巡司物资集散中心和筠连镇生活型物流中心,合理布局乡镇物流中心和配送节点,带动镇乡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依托现有城镇群,构建以筠连和巡司为核心,以维新、沐爱、镇舟、腾达、武德、大雪山、蒿坝、双腾、塘坝等集镇为依托,其它乡镇为基础的产业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人口合理分布的城镇体系。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和城管部门权责明晰的长效机制。细化和规范管理制度,强化监督与落实,建立城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市政设施和环卫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全域达标工作,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五、在要素中破除瓶颈,增强互动发展保障

(一)把建设对外经济大通道作为突破瓶颈的重中之重。力争开工建设宜昭高速公路(经筠连)和四川绵阳—贵州天宝(经筠连)国道升级改造工程,争取省道筠连-腾达段二级公路纳入省国道规划,建成高坪-柳溪、解放-长安、龙镇-庙坝、联合—洛旺跨省通道。

(二)加快园区、水利等基础建设。以巡司“两化”互动示范区建设为龙头,联动推进海瀛、维乐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基础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王家沟水库工程建设,推进后沟水库工程建设。

【两化互动】推荐阅读:

参与互动07-15

互动对话07-18

互动因素07-18

互动激活07-21

互动管理05-08

自主互动05-11

互动写作05-12

互动05-14

良好互动05-16

互动情境05-17

上一篇:硬件调查下一篇:企业青年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