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课堂

2024-07-11

跨界课堂(通用11篇)

跨界课堂 篇1

闵爱红是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学思路清晰,时间把控几乎分秒不差,传统教学功底十分了得。这样的优秀教师,在面对关注学生学习的翻转课堂时,面临的挑战反而比较严峻。

闵爱红放下身段,与青年教师一起学习翻转课堂,很快尝到翻转课堂的甜头: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质量不错;课上积极思维,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了。

最为可贵的是,协作探究主题来自真实情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用所学预测未来,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这令我拍案叫绝。

发掘数据背后的潜在意义

闵爱红给出的协作探究主题有三套(详见闵爱红文中的合作探究A套餐、B套餐、C套餐),让不同的小组探究不同的课题,这在展示质疑阐释阶段会引起学生互相学习、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

这三套探究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掘数据背后的潜在意义,试图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大数据思想。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在他们合著的《大数据时代》中说:“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绝大部分则隐藏在表面之下。”冰山一角是现象,冰山下的真实价值则有赖于主体智慧介入才能被发掘出来。

闵爱红勇敢地让学生去参与数据背后原因的分析,尝试给出解决方案,无论气温与流感、餐厨垃圾统计,还是冰箱销售,莫不如是。

我揣摩着闵爱红不一定懂得大数据,但是她能把大数据思想渗透到学生思维深处。大数据的精华在于预测未来,闵爱红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利用数据预测未来。

跨界对于创新的意义

我们发现,闵爱红的翻转课堂勇敢地跨界了!她没有把数学理解为纯粹的数字加符号,而是把数学引入社会领域,让学生用数学工具去思考学校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并努力给出解决方案。这样一来,数学被她教活了,她的课堂生动体现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的课改思想。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传统教学的卫道士批评闵爱红不务正业,但我知道,闵爱红正在运用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走向创新。

从哲学视域看问题,跨界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丰富多彩的跨界现象背后的真实意义是联系、洞见、想象力与改变原有行为方式的创新实践。闵爱红的实践正在帮助学生改变学习行为,学会联系、洞见、想象与解决问题,于是,创新成为应有之义。

继续提升的空间

闵爱红的翻转课堂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在课前学习中,少数学生出现了小偏差,这与学习任务是填充而不是问题有关。假如贯彻“问题导向”原则,这些小偏差可能就不存在了。

摘要:<正>闵爱红是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学思路清晰,时间把控几乎分秒不差,传统教学功底十分了得。这样的优秀教师,在面对关注学生学习的翻转课堂时,面临的挑战反而比较严峻。闵爱红放下身段,与青年教师一起学习翻转课堂,很快尝到翻转课堂的甜头: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质量不错;课上积极思维,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了。

跨界为王寻找中国跨界车标签 篇2

七成以上消费者对跨界车表现出了乐观态度,六成以上被访者会考虑购买。对于跨界车在国内的发展前景,72.5%的被访者认为“会引领市场场潮流”。由此可见,跨界为王的时代到了。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汽车外观及性能的考究日趋苛刻,于是,集时尚性与功能性的跨界车走入大众视野。可以说,跨界车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时尚爱车族的追捧,作为个性十足、功能完善的车型,跨界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跨界标签一:与众不同

国人看待跨界车,就像乔布斯造出iPad一样造出了中国人想要的车,显然更具有诱惑力。有人说,2012年无跨界不风尚,这显然是对跨界车的肯定和褒奖。因此,在欧美市场上流行的跨界车势必将成为中国汽车业的标杆车型。

首提跨界车概念的克莱斯勒曾在20世纪70年代称跨界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消费者对于特殊用途车辆的需求”,自此之后,跨界车为崇尚个性、激情、现代生活方式的年轻人提供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它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充满激情又安心惬意的驾乘体验,更满足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由、时尚、突破的渴望,激发他们尽情追求生活目标的热情。而这,对于身处多元化、快节奏生活时代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恰恰命中要害。

跨界标签二:鼻祖效应

谈及国内的跨界车型,不能不提长安铃木5×4-这款中国Crossover的“跨界鼻祖”。2006年,这款车型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Crossover的概念,从而开启了国内跨界车的序幕,自此之后,国内多款跨界车迅速上市。经过几年的发展,几乎每个品牌都衍生出一款跨界车型。

因此,在中国这个最大的汽车市场里,也许不拘一格才是成功之道。车商们不得不承认,国人追求的是如轿车一般的乘坐舒适性,SUV的驾驭体验,同时也应具备厢式车应有的装载能力,这些车型跨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车型设计理念,成为了满足现今多层需求消费者的首选。跨界车,严格意义上来说,正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车型。

出于国人的苛刻体验,从美欧系车到日韩系车都在做着跨界尝试,包括长安铃木、宝马、丰田、大众等众多车企都投入到跨界车的设计生产中。其中,长安铃木SX4、宝马X6、风神H30、上海大众的C ross P010等C rossove r车型都获得市场认可并取得高销量。以长安铃木SX4为例,其最大的成功就是跨界车先行者最大的受益者,销量和关注度在所有跨界车中领先。经过几年的反馈,无论是功能、驾驶感受,还是品质,都得到了积极的评价。与此同时,包括宝马X6、风神H30、本田歌诗图、上海大众的Cross Polo等Crossover车型都取得了不小的业绩,2011年的销量都有明显的提升。

跨界标签三:新车不断

随着70后、80后年轻一族逐渐成长为汽车消费的新生代,跨界车的时尚元素和实用性越来越得到购车者的认可。在此局面下,跨界车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其研发也不断深入,新车型更是层出不穷。

大众的Cross Polo将在近期推出新款车型,而同样出自其旗下的斯柯达也正式发布了其全新跨界车晶锐跨界版。一贯走高端路线的别克也降低身段,在近期曝光了一款名为Encore的别克全新跨界车型。面对各大品牌冲击,作为中国开创跨界先例的长安铃木汽车更是将其旗下的主力车型长安铃木SX4升级为新款长安铃木SX4锐骑,延续他们在跨界车方面的传统优势。应该说,作为一款明星车型,长安铃木SX4锐骑拥有媲美SUV的175mm高离地间隙,并且是搭载有“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的高性价比车型。我们可以看到,长安铃木汽车也在竭力捍卫其跨界车鼻祖的地位。

国人对跨界车的热捧,推动着车企对跨界车研发的深入,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跨界车将替代现今的轿车、SUV等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当然,不得不说,真正的跨界不是简单的不同领域间的交叉借鉴。只有创新,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推崇。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期待更为全面的跨界车!

跨界课程、跨界专业、跨界设计 篇3

访学的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 成立于1867年, 学校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培养出许多著名艺术家, 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这是一所兼并艺术博物馆和学院的双重角色的学校。学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艺术硕士生。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思想, 学院的优质教育在欧洲广为流传。

该学校的跨界课程设计如下:整个课程设置是为了激励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互相进行交流, 沟通。这是本课程的课程目的。专业老师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确定跨界课程的主题、指导学生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展示设计和举办展示活动。课程主题的确立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主题的确立应从学生可操性考虑、主题的确立希望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主题要用艺术的形式来交流。

该学校上学期跨界课程的主题是-------童年 (学校会在每年年初确立主题, 整个项目完成周期相当于一学年) , 作品要求与历史有关, 但是希望能超越历史, 要以个人来对待这个主题, 要学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和创作, 当学生作品完成以后, 学校会组织学生的作品做集中展示, 主题“童年”的展示在德国的慕尼黑展展出。每个展览时间较为短暂, 但讲究其中的过程, 其展览的目的可以当成一个实验的过程。展览要具有创新的形式, 要体现不同的功能性。 (在其中学校要求: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进行展厅设计, 要把展览当成实验室, 在过程中寻找和探讨一些问题, 这是重点) 所谓实验室, 就是要强调实验性打破专业性。跨界课程学生的构成来源一般横跨几个专业的学生, 童年这个课程集中了数字媒体, 绘画, 结构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学生整个学年做一个主题项目, 在过程中学生们要学会分工, 以便负责不同的方面, 最后再汇总。要注重过程中的活动参与, 在这里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对于跨界课程的作品要求是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 不同的创作手段, 作品形式不限定。要求学生的思维模式不要局限于历史和艺术来研究主题, 还要有超越这些范畴的自我思考, 通过主题寻找其它有关知识。关于跨界课程的评估, 有意识的是评估其中有一项是由辅导员来监督评估学生的的专业, 具体包括:学生对于项目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完善?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这个评估过程可得学分1分。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可以不受限制, 都是临时由不同专业调来。那么对于一个主题下不同形式作品, 学校的评判原则是:主要根据环境对作品的反应来进行评判, 不是由老师们单独打分的。对于跨界课程的课程结果, 要求能为科研提供帮助, 所以必须含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这是关键。最后文字会形成文献发表, 可用于传授和传播。除此以外还要求注重设计思想的根源, 此外这个主题的创作还支持着学生们今后的毕业创作。

在这次访问中, 还了解到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还开设了一门独创的学科, 就是该学校开设的跨界专业学科——艺术和科学专业, 它属于跨界艺术新专业。新专业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怀社会问题、关注城市设计、移民融入等现实问题。专业对所有人开放, 不必有艺术背景。这个专业的得以发展和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的工作室开放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的工作室面向各专业学生开放, 只要学生提交的课题和专业对接, 辅导老师在工作室学生人数有名额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 这也给学生们提供了跨专业学习的机会。该专业的层次为本科 (较少) , 硕士, BMD, 属于学位体制。该专业的专业方向:项目可以自由选择, 关键在于自己想做什么?关于项目主题的确立, 比如之前一个主题, 名为《抽象和经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主题涉及的范围较广, 给学生的可操作面较广,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专业负责人会邀请学生老师包括外校的人员来共同研究这个主题, 反思抽象艺术, 发现其自相矛盾的地方, 并且研究在同一时间空间里面与经济的关系。还邀请律师来讲专利与精神财富的关系。然后整个学年, 把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知识汇聚在一起, 用不同的形式画作和论文文献, 来最终完成对问题研究的艺术范畴的结论。跨界专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需要修30个学分, 这些学分可以去不同专业修相关课程, 属跨界学科。学分结构组成:29+1=30学分, 其中1分为设计反思, 反省思考设计过程。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源, 学校有相对应的考试来选择学生。该专业的教师来源统一由学校委员会确定, 例由可以由1名雕塑教授和1名媒体教授主要带队, 为专业主要负责人, 其他教授则是临时的,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每个学期每个项目由一名教授负责, 项目都与艺术有关, 项目可能是专业之间的跨界, 也有可能跨校。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还了解到, 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对于专业负责人的选择也很独特, 学院介绍说他们的建筑专业的负责人都是外聘的, 而且属不同的学科, 如来自于生态学科或物理学科, 他们也有来自不同的国家, 因为在他们看来, 不同专业, 不同的历史背景会为本学科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关注点。学生在学习开始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主题, 这其中包括:对项目进行描述;确定实现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从而对所需要的知识去选择性的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去不同的专业课堂上去完成, 这些学习过程目的都是为将要完成的项目做准备的;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还需要为完成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想法。这些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的设立, 在我看来都是为了实现创新的艺术形式来服务的。

那么奥地利艺术应用学校是如何看待创新的艺术形式实现问题?回答是:不追求其商业性, 因为大部分设计不是马上可能就会实现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最终还是会实现的。这就是说他们追求不是眼前的利益, 他们目的是要培养一种创新艺术, 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最终起到精神食粮的作用。

在跨界模式下, 出现了许多新锐的创新设计人才, 下面例举一位跨界设计的代表性人物——托马斯·赫斯维克。托马斯·赫斯维克曾被评为“英国当代最具创意奇才”的建筑师。他的成长经历是, 原本学三维设计出身的他, 在设计建筑之前接触过制造业, 手工业, 材料业和小型的发明等诸多行业。目前他的作品横跨建筑、设计、雕塑、家具、时尚、公共艺术等多种领域。而这种跨界的开放式, 也是托马斯最享受的一种设计状态。在赫斯维克的设计工作室里不仅有建筑师、设计师, 也有英国伦敦十字区的技术工人, 工作室也更像是一个“实验室”。正因为有这样的技术支持, 他和他团队的奇思妙想才能变为现实。

一方面, 赫斯维克的思路总是不受常规所限;另一方面, 他又是谨慎务实的行动者, 重视调研和可操作性。其代表作品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种子圣殿——它是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该馆的设计思路来自于影片《侏罗纪公园》的情景, 琥珀里保留的恐龙DNA中得到。灵感来自于玩具——新型的培乐多炫彩发廊。他的其它代表性作品有:一百万码金属线和15万颗高尔夫大小的玻璃珠做成的雕塑;钢筋和木材制作的桥-----可卷动的桥梁等等。这些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很重要的一点是, 他说他对于建筑的理念是种房子而不是建房子。他是跨界领域的姣姣者。

跨界营销的营销启示 篇4

其次,跨界营销策略中对于合作伙伴寻找的依据,是用户体验的互补,而非简单的功能性互补。可以肯定,跨界营销和逐渐盛行的用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暗合,并非偶然。

其三,跨界营销面向的是相同或类似的消费群体,因此企业在思考跨界营销活动时,需要对目标消费群体作详细深入的市场调研,深入分析其消费习惯和品牌使用习惯,作为营销和传播工作的依据。

其四,跨界营销,对相互合作的企业而言,在营销能力上提出了很多挑战。以往企业的营销战略,只需要考虑如何使用好企业自身的资源,而由于联合,企业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战略上的修正,在与合作伙伴的互动中,获得资源利用上的协同效应。

跨界课堂 篇5

南昌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南昌市作协主席邹时光致欢迎辞。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刊》杂志原主编叶延滨认为:游华把诗带进画,就在摄影镜头终止的地方。在诗人心中,诗是一个拿起摄影器材的那个人,他有着上帝一样的目光,当人们都看到一式二面的时候,画面正面的时候,那个诗人是在找时间背后的那条河流。《文学港》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协副主席荣荣认为,游华既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又是一位诗风自成一格的诗人。他游历甚广,履迹不限于祖国大地,今已扩展至海外。所到之处,他不仅将各地的风光摄入自己的镜头,还“逼迫”各地的山川“交”出诗来给自己。显然,通过手心结合,他做到了一“举”两得。江西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江西省作协副主席陈政认为,游华左手诗歌,右手摄影。对一个情深而又孜孜不倦的人来说,就是超越平凡,就是超越自我。因为镜头影像平面化造成了空间感的消失,才需要诱使人的视觉经验去进行填充。审美需要距离,跳出审美疲劳需要本领,艺术需要主题关怀和形式关怀,需要艺术家的道德修养、人文海拔和生命激情。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心智和情感上早熟,他用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对美的独特发现。江西画报社社长、总编辑李海燕谈到,跟游华是第二次握手,也是第二次看他的摄影作品。看过比较多的摄影作品集,也看过一些诗配画摄影作品集,觉得后者比较难。

因为有的是诗人配的,有的是作者配自己的作品,如果是自己配自己的作品感觉会到位一些,因为是自己拍的。如果是作家配的话,有时候并不见得到位。目前感觉游华在江西还是数一数二的摄影、诗歌能相得益彰,而且在工作之余玩的这么好的艺术家。江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汪晓毅认为,游华是先文后画,亦文亦画,使用风光摄影这根手杖,再配上诗歌这把手电筒,在路上不断地寻觅漂浮中的风景,去发现他的灵魂栖息点。游华用自己的真诚、学识,厚实的著作打动、感染、教育大家,再次丰富了自己也打动了读者。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罗水长认为,游华长期扎根于基层,扎根于一线,扎根于红色土壤的艺术家,他是个全才,即是作家诗人,又是摄影家。他的摄影非常接地气,有灵气,有思想,他能把工作艺术化,从工作中悟到他的艺术的感悟点。他是一个摄影家,是一个有诗性的摄影家,从他的摄影作品中看到他的诗性、看到他的才华、看到他的思想。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作协副主席温燕霞认为,游华的诗作很好地诠释了诗歌的精神。因为爱诗,五尺男儿就有了颗敏感的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勾起他的诗兴。他借物咏情,以事咏志,思考的痕迹几乎体现在他所有的诗歌中。他用文字绞杀着怯懦、丑恶,用思考挖掘着勇敢、真诚与美丽。他用他静默的观察和思考给他的诗歌赋予了一种深刻之美,思考是诗人和诗歌的重要元素,他的诗歌因思考而丰满,仿佛成熟的水果,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也因此,读他的诗时,我便觉得那些文字成了流动的血液,在夜深人静时淌入了大自然的心脏,营养着这个世界,又或者变成了一朵朵鲜艳的花,在白日和夜晚寂寞而又喧嚣地盛放,装点了我们的灵魂和梦境。

跨界活动“奥迪天球” 篇6

此次跨界的活动延续了奥迪品牌展厅“奥迪圆球”的理念。

With a temporary public exhibition on the brand core"Vorsprung durch Technik",Audi gives insights into a sustainable mobility of the future.The"Audi Sphere",a spectacular structure made up of three interconnected walk-in globes,leaves a strong mark on the Christiansborg Slotsplads square right in the historical center of Copenhagen.The spheres are textile,air-filled shapes made of a light PVC membrane,embodying the theme of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and serving as a walk-in exhibit at the same time.Inside(diameter:eleven meters)the visitor can interactively explore the dedicated Audi worlds"Audi e-tron","Audi connect",and"Audi ultra"in order to learn about Audi's position o n e l e c t r o-m o b i l i t y,n e t w o r k e d driving,and lightweight automobile construction.

To get in side the silver sphere,the visitor first steps onto a raised platform.This elevation not only forms an urban square in itself,but also perfectly integrates the three spheres into the surroundings,as no event platform disturbs the space below,allowing it to remain completely open.Each sphere is encircled by an oblique red"meridian"emphasizing the light and elegant design.The spatial present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interactive exhibits brings technologies to life and enables visitors to playfully discover the Audi developments.This roadshow will be visiting several European cities in the coming two years.

对于“跨界”的一些反思 篇7

“跨界”这个词近年来可谓是红得发紫,各行各业都在学习之、研究之、探索之,但在我看来今日经济之乱象、社会之浮夸多拜此二字所赐。2700 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先生曾对齐桓公说过这样一段警世名言: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这段话简而言之,意思就是“各自干好各自的事,并使他们的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齐桓公也正是听从了管仲先生的方针才带领齐国走向了巅峰。在我看来这段话的核心在于“专注与和谐”,试想只有百花齐放才可称之为美景,唯有千帆竞发方可称之为盛世,由此上升至市场乃至国家之层面亦然。

“跨界”二字表面看似象征着一种进取与竞争,打着颠覆、淘汰落后行业及生产力之旗号招摇过市,实则是垄断者侵略之心的遮羞布。诚然,当下有许多行业抑或是政府部门趋于老化,需要变革或颠覆,但为何迟迟未变呢?“存在即合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之所以没去颠覆他们是有其根本原因的。总之,他们一直存在着,也许步履蹒跚,但还在亦步亦趋,而反观那些跨界颠覆者,他们又在做什么呢?垄断!他们不仅毫不限制自身那无限膨胀的野心,更在不断摧毁原本能够百花齐放、取得更大盛世之可能。他们使我国很难再出现像日本那样的“匠人”传承,他们挥舞着价格的屠刀屠杀的不仅是行业,更是文化。

另一方面,我也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虽说电商的效率更高,但他们真的能用几百人乃至几十人的团队去做好一家大型实体店几千名员工、店员做的事情吗?”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至少在当下的中国,这一定是不行的。以实体零售行业为例,其组织架构看似固化、臃肿,但这也是由于此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零售业是最贴近市场的行业,是竞争的精华,所以其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也是因市场而生,是竞争的需要,也正因此,才会有百家争鸣、才会有花样缤纷。我想看到此处,你一定想和我提什么GOOGLE、亚马逊之类的先进,但我想这是趋势,但不一定是未来。

也正因此,我坚信以电商现在的人员配备与知识结构是做不好实体零售的,有些事不是你努力就可以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与不断的总结、沉淀。最大的灾难不是被颠覆,而是外行领导内行。每一个行业都有其核心底蕴,这不是书本亦或是技术所能代替的,即便真有最强大脑也只是枉然,因为有些情感的东西,有些铭刻于血液的东西是无法复制以及学习的,这就是“零售血”与“零售魂”。

市场需要秩序、社会更需要秩序,当一个一个的行业被颠覆时,我们不仅应该感叹时代的进步,更应该感受到一种悲凉与悲哀,因为我们可能失去的是一种传统与传承,我们甩掉的不仅是落后,还有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

这也正是我写此“反”系列的根本原因,当我们一味去追求所谓先进、所谓未来时,也许不仅我们的顾客,连我们自己都忘记我们到底是谁了;而当我们忘记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我们了;而当我们不再是我们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肆无忌惮的凌辱、指责我们了…而我想这就是所谓颠覆,这就是实体零售的真正危机。

但很庆幸,在笔者观察看来,实体零售这头沉睡雄狮已经开始觉醒了,因为很少听到谈O2O的了,更听到了反对甚至质疑的声音,我想这就是实体零售春天的序曲。

跨界领导力 篇8

在现代社会中, 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凸显跨界的重要性。领导力、创意和生意的结合是跨界;艺术和商业的结合是跨界;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也是跨界。《哈佛商业评论》曾有一篇文章谈到, 当今的社会个人要不被淘汰, 就必须提升跨界整合能力。

核心价值决定跨界能力

跨界领导力, 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一种21世纪必须具备的管理新能力。目前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但研究甚少。

跨界领导力, 即打破不同领域的界别限制, 通过沟通、合作、影响、共赢, 重新建立共识与认同感, 为组织、企业的发展打造一个新的坦途。

根据有关调查, 全世界企业中86%的高管都认为跨界很重要, 但有能力管理跨界议题的只有7%。可见, 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 跨界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人们一般都生活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为自己所在的生活圈子限制而难以跨界。

造成人们无法跨界的根本原因, 在于人们的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认同”代表一种价值、一种文化。文化背景不一样、核心价值不一样、自我价值不一样, 导致不同主体界限分明而难以跨界。

比如, 在足球比赛中, 作为两个队的队员, 界限分明、彼此对立, 并相互提防, 从而无法跨界。

由此可见, 认同度是关系自我与他人归属的核心要素, 认同度是辨认我们与他们的核心平衡因素, 也是跨界领导力的关键挑战。同时, 认同度定义自我、核心价值与信念, 以及如何决定与他人在每天的生活互动里建立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 核心价值是决定跨界最好的驱动力。要发展跨界领导力, 领导者或有关人员, 首先必须确认自身的核心价值与核心身份。以此为出发点, 才能明确跨界的目标和方向, 才能考虑我们在何时、与谁建立什么样的合适关系, 怎样进行合适的跨界。然后才能付诸行动, 再造跨越新界限的能力。

在组织内外架起桥梁, 即打破办公室分割和组织企业分割, 是实施跨界领导力途径。组织内跨界, 即“你自己”与本行业、本领域的客户或潜在客户、竞争者、合作伙伴等, 以及本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跨界。

组织外跨界, 即“你自己”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其他组织, 以及社区等的跨界。在此, 桥梁的构架是实现跨界的关键, 架起的桥梁越多、越有效, 跨界就越顺当, 收效就越显著。

跨界领导者能够为组织、企业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 10多年前, 可口可乐公司在南印度曾遭遇重大危机。公司每生产一升可乐需要耗水三升, 地方政府和NGO组织以环境保护为由取缔其生产资格。

为解决这一危机, 可口可乐公司建立“环境与水资源”新部门, 由杰夫·希伯来特担任领导。这位领导者熟知政府与NGO的工作规则, 他知道环境部门的要求是什么、可口可乐的底线是什么、NGO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是什么。他身处不同情境, 综合各方利益, 调动各方解决问题。通过“到2020年不增加水资源负担”的项目预算, 将每升可乐的生产耗水降至两升。

从此, 可口可乐成为公认的行业领袖。杰夫在企业、政府和NGO中成功跨界, 攻克公司发展的“拦路虎”。

跨界领导力的“DNA”

跨界领导力至少需要以下六种能力, 也被称作“跨界领导力DNA”。

一是平衡互相矛盾的职业选择能力。即在不同的职业目标互相冲突或有所重合的时候, 能通过有效的权衡、比较, 揭示出隐藏在各种职业目标背后的“公共价值”。在不同职业目标间游刃有余、驾驭自如, 从而成功地实现其职业目标的能力。

二是跨界转换。即直面新挑战, 适应新环境, 擅长实践不同的方法和技能, 跨领域高效工作的能力。当今, 一方面世界是平的, 因为全球化拉近了距离;但全球化并未抹杀各国各民族的差异, 因此地球又不是平的。人们要生存, 就要适应不同环境, 就需要跨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领导者, 要扮演很多的角色, 有些是跨界的角色, 跨界转换能力更是不可缺少。

三是情景智商。即能准确判断情景的不同, 善于找寻不同领域的共性, 自如切换角色, 选择恰当方法, 成为有很强适应性的跨界领导。

四是拓展知识脉络的能力。成功的跨界领导者应长期关注某个问题或议题, 围绕这个主题逐渐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具备突破单一领域的知识障碍, 在新的高度上解决新的问题。

五是打造跨界人际网络的能力。人际网络即一个人的人脉关系。人际网络对任何职业者都重要, 但对于跨界从业者尤为重要。它是跨界领导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各界人士的有效沟通、情感交流, 跨界才能实现。人际网络越广泛, 跨界的范围就越大。一个在界外没有人际网络的人, 是很难跨界的。

一位美国高管的经历说明了这点。他的履历极其丰富:从州政府到国会、财政部、内政部、国家动物园、美国野生动物基金会, 到后来担任联邦政府人事部门的主管。但他在回忆自己的职业轨迹时说:“只有第一份工作是我自己找的。带领我走上之后职业的人似乎是注定会出现。他们认识我, 信任我, 或之前和我共事过, 一起解决过某些问题。”

六是储备必备知识的能力。跨界需要必备的知识, 尤其是跨越本专业领域的邻近专业领域的知识, 以及渗透于各领域的或各界都需具备的知识。只有具备了必备的知识, 才能满足跨界的不时之需, 才能在一旦需要离开熟悉的职业路径时, 迎接相应的经验和能力考验, 承担相应的风险。

如何提升跨界领导力

目前十大社会趋势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一、驱动创新, 占92%;二、加入伙伴、联盟、合作, 占79%;三、增加员工多元化背景, 占77%。这三条都要求发展跨界领导力。

跨界领导力, 首先是提升创新力。一个人对外界的接触面越广, 从外界获得的信息量越多, 诱发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就越大。为诱发创新思维, 必须设法增加接触的信息量, 加速信息的交流, 让创新者置身于广阔、跨界的信息交流场中, 多看、多听, 接受大量高质量信息的轰击。

无疑, 创新思维就是跨越式思维。跨越性即跨界性, 即越出常规, 超越一般的逻辑推导规则和通常的实践进程, 另辟蹊径, 走出新的路子。或跨越转换角度, 省略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思维步骤, 加大思维的跳跃性、灵活性。单一、刻板、狭隘的思维是不能创新的。

比如, 创意迭出的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 本身就是一个设计风格多元的地方:墙是100多年以前的, 钢梁却是20年前建的。在这跨界的空间, 再加上来自世界各国的设计人员聚在一起, 跨界将会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使人们想象力迸发、新点子发散、新产品层出不穷。

跨界碰撞会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如果脱离外界, 离开学术交流, 在封闭的场合冥思苦想、闭门造车, 创新思维是不会光顾他的。尤其是现代科学的发展, 更需要群体的思想交锋, 需要团队的配合。而跨界碰撞, 正是一种“信息轰击”和“群体激智”。

提升跨界领导力, 必须着眼全局, 研究构成全局的各局部系统结构, 兼顾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有跨越局部的眼界, 不能“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或“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被局部利益牵着鼻子跑。

可以说, 全局性是对局部性的跨界。要有长远眼光, 要面向未来, 关注长远目标和长远利益, 就不能只顾眼前, 被眼前利益所限。长远的战略眼光是对眼前利益的跨界。

提升跨界领导力还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自我成长—教练他人—领导组织”, 是培育跨界领导力的三个步骤。其中, “自我成长”是起点, 即“自己领导自己”, 不断挖掘自我的潜力, 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跨界:激流三部曲 篇9

一、跨界的选择标准

跨界,是危险和机会并存的。过去很多年,俞永福和UC在跨界上一直在尝试,而且是受益者。从个人角度来讲,在创业之前,俞永福从事的是风险投资,6年后跨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此后八年,无论是投资界的CEO还是CEO界的投资人,俞永福都在力争做到最好。

在做思考跨界时,俞永福制定了一套自己选择标准,总结为“三个够”。第一,跨界市场够大。跨界时存在大量的机遇,只有用户量足够大,才能给予足够的施展空间。第二,跨界市场够慢。当企业进入一个对自己陌生领域时,如果市场变化非常快,就会构成大量学习成本。所以电子商务、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在学习传统商业时入门很快,而传统商业跨界到互联网则困难重重,因为一年前的互联网和今天截然不同。第三,跨界市场够厚。跨界是寻找一个新的商业空间,如果该商业空间本身利润微薄,跨界时的挑战就会变得很大。以上三个标准就可以解释在互联网金融上,各行各业蜂拥而至的现象:金融产业很典型,足够大,产业发展慢,利润高,因此各个行业跨界的首选。

二、跨界三部曲之技术

跨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它的发展之路还是有迹可循的,从技术跨界到行业跨界再到市场空间,跨界也有自己的三部曲。

过去的十年,整个互联网是IT的时代,信息服务时代,文本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然未来十年,随着技术的发展,整个互联网将从技术角度向数据技术时代发展。今天,用户手机上还是使用的PC搜索,输入和输出都是文本,由此产生了明显的局限性。

局限性在哪里呢?俞永福以紫禁城角楼为例。第一,当看到紫禁城角楼时,不知道这个建筑准确名称的游客很难通过文本搜索找到准确的介绍。当用户在描述上产生困难时,就无法发起搜索。在技术层面上,如今的手机都长了“眼睛”,通过拍照的方式就可以描述搜索的目标。在大山大河上历史名人的题字,无论是字体还是诗句出处,都能够识别出来。

第二,从输出角度,手机在旅游时化身为了导游机。输入图片,输出语音,这是俞永福把神马搜索做好的方向和目标,也是移动搜索本身正在变化的事情。一方面,输入和输出越来越多样,移动搜索的输入和输出都可能是文本、语音、图片等传感信息;另一方面,在手机搜索上,追求的不再是PC搜索的全,几百万结果对用户没有任何价值,手机最重要的是准;此外,搜索逐步走向个性化,技术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三、跨界三部曲之行业

三部曲的第一部是技术跨界,第二部则是行业跨界。行业之间的跨界,过去两三年最受关注的就是消费电子和金融两个领域。有了互联网以后,在金融领域,人人都是受益者,把以前活期存款放在“宝宝”里,利率比活期存款更高。

四、跨界三部曲之市场空间

第三部跨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空间上的跨越。移动互联网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是,也有两个巨大的挑战:第一,没有一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海外取得成功。到今天为止,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中有三家中国企业,但是,在数据上,三家中国企业来自于本土市场的用户占到了99%,而那七家美国公司,美国本土以外的用户超过了70%。过去十年,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格局,中国企业中国市场,美国企业全球市场,中国企业在国内的打法越来越本土化,这些打法在全球往往很难适用。

俞永福认为未来是中国互联网依靠移动互联网产业走向全球的历史机遇。中国企业没有走出去,并不是中国企业没有努力,而是PC互联网是美国发展并带领的产业,所以整个PC互联网,没有非美国企业取得成功。在PC互联网上,产业格局没有留给空间,但是,移动互联网绝对给亚洲企业、中国企业留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原因很简单,美国用户移动终端上的产品比亚洲要落后很多。

事实上,UC在进军海外市场方面一直做得很出色。现下,UC在全球超过10个国家的市场份额突破了10%。到今天为止,UC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35%左右,是印度最大的移动浏览器平台,在印尼、俄罗斯、中东、巴西等一些区域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长。

“跨界”的充电哲学 篇10

用“声色犬马”来形容沱沱工社品牌总监万鸿的自我充电,再合适不过。

“充电!你们要采访我?可我从来没有报过EMBA班,也不热衷于考证。”万鸿算是一个“非典型”的职场人士,因为对她来说,充电不是正襟危坐的坐在书桌前,而是去行走,去尝试新鲜事物,享用有滋有味的生活。

工作之余,万鸿的大把时间都花在对旅行、文学、电影、美术的追求上。同时,生活中的她更是个“挑剔”的买手,做记者时有一次冬季夜间的调查行动,她为了买一双雪地靴花了一个下午,在商场里研究哪种鞋保暖防滑。也正是这种天性推动了她日后在时尚圈有更大的施展。

将学院派教育化整为零

难道休闲娱乐的“旁门左道”也算是职场充电?

这不得不从万鸿的职场经历说起,她曾做过记者、时尚网站主编,而现在,她干着为一家消费企业打造品牌的工作。如何将时尚的生活方式传达给消费者,是她不断研究的方向。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到真实的商业社会去体验消费,研究消费者心理。比起书本,万鸿更喜欢在真实的交往中,去感知、去发现、去揣摩消费者。

万鸿最喜欢交往的女作家之一是孟晖,孟晖在美术史上的发现不光源于在中央美术学院肄业,更源于在欧洲各国博物馆、美术馆的工作经历。这是万鸿阅读她作品最兴奋的一点。

读EMBA固然是一种方式,但万鸿更享受把时间化整为零的学习。她认为,在行走途中,才能发现人类文明最丰富的碎片。在商业社会中,才能体验到消费者真实的生活方式。而这,带给人的启发和智慧往往是学院式培训无法比拟的。

“无用”变有用

在万鸿看来,有用的充电人人看得见,但貌似无用的消遣更滋养心灵。因为这些“无用”的知识说不定哪一天就能达到合纵连横的效果。

2000年,中国的当代油画收藏市场刚刚兴起,但价格高昂,普通人很难企及。为了把当代油画提供给更多的人欣赏,有艺术家成立了版画工作室。时任地方台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万鸿刚了解到这个艺术门类,便全力以赴地为买得起也能增值的版画做推广。2011年,北京UCCA画廊举办了一个思想广场的活动,由大师来指导孩子完成版画的制作,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在那个活动上,万鸿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张版画。2013年,一个“叫板Pizza”活动吸引了万鸿的注意,艺术家在牛皮纸上画画,消费者在买pizza的同时,还能买到一件艺术品。

今年,一个奇妙的关于版画的市场推广的点子突然出现在万鸿的脑海里。这颗一直埋藏了14年的热爱艺术种子终于与她的职业生涯产生了联系,“就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那样神奇。”万鸿难俨兴奋。

基于兴趣的充电

在万鸿看来,作为中层管理者,在强度和压力较大的工作之余,若进行系统性学习已较难实现,这不仅需要很大的毅力,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而此时指引她进行充电的,更多是一种“吸引力”。万鸿在工作之余,会学一些自己感兴趣,令自己放松和愉悦的东西。同时,职场充电也需要一种推动力,比如学一些工作上急需用到的技能,这样的学以致用会让工作,在短时间内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强烈的兴趣和明确的需求,成为万鸿选择充电学习最主要的出发点。

“这种抛弃了社交、证书、职称的目标性充电,是纯粹的基于内心的真实选择。”万鸿说到。

责任编辑:晓庄

洽洽的跨界之困 篇11

用快速消费品的手段去推广产品。快消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超市货架上琳琅满足的各种商品,从食品类的饮料、方面便、饼干到日常用品的洗发水、面巾纸、牙膏等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超市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很多产品在超市的货架上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树立起品牌,而洽洽就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大力拓展超市渠道,特别是KA国际连锁超市,洽洽均已进驻,这就符合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从而占据了有利的终端地位,为超越竞争对手奠定基础。而那些依旧在农贸市场等流通渠道比拼的品牌,却不知洽洽已经走在了前列。快消品给人的第二个感觉,就是独特新颖的包装。当众多瓜子品牌依旧用着老旧而土气的塑料包装时,洽洽创意出纸质的装袋,典型的中式信封形状,名称用手写的书法体展示,将传统的中国文化演绎得很到位,包装袋里面,“洽洽”还专门精心设计了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金陵十二钗、唐诗宋词和幽默快乐的文化卡片,力求提升洽洽品牌的文化性。而这背后,更体现出洽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洽洽总部在安徽,安徽南部的徽州文化在我国地方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文房四宝中的宣纸、徽墨、歙砚都出于此,洽洽的包装可谓将传统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

用休闲消费品的理念去运作品牌。和洽洽的休闲消费品相比,其他品牌的瓜子可以说是副食品。炒制,简易包装,农贸市场等流通渠道售卖,无不体现出副食品的形态。而当年洽洽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开创了“煮”瓜子的理念,这一点是绝对创新的,和众多“炒”瓜子形成了品类区分。如果说炒瓜子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副食或零食,那么煮瓜子称得上是休闲时刻的最佳选择,因为煮瓜子的特点在于不上火,不脏手,特别适合在游玩、逛街、看电影等外出休闲时刻食用,将休闲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传播上,洽洽当年打出“因为快乐所以流行”的品牌诉求,并且赞助类似于《欢乐总动员》等娱乐节目,这些节目内容欢快,主要收视群体是年轻人,这样的传播无疑将年轻消费者涵盖到了洽洽的目标群体中,并且让品牌年轻化,休闲化,让快乐休闲的意味体现在整个品牌传播中,从而打败其他竞争品牌。

凭借着创新的工艺、独特的定位、差异化的渠道,洽洽将小小的瓜子做到了20亿元的市场容量,几乎是行业第二名到第四名品牌销售量的总和。随着实力的积累,洽洽也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开发出薯片、坚果等系列产品,但是多元化道路的背后,却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洽洽的品牌形象有所局限。由于洽洽在瓜子行业的成功,消费者对洽洽的第一印象就是瓜子,洽洽要想将这一品牌延形象伸到其他食品领域,没有很巧妙的方法是很困难的。薯片、坚果等其他休闲食品仍沿用洽洽这一品牌名称,而消费者对洽洽的理解已经局限在了瓜子,所以其他产品系列的拓展目前来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在这一点洽洽需要像宝洁学习,宝洁的产品数量多达上百个,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称,宝洁只是品牌背书,消费者不会将对宝洁的印象局限在洗发水或牙膏等某个品类中,他们记得是海飞丝、佳洁士等具体产品,甚至有些产品并不知道是宝洁公司旗下的,因此宝洁可以在很多领域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洽洽要想在多元化道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就要想办法将洽洽瓜子变成洽洽休闲食品,否则瓜子的深入人心反而成为了其他休闲食品发展的障碍。

第二,洽洽选择的多元化领域竞争重重。洽洽进军薯片市场,而这一领域已经有乐事、可比克等强势品牌,洽洽要和他们一起竞争,挑战将是十分剧烈的。要知道乐事的背后是百事集团,强大的实力是洽洽望尘莫及的,而且乐事、上好佳、好丽友、品客、可比克等品牌已经占据了市场将近90%的份额,洽洽要想在这里面分得一杯羹,困难可想而知。虽然洽洽在2010年推出了喀吱脆非油炸薯片,但是这一新品类似乎仍不被消费者认可。

洽洽进军薯片领域是战略失误,这一点洽洽要向旺旺食品学习。旺旺从仙贝和雪饼起家, 成功拓展到旺仔小馒头、旺旺小小酥等其他膨化食品,这些细分的品类在市场上竞争相对不是很激烈,旺旺也一直延续着膨化食品领导者的品牌形象,因此在这些市场也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洽洽从炒货行业跳入薯片行业,这一步,迈得有点大了。

第三,大本营还有待继续稳固。洽洽由葵花瓜子起家,奶油口味、五香口味、椒盐口味等是其主打的系列产品,近年来也推出西瓜子“小而香”系列,但是在南瓜子、白瓜子和其他坚果的开发中却乏善可陈。瓜子行业有这样一句话“全国炒货看安徽,安徽炒货看合肥“,是对合肥三大瓜子品牌洽洽、真心、小刘的形象描述,但是这几年,洽洽瓜子在口味开发上并没有征服全国,主打产品的葵花瓜子的口味没有推陈出新,虽然有绿茶瓜子和冰瓜子的推出,但也是模仿小刘等品牌,相比当年煮瓜子引领市场的气势逊色很多。炒货行业还有很多食品可以继续开发,南瓜子、白瓜子、板栗、花生等,洽洽在产品方面都还有进步的空间,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反而将资源放在了薯片上。这一点,洽洽应该向蒙牛学习,蒙牛在普通液态奶市场上取得成功后,不断开发出酸酸乳、特仑苏、冠益乳、未来星等细分品类,围绕牛奶做足了文章。因此洽洽应该在炒货上继续发挥优势,巩固好自己的大本营。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之我思下一篇:古汉语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