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并重

2024-07-23

教学并重(共12篇)

教学并重 篇1

当前, 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对精神生活的诉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我国当前的艺术事业需要一大批文化素质高、艺术修养高、艺术素养高的艺术人才来丰富和充实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针对目前我国音乐类学生的教育状况, 让学生走出课堂, 通过舞台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迫在眉睫。寓教于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过程中最活泼、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娱乐、表演中不断总结“舞台”经验, “舞台”艺术实践能把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转化成妙趣横生、发人深省的“舞台”自学和经验总结, 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所谓“双台”, 是指“讲台”和“舞台”。一直以来, 我们教师在讲台上可谓辛苦耕耘、精心设计;我们在重视“讲台”音乐教学的同时却忽视了另一种重要的教育元素——“舞台”, 也即艺术实践。“舞台”是“讲台”专业课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是集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艺术实践的重要场所。在实际音乐教学中, 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形成了一个互为补充的有机体, 尤其是以“舞台”为平台的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实践形式, 既将音乐专业中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 在正规、综合、开放的舞台表演中得到了实际的展示, 又通过这种实践及时的反馈了平时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通过这种“舞台”实践能及时发现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漏缺, 有利于促进以后教师教学方式内容的改进和提高。同时, 通过这种“舞台”展示, 可以及时发现优秀的音乐苗子并进行重点培养, 这样既树立了学生榜样, 又带动整体音乐教学的共同发展, 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力。因此, 艺术实践活动既能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又能通过舞台反馈指导促进课堂教学, 艺术实践的双重功用显而易见。

艺术实践不单纯是一种机械的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或者对专业技能的反复练习, 而是必须登上“舞台”、进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带着一种对音乐的审美与思考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冲突等。现有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美学概念, 或者是教师传授的一些音乐创作经验。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 完全没有进入到对音乐本质的思考过程中。

一般来讲, 艺术实践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在学生艺术实践过程中, 根据自身专业实际发展状况, 充分合理适时的分配应用这些艺术实践手段,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练习型艺术实践。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实践方式, 有很多人甚至认为这种专业练习不能称为艺术实践, 因为这种专业练习枯燥简单重复;但正是这种枯燥简单重复的专业练习成就了学生最初的艺术成长, 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艺术启蒙的重要作用。

(2) 拔高型艺术实践。

这是一种掌握了基本音乐要素和技能后, 以某种演出、比赛等高规格“舞台”实践为目的和前提, 聘请名师指导、集中时间突击训练的一种艺术实践方式, 特点是专业技术突飞猛进、效果明显;我们一般不主张让学生经常运用这种艺术实践方式, 因为长期负重高压下的艺术实践会导致学生对音乐审美疲劳, 对音乐失去本来的兴趣, 有点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意思。

(3) 演出型艺术实践。

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艺术实践方式, 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评分器, 通过一系列演出, 学生可以将讲台上学习了理论付诸实践, 并及时得到反馈, 为下一次演出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 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变被动枯燥的理论学习为积极主动的艺术实践, 尽早地让学生打上艺术成长的快班车。

(4) 观摩型艺术实践。

这是一种可以穿插于各种艺术实践方式之间的一种艺术实践方式。例如, 观摩音乐会、聆听专家讲座, 观摩大型文艺演出或小型社团专业汇报等, 这也是一种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在资讯和互联网发达的当今时代, 这种观摩型艺术实践大有市场, 几乎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5) 交流型艺术实践。

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带有很强互动性质的艺术实践方式,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强, 注重艺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利于让学生真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最前沿的音乐发展方向, 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全新的研究课题、纠正片面的艺术指导思想。

以往的音乐教学无论是重理论还是重技能, 都忽视了音乐教学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 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艺术最终是要通过艺术的各种实践来实现的。所以在艺术教学过程中, 艺术实践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教育方面。当然, 又会存在一种观点, 音乐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不就是艺术实践么?比如, 声乐练声、演员练习形体台词, 等等。但是, 这种“实践”其实是片面的。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 并不是指学生进行的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 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到“舞台”和生活中去。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要有一些参与的部分, 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所以仅仅依靠学生闷在房间里苦练声乐、形体台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艺术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参与实践的过程, 而是一个思想实践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为了提升艺术实践的效果, 我们应该积极创新艺术实践模式, 按照艺术规律的发展阶段设计不同的艺术实践环节, 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体系。例如,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音乐类人才的成长过程需要经过技术、艺术、风格三个层次的提升。对应这三个层次, 我们就应该为学生设计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不同阶段的艺术实践。实验阶段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开设, 以打基础为主, 主要实践方式就是考试考核,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演技能;实训阶段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设,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和校际演出、社区演出等小型演出活动, 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实习阶段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组织他们参加大型巡演活动、出访、比赛、音乐节等, 目的是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舞台”实践是音乐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保证。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舞台”实践给学生带来了发挥和检验自己专业水平的大舞台, 通过多次的反复实践, 学生往往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平时没有发现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专业技巧上的, 有的是舞台经验问题, 有的则是舞台心理素质问题, 技巧上的问题一般是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课下勤学苦练即可达到快速的解决的目的。关键是舞台经验和舞台心理素质问题必须通过多次舞台艺术实践才能够更好的得到解决, 只有通过“讲台——舞台——再到讲台——再上舞台”这样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提高的过程, 才能够逐渐培养出学生较高的表演水平,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舞台”艺术的时间局限性要求全体演职人员不管台上台下, 台前台后必须团结合作的像一个人, 通过这样的“舞台”实践, 就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 “舞台”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保证, 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 所以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应该侧重走下“讲台”走上“舞台”。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和替代“舞台”知识的缺失和不足。音乐教学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舞台”确实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真谛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亲身体验和创造力, 真正实现在“舞台”上成长, 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的洞察力、音乐的思维方式和独立音乐创作的能力。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会独立思考、有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会感悟生活, 能在生活中寻找音乐文化源心的音乐人才。在艺术实践中, 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音乐、感知美、特别需要通过“舞台”实践从各方面用多样化的形式创造和表现音乐。

学生是艺术实践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自信, 源于“舞台”实践, 通俗地讲源于观众的掌声, 艺术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获取认可的舞台。艺术实践旨在为学生拓宽艺术视野, 丰富舞台表演经验, 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 真正成为造诣高深的精品音乐人才。对于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 我们不能用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专业技能有多么娴熟来作为评判学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必须积极地回到艺术实践中, 用准确的舞台表演展现音乐的魅力, 而不是用冰冷的理论和程式化的技能武装全身。为了满足艺术实践改革的需要, 我们应该加大针对艺术实践的投入, 积极组建、搭建艺术实践平台。例如, 组建合唱团、乐团、舞蹈队等艺术实践团体;积极联系艺术实践场所。例如, 农村、厂矿、企业、学校和部队等。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说:“艺术实践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艺术实践新模式, 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 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作贡献。”

不断深化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以艺术实践促进教学改革。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新也是音乐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两个重要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概念, 只有通过良好的艺术实践, 学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体验音乐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表现和创造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不断研究, 努力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组织搭建良好的艺术实践平台, 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保驾护航,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培养优秀的艺术家而努力。

摘要:“讲台”上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舞台”来验证, “舞台”上的演出效果需要“讲台”来指导。娴熟的表演技艺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反复训练来实现, 最终通过“舞台”来展现艺术价值。艺术实践必须走上“舞台”, 进入社会生活当中, 带着对舞台艺术的审美与思考, 借助音乐教学的理论来指导、完善自我的音乐认知和表演技能, 从而达到更好地提升个人艺术素质和表演技能的能力。

关键词:“双台”,“讲台”,“舞台”,音乐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潘乃宪.声乐探索之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3.

[2]薛良.歌唱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10.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5.

[4]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一) .北京:华东出版社, 2003.5.

[5]王安国, 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读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3.

[6][苏]那查连科.歌唱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6.

教学并重 篇2

作者:李双琴

万千书库 主题阅读 百家讲坛 武侠大全 世界名著

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早在1964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出听、说、读、写并重的论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教学能力的主体,这四种语文能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怎样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听说能力。生活是听说的源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离不开生活实际。我们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认真设计话题,使学生想说,乐于参与,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语病,鼓励学生说普通话。总之,听说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不仅有话想说,而且通过训练做到有话会说,并能恰当地运用书面语言。其次,把口语交际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听说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既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又是由口头语言作为直接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听、说活动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这就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下方面的训练:

一、口语交际课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重要阵地,口语交际课上主要的训练方式有:看图说话、观察说话、创设情境说话、听故事说话、小实验、小制作说话、讨论辩论等。

我们以口语交际训练“怎样过六·一”为例:

(一)激趣导入。“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也是学生盼望的日子,这一节课正好在“六·一”前。教师可告诉学生每年我们都要庆祝“六·一”,今年的“六·一”即将来临,我们怎么过这个“六·一”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希望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组织讨论。1.提出要求。讨论前教师先提出要求。(1)要说普通话,发音要准确、规范、说话有一定节奏,语速适中。(2)说话要有条理,注意用词要准确,选择适当的句式和修辞手法。(3)讨论时谈吐自然,谈话得体。(4)要把自己的意见、主张考虑成熟做到按一定的顺序表述。(5)要说清楚活动的内容、形式并陈述具体的实施方法、步骤。2.分小组讨论,先由小组同学个别发表意见、主张,然后小组协商,使小组同学的建议形成一致,并推选出小组发言人。接着,举行全班讨论。首先,各组发言人谈本组建议,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班级决定。

(三)组织实施班级决定进行分工;按照方案布置教室,安排所需物品,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具体的工作分工。如哪项工作由谁负责。

(四)把讨论的过程和“庆六·一”活动的方案整理成文字。

二、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训练。

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我可以拿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听说。如说一句话,讲一条从报纸或电视上看到的新闻,谈谈身边发生的事,说说对班级管理的看法,谈谈自己学习的心得,说说班里出现的情况,等等。我们还可以把口语交际训练与识字、阅读、课文理解、写作等语文训练项目相结合。在这些语文训练项目中适时地加入口语交际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加深了学生这些语文训练项目的训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口语表达上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训练。

三、抓活动,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说活动。如故事会、辩论会、讨论会、社会调查等。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班内的突发事件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课间游戏时,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游戏;师生做传话游戏活动。

无论何种形式的语言训练,都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学生表达完都要适时适中评价。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不要说的一无是处,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但学生表达时语言、语法、语态、逻辑等方面的错误应及时指出,让学生说对、说好。

在教学中每一项语言训练都不是孤立进行的,我们应以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实施教学,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听、说、读、写并重进行训练,才能从整体上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并重 篇3

于是,我们的课堂很快进行教学上的转型,由原来的“内容分析”式阅读转向“语言表达”式阅读。现在公开课也好,常态课也好,我们都能够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作者的表达方式上,这已经渐渐成为我们上课的核心。课堂上探讨语言现象的实践活动多起来了,学生迁移运用习得语言规律的机会多起来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获益很大。

我认同“教课文”要走向“教语文”,我也认同语文学习最大的价值与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习得言语表达能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但在这样转型的过程中,我一度非常困惑,那一年崔峦理事长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会上疾呼“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怎么真正理解“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是不是在课堂实践中关于内容分析一字不可提了?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了内容分析这样的板块,这堂课是不是就违背了当前提倡的教学理念,失去了学习价值?如果不能围绕内容分析,那这样的语文课我们应该怎么上?面对学生,我们如何给予内容之外的语文能力?我感觉自己很需要具体化、系统化解读这一类理念方面的问题,也很需要有一些既高端又接地气的平台能为我提供非常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操作层面的方式方法。

在暑假里,我翻读了吴忠豪先生所著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当读到前言时,我就觉得如渴若饮,他提到了很多前沿的理念,也提到了“语文课与内容分析说再见”实施过程中如何审视“理解”与“运用”这两者的关系,这不正是我目前最需要去了解与求证的吗?这本书记录的案例,是在2010年秋季,来自江苏、山东、吉林、安徽四个省的160多名骨干教师分三期汇聚上海,在诸多语文教学专家的引领下,围绕例如“理解”与“运用”的平衡,教学目标的定位等疑难困惑,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展开的专题研究。他们进行的第一个研究主题,就是关于“理解与运用”的关系,这个团队的老师一致认为:阅读教学要从“教课文”向“教语文”华丽转身,即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注重表达,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然后他们通过三次教学设计《香港,璀璨的明珠》,来共同摸索“理解”与“运用”的关系。这种基于实践的探索,让每一位老师都受到思想的碰撞,团队成员作了这样的共同反思: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是以“理解”为价值取向的,读懂文本,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种价值取向正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窄化了阅读教学所应当承担的任务。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由一篇篇课文组成,因此每篇课文教学不仅承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任务。所以“理解”和“运用”并重,理所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当看到并重二字,我释然了,这就向我们一线教师阐明,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是因为理念指向了“运用”,就忽略了“理解”。理解依然是需要的,是重要的,是与“运用”的分量等重的。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使得两者并重呢?专家们给出了很好的策略与建议。第一,对“理解”和“运用”两者的内涵要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看来,“理解”当然是指读得懂,培养相应的阅读能力,而“运用”主要是指语言学习,包括基于一定目的的语言输出(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和语言输入(文本语言的积累内化)两个方面。第二,教学目标要指向“运用”(即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必须在文本营造的语境中进行。切忌脱离文本语境或过早脱离文本语境的语言学习。要做到读中理解,读中运用。因为“理解”与“运用”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因而反复朗读、潜心读书等典型的阅读行为不可少,两者要与读书有机结合。第三,“理解”与“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的,即理解中有运用,运用中有理解。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以运用加深理解。第四,“并重”不是指在教学中平均用时、平均用力,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所侧重。第五,“理解”与“运用”并重体现的是阅读教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并不要求每一篇课文、第一个课时都要同时体现。

我边读边画,边画边读,一边在心里理解,一边想起自己因为抛弃“理解”而上过的失败的案例。 在今年5月,我执教了《拉萨古城》这一课,第二次试讲中,我就决绝地抽离了内容理解,当时我发现作者在描写景点时,运用了大量的结构相似的短语,类似于排比这样的句式,罗列一下,共有五处,几乎贯穿了文章的始终。如:

平顶的白色楼房一座挨着一座,黑框的门窗上装饰着条条漂亮的短皱帘,家家的楼顶上五彩经幡飘飞……

寺顶上耀眼的金顶,鎏金的胜利宝幢,展翅欲飞的“香香”鸟,安详的法轮双鹿,龇牙咧嘴的鳄鱼头,还有那深褐色的“边贝”墙,把大昭寺装点得圣洁、壮观。

人们的诵经声和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激烈的迪斯科乐曲混在一起……。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有了这样的发现,我设计第一板块:借助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第二板块:一一找出这五处类似于排比句式。第三板块:教师示范为第一处做批注,引领学生发现句式中蕴藏的秘密。第四板块:学生学着给其余四句做批注。第五板块:交流批注。在课堂上,学生很不习惯这样的上课方式,本来意味深长的一篇游记,学生一点游览的兴趣都没有。对结构相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这样的句式,也不能入情入境学习。课后,导师刘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生之所以茫然,那是因为你急于要展示这篇文本的典型的语言样式,而忽略了文本内容的理解。整堂课,关于内容的理解、朗读、体会几乎抽离了,活生生变成了一堂“语言样式”分析课,还要求学生仿写,真是为难学生呀。”

我想,学习了吴忠豪先生的教学观,再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更能强化对理念的正确理解。我渐渐感悟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大体需要经历阅读和表达两个阶段。阅读是汲取和吸纳的过程,而表达是创造和释放的过程。阅读是初级基础,表达是高级阶段。二者是有先后顺序的,也是有递进关系的。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绝然放下一头,我们应该努力引领孩子在读中理解,读中运用!

教学并重 篇4

一、传统教育观下的教学关系

在中国,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师道尊严是教师与学生关系最精确的体现。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特别尊重和侍奉的。韩愈在《弟子职》中记载“少者之事,夜寐早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徹盥,汛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师,颜色毋怍。”如此之类的论述早已不绝于耳,可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处于权威地位的。

19世纪,西方掀起了教师中心论的思潮,以“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为代表。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于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育的标准、内容以及方法,必须由教师决定;教师与课本、课堂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中心等肯定教师地位的观点,而且他将这一理论运用在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当中,加深了这一观点的影响,甚至走向绝对化以至于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批判。

由此可知,无论中外,相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教师的教是处于一定的权威地位的,学生是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忙碌的身影和学生机械的表情,我们得到的更多是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的学习对象,而无法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青年。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人们把改革的着重点放在了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支配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大大增加,使学生更多地参加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但在很多地方,教学关系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重视不够,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这一过程中很难保证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就可以达到课堂目标。同时,“广大教师在观念与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之间有落差,教师只模仿新学习方式的形式,而忽视其内涵,结果“自主”变成了“自流”。”[1]

三、教学并重—基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思考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苏联教育家,他把现代控制论、系统论观点用于教学论研究,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中,他认为,“为了顺利达到科学地组织教学的目的,非常重要的是以教学过程最优原则来充实现有的原则体系。这条原则要求从若干可行的教学方案中,有意识地选择出这样一种方案,在该条件下,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方面,可能取得最高效率,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2],综合运用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可接受性、教与学的统一等原则,来构成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二)实施教学并重

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是一种平衡化发展,它所指明的不是单一针对内容、方法或者教学的方法论,而是整合一体的“全面发展战略”,联系到教学双方关系问题上来说,就是统筹各方因素,平衡发展,所以,实现教学并重就需要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着手来共同实现。

1. 教师教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鉴于目前教学内容随着各地教学大纲的不同而呈现混杂现状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一定负担,首先应当注意的就是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依据最优化原则,选定教学内容需要依据下列几个原则:1).教养内容的完整性原则。除了要选择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智力知识,还包括培养道德情操、政治思维、情感表达、兴趣爱好的伦理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康体魄的美育和体育知识等。;2).符合学生年龄的可能性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事先作一系列相关的科学实验,以检验列入教养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可能性。我们主张让孩子学习他这个年龄段应该接触的内容,这样才能顺应孩子身心发展顺序,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之后,就要研究使用哪种方法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实现教学任务。借用巴班斯基设计的教学方法性能比较图我们知道,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与独立学习方法相比,理论知识的获得性比较好,而独立性学习的实践性知识、时间和劳动技能、思维的独立性和记忆则要更胜一筹;问题探究法则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获得和抽象独立思维的培养;归纳法更适合在直观教学中进行,演绎法可以更好培养思维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方法是具有互补性的,如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与独立学习方法,所以在使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可能性和教材内容的特点,配合各种方法一起使用。

(3)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主要包括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

在全班的教学组织下,可以利用讲授、演示法等可以大范围得给学生传授知识,所以完成知识接受的效率较高,教学进度也比较快;小组形式处于中间状态,各个方面都比较均衡;而进行个别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技能和培养学生独立性来说具有很大裨益。新课改改革的重点就是弱化教师的直接参与为场外援助性质的“帮助型”朋友,以小组讨论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获得更多关于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培养,从而成为和谐发展的学生。

2. 学生学

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相比于单纯靠教师教授来说,具有更大的活力和影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成为不断求知的内在驱动力。依据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成为教学的“主人”:

(1)拟定学习活动任务

拟定学习活动任务其实就是确定学习目标。在目标指导下,学习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学生明确了任务之后,学习时就会围绕这些任务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进行重点学习,在课后也可以根据这些任务和目的检查学习结果,查缺补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低年级时期就应该培养学生学生获得制定任务的初步技能,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多,学习技能的增强,学生就应该不断培养独立规划学习任务的能力,结合最优化原则,“以较少的特别重要的练习,取得较大的效果。”

(2)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和积极地领会教学信息

强调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就是要抛弃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发生的作用使学生无法发挥的。“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问道’在先,而且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学内容、方向、方法等他都已经掌握;而学生尚未‘问道’,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在发展成长时期,知识和经验都不丰富,体力和智力都不成熟,他们不可能掌握教学内容、方法等。[3]”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听教师的讲解,不同的是不能再被动的听,而是要带着问题和自己的思维去体会教师所讲本质和精华,然后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独立做练习、独立完成建构任务和克服学习苦难

“苏联教育学的出发点是,学生不应当单纯是教学的客体,消极的接受教师传播的教学信息,他应当同时是教学的积极主体,独立地掌握知识和完成可能完成的认知任务。[2]”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和使用的探究法,学生带着事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疑问逐步进行学习过程,结合所学和教师讲解反过来重新省视原先的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精力可以较大部分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关注点放在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上,更有针对性,学习的效率也有相当大的提高,这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们所要建构的是良性互动的师生。在笔者看来,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实现师生、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单一强调教师“教”或学生“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要力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机制来实现全面发展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人民教育,2005,(9).

[2][4]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教学管理必须教与学并重论文 篇5

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新课程理念也已深入人心。然而到一些学校调研,却发现有些学校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现象:教师培训频繁,教学管理严格,某些学校甚至在教学分析会上强求——只能谈教师问题、教学问题,不能谈学生,不研究学生“学”的问题。这所谓的“重教”并不符合教学管理规律。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种情形:课程改革了,教师“解脱”了,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放羊式”的管理。这样的“重学”,也并没有把握学生的学习特征。

重教轻学的教学管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牛不吃草强按头”,造成“厌学”现象严重,“教”也成了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放羊式”的教学管理,缺失了教师的“引导者”“促进者”角色,学习成了“盲学”。学生不同于“羊”:羊自觉吃草,会吃草是天性,而学生的学习则需要引领,需要学有目标,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放手不管,漫无边际地“学”,只能是所得甚少,甚至是学而无得。

笔者认为,教学管理必须“教”与“学”并重,“教”与“学”有机结合。笔者做过多年的高中校长,从事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十余年,下述管理方法是笔者多年教学管理实践的体会。

一、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学是有规律的,只有教学管理适当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一)狠抓常规教学

教学常规,指的是学校依照教育教学规律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教学工作模式。学校管理者要研究教学有哪些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各有什么特点,进而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辅导、复习、考试、评讲等教学环节抓落实、抓过硬、抓出新意,针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科学、合理的目标要求,对教师的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备课。一要熟悉课程标准、教学文本、教学对象。二要预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易混点、教学方法、教学板书、教学工具、课堂、课后作业、教学方案等。三要统一进度、目的要求、重难点,形成共性教案、学案;同时要求教师对备课组共教案加工修改,并结合自己的班级学情设计个性化方案。

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创造和利用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条件;有效指导和调控学习活动;学生积极深入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作业。作业布置适量,分类要求、针对性强,提倡“教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练优、优练;作业批改讲求时效性,全收全批;有订正、有个性化评语,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自信心旺盛的精神空间;提倡面批面改。

辅导。分类指导,答疑解难;因材施教,培优补弱。杜绝“授新课满堂灌,复习课炒剩饭;评讲课对答案,辅导课转转看”现象的发生。

复习。研究课后复习、单元复习、考试复习的各自特点和规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全面掌握,熟练运用,举一反三,巩固旧知,拓展新知。复习课教学提倡新颖性,讲究灵活性,坚持针对性,追求时效性。

考试。做好考前准备:对学生进行考前动员,加强考风考纪教育,重视考试能力、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勤勉奋进、坚持到底的精神。同时指导学生做好物质和精神准备。对职工进行考务工作培训,落实各种物质准备,营造校园考试氛围。规范考试过程:提高考试的组织水平,使考试管理规范化;高标准、严要求,以良好的考风培育良好的教风、学风。抓实考后分析:让学生找准薄弱环节,订出补救措施;促教师挖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工作。

评讲。讲求时效性,趁热打铁,避免拖拉延误。分析研究试卷,找出普遍存在的缺漏、失误,兼顾大多数评讲。做好统计、分析,重点讲评,加强评讲的针对性。注重触类旁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练,归纳总结规律性。注重启发性,坚持激励性:鼓起学生士气,磨砺抗挫意志。适当补偿练习,提倡“错题重做”,教育学生不重犯同一错误。

根据教学基本环节的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常规教学评估标准,监控措施。通过抓常规教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掌握教学规律;促进中老年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常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二)落实常规管理

抓好常规教学,需要建立常规管理机制。要有管理办法,监控机制,分析、反馈系统,更新改进措施。这样才能管理到位,管出实效。

管理办法。教学管理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上。每学期假期期间,学校主要领导、负责教学工作的同志都要酝酿、草拟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开学前发给部分骨干教师征求意见,开学初发动全体教师讨论,进行广泛宣传;开学第一个月召开校务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学校需要建立的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有: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估与奖励方案》《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常规评估与奖励办法》《岗位管理制度》等。“教学常规评估”要对教师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量化评估。“教学效果评估”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分类考评。无论是教学成果还是教学常规,每学期都要有一定次数的考评。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估,更要重视常规的过程评价。

年级组、教研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等。参与检查的人员主要是:学校业务领导、教务处负责人、各年级长、教务员。检查的主要类型有:每日检查上课、辅导、练习编写,每周检查集体备课,每月检查作业批改、备课、听课、拜师带徒等活动。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不定期随时抽查;对教学效果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进行检查评估;对教法的检查通过校长、主任等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及时反馈,及时研讨改进措施。各层各教学工作负责人每周听课不应少于两节。

分析反馈系统。每次检查、每项检查都要有总结分析,表扬批评,都要提出改进措施、努力方向,都要在不同层次的会议上宣讲并形成书面材料印发。各种检查数据,一学期进行两次汇总、评估,一学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汇总、评估。建立高效的信息分析系统:主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教学信息分析任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检查,直接获取了大量的反馈信息;管理者本身听课、评课,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班级集体活动,也获得了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再加上期中期末考试数据的计算、分析,就有了大量的教学管理信息。通过对这些教学信息的分析,找出教学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清哪些是教的问题,哪些是学的问题,找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对教学信息及时处理:通过对各种教学信息分析研究,制定出教学工作改进意见,然后及时反馈给各类教学工作人员。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定期召开教学工作办公会,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汇报工作,提出问题;通过会议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定期召开相关教师座谈会、年级教师会、全体教师会,了解情况、反馈意见,提出下段工作要求;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研究改进措施。

(三)坚持常规活动

许多优质学校的实践都证明,常规教学活动是教师交流、提高的重要载体,是提炼教学经验的重要手段,是优秀教师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建立教学常规活动管理长效机制,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巨大作用。

校本培训活动。搭建平台提供机遇,推动优秀教师群体快速成长。根据不同层次教师需求,开展各种层级的培训交流活动。本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反思相统一、达标与提高相一致的原则,对教师实施学科岗位培训,每月至少集中一次,采取解读教材与问题研讨相结合、教材通研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教材培训与学科教研相结合、学科组研读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立足实际,注重实效,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掌握新理念、学会新方法、弄通新教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校本教研活动。一要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做到“七有”“五到位”。“七有”指:有活动实施计划、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主题、活动记录、活动总结、活动考评。“五到位”指:准备到位、人员到位、教研组长指导到位、活动效果到位、活动考评到位。二要精心组织,加强指导,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三要加强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要做到:“一全”:参加人员齐全;“二定”: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三一”:一节组内公开课、一个创新设计定案、一篇教学反思;“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检测考试。四要共案与个案有机结合: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共案”加工修改,并结合自己的班级学情设计个案。在一次次集体备课的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五要加强以校为本的小课题研究:每个教研组都要有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引导教师把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真问题真现象升格为课题进行研究,要有研究构想、开题报告、行动方案等,要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材料并加以整理,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学校教务处要对小课题研究检查、管理、验收。

教学大比武活动。定期组织教学大比武活动,通过比武竞赛,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研、以赛促教、整体提高”的目的。发现和培育一批课改典型,以点带面,加快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通过活动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质量,促进教师全员参与,切磋教学技艺,交流教学思想,以推出一批教学标兵、教坛新秀。通过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研究课活动。定期组织研究课,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给予教师具体指导,通过说课、评课、研讨等方式,力争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有明显改观,引导教师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

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展示活动,通过开展“一节优质课”“一份优质教案”“一手粉笔字”“一口普通话”“一篇优质案例”“一篇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展评”等活动,促进教师过好教材关、语言关、板书关、仪表关、偶发情况应变关和教学设计关。培优补弱活动。“培优补弱”活动是建立在对每位学生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不是新学期一开始就实施,而是在开学一段时间后,通过对每位学生观察、了解,掌握了大量真实可靠情况,吃透了每一位学生后才开始实施。它不是某个时间段的活动,而是对学生进行全程关注,关注学生一个学段的成长;它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活动,而是动态的、灵活的,是根据学生成长变化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的活动。

“培优补弱”活动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做认真精细的分析,要先后召开班级任课教师会和年级任课教师会,对优秀生和薄弱生进行分析,分析其各科优势,分析其潜能优势,分析其学习特点,分析其特长趋向,分析其环境影响……然后确定培优名单和补弱名单,逐一有针对性地拟出“培优补弱”目标和“培优补弱”计划,用一个学段的时间对其精雕细刻,加工升华。

“培优”工作的方式主要采用“导师制”,即一名教师指导数位学生,或几位教师集中指导一名学生。“补弱”工作除了实行“导师制”外,还可以办小班,开小灶,上小课,以扩大“补弱”的层面。这种工作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优势特长,又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

常规教学活动有很多,学校可以根据校情灵活选用,也可以开展一些创新性的活动。

二、完善促学系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学质量既依靠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依靠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激励学生学习动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讲理想、讲艰苦和讲自律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增强其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通过丰富的事例告诉学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实现理想就要有知识,知识是通向理想的桥梁等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敢想、敢争、敢比”的三敢精神。敢想,要有人生目标,规划人生宏图;敢争,面对剧烈竞争的社会,不怕竞争,敢于竞争,敢争第一;敢比,把远大理想、近期目标与阶段要求结合起来,制定规划,与不同时期的自我比,与同学比,与先进比。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依然要学习刻苦,讲四股劲:韧劲、钻劲、挤劲、恒劲;依然要生活艰苦,现代化不仅仅是高质量的享受,还包括效率、竞争、忘我劳动等,让学生懂得苦难好做人,苦尽甘才来;依然要能够承受痛苦,克服娇气、骄气、傲气、怨气、怒气。培养学生遇败不馁,甘于寂寞,愈挫愈奋的精神和能力。鼓励学生自我扬起鞭子,自我鞭挞,自加压力。教育学生要想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自胜者雄。指导学生通过纪律强制法、计划约束法、目标鼓舞法、道德规范法等约束自己和控制自己。

(二)重视养成习惯培养

教育在于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良好的个性习惯是一个人成才的决定因素。良好的个性习惯要靠良好的育人环境去熏陶,良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良好行为去营造。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命运。学校要有自己的学生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一日常规”。学校要有规范学生行为的具体措施,诸如实行领导值日、教师值周、学生值勤、管理人员巡查、班主任跟踪考核“五管齐下”等方法,确保学生管理系统高速高效运转。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建立从严从细从快的考核、反馈系统。坚持日检查,周公布,月总结,奖罚分明,把学生的行为与班级评先、学生评优、班主任岗位职责考核结合起来。坚持“五全育人”:一是“全员育人”,每位职工都要注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二是“全程育人”,对学生的教育在时间上不留空挡;三是“全方位育人”,对校园内每个角落都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四是“全面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五是“全社会育人”,开放办教育,让公检法司及学生家长参与育人,树立大教育观。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然而不少教师对此感到茫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学校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要有所作为。比如:引导任课教师制定各科作业规范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本校的《学生学习规程》《班级学习常规》《课堂学习常规》《自习课常规》等,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制定《学习方法××条》以及引导教师研究制定本学科《学习规程》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指导,既要总结具有普适性特点的学习基本环节、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规律,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习惯;既要利用班会、集会和各种文化设施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渗透,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学并重 篇6

首先,初中物理教学要具有趣味性。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二阶段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4岁,是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纪,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比较高,物理教师可利用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内在动力,奠定良好的物理学习基础。现在各个版本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在知识设置上以定性分析为主,涉及到的计算知识比较少,这方面教师可开展兴趣教学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认知发展上的矛盾、亲自动手实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注重理论性。物理这门学科从本质上说是通过自然生活中的物引出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机制。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注重理论性。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较于小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但是在物理初学阶段,学生还是习惯性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而物理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初中物理的入门教学,尤其是八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现学生从形象思维习惯到抽象思维习惯的转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采取对比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物理情境进行对比,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最后,初中物理教学要讲究方法。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时,都会在学习方法上产生疑惑。他们觉得物理中的公式很难背,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记忆,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物理公式的记忆是有技巧的,在每一节课后,教师都应该编制一些方便记忆、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学生去记忆物理知识。如笔者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为:“一倍焦距看虚实,内虚外实;两倍焦距看大小,外小内大。”学生记忆起来就非常便利。物理教学讲究方法性,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思维的严密性,物理学习和其他学科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不仅要了解现象,更要知晓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对于初中物理学习来说,思维的严密性尚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想要将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掌握好,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应该注重严密性训练。如果学生思维缺乏严密性,那么在解题和思考的过程中就容易想当然,很多学生解题的时候如果碰到自己不理解和没有思路的情况时,甚至会生搬硬套公式,这对物理学习来说不是好现象,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刨根问底式提问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和解题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以严谨的方式进行回答,将所述问题的前因后果都阐述清楚。

教与学并重,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篇7

一、审视并驾驭教材, 确定教法

1.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

英语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外语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 英语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 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

2. 深刻领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大纲精神, 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觉地贯彻, 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 只研究教材、教法, 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3. 拓宽知识面, 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教师的知识面越宽, 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 认真琢磨教学艺术,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教学过程, 提高英语课的教学效率

1. 教师充分备课并布置学生预习。

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 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状况, 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 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同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 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 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 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 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必须作出精当的安排。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 诸如听录音、看录像、做游戏、搞表演等, 采用哪些方式方法, 应予以精心安排。总之, 只有把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 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 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为此, 一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让他们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二要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树立自信心;三是传授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若能运用有趣的实物、简笔画或幽默的语调、动作、表情, 必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4. 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 因材施教。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 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 因此, 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 及时掌握情况, 采取不同的矫正、补救措施, 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三、加强情感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口语的练习。在教学中, 教师要热情大方, 态度和蔼, 使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畏惧的心理, 使他们放得开、愿开口、敢开口。刚进初中的学生, 对英语是一片茫然, 可对英语又充满着好奇。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 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觉得英语就在身边, 个个争着想说、想讲英语。

2. 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

为了让学生多开口,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 有效地组织课堂上的口语训练。例如:运用准确的带读或听录音, 让学生模仿, 以达到语音纯正之效;通过插图、挂图或自制卡片让学生回答或会话, 以达到身临其境之效;利用教材的口语训练, 达到大面积、多容量训练之效等。

教学并重 篇8

1 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2008年12月, 我系确定了“以实际教育教学需要为出发点, 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目的。在充分考虑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 我们在基本指导思想引领下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 消除了我系教师找不到研究方向的烦恼, 找到了丰富的科研课题, 有效解决了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 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

我系重点以科研课题形式开展科研工作。科研课题可以是政府部门或学院立项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教学系立项, 教学系不提供经费, 但课题成果可用于部门绩效考核。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设备研制、教材或专著撰写等。我系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如下:

科研课题选择:深入了解我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形成科研课题。

科研课题信息收集与整理:通过文献检索, 收集与科研课题相关的资料, 整理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作为进行课题研究的基础材料。

科研课题立项或研究计划制订:将要开展的科研课题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以便获得科研经费。若条件许可, 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由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对于未立项科研课题, 则需要制订科研课题研究计划, 以便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

科研课题实施:依据科研课题立项申请书或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找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突破口, 通过查文献、调查、实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等形式来判定预期科研成果的正确性。

科研课题评价:对于已立项科研课题, 由科研课题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全面评价和验收。对于未立项科研课题, 可以自行组织专家开展课题评价和验收。同时, 还可以将研究成果以论文、专利、专著等形式公开发表。

3 科研工作情况分析

3.1 科研课题申报和实施情况分析

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发现在实车或实训台上认识和测试汽车传感器很不方便, 并且容易损坏传感器。因此, 我系成立了《汽车传感器实训台设计》课题组, 开展汽车传感器实训台研制工作。此后, 该课题组经历了课题调研、申报、实施、验收、专利申报等过程, 在2008年12月, 圆满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工作, 并获得学院优秀科研课题一等奖。通过该课题的实施, 我们设计完成了进气压力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空气流量传感器、方向盘转向角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等14种汽车传感器实训箱, 编写了实训指导书, 为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方便, 并通过专利转让为学院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

另外, 我系还根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 先后完成了《静电复印机光学系统实训台研制》、《汽车点火系统实训台研制》、《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实训台设计》、《自编控制程序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训台设计》、《汽车大灯随动系统实训台设计》、《01M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实训台设计》等9项有经费支持的科研课题, 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设备。目前正在执行的科研课题有《汽车动力系统网络布线试验台的研制》和《实车灯光线路演示台设计与制作》, 其主要成果也是急需的实训教学设备。

在上述课题中, 有7个课题获得学院奖励, 有3个课题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2 教育教学研究情况分析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常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入手, 我们通过深入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我系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些方面的典型研究有《校企合作构建高职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汽车专业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活动设计》、《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培养创业意识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特殊家庭对高职生的影响及应对方法》、《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考核法研究》等。这些未立项课题有50余项, 研究成果主要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据统计, 自2009以来, 我系教师共计公开发表论文132篇, 其中涉及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122篇, 其他方面的研究论文10篇。与2009年以前相比, 每年人均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并且这些课题的成果都能直接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 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与出版情况分析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发现许多专业教材存在理论分析过深、内容陈旧、教材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贴合度不高、实践性不强、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脱节等现象, 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因此, 我系坚持自编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在条件成熟时, 将校本教材交给出版社出版。2009年以来, 我系教师主编了《汽车电子控制电路分析》、《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整车故障检测与维修》、《汽车维修电工取证实训指导书》、《车辆保养实训指导书》等16部校本教材, 主编并出版《汽车底盘系统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实务》、《办公设备维修工》、《电子测量技术》等7部高职高专教材。

3.4 科研成果统计分析

在2009年之前, 我系教师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多, 每年的人均研究成果不足1项。从2009年开始, 在新的科研工作指导思想引领下, 我系教师都能在教育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课题, 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 并且每年的科研成果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2012、2013年时科研成果出现大幅度上升。2008年以来的科研成果统计如表2所示。

结语

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我系倡导的“以实际教育教学需要为出发点, 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可行的, 是适合当前职业院校实际情况的。通过这种“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科研目的的科研工作模式, 我们解决了许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较好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取得许多有实际教育教学应用价值的成果。同时, 由于我们获得的科研成果能够较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 尽管我系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仍存在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不足、前沿技术研究不足等问题, 以后将在这方面下功夫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晖.科学研究方法论 (第2版)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刘新民.科研方法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伟刚.科研方法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教学并重 篇9

一、修炼内功, 大道深远

一部分是着重于全面铺开, 夯实基础累积能力的素质型的训练, 通过这种训练所培养出来的能力更加的内敛绵长, 会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终身受用。

1. 熟练“招式”

不积跬步, 何以至千里。英语学习不是无源之水, 要想学好必须具备大量的“招式”——单词和短语, 只有熟练掌握了“招式”之后才有可能来熟练运用“招式”形成套路。对于这些“招式”的学习, 没有其他的办法, 唯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将该掌握的单词和短语进行理解记忆。当然, 在理解和记忆的时候也是有一些技巧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词缀法:很多的英语单词具有相同的词缀, 通过同一个词缀来对相关单词进行识记。例如否定前缀 (un-) , 有unless、unusally等词语, 逆向意义前缀 (dis-) , 有disability、disable等词语。近义词反义词记忆法:将具有相同相近含义和相反含义的词语短句组合到一起进行记忆, 看到一个就能联想到其他的。例如可以将agree (同意) 和oppose (反对) 联系起来记忆。语句理解法:将单词和固定短语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记忆, 这样不仅能够记住单词和短语, 更能够记住单词短语的用法, 一举两得。例如短语difference in (在……方面的差别) 。2005年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中有这么一段话:Scratchy throats, stuffy noses and body aches all spell misery, but being able to tell if the cause is a cold or flu (流感) may make a difference in how long the misery lasts. (喉咙沙哑、鼻塞、身体酸痛都令人痛苦, 但可以通过这些来确定是感冒还是流感后你就会知道这些痛苦还要折磨你多久。) 通过理解这样一个复杂的并列句学生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掌握difference in短语的用法。

2. 自习“拳谱”

如果学生只懂得被动的接受而不懂得主动的汲取, 那么进步的幅度就会很慢,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步子迈的大一点, 不要害怕扯到蛋。基于此, 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节新授课之前通过阅读来自习教材这本为其定身打造的“拳谱”。课文的自习要有针对性, 教师可以在新授课之前的一节课上将对于新学课文的几个问题写出来, 让学生根据问题来进行相关的自习, 这样的自习效率就会比较高。例如, 在进行牛津初中英语9A的Unit5 Reading学习之前, 我准备了几个问题:1、Who is Audrey Hepburn?2、How many years living Hepburn?3、Several Oscar nomination she got?4、What movie earned her an Oscar for best actress?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预习, 通过阅读课文找出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回答。这是学生运用已知来探索未知的一个主动性学习过程, 对于旧有知识的巩固运用和新知识的吸收掌握都很有好处。

3. 套路练习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基础能力的提高之后, 我们的学生急需去进行各种套路的演练——领略各种不同体裁内容的文章去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为此, 我在班上举办了读书月的活动, 将一个月分为四周, 每一周都有不同的阅读主题, 例如四周分别是名人传记周, 生活常识周, 体育赛事周, 科技周等等。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阅读材料, 每节课上选取一位学生的材料进行阅读交流 (这样一个月下来每个学生基本上都可以轮到两次) , 课后学生还可以自己进行交流, 最后由教师选取同学中间较好的阅读材料集结成册, 发给每位学生, 并且在每篇阅读材料的后面都注上推荐同学的姓名。这样的一种主体读书月的举办, 从学生对材料的选择上来说学生必然是精心准备付出大量精力的, 选出来的一篇也许是建立在若干篇的基础之上, 这就无形之中提高了阅读量。从课堂的交流上来说, 学生首先用英语阅读, 然后大家一起进行翻译理解, 既阅读理解了英文又增长扩充了知识面。最后集结出册的时候, 每个学生又能因为文章上标注有自己的名字而充满了荣誉感, 所以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4. 武林大会

招式和套路都比较熟练了之后就要开始比武了——阅读比赛。阅读比赛是这样来组织和安排的, 第一部分是课堂上教师准备一篇文章, 列出五个问题,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之内进行回答, 然后同座之间将答案进行互换, 由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列出的标准答案进行评分。第二部分是通过查阅字典找出不认识和不会读的单词, 随后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一个同学朗读的时候另一个同学将读错的地方进行标注。教师进行巡视, 看哪个同学读的又快又好, 然后请读的较好的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朗读表演。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之中的固定短语, 然后用固定短语进行造句, 最后把答案上交, 由教师综合进行评分。

这样的比较具有趣味性的四个学习步骤从基础到能力都对学生进行了相当的要求和培养, 而学生在这样的一种步骤体系之下英语综合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二、掌握技巧, 快速制敌

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内功之后, 对于应试考察的那些阅读类的题目时就基本上可以手到擒来了。当然, 为了能够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

1. 从问题看起

在考试中进行阅读理解解答的时候, 不要急着对文章进行阅读, 这时候可以先从文章后面的问题入手, 从问题中来把握文章阅读的重点内容, 同时对问题中的每个选项进行理解。

2. 全面速读

对文章进行第一遍阅读的时候一定要一气呵成, 先从整体上感受和领略文章的大意, 切不可拘泥于文章之中的细微难点之处, 对于读不通的地方随手做个记号即可。

3. 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对文章进行第二遍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每一段文字中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进行精读, 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 一前一后两句话对于我们把握段落的大意具有很大的帮助。

4. 全面深读

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开始第三遍的阅读, 首先是结合文章的大意及上下文攻克那些难点, 其次是在攻克的过程之中如果有现成的答案就找出问题的答案, 没有现成的答案就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出自己的答案。

5. 回顾对照

这是个扫尾的工作, 主要是将问题的答案代入文章之中, 从整体上来进行感知, 以判断答案是否准确。

以上五个步骤是在解答阅读理解题型时的简单技巧, 做的好能够事半功倍。

三、内功技巧, 比翼齐飞

从目前的教育界内和社会的舆论来看, 一部分人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分的过于清楚, 认为两者是不能兼容的。岂不知,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也是有很大交集的, 客观的说素质教育就是从应试教育之中演变而来。古话说的好, 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同样的, 练功不练拳戏不能演全。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看, 能力与应试技巧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拳练多了自然就会有一些功力, 练功多了之后再练拳那感觉非常顺畅, 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通过在应试的时候发现自身功力方面的一些问题, 回过头来再加强相关功力的练习, 功拳相涨, 学生不仅可以在应试当中得到好成绩, 更能够凭借一身功力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之路上策马奔腾。

参考文献

[1]刘天晓.让学生成为真正阅读的主体.提高阅读能力.教育革新.2007. (02)

[2]李燕.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2010. (12)

[3]吴宝玉.谈英语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教育革新.2008. (07)

[4]谷亮.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 (01)

[5]王玉芳.元认知与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现代教育科学.2010. (08)

教学并重 篇10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文言文, 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既是“言” (文章的语言材料, 即字词句本身) , 又是“文” (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在“阅读与鉴赏”部分, 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二是“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以上两方面 (前者指向“文”, 后者对应“言”) 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学习为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服务;反过来, “文”也会带动、促进“言”的学习。然而,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逐字逐句翻译文章的串讲法把持了课堂, “祥林嫂讲阿毛”式的字词句繁琐训练大行其道。这种以“言”为本, 严重忽略了文章内容的应试式学习, 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气与活力, 学生根本无法透过文字符号达到与作者情感相通的境界。有鉴于此, 很有必要强调中学文言文教学“言”和“文”之间的和谐融合。

一、关于“言”的学习:应强化梳理理, 注重有效积累

为提高“言”的教学的实效性, 必须增强学生归类整理的意识, 引导他们把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理性知识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在词法上, 应当对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谦敬副词、时间词和各种词类活用的类型等作归纳, 帮助学生从中体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使他们善于联系相关词语 (尤其是成语) 以及学过的课文, 举一反三地来识记词义。以《指南录后序》的第7段为例:本段中“以父母之遗体行殆”之“殆”, 可联系成语“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之“殆”;“君不许”之“许”, 可联系《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和词语“许诺”之“许”;“生无以救国难, 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之“无以”和“犹”, 可分别联系《劝学 (节选) 》“无以至千里”之“无以”及成语“记忆犹新”之“犹”;“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之“无往而不”, 可联系成语“无往不胜”;“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之“微”“文”, 则可分别联系《岳阳楼记》“微斯人”之“微”, 及成语“文过饰非”之“文”。

对于词类活用, 也可借助成语、歌词等加深认识。如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有“不经之谈”“不期而遇”“如履薄冰”“经天纬地”等, 由此可总结出两条规律:一是受副词“不”修饰时, 名词活用作动词;二是带宾语时, 名词活用作动词。又如名词用作使动的, 有“汗马功劳”“损人利己”“祸国殃民”等;名词用作意动的, 有“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不远千里”等。

此外, 在句法上, 梳理句式使之系统化同样重要。教师应引领学生理清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等特殊句式的类型与语法规律;对一些习惯句式的整理也应引起重视, 诸如“无乃……与”“其……之谓也”“何……为”等结构固定的句式, 务必使学生了然于胸。

二、关于“文”的学习:应细加挖掘掘, 凸显人文价值

文言文作为一种时代久远的书面语, 已永远退出了口语交际的舞台, 其价值突出表现在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上;文言文中的思想精髓、文化精华, 是引导学生认同、继承传统文化并从中提高人文素养的绝好内容。

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价值, 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节选) 》《苏武传 (节选) 》《张衡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

二是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如《勾践灭吴 (节选) 》《报任安书 (节选) 》) 。

三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项脊轩志》《登泰山记》) 。

四是帮助青年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 (如《渔父》《谏太宗十思疏》《师说》《五人墓碑记》) 。

五是训练思维, 开启学生的智慧 (如《逍遥游 (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察今 (节选) 》。

六是引导学生完善人格, 学会处世 (如《秋水 (节选) 》《陈情表》《兰亭集序》《赤壁赋》) 。

需要注意的是, 文言文中承载的人文因素, 很多情况下是含蓄委婉、隐而不露的, 这就要求师生善于用一双慧眼来发掘, 以一颗敏感的心来体悟。如教《滕王阁序》, 我们当然要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当然要赞叹“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决心。仅此而已吗?自然还不够。粗粗看来,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要建立的主旨逻辑, 似乎是天下阳光灿烂, 你的头顶可能是一片阴云;天下政通人和, 你却可能命运坎坷。“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这一说, 仿佛将人生命运放到宿命的框框里, 四面高墙, 没有出路。其实不然, 王勃给“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决心开了个大豁口, 共计四条:第一, “君子见机, 达人知命”——必须认识命运不公的客观性, 这是哲学的;第二, “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在黑暗中不要悲伤, 这是心理的;第三, “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到达理想的路途遥远, 不定哪天借到外力, 可能一步登天, 不排除偶然性;第四,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不要怕, 不管什么年龄层的人, 从今天做起, 从现在做起, 都来得及达到目标, 这是方法论。像这样从“王勃开出了处世良方”的角度来发掘文本深层意蕴, 由语言文化、情感模式、思维方式等多个视角审视文言文承载的信息, 足以使其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服务。

三、“言”“文”并重的典型教例

如何切实做到“言”与“文”并重、“言”和“文”交融呢?这就得充分考虑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 从语言入手, 通过诵读、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的分析及丰富的学习活动, 努力实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者的统一。例如讲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 教师可给出如下问题:“文章记述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共出现六个‘曰’, 你能在每个‘曰’之前添加修饰语, 以准确揭示人物说话时的情态、心理吗?”这无疑是富有激发性的纲举目张的问题设计。

从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看, 主要有两种模式:可以是先“言”而后“文”。比如教读《<史记>选读》中的《魏公子列传》, 在先用一个课时帮助学生扫除了“言”方面的阅读障碍后, 笔者专门抽出一堂课, 借助“从迎侯嬴、窃符救赵等情节中, 可看出信陵君是怎样一个人”“从策划到实施窃符救赵策略的过程中, 可看出侯嬴是个什么样的人”“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侯嬴表示要自刭, 信陵君为什么没有反应”等有深度的探究题, 引导学生透视传主形象, 多维、精准地鉴赏了文本的丰厚内涵。

常规的、运用更多的则是“言”与“文”并行推进。例如课文《鸿门宴》, 既是典型的史传文, 又富含社会、人生多方面的有益启迪。阅读此文, 深入理会作品的内容价值, 也应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比如研读文本第一层 (全文分三层, 第1、2段写会前斗争, 第3段写会上风云, 第4段写会后余波) , 为引导同学“仔细理会”项羽、范增、项伯、张良、刘邦等的说辞, 理清他们在项、刘矛盾激化时的心理状态, 我这样安排教学活动。

(一) 以“《项羽本纪》重点描绘的是项羽人生大起大落的四个关键阶段”导入新课

(二) 研习第1段

1. 抽读原文。

2. 解答学生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难点, 对段落中的文言词法、句法进行“归类”。

通假字:采

古今异义词:山东

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军、王

(2) 形容词的活用:小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2) 省略句:沛公欲王关中为击破沛公军

(3)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 使人言于项羽曰

3. 问题探究。

(1) 曹无伤告密的真实性如何?课文第2段中哪几句与之照应?

——曹无伤的告密是属实的 (三句话, 分说刘邦在政治、人事、经济三方面的安排) ;第2段中相照应的文句, 一是“鲰生说我曰:‘距关, 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二是“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遣将守关”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行动) 。

(2) 项羽想击破沛公军的原因, 与范增主张“急击勿失”的理由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致。项羽主要是为“名”为“利” (“珍宝尽有之”) 。具体地说, 因秦的主力被项羽击败, 所以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 觉得冒犯了自己的尊严 (出身于“世为楚将”的贵族家庭, 贪图虚名) 。范增则是为了抓住消灭劲敌的大好时机, 出于把握局势的考量。

(3) 根据你的理解, 预判范增“说”的效果。

——效果不会很理想。范增与项羽对消灭刘邦意义的认识存在差异, 彼此很难做到步调一致。

(4) 曹无伤说刘邦“珍宝尽有之”, 而范增说刘邦“财物无所取”, 两人的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可认为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曹无伤是据实告密, 范增是存心违背事实, 目的是揭露刘邦的政治野心, 借以引起项羽对对手的忌惮与重视;也可认为并不矛盾, 因为“有”说的是拥有分配权, “取”指的是分配给自己, 刘邦拥有财宝而没有留下自用, 基本发出去收买人心了。

(三) 研习第2段

前两个学习步骤同“研习第1段”。问题探究:

(1) 张良当时是刘邦的谋士, 为什么对项伯说自己只是“为韩王送沛公”?

——因为刘邦是项羽的敌人, 说自己只是“为韩王送沛公”, 可以淡化自己与项伯间敌我对立的色彩, 从而使“亡去不义”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2) 张良为什么强调“亡去不义”?

——“义者, 宜也”, 指公认的行为准则。项伯是讲究“义”的, 他连夜通风报信, 就是报答救命之恩的“义举”;张良用“义”来打动他, 无疑是一帖灵丹妙药。

(3) 项伯回营劝项羽休战, 用了反问句:“沛公不先破关中, 公岂敢入乎?”若改为陈述句, 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项伯作为项羽的长辈, 用反问句显得语重心长, 能引领项羽的思考沿感恩的路线行进。

增设的教学环节是:请同学们“仔细理会”, 自行发现并探讨一些问题。实际教学中, 有学生发现:张良去见刘邦, 当时他对刘邦是不满的, 因为像“距关, 毋内诸侯”这样关系全局的大事, 刘邦竟未和他商量, 所以发出了反诘;但他并未给刘邦过多难堪, 两次提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明显包含劝导刘邦、晓以利害的目的——从这里, 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张良顾全大局的气度和品质。还有学生指出:刘邦回答张良问话时说的“鲰生说我曰……”, 与第3段的项羽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作一比较, 不难看出刘邦机敏精细, 而项羽思虑浮浅、沽名钓誉。

(四) 布置作业

思考:假如没有项伯通风报信, 张良有没有其他避免项、刘冲突的策略?把自己设想成张良, 说说你的办法。

综观完整的教学进程, “学习文言实词‘飨’‘当’‘籍’‘谢’‘遇’, 虚词‘为’‘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掌握通假字‘距’‘内’‘倍’‘蚤’的意义, ‘山东’‘亡’‘非常’等古今异义词, 及‘王’‘善’‘活’‘兄’等词语的活用情况”, 与“由人物说辞汲取人生智慧”这两个学习目标贯穿始终, 驾引着学生从“言” (古文字的辨析、理解) 切入, 充分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 使其思维趋向活跃而深入。

总之,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 汇集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意志品质, 具有相当强的思想启迪意义。中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知识的积累与人文精神的熏陶不可偏废 (不妨多关注课文的人文性, 有意识地从“文”的层面加以阐释和拓展, 以突显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 ;不能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材料, 仅仅停留在认读和翻译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文言文教学须“文”与“言”并重 篇11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文言并重

【中图分类号】 G6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03-01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任何一篇优秀的文言文都是言与文兼备的 。“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价值,是文章的灵魂,统率着“言”,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海德格尔就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寓所”。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也认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确实如此,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千百年来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本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其本身就是那个特定时代历史风貌、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

因此真正的文言文教学,既不能“重言轻文”,也不能“重文轻言”,二者应有机结合。

一、因“言”释“文 ”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很值得学生仔细推敲,以便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和领悟,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苏教版必修五《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的“借”字,教参中只是简单地将其解释成“借来”。不少教师可能会在教学中一笔带过,很多学生也不会注意这个细节,如果教师在课上提出这个问题,立刻就会引起议论。不少学生此时就会思考,如果说如此多的书是借来的,那么归有光从何处借来,借来又不还,归有光人品会不会有问题等等。另外归有光祖父曾做过大官,是大户人家,因此其家中藏书应该不会少。而参考书翻译成“借来的”,此处应该有问题。课下学生们查了资料:其一,“借”和“藉”是通假字,如文言文里面“狼藉”就是错乱不整齐,因此这里大概是指书很多,堆放得较凌乱;其二,“借”有凭借的意思,凭借满架的书,作者在这里读书很快乐,这也可以说的通。同时我也查了资料:《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中就写为“积书满架”,这里“积”是聚积、积累的意思,因此可理解成积累的书排满书架。《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也写作“积书满架”。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借书满架”也可能是流传之误。因此,以上三种解释都有道理。可见,通过对这一字的质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对文本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可见,在文言文学习中抓住其中的文言字词,通过“言”的学习进而达到对“文”的理解,即因“言”释“文 ”。

二、因“文”学“言 ”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曾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把握了文意能够更好地理解词句。譬如,学习《鸿门宴》,教师不必像常规课那样先讲解字词,再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因为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学生对其故事内容也有所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楚汉相争之初,项羽的实力远远强于刘邦,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刘邦当了皇帝。这与‘项羽沽名钓誉、优柔寡断,刘邦知能善用、做事果断’有很大的关系。就连毛泽东也说:‘亦当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找一找项羽刘邦两人的个性在本文中各有哪些特点和具体表现。”《鸿门宴》是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里的一篇文章,其中字词的学习并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在探究上述问题中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等来解决其中的语言问题。尤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立足于“文”来学“言”,还可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文”与“言”兼顾

这里所说的“文”与“言”兼顾是指对具体的文言文文本要具体对待。因此对语句较难理解、知识点较多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文意疏通上,而对于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应将教学重点放在鉴赏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对“文”与“言”的要求也不相同,其教学侧重点也不一样。

有些文言作品,如《陈情表》,感情真挚,情感较为丰富,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感受李密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其教学侧重点主要放在“文”上,从文章情感入手,一下就能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来打动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幅度提高。

有些文言作品,如《报任安书》,由于其所写时代较为久远,文中很多字词学生难以理解,教学的侧重点应引导学生疏通字词,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理解司马迁在文中表现的难以言表的隐忍苟活的痛苦之情和对统治阶级薄情寡恩的憎恨之情。其教学重点应放在“言”上,在教学中可以先从字词角度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进而帮助学生解决文本的思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教授文言文时,既要看到“言”的重要性,又不可忽视“文”的文学价值,二者缺一不可,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到文言并重,文言相融。

[ 参 考 文 献 ]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图宾根 1958 年.

[2]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

教学并重 篇12

1、高校体育的科学与人文双重性

(1) 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性特征: 对于大学生来说, 体育锻炼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强身体素质和提升自身的运动常识, 更重要的还是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练意志、改变固有的价值观等等。对于大学生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特点。现阶段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双重优秀的人才, 只有做到两项兼备才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不容易被挫折所击败, 而高校的体育教育正是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最佳途径。

(2) 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性特征:由于体育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得以建立的, 因此, 其教学内容涉及到多方面的学科, 包括生物化学、生理学等等。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学生要在教学认知的过程中完成对于运动知识、 运动技能以及情感因素等的接受, 在进行教学时也要注重人类的发展规律。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主要由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性与自然性来体现。对于现代体育的另一个分支, 竞赛性体育来说, 其已经不仅是运动员身体素质之间的竞争, 更是现代科技之间的竞争。

2、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1)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是进行高质量体育教学的前提。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育虽然已经颇获成果, 但是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高校将体育课程的开设多少作为衡量高校重视体育教学程度的主要根据, 实际上,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体育课程的拓展并不是同一概念, 改革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如果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没有对教学内容的规划, 不仅难以找到体育教学的核心, 还会大大降低教学内容的学术含量。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研究, 可以发现每个时期的体育教学内容都各不相同, 分别带有各自的时代特征, 因此, 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编制的过程中, 要参考不同时期的时代发展特点, 比如现阶段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状况, 以此来探讨适合当前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内容, 保证“安全第一”。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需要高校教育专家进行不断的研究, 追求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性以及科学性。在体育教育内容中, 有一部分是体育运动中的身体教育知识, 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健身等多方面;另一部分则是体育中的文化知识, 主要包括教学礼仪、裁判等。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 要注重人文性与科学性并行, 因为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其科学与人文特点都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的教学中, 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同时提升, 不能一味的注重培训学生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上, 因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 教师既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中的真正乐趣, 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此种教育方式下, 大量的时间被应用在技术动作的讲解中, 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长期发展。

教学中有一个共性的规律, 就是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包括知识、情感以及体验教学, 在这几项教学之中, 体验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体验教学是带给学生持久记忆的最好教学方式, 与传统教学相比, 体验教学让学生持有主动性, 能够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更深切的认知。 高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项目进行体验教学的开展。高校学生的智力程度不相上下, 但是运动情况却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传统的教学中, 由于实行统一体育教学的策略,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体育素质差异, 如果想要彻底的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就必须要突破传统的局限, 考虑学生自身的差异, 注重人文与科学性并重的体育教学模式。

3、实行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效体育教育的策略探讨

(1) 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学理念: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进步, 体育教学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竞技水平。因此, 在高校体育的教学之中, 一定要摒弃传统观念, 向培养基础扎实、创造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我国的高校一直在教学形式上都很难突破, 一味的注重运动成绩。在高校中实行“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学观念之时,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传授运动技能知识, 还要督促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利用体育运动的人文特点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 建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新思想: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的价值规范, 因此, 在高校体育的教学之中要彻底的贯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思想, 以此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充分的发挥出教育的真正作用, 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

(3) 制定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 由于多数为竞技体育项目, 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不利于大学生的长期坚持与锻炼, 想要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 必须要对教学项目进行重新的规划, 使学生在毕业之后, 也能够将这些学习过的项目融入自身的生活, 长期坚持、长期锻炼。高校体育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特点进行规划, 以此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进行发展,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不仅能够不断的拓宽学生的视野, 并且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

(4) 选择适合年龄层的体育教学方式: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动作讲解、示范、分解练习、连续动作练习,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着简单、见效快的特点, 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不足就是忽视了对于学生体育知识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 并且较为死板, 不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体育锻炼的乐趣。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确立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权, 并且将教育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 让师生互动学习, 不只是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实际的需求来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学习项目的培训。

(5)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不仅可以育人、育心、育智, 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 高校体育要积极的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主要的途径可以为举办各类比赛、开办俱乐部、校园宣传等等, 通过这些互动的进行来吸引学生参与运动, 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结束语:综上所述, 由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校体育教学, 其不仅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体育的价值, 也能够帮助整合高校体育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 是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承。本文主要阐述高效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 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并且提出相应的实行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效体育教育的策略, 希望能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仲平, 宋证远.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2]宋继新, 贡娟.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思想、原理和方式的变革[J].体育学刊, 2004, 01.

上一篇:LNG管道系统设计下一篇:并发症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