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艺术引导(精选5篇)
有效艺术引导 篇1
舆论, 亦称“民意”或“公众意见”, 系指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精神文明建设舆论则反映了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里普遍的社会心理的时代精神, 构成一种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精神氛围和意识空间。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新闻媒介的高度发展, 舆论的产生和流行获得了强有力的载体和催化器, 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传统社会形态所无法比拟的。
坚持舆论正确引导, 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 是新闻工作头等重要的任务, 是新闻单位的立足之本。讲究引导艺术, 是为了采取各种方法, 更好地把握正确导向, 使正确导向更好地得以实现。二者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中央领导曾经指出,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要讲究宣传艺术, 提高引导水平, 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我们研究如何坚持舆论引导与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目的就是如何使新闻单位既坚持正确导向, 又讲究引导艺术, 使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满意。
研究和实践如何坚持舆论正确引导与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是新闻界的长期任务, 是新闻界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当前,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 在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反腐倡廉、整治“四风”过程中, 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 有着特殊的意义。
要实施正确而有效的舆论引导, 其前提是新闻媒体本身必须确确实实能够代表舆论, 反映民意。我国的新闻媒体为国家和人民所有, 它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媒体并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因此, 在渠道通畅的前提下, 社会主义新闻媒体能够代表全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一致呼声。这是新闻媒体能够准确引导舆论的前提, 也是我国新闻事业所具有的优势。
我们承认社会主义新闻媒体能够代表舆论, 并不意味着后者不需要引导就可以自发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运动。只要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还存在着差异, 只要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识水平还没有完全统一, 那么, 社会组织和个人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要求, 在社会上必然形成不同的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 舆论是需要引导的, 这股强大而自发的社会力量只有在得到正确引导的前提下, 才会形成积极、建设性、自觉的巨大社会力量, 才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当前,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这场伟大的社会运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面貌和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而且重新铸造着在新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在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迫切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之力, 形成向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统一意志和舆论环境。中央领导曾明确强调舆论导向的极端重要性:“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段话十分清楚地讲明了新闻媒介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
如上所述, 新闻媒体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不仅是可行的、必要的, 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实施舆论引导的具体内容应当是相当丰富的。
首先, 新闻媒体要对舆论进行政治引导或政策引导, 政治引导是舆论引导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刘奇葆指出, 新闻战线担负着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的重要职责, 一定要坚决贯彻中央精神, 牢记职责使命, 讲政治、讲大局, 要通过改进文风更好地把握正确导向, 巩固主流思想舆论。显然, 中央领导要求新闻媒体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要在媒体的方向、宗旨、方针等原则性问题上坚决贯彻党性和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新闻媒体通过自身的事实报道和言论,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提出鲜明的政治观点, 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总之, 新闻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政治上完全合格, 媒体的政治导向一旦有错, 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其次, 新闻媒体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引导外, 新闻媒体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揭示事物发展规律, 从而引导人民群众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它还应该通过有力的事实报道和言论, 臧否现实中的人和事, 激浊扬清, 引导公众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培植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 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等。一句话, 新闻媒体应该将异常庞大而复杂的舆论引导到政治方向正确、健康向上的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地步, 引导到正义、公正、良知和美德受到全社会广泛崇敬地步, 引导到克服内耗、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地步。
新闻媒体要实施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工作, 应当将上述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之中。换言之, 这就是操作层面的舆论引导艺术问题。讲究舆论引导艺术, 可以保证媒体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取得最大的成效。由于新闻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 舆论运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而舆论引导艺术也必然具有丰富的内容, 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怎样才能搞好热点问题的正确引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引导的指导思想要明确。在进行热点问题引导时, 心要热, 头脑要冷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大局为重, 服务服从于全党工作大局。要跟着大局走, 不能跟着感觉走, 跟着情绪走。要从思想上明确, 我们搞热点报道, 是为了帮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做好工作, 帮助老百姓解决难题, 或者解决思想问题, 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引导的内容要有选择。媒体工作者要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 随时发现新的热点问题, 及时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 既能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工作, 又反映了老百姓的心愿, 同时也符合新闻规律要求。有些热点问题牵涉面广、原因复杂、时间长, 解决起来难度大, 一定要慎重对待, 不可仓促报道。如一旦把握不好报道出去, 把社会情绪煽动起来, 问题又不能很好解决, 就会造成工作被动, 使各个方面都不满意。
引导的形式要多样。对热点问题的报道, 形式可以多样。例如, 连云港交通台的《交广关注》就是通过聚焦、透视、点评形式来进行热点问题报道。一句话,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目的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办得更加受到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另外, 新闻媒体要把一般报道和典型报道、评论等结合起来, 加强典型报道和言论的分量, 强化舆论引导力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媒体要选择体现浩然正气和崇高品质, 代表时代精神和领风气之先的先进典型作集中的、突击性的报道, 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挖掘人物的内心深处和事件的核心要素, 以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宣传声势, 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连云港市以“雷锋车班组”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就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应该说, 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时代英雄和先进典型, 新闻媒体抓住这些亮点, 突出这些亮点, 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示范效果。另外, 新闻媒体还应该加强言论分量, 因为言论以最直接、最鲜明的形式表明媒体的立场。只要新闻媒体能够把上述问题解决好, 挖掘出一切技术手段的潜力, 就一定能够正确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摘要:坚持舆论正确引导, 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 是新闻工作头等重要的任务, 是新闻单位的立足之本。讲究引导艺术, 是为了采取各种方法, 更好地把握正确导向, 使正确的导向更好地得以实现。
关键词:舆论,引导,艺术
有效艺术引导 篇2
武超群
列宁说过:“每个宣传员和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听众,尽可能使某个问题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容易领会,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①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一定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提高舆论的引导艺术使新闻舆论引导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受众爱听爱看、入耳入脑,日益成为业界、学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正如古人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这里的“文”既是指新闻报道要有丰富的新闻事实,又是强调舆论引导要有娴熟的技巧和艺术手段。提高新闻舆论引导,需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一、舆论引导是新时代的创新艺术
舆论引导有两层内涵:一是对新闻舆论进行引导;二是以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实施引导。舆论引导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把舆论引导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分析舆论引导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一定的艺术规律。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应该主动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舆论引导艺术水平。舆论引导艺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宣传的效果.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江泽民的这些论述对于讲求舆论引导艺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创新性的探索。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闻舆论引导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方法和根本途径.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成为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指导方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以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指导,明确目标,改进方法,创新体制机制,新闻媒体应该自觉在思维转变中谋求创新思路,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具体能力.
二、舆论引导是多元文化的调控艺术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舆论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时代。这种多元文化是由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存在一定冲突的文化所构成的一个广泛的系统,表现在文化主体在价值取向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在多元社会中,随着社会新阶层的产生和公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同,形成的舆论也不同.
舆论的形成是以公众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为基础,而公众的认识和判断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近些年来,许多重大突发事件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各类舆论大行其道,很容易将一些非主流舆论发酵催化,形成舆论热点,干扰主流舆论.
新闻媒体需要切实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本领,能否有效调控主流价值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考验.
(一)以党性原则为基点,找准引导方向。
舆论引导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最大限度地动员、鼓舞和激励公众为现代化建设而努力。新闻媒体报道事实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公正,以此来强化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践证明,以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提高舆论引导吸引力的方法是用事实说话,提高舆论引导感染力的方法是要用典型的事实说话.
(二)以人为本,提升引导效果。
当前,民生问题和热点问题日益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这些问题报道在整个舆论导向中的比重正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舆论引导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因此,舆论引导要紧抓公众的疑虑点和兴奋点,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增强公众的共鸣感.
(三)以引导“适度”为标杆,做到恰到好处。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在把握好“度”上下功夫,新闻媒体要审时度势,力求保持对党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因此,舆论引导既要得力,又要得当,还要得法。“度”的把握依靠科学,“度”的体现讲究艺术。徐光春同志在谈到认真把握好“度”时,提出了热度、密度、力度、深度、广度、角度、亮度、准确度等八个要求.
三、舆论引导是多元议程的设置艺术
反映舆情和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如果媒体能巧妙设置议题,就能够形成主导舆论,实现有效传播。“议题设置”是大众媒体主动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议题,引导公众参与某个讨论,使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通过各类议题的设置,巧妙地引导舆论,从而达到影响和控制社会舆论的目的,形成媒体所预期的舆论或社会情绪.
不同程度议题的显著性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判断。但现实情况是,公众在一定条件下对媒体设置的议题不仅不感兴趣,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设置议题时,除了传统的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更要注重公众议程,即公众必须通过大众媒体来表达自身的意愿,一方面参与各种各样社会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社会议题。公共讨论能够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优见解,如果媒体对讨论不进行有力引导,势必使这种舆论活动失去应有的实效.在议题设置过程中,媒体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目前,在网络机制下,出现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资源爆炸化,造成了媒体格局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形成了包括社会舆论场、媒体舆论场、网络舆论场、手机舆论场在内的多个舆论场,特别是网上论坛、新闻跟贴、聊天评论等十分活跃,产生了明显的放大效应。②网络环境下的议程设置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变得比传统的议程设置更加复杂,在引导舆论方面日益强化。因此,除了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外,必须加强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四、舆论引导是“内功”的修炼艺术
古人提倡“立德、立功、立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亦如此,需要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因为新闻舆论导向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新闻工作者良好的综合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还需掌握一种“最完整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语)③——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当前,加大对民生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引导力度成为新闻舆论引导的重点。新闻媒体需要通过新闻手段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把握、驾驭和调节,使舆论引导和调控收到最佳效果。新闻媒体需要积极有效地运用当代传播技术和手段,全方位地缩短传播主体与引导客体的时空和距离,积极主动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清楚,实现新闻舆论引导覆盖到各群体、各社会阶层的目的,积极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17卷,第321页.
②苏荣:《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求是》,2009年8月.
③周斌:《新闻舆论引导艺术论》.
戴平均 生命引导艺术 篇3
在戴平均的画笔下,细腻温柔却又不失回肠荡气的女性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作品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诠释一个现代男性跨越时空去体会古代女性内心动态的概念,并通过对表情、神态的细致描写,提炼出那个年代社会对女性精神上的残酷束缚。
如戴平均所说,大多数画家都不免对某个阶段作品的命题感到头痛,这是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必经的瓶颈,也是修行艺术难免的宿命。戴平均称自己幸运的是在初到北京时,有幸跟随姜国芳老师学习,受到老师的影响,他开始对探讨古代女性的内心世界感到好奇,并着手开始这一题材的绘画。
令人过目难忘的是2001年至2003年期间,他用长达两年时间完成的《金玉满堂》。在这幅作品中,戴平均呈现了在一个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大家庭里,一群女性表面风光,但实际冷暖自知的悲凉画面。画中内容为一名新婚女子嫁入豪门,在进入这个大家族生活前,她必须向大夫人赠送贵重礼物以示尊重,并接受对方的教导。画面中的新娘虽然身穿喜庆的凤冠霞帔,眉目间却充满了哀愁与彷徨,那种对自身未来生活无力掌控的绝望展露无遗。而在新娘的身后则坐着其他几位夫人,她们大多神情麻木或刻薄,令整个房内的气氛显得压抑,而众人身后的门窗花纹重复沉闷,也暗示古代女性闺中生活的无趣与无奈。
《环球生活》:在您对古代女性的探讨作品中,曾出现类似灯笼、鸟笼等物件的描绘,这些物件对系列作品的主旨有什么暗中的呼应吗?
戴平均:大红的灯笼是对古代女子入嫁夫家的一种命运暗示,在那个思想受到禁锢,命运(特别是女性)无法自主的年代,女性的最终归宿就是千篇一律的“下嫁”。这是对封建礼教环境的一种元素提炼,以增强画面气氛的真实性和临场感。鸟笼则是暗喻古代女子生活不由自主的悲哀,就像笼中鸟儿一样。
《环球生活》:在探讨古典女性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你笔下产生的“她们”都有哪些特点,包括在服饰上的处理,有什么独到的设计?
戴平均:其实她们的内心特点都从服饰上得到表现了。在绘画前的考究过程中,我发现清朝生活在故宫里的仕女特别有时代特点,当然,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她们的服饰。清代仕女的服饰讲究“包裹”的层次,通过这种服饰上的形式传达潜意识里她们被封建制度束缚的痛苦与绝望。在精神自由与未来动向被某种无形压力阻挡时,人从眼神里传达出的信息就是这样忧郁和无助。
《环球生活》:简单介绍一下您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女性人生中几个阶段的理解吧。
戴平均:如《衍》这幅作品刻画了孕育、生长、衰亡的典型化形象,构成生生不息的生命长河。这幅画很多因素来自于我具体的生活经验,是我人生某一阶段的特殊印记,力图将特有的人生感触,融入到人类生命洪流中,实现超越个体的永恒意义。通过对生命过程的宏观把握,作品表达了对生命的肯定,传达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幅画是对生命的庄严和悲怆的礼赞。
《环球生活》:为什么在你以绘画古典女性得到成功时,突然转向对“丝绸系列”?
戴平均:一个命题的内容和发展都是无限的,但单就某一个艺术家对它的理解却是绝对有限的。我不希望自己重复某些暂时的成功,那种在反复炒冷饭的循环中只会让自己的创作灵感逐渐衰退。“丝绸系列”是我从探索物质的意味入手,开辟出一个极富东方魅力的神秘世界。我通过这个过程找到一个新的创作方向,来平息我生活中悸动的情绪。
关注物质的意味,是现代艺术的一个突出成就。尽管物质从来就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存在,尽管人在加重它的容量,时间在更新它的所指,但是古典艺术家们尚无暇顾及。戴平均从“丝绸”入手,通过探寻它与人体的接触和交流,找到某种生命与物质的契合精神。戴平均借助这个过程成功的走出了“领悟物质”的瓶颈,他的“丝绸”系列中,丝绸这种物质并没有简单的被对象化,更没有浅薄地成为主体。
戴平均通过技法展现出丝绸在实体上的轻盈、淳亮的真实物质特点后,又重新站到艺术家主体的位置。在深入到丝绸原生的安静、轻薄之后,又再寻求它与人性空灵的契合,直致脱离了俗世物我的距离感,进入物我一体的相同动率。在他的“丝绸”系列中,丝绸这种物质成了画家呈现了自身世界的方式。它澄清与过滤了纷繁的意象,力图给观看者一个简单,却最深入人心的答案。
就艺术造诣而言,戴平均不断突破着自己当下的规格:从文化、历史、情感、心理等各种角度挖掘沉淀于中国语汇里的元素,提炼绘画对象的美学价值,成功地将物质的质感晋级为手中的符号。无论“丝绸语言”被运用得如何有蕴或跌宕,戴平均都是在具体的丝绸之外,又给出了一个充盈着“丝绸”质感的世界。
《环球生活》:您曾经谈到自己的艺术道路和人生历程密不可分,绘画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母亲,母亲画作的哪些特点是影响您比较深的?
戴平均:我的母亲从小就喜欢在石板上、墙壁上用石块画着精彩的人物风景及动物栩栩如生。这些年发现我的作品与母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都具有超现实性、荒诞性、抽象性、当然还有中国传统水墨的大写意。
《环球生活》:在《戊子》这幅作品里您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戴平均:《戊子-2008》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想表达男性的三个成长阶段,老年、青年、儿童。画中女性则在画面中起到互相关联、相互存在。
《环球生活》:2011年的作品《37°》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7”这个度数有特别含义吗?
戴平均:《37°》曾参加艺术凤凰首届青年油画展并获奖,此作品也曾多次打动读者,37度是一个正常的身体温度,在小孩住院期间,每天我至少帮小孩量上几十次体温,且每次希望能从体温表中读到37度。
《环球生活》:2012年参展的作品里哪个是您最得意的?它的主题是什么,灵感来自哪里?
戴平均:2012年,我创作《希望》《状态》都在表现我个人的生活与转型状态,《希望》寄托着对未来的瞳景以及对小孩未来健康成长的殷盼;《状态》则阐述在创作上要有新的突破与新的构想,把中国丝绸材质与西方油画的一种中西文化大融洽。
语文教学中的“引导艺术” 篇4
【摘要】引而不发,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拓展思维空间。
【关键词】引导;引发;引石;引经
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有时教师会一次又一次自我陶醉,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更别说引起共鸣了。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钻文本?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可以借鉴“接受美学”中的“空白艺术”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思维空间。
一、引而不发,激发学生兴趣
张弓搭箭,若引而不发,则总有一股蓄势待发的潜力存在着。语文课堂不妨有意“蓄势”,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待发”的状态。一次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个画面“鸳鸯相向鸣”时,我刚说到:“鸳鸯——”(我故意拖得很长)。这时一名调皮的学生脱口而出:“戏水”。学生们哄堂大笑,我抓住机会问:“是吗?为什么作者不按照人们的习惯心理这样安排结尾呢?”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说那画面的色调是暖色的,不能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有的说那场面太欢愉温馨,虽然能表明焦刘二人感情深厚,但不合乎悲剧主旋律;有的说现实中的焦刘二人不可能得到幸福,只有在天上才能实现……学生的兴趣一刹那中被调动起来。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无论文本多么精彩,它与学生的兴趣、经历、理解、思考都有距离。课堂上需要我们营造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我们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电视剧片段加以引导,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再自然引入话题。在教《失街亭》前,我让学生依据以往学过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来评价诸葛亮,学生一致认定他运筹帷幄,堪称“智绝”,仰慕之情油然而生,甚至有些神话诸葛亮。我话锋一转:这位“智绝”却犯了一个不太高级的错误……学生唏嘘不已。带着这个疑问,学生把目光一下子投到了“军事部署”这一环节上,他们发现失街亭的关键在于守城之将马谡。诸葛亮不是不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却宁愿处处设防,还要强以马谡为将。这个疑问抓住了所有同学的好奇心,我趁机引导学生研读文章,在文本中寻找答案。他们得出“情令智昏”的结论。一个“情”字将诸葛亮的形象分析得入骨入理,整堂课上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想,这正是教师引而不发,巧设悬念,有意识布下空白,使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思维的效果。
二、引石激浪,挖掘文本空白
常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课堂上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不引石不激浪,课堂气氛就很难活跃起来。也许我们习惯于给学生讲得具体,分析得透彻,从字词句篇到逻辑修辞,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无一疏漏地把现成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说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会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作为语文老师要选好激浪的那枚石子,及时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空白,与学生一道去品味、感悟,给学生自觉内化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去探寻作品的艺术魅力。我在教学《项脊轩志》时,先引导学生品味了“泣中意”(“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与“号中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之后,进入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之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树中思”。一位同学翻译:庭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高高直立着,像伞一样。就文字翻译而言无可挑剔。我抓住契机一问:是妻子死那年妻亲手种植的?还是作者亲手种植的?到底是谁亲手植了枇杷树?一时课堂沸腾起来。有的说是妻,有的说是作者,有的说是夫妇,争论不休,各说其理。看着同学们争论的激烈场面,我想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学生结合全文品读体会不同人手植的内在含义。通过诵读、体味、讨论,归纳出理解的不同,树含义的不同:
妻手植,是“怀念树”——睹物如见人,树长人已亡,世事变迁,感慨万端。
我手植,是“纪念树”——睹物思爱妻,树长人远逝,思念如树,历久弥深。
夫妇合植,是“爱情树”——睹物追往昔,回忆愈美,伤感愈烈。摇曳的树枝既诉说着昔日的浓情厚意,也抚慰着作者孤寂的心灵。小小枇杷树倾注了作者多少思念,多少痛惜,多少感慨,是作者情的寄托,心的陪伴……言有尽而意无穷,未言情而情无限。抓住一个不经意的翻译,加以引导,才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更清晰地触摸作者的思想之弦,情感之门。
三、引经据典,拓展思维空间
一堂课,声不断,语不绝,未必是好课,因为缺乏思维。而在上新课或处理重点难点时,教师引经据典,适时点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静默思考才最重要。
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学生明白这是画龙点睛之笔。但学生难以理解所画之龙“梦游天姥”。针对这一情形,我提示学生,李白不是唯一把梦写进文学作品的人,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陆游“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这些例证的列举,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得出李白梦游天姥,实为抒发理想,即“托梦言志”的结论。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了,我顺势引导学生归纳“言志”的方式,有的说托物言志,有的说咏史言志,有的说即事言志等等。既激活了思维,引起学生阅读和探索的兴趣,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精心引导 有效交流 篇5
师:课前布置了大家收集有关总理的资料,请大家拿出来互相分享。
生1:周恩来总理字翔宇,生于1898年3月5日,卒于1976年1月8日。
生2: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周恩来从小就耳濡目染。而他的父亲在他生下来的第二天便去世了,他在不满一周岁时就由过继叔父抚养他。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周恩来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
生3:总理逝世时,我们拿了总理生前穿过的衬衣衬裤,法蓝绒中山制服替他换装。这件中山装是总理在基辛格访华前夕我们一再陈述总理才同意穿的那身衣服,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总理侧身坐在单人沙发椅里照的那张相片上的衣服。负责整容的韩医生一接过去就皱起了眉头:“还有没有新的衣服?”他沉下脸来问。“没了。这是最新的一件……”“你们怎么搞的?啊!”韩医生发火了,朝我们瞪起了眼睛:“为什么早没准备好?我不是告诉你们准备了吗?我垂下了头,难过地说:“我跟小高商量过,尊重他一生的习惯和喜好。大姐也同意我们的选择,总理最后几年一直是穿这件衣服……”瞻仰仪容时,总理穿的是这件衣服,后来火化,总理穿的也是这件衣服。(学生一字不漏地将资料念了一遍,没有进行归纳)
生4:“我这里。没什么事了……”总理缓缓地,声若游丝地说:“我,一个人,你们……管全局,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又昏迷过去。这是他一生讲出的最后一句话。(“声若游丝”的话语却让该生读得“铿锵有力”)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讲述的是周总理的遗体送往北京八宝山火化、当他的灵车经过长安街时,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前往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事。全文基调低沉,充满着浓浓的哀思。资料交流是为了让学生先对总理的伟大人格有个了解,从而在心中对总理产生崇敬之情,为理解全文打下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资料的内容,领悟了资料中所蕴含的情感,才能深受感染,更好地体会这种哀伤和悲痛之情,与文本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从上述学生对资料的介绍情况来看,无外乎都只是把所收集来的资料照本宣科,甚至有时会有好多字不懂读。学生1所介绍的是总理的出生和病逝时间,学生2所介绍的是总理小时候的事情,这两点资料都不是重点内容。后两个学生所介绍的资料虽能突出总理的伟大,但交流时却不分轻重,并且没有好好领悟,导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首先,收集资料时,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只是为了收集而收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将有关的资料不分轻重全部下载或摘抄,更没有仔细阅读。
其次,交流资料时,缺少老师必要的引导,任由学生念有关的文字资料,对和课文结合紧密的资料没有进行及时的赞赏,对和课文联系不大的资料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
看来,单有资料的收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只有精心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用资料进行拓展学习,才能在课堂上有效交流,创造精彩。
1收集资料重要,处理资料更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说明教师已经有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但资料收集后,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处理资料,利用资料。首先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电影等多种渠道认真查找有关总理的资料,筛选出重要的,然后仔细阅读,与资料进行对话,理解资料内容,加以咀嚼内化。如生2所介绍的内容虽都和总理有关,但这些资料都很平常,不能打动人。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应当立刻引导学生处理资料:“看来课前你们还是认真查找了资料,但你们所找到的这些资料感动你了吗?能体现出总理伟大的人格吗?”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这样一发问,学生稍做思考体会之后自然就知道了所交流的并非重点。接着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课前收集资料后,大家应当进行认真筛选,选最感动的说。”经过这样点拨引导,学生既懂得了收集资料的重要性,又学会了收集资料、课外学习的方法。
2交流资料重要,引导概括更重要
【有效艺术引导】推荐阅读:
教学艺术化课堂更有效05-16
用人艺术与领导有效性07-01
有效引导09-12
有效引导生成精彩08-21
精心引导 有效交流11-03
有效引导时机的把握论文05-30
怎样有效引导学生写作论文08-23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05-14
有效的引导式体验例谈08-20